首页 优秀范文 中核二三实习生

中核二三实习生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2 15:00:44

中核二三实习生

中核二三实习生第1篇

关键词:教育实习平台;质量监控;跟踪;评价

教育实习作为师范教育有机组成部分,是理论运用于实践,实践增强理论理解的重要环节。国内许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构建教育实习平台做了有益的尝试。目前的教育实习平台主要分两类:一类利用网络社交工具(bbs,blogqq群等)[1]构建教育实习交流平台;二是利用blackboard,moodle,sakai[2]等技术建设的教育实习网络网站。随着科技的发展,利用技术,搭配sqlserver,设计开发基于Web的教育实习平台成为可能。该平台应具有丰富的实习资源,能够实现教育实习管理人员,实习教师,学生三方的互动,动态化的跟踪与评价,并允许实习成果可储存,可统计。建设中的实习平台应具有以下特征。

1网络平台首页框架

实习资源频道包括:优秀教案(doc,ppt,swf格式文件),授课视频(在线观看,可以采用链接土豆网等视频网站的方式);平台概况通过单页呈现介绍平台的作用意义等;实习文件可进行点击下载,可搜索查询;实习风采作为成果展示部分,包括学生实习心得和优秀实习生展示;网上课堂包括《英语教学法》课程、在线测试、网络答疑;校际动态频道展示实习基地动态和高校联盟动态;实习监控平台频道包括实习生跟踪管理的固定流程和统计功能。

2主要系统模块

教育实习网络平台不仅仅是资源与信息平台,更是实现实习生全程跟踪、评价的平台。主要通过以下两个子系统实现:

2.1在线考试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基于《教学法》课程,设计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问答题。由高校指导教师出题,学生按照考试流程做题提交试卷,查看成绩等。

2.2实习监控平台

实习监控平台作为二级子系统,是整个教育实习网络平台的核心及特色。其涵盖实习的全过程,把教育实习的环节和监控点纳入其中,采取扁平化的监控模式,把实习的各个阶段流程化的呈现出来,每个阶段都包含了组织机构的参与与监控,能够很好地做到师生互动,动态化的跟踪与评价。依照双方指导教师参与与否以及教育实习前、中、后三个自然阶段为标准,我们把教育实习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初步撰写教案);第二阶段(试讲);第三阶段(基地授课);第四阶段(班主任工作与第二课堂);第五阶段(总结与评价)。双方教师,实习生在实习的五个阶段中互动如下:(1)学生用户组该学生登录后,只有指派了基地指导老师才能开始实习监控。第一阶段:仅大学指导老师参与。学生提交教案(word文档或ppt)后,由大学指导老师进行审核(每个阶段,学生等待审核过程中若三天内没得到老师反馈,则可点击“求助”按钮,向管理员进行求助,管理员通知老师来对该阶段进行及时审核),若通过则进入下一阶段,若审核不通过,提出审核意见。第二阶段:仅大学指导老师参与。学生上传土豆视频链接,由大学指导老师进行审核,通过则进入下一阶段,若审核不通过,提出审核意见。第三阶段:由大学指导老师与基地指导老师同时参与。学生提交教案后,由大学指导老师与基地指导老师同时进行审核,二位老师都通过审核后,由基地实习老师指派是否进入第四阶段(班主任工作与第二课堂),若不进入第四阶段,则该学生直接进入第五阶段(总结与评价)。第四阶段:仅基地指导老师参与。学生上传资料后,由基地指导老师进行审核,通过后进入第五阶段。第五阶段:学生提交本实习的心得体会,双方教师给出评价。(2)教师用户组a.大学指导老师:显示所有阶段(第四阶段除外)需要审核的学生列表,选中一名学生后,根据该学生处于的阶段加载不同页面。b.基地实习老师:仅显示第三阶段开始需要审核的学生列表,选中一名学生后,根据该学生处于的阶段加载不同页面。第一阶段:显示该学生上传过的文档列表,下载进行审核,若通过审核,则该学生进入第二阶段,若不通过,提交意见。第二阶段:显示该学生上传过的试讲视频,页面播放最后一次上传的土豆视频链接,其他视频通过点击链接进入土豆观看。观看后进行审核,若通过,进入第三阶段,不通过,学生需继续上传下一次试讲视频。第三阶段:大学指导老师对学生上传的教案进行审核,若通过,且基地指导老师也通过,则进入下一阶段,若基地指导老师未通过审核或未开始该次审核,则需等待基地指导老师与学生的互动结束。基地指导老师:对学生上传的教案进行审核,若通过,且大学指导老师也通过,则可进入下一阶段,若该学生有班主任工作,则进入第四阶段,否则进入第五阶段。该阶段需2位老师都通过审核才能进入下阶段,若其中一位没通过,该阶段则进入等待大学/基地老师审核阶段。第四阶段:该阶段仅基地指导老师参与。学生上传资料后,由基地指导老师进行审核,若通过,则进入第五阶段。第五阶段:大学指导老师对该学生此次实习进行评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基地指导老师提交对该学生此次实习的意见、建议或感想。此阶段为最终流程,进入此阶段即代表实习监控流程结束。当大学指导老师评分后,将不得再进行修改,基地指导老师提交意见后,也不得修改,流程到此终结。除了定性的评价外,该平台提供学生教学能力分解表(八个指标,每个指标又分为强,较强,一般,差四个等级),要求实习基地教师在线打分。这种打分一方面保证了打分的公平公正,避免人情分;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指标分别赋予不同的数值,为以后定量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2.3管理员用户组

管理员按照不同权限可以分为总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大学管理员(主要是高校教务部门或各院系实习负责任,可创建多人),实习基地管理员(主要是实习基地教务部门或各年级组,学科组负责人,可创建多人)。登陆后台在统计页面可以显示权限下的所有参与实习监控学生的列表,可以查看任意学生任意阶段的完成情况及老师点评,并提供不同条件查询。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教育实习的质量监控问题,设计开发基于网络的教育实习平台能够对实习过程进行跟踪记录、分析评价和及时反馈,为实习中出现的监控不足提供了较为可行的方案。

参考文献:

[1]李刚.基于Sakai的教育实习网络支持平台构建[J].软件导刊,2010(4):48-50.

中核二三实习生第2篇

1.1项目设计

根据会计核算经济业务复杂程度不同,笔者将《基础会计》课程内容设计成三个不同类型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核算项目模块。这三个主体的经济业务核算就作为三个项目,项目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项目一为个体经营者经济业务核算,项目二为商业服务业企业经济业务核算,项目三为工业企业经济业务核算。如此设计是为了符合学生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认知规律。在如此渐进式教学安排下,等学生做到项目三即制造业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时,已经熟悉了会计业务核算基本方法和流程,对于制造业企业的经济业务核算学起来就相对容易多了。

1.2任务设计

无论是哪一个会计主体,会计核算的流程都是相同的。根据这一特点,笔者选取最基本的流程针对每一会计主体设计了相同的工作任务。任务一是编制会计凭证,任务二是登记会计账簿,任务三是编制会计报表。每一项目都必须完成这样的三个任务,在这样的重复练习中,学生自然就熟悉了会计的基本核算流程。当然每一个项目中任务的复杂程度是不同的。

2任务要求设计

每个项目模块教学任务名称虽然相同,但是学习深度与广度要求差别很大。

2.1个体经营者经济业务核算任务教学设计

在开展项目一学习之前,学生毫无会计基础,对会计知识一无所知,故需要在项目一中让他们了解基本的《会计基础》概念,如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会计账户、借贷记账法等。在项目一中对于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不需要完整深入,只需能够支持他们完成项目任务即可。这样,学生掌握起来相对容易。例如“资产”要素,学生只要能够知道案例中涉及到的哪些是会计主体的资产即可,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做到。学生感到任务不难解决,将易于激发自身学习兴趣,有利于后继教学项目任务模块的学习。项目一中的核算任务完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一下核算流程。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适当地提到一些专业名词和术语,但无需深度阐释,可留待后继情境化教学项目模块教学中逐步解决。由于个体经营者会计核算业务很简单,涉及的账户只有几个,教师可手把手教学生做账,同学们觉得新鲜有趣,易于掌握,如此可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商业企业经济业务核算任务教学设计

项目二选择商业企业为会计业务核算主体,企业会计工作比个体经营者要规范完整,而商业企业会计工作业务范畴主要涉及购销环节,比制造业企业简单。项目二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在项目一中所学各会计基本概念名词。基于对项目一所学任务的具体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项目二业务复杂了,但任务形式还是熟悉的,学生并不会觉得很陌生。除了与项目二任务对应的各会计基本理论需要掌握外,项目二还要求学生熟悉各类原始凭证,并掌握错账的更正方法等技巧。在项目二中,项目一中已经做过的内容,教师可以指导进行,而之前没有做过的内容,教师仍需手把手教会学生。因为学生已有一些经验,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做。项目二完成后,学生已基本掌握会计业务核算的具体流程,也能区别整个会计业务核算过程中哪些是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哪些是有专业技术含量的内容。由于商业服务业企业主要涉及购销业务,因此,会计核算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大多是标准化的业务流程,有了项目一学习培训基础,学生完成项目二任务也比较容易。

2.3制造业企业经济业务核算任务教学设计

制造业企业经济业务核算项目是三个项目中最复杂的,这类主体不仅包括购销业务,还有生产过程的核算。该项目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完全熟练掌握会计工作业务核算全过程。有了前两个项目的学习经验,这一项目中重点解决的是判断经济业务记到什么账户里,而和前两个项目相同的核算内容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例如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错账的更正方法则根据自己实际错误的情况灵活应用。这些操作教师都不再进行专门指导。教师在这一项目中的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去分析经济业务,以及指导解决核算中遇到的具体操作问题。项目三任务完成过程中,因为业务复杂,涉及的账页种类多,学生能遇到各种实际问题,并且也能体会到会计核算工作并不是那么容易。

3小结与讨论

通过完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三个渐进式教学项目模块,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全面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可让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能切实感受到会计工作所需要的细致、耐心和规范,真正理解会计核算要求的内涵。在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岗位分工的会计场景教学研究”资金与政策支持下,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在12级会计专业四个班学生中,抽出一个班开展基于岗位分工的会计场景项目化教学实验。经过两年的项目化教学实施,教改班无论在会计基础课考试成绩还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都比非教改班有了显著提升。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计理论的学习枯燥而乏味,加上高职学生不擅长理论学习,传统的教学内容及教授方式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了学生刚学习会计的好奇心,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以购物发票为例让学生认识原始凭证,学生能够从会计的角度重新认识了发票。另外,学生完成登账、编报的任务后,会令他们充满成就感,不知不觉中就有了学习兴趣。②提高动手能力。由于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设计是通过项目载体,完成任务的方式来学习基础会计,学习中会遇到具体操作的问题。尤其是在项目三中,业务复杂,涉及的账页种类很多,学生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例如在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下怎样登记原材料明细账,日记账的对方科目栏怎样填写等。这些问题是在传统教学方式下不会遇到的具体问题,因此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学会怎样操作,进而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达到学习会计知识的同时也调高了动手能力。③培养细致、耐心、规范的会计职业习惯。在整个任务的完成过程中,都要求按照会计手工操作规范来进行。如果粗心导致记账错误,就需要运用规范的方法进行更正。学生在这样的操作中就会意识到要细致、耐心和规范。这正是从事会计工作所必须的职业习惯。由于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设计在教学中有助于学生意识到细心、耐心的重要性,并促使自己养成这一良好的职业习惯。

4结语

中核二三实习生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考核方式;考核内容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质量意识和特色意识的进一步强化,各高职院校纷纷加大了形成性考核在课程考核中的使用比重,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们不能有效地根据高职教育不同类型课程的性质与特点,适宜选择课程形成性考核的类型、方式与方法,合理确定其在课程成绩考核中的分数构成比重,造成其结果缺乏应有的科学性;二是考核标准制定模糊,考核内容选择片面,考核过程实施随意,课程形成性考核的结果缺乏应有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因此,加强对高职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有关问题的探讨,明确认识,对于矫正考核中的偏差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课程形成性考核的意义

所谓课程形成性考核,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课程学习过程的状况进行考核和评价,并将考察和评价的结果作为评定学生课程学业成绩依据的过程。

课程形成性考核,是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意义在于:

其一,加强学习过程控制,督促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课程形成性考核可以及时反映学生学习状况,发现学习上的优缺点,以长善救失,培养精确细致、刻苦认真的学习态度,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控制和促进学生学习。

其二,反馈教学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效果,课程形成性考核从侧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教师自我检查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教师对反馈信息进行认真、深入的分析,有助于有效地调整、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课程形成性考核也是教学管理部门了解教学情况的一种方法和途径,其考核结果作为指导教学工作的依据之一。

其三,全面、客观地评定学生课程学业成绩。课程形成性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能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学习的状况,其考核的结果与课程终结性考核结果相结合,能全面地对学生课程学业成绩进行评定,避免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不当。

二、课程形成性考核的方式

课程形成性考核的方式较多,按照类型划分,主要有平时作业考核、平时课程学习表现考核、阶段性成绩测验考核、专门设计的课程大作业考核、实践性作业考核等。

平时作业考核是指定部分平时作业为记分作业,根据学生完成记分作业的数量与质量,评定其成绩。一门课程的记分作业一般应为4-8次。

平时课程学习表现考核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出勤、学习态度、课堂表现等各方面的情况,评定其成绩。

阶段性成绩测验考核是在课题或单元教学结束后命题测验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学生答题质

量,评定其成绩。阶段性成绩测验的方法很多,有笔试、口试、答辩、实操、项目制作等,须根据课程教学实际情况确定。阶段性成绩测验的次数不宜过多,应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进行。

专门设计的课程大作业考核是根据课程需要为形成性考核专门设计综合性作业,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评定其成绩。其作业形式可多种多样,侧重于对学生应用、分析、综合、实践能力的测试。一门课程的大作业一般为1—3次。

实践性作业考核是根据课程实践性教学需要,为形成性考核专门规定的实践性作业,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评定其成绩。实践性作业主要有实验报告、实训报告、实习报告、社会调查报告、课程设计报告等形式。有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必须进行实践性作业考核。

三、高职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内容结构

结构是指构成整体的若干客观事物或作为客观事物反映的观念,以何种方式相关联,即排列和组合,也就是说,结构是整体的内部架构。高职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内容结构,即指构成高职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内容要素及其排列组合的比例关系。确立高职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内容结构,必须从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内涵出发,结合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系及教学过程特点进行研究,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结果。

(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及教学过程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它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高职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及其教学过程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较大差别:在教学内容体系方面,由纵向互相交叉、横向互相交融且彼此相对平行独立的理论教学内容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成。其中,理论教学内容体系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建构,由基本理论、专业理论、专业技术组合而成;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建构,由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及技术应用组合而成。在教学过程方面,始终坚持实践导向原则,运用实践性的方法与手段来着力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转贴于 (二)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内容结构

基于以上分析,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内容应涵盖学生学习过程的各方面,应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三方面。其中,学习态度主要指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能力主要指学生选择学习资源、学习媒体、学习方式与方法进行课程学习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水平;学习效果主要指学生独立完成课程学习内容、课程作业、课程实践环节的数量及质量。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效果三方面的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分数合成按0.2:0.3:0.5的权重比例进行,较符合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

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在课程考核总成绩中的比重,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基本原则为:公共理论课程,以理论教学内容为主、实践教学内容为辅,其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考核总评成绩的20%-40%;专业理论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并重,其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考核总评成绩的40%-70%;专业技能与实践课程,以实践教学内容为主、理论教学内容为辅,其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考核总评成绩的60%以上。

四、高职教育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实施措施

(一)原则

全面性原则:考核内容应涵盖学生学习过程的各个方面,不能有所遗漏或偏颇。

量化原则:对学生课程学习过程的各种情况应做详细的原始记录,原始记录资料应转化为数字资料,使其考核结果由量化统计分析得出,避免考评者凭主观随意给分或掺杂个人好恶。

公平性原则:考核的标准、程序、方式和方法应统一规范,不能因人而异。

强制性原则:对每一位学生都必须进行课程形成性考核,并将学生通过课程形成性考核取得合格以上成绩,作为其参加课程终结性考核的前提条件,不能有人例外。

(二)标准

确立考核标准需完成3项工作:一是确立各考核项目应达到的基本标准;二是确立各考核项目基本标准上或下的等级标准;三是确立考核内部各部分分数合成的比例关系。按此要求,每门课程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组织制定《课程形成性考核说明》,并报教务处审批备案,于开课前向学生公布。

《课程形成性考核说明》的内容包括:课程性质,说明本课程是公共理论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还是其他课程,是必修课程、限选课程还是任选课程,以及学时学分是多少;考核对象,说明本课程考核的专业和年级;考核方式,说明本课程采取形成性考核的理由,规定形成性考核成绩在课程考核总成绩中的分数比例;考核类型及分数比例,说明本课程选择的形成性考核类型及理由,一门课程的形成性考核类型选择原则上一般不低于3种,规定各类形成性考核成绩在形成性考核总成绩中的分数比例;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对每类形成性考核的具体考核项目、内容、方法及评分标准进行详细规定;编制部门及时间,审定部门及时间。

(三)组织

考核由学校教务处统一组织,各系(部)、专业教研室组织课程任课教师严格按照《课程形成性考核说明》进行实施。

(四)程序

考核应按如下程序进行:第一,原始情况记录。制作和下发各种记录表,将学生参加课堂学习、实践训练、小组协作学习、个别化辅导、作业上交时间等能反映学生学习信息的情况记录下来。第二,原始资料整理。定期或不定期对记录的原始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对收缴的作业和实践成果进行审阅批改。第三,评定分数。根据考核评分标准,对整理的各项目内容、作业及实践成果进行量化打分。第四,分数合成。将考核内容各部分的考核结果根据规定的合成标准进行分数合成,得出学生课程形成性考核的总评结果。第五,结果使用。将课程形成性考核总评结果用于学生课程终结性考核:课程形成性考核总评结果达不到合格标准者,取消其参加终结性考核的资格;达到合格标准者,其形成性考核总评结果按规定比例与终结性考核结果合成,作为学生课程学业成绩的最终考核结果。

(五)方法

考核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量化考核为主的方法。考核项目中凡能量化的均进行量化,不能量化的也须经过一定的量化处理,使之数量化。

(六)监督

开展高职教育改革课程形成性考核,要建立起相应的质量监督机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建立严格的考核质量检查制度。系(部)要成立专门的课程形成性考核质量检查小组,每学期定期、不定期地对任课教师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教务处采取随机抽查和专项检查的方式,每学期对各系(部)及任课教师课程形成性考核工作情况进行督查和质量评价,并将督查结果作为评价系(部)及任课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通过这种检查制度,监控和保证课程形成性考核的质量。二是建立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查询、申诉制度。学校或教师须及时将学生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通知给学生,学生有权力对自己的成绩提出质疑和申诉,教师或管理部门应根据学生的合理诉求,按照规范的操作程序及时更正课程形成性考核中存在的偏差和不当。

[参考文献]

[1]罗辉.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9.

[2]顾明远等.学校考试与命题管理运作全书[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

中核二三实习生第4篇

关键词:高职;顶岗实习;过程监控;考核评价

一、顶岗实习的政策依据

教高[2006]16号文件要求:“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1]教育部[2009]3号文件指出:“高职院校要切实落实高职学生学习期间顶岗实习半年的要求,与合作企业一起加强针对岗位任职需要的技能培训,大力提升毕业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提高就业能力。”[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3]

二、顶岗实习的内涵与意义

1.顶岗实习的内涵

所谓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完成文化基础课、部分专业课以及校内专业实践课以后到具体工作岗位上,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一边学习一边在生产一线的诸多岗位与一般职业人一样从事生产性劳动,其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员工。学院充分利用企业的专业人才、技术、设备及经营环境等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在企业环境下采用由师傅带徒弟的顶岗工作方式培养学生的岗位专业技能、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缩短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实现“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的“零距离”培养目标。

2.顶岗实习的意义

顶岗实习既符合高职高专教学大纲即2+1或2.5+0.5教学模式,又有利于对高职高专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方面的强化训练,使高职生提前了解社会,增强岗位意识和岗位责任感,最大限度提高其综合素养,是产学合作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其意义主要表现在:

首先,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办好高职教育的有效途径。院校、企业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较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效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其次,顶岗实习促使学校优化师资结构,增强师资力量。一方面学校从合作企业选聘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指导教师;另一方面校内教师通过到合作企业的实践锻炼,能够丰富实践经验,从而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效果。第三,顶岗实习促使企业拥有一批高素质、高技能、较稳固的劳动者,能够补充技术力量,解决企业人才急缺的问题,同时,还能丰富企业文化,提高经济效益。第四,顶岗实习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丰富工作经验,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因此,顶岗实习的目标定位为:“让学生带着工作经验走上岗位”。第五,顶岗实习可使学生学会宽容与忍让,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得到显著提高。

三、目前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1.学生方面的问题

一是学生思想认识模糊,吃苦能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工作中的挫折。在顶岗实习中,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自我定位,在工作中缺乏主动性、责任心和上进心,对顶岗实习的目的认识不清,在思想上有片面追求实习报酬的倾向,而且当现实与其要求不符时,就会闹情绪、行动迟缓,实习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二是学生实习分散,稳定性差,教育管理难度大。在顶岗实习中,由于一般的企业无法提供太多的岗位,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采取分散实习的办法,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会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隐患,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2.实习单位方面的问题

一是部分企业对高职院校的学生顶岗实习缺乏认同感,接纳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国家还缺少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支持学生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政策及法规,政府有关部门缺乏相关的政策支持。二是缺乏大批相对稳定、能满足顶岗实习要求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实习岗位不对口,个别学生联系的实习岗位与专业培养目标不一致,发挥不了顶岗实习的作用。三是企业对学生的有效管理缺失。有时学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甚至在实习期间发生安全事故。

3.学校方面的问题

一是部分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教学观念没有彻底转变,对顶岗实习教学重视不够,投入不足。高职院校有些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观念上还是把课堂传授知识作为首要任务,而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一旦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发生冲突时,往往以牺牲实践教学为代价。虽然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要求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不得少于半年,但不少高职院校在管理机制、指导力量、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实习教学管理建设仍然相对滞后于其他教学基本建设。

二是缺乏工学结合、富有弹性的教学计划配合。目前高职专业教学计划刚性大,无法与企业实际运行情况相匹配。而企业有自己特有的经济活动规律,高职专业必须与对口企业建立紧密的产学合作关系,必须迎合企业的需求,设计出能与合作企业协调运作“工学结合”的专业教学计划,顶岗实习才能真正可持续发展。

三是缺乏可控的顶岗实习长效管理机制来保证实习质量。目前国内各高职院校安排在最后学期的毕业实习,名义上也要求“顶岗”,实际上大多因缺少监控而流于形式,仅仅是毕业生的“待就业学期”而已。顶岗实习的学生往往分散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在长达半年的实习时间里,学校如果没有与之相当的体制与机制保障,顶岗实习很易失去有效的控制,形成“放羊”现象,无法切实保证顶岗实习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是缺乏有效的过程监控与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是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高职教育普遍存在顶岗实习教学过程质量监控评价力度不够、顶岗实习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和考核评价体系尚不够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观念陈旧、方法落后。第二,考核形式单一。多以最终的实习报告、企业的综合评语、指导教师的意见为评价依据。第三,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略过程性评价。第四,缺少企业指导教师的有效参与。第五,监控评价体系不健全。第六,监控和评价的范围有限。第七,监控和评价效果不明显。

四、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过程质量监控与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实践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高职实践教学不能只在实验室里或只在模拟状态下进行,顶岗实习以其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工作经历与体验的综合性成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保证顶岗实习有序、有效施行,就必须建立完善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认真地组织、实施和管理。通过制定、完善周密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及考核,使顶岗实习工作真正有序并有效,一方面锻炼提高学生基本专业操作技能及专项技能,另一方面使学生养成严格有序、遵守规程、劳动安全等职业品格,利于学生毕业后“零距离”上岗。只有建立科学合理且有效的监控措施与考核评价体系,学生顶岗实习的成果才能得以真实全面的体现。

1.建立二线三级的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所谓“二线三级”,“二线”即顶岗实习教学质量通过学院外部(企业)和内部(学院)两条线进行监控和评价;“三级”即组成由学院教学质量管理处、教务处(实训处)、系(部)教学督导组组成的三级监控体系,对顶岗实习教学基地、顶岗实习教学条件、顶岗实习教学实施过程、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等进行监控、评价和意见反馈。

(1)要组建校系二级、校企双元的顶岗实习管理机构

顶岗实习是一门重要的综合实践课程,它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为保证高职生顶岗实习的顺利、有序进行,保障工学结合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富有成效,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为此,必须构筑规范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制定及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不断改进顶岗实习管理方法。只有从顶岗实习指导到学生实习成绩评定等各个环节,都由校企共同组织实施,才能保障顶岗实习工作的有序、有效完成。试行实习考核合格等级以上的学生获得相应学分并获得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签发“工作经历证书”的制度。

(2)要设计顶岗实习作业流程,建立顶岗实习运作体系,实施“全程监控”

如何对顶岗实习进行科学设计、合理安排、精心组织、规范管理是提高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课题。加强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是抓好顶岗实习的关键,顶岗实习过程主要包括计划、组织与动员、实施、考核、总结与表彰五个阶段。学校要对顶岗实习过程各个环节制定可操作的管理流程和方法并实行科学管理,同时还应采取多种方式实施顶岗实习过程监控,包括定期巡回检查、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抽查、企业指导教师与学院管理教师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指导等。

(3)要强化校企合作,实施“跨界”管理

在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上,要加强校企合作,实施“跨界”管理,加强实习管理教师、企业指导教师、专业教师的配合,在技术指导上以企业为主,在管理工作上以学院为主,规范管理,严格纪律,量化考核。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课程考核与生产考核相结合,提高顶岗实习成效,落实“跟、管、考”制度。“跟”就是要有人员跟,如企业师傅、学院指导教师,还有记录跟,让学生每天或每一周都有详细的记录,这些记录要有相关人员签字;“管”是要有制度管,学校的学生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到企业实习要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同时要有人检查制度落实的情况,及时把信息反馈到学生、企业、学校,共同督促学生实习的整个过程;“考”是要有考核制度,学生实习不是完成简单的操作就算了,要有质量考核、技能考核和生产考核,实习结束离开企业时必须通过培养方案要求的技能考核,在企业必须接受生产任务并按质量完成。只有这样,顶岗实习才会有成效。

2.建立企业、学院、学生三方顶岗实习考核评价体系

顶岗实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必须进行严格的评价与考核,但顶岗实习阶段的评价与考核不同于在校内所开课程的考核,这种考核的评价主体应该是校企双方,只有双方共同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共同参与评价过程的实施,才能保证评价与考核的科学性,达到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学生技能及综合素质的目的。

(1)建立企业评价、学校评价、自我评价的三方评价体系[4]

企业要以职业资格要求为标准,对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实习纪律、岗位技能、团队与创新精神等方面进行考核,填写《学生顶岗实习企业鉴定表》;学校管理教师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顶岗实习周记》记录情况、中期巡查与指导情况、《顶岗实习报告》完成情况、职业能力的形成情况进行考核,并填写《学生顶岗实习学院鉴定表》;学生根据顶岗实习职位、岗位能力要求目标、工作流程熟悉程度、岗位工作业绩或成果进行自评。顶岗实习成绩结合三方评价进行总评,通过严格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使学生更加重视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有助于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的形成,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2)加强过程管理,多时段进行考核评价

加强过程考核,要求企业指导教师对实习学生纪律、实习态度、实习效果等如实作记录,并进行量化考核。建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严把顶岗实习的全过程监管,客观进行顶岗实习鉴定。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学生顶岗实习平时考评记录,充分听取企业的评价意见,吸纳学生自我评价的合理成分,抓住学生个性特点,作出综合性实习鉴定报告,评出相关成绩等。

五、结语

顶岗实习是推进高职教育“职业化”,实现实习实训场所与职业工作环境零距离对接的教学基本规范,是高等职业学校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教学环节。加强顶岗实习的过程监控与质量评价、提高顶岗实习质量是高等职业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针对实习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关键点,通过顶岗实习探索与总结,建立一套由学校、企业、学生共同配合,涉及实习前、中、后全过程的全方位、立体式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文.

[2] 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Z].教育部[2009]3号文.

中核二三实习生第5篇

摘 要 传统的体育课主要是依据“体育教学大纲”,每学期选择几个项目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片面性。开放式多元化二步评价法通过多种评价手段、适宜的评价内容、灵活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体育课的成绩表现做出科学、合理、全面的评价。

关键词 开放式 多元化 二步评价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的评价理论,注重过程性评价,强化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关注个体差异和点滴进步,激发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习惯。本文主要是介绍开放式多元化二步评价法,对学生体育课学习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通过对学生体育学习的形成性评价,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行为,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生体育锻炼方法和与体育有密切关系的健康知识,重视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各方面的表现,鼓励每一点进步,激发运动兴趣,促进学生自觉努力地学习和积极的锻炼,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一、体育课学习成绩评定的现状

传统的体育课学生学习评价主要是依据“体育教学大纲”全国统一标准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每学期主要是选择几个运动项目对学生进行测试,然后按统一的测试标准进行评分,这样做有很多不足之处,有的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练习不积极,到考试时却能及格甚至成绩很好。而有的学生上课时很认真,积极锻炼,很努力,但由于遗传、生理、年龄、身体机能和体能等方面的影响,考试时却不能及格。这种注重终结性评价方式是显然是不合理的,会伤害到一大部分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导致学生对体育感兴趣而对体育课不感兴趣。

二、开放式多元化二步评价法的研究与运用

(一)评价理念

以欣赏性和鼓励性评价为主评定体育课成绩,评价分二步实行。一步开放式评价主要是考核学生体能水平,具体表现在:考核形式不分课堂内外,考核内容自主选择,考核次数适当增加,参加校内外的各类比赛所获得的成绩可以被作为体育课考核成绩。二步多元化评价主要是对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和进步幅度几个方面,由学生自评、组内互评、教师评定等多元综合评定。

(二)学习成绩评定的内容

1.参考“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中考体育考试项目”,由教师确定规定项目,主要是考核学生跑、跳、投三大类的基本体能素质。其中跑步类从50M、1000M(男)800M(女)中选一项,小学从50M,400M中选一项;跳跃类从立定跳远、台阶试验中选一项;投掷类中从原地前抛实心球(水平一掷沙包)、握力中选一项。

2.由学生确定自选项目,从所学内容或平时擅长的项目(包括课堂外的新兴项目)中任意选择体能测定或技术动作评定。

(三)学习成绩评定的方法

1.确定考核项目。每学年规定5个考核项目,每项各占总成绩的20%。第一学期教学时间相对较长,考核3个项目,2个规定项目,1个自选项目,也可作为寒假成绩填入成绩报告书。第二学期教学时间相对较短,考核2个项目,1个规定项目,1个自选项目,两个学期共考核5项,作为学年成绩。

2.增加考核次数。为了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权利和需要,可根据学生状况,选择体力、状态较好的时间考核,一次不行可以两次、三次。体育课、活动课都可以安排测验,也可对全年级进行统筹安排测验的项目、时间、人数。

3.成绩考核实行百分制,换算成四级分制为:85分以上者为优秀;75—84分为良好;60—74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

(四)学习成绩评价形式

建立二次评价体系:

1.为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鼓励进步幅度较大的同学,以及平时表现较好,学习比较认真,但由于个体差异、性别差异引起的考核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实行二次评价体系。二次评价内容是对运动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和进步幅度五个方面,实行定性或定量评价。

2.建议推行二次评价体系时可以考虑不面向全体学生,主要是给体能考核成绩在良好以下的同学为评优(包括 “三好生”评选)、及格多一次成功体验的机会。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评价方法是按表二要求由学生自我评定——小组互相评定——教师评定,由教师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选择定性或定量评价。

三、开放式多元化二步评价法实施的意义

(一)开放式多元化二步评价法激发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的效果。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是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体育教学始终追求的目标。开放式多元化二步评价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由“让我学,让我练”直接转变为“我要学,我要练”。

(二)开放式多元化二步评价法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开放式多元化二步评价法有规定评价项目,同时又有由学生自己选择的评价项目,避免了传统考核的片面性、局限性。学生可以扬长避短,选择比较擅长的,适合自己的项目进行考核,有足够的信心取得较好的考核成绩。

(三)开放式多元化二步评价法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五个方面。考试只是检验学生成绩的手段,以考促练才是最初的目的。开放式多元化二步评价法的实施,大大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练,使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四)开放式多元化二步评价法是对学生的全面、系统的评价

开放式多元化二步评价法是对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和进步幅度几个方面,由学生自评、组内互评、教师评定等多元综合评定,是对学生全面、系统的更客观的评价。

(五)开放式多元化二步评价法让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地发挥

开放式多元化二步评价法使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项目进行评价,同时在校内外参加的各项体育活动都可以应用到评价中去,鼓励学生发展特长,为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搭建平台。

参考文献:

中核二三实习生第6篇

【摘要】由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问题,决定了高职生相对于本科生学习的主动性比较欠缺。如何提高高职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做好专业引导,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二是因材施教,改善教学内容;三是根据课程特点制定有效的考核手段,提高过程化考核的分量;四是培养具有竞争和引领作用的学生学习梯队,带动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高职 教学 主动学习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等院校数量达到2300余所,其中高职院校近1100所,应该说高等职业教育已占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然而,由于在我国当前的教育招生体制中,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无法与本科院校相比。由于本身素质不高和整体学习氛围不浓,因此造成高职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这成为高职院校实施教学的主要障碍之一,这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的客观前提条件。

客观条件无法改变,这就要主观上的改善,正如领导常说,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学校良好的硬件环境,比如校园环境、教学设备、实验实训设备等,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前提,但从一个教师的角度看,学校的硬件环境也是客观存在的。作为一个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做好专业引导,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相信一个学生进入一个专业前,已经对其所学专业有了一些认识,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这些认识是懵懂的。作为一个老师,需要给学生展示所学专业是做什么的,专业的当前社会形势如何,就业前景如何,以及从本专业毕业的部分优秀毕业生的学习和从业经历,引导学生如何做出学习规划。也就是说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明朗的全景的认识。只有这样,学生才知道在校期间应该干什么,才有学习的动因。这种专业引导应该是自始至终伴随学生到毕业的,无论是专业负责人,辅导员,还是任课教师,都应该担起这个责任来。而且任课教师应该负责阐明所教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和做用。

通过校企合作的途径,一是要多请企业的专业从业人员做讲座,二是要让学生有机会参观企业,参加企业举办的会议。由此让学生对所学专业能够更有亲近感,有做专业主人翁的态度,由此就更有学习的主动性。

二、因材施教,改善教学内容

因为高职生的学习能力问题,在对高职生实施课程教学时,任n教师应该做到:教授内容应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尽量压缩;教授内容宜精不宜多,不要太奢望学生会在课余时间去学习;教授过程应积极与学生互动。

三、根据课程特点制定有效的考核手段,提高过程化考核的分量

在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上,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计算机网络基础课,我记得我刚入职时,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大部分讲的是理论,学生接受能力尚可。但是随着生源素质的下降,实训条件的改善,和高职教学的要求,现在逐步过渡到了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尽量少讲,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学习的困难程度。原来的考核手段主要以期末理论考试为主。期末理论考试主要存在三个问题,首先是上课讲的理论知识很少,考核缺少基础,学生往往感觉很难,考核不理想。二是,与实践教学的初衷不符,考核内容涉及实践很少。三是,由于考核的不是实践,学生学习实践缺乏动力,听课效果和实训效果都不好。所以,后来改为过程化考核。过程化考核的结果来自平时的每一次实训课。每一次实训都会给学生打成绩。这样做的好处是,对每一堂课,学生都会感觉到考试就在眼前,听课的积极性提高了。对每一次打成绩,都会告诉学生存在哪些问题,并会为此扣分,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记忆深刻。为了获得好成绩,每一次在实训室里学生都会积极地去做实验,玩游戏的几乎没有了,而且有了热烈讨论的气氛,我允许他们去讨论,和相互教,只要是最后的实训是自己做出来的就行,毕竟考核只是催促学生去学习的手段,他们自己学了,也就达到目的了。

四、培养具有竞争和引领作用的学生学习梯队,带动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高

通过竞赛的形式,促进学生学习的竞争性氛围,形成一批尖子型学生,并由他们形成的引领作用带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之一。

以作者所从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多年来,以参与计算机网络应用大赛为平台,在学生中建立网络工程学习小组,促进教师引导下的竞争型学习氛围,形成大三学生引领的有淘汰的雁阵学习梯队。

学习小组全覆盖高职三个年级的学生。山东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计算机网络应用赛项每个参赛队包括三名学生,分别负责交换机路由器配置,服务器配置、综合布线配置。由此建立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和综合布线三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有三个学习梯队,包括2至3名大三学生,6名大二学生和10余名大一学生。合计共约60人左右。大三学生为最后的省比赛准备;大二学生跟随大三学生学习,是技能积累阶段;大一学生参与学习,是兴趣积累阶段。所有网络实训室对他们开放,要求学习小组成员在晚自习时间到实训室训练学习。下午课外活动时间,以及周末和节假日实训室也对他们开放。

小组成员的选拔对象是大一学生,比较宽松,主要是以他们第一学期的专业课成绩为依据。成绩满足的情况下,按兴趣进入各个小组学习。大一阶段,跟随大二和大三学生学习,以培养学习兴趣为主。

中核二三实习生第7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显然属于前一种。它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培养法治观念、法律思维方式为目标,引导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中国梦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并激励大学生弘扬中国精神。作为大学新生上的第一门思想政治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中国梦进课堂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中国梦”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增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

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贯彻“中国梦”教育,实现从情感共鸣到价值共振,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教材的选择是关键环节。“中国梦”融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的地方有很多:首先,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讲到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可以很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梦这样的远大理想。正如在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3]第三节“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把个人理想的实现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社会理想之中。第二,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第二节“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中有讲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二者可以合并中国精神。那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三,第七章《遵守行为规范锤炼高尚品格》第二节第三小节“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中,可以以“服务国家,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做贡献”为标题加入一段内容。“中国梦”进教材丰富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但是为了增强实效性,在具体的教材内容和案例的选择上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教材和案例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让学生抬头、入脑、入心的前提条件。其次,教材的内容要符合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和心理特征,选择生活化的教材,如选择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或大家比较关注的案例进行引导。陶行知先生讲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4]再次,教材要突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使得教学具有亲和力。只有这样,中国梦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才能真正为学生接受。

三、中国梦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增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实效性

1.小组课堂展示。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由他们自行选择中国梦与本课程契合的各个内容如中国梦的内涵、中国梦与个人梦,中国梦的实现等,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搜集资料、视频,在课堂上通过PPT、小品、演讲等方式向全班同学展示学习效果。这样既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唱独角戏唾沫横飞,学生昏昏欲睡的尴尬场面,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2.专题讨论。专题讨论模式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围绕“中国梦”这一主题,布置思考题,让学生课后通过所学知识,查阅资料,充分准备,开展课堂讨论。讨论的思考题设置需要注意几点:一是讨论的思考题必须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内容与“中国梦”紧密相关的内容。如在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做忠诚的爱国者”中,就能够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在行动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做出贡献。二是讨论的思考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并使学生在分析中产生分歧,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三是教师对讨论状况、学生的发言加以适当点评,有助于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的参与中,深化理论认知和价值认同,激发思想活力,满足他们的学习成就动机,达到提升思想认识的目的。3.增强师生的互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公共必修课,任课教师一般教学任务繁重,再加上现在高校多为多校区办学,教师的工作场所与生活场所相隔较远,以至于出现教师上课进教室,下课匆忙赶交通车的情况,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明显不够。这不仅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实际,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兴趣的激发。为改变这种现状,师生之间除了面对面的交流之外,还可以利用现代交流工具加强交流和互动。QQ、微博、微信、网络教学平台等都可以成为师生交流的工具。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教学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也可以在与教师的交流中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

四、改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程考核方式,检验中国梦进学生头脑的实效性

中核二三实习生第8篇

关键词: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成果评价;学习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265-03

我国高校目前大都建立了本科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但是,由于起步较晚,真正意义上大规模开展高校教师教学评价至今还不到30年的时间。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生均教育资源减少,高校教学质量出现下滑。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是促进教师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为课程教学考核提供参照依据,确保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动态协作学习课程教学过程

1.动态协作学习课程教学的内涵。基于动态协作学习的课程教学充分考虑领域知识中各个知识点的相互关系,将领域知识分成不同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知识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每一类型的知识依据学习者或协作小组的特点、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同,实现个性化个体学习及协作学习的“因材施教”,这不仅能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还能充分培养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动态协作学习的课程教学设计。动态协作学习课程教学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模型动态地安排教学内容,将课程领域知识分为三个层次:即知识点层、知识点应用层、综合知识点应用层。将教学过程分为三步:自主学习、横向协作、纵向协作。①个性化个体学习设计。根据领域知识划分的类型,对适合个体学习的内容进行设计。在内容设计上充分考虑不同知识背景、认识水平的学习者而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使每位学习者都能找到适合或较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个性化教学。②动态协作学习内容设计。根据领域知识划分的类型,对适合协作学习的内容进行设计。主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仅对协作学习效果突出的教学内容实施协作学习;第二,协作学习的实施是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者当时的学习状况动态完成;第三,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及特点参与其他小组的学习。③其他辅助设计。这部分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分组策略的选择及辅导模块设计。

3.动态协作学习的课程教学组织。动态协作学习的课程教学过程是根据课程体系结构及课程知识点及其应用组织教学,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的过程。具体操作步骤如下:确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设计、个性化个体学习、横向协作,加强优势、纵向协作,补充不足。

二、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

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以加深学生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为目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课程教学既有个性化教学,也含协作学习,学习绩效评价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学习过程性评价;二是学习参与状态的评价;三是学习成果的评价,四是学习效果的评价。学习过程性评价分为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点评三类,个性化学习的评价主要是自评与教师点评为主,协作学习包括三类。评价表见表1。学习过程性评价占总评价的30%。

学习参与状态的评价包括:出勤与纪律、答疑、课程讨论、个性化学习模块参与度、协作学习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考核。学习参与状态的评价占总评价的20%。学习成果的评价主要参考点包括:活动过程、小组合作、研究方法及过程、内容方面、成果展示、结题评价及作品展示效果等方面。学习成果的评价占总评价的20%。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两方面:第一是知识的测评,根据测试模块,对课程领域知识的知识点层、知识点应用层的知识进行测试;第二,采用学习效果评价表,主要评价内容为:兴趣、知识和认知、认真程度、与他人合作、自我反思、竞争意识、自信及满意度等方面。学习效果的评价占总评价的30%。

三、考核评价体系的实施

考核评价体系的各个评价内容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学习参与状态的评价可通过课程教学平台对学生的各评价点进行实时监控,得到评价数据。学习成果的评价根据教学设计内容展开实施。学习效果的评价第一个方面可通过测试模块进行阶段性检验,第二个方面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在一个单元知识学习完成后分阶段性进行。

四、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实施效果

该考核评价体系在笔者所在的学院《电脑图文图像》公选课中实施。课程共32学时,课程设计采用32个教学任务和4个项目展开教学。每个班级43个学生,分成11个学习小组,教学任务采取小组协商完成,项目采取小组协作完成。评价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起到以评促学的效果。

1.重视过程考核,关注学习方式。过程性评价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它记录学生发展的点滴,用良好的记录和成功的喜悦推动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不断前进。过程性评价让智力相对处于劣势的学生不用在每一方面都处于劣势,突出他们的强项,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2.在知识、能力考核的基础上注重元认知能力的考核。元认知就是个人在对自身认知过程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自我反省、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学习效果的评价点主要集中在元认知能力的考核,注重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效率。

3.考核内容全面,考核指标科学。考核内容除过程考核以外,还有学习成果的评价。学习成果评价是一个资料收集的过程,显示教师所提供的教学、活动或经验传承,有利于帮助教师开展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素养。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正确的评价中能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不良的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孔羽,方耀楣,张希胜.中美高校教师本科教学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6,(11).

[2]李朝红,徐光兴.高校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分析与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2013,(7):46-47.

[3]石建辉,刘立华.面向动态协作学习的知识模型设计[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3).

[4]石建辉,刘颖.基于动态协作学习的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6).

[5]杜晓新.元认知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2,(3):136-139.

[6]牟子颖.有效构建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机制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2,(52):104-105.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