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六年级科学教学

六年级科学教学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1 16:26:22

六年级科学教学

六年级科学教学第1篇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2021年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这学期很快就要结束了,在这一学期《自然》第十二册的教学中,我通过深入研究教材,学习有关知识、掌握所需技能,积极准备实验器材、认真做好实验等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在,我将本学期的自然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深入研究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在上每一节课之前,我都要认真研究教材,反复阅读、思考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课文思路、基本的方法,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教学理论、教学经验,对教材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处理。如在教学《矿产》这一课时,我考虑到,在本地,常见的矿产并不像书本上列举的那么多,有的只是煤。因此,我把“煤”的教学作为本课的重点,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煤的用途,很快,同学们就争先恐后的要发言,有的说可以作为燃料,有的说可以炼铁……一下子说出了好多好多。在这节课上,同学们自始至终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应该说,这得益于我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得益于我结合生活对教材的删减。

二、学习有关知识、掌握所需技能

自己既然带了《自然》这门课,就是自然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自己的知识水平、教学理论水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都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优劣。为此,我一边教学,一边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尤其是在备课阶段,我结合各课教学的需要,有重点、有目的地学习一些知识和技能。比方说在教学《动物的进化》时,在课前,我查阅了一些关于恐龙的资料,更多的了解到了“恐龙灭绝”的原因。在上这节课时,我把从资料中获得的信息经过加工,给学生做了有声有色的讲述。生动的讲述,一方面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基础知识,他们从中了解到,恐龙灭绝的原因不仅有外来的灾难,还有自身无限制的生长。

三、积极准备实验器材,认真做好每次实验

实验是自然教学的重要手段,要做好实验,相关的实验器材必不可少。为了做好一次实验,我常常要花去整个备课的一半时间去准备实验器材,有时会更多。拿教学《彩虹的___》这一课的教学来说吧,课前,我在实验室中找出三棱镜,又从家中拿来镜子和喷雾器;上课时,为了使实验结果显著,我选择了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和学生一起来到教室外面,顶着阳光,一边演示实验步骤,一边启发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其中的科学道理。因为实验器材丰富,所以实验做得很成功,因为实验做得成功,所以学生对实验原理理解得非常快,非常准确。

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是需要永远探究的,同样,自然课的教学也是无穷无尽的,也是需要永远探究的。如何根据手头上的教材,结合当地自然实际,做好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等工作,是需要自己这个自然教师不断努力学习和细心探究的。我想,自己这学期的工作,就是对这些问题的一个良好的探究过程,一个良好的探究开端。有了这个过程和开端,自己以后的工作会做得更加完善。

六年级科学教学第2篇

一、基本情况分析

六年级共有教学班4个,学生260多人。我教四个教学班。他们通过近六年的学习,对自然事物有了一些了解,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32课,分四个单元。

1、工具和机械的知识,包括1---8课,使学生知道,怎么样使用工具,杠杆、轮轴、斜面、滑轮等机械的认识及作用的研究。

2、形状与结构知识,包括1---8课,让学生知道怎样建筐架、建高塔、找拱形。探究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

3、能量知识,包括电和磁的知识。认识电磁铁及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4、生物的多样性。包括1---8课,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等。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做有关电和磁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过使用工具,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2、指导学生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事实,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教育学生用联系、运动、变化的科学自然观认识和理解各种自然事物和现象。

四、教学重难点

1、学生会做有关电和磁的实验。

2、引导学生认识工具的选择和使用。。

3、教育学生用变化,运动,联系的眼光去认识事物。

五、教学方法及措施

1、学习做电和磁的实验,观察其有关想象,概括其有关电磁磁力大小的规律。

2、通过学习有关生物的知识,教育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 次

课 次

教学内容

课 时

第1周

常规训练

1课时

工具和机械:1--2

使用工具、杠杆的科学

2课时

第2周

3--5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轮轴的秘密、定滑轮和动滑轮

3课时

第3周

6--8

滑轮组、斜面的作用、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3课时

第4周

机动第一单元复习

3课时

第5周

形状与结构:1--3

抵抗弯曲、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拱形的力量

3课时

第6周

4--6

找拱形、做筐架、建高塔

3课时

第7周

7--8

桥的形状和结构、用纸造一座“桥”

3课时

第8周

机动第二单元复习

3课时

第9周

能量:1--3

电和磁、电磁铁、电磁铁的磁力(一)

3课时

第10周

4--6

电磁铁的磁力(二)、神奇的小电动机、电能和能量

3课时

第11周

7--8

电能从哪里来、能量与太阳

3课时

第12周

机动第三单元复习

3课时

第13周

生物的多样性:1--3

校园生物大搜索、校园生物分布图、多种多样的植物

3课时

第14周

4--6

种类繁多的动物、相貌各异的我们、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3课时

第15周

7--8

谁选择了它们、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3课时

第16周

机动第四单元复习

3课时

六年级科学教学第3篇

关键词:数学;六年级;方式;特点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新教科书呈现方式特点

(一)内容组织体系

内容组织体系需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科书的几何知识之中内容组织体系的明显特点主要有:前后联系,注重背景知识铺垫;层层递进,复原知识生成过程;巧妙引导,多种方法探究;空间灵活,弹性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自由。

每个新几何知识的引入都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应有的相关知识背景,且对新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之上。每节内容中依次通过情境引入、知识讲解、体验操作、实践探究、思维扩散等部分来组织起整个知识块。期间通过引导从做中学、前后知识相关延伸、联系生活实际拓展等方法步步深入地发展学生关于该主题内容的知识与学习方法,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教科书中一些新元素的出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自主掌控的空间,如卡通人物辅助引导性图像的设计、文本语言开放性风格的设计(问句式题干)等,都灵活地为教科书运用提供了选择和调整的空间,有利于个性的发挥与发展。

(二)栏目设置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科书,几何知识部分栏目设置比较丰富,包括“看一看”、"例题呈现"、"做一做"、"练一练"、"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整理和复习"、"数

学游戏"等八个栏目设置。对于每个栏目予以简要界定,并结合课本中的具体呈现方式予以介绍。

(三)图像系统

就"空间和几何"的教学内容而言,图像更能够促进整体记忆、想象和理解,增加动感,并可以表达那些用文字难以言传的空间和具体的细节。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下册的"圆"和"圆柱和圆锥"这两个单元中的图像丰富,具体可以大致分为几何绘制图形、实物照片、生活情境图、人物交流、卡通人物、简易图标这几种,从图像的功能来看,这些图像可以分为:

(1)内容导入型图像。这一类图像由于起到对教学内容的导入作用,一般出现在单元的最前面,主要有实物图片导入和生活情境图导入两种。目的是将学生生活中的几何图形与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达到导入效果。

(2)理解概念、原理、方法型图像。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某一原理、概念、现象,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相关几何知识。在教科书中主要是以几何绘制图形的表现形式呈现,配以相关文字说明,使得几何概念直观、清晰。

(3)动作操作型图像。主要用在一些活动操作和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一些技能,像观察、比较、分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等技能。教科书中多次出现几个学生就学习内容进行的绘图、裁剪、测量等,共同学习、思考、交流的画面。一方面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跟着教科书一起动手、思考,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潜意识中重视小组合作精神的教育。

(4)辅助、引导型图像。准确地说这一类图形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关系不大,教科书中主要利用卡通小人和建议图形,使得"问题"的提出更加生动、活泼,具有引导思考的作用,这也使得教科书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使用。我们可以分析两个部分中的图形系统比较完善、多样,形象逼真、活泼,达到了主观性和客观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直观性与抽象性的结合。能够引发小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一些优美的生物图片本身还存在着美学价值和情感教育的作用。

二、新教科书与新课程标准契合度分析

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数学思考方面要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解决问题方面要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情感与态度方面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首先,知识与技能方面,目标是要学生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其次,数学思考方面目标是要学生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再次,解决问题方面的目标是要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最后,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是要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第一,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通过对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分析,可以看出人教版数学六年级教科书几何部分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书中的标题、栏目、题号都配以卡通图形,这样更能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第二,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在分析教材呈现方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人教版教科书六年级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练习和掌握,不同类型的习题设计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体验到成功,这也真正体现了新课改数学的基本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三,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参考文献:

[1]熊华,赵中华.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介绍(续)[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2,(9).

六年级科学教学第4篇

关键词:科学教育;对策研究;六年级

小学科学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一定的启蒙,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帮助其完成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科学发展的过程。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要针对小学科学教学的问题有针对地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笔者在对小学六年级科学课程问题探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的策略,从而提高小学科学课程的授课效率。

一、教学问题

笔者经过一定的探究工作,认为我国现今小学科学课程的问题主要为以下几点:(1)小学科学教师整体素质偏低,现今国家没有响应人才的培养机制;(2)科学教材的编撰在一个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诞生了很多不同版本的教材,教学内容先后顺序不同,但基本内容一致;(3)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相对而言较为单一;(4)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的地位;(5)相应教学资源较为匮乏等。

二、相应对策

1.加强自身素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要想使小学科学的教学更为有效,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我们教师的能力。因此,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只是机械地操作,这一点对于教学有效性的开展是非常不利的。笔者认为,只有在我们教师真正了解了小学科学教学的基础之上,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进行一定的教学设计,这样才能够提升我们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实际的教授过程中,我们应该想办法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对科学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行一定的探究。例如,在教授“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这一类问题的时候,学生在一开始只会依靠老师的帮助以及现成的答案,我在意识到传统教法的弊端之后就逐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这些问题是什么样的问题,如何设计实验探究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等,这样通过一定程度的引导就能使我们的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使科学教学更加有效率地进行下去,更好地完成授课过程。

2.改进课程设计,提高实际授课效率

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在把握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时,对于我们所要讲授的内容也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为了使我们的实验更加有效,我们应该遵从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效率最大化,我们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最大化。例如,笔者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就采用了翻转课堂这一新颖的教学模式进行小学科学实验部分的教学,具体实施过程是:我针对所要讲授的内容,给学生准备了一定量的视频进行了课程演示以及揭示了这一课程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这样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所要做的科学实验原理、操作和意义都能有一定的把握,这就能使我们教学的有效性大大地提高。另外,笔者认为,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演示实验的重要性,在进行这一部分教学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让我们的学生在此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启发,培养他们科学严谨的态度。

3.增加学生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学生要从“做中学”,其最终目标也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通过“做”去验证我们所观察与思索的科学问题,通过“做”去进一步进行科学探究,在“做”的过程中最终提升自己的“动脑”能力。但我们现在在教学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是小学生在科学的课堂上往往只是习惯动手,却不习惯动脑,对于科学探究过程以及科研仪器只是感兴趣,盲目地操作与凑热闹,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还是抱着玩的心态。为此,我们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逐步引导我们的学生养成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好习惯,引导学生有目的与有意识地开展我们的科学课程,在动手的时候一定要动脑,搞清楚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制订一定的科研方案,在科研探究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勤于动脑,从而能够及时捕捉到实验的动态发展,从抽象的现象中明白事物的本质。小学科学是一门探究的学科,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针对教学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小学教学的重要性,想办法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改进课程的设计,应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并就所教授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教学反思,这样就能使我们的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从而为学生探索科学世界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王乃干.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如何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6).

六年级科学教学第5篇

关键词:数学教科书;几何知识;呈现方式

一、新教科书呈F方式的特点

内容与组织体系需要对以下几个关系之间的过程以及结果进行良好的处理,它们分别是:生活化与知识系统的关系、实际与抽象之间的关系、情境化与知识系统的关系等。在课程的内容上应该注意多样化,同时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学习能力对教学层次化进行关注,对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学习进行兼顾。在人教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上对几何知识的主要特点有明显的体现,分别是: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将知识背景进行讲解,作为知识点学习的铺垫,所有的知识点的难度是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的,在每一个章节学习完成之后会对知识的生成过程进行复原,解题的方法多种,灵活性强。

在学习每一个新的几何知识之前,前面就已经对这个新知识的相关背景有过介绍,因此新的几何知识是建立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之上的。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必然是通过了特定的步骤循序渐进的,例如情境的引入、知识的讲解、体验操作、实践探究和思维扩散。在这一整个学习期间,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都是通过做题进行巩固和提升的,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将新学习的知识点进行结合,加深对知识的掌握。通过对前后知识点的联系,能够有效的对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进行培养。

六年级上册所学习的几何知识主要是圆,对圆的概念进行了介绍,例如,圆的圆心是,半径是什么,直径是什么,还有半径、直径和圆心的符号等也进行了介绍。之后再对圆的计算进行了讲解,包括了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圆的计算方式在编排上也有一定的巧妙性,通过对公式的观察,了解到周长圆面积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在最后将这些知识的复习和整理,让学生对圆的知识与其他几何图形的知识进行比较,例如正方形面积和长方形面积以及周长,通过对比找到几者之间关系。

六年级下册的几何知识主要是圆柱和圆锥,这就很好的印证了教材之间的衔接性。上册已经对圆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学习,圆锥与圆柱虽然是新的知识点,但是通过上册对圆的学习,在学习这两个新知识的时候,就有了一定基础。同样的,在学习知识之前照旧会对圆柱与圆锥的基本概念以及其中所包含元素的表示。经多过简单地了解之后,接下来就是对圆柱的特征与组成进行观察和讲解,例如圆柱的底面、侧面以及高。经过对这几个元素的分析,逐步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形成――-由长方形的通过旋转而得到。学习了这一系列知识之后,就可以对其面积和周长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对圆柱的观察,将圆柱的面积拆分为三个部分,上底面积、下底面积、侧面积。学生很容易就知道上下底面积就是圆的面积,圆柱的侧面是一个长方形围成,长方形的边长就是圆柱底的周长,因此从侧面积就能够得出,从而推算出圆柱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圆柱的体积与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引导过程与其相差不大,此处就不再赘述。

二、新教科书与新课程标准契合度的分析

在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发现几何物体之间存在的联系,形状、大小以及位置变化关系等。人教版六年级的几何知识部分在对数学问题进行讲解之前,基本上都会以生活中的基本例子作为引子,起一个导入的作用,例如“自行车的车轴在哪里”等。课本上在进行几何问题的讲解的时候,还会配以实物图片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几何具体化,加深学生的理解。仔细观察我们还会发现除了实物几何图片,还有一些插图,大多数时候这些插图都是几个同学在一起讨论,这说明了几何问题需要同学在一起交流,培养发散性的几何思维。事实上在进行几何课程的讲解时,大多数教师也是让同学在一起进行讨论的。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互相交换想法,提出心中的疑问和思考,并通过小组同学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和讨论,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帮助。

三、结语

新课程标准的改革的推进,让教科书的编排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但这仅是一个开始。为了让教学的质量不断的得到提高,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对其进行改善,让教辅材料为奇偶是提供更多的帮助,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变得更加简单高效和快乐。

参考文献:

[1]闫国瑞,张欣,孙桂丽.六年级数学教科书几何知识呈现方式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12(08):64-70.

六年级科学教学第6篇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过去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三、学习目标

    (一)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科学知识

    1、掌握常用的机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设计和制作机械和工具。

    2、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研究热和燃烧的关系及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

    4、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在实验操作中亲自去感受。

    四、教材内容简析

    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1课。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本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材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单元形状和结构本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第三单元热和燃烧本单元结合热和燃烧之间的特征让学生探索热和燃烧之间的联系及其相关问题,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第四单元能量本单元介绍了电能、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学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使学生养成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基本措施:

    1、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5、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6、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7、组织、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小制作活动。

    六、教学进度

    第一周第一单元第1、2课

    第二周第3、4课

    第三周第5、6课

    第四周第7、8课

    第五周第二单元第1、2课

    第六周第3、4课

    第七周第5、6课

    第八周第7、8课

    第九周第三单元第1、2课

    第十周第3、4课

    第十一周第5、6课

    第十二周第7、8课

    第十三周第四单元第1、2课

    第十四周第3、4课

    第十五周第5、6课

    第十六周第7课

    第十七周

六年级科学教学第7篇

一、教材分析

这是继前一节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之后,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本课的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新物质是否产生。因此白糖加热的活动是重点。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白糖在状态、形状、气味和颜色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形成化学变化的概念。这个实验属于有一定危险性的活动,正确操作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显得尤为重要。判断蜡烛燃烧是什么变化,引导学生明白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为本单元后面知识作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我是在五年级借班上课,五年级学生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但是这个班五年级这学年没有专职教师,还没有有效开展科学探究活动,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我把训练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关注动手操作能力上。

三、教材的处理设计

本节课的活动有2项:敲碎方糖、加热白糖。

1、处理:此实验考虑到课堂研究的连贯性和一致性,让学生先去敲击方糖,进而观察方糖的变化,引导学生在状态、形状、气味和颜色等方面的变化,进而判断是否有新物质产生,为后续进一步判断打下基础。

2、白糖加热活动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要求学生理性的描述、对比物质在变化前后的物理特性,来判断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个人感觉这节课的教学成功的突破了重难点,较好的完成了教学预期目标。在学生科学概念初步形成后,还需要不断地进行验证和实践,因此设计判断、举例,加以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接着让学生回顾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利用已经学习到的科学概念尝试解释实验中的现象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准确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的现象,用概念来判断和解释,抓住了主要的变化特点进行鉴别,使学生的概念知识层层清晰明了起来,避免了蜻蜓点水的空洞。

3、科学教学中,既要完成教学目标,还要不时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教育以及三维目标的整合教育。本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预测—通过实验收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归纳得出结论”这样一个探究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养成“喜欢科学,尊重事实,愿意尝试新的实验方法,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等等。

4、最后一个环节是引导学生从白糖加热、蜡烛燃烧的过程中,了解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物理变化。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白糖加热和蜡烛燃烧的点滴现象,分析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变化过程,从而更加深了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认识。但是因为白糖的分析已经很详细,所以对于蜡烛的观察记录省略,只是引导学生准确从发现的现象中进行判断就可以了,为下边研究做好了铺垫。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既发生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蜡烛给白糖加热,知道一些化学实验中要有安全防范措施。

体会运用证据的规则,寻找足够的证据证明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即证据越多证明聚就充分结论也就越可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教学准备:记录纸2张、火柴、蜡烛、一把小铁勺、培养皿、方糖、托盘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教师出示方糖,师:今天老师带来一样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方糖。

这块方糖有哪些特点呢?你们觉得可以从哪些方面加以描述?

生说说方糖的特点(指导从状态、形状、颜色、气味等方面观察)

二、观察糖被敲碎的变化

1、如果要让方糖发生变化,你们有哪些方法?(生:碾碎、加热……)

今天我们先来把方糖敲碎,板书:敲碎。糖会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老师提供一把小榔头,注意:只要敲碎一半,另一半留样。敲完后请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2、材料员领取方糖,观察,交流,教师板书特点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放糖变成了什么?

它有哪些特点呢?把糖敲碎改变的是白糖的(形状),它的本质变了吗?

板书: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3、如果把糖放在火上加热,板书:加热。过渡:你们认为方糖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

观察糖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1、同学们,请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推测一下白糖加热会发生哪些变化,小组讨论完成预测记录1

2、交流猜测

3、依据你们的经验我们这个验证大家猜测的实验需要哪些材料?出示实验材料

4、利用老师提供的这些材料,我们该怎么做这个实验呢?(火柴使用?蜡烛竖起来?)

5、在做白糖加热实验时我们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呢?

学生说注意事项,教师进行补充和强调。

课件出示:

友情提示:

1、手握勺子顶端;

2、放外焰加热;

3、眼睛不能靠勺子太近;

4、加热结束不能用手去摸加热部分;

5、加热结束后把勺子放在盘子里;

6、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白糖的变化的变化;

注意:用敲碎的方糖大约一半做实验

6、出示实验记录表2,看一看能明白吗?我们要从哪些方面去描述?

学生领取材料,认真实验,完成实验并填写好记录单,教师下小组协助实验。

7、交流,反馈,教师板书。

说说你们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逐个特征进行交流,师板书。

这样的结果,哪里和你原先的想法不一样?这黑色的物质是什么?你们觉得这还是不是糖了?生交流

我们通过刚才进一步的交流,我们其实早就知道了这黑色的物质不是糖,而是一种新的物质。这种新的物质在科学上被称为:炭

除了产生这黑色的新物质外,在白糖加热的过程中还有新物质产生吗?(烟、气等新物质)

所以我们都发现了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最后,板书:产生了新的物质

8、比较两个实验产生的变化,哪些方面不一样?

我们再来回顾下刚才的这两个实验,看看这两个实验哪些方面不一样?实验后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9、揭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

10、小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产生。

四、练习巩固

判断哪些变化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文字加图片出示

不错,看来同学们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五、了解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着物理变化。

在刚才的交流中,我们其实还发现勺子的底部变黑了,看看、想想这是什么原因呢?

(引到蜡烛燃烧的观察上。)那蜡烛燃烧又有什么变化呢?让我们再次点燃蜡烛来观察观察。

学生观察,教师参与观察,并指导。

交流:谁来说说你都观察到了蜡烛的哪些变化?

那蜡烛的变化,你认为是哪种变化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蜡烛燃烧到底是哪种变化呢?

屏幕出示蜡烛燃烧的过程,逐个变化进行分析,得出在蜡烛的燃烧过程中,物理变化是伴随着化学变化进行的。那勺子底里的黑色是怎么回事呢?看科学家的研究:示资料

知道了在蜡烛的燃烧过程中物理变化是伴随着化学变化进行的,那加热白糖的过程是否也是这样的呢?

屏幕出示加热白糖的变化过程,示三幅图

学生说一说

分析、小结,加热白糖的变化过程也是物理变化伴随着化学变化进行的。

六、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看来同学们对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已经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去研究物质的变化问题。下课!

板书设计: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产生了新物质

敲碎

加热

方糖  

碎糖

状态

固体

固体

液体

固体

形状

块状

粉末状

糊状

块状

颜色

白色

白色

黄色

棕色

黑色

气味

六年级科学教学第8篇

一、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平时科学试题中常出现科学探究内容,这对小学科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在做电学实验中学生往往会碰到一些问题,此时我一般不会直接走过去帮他解决,而是让他看到现象然后猜想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一些学习程度好的同学就会动脑思考,也会找到问题的根源。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已基本达到自己预想的目标,不管是平时课本上和作业本上的探究题的完成还是在考试中的探究题的解答,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游韧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