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养成教育论文

养成教育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3-01 16:24:34

养成教育论文

养成教育论文第1篇

回顾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可谓是突飞猛进,无论是职业院校数量的规模递增还是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提高都是显而易见的,职业教育发展经历了春夏秋冬式的历史变迁,在为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例如:部分院校为求经济效益,只图数量,不求质量,盲目扩大招生,取消入校门槛;专业设置不符合实际情况;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管理不规范,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教学质量不高,缺乏对学生职业岗位基本能力和素质训练要求,在社会就业岗位供需中出现“高不就低不成”的矛盾局面。一方面是一些岗位招不够人,而另一方面是许多人找不到工作。好多大中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在逐步减弱,许多企业反馈出的信息不仅仅是一些毕业生专业素质及动手能力低,而更多的是职业院校部分毕业生缺乏基本职业道德素质,没有吃苦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基本职业道德素质,可塑性太低,无法胜任岗位基本能力要求。面对社会岗位竞争的压力,部分职业院校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学生树立基本的职业道德观念,不重视学生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一味地以追求学校经济效益为主,不纠正以上存在的严重问题,无疑是在饮鸩止渴。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受欢迎,那职业教育的出路在哪里?职业院校又如何寻求长足发展?分析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问题的症结出在我们的培养目标上,我们不能一方面大讲特讲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新型人才,而另一个方面又缺乏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急需人才深入细致的研究,没有从根本上认清楚社会需要什么人的问题。培养什么样人?怎样培育?这才是职业教育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最基本的措施就是从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基本职业道德素质问题入手,从点滴抓起,从小事做起。古人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先不着急教会他们什么技艺,而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怎样做人;不是只顾讲授专业理论知识,而忘记培养他们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基本能力。注重学生基本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让他们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及时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诚实守信,踏实做人。努力培养吃苦耐劳的优良素质,不断掌握现代化职业技术,一定会成为社会有用人才。所以,重视职业道德养成教育是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基础。

2加强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将是今后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历史重任

历史的车轮推动着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重任,特别是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人们在重视物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在人们的精神文明方面得到同步发展,相反,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中,许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扭曲,社会上出现的种种不良风气,已经或多或少地在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与此同时,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多方面的环境因素,都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快速发展的桎梏。而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心和任务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做出必要的转移或偏移。完全有必要将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养成教育作为学生某一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和重点,这样做不仅不会偏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反而正是职业教育培育目标的真正体现。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努力从培养学生基本职业道德素质做起,教育他们学会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学会基本生活能力、懂得感恩、懂得回报、懂得承担责任;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坦诚处世、快乐生活;培养他们正确对待生活中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品质、勇于担当敢于奉献的高尚道德品质以及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优良思维品质,才是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真正的工作重心。事实上,纵观历史长河,无论是什么时代,都会有不同时代的育人观,但其基本内核却大同小异。从古人教育孩子懂得谦让,孔融让梨的佳话、六尺巷的故事到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达人而达人”的推己及人的处世原则等,无不闪烁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道德光芒,即使今天这些仍然是我们做事做人应该努力恪守的道德信条。只不过是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制度之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职业道德要求不同而已,但是无论什么时候,做人的基本条件、是非判断标准是基本一致的:明理、诚信、谦让、孝顺、勤俭、质朴、劳作等美德是不变的,只是在不同阶段赋予不同的时代价值追求色彩而已。所以,育人者育己,职业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严于律己、勤于劳作、敬业爱岗、关爱学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职业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为社会培养出具有现代化职业道德素质的合格人才,从重视自身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养成教育入手,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完成社会赋予的历史重任。

3充分重视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同职业技术教育有机统一性的认识

在强调重视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养成教育的同时,也要强调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两者不可偏颇。重德轻才或重才轻德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德才兼备才是我们育人的标准,对德与才辩证统一关系的充分认识是处理好育人与用人之间关系的节点,对于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回答了,德才兼备的用人目标就是我们的育人目标,重视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必须建立在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之上,反过来,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又必须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教育,只有将两者之间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育人目标。一个有德无才的人最终是要被社会所淘汰的,反过来,一个有才无德的人也是要被社会所唾弃的。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在社会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认识到两者之间是有机统一的就显得十分重要,它关乎职业教育成败之大事,是每个从事职业教育事业的工作者都必须清醒认识到的重要问题。许多从事教育的工作者往往在这个问题上易走偏,要么只强调学生学好专业技术,不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养成教育;要么就是只强调加强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教育,不提倡重视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教育。时刻铭记职业教育的神圣职责,不忘职业教育失败的例子,吸取经验教训,正确处理好职业教育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明确育人目标和工作任务,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在培养职业道德基本素质的过程中练就出色的职业技术本领,在职业技术技能学习和实践中规范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无论是对学生哪个方面的培养都离不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而掌控这一活动的引领者正是我们从事一线教育的工作者。所以,有人说,教师是学生的镜子,而学生是教师的影子。一个德才兼备的教师背后一定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学生。在重视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同职业技术教育有机统一性的认识过程中,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就显得十分迫切了,目前职业技术院校教师队伍良莠不齐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也是制约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障碍之一。重视和加强职业道德养成教育同职业技术教育统一性的认识,不仅是职业院校教师的重任之一,也是职业院校上层管理者必须重视的理论问题之一。

4职业院校更有利于将学生的职业道德养成教育落实到行动中去

养成教育论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养成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职生的特点

(一)心理上的自卑感

职业院校的多数学生是升学考试的失败者,对普通高中毕业生而言,进人职业院校是他们无可奈何的选择。他们感到前途无望,低人一等。“学而优则仕”和对职业教育的鄙薄,经常侵袭着他们。而对于对口的高职生或五年制的学生来说,能获得高等教育是非常幸运的。但由于他们从初中开始在学业上就有挫折感,自身评价不高,因而缺乏信心。

(二)思维能力不强,接受能力欠缺

理性思维的培养需要知识基础,高尚的道德追求依赖文化积淀。大多数高职生从中学开始就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形成宽厚的知识基础。文化底蕴的缺乏,使他们思维水平不高,接受能力不强。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缺乏新思路、新视野,不善于或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面对抽象的人生问题缺乏大气度、大智慧,不能或不喜欢用理论来分析现实。

(三)价值取向世俗化

相同的社会环境,对高职生和普通高校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价值的认同,普通高校学生想的是怎样使自己的价值最大化,而很高高职生想的仅仅是怎样使自己的财富最大化,需求更单一,目标更现实,追求更直接。即使是相同的选择,高职生和普通高校的学生也往往体现出不同的层次,高职生受世俗经验的熏陶,功利意识较浓厚。

(四)行为方式需校正

思想决定行为,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致使很多高职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很多学生在人校以后,身上暴露出很多毛病和问题。普通高校,特别是重点大学,完全可以实行开放式管理,学生被赋予很大的自由空间,因为他们早已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能够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高职院校一般实行集中式管理,甚至是半军事化,对学生实行全天候的“贴身紧逼”,因为稍一疏忽,就会有学生出问题。

二、高职生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及措施

(一)注意强化理论在行为养成教育中的应用

1.在行为养成教育中施以强化,即当学生做出理想行为时,应该及时予以强化。如果期望学生的某种行为得以形成并不断增强和保持,在进行思想理论先导教育的同时,要在学生的主观体验中形成对该行为结果的充分强化。当学生的理想行为或与理想行为效果类似的行为得到强化后,学生就会不断重复该行为,如此循序渐进,教育者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就会形成。

2.强化要及时。如果学生做出了符合要求的行为,却没有得到强化,学生就可能放弃这种行为选择。以逃课现象的治理为例,仅靠点名不能杜绝无故缺课现象,如果对于出勤较好的学生不给予及时的强化,其中的一部分学生就有可能选择偶尔逃课,这样个别学生逃课后得以在宿舍睡觉,或是出去活动,却没有受到任何惩罚。这些逃课学生的行为结果就会给其他对上课不感兴趣的学生提供逃课行为的正强化。

3.强化要充分。当良好行为出现时即予以充分的强化,而不是对良好行为的出现视若无睹,只有当相反行为出现时才表现出关注。一些通常被认为各方面表现都非常一般的学生往往会有出人意料的言行,其原因可能是他们希望以此来表明自己的不同寻常。如有些平时很少受到老师注意的学生可能会以在课堂上喧哗或是开玩笑来取得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因为他们的认真听讲和遵守课堂纪律的行为并不能引起老师的注意。针对这类渴望引起关注的学生,老师可以对他在课堂上的良好表现予以正强化,这样他们就会坚持继续遵守课堂纪律的行为。

(二)管理机制控制

学生进人学校要有严格的纪律约束,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要注重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引导,使其逐步做到自我服务、自我教毛、自我管理。同时,注重培养专业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要。

(三)辅导员指导讲座

在新生人学后,可以采取讲座的形式,从思想教育、学习生活习惯教育、行为习惯教育、成才教育、学习目标引导、学习方法介绍、专业知识介绍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通过各种学习方法教育,使学生不必自己摸索,减少从中学向大学学习方法转变的过渡时间。通过目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毕业后的人生目标,为大学生活确立奋斗方向。

(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时刻受到良好文化氛围的熏陶。应当放手发动学生,形成自觉参与意识,并在活动中充分锻炼能力,展现个性。

(五)照顾到弱势群体

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并为特困生提供国家助学贷款。目前高校中大学生欠费问题成了“烫手的山芋”,一方面,国家规定大学生缴费上学;另一方面,国家又强调不允许一个大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学校虽然实行了奖、贷、缓、助、免等一系列政策,但是面对众多困难学生,学校并没有摆脱困难。学校要加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增强社会责任感。

养成教育论文第3篇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和孟子都曾经谈及如何做人,如何培养个人的良好修养。孔子要求学生做一个讲求仁义道德的“君子”,“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的成功的标准。孟子认为对学生除了要传授文化知识外,还要养成良好的个人修养,即所谓的“养”人。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圣先贤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养成教育,对个人品格的养成尤其重视,也从不同层面涉及养成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即全面培养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素质。近现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理论,精髓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认为青少年需要从小就从生活与社会中学习如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养成良好习惯”也尤为重视,他在自己的实践中,非常注重创造环境对学生进行养成训练。当代我国也有不少学者对养成教育进行了研究。邢国忠对养成教育的定义进行了探讨,强调高校的主体性,因为学生的养成教育主要是在高校完成的。但是他同时也强调家庭与社会的配合,认为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承担主要责任,但不是唯一的责任主体。他把大学生养成教育分成了三个方面:规范教育、纠偏教育和陶冶教育,认为通过研究和遵循大学生养成教育的规律,综合运用各种专业手法,对整体学生的言行进行规范,对偏差学生的言行进行纠正,并注重氛围的营造,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才能达到养成教育的目的。柳国强等认为,养成教育要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属于养成教育的内容,应该侧重于行为习惯的养成,在“知、情、意、行”等方面通过严格管理、规范行为等使其得到提高,最终形成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他的研究重视手段的多样化,重视学生自主养成的重要性,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知识的运用,为养成教育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乔多在大学生养成教育方面的认识与柳国强等的认识有相同之处,强调严格管理、行为训练、规范反馈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强调日常生活中的氛围创造和长期坚持,立足于大学生“知、情、意、行”等全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同时强调大学生养成教育应注重做好五个结合,使理论与实践、思想教育与制度约束、外部教育与自我教育等全方位结合起来,强调家庭、学校及社会作用的分工与统一。王兰兰等认为,养成教育应从学生的行为训练入手,通过多种教育方法的综合使用,使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行为习惯的训练与培养应该得到重视和加强。孙圣勇等认为,行为习惯养成的理论基础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人类的学习是在不同的情景中发生的,人们的认知能力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表现。江浩认为,养成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哲学基础、教育学习论、学习环境场理论。石晓娟对于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途径进行了探讨,认为制度建设、教育契机、教育基地、榜样示范、强化训练等都不可少,同时也要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养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童政权认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优良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优良学风的养成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健康心理的养成教育。钟品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养成教育进行了探讨,认为高职院校的养成教育应立足于培养目标,突出养成教育的目的性,有计划地进行。重点是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最终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养成。养成教育的内容主要应该包括:思想品德、生活习惯、学习品质、心理品格、创新思维等多方面。杨滨认为,高职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是多元的,需要从建立科学的学生辅导系统、以教育促养成、完善制度促养成、以管理督促养成、创新认识促养成等六个方面进行。王剑认为,高职实施养成教育的途径包括:建立规则,设计活动,强化培养职业道德素质,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等四个方面。国内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主要从养成教育的内涵、主要内容、基础理论、实施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国外关于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

国外相关的研究内容比较多,从古至今,有影响的理论层出不穷。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最为朴素的养成教育理论,即德行出于习惯,认为要加强习惯培养。17世纪英国思想家洛克的“白板论”也是养成教育的重要论述之一,他认为通过优良的教育、理性的启蒙、内省及反复的练习可以使人形成习惯,培养出良好的德行。19世纪英国教育家纽曼认为,大学应提供博雅教育,大学的职能就是提供智能、理性的思考行为。20世纪美国教育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论,非常客观地指出了道德教育的阶段性和长期性,指出了养成教育长期渐进的必要性。20世纪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概念,强调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生活,在生活中接受应有的道德训练。杜威的这个观念对养成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英国大学德育教育目标的内容除了注重宗教知识和传统的教育外,也强调了个人品行和公民意识的养成教育。美国高校没有明确采用“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却有明显的道德培养倾向。在美国,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好公民”是高校德育的灵魂。日本则非常注重大学生教学课程和养成教育的结合,强调理论知识学习和习惯养成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国外养成教育普遍注重道德价值观的养成,重视对受教育者进行良好的价值观引导。强调养成教育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将外在的信息内化为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对国内外养成教育的归纳与评价

国内外众多学者在理论和实践中,对养成教育做了较多研究,尽管表达不同,具有共识。养成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下列要点:高校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体,家庭与社会是辅助系统,养成教育要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形成和发展规律,教育手段要多样化,注重实践,强调学生自主性的激发,立足大学生“知、情、意、行”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为最终目的。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和办法,主要包括几个方面:注重“三养成”即,加强规章制度建设,规范养成;树立榜样,示范养成;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养成。注重“三教育”,即规范教育、纠偏教育、陶冶教育。注重“三结合”,即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相结合,思想教育与制度约束相结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通过对文献的梳理,结合实际,可以归纳出以下结论,高职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目的、有系统地实施,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等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成长。养成教育主要分成四个方面内容:认知养成、情感养成、意志养成、行为养成。此外,养成教育虽已形成许多值得借鉴的理论成果,但从已有文献资料来看,仍需进一步研究。

(一)研究内容及对象

目前国内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多集中在内涵、重要性和实施方法等的探索上,其中,针对高职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不多,针对高职女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更近乎空白。

(二)研究深度

目前的研究过于注重从一般性和整体性上研究,而没有更为细致深入的研究,对不同群体养成教育的特殊性研究不够,亟待做进一步深入系统的考察。

四、高职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施设想———以中华女子学院高职学院为例

在社会快速转型的现实情况下,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型走向大众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已经成为思想价值取向多元、素质层次交错的复杂社会群体。总体上来说,高职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敢于表现自我等特点。同时,也存在文明修养程度偏低;纪律性不强,自由散漫,缺乏自律意识;文化基础偏低,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信心不强;人生目标模糊等问题。由于中华女子学院的特殊性,女生在学生群体中所占比例较大,而高职女生既具有一般高职学生的特点,同时也具有性别的特殊性。她们自我意识强烈,自控能力差;独立意识强,抗压能力差;普遍存在焦虑等现象。根据高职女大学生的上述特点,可以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全面开展养成教育。

(一)认知养成

认知是学生对事物的是非、真伪、善恶、美丑等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它在养成过程中起着指导作用。在认知养成的过程中,要注重德育教育和规范教育。根据高职学生思想水平参差不齐、纪律性不强等特点,将思想道德教育与规章制度约束相结合,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进而规范行为,内化品质。

(二)情感养成

情感是一种心理表现,它伴随着认识而产生和发展,对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在情感养成的过程中,注重心理教育和赏识教育。根据高职女生心思细腻敏感,抗压能力差,个性较强,又易产生自卑等生理、心理特点,帮助用适当的途径缓解心理压力、管理情绪,同时增强她们的自信心、自尊心,调动她们的积极性,让她们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更加自觉地顺应学校规则的约束,形成积极的世界观。

(三)意志养成

意志是学生在实践某种理想时战胜困难的毅力,体现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与持久动力。在意志养成的过程中,要注重信仰教育、示范教育和熏陶教育。根据高职学生个人主义思想强烈,意志力薄弱等问题,通过信仰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实现信仰对意志养成的引导作用。树立正面典范,激发个体的荣誉感、责任感,培养团队意识,以坚定意志和信念。

(四)行为养成

养成教育论文第4篇

1.高职院校对养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1)对养成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地位的认知不够。高职院校在“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下,往往围绕市场设置课程体系、安排课堂教学,其结果极易形成这样一种倾向:弱化人文教育,忽视养成教育,窄化素质教育,形成单一的“专业教育”。客观上不仅使所培养的学生缺乏一定的人文底蕴,致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缺陷,同时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学生缺乏素养,人格不完整。(2)养成教育制度的不健全。高职院校针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制度的内容通常局限于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质、健康心理、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养成制度则很少或基本没有。(3)经费的缺乏。为了保证就业率和吸引生源,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多倾斜于教学硬件设施、实验实训设备和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而投入养成教育的资金明显不足,导致学生的技能水平与思想素质水平严重失比。(4)师资配备上的不足。大多高职院校尚未开设专门的养成教育课程,养成教育的师资配备有限,学生的养成教育主要是由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完成。就目前来看,辅导员的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学生奖、惩、助、贷等日常管理,而涉及养成教育的思政课程中,养成教育的内容所占课时少之又少,往往被忽略或流于形式。

2.高职大学生思想素养问题丛生(1)个人习惯差、自我管理意识不强。如: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玩手机、睡觉、穿拖鞋进教室等不守纪律的行为;公共场所抽烟、随意丢垃圾、乱涂乱画等不讲公德的行为;考试舞弊、弄虚作假等不诚信的行为;浪费水、电等公共资源的行为。(2)思想道德水平较低。当代高职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深受“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影响,尤其是在“拜金主义”的错误价值观影响下,价值取向发生偏差甚至扭曲,“为了明天能有好的生活”“为了以后能挣更多的钱”成为当代高职学生的普遍追求和人生信条。他们对我国传统主流文化持怀疑态度并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开始疏离、抛弃社会主流道德价值,追求个人利益的愿望日益强烈,物质化和功利化思想严重,甚至对来自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较强烈的排斥情绪,缺乏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3)学习品质较差、创新思维缺乏。大部分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厌烦枯燥无味的理论学习,缺乏动力,没有清晰的目标规划。无法正确认识基础课程与应用课程的关系,没有好奇心和探索问题的敏锐性;不愿意独立思考,不思进取,满足于现状。成长于这样一个讲求实际的时代的高职学生,表现出超出年龄的“务实”。“读书无用论”的消极观念影响,加之就业逐年低潮的现实压力,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理想信念模糊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普遍现象。(4)对健康的心理品格缺乏认知。对于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呵护的当代高职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特征突出,常常抱怨,不能较快适应环境,不懂换位思考,自负计较,不能客观评价自己。部分高职学生个性孤僻,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以个人为中心”思想依然占主导。一旦遭遇失败或困难,他们便悲观低迷,不善于调节情绪,不能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一旦出现竞争压力大或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时,他们不能控制情绪,容易消极应对,加上法律意识的淡薄,部分大学生会选择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二、高职“思政课”进行养成教育的途径

要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针对不良习惯的表现,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1.“思政课”教师要传递正能量,做养成教育的示范者要想成为学生养成教育的最好示范者,“思政课”教师要转变观念,加强师德学习,积聚自身的正能量。教师不仅用教材教学生,其自身的思想、言行、品质无时不在影响着学生。教师职业生涯中表现的道德水准,是决定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所以,“思政课”教师应成为灵魂的化身、智慧的化身、力量的化身,成为学生的示范者、助推者、观察者、诊断者、守护者,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了解他们特有的情感世界,懂得他们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时时感受到老师的关怀,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学生的心定会融化在师爱中,在学习中找到快乐,愉快地接受教育。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总结,通过各种方式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把正能量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康快乐地成长。

2.把握高职学生心理特点,有效加强养成教育被称为青年中期的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发展、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阶段。在自我意识、思维、意志等方面的发展使他们能够掌握一定的社会标准,并以此来衡量各种社会现象,甚至开始思考人生的相关问题。然而,处于青年中期的高职学生在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因为环境、心理和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往往容易引起冲突和矛盾,这正是这一阶段的高职学生道德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表现。“思政课”应该在这一关键期不失时机地推进养成教育,既掌握学生群体特点,又关注学生个性特征,引导青年学生自觉开展个人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与个人发展的理性思考,积极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环境和社会关系。通过把握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和养成教育的有力介入,逐步实现高职学生道德心理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完善。

3.“教、辅”结合,发挥“思政课”的内化作用“思政课”应以正确的理论引导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催生他们前进的动力,提高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自觉性。“思政课”教师在养成教育过程中,要克服纯灌输式的传统教育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运用探究、思辨、讨论等教学方法,结合信息、网络、情景、案例等多种教学媒介和手段,让学生通过理性的思考来完成道德认知的真实内化。但是,由于年龄和知识水平所限,高职学生难以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所以,单纯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思政课”教师应借鉴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方式,加强与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关注和培养其健康心理和良好习惯。对于早已接触并依赖于信息和网络的当代高职生,“思政课”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科技平台,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知识,配合高职院校各部门,组建全面、完善的学生辅导系统,通过各种交流途径帮助学生解决在思想道德认识、人际关系、社会认知等方面的问题和疑惑,促进良好的认知和习惯养成,并掌握正确的心理调整和防御方法。

养成教育论文第5篇

环境是一本立体的教科书。为了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礼仪品格教育环境,洮南市实验幼儿园以培训为切入口,走出去、请进来,带领教师去哈尔滨、白城等地进行培训,倾听专家讲座,明确幼儿礼仪品格教育的重要性,增强了教师对实施礼仪品格教育的紧迫感,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行为的改变,使教师内修尊重之心,外展礼仪之美,养成了站姿挺拔、坐姿优雅、走姿自然、见面问好、着装得体等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们还在教师中开展“礼仪标兵”评选活动,促进了教师礼仪活动的开展,使教师以高雅的气质和饱满的精神风貌,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为了实现家园共育,他们还聘请北京幼儿礼仪品格教育专业讲师来园为全体幼儿家长进行了题为“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开启孩子幸福一生”的专题讲座,使家长对孩子的礼仪品格教育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行为上也发生了改变,更加支持老师的工作了。教师和家长的变化,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礼仪品格教育氛围,为幼儿礼仪品格教育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幼儿进行礼仪品格教育

活动是孩子成长的乐园,是礼仪品格教育开展的沃土。为了长期有效地开展幼儿礼仪品格教育活动,他们首先把幼儿礼仪品格教育引进课堂,利用挂图、画册和情景表演等形式,教孩子学习礼仪、理解和使用礼仪,并把礼仪教育活动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晨间接待时,开展了“礼仪小天使”活动:身披绶带的“礼仪小天使”们向老师、家长和小朋友行礼问好;喝水时,孩子们一边背礼仪三字经,一边排好队;还有进餐礼仪、午睡礼仪、升国旗礼仪……礼仪品格教育的开展,规范了孩子们的日常行为。为了激励孩子们不怕困难,勇敢坚强,各班还开展了“礼仪品格之星”评选活动,孩子们个个争当星级宝宝。此外,他们还开展了茶道、插花、扎染、吹画等特色活动,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感受艺术之美,感受中国文化的灿烂。礼仪品格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幼儿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也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传承中国文化、弘扬中华礼仪的良好氛围。

三、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让孩子从小学会感恩

养成教育论文第6篇

2011年7-8月间,课题组在浙江宁波地区分别发放500份问卷,有效回收465份高职毕业生所在单位的问卷和369份高职生责任感状况的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3%和73.8%。调查显示:有59.14%的企业最看重“责任意识”,同时有89.89%的企业认为责任感缺失这一问题在当代高职生中是“严重”和“较严重”的。有趣的是有67.75%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或“基本上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本次调研中反映出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亟待加强,自我责任认知与责任的履行能力之间脱节现象较为严重,社会公德意识总体向好,但与实际行动有差距,家庭责任意识有待增强,存在职业责任意识,但法制和公德意识缺乏。笔者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四方面:一是高职生内在的成长因素。多数人会以自我为中心去分析评判问题而很少考虑其他因素。加之当前对高职院校就业压力的灌输,使他们重个人价值轻社会贡献。二是家庭教育的缺位。相关调研发现,这一批次中的学生家庭大多数处于社会的中或中偏下层次,高学历家长不多,他们对独生子女要求不高,尤其对责任素养的渗透比较忽视,这就造成了高职生责任感的先天不足。三是转型期社会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变化最快的时期,这一时期对“90后”高职生来讲,社会为他们成才成功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的同时也使他们普遍面临学习、经济、情感、就业等竞争的压力,致使不少学生重自身利益轻国家与集体利益。四是高职院校责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不够。围绕职业特点提出专业规范与素质要求是培养高职生的关键之一,而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与学生未来职业的联系不够紧密,其以辅导员为主的学生工作队伍的能力结构、自上而下的德育工作模式及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内容造成毕业生重课程轻素养。

二、制定培养目标、原则与任务

(一)培养目标与原则

根据高职院校“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一批素质高、知识实、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引入现代公司文化与管理的基本元素,使学生能明确自我责任、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内涵;能敢于承担自我责任,善于自我管理,勇于承担家庭和集体责任,乐于承担企业和社会责任;具有积极配合的责任意识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情感与责任能力。

1.坚持行为导向原则,重在日常养成

在责任教育中,学生是主体。通过实践活动,采用多种灵活生动的行为导向教育方式,帮助学生理性思考,做出合理的道德判断和负责任的行为决定。日常养成不仅在第二课堂,更在于第一课堂的教学常规与专业素质养成,通过每日每周每月每学期的训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坚持分层教育原则,重在循序渐进

高职生的知识水平、理解和实践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完善。责任教育应根据不同年级分别制定责任目标与要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由认知到行为,分层分段地实施教育。大一重在明晰责任的相关内涵、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养成、大二重在通过活动的参与培养训练其责任意识与情感的实践养成体、大三重在通过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锤炼其责任能力的深化养成。

3.坚持校企合作原则,重在模拟公司与真实公司融合

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按照现代企业的员工规范、管理制度、项目实施操作流程等各项标准作为“公司制”平台的实施关键点,构建专业对接行业、模拟公司对接企业、学生对接企业员工的公司制平台,以先进公司的责任文化为引领,让所有学生在平台上体验公司文化、岗位和项目。

4.坚持三课堂联动原则,重在全员育人

第一课堂中,以教学与组织管理为主要手段,对责任素养进行认知与考核;在以学生社团、技能活动等为主体的第二课堂中对责任素养进行实践与固化;在以顶岗实习、专业综合实践为主要形式的第三课堂里将责任素养进行深化与提升。同时发挥家校联系的作用,优化社会大环境,最终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

(二)培养任务

责任是行为主体对自己在特定社会关系中所肩负的特定的社会任务的自由确认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经由责任意志的监督和维护,进而上升为责任行为的过程。可见,高职生的培养任务是认知责任相关理论知识,培养责任情感,锻炼责任意志和养成责任行为。通过从认知到行为养成的系统训练,使高职生形成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集体、对职业、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并付诸行动。

三、依托公司制平台与高职对接

责任素养不同于职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内隐性和养成性,有其特殊的存在方式和形成依据,从责任认知到责任情感,经过责任意志的作用最终形成有效的责任行为,需要有专门的实践路径。而公司与高职院校有着天然的联系,其完整的组织架构、文化浸润、规范管理、奖惩得法、业绩追求等特征均为高职生责任素质养成教育提供了天然的资源。其过程为,高职院校根据社会道德要求,在高职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对其分层分段地实施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责任教育引导活动,在顶岗实习阶段前进行虚拟公司制平台上的责任素养认知与养成,在顶岗实习阶段进行实体公司制平台上责任素养的固化与提升,使之成为一个负责任的职业人的过程。以上目标实现的关键的是要实现以下对接。

(一)载体对接

课堂教学对接企业员工培训、教室对接厂房、课本对接企业员工培训手册,寝室对接员工宿舍。在模拟公司阶段,对学生进行责任素养的认识、渗透与深化,在实体公司阶段,进行真实的锤炼与提升

(二)内容对接

在模拟公司阶段,将校园责任教育内涵与公司责任文化元素对接,如引进企业管理中的“5S”管理,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h)、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结合高职生实际,教学化改造为“6S”管理,即安全(Safety)、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tketsu)、素养(Shitsuke)并实施到三个课堂中进行集体责任和自我管理责任教育。在实体公司阶段,校企双方根据专业标准和职业需求共同制定对接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岗位责任、就业责任、企业责任等培养。

(三)主体对接

教师对接企业管理者,进行教学内容、实训教材的融合;学生准员工对接企业员工,进行责任理念、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熏染。

四、基于公司制平台的高职生责任素质养成教育模式

在学生自主选择基础上对其实施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责任教育活动,分层分段实施递进式的责任素养教育:大一通过责任课堂、专题讲座和专业课渗透,实现虚拟公司制平台上的责任素质认知养成和企业用人要求的协同;大二以深度合作的校中企为平台,通过双“11”等实战式主题活动和以体验管理岗位为特色的日常养成,实现企业销售业绩目标和责任素养实践养成的协同;大三通过整体进入校企合作公司顶岗实习和专业综合实践,实现企业用人目标和责任素养固化养成的协同。三课堂联动,多途径培养,最终形成高素质商贸职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一)形成责任明确的虚拟公司制组织架构

全面引入现代公司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形成二级学院为虚拟总公司,各班根据不同的专业类型组建虚拟分公司的组织架构。不同专业的分公司设置岗位时,应充分考虑专业特点,经过真实岗位采集——教学化处理——具体化设置的过程,形成公司名称、岗位分布、职责划分、宗旨与理念等要素,让学生在模拟的公司组织环境中,体验员工角色。以高职商贸类电子商务专业为成立的志成电子商务分公司为例,公司成立有行政、人事、财务、IT技术部、网络零售客服部、产品编辑美工部、市场营销推广部、采购物流仓储部等部门,每部门招收一定职员并有明确的岗位职能。

(二)建设责任渗透的公司制隐蔽课程

柯尔柏格认为,德育如果不关心隐蔽课程,无论如何达不到预想的效果,隐蔽课程是实现德育的桥梁。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在1968年的《班级生活》中首次提出隐蔽课程教育,指教育者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的在教学范围内以各种方式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和非特定的心理反映,使他们获得道德情感方面的教育。在公司制为平台的高职生责任素质养成教育实践中,以职教联盟为纽带,如物流企业讲究“高效合作务实”,零售企业追求“以顾客为重”,电子商务类公司追求“勤奋创新”等,做到各班形成的分公司文化与真实企业能一脉相承,将企业文化对接校园文化润物无声地渗透;在校内分公司、实验实训室、寝室生活区标上激励性的责任精语,使学生所见之处皆为责任意识相关的职业环境;在集团及分公司每次教学组织和主题活动时,通过课前一分钟、晨会、周例会、年会等准公司化行为增强责任意识,从入学至毕业全程影响,最终形成以责任为引领的校园企业文化。以责任为引领的商帮文化浸润是隐蔽课程的有效载体。区域文化是影响所在区域人群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决定性力量。尤其是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浸润,人文传统形成固化以后便以相当顽强的定势,久远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以高职商贸类专业为例,在长期经营实践中形成的甬商文化中开拓创新、艰苦创业、团结互助、爱国爱乡、同舟共济的价值取向和商业道德,实际上就是一个个极为负责任的商帮人物的精神外显,这与高职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中的素质要求相吻合。故而,以专业和本班特色为主要依据,通过认、讲、学等多种方式与商帮人物牵手,将凝聚在商帮人物身上的责任精神迁移到高职生责任素质培养上来,内化为商贸类高职生的追求目标,引领成长。典型代表精神如:以秦润卿为代表的有志者事竟成,言诚事成;安子介为代表的的志存高远,直面挑战;许立华为代表的精诚团结,竭诚奉献;邵逸夫为代表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应行久为代表的心虞志诚,办事求是等精神。

(三)约定责任到人的公司制职业规范

在虚拟公司制阶段,依据行业企业特征,结合专业特色,对公司的名称、住所、经营范围、经营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项进行约定,形成公司章程和员工规范。同时,依据公司章程和考核要求,约定员工规范,以实现“公司”目标,维护“公司”利益,履行“公司”职责。其中业绩考核办法的制定是关键。业绩考核分为分公司业绩考核和员工业绩考核两方面。以高职商贸类专业为例:第一课堂里,“模拟公司制”教学模式中引入公司经济效益与业绩考核理念,以责任理念为引领,将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把实际操作能力和项目解决能力纳入主要考核范围,与公司业绩考核接轨。在第二课堂,将高职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与公司运作管理的各项指标紧密融合,设置“公司管理、公司文化和公司业绩”三个一级指标,正面列表明确可以和希望做的事,负面列表明确不能做的事,强调员工的自我管理和相互监督,通过各虚拟分公司之间和公司内部员工之间的自评和互评机制实现公司日常运作管理与考核。

(四)体验责任各异的公司制职业岗位

1.岗位体验

员工岗位体验是指依据岗位职责,通过岗位轮换方式进行不同岗位体验,包括业务岗、管理岗和员工岗。

2.业务岗

主要呈现在第一课堂。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培养目标,设定不同的工作岗位并出示给学生选择,对通过教学化处理的教学项目进行岗位体验。以《国际汇兑市场与操作》课程为例,通过创设真实的业务情境,以完成一笔出口汇兑项目为轴,亲历贸易公司里出口汇兑项目完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拟真业务项目中锤炼技术技能和培养职业责任。

3.管理岗和员工岗

主要呈现在第二三课堂。通过管理岗位竞聘、日常行为规范约束和参与主题实践活动加以体验。以高职国际贸易类专业为例,学生在“建利贸易分公司”这样一个模拟职业环境中学习生活,实施“公司化经营”:全班同学自动分成管理团队和一般员工两大阵营,有执行经理、业务主管、人事总监、客服、业务员等仿真的职业管理岗位。这样,班主任即是“分公司经理”,班长是“分公司执行经理”,学生是“公司员工”,同学是“同事”,班级间竞争关系成为分公司间的竞争关系;班级学生的在专业学习、考证考级、主题活动、卫生纪律等日常综合表现成为考核该分公司的“经济效益”的指标。到顶岗实习阶段,这些均自然而然地成为真实化项目。集体或个体有获奖和业绩的均可折算成公司业绩,使负责的员工为自身增值的同时为集体增值,反之则要因为过失而承担责任。

(五)进行责任量化的公司制绩效考核

没有绩效考核,公司制平台将流于形式。责任素养的绩效考核在第一课堂里与课程成绩融合,在第二、三课堂里与个人和公司发展融合。以国际贸易专业的“建利贸易分公司”为例,在《国际汇兑市场与操作》课程中,每一个项目实践都要求员工、执行经理或业务主管对全部员工的团队责任意识与执行力作出自评和互评,作为课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二课堂里,以该分公司的团队运营状况、主题活动和专业学习为主要观测点,考核公司目标完成情况,以虚拟资金——商币为衡量公司的效绩标准,将分公司取得的业绩,按标准折算成虚拟资金计入公司经营收入;将员工违纪行为视作分公司经营亏损,按标准罚没一定数量虚拟资金。每月公布各分公司经营状况,定期将虚拟资金换算成真实奖金给予奖励先进分公司作为集体活动经费的同时,公司绩效成为考核依据。当分公司商币减少到一定标准时,即进入破产程序,须提交书面增资报告。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在真实的公司里,教学内容按照实际工作环节的相关性“做中学、做中教”,学生即为员工,人才培养实现了经营场所与教学场所、教学器具与经营设备、教学任务与工作任务、学生与员工、育人与经营的合一。“公司制”平台的最大特点是公司运营与班级学习融为一体,形成了“实践共同体”,在参与体验的过程时,学习自然发生,责任素质自然形成。

五、结语

经过几年的运行,“公司制”平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一,增强了责任素养。公司制平台中,无论是公司及规范的形成与遵守还是职业岗位的确定与体验,都给予学生最大的主动权与选择杈,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了“责任源于自由”的形成规律。其运营效果使教师真正在起指导作用,学生真正在自发实践中形成对自己、家人、集体、企业和国家的责任素养。

第二,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实战式训练是公司制平台的最大特点,学生不断经受来自真实企业文化的拟真熏陶和职业岗位的拟真锻炼,有序渐进地过渡到真实公司的岗位操练,缩短了初岗适应时间,以责任为核动力,就有了持续学习的内在需求,能顺利实现岗位迁移和提升。

第三,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成本。基于公司制平台的责任素质养成训练从学生入校即始,直至毕业。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育人网络牢固树立了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为公司为集体尽责的做人理念,自然而然地与企业的用人需求规格靠近,节省企业用人成本。

第四,创新了高职育人模式。对学习基础相对薄弱需要不断变换工作方式方法的高职生而言,以责任为第一素养的育人工作一直是难解之题。改革原有班级管理模式,在责任观的统领下,三个课堂联动,强化团队建设与自我管理,使教者和学者共有成就感。

另外,基于公司制平台的高职生责任素质养成教育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强:

第一,政府充分参与。成功的责任教育决非一校可以完成,应以学校为中心,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着力打造社会、学校、家庭、传媒于一体的联动的责任教育体系。如成立高校学生社区服务机构,将社区需求与高校资源进行对接,逐渐形成本区域有特色的高职生服务社会的责任实践基地。

第二,要培养一支负责任的教师队伍。这是培养负责任的高职生的前提。高职教师以职业技能等资源为优势带领学生服务社会,拓展专业服务范畴。特别应重视职业道德培养专家和企业行家共同参与责任素质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论文第7篇

养成教育是一种有着规范性、实践性、长期性,包含了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社会实践与适应能力、自我发展与创新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在教育工作者有针对性且长期的培养下,使得被教育者能够自觉的在无监督的情况下仍能表现出良好的生理、心理、思想、行为及能力素质的一种教育模式。很多大学教育工作者认为养成教育更应该是中小学教育中的一块,而大学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与学术修养,这种思想并不正确。大学时代的养成教育是不可缺失的,如果中小学时代是养成教育的基础期,那么大学时代就是养成教育的改造与成熟期,这种教育模式应该是一种长期且曲折的过程,贯穿于人的一生。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时期,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在这一时期发生变化,同时也是其最有作为的时期,“从20岁到30岁这10年中,对社会价值贡献约占他的整个人的37%,也是人生旅程中的个人身体、思想迅速发展,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时期。”所以高校的养成教育涵盖了大学生教育培养中最重要的品德教育与素质教育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的重要性将影响其一生。

(一)养成教育是品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外部环境

不论是品德教育还是素质教育,都需要良好的培养环境为外部条件,人的品德与素质并非生而具有,它是个体在培养环境中不断通过学习吸收后内化的产物,而养成教育构建了这一培养环境,这一外部环境无处不在,包括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等等,离开这养成教育所构建的外部环境,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将会成为无本之木。

(二)养成教育是品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实践基础

品德教育与素质教育,其培养方法与途径都是以实践为载体,这一教育培养模式其实是施教者的教育过程与被教者道德品质、素质能力形成过程的有机统一,而这个有机统一也即是养成教育的过程体现。没有任何一种道德品质和素质能力能够靠完全的说教来完成,它需要长期且曲折的实践培养,是在具体实践中且通过实践本身逐步培养出来的,这种实践培养我们可以认为就是养成教育。如夸美纽斯所说:“道德是由经常做正确的事情而学来的。”品德与素质的培养贯穿于人的一生,特别在青年时代,良好的品德与素质能力,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关键作用,由此可见养成教育对于大学生品德与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的作用

(一)辅导员对于大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培养

辅导员对于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培养,其实是一种管理,目的是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通过外在的约束行为来实行。而管理就需要有完善科学的规章制度。在我国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大学生日常行为守则》,通过各个细则来约束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等方面,辅导员应有效地利用这一规章制度。首先辅导员自身要熟悉规章制度,将文字性的规章制度变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方法,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应及时根据社会和时代的变化,改革旧制度,推陈出新。在新生入校后,应不间断地对新生进行宣讲,使学生形成基本概念,明确哪些是严格禁止的,哪些是不提倡的,哪些是鼓励的。其次简单的宣讲只是让大学生形成基本概念,而促进大学生深入理解并熟悉掌握则需要一些实践活动,辅导员应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如知识竞赛、辩论赛、校内义务服务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让大学生体会到行为守则的内涵,使其从被动的受管理者变成自觉的实行者,从一种被动养成变为自觉养成。最后对于大学生行为规范的执行,辅导员要起到监督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奖惩措施。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执行上要严格纪律,对于违反行为规范的学生绝不迁就,充分地运用规章制度的导向性、约束性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二)辅导员对于大学生良好品行的培养

大学生个人修养主要体现在良好的个人品行上,而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本身也是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素质所在,内在的道德素质则体现在文明礼貌的外在行为之中。辅导员应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努力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认识到“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能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与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精神;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使大学生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家庭和职业道德,形成良好的品行。

(三)辅导员对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必备能力之一,但也是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步入大学后的角色转变使得大学生突然进入到一种无压力状态,导致自主学习能力减弱。但是这一能力贯穿人的一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使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达到最佳,这一能力的养成不仅仅是学习方面,同时也是大学生自我人格完善的一个方面,关系到未来能否胜任其社会角色,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作为辅导员应从成就动机和兴趣机制两个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明确成就动机,这是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出发点,“成就动机是个体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驱力和动因,也就是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力求达到完美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其主要内涵是行为的目的性、主动性和坚持性。”很多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会存在无目标或多目标情况,导致其不能主动地坚持学习,形成学习能力的自主能动性缺乏。这就需要辅导员从学生实际、专业情况、社会需求等方面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一旦目标明确后,青年大学生就不会产生迷茫情绪,从而会自觉主动地投入到长期的学习中来。其次,在明确目标后辅导员要帮助学生在学习的建立起兴趣机制,其基础是辅导员在班级中建立起激励机制和良性竞争机制,激励机制是建立在良性竞争机制之上的,通过在良性竞争机制中所取得的成绩来获得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一旦学生在激励机制中受益,会自发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会持续保持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状态。一旦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摆脱“我教你学,我管你从”的机械模式,从而进入到一种良好的学习轨道中,并受益一生。

(四)辅导员对于大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

曾经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国家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由此可见,对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应该根植于日常教育之中,这关系到我们能否培养出一批引领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关系到国家能否在世界范围内具备核心竞争力。对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作为辅导员应在日常教育中积极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新想法、新理念、新创造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即便其中有不合理的存在,也不应去打压贬低,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不拘泥于固有经验、固有知识和固有做法,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形成敢于向权威和旧有传统挑战的新机制。在具体做法上要切合实际,鼓励大学生深入生活,发现生活,在实际中寻找创新点;鼓励大学生多参与一些创新技能竞赛,通过竞赛来锻炼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鼓励学生从小做起,提出一些新发明、新创造、新思想和新学说。通过长期的外部教育培养,使得大学生能够从实践出发,自觉形成创新思维,变被动为主动,提升自我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辅导员对于大学生健康心理品格的培养

养成教育论文第8篇

(一)文化和信仰差异性

民族院校的大一新生来自全国各个地区和民族,一些学生由于从小生活在民族地区,受到本民族文化和的影响,因此日常的饮食起居和行为习惯与其他民族的同学有很大差异。信仰伊斯兰的同学会念“清真言”、做礼拜、斋戒、天课、朝觐等五门功课,主张顺从和忍耐,在饮食上不食猪肉。信仰佛教的同学会定期到寺庙朝拜,讲究因果、戒杀生、劝行善,饮食上主张素食。朝鲜族学生特别注重礼仪,本民族意识较强,喜欢饮酒、情绪易冲动等等。

(二)学习基础和习惯差异性

少数民族学生大多处在边远地区,从小接触的是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汉语基础比较薄弱。此外,由于教育的硬件以及师资的相对匮乏,使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特别表现在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公共课成绩较差。由于从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没有被培养出来,所以进入大学后,一些课程的难度超出了他们接受的能力范围,导致一些科目成绩不理想。

(三)生活习惯的差异性

由于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以及文化信仰方面不同,一些民族学生日常的生活习惯和其他同学存在明显差异。例如,藏族学生由于从小生活在比较自由悠闲的环境中,整体上自由散漫。生活中喜欢佩戴一些民族的饰品。新疆的维族学生以及一些回族学生信仰伊斯兰教,平时进餐都到清真食堂,日常饮食也有一些禁忌。朝鲜族学生群体意识比较强,生活中喜欢饮酒。

二、行为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健康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保持充沛精力和培养稳定性情的依托和保证。养成教育主要帮助学生养成自立自强、健康文明的习惯和行为,具体包括自立自理、作息规律、学习自觉等方面。对于大学生来说,起床、吃饭、上课、休息都应该有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对于大一学生,军训是他们的入学第一课,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逐渐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刻苦耐劳的坚强毅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养成良好的学风和生活作风。在大一阶段,学校还设置了早操和晚自习,早操旨在培养学生早起学习和锻炼身体的习惯;晚自习旨在通过集体学习让学生养成及时复习预习的习惯。

(二)高尚德行的养成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应该通过学校的素质教育以及自我修养,努力成为一个德行优良的人。现实社会中,由于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奢靡之风等不良影响,一部分大学生也越来越注重物质的享受,忽视精神世界的完善和提升。作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应该培养积极正确的人生追求,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兴盛紧密结合在一起,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来要求和完善自己,磨练自身的意志品质,塑造高尚的德行,努力做品学兼优的人才。

(三)优良学习品格的养成

学习是一个大学生在学校的基本内容,是否能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关最重要。学习品格是学生在一定学习动机和目标追求下在学习热情、学习态度及意志品质方面的综合反映。当前,一部分学生由于受到自身惰性和一些歪曲价值观影响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学习动力不足,听课状态不佳,学习成绩较差,这些不良学习品格对于大学生成长极为不利。

(四)健康心理品格的养成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心理的断乳期”他们有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适应问题。专业的选择与学习问题,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人际交往的处理、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规划问题等等。因此,通过行为养成教育增进大学生的心身健康,提升他们的抗搓能力,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正常的心态去适应当前和未来的社会环境是高校共同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大一新生行为养成教育的方式方法

(一)抓住重要契机,开展主题教育

从大一新生入学伊始,利用军训半个月左右时间,对学生从按时作息,到军姿军容的整理,再到对于困难劳累的坚忍克服进行严格要求和强化,使学生强化组织纪律观念,养成良好生活方式,锤炼精神意志品质。对新生进行校史校情教育以及校规校纪教育,增强学生对于学校发展历程的了解,对于民族院校56个大家庭团结友爱的认同,增强学生对于学校的热爱和归属感。校规校纪教育对于学生树立纪律观念,规范自身行为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大一新生的行为养成教育还包括入党启蒙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安全法纪教育等方面。每年开学初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班级风采大赛,通过班级风采大赛,班级内部同学可以尽快地熟悉起来,了解各民族不同的语言风俗,促进文化的交流认同。通过各班级节目之间的评比,以竞赛的形式可以增强班级同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积极向上班风的形成。此外,每年三月份开展学雷锋活动,把雷锋同志所倡导的忠诚、奉献、进取、友爱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在学习上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同学们相互交流,彼此促进,既提升了学习成绩,又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认同;在生活中,要有一颗感恩心,要积极帮助别人,公交车上、轻轨上主动为需要的人让座,身边有困难的同学力所能及的帮一把。五四青年节是属于青年的节日,青年人朝气蓬勃、奋发有为,每年可以通过学习党中央的精神,牢记党和人民对于青年人的希望和嘱托,并积极投身到文化的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去。作为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头脑要时刻清醒,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此外,还可以利用“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等节日进行养成教育。

(二)丰富完善方式方法,注重实效性

大一新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可以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行为养成教育需要借助外部的人和环境来培养和塑造。首先,教育者和管理者要充分履行自身的职责。把教书育人这一神圣使命始终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要借助课堂这一文化和知识传播的阵地,把真善美传递给同学们,不仅仅要教书,更要育人。要巧妙自然地把社会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与自己所教授的内容结合起来,并结合身边的事例传递正能量。作为老师可以做的很多,课堂的一言一行,平日的行为举止都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范本。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我们要更加科学化、人性化,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人为本,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站在一个理解者和帮助者的角度来对学生进行管理。随着现代媒体的高度发达,信息化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在进行教育和管理时,我们除了要利用传统的教室授课,课外实践,还要充分利用qq,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要占领网络传播的主阵地,倡导和传播积极的价值观。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及时全面地了解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期许。行为养成教育效果的取得更主要的还是通过学生自身的吸收和践行来发挥作用。作为一名大一学生要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的精神遗产,丰富自己的思想和精神世界。把传统文化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天人合一等思想融入到自身的为人处世上,同时结合时代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来要求自己,主动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齐抓共管,形成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