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主成分分析论文

主成分分析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28 15:52:09

主成分分析论文

主成分分析论文第1篇

课题组对国内外相关资料进行了大量研究,然后对西安地区相关政府部门、高校相关科研部门、建筑房地产企业、施工企业、相关机构等单位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进行了深入访谈和实地调研,初步掌握了西安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现状。综合考虑专家的从业背景、专业、学历及性别结构等,按一定标准选择了39名专家有针对性的发放问卷。39份问卷全部回收并且有效。本文运用DPS7.05版软件对上述23个风险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其特征值、各主成分的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见表4)。从表中可以看出,前9个主成分的特征值都大于1,累计贡献率达到78.243%,这些主成分已经可以代表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风险因素。其中前4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2,累计贡献率达到49.619%,故选取前4个主成分作为影响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重要风险因素。通过观察主成分荷载矩阵(见表5),对特征向量中权重大小的比较与筛选,可以概括出下列各关键因素,分析如下:第一主成分中,变量2对其影响最大,它对应的权重系数为0.440,表示工业建筑主体结构的梁板柱有受损加固经历的情况,这是来自主体结构及管网安全层面的影响要因。第二主成分中,变量8、9对其影响较大,对应的权重系数为0.410和0.400,表示工业建筑改造中缺乏施工经验和管理人员能力不均衡,专业能力差,这是来自管理层面的影响要因。第三主成分中,变量18、17对其影响较大,对应的权重系数为0.428、0.412,表示旧工业建筑改造项目缺乏有效的财税激励和产业扶植政策及相关法律条款,这是来自政策法规层面的影响要因。第四主成分中,变量7对其影响最大,它对应的权重系数为0.384,表示缺乏可行性评价方案,这是来自管理层面的影响要因。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西安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危机因素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来自于主体结构及管网安全、管理及政策法规三个层面。

2主要风险因素应对策略

2.1建立动态、长效结构检测机制目前在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过程中,主要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确定。旧工业建筑设计使用年限的不确定性,给原有建筑结构的改造再利用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因此旧工业建筑的结构检测工作到位与否是改造再利用能否成功的关键。首先,建立工业建筑结构检测的相关政府部门,对西安的旧工业建筑改造项目现状定期进行调查、结构检测及跟进,并提出有效的指导与建议。如:对已有结构进行修复与加固、对失去承载力的结构进行置换、增加新的结构或构件等;同时,相关企业定期自检,对其结构类型、原有结构设计强度、实际结构设计强度、结构损坏情况及其损坏程度、基础承载力等进行切实的可行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结构技术方案,并及时向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信息反馈。这样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形成动态、长效的结构检测机制,使旧工业建筑再利用项目更加高效、顺利的进行。

2.2提升人才培养力度,发展相关的学科专业优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提升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管理的人才培养力度,发展相关的学科专业。支持高等院校积极探索为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2]。让更多的人员具备旧工业建筑的相关技术才能和管理才能。支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等职业教育重点项目计划向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靠拢,使改造的旧工业建筑有坚实的质量保障。

2.3完善相关政策及项目管理机制我国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03〕11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的《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老工业区的搬迁改造明确了财税政策、融资政策和土地政策。在全国调研的过程中,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下设的创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对重庆市当地的旧工业建筑改造进行了导向与监督指导作用,但是工作内容界定尚不明确。虽然我国政策法规尚不完善,但可以借鉴国内外已出台的政策和已建立的项目管理机制,尽快在西安设定相关部门,并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政策法规、财税激励政策及产业扶植政策,使旧工业建筑的拆除、改造及后期运营管理规范化。其次,加快对西安现存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项目的调研跟进工作,逐渐明确并细化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完善其应对措施,为今后的旧工业建筑改造项目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结语

主成分分析论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人文社会学;学位论文;研究生;研究方法;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2-0127-04

科学方法的进步必然带来体育科学的突破,正确地运用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将更能有效地提高科研质量,更有效地解决体育科学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1]。体育人文社会学是研究体育运动领域中各种人文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一个庞大的学科群,包括了几十门已经成熟和接近成熟的学科,和数十门在发育成长的新兴学科[2]。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几乎都是应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等定性分析方法,少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且总体水平不高。20世纪90年代以后,问卷调查和数量统计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问卷调查在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应用更多[3]。然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量与日俱增的21世纪,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在过去5年中全国招收了近千名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硕士研究生和近百名博士研究生[2]。截至2006年,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学位授予点有8个,占总数的32.0%,硕士学位授予点有65个,占总数的27.3%。因此,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重视和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探讨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促进学位论文研究方法运用的创新,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

本研究随机抽取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等15所高等院校的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157篇为研究对象,其中硕士论文114篇,博士论文43篇,对论文中具体运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新时期研究生在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研究方法运用的情况,归纳和总结其特征。

1 研究方法总体运用状况

体育科学中的具体研究方法是指针对某一领域运用的手段和技术。根据其运用的范围又可分为基本研究方法与特殊研究方法,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基本研究方法有用于收集资料与实事的方法(例如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和分析资料与实事的方法(例如理论分析、统计分析、系统分析等)[4]。根据人文社会学学位论文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频数统计(表1),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运用频数最高的前5种相同,依次为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学法、逻辑法和系统法。其他还包括观察法、实验法等。

根据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统计可知,文献法被运用频数最多,排在研究方法的首位,在114篇硕士学位论文中运用频数为109次,95.6%的论文运用了这一方法,所有的博士学位论文都运用了文献法,这与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性质是分不开的。文献资料法是通过查阅与研究课题有关的期刊、图书、图片等资料,把所收集的各种资料来源进行鉴别、分析整理,运用分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方法进行逻辑推理,阐明所要研究的问题,以弄清事实的真相,把握事物的相互关系,概括出某种规律性的认识,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或基本思路。文献资料法所具有的这些性质与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特点是相吻合的,所以在各类研究方法中运用频数也是最高的。

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往往为了了解实际情况进行系统严密的调查,一般可通过座谈、询问、填表、观察统计等方法。在114篇硕士学位论文中运用调查法的频数为95篇,占硕士学位论文总数的83.3%。从表2可见,问卷调查法是学位论文最常用的调查法,有59.6%的硕士学位论文和72.1%的博士学位论文都运用了这一方法,说明问卷调查法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有42.2%的硕士学位论文和55.8%的博士学位论文运用了访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的具体形式主要有个别访谈、座谈、函询等,其主要特点是通过直接与调查对象的访问谈话来收集其课题所需要的研究材料,并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有36.0%的硕士学位论文和50%以上的博士论文运用专家调查法。在专家调查法中,大部分研究生运用了特尔菲法,专家相互隔离和匿名填答问卷,使专家能充分独立地发表意见,在体育发展战略和体育管理决策的学位论文中较多运用这一方法。同时,部分研究生论文还运用了实地考察、个案分析等调查法。近年来,个案研究受到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的重视,通过某种行为或事物单一案例的深入调查,可以探索行为或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特别在研究优秀体育教师、奥运冠军等个体成长过程,可以体现这一方法的价值。可见,调查法受到研究生的青睐,他们可以根据具体研究课题来选择不同类型的调查方法,以保证学位论文的有效完成。

在体育科学研究中常用到数理统计方法,尤其在调查问卷法中,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是必不可少的。调查中发现有67.4%的博士学位论文和56.1%的硕士学位论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特别是推断统计的运用,有效提高了体育人文社会学学位论文的科学性。逻辑法也是体育科学研究工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从某种意义而言,逻辑思维能力是研究工作者科学素养的标志之一,研究生运用逻辑法进行科学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研究对象,有41.7%的博士学位论文和53.5%的硕士学位论文运用了这一方法。调查中发现,研究生主要运用了比较与类比法、抽象与概括法、分析与综合法、归纳与演绎法等具体的逻辑方法。特别是分类法在学位论文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把一些杂乱的技术资料加以整理成各自的系统,从而发现之间的联系,以探索其内部的规律性。

在现代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运用多样化的趋势下,系统法、实验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也有出现,为高质量学位论文的完成提供了重要保证。还有部分研究生从课题实际出发,运用了软件工程法、预测法、生命周期法、行动研究法、社会测量法和教育人种志方法等形式多样的研究方法,为学位论文的完成提供了重要支持。

随着体育科学研究的综合化发展,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运用体现多样性,表现为3种、4种或5种科研方法的综合运用。据统计,有97篇硕士学位论文运用3~5种方法,占被调查硕士论文总数的85.09%,最多的硕士学位论文运用了7种研究方法,但也有12篇硕士学位论文只运用了2种研究方法;有36篇博士学位论文运用了4~6种研究方法,占被调查博士论文总数的83.72%,其中还有2篇博士学位论文运用了7种研究方法,由于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具有创新性,因而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明显比硕士学位论文更多样。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多种方法的组合分

析,发现2种方法主要以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结合为主,3种方法主要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结合为主,四种方法主要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结合为主,5种方法主要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为主。总之,研究生在选择研究方法时,可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灵活运用,以期达到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运用的特征

(1)根据论文需要综合多种方法。

研究方法的运用必须与研究课题的内容一致,才能达到理想的研究效果。从157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分析,大部分论文能够从课题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研究课题的方法,例如学校体育、体育经济、体育管理等研究领域的论文主要以调查法为主,通过问卷调查、访问调查、专家调查等具体调查法,收集了大量论文需要的实证资料;而体育史、体育社会学等领域的论文主要以逻辑分析法为主,通过比较与类比法、抽象与概括法、分析与综合法、归纳与演绎法等具体逻辑方法,探索内部的规律性;特别是近年来,部分研究生的跨专业、跨学科选题,在学位论文中运用了自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观察法等方法。随着科学研究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科研方法、手段也在不断更新,使研究生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去分析问题,寻求多视角去解决问题。特别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大部分论文采用了4.6种的研究方法,改变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博士学位论文运用较单一的逻辑思辨研究方法对课题进行理论层面探讨的状况,提高了学位论文的质量;硕士学位论文主要以3~5种研究方法为主,也体现了方法运用的综合化和多样化趋势。总之,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从运用单一的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到运用综合的方法描述或解释复杂现象,揭示变量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反映了在研究方法运用上的进步。

(2)以主体研究方法为基础,体现方法学的创新。

根据以上统计结果分析,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主要以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学法、逻辑法和系统法为主体,其中文献资料法成为必不可少的研究方法,从论文选题、提出假说到验证假说都离不开一定的文献资料,通常贯穿于科研的全过程。从某种意义而言,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过程,就是文献资料的搜集、使用和再创造的过程,研究生学位论文要在情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借鉴和创新。另外,调查法、数学法、逻辑法和系统法也是研究生选择的主要研究方法,成为学位论文完成的方法学基础。在当今科学研究不断交叉和综合的趋势中,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不断吸收跨学科的知识,把其他学科的前沿理论、先进的研究方法运用到学位论文中,从方法学上体现学位论文的创新。还有部分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从课题的实际出发,运用了在以前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中较少使用的软件工程、预测、生命周期、社会测量、教育人种志、层次分析法、内容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社会网络分析、路径分析等研究方法,体现了体育科学研究的新思维,使得学位论文显示出独特的个性。总之,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注重在方法学上的创新,提升学位论文的质量,对于完善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方法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3)注重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以提高科学化水平。

近年来,由于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的发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出现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呈现出兼容与统合的趋势[5]。由于体育现象既涉及到广泛的社会领域,又涉及到人文的各个方面,因而体育现象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这给数学方法和统计方法的使用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是当代体育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研究方法提出的更高要求,重视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的定量研究,能较准确用数量来揭示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较精确地描述研究成果与规律。在统计中发现,大部分学位论文运用了数理统计法对数据资料进行处理,从简单的数据描述到复杂的统计分析,其中包括假设检验、相关分析、因子分析、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推断I生统计方法的运用,有效地将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提高了学位论文的科学性。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基于不同的认识论,因而具有不同的假设和研究范式,它们之间虽有歧异却并不排斥和矛盾,事实上,定量研究回答的是“有多少”的问题,定性研究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对于体育社会科学具有不同的向度和贡献,两者相结合是提高学位论文科学化水平的有效手段。但是,有些研究生忽略了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偶然性和独特性,有时为了定量而定量,过分依赖统计分析结果,从而得出了相对肤浅的分析和解释。

(4)重视问卷调查方法,提高学位论文的实证价值。

问卷调查法是具有实证性质,采取定量手段、依据客观验证来认识和说明社会现象的调查研究方式,受到社会科学界学者的青睐,特别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者们也比较普遍使用这一方法。根据统计可知,问卷调查方法是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位论文的主要方法,在体育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在对硕士学位论文运用问卷调查法的统计分析发现具有以下特征:运用问卷调查法的涉及学科有学校体育学、社会体育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等,体现问卷调查法运用的广泛性;在运用问卷调查法论文中,有73.5%的论文经过信度、效度检验,可见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论文的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就抽样方式而言,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论文概率抽样以分层抽样为主,样本选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就样本规模而言,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论文样本量一半在300个样本以上,其中主要集中在500。1000个样本之间,符合社会科学研究对样本规模的要求;在问卷数据的统计方面,描述性统计运用最多,还运用了多种推断性统计,体现了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提高了学位论文的质量。总之,研究生已经认识到问卷调查法的重要地位,但是在具体运用问卷调查法时,必须深入了解其基本性质,遵循严谨的调查程序,从而有效地利用问卷调查法得出科学的研究结论,提高学位论文的实证价值。

主成分分析论文第3篇

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议论文作文,凡是得高分的文章,大多数以说理见长。对文章进行道理分析,可以增加论证的深度,更能显示出作者思维的缜密。“讲道理”是议论文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讲道理可以使论点旗帜鲜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给人以清醒的认识。而论据通过分析,可以揭示其中所蕴涵的道理,说明其与论点的联系,使论点与论据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句话:论点是统帅,论据是士兵,论据要为论点服务。

那么怎样讲道理呢?讲道理的方法有多种,为了便于记忆,我把它们编成了口诀:

议论文写作要讲“理”

议论文写作要注意

证明论点要论据

论点论据要分析

细分析 讲道理

前后勾连成一体

原因结果紧相连

事物转换须条件

正反对比观点明

点面结合显周全

假设分析开思路

比喻类比很形象

意义分析不可忘

层层分析细剥笋

看待问题要辩证

具体问题具体析

尊重客观规律性

一分为二看问题

透过现象看本质

分清内因和外因

抓住主要和次要

万物联系又发展

质变前提是量变

这个口诀包括了讲道理的多种方法:因果分析、条件分析、正反分析、点面分析、假设分析、比喻分析、类比分析、意义分析。

这个口诀同时也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多种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尊重客观规律性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它也包括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几种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主要和次要的关系、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下面对一个论点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作为示例。

论点:毅力是成功的保证

1、原因分析:为什么说毅力是成功的保证呢?因为做任何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它们都是我们前进途中的绊脚石,我们只有发扬顽强拼搏的毅力才能征服它,才能摘取成功的果实。因为有了毅力,就有了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有了毅力也就有了恒心。狄更斯说得好:“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2、结果分析:有了坚韧不拔的毅力,付出了艰苦的劳动,洒下了辛勤的汗水,总有一天我们会取得成功。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了春天的耕耘,怎么会没有秋天的收获呢?

3、正反分析:普希金说:“大石拦路,勇者视为前进的阶梯,弱者视为前进的障碍。”强者有顽强的毅力,对“拦路石”毫不畏惧,把它当作锻炼自己的机会,而后一种人因为缺少一股拼搏的毅力,不懂得成功来之不易,光看到别人的成功,看不到成功所付出的艰辛的劳动,面对“拦路石”知“难”而退,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终还是一事无成。

4、点面分析: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幼年读书读得“口舌成疮”;马克思写《资本论》用了四十年的时间,其间贫困疾病交加,用他妻子的话说,他是在坟墓边徘徊。可是马克思没有动摇过信念,这两个事例告诉我们,毅力是治学的支柱,凡是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大都有艰难的历程和坚强的毅力。

5、假设分析:如果我们没有坚强的毅力,没有刻苦耐劳的精神,遇到困难绕道而行,遇到挫折就气馁,我们永远也不会取得成功。

6、条件分析:那么如何才能培养自己的毅力呢?首先应该树立远大的目标。因为目标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其次,要有刻苦耐劳的精神……再次,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7、意义分析:这是千百年来人们智慧的结晶,是从无数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条规律,充分体现了成功者的真知灼见。它可以给失败者以信心,使他们能够正视困难,从而战胜困难;它可以给那些奋斗者以不断拼搏的勇气,使他们从胜利走向胜利。

8、比喻分析:如果说成功是胜利的彼岸,那么毅力便是前进的风帆,它可以使我们劈风斩浪;如果说成功是高山之巅的一道奇异的风景,那么毅力便是通向山顶的阶梯;如果说成功是一座关闭的宝库,那么毅力便是打开宝库的钥匙。

主成分分析论文第4篇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核心就是对于法律进行一种实证的分析,或者说,对于一个国家制定法的客观分析。从这个意义上讲

 

  ,一个国家有了自己的一套法律制度,就存在对于这种法律制度分解释和适用,这种对于法律的解释,就是最原始意义的分析。因而,我们可以说,西方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形成,是与成文法的发达密不可分的。如果我们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分析实证主义法学,那么,西方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发端于古罗马,特别是罗马共

  

和国时代。

在西方法理学文献中,我们经常发现与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相关的名词是“分析法学”、“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法律实证主义”和“新分析法学”。在不太严格区分这些名词的法学家那里,这些名词是可以通用的。如果我们要严格地区分这些名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这里可以作出这样的界定。

“分析法学”更多的是指19世纪边沁和奥斯丁所创立的法律命令说,他们在法律研究的方法方面,采取一种分析的方法,总结出法律制度的一般概念、范畴和原则,用奥斯丁的话说,是“一般法理学”所采取的科学的方法,他们严格区分立法学(或者他们称为伦理学)和和法理学,将法理学的范围严格地限定于一个国家的实在法。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是“实证主义法学”的一部分。“实证主义”的概念来源于孔德,他把知识的进化分为三个时期,即所谓神学时期、形而上学时期和实证主义时期,他认为实证主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把这种实证主义运用到法律领域,便有了实证主义法学。这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既包括对于制定法的实证法学,即所谓分析法学,又包括对于法律历史的实证法学,即所谓历史法学,还包括对于法律在社会中的实证分析,即所谓的社会法学。“法律实证主义”是“实证主义法学”的另外一种表达形式,广义的法律实证主义与实证主义法学同义,狭义的法律实证主义特指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从内涵上讲,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泛指自奥斯丁到哈特,以及到拉兹、麦考密克的法律理论。

“新分析法学”泛指20世纪对于奥斯丁分析法学的最新发展,严格地讲,哈特的法律规则说是新分析法学的典型代表,但是,从广义上看,“新分析法学”同时包括了哈特的法律规则理论和凯尔森的法律规范理论。

为了准确地表达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含义,这里有必要考察一下西方学者对于这个概念的分析。

哈特在1957年前后对法律实证主义的表述是:1,法律是一种命令,这种理论与边沁和奥斯丁有关;2,对法律概念的分析首先是值得研究的,其次,它不同于社会学和历史的研究,再次,它不同于批判性的价值评价;3,判决可以从事先确定了的规则中逻辑地归纳出来,而无须求助于社会的目的、政策或道德;4,道德判断不能通过理性论辩论证或证明来建立或捍卫;5,实际上设定的法律不得不与应然的法律保持分离。[i]可以说,第1、第2和第5是奥斯丁明确提出过的,而第3和第4则是奥斯丁理论的逻辑结果。

澳大利亚法学家萨莫斯(Robert S. Summers)于1966年提出了法律实证主义的十大含义,十大含义依次为:

1,实际上的法律可以清楚地与应当的法律区分开来。萨莫斯说,奥斯丁对此回答是肯定的。

2,现存实在法的概念适宜于分析研究。萨莫斯认为这肯定不是奥斯丁的观点,因为奥斯丁并没有涉及特殊法理学的具体内容。

3,力量或权力是法律的本质。萨莫斯说这是肯定的。

4,法律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这个体系不利用其他学科中的任何东西作为它的前提。萨莫斯说,这不是奥斯丁的观点,而更象是康德或凯尔森的看法。

5,法律和判决在任何终极的意义上都不能被理性地得到捍卫。萨莫斯认为这是哈特的看法。

6,存在一个合乎逻辑的内部一致的乌托邦,在这个乌托邦中,实在法应该被制定出来并得到服从。的确,奥斯丁强调逻辑,强调一致性,强调实在法得到完全地服从,且他也不反对实在法合乎功利的原则。但是萨莫斯认为不能这样来表达奥斯丁的目的。

7,在解释成文法的时候,对法律应该是什么的考虑是无立足之地的。萨莫斯说这是肯定的。

8,司法判决可以从事先存在的前提中逻辑地演绎出来。萨莫斯说奥斯丁对此说法不一致。这可以视为奥斯丁的一个推论。

9,他们将肯定性作为法律的主要目的。萨莫斯说,奥斯丁强调肯定性和明确性,但是法律的目的是功利主义。

10,服从邪恶的法律是一个绝对的责任。萨莫斯说,奥斯丁反对这种说法。奥斯丁不关心法律的价值评价,但是他并没有说要绝对服从邪恶的法律。[ii]

在本书中,我们采取“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概念,这是一个最宽泛意义的概念,它不仅包含了西方学者上述的各种理论,而且还可以将19世纪分析法学之前的对于实在法的法律分析理论包括在内,这可以视为中国学者对于这种西方法律研究传统的一个总体概念。

二、分析法学之前的分析法学

古希腊人擅长于法哲学,他们对于法律制度较少建树,而对于法哲学,特别是自然法的学说,则有较多地探讨,他们对于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较少贡献。希腊有众多的城邦,每个城邦都有自己的法律,但是流传下来的东西很少,亚里斯多德曾经专门研究过150多个城邦的宪法,在其《政治学》中,也专门论述过雅典的民主制度,但是他基本上是从政治学的角度研究法律问题,与严格意义上的法学相去甚远。

古罗马共和国建立后,其法律制度得到长足地发展,西方社会的成文法开始确立,这就为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发生提供了原始的研究材料。公元3世纪,共和国末期的法学家格伦卡留斯,开始研究成文法,他把《十二表法》以来的立法文件,系统地加以整理,并根据自己的见解进行诠释。这是罗马注释法学的起点,也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源头。

罗马帝国时期,最大的注释法学集团是公元1世纪的普罗库鲁士学派,其先驱是拉别奥,他担任过罗马的执政官,但是最大的贡献则是对于罗马法律的教学和研究,他关于罗马国家立法文件的注释著作多达400卷之巨。罗马帝国后期,罗马法庞大的体系得以完成,与这种法律体系相连的法学,也得到迅猛地发展,罗马五大法学家的出现,是罗马法学达到繁荣的标志。这五大法学家是盖尤斯、乌尔比安,伯比尼安、保罗和莫德斯蒂鲁斯,盖尤斯的《法学阶梯》和乌尔比安的《法学总论》,不仅是罗马法学的重要文献,而且是罗马法的重要渊源,不仅如此,这两部罗马法学著作,还是近代法国民法典和现代德国民法典的立法范例。更要一提的是,五大法学家对于法律的解释,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说,而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查士丁尼《国法大全》确立后,五大法学家的法学著作实际上被确立为法律制度的一部分。如果我们说,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研究对象在于实在法,其理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础性的法律概念,那么我们可以说,罗马法学家的最大贡献是把法学与法律实践联系了起来,把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研究成果直接运用到了法律的实践活动,这是以后分析法学家们梦寐以求的东西,但是真正实现了这种完美结合的,只有这个时代的罗马法学家。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罗马法学家的理论也有其不尽人意之处,比如说,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法律基本概念,如“法律为神事和人事之君”,“法学为公平正义之术”,自然法、万民法和市民法的区分,法律分类和法律渊源的分析,这些都为西方法学的奠基成果,但是他们的理论的重点还在于对于罗马具体法律制度的解释,对于罗马法具体运用时问题的解答,也就是说,他们的理论是运用性的,而不是哲理性的,他们的特点是法律技术性的,而不是法律理论性的,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成熟时代远未到来。

日尔曼人的入侵,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分裂,西欧社会步入“黑暗时代”,即所谓的中世纪。西欧的中世纪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倒退,所有的知识都附属于宗教神学的统率之下,法律学和法哲学都成为神学的一个分支,发达的罗马法在西欧消失。基督教社会有其宗教法,也有其宗教法庭,西欧封建社会也有其封建法和庄园法,但是它们都是一种宗教、政治和法律的混合物,法律学作为一种学科已经不复存在。此后,特别是在中世纪后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城市国家的兴起,西欧的法律开始重新发展,城市法和商法得以产生。商品经济的产生导致了罗马法的复兴,罗马法的复兴促使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重新振兴,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所谓的波伦亚注释法学派。

波伦亚大学是西方最早的一所大学,也是西方第一个法法律系的诞生地。波伦亚法学派的功绩是两方面的,首先,它把被人们遗忘接近数世纪之久的罗马法复兴起来,进行大量的、系统地注释和评论,为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合适的法律规则,其次,它培养了大量的法律专门人才,并将罗马法复兴运动扩展到西欧全境。

从时间上看。波伦亚法学派经历了从11世纪到15世纪近500年的时间,从习惯上讲,波伦亚法学派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前期注释法学派,即严格的注释法学派,和后期注释法学派,即评注法学派。

前期注释法学存在于11世纪到13世纪,其代表是波伦亚注释法学派的创始人伊纳留士。他及其门徒们对重新被发现的罗马法进行广泛地整理、编纂和文字注释。他们对《国法大全》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对疑难的词语和条文原则进行解释。这种解释是在《国法大全》的原稿上,把词语的解释注在该词语的下面或者两行之间;把条文或者原则的注释注到该条文的旁边和页的四周,这种方法后来被称为条文注释。到13世纪,阿库索士汇集伊纳留士等人以来的成果,把这些注释法学的注释汇编成《通用注释》,这是一部罗马法注释大全。注释法学的贡献是使《国法大全》的研究成为一门科学,帮助人们了解和熟悉罗马法,为运用罗马法奠定了基础。

评注法学存在于13世纪后半期到15世纪,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巴托罗。评注法学派将罗马法和中世纪西欧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从早期单纯对罗马法的条文注释转向了理论的研究,力图概括和抽象出法律的一般原理、原则,探索出法律规范的结构,并发掘出典型的案例,也就是说,他们已经不再限于对罗马法本身的研究和理解,而是根据时代的要求,把罗马法的材料综合起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并把罗马法的原则和制度适用到具体的社会关系中去,从而把六七百年前的罗马法转化为当时适用的法律制度,实现的复兴罗马法的根本目的,使罗马法复兴运动达到了高潮。

注释法学派的兴起很快就扩展到西欧各国。在法国,12世纪以后,大量的法国学生到波伦亚学习,回国后担负起研究和传播罗马法的任务。到13、14世纪,图鲁兹大学、巴黎大学、奥尔良大学都参照波伦亚大学设立法律系,注释法学和评注法学的著作都有极大的权威。到16世纪,法国成为研究罗马法的欧洲中心。不仅如此,随着1804年法国民法典的制定,19世纪出现了法国和比利时的注释法学,他们以注释法国民法典为任务,侧重于该法典的逻辑解释,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进一步延伸。在德意志,12、13世纪也有大量的学生到波伦亚学习罗马法,在各大学也设立法律系,对罗马法进行研究和教授。在英国,12世纪的注释法学家华卡雷斯到牛津大学讲授罗马法,对于英国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7、18世纪是自然法学的时代,他们确立了近代资产阶级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但是他们对于实在法的论述,也为19世纪分析法学的确立提供了理论的养料,比如,霍布斯在实在法理论、洛克的经验主义方法和卢梭关于分类是公意的宣告之思想,其中,霍布斯关于法律是主权者的一种命令的论述,对于法律渊源的分类和总结都对奥斯丁的法律命令说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有了上述种种理论的前提和基础,到了19世纪,分析法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最后得以创立。

三、分析法学

分析法学的确立是与边沁和奥斯丁的名字密不可分的。早在《道德和立法原理》的最后一章,边沁就明确区分了立法学和法理学,前者是批判性的,它是伦理学的一部分,其中贯穿了功利主义原则,后者是阐述性的,它是严格意义法理学的研究对象。这是区分“法律应该是什么”和“法律实际上是什么”的较早区分,认为科学的法理学应该严格地限定在实在法领域。在其《法律概要》(laws in general)中,边沁则明确地将法律定义为主权者的一种命令,这为奥斯丁创立分析法学开辟了道路。但是,由于边沁的功利主义掩盖了他的法理学,也由于《法律概要》迟迟未能被人们所发现,再加上边沁著作的晦涩和艰深,分析法学创始人最后被奥斯丁所拥有。

奥斯丁是边沁功利主义的追随者,他也将其法学最后归结为功利主义,但是,他发展了边沁的法理学,确立了他称之为科学的一般法理学。他《法理学范围之确立》中,严格定义了法律,提出了著名的法律命令说。在一次内殿法学会的演讲中,他严格地划定了法理学研究的范围。在《法理学讲义》中,他详细地分析了法律的最一般概念、原则和主要的法律分类。奥斯丁以他的严谨、富于逻辑和辛勤的工作,开辟了分析法学的新时代,为以后的分析法学奠定了理论的基础,成为分析法学的鼻祖。20世纪的哈特的总结奥斯丁的理论时,他把奥斯丁的理论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法律命令说,即法律是主权者的一种命令,这种命令以制裁作为后盾,第二,严格区分法律和道德,法理学的任务是研究法律,而不管它道德上的善与恶,也就是后人所谓的“恶法亦法”,第三,严格界定法理学的任务,区分“法律的应然”和“法律的实然”,将法理学的研究范围限定于“法律的实然”。

奥斯丁理论的严谨、严密、清晰和通俗,使他的理论得到广泛地传播和认同,在他以后的100年里,在英语国家,他的分析法学成为法理学的权威。在哈特确立他的法律规则论以前,分析法学是以奥斯丁的理论为正宗的。在英国,奥斯丁之后的分析法学以霍兰德和萨尔蒙德为代表,在美国,奥斯丁的理论被格雷所继承,为霍费尔德所发展。19世纪末在德国兴起的“概念法学”,即所谓德国的实证主义法学并不是奥斯丁分析法学的延续,而是德国土生土长的对象,具体地说,它是以德国历史法学中“但书”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但是,由于它理论结论与奥斯丁理论结论的表面一致性,这种理论经常被人视为分析法学的一部分,而且是其中较为极端的一种理论。概念法学理论上的片面性和实际上为希特勒政府所利用,二战后被人所遗弃,奥斯丁传统的分析法学也因此被蒙上了阴影,分析法学被认为是就法论法、不顾法律的价值成分的代名词,奥斯丁的分析法学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分析法学需要新的理论来振兴,最后,这个任务由英国的哈特所完成。

四、凯尔森和哈特的新分析法学

凯尔森的理论渊源是多个方面的,他的理论既有逻辑实证主义的传统,也有新康德主义的方法。在创立其法学理论的时候,他并不了解奥斯丁的理论,只是后来在他撰写《国家和法律的一般理论》的时候,他才发现他的理论和奥斯丁理论的一致性,尤此发展成了他著名的“纯粹法学”,即一种比奥斯丁分析法学更加纯粹的分析法学。这种纯粹法学的核心是从结构上研究法律,而不是从心理和经济上论证法律的作用,也不是从政治和伦理上探讨法律的价值。从结构上研究法律,是指研究法律一般概念、原则和原理,纯粹法学的研究对象是法律规范,即一个国家具体的实在法,或者说是“法律的实然”;从心理上和经济上研究法律是社会法学的任务,而从政治和伦理上研究法律则是自然法学研究的任务。纯粹法学的范围是广泛的,在法律理论部分,凯尔森区分了法律的静态理论和法律的动态理论,在法律的静态理论部分,他界定了法律的一系列专门概念,在法律的动态理论,他认为法律是由强制性的规范构成、以法律规范效力等级为标准的体系。这部分内容我们在第四节详细介绍。在国家和法律的关系上,凯尔森是一位一元论者,并且认为法律高于国家,国家应该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而不是相反。国家是一种法律体系或者法律秩序,是法律的集中体现,是法律的人格化,是法律发号施令的机关。在国内法和国际法的理论上,凯尔森也是一位一元论者,认为国际法高于国内法,他反对国家主权论,提倡世界政府的理论。在国外,凯尔森的理论是否是新分析法学的一个部分,存在不同的看法,不过在国内,我们一般将他的纯粹法学作为新分析法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新分析法学的典型代表则是英国的哈特,他于1961年发表的《法律的概念》被视为新分析法学产生的标志。哈特的理论是在奥斯丁分析法学上的进一步延续,是在二战后与美国新自然法学者富勒的论战中发展起来的。争对奥斯丁的法律命令说,哈特提出了法律规则论,他认为奥斯丁的法律命令说是一个失败的记录,他认定法律两种规则的结合,即所谓第一性规则和第二性规则的结合是法理学的关键,第一性规则是设定义务的规则,是原始的小型社会的法律规则,第二性规则是授予权利的规则,它又承认规则、改变规则和审判规则构成。争对奥斯丁的道德和法律区分说,他坚持法律和道德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他也承认两者有一定的联系,从而提出了著名的“最低限度内容的自然法”的概念,这被学界认为是二战后分析法学与新自然法学的一种妥协。争对奥斯丁“法律应然”和“法律实然”的区分,哈特予以坚持,将法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限定在实在法,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哈特的理论是对奥斯丁理论的反叛,还不如说是奥斯丁理论的新的发展。

五、拉兹、麦考密克和魏因贝格尔的分析实证主义法学

这三位是哈特之后著名的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家,而且他们都还在世,是当代分析法学的主要代表,拉兹在英国的牛津,麦考密克在爱丁堡,魏因贝格尔的奥地利。分析法学的传统在英国,在今天仍然是如此,在也是分析法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当代,任何一种法律理论的产生都是在激烈的学术争论中发展和壮大的,对于分析法学而言,这种特点更加突出。哈特的新自然法学是在于富勒的自然法学争论中不断成熟的,他死后又遭到其学生德沃金在美国的抨击,拉兹的法制理论和麦考密克和魏因贝格尔的制度法学实际上是从学术上捍卫传统的分析法学,一个方面,他们坚持传统的分析法学立场,声称自己仍然是坚定的实证主义者,而唯有实证主义才是科学,另外一个方面,他们不断修正分析法学,使分析法学可以解释新的法律现象,扩展分析法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使分析法学免遭其他法学流派的理论攻击。

主成分分析论文第5篇

关键词:价值链;成本控制;研究方法

一、引言

价值链视角下的成本控制日益受到理论与实务界的广泛重视,广大研究人员采用了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探讨。综观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大多数成果以规范性研究方法为主,且多为规范研究与案例研究方法的结合,实证研究方法的使用则相对较少。同时,因而科学的研究方法对该领域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规范研究方法的应用

综观学者采用的规范性研究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归纳法、演绎法和规范性案例研究方法。

(1)归纳法。隋欣(2006)在《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控制系统构建》一文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规范研究方法,该论文在借鉴与吸收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价值链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是近年来管理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成果,它们为企业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指出了发展的方向,并提出了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控制系统的框架。闫孜冰(2007)在《价值链成本管理模式研究》一文中,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对价值链成本管理模式进行构建。首先对价值链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进行系统的阐述,同时结合对现行成本管理模式的评析,引申出成本管理模式的创新。规范研究中的归纳法对构建整个价值链的理论体系有着很大的作用,但在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方面还存在一定缺陷。

(2)演绎法。陈巍(2005)在《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企业成本控制研究》一文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以规范研究方法为主,运用逻辑推理,以价值链理论为指导,在对企业产品价值链各阶段成本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成本控制方法与对策。袁志健(2007)在《基于价值链理论的热电厂供热成本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方法以规范研究为主,运用逻辑推理,以价值链理论为指导,在热电厂供热价值链各阶段成本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成本控制方法与对策。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对影响供热成本的因素进行全方位分析。该论文主要关注的是热电厂如何控制供热成本,对有些问题考虑的不是很全面。规范研究中的演绎法对分析价值链视角下的具体问题有一定的优势,但它在全面的考虑问题上存在一定的不足。

(3)规范性案例研究法。黄艳萍(2007)在《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系统研究》一文中,主要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首先,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分析价值增值已成为现代企业追求的目标,价值管理也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其次,运用文献法,分析国内外价值链管理与成本管理的研究现状。楚蓓(2007)在《基于模拟市场的价值链成本控制》一文中,总体上以规范研究为主,具体的研究方法运用。该论文将规范研究方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相结合,力图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内部价值链成本控制主体缺位,价值链成本控制与外部市场脱节的问题,与之前相比有了较大的进步之处。以规范分析为主的研究方法,能够很好地诠释价值链视角下的成本控制的理念,所构建起的理论框架为这种方法的使用者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但它未被应用于企业当中,所以,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研究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未被应用于实践,在日后的研究中,应当进一步的与实践相结合。

三、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

由前面的理论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前期对价值链视角下的成本控制的研究主要以规范研究方法为主,随着企业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应用,研究人员对该问题的研究也向实证方向发展。韩清(2005)在《基于现代价值链理论的成本控制》一文中,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下,总体上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检验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珊妮・安德森(Shannon W. Anderson)(2007)在《Managing Costs and Cost Structure throughout the Value Chain: Research on 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一文中,通过建立一个模型,对价值链和战略成本管理进行分析,主要采用的是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Xue Mei,Zhijun Han,Hu Chen(2009)在《Study on the Cost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Cooperative Value Chain》一文中,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该论文认为整个价值链包含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在成本控制基础上进行价值链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在企业中进行应用。

四、结论

价值链视角下的成本控制研究方法以规范研究方法为主、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和其他研究方法的应用等几个方面,每种研究方法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和优势,对价值链视角下的成本控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规范研究方法在构建整个理论体系框架上发挥了巨大优势,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实证研究方法在具体问题的深入分析上有其独到之处;其他研究方法也为价值链视角下的成本控制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当然各个研究方法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如规范研究方法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起步晚,发展较慢;其他研究方法不能独立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贻设.农业战略联盟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3):258-263.

[2] 韩清.基于现代价值链理论的成本控制[D].山东农业大学会计学博士

学位论文,2005.

[3] 汤广宇.基于价值链的建筑企业成本管理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工商

管理硕士学位论文,2004.

[4] 隋欣.基于价值链的战略成本控制系统构建[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

计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 闫孜冰.价值链成本管理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硕士学位

论文,2007.

[6] 张首楠.价值链理念下的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研究[D].兰州理工大

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论文,2007.

[7] 常媛.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研究[D].湖南大学会计学

硕士学位论文,2008.

[8] 李琴.价值链分析在企业成本降低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管

理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9] 李明聪.价值链理念下的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会

计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0] C.Janie Chang,Nen-Chen Richard Hwang.The effects

of country and industry on implementing value chain cost

主成分分析论文第6篇

关键词:语言 主语 语法 优选论

引言

分析汉语言句法时,我们看到最多的词就是“主语”,因为在我国传统的汉语语法分析过程中,“主语”这一词并没有形成符合汉语言特点的特定概念。实际上,在西方的语法体系中最先形成的“主语”这个概念,我国语言学家在进行语法分析时将其借鉴了过来,所以,并不符合汉语言的语言特色。在优选论的基础上,本文对于汉语言中主语的语言进行详细分析,进而明确从语法角度,主语在汉语言中所发挥的作用。优选论是语法分析中的普遍理论,它能够很好地将语言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表示出来,凭借这一优势,优选论被广泛地运用到语言研究方面。通过优选论对汉语句法进行分析,能够将最适合语法规则的优选项进行过滤和筛选,而且还可以对非优选项进行语法偏离度排列,这是优选论最为明显的优势。而优选论不仅能够囊括语义、语法以及语言整体这三方面的因素,同时还能够将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很好地反映出来。本文简单介绍了优选论以及传统汉语主语分析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基于优选论的前提,对汉语主语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优选论概念

优选论的提出最早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其运用领域并非是语言句法分析,而是应用于生成音系学的研究。优选论的出现,直接对传统生成音系学中的某些重要假设进行了大胆的否定,将其应用在语言句法分析中,对于生成语言学里的一些基本理论提出了怀疑和挑战,借鉴到我国汉语语言分析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分析视角,目前,优选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汉语句法学领域也有了大量的应用。优选论的语法体系是由词库、生成器和评估器这三个基本部分组成的。在特定的输入项模式下,生成器能够生成无数的候选项,在生成的众多候选项中,评估器进行评估,输出最优的选项。在此过程中,要保证生成器生成的候选项数量无限,这样,评估器才能选择其中的“最优”进行输出。优选论的词库当中包括有语素的所有表达式,也就是最基本的输入项,在某一个输入项的模式下,生成器能够产生数量庞大的候选输出项,这些数量无数的候选输出项接受评估器的评估,评估器的构成较为复杂,是由不同的语言制约条件分等级排列并且依据绝对优先原则而构成的。本质上相互冲突的不同限制因素互相作用,使得众多候选项中出现最优选项并进行输出,优选论由于其独有的优势被大量地运用到了汉语言文学的各个方面。

二、优选论概述与句子主语的确认

优选论在判断语言语法合法与否的问题时,并没有单独的只是判断某一个候选项,而是将众多的候选项一起对比分析研究,将其中最能满足制约条件的候选项进行优选出来,通过此过程优选出来的选项不一定要满足所有的制约条件,因为在很多时候,某些语言现象虽然不符合相关的原则,但是却是人们所惯用的语言习惯。优选论的重点其实在于评选模的形成和操作,大多数情况下,传统语言学家容易忽视衍生模内候选项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忽视通过输入所形成的扩展映像,只是单方面地注重评选模对于众多候选项的筛选过程。

一般情况下,我们规定输入部分必须包括谓词、谓词的论元结构以及充当论元的成分和其他次要成分。依据这一理论,衍生模将输入的部分衍生成扩展映像,即语句。在一个完整的汉语语句中,经常出现很多的名词性成分,对其分析的目的就是将主语从这众多的名词性成分中分离开来。很明显,所谓的候选项就是汉语语句中处于不同位置的名词性成分。

在对汉语主语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时,通常考虑句法、语义和语篇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其中起着最重要作用的因素就是句法,而候选项同谓词之间的距离也就是所谓的制约因素之一,此外,在众多的名词性成分中,包括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以及非代词性名词等等都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作为主语,这些名词性成分的能力是不同的。关于这一点从词类相互制约中可以清楚地理解。从词语的制约以及语义的制约当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谓语类词语其语义特征的不同以及对于论元的数量要求。实际上是谓词次语类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从形式角度出发,要求合句法的句子中必须出现谓词所要求的论元数量;后者从词汇语义角度出发,要求充当论元的成分在词汇语义方面与其所在句法位置的语义要求相匹配。语篇方面我们考虑了两个因素,排比句和话题二排比句用相似的几个句子结构来实现某种修辞效果。相对其他语篇因素来讲,排比句的要求容易形式化。话题则是在汉语语料分析中常常与主语混淆不清的概念,本文对话题作了描述以帮助确认主语。

三、基于优选论的句子主语研究

在现代汉语中,进行句法分析时,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概念就是主语。一般情况下,我们给主语的定义是“在句子前面的名词性短语,同时后面带有动词性短语且都是句子的直接成分”。只不过这个传统的定义很难让人明白句首的名词性短语后面接的到底是句子还是短语。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通过下面的具体例子来进行研究,分析不同的制约因素之间到底有怎样的相互影响和地位。

例1:夏季,亚洲大陆内部气压低,海洋上气压高,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此句中加了下划线的都是名词性短语。名词性短语“夏季”表明了整个句子发生的时间背景,引出话题,后面的句子中出现了各自唯一的名词性短语,分别是“气压”和“风”,这两个短语同谓语“高”和“吹”相对应,满足了对于谓语论元的数量要求和语义要求,同时我们看出,句子中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些制约因素的仅此而已,这就是优选项,没有其他的名词性短语能够超越,所以,第二小句和第三小句的主语分别是“气压”和“风”。在第一小句中的谓词“低”之前出现了三个名词性短语,分别是“亚洲”“大陆内部”和“气压”,那么如何从中选出主语呢,要考虑的制约因素涉及三个方面。“气压”不存在违反任何制约条件,而“大陆内部”和“亚洲”不同,它们同谓语之间分别都存在着近距离制约因素,很明显,对于近距离制约的违反是不能忽视的错误,再来分析“亚洲”和“大陆内部”,二者相比,前者同谓语之间多了一次近距离制约因素,因此,该句的主语我们认为是 “气压”。

例2:贝类大多数活动能力不强,缺乏进攻的器官。

第一小句谓词“强”要求一个论元,而它前面有三个名词词组:要确认主语,需要考虑语义匹配制约、话题制约和近距离制约。“活动能力”与“贝类”和“大多数”相比,更好地满足谓词“强”的词汇语义要求,因此后两者各违反语义匹配制约一次。由于“贝类”与“大多数”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二者与“活动、能力”之间有一种广义的领属关系,如果选“活动能力”作主语,“贝类”和“大多数”可分别作话题,即:选“活动能力”作主语可以满足话题制约。反之,如果选“贝类”为谓词“强”的论元作主语,而其他两个名词词组不能充当话题,因此这个选择两次违反了话题制约。同理,选“大多数”作主语违反了话题制约一次由于“活动能力”离谓词最近,“大多数”与“贝类”分别违反了近距离制约一次或两次。因此,“活动能力”作主语是优选。

例3:《红楼梦》一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在此句中出现了两个谓词论元,其中介词“由”的宾语是“人民文学出版社”,至此形成了一个很明显的介词短语,所以肯定不是句子的主语。在本句中,唯一符合词语类制约因素就是“《红楼梦》一书”,所以,可以确定此为句子的主语。

如何确认句子的主语这一问题涉及了很多复杂的因素,只是片面地考虑某一方面因素显然是行不通的。优选论理论的出现,为汉语语言主语的分析确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框架。本文充分考虑了确认主语问题的相关因素,其中包括相关成分所处的位置、语义特征,也包括话题、排比等语篇因素。因此我们的分析模式不仅可以确认“非标记性”句子中的主语,还解决了一些特殊句型中的主语确认问题。并且把谓词的重要性放在第一位,很多时候主语的多样性是由谓词决定的。不过,优选论应用于语言句法中相当复杂,和音系的层次属性不同,尤其在输入项和候选项方面就比音系的层面要晦涩许多。

综上所述,主语确认问题涉及的问题非常复杂,单纯考虑位置或语义角色都是不够的。优选论这个理论框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容纳各方面因素的模式。本文充分考虑了确认主语问题的相关因素,其中包括相关成分所处的位置、语义特征,也包括话题、排比等语篇因素。在优选论的框架下,其认为普遍语法的构成主要是由一系列普遍存在且相互冲突的限制条件,从数量众多的候选项中选择出最为符合的优选项表达出来。不同的限制因素在语句中呈现出不同等级的排列,使得语言显示出了多种多样性。作为操作性极强的理论,优选理论的前景一定是非常广阔的。语

参考文献

[1]武亚楠.特殊疑问词移位的优选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132-133.

[2]耿延惠.现代汉语中“主语”的语法意义[J].语文建设,2012(22).

[3]桂诗春,王初助.当代句法学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解晓楠,柯煜.汉语与波兰语语法结构对比分析研究[J].语文建设,2012(10).

[5]陈平.试论汉语中三种句子成分与语义成分的配位原则[J].中国语文,1994(3).

[6]郑远汉.论言语规范及其多体性[J].语文建设,1997(06).

[7]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主成分分析论文第7篇

关键词:恶意发帖检测;文本情感分析;SVM;分类;聚类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7-1403-04

随着互联网( Internet)的蓬勃发展,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式,已被人们广泛使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时时处处有人参与的、不断演化的、自适应的、不断涌现出新的整体特性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人在其中与社会系统紧密耦合的复杂巨系统[1]”,其业务流量自相似、拓扑结构无尺度等特性的发现为人们正确认识和管理互联网起到了重要作用。

网络论坛是网络舆论形成的一股重要力量,广大网民通过网络来表达观点,一旦遇到社会热点问题,瞬间就能形成巨大网络的舆论。网民通过“发帖”发表意见、参与舆论形成,与论坛网站共同构成了人机结合的虚拟系统[2]。以网络水军为主体的恶意发帖能主导舆论走势,产生错误的舆论导向以及消极的影响,所以对恶意发帖的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大量论坛发帖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形成帖子库,并对帖子内容进行文本情感分析,产生恶意发帖聚类,接着使用支持向量机(SVM)对恶意帖子进行分类,实时产生预警信息,并对发帖源头进行干预。

1 理论背景

基于情感分析的恶意发帖检测系统的分析与研究中,涉及到的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数据挖掘技术,文本情感分析和支持向量机。

1.1 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挖掘(Data Mining,DM)又称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 in Database,KDD),是目前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的热点问题,所谓数据挖掘是指从数据库的大量数据中揭示出隐含的、先前未知的并有潜在价值的信息的过程[3]。

数据挖掘的分类、聚类、关联规则、预测算法能很好的应用到恶意发帖的分析检测与追踪之中。主要处理如下:

1) 可以对帖子库中的恶意帖子根据恶意的等级不同进行分类处理;

2) 可以对恶意帖子进行聚类分析,找出它们的团伙关系;

3) 利用关联规则,找出发帖人与不同帖子之间的关联关系;

4) 利用预测技术预测出哪些发帖人有恶意发帖的趋势;

5) 利用帖子间的文本的近似的比对,找出某个人多次改变手法发帖。

1.2 文本情感分类

文本情感分类是指通过挖掘和分析文本中的立场、观点、看法、好恶等主观信息,对文本的情感倾向做出类别判断[4]。文本情感分析使用文本极性分析将帖子分为正面或负面,论坛发帖文本情感分析具体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1) 观点摘要。从一个或若干包含主观性信息的文本文档中概述出其中主观性信息的主要内容。基于观点的摘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单文档摘要,另一种是多文档摘要。

2) 文本极性分类。针对给定的文本,使用情感分类方法,识别其中主观性信息的倾向是正面还是负面的。Naive Bayes、最大熵分类(Maximum Entropy Classification)和支持向量机是常用的情感分类方法。

3) 主观和客观识别或分类。识别文本是对事实的描述(客观的文本)还是包含有意见、评价等主观性信息(主观性文本)。

1.3 支持向量机

支持向量机(SVM)是由Vapnik在1963年解决模式识别问题时提出了支持向量方法,这种方法从训练集中选择一组特征子集,使得对特征子集的划分等价于对整个数据集的划分[5]。

SVM从线性可分情况下的最优分类面发展而来,广泛应用于数据分类、手写识别等领域。SVM考虑寻找一个满足分类要求的超平面,并且使训练集中的点距离分类面尽可能的远,也就是寻找一个分类面使它两侧的空白区域(Margin)最大。

3 系统功能分析

整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包括网络发帖采集系统,网络发帖倾向性分析,恶意发帖分析检测引擎和恶意发帖分析监测与监控追踪系统,下面就四个系统的功能进行分析。

3.1网络发帖采集系统

网络发帖采集系统主要功能是完成网络发帖数据的实时采集整理,其中负责采集数据的是网络爬虫,其运行具体步骤如下:

1) 用户通过配置管理界面配置爬虫的数据源、页面解析逻辑、数据存取逻辑和高级设置,配置数据将保存在爬虫配置数据库中;

2) 用户在数据抓取监控界面开始运行数据抓取任务时,系统通过读取页面表中配置数据利用爬虫装配器组装爬虫执行体,读取高级配置爬虫控制器为爬虫执行体分配执行线程、URL队列等运行时参数,爬虫将在爬虫控制器的管理下运行,可进行任务调度、定时执行、自动更新、实时监控等操作;

3) 爬虫抓取的数据将根据配置自动保存到相应数据库中,用户可以通过数据库管理界面进行查看、导出等操作。

3.2网络发帖倾向性分析

网络发帖倾向性分析主要文本情感分析的方法进行帖子分析,因为一个发帖主体可能在多个评论地点(论坛)上进行评论,本系统在文档情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语义倾向,基于LDA模型,使用SVM方法对恶意发帖进行分类。其具体算法流程描述如下。

1) 文档集合预处理。将每个文档中的文本分割为句子,以句子为单位进行词性标注,得到句子中每个词的词性。

2) LDA构建。将句子集合中的每个句子当作LDA模型中的文档,为整个句子文档集合建立一个LDA模型。

3) 主题重要度计算。根据LDA模型得到句子的主题分布和主题词汇分布,计算每个潜在主题的重要度。

4) 句子重要度计算。根据主题重要度,结合主题词分布和语义倾向,计算主题中每个句子的权重。

5) 语句排序。根据句子权重对句子进行排序,如果权重相同,非停用词在句子占比重大的排在前面。

6) 帖子分类。按照句子排序顺序结果使用SVM方法对帖子的恶意情况进行分类。

3.3恶意发帖分析检测引擎

恶意发帖分析检测引擎为本系统的核心,其主要包括以下功能:热点识别能力、自动分类、聚类分析、倾向性分析与统计、主题跟踪、信息自动摘要功能、截取证据、趋势分析、突发事件分析、报警系统、统计报告。

恶意发帖分析检测的核心技术在于恶意发帖分析检测引擎,涉及最主要的技术包括文本分类、聚类、观点倾向性识别、主题检测与跟踪等技术。恶意发帖分析检测引擎是恶意发帖分析与检测系统的核心,主要功能如下:

1) 热点(敏感)话题识别与追踪。利用关键词布控和语义分析,识别敏感话题。

2) 情感倾向分析。对于每个话题,对每个发贴人发表帖子的观点、倾向性(正负面、褒贬义)进行分析与统计。

3) 主题跟踪。分析新发表文章、贴子的话题是否与已有主题相同。

4) 帖子自动摘要。对各类主题,各类倾向能够形成自动摘要。

5) 发帖趋势分析。分析某个主题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网民的关注程度。

6) 突发事件分析。对突发事件进行跨时间、跨空间综合分析,获知事件发生的全貌并预测事件发展的趋势。

7) 实时预警。对突发事件、涉及敏感话题及时发现并发出预警信息。

8) 统计报告。根据舆情分析引擎处理后的结果库生成报告,用户可以浏览、检索。根据指定条件对热点话题、倾向性进行查询,提供决策支持。

3.4恶意发帖分析监测与追踪系统

恶意发帖分析监测与追踪系统主要是对指定网站的帖子进行数据采集存储到数据库中,再对库中的帖子情况进行分析,实现实时监测和追踪。主要功能如下:

1) 对库中的帖子提取关键词,进行文本倾向性分析。

2) 根据极性不一样,利用分类算法为帖子指定不同的恶意等级,并根据等级不一样不同的预警信息。

3) 利用聚类算法对帖子实现自动归类,挖掘出发帖人之间的团伙关系。

4) 文本近似度分析,发现改变手法多次发帖的发帖人。

5) 利用IP地址及发帖人之间的关系定位发帖人,实现对恶意发帖的检测与追踪。

帖子检测是本系统的核心,即帖子按恶意度分级,将一定级别的恶意帖子收集到一个库中,然后进行统计,分为两种情况:

1) 完全相同的人发帖(同一个人用一个账号多次发帖和同一个人用多个账号一次发帖,如果多个账号发的是同一个帖子,那么应该是同一个人)。

2) 类似的人发帖(一个人改变手法,多次发帖),或者可以看成是一个团伙。

恶意帖子检测流程如图4所示。

建立恶意帖子库后,利用相应的字段信息,例如:发帖者,发帖网站,发帖者账号,帖子内容,跟帖者,跟帖内容。利用数据挖掘的关联规则挖掘技术以及其他技术,实现如下功能。

1) 找出同一个账号多次发出同一恶意帖子,进而定位这个账号,进行跟踪,同IT部门和技术部门合作,找出发帖者的IP地址,确认发帖者的位置和身份。

2) 直接根据发帖内容进行比对,如果是内容相同的帖子,来自于不同和和不同账号,根据这些账号是否由同一个IP地址发出,确认是否为同一个人用多个账号发帖;如果IP不同就有可能是一个同伙或组织用多个账号发出同一个帖子。

3) 根据内容的相似度,找出类似的发帖,找出其账号之间的关联,确定是否为一个人改变手法,多次发帖。

4) 找出恶意帖子库中的跟帖关系,建立关系网络图,利用网络理论中子图发现和查询技术,找出密集型子图,发现恶意发帖团伙。

5) 根据密集子图的密集程度和活跃程度,确定发帖信息的危害程度以及突发事件的可能性,以便及时预警。

4 结束语

本系统建立面向主题的、关键词的、行业的、主流网络平台的恶意发帖信息的语料库;搭建了恶意发帖检测分析平台,及时识别恶意发帖信息,使用网络发帖分析检测引擎,对恶意发帖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制定通用的恶意发帖分级制度,建立恶意发帖监控预警标准。建立恶意发帖控制处理平台,建立恶意发帖信息的追踪和预警体系。系统运行稳定正常,具有良好的实际价值。

参考文献:

[1] 山秀明.互联网复杂性研究进展[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06,29 (1): 1-8.

[2] 谢新洲,肖雯.我国网络信息传播的舆论化趋势及其所带来的问题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29 (6) :645-649.

[3] Jiawei Han.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主成分分析论文第8篇

[关键词]学术期刊 评价指标分类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分类号]G304

1 引 言

学术期刊是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是知识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在推动社会科技进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期刊评价是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学术期刊的发展规律和增长趋势进行量化分析,揭示学科文献数量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为优化学术期刊的使用提供重要参考,同时可以提高学术期刊的内在质量,促进学术期刊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对期刊评价指标进行分类是期刊评价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期刊评价方法有几十种,有些评价方法不需要对期刊评价指标进行分类,如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TOPSIS等方法,但是有些评价方法必须建立在期刊评价指标分类的基础上,包括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突变理论等。层次分析法是根据子指标对父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两两判断,指标分类尤为重要。专家打分赋权类评价方法是在指标众多的情况下进行的,更需要分类。

Weiping Yue、Concepcion s.Wilson(2004)利用结构方程的原理建立了一个期刊影响力的分析框架,并对期刊评价指标进行了系统的分类。苏新宁(2008)在构建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时,将一级指标分为期刊学术含量(篇均引文、基金论文比、机构标注、地区分布数)、被引数量(总被引频次、学科论文引用数量、他引率)、被引速率(总被引速率、学科引用速率、它刊引用速率)、影响因子(总影响因子、学科影响因子、他引影响因子)、被引广度等。盖红波(2006)将期刊评价指标分为定量评价指标(被引量、被索量、载文量、被摘量、影响因子)、定性评价指标(双高、双效、双奖、双百)、质量考核指标(政治、学术、编辑出版、效益)、同行评议指标。赵惠祥、张弘等(2008)将科技期刊评价一级指标分为影响力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相对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引用刊数、扩散因子、学科影响指标、学科扩散指标、被引半衰期、h指数)、文献指标(载文量、参考文献量、平均引文量、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基金论文比、海外论文比等)、载体指标(文献书目信息完整率、编排规范化、差错率、装帧质量、印刷质量、网络通畅率、平均发表周期、平均出版时限等)、管理指标(期刊社体制、编委会状况、管理规章完备性、版权制度、发行体制、信息平台、人员状况、营业总额、资产总额、利润总额)。邱均平、张荣等(2004)将期刊评价指标分为技术性指标(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即年指标)、效益指标(直接效益、间接效益、社会效益)、标准规范化指标(编校质量、装印质量、现代化建设)。黄河胜(2000)将期刊内涵指标分为引文参数(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自引率、被引半衰期、外文引文率、SCI文献引用率)、稿件特征参数(基金论文比、学位稿)、稿流特征参数(平均时滞量、平均载文量)。潘云涛(2007)”将期刊一级指标分为学术质量指标、国际竞争力力指标、可持续发展潜力指标。庞景安、张玉华等(2000)将科技期刊评价指标分为经营管理水平指标、学术水平、编辑水平三大类。

由于评价目的不同,期刊评价的指标选取不同,当然分类也不一样。对于大多数评价指标而言,不同学者的分类基本相同,但由于学术期刊评价指标的特点,对于少数指标,不同学者分类截然不同,如基金论文比指标有的作为学术质量指标,而有的作为文献特征指标;即年指标有的被作为时效性指标,有的被作为影响力指标。这些难以分类的指标主要有基金论文比、地区分布数、海外论文比、即年指标等。此外,目前学者主要采用主观分类法进行分类,没有采用客观分类法。

本文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医学期刊评价为例,采用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等客观分类法进行分类和比较,试图确定学术期刊评价指标的分类方法,从而为进一步的期刊评价打下基础。

2 方法

2.1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

聚类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的一种,它把一个没有类别标记的样本集按某种标准分成若干个子集(类),使相似的样本尽可能归为一类,而不相似的样本尽量划分到不同的类中。聚类分析被广泛地应用于模式识别、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的许多领域。聚类的目的是要使各类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地远,而类中点的距离尽可能地近。并且分类结果还要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在聚类分析中,人们一般事先并不知道应该分成几类及哪几类,全根据数据确定。

对一组数据,既可以对变量(指标)进行分类,也可以对观测值(事件,样品)来分类,对变量的聚类称为R型聚类,而对观测值聚类称为Q型聚类,它们在数学上是无区别的。在学术期刊评价中,可以应用R型聚类分析来进行学术期刊评价指标的分类。

2.2 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

因子分析是从多个变量指标中选择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指标的一种降维的多元统计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或协方差矩阵内部结构的研究,找出能控制所有变量的少数几个随机变量去描述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不同组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对于所研究的问题就可试图用最少个数的不可测的所谓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与特殊因子之和来描述原来观测的每一分量。

建立因子分析模型的目的是找出主因子,解释每个主因子的实际意义,以便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由因子模型矩阵得到的初始因子载荷矩阵,如果因子负荷的大小相差不大,对因子的解释可能有困难,因此,为得出较明确的分析结果,往往要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或斜交旋转。通过旋转坐标轴,使每个因子负荷在新的坐标系中能按列向0或1两极分化,同时也包含按行向两极分化。如果不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就是主成分分析,因此,主成分分析实际上是因子分析的一种特殊情况。主成分分析只要求所提取出的主成分能包含主要信息即可,不需对其含义作准确解释;因子分析要求所提取出的因子有实际含义,因此采用因子分析进行变量的分类较好。

因子分析是根据现有的指标寻找公共因子,因此,可以借用因子分析进行指标的分类,与主观分类不同的是,由于因子分析是完全根据数据进行的客观分析,

因此不能首先确定一级指标的名称,而应该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对公共因子进行命名。

3 数据

本文数据来自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CSTPC数据库,以医学类期刊为例进行分析。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从1987年开始对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数量和被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统计数据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同时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引证报告》。本文数据是2006年的医学学术期刊数据,共518种医学期刊,如表1所示:

由于要对期刊进行评价,所以必须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每项指标最大值设为100,然后按比例进行调整。此外,被引半衰期和引用半衰期是两个反向指标,必须进行适当处理,方法是用100减去其标准化后的结果后再做标准化,这种处理方式是线性处理方式,比反向指标取倒数的非线性处理方式要科学一些。

4 指标分类结果

4.1 聚类分析

采用层次(hierarchical method)R聚类,第一步把最近的两个指标合并成一类;度量剩余的指标和小类间的亲疏程度,并将当前最接近的指标或小类再聚成一类;再度量剩余的指标和小类间的亲疏程度,并将当前最接近的指标或小类再聚成一类,如此循环,每次都少一类,直到最后只有一大类为止。越是后来合并的类,距离就越远。采用SPSS 15.0进行数据处理,选择组内联系最大法(within-groups linkage),结果见图1。总被引频次(x1)与学科扩散因子(X5)被划为一类,都是期刊影响力的指标;影响因子(x7)与即年指标(X8)被划为一类,还是期刊影响力的指标。在此基础上将以上4个指标划为一类,是可以解释的。然后以此为基础,依次增加平均引文数(X11)、海外论文比(X14)、基金论文比(X9)、学科影响指标(X4),关联性相对较弱,如平均引文数与期刊的影响力关系并不是很大,海外论文比和基金论文比与期刊影响力有一定关系,但基于聚类分析的角度,似乎又比较远。

平均作者数(10)和引用半衰期(12)被分为一类,几乎无法从理论上找到这种关系,在此基础上又和扩散因子()(3)聚类,更是无法解释。

被引半衰期(x6)和地区分布数(X13)被分为一类,从理论上也无法解释,在此基础上和他引率(x2)聚类,也无法解释。

由于期刊评价指标的特殊性,如果采用聚类分析对指标进行分类,结果可能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本文是基于大量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应该是比较可靠的。

4.2 因子分析分类

同样采用SPSS 15.0进行因子分析,首先进行KMO与Bartlett检验。KMO是对样本充分度进行检验的指标,一般要大于0.5。本文采用SPSS进行数据处理,KMO值为0.680,也就是说,符合因子分析的条件;Bartlett值为3319.828,P

第一因子是总被引频次(x1)、学科影响指标(x4)、学科扩散因子(x5)、影响因子(x7)、地区分布数(X13),前4个指标都是与被引相关的指标,可以用影响力加以概括,地区分布数也是影响力的一种体现,影响力越大,论文地区分布越广。

第二因子包括基金论文比(X9)、平均作者数(XIO)、平均引文数(X11)、海外论文比(X14)、即年指标(x8)、前4个指标都是期刊特征指标,即年指标比较特殊,在第一因子中的系数为0.34,说明它也是影响力指标;在第四因子中的系数为0.424,第四因子包括引用半衰期和被引半衰期,也与引用相关,但第二因子系数最大,为0.531,所以认为其是期刊特征指标。

第三因子包括他引率(x2)和扩散因子(x3),也与被引相关,是影响力的体现,因此可以将第三因子和第一因子合并。

第四因子包括被引半衰期(x6)和引用半衰期(X12),它其实主要反映的是期刊的时效性情况,因为引用半衰期较短的论文,一般比较新,其参考文献也相对较新

因此,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将学术期刊指标分类如下:①影响力指标:总被引频次(x1)、他引率(x2)、扩散因子(x3)、学科影响指标(X4)、学科扩散因子(x5)、影响因子(x7)、地区分布数(X13);②期刊特征指标:即年指标(x8)、基金论文比(x9)、平均作者数(XIO)、平均引文数(x11)、海外论文比(X14);③时效性指怀:被引半哀期(x6)和引用半衰期(X12)。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