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防踩踏应急演练总结

防踩踏应急演练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28 15:52:08

防踩踏应急演练总结

防踩踏应急演练总结第1篇

【关键词】层次分析;公共场所;应急疏散

公共场所一般是人流高度密集的场所,根据国内外公共场所安全事故统计来看,拥挤踩踏是最主要、也是危险程度较大的危险因素,易造成群死群伤。公共场所应急疏散能力的好坏对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如体育场馆、剧院等,人流疏散集中表现在重要比赛、演出等超大型活动人流疏散上,这些超大型活动不论观众数还是人流密度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分析公共场所内的人流安全疏散问题意义重大。

公共场所应急疏散能力分析有多种方法,其中层次分析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本文在此以M市体育馆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其应急疏散能力进行分析,从而推断体育馆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风险水平,同时也为体育馆在举行体育赛事、大型活动时提供参考。

1. 层次分析法简介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沙旦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层次分析法的步骤如下:

(1)通过对系统的深刻认识,确定该系统的总目标,弄清规划决策所涉及的范围、所要采取的措施方案和政策、实现目标的准则、策略和各种约束条件等,广泛地收集信息。

(2)建立一个多层次的递阶结构,按目标的不同、实现功能的差异,将系统分为几个等级层次。

(3)确定以上递阶结构中相邻层次元素间相关程度,通过构造比较判断矩阵及矩阵运算的数学方法,确定对于上一层次的某个元素而言,本层次中与其相关元素的重要性排序及相对权值。

(4)计算各层元素对系统目标的合成权重,进行总排序,以确定递阶结构图中最底层各个元素在总目标中的重要程度。

(5)根据分析计算结果,考虑相应的决策。

2. 疏散流线分析

2.1疏散流线矛盾分析。

体育馆的交通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体育馆内部人流分三种:一是观众,占总人流量的 90%以上,是体育馆的主要人流;二是运动员或表演人员,根据体育馆的规模和级别不同,人流量会有所不同,一般为 50~100 人;三是工作人员,包括管理人员、裁判、记者、来宾等,占总人流量的 1~3%。内部交通凸现的问题为各种人流的处理、紧急疏散人流逃生路线、群岛现象。

体育馆外部主要是解决建筑本身与城市的矛盾,其中最主要的是内部人流(包括车流)和城市其他人流(包括车流)的矛盾。

2.2内部疏散问题分析。

(1)在体育馆的使用过程中,工作人员、比赛人员和来访参观人员等,他们在数量、使用时间和频率上的差异使得体育馆的人流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拥挤或分赛现象。在没有比赛的情况下,出入体育馆的主要是各种工作人员和参加训练的运动员,他们的数量较少,因此不会引起交通上的拥堵现象。而在有比赛的情况下,观众流的大量出现使得体育馆的交通会出现突然的拥挤现象。进场的时候,成股的人流分时段涌入,散场的时候,大量人流会同时疏散出场。如果交通组织处理不当,人流不能通畅的进出,就会在进场和出场时都给人压抑、拥挤和烦躁的感觉。

(2)体育馆内部人流组织的核心是路线直接短捷,避免相互干扰,观众和工作人员、运动员或表演人员、贵宾设专门的出入口和通道、楼梯,将运动员或表演人员、贵宾和工作人员的用房划归为内场,观众用房划归为外场,内外场应有所分隔。

M市体育馆将底层归为内场,二层以上归为外场,符合疏散人流路线的独立性。把观众出入口都设置在二层或二层以上,这样疏散方式就是空间立体的,比起各人流都集中在首层二维平面的,增加了疏散的灵活性与可能性。

2.3外部交通疏解分析。

对于体育馆建筑本身与城市交通的矛盾,考虑到在体育赛事时,人流量比较大,需在体育馆设置比较大的疏散广场,作为与城市交通衔接的缓冲地带。 疏散广场还可作为城市休闲广场,公共室外停车场等功能使用,以避免造成土地浪费。M市体育馆的外部较开阔,满通疏散的需求。

3. 应用分析

在对M市体育馆运行情况进行多次现场考察后得知,最近18次演出及比赛,体育馆每次容纳观众约12500人,活动结束后,看台观众从体育馆2层10~15号出入口离场,通过疏散平台进行疏散,疏散时间约为20分钟;运动员或表演人员、裁判员等通过1层1、2、4、6、8号出入口疏散,疏散时间约为10分钟;贵宾通过1层1号出入口疏散,疏散时间约为5分钟。在考察过程中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体育馆应急疏散能力进行了现场打分,之后将现场打分的结果进行统计整理,得出体育馆运行过程中应急疏散能力的结果。

3.1指标体系的建立。

(1)对各因素的总权重与评分先相乘再相加,得出体育馆应急疏散能力综合得分为 90.12分,评判结果为优(理想中的最高分为100分)。

(2)M市体育馆应急疏散设施齐全,布局合理,除个别应急照明供电时间和照度欠缺外,基本上都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3)运行期间,各设施、设备运转正常,保障了比赛各项功能的需要。运营单位、体育局、公安、消防、急救、通信等部门准备充分、组织合理,保证了比赛的顺利进行和公众秩序的井然,使场内场外均无事故发生。

(4)M市体育馆应急疏散能力分析主要失分项目是应急预案及人员培训,应急救援主要由公安部门负责,运营单位和志愿者对于应急救援没有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演练。应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应急救援预案的培训和演练,以保证在大型赛事、活动和日常运行过程发生事故时,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可以更好的协助公安部门完成应急救援工作,进一步减少事故的带来的伤害。

(5)通过运行状况来看,体育馆进行大型比赛时,在体育局、公安、消防、急救、通信等各单位和人员的大力配合下,各应急疏散设施和相关管理都能达到有关标准,体育馆的观众进、退场过程中,在运营单位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引导下,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可能性较低。

4. 结语

随着公共场所的增多,相应安全事故也呈上涨趋势,其应急疏散能力尤其显得重要。加强公共场所的应急疏散能力,是避免发生群死群伤事故的重要措施。通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公共场所应急疏散能力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安全决策,可为安全设计和运行提供相关依据,对于减少安全事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铁民,张兴凯,刘功智.安全评价方法应用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58~472.

[2]马征.公众聚焦场所人员安全疏散性能化设计与评价[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1~6.

防踩踏应急演练总结第2篇

为了进一步强化师生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自救能力,针对学校突发紧急情况下,让全校师生熟悉逃生路线,以达到有序、迅速的引导学生安全疏散,确保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通过紧急疏散演习,让学生学到安全防护知识,达到有事不慌、积极应对、自我保护的目的,提高抗击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二、演练时间 2012年11月11日

三、演练组织机构

总指挥:

副总指挥:

现场指挥:

协助指挥:各年级正副班主任及其他教职工

四、工作小组

1、协助指挥小组:各年级正副班主任及其他教职工。

职责:分别到各班级,相互协助。

2、宣传小组:负责拍照、摄像、宣传报道

人员:冯素梅 罗文静 张振静

职责:具体负责应急人员撒离现场的宣传教育、宣传报道等。

3、救护小组

人员:

职责:具体负责演练疏散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故的应急救护等。

4、应急疏散小组

人员:

职责:具体负责疏散安全管理调度。

撤离通道安全管理:

每个通道的每个楼层设1名老师,负责对通道情况进行监控,指挥学生按就近路线撤离。

各班由班主任负责管理,副班主任老师协助。

以上人员工作负责学生紧急疏散时的撤离秩序、安全管理,严防楼道拥挤、踩踏事故发生。

撤离后学生安全管理:

由各班主任、协助老师及所在楼梯的老师负责该楼梯撤离学生的安全管理。

5、报警小组

人员:

职责:负责教学楼报警,并约定信号。所有人员接到信号后迅速行动。

6、计时:姚广胜副总指挥负责整个活动的计时。

五、疏散管理

A、疏散命令:由应急总指挥根据情况疏散命令(紧急状态下,值周行政可在上报校应急总指挥的同时疏散命令)。

B、疏散广播:“请注意,学校发生紧急情况。同学们听到警报后不要慌乱,听从指挥,有序撤离教室,由正副班主任老师带领学生沿疏散标志从就近安全出口撤离。”

C、疏散路线:学生成二路纵队分别从前后门出教室。各班的疏散线路根据出操的线路执行。

D、疏散引导:各楼层楼道口老师的任务是维护疏散秩序,指明疏散方向和路径,避免学生误入危险区域;要阻止学生推撞、挤压情况发生;有人倒下,要立即扶起,防止踩踏事故发生。

F、集合地点:学校小操场。

六、演练程序

(1)总指挥:宣布“紧急疏散演练现在开始”。

(2)警报。

(3)宣传小组利用广播:“请注意,学校发生紧急情况。同学们听到警报后不要慌乱,听从指挥,有序撤离教室,在班主任或上课老师带领下沿疏散标志从就近安全出口撤离。”

(4)紧急疏散:

①在各层疏散引导人员的指挥下,全体同学由班主任、配合老师的带领下,按预定路线有序疏散,撤离到学校足球场。

②各班主任清点疏散人数,发现少人,迅速与疏散总指挥部联系(小操场)。如发现有同学受伤,立即与现场救护小组联系,并展开紧急救护。

③应急疏散总负责向现场总指挥汇报疏散情况。

A、现场指挥报告:报告总指挥,全体师生123人现已安全脱险,无人员受到伤害。

B、计时员向现场指挥报告:报告总指挥,用时XX,全体人员疏散完毕。

C、宣传小组向现场指挥报告:现场秩序井然,同学情绪稳定。

七、消防民警对全校师生进行消防安全教育

八、终止状态

总指挥:“事故已经排除,险情已经结束,下面我宣布紧急疏散演练圆满结束,学校恢复正常秩序。”

注意事项:

①提醒疏散的同学不出现惊慌与骚乱,确保他们安全撤出。

防踩踏应急演练总结第3篇

通过地震应急演练,使全园师生掌握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熟悉震后我园紧急疏散的程序和线路,确保在地震来临时,我园地震应急工作能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全园

师生的生命安全,特别是减少不必要的非震伤害。同时通过演练活动培养幼儿听从指挥、团结互助的品德,提高突发公共事件下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演练安排

1、内容:

(1)应急避震演练

(2)紧急疏散演练

2、对象:全体幼儿。

3、时间:xx年6月11日(周五)

上午9:10。

三、演练准备

1、演练前召开动员大会,让教职员工熟悉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分析我园应急避震的环境条件,阐述地震应急演练的重要意义,讲明演练的程序、内容、时间和纪律要求,以及各个班级疏散的路线和到达的区域,同时强调演练是预防性、模拟性练习,并非真正的地震应急和疏散,以免发生误解而引发地震谣传。

2、各班进行一周时间为幼儿教会紧急避震的正确方法,讲明演练的程序、内容、时间和纪律要求,以及各个班级疏散的路线和到达的区域,同时强调演练是预防性、模拟性练习,并非真正的地震应急和疏散,以免发生误解而引发地震谣传。

3、演练前对疏散路线必经之处和到达的“安全地带”进行实地仔细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消除障碍和隐患,确保线路畅通和安全。

四、演练要求

1、不要惊慌,听从指挥,服从安排。

2、保持安静,动作敏捷、规范,严禁推拉、冲撞、拥挤。

3、按规定线路疏散,不得串线。

五、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长:xx

副组长:xx

员:全体教职员工

信号员:xx

(2)教室室内指导组

具体安排见疏散演练表

职责:

①、“地震警报”发出后,指导幼儿进行室内避震,纠正幼儿的不正确动作和姿势。

②、“地震警报”解除后,带领幼儿迅速有秩序疏散到指定的“安全地带”:县体育场。

③、班主任和配班老师要自始至终跟队,密切关注演练现场,维护活动纪律,防止意外发生。

(3)疏散线路沿线工作组

幼儿园大楼

一、一层之间

具体安排见疏散演练表

二、二层之间

具体安排见疏散演练表

职责:

①、合理调节幼儿疏散的进度,特别是防止过度拥挤造成踩踏事故。

②、处理幼儿疏散过程中的偶发事件。

(4)拍照:xx

(5)救护:xx xx xx xx

(地点:体育场中央)

六、演练程序

(一)启动程序:各位领导、老师,各位小朋友们,白河县幼儿园地震应急疏散演练马上就要开始,请大家做好准备,各就各位。

请各班班主任重申演练程序和演练要求。(5分钟)

(二)教室内应急避震演练

1、信号员发出“地震警报”信号(电铃一分钟持续)。

2、保育老师或上课教师(演练时为班小组长)立即停止授课,转而成为教室演练负责人,立即告知幼儿“地震来了,不要慌”,并指挥幼儿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或课桌旁,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并尽可能用书包保护头部;最后一排幼儿面向墙,蹲在墙角处。演练时间为1分钟。

3、保安立即打开幼儿园大门,各班把全部通道门打开,中二班小组长迅速检查二楼1号安全通道(大门对面的安全通道)、小一班小组长迅速检查二号安全通道(厨房门口通道)有无障碍物。

4、1分钟后,进行检查并记录不足之处。

5、2分钟后信号员发出解除“地震警报”信号(三声短电铃)。

6、学生复位,老师告知幼儿,地震已过,现在撤离教室,进入紧急疏散演练环节。

(三)紧急疏散演练

1、幼儿在老师带领下有秩序地从教室出来撤离,并按照预定的疏散路线,迅速撤离到事先指定的地点。

2、各班演练撤离路线如下:

大大一班、大一班、美术班、小一班、大二班幼儿从二号安全同通道跑向体育场,到体育场指定位置集中,并抱头蹲下。

舞蹈班、大大三班、中二班、大大二班、中一班、小儿班幼儿从一号安全通道跑向体育场指定点集中,并抱头蹲下。

3、5—10分钟后,一声长哨,结束演练,组织回教室。

4、进行室外应急避震演练(两次)。

5、恢复站队,进入自救互救演练环节。

七、演练注意事项:

1、对不能参加演练的幼儿,班小组长提前向总指挥报告。

2、分班演练时,班小组长要教育幼儿首先要冷静,稳定幼儿情绪,有序地组织幼儿从撤退路线迅速撤离。

3、全园演练时间可能是上课、下课或其它休息时间。

4、全园演练前5分钟,演练指挥小组所有成员、各教职工必须各就各位,如有幼儿摔倒,可立即中止演练,确保演练过程中不发生伤害事故、踩踏事故。

5、全园演练时,演练撤离时不分班级先后,幼儿上下楼梯时可以不排队。

6、疏散引导小组、当节任课教师、班主任、其他业务人员在就近楼梯口旁边指挥幼儿撤离,杜绝拥挤踩踏事故,直至最后一名幼儿离开后才能离开,离开前由各楼层负责人检查所负责楼层及教室是否有人。

7、演练期间,任何教职工不得离校。

8、如发生演练意外事故,立即报告总指挥,第一时间启动《特大灾害应急处理预案》,第一时间救护伤员。

八、演练总结

1、请领导小组组长赵园长总结讲话。

2、宣布演练结束,各班依次退场,返回教室。

xx县幼儿园

xx年5月22日

教室内应急避震检查指导小组分配表

一楼:xx

小(1)、大大二班、大二班

xx

中一班、小一班

二楼:xx 大一班、大大一班

xx

中二班

大大三班

紧急疏散小组站位分配表

一楼:xx负责一号疏散安全通道。

二楼:xx负责二号疏散安全通道。

防踩踏应急演练总结第4篇

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宗旨,在“奋战40天 全年保平安”方案指引下,这次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全部 768 人住宿生,仅用1分20秒集合完毕。

通过本次演练,不仅使我校师生掌握了火灾发生时应急逃生自救的方法和明确了逃生疏散路线,增强了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能力,推动了学校“奋战40天 全年保平安”工作的进程。也对学校《校园安全应急预案》的一次检验,增强了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提高了同学们在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反应能力,明确了安全事故发生后的逃生路线。更进一步增强师生防火、消防安全意识,真正掌握在危险中迅速逃生、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整个演练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

通过演练,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有少部分学生安全意识不强,在疏散下楼时不要大声吵闹,保持沉着、冷静、有序,不要坑慌、插队等现象。

防踩踏应急演练总结第5篇

新年初至,充盈的本该是欢庆氛围。可一场不期而至的劫难,让不少人心里罩上阴霾。就在2014年要翻篇的晚上,23点35分,上海外滩发生踩踏事件,已造成36死47伤。目前,上海方面正全力应对伤员抢救和善后处置等工作。

1月2日,很多上海市民自发到外滩送上祭奠的鲜花;网上也弥漫着悲痛的情绪。此时此刻,“逝者安息”的默哀,也是最无力的追逝:如果时间可逆,或许惨剧可避免,可说再多“如果”都只能徒增内心苍白。但告慰逝者,不能止于喟叹。对人祸探本溯源,对事故全面调查,才是告慰应有的落点。

对这次踩踏事故,很多人的直观疑问就是:在这起踩踏事件酿成的过程中,政府方面的预警与安防在哪儿?要知道,面对这类大型活动,政府本该在可预期的人流密集地点制定拥挤预案,如新年夜外滩人流可能有多少人,一旦现场人流超过预估容量如何分流等。而前期工作外,现场秩序维护和应急预警,也不该缺位。

而据介绍,有关方面当晚确实也增加了街面观察力量和值班备勤,饶是如此,对此次大型活动系统化的安防应对仍显薄弱:从活动前的风险评估、警力布置、现场维持,到救援力量调度等,都跟不上“防祸患于忽微”之需。@上海就披露,截至当天22点40分,上海全路网客流已超过1003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可相应准备并不到位,这也为出事埋下伏笔。

从亲历者的讲述看,现场维持秩序的警察,就显得缺乏必要的手段,有的用喇叭喊话“警察叔叔求求你们了,别再挤了”;有的警察连喇叭也没有,“怎么拦都没有用”。现场与后方间的沟通,某种程度上处于失灵的状态。还有,在人流疏散上,也无周密计划与部署。很多人都将事故归因于,观景平台楼梯处有人上有人下挤在一起,形成对冲。而“对冲”明显与人流通道设计不科学有关:合理方式应是上下分道、进出殊途,也就是“单行道”原理;或者采用分割空间的办法,限制人群扎堆。

在人群高度聚集地带的监控预警、现场处置上,没考虑到各种情况、消除某些盲区;事发后缺乏应急预案,只能靠警察人力“强制切入”,以至于局面失控。这凸显的,就是“最坏打算”的缺失。

而这起惨剧,也给公众以提醒:对危险该有起码的预防与感知。像事故现场,明明已拥挤不堪,却还要“快点挤”,这是将自身推向危境。对应的,有关部门也应做好人流密集点提示和发出危险警告。

“亡羊”后最好的补牢是系统化补缺。在香港,也曾发生过兰桂坊踩踏事件,而这也催生出一整套大型活动安全防范体系:港府会对民众给予必要的风险告知和人群疏散培训演练;搞大型活动时,警方会进行人流量评估,执行必要的限流措施,并划定责任田让每片区域都有专人维护,还有医疗人员配备及民安队支援等等。外滩踩踏事件能否也催生机制补缺呢?我们翘首期待。

防踩踏应急演练总结第6篇

群体性混乱事件的科学分析

近年来城市建设飞速发展,人口密度越来越大,大型公共活动的举办越来越频繁,活动举办地大多集中在大型场馆举行,高度集聚的人群容易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而产生混乱。比如,在2004年元宵节晚上,北京密云灯会上人员过度拥挤而导致混乱,结果出现相互踩踏的现象,致使37人在混乱中被踩踏致死。清理现场时,可见四处散落的鞋、手套、围巾和眼镜等。可以想见,当时身陷险境的人是何等的惊慌、悲惨和无助。

现今的包括混乱、骚乱和暴乱三个级别。混乱一般发生在购物、观看演出和比赛等正常的公共活动中,一般发生混乱的主体是合法守纪的公民;骚乱一般发生在由违法犯罪分子挑唆而引起的警民冲突、冲击重要机构和场所的事件中;而暴乱则是以违法犯罪分子为主体、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参与的“”暴力事件中。但是,这三个级别并非完全分割的,混乱的引发因素可能是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也可能是、分子故意引发的。无论是哪种因素引起的,如果警方对群体性混乱事件处置不当,都可能发展为骚乱,甚至在违法犯罪分子的引导下发展成暴乱。

即使混乱不发展为骚乱,它也可能引发群体性挤踏事故,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重大损伤。商场、庙会和体育场馆等一些举行大型活动的地方,在面临突发状况时,常常会引起人群的非理性聚集。产生群集现象是群体性挤踏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最早被研究并记入史册的群体性挤踏事件,发生于1896年5月18日,在莫斯科官方举办的活动中,沙皇心血来潮,向其臣民散发金币,结果在人们疯狂的争抢中,大约有2000人因被挤压踩踏而丧生。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急剧增大和人类群体活动的经常化,群体性挤踏事件频繁发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群体动力学的研究表明,人群的行进速度并不是决定于个体的平均行进速度,而是决定于人群的密度。人群密度越大,群体的行进速度越低,当人群密度达到一定极限时,就会由于拥挤过度而不能前进,进而发生挤踏事件。军队在走方阵时,即使每平方米达到4人也不会相互干扰、发生拥塞。但人群在出现恐慌或无序运动时,会大大降低疏散速度。2001年4月11日,南非约翰内斯堡市,两支著名足球队海盗队和酋长队的比赛中,由于组织者出售的球票数量大大超过了体育场的最大容量,导致人群密度过大。当混乱发生时,造成了南非历史上最惨重的球迷挤踏事故,死亡48人,成为南非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体育惨案。

群体性混乱引发事故的重要原因就是人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散。大多数案例都是因为出口太少而得不到及时疏散。比如,2005年1月17日上午,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第二初级中学近百名学生在下楼梯时发生拥挤踩踏事件,12名学生被踩伤。据媒体调查了解,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第二初级中学每周一早上都会组织全校师生开会。事故当天清晨7时许,近百名学生都着急地从一幢三层高的教学楼涌向操场集合。该校初中各年级的学生都在这幢教学楼里上课,楼的东西两边原本各有一个楼梯通道,但当天早上有一个楼梯通道门被锁上了,所有的学生都只能挤到剩余的一个楼梯口。由于人太多,学生们互相拥挤,一些学生被推倒,接着便发生了踩踏事故。

在类似上述案例中,人群都涌向仅有的几个出口,结果就在出口处形成“瓶颈效应”,大家都想在那个口子最快地出去,结果就挤成一团。有一个小故事能说明这个问题,一位社会学教授找一些学生做实验,每三人一组,每人用拴着绳子的小石头代表自己,小石头正好可以通过一个细口瓶放到瓶子里,当教授喊瓶子里发洪水了、大家快逃生时,事先进行过疏散商议的小组顺利地把小石头依次拉出了瓶子,而没有科学安排的小组则出现群体性混乱,他们在瓶口挤成一团,结果谁也出不来。

还有的群体性混乱事故是“碰头”产生的,当混乱因素出现后,两个人群都想向对方的方向行进,结果在中间出现拥挤现象,引发冲突。比如在旅游高峰期,上山下山的人群就容易发生这样的冲突。在群体性混乱出现之后,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就是那些老年人、儿童、妇女、残疾人等相对弱势的群体。

计算机模拟为人员疏散提供更好预案

应对群体性混乱事件最重要的方法是及时疏散无辜群众,而不可采用催泪瓦斯、橡胶弹等非致命武器驱散积聚的人群,不当处理可能让混乱演变成骚乱。为避免群体性混乱事件引发重大安全事故,在公众聚集场所和各类大型活动举办前必须进行应急准备,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对现场情况、可能发生的危险状况、应采取的应急措施、应急人员组织指挥等方面的问题做出周密的安排。现场必须安排必要的指挥疏导力量,为现场人员提供准确的信息,避免人群由于信息的缺乏而产生不安情绪。如果现场确实有危险存在,也可通过正确的指挥疏导将人群带到安全区域,并防止恐慌情绪产生和扩散。

2001年美国发生9・11恐怖袭击之后,在飞机撞击层以下的楼层,99%的人都逃离了出来。据事后的调查显示,其中70%的人在逃生中都得到过他人尤其是治安警察、消防员的帮助。99%和70%这两个数据充分说明了在发生骚乱或灾害时,对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疏散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对于高层商业建筑、奥运会体育场这样的大型建筑一般都是人员高度集中的公共场所,人员应急疏散能力是反映建筑安全性能的主要指标之一。

由于大型体育场馆大多是非常规的超大建筑,传统的人员疏散培训演练和应急预案,也就很可能不适用于这样的大型场馆。因此,世界上有许多科学家在进行大型场馆群体性骚乱现场人员疏散的研究。比如,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公共安全专家托伦就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他的研究方法是建立计算机模型,在计算机上对群体性聚会进行研究,对可能出现的骚乱事件提出应对措施。

目前,学术界对大型场馆进行人员疏散模拟演算的直接结果通常都表现为抽象的专业数据,不便于警察、保安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理解、分析和应用。利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就可以构建逼真的虚拟环境,形象地展示各种仿真结果,还可以动态地修正条件参数,仿真紧急状态的发展及其对人员疏散过程的影响。因此,基于虚拟环境的人员疏散模拟技术,是检验和改进大型场馆人员疏散系统设计,进行相关培训演练的最佳选择。

虚拟现实技术是疏散人群模拟训练的重要一环,其技术核心是场馆场景的实时绘制技术,和良好的人机交互方式。对于大型场馆的实时绘制,需要在数据获取、建模、绘制算法等多方面进行研究。目前虽然国外许多研究机构都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但都还没有推出成熟的绘制系统。同时为了逼真再现灾害发生后的人员疏散状况,需要研究虚拟环境中的人群移动。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丁辉目前正带领一个项目组,利用计算机仿真学模拟大量人群的逃生过程,然后再用虚拟现实技术和可视化手段形象地将整个过程展现出来。他们的最终目的,是为每座奥运场馆量身订制一套行之有效的应急疏散预案。“即使楼梯再宽,出口再多,也需要有效的疏散措施。”丁辉说,“更何况不少人都缺少安全意识和逃生常识。”

假设有多达9万名观众正在“鸟巢”内观看男子足球决赛,忽然有火灾发生,人群混乱起来。系统广播将会发出紧急疏散的警示,赛场内的工作人员大喊:“大家不要惊慌,依次离开,不要拥挤,2区上的观众从A出口撤离,2区下的观众从B出口撤离。”这套疏散路线就是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事先模拟而得到的最佳疏散路线。

大型场馆的合理设计可保障人们及时疏散

2003年2月17日凌晨,位于芝加哥城南的“埃皮托姆”夜总会发生严重骚乱。据当地媒体报道,因有两名妇女打架,有人开始向空气中喷射辣椒粉末和防身瓦斯,这下立刻引起了大恐慌,很多人误以为是恐怖袭击。人们争先向当时唯一的安全出口跑去,结果造成至少21人死亡,此外还有数十人受伤。目击者指出,造成人员大量伤亡的直接原因就是夜总会出口过窄,加上逃生人数太多,结果造成大门被挤压变形,反而谁也逃不出去。许多遇难者因为遭其他顾客践踏窒息而死。还有4名顾客因为惊吓过度导致心脏病发作而丧生。据悉,事故发生时,这家两层的夜总会内共有1500多名顾客。救援人员赶到后,马上打开夜总会原本封锁的侧门,这下才缓解了里面的紧张局面,但为时已晚。据当地警方介绍,这是最近30年来发生在美国的最严重的一起拥挤惨案。

从美国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大型场馆需要进行合理设计,才能保障人们在混乱时及时逃生。群体性挤踏事件一般发生在出入口、狭窄的过道、看台、楼梯等处。这就要求在设计公共场所时要根据可容纳的人员数量,对这些重点区域进行科学规划。各种公众聚集场所出入口不仅要有足够的数量并保证其畅行无阻,而且出入口的宽度也要满足人员快速通行的需要。在人员疏散走道上要尽量避免宽度的突然变化。

而为北京奥运会新建的国家体育场“鸟巢”就做到了合理设计,可让观众顺利得到疏散。并不是只有火灾、爆炸等极端事件才需要疏散观众,奥运赛场内观众的一点骚动都有可能导致混乱。发生群体性混乱时,重要的是及时疏散群众。“鸟巢”内的观众安全疏散需要多长时间呢?根据研究人员开发的安全疏散计算模型,结果是7.5分钟时最后一名观众撤离到安全区域。2008年奥运场馆的疏散设计参照国际惯例,经综合分析最后确定为8分钟原则。例如英国《体育场馆安全设计指南》建议,每个安全出口的控制疏散时间定为不超过8分钟,因为以正常速度通过安全出口的时间小于8分钟时,观众一般不会出现激动、焦虑和紧张的情绪。悉尼奥运场馆设计就采用了8分钟的安全疏散标准。

防踩踏应急演练总结第7篇

5月为全国防灾宣传月,今年5月12日是全国第9个防灾减灾日,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5·12”防灾减灾宣传日活动文件精神,全面深入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工作,县教育体育局扎实开展了防灾减灾月系列活动。现就活动开展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是广泛宣传。各学校在活动月期间以电视、广播、LED显示屏、校讯通等为载体,通过设置宣传站、举办专题讲座、开设防灾知识专栏等形式深入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活动。同时,上好了一堂“防灾减灾”专题教育课,组织师生观看了防灾减灾视频,并在主题班会、队会、早会上开展了防地震灾害和火灾避险学习、讨论。

二是集中宣传。5月12日当天,各学校集中开展了街头宣传活动,县教育体育局在新世纪广场以发放宣传单的方式开展了集中宣传活动,重点向市民宣传了防暴恐、防地震、防溺水、消防防火、防交通事故、防治安伤害、防极端天气、防疫情与食物中毒等知识。

防踩踏应急演练总结第8篇

因此,对自然灾害的防范尤为重要,对待自然灾害我们不能将预案束之高阁,要通过对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培训和实地操作演练等形式的实践才能使全校师生熟练掌握预案,进一步掌握逃生技能。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要增强忧患意识,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在宽城区教育局学校安全科的大力鼓励和领导下,我校按上级要求及时制定紧急防灾预案、开展防震救灾演练、防踩踏安全行规演练和校车安全逃生演练等各型安全演练,做到人防、物防、技防三结合以便应对自然灾害对我们的侵袭。

我认为如何培养师生应对自然灾害逃生能力的具体措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为了确保学校师生应对自然灾害逃生能力的提升,我校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任组长,领导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年级组长为及班主任为组员的“培养师生应对自然灾害逃生能力”的指导落实小组。带领师生学习和领会我国应急管理和综合防灾减灾的工作现状,普及和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和推进应对自然灾害逃生能力的技能培养,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应对自然灾害的逃生能力。

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措施

重点是摸清学校师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程度和逃生能力的强度。从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方案,从思想和行动上对师生进行改造,让他们认清自然灾害的危害性,从“我得防范”到“我要防范”,变“被动”为“主动”,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具体措施如下:

1. 组织全校教师进行学习和讨论各种自然灾害知识和防灾减灾知识。

2. 经常收听国家或地方政府和主管灾害部门的灾害信息,不听信谣传,及时关注教育局安全群的信息和来自“校安通”的长春市教育局的安全提示信息,并及时传达精神给学校领导和师生做好相关安全工作。

3. 做好个人、家庭的各种行动准备和物质、技术准备。

4. 组织学校学生安全社团和校园安全巡逻队,注意观察研究周围的自然变异现象并及时汇报学校做好防备。

5. 告诉师生一旦发现某种异常的自然现象,不必惊恐。立即上报,学校再向有关部门报告,请专业部门判断。

6. 灾害一旦发生,首先应该立即通知全校领导及师生,组织大家和个人自卫。

7. 灾前选好避难场所,当自然灾害真的来临时,组织大家进行避灾。

8. 在救灾行动中,不要惊慌,首先要切断可能导致次生灾害的电、火、煤气等灾源。

9. 加强我校预防自然灾害的硬件设施的管理,比如楼体加固等。

10. 做好师生的防灾减灾的各种演练活动,比如“防震安全演练”、“防踩踏安全行规演练”、“校车逃生安全演练”等,有效提高师生的应对自然灾害的逃生能力。

11. 加强应对自然灾害的教育工作,强化宣传教育,联合家长、社会共同做好应对自然灾害的工作。

12. 落实值班带班制度,发现情况及时汇报校领导,有必要时要及时汇报区教育局安全科。

三、强化落实,夯实管理

1. 完善学校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制定好各种安全预案、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不断推进学校安全工作管理规范化,为提高学校师生应对自然灾害的逃生能力奠定基础。

2. 加强法制安全宣传和教育,必要时请专家来学校辅导,切实提高我校师生的防范自然灾害的能力。

3. 进一步落实好领导和教师的“一岗双责”。自然灾害来临时,每一位领导和教师既是岗位的业务负责人又是岗位的安全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