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文本阅读论文

文本阅读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28 15:50:06

文本阅读论文

文本阅读论文第1篇

绘本与幼儿教育的结合,既丰富了教育内容,也丰富了教育形式,更是教育观念的改变——借助绘本特有的文、图、声音、造型的综合艺术,使其发挥中介作用,从而促使幼儿自由、全面地发展。越来越多人的认识到,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阅读应该从绘本开始,从亲子共读和师幼共读开始。也许可以这样说,在当今时代,缺少绘本阅读的幼儿教育是不完善的。绘本是以儿童阅读为主的书籍,父母、老师与孩子的共读可以作为孩子与绘本之间的中介。因此,绘本必定有着一定的教育功能。即便是无厘头的滑稽故事,也是在通过吸引孩子,培养他们对图书的兴趣,从而达成让他们读书的教育目的。可是绘本中的教育性,并不需要老师的额外说教——只需讲读,让孩子用心感受阅读的快乐,慢慢去契合就好。绘本是教育与美育之间的桥梁,亲子共读和师幼共读也是一种交流和认知的过程,伴随着幼儿感知、联想、想象与思维等心理过程。如果父母和老师不清楚这一点,也就无法把握绘本阅读的本质,很容易将其与普通的文字阅读或者是成人化的阅读混为一谈,反而没法将共读对于幼儿的价值最大化。

2作为游戏形式

绘本阅读可以当成一种游戏,一种文图和声音的游戏。席勒说:“从游戏出发,想象力在它追求自由的形式的尝试中,终跃到审美的游戏。”绘本阅读这种游戏,凭借一种初始的审美经验去倾听和参与,在想象的游戏中将一切实体的经验与理念加以搁置,进入一种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融的审美境界。绘本阅读时,孩子听也好,思考也好,动手或动脚参与互动,动口发言讨论,都必然是游戏。虽然有时我们会用“幼儿园绘本课程”,但我并不希望绘本阅读成为日常的一种课程。它是一种综合教育,是一种经验。这种经验是通过参与故事的讲述、图画的欣赏和自我的表达的过程获得的。大量的绘本阅读作为重要的幼教资源,可以把儿童的个体差异诱发出来,并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个体差异带来的情感、心理、认知等方面的需求。绘本教育所强调的应该是自由表现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教学设计。严格地按照课程设计,以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步骤作为评价绘本阅读活动的标准,乍看上去是个完美的课堂,却未必有益于儿童的个性化发展。说到这里,我想起中国足球的少年队总是强于青年队,青年队又强于国家队。这不能不让人思考:少年儿童的天性和个性是不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被一点点削弱?作为同样具有游戏属性的足球,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是需要维护孩子的天赋和个性化发展的,不能靠一刀切的功利性训练。

3弥补成人的童年缺失

文本阅读论文第2篇

对于阅读能力的提升,首先要有量的积累,才能有质的提升。目前,惠阳区作为“广东省教育强区”,已经完善了所有学校的硬件,各个学校都具备了图书馆、电脑室,这为我们引导学生阅读提供了便利条件。据调查,目前我们区的初级中学,在中考的压力下,绝大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完整地读过一本名著,只是阅读了中考考纲要求的必读名著的梗概。对此,语文教师应该做的是利用学校的资源,为学生制定初中三年的阅读计划,并且要有相应的具体措施将其落实。这样,才能切实地把新课程标准要求的400万字课外阅读量落到实处,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有提升的基础,语文阅读教学才有源头活水。

二、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据调查,惠阳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多注重对课内文本的讲解,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这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要语文教师切实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变角色,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成为引导者。语文课堂上不应该再是教师讲授知识点,强调重点内容,分析课文中心,把前人对课文的解读模式化地灌输给学生;而应是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引导和点拨,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这样,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进行个性化解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学完课文后能有所思考和感悟,同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和审美乐趣。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读写结合,体验成功

文本阅读论文第3篇

很多人在论文的写作过程当中只在意文中的内容是不是新颖,忽略了论文的参考文献,对它也不重视,觉得写不写参考文献都不要紧,只要论文内容写的好就够了,其实读者在阅读论文时都是通过参考文献来评估这篇论文是不是有质量水平的。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日本茶道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在写作当中阅读借鉴。

日本茶道论文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文员会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林瑞萱.日本茶道源流:南方録讲义[M].台北:陆羽茶艺股份有限公司,1991.

[3]林瑞萱.中日韩英四国茶道[M].北京:中华书局,1991.

[4]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

[5]鲁丝·本尼迪克特(美),昌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菊与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6]冈仓天心.茶之书[M].社会思想社,1995.

日本茶道论文参考文献:

[1] 村井康彦.茶道思想[J].日本研究,1990(1):79.

[2] 千宗室.茶道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日本的发展[J].日本学,1995(5):273.

[3] 千宗室.〈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25-26.

[4] 钱朴.茶道渊源初探[J].农业考古,1995(38):51.

[5] 铃木大掘.禅与日本文化[M].北京:三联出版,1989.

[6] 铃木大拙.禅与艺术[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

[7] 吴平.禅趣人生[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8] 赵天相.〈茶禅一味〉寻踪有感[J].农业考古,2000(58):126.

[9] 东军.日本茶到的神髓[J].农业考古,1994(36):243.

[10]滕军.茶道与禅[J].农业考古,1995(38):76.

日本茶道论文参考文献:

[1]江静,吴玲:《茶道》,杭州出版社,2003

[2]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人民出版社,2004

[3]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上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4]王雅茹:浅析牧溪《六柿图》的创作意境表现,《大众文艺》,2011

[5]王雁玲:牧溪《潇湘八景图》中的消解性特征,上海大学,2007

[6]胡建明:东传日本的宋代禅宗高僧墨迹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06

[7]韩天雍:中日禅宗墨迹研究—及其相关文化之考察,首都师范大学,2007

文本阅读论文第4篇

 

 

资本论阅读感悟范文1

   要理解《资本论》被称为“资本主义的血史”,我认为带着下面这个问题去阅读,或许能够初见端倪:还在第四章中,在阐明货币之所以成为资本,只是因为货币的一部分被转化为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并且被自由工人所出卖的劳动力时,就发生过这样一个问题:这种劳动力究竟是从哪儿取得的呢?个别人手中大量的货币量究竟是如何地,通过什么方法积累起来的呢?

   “圈地运动”是我仅能想到的原因,这是高中教育留给我的。阅读到在第一卷二十四章才发现自己的思考和学识有多狭隘。马克思说道:“但是,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而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因此,这一整个运动好像是在一个恶性循环中兜圈子,要脱出这个循环,就只有假定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积累(亚当.斯密称为“预先积累”),这种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出发点。”从这里来理解,所谓“原始”积累是在资本及与其适合的生产方式产生之前的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当“原始”积累达到一定力量和能力的时候,它就辩证地转化资本,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曾经,在高中的课堂上,老师向我们解读“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本以为这仅是马克思个人仇资的心理表示,毕竟在当时,我只认为马克思是站在资本主义对立面的人。读罢《资本论》,才发现这正是恰如其当的评述,甚至如果还有更贬损的话语,我不介意用它来描述资本积累的原始过程。历史是被建构出来的,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的历史,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的印记,但其前提是存在有那么一段历史,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虚构的历史,迟早会被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事实上,原始积累的方法绝不是田园诗式的东西。”

   如果说,资本积累不外是不断地进行着对雇佣工人的剥夺,对他们的无偿劳动的占有,而这种剥夺又是隐敝的,被掩盖在物的关系下面,是按照商品流通规律发生的,那么原始积累就是对生产者生产资料的剥夺,其目的是在于把他们变为雇佣工人,这种剥夺并不为物的关系所掩盖,它在商品流通规律之外进行,是超经济的因素。下面我将具体阐述原始积累是如何使大多数人变成无产者而少数人成为资本家的。

   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是从十五世纪最后三十多年开始演出的。同王室和议会顽强对抗的大封建主,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夺去他们的公有地,强行拆除农民的住房和公认的小屋,把耕地变成了牧羊场,大量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被投向劳动市场。同时,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和伴随而来的对教会地产的大规模侵吞,对修道院等的压迫,把住在里面的人无情地抛进无产者行列。把人从地产上清扫出去,对“神圣的所有权”进行最无耻的凌辱,对人身施加最残暴的暴力,在那个时代,所有这些被视为理所当然,这就是原始积累的各种“田园诗式”的方法。无怪乎托马斯.莫尔在自己的《乌托邦》一书中就宣称:“羊在吃人”。所有这些为资本主义农业夺得了地盘,使土地与资本结合,为城市工业造成了大量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阶级。

   我一直用“不受法律保护”来形容那些无地无产者,因为他们确实几乎没有受到过任何法律的保护,即使有法律,那也是用来压迫剥削他们的血腥法律,可以说,他们是时代的牺牲者,同时也是奉献者,因为他们的非自愿地牺牲造就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几乎一夜间,大量无地无产者被投向劳动市场,但是这个不受法律的无产阶级不可能像她诞生那样快地被新兴的工厂手工业所吸收。再者,这些突然被抛出惯常生活轨道的人,也不可能一下子就适应新状态。他们大批地变成了乞丐、流浪者,其中一部分人是由于习性,但大多数是为环境所迫。我们甚至不曾想过法律可以这样:它对大多数人为何沦为流浪者在所不问,甚至鼓励把农民沦为无产者的行为,但它却对流浪者施加酷刑,并要他们发誓回到原籍或最近三年所居住的地方去“从事劳动”,而没有人“愿意使用”还要被割耳朵。多么残酷的讽刺!他们的家园和土地已经被剥夺,劳动市场早已饱和,法律却要求他们“从事劳动”,否则就对他们施加酷刑。在形式上,血腥立法的目的在于反对流浪者和乞丐,但是转变为这种人的人恰恰就是被剥夺者。可以这样说,血腥立法所做的工作并不少于血腥剥夺者的工作。法律还在另一个方面起了大作用:法律虽然规定了工资的最高限度,但从来没有规定工资的最低限度。“支付高于法定工资的人要被监禁,但接受高工资的人要比支付高工资的人受到更严厉的处罚。例如,伊丽莎白的学徒法第十八条和第十九条规定,支付高工资的人,监禁十天,而接受的人,则监禁二十一天”。有关雇主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契约以及解约期限等条款规定,对违约的雇主只提出民事诉讼,而对违约的工人则提出刑事诉讼。工人的状况极端恶化,货币工资提高了,但其提高的程度不及货币贬值和物价上升的程度。正如亚.斯密所说:“每当立法机关企图调解雇主及其工人之间的纠纷时,它的顾问总是雇主。”所有这些在今天看来,都是那么不可思议,那些法律变成了可笑的反常的东西,但是它确确实实的存在过,并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原始积累,造就了大资本家。

   “资本是天使?资本是魔鬼?资本能让我们一步登天,也能让我们落入万丈深渊。人人心中都有一个资本的模样,你心中的资本模样如何?”通过《资本论》,我了解到原始积累的残酷性以及后续资本的积累,一方面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则是相对过剩人口大量存在,从而扩大品贫富差距。而越来越多相对过剩人口对在业人员造成极大的压力,迫使在业人员不得不过度劳动和忍受资本家的摆布。发达的生产力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在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公有制比较起来,社会公有制自然是一个长久的多,艰苦的多,困难的多的过程。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而社会公有制则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共产党宣言》最后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并不只是出于阶级斗争的考虑,更是提高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资本论阅读感悟范文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他接着说,“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马克思指出,“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马克思又同时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他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上面论述表明: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范畴的内涵也是随其研究问题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生产劳动这一概念的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社会化大生产总体劳动中,生产劳动的范围不只是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还包括不一定要自己动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这种区分本身,??即同劳动独有的特殊性毫无关系,也同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借以体现的特殊使用价值毫无关系。”马克思在考察服务劳动时,曾明确指出,服务是“以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一定的交换价值。”在今天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含义也应当有所发展和变化,必须探讨和重新认识服务性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就这部书的历史意义,恩格斯曾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一览无遗”。

   《资本论》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当今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它的基本理论仍然是今天的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获得全人类的意义,他不仅为19世纪的人类所拥有,为20世纪的人类所重视,而且,作为人类的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在以后人类各个世纪中,它都将被继承、被发扬光大。

资本论阅读感悟范文3

   偶然的机会,在一个网站里发现了《资本论》的电子书,于是便把它保存到了自己的电脑中。我喜欢这种阅读方式,多读点书总没有什么坏处。两周之后,我把它大致读完了,感觉这本书不适合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研读。其间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能够让人不寒而栗。尽管如此,我还是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起码明白了,原先钱能够是那么复杂的东西!以后的几天,我一向试图把我从它那里得到的知识整理出来,好让自己的头脑中有个比较直观、清晰的印象,便于记忆和思考。我不打算专业研究资本和经济,所以只要有个印象就足够了。

   从《资本论》里,我似乎能够看出一个古怪的植物状社会体系来。这个体系的顶端是些厚厚的叶子,遮蔽了所有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投下无尽的阴影在根部。占整个体系绝大部分的根盘在深深的泥浆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统利用水分和养料,透过枝杆送至叶片上,而叶片将它们几乎全部用于再生产,于是植物体便不断长大。

文本阅读论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个性化阅读 个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84-01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一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个性化阅读是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所谓个性化阅读就是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在自由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格精神。个性化阅读教学与传统灌输式教学理念相比,个性化教学更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个性化阅读”教学把学生作为了教学的主体,受传统应试教育习惯的影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在阅读教学开展个性化教学后,一些语文教师不太适应,对教学目标以及如何有效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等问题的解决还不能明确。一方面,一些语文教师还在以填鸭式阅读教学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把学生分数的提高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导致个性化教学改革成效不大。另一方面,在改革实践中缺乏成熟的实战经验,教师不能有效把控个性化教学进程,影响了教学的有效开展。

2.小学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还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在个人认知方面才刚刚启蒙,尤其是在语文阅读方面。小学生的个性鲜明,自制力差,文学基础相对几乎才刚刚开始。面对这样一群学生,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3.受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大多是中规中矩。一些学校为了加强学校管理,甚至对教学课堂纪律做了严格要求。这就是导致现在的阅读教学方式单一枯燥。枯燥的课堂氛围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个性化教学受到严重影响。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许多教师不能因地制宜,大多只是局限于书本的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还有思维启迪没有起到有效的帮助。

二、提高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

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的关键阶段。要有效实现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就必须重视“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现对提高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创新的基本步骤总结如下。

1.重视语文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语文教师的个性化阅读水平。教师是教学开展的主导人。个性化阅读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开展教学,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首先具备个性化阅读的能力。“个性化阅读”教学追求的是学生的参与与投入。教学内容会随着学生思维活跃程度随时变化。作为教师既要有良好教学能力还要有良好的教学把控能力。做到不打击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保障教学内容不偏离教学主题。

2.做好教学前的准备工作。“个性化阅读”教学看似非常开放,但实际对教师要求更高。教学中随时会出现许多新观念,作为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好教学的功课。例如,在巴金的《海上日出》的阅读教学前,本人先仔细研读了整片文章。结合文章内容,在教学前曾组织学生集体登山看日出,为教学的导入做足了准备。在课程开始时先提醒学生回忆自己看日出的情景,然后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开始教学。由于教学前期做了充足的准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非常活跃,积极提问积极提出自己的见地。

3.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调动学生思绪为主要教学目标。小学生相对是一群比较顽皮的学生,但思维活跃。如果引导得当,课堂也会充满生趣。在《草船借箭》的课程教学中,本人先讲了一个简短的关于三国历史背景的故事准备导入教学内容,发现学生对讲故事更感兴趣。甚至一些学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想和同学分享自己知道的故事。从学生的表现我意识到这群孩子确实比以前上学的自己要聪明多了。于是,本人当即决定改变教学策略,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参与三国故事的分享。

4.教学中有效把控教学主题,对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难免会有学生兴致高涨,学生七嘴八舌的时候。作为教师在此时要发挥重要的掌舵手的作用,做有效的教学引导。保障教学朝着积极的教学目标进行。在教学前的准备功课中,教师要对教学目标做明确的确认。在学生发言的时候,本人一般都是积极认真倾听的。对于学生的发言,无论学生发言的内容怎么样都会先肯定学生积极发言的行为。在对学生发言的内容,要认真倾听辨别。如果出现的是知识的错误,一定要及时指正。所谓“个性化教学”并非放任不管,任由发挥。

5.重视教学方式的创新。在现代教学改革中,很多学科都在引入情景式教学,探索式教学模式。这些新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个性成长都是非常有利的。在小学生“个性化阅读”教学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也可以引入情景式教学或探究式教学模式。组织学生朗读比赛,也是很好的培养小学阅读能力的有效方式。在教学方式上要时刻保持创新。

6.重视阅读课后的教学跟踪。一次成功的阅读教学课结束后,必须重视学生的客户教学跟踪。小学生正是培养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一些学生课上很积极,课后忘的一干二净。重视学生的课后教学跟踪,有助于在课堂学习到的知识还有认知感悟真正成为学生内心的行为准则,实现其人文知识和人格精神方面的有效提升。做好阅读课后的教学反馈,比如读后感、阅读日记的形式跟踪,对提高“个性化阅读”教学水平有重要意义。

结束语

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就要重视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个性化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主要途径。小学生中高年级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改革是关乎学生成长的重要改革内容。做好小学生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是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断努力、不断实践创新的。

参考文献:

[1]陈建蕊.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初探[J].新作文,2011(10).

文本阅读论文第6篇

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词语是承载信息的最基本的语言单位,准确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理解文章的基础,这既是阅读文章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阅读能力之一。高考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往往就是指词语在实际运用中的具体意义。对于这一点,《考试说明》中是这样表述的: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纵观多年的高考试题,这些重要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体现作者意图、立场、观点,表现文章思想的词语;对文章结构起总领、照应或过渡作用的词语;表现作者感情倾向的词语;反映深层含义的含蓄的词语;作者反复强调的词语;有修辞的词语;有特殊指代意义的词语;概括性极强的词语。学生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来分析、解答这一类试题。

投石探波法。把题干用引号标明的所考概念作为石子,投到原文最先出现的位置,以此为圆心上下查找,确定信息区。

文题对比法。将每个选项与原文相对应的文字进行仔细比对,看表述的语言和原文意思是否一致。

如2013年天津卷的第6题,对“微博粉丝”这一重要概念的考查,我们可以首先采用“投石探波法”,在原文的第一段找到“微博粉丝”最先出现的位置,以此为中心,辐射全文,确定四个选项所在的区域。接着可采用“文题对比法”,找出细微的差别,如A选项中的“精通现代媒体技术”的表述,是对原文中“‘微博粉丝’的兴起与媒体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这一表述的错误理解。

有了解题方法,再按照一定的步骤,就可以确保解题的准确率:找出该概念所在的具体语句或段落;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或内容,复杂内容须加以概括。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正确理解文章中的句子,特别是关键性的重要句子,对理解文章的内容至关重要。关于这一点,《考试说明》是这样表述的: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考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考题,具体包括:内容上解释事物主要属性,说明主要事理的句子;信息容量大且词汇较专业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文中的中心句、总领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反复出现的句子;直接表达作者观点或看法的句子。重要句子在文中通常有揭示段意、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和文章脉络层次的作用。要想让学生准确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就得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

关键词突破。重要句子的含义主要通过一些关键词语显现。关键词,有的是有深刻含义的词语,有的是指代性的词语,还有一些使用了修辞等写作手法。只要把关键词的含义分析透析,就可以进一步推知全句全段的意思。

语句结构透析。有一些复杂的语句,需要分析其结构进而来理解其含义:单句先找出主、谓、宾;复句先找出第一层,然后层层推进,这样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表达意图分析。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带有明显的鉴赏性质。在答题时要从多角度鉴赏,起码是正反、你我或者褒贬等两个角度的思考。

如2013年江苏卷第16题:文章最后一段说“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又说“名声并不代表价值”,二者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解答时可以采用“关键词突破法”,首先注意“价值”是两句共有的关键词语,因而,这两句是在讨论“名声”与“价值”的关系。然后,再回到原文中,看这两小句所在的位置,再找出关键词语,如第一句话要关注其后“绝对价值”及其解释,特别是对“只”、“直接”、“全力”几个关键词的理解;第二句话要关注其后的论证(例证、引证),特别是对“许多”、“有些”、“另一些”关键词的理解。可以分析得出:第一句话是从“绝对”的角度讲“真正的名声依靠其内在价值”的;第二句话是从“相对”的角度说“无名声者并不是没有价值”的。

文本阅读论文第7篇

人的弱点与科学毫无关系

魏得胜

17世纪的欧洲,处于宗教专制的顶峰期,非传统的学术观点或者对神学构成威胁的论述,统统被视为“异端思想”。1632年,伽利略因出版《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而被罗马宗教裁判所羁押。在看守所里,伽利略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1633年6月22日下午5点,一个对立的尖峰时刻。如果在这一刻,圣·马库斯教堂的大钟被敲响,则意味着伽利略向当局、同时也是向荒谬低了头。随之,宗教法庭将宣读伽利略的悔罪书。教堂的广场上聚集了很多人,其中就有伽利略的学生安德雷亚。

5点即将来临时,他情绪焦躁地捂住了耳朵。时间指向5点零3分,钟声没响。安德雷绪激动,他伸开双臂紧紧拥住伽利略的助手费德尔佐尼,不住地高呼:“他顶住了!他顶住了!这就是说愚蠢被战胜了!这就是说,人不怕死!”

然而,安德雷亚话音未落,圣·马库斯教堂的大钟便轰然鸣响,众人瞠目结舌,呆若木鸡。安德雷亚的情绪一落千丈,他歇斯底里地叫道:“没有英雄的国家真不幸!”安德雷亚并没有察觉,就在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老师伽利略已神情沮丧地走近他。血气方刚的安德雷亚怒不可遏:“酒囊饭袋!保住一条狗命了吧?”伽利略平心静气地说:“不,需要英雄的国家真不幸!”

伽利略的命是保住了,但他并没有获得人身自由。此后的八年多时间中,伽利略作为宗教法庭的囚犯,被软禁在佛罗伦萨城郊的一所农舍里,凭借微光写下了他的另一部伟大著作《关于两种新科学的对话》,并耗时6个月抄下其副本,最终由他的学生安德雷亚偷偷带出意大利。

见到被软禁的老师,安德雷亚仿佛变了一个人,他说:“我们说,您的双手有污点;您说,有污点比双手空空好些。您赢得了闲暇时间来写只有您才写得出来的科学著作。倘若您在火刑柱烈焰的灵光中终此一生,那人家就是胜利者了。”

不料,伽利略却说:“他们是胜利者。没有什么科学著作是只有某一个人才写得出来的。”这句话令安德雷亚十分费解:“那么,当年您为什么要悔罪呢?”伽利略坦率地说:“因为我害怕受皮肉之苦。”伽利略的坦诚,并没有损害他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因为他的这个学生,历经风雨,已经懂得了很多很多。安德雷亚深情地说:“怕死是人之常情,人的弱点和科学毫无关系。”他这种认识上的飞跃,可以说是伽利略在默默忍受屈辱的岁月里,送给学生的一份“礼物”。

伽利略至死都没有原谅自己的懦弱,尽管这是他的权利。一个矛盾的伽利略,一个未经掩饰的伽利略,才是一个真实的伽利略。我们不怕科学家没有成就,也不怕科学家的性情文弱,就怕科学家没有说真话的勇气。

(选自《读者(原创版)》2007年7期)

1. 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① 需要英雄的国家真不幸!

② 有污点比双手空空好些。

2. “人的弱点”和“毫无关系”指的是什么,文章怎样通过伽利略的经历说明“人的弱点与科学毫无关系”的。

文本阅读论文第8篇

苦难的精神价值

周国平

对生命意义的寻找是人的基本需要,当这种需要有明确的指向却不可能实现时,人就会有受挫之感,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挫折”。这种情形发生在人生的各种逆境或困境之中。

寻求生命意义有各种途径,通常认为,一是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二是体验,藉爱情、友谊、沉思、对大自然和艺术的欣赏等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愉悦。那么,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却积极创造和正面体验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还有一种意义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是靠希望活着的。然而,第一,人生中会有一种绝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难是致命的,或者是永久性的,人不复有未来,不复有希望,这正是弗兰克曾陷入的境遇,因为对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战俘来说,进煤气室和焚尸炉几乎是不可逃脱的结局。我们还可以举出绝症患者,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相关例子。如果苦难本身毫无价值,则一旦陷入此种境遇,我们就只好承认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了。第二,不论苦难是否是暂时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难生活仅仅当作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就会如弗兰克所说忽略了苦难本身所提供的机会。他以狱中经历指出,这种态度是使大多数俘虏丧失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他们正因此而放弃了内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实的自我,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彻底成为苦难的牺牲品。

所以,在创造和体验之外,有必要为生命意义的寻求指出第三种途径,即肯定苦难本身在人生中的意义。一切宗教很重视苦难的价值,认为通过受苦,人得以救赎原罪,进入天国,或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与它们不同,弗兰克指出,即使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一个人不放弃他的这种“最后的内在自由”,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间任何力量不能将它剥夺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出了耐人寻味的话:“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

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不会轻易丧失。而且我相信,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有删改)

1. 文章中“苦难的精神价值”具体内涵包括哪些?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二段的行文思路,并指出该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三段中,作者为什么写宗教很重视苦难的价值?陀思妥耶夫斯基话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