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爱的诗歌

爱的诗歌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28 15:48:25

爱的诗歌

爱的诗歌第1篇

关键词:爱国主义;诗歌;情感;情感美

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有勇于奉献,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表现爱国主义的文学作品犹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诗歌作为“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是许多名家用来抒发爱国主义情感的载体之一。著名的篇章如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们怀着对祖国执着而深沉的情绪,创作出无数篇感人至深的爱国佳作,充满着慷慨激昂之气。在和平年代里,赞美祖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的诗作也是比比皆是。这样的爱国诗篇,很多都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么如何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瑰宝,来引领学生读出爱国主义诗歌的情感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是摆在每一位语文老师面前的重大课题。

在美学范畴上,审美类型一般涉及优美和壮美两种。优美具有形体小、力量弱、性质柔、质量轻、速度慢等特点。壮美的特征则是空间大、力量强、质量重、速度快、气势壮等。爱国主义情感在诗歌作品中往往会体现出浩荡的气势和充沛的激情,犹如大江奔流,一泻千里。让人读后荡气回肠,灵魂得到净化,因而属于壮美类型。“与优美形象的塑造相比较,壮美是能带给人们更多感动,更深震撼的美学境界。”因而高亢的激情、博大的情怀、热烈的情感共同构成了爱国主义诗歌的基本美学特征。既如此,要读出爱国诗歌的情感美,就要精确地把握诗歌所传递的爱国主义情感。我认为引导学生把握诗歌中的爱国情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抓住文章情感基调,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以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整首诗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首深情的爱国之歌。与以往同类的诗作相比较,这首诗并非单纯热情地讴歌对祖国的赞美,而是具有自己的个性特色。

诗人开头首先回溯了祖国数百年贫困、落后的历史,用“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等意象,将祖国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展现在读者面前;紧接着笔锋微转,祖国并没有因贫困而丧失希望;第三节叙述了新生的祖国目前的状况——已经站在了“雪白的起跑线上”;最后曾经“迷惘”过、“深思”过的作者“沸腾”了,她希望祖国“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并且又一次发出了深情地呼唤“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由此可见,整首诗都是一种深情的呈现,由开头凝重、低沉发展到高昂、亢奋,最后又归结到深情。教学这首诗,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握整首诗的深情的基调,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来,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在1976年,作为一家工厂的一名普通女工的作者对祖国的那种质朴而又厚重的情感。

2.挖掘诗歌中所呈现的情感的源头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离骚》就是屈原蒙冤被疏后,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也可以说是用爱国激情,饱含血泪写成的一首悲伤怨愤之歌。因而,教学《离骚》这首诗,除了让学生体会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外,还要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屈原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情感。

屈原“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这样一个有才能的人,却屡遭流放。但他的一腔爱国热忱却始终如一,以至于最后选择了以身殉国。所以《离骚》全诗都蕴藏了诗人忠君爱国的赤诚之心,诗人希望改革弊政。“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以救国家于危难。但是这却触及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于是他们就对屈原造谣中伤,昏庸的楚王听信谗言,贤惠不分。屈原得不到理解和支持,于是心中充满愤怒、苦闷和怨恨。“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尽管如此,自己仍旧不愿向奸佞小人妥协,与那些小人同流合污,而是要坚持自己的处事原则和生活态度。虽然饱受极端痛苦和苦闷的煎熬,但他忧国忧民的心志始终不变。因此,忠怨之情是贯穿全诗始终的。但是诗人的这种怨也是来源于忠的,由怨才产生了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正是这种忠和怨,才更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始终不渝的爱国之情,也成就了诗人人生中极为华美的爱国篇章。

3.深入文本,发挥想象,进行换位思考

学习诗歌,感悟诗歌的情感,引领学生“走”进去是关键。“走”进去,不仅仅是“走”进文本当中,还要“走”进诗人所创设的情境里,“走”进诗人的心里。与诗人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沟通和交流。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走进作品中所塑造的那个瑰丽奇特,绚丽多彩的世界。比如学习《离骚》,就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屈原,设身处地的去品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而犹未悔”的矢志不渝,去感受“及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的爱国热忱。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就让学生想象一下“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孤苦之感,再去品味“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民族气节。由此学生就会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不仅陶冶了心灵,净化了思想,同时更深刻地理解了诗人们那份浓郁深沉的爱国之情,并被这种爱国情所触动。

4.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升华情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因此,爱国主义诗歌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感悟到诗人对祖国的深沉的热爱之外,还要立足于现实,立足于当下,使学生正确理解那种爱国情怀的跨时代意义。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新兴的交流媒介不断涌现,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作为语文教师,一定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这样的和平年代里,厚植民族精神,理国。

列宁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最深厚的情感”。让这种情感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得到传承,让学生在字里行间品味爱国情感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以及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语文老师在教学爱国主义诗歌的过程中,就要致力于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美,进而感受到语文之美。(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惠军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赏读[J].中学语文(中旬·读写新空间),2009(4).

[4] 徐秋玲.论屈原伟大的爱国精神—从离骚的忠怨之情谈起[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4,14(4).

爱的诗歌第2篇

【关键词】爱伦坡;闻一多;诗歌;美

如果说中国新诗最初是从中国民谣里去找新的血液,那么在郭之后,他们是输入了西方的新鲜的东西。中国新诗的作者们,无论是土生土长的还是留过洋的,也有试图从西方寻找中国新诗的契合点与落脚点。

“五四”最初的新诗人,突破了旧诗的格律,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由于新诗一味主张“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话怎么说,诗就怎么写,完全脱开了我国古曲诗歌的优秀传统,这就使新诗创作逐渐流于松散,出现了散文化的倾向。郭沫若的出现,算是给诗歌注入了想象的空间,诗歌中作者的感情恣肆。很是影响了一批青年,他认为诗就是知觉加情调加想象加适当的文字。创造社把情感和想象作为诗歌的基本要素加以突出强调,这有益于调整诗歌内部的艺术结构的发展。湖畔诗社丰富了爱情诗和自然诗的内容,冰心和宗白华为诗歌注入了小诗体的新因素。但他们的情感都是恣肆的,尽管可能因为小诗体的缘故会有一点的节制,但是稍后第一个提出诗歌需要节制的是冯至,并让诗歌朝“哲理抒情化”发展,形式上采用了半格律体。当然在这方面做的最好的是闻一多先生为代表的新月派诗人,他们要求文学不但从中国传统中吸取营养,比如平仄啊,韵律啊,还要从西方去吸取东西,比如艺术至上,高举“使诗歌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的旗帜。

就象朱自清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歌导言》中所讲,新月派中徐志摩先生做诗只顾着自己,而闻一多先生却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他提出了诸多的理论,比如新格律诗,比如三美,等等。但是偏偏到闻一多才提到了重视诗歌的形式,重视诗歌的格律化,重视诗歌的韵律呢?这固然和他从中国古代诗歌中寻找传统分不开,也和他在清华受的八年之久的“美式教育”和留学美国的学习经历分不开。他从美国主要受的就是唯美主义的影响,提到唯美主义不得不提到爱伦坡,他们在诗歌的理念上,在对诗歌形式的注重上,在对音乐美的要求上,在对诗歌的看法上,都有雷同的地方。

一 理与情在诗歌中的关系

爱伦坡在《创作哲学》中说他要讲《乌鸦》这首诗是如何做出来的。然后一步步的告诉我们做法,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同于那种灵感来了就提笔狂写的做法,是一个用理性的设计去装情感的做法。他设计好一切,最后再一一填补。而闻一多关于诗歌创作的时候也讲过:初得某种感悟,,感情正烈时并不作诗,要等到“感触已过,历时数日,甚至数月以后,记得的只是最根本最主要的情绪的轮廓,然后再用想象来装成那模糊影象的轮廓。闻一多说“诗歌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这和爱伦坡在《创作哲学》中处心积虑的讲如何的设计更加完美如何的设计更体现出来美,是有相似之处的。

二对诗歌中美的理解

爱伦坡:“我历来坚持一种观点,即诗的惟一合法领域就是美”,“我认为,那种最强烈、最高尚、同时又最纯洁的快乐存在于对美的凝神观照之中。实际上当人们说到美时,其准确的含义并非人们所以为的一种质,而是一种效果――简言之,他们所说的只是那种强烈而纯洁的心灵升华(这里的心灵指灵魂,不是指心智或情感),对这种升华我已有过说明,人们只有在对美的凝神观照中方可对其有所体验。”爱伦坡在这些话中表明,他认为美就是诗歌要表达的东西,也是诗歌唯一要表达的东西。也是他做诗所追求的东西,这也是爱伦坡一直提倡的“为艺术而艺术”相契合的。爱伦坡所做的一切的诗歌的努力都是为美服务的。包括他设置的情节:女子的死,男子的思念,也是因为他认为“美女之死无疑是天下最富诗意的主题。而且同样不可置疑的是,最适合讲述这种主题的人就是一个痛失佳人的多情男子。”他所做的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表达美的需要。

这一点对于闻一多来讲,他最初在美国的时候就打算建立一个“唯美”的社团,高举“为艺术而艺术”的旗帜,他讲究诗歌的格律,讲究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都是为了诗歌的美而服务的,“自然的不都是美的,美不是现成的。其实没有选择便没有艺术,因为那样便无以鉴别美丑了”。他对之前太过散文化的白话诗做了批判,白话诗中白话不是最主要的,首先要看白话诗是不是诗,诗所要的不是简单,平凡,平民化,诗最好还是贵族化一点的好,对诗歌的严格的要求也是他对诗歌中美的要求的一种表现。“文学二字在我的观念里是个信仰,是个VISION,是个理想――非仅仅发泄我的情绪的一个工具。”又说“我的基督教的信仰已失,那基督教的精神还在我心里烧着。我要替人们CONSCIOUSIY(自觉的)尽点力。包括各种艺术而尤注意于印刷精美。以求不负于艺术真旨”。

三 诗歌的结构和音乐美的观点

这两点放到一起讲,爱伦坡认为诗歌要短,“诗的长度。任何文学作品的长度都有个明确的限定,那就是能让人一口气读完”。他还严格限制了长度,范围,情调,艺术振奋点,以及最后的“意味深长”的要求。他把诗歌当做了一个整体,从各个角度考虑诗歌的创作。闻一多也是如此,他认为诗歌不能太散文化,要讲究格律,还举例讲是不是工整的诗歌更看着可人呢?认为形式是自由的,新的格律是不同于以往的格律的,形式是服务于内容的,有了好形式只能使内容添光加彩。而且他不但注重音乐美,还注重绘画美,建筑美。

关于音乐美,爱伦坡在《创作哲学》中有这样的话“我仔细琢磨了所有惯用的艺术因素――或更恰当地说,琢磨了戏剧意义上的所有点子――结果我很快就发现,被人用得最经常就是叠歌。叠歌运用之广泛足以使我确信其固有的价值,从而免去了我对其进行分析的必要。”他选择了叠歌,并把叠歌创新化“叠歌(或称叠句)不仅被局限在抒情诗中,而且其效果也只依赖声音和意义之单调所产生的感染力。归根到底,它的愉悦性仅仅来自人们对其同音同律和循环重复的感觉。我决定要使叠句有所变化,从而极大地加强其效果,作法是大体上保持叠句声音之单调,同时却不断地变化其含义;换句话说,我决定通过叠句寓意之变化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效果,而叠句本身却基本上保持不变”。在讲到最后的诗歌的音节的时候他讲到“我当然不能声称《乌鸦》的韵律和音步有任何创新。前者是扬抑格,后者则为八音步和不完整八音步交替(第五行重复不完整八音步,末行为不完整四音步)。说得通俗一点,全诗采用由一长一短的两个音节组成的音步,每小节第一行有八个这样的音步,第二行有七个半(实际上是七又三分之二),第三行有八个,第四行七个半,第五行七个半,第六行三个半。如果分开来看,这样配置音律的诗行都被前人用过;但《乌鸦》的创新之处在于用这样的六个诗行组成了诗节,而前人从未进行过哪怕与此稍稍相似的尝试。这种诗节的创新效果被其它一些与众不同且完全新颖的效果所加强,那些效果产生于对尾韵和头韵的用韵原则之发展”。

作者简介:

爱的诗歌第3篇

陆游爱国主义诗歌主题陆游是我国南宋时期继杜甫、屈原之后最具影响力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我国文坛上一位伟大的爱国作家。他的诗词感情真挚、内容丰富、气势磅礴,处处洋溢着浓烈的爱国情感。他一生忧国忧民,写了大量的有关于爱国主义的诗歌,用笔揭露南宋统治的黑暗与腐朽,并激励一代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国家、为民族努力奋斗。

爱国主义情感在陆游诗中的渗透是一种心灵之间的呼唤,是心与心的连锁感应,是心与心的强烈触碰。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诗歌创作中,陆游是最多产的作家,他是一位创作力和想象力非常旺盛且丰富的作家,他一生都在辛勤的写作,甚至达到“无诗三日却堪忧”的境地。因此,在我国文学史上他的作品极其丰富,“六十年间万首诗”,而现今存在的有九千四百多首,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笔丰厚的遗产。

一、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体现在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上

陆游诗歌的内容涵盖了当时社会的的各个层面,其中爱国主题是其最大的特点与成就。陆游诗歌的气势磅礴体现在他将爱国情怀表现在“金戈铁马”“气吞残虏”的英雄气魄上。

1.借助幻想梦境寄托报国理想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孕育了千万优秀的子孙。华夏儿女热爱和平、注重礼仪、追求真理、崇尚自由、自强不息。每个儿女都有一颗爱国的心和报国的梦。陆游的一生虽然命运坎坷,却常常在梦境中幻想自己热血报国,起笔写下现实的冷酷,陆游热爱人民生活,常常亲自深入到劳动人民的生活中,体验人民生活的疾苦,满怀同情。他的《楼上醉书》中“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就是将报国理想寄托于梦境中,他往往是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联想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2.探寻自我理想的存在方式

陆游诗歌中深刻的爱国情感也源自于他家庭生活的熏陶以及他所处时代的影响,诗歌中体现了护国杀敌的英雄气概和宁死报国的献身精神,无情地讽刺了南宋朝廷的屈服、妥协的投降态度。所以其诗歌中爱国主题体现在探寻自我理想的从存在方式上。陆游的诗歌《秋思》中有一句“壮心自笑何时豁,梦绕梁州古战场”,恰恰解释了他将爱国情怀寄托梦境的原因以及宣泄情感的内容。在这类型的诗歌中,陆游将自己时而想象为一员大将,一跃而起,过关斩将;时而想象自己成为一名军师,披荆斩棘,随帝亲征。当他做一幅草书时,就好像对敌激烈的作战,故诗中有闻:“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当他一听见鸿雁的啼鸣,便会勾起无限的遐想与感慨:“夜闻雁声起太息,来时应过桑乾责”(《冬夜闻雁》)。陆游这种借梦境幻想抒发的深刻爱国情怀,在诗歌中也是一种独到的体现,他的独特情感注入方式实现了人生的超越。

二、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体现在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关注上

1.陆游与劳动人民共同生活数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陆游于农村的生活长达三十多年的时光,中国古代没有一位诗人能与之相比。他的目光几乎都投在了老百姓的身上,不仅与人民朝夕生活在一起,而且还深刻了解、忧虑人民的劳苦辛酸。他将自己与人民进行对照,深深查验自我,对老百姓倾注了深切的同情与关怀,看到人民群众的疾苦,他不顾一切地想办法帮助那些贫困的人民摆脱穷困潦倒的生活,亲自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迈向光明的大道上。在这一点上充分表现了陆游悲天悯人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在诗歌《农家叹》中表现了广大农民辛勤劳作、善良性格以及残酷的剥削阶级对他们的无情掠夺,表达出作者对农民大众深受劳苦的莫大关心。陆游还曾为融入到人民生活中而作诗表达情怀,“身杂老农间,何能避风霜。夜半起饭牛,北斗垂大荒。”他经历着农民的生活,亲自扮演纯粹农民的形象,体验真正农民的生活,用远离尘世、淡泊名利的方式来贴近人民大众的内心。只有像陆游这样切身的去体会广大农民的艰难困苦,才能发自内心的对农民的生活报以强烈的同情,才能有感而发写出感人心扉的诗句。在对广大农民的疾苦的同情与关怀方面,深深体现了其诗歌中的人文关怀。

2.陆游与人民感情深厚,同甘共苦

陆游的诗歌中不乏多篇与人民共命运、同生活的内容,他为平民百姓送医问药、赠送礼品,忧人民之忧,喜人民之喜。以“雨”字为例,他就写了许多关于人民生活的记载,有久旱逢甘雨的快乐,有大雨滂沱的忧虑,还有雨夜不能寐的慨叹。陆游融入人民生活而且还十分虔诚地为自己身为一名农夫而感到自豪,为自己能够远离喧嚣的士大夫阶层而感到光荣。他的诗中无比热情的歌颂着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流露着真实淳朴的感情。其诗作主题涉及到的范围也是十分广泛,草木虫鱼无孔不入,纷纷被纳入诗中,正所谓“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

三、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体现在他忧国忧民、心系国家上

陆游所生活的年代是饱经风霜、内忧外患的年代,由于宋朝统治者的重文轻武,导致外族的不断侵略,陆游因此自小从少年时代就饱受流离失所、兵荒马乱的疾苦。但是成年后的陆游也没能摆脱坎坷的命运,虽然走向仕途,可也无比艰辛。不过陆游并不委身屈服,他坚持自己的信念,励志要成为一名反对投降、决不妥协、坚持抗战的爱国将士。所以他以笔墨代利剑、立场坚定地站在民族大义上,挺身而出,不仅不屈不挠地痛斥入侵者的行为,而且还极力揭穿卖国者的丑恶面目。他坚持身为一名爱国志士该有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坚持“雪耻御侮,收复失地”。其爱国之雄心并不局限于纸上,他不满足于以口击贼,而是要亲临战场杀敌,将爱国情怀化为热血,为国效力。陆游的诗歌直抒胸臆,如“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就是《书愤》中情感的直译。但是他如此报国的丹心并没能得到重视,没有为国效力的机会,只能借助诗赋抒发自己的压抑和愤慨,用慷慨激昂的词句吟唱思国的悲怆。

陆游的壮志雄心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但并不影响他对国家的热爱,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由衷感慨。在他的心中,爱国家、爱人民、爱山河这三者是一样的,并且他描绘祖国的山河壮丽的情感与他的爱国情怀密不可分,如《思故乡》中“千金不须买画图,听我长歌歌镜湖”,诗人无比畅怀的感情抒发。还有《柳桥晚眺》中“小浦闻鱼跃,横林待鹤归。闲云不成雨,故傍碧山飞”,陆游借助描写纯美的自然风光来感叹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再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将黄河、五岳群山这样气象雄壮、意境宽阔的祖国山河十分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饱含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由衷的赞美以及对沦陷区人民由于国家沦陷而艰难生活的真切怀念。

四、结束语

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他的充满着爱国思想感情的庞大诗篇给宋代的诗坛特别是给那些迂腐顽化、萎靡不振的南宋封建王朝带来了激情澎湃的战斗气息。但是,诗人出身在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避免不了存在着许多时代性的、阶级性的局限。诗人虽然与人民共同生活数年,接近人民,并且体会到了他们的痛苦和希望,但他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还不能把自己的命运与人民紧密结合起来,所以他的爱国情怀与抱负只是寄托希望在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想法和决策上面,还要依靠统治者的重用才能建立自己为国奉献的伟大事业。他还把对抗外敌、舍命救国的志愿常与个人的功名成就紧紧纠缠在一起。于是,当他一旦遭到了最高统治者的厌弃和打击时,便会顿感失去力量与支持,而产生一种孤独、空虚、悲观的思想感情。遂他时而面对现实的残酷采取逃避的态度,时而以“狂放”“旷达”“不羁”的性格从精神上将自己麻醉。所以在他的诸多诗篇中有不少消沉、感伤的情绪融入其中,有时甚至在他写得那些慷慨淋漓的诗中也避免不了夹杂一些消极的情绪。难能可贵的是,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直至终寝时候,还写了一首感人至深的《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可见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怀是多么的深厚和挚烈。

陆游的诗歌以南宋现实残酷的环境为背景,广泛真切地反映了南宋前期的社会黑暗,跳动着这一封建时代的脉搏。他的诗歌内容显得颇为丰富、有力,所涵盖的层面涉及了当时社会的各个生活方面。陆游诗歌中所洋溢的炽热的爱国情怀,风格多种多样、气壮语豪,感情真挚、激昂、慷慨,从诗歌的本质特征来说,是无比自然地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人文精神。它就像一泓清灵却看不见底的深泉,一旦激发,却具有震人心弦、贯穿人心的巨大艺术力量。后人对其诗歌中爱国情怀的深入研究和宣传,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精神,是极其必要而有深远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游国恩.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严修.陆游诗集导读\[M\].成都:巴蜀书社,2009.

\[3\]游国恩,李易选.陆游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爱的诗歌第4篇

【关键词】徐志摩;爱情诗歌;魅力

徐志摩,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代才子,被茅盾称作“是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年仅三十五岁就遭遇空难去世。其创作生涯虽然只有短暂的十年(1922―1931),却一直是现代文坛一个众说纷纭的热点,作为其代表作的爱情诗也备受争议,褒贬不一。徐志摩的爱情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从思想内涵上还是艺术形式上来说都有独特的魅力。

徐志摩虽然生命短暂,他的一生却执拗痴迷地追求“爱、自由、美”――现实中的和梦幻里的。徐志摩出身于一个封建、买办的富裕商人家庭,但受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和“五四”精神的濡染,使他成为一名反封建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追求一种“爱、自由、美”的理想。

谈到徐志摩,不得不谈他的爱情诗。有人说他的爱情诗正是他的诗歌里最有特色的部分;事实上,徐志摩的爱情诗也正是其爱情生活的真实体现,是人之天性自然真率的流露。

(一)

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张幼仪出身显赫富贵却不娇纵,相夫教子,恪尽妇道。而徐志摩对这桩“无爱的婚姻”始终心存疑虑,在英国念书时结识林徽因更促使他决心离婚。1922年3月两人在柏林离婚,11月还在国内发表了离婚通告,成为当时的头号新闻。

和张幼仪的爱情终结,对于徐志摩而言“共解烦恼结”,督促张幼仪“快努力”,解散后“容颜喜小,握手相劳”“一片声欢”,由此可见封建包办婚姻给诗人带来的痛苦,以至于诗人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解除婚约。徐志摩借此诗痛斥封建礼教后说:“此去清风白日,自由道风景好”。

(二)

1920年3月,徐志摩与林徽因在英国相识相恋。林徽因秀外慧中,是有名的才女,其父林长民也是社会名流。她与徐志摩相识时只有17岁,诗人第一次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

诗人说“夜莺,从低音唱到高音,从黄昏唱到黑夜。它一声连一声地呼唤着爱情”。诗人对爱情充满了期待。这一时期的徐志摩爱情诗歌主要是描写爱情的美好,诗人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可见一斑。比如诗人该时期的作品《情死》:

玫瑰,压倒群芳的红玫瑰,昨夜的雷雨,原来是你发出的信号――真娇贵的丽质!

你的颜色,是我视觉的纯醪;我想走近你,但我又不敢。

青年,几滴白露在你额上,在晨光中吐艳。

你颊上的笑容,定是天上带来的;可惜世界太庸俗,不能供给他们常住的机会。

你的美是你的命运!

我走进来了;你迷醉的色香又征服了一个灵魂――我是你的俘虏!

你在那里微笑!我在这里发抖,

你已经登上了生命的峰极。你向你足下望――一个无底的深潭!

你站在潭边,我站在你的背后,――我,你的俘虏。

我在这里微笑!你在那里发抖。

丽质是命运的命运。

我已经将你擒捉在手内!我爱你,玫瑰!

色,香,肉体灵魂,美,迷力――尽在我掌握之中。

我在这里发抖,你――笑。

玫瑰!我顾不得你玉碎香销,我爱你!

花瓣,花萼,花蕊,花刺你,我――多么痛快啊!――

尽胶结在一起,一片狼藉的猩红,两手模糊的鲜血。

玫瑰,我爱你!

此诗作于1922年,时诗人年二十五六。1922年6月在英时作《情死》,是年8月离英回国。据邵华强徐氏年谱:“(1922)三月,在柏林提出与张幼仪离婚,遭家人和老师梁启超的反对。”因此,《情死》与《再别康桥》,决不是凌虚之笔,都是寄爱之诗。诗人年少血气方刚,对爱的遐想和热烈追求是在情理之中的。

然而尽管徐林二人相知很深,林徽因还是嫁给了梁启超之子、后来的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他们的姻缘也是一段佳话。从此林徽因成为徐志摩梦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完美身影,从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中我们可以看到。

诗中“云”是林徽因,“水”是徐志摩。云自在轻盈在空际上随风飘移,偶尔与地面上的一流涧水相遇,于是便产生了投影关系。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爱的诗歌第5篇

关键词:爱情诗歌;女性;形象

1 附属形象

圣约金书上说:“女人是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中国封建社会也认为“女人是男人身上的衣服”。如果要追溯人类历史渊源,按古希腊神话传说:上帝造出了男人,因为男人寂寞,又从男人身上取下一根肋骨造出了女人。这样女人似乎成了男人的附属品。其实,人是大自然的杰作,女人则是大自然最美丽的赠品,然而,性别的差异如同阶级打着社会的烙印,这种生理上的差异,虽然不能说明男女本质上的差异,但是,在历史的大河中,它与历史文化合谋“自然而然”地将一些词语套用在女性身上,“温柔、性感、妩媚、细腻,甚至妖艳”。在文化的历史积淀中形成这种爱情观念,让女性成为爱情世界的弱者,特殊品,男人呵护的小鸟,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并愈益合法化。

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由于生产力极端低下,加之人类刚刚从动物界中演化来,身上还不能摆脱动物界的某些兽性。因此,女性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显著。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女性的软弱逐渐暴露出来,男性地位不断上升。然而无论男子地位上升到什么程度,总经不住女性温柔、性感的“诱惑”,总是不断地征服女性,并把她们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工具。《诗经》中“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辗转反侧/。君子追求淑女,如痴如狂,似乎没有淑女,君子不能活,这在人们深层意识中打下了女人就是为男人而生的烙印。又如“采霞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 弃妇形象

几伤周折,几番风雨,有情人终成眷属。《氓》中女主人公,在结婚后如“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年老色衰、遭人遗弃。有的甚至成为不幸婚姻殉葬品,《孔雀东南飞》本身就是一曲不幸的悲歌,柳兰芝被抛弃之后,万念俱灭,用死来同这恶的封建社会抗争。“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那荡气回肠的悲歌至今回荡在人们的心坎上。她们的悲惨命运是什么导致的,根源在于罪恶的封建社会制度,在封建社会中,男女不平等,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女人身上束缚着四大绳索:“神权、族权、夫权、政权”,在家长制的封建社会中,女人要遵从“三从、四德”,从小要读《女儿经》,如果稍有违背或者越轨,甚至不生育,婆家看不顺眼,就视为“大逆不道”或者丈夫手写休书一封,休了罢了,自古以来,有多少女人美好幸福就葬送在这区区一纸休书上。

3 忠贞形象

在传统叙事诗中有的女性总是弱者牺牲品,有的是男人的,然而女性表现出对男性的无比忠贞。《上邪》“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群仓/”柔情似火,残阳如血,至死不渝的爱情,忠贞观念,使他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千古流芳,一道道贞节牌坊树立在人们的心中。代代流传、仿效,警示世人,某女性只是某男性的专利,而这种专利又是女人们自己申请的,哪怕男人是鸡也罢,是狗也罢,因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实际上这是一种不平等的婚姻制度,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而女人,如有红杏出墙,视为甚至处死,这些忠贞的妇女,她们至少摆脱了女人是男人的这一观念,有独立爱情观念是异期女性意识的独立者。

4 红颜祸水形象

有独无偶《长恨歌》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莲理枝”的杨玉环,这个近乎完美女性的化身,丰满、绝美、与唐玄宗相敬如宾,同栖同飞,演奏出一曲曲爱的绝唱,应该传为千古佳话。但是“一骑红尘妃子笑”用政权把爱情炒得过火,使唐玄宗不理朝政,战乱四起。与“安史之乱”挂起钩,脱不了历史干系,躲避不了世人谴责,成了“红颜祸水”。类似的还有“烽火戏诸侯”的褒妃;“引清入关”的陈圆圆。静心细想,区区一个弱女子,只懂得弹琴,跳舞,怎有如此翻天覆地的本领,到底是谁惹的祸,“男人”还是“女人”?历史的眼睛是雪亮的。

5 自我牺牲形象

匈牙利伟大诗人,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恐怕被认为是爱情的崇高阐释,他肯定了为爱情牺牲个人幸福的价值观念,“我愿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山路上/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流来流去/”诗句的美丽,低婉的笔调书写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这种崇高牺牲自我的爱情观念,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脑海中传递,女人们更是情不自禁地向往着做小河中的一条快乐的小鱼,做一只为大树歌唱的小鸟,做一条攀援的长春藤。当代女诗人天涯也有这样一句诗:“我愿意自己是飞瀑/千万次跌落/即使粉身碎骨”。即使是文坛上最负盛名的李清照也被爱折磨得“人比黄花瘦”。这种为爱而牺牲的精神似乎是女人们对爱情含义最经典的理解。

固然人的性别是天生的,它反映是生理上的差异从母系社会发展到今天男性对女性的趣味大有不同了。已经从单纯的贤妻良母型转化为具备知识、时尚、温柔、贤惠等特点的复合型女性。女性是由男性来命名的,正如尼莱所说“男性为自己塑造了女性形象。女性又按照这个形象塑造了自己,已故法国作家泼夫姓同样指出:女人不是生而有之,而是后天变成的。正是这种潜在意识的影响,女性在一种浑然不觉的状态中,按照男性中心文化的要求不断改变自己塑造自己。因此上述几种女性形象,这是一种传统女性意识。

爱的诗歌第6篇

一、对底层百姓的深刻同情是杜甫爱国感情的深刻体现之一

“明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贤县咏怀五百字》就证明了这一点,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已逾而立之年,却只当了一名比七品芝麻官还不如的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和他的远大抱负是相差甚远的。当时杜甫只身居京妻子寄遇在奉先县,天宝十四年末,杜甫赴奉先县探亲,途径骊山宫的时候,发现皇帝正率领一些宠臣,妃嫔在此寻欢作乐。其豪华奢侈的程度触目惊心。途中的所见所闻使杜甫满怀惆怅,在他抵家时,发现幼子已经饿死了,不禁深愧自己为人父,同时又想到一些更穷的农民,一些戍卒,他们会如何?真是忧比南山,感慨无量啊。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广泛的反映人民痛苦生活,而且还深刻表达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在“三吏三别”中这种对下层百姓的同情更明显,他用自己所见所闻反映广大人民在残酷的兵役下所遭受的痛苦。这里已有过兵役年龄的老汉,也有不到兵役年龄的中男,甚至连根本没有服兵役义务的老妇人也被捉去。

杜甫对人民的同情已不再简简单单,而是贯入血浆的要给百姓幸福的大志向。当茅屋被秋风吹破时,他却有大志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二、诗人始终关怀着国家命运

杜甫很多诗句都充分表现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但随着国家局势的变化,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的那段时间,他的爱国诗歌也发生了变化。如《新安使》中作者用同样鼓励安慰的口吻写道:“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这场抵抗反抗者的战争。是正义的,所以作者才用一连串的安慰的语气,粮食没有问题,东都仅仅是在操练,还没有临阵,挖壕不是很深,牧马役轻,王师义正优恤部队,伏射爱下,亲如父兄。虽有些脱离实际情况,但我们还是看到诗人为国家所操劳的那份爱国之心。作者离京去奉先县看望妻子儿女们,刚回到家不久久传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听到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时惊喜若狂,表现在却看妻子漫卷诗书上;表现在又哭又笑,放歌纵酒上。这是多年苦苦企盼的事,这种狂喜完全可以理解,可以看出大战初定,消息忽传,杜甫是多么激动。当国家处于危险时,他对着三春的花鸟会心痛的流泪,《春望》这首诗是杜甫在安禄山叛军占领长安时写的,诗中反映了长安一片残破的景象抒发了他对国亡家破的悲痛心情,表达了他对爱国思想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正是证明了他忧国思家,关心国家命运的具体体现。

三、杜甫的爱国思想感情还表现在他对昏君腐臣的规讽讥刺

范文澜评价历史上的爱国主义时曾说:“凡是人民多少有些益处的措施,多少腐朽的现状有所否定,都应予以适当的评价。”应用这个原理来看杜甫。他对晚年骄奢淫逸作为腐朽权力代表的唐玄宗的指责,也该是作者爱国思想的间接表现。如《兵车行》就是对唐玄宗的穷兵黩武的见证,致使人民流血牺牲破产,“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这首诗是通过曾亲身遭受苦难的役夫站出来把个人的内心沉痛,亲口向大家陈述,十五岁即应征前往防河了,四十岁还在营田,头发白了,还要去戍边,边庭血流成河,战场白骨累累,内地家无余丁,田园荒芜,陇田无收,县官不因此而减租;男丁丧亡殆尽,管家也不因此而免去征戍。这已经远远不止于“民不聊生了”这是对封建统治的最大暴露,此诗在历数封建社会的种种苦难之余,更把矛头指向这些苦难的根源,那就是开边不已的皇帝和索租不已的县官。如《前出塞》中诗人也代表了人民提出了同样的抗议。“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诗人对唐玄宗的不恤士卒穷兵黩武的深刻揭露不得不提到《遣怀》“先帝正好武,寰海未凋枯。猛将收西域,长戟破林胡。百万攻一城,献捷不云输。组练弃如泥,尺土负百夫。”为了开边拓境,占领一座城,将百万组(精兵)像泥一样委弃而毫不顾惜。一尺土竟胜过一百个士兵的性命。这不得不是对唐玄宗的严厉抨击啊!

四、对唐王朝有功之臣的大力歌颂,也是诗人爱国感情的体现

爱的诗歌第7篇

关键词:仓央嘉措 诗歌 爱情 政治

仓央嘉措于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藏历阴水猪年)生在门隅的宇松,父名扎西丹增,信仰红教,于仓央嘉措六岁时去世,母亲才旺拉姆,系贫苦农民,仓央嘉措幼年在家时随母劳动,与劳动人民有着广泛的接触。

仓央嘉措年幼时即被当时任第巴的桑杰嘉措认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五世达赖阿旺洛桑嘉措于仓央嘉措降生的前一年(1682)年去世,仓央嘉措出生时恰逢五世达赖去世后政治复杂微妙斗争的关系中,仓央嘉措一开始就在上述的政治斗争中被人推上了复杂的政治舞台。从1683年到1697年的十五年时间,虽然仓央嘉措被当时第巴桑杰嘉措指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但此事与五世达赖去世的消息一道并向外公开,桑杰嘉措欲将仓央嘉措作为他政治筹码,继续掌权。后来在中央政府的压力下,康熙三十六年,即1697年,仓央嘉措在浪卡子随五世班禅洛桑益西出家,取名为罗桑仁青仓央嘉措。同年十月二十五日,仓央嘉措在布达拉宫坐床。

仓央嘉措坐床后,在桑杰嘉措的严格监督下开始了学经活动。桑杰嘉措本人非常博学,著述颇多,有时,他甚至亲自给仓央嘉措讲授。仓央嘉措转益多师,系统地学习了佛经典藏及文学艺术、历算等知识,这对仓央嘉措情歌的写成在知识上、技巧上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十五岁前的生活对仓央嘉措影响极为深远,虽然后来成为达赖喇嘛,但是仓央嘉措并没有习惯喇嘛的生活,他性格中向往自由、热爱世俗的一面促使仓央嘉措叛逆性愈来愈强,而此恰又成为当时政治斗争中政敌借以攻击的口实。第巴桑杰嘉措后碓谟胝敌拉藏汗斗争中被杀,厄运连带降临到了仓央嘉措身上,他在失去人身自由的情况下,被以进京觐见康熙帝为名由青海蒙军带往内地,1706年死于青海,时年二十四岁;另有一种说法是他并未早逝,而是游历全国各地,直到1746年在阿拉夏去世。但前一种说法最为普遍。

仓央嘉措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可以说,他的一生沉浮于政治漩涡之中,对于宗教,也不是他认定的归宿。在政治斗争中,他可以说是一位牺牲品,但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身家不幸诗家幸,赋尽沧桑句便工,仓央嘉措的一生,类似于南唐后主李煜,文学上的成就成了人们对他最好的评价。

仓央嘉措颇具才华,在他的作品中,流传最广者首推其创作的情歌,称之为《仓央嘉措情歌》,以手抄本和木刻本传世,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仓央嘉措的情歌与民歌关系密切,有许多情歌源于民歌,比如,门巴地区有一首民歌:“你是洁白的雪峰,耸立在高山之顶;我是洁白的狮子,绕着雪山转行”,而仓央嘉措有一首情歌为:“中央的须弥山王呵,请你坚定地耸立着,日月绕着你转,方向肯定不会走错。”同时他的情歌反过来又影响了民歌,现在地区许多民歌,据传就出自于仓央嘉措之手,另外大量仿仓央嘉措体民歌的出现,体现出仓央嘉措在民间的影响,至于仓央嘉措到底创作了多少情歌,是一个比较难以精确统计的数字,一般认为在六十首左右。于道泉教授在《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中共收66首,曾缄收66首,刘希武收60首,1980年出版的《仓央嘉措情歌》收74首,1981年出版的《仓央嘉措情歌及其秘传》收124首。

仓央嘉措之所以在历代喇嘛中占有一个突出的位置,最主要一点是他经历坎坷,富有诗名,且与当时的活佛形象格格不入,他在《情歌》中这样自我表白:

住在布达拉宫里,是活佛仓央嘉措;

进入拉萨民间时,是荡子宕桑汪波。

仓央嘉措被迎进布达拉宫以后,一方面,由于他处于政治最高位置上,所以,他不得不过喇嘛式的生活;另一方面,由于政治上受制于他人,加之年龄因素的影响,他一方面必须在公众面前成全一位活佛的形象,而同时,又有对世俗生活的强烈喜好,他到民间的行踪,在他的《情歌》中多有反映:

看门的胡子老狗,心性比人还聪明,

别说我薄暮出去,别说我拂晓归来。

黄昏去会情人,黎明天降大雪,

还有什么秘密,雪地脚迹明白。

后一首诗反映的情况,曾缄先生在1939年发表于《康导月刊》第1卷第8期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略转》中记载:“仓央嘉措既长,虽履僧王之位不事戒持,雅好狭邪,钟情少艾。后宫秘苑,时具幽欢,又易服微行,猎艳于拉萨城内”[1]“一夕值大雪,归时遗履迹雪上,为执事僧所见,事一败露。”[2]虽如此,仓央嘉措仍不以为意,有诗写道:

卖酒女子不死,一世都有酒喝,

少年终生希望,就在这里寄托。

这种寄情声色于民间,倒有点像当年混迹于秦楼楚馆的柳永一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情歌》中写道:

人们都在说我,说得的确不错,

少年的琐碎脚步,到女店主家去过。

当其时来运转,竖起祈福经幡,

就有名门秀女,请到她家赴宴。

又如《情歌》中写道:

去到那高僧面前,请求把迷途指点,

难拴的心猿意马,又飞到情人面前。

要修炼的菩萨慈颜,心里总是看不见,

不修炼的情人玉容,反复在心中出现。

若要称情人心愿,今生就无缘修行,

若要到禅林修行,又违背姑娘的心。

假如修行学法,能像这样想她,

就在今生今世,一定修成菩萨。

宗教的戒律是森严的,仓央嘉措所在的黄教又显得更加严厉(而其幼时其父所信仰的红教则要宽松的多),杀、淫、妄、盗、酒,这是佛教的五大戒律,神圣而不可侵犯。仓央嘉措这种公开对抗佛教戒律的行为,一方面显示了他叛逆的倾向,另一方面又加剧了他人生悲剧的形成。单不说他当时处在政治纷争的风口浪尖上,就是一个大权在握的达赖喇嘛,也要为这样的举动付出代价。《情歌》的创作,就是这样一位叛逆的达赖喇嘛的心声。

《情歌》中除了大量抒写爱情的诗篇外,那么,到底有没有以“爱情”来隐喻政治处境的诗呢?这个许多学者认为是有的,比如《仓央嘉措情歌》中的一首:

在那东山顶上,

升起了皎洁的月亮。

娇娘的脸蛋,

浮现在我的心上。

这首诗中的“娇娘”一词,在藏文中有多种译法,历来解释者众多。一种说法认为,它在藏语中可以解释为“不是亲生的母亲”[3],那么,这里的“娇娘”很有可能是指桑杰嘉措,那个栽培他,影响他一生的人,这种写法在汉族的诗词中比较常见,用以解释这首诗,也未尝不可。在一本题为《仓央嘉措传》的书中,辑录了属于仓央嘉措的一首轶诗:

白色睡莲的光辉,照亮整个世界,

格萨尔莲花,果实却悄悄成熟。

只有我鹦鹉哥哥,做伴来到你的身边。

在《仓央嘉措传》中,这首诗被解释为仓央嘉措听到阿旺多尔济的哭声,听出是桑杰嘉措转世,后来写了这首诗,表达的是与桑杰嘉措重逢的欣喜和激动[4]。那么,这首诗便是不折不扣的政治诗。还有,《仓央嘉措情歌》中有这样几首:

孔雀来自印度东,工布深谷鹦鹉丰。

两禽相去常千里,同聚法城拉萨中。

会说话的鹦鹉儿,请你不要做声,

柳林里德画眉姐姐,要唱一曲好听的调儿。

在这里,“鹦鹉”该如何解释?这里面是否暗示了作者仓央嘉措对他生活的某种担忧?“会说话的鹦鹉”是不是指了解仓央嘉措行踪,会向外人告密的近侍一类的人呢?这实际上也反映了仓央嘉措处在政治险境中不稳固的地位,这些诗在更大程度上与政治不无关系。因为仓央嘉措本来就是一位政治性的人物,要从他的爱情诗中完全排除政治诗的影响,也是不可能的。还如《情歌》中这几首诗:

后头凶恶的龙魔,不管它怎么厉害,

前面鲜美的苹果,必须要采摘下来。

阴前地狱的法王,有善恶的宝镜,

人世间不由他管,死之后再请报应,

让他们得胜吧

草光降下严霜,再加寒风使者,

拆散玉蜂鲜花,一定就是它啊。

岩f和着风暴,毁了鹰的毛羽,

诡诈的伪善,把我弄得憔悴。

这些诗,则是政治诗无疑了。

在仓央嘉措的情歌中,还有一些是否为仓央嘉措所作,还存在着争议,比如那首著名的情诗:

黄昏去会情人,黎明天降大雪,

有什么秘密,雪地脚迹明白。

有学者认为,这首诗从情理上推断似不为仓央嘉措所作,应是政敌(青海蒙族部落首领)拉藏汗为了给他捏造罪证而伪作的[5]。因为联系到拉藏汗借以打击藏族部落桑杰嘉措所指定的六世活佛仓央嘉措为伪活佛,其中重要的罪证之一便是作风放荡,这首诗无疑提供了直接证据。如此说来,将仓央嘉措情歌中少数部分解释为有政治隐喻性的诗歌应该是不无道理的。只是事情不能走向极端,否则就会陷入索引派的泥淖里去了。不管怎么说,对于仓央嘉措的诗歌研究,既不能将其纯粹地理解为情爱的描写,也不能索引过度,这才是比较贴近仓央嘉措创作的实际的。

仓央嘉措的情歌,熟练地运用民歌的体裁,运用比兴等多种修辞手法,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含蓄蕴藉,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诗因人传,人因诗传,构成了民族文学创作中的一朵奇葩。

注释:

爱的诗歌第8篇

喂——

喂,是你吗

至今尚未碰触的葵花的脸庞

饱胀籽实的欢颜,在把我丢弃之前

喂,是你吗

遥远的你臂弯里的萤火虫

隐秘的灯,不要无故垂怜我

喂,是你吗

篱笆架下的无人搭理的南瓜花

神身旁走失的孩子,一个

一个爬上了花架 ——

刘棉朵的诗(1首)

当我所爱的人有一天不辞而别

当所爱的人有一天不辞而别,剩余的日子就变成了刑罚

就会害怕看到相册,害怕看到你出神的笑

像子弹一样击中我的心脏

害怕自己像一艘被遗弃的木船

泄露海底无限的孤独和荒凉

当所爱的人有一天不幸离开,剩余的日子就变成了刑罚

我会害怕听到别人提起你,你的书,你的湖和山寨

害怕听到你的出生地、天气,你的流放地以及和你有关的一切

甚至不敢听经过那里的火车、飞机、时刻表和站牌

它们的发音都会烧着我,像高烧的烙铁

我害怕记忆每天都会开着火车轰隆隆地碾过我

带着六百六十车厢沙子、海水和不断发酵的面粉

将我活着就无情地埋葬

我害怕独自一人面对逐渐暗淡下来的星辰

汹涌而至的黑

当我累了,再也没有一条手臂将我拦腰楼住

我躺下来,害怕身边留出的大片大片的空白

没有什么什么来填满

我还害怕有一天我老得再也想不起你

不记得我是谁,你曾经又是谁

不记得我们一起曾去过的那些地方

读过的那些书,爱过的那些草木,带过的假牙

仿佛是一场梦,我很想早一点醒来

又害怕早早醒来,空空的连白日梦也失去,连思念你的痛苦也失去

当所爱的人有一天离开,剩余的日子就会被追忆俘虏,每一分钟,如同刑罚

白木的诗(2首)

西宁, 西宁

风吹山动

星星被冻醒

天边,看不见边缘

这灰色荒凉是个巨大的湖泊

空荡震颤

肉眼的幻觉。袒露

裸的力量

我爱——

风尽头,越来越多的尘土熟知:我的泪水,依旧那么骄傲

色拉寺烧水的女孩

那个和尚已成为乌鸦。满山的雪

火焰般叫唤。冬天

去河边——骑自行车的女孩看着对岸,时间滑过冰面

石头上的画紧紧勾住油彩

勾住最致命的虔诚。亲密苦难中,漫天云块会变成金光在人们心底荡漾

杜风的诗(1首)

生日快乐

带我进入你的禁地,植物叶子拥挤的

林子。地上堆积记忆的落叶已经腐烂

光头一样的树皮,和看穿树木的阳光

照亮我的眼睛,没有欢欣,也没有悲伤

也许这些都是经历过镰刀和铁锹的伤害

它们的态度:枯枝,和一潭死水

你望着林子上斜坡的天空,对树干说

这是那片长满夏的林子

大热天,我们一起躺在盛开的夏

怀里。天凉了,只有我一个人散步

听MP3播放何训田的春歌

看落日在黄昏的天空涂满菜花的蜜

你抱住一棵树歪着头,你黄格子羊毛衫

你的笑容,你洁白的牙齿

乌黑瀑布的头发。在一首连续播放的

音乐梦境中。我回到没有雪花的夜晚

坐在词语的阴影里,过一个快乐的生日

欧阳疯的诗(1首)

面对爱人——献给未来的妻子

“我们结婚后,你要更多地考虑

我们的家”。当我说完这句

她的眼泪簌然滑落。把一生托付给

一个男人,显得有些突兀

想起千里之外的双亲和热土

铁轨被生生地掰开。她双肩颤抖。

因为爱,我剥夺了一个人

对亲情的眷顾,使这个怕黑的女子

带着惶惶和不安,去千里之外摸黑

走夜路。用虚拟的幸福做诱饵

作为交换,她要无条件交出

伴随了一生的乳名、阳光和甘泉

在全新的俚语和风俗里

与人勾心斗角,玩心理战

说到羹菜,整个县城也找不到

一个像样的厨师。成长

只是一场梦魇。她的睫毛扑闪

而梦想如发丝,号召我将它梳理

所有的安静都因我混乱、重建

我不得不承认,在爱情面前

我是罪人,让一个完好家庭

从此承受骨肉分离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