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精准扶贫论文

大学生精准扶贫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28 15:48:25

大学生精准扶贫论文

大学生精准扶贫论文第1篇

Poverty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social problem,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oor population, but also related to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Chinese have been lifted out of povert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China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poverty alleviation, but the task of poverty eradication remains arduous .In November 2013, Xi jinping proposed the idea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for the first time when he visited Xiangxi, Hunan province, and solved many problems in extensive poverty alleviation .Later, as the essence and highlight of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in the new era, the idea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was further improved in practice, and a series of policy documents o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were issued one after another .At present,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Most poor people living standards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their family incomes have exceeded the poverty line.

Compared with urban areas, rural areas mainly derive their income from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ir industrial, commercial, financial, cultural, educational and health undertakings are at a low level of development. Therefore, most of Chinas poor population are concentrated in rural areas . It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rural poor population, th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rural poverty problem. Township governments are at the forefront of national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and the forefront of rural work. They assume the functions of managing various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affairs in rural areas under their jurisdiction. They are also the executors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rural areas and play a crucial role in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he paper takes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of H town of Heze in Shando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basic status of the local poverty struck households and policy execution status is carried o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xecutive institution, target group, executive environment and executive ways by looking up all levels of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documents, literature review, field visits as well as introduction of the Smith model and milt-horn model. It is found that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has been the central work of H town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H town has spent a lot of manpower and material resources to implement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and has completed the political task of lifting all the population out of poverty by the end of 2018.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H town has such problems as inaccurate implementation, target group hinde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unsatisfactory implementation environment, and lack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xecuting agency and target group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root causes of these problems are: unclear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agencies, low quality and ability of implementation personnel, and deviation of implementation policies; The villagers low level of education and backward thinking hind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Rural economic foundation is weak, policy propaganda is not in place, the masses distrust the government; Enforcement agencies are used to dominating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lack channels for villag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implementation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First, to improv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agenci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personnel to strengthen training, clear responsibilitiesSecond, to improve the political literacy of the policy target groups, cultivate the sense of participation of the villagers, and stimulate the sense of self-improvement of the villagersThird, to optimize the environment for policy implementation, improve rural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iz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ies with various resources; Fourth, to improve the way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clarify the principal position of villagers in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channels with villagers.

KEY WORDS: poverty poverty alleviatio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

绪 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精准扶贫作为新时代农村扶贫开发的总称谓,一方面它深深植根于过去三十多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经验及成就之上,另一方面它牢牢把握住了当下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状态为精准扶贫提供了经济上和组织上的可能1。中国的贫困人口多,分布范围广,世界上很少有国家像中国一样,扶贫开发的工作量如此之大。从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用短短数十年的时间实现几亿人口脱贫。

改革开放 40 年来,中国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创造了世界减贫奇迹。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 1978 年为 7.7 亿人,2017 年下降到 3046 万人,农村的贫困发生率从 30.7%下降到 3.1%。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减贫政策,到目前累计减贫 6853 万人,2/3以上的绝对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2。中国的减贫经历为全球提供了全新的宝贵经验,现已进入实施全面脱贫的全力奋战以及收尾阶段。

政策的制定固然重要,但是政策的有效执行对实现政策目标影响更大3。古往今来的政策执行经验告诉我们,政策制定的最初目的与政策的实际执行效果不能直接划等号,政策的制定者与执行者往往工作经历、文化水平、政治素养不同,他们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层级距离,在执行过程中,政策的传递过程频繁出现信息漏斗幽灵,这为政策执行偏差出现埋下隐患4。随着精准扶贫政策体系日趋完善,贫困人口的大规模减少,脱贫的速度却逐渐放缓,是什么原因导致扶贫步伐减慢,基层是如何执行政策的,有哪些因素影响精准扶贫政策的执行值得深思熟虑。因此,本文选取了山东省菏泽市 J 县 H 镇作为调研地区,深入走访调查,用访谈和数据分析的方式了解当地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实际状况,分析其中原因,并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研究意义 。

精准扶贫思想提出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精准扶贫政策自上而下逐步得到了落实。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依靠着国家的好政策走出贫困,走向富裕。各级政府也逐步把精准扶贫工作作为中心工作,利用大量资源去做好这项工作。越来越多的政府工作人员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为中国的扶贫事业献出自己的青春。随着扶贫开发不断深入,扶贫工作的成效逐渐显露。精准扶贫政策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界学者也争相加入扶贫研究的行列。有关精准扶贫的理论思想逐渐丰富起来,变得越发的成熟。

从理论意义上来讲,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在扶贫的道路上探索了 40 年,积累了一定的反贫困经验,总结了一定反贫困理论,但是精准扶贫这一概念提出不满六年,相关的理论尚不丰富。就目前来看,对精准扶贫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概念、模式、机制、评价等方面,相较来说对扶贫政策执行问题的研究比较少,尤其是对乡镇这一层级面临的政策执行困境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难以解决基层精准扶贫实践的困惑和错漏。因此,进一步研究精准扶贫政策的执行情况,将会丰富和完善我国精准扶贫开发工作的理论研究,为现行的扶贫工作机制提供理论支撑,也为以后的精准扶贫研究提供借鉴。

从现实意义上来讲,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贫富差距大,有大部分人口生活富足,但也有一部分人口挣扎在贫困线以下。各地贫困原因复杂,政策实施起来容易出现偏差。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让贫困人口脱离贫困,一直是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精准扶贫有助于加快中国扶贫进程,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本文立足于山东省菏泽市 H 镇实际,列举 H 镇在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对策和建议,可以对提高乡镇精准扶贫政策执行成效提供参考。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由于精准扶贫思想提出的时间比较短,国内对其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研究就更是凤毛麟角。近期,关于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研究的硕博论文逐渐增多,但专着依旧很少。目前,国内学者对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精准扶贫的内涵。

黄承伟认为,精准扶贫就是把真正贫困的人口纳入到系统中,深入了解贫困原因,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的过程1。李鵾,叶兴建认为,精准扶贫是通过识别、帮扶、管理、考核最终达到减贫目的的,农村扶贫开发的方式1。李小云强调,精准扶贫关注的重点由区域扶持转向贫困农户的发展,采用将社会兜底与扶贫增收相结合的方式2。汪三贵,郭子豪认为,精准扶贫是帮助真正贫困的人口和家庭,摸清需求,找准贫困原因,制定相应政策,进行有针对的帮扶,最终实现稳定脱贫的过程3。

第二,精准扶贫的机制。

李小云认为,精准扶贫先要依靠教育阻断贫困文化的代际传递,其次为贫困群体提供增长收入的机会,还要加强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建设4。戴小文,曾维忠,庄天慧认为,应该将循证实践方法引入精准扶贫中,维护各方参与者利益平衡5。

郑瑞强,王英认为,精准扶贫应该注重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发展质量,提高贫困人口资产性收益6。莫光辉,张玉雪认为,精准扶贫工作应引入大数据技术,加快构建区域联网的贫困信息库,使执行过程更加公正透明7。

第三,精准扶贫政策执行。

唐丽萍,章魁华从执行样态的角度进行界定。他们认为,精准扶贫政策执行是执行主体按照一定的逻辑、采取一定手段完成扶贫目标的过程8。陈冠宇认为,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应该包含四个方面,前期准备、政策实验、宣传解释、监督控制9。谢飞认为,精准扶贫政策执行是政府与各方社会力量合作落实政策的过程,并且强调执行过程的民主性10。

第四,精准扶贫的问题。

王国勇,邢溦从工作机制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扶贫识别机制不精准,干部驻村工作帮扶机制不健全,产业扶贫内生动力不足,扶贫资金整合困难,扶贫资源配置不均衡11。徐长新从民主监督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认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困难群体难以界定,常驻机构往往利用私人关系进行帮扶,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差前期脱贫工作效果不好1。葛志军,邢成举认为,精准扶贫中,农民参与度不足、帮扶缺乏差异性、扶贫资金分配不均、政策死板、帮扶效果不显着的问题比较突出2。

第五,精准扶贫的经验对策。

莫光辉认为,精准扶贫应该找准突破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分类精准帮扶,引入新的发展理念3。黄承伟,覃志敏认为,精准扶贫应该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宣传培训,探索联合帮扶,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4。李丹凤,王亚芬认为,应建立多维贫困识别体系,对贫困人口进行动态管理,加强教育扶贫,因村因人施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考核机制5。朱海波,张学彪认为电商可以有效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应该在贫困地区构建农产品电商产业链,加大农村电商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农村电商物流体系建设6。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精准扶贫由首次提出,是我国扶贫工作不断深化的成果,是带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实践与经验。搜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资源,并没有发现国外有关精准扶贫的论述。但是贫困是各个国家各个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国外的学者虽然没有研究精准扶贫政策,但反贫困研究成果颇丰,也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国外反贫困研究成果进行论述:

第一, 贫困理论。

英国的 B.Seebohm Rowntree 是最早以收入水平界定贫困的学者。他认为,如果一个家庭的收入不能满足全家人基本生活需求,那么就可以认定为贫困家庭7。自此以后,各个国家的学者开始大规模研究贫困应如何界定,以收入为主要界定条件的理论越发丰富。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各国的学者们发现,仅仅以收入水平衡量贫困太过于片面,研究方向开始转向多维贫困。印度的 Deepa Narayan 等人从底层人民的角度看待贫困,认为贫困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心理上的,没有社会地位,缺乏公平参与的权利,不能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也是一种贫困8。R.Nurkse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对贫困进行了界定。他认为,贫困是由于资本不足导致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恶性循环1。

第二, 反贫困理论。

Amartya sen 认为,激发贫困人口的自身发展能力,才能有效的摆脱贫困2。反贫困不是一味地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而是要提高他们的素质和知识水平,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靠自己的双手去发家致富。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R.Nurkse 认为,国家加大对反贫困项目的投资可以有效缓解贫困问题,但投资要建立在安全稳定的基础上3。政府先进行大规模投资,慢慢引诱社会投资者参与,久而久之,贫困地区的投资规模就会越来越大,从而脱离贫困。马尔萨斯在《人口论》中指出,人口的无限制增长导致了贫困,所以人们应该以节育的方式抑制贫困4。马尔萨斯的思想十分具有争议,人不仅会消耗资源也会生产资源,一味地减少人口,很可能会导致经济倒退。

第三, 反贫困政策执行。

英国政府执行反贫困政策时,强调政府责任,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加强收入再分配等方式实现对贫困人口的帮扶5。印度政府在执行反贫困政策时则强调多元化参与,设立专门化扶贫机构6。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在贫困理论方面,率先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国内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从扶贫过程、扶贫方式的等方面对精准扶贫内涵进行界定,认为精准扶贫首先要识别精准,关注重点应由区域转向农户,帮扶要结合实际。国外学者早在上个世纪初就对贫困进行了界定,先是以单纯地以收入水平认定贫困,后又发展出了多维贫困的思想,认为贫困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应该综合考虑社会地位、权利平等、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等因素。

在扶贫机制方面,国内学者从教育、利益平衡、资源配置、执行过程等角度进行研究,认为贫困要依靠教育进行阻断,要为贫困人口提供增收机会,要保障贫困人口的合法利益,应引入大数据技术使执行过程更加公正透明。国外学者则强调贫困人口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认为扶贫要先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应引导他们主动去学习,靠自己的劳动脱贫。但这种机制具有局限性,只适合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后来国外学者又提出了应加大反贫困项目建设力度,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而后又提出了饱受争议的节育以抑制贫困的理论。

在扶贫政策执行方面,国内学术界相较于国外对扶贫政策执行的研究更加深入,引入了精准扶贫的概念,强调了执行的精准性。国内学者从管理、考核、财政等角度考虑,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加大经费投入,引导各界参与,动态管理贫困人口,加强考核,构建电商产业链等对策,内容更加丰富。国外学术界对扶贫政策执行问题的研究相较于国内历史更加久远,各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和途径来研究影响扶贫政策执行效果的因素,强调了政府机构的重要性。

综上可知, 国外对反贫困的研究早于国内数十年,理论成果相对丰富。国内外的研究重点在于贫困界定和反贫困理论,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极少有人研究扶贫政策执行的问题,且研究者多为学者,而不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存在理论色彩浓厚,可操作性差等问题。

本文以 H 镇扶贫政策执行为研究对象,结合本人多年的基层扶贫经验,对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期能够拓宽反贫困研究的视角。

【由于本篇文章为硕士论文,如需全文请点击底部下载全文链接】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一) 本文的创新点

(二) 本文的不足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模型

一、 相关概念界定

(一) 贫困及其认定

(二) 精准扶贫

(三) 精准扶贫政策

(四) 政策执行

二、 公共政策执行相关模型

(一) 史密斯模型

(二) 米特-霍恩模型

第二章 精准扶贫中 H 镇政策执行现状分析

一、 H 镇贫困概况

(一) H 镇概况

(二) H 镇贫困人口概况

二、 精准扶贫中 H 镇政策执行现状

(一) 精准识别政策执行现状

(二) 精准帮扶政策执行现状

(三) 精准退出政策执行现状

三、 精准扶贫中 H 镇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一) 执行机构政策执行不精准

(二) 政策目标群体阻碍政策执行

(三) 政策执行环境不理想

(四) 执行机构与目标群体之间缺乏互动

第三章 精准扶贫中 H 镇政策执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政策执行机构方面的原因分析

(一) 执行机构素质与能力偏低

(二) 执行机构权责不明确

二、 政策目标群体方面的原因分析

(一) 政策目标群体受教育程度低

(二) 政策目标群体思想落后

三、 执行环境因素方面的原因分析

(一) 经济基础薄弱

(二) 精准扶贫政策宣传不到位

四、 政策执行方式方面的原因分析

(一) 执行机构习惯于控制政策执行过程

(二) 目标群众缺少有效互动渠道

第四章 精准扶贫中完善 H 镇政策执行的对策建议

一、 提高精准扶贫政策执行机构的执行力

(一) 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二) 建立权责相符的管理体制

二、 提高精准扶贫政策目标群体的政治素质

(一) 提高村民政治参与素质

(二) 提高贫困人口自强意识

三、 优化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环境

(一)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 扩大精准扶贫政策宣传

四、 改善精准扶贫政策执行方式

(一) 明确村民在政策执行中的主体地位

(二) 建立健全村民沟通渠道

结 论

2018 年到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最艰巨的任务依旧是脱贫攻坚。随着贫困人口的不断减少,精准扶贫工作的阻力也越来越大,作为直面农村人口脱贫问题的乡镇政府,更应该深入探究精准扶贫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应如何解决。本文从 H 镇近年来执行精准扶贫政策的实际出发,通过查阅由国家到市县各级政府的相关文件,以及对 H 镇领导、扶贫人员、驻村工作队、贫困户、村民进行访谈等方式,对 H 镇精准扶贫工作进行分析。总的来说,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以来,H 镇取得了不少成果,尤其是扶贫项目分红和健康保险的发放让贫困户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是在一些方面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识别和脱贫过程不精准、村民不愿主动参与扶贫工作、贫困户脱贫动力不足、村民思想落后不配合工作、执行人员不愿与贫困户互动等。针对 H 镇在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本文结合史密斯模型和米特-霍恩模型从执行机构、目标群体、执行环境和执行方式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主要是因为执行机构权责不明确、素质能力不足,村民文化水平有限、政治思想落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宣传力度有限,政府缺乏群众参与意识、村民缺少反馈渠道,才出现了上述问题。

大学生精准扶贫论文第2篇

关键词:村级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1-0038-04

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真正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民族地区也都把农村脱贫致富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来抓。正确认识及评价贫困村贫困的现状,量化各地村级精准扶贫绩效,可以具体针对各地村级精准扶贫开发中出现的不足和偏差进行分析,理清思路,找出差距,解决问题[1]。这对于今后制定并实施村级精准扶贫开发战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族地区村级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构建,要以科学的原则为前提。精准扶贫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以民族地区贫困村扶贫的具体实际及发展规律为准绳,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分析。必须从贫困的本质出发,强调以人为本,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2]。借鉴参考其他一些评价研究方法,可以确立以下四个效果评价的基本原则。

1.综合性和针对性原则。建立的指标体系应既具有综合性又具有针对性。基于村域的精史銎妒且桓鲎酆闲缘母拍睿构建村级精准扶贫指标体系要求:一方面,所建立的指标体系要体现综合性,能以多维的角度构造出全面而综合的村级精准扶贫效果评价体系,即不仅包括经济发展、生活幸福,还应包括生态友好、资源持续;另一方面,所建立的指标体系还应具有针对性,应该针对村级精准扶贫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实际,确定关键性、决定性要素[3]。

2.代表性和独立性原则。建立的指标需既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又彼此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民族地区村级精准扶贫事业涉及到精准扶贫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内容多而杂,可供选取的指标较多,但绩效评价工作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能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指标,且选取的指标间独立性要强,以防止严重共线性情况的出现。

3.可获取性和可量化原则。在构建民族地区村级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充分考虑所选取指标数据的获取难易程度及指标量化的可操作性。研究者往往从理论假设出发来研究指标体系的设计、指标的选取,但某些理论上非常好的评价指标,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量化衡量、其值不易获取,或是可操作性很差,难以在实践工作中发挥指导作用,甚至使人们茫然不知所措,产生混乱。设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本是以评促建,但这些对实践工作没有意义的指标,如果在时机不成熟时,不设为宜。

4.可比性原则。精准扶贫是一项在全中国推行的创新型扶贫活动,这要求研究者在设立相关绩评指标时须考虑不同扶贫村进行横向比较的可能,以及扶贫村的纵向历史扶贫数据对比评价的要求。为此,这里都选择可以比较的指标统计口径,比如基本上采用人均、比重等相对数,不用绝对数;同时,在指标的选择和确定方面尽可能地考虑一些通用的,特别是普遍所认可的指标。

二、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和步骤

1.评价对象分类设计。由于民族地区各地发展水平和村级精准扶贫主体对象的差异,指标体系可分设为点和面的两方面评价。一是针对行政村的发展评价,即行政村的点评价;二是针对村级精准扶贫水平的评价,即整体村级精准扶贫水平的评价,亦即行政村的面评价。

2.评估视角的考量。对村级精准扶贫绩效的评估可以按国务院扶贫办提出的村级精准扶贫五个方面来设计,这种设计既体现出村级精准扶贫的实情,又与多个评价指标体系相似,具有参考性。村级精准扶贫的评价还可以根据人本发展理论,围绕农民主体及其面临的约束条件来评价。三农的核心是农民,农民是村级精准扶贫的主体,农民的全面发展是村级精准扶贫的主要目标。

3.设计方法和步骤。由于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幅员广阔,经济、社会环境差异较大,因此关于村级精准扶贫的评价指标设计也不能完全相同,需要采用灵活处理的方法。特别是在许多民族地区,很多统计指标难以获取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一些替代的指标从侧面反映发展实情[4]。首先,建立以行政村为评价对象的村级精准扶贫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以国务院扶贫办关于村级精准扶贫的五个方面为基础,甄选具有典型意义的指标,客观反映村级精准扶贫工作实效。这些指标不是现在所有贫困村应达到的标准,而是今后这些行政村应该努力的方向。其次,在建立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必须从以人为本出发,以人本发展理论构架为基础,建立以行政村为评价对象的村级精准扶贫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除了围绕人(农民)的发展方面设立的指标外,还将设立农村制度、要素、分工方面的指标,全面反映贫困村人的发展。

三、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

1.农村扶贫效果定量分析指标应用特点。我们在进行农村扶贫效果定量分析时,大多以中科院可持续指标体系为基础,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生态特点,确定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尽管各地的指标体系互不相同,甚至差别较大,但都有共同的特点。根据李东城、刘卫泽编写的《农村易地移民扶贫综合效益评价研究》(2011)一书对目前我国科研人员常用的可持续发展指标出现频率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区目前常用指标的特点:

第一,常用的这些指标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主要是便于统计和计算,也易被多数人接受,但是在科学性和理论上有较大的缺陷。例如在指标选用上,局限在一些较为直观、便于测度的“有形指标”,而对于那些科学性和技术性较强、测量和计算难度较大的指标则较少采用。在聚合、选择指标的分析方法上也较粗糙,不够深入。

第二,指标体系不全面。由于基于微观地域的扶贫效果评价与监测理论与方法研究刚刚兴起,还不十分成熟,其思想观念尚未被多数人所理解。因此,对一些评价指标在选择上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倾向,导致出现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现状。例如在指标频率表中,出现频率达80%以上的指标就有三个是反映经济效益的,一个反映生态效益,这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2.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表。根据微观地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并结合前人研究经验及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本文确定村级精准扶贫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见下页表2)。

四、指标内涵说明

村级精准扶贫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共涉及26项指标(复合指标只算一个),各指标的含义如下:(1)扶贫对象的选择方式:对扶贫对象确定方式的公开、公平、公正程度,由精准扶贫村村民打分,实行5分制:1分表示很不满意,2分表示不满意,3分表示一般,4分表示满意,5分表示很满意。(2)扶贫项目低保救济户所占比例:在精准扶贫项目中,低保救济户占总参与户数的比例。(3)扶贫项目贫困户比例:在特定的精准扶贫项目中,贫困户占总参与户数的比例。(4)帮扶资金使用时效:精准帮扶资金到位的及时性、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实行5分制,1分表示很不满意,2分表示不满意,3分表示一般,4分表示满意,5分表示很满意。(5)帮扶对象满意度:参与精准扶贫项目的贫困户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打分,实行5分制,1分表示很不满意,2分表示不满意,3分表示一般,4分表示满意,5分表示很满意。(6)贫困发生率:指精准扶贫村村民人均纯收入在贫困线以下人T数占全部村民人数的百分比率。(7)返贫率:指在精准扶贫村,上年度本已脱贫成功的人员由于某些原因再度返贫的人员总数与整个行政村贫困人员数的百分比率。(8)恩格尔系数:指在精准扶贫村中村民食物消费开支金额总数占其个人支出总金额的比例。它被用来反映村民生活水平的改变,这个系数越大生活越贫困,越小则生活越富裕。(9)农民人均纯收入:指在精准扶贫村村民家庭整个年度所有收入之和之中扣除转移性收入和各项经营性费用以及税收等项支出后,能用于生活生产消费的那部分资金。(10)人均农村经济总产值:它是本年全村的经济总收入与全村总人口之比,反映的是村民收入总量经济。(11)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是全村主要农产品的总产量与播种面积之比。(12)年末人均家畜存栏数:年末家禽存栏总数比上全村人口总和。(13)人均经济林面积:全村经济林总面积与全村总人口之比。(14)农民人均固定资产原值:指农民建造、购置固定资产时实际发生的全部费用支出与全村总人口数之比。(15)钢混结构及砖木结构房屋面积比重:当前贫困地区农户居住面积大多已基本达到要求,但居住质量普遍较差,因此,采用钢木结构(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合称)住房数比重更有助于评价贫困地区农居住条件的改善,且数据更易获取。(16)四通率:指贫困村通电、通话、通路、通水农户占总农户数的比率,是反映贫困村基础设施状况的重要参考指数。(17)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率:指精准扶贫村整个村庄年外出务工人员数与该村具有劳动能力人员数的比值。该指标反映了该精准扶贫村经济发展的活跃程度。(18)享受社会保障人口比重:指该精准扶贫村享受社会保障村民人员数与该村总人数的比值。该指标是考评一个村庄贫困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19)适龄儿童入学率:指6~14周岁的适学儿童在校人数与该年龄段适学儿童总数的比值。采用此指标主要是因为民族地区贫困村适学儿童的失学比率较高,而该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测评精准扶贫村的教育改善情况。(20)人均组织培训次数:指该行政村村民参加的各种培训教学活动人次之和除以整个村庄村民人数的比率。(21)当年退耕还林(草)率:当年退耕还林(草)的耕地面积与全村总耕地面积的比率。(22)耕地受灾面积比例:受灾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率。(23)有效灌溉面积比重:能进行有效灌溉的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24)农户沼气池普及率:该村已建成沼气池总个数与全村农户总数之比。(25)村中治安、刑事案件起数:一定时间内行政村中治安、刑事案件发生起数。(26)贫困户参与村级规划的比重:参与村级规划的贫困户数与该村总户数之比。

结语

本研究依据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实际情况,同时考虑到数据的获取性,构建了一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设计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对今后的精准扶贫实践的精准考核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由于精准扶贫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该评价指标体系可能还有很多没有考虑到的因素,还有逐步完善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李博,左停.精准扶贫的理论导向与实践逻辑――基于精细社会理论的视角[J].贵州社会科学,2016,(5):156-161.

[2] 李博.项目制扶贫的运作逻辑与地方性实践――以精准扶贫视角看A县竞争性扶贫项目[J].北京社会科学,2016,(3):106-112.

大学生精准扶贫论文第3篇

P键词:烟草产业;精准扶贫;正相关;机制;广西贺州

中图分类号:F323.89;F768.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10-1997-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10.050

The Realistic Difficulties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Mechanism Innovation in Poverty Alleviation of Tobacco Industry in Hezhou of Guangxi

TAN Ying

(China Tobacco Guangxi Industrial Co., Ltd., Nanning 530001,China)

Abstract: Based on pract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realistic dilemma i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of Hezhou, the tobacco industry poverty county in Guangxi, a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estimate model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tobacco industrial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Hezhou.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①The poverty relief funds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targeted poverty reduction of poor counties. ②Comparing with sources structure of other funds, central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funds(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had the most efficient. ③From the angle of the funding structure, the investment of agricultural project, training and education project in poverty alleviation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 to the poverty relieve rate. Combining the results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ecision',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of tobacco industrial funds in Hezhou was put forward, that is to apply "precision" from 3 dimensions: to enhance the scal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vestment, to make a diversified integration of the central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funds,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intelligent alleviation, and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ecurity mechanism for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Key words: tobacco industry;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ositive correlation; mechanism; Hezhou of Guangxi

从2014年开始,中国将每年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从中可以看到国家对贫困人口的关注和重视。2016年,中国采用“631指数法”,确定全国592个县(旗、市)为国家扶贫重点开发区,这些区域主要集中于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和特困地区,其中,中西部地区的扶贫县占据了80%以上。广西贺州市是中国西部地区扶贫工作的重点,尤其是以烟草种植为产业特色的贫困区域在广西贫困县中面临扶贫现实困境。以往广西贺州烟草种植产业扶贫工作存在三大问题,一是针对某一特定县域的烟草产业进行扶持,但是由于烟草产业具有区域性特点,造成扶持工作难以对产业精准定位的问题;二是零散式的烟草产业扶持方式,难以对烟草种植产业的精准扶贫形成合力,尤其是针对烟草种植户的技术扶持很难形成有效的精准扶持示范效应,技术扶持带动作用不明显;三是对烟草种植扶贫项目识别缺乏制度的顶层设计,项目筛选机制不健全。采用种植、加工、流通等全产业链式的理想扶贫方式,存在着扶贫资源分散、浪费与偏差问题。

2013年,中国颁布《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了“精准扶贫”的产业发展思路。广西贺州烟草产业也必须走精准扶贫的路线,才能促进产业的转型和升级。结合广西贺州烟草产业特色,在立足广西贺州贫困县现实需求的大前提下,充分发掘共有的烟草种植产业带、共通的技术需求环节、共性的烟草产业扶贫对象,优化烟草产业扶贫资源配置,在扶贫区域内实现烟草“产业定位精确、科技着力精准、技术服务精细”,最大程度地将广西贺州烟草种植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打造扶贫产业带,增强广西贺州烟草种植扶贫地区经济的内生增长极。在此基础上,对广西贺州烟草产业精准扶贫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扶贫资金效率低是造成贫困人口脱贫慢的关键所在。结合考察结果及文献梳理,构建了烟草产业精准扶贫的理论模型及影响机制,通过实证研究探索影响广西贺州烟草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因素。最后,结合实证结果构建了广西贺州烟草产业精准扶贫的创新机制,以期为全国贫困地区的烟草产业精准扶贫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借鉴。

1 调查设计

1.1 调查区域概况

调查区域为广西贺州晒黄烟分布区,主要为平桂区公会、沙田镇和邵平县的凤凰、樟木林、黄姚等乡镇;调查对象为以上区域的300个种植户。

晒黄烟是广西贺州的传统产业,也是特色产业。近几年随着卷烟工业对晒黄烟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广西贺州晒黄烟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黄烟种植已经成为广西贺州贫困乡镇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选取晒黄烟这种单一产业,主要是因为研究的是对某一产业的精准扶贫,规避了过去以县域为单位的扶贫工作研究缺陷。

1.2 调查方式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与烟草种植贫困户进行扶贫现状交流,并填写《广西贺州烟草产业精准扶贫现状调查问卷》。拟定了300份调查问卷,回收300份,回收率达100%,其中剔除存在漏填、填写错误等问题问卷5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95份,问卷有效率达98%。

2 广西贺州烟草产业精准扶贫的理论模型及机制研究

根据实践调查发现,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是影响广西贺州烟草产业精准扶贫效率的关键。同时,精准扶贫工作识别机制、工作管理机制、工作考评机制和工作帮扶机制也会对精准扶贫效率产生影响,本研究将其作为保障机制,一并纳入广西贺州烟草产业精准扶贫的理论模型构建中。

2.1 扶贫资金的投入结构与扶贫效率的关系机理

扶贫资金是精准脱贫的关键因素,贫困的本质、性质和特点发生改变,精准扶贫资金投入规模和投入结构就会随之而改变,从而提升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当前,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从“温饱”向“小康”社会的过渡,在温饱阶段,贫困的本质是大面积绝对贫困,扶贫资金主要投向人们的衣食住行;在这个阶段,贫困缓解与经济发展几乎是相同的概念。发展经济学中的许多理论分析了包括扶贫资金在内的外部资金的产业投入与贫困、发展的相互关系,比如,纳克斯提出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扶贫资金作为产业资本投入后,打破某个环节,改变循环过程,摆脱发展困境[1]。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指出要规模型提高资本投入才能达到产业发展中的“不可分性”的要求等[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贫困的性质开始转变,卢卡斯等学者的人力资本理论使扶贫资金结构更加多元化,教育、医疗等内容包含进来。其后,参与式扶贫理论代表人物和森等提出“能力贫困”,进一步将就业竞争、融资需求等因素纳入扶贫体系中,扶贫资金投入结构与脱贫的关系可以用图1的下半部分表示。

2.2 扶贫资金来源与扶贫效率的关系机理

扶贫资金来源结构与扶贫效率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产业扶贫资金主要来自于条块分割的财政体系中的资金,由于行政职能及财政实力的差异,扶贫财政资金的分配最终可能会出现“公平高于效率”的结果。尤其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今天,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往往会出现“区域平衡优先于经济发展”的情况。李捷等[3]、全承相等[4]和雷望红[5]均提出“扶贫资金是政府的公共投资”、“扶贫资金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观点。因此,扶贫资金来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对扶贫效率提升具有显著影响。扶贫资金来源与扶贫的关系可用图1的上半部分表示。

3 广西贺州烟草产业精准扶贫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

基于烟草产业精准扶贫的理论模型,本研究设定实证检验模型,以探索广西贺州烟草产业精准扶贫效率的影响因素,为扶贫资金精准使用提供理论指导。

3.1 变量选择

对于扶贫效率指标的衡量,中国财政部设有专门的扶贫资金使用效率量表,但是该量表较为复杂。出于精准扶贫本质的考虑,借鉴张玉平等[6]和左停等[7]对精准扶贫指标的概述,本研究认为使用贫困发生率(或者是脱贫发生率)能较好反映精准扶贫效果,且数据简单易得。贫困发生率越低或者说脱贫发生率越高,意味扶贫资金使用效率越高,扶贫越精准。

扶贫资金来源结构(IS)和扶贫资金投入结构(0S)中的变量使用《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中的统计分类。影响扶贫效率的环境因素(SS)的指标选择较为复杂,这是因为扶贫效率环境因素包含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经济环境是影响扶贫效率最关键的环境因素,经济发展对区域脱贫带来的经济机会多,地区收入就整体提高,城乡收入差距就会降低,扶贫效果就越明显。因此,本研究选用人均GDP作为经济环境的衡量指标。模型所用变量的涵义见表1。

3.2 模型构建

根据以上对精准扶贫资金效率及影响因素的选择,构建了广西贺州烟草产业扶贫资金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

UP=F(IS,PS,OS,SS,ES) (1)

式中,UP为扶贫效率,PS为扶贫资金规模,IS为扶贫资金来源结构,共包含i个来源;OS为扶贫资金投入结构,共包含j个投入结构;SS为影响扶贫效率的环境因素;ES为影响扶贫效率的其他因素,共包含k个变量。

对式(1)进行线性转化,可以得出多个函数关系模型,见式(2)~(6),式中,i=1,2,3;j=1,2,3;k=1,2,3,4;β为弹性系数。

1)扶贫资金效率与扶贫资金规模之间的关系模型:

UP=β0+∑β1PS+∑β5SS+∑β6kESk+μ (2)

2)扶贫资金效率与扶贫资金来源结构之间的关系模型:

UP=β0+∑β1iISi+∑β5SS+∑β6kESk+μ (3)

3)扶贫资金效率与扶贫资金投入结构之间的关系模型:

UP=β0+∑β1jOSj+∑β5SS+∑β6kESk+μ (4)

4)扶贫资金效率与扶贫资金投入结构、扶贫资金来源结构之间的关系模型:

UP=β0+∑β1iISi+∑β1jOSj+∑β5SS+∑β6kESk+μ (5)

5)扶贫资金效率与扶贫资金投入结构、扶贫资金来源结构以及后两者交叉项之间的关系模型:

UP=β0+∑β1iISi+∑β1jOSj+∑β1iISi×∑β1jOSj+

∑β5SS+∑β6kESk+μ (6)

3.3 结果与分析

根据式(2)~(6),采用逐步回归估计方法,对广西贺州烟草产业精准扶贫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见表2。

对5个模型的拟合优度(R2)进行统计发现,5个模型的拟合优度均较高;D.W值均在2附近,说明模型均不存在自相关。同时为了规避异方差问题,本研究采用了加权最小二乘估计方法进行回归。

模型1反映了广西贺州烟草产业扶贫资金效率与扶贫资金规模之间的关系,影响系数为-0.204,且是显著的。说明烟草产业扶贫资金每增长1%,贫困发生率则下降0.204%。可见,当前增加对广西贺州烟草产业扶贫资金规模,能有效地促进种植户精准脱贫。模型2反映了广西贺州烟草产业扶贫资金效率与扶贫资金来源结构之间的关系,影响系数为 -1.725,且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中央和地方对广西贺州烟草产业的财政资金扶贫能有效降低种植户的贫困发生率,促进种植户精准脱贫,这与葛志军等[8]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同时扶贫贴息贷款(IS2)、以工代赈(IS3)的估计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相比较扶贫贴息贷款和以工代赈方式,中央和地方财政扶贫效果更明显,这意味着对广西贺州烟草产业进行开发式扶贫是有效的扶贫方式之一。

模型3反映了广西贺州烟草产业扶贫资金效率与扶贫资金投入结构之间的关系,其中农业项目投资(0S1)和教育培训项目投资(0S3)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326和-3.243,且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烟草产业农业项目投资(0S1)和教育培训项目投资(0S3)各每增长1%,贫困发生率则分别下降0.326%和3.243%。可见,烟草产业农业项目投资和教育培训项目投资对精准脱贫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而基础设施项目投资(0S2)脱贫效果一般,这可能源于广西贺州烟草产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投资需求低于农业项目和教育培训项目。

模型4和模型5将扶贫资金投入结构因素和扶贫资金来源结构因素均融入进来,而模型5还考察了两者的交叉影响。两个模型下,财政扶贫资金(IS1)、农业项目投资(0S1)、教育培训项目投资(0S3)均是显著的,这些因素与因变量之间均呈负相关,进一步验证了模型2和模型3的结果;另外,模型5中增加了农业项目投资(0S1)与教育培训项目投资(0S3)的交叉项后,农业项目投资(0S1)、教育培训项目投资(0S3)的系数均有所增加,这说明相比较单项投资,实施综合扶贫投资的效果更好,这也意味着广西贺州烟草产业扶贫资金需要进一步整合。

另外,在5个模型中,影扶贫效率的环境因素(SS)和影响扶贫效率的其他因素(ES)均与贫困发生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说明增加人均GDP,加强精准扶贫工作识别机制、工作管理机制、工作考评机制和工作帮扶机制等建设有利于促进广西贺州烟草产业种植户脱贫,这与孙兆霞[9]、闫东东等[10]的研究结论相一致。

4 广西贺州烟草产业资金精准扶贫机制的构建

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广西贺州烟草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对精准脱贫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二,从扶贫资金来源结构来看,相比其他来源渠道中央和地方财政扶贫资金的脱贫效果更加显著,开发式扶贫是广西贺州烟草产业有效的扶贫方式之一;第三,从扶贫资金投入结构来看,增加对广西贺州烟草产业项目和教育培训项目的资金投入,有利于降低贫困发生率。结合研究结论,落脚点在“精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广西贺州烟草产业资金精准扶贫机制进行构建。

4.1 继续扩大扶贫资金规模

需要进一步加大对贺州烟草产业扶贫资金投入规模,尤其是在当前中国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攻坚阶段,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作为精准扶贫资金的主要来源,应该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规模效益。另外,实证研究还融入了其他扶贫资金来源指标,这表明在广西贺州烟草产业扶贫中,还要发挥中间媒介的作用,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激发民间投资,从实现多元化投资方式的创新,从而提高广西贺州烟草产业扶贫资源的规模和比例,实现政府财政和社会资本的良性互补,强化企业和组织在广西贺州烟草产业种植户精准脱贫中的中坚力量。

4.2 多元整合中央财政扶贫资金

研究表明扶贫涉农资金的整合对种植户脱贫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对贺州贫困户和贫困村的整合范围和力度,调整和完善涉农扶贫资金的投入结构,发挥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对缓解贫困的重要作用,完善资金整合使用方案和决策程序,不断创新资金使用机制,完善资金管理程序,进而提高扶贫精准度。

4.3 实施产业扶贫和智力扶贫联动

研究表明,广西贺州产业扶贫和智力扶贫投入更能有效降低贫困发生率。因此,建议要在精准扶贫“六个一批”基础上重点进行产业扶贫和智力扶贫。放眼大局,于细节处落实“精准”,依托现有烟草种植优势产业,增加附加值较高的相关产业链扶贫资金的投入,从源头或关键点上帮助困难户精准脱贫。

加大对烟草产业知识教育和技术培训的资金扶贫,通过人力资本投入和开发,提升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加强当地政府、农业技术部门、农业院校等合作,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活动,充分发挥外部力量对缓解贫困的作用。

4.4 加强扶贫保障机制建设

实证研究结论表明,良好的扶贫保障机制能显著提升脱贫率。一是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识别机制,识别留守老人聚集区的贫困村,依托烟草产业基础推广优质高效烟草扶贫项目。精准识别发展前景广阔,资金匮乏的贫困村或项目,由政府担保获取信用贷款以及政府财政支持补贴;二是建设精准扶贫工作帮扶机制。组建烟农专业服务合作社,依托烟叶生产关键环节,促进种烟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烟农职业化的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组织模式的发展;三是完善扶贫工作管理机制和工作考评机制,建立稳定的扶贫专业队伍,巩固扶贫效果,避免返贫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唐丽霞.精准扶贫机制的实现――基于各地的政策实践[J].贵州社会科学,2017(1):158-162.

[2] 赵 丹.罗霄山区农村精准扶贫对策研究――以湖南桂东县泥湖村为例[J].湘南学院学报,2016,37(6):87-89.

[3] 李 捷,罗庆华,郑昭峰,等.张家界市大鲵产业扶贫的调查与思考[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31(8):999-1002.

[4] 全承相,贺丽君,全永海.产业扶贫精准化政策论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31(1):118-123.

[5] 雷望红.论精准扶贫政策的不精准执行[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1):34-37.

[6] 张玉平,田 胜,张桂芳,等.农村精准扶贫中的关键措施研究――以宜城市实施农村精准扶贫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12):3239-3242.

[7] 左 停,杨雨鑫,钟 玲.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J].贵州社会科学,2015(8):156-162.

[8] 葛志军,邢成举.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J].贵州社会科学,2015(5):56-58.

大学生精准扶贫论文第4篇

一、教育扶贫与精准扶贫的辩证关系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教育扶贫起到基础性、先导性和持续性的作用,对于解决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精准扶贫的科学内涵

2013年11月,到湘西考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思想,习书记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2015年6月,到贵州省调研,他再次强调扶贫脱贫工作是“十三五”时期的重点,要确保到2020念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学术界对精准扶贫的科学内涵做出了概念界定:精准扶贫是相对于过去粗放型扶贫而言的,根据导致贫困的具体因素的不同,从实际情况出发,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扶贫方式。

(二)教育扶贫的科学内涵

教育扶贫,是指对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进行教育资源投入和资助,使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提高当地人口的科素质以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彻底解决贫困问题的一种扶贫方式。

(三)精准扶贫与教育扶贫的辩证关系

我国现阶段有贫困人口7017万人,并且绝大部分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除了交通不便、地理环境较差之外,最根本的问题在与教育的落后和人才资源的匮乏。杨定玉认为,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实施教育扶贫政策,对于解决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涛颜认为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教育扶贫具有先导性的作用,要使贫困人口彻底脱贫,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就必须加强教育扶贫。傅佑全认为教育扶贫对于精准扶贫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现在仍然处于教育贫困、思想贫困、文化贫困之中,教育扶贫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方法。

二、进行教育扶贫的必要性

指出,治贫先治愚。要彻底解决我国的贫困问题,就必须做好教育工作,要重视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要关注贫困地区学生的教育问题,要让贫困学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不让贫困地区的学生输在起跑线上。

(一)教育扶贫的功能

以赵红霞、谢洪荣为代表在文章中指出,教育扶贫有三个重要的功能:第一,虽然我国现阶段的农村贫困人数有所下降,但是贫困问题依然严峻,长期的贫困养成了人们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的性格,新思想、新方法被视为“大逆不道”,因此衍生出了深厚的封建思想,代代相传,代代贫困。实施教育扶贫可以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科学文化素养,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从而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第二,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教学条件差,硬件设施缺乏,教学资源匮乏等等,不同贫困地区的落后程度不同,落后短板也各不相同。因此,针对各贫困地区的特点进行教育扶贫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之举。第三,贫困地区的师资力量薄弱也严重制约着当地教育的发展,贫困地区教师素质低下,年龄结构以及学科结构不合理,且福利待遇差使得教师队伍不稳定。通过贫困地区教师培训、城镇辐射和政策倾斜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师资力量,同时壮大教师队伍。

(二)教育扶贫的意义

在精准扶贫的体系中加入教育扶贫,不仅是对传统扶贫理论上的创新,更是对扶贫模式的重新构建,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意义。傅佑全认为过去我国的扶贫模式单一,为了追求平均化而采用一刀切的扶贫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而进行教育扶贫,可以有效地转变扶贫模式,转变扶贫观念,从而为精准扶贫提供理论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5年11月29日《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到2020年要彻底解决我国的贫困问题,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张翔认为,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不仅经济贫困、资源短缺,最重要的是人才的极端稀缺,实施教育扶贫政策,提高贫困人口素质,注重培养人才,既可以使贫困家庭自力更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又能够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实施教育扶贫政策是实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最佳选择。王嘉毅、封清云和张金认为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大力发展教育是治疗愚昧落后的根本方法,通过教育可以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促进贫困人口掌握生存技能,最终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三、教育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近几年的实施教育扶贫政策,包括学前教育三年行动、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补助生活费、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等20项,努力促进区域和城乡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使贫困地区的学生也能够享受到平等的教育资源,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首先,贫困家庭自身存在的问题。赵红霞、谢红荣在文章中指出,贫困地区的贫困家庭受到传统封建思想影响极其深厚,文化素质低,生活水平差。贫困家庭长期的贫困使之形成了随遇而安、逆来顺受的性格,不愿接受新鲜事物;贫困地区的家长大多抱着“读书无用论”的态度,不了解教育的作用,从而不鼓励孩子上学接受教育,以知识改变命运。另外,贫困地区的学生大多也早早选择外出打工荒废学业。

其次,教育扶贫合作机制存在的问题。张冰、孙云轩认为,首先,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不只是由于经济的落后和各种资源的匮乏,它是自然条件、地理位置、文化因素、政策因素等多方面互相影响的结果。怎样正确处理教育扶贫与导致贫困的原因等理论研究还不够充分。其次,我国的扶贫主体主要有政府主导型教育扶贫、基金主导型社会基金扶贫、非政府主导型教育扶贫,但是缺乏多元合作机制。最后,对于教育扶贫的研究只侧重于其中某一项主体,而忽视了扶贫客体,扶贫方式的适用性不足。

再次,教育扶贫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梁文政根据重庆市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总结出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扶贫政策追求“一刀切”,而忽略了不同家庭的贫困程度。虽然重庆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资助体系,但是,由于不同家庭的收入存在差异,贫困程度不同,在政策实施中,忽略了因人而异的精准原则,致使有些特困家庭的子女享受平均的扶贫政策,并不能彻底解决贫困问题。第二,扶贫政策追求政府主导,社会辅助的联动政策,而各路资金缺乏统筹,使得扶贫政策不够公平。另外,由于媒体对贫困典型的反复报道,使得这些家庭学校被重复捐赠,而尚未报道的家庭仍然贫困。第三,扶贫政策追求目标统一,忽略了不同区域存在的差异,扶贫难以实现效益最优化。

最后,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落后、教育基础薄弱。 傅佑全认为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主要是因为知识、文化以及科学的贫困,教育贫困是其根本原因。在贫困地区幼儿园、中小学这类教育资源存在着极为突出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幼儿园、中小学的数量太少,造成了学生入学困难的问题;第二,学校的办学条件差,教学楼破旧,学生住宿条件差;第三学校的硬件条件差,缺少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最后,教师资源奇缺,教师素质低下。这些也是教育扶贫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实施教育扶贫的对策思考

针对我国现阶段在教育扶贫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学者们在对策研究方面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学术界主要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措施。

首先,教育扶贫重在精准。学者们认为,要使教育扶贫真正发挥作用,首先要杜绝过去的“一刀切”的扶贫模式。赵红霞、谢红荣认为,要做到四个方面的精准:第一,要精准教育扶贫的范围,努力改变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教学点的布局更加合理,切实落实营养餐计划;第二,扶贫费用要精准发放,解决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差别。要加大扶贫费用的总量,调整费用结构,把费用花在刀刃上;第三,教师的激励政策要精准,稳定整个教师队伍。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补偿,吸引教师,稳定教师队伍;第四,对贫困对象的资助要精准,不搞平均化,落实“一户一策”政策,努力做到扶真贫。张翔指出,教育扶贫要做到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和教育扶贫项目的精准运行。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是进行教育扶贫的前提条件,对于贫困人口要进行入档管理,制定甄别程序,建立流动的贫困人口进出机制。使各项教育扶贫项目能够精准运行是教育扶贫工作的重点,一方面要稳定贫困地区的受教育学生人数,另外要保证学生的受教育质量。杨定玉、秦红平认为首先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到贫困地区进行实地调查,精准确定贫困人口,同时要深入研究贫困地区人口致贫的原因。从而制定精准帮扶方案,对贫困对象进行教育培训,对贫困家庭子女进行资助服务。

其次,需要完善教育体系。教育扶贫的目的是能够让贫困地区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教育资源。傅佑全认为要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贫困地区的幼儿园、中小学这类基础教育资源问题突出,因此,要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包括兴建学校,改善教育环境,扩大教师队伍,加大对于贫困学校的财务资助,贯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另外,还要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贫困地区一般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但是缺乏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发,因此要根据贫困地区不同的资源开发需求建立职业教育学校,同时提高现有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民建中央调研部也认为当前要进行教育扶贫,应该做好下列七点:第一,发展全面的学前教育,在贫困地区新建幼儿园;第二,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学环境;第三,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发展具有产业化潜力的专业;第四,职业院校多开展校企合作,达到企业与学校的互利共赢;第五,开展招生扶贫政策,减轻贫困地区家庭的负担;第六,开展对于贫困地区师生的资助政策;第七,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教育扶贫中。

大学生精准扶贫论文第5篇

一、现阶段大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局限性

针对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国家通过扶贫政策,有利于解决大学生上学的经济问题,使大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避免困难大学生失学。精准扶贫政策是维护国家教育公平的关键,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困境。目前,大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资助精准性不高

各个高校在开展教学资助工作过程中,力求实现对家境困难学生的全面覆盖。这种情况下,学校对学生的个别情况了解较少,导致扶贫资金出现浪费现象。同时,当地民政部分在对学生家境状况认证过程中,责任意识不强,存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只要学生家庭进行申报,几乎都予以通过。这一情况下,资助精准性较差,使很多经济不困难的学生浑水摸鱼,得到的资助多用于不当之处。

2.帮扶缺乏针对性

在对困难学生予以资金帮助过程中,由于个体需求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可能导致帮扶政策不协调,不能够给困难学生带来实质性的帮助。例如,一些高校在帮扶过程中,主要以获得的国家财政资金为主,以此作为帮扶资源。但是由于国家财政能力有限,这部分资金很难帮助一些个别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帮扶方式过于单一,缺乏灵活性,限制了帮扶效果。

3.缺乏对精神层次的考虑

个别大学生具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一些困难学生受此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例如,一些大学生心理敏感,归属感较差,扶贫资助过程中,担心受到其他学生异样的目光。这种情况下,一些困难学生可能出现自卑感,导致压力较大,在社交方面出现一定的障碍。单纯的物质资助缺乏人文情怀,可能导致扶贫政策的作用遭到弱化,使一些学生存在精神贫困的问题。

二、基于精准扶贫政策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路径分析

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行,为大学生精准资助提供了指导。学校把握精准扶贫思想,要注重对原有的帮扶政策予以改进,结合新的形势,给困难大学生提供更加精准的资助。

1.做好精准识别工作

精准扶贫政策带动下,资助的“精准性”问题是大学生资助工作必须考虑的重点内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校一是要构建完善的经济困难认证体系,能够对大学生具体家庭经济情况予以把握,避免“浑水摸鱼”问题的出现;二是学校对经济困难的识别要坚持动态性,能够对常态困难和突发困难情况予以把握,保证困难认定更加细化,为大学生提供更加精准的资助服务。

2.帮扶坚持多维度原则

精准资助工作针对大学生的贫困情况,为其提供更加合理、可靠的帮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需要结合大学生经济困难的具体情况,不单一依靠国家财政资金,保证精准资助更加全面,更加合理地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校依靠国家财政资金,积极开拓资助渠道,加强对社会力量予以把握。同时,学校立足于共性资助情况,对个体差异进行分析,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劳动,利用闲暇时间进行减值,自行脱贫。学校要多维度帮扶,关注于大学生贫困的具体情况,对多方力量进行应用,强化扶贫能力,使帮扶政策更加灵活,更好地应对实际问题。

3.提升扶贫管理精准度

结合精准扶贫思想来看,学校为大学生提供精准扶贫服务,要注重加强管理,保证扶贫管理的质量。学校不单单要强调物质方面的扶贫,还需要考虑到个体的精神差异。这一过程中,学校要多关注于大学生的精神需要,使大学生物质和精神层次同时得到满足。同时,学校要加强对贫困学生进行信息化管理,对学生数据信息进行采集,更好地发现学生的具体需求,保证精准扶贫质量更高,使扶贫更加及时、可靠。

三、结束语

精准扶贫政策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工作,必须立足于新形势发展需要,结合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保证财政资金得到有效利用。同时,学校要针对大学生个体差异,从物质和精神层次进行考虑,使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真正实现“雪中送炭”的发展目标。

作者:刘毅娟 姜兴健 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叶慧,李俊杰.边境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农村财经,2016

大学生精准扶贫论文第6篇

关键词:会计实训;贫困地区;对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9-0076-02

一、精准扶贫的背景

1.精准扶贫的背景与意义.顾文思意,精准扶贫就是粗放扶贫的对立意思。精准扶贫通过优化整合资源,一改以前政府的“漫灌”式的扶贫工作机制,地方优化扶贫整合资源,实行精准扶贫,切实将扶贫开发工作摆到更加重要,更为突出的位置上。从国务院的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的意见》中提到:“国家制定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各省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坚持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国务院关于精准扶贫的一系列政策旨在对不同的贫困地区的环境、不同的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真正达到精史銎丁>准扶贫能做到正对性强,通过有效合理的办法将扶贫的物资精准送达扶贫对象的手中。

2.以贫困地区的会计实训课程为例,实现精准教育扶贫.对贫困地区的会计实训课程,主要是以贫困地区的企业为基地,对贫困地区的学生进行会计实训,通过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让学生真正拥有一技之长。对有条件的基地,可以对学生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方面进行培养,对于没有条件的学生,以手工计算为主,比如在点钞,装订凭证、珠算、假钞鉴别等。这个实训培训能达到一举多得的成效。首先,让贫困地区的企业的提供实训基地,在培训学生的过程中,企业不仅能获得一定的劳动力,学生也获得了提升自己技能的机会。如果学生能够表现优异,就可以留在企业任职,这样贫困地区的企业能够解决人才短缺的大问题,还可以解决当地贫困地区的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员工,企业也不用担心人才流失的问题。从精准扶贫的角度讲,通过会计实训对贫困地区的贫困地区的大学生进行教育扶贫,这样的实训还能够节省国家资源,提高实训的效率。国家在提供人力,物力资源进行实训的过程中,贫困地区的大学生也在不断地成长,能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自己的技能。比起一般的精准扶贫,这样的教育扶贫方式更有意义。

二、教育扶贫的意义

1.教育扶贫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问题。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教育扶贫是我国整个扶贫计划中重要的一项计划。常言道“学习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因此,积极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鼓励贫困地区的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这种导向是非常成功的。从本质上看待问题,“教育好一个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挖掉一个家庭的穷根。”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因此,教育扶贫是一项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群众脱贫的重要决策,也是需要坚持不懈的重要民生工程。近些年来,随着很多高校的扩招,贫困地区的大学生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这也导致贫困地区的大学生的就业成为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很多农村的群众也更加坚定读书无用论。对贫困地区的大学生而言,毕业也意味着失业。这让很多学生也对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失去了原有的判断。通过教育扶贫,首先就要让贫困地区的学生和家长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扶贫的目的并不是让每个学生能够上大学,而是让每个学生能够接受到完整,系统的教育,让每个孩子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有条件的学生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而更多的孩子可以通过学习,拥有一技之长,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公民。

2.通过教育扶贫提供贫困地区群众就业岗位。就目前而言,很多贫困地区的群众没有接受过,或者是很少接受过教育,生产能力和自身的素质低,导致他们没有机会获得较好的工作岗位。因此,如果能通过教育扶贫,让这些贫困地区的群众有一技之长,就能解决很大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教育扶贫通过给每个人提供取得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受教育机会,并向他们传授知识和技能,提高其劳动技能,技术水平,为他们取得一个较好的竞争岗位的起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这样的措施能为他们增加一生的收入。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扶贫,能让孩子们精神上受到熏陶,有更多的见识,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有了希望和梦想,在对抗贫困的道路上有精神支柱。

三、会计实训对接精准扶贫的措施

1.明确对贫困地区贫困地区的大学生的会计实训目的。理论源于实践,是对实践工作的理论总结,但理论最终要回归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工作。对贫困地区的大学生的会计实训主要是通过具体的实训过程,提高贫困地区的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这种技能。会计综合实训主要是希望学生能够达到以下基本目的:首先,通过基础的会计实训,能够让学生了解会计主体为主的经济业务,能够掌握基本的经济业务涉及的原始凭证的种类、格式,并且能够对这些原始凭证代表的经济含义进行解释。其次,还要通过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的实际操作,了解原始凭证的一般性传递程序及其对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管理的实际意义。除此之外,熟悉建账的方法,掌握现金日记账,多栏式明细账,数量金额式明细账的格式和登记方法也尤为重要。贫困地区的大学生首先应该快速系统地学习和完善会计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其次,通过在贫困地区的企业实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已经系统学过的《基础会计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作为一名会计师,基本的职业素养也非常关键。通过基础会计实训,要培养作为一名会计师应有的风险意识,良好的工作作风,沟通和自我释放压力的能力。

2.实训内容与贫困地区企业的需求相适应。最基础的会计实训内容,应该包括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日记账的登记、账目的汇总与处理程序。即使是相应教育扶贫的会计实训课程,也要力求实训的内容完整性。在实训之前,就要跟管理实训的教师传达好实训的内容和意义,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训课程是每个进入工作岗位的贫困地区的大学生所必须经历的,通过在企业的实习让贫困地区的大学生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这为学生的进入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百闻不如一见”,经过学生的切身实践,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做出课堂,投身实践”的必要性。发散学生的思维,避免让学生的认识片面化,让学生真正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积极完善实训室的建设规划,在有条件的企业中,尽可能完善会计实训室,一个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训效果。标准的电算化实训实验室应配有一定数量的电脑,有相关的最新计算机系统软件和会计应用软件,多媒体会计仿真模拟软件会计电算化模拟练习软件等,做到融教、学、做为一体。在这个与时俱进的时代,无论是社会经济环境还是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会计电算化正在逐步取代手工记账,应该尽可能的对贫困地区的大学生进行电算化方面的培训。

3.e极完善实训考核机制。实训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通过实训的考核结果来评价,因此,在实训结束后应该由当地的企业和管理实训的教师一起对参加实训的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将学生的工作热情也纳入到考核的内容中。“爱岗才能敬业”,只有热爱岗位的职员才能够真正的完成岗位的工作。因此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岗位热情,让学生懂得珍惜,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让学生对这份工作真正做到“懂、会、做。”并且,会计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手段。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精神。

四、结语

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真正达到精准扶贫的效果。通过教育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消除贫困。会计实训课程与贫困地区的对接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教育扶贫的作用,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贫困户的基本素质和生存发展能力,全面改善农村贫困贫困地区的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确保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稳步实施。

参考文献:

[1]张大鹏.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J].农民科技培训,2016,(9):10-11.

[2]张喜坤.精准扶贫助推教育均衡发展[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6,(10).

[3]陈稳.浅谈计算机网络教育技术对于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促进作用[J].教育,2016,(10).

大学生精准扶贫论文第7篇

一、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研究背景

贫困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拦路虎”,解决贫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2013年11月,“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提出,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5年1月,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指出:精确瞄准教育最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体,实现“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县县有帮扶”,促进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由此可见,教育精准扶贫是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更是我国扶贫的重点区域。“教育精准扶贫”可以界定为:在精准扶贫战略的指导下,将教育的“扶智”与“扶志”功能以“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方式贯注到边疆民族地区的扶贫攻坚活动中来,用以培养、改善和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劳动者的素质与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精准扶贫,实现国家扶贫开发的战略任务,完善教育公平与社会公正的体制与机制,斩断贫困的恶性循环链,成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内在驱动力。

二、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研究的现状

学术界对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理论上强调民族地区教育与民族社会协调发展的关联性、迫切性与重要性。2.对不同民族地区教育的客观情况及民族社会贫困问题进行了描述与讨论。3.聚焦民族地区中民族教育与民生改善之间的内在关联。4.分析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对扶贫所具有的教育—经济—社会逻辑。由此可见,我们能发现国内外关于教育精准扶贫的研究较多,但还存在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这些研究多指向社会总体性的教育精准扶贫,还停留在面上的讨论,而对民族地区尤其是边境民族地区如何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的方式、内容及政策等涉及民族地区特殊性的教育精准扶贫该如何实施等问题,尚未见到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二是对民族地区实施教育精准扶贫问题策略的研究,仍停留在现有各类各项民族政策的“普适性”框架之内,未能将提出的“精准”要求贯彻到实际的研究及行动中来。三是从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实际研究内容上来看,诸多研究成果中还存在“两条线”的问题,即要么是从扶贫的角度来谈教育,要么是从教育的角度来谈扶贫,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发展的具有一定合理解释性、前瞻性、策略性的研究成果明显不足。

三、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研究的思路

(一)探索精准扶贫路径

立足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与贫困实际,在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结合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的实际情况,以“精准”的方式将教育内容、形式通过合适、合理、有利的路径介入到民族地区的实际扶贫工作中来,聚焦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与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规划的修改和研制上,为边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持续支持力。聚焦边疆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研究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这些地区大多为国家及边疆省份确定的连片特困地区,边境和民族贫困问题较为突出与严峻。二是这些地区面临自然人文资源富集与经济科技滞后并存的矛盾。三是通过对这些地区的教育精准扶贫研究,既能够促进扶贫攻坚工作的开展,也能够为全局性的民族地区扶贫工作提供可以借鉴的策略依据。因此,研究思路应是以边疆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贫困现状和人文特点为基础,以他们自然人文资源富集与经济科技滞后并存的矛盾为出发点,探讨这些地区经济、人文、教育三者之间的互动,以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从理论与实践、时间与空间的视角,探讨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以何种方式、何种内容、何种路径以及何种策略同攻坚克贫的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真正精准地推动边疆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系统化解决,同时,建构边疆民族地区自然、经济与人文共生的教育体系,推动边疆民族地区人的素质提升与民族地区的发展。

(二)创新研究视角

以“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建构一个全新的、基于边疆民族地区自然人文资源与克服贫困求发展共生的精准教育体系,具体体现为:1.关系的视角。从“系统”和“场”观念出发,将教育置于强调克服贫困问题复杂性与长期性的基础上,强调自然、经济、人文与教育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2.互动的视角。由过去单向作用思维方式转向平行互动思维方式,尊重边疆民族地区各族群的自组织过程,同时强调自然、经济、人文与教育之间的双向、多向互动,以这种多向度的互动来克服贫困问题。3.时空的视角。从边疆民族地区地域空间的独特性出发,梳理边疆民族地区攻坚克贫的历史与现状,建构适宜边疆民族地区特殊需求,有效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教育体系。

四、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与国家主流教育扶贫工作相比,在内容、结构、形式、表征、政策及路径等方面都具有其内在的独特性。这些新现象同边疆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诉求紧密相关,也为民族地区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深入厘清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目标定位并剖析其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内扶贫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之间相互关联的内在逻辑联系,对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和谐构建与发展,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以及筑就边疆安全,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第一,有助于在我国民族地区扶贫攻坚一盘棋中厘清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与外延,及其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重构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建设的关系,从现实中获得在民族地区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策略的切实依据。第二,在民族地区的各类精准扶贫形式中,教育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精准扶贫方式,在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塑中具有重要功能,对促进社会团结协助、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关键作用。第三,有助于反思和总结以往我国教育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强调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战略,既需要开创大扶贫格局,形成全社会扶贫合力,又需要通过扶志和扶智的教育形成脱贫内生力,为边疆民族地区内的少数民族主体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战胜贫困的支持力。第四,对民族地区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中少数民族主体传统文化重塑,增强民族自信心,巩固边防,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协调建设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国家向心力。

五、结语

教育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教育扶贫不仅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而且也被赋予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途径”的使命,强力推进教育扶贫工作是国家的大战略。教育精准扶贫研究是学界的重要研究内容,因此,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研究势在必行。

作者:谢敏 单位:昆明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EB/OL].coc.oeoole.com.cn/n/2015/0122/c64094-26428249.html.

大学生精准扶贫论文第8篇

关键词:绿色发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一直在稳步增长。近年来,我国的发展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努力保护自然资源,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模式,这些都是新时代下我国的新任务。要实现绿色发展下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精准扶贫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贫困地区的绿色资源优势,全面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朝国家需要的方向发展。

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意义

1.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不断深化社会主义的本质,并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实行精准扶贫的目的不是让贫困地区通过精准脱贫实现共同富裕,而是让贫困地区通过可持续发展进而改善生活水平,如果不能改善贫困地区的贫困面貌,不能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就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合理的精准扶贫,要结合绿色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增长。

2.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全面的小康社会的标准,不仅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小康,更是每个地区、每个居民人均收入达到所需标准。农村地区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一个非常大的短板,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是判断我国是否真正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准。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对贫困地区实行特殊的发展战略。指出,扶贫脱贫,重在精准,难在精准。在这种情况下,对贫困地区实行精准扶贫就显得尤为重要。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不仅是物质水平上的富足,还有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就是绿色生态下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二、绿色发展下的精准扶贫

要实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探寻绿色发展道路。要避开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观念,精准扶贫也要具备绿色发展的可能。生态已成为一种新时代下的产品,为贫困地区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我国保护生态的普遍规律可以使大众受益,但是保护者却没有得到明显收益。如何让这些保护者获得必要收入,如何将他们保护的生态产品转化为实际收入,这是当前要实现绿色发展的精准扶贫必须面对的问题。其次,在推进绿色发展过程中,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已经转变成了经济优势。例如,充足的阳光推动了光伏技术的发展,为干旱少雨的荒漠化地区供电,从而给贫困人口带来新的收入;贫困地区天然的农副产品经过电商的推广,逐步走向国际市场,获得大众喜爱。发展绿色的精准扶贫还需要诸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首先,要严格按照中央政府要求转变地方政府发展理念问题,就要破除地方政府GDP至上的理念,追求发展质量而非数量。要实现今后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就更要强化生态建设的理念,加大环境资源保护的力度,严格制止所有以扶贫为借口而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此外,还要鼓励贫困地区发展一些适合当地的经济活动。比如,加大贫困地区的物资流通渠道,将无公害农产品推向外界更大的市场,普及电商的概念和知识,发展贫困地区的专业电商人才,进一步扩大销售渠道。同时,要将政府的保护行动与当地居民的参与紧密结合起来。贫困地区的生态保护需要当地居民的共同参与和维护,政府也要结合当地优势,创建新的环境保护机制,实现当地居民对环境保护的主动参与。两者之间的协同合作,才能将绿色发展下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发挥到最大效益。

三、绿色发展对精准扶贫的影响

1.宏观影响

首先,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精准扶贫使其更具有生命力,绿色发展的要求是用绿色发展的思路构架扶贫策略,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解决贫困问题,实现贫困地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而精准扶贫是非常具有目标性和精准性的,一方面,精准扶贫的思路更清晰明确;另一方面,贫困地区的发展方向更加精准。两者的相互促进作用,为精准扶贫带来了新契机。其次,绿色发展理念是科学的发展理论,其可以为精准扶贫提供科学规范的理论指导,大大提高了精准扶贫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中观影响

在绿色发展理念下,贫困地区必须立足于生态环境,以生存环境为基础,发挥本地区的资源优势,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和发展目标,设计适合的绿色发展攻略,实现因地制宜的精准脱贫。同时,也可以将相邻的贫困地区整合成为一个新的发展整体,实现区域脱贫和可持续发展的两重效果。绿色发展结合时代特色和需要,为精准扶贫注入了强大的力量和理论基础,带动了贫困地区一系列的生态产业的兴起,实现贫困地区的精准脱贫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精准扶贫一定要符合绿色、环保、低碳的标准,要摒弃牺牲生态环境实现发家致富的错误理念。

3.微观影响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渗透到贫困地区,居民的思想行为模式也会有所改变,由以前的忽视生态平衡建设到靠生态平衡实现经济增长,由以前的索取自然资源的行为逐渐转变为保护自然资源,人们更加注重生态平衡的建设,绿色生活的观念深入人心。

作者:刘丹 单位: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