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读书调查报告

大学生读书调查报告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27 11:15:19

大学生读书调查报告

大学生读书调查报告第1篇

的这个市民阅读报告,虽然其主要目的是为新闻出版从业者提供风向标,调查的范围也仅仅是一个城市区域的大众读者,但其代表意义也能让我们从中看到目前社会阅读的现状,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这份关于大众阅读的调查报告中提到“有75%的被调查者认为纸质读物(包括书、报、刊)具有最好的阅读效果”,应该说这是当下大众读者的阅读重点和趋势的新变化;纸质读物具有最好的阅读效果,其实是对传统图书、传统阅读的价值的重新认识。

数字化、技术性的阅读条件,的确带来了爆炸的信息量,获取知识也更便捷、快速,时效性更强,但是,这种方式的阅读也极易造成一种浮躁、喧嚣的社会阅读文化心理,所以,其实质仍是一种“浅阅读”,“快餐化阅读”,最终结果是,使人们的阅读心态变得焦虑、功利、实用,浏览代替了精读,读者不再与他的读物进行精神交流……人们更担心,这种阅读的技术性、工具性,专注心态的缺失,功利的驱使,甚至阅读的迷惘,就可能出现像有的读者所说的那种情形,待到数字化、技术化的阅读彻底埋葬了纸质传媒的时候,我们的阅读生活当中,没有了雅静的书斋,没有了书香门第……我们向哪里去发现、寻找阅读的艺术趣味呢?这个报告中就很能说明问题,被调查者对于网络阅读,选择“快速浏览、扫读”选项的高达51%,认为其主要缺陷是“阅读疲劳”、“不适合精读”、“没有古色古香的实体触摸感”,因此,在阅读书目是权威、学术的,阅读环境安静、舒适的情况下,更多的读者会选择传统读物……

我们知道,阅读的本质是思考的快乐。书籍文字是抽象的符号,它要求阅读者必须同时思考,否则就不能理解文字的意义;阅读,还应该具备领悟抽象思维的能力,具备讨论严肃精神问题的能力。这是阅读的本质特点。作为一个阅读者,人文阅读者、思想阅读者,他的阅读的主要目的就是进行思考。很显然,书籍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但是,数字化、技术性的阅读,带来的却是“网络阅读”和“读图思维”的流行,其特点是阅读过程的快速、、快扔,而其中最主要的,读书的精神享受、思索的兴味、沉思的回味和思想的快乐,却在这个过程中悄然失掉了。

大学生读书调查报告第2篇

尊敬的赞助商:

您好!

感谢您在百忙中抽空审阅我们的活动赞助策划书。为了增强安工贸校园读书氛围,培养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同时也为展示同学们进入大学以来的读书成果,我们远航读书社应院党委、团委等领导的要求准备编辑发行此次“远航读书社读书报”。远航读书社是这次读书报的出版指定宣传策划单位,部门工作人员对此次读书报的出版赞助有着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丰富的宣传操作经验,对商家赞助大学生活动的可行性,特别是赞助我社读书报出版的可行性有较深入的了解。相信贵单位在我们学院远航读书社的这次活动赞助宣传定能在同行业中占领先机,取得满意宣传效果。

现在就让我们为贵单位作此赞助可行性报告。

二. 可行性分析

1. 本次社报出版得到了学院领导和学院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筹备工作完整细致、参与访问、出版人员工作态度认真负责,内容新鲜,能吸引更多师生及其家属阅读,深受同学欢迎,并增添了学院学习气氛,必引起全院性的轰动。

2. 在校大学生达8000余人,我们远航读书社将社报发派到院各领导及全院每个班,阅读人数普及全院。阅读人数高,而且本院的消费能力较高,为贵单位宣传的成效更明显。

3. 远航读书社读书报得到院师生关注,贵单位的知名度也将得到提高。

4.我们会定期发行我们的读书报(每两周一次)

三、 宣传方式

1. 海报宣传。我们将在校园各个宣传栏粘贴海报;

2. 横幅宣传。在人流多的校园路段拉宣传横幅;

5. 刊登广告。将单位的广告刊登在社报(占报面的四分之一)及远航读书社的网站上;

7. 调查问卷。帮贵单位进行一次校园市场调查。

四、 宣传效应:

1. 希望本次读书报吸引性能帮贵单位吸引更多的关注,互惠互利。

2. 海报和宣传横幅会注明"本次活动由**公司赞助举办。

3. 远航读书社贵单位在学院派发传单和调查问卷,详细反馈,迅速掌握当代大学生的需求。

五、 活动经费预算

1. 海报宣传 50元(由贵公司提供。)

2. 横幅宣传100元

3. 社报复印费800元

预计总宣传费用总计:1150元

六、 赞助活动意义

1.增加校企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2.扩大贵单位在我校影响,通过全面的宣传,提高贵单位在高校的市场占有率。

3.通过赞助相关活动树立企业形象,提高贵单位的社会效益。

大学生读书调查报告第3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按照特定方式编排、广泛搜集某一领域知识与资料的工具书,是任何一个迈入学业大门的人都曾接触和使用过的文献资料。尤其是在我国,人们在接受基础教育阶段,就曾系统地学习过语言类词典工具书的使用方法,并由此开始了使用工具书的生涯。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工具书的出版载体不再禁锢于有限的纸张,在线工具书、网络工具书发展起来,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广泛,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书本和纸质阅读,更多人开始习惯从网络上获取专业知识。

传统工具书的使用,曾是绝大多数人获得信息和专业知识的唯一方式,但网络的普及和应用对传统工具书的冲击越来越明显。首先是人们大量利用网络检索信息,网络提供商也积极地强化搜索引擎,并进一步开拓了如维基百科、百度知道这样的互动性网络百科全书,这使得传统工具书的知识宝库地位进一步受到威胁;其次是一些有实力的先进的出版商开始主动地利用网络在线技术,实现传统工具书的网络化和即时查询功能。同时,受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驱使,许多出版商不再强调工具书出版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这进一步导致传统工具书的出版质量出现参差不齐的尴尬局面。

但毕竟,工具书的权威性、全面性是主流知识体系的唯一来源和最终成果,更是学术研究和人们工作学习的重要知识保障。如今,国内工具书的出版市场已成规模,又时值《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出版发行之际,传统工具书的使用是否能够再次引起读者兴趣?人们使用工具书的行为习惯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琳琅满目的工具书,又有哪些受读者偏爱?

就此,新华书店读者调查中心特别开展了“工具书使用情况读者调研活动”。对首都图书馆、王府井新华书店、北京国际图书城(北京台湖)的300位读者进行了一对一的问卷式抽样调查,旨在了解读者对传统工具书的使用情况,为出版社提供一份来自终端读者的使用性参考,以期完善工具书出版环节。同时,对已经出版发行3个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的读者认知情况进行摸底,了解读者对《百科(二版)》的看法与反响。

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300份,回收274份,有效调查表为245份,有效率达90%。以下分析均以有效样本为基础。由于本次工具书问卷调查大部分题目为多选题,所以统计人数之和有可能超过245,比例之和超过100%。

从学历构成上看,参与调查的读者中,本科学历的读者达到51.84%,第二位的是大专学历读者占21.22%(如图1)。参与调查的读者学历普遍较高,大专以上学历的读者共占73.06%。

从职业构成上来看,参与调查的读者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占样本总数的36.33%,其次是专业技术人员,占14.29%,再次是商业、服务业人员和学生分别占13.88%和11.02%。其余各类如科研人员、教师、办事人员、文化、艺术工作者、律师、离退休人员、医疗机构专业人员等职业所占比例相差不多,大约均占样本总数的3%左右。

69%

工具书拥有率较高

工具书是专供查找知识信息的文献。它是系统汇集某方面的资料,按特定方法加以编排,以供需要时查考用的文献。在每个人学习、工作的过程中,工具书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然而本次“工具书使用情况”的调查数据显示,72.65%的读者只是偶尔使用工具书,每天都会使用工具书的读者仅占样本总数的19.59%,令人比较欣慰的是没有使用过工具书的读者比重为0(如图2)。

调查结果显示,读者使用工具书的主要目的依次是“工作需要”、“查询生字生词”、“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如图3)。值得注意的是,“购买工具书馈赠亲友”的读者比例非常少,在245份有效问卷中仅有1位读者有此意向。不难看出,读者对工具书的认识还仅停留在自用阶段。其实,随着工具书出版类型的不断发展,现已形成字典、词典、图谱、年鉴、手册、百科全书等多种类型,一些定位较高的辞海、百科全书等除传统的“授业解惑”功能以外,也兼有礼品功能,但调查数据显示,读者对工具书的这一功能并没有普遍了解,出版机构可在此方面多做文章。

虽然大多数读者只偶尔使用工具书,但调查结果显示,拥有5本以上的工具书的读者却占到69%。其中,拥有5本~10本工具书的读者数占样本总数的56.73%,拥有5本以下的读者占31.02%,而拥有10本以上的读者占到12.24%(如图4)。

读者最经常使用的工具书类别依次为,“语言类字、辞典”占整个调查样本的75.10%,“人文社科类辞典”占11.02%,“科学、医药类辞典、图谱”占5.71%,其他类别工具书如百科全书、手册、年表等使用者较少,均只占3%左右(如图5)。

53.88%

网络搜索冲击传统工具书

随着网络媒体和互动技术的日趋成熟,读者在获取知识和对信息进行检索时,并不再只依赖纸制的工具书资料,检索信息的形式更加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在需要查询相关资料时,会首先想到借助网络工具。在此次调查中,选择“网络工具”获取专业知识的读者比例高达53.88%。

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都设置了诸如“百科”、“学术搜索”等便于查找专业信息的网络检索工具,CNKI知网等在线图书更是将传统工具书做成电子版,可供下载和在线浏览。这些渠道相较于传统工具书具有更大的优势――资料更新快、费用低廉、检索方便。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清晰显示,49.39%的读者更倾向于利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来获取知识和信息检索,另有4.49%的读者会使用维基、知网等百科网站,而倾向于使用传统工具书进行信息检索的只占到32.24%(如图6)。

对于使用工具书,大部分读者并不倾向于购买,而是选择书店、图书馆等场所进行借阅(如图7),这一比例高达68.98%,其中有27.76%的读者倾向于到书店浏览,41.22%的读者更希望去图书馆借阅工具书。此外,近34%的读者选择利用“网络电子工具书点阅”。

对读者如何了解工具书的出版情况,本次调查也给予了一定关注。调查结果显示,读者了解工具书出版信息的方式主要集中在广告宣传、朋友介绍和网络信息几种途径。其中,依靠“朋友介绍”而了解工具书出版信息的读者比例为35.10%,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传统工具书的宣传推广,更多依靠书籍本身的品质和读者的口耳相传。因而,出版机构在策划和出版工具书方面更应该注重图书质量和读者使用的效果。此外,通过广告宣传了解工具书出版信息的读者比例占到20.41%、网络信息占22.86%(如图8)。这些数据均可以反映出网络信息时代对传统纸制出版物以及工具书的影响,工具书的出版和发行应该更为充分地利用网络强大的覆盖力,以达到最佳宣传效果,促进工具书出版发行的良性循环。

56.73%

更新慢成为发展症结

无论是从工具书的拥有量和使用率的数据,或是从工具书资料内容全面、专业性强、权威性高的普遍优势上来看,工具书未来的发展空间还是相当大的。通过这次的问卷调查,也可在其中发现今后工具书的市场发展上,更需要关注和改进的方方面面。

在此次的抽样样本中,读者在购买同类工具书时,比较重视的方面集中在书的质量、出版社、编著和内容、释义几个方面,书的质量是最受读者关注的因素,占到了样本总数的42.45%,重视出版社、编著和内容、释义两方面的读者分别占样本总数的30.61%和24.08%(如图9)。可以说工具书若想打开市场,最重要的还是注重工具书本身的品质和内容。

改变本身的不足之处,是传统工具书在未来发展之路上面临的最大挑战。从调查结果来看,56.73%的读者认为工具书的资料更新速度比较慢,这是制约读者使用传统工具书的重要原因。同时,22.45%的读者认为工具书的定价过高,也有27%左右的读者提出工具书还存在检索不便和知识面窄等等劣势(如图10)。实话实说,让传统工具书像网络那样实现资料的实时更新是不现实的,但社会进步的快速步伐,还是对传统工具书的更新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症结,是值得出版机构探讨和研究的。

3.67%

百科全书使用率堪忧

在本次工具书读者问卷调查中,不同读者由于其学历上的差异和每个人所从事职业的不同,在对工具书的使用情况上也都不尽相同。

其中,拥有5本~10本工具书的读者学历程度主要集中在本科学历人员,职业也大多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员,从而可以看出高学历人群对工具书的需求量会更大,工具书的使用率也比较高。而购买工具书的频率则基本不受学历、职业等其他因素影响,调查中几乎所有读者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需要时才会进行购买。

在工具书的类别上,使用人文社科类辞典的人群主要集中在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科学、医药类辞典、图谱的使用者主要为专业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同样能够反映出工具书的使用通常与读者的职业属息相关。同时可以看到,读者对于百科全书的使用情况并不理想,在调查样本中仅有3.67%的人经常使用百科全书,究其原因也许与百科全书过于厚重、定价过高、不方便检索有关。

另外,本科与研究生及以上的高学历读者群在使用工具书时不仅仅是因为工作的需要,绝大部分人同样会使用工具数查询生字词、增长知识,体现出工具书对于任何年龄、任何学历、任何职业的人无论是在学习、工作甚至是生活上都是必不可少的,可见,读者对工具书的需求较为可观,市场潜力值得关注。12706

调查时间:2009年7月

调查机构:新华书店读者调查中心

调查范围:新华书店王府井书店、新华书店中关村图书大厦、北京国际图书城(北京台湖)、首都图书馆、中图读者俱乐部、现代书店国家图书馆分店

报告执笔:新华书店总店信息中心市场推广部

支持单位:新华书目报、《现代阅读》杂志社、中版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

面临59.18%的市场空白 拓展市场是重中之重

2009年4月,历经14年编纂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终于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百科(二版)》是国家重点文化工程,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标志性产品。《百科(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重编,全书总卷数为32卷,共选收条目约6万条,总篇幅约6000万字,是面向21世纪的、反映我国科学文化水平的新一代百科全书,也是中国第一部按国际惯例编写的大型现代综合性百科全书。据悉,《百科(二版)》对目前工具书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进,读者对象从适合大学及其以上文化程度读者转向中等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内容上由侧重自然科学转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比例适中;所收条目从注重学科、阐释详尽向注重综合、阐释精要转变;印刷也由黑白、彩图插页,变为文图混排、全彩色印刷。为此,我们专门对《百科(二版)》市场情况作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在抽样样本中有59.18%的人并不知道《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已经上市,只有12.65%的读者进行了购买,有购买意向的读者也仅有13.06%(如图11)。可见运用市场力量对《百科(二版)》进行宣传、营销至关重要。

大学生读书调查报告第4篇

本文阐述如何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初中学生五种能力。

一、开展说话交流活动,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说话交流实践活动的方式有很多,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下介绍两种方式:

1 开展课前5分钟说话活动

从初一开始,利用每节语文课前5分钟,让一名学生上台来说话,内容提前准备。要求台下的学生认真听后从主题、语气、感情等方面进行评论打分。随后,老师进行点评及拓展发言,鼓励肯定学生,指出不足,以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课前5分钟说话”的内容可设置不同的话题,如身边故事、生活启迪、格言交流、时事评论、阅读心得、名人推介等。话题不拘一格,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水平高的学生,可以进行口头作文训练。这样,学生不仅锻炼了胆量,而且培养了听和说的能力。

2 开展好口语交际活动

现行的教材设计很适合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如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说家乡、第五单元的讲故事和评故事,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讨论:我们的权利和义务等等。认真地开展好这些口语交际活动,学生从中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如根据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活动“模拟旅游咨询”,我们在班上召开了一次旅游咨询会,介绍本地(连山县内)的旅游景点及旅游注意事项。让每个学生都做好扮演两种角色的准备:作为游客,要清楚自己想了解什么,以便在咨询会上提问;作为咨询员,要清楚自己需要准备哪些材料,以便在咨询会上应答。要求游客提问要简洁明确,旅行社咨询员回答要有针对性,游客要对旅行社咨询员的回答给予评价,然后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甲组扮演旅行社咨询员,分设几个咨询点;乙组扮演前往旅行社咨询的游客。游客向旅行社咨询员咨询,咨询员力求给游客以满意的答复。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开展收集素材活动,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他们自主阅读的能力。

结合语文教材七年级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学会利用图书馆》,笔者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开展收集写作素材活动,以此来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笔者先让学生收集有关“书”的名人名言。有的学生找到了高尔基的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有的学生找到了莎士比亚的名句:“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通过收集活动。培养学生对“书”的感情。然后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教给他们能迅速找到所借书的方法:先看所借书的大类,再看属于这个大类中的哪一个小类,这样找下去,便能找到自己所要借的书。如借《西游记》,首先看一下,它是属于文艺类:再分析一下它是文艺类中的古典小说……于是便找到了。

如何发挥阅读的作用呢?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做读书扎记,边阅读边做简单实用的摘要,持之以恒地收集积累语文知识,把这项活动作为语文作业来完成,教师随时检查评分,并计入期末语文总分,以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阅读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开展课室文化活动,培养合作协调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从初一开始,每周开展布置课室文化活动,即更新课室的墙报、格言、公布栏等。经过这样长期的综合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我们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每周一组,轮流着来开展这项活动。每个小组务必团结合作,在每周二前完成所有的工作,然后接受评委的评分,每七周后进行一次评比,看哪组胜出。墙报刊登的内容必须是本组同学自己写的作品,反映班级和学校的情况;公布栏除了张贴相关的通知以外,必须张贴本组同学自己写的四篇作文;竖匾所更新的“格言”,也必须是本组同学自己写的句子。

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小组的同学都动了起来,他们分工合作、相互督促,文章和格言写好之后,他们又相互进行修改,以确保质量。特别是墙报的版面设计、配置插图、抄写安排等等,’更是倾注了他们团结合作的心血。这样的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

四、开展记者培训活动,培养交际能力

培养交际能力是发展学生社交能力的前提。作为语文教师,担任着母语的教学工作,有责任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白社交对自己成长的意义,从而促使他们不断地增强与人交流的能力。

结合以新闻为主的教学内容(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笔者设计了记者培训活动。在学校举办活动时,笔者让学生都充当记者,如学校召开田径运动会,学生要对整个运动会的各方面进行深入的采访报道。在实施前,学生已提前学习了新闻的写作要领,笔者要求学生在运动会期间每天至少写三则新闻,如采访到好的消息,一时写不出来,可以和其他同学合作,也可以请教老师,共同完成这篇新闻报道。写成新闻稿后,立即送到学校广播室去,提供给播音员报道。

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效果很好。据统计,学校召开田径运动会三天以来,笔者所任教学班的学生写出了500多篇新闻稿,采访内容涉及到各个项目的运动员、教练、观众、志愿者等等,可见他们与人打交道的频率之高,通过活动,他们锻炼出了良好的沟通交际能力。

五、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培养写作能力

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可以适当开展调查研究活动,以此来培养初中生写作能力。

大学生读书调查报告第5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 研究性学习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092-01

随着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指定的必修课,而“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灵魂,是当前基础教育实验与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今后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

历史研究性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式相对的教学方式。传统的历史学习,偏重于对历史知识和书本现成历史结论的记忆和理解,而缺乏深层次的质疑,学生很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学习的需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为目的的。因此,与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比较,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或问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大可小,可易可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活动,从而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增强学习的计划性和有序性。

历史研究型课程目标,是对历史教育任务的具体化和细化,具有进程性和可操作性特点,在历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历史研究性课程的目标主要有:塑造良好的悄感,实现优异的人文价值;实践历史研究型课程,构建和谐发展的能力;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进一步接受、认知、掌握与感悟。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搜集历史资料并撰写历史小论文;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编制研究书目索引,撰写读书报告;围绕研究课题组织讨论,开展辩论。

1. 培养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1)搜集历史资料并撰写历史小论文

首先是要选定论文的题目,确定论文写作所涉及的范围。在学生对相关材料进行收集、整理、辨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并指导学习拟订论文写作提纲,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小论文的写作。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选定的问题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资料,把研究结果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

(2)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有些涉及近代现代史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参观访问等活动进行研究.在组织调查活动之前,学生根据选定的研究性课题,拟订调查的主题和目的,选择调查的对象和范围,确定调查的方法和过程。通过实际调查、整理调查材料和数据,对事实进行分析作出结论,形成调查报告。

(3)编制研究书目索引,撰写读书报告

根据所有研究的课题,指导学生搜集研究资料,包括著作、文、网址等,把所搜集到的资料编制成书目、论文索引、网址汇总,以供研究该课题的学生使用.学生选择阅读有关研究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制作资料卡片。将阅读所得资料汇总,撰写读书报告,读书报告应该包括所读书籍的重要内容,及其观点的介绍与分析,读后个人的体会和看法,将阅读书籍的内容与自己研究课题的解决联系起来,作出评价。

(4)围绕研究课题组织讨论,开展辩论

历史是丰富多彩的,不同人对历史有不同的理解。历史研究性学习可以使不同意见相互争鸣、沟通、交流.讨论可以模拟成人的讨论形式,如圆桌会议式的讨论、沦坛的讨论、专家咨询式的讨论、论文答辩式的讨论等,也可以围绕其一“中性”问题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以类似大专辩论会的形式组织实施。选择辩题时要注意可辩性和适应性。即是学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而且对任何一方都没有明显的倾向性。

学生研究历史课题成果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论文、调查报告、历史人物评价、整理的史料册子、历史小报等。教师要对学生形成成果过程加强指导,尽量提供有关条件。在学生开始写论文时,教师应该提示先拟定提纲,通过报告会、研讨史事会的形式,让学生相互研讨,相互启发,培养合作互助精神。

2.培养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1)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

研究性学习呼唤新型的研究型教师。我们已经跨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木质是创新,技术创新取决于科学创新,科学创新取决于教育的创新,而教育的创新中,呼唤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的出现。由此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倡导研究型教师的角色转化,是目前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保证。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仅转变观念,更要善于学习,善于研究,学会自我反思.只有通过反思,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改变自己,改变自己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意识和做法,得以重新调整和整合。

(2)解决好课题的开放性与学科要求的限度性之间的矛盾

学生在课题学习中可以会遇到如何把握课题开放度的问题,这种涉及到学科内及学科间的深度与宽度等问题.课题学习所说问题的情境中不会只包含预定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可以还包含其他知识和技能,甚至还可能涉及到其他学科或木课程后面才可能接触的知识。这些问题若处理不当,将会使研究性学习走许多弯路。为解决好这一问题,教师事先做好知识的整合分析,进行模拟研究备课,以促进者的身份对学生的某些反映做出合理的判断,对学生实施因势利导.如:在学生的调查研究中帮助学生设计活动方案,提供资料和建议,引导学生将问题的开放性控制在一定限度内。

中学历史研究型课程必须注重加强创新教育,培养问题意识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必须将培养信息素养贯穿于整个研究型课程之中,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自主化学习和协作学习。

参考文献:

[1] 刘军. 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2003.

[2] 张大均. 教与学的策略[M].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 2003.

大学生读书调查报告第6篇

【关键词】 综合性学习的定义 特点 操作建议 研读分析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定义、特点

1.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定义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加强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加强了语文学习与生活体验的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素养的整合推进和协调发展。

2.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 1)整体性。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性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 2)开放性。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书本,而是走向家庭、社会、大自然。

( 3)综合性。体现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途径的多个层面上

( 4)实践性。它强调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要求学生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二、操作建议

1、学习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是培养学生确认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

2、学习的开展阶级。主要是指导学习的实践;运用媒体与实际操作;获得即时的或综合的信息与直接的经验。

3、学习的总结阶级。培养学生总结自已策划、组织、协调学习实践的能力,总结学习的综合运用成果。

三、《走进信息世界》一课综合学习的研读分析及操作设想

1、根据需要活用“阅读材料”

教材选编了五篇针对性很强的阅读材料,必须充分利用。这是为学生提供的开展综合性学习必需的资料,特别是对无图书馆可去,无网络可上的农村小学生,更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有条件的地方,还是要引导学生拓宽搜集资料的渠道。比如通过访问专家、亲身体验等形式,进一步搜集资料,更广泛地了解信息的传递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一次调查结果两次运用

“做一次调查,记录全家人在一天中都从那些渠道获得了哪些信息。再根据记录做一些分析,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在调查前,引导学生设计好调查记录表。调查中,引导学生通过留心自己和家里人获取的信息及获取信息的渠道。调查后,指导学生填写调查表,对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汇总、分析,发现传播信息和获取信息的规律。

3、学习写“研究报告”的五个步骤

( 1)研读例文,打开思路

引导学生阅读两篇研究报告,让学生感悟到像“爸爸咳嗽”这样的小事也可以进行研究。进而形成这样的认识:搞研究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只要善于发现问题并留心观察生活、注意收集信息,就可以进行研究,引导学生畅谈自己最想探究的问题,激起“我也要研究”的欲望。

( 2)选定主题,制定计划

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究问题,从“小小的陀螺”到“神秘的U F O”,几乎都感兴趣,他们列举的问题可能五花八门,因此,教师指导学生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定合适的研究主题。选题首先得是自己感兴趣、乐于研究、适合研究的;选题设计的内容和范围尽量浅、小,多着眼于身边的现实问题。确定选题后,小组制定研究计划。

( 3)搜集信息,分类整理

计划确定之后,要引导学生运用第一板块学习的方式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如“我们家生活的变化”这一选题,就可以通过调查家人、亲朋,从衣着、家具、电器、过节消费、交通工具几个方面搜集资料,归类整理。

( 4)阅读资料,形成观点

小组成员要充分阅读整理好的资料,要注意筛选为自己观点作支撑的、对解决问题有价值的信息,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经过小组讨论达成共识,为写研究报告做准备。

( 5)研究写法,撰写报告

再次研读两篇研究报告,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研究报告的不同写法。写研究报告要做到问题明确,资料充足,分析合理,结论清楚。掌握基本写法后,撰写小组研究报告,并集体进行修改,完善。

4、展示交流,总结反思

大学生读书调查报告第7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项目承揽;课程改革;实践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人才培养规律不同于学术人才培养规律,因此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核心任务是课程的改革,关键是特色创新。在改革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尝试将原来的《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更名为《建筑工程项目承揽》,其目的是使面向施工第一线的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强,走入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现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工程项目承揽》学习领域的实践。

一、学习领域的定位

《建筑工程项目承揽》学习领域是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本学习领域分为五个学习情境:建筑市场调查;研读招标文件;编制投标文件;参加现场开标;签订合同及合同管理。通过学习,学生会研读招标文件,并做出投标决策,编制投标文件,确保中标。签订中标合同后,会应用合同索赔知识获得索赔,并能将其熟练运用于社会实践中。

二、学习领域的目标

本学习领域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能力目标的实现为核心,培养学生具备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社会能力。

专业能力:①能根据需求制定招投标书及工程承包合同,完成建筑工程技术资料员岗位操作;②掌握招投标基本概念,运用基本理论知识,研读招标文件,编制投标文件参与投标,会用合同管理知识进行索赔。

职业能力:①根据资讯选择不同方案;②利用理论知识结合具体实践编制招标书、投标书;③利用示范文本结合实践编制合同;④利用理论知识结合实践活动进行工程索赔。

社会能力:①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②一定的计划、组织和协调能力;③具有团队意识和一定的人际沟通能力。

三、学习领域内容设计

设计说明:以建筑工程项目承揽《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分析典型的工程施工案例,设计学习情境。以建筑工程项目承揽为导向,设计学习单元。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尝试把该课程分成五个情境来教学,每个情境的描述如下:情境一,建筑市场调查。以市场调查报告为载体,对建筑市场、建筑企业进行了解和研究。通过调查,了解建筑市场、建筑市场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素质,掌握企业资质。会收集、整理、归纳各种资料,编制一份具有说服力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市场调查报告。情境二,研读招标文件。以研读工程招标文件为载体,了解招标的一般程序,掌握招标书的基本内容,招标的基本方法。了解投标小组的组建,会申报资格预审。通过学习,使学生会研读招标文件,并做出前期投标决策。情境三,编制投标文件。以编制建筑工程投标书为载体,了解投标的一般程序,掌握投标书的基本内容,投标报价的基本方法以及投标书的编制。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根据给定的招标文件具体编制投标文件。情境四,参加现场开标。以编制评标报告为载体,了解评标中标的基本概念及方法,掌握评标计算的基本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独立参加开标、评标、定标会,会编写评标报告、中标通知书。情境五,签订合同及合同管理。任务一:以合同示范文本为载体,了解建筑工程合同的通用条款、专用条款及FIDIC合同条款。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了解认知并查阅合同示范文本。任务二:以签订工程承包合同为载体,掌握合同基本原理、建筑工程合同理论知识并能解决问题,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研读一份工程承包合同,并对合同提出异议。任务三:以编制索赔报告为载体,了解建筑施工索赔的含义,获得索赔的技巧,掌握编制索赔报告的编制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独立编制索赔报告,并获得索赔。

四、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以项目为载体,采取项目教学法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会研读招标文件,并做出投标决策,编制投标文件,确保中标。签订中标合同后,会用合同索赔知识获得索赔,并能熟练运用于社会实践中。

为便于组织教学,对各学习情境进一步分析细化,可以设置若干个学习单元,每个学习单元是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学生划分为4组,每组10—15人。在每个学习情境学习完成之后,都以小组为单位上交作业,并推荐1—2名代表进行发言。发言者的材料需做成PPT,其他组员可做补充。在学习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如所述。项目一:市场调查报告。学生做市场调查报告,用调查报告的方式说服投资方对某建筑企业投资,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现。具体做法可以为:学生作为项目经理,教师作为项目投资代表,双方就建筑企业投资事宜进行洽谈。学生作为项目的负责人交出一份具有说服力的可行性报告让投资代表认可出资。每位学生需做一份市场调查报告,小组派一名同学进行现场答辩,教师做点评。项目二:研读工程招标文件。采用项目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使学生能根据一个招标工程文件,组建投标小组,申报资格预审。具体做法可以为:教师作为建设方,学生作为施工方就给出的招标文件作出投标决策,并组建投标小组,申报资格预审。以小组为单位作出投标决策,小组派一名同学进行现场答辩,教师做点评。项目三:编制工程投标书。采用项目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使学生能根据用户的要求和招标书的要求编制投标书。具体做法可以为:学生作为建筑公司投标代表,教师作为投资方,学生上交完整的投标书(土建、水、电)。每位同学需做一份完整的投标书,小组派一名同学进行现场答辩,教师做点评。项目四:编制评标报告。采用项目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使学生能独立参加开标、评标和定标。具体做法可以为:(1)观看教师放映的开标会议录像。(2)教师作为出资方给出工作背景(投标文件)。(3)评标学生用理论知识评标方法进行互相评标。(4)定出中标人。(5)小组就班级同学的投标文件,进行评标,写出评标报告。(6)小组派同学代表现场答辩,教师点评。项目五:任务一,识读合同示范文本。采用项目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具体做法可以为:学生对合同示范文本进行阅读,教师作为用户进行提问,学生现场答辩。任务二,签订中标合同。采用项目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使学生能独立签订工程承包合同。具体做法可以为:学生作为投标方中标与投资方签订工程承包合同。合同与投标书相符合,每个学生在投标书后签订一份工程承包合同。小组派一名同学进行现场答辩,教师做点评。任务三,编制索赔报告。采用项目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使学生能独立编制一份工程索赔报告,并获得索赔。具体做法可以为:学生作为承包方项目负责人,教师给出工作背景,学生编制一份索赔报告。小组派一名同学进行现场答辩,教师做点评。

五、项目教学法在该课程应用中取得的效果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成以实际经验为中心,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市场调研、编写调查报告、编制投标文件、参加现场开标及评标、编写索赔报告等环节,学生都亲自参与,这样就刺激了他们的好奇心及求知欲,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2.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该门课程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显得枯燥无味,学生也不愿意去学。通过项目教学法,学生必须亲自参与到整个过程中,而且给予了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在参与及展示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如何分析问题,把握关键的点进行展开,并进行归纳总结,最终反映成PPT文件。这些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3.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都说90后的孩子总是喜欢个性的张扬,以自我为中心。所以,作为一个传播知识的教育者,在教给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在进行团队分组的过程中,让他们把握自愿、均衡的原则,学会在一个团队中协调、配合、团结、互助。

4.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项目法教学中,每个项目都有相应的学习内容,作为教师不可以面面俱到。比如,最终答辩需要做成PPT,这肯定不属于这门课教授的内容。但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学生就会自己去学习相应的软件,自己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寻找解决的方法。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从而不断创造、创新。

六、项目教学法在该课程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传统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的有机结合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绝不是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在重视项目实施的同时,同样不能忽视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起始年级中实施难度较大,由于其强调学生自主,容易造成两极分化。其次,虽然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教师并未减负。教师不仅要组织和管理好教学,而且必须具备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规划评价能力等。所以,起初在实施的过程中,尽量将两种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

2.项目实施前要引导,实施过程中要指导

知识点的讲解要抓重点,避免重复。项目实施的步骤,教师要解释清楚,相关资料要及时给出。要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项目中来,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师要及时给与指导。但在项目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要恰到好处,尽量做到“授人以渔”。

3.教师应及时、客观、公正地给予评价

客观公正、明确及时的评价信息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正面行为及表现,抑制负面行为表现,从而为后续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学生每完成一个项目教师都应及时地从知识、技术以及组织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总结,肯定成绩,纠正偏差,指出问题。

参考文献:

[1] 杜绍堂,等.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课程标准[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

[2] 李梅.工程制图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与探索[J].昆明冶

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

大学生读书调查报告第8篇

报刊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均有增长

本刊讯(记者 卢剑锋) 4月21日,在第16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初步成果正式。此次调查成果显示,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达到77.1%,图书、报纸、杂志的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2009年均有增长。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介绍了本次调查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结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报纸阅读率为66.8%,比2009年的58.3%增加了8.5个百分点,增幅为14.6%;期刊阅读率为46.9%,比2009年的45.6%增加了1.3个百分点,增幅为2.9%;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32.8%,比2009年的24.6%增加了8.2个百分点,增幅为33.3%。相比较而言,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增长幅度最大。

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18~70周岁国民中分别有23.0%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比2009年的14.9%增加了8.1个百分点;18.1%的国民通过网络在线阅读,比2009年的16.7%增加了1.4个百分点。

据介绍,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上网率为49.9%,比2009年的41.0%增加了8.9个百分点,增幅为21.7%。其中,以电脑上网为主要渠道的占到47.5%,另有16.6%的国民通过手机上网,0.3%的国民通过电子阅读器上网。而这些网民上网从事的活动中,选择比例最高的是“网上聊天/交友”,占71.3%;其次是“阅读新闻”,占63.6%;第三位的是“在线听歌/下载歌曲和电影”,占52.8%。

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每天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时长有大幅增加,接触报纸和图书的时长也有所增加,但期刊接触时长有所减少,人均每天读期刊时长为13.66分钟,比2009年减少了1.74分钟。

我国18~70周岁国民接近六成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同时有六成以上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这是此次调查的重要结论之一。在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中,只有0.9%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7.1%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多,55.1%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对个人阅读情况表示不满意的比例占23.5%,对个人阅读情况表示满意的仅占20.6%。

66.0%的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仅有5.2%的18~70周岁国民回答身边举办过阅读活动或阅读节,有73.8%的国民表示身边没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另有21.1%的国民表示不知道身边是否举办过阅读活动。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到目前为止已经持续开展了八次。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从2010年9月开始全面启动,共执行样本城市51个,覆盖了我国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本次调查采集有效样本19418个,其中,未成年人样本占总样本的28.6%,农村样本占总样本的26.7%。数据经过加权后,可推及全国11.75亿居民。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揭牌

本刊讯5月8日上午,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揭牌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新闻出版报社整体转制,成立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是贯彻落实刚刚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我国非时政类报刊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作出重要批示。刘延东在批示中指出:“中国新闻出版报社作为总署的直属单位,其整体转企改制,在行业中有示范作用,望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工作,为全国非时政类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树立良好榜样。”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出席揭牌仪式并讲话。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主持揭牌仪式,副署长孙寿山,中纪委驻总署纪检组长宋明昌,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鲁炜,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翟惠生,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谢国明,新华社副社长周树春,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王志学,中国出版集团总裁聂震宁,中国教育出版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李朋义,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沈仁干,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魏建国、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局局长郭志斌等出席揭牌仪式。

新成立的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由一报、两刊、一网站组成。

首次亮相京城 深耕安徽市场

安徽广电地面频道群全新起航

本刊讯 (记者 徐颉) 4月8日,安徽广电传媒产业集团在北京召开客户推广会,宣告完成整合的安徽地面频道群进入统一经营时代。

安徽广电传媒产业集团自2010年2月成立后,逐步完成了对安徽五大地面频道(经济生活频道、影视频道、综艺频道、公共频道、科教频道)的整合,相继获得安徽电视台五大地面频道的广告经营权,由其旗下金鹃国际广告公司统一经营,并于今年4月开始在全国进行推广。

近年来,安徽电视台(现为安徽广播电视台)以重点打造安徽卫视为抓手,带动旗下地面频道改革发展。据2010年的数据显示,安徽卫视广告收入超过15亿元,3家安徽地面频道收入过亿元。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分散经营,各地面频道在节目资源、频道定位、广告经营上存在内耗,安徽电视台意识到创收单一、品牌混乱等瓶颈,从2009年开始谋划整合原来多个经营主体的地面频道,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经营。安徽广电传媒产业集团总经理助理、金鹃国际广告公司总经理李豹告诉记者,从媒体操作层面上来说,组建地面频道群的优势较为明显,他说:“一方面可通过资源的重新组合,将地面频道的节目资源价值充分发挥;另一方面通过地面频道群之间的合作、共生、互动、协调,实现群内各频道客户资源间的共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