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药学科技论文

药学科技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27 11:15:18

药学科技论文

药学科技论文第1篇

作者:李冬雪,徐益君

[关键词]中医药;科技发展;现状

[收稿日期]2013-09-16

[通信作者]*李冬雪,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医药领域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Tel:(010)88225159,E-mail:lidx@cncbd.org.cn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当前,中医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的需求日益增长。本文围绕政策环境、经费投入、人才队伍、科技成果等方面,梳理了我国中医药科技发展的基本现状。

1我国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中医药科技发展,政策环境逐步改善

“十一五”以来,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纷纷制定了各种规划及政策来促进中医药的科技发展。2006年,国务院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中医药理论传承和发展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与多学科融合,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构建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技术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并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列为人口与健康领域的优先主题。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到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中医药工作,开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201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到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2012年,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等,里面均涉及了发展中医药的内容。

各部门也大力协同,了很多相关规划及文件,推动中医药科技的发展。科技部2007年1月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中医临床研究、中药产业发展、基础理论研究、标准规范研究、创新体系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列为优先领域。2010年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到发展中药产业,提升中药工业,改造中药商业,培育中医药知识产业和服务业,将中药产业培育成为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健康产业。2020年,建成一批各具特点、布局合理、区域化协调发展的中药科技产业基地。2011年,科技部又陆续了《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等,均把中医药的发展列为主要内容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2年下半年连续了《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共列举了16项重点任务。

可见,近些年来,国务院及各部门都非常重视中医药的发展,纷纷制定了各种规划及政策,这些政策的制定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政策大环境,也是中医药能够稳定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

2中医药领域研发投入经费持续增长,但同生物医药的其他相关领域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2.1中医药领域研发投入经费增长迅速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中医药领域产学研各部分R&D投入经费在2007―2011年间保持逐年增长趋势,研发投入经费总额由2007年的188295万元增长到2011年的3399807万元[1-5],增长了约17倍,尤以产业研发投入经费增长最快,见表1。

表1中医药领域产学研各部分R&D投入经费数

Table1R&Dfunds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ield万元

年度研发机构高校高技术产业20071650828106143681200823076396041959842009263525114820804220103536455674174144201139390667063293711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8―2012年),研究与开发机构“按学科分组的R&D课题”、“按学科分高等学校R&D课题”、“高技术产业R&D活动情况”。

2.2研发机构和高校的中医药学科研发投入经费与其他生物医药相关学科相比差距较大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1年,研发机构和高校的中医药学科的R&D课题投入经费与其他生物医药相关学科相比差距较大,中医药学研发投入经费只有临床医学研发投入经费的约1/3[1],见表2。

表22011年研发机构和高校的生物医药相关学科R&D投入经费数

Table2R&DfundsinbiomedicalfieldinR&Dinstitutionsanduniversityin2011万元

排名学科研发机构高校1生物学2596142263232临床医学621652263303基础医学37923988944药学61188566115中医学与中药学39390667066预防医学与卫生学36984215447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7281138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2年),研究与开发机构“按学科分组的R&D课题”、“按学科分高等学校R&D课题”。2.3中成药制造业的研发投入经费与化学药品制造业相比差距较大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1年,中成药制造业的研发投入经费为3293711万元,不到化学药品制造业的1/3[1],存在较大差距,见表3。

表32011年生物医药各相关产业R&D投入经费数

Table3R&Dfundsinmanufactureofmedicinesin2011

排名分类2011年R&D投入/万元所占比例/%1化学药品制造业1044223255.322中成药制造业329371117.453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业265449414.064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业248614013.17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2年)“高技术产业R&D活动情况”。

3研发投入人员总量增长较快,且研发投入人员的主体正逐步由高校和研发机构向企业转移

3.1研发投入人员总量增长较快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中医药领域的研发投入人员总量从2007年的18578人年增长到2011年的35597人年[1-5],增长幅度达91.6%,增长较快,见表4。

表4中医药领域研发投入人员总量

Table4R&Dpersonnel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ield人年

年度研发机构高校高技术产业2007245587037420200827741066713660200934021049915464201036471098910458201138971170519995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8―2012年),研究与开发机构“按学科分组的R&D课题”、“按学科分高等学校R&D课题”、“高技术产业R&D活动情况”。

3.2产业研发投入人员数量增长迅速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1年,研发机构和高校的研发投入人员数量呈现持续稳步增长的趋势,增长幅度分别为58.7%和34.5%;但产业的研发投入人员数量增长迅速,从2007年的7420人年增长到2011年的19995人年[1-5],增长幅度高达169.5%,并且占中医药领域研发投入人员总量的比例也由2007年的39.9%提高到2011年的56.2%,充分表明科研投入人员的主体正逐步由高校和研发机构向企业转移。

4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取得成绩显著

4.1“中医学”科研数量增长显著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网站数据显示,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的“中医学”文章的数量从2007年的15164篇增长到2011年的24620篇,增长幅度达62.4%,文章总数量的排名由2007年的第9名上升至2011年的第4名;并且在国内论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10个学科排名中,“中医学”也由2007年的不在前10名跃升至2011年的第6位[6],成绩显著,见表5,6。

表5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论文数排名

Table5Top10listfornumberofpaperstakenbyCSTPCbydiscipline

排名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1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临床医学2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农学农学中医学计算技术3计算机科学技术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计算技术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4基础医学计算技术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农学中医学5农学基础医学基础医学基础医学农学6药学药物学中医学药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7生物学中医学药物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基础医学8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生物预防、卫生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生物学9中医学预防、卫生化工化工化工10化学化学地学土木建筑土木建筑

表6国内论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10个学科排名

Table6Top10listfornumberofpaperscitedbydiscipline

排名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1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临床医学2地学农学农学农学农学3农学地学地学地学地学4生物学生物学生物学生物学生物学5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6基础医学环境科学基础医学基础医学中医学7化学基础医学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基础医学8环境科学化学化学计算技术计算技术9计算机科学技术计算技术计算技术中医学环境科学10电力与电气中医学中医学化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另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SCI/EI/CPCI-S收录的“中医学”论文数从2007年的63篇增长到2010年的450篇[1,4],增长明显。

4.2中医药领域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明显增长2002―2012年期间,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和PCT申请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涉及中医药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量由3074件上升至9451件,增长幅度超过200%,增长明显;同时,2002年至2011年期间,涉及中医药领域的发明专利授权量由692件增至6319件,增长了约8倍,增长更为显著,见图1~2。

药学科技论文第2篇

由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药科大学、江苏省药学会承办,国邦药业协办的第十二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定于2014年6月初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会议将邀请两院院士作特邀报告,并就我国青年药学科技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及新技术、新成果进行广泛交流和探讨,同时进行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1 征文及评奖

①征文范围:药物化学、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药剂、药物分析、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生物药品与质量、海洋药物、老年药学、制药工程、抗生素、医院药学、药事管理、军事药学、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药物安全评价、药物临床评价、医药知识产权、药学史等药学领域研究论文,以及近年最新科研成果论文均在应征范围。论文要求立题明确、条理清晰、实验方法科学、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并没有在科技期刊公开发表。②征文要求:面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医药企业等青年工作者征文,论文第一作者必须是年龄在45岁以下(1969年1月1日以后出生)。论文格式请参照《中国药学杂志》。应征论文字数限3 000字以内(包括参考文献)。③论文评审:由学会组织专家进行论文评审合格的论文将收载在大会论文集中。遴选出50篇论文作会议报告交流,每人12分钟以内,并参加优秀论文评选。会议将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奖励金额(含税)分别为2 000元、1 000元、600元人民币,并为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③其他事项:请将论文电子稿以Word格式编辑后发E-mail至:,并注明稿件所属专业,以便于论文评审;文责自负。我们收到每篇稿件后,将及时给作者邮件回复。会议获奖论文推荐在《中国药学杂志》、《药学学报》、《中国中药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等学会主办期刊发表。⑤征文截止日期:2014年5月9日。

药学科技论文第3篇

1.1新疆医科大学专业特色及科技查新工作特点能对维吾尔医药学发展提供较大帮助新疆医科大学的维吾尔医药学研究领域以其鲜明特色与现代医药学科学实现完美接轨,为维医病证研究、气质体液诊断、临床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进一步开发安全、可控、有效的现代维药奠定了基础。维吾尔医学院先后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等多项部级重大科研项目。维吾尔医药学的研究成果不断被医药学界广泛认可,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中华医药学科技奖、自治区科技进步奖、新疆医药学科技奖等多项部级、省部级科技奖励,申请并获得发明专利8项。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科技查新工作站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授权的医药学类科技查新和科技中介机构,承担着全疆医药卫生科研工作的立项查新、成果查新和成果初审服务,每年完成立项查新和成果鉴定查新平均285份。尤其为维吾尔医药、包虫病等特色学科的科研提供有力的文献资源保障,同时为特色学科的科研人员提供科技查新服务,对维吾尔医药、包虫病等特色专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新疆医科大学查新资源对维吾尔医药学的理论研究提供文献保障新疆医科大学科技查新工作站在资源方面拥有巨大优势。作为图书馆的亮点工程,图书馆查新站因成绩突出荣获教育部资质认证,成为全疆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挂牌的自治区医药学信息中心,医药学相关文献资源丰富,在新疆范围内具有独一无二的维吾尔医药学文献资源优势。首先,学校内部需求量大。学校下属6家直属医院,通过维吾尔医药临床实践与学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其次,校外用户需求量大。在完成的科技查新项目中,校外委托量占查新总量的50%以上。通过与其他县市区医疗部门沟通,与这些单位建立长期联系,对维吾尔医药学理论及实践动态进行即时掌握。近年来,学校通过与自治区科技厅等相关部门的交流,逐步拓宽了维吾尔医药专业领域的知识面,提高了个人素质。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扩大查新服务影响面。逐步建立专家信息库,保证查新工作的长期、有效、稳定的发展。

2科技查新工作对维吾尔医药学研究创新的推动作用

2.1科技查新贯穿了维吾尔医药学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当前维吾尔医药学的发展创新方向就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一步加强维吾尔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将数千年来维吾尔医家代代相传累积起来的维吾尔医学理论与医疗经验进一步系统化,特别是对维吾尔医药中的许多富有价值的精品良方、流失在外秘方及很多老名医对自己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疗效卓著的验方和技术经验进行系统整理,在医疗实践中实现临床标准化。并通过国内外公认和接受的客观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使维吾尔药品在临床研究、安全性评价、生产条件等方面达到相应标准要求。通过深化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全面推动维吾尔医药学产业化发展。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作为拥有大量维吾尔医药典藏古籍数字化信息集成的医科大学,科技查新工作能够根据维吾尔医药学创新研究在不同阶段的需求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它贯穿了维吾尔医药学研究活动的全过程,是实施医药学科研管理创新的内在要求,是推动医药学管理组织高效运行和管理创新选择的新视角,能全方位有力推动维吾尔医药学管理战略、科研管理组织结构和能力建设创新。

2.1.1为开题立项提供依据。在维吾尔医药学研究立项中,科技查新工作能为判断将要进行的维吾尔医药学研究项目是否具有新颖性提供客观依据。相关部门可根据查新报告了解所申请课题在国内外是否有相同或相关研究、是否具有先进性,以避免重复或低水平的立题或立项,避免重复和无效劳动,减少因重复研究开发而造成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和损失,缩短科研周期。

2.1.2为项目研究、中期检查提供方向。在维吾尔医药学研究过程中,科技查新工作可以提供可靠而丰富的科研开发信息,帮助相关研究人员跟踪了解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动态、研究热点和空白点,节省了研究人员大量的文献阅读时间,为研究人员及时调整研究方法、把握研究方向起参考作用。同时,还能对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新颖性判断,为项目中期考核、后续资源分配等提供依据。

2.1.3为医药科研成果鉴定、报奖等提供依据。传统的成果鉴定是由专家来完成的,专家对科研成果的评审主要是依据专家本人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对事物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所了解的专业信息。但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交叉渗透以及专家评估可能带来的片面性结论等客观存在的因素,决定了专家评价存在着天生的缺陷。科技查新通过检出文献的客观事实来对成果的新颖性作出结论。查新结论具有客观性和鉴证性,但不是全面的成果评审结论,只是把情报评价引入成果管理程序,为专家评议提供全面、准确的鉴证性客观依据。因此,在科研成果鉴定中,以查新报告作为文献依据,结合专家丰富的专业知识,让科技查新与专家评议相辅相成,保证了鉴定、评估报奖等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2.2科技查新工作是维吾尔医药学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2.1高校具有开展科技查新服务的多种优势。高校科技查新工作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拥有丰富的各类纸质及网络文献资源;拥有现代化的检索工具和手段;拥有硕士以上学位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查新人员;高校科研队伍相对集中,由各学科专家及学术带头人、业务骨干等组成的专家组为高校科技查新工作的发展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2科技查新工作在维吾尔医药科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前维吾尔医药学的发展创新方向就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一步加强维吾尔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将数千年来维吾尔医家代代相传累积起来的维吾尔医学理论与医疗经验进一步系统化,特别是对维吾尔医药中的许多富有价值的精品良方、流失在外秘方及很多老名医对自己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疗效卓著的验方和技术经验进行系统整理,在医疗实践中实现临床标准化。并通过国内外公认和接受的客观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使维吾尔药品在临床研究、安全性评价、生产条件等方面达到相应标准要求。通过深化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全面推动维吾尔医药学产业化发展。随着教育部查新工作站的增多,通过查新机构的大力宣传以及教育部有关文件的规范,更多的维吾尔医药学研究工作者开始重视科技查新在科研工作中的作用。教师、研究生清醒地认识到:通过查新了解申报项目的先进性、新颖性、科学性等,能够判断课题是否具有创造性,能够吸取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先进技术,很快地找到自己进行研究的立足点。同时,通过查新为专家评审提供适当的客观文献依据,能大大减轻项目受理部门的工作量。在科技成果快速增长的今天,科技查新是开展科研工作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此外,通过科技查新工作带动起来深厚基础研究成果、不断培养的维吾尔医药人才、挖掘精品良方及保护知识产权等综合并用方式还能快速推动维吾尔医药产业化发展。

3结束语

药学科技论文第4篇

黄明安,男,生于1953年10月。中共党员。1979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198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行政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获行政管理学硕士学位证书和硕士毕业证书;2005年于武汉大学“民商法”专业博士毕业,获武汉大学法学博士毕业证书和法学博士学位证书;现任湖北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三级教授。为校级“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重点学科带头人、湖北中医药大学“农村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湖北中医药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湖北中医药大学学位委员会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分委会主席,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中医药大学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社会兼职方面:现任湖北省医学伦理学委员会副会长、副秘书长;中国银行业协会科技专家;武汉市科技局科技专家;全国医药院校数理研究会卫生管理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首届教育行政管理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教育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公共管理研究会理事;湖北省经济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管理项目函评专家;湖北省社会科学大学生优秀毕业论文评审专家;《湖北中医杂志》、《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

二、研究成果

主持参与了多项课题。主要为:主持完成了湖北省委高校工作委员会“加强医药院校附属医院医德医风建设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01Y093);主持完成了湖北省卫生厅2006年“湖北省中医现状调查”课题,其成果在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08年9月出版;主持完成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研究所下达的国家软科学研究课题――“湖北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特色院校案例研究”(国家项目编号:2003DGQ2B171)子课题;主持完成了湖北省教育厅2005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医疗保障法律制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05Z125);主持完成了“湖北省中医人才需求与高等中医教育改革研究”湖北中医药大学校级教学研究课题;牵头完成了湖北省委、省政府重大调研课题基金项目“湖北省中医人才现状调查与现状分析”;主持了2012年度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专著项目《医疗保障法律制度研究》;主持了武汉市科技局2012年项目――“公立医院公益性质与运行机制研究”(序号21号,项目编号:201240933345);参与完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参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相关政策研究”项目;牵头完成了武汉市江汉区科技局课题“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和应用研究――以江汉区为例”等等。

三、主要荣誉

论文多次获得部级、省级、厅级学会奖励,如:《医药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作法与思考》在2010年11月第七届中国教育家大会上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重视学科建设 把握其原则和环节》,于2008年12月获全国高校管理科学论文二等奖;《加强育人环境建设,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获湖北省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1998―1999年度科研成果一等奖等等。于1991年4月被湖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领导小组评为“先进工作者”;1994年5月被国家教育委员会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先进工作者”;2001年11月被湖北省卫生厅政研会评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党委书记。

药学科技论文第5篇

浅析营销

中药的研究与开发 姜廷良

中药制剂现代化的目标要求 王大林,陆伟根,WANG Dalin,Lu Weigen

浅议中药药理学中的血液流变学 廖福龙,Liao Fulong

试论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基因调控的研究进展 邱德有

人类疾病基因测序接近尾声开发利用基因信息成为焦点

发展中医药学面对的若干基本问题 陈蔚文,CHEN Weiwen

补肾益智方对老年性痴呆模型鼠NOS1表达的影响 王怀星,赖世隆,Wang Xuaixing,Lai Shilong

浅析中医与信息科学 任廷革,Ren Tingge

网上中医方剂信息分析处理系统 刘晓峰,Liu Xiaofeng

从专利保护的角度看中药新药研制的方法学 郑永峰,Zheng yongfeng

厚朴质量优化研究进展 斯金平,童再康,曾燕如,Si Jinpin,Tong Zaikang,Zeng Yanru

竹子在中医药和保健品开发中的潜力 张佐玉,张喜,Zhang Zuoyu,Zhang Xi

珍稀濒危中药资源保护的相关问题探讨 黄璐琦,李慧,陈京荔,Huang Luqi,Li Hui,Chen Jingli

现代中医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

中药现代化与中药新药研制的几点思考 饶品昌,李发昌,Rao Pinchang,Li Fachang

药用植物遗传育种的现状与展望 李泊溪,Li Boxi

药用植物遗传育种的现状与展望 高山林,Gao Shanlin

文化交流是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基础 门九章,Men Jiuzhang

云南中药材基地建设现状与产品开发前景分析 马敏象,彭靖里,Ma Minxiang,Peng Jingli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与中药现代化 赵宗江,张新雪

论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战略背景与目标——中药现代化产业推进战略的若干思考(一) 李泊溪

中药产业现代化过程中技术与管理的相互关系 周飞跃,唐五湘

值得关注的分离料学技术——逆流色谱技术 魏云,曹学丽

中药质量控制方法与策略 张子忠,梁鑫淼

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在中药材鉴定中的应用 刘忠权,周材权,王义权,周开亚

丹参注射液主要成分的HPLC及LC-MS定性分析 施超欧,陶萍

野罂栗总生物碱及其单体的抗白三烯类作用 张海娟,张士贤,程桂芳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张勇忠,郑晓珂,毕跃峰,冯卫生,冀春茹

抗心律失常中药的电生理学研究近况 苗维纳

美国FDA《植物药品产业指南》的技术要求与我国中药新药技术要求的比较研究 王智民,任谦,叶祖光

浅谈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选择思路 熊维政,陈元宏

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 付建华,朱晓新,李连达

中国传统医学与西方替代医学的选择 诸国本

乳香炮制方法的改进 张雪菊

浅析西部天然药物开发的现状与问题 张仕元

按照GAP标准要求创建部级药源基地——天士力商洛丹参基地的调查 蒋传中,任强华

我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王兵,姚玲,陈维国

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最佳途径 张韬

构筑交流平台 是幻想还是理想? 张志华,柳莎,许有玲,徐伟宣

药用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 涂洪斌,卫剑文,彭立胜,钟肖芬,杨文利,吴文言,徐安龙

中国新药研究开发与前景分析 陈平,何勤,王炜,颜胜利

依托资本市场促进医药产业腾飞 孙兵

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分析 曹进,饶毅,沈群,王义明,罗国安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徐青,肖红斌,梁鑫淼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杨光明,蔡宝昌,王明艳,潘扬

略谈中医理论创新——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关键问题分析 黎敬波,陈孝银

中医临床常用汤剂处方书写的国际标准化探讨 廖峻,唐允华,贲安,胡晓梅

试论中药材全息图谱质量评测人工智能系统构建 李萍,薛粲

浅析现代生物学研究方法及与中医药现代化的关系 余伯阳,严永清

地方病区与非病区土壤及药材中微量元素硒的测定 胡世林,杨连菊,冯学锋

中药壁虎现代研究进展 陈明,黄坚航

试论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创新意识 杨明,胡晓梅,卢强

浅析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郭凤莲

广东医药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连载二) 陈建南,赖小平,刘东辉,袁建文

从日本津村株式会社的发展看我国中药产业面临的挑战 孙宪民,任平

中药的生产必须从源头抓起 刘广南

广东固"九五"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概况及"十五"发展思路 广东省科技厅

广州市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回顾与展望 林元和

广东医药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连载一) 陈建南,赖小平,袁建文

中药色谱指纹图谱质量控制模式的研究和应用——若干实质性问题的探讨(一) 谢培山

"一方"单味中药浓缩颗粒的现代化、产业化进程与思考 涂瑶生

论现代中药药理学的发展与评价体系 王建华,王汝俊

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筛选中药创新药物 彭文烈,徐安龙

试从非线性视角看中医方剂实质 陈建南,赖小平,周华

试论广东省中医证候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发展 孙景波

试论新技术应用于中药制药工业的条件 药凤荷,李药兰

RAPD技术在干品中药材鉴别研究中的应用 王培训,李劲平,黄丰,周联,赖小平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中药现代化进程 莫瑶江

北京、广州市场"洋中药"品种初步调查报告 赖小平,陈建南,刘中秋,黄晓丹,陈浩桉

建设国家新药(中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综述 陈伟

国家新药(中药)安全评价研究重点实验室(广州)的概述 王宁生,刘启德

第一军医大学中药新药研究实验室 广州第一军医大学中药系

广州医药集团技术创新体系与"十五"发展目标 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提升企业综合实力推动中药现代化进程——白云山中药厂的现代化之路 广州白云山中药厂

一致医药集团的创业之路 深圳市一致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香雪药业的技术创新之路 宋力飞,刘乡乡,黄胜

丽珠医药集团的现代化之路 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药材GAP基地建设概述 徐鸿华,丁平,刘军民,赖小平,陈建南,詹若挺

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职能目标及运作模式 徐建平,高晓玫

论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应用中的工业工程技术问题 刘汉槎,金波

论中药工业中的中试放大验证 曹光明,俞子行

以数字模型对中药药效进行综合评价的意义和思考 赵玉男,邢东明,丁怡,杜力军,孙虹,史志红

生物技术在中医药动物模型研究中的应用 陆茵,孙志广

建立中药小复方精选系统操作技术平台的基本构想 梁茂新

成方配伍的研究--中医处方用药的一个新思路 蒋永光,陈波,胡波,刘娟

中药川芎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的建立及其在药材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蔡宝昌,潘扬,王天山,杨光明,周厚成

试论中药提取物的产业化趋势 万德光,裴瑾

中药分子药性学的进展 王米渠,许锦文

麝资源保护与利用方法初探 贾谦,杜艳艳,周青,黄建华,孟智斌

中药秦艽及其可持续利用途径研究 吴兴海,黄馨慧,王喆之

中药材GAP实施的国内外比较与相关基地建设问题 蔺海明

GAP药源基地三维管理初探 王敬民,卫新荣,郝臣

中医药在澳大利亚的市场发展战略 郭治昕,罗瑞芝

实施中药现代化计划做大做强陕西中药科技产业 张积耀

中药制药工程理论研究与实践 曹光明

影响和提高中药临床疗效的几个关键问题 梁茂新,刘杰

中医药相关数据库建设 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高分子材料在现代中药中的应用 刘海岛,丁怡,邢东明,杜力军

中药指纹图谱与全面质量管理 曹进,王义明,罗国安,李萌葆

中药石韦的生药学研究 石建功,马辰,杨永春,宋万志

中药材质量控制方法体系探讨 李萍,徐珞珊

指纹图谱的化学模式识别分析--若干实质性问题的探讨(三) 梁逸曾,谢培山

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天然药物及其单体化合物 王倩,汪海

超声提取与常规提取对部分中药碱类成分提出率的比较 郭孝武

中药超微粉碎研究进展与思考 胡学军,蔡光先,杨永华,郑爱华

新技术在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中的应用 陈培胜,刘法锦,郭用庄

勉县天麻发展前景之管见 孙振民

开拓、创新,进一步推动中药学科和产业发展——本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纪要

关于中药现代化第二阶段发展目标任务的思考 邹健强

借鉴国际传统药物发展经验推动中药现代化进程 姚新生

中药传统技术的现代研究与保护 罗佳波

试论量子理论与中医药现代化 王巍

浅析含有毒中药材的中药新药的技术审评 何燕萍

关于目前中药新药注册管理及技术审评思考 王嘉仡

新世纪中药现代化的发展前瞻 李楚源,贝伟剑,彭文烈,徐安龙

试论藏药的研究开发及现状分析 刘卫建,谭锐

信息技术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及发展 程翼宇,瞿海斌

受体技术与中药研究 王秀坤,李家实

对速释、缓释制剂的药代动力学试验思考要点 程鲁榕

中医药实验室规范化操作规程(SOP)工程建设 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血清药理学、血清化学和中药药代动力学 潘卫松,刘美凤,石钺,邢东明,杜力军,何希辉,张宏印

中医药古代文献资源系统研究开发工程 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超声技术在提取中药碱类成分中的应用 郭孝武

HPLC法测定麝香保心片中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的含量 王建新,宋英,周小初,黄大唯,宋崎

浅谈GAP药源基地的组织运行机制 熊开鹏,高鑫,叶有禄

茯苓规范化种植及产业化发展对策 王克勤,方红,苏玮,傅杰,邓芬

中医中药在墨西哥 沈泉源

日本传统医药现状考察——兼论对中药现代化的一些启示 科技部国际合作司

中医辨证论治的数学表达 孟凯韬

论中医诊治非典型肺炎 邓铁涛,邱仕君,邹旭

中医药预防非典型肺炎在于除湿化浊 周鹰

中医辅助诊疗系统的研制 徐元景,牛欣

中医数字舌图的信息处理及其应用 梁嵘

中医脾胃方配伍规律的数据挖掘试验 蒋永光,李力,李认书,李慧琴,陈波

探索中医药优势疾病谱 石圣洪,郑小燕,王宗勤

生物碱的超临界流体萃取研究进展 张涛,蔡建国

中药毒性理论及研究进展 刘树民,罗明媚,李玉洁

根癌农杆菌对云南红豆杉原生质体的转化 罗建平,姜绍通,潘丽军

大枣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分子量的测定 杨云,李振国,孟江,苗明三,魏红

中药质量控制的发展趋势 谢培山

中药饮片质量规范研究概论 程国樑,张瑶华,徐徕

试论我国药材生产基地建设的运营模式 张明,钟国跃,马开森,丁季春

药学科技论文第6篇

关键词:本科助研;教学改革;实践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124-02

提高药学专业人才教育质量,打造创新性实用型人才,提升药学毕业生综合素质,对药学本科生推行助研工程,是全员与全程育人的一种新体现,是加强药学实践教学工作的有益尝试。

一、研究方法

1.分组:选择我校药学专业09级、10级学生共69人,考虑班级、性别、籍贯、成绩等影响,随机分为对照组(35人)和实验组(34人)。

2.方法:对照组与实验组理论和实验课由同一教师担任,按大纲完成学习安排。实验组在规定任务之外,参入教师科研工作,每名教师指导1~2位同学。具体做法:首先,教师给学生每人一个研究题目,指导学生查阅科研文献,撰写详细的实验方案;其次,根据方案准备设备与耗材,对使用与操作进行培训,开展预实验研究;再次,根据商定方案,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助理科研实践;最后,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参照毕业论文格式撰写研究报告。

3.评价:我们开展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调查,对药学主要骨干课程理论及实验考试、专业技能竞赛、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录取率、用人单位满意率统计比较,评价药学助研工程实践改革效果。

二、研究结果

1.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骨干课程理论考试平均成绩比较(见表1)。

由表1可知:对照组与实验组骨干课程(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理论考试平均成绩分别为76.9分和73.2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骨干课程理论实验平均成绩比较(见表2)。

由表2可知:对照组与实验组骨干课程(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实验考试平均成绩分别为83.5分和90.7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校级及以上专业技能竞赛比较(见表3)。

由表3可知:对照组与实验组校级及以上专业技能竞赛满意率分别为22.8%和47.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毕业论文平均成绩比较(见表4)。

由表4可知:对照组与实验组毕业论文(包括答辩成绩与论文成绩)平均成绩分别为81.3分和92.5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5.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硕士研究生录取率比较(见表5)。

由表5可知:对照组与实验组硕士研究生录取率分别为20.0%和52.9%,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6.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用人单位满意率比较(见表6)。

由表6可知:学生工作或读研之后,对照组为31人,实验组为30人;对照组与实验组用人单位满意率分别为61.3%和86.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三、小结与讨论

通过对两组学生在骨干课程理论及实验考试、专业技能竞赛、硕士生录取率、用人单位满意率等进行比较[1-3],说明实验组同学经过本科助研系统训练,综合素质与实践技能有了较大提高,得到了用人单位一致认可。

本科助研工程是药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4-5],利用校内外已有资源,以强化实践技能培养为核心,培养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增强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强化社会责任与团队意识,为后续深造与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药学本科学生助研与毕业论文环节有效结合[6],真正达到教师与学生科研“双赢”的目的,不仅为教师科研工作提供创新性思维的有效资源,而且为教师教学和科研的良性互动提供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李万忠,赵春贞.柱层析实验装置功能的改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0).

[2]李万忠,王晓红.师生协同科研创新研究―以实验大鼠代谢笼改进为例.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0).

[3]韩玮娜,常亮,阎芳,等.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30(7).

[4]赵春贞,王琳,李万忠,等.加强药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提高就业竞争力[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9).

药学科技论文第7篇

【摘要】 

生物技术是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其在中药学领域的应用,将会对传统中药学的研究带来新的生机。文章从构建课程内容与知识体系,构建实验教学内容和体系,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教学内容等方面探讨构建中药生物技术教学内容及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中药学 生物技术 知识体系

中药生物技术是中药学和生物制药相关专业本科及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新兴的复合型学科,利用生物技术的思路和方法,解决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中面临的难题。中药生物技术大量应用现代生物学的理论并综合利用了如生物化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化学工程等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所以被列入高技术的范畴[1]。目前,国内开设该课程的院校不多,因此,中药生物技术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是对传统中药学和生物技术教学思路的转变和教学内容的扩展。

1  课程内容与知识体系的构建

1.1  教学内容的构思课程目标是确定课程知识体系的主要依据,中药生物技术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生物技术的原理和生物技术领域发展的动态以及生物技术在中药学中的应用,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学生适应中药学现代化发展的能力;掌握现代生物工程和技术方法在中药学中的应用技术,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到生产实践中的思维模式;力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药生物技术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多,包括基因工程、植物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以及生物转化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2]。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技术对中药资源的改造与改良;二是利用发酵工程、酶工程技术将药用植物原材料加工成商品,如用发酵法生产的虫草菌丝体、灵芝菌丝体等发酵制品;三是利用生物技术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形成新的产品,如许多功能性的低聚糖、保健食品添加剂等;四是利用酶工艺、发酵技术、生物反应器等对传统中药加工工艺进行改造,降低能耗,提高产率,改善中药品质等。

1.2  教学内容的组织

1.2.1  以生物技术在中药学应用中的发展组织教学内容目前,生物技术在中药中的应用还十分局限,除了在细胞工程和发酵工程方面有一定进展以外,基因工程刚刚起步,而酶工程和蛋白质工程尚未涉及。教学内容着重讨论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及发酵工程等技术在中药基础和应用中的研究,突出“生物技术”与“中药学”的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不能把中药生物技术讲成了生物技术,需要突出中药学的相关内容,重点介绍生物技术在中药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中的应用。

1.2.2  教学内容的融合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具有系统性、基础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中药生物技术与很多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药用植物学、中药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分离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中药生物技术与各个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对重复的教学内容,尽量在授课时少讲或不讲,引导学生复习相关学科知识,安排学生专题讨论,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例如,基因工程技术与中药研究的内容学习,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部分安排学生自学,基因工程原理部分我们安排一个学习小组准备了学习课件,在课堂上精讲30 min,然后各小组课堂讨论。教学重点讨论药用植物基因工程,中药分子鉴定技术和基因芯片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以论文文献为例,详细讲授材料处理、实验方法、结果分析及讨论,以期培养学生的科研思路、实验设计及生产应用技术,提高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3]。

1.2.3  及时增加新资料,扩展教学内容现代生物技术和中药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仅仅依靠教材知识很难跟得上发展的速度,这样学生在毕业后很难满足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求,所以需要教师通过阅览国内外专业期刊、网站,将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科研成果和技术及时地介绍给学生,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使学生了解到当前中药生物技术最前沿的知识,从听课过程中受到更多启迪,获得学科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实用研究技术和思维方法,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拓视野,增强了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如我们在讲述药用植物内生真菌时及时介绍“神七”搭载可产抗恶性肿瘤药物生物原料的植物内生真菌,黑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抗癌药物紫杉醇产生菌的分离与工程菌株的构建”课题等。教学中,我们在围绕主教材完成教学大纲的同时,力求将国内外基因组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最新技术与方法、最新热点课题与方向、相关专业网站等及时介绍给学生,内容不在于知识全和系统性,而重在突出学科领域新、特、尖内容。此外,我校及我系每年有关中药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制药学及中药生物技术的学术报告、讲座不少于十几场,这对课堂教学内容是一个很好的拓展。

2  实验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构建

   

中药生物技术实验课程主要目的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药研究生产相关生物技术原理,培养学生运用相关技术方法的能力。因此,中药生物技术实验设计要充分体现该课程所具有的应用性、广泛性和综合性的显著特点。使所开设的每一个实验都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技术路线,采用多种生物工程技术方法完成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可以全面了解某一中药生物技术产品或某一综合技术方法的特点与关键环节,加强学生对中药生物技术原理与技术全面、深刻的理解。

   

中药生物技术实验涉及的植物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实验技术在前期的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训练,所以我们结合目前生物技术在中药学较成熟研究应用,我们教师相关的科研课题和实验条件设计实验项目。实验以基因工程、植物细胞工程和发酵技术在中药中应用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为基础,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出发,精选实验,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力求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设计相应三个综合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学习实验技术。每个实验项目包括两部分实验内容。药用植物马齿苋组织培养包括植物ms培养基的配置和马齿苋组织培养技术;泰山蛹虫草发酵包括泰山蛹虫草菌丝体发酵和泰山蛹虫草菌丝体多糖提取;丹参分子标记鉴定技术包括白花丹参和紫花丹参dna提取及丹参rapd实验。实验教学效果表明该课程实验的设定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我们三届毕业论文中与中药生物技术相关的题目占30%以上。这些实验项目的开设对弥补传统的验证性实验项目的不足和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3  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教学内容

   

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高等教育的新形势对传统的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发展的新趋势。与其他一些基础学科不同,中药生物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必须从实践教学入手,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

3.1  实验室开放及课外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实验室开放活动,让学生提早得到充分的科学研究综合训练,以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学生正在进行专业课学习时,除了必修的实验课外,鼓励同学进入实验室观摩学习,逐渐训练学生实验技术的规范性、熟练程度。每学期我们针对中药生物技术开放实验室和兴趣小组设定一些题目,如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丹参药用成分,泰山蛹虫草菌丝体发酵条件优化,泰山四大名药分子标记鉴定,丹参活性成分合成关键酶的克隆,马齿苋的组织培养及悬浮细胞培养等一些与中药生物技术相关的科研课题,可以帮助其选择有兴趣的合适方向课题,积极参与其中,为以后的毕业课题和就业选择打下早期基础。从毕业生的考研和就业发现,参与实验室工作比较多的同学在考研面试和就业专业面试中优势明显。

3.2  生产见习生产见习是中药生物技术教学中的重要实践性环节,是与课堂教学相互渗透又各有重点的子系统,是中药生物技术进行直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我们利用周末走进生产企业、研究所等工作领域,不仅加深了感性认识,并且对以后的工作选择也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作用。我们每届学生都要到泰安市的制药企业参观,与中药生物技术相关的如四维制药的泰山赤灵芝菌丝体发酵工艺,泰山药用植物种植园道地药材种植,泰安中信灵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赤灵芝破壁孢子粉加工,泰安山东中药技术学院中药炮制车间等。

3.3  引导学生参加科研部分学习好、能力强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申请主持了泰安市大学生创新科研计划课题,或者参与部分教师承担的国家和省部级创新项目及企业合作项目的研究,使学生了解到不同学科的实验技术、科研方法,开阔学科视野,拓宽思维空间;尽可能增加应用性、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科研水平,积极加强与校内实践基地、校办企业、实习实践基地单位的合作联系,为学生构建更广阔的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余伯阳.中药生物技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

药学科技论文第8篇

以“医药结合、系统中药、实践创新”的培育理念,依托国家唯一的中药学基础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基础基地和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中药基础基地科研训练及科研能力提高”项目,汇集优势平台资源,创建中药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及实践能力自主培育模式,组建本科生科研创新协会,举办本科生科研学术节、出版学生自主科研期刊。全方位、多层次激发学生主动性,倡导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培养中药学科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创新人才,形成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

[关键词]

中药学;本科教育;实践创新;人才培养

成都中医药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中药学本科生、第一个中药学硕士、第一个中药学博士,接纳第一位中药学博士后,奠基现代中药高等教育。秉承全国著名中药学家凌一揆教授“品、质、性、效、用”系统中药思想,依托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中药学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教育部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等科教平台,以国家唯一的基础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基础基地为主体,构建中药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及实践能力自主培育模式,促进基础研究与教育有机结合,加强对本科生的科研训练,提高实践能力,激发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储备。

1秉承“系统中药、医药结合、实践创新”理念[1],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理论

针对中药基础研究创新人才需求,依据学生个性特点,构建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传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为己任,具有中医药原创思维,具备扎实的中医药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的融贯中西、德才兼备的中药学创新人才。“系统中药”思想是在凌一揆教授创造性提出“大中药”概念下,历经继承创新,逐步形成的完整理论。中药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应包含中药基本理论与临床应用、中药基源与鉴定、中药炮制与制剂、中药药理与毒理、中药化学等五个方面的系统知识。我校中药本科教育之初,就逐步开设了《中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中草药化学》(1987年改为《中药化学》)等主干课程,为建立中药本科课程体系奠定了基础。“医药结合”:依据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学院秉承以中药效用为核心,在中药的研究为阐明中医理论提供科学依据等方面突显医药结合,将《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等课程纳入专业基础中。“实践创新”:在强调“早实践,多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了以“实验课程体系、实验技术平台、实习实训基地”为一体的中药本科实践教学模式,优化和完善中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系统中药、医药结合、实践创新”理念贯穿于我校中药学本科生教育始终,亦成为中药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及实践能力自主培育模式构建的基石。

2以“中药基础基地项目”为支撑,奠定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基石

1996年,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获国家教育部批准,创办全国唯一的中药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学基地班)。2012年,学校将中药学基地班正式更名为“凌一揆-中药学基地班”,旨在围绕“医药结合、系统中药、实践创新”的中药学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全面掌握中药系统知识的专门人才。“凌一揆-中药学基地班”为本科提前批次招生,每班30-60人次。班级实行“全程导师制”,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匹配,学生可以在本科阶段即开始完成科研实践,确保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基础理化试验操作与创新研究融会贯通。2014年,由彭成副校长牵头药学院申报了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中药基础基地科研训练及科研能力提高”并获得资助,资助力度400万元,鼓励一线教学骨干,通过科研立项,全额用于本科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按照基金委的要求以及项目申报书、任务书的计划,学院对科研训练项目实行滚动资助,以学院的六大研究方向的正高职称且承担有部省级以上课题的教师科研项目为基础,第一期确立了23个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组,第二期确立11个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组,每个项目资助10万元,为本科生的科研训练及实践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3以各级优势平台为助推,推进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建设

学院推进以“部级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训练基础平台,搭建了“统一化、网络式、综合型”的实验教学平台,加强理论教学平台与实验教学平台的互通,实验、技术与实习实训平台的互补。以“省部共建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为训练创新平台,以“西南道地药材协同创新中心”为训练开放平台的建设工作,并成功获批教育部“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和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深化“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形成了基础强,规格高,功能全,设备新的“学生科研训练平台集群”,大力提升中药学本科学生科研训练质量与实效。学院同时整合资源,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和成都中医药大学科技产业园,打造以中医药产业和健康产业为主要特色的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俱乐部:成都中医药大学成立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将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相结合,以“创业计划大赛”、“创新与创业大讲堂”、“创业沙龙”等品牌活动为载体,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体系,营造整体创新的环境,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科技产业园及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成都中医药大学科技园是以中医药产业和健康产业为主要特色,以“一园三区”功能布局为主体,重点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区、中医药企业孵化区和中医药产业区,形成研发、生产、健康服务、医药商贸的产业集群,打造环成都中医药大学知识经济圈。结合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全面负责大学生创业中心的管理工作,制定大学生创业中心管理制度和年度工作计划。中心受理大学生入园申请,统筹规划和落实创业中心的相关工作,聘请校内外专家、专业教师、创业人士等为学生创业公司提供管理、营销、技术、法律、财务、心理、工商、税务、信贷、风险投资等方面的咨询和发展指导。

4以本科生自主提升为主体,深化科研创新及实践学术氛围

药学院以学院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包含组织机构、学术期刊、科研项目、学生活动的本科生自主科研实践能力提升模式。

4.1自主培育机构-本科生科研创新协会

为适应中医药现代化的需要,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本科学生直接参与科研的兴趣。为有志于从事科研学术工作的本科生提供一个参与科研、师生沟通、学术交流的平台,药学院筹建本科生科研创新协会。协会由凌一揆中药学基地班学生为主体,聘请学科各方向专家作为学术指导专家。协会将作为自主培育模式的组织机构,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以高年级学生及部分研究生为骨干,担任科研团队组建、科研期刊筹备、科研活动筹划等任务。

4.2自主培育期刊-《本草新悟》

中药学基础基地学生自主创办、编制的学生学术期刊《本草新悟》,距今已有三年的刊龄,累积发表了学院本科生科研论文500余篇,以学生学术交流为中心,从不同角度探索广袤药学天地,用创新思维打造全新学术平台,已成为本科学生学术交流和学术成果展示的有效阵地,在行业内兄弟院校中备受赞誉。《本草新悟》将作为自主培育模式的期刊载体,学生在学院指导下,自主投稿、自主编纂、自主运行。目前,期刊运作良好,并呈现出投稿低年级化、普及化的趋势。

4.3自主培育活动-科研学术节

科研学术节是药学院一年一度的学术类品牌活动。学生活动以其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深受学生欢迎。科研学术节通过举办系列学术相关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率,营造浓厚科研学术氛围。科研学术节包括“百草园”学生学术论坛,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管理者和企业家开展相关领域的专题讲座和报告,如王永炎院士、刘昌孝院士、胡之璧院士等知名专家,国家药品安全评价中心主任杜晓曦、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处处长吴锐等管理者,太极集团董事长白礼西、好医生药业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广州奇星药业集团董事长朱柏华等企业家,以此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及时了解到中医药和药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相关政策法规和药品生产、经营、使用领域的现状,切实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双基”实验技能操作大赛,以“医药结合、系统中药、实践创新”的实验教学理念为基础,以“全国药学专业学生实验技能大赛”为导向,设置笔试、试验操作两个环节,借此提升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并为“全国药学专业学生实验技能大赛”选拔储备人才。除此之外,科研学术节还包括“慧眼时珍”中药鉴别知识大赛、学术论文撰写大赛等活动。

4.4自主培育提升-重大讲座及开放活动

模式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基石,注重契合中药学发展前沿,在例行举办学术讲座之外,以学校举办国内重大学术会议为契机,组织本科生积极参与,拓宽科研思维与方法、了解本领域重大研究进展,提升学术创新能力。举办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系统中药,传承创新”品牌开放活动,以基地应届毕业生为主体,适当吸收全国优秀药学类学生,通过“名师讲堂”、“导师面对面”、“野外资源考察”等活动,将理论纳入实践,用实践深化理论,创新集中训练模式,提升集中科研训练实效。

4.5自主培育平台-学生开放式自主创新实体平台

学院构建学生开放式自主创新实体平台,根据系统中药学思想,创新平台包括公共理化实验单元,中药品种、品质与资源研究单元、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标准研究单元,中药药性、药效研究单元,中药炮制制剂研究单元,共享分析仪器单元6大子平台,服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在该创新实验平台可自主进行药学系统科研探索与研究,能开展样品前处理,中药资源与鉴定研究,中药材有效部位提取、分离、纯化,制剂工艺研究及质量控制方法,常规药理实验等研究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可独立自主进行中药科学实验探索的实体空间。

5以创新奖励及学术论文为代表,产出本科生科研创新及实践成果

模式推进以来,本科生科研训练取得实效,学生科研能力显著提升:近三年来,参加部级比赛多次,获得十余项奖励,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前茅;发表SCI文章7篇,核心期刊论文二十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充分展示本科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

6讨论

6.1学生课堂教学与科研创新实践相结合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自主培育模式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学生科研创新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验室,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中夯实基本技能,学、药理、药植与鉴定、炮制与制剂等专业技能融汇贯通,使学生系统掌握中药学的实验技能,培养创新思维;高年级学生通过自主培育模式,主动参与学科中药理论及应用研究,中药药效和毒理研究,中药品种、品质与资源开发研究,中药物质基础和质量标准研究、中药炮制和新制剂、新剂型研究、中药药事管理六个方向进行实践创新。

6.2学院主导科研训练与学生自主科研能力培育相结合

药学院有深厚的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基础,中药学基础基地在中药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模式、体系、课程设置、平台建设等方面均取得突出成果,被教育部有关专家誉为中药学本科教育的“试验田、排头兵、辐射源”。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自主培育模式将成为学院主导科研训练的有益补充,以学院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学生主动性,全方位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培育实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