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微信培训总结

微信培训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09-19 01:06:55

微信培训总结

微信培训总结第1篇

中国银联支付学院作为中国银联和银行卡产业的培训基地,以银联员工和成员机构为客户,立足内外培训,立志成为银联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者、知识更新的组织者、技能提高的培训者、市场关系维护的策应者,以及推广和销售的后方策源地;旨在把培训工作做成品牌,做出影响。中国银联支付学院在员工培训上不断探索、创新,始终走在培训行业的前沿,并荣获“2013年度中国十大影响力企业大学”称号,中国银联支付学院成为银行业培训的风向标。

一、战略转型―从培训管理到培训经营

中国银联支付学院围绕公司战略转型的要求,于2012 年提出了“从培训管理到培训经营”理念,坚持像经营产品一样经营培训,并通过提供高品质的培训服务,激发员工自主学习的热情,努力使中国银联支付学院成为公司战略转型的支持者、业务部门的合作者以及员工成长的“加油站”。

在培训运营方面,支付学院倡导经营理念,即支付学院不是从事发通知、写报告、计考核、打分等简单的培训管理工作,而是像经营产品一样经营培训,把学员当客户对待,把培训做成面向全公司甚至全行业的产品。要做好客户的管理和经营工作,首先需明确客户为什么愿意来,支付学院怎样吸引他们来。基于经营的理念,支付学院探索出具有银联特色的“经营六部曲”,并将其贯穿于对每一个团队成员的培训工作中。

经营品牌

支付学院将重点项目品牌化、体系化,同时注重品牌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传播信息时,注重视觉化,让学员能“看到―触动―行动”。最终,通过制造话题、发现“珍珠”(找到大家对你所做事情的评价),广泛促发传播,制造口碑。

经营内容

要重点经营的内容,一是战略重点,即老板关注和头疼的问题;二是关注业务;三是关注员工的需求。

经营体验

由于学员的体验是培训经营的重点,所以支付学院提出走进培训2.0时代,建立“三位一体”的网络学习平台。为增强学员的参与度,倡导学员“自服务”理念,支付学院提出将学习动力圈和学习氛围圈相融合的“双圈理论”,使学员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经营讲师队伍

从细节着手,让讲师感受到培训是一件很有价值又值得被人尊敬的事。例如,TTT培训、教师节慰问、组织讲师评选投票活动等。

经营培训团队

支付学院已经从过去没人来、留不住、不认可,做到了大家抢着来、不肯走、很认可,这就是团队建设的成果。

经营外部资源

通过各类交流活动,建立培训领域的行业影响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利用“众包”的方式,撬动社会资源,弥补内部资源的不足。

二、探索培训新模式―游戏化学习

要实现从“培训管理”到“培训经营”的转变,支付学院需要紧随时代的发展脉搏,把握每一次社会学习方式的变革。游戏化学习正是对未来培训方式的一种新尝试。支付学院借助“游戏化”这把利器,进行了不断有效的实践。

游戏化培训项目:加勒比海盗

“加勒比海盗”是凯洛格公司针对面向中国银联的中级管理者的培训项目――“启航”而专门设计的一款实战模式游戏。

在25天的“海盗旅程”中,每个团队就是一条“海盗船”,每个团队成员都需要互相协作。最终,哪艘“海盗船”能回到终点,并能带回最多的“宝石”,就算胜出。游戏的根本目的是让团队学会设定目标、调配资源。

游戏的背景是15世纪危机四伏的加勒比海:一直以来,人们认为传说中的钻石岛上藏有无穷无尽的钻石,而找到钻石岛是所有人心中的梦想。船长带领船员航行,每只船队都有一艘船以及一笔用于购买物资的初始资金。

游戏中影响航行的不可测因素非常多,比如诡谲的天气、猖獗的海盗,甚至迷路和谎言。船队需要在钻石岛取得尽可能多的钻石,并将钻石变卖,再顺利返航,所得金额加上剩余的初始资金,将作为最终的成绩。

道具的使用会让学员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组长戴上船长帽,做一些简单的化妆,配合背景音乐,学员们能立即进入游戏。有些船队一开始便直接扬帆起航,根本没有想过制定航行目标,更没有考虑风险、可调控资源等,结果,出港不久就很快“死”在了大海上。对多次的游戏结果进行统计后,我们发现,约有25%的团队是无法“活着”回到起点的。

如果船队只希望平安归航,船长就得将目标定位在规避尽可能多的风险上。比如,当他们一天到晚遇到的都是醉醺醺的“老海盗”(会说“风险与机会并存的”)时,只求平安归航的船队就要自动屏蔽诸如“前面岛屿有钻石”的消息。不过,如果团队不仅想要平安归来,还想得到尽可能多的钻石,那么他们在起航前就要做足准备。

这个游戏无疑是要表明:管理层要学会实现目标的最大化。只求安全归航或过度追求更多的钻石,都是不可取的。一支获胜的队伍就曾这样总结游戏心得:从资料收集、数据化决策,到考虑各类可预知和不可预知的风险,并做好详尽的计划,需要以“天”为最小单位。只有每天都按照规划航行,才能让风险可控,并把握住机会。所以,这类大型实战模拟游戏带来的成就感是很实在的。

学习形式的游戏化:微信

我们发现,传统的基于网站设计的E-Learning系统的局限性愈发明显,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微博、微信等工具传递信息知识的能力却越来越强。为此,支付学院借助微信的传播特性,与公司各个业务部门和产品线进行相互配合,宣传公司业务和品牌,以提升影响力。游戏化让学习和培训变得生动有趣,为此中国银联借助微信平台开发了许多游戏化学习项目,如“一战到底”“银行卡答题”“我猜”等小游戏,增强了关注者的互动性,让培训更具魅力。

“一战到底”替代知识小测试

利用微信的即时性特点开展各项学习游戏,是传统的E-Learning所无法比拟的。例如,在金融IC卡举办期间,为快速检验学员的学习成果,同时避免枯燥传统的试卷答题方式,银联支付学院设计了“一战到底”游戏。

在这个游戏中,部分重要的知识点会被转化成10道题目,学员在培训末期将收到一张纸条,并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发送“一战到底”四个字到微信“银联培训中心”,随后就能收到微信推送的第一道题目(见图2)。学员只有在答对的情况下,系统才会发送第二道题目,这一设计就加深了学员对知识点的理解。最终,最先通关的前十名学员将会得到培训经理的特别奖励。“一战到底”一经推出,学员倍感惊奇和兴奋,纷纷踊跃参加。

“我猜”替代传统知识小短文

以往,普及性的知识一般都是以说明书式的方式传递给学员。比如,银联金融IC卡就是直接给出定义。这样做虽然专业,但稍显枯燥乏味,学员缺乏学习的兴趣。支付学院通过微信设计出的一系列“我猜”小游戏,旨在从传统的机械式灌输,转向让学员自主寻找答案。

在“我猜”的第一阶段,通过微信发出题目,参照给定的图片,以“这是 卡”形式回复(见图3)。空格中所需填写的词语,即为金融IC卡的各项特征属性。从效果来看,在第一阶段,支付学院共收到3000余条回复,其中一个学员最多统计出了21项金融IC卡的特征。

在第二阶段,学员需要选出自己认为的最正确的答案,这一手段促使其对金融IC卡的属性再一次加深印象。如果选的答案是大家都认可的,那么他还可能获得中奖的机会。结果,支付学院又收到了近千条投票信息。

2014年1月,中国银联支付学院基于移动互联网推出了一个新的学习项目:UP守卫团。该项目通过一个虚构的关于尤尼星阿普族人的故事,招募有理想、有智慧、有激情的员工参与项目设计。探索无止境,如何能让培训模式更加灵活便利,与业务更加紧密贴合,培训的效率与效果也能更为突出,一直是支付学院努力的方向。

如今,“游戏化”被业界普遍视为未来主流的学习方式之一。微信能打造一个免费的知识学习平台,并且完全符合社区化、移动化、碎片化、游戏化的特性。在银联支付学院,游戏化学习并非通过开发对应的软件实现,而是在培训项目本身、项目中的具体环节以及移动化学习中体现。未来,银联支付学院会继续探索游戏化在混合式学习中更深层次的应用,以促使培训真正成为学员离不开的“”。

三、传统培训创新――银联版六西格玛

六西格玛培训是公司比较传统的技术条线培训项目,旨在为公司的市场化转型培养技术支持人才。2012年底,由中国银联支付学院牵头组织了“银联版六西格玛”课程开发,进行讲师培养并举办公开课。

突破传统培训方式的瓶颈

“银联版六西格玛”课程于2013年5月份推出。由于培训方式过于单一,第一期就遇到了极大挑战。以往的六西格玛培训采用的都是传统的面授方式,但效果并不好。尽管在课程开发中有互动设计,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学员配合度并不高,讲师操作难度大。所以,在2013年6月的第二期培训中,支付学院尝试用微信进行干预。如果想让学员真正参与微信平台的移动学习,一定要有一个规则。为此,我们制定了一个考核评分标准,并根据培训的特点和目标设计好评分结构。比如,在线考试的比例是多少,怎么得分,怎么考;课堂培训的比例是多少,怎么得分,怎么考,再把微信这个工具嵌进去。此外,仅有规则还不够,还必须让学员达成共识,认可这个规则,且要现场征求大家意见。对于员工年龄结构比较年轻的企业来说,这种培训方式的接受程度最高。

互动性强的环节设置

从运营角度看,通过银联支付学院官方微信与组建班级微信群,在“互动―讨论―分享―总结―测验―知识管理”六个层面进行设计,最终将学员满意度提高了约30%。

银联支付学院还在组建班级微信群的过程中引入了激励机制。一个普通微信群的人数限额是40人,而一个班有50名学员,但为了达到物以稀为贵的效果,我们没有申请增加上限,结果每个进来的学员都非常珍惜入群的机会,也都非常乐意积极地参与互动,因此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有的学员在群里咨询讲师,交流、讨论,还有的学员在群里进行知识分享。因为讲师讲授的知识是讲师的,将其转变成自己的知识还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所以学员在分享过程中把老师讲过的知识又通过自我理解进行重塑,从而帮助自己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除了讨论与分享,在每个模块的课程结束后都有回顾、总结。学员通过微信进行PK,将总结的内容统一发送到微信群,谁先回答,谁回答得怎么样,都可以很清晰看到。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学员也能自发地总结学习的内容。此外,我们还通过官方微博互动进行课堂测试等。

经过不懈的努力,2013年银联实现了“六西格玛专业绿带”培训的全部内训化,完全摆脱了咨询公司。113人参加了六西格玛普及培训;230人参加了“六西格玛绿带”培训并通过考试;65人通过“六西格玛绿带”项目认证;9人成为“银联六西格玛绿带”讲师;总公司技术运营部门六西格玛培训普及率从今2013年年初的79%提升至90%;公司全年总计开展六西格玛持续改进项目67个,内容包括系统安全运维、研发质量效率提升、运营服务水平改进、创新产品支持等工作,不仅为银联创造了可观的收益,也与成员机构等合作伙伴实现了双赢。

四、团队文化建设――绩效改进落地

“情商学之父”、《纽约时报》的科学记者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通过研究指出,优秀的组织氛围能提升高达30%的团队绩效。那么,如何通过培训来凝聚人心、建立团队信任、塑造优秀文化,进而形成良好的组织氛围?银联支付学院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给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案。

颇具特色的团队形象卡片

2013年3月,应业务管理部的要求,银联支付学院需要协助业务管理部设计、组织一场培训,用于增进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理解与沟通,改善组织氛围。了解了员工对于团队文化的期望以及部门管理者的需求后,银联支付学院设计了系统化的培训方案。为了提升项目的效果,银联支付学院还开发出了一整套银联特有的团队文化建设的工具和方法论―团队形象卡片。

2013年6月,支付学院与业务管理部合作实施了本次团队文化建设活动。活动由“团队拓展”和“文化熔炼”两个部分组成,其中团队拓展活动由银联支付学院精心挑选的4个项目组成―“牵手”在于建立团队信任、增加团队凝聚力;“领袖风范”在于提升员工换位思考能力,让年轻员工能理解领导人承担的责任;“挑战180”在于培养团队伙伴的合作与竞争意识;“求生墙”则要求团队全体成员在不借助任何器械的情况下翻过4米高的木墙。这虽然是一个传统的拓展项目,却对团队成员的体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团队全体成员之间必须精诚合作,建立起协作互信的理念,才能最终克服困难,达成目标。

在第二天的培训中,银联支付学院运用催化技术,通过团队形象卡帮助业务管理部提炼出了7项业务管理部全体干部、员工共同认可的准则,并根据这7项准则归纳出干部和员工两个系列共19条团队共识,最后大家签字确认形成“团队公约”。

绩效改进的成效

这一系列的培训项目帮助业务管理部的管理者们意识到他们担当着培养员工的责任;通过公众承诺、行为强化等措施,在团队中逐步形成鼓励文化,使得干部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能够彼此发现优点,相互予以赞扬和激励,促使合作不断增加,为建立良好的团队氛围打下基础。

绩效改进项目为业务管理部的组织氛围改善带来了良好的成效,同时也是银联支付学院运用专业化工具介入业务部门文化建设的一次成功的探索和尝试。银联支付学院在整个项目中担任了项目的策划者,资源的整合、调度者及方案的实施者等角色,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微信培训总结第2篇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ubiquitous problems in the new teacher train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focusing o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neglecting teaching skills and the monotonous training method. To a certain extent, they affect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level of teachers. The construction of "microteaching training camp" will apply the microteaching to the training of new teachers, which complies with the need of teaching skills training of young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关键词:高校;新任教师;微格技术;教学技能提升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new teacher;microteaching;improvement of teaching skills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3-0189-03

0 引言

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由此也带来了一定时期高校的扩招。伴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每年都有大量新任教师加入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这些新任教师逐渐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与此同时,高校的教学质量也日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如何提高新任教师的教学能力,使他们能迅速适应高校教师岗位,尽快成长为高校教学的骨干力量,已成为各高校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

1 高校新任教师教学水平现状

越来越多高素质新任教师的加入,为高校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中的许多人顶着“博士”的头衔,带着“海归”的光环,他们都有着很强的研究能力和专业背景,这些业务素养都为其从事教学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高校目前的新任教师大多毕业于非示范院校,教师职业培训的缺失使得他们在教学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经验十分匮乏。

在笔者所在的高校,目前主要采取一些较为传统的方式来提高新任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比如说一周一次的教研室活动,比如说校院两级督导小组的督导活动,再比如说老教师与新教师结对培养活动。传统的培养模式无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作用,但是由于缺乏良好的操作性,相关培养行为往往流于形式,对新教师很难起到实际的指导作用。[1]

从江苏科技大学近年来的学生评教结果来看,新任青年教师普遍存在课堂组织能力^差,教学设计缺乏新意,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的教师也不在少数。新任教师自身也有在教学技能方面自我提升的愿望,但和大多数普通高校一样,我校仍将新任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更多地依赖于传统的“岗前培训”。岗前培训虽已在全国高校中推行多年,但对新任教师在教学实践方面的指导效果却是微乎其微的。

2 关于“微格教学法”

为了帮助新任教师尽快站稳讲台,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开始尝试将“微格教学法”应用于新任教师培训。[2]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又被称为“微观教学”或者“微型教学”,它最早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教育改革运动。微格教学是基于现代教育理论而产生的,利用信息技术,采取摄录像的方式,为教师的教研活动提供局部性、定格化的研讨,然后依据反馈原理及教学评价理论,对教师进行分阶段培训,以提高其教学技能的活动。从20世纪末期开始,微格教学法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目前已成为师资培训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培训方面公认的科学手段。

3 “微格实训营”构建思路

目前针对新任教师的培训主要是岗前培训,它以行政手段来保证执行,培训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教师的个体需要和个性发展,无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而“微格实训营”主要侧重于解决新任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得新任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课堂教学的各种技能。那么,对于普通高校来说,这样一个面向新任教师的“微格实训营”该如何构建呢?

首先,应当确定若干个微格小组,完成“微格实训营”的人员构建。每个微格小组中包含3-6名新任教师及一名指导教师,通常情况下将学科背景相同或相近的教师分在同一小组。指导教师应选择本校教学经验丰富并愿意分享的教师担当。

其次,在硬件上应当配备好微格教学专业设备。在我们国内,通过多年的实践推广,已经开发出了用于微格教学的成套设备。这些微格教室系统通过安装调试之后即可投入使用,实现了操作的便捷化,功能的多样化。在实践中亦可以通过对高校现有的录播教室等信息化教室进行改造,以节约建设成本。国内的师范院校普遍都配置了规模较大的微格教室系统,但作为普通高校,若要开展微格教学,至少需要配备一个控制室和一个微型教室。控制室用于总控整个微格教学进程,需要配置的设备包括监控台、主控机、计算机、监视器等。控制室能够操控微型教室里所有的摄像头,监控微型教室里的图像及声音,录制和播放教学实况。微型教室里安装有分控机、摄像系统、音响系统、计算机、投影仪、白板和其他必要的教学设备。微型教室除了教学演练、录制教学过程,还可用于教学录像回放及后期的集体讨论、教研评估。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近年来微格教室系统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多媒体存储及编辑、影像制作、视频点播、在线直播等数字化功能得以实现。[3]

接着,在“微格实训营”具体开展培训之前,指导教师有必要与小组成员一同学习微格教学理论和微格教学的实施流程,了解微格教学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模式。微格教学首先假设教学技能本身是由一系列可分解的单个技能组成的。基于这样的假设,受训者通过对每一个单个的教学基本技能进行反复演练,从而掌握较为全面的教学技能。[4]了解微格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程序,有利于后续培训工作的具体开展和培训效果的提升。

4 开展微格教学的实施步骤

在与微格教学的各项准备工作就绪之后,“微格实训营”就可以“开营”了。一个完整的微格教学程序通常包括“教评价再教再评价”的过程。在对参加培训的新任教师进行训练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4.1 制定教学方案阶段

微格教学的设计准备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微格教学方案可以针对某项教学技能或某个教学环节来制定。为微格教学制作的教案应当是切实可行的,应当涵盖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时间分配、注意事项等各方面。教学目标可以由小组成员依据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难点和期望提高的方面来制定,也可以由指导教师根据经验来安排。例如可以选择诸如课堂导入技能、课程结束技能、板书技能、PPT技能中的某一项技能进行专项训练。每一组的总体培训过程都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达到全方位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目的。单次微格教学的时间分配一般限定在10分钟左右为宜,在设计教案时,也要估算出每个教学行为所用的时间,以利于做出整体上的规划。

4.2 微格教学训练阶段

微格教学实践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开展,每次由一人在微型教室里登台授课,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其余的人扮演授课对象,以模拟师生的课堂互动。与此同时,微型教室里的音像设备记录下了整个教学实况。录像时,一个摄像头采集了试教者的音像信息,而另外一个摄像头则记录下了授课对象的总体听课情况及课堂互动环节。授课结束后,全体小组成员在指导教师的组织下,观看由微格系统录制的课堂视听材料,有时还需要反复收看,并结合之前制定的微格教案进行讨论分析。即实现了微格再现。这个阶段可以充分利用微格教室对视听材料的再现和慢速定格的功能。微格再现不仅使受培训者在讲课之后及时观看到自己的教学过程、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有了直观的认识,也方便指导教师对每个环节进行详细的讲解。参与讨论的小组其他成员也在这一过程中受益匪浅。

4.3 评估反馈阶段

评估包括自评和互评两个方面。自评指的是试教者经过微格再现的自我观摩后,向组内其他成员介绍微格教学实践后的体会,对自己在这一过程中教学技能的掌握进行评估。互评是指小组成员在指导教师的启发诱导之下,对试教者具体的教学技能掌握与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切实地提出矫正措施。例如分析教学方案中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哪些已经达标了,哪些还未实现,并探讨未实现的原因。最后由指导教师进行总结评估,指导老师在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对评估结果归纳总结,具体分析教学各个环节,特别要结合教学目标进行讲评,进而给出改进建议,引导试教者尝试修正练习。这样就实现了试教者、小组成员和指导老师的三方互动,在热烈讨论、互相启发的氛围当中教学技能得到了顺利的提升。[5]

4.4 循环再教阶段

循环再教阶段指的是试教者对教案进行修改,结合之前评估反馈的意见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重新试讲、再次评估反馈。再教环节中,试教者对同一课程再次试讲,必定越来越游刃有余,增强自信。再评价环节更是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得到进一步的雕琢美化,为试教者提供了真正有用的反馈,促其进步。这样,通过多次的反复训练,试教者对授课过程中的不足进行不断地修正,发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5 “微格实训营”构建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高校中绝大多数新任教师都没有受过专业的师范培训。初入职场的他们除了要在讲台上中摸索经验,还要应对科研发展、职称晋升、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而“微格实训营”的构建恰好能帮助青年教师摆脱在教学上经验不足的困境,使他们能更快地适应三尺讲台,融入教学环境,从而提高教学积极性。

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学校重视教师教学发展工作,在2011年即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中心成立后,通过开展教学沙龙、教学竞赛、教学观摩等活动,在提升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方面确实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缺乏系统化的教学实训,青年教师们仅靠自身努力,很难在教学方面迅速成长起来。若能将“微格实训营”的思路引入到本校的教师教学发展工作中来,相信这一现状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帮助新进教师更好地站稳讲台、缩短教学适应期,每年新进的教师都将因此受益。[6]

微格教学法使得复杂的课堂实现了教学过程的片段化,教学片段在微格教室中得到循环和改进,这实际上正是科学领域中的“实验法”在教学领域中的运用。它创设出了一个可操作、易重复、能改进的教学环境,受训者在接受专业指导和反复练习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行为和教学习惯,从而有效提升了自身的教学能力。微格教学法融合了现代教学理念,它是对传统的教学“传帮带”形式的升华,将其应用于高校新任教师的师资培训,必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从而为高校建设出一支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黄仲佶.微格教研:高校教师教学技能提高的有效途径[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3):40-42.

[2]方丽.利用微格教研提高高校教师的基本技能[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3):196-197.

[3]包琳,张菁.微格教学法在我国高校中青年教师培训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4,06:149,151.

[4]乔恚李江峰,曾玮.从师范生职业技能的缺乏谈导师制的微格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0(18):150-151.

微信培训总结第3篇

摘要:在关注日常生活进入“微时代”的基础上,本文结合传统培训模式的缺陷和成人教育的特点,通过收集、整理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及互联网中有关“微时代”学习方式方法,总结出新时代传统培训模式的4种有益补充方式。

关键词 :微时代 培训学习模式 创新

每天上下班的路上,经常能看见许多年轻人在人群中、在车上,甚至在走路的时候,不时低头看着手机,有些人浏览来自微信朋友圈的留言和“发现”,有些人则是看小说和玩游戏。很多人外出旅游和品尝美食后,也喜欢用微信等方式来和朋友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经意间,现在的智能手机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久前,中国社科院的《2014年新媒体蓝皮书》指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中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新媒体第一大国。蓝皮书明确提出,当前中国已进入“微时代”,微传播、微政务、微支付、微电影和微视频构成了2013年中国新媒体发展的“微时代”景观。部分地方政府在“微时代”也走在很前面,如,据网络报道,2014年7月10日上午,“广东”微信微视政务平台上线,网友只要打开个人微信,扫一下“广东”政务微信的二维码,可以直接通过微信平台在全省范围内办理生育、户籍、教育、就业、社保、出入境、消费维权等21类业务。这让我们切身体会带“微时代”的到来。

本文结合传统培训模式的缺陷和成人教育的特点,通过收集、整理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及互联网中有关“微时代”学习方式方法,总结出新时代传统培训模式的4种有益补充方式。

一、传统培训方式的挑战

越来越多的公司基层员工趋于年轻化,85后、90后员工逐步成为公司的主力。他们个性独特、张扬,差异性明显增强,同时,他们也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以求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但长期以来,企业对于员工的培训基本上沿袭了传统的讲座形式,在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人力、物力后,企业培训不仅越来越难见成效,甚至还导致员工满腹怨言、人在神离等许多负面影响。更糟糕的是,有些企业培训尚未开始,就被员工私下冠以“洗脑”之名。当员工们满怀戒备和抵触情绪走进培训课堂,这样的培训,效果之差也可想而知了。而对于培训管理者来说,对传统培训工作“到底有没有用”、“起到了多大的用处”这些问题的反思就会“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年轻员工受到“微信”、“微博”等“微技术”的影响,习惯于使用智能手机,“碎片式”的学习习惯正在逐渐弥漫和强化,这必然对传统培训形式提出挑战。因此,在进行培训时,应顺应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特点及培训对象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的改变,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寻求培训模式的创新。

二、成人学习的特点

成人学习以实践为主。心理学家米奇.霍利德总结了“10-60-90” 原则,基本内容为:当你告诉员工做的方法时,只能记住10%;当你给他做示范时,能记住60%;而当你与他一起做时,会记住其中的90%或是更多的内容。现代培训的职能特点是由强制到促进、帮助。即由过去以强制性为主转变为以促进企业员工学习为主;由过去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鼓励员工获取知识、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员工个人在教育培训中有更多的主动性、负有更大的责任。

因此,培训组织者应该负有更多的辅助、指导的职责,为员工提供条件、信息,帮组员工达到适应岗位、提高能力、自我发展的目标。

三、新时代员工学习特点

研究表明,现在许多新时代员工的学习特点可以进一步归纳为即学即用型。就是说学习者除非认为所学习的内容可以立即应用到工作生活中,否则不愿意付出代价学习。这类学习者有四个核心特点:一是不主动学习,不会明确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也对学习没有渴望感;二是拿来主义,碰到问题之后倾向于直接请教有相关经验的人,而不是深入研究;三是没时间,平时工作太忙,抽不出整块的时间去培训学习;四是没有耐心,很难将学习坚持下去。

即学即用者的学习场景很小,可能是在等人、等车、会议中、上厕所……这些特点映射到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是微博、微信和百度等的兴起,这些工具满足了年轻人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去学习,他们满足于碎片式知识的获取。新时代的培训工作者应该紧密把握时代变化的脉动,面对这种转变,我们可以拥抱也可以观望,但却不能视而不见。

四、微时代培训的几种新模式

传统的企业培训动辄数天,少则大半天,难以完全满足上述分析的年轻人的学习要求。参考有关企业的实践结合年轻人学习特点,提出以下4种具体培训新模式,供各企业在培训组织中参考。

1.微信学习。依托移动互联网,运用腾讯微信通道,搭建微学习平台,尝试通过创新培训模式以实现提升一线人员能力。微学习平台具有覆盖面广、使用方便、形式灵活、知识准确和效果可控等特点。具体做法是先关注“某某微学习”公众号(如订阅号每天可以推送一次群发消息),加入了微学习平台,打开“某某微学习”微信账号,就可随时随地参与学习。也可以通过加入微信群进行学习。辅以适当的技术手段,微信学习可以实现以下优势:第一,形式灵活。一是学习课程设置灵活,根据不同区域、不同角色的培训对象,编排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二是学习内容灵活,课程内容以新业务学习和关键点补习两类为主,加强实时学习,新鲜的知识、热点知识优先学习;三是学习方式灵活,改变以往灌输说教式培训方式,以选择、判断等题型承载学习内容,学习人员在答题过程中轻松掌握业务知识。第二,学习知识准确。业务知识内容可以统一由上级单位编辑,确保知识点精准并且适应公司发展环境。第三,学习效果可控。可以引入积分制,替代传统考试来检验学习效果。

2.“微博”教育。如“每日一播”、“@你没商量”等。某公司依靠现代化的办公方式,利用目前发达的网络媒体,建设了以“弘扬安全文化”为主题的“微博圈”,将企业能够上网的电脑通过微博进行联接,第一时间传播安全生产常识。在微博教育中,该公司下发了学习制度和管理规定:每名加入微博的员工必须定期收听,并留下问题答案和“足迹”作为考核依据,答案错误和超过3天未登录的员工将会登上微博“黑名单”。

3.“微电影”大赛。这方面某高速公路公司进行过一些尝试。去年某高速公路公司以“感动在基层”为主题组织各单位在广大员工中开展了“微电影”创作大赛,员工们纷纷拿起手中的DV,用独特的角度、鲜活的语言、熟悉的“演员”,记录发生在你、我、他之间,记录在践行“至臻建设、欢畅同道”的企业文化理念过程中令人感动的故事,并在“七一”建党纪念日前夕播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去年和今年组织的大学生入职培训中,播放了获奖的“微电影”作品,使新入职员工对公司和先进员工有了更加直接、鲜明的认识,亦取得很好效果,值得以后继续推广。

4.移动学习。所谓移动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移动技术提供的优势,基于手机等小型化移动设备,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的随时、随地、随设备的新型学习方式。移动学习的出现,使得学习者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在有网络覆盖的任何地方,根据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即学即用者往往期待在遇到具体的时候能即刻找到解决办法,如“如何处理棘手的客户”、“如何影响老板决策”等等。问题的解答可以通过企业的内部平台,也可以通过外部的公众平台。百度知道等公众平台是能将应答问题解决得不错的产品之一。因此,移动学习产品能满足为用户提供碎片、及时和海量的内容和服务,从而也为“微时代”年轻人的学习助上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 1 ] 陈澄波. 移动学习—— 学习的未来[ J ] .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22):76-78

微信培训总结第4篇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供电企业;网络培训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前言

培训是提升企业内部管理质量的主要方法之一,针对不同方面的培训,能够保证企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但是目前在供电企业的培训当中往往会由于各种原因,而造成部分培训无法达到理想效果的情况,针对目前供电企业培训的现状,可以对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网络培训的优势和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一、供电企业培训的现状

从以上叙述可以知道,目前供电企业中最为常用的两种培训方式为远程电视培训和面对面培训,但是这样两种培训方式都存在各种方面的不足,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是具有空间时间的限制。对于面对面培训来说,在开展培训活动的时候,部分基层单位距离总部的距离较远,在长时间的参与培训过程中,常常会由于疲劳,导致参与培训的人员感到精神不佳和身心疲惫,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样的培训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电视远程培训来说,可能会由于网络信号的原因,导致培训的画面或者声音不清晰,同样会影响培训的整体效果。

2.具有培训人员的限制。不管是面对面培训还是远程电视培训,都有一个共同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存在有培训人员的限制,这样两种培训方式都需要一定的场地,这样就会导致培训的覆盖面较窄,使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培训的方法不正确。在目前的远程电视培训当中,由于会场没有培训老师,在培训时间较长的情况下,其中的参培人员就可能出现懈怠的情况,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培训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另外,目前供电企业的培训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通常情况下,是由人力资源部进行统一安排,培训的主要内容也是管理层所决定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无法真正的了解到基层员工的真实想法,无法及时的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发现,这样就会造成培训的不公和偏失,使其中部分基层员工的职业技能水平无法得到提高。

二、微信公众平台的主要功能

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的基础上所新增的功能模块,在这样的平台上,企业和个人可以建立一个公众号,通过文字、图片和语音的方式来进行全方面的沟通和互动,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解决了目前企业内部培训中所出现的大部分问题,企业可以通过公众号来向所关注的人群提供咨询服务,而所关注成员也能够通过其中所开通的功能来进行相应的提问,这样可以使培训达到预期的效果。微信公众平台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群发功能。企业在更新信息的情况下,可以向所有关注微信公众号的成员发送消息,而这些成员可以随时随地接收企业所更新的信息。

2.自动回复功能。微信公众平台具有自动回复功能,关注微信公众号的成员可以根据相应的提示输入关键词,而微信公众平台就能够根据输入的信息来进行自动回复。

3.自定义功能。在目前的微信公众号上,具有较多的功能,关注此微信公众号的成员可以根据公众号的菜单,来选择自己需要的选项,来获得相应的信息和服务。

4.在线留言功能。关注此微信公众号的成员如果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的情况下,可以在此平台的规定位置进行留言,而微信公众平台的管理者在看到留言的情况下可以对留言进行回复。

5.数据统计功能。平台管理者可对所输入的信息和图片进行整理分析,以此来了解用户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

三、微信公众平台在供电企业培训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和主要优势

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来对供电企业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不仅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达到了预期的培训效果,同时能够起到企业宣传的效果,改变了传统培训的方式,一般情况下,微信公众平台在供电企业培训工作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是方便快捷。关注微信工作号的成员,只需要在有网络覆盖的地方,打开手机或者电脑上的微信客户端,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培训工作,不用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范围较广。传统的培训由于场地或者设备的限制,培训人员的数目受到一定的限制,在使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培训的情况下,可以对关注其的所有用户统一提供培训服务,不再受到人员数目的限制。

3.培训信息较为准确。微信公众平台上所具有的数据统计功能,能够通过信息的主要内容统计出成员的实际情况和主要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有针对性的来进行培训服务,并且可以根据供电企业中员工工种的不同来对培训内容进行确定,在目前的供电企业当中,可以进行实现的资料收集,来对所关注的所有人员身份进行管理,并且对用户的真实姓名和工种专业进行备注,并且根据这样的分类信息实现针对性培训;另外,供电企业中的所有用户也能够根据自定义菜单来进行自主培训,实现了“由上至下”和“由下至上”的相结合,以此来使培训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4.加强交流沟通。一般情况下,供电企业的微信公众平台属于特定的培训中心进行管理,其中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成员的留言来进行互动交流,及时的发现企业运行中所出现的问题;另外,其中的管理人员可以利用数据统计功能,来对培训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和统计,并且将这样的资料进行整理,形成最新的模块素材进行上传。

四、结束语

内部培训作为企业运行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传统培训中所出现的实际问题和限制,可以采用微信公众平台来进行培训,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展培训人员的数量,同时还能够提高培训效果,有针对性的增强员工的专业工作能力,保证供电企业的稳定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李音洁,黄孝超.供电企业基于微信公共平台的网络培训[J].管理观察,2014(25):119-120.

微信培训总结第5篇

【关键词】迷你课 岗前集中培训 新教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C-0138-03

一、高职院校新教师培训开展情况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教师队伍的建设跟不上这一变化,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虽然招入一些新人,但若不能进行有效的授课技能培训,仍然不能缓解这一矛盾。鉴于此,近年来各高职院校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中心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在短期内,通过强化训练培训教师,使其具备最基本的授课能力,助其形成必要的授课信心和明确今后的教学工作努力方向。但因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教师岗前培训模式,有些学校的新教师培训流于形式,或者针对性不强,或者实践性不强,或者新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参与度不高,达不到预期效果,在一些教学环节没有形成固定的思维和良好的意识,以至于新教师进入教室因紧张而不知所措。

二、“迷你课”概述

欧美在新教师岗前集中培训模式(pre-service centralized training pattern)中主要采用微格教学((Micro teaching)方式培训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微格教学由斯坦福大学的布什和欧伦等人于1963年创导开发,用来培训教师课堂教学技能。随后,英国新犹斯脱大学和德国慕尼黑大学、日本的京都教育大学相继开展微格教学研究,作为教学技能的训练方式,用于职前与在职教师的教学技能的训练,并建立相应的微格教室,开展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见习与教学实习的微格训练。

“迷你课”(Mini Lession)是教师岗前集中培训模式的主体部分,是针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特点从微格教学改进而来的,特点是小而全。其与微格教学培训的实质一样,将复杂的课堂教学分解为比较简单的小型教学,通过一个信息化控制训导系统,使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个特定的教学行为,在实践的过程中对高等教育教学理论有更直观的认识,通过反复的演练,发现和纠正一些不良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教师基本教学技能,消除初上讲台的拘束感和恐惧感,增强从教信心。与微格教学培训不同的是,以“迷你课”为主体的岗前集中培训模式是针对高等教育教学的特点,从内容、实施流程、评价反馈方面设计教学技能培训模式,另外,还通过各种手段,额外地将教师素质拓展有机地融入反馈环节中,与基本教学技能培训相得益彰。

“迷你课”作为小型教学,只有10分钟的时间。其模式由6个环节构成,简称BOPPPS模式,详见表1。

“迷你课”时间上可划分三个时期:在前期做一些铺垫工作,由前三个环节组成;在中期开展参与式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由第四环节组成;在后期进行教学效果检验和总结,与前期内容呼应,由后两个环节组成。

三、“迷你课”在岗前集中培训中的应用

本文从“迷你课”角色扮演、“迷你课”环境营造、“迷你课”演练准备、“迷你课”演练轮训、“迷你课”演练反馈五个方面阐述“迷你课”在岗前集中培训中的应用。

(一)“迷你课”角色扮演。“迷你课”演练中的角色分三类:一是训导者及训导者助理。训导者负责“迷你课”相关概念的讲解和“迷你课”示范,训导助理负责培训环境布置、录像、“迷你课”演练时间提醒。二是演练者。在特定培训环境里,以教师身份演练“迷你课”教学各个环节。三是学生扮演者。在特定的培训环境里,扮演学生角色,配合演练者参与教学活动。一名培训学员在培训期间交替扮演教师和学生角色,分别从授课者、学习者不同的视角体验“迷你课”教学的各个环节。

(二)“迷你课”环境营造。恰当的培训环境布置,可以营造出利于培训的气氛。做法灵活多样。比如,将彩色贴纸、条幅上墙,用各种颜色的水性笔写上一些朗朗上口的短语,内容基本上是与培训相关的教学理念、人生格言等,这些都是事先布置的。学员到场后,也可以参与部分培训环境的布置,选取自己喜欢的颜色笔,写一些个人喜欢的格言激励和警醒自己,在立体三角座牌上写自己的名字摆放在本人的座位前。这样的环境布置可时时提醒学员该用什么情绪参与集中强化培训,有助于学员快速进入高强度培训状态。

(三)“迷你课”集中培训整体时间安排。从注意力和持久力、承受培训压力强度考虑,以“迷你课”为主体的集中强化培训时间定为3天比较合适,毫无从教经历的新教师可适当多参加几次。在每次的培训中每位学员需经历三轮“迷你课”演练,每经历一轮演练都可以通过反思有新的体会和认识。参考表2结合实际情况编制安排表。

每次的“迷你课”演练轮训之前,均安排理论知识讲授。

时段一为准备期,划分的时间相对多些,由训导者给学员做三方面的与“迷你课”演练相关的基础知识铺垫:一是认识“迷你课”,重点是BOPPPS模式认识,讲解“迷你课”在培训中的作用和演练流程,如何选题和根据选题写教案和制作课件,如何做“迷你课”反馈;二是认识BOPPPS模式,通过“迷你课”示范,更直观地了解“迷你课”演练流程核心――BOPPPS模式,了解其中的各个环节的作用以及如何衔接形成整体;三是了解相关现代教学理论知识,主要是BOPPPS模式中的各个环节涉及相关教学理论知识,比如,参与式教学中的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念、学习者六种需要、学习过程、教学方法对学习效果的直接影响、参与程度等方面的主题讲解。这三方面内容可交叉安排培训,目的是让每位学员能顺利地完成随后的“迷你课”演练,在多次反复的“迷你课”演练中对相关的教学理论有更深入理解,并与他人共享体会。

在时段三、四的两轮“迷你课”演练之前还会各安排30分钟左右的相关教学理论讲解,目的是引导学员在“迷你课”演练之后结合教学理论进行针对性的反思,形成评价和反馈。

时段五的总结以学员为主,根据自身“迷你课”强化培训实践和体会,选取一张明信片,借题发挥,回归到总结内容上。该方法对训练学员的发散思维能力非常有效,是本培训模式创新点。

评价及反馈几乎贯穿整个强化培训过程中,目的是通过不断的反思,领悟现代教学理念的精髓,提高教学基本技能水平。这一培训手段视为素质拓展培训,训练学员的发散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迷你课”演练轮训。每位学员在“迷你课”集中强化培训中需完成三次“迷你课”演练,每次轮训时间为20分钟,其中,10分钟准备,10分钟“迷你课”演练。

10分钟准备内容:一是教学环境的布置,比如道具、白板、电脑、课件等;二是培训环境的布置,比如录像机、计时器等。

10分钟“迷你课”演练:其他学员扮演学习者参与演练者设计的互动教学。训导者助理负责录像、计时、时间点提醒,时间到则停止演练。采用固定套路演练“迷你课”的各个教学环节,在反复演练的过程中,改掉一些不良习惯,同时形成一些具有现代教学思想的行为习惯。难点在于参与式教学环节,主要体现在:如何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习者参与;如何把控时间与参与程度和参与面的平衡点。

(五)“迷你课”演练后的反馈。“迷你课”演练轮训之后需反馈及总结,大约需20分钟。反馈流程大致是:

10分钟一对一问题提出及反馈。训导者将演练者带离现场,训导者口头提出问题及反馈,演练者回答问题并接受反馈。而此时,其他学员边看录像边撰写书面反馈。此环节重点在于通过思想碰撞,训导者、演练者、学生扮演者三方互不影响地形成反馈,保证反馈的独立性。

10分钟汇集反馈及总结。在训导者的引导下,演练者书面反馈,老师点评总结,最后是训导者、其他学生扮演者的书面反馈,演练者汇集各方反馈。

反馈形式多样,可以是以下形式之一或两种形式的组合。形式一:表格反馈,填写事先准备好的表格,回答其中提问,反馈问题相对集中,易于把控,占用时间少些。但形式比较中规中矩,给学员发挥的空间少些。形式二:绘图反馈,把自己的反馈体现在图画之中,形式比较新颖有趣,可以调节气氛,但反思点容易分散,反馈内容可能受制于自身的绘画能力,占用时间较多。可以与形式一结合使用。形式三:道具反馈,比如,选取一张明信片,关联其中的图案到反馈内容中。形式既新颖又有挑战性,从活动可观测到学员的发散思维强弱情况。局限性与形式二类似。此形式一般用在培训最后时段的总结中。

每次的“迷你课”轮训和反馈,大约需要40分钟。图1为40分钟内“迷你课”演练及反馈环节各个角色活动示意图。

四、结语

从“迷你课”开展的过程看,其具备了时代性、从属性、训导性、技术性、实践性、广泛性,很适合作为目前教师发展中心培训模式主体部分“迷你课”可以避免传统培训模式中的种种弊端,短期内促成新教师形成基本的授课能力,前提是组织者和学员必须对“迷你课”演练有正确的认识。

(一)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培训所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迷你课”演练犹如武术演练,平时练习套路,(下转第162页)(上接第139页)目的是触及现代教学精髓,并形成定式思维和行为习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下意识地完成平时练习的动作,迅速地做出准确的判断及合理的反应。在实践过程中,不能完全按套路走,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和变化,方可得法。

(二)培训之后需以其他后续工作为辅助。以“迷你课演练”为主体的岗前集中培训仅仅是教师发展中心对新教师提供职业发展支持的开始,后续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在经历岗前集中培训之后,教师发展中心还会根据培训期间学员的表现记录开展跟踪服务,通过各种渠道观察新教师记录在案的问题是否解决了,定期与新教师座谈,了解新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有什么疑惑和需要提供帮助的地方,及时伸出温暖之手。

(三)教学技能提高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基础积攒涉及个人涵养和职业素质,所以无论是在集训期间还是在平时,在训练教学技能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说和写的表达能力,形成教师应当具备的发散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宣桂鑫.德国的微格教学[J].北京: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5)

[2]孟宪凯,李涛.中国微格教学20年[J].北京: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9)

[3]马成杰.微格教学的基本特征[J].北京: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6(1)

微信培训总结第6篇

【摘要】数字时代,教育发生了革命,而培训教师技能为主的微格教学还在"穿新鞋,走老路"。本文从信息技术对教育带来的改革视角出发,依据信息技术下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变革,提出了数字时代的微格教学变革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数字时代;微格教学;变革

【中图分类号】G640

在当今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数字时代,人人都主动或被动地进入了数字化领域,这不仅体现在工作中、生活上,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数字化教育革命。以资源化学习、翻转课堂、电子书包等新技术为特点的数字化使得传统的课堂教学面临一场全新的变革,它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关键的是变革我们的思想,更新我们的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让他们即要"学会",也要"会学"。由于课堂教学的全新变革,作为训练师范生课堂教学能力的微格教学必然要斗转星移,全身而变。

说起课堂教学改革,很多人都感觉是老生常谈,家喻户晓。如"以人为本","学生主动学习","师生角色互换","培养创新人才"等,而实践中如何真正践行这些理念,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常体现的是"涛声依旧""我行我素"。

一、数字时代下的教育改革需求

1.数字时代下的人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的冲突

许多人以为互联网只是一个新的传媒工具,其实不然。互联网其实不但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交往方式,而且,也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与生活方式。人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很多的时候,是取决于他的生存状态的。

2.数字时代下学习方式的冲突

没有什么时代会像今天这样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积极主动地思考与学习,并且是带着问题去学习。数字移民往往会循规蹈矩,按照经验性的模式和方法进行学习,而生活在互联网的数字化世界里的数字土著,由于接触信息过量,人要不被海量的知识信息所淹没,就必须学会寻找信息与利用信息,而寻找信息与利用信息的前提,必须是要有属于自己的问题。因此,数字土著们在这样的时代,必须要学会主动思考,学会质疑问难。

3.交流方式上的冲突

数字移民受前数字时代的影响,进行人与人交流喜欢直接的、现实空间的方式,认识和评价一个人倾向于大众共识的或组织定性的,结果往往是接触面小,片面或受领袖人物误导。数字时代下的数字土著能够最大限度地将人的知识、智慧调动起来。互联网就像一张智慧之网,几乎将整个社会的思想、知识与智慧,一网打尽。

4.身份、地位的挑战

中国,长期以来浸泡在等级特权思想里,一切重大的事情都是由权威人士来拍板。因此,官本位,权力崇拜,权威主义盛行,特权主义价值观盛行,家天下的意识浓厚。受这些影响,数字移民乐此不疲的搞个人崇拜,洋和尚崇拜,权贵崇拜,影响在教育领域里体现出的是教师权威、阅历权威、职称权威、高学历权威,甚至职务权力权威。

二、现代课堂教学的理念

数字土著所需求的是数字时代下必然的学习方式,而这种方式却是数字移民必需变革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与课堂教学技术的应用演变是分不开的。随着新型技术在课堂中的广泛应用,课堂教学模式正经历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变革。变革后的现代课堂是新技术对传统课堂变革的产物,吸收了人本主义、互动教学、环境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的精华,借助智能空间、云计算和人体工学等技术支持,教与学活动是以开展互动为核心的。

三、数字时代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数字时代下的微格教学,尽管面对不同学科性质的师范生,选择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都应体现数字土著所期待的那种以人为本、学生主导、自主、主动、探究、互动等理念。

现代课堂中应用了大量的信息化设备,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建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基础。目前已有许多专家对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和总结。祝智庭教授等(2001)按教育形式将信息化教学模式分为8类30种典型模式;李芒教授(2007)认为信息化学习方式形态包括信息化自主式学习、信息化合作式学习、信息化探究式学习、信息化接受式学习、信息化体验式学习;钟志贤教授(2009)在乔纳森等人提出的6种技术支持学习方式的基础上,总结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6种类型;陈丽教授等(2011)归纳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5种方式。

总结、归纳这些学者的研究,信息化教学模式有这样一些:讲授型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情境-探究教学模式、游戏化教学模式、研讨型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虚实结合-远程协同模式等。

四、数字时代下的微格教学变革特点

实践中,不同的教学模式有着不同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而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的主要实施环节。因此,在数字时代下,微格教学仍然不失为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适应于新的教学变革发展必需,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微格教学必然产生新的改革和发展。

1. 微格教学培训目标的多元化

传统微格教学的培训目标单一,就是对课堂教学技能的培训,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基于现代教育改革的发展需求,微格教学不仅在于课堂教学技能本身的培训,也要也可以培训教师的课堂活动指导技能;学生问题探究与解决技能;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技能;学生合作学习技能;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技能等。

2. 网络化的微格教学支持系统

信息化环境下的微格教学是在传统微格教学系统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计算机网络、视音频采集、数字化存储及传输等新设备、新技术,构建出一个集多媒体课堂教学、视音频实时录制、数字化存储、网络点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

3. 微格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微格教学实施的基本环境是微格教室,尽管一部分信息化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但依然有一些新型教学模式是在课堂教学里实施的。

4. 微格教学技能的新变化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也必然对现代的教师有了新的技能需求,因此,现代微格教学培训中,也必然融入新的教学技能。

5. 微格教学的综合评价

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最大的特点是构建了微格教学的网络平台,实现网络视频点播、资源共享。注重课后指导点评功能;课后双向交流功能;实时远程评价功能等。数字化微格教学的评价是采取个人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甚至他人评价的多种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陈卫东,如何建构未来课堂教学模式,[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09

[2]倪晟,基于Web的微格教学资源管理与评价系统的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1-02

微信培训总结第7篇

关键词 微技术 培训范式 构想

一、问题源起

在职培训是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培训的体制、形式与内容直接影响培训的效果[1]。传统的师资培训课程取向以学科理性及实践感性为主,学科理性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开发与实施都由高校教师完成,他们注重于自己研究领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讲授,呈现去实践的倾向,这种培训的理论并未适应实践的逻辑,甚至与参训者在实践中积累的教育信念相冲突,培训结束参训者就将所学理论束之高阁。实践感性取向的教师培训在调研中比较受参训群体的欢迎,但这种注重教学具体问题的观摩展示类培训,忽视了实践智慧的情境性,缺少理论的提升及默会知识的外显化,参训者观摩体验之后并未领悟授课者的教学智慧,在自身实践中亦遇到很大的困境,两种取向的教师培训都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交融。微时代的背景下,通过微技术实现培训的体制、形式与内容的全方面转变,逐步构建并完善了问题导向式区域职后教师研修范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坚持面向实践、研究实践、服务实践。

二、微技术下教师培训的范式

微技术泛指微时代的微视、微信、微博等快捷信息传播技术,微技术支持下的教师培训以借助微信等通信工具组建的教师成长共同体微群为实践问题来源、观点分享及理论翻转学习平台,以微课等微视频为交流、学习的载体,以微任务、微反思、微报告等为默会知识外显化的成果,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设备终端,以云存储为翻转学习的媒介,可实现随时随地的互动交流、理论选学、观点分享,是一种关注实践、面向实践的教师培训范式。微技术支持下的教师培训具有如下的范式:

其中,①需求调研及生成需求是培训实践取向的保证,项目前期需求调研微信(QQ)群是借助宁波市师训中心往期师资培训班组建而成,这保证了师资培训问题来源的实践性、广泛性,生成需求是当期师资培训组建的微信(QQ)群体在经历现场培训、实践反思及翻转学习后遇到的新的实践困境及教育热点问题的重新征询,需求调研是训前调研,生成需求是训后调研及新项目的训前调研,共同的技术支撑是每期培训班组建的微信群。方案设计、专家筛选都应在综合考虑微信群征集的参训者意愿及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基础上经广泛论证而确立。现场培训亦同传统师资培训有所区别,现场讲授的理论不再是培训者依学科理性或自我经验展开,而是以参训群体的教育主张微视及教育热点问题为出发点,整个培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交融。除现场培训外,培训师还根据参训需求将专家观点进行微课处理以供培训后的翻转学习。现场培训有两种微视及一个微信群作为技术支撑,参训者教育主张微视为专家讲授提供实践案例,专家观点微课为学员训后翻转学习提供载体,参训者微信群实现参训者内部、参训者与培训管理者、参训者与培训专家的时时无缝沟通。实践取向的教师培训关注参训者对教育实践的参与、体验与反思,前述环节保证了参训者对整个培训的实时参与与体验。②是培训的反思环节,分现场反思与实践反思两种,都是基于微信群及微视频结合学习理论对自身实践经验的修正与升华,微信群保证沟通的实时性及针对性,微课保证了不同接受程度的教师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其对内容的掌握,同时又是对现场培训的有益补充及延伸,保证了参训者学习的灵活性。③是实践智慧生成的环节,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云存储、微视技术为实践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实时学习载体;微信群保证了专家及培训者对教师解惑的实时性。

三、范式的实践

此处展现笔者将微技术下教师培训的范式在高中数学教师短时培训项目设计中的具体实践。

1.需求调研

项目设计之初借助师训中心各期师训项目我们组建需求调研微信群(QQ群)并在群内发放培训需求调研问卷,确定教育实践关注热点问题,项目方案设计依热点问题需求展开。如调研发现一线数学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中也在一直不停地实践“问题为核心、创设情境、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或小组探究、教师指导、建构知识”整个问题驱动式教学的流程,但是实践过程中教师的个人素质即教学默会知识的素养制约了数学课堂问题驱动教学的实施效益。数学教育专家张奠宙、杨玉东等亦指出数学学习应用那些能反映数学组题本质的本原问题驱动,基于此,笔者将本次高中数学教师短时培训主题定位为“聚焦问题驱动数学课堂中的本原问题设置”。

2.方案拟定、专家筛选、现场培训

初步方案拟定之后笔者邀请师训中心培训专家团队把关的同时将方案发放到需求调研群内,征询可能参训对象的意见,并进行专家需求调研。最终拟定方案之后根据拟参训对象群体的意愿及相应学科教育理论的实际需求在省内省外有针对性地筛选资深专家组建培训团队,并将方案上传省选课平台进行学员自主选报。培训正式开始之前,根据选报项目人员名单再次进行设计方案意见征询,并进行相应案例及参训者教育主张(微视)的收集,及时将实践参训需求反馈给培训团队,培训团队根据需求,借助微技术开发相应的教学微视频,建设培训微课资源库,以供现场培训之后参训学员的翻转学习。部分现场培训师组建实际参训学员微信群实现培训专家与参训学员在教育热点问题上的实时交流,现场学习包括科学教育理念的讲授及实践智慧的现场分享。

3.理论指引、反思性研究、实践指导与新培训需求调研

理论指引环节通过微课资源库及专家的理论与实践指引,帮助参训教师加深对本原问题驱动教学的理解。数学中本原性问题即反映数学言语最原始、最本质的观念、思想的问题。本原性问题分宏观与微观两个层级,宏观问题在整体上指向言语学习材料,帮助学生数学学习中进行哲学思考,激发学习兴趣,是言语整体结构型问题(思想方法层级);微观问题在微观上指向探究内容,帮助学生数学研究思考,把握数学的本质,是局部操作性问题(知识技能层级)。问题驱动是激发学生数学言语习得的原动力,课堂教学情景中环环相扣、能凸显数学言语本质的问题能引导学生的学习层层深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体验并理解数学言语的本质。数学本原性问题的获得源大致有预设、生成两类。预设类问题要求教师将数学问题学术形态教育化,使问题反映的言语本质被学生感悟和理解,生成类问题要求教师在言语习得情境中敏锐地抓住反应数学本质的生成问题并加以数学化,它们都是在师生针对“数学文本”的对话中自然生成,具有基于预设的原发性和多角度对话的特质。

反思环节分培训现场反思及教育实践反思两部分,现场反思借助微信群实现学员内部、学员与专家的反思经验实时交流。实践反思是培训后参训学员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的实践与学习理论的交融性思考。前期组建的微信群可实现学员及专家的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分享,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形成的实践智慧。培训师亦及时制作成微视频,将现场反思及实践反思精华视频与专家微课进行整合形成当期培训的微课程,放置在云终端以供学员再实践过程的翻转学习。培训组建的微信群亦成为下期项目方案设计的拟需求调研群。

实践指导环节通过微信群、微视频及云端资源库实现培训者与参训教师关于数学课堂中的本原问题设置的实时交流,如笔者关于不同的数学知识类型的习得课型交流。文化视域下的数学课型分如下三种。

(1)数学概念的学习。数学概念学习属知识类型,是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重要载体。教师可针对概念的外延或混淆概念外延的属性设置本原性问题,通过问题链的层层递进,使基于学生数学经验的概念原始分类上升为实质分类并获得数学概念的多元表征。

(2)数学体系的学习。数学体系学习即数学命题的学习,是数学概念通过归纳、演绎形成复杂命题网络的过程。教师可通过设置本原性问题激活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经验,经历“猜想-验证”的命题产生过程,建立完善的命题认知结构。

(3)模型的学习。模型的学习即用数学的言语讲述现实生活及拟生活的过程,侧重于用数学的言语体系描述生活。教师可设置相应的本原问题激活学生原有数学经验中数学模型的自然语言并学会模型的数学表征方式及模型的应用范围。

四、范式的思考

微技术是时代信息快速传播的产物,在它的帮助下师资培训体制、形式与内容发生了革命性转变,在微信群的帮助下培训需求的时效性提升,参训者与参训者、参训者与培训者的交流不再受特定的时空局限,做到了培训为教育实践及教师成长的切实服务。微课成为现场培训的有益补充与延伸,成为实践智慧的传递媒介,为参训者实践中的理论翻转学习提供了保障。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无论是外显教育理论的传授还是默会知识的现场观摩都应关注教师原有教学默会知识的状况及其与显性知识的协同,要强调教学的实践、现场体验、名师专家与参训教师的对话、参训教师的自身反思,促使参训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默会知识即强调参训教师对默会知识的亲历体验及直接经验的获取,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的补充与融合。

实践取向教师培训通过培训前后的实际调研做到对参训者教学实践的切实关注。通过在教学现场的观摩、体验、反思、交流,保证参训者对研修活动的实际参与;通过反思及理论翻转学习保证参训者在实践中理解教育的实质;通过教育主张微视及微课程力促参训者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升与分享;通过微信(QQ)群的问卷调研及培训者对参训对象的跟踪回访,全程关注参训者在教学实践中的行为转变。研修方式及研修模式呈现如下的特质。

1.参训者研修方式多元

研修方式是影响研修质量的重要因素,实践取向教师培训关注参训者的实践经验,以问题为导向,立足教学现场,通过学员的亲身体验、问题交流、实践反思,实现教学智慧的提升。

问题导向:研修方案的设计以调研所得到的教育热点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构建反映问题的教育情境,引领参训者进行全程的理论学习、实践反思活动。

立足现场:问题的发现、解决及培训的成效检验都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发生、发展,这提升了教师实践智慧的迁移能力。

教学反思:研修的全程关注参训者教学反思,既有教学现场的即刻反思(专家与参训者就热点问题主张的面对面交流),又有训后的实践反思(在自身的工作环境内的实际反思),微信群是训中训后专家与参训者实时个性化沟通的保障。

主体参与:研训全程注重参训者对教育问题的亲历,对教育理念生成的主动参与,对自我实践经验的主动反思,主体参与是促使参训者专业发展的源动力。

2.培训研修样式多样

市师训中心与中小学、大学及区域名师团队合作探索了研修班实施的“问题导向逐步推进、基地――名师――辐射、全程研训”样式,有力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问题导向逐步推进:研修活动将理论学习与现场观摩融合,现场研学与对话分享、现场反思融合。调研确定的研修问题贯穿研修全程,引领教师观摩教学现场、理论学习、反思分享。参训者通过对问题的现场体验,结合理论学习及自身教学经验,亲历“提出假设――行动验证――问题解决”的过程,逐步提升自身实践智慧。

基地――名师――辐射:市师训中心确定宁波十几所中小学为研修基地,选聘宁波本土学科名师、特级教师及扎根一线教研的大学名师为培训者导师,将集中培训拓展至中小学的现实课堂,通过基地、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辐射区域基础教育。

全程研训:师训中心从研修计划的确立、研修的展开、研修效益的跟踪,都立足于参训者教学实践,关注研修的长效性,做到了教科研一体式培训。

参考文献

微信培训总结第8篇

认真学习贯彻《XX年xx市教师教育工作计划》和《XX年上半年xx市教育教学教研院工作计划》,结合《xx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xx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和《xx市教育局关于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认真落实xx市教育局XX年工作重点,以深化课改和新高考改革为重点,以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为核心,深入开展新学考与高考和“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的研究,提高教师队伍总体素质,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重视教学“五个环节”,进一步加强对各项教师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检查督促。

2.加强课改与高考研究,提高教师在新高考背景下对学生分类分层走班机制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3.进一步提高教师信息化在教学中的各项应用的能力,为迎接教育部信息化试点单位验收做准备。

4.以“教师技能提升四个一活动”为抓手,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养。

三、工作重点

1.规范管理,狠抓教学常规落实

(1)坚持“教师教学考核制度”、“教研组考核制度”、“集体教研(备课)制度”、“一教师一学期一节公开课制度”、“行政每周推门听课制度”、“每学期教学公开周活动”,“每月学生作业量抽测活动”、“期中教学质量网上调查”和“学生座谈会”,持续改善教师教学行为。本学期在听课要求上的变化:每位教师公开课听课数应该达到规定听课数量的50%;每位教师在高三听课数应该达到规定听课数量的1/4。

(2)通过量与质上的控制,编印学生的暑假作业并做好相应的微课,提升教师对作业研究的能力。

2.加强教师对新高考的研究,为分层走班奠定基础。

(1)以教研组长为培训为基础,开展辐射式培训。

(2)以教研组为单位,加强对新高考制度的研究,制订教研组切实可行的课程设置和阶段目标,为形成学校分层走班制度奠定基础。

(3)研究2019届学生三年的课程设置,及时解决新高考改革中出现的师资、管理等新问题,总结相关经验。

(4)借助省培训平台培训,加强对教师开展生涯规划课的技能培训,力争10以上的教师参加相关培训。

3.加强的XX年高考的研究,为创造更佳成绩奠定基础。

(1)建立与兄弟学校的协作联盟,通过参观交流,学习先进经验,以研究教学质量提高的策略。

(2)认真组织好高三试卷讲评公开课,提升公开课质量。

(3)加强高三课堂教学调研,开展切实有效的教研活动。

4.围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课题,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1)继续开展以平板教学为手段的“课堂变革”和“信息化教学创新班”的试点工作,加强校本研训,以创新班为基础,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推广平板教学。

(2)继续开展“微格教室公开课面向家长网上直播活动”,拓宽家校沟通渠道,促使教师关注课堂效率。

(3)继续利用22中微课网进行“论语诵读”和“每日一题”的微视频学习活动(继续开展假期作业微视频讲评制度),提高教师微课质量,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4)做好课后自主学习网络构建的工作,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提升的研究。

5.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为契机,努力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1)做好对新一轮省培训平台教师培训的梳理、总结工作。

(2)结合“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工作和校级公开课,利用微格教室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组织好相关竞赛工作。

(3)做好师徒结对的管理工作,通过监督,形成成果,以项目研究促进课题申报和结题。

(4)组织好各类教师技能、论文等竞赛,形成从校级推荐市级的基本模式。

(5)修改和完善“教研组考核条例”,采用“常规”+“项目”式考核推动教研组建设,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引导各教研组逐步形成“课堂教学模式”、“听评课”、“自编导学案”、“自编作业本”等学科特色项目。

四、行事历

XX学年第二学期教务处工作行事历

周次

日期

内容

1

3月2日—3月8日

1.高一、高二段返校考试

2.备课组长、教研组长会议(课题辅导、新学期教师个人考核条例解读、下发教师教育院、教研院工作计划)

2

3月9日—3月15日

1.xx省教师培训平台报名与审批

2.微课制作培训和实践

3.市高三学生第一次适应性测试分析会、高三段会

4.教研组长7选3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