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微博文化论文

微博文化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27 11:11:44

微博文化论文

微博文化论文第1篇

[关键词]微博文化 思政教育 网络文化 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吴谢玲(1971- ),女,侗族,贵州凯里人,成都体育学院艺术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四川 成都 61004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056-02

微博和思政,一个是新兴的网络文化形态,一个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看似毫无关联,却因为共同的受众――大学生,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思政教育工作因为教学内容刻板、教学方法单一,一直很难真正地被大学生们接受和喜爱。微博操作简单又无拘无束,可以随心所欲地谈天说地,出现伊始就受到了大学生们的广泛青睐。但微博交流中一些语言比较粗俗,无疑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宗旨背道而驰。辩证分析、合理利用微博,使之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新阵地,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微博文化概述

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变革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文化构成体系。目前,网络文化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整个人类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计算机网络出现后,先后出现了BBS、MSN、OICQ、网络社区、博客、微博等网络文化载体,其中某些网络文化形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当前,最为流行的网络文化,非微博莫属。所谓微博,是相对博客空间而言的。博客是一种能发表大量信息的相对静态的网络文化形式。微博与博客相比,它所能的信息量小一些。正因为微博短小方便,所以才取得了比博客更大的成功,赢得了亿万人的青睐,这源于它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微博文化的可接受范围广。微博讨论的主题内容可以随心所欲,遣词用句也不必雕琢,有时出现错别字和病句也无所谓。这就使得微博可以在不同文化程度的受众中广为流传,无论是腹内草莽,还是满腹经纶,在微博世界里,大家可以平起平坐,畅所欲言。第二,微博文化的终端多。博客由于信息量大,一般只能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平台才能。相比于博客,微博的就要容易得多了。无论是计算机网络、互动媒体,或者是ipad、手机终端,都可以实现微博的。这就使得微博变成了人们身边的文化,成为大家手头的文化。第三,微博文化的传播速度快。一条微博发出后,马上就可以被关注此微博的粉丝发现。如果引起共鸣,这条微博就会被转载。第四,微博文化的互动性强。在微博世界里,每一个博主不仅仅是微博的者,也是他人微博的受众。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有时间,你也可以随时成为评论家。发帖和跟帖是微博博主永不厌倦的活动,正是这种强大的互动能力才使得微博持续升温。

二、微博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利弊分析

作为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对微博文化也是情有独钟。大学生们喜爱微博的原因众多,有的认为微博可以抒情遣怀,有的认为微博可以追星捧腕,有的认为微博可以交朋结友,有的认为微博可以展示自我,有的认为微博可以议论时事,等等。对于大学生们的微博文化取向,众多思政教育工作者深感忧虑。确实,微博吸引了大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身在课堂心念微博。而且,微博文化中的低俗成分和不计后果的口无遮拦,也极易使大学生们失去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和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但微博文化方兴未艾,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要彻底断绝其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合理的做法只能是深入辨析微博文化的利弊,取其精华,为思政教育工作服务。

(一)微博对高校思政工作的负面影响。

微博文化及其与生俱来的一些特点,确实对大学生的正常生活、正确世界观的建立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进而也影响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这些不利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对微博文化的过度痴迷,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效果。微博文化的出现,使得很多大学生一下子找到了精神寄托。在微博世界里,学生们终于脱离了家长、学校的“束缚”,这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讲,微博才是自由,微博才是民主,微博才是可以展示自我的舞台。很多大学生在微博世界里拥有众多的朋友和粉丝,每天都是关注的焦点,这让学生们的成就感得到极大的满足。凡此种种,使得很多大学生痴迷于微博文化,有的甚至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有的无法安心课堂教学,课后也花大量的时间在其上面,这就使得高校的正常教学工作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2.微博文化中的低俗成分,使得大学生的言行受到不利影响。在微博文化里,充斥着粗俗言语和畸形的世界观、价值观。很多微博主题,是追星追富的,如“白富美”和“高富帅”就出自于微博。在这些微博主题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们的正确价值取向,危害到大学生们良好世界观的形成。那些家境好、经济条件宽裕的学生会高傲起来,脱离集体;那些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则容易自卑,封闭自己。这些都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目标产生了深刻的对立。

3.微博网站的恶意链接,为三毒信息毒害大学生提供了可能。微博作为网络文化的一种新兴形态,不可避免地要依托于网络载体。因此,随着微博文化的日益走红,一些恶意网站在其上设置链接,伺机宣传黄赌毒文化。这就使得大学生在使用微博的过程中,增加了被三毒信息毒害的可能性。而使用微博的频率越高,受到这种危害侵袭的可能性就越大。

4.微博文化的煽动性,有可能酝酿无可挽回的严重后果。由于微博的便利性、迅速性和互动性,使得某种观点可以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加之微博平台缺乏必要的法律约束和屏蔽措施,一些、反国家的观点也经常被广泛讨论。大学生的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对于某些煽动性的言论难以准确地应对,有时甚至置身其中。一旦出现了严重后果,势必承担法律责任。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希望每一个大学生都能身怀爱国之心,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如果大学生不能有用于国家,反而危害于人民,不能不说是思政教育工作的失败。从这点来讲,微博对于思政教育工作的负面影响确实更大。

(二)微博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正面意义

微博文化固然存在种种不利影响,但其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利因素也是存在的。经过深入挖掘,笔者认为微博文化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有利的影响。

1.微博世界更容易反映大学生的真实心理状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要建立在师生深入了解和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只有学生接受老师,接受老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才能真正地喜欢课堂教学。然而,在中国式的教学工作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太少,老师缺乏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准确把握,这也是造成思政教育工作难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微博出现以后,至少为此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可能。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在微博世界里,更愿意吐漏自己的真情实感,甚至那些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在微博世界里也能放得开。

2.实事评论也是微博文化的重要素材。时事分析和评论是高校思政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典思政理论学以致用的主要手段。在微博文化中,时事评论也是非常重要的话题。就像博客最先报道了克林顿丑闻和伊拉克战争一样,微博也往往成为某些重大时事信息的第一者和主要传播平台。从这个角度看,微博文化和思政教学确实找到了共同点。

3.微博文化的有益素材可以丰富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微博文化的题材广泛,很多话题是正面的、有益的,可以借鉴到思政教育工作中来。比如,有关最美女教师张丽丽的话题在微博中热议,和某男子暴打八十岁生母的恶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众多博迷纷纷发表评论,嬉笑怒骂中也在品味道德良知。这些题材新鲜出炉,无疑是可以吸引大学生眼球的最佳题材。如果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嗅觉敏锐,及时地纳入思政教学中来,可以大大丰富思政教学内容。

4.微博平台为开辟新的思政教育阵地提供了可能。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几十年来,为了适应时代文化的变迁,教学形式也几经变革,先后出现了第二课堂教学、阅览室教学、网站教学等辅助教学形式,这种思路对于微博文化也是适用的。既然微博吸引了众多大学生的目光,教师们也完全可以开辟思政教育的微博阵地,促使教学达成最佳效果。

三、利用微博文化的有利因素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总结了微博文化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只要我们合理地利用微博文化,发挥其优势特点,也可以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所用。

第一,深入微博,与大学生拉近心理距离。既然微博是大学生展示内心世界的地方,思政教育工作者就应该深入微博,去了解大学生们的内心世界。通过微博,我们去了解学生们的想法,了解学生的文化需求,再结合思政教育工作的具体实际,必然可以撰写出学生喜爱的教学案例,制定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只有师生间内心的距离拉近,思政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地顺利开展。深入微博,开展情感教学,让思政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第二,常驻微博,做大学生的精神守护神。微博文化的负面因素众多,稚嫩的大学生往往难辨良莠。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建立自己的微博,并尽可能地保证在线。只要有可能,就要关注大学生的言行是否得体,是否有价值观、世界观的扭曲。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地进行制止,并妥善地加以引导,使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永葆健康。这样既可以保证大学生享受微博文化,又可以使大学生不至误入歧途。

第三,利用微博,开辟思政教育全新领域。微博世界对于时事要闻、对于大众百姓的身边事的关注,都是思政教育的良好教学素材。我们借助这些话题,引发学生们对其中的政治哲理和道德精神进行思考和剖析,可以达成最佳的思政教学效果。此外,借助微博平台,并结合网络社区、OICQ等其他网络文化载体,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也可以打造思政教育的一个全新领域。教师们作为微博博主,可以主动发起一些有关思政方面的话题,也可以对某些热议话题从思政的视角展开评论,潜移默化地完成思政教学。

第四,建设微博,锤炼出健康的微博文化。我们之所以对微博有所顾虑,是因为微博文化中存在许多负面因素。因此,既然要利用微博平台,思政教育工作者就应该主动地加入到净化微博环境的工作中,并号召和发动学生们一起抵御低俗微博文化,严防三毒信息侵袭,倡议健康、时尚的微博主题,合力建设微博平台,锤炼健康向上的微博文化。只有微博平台这个大环境干净了,大学生的视听氛围不被污染,世界观才不会因此被扭曲,思政教育的工作就可以更加顺利容易地开展,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建英.微博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2(6).

[2]范芸芸,毕莹.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围上一条温暖“围脖”――浅谈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教育,2010(21).

微博文化论文第2篇

关键词:媒体微博;新闻评论;特征;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1-0127-02

一、引 言

最初,微博是以社交平台“身份”走进公众的视野的,此后,迅速发展成为表达各方观点的社会舆论集散地。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4)数据,截至2013年底,微博用户达到2.81亿,微博上的信息已成为人们浏览网页的重要内容。微博不仅带来一个又一个热门事件,更吸引着传统媒体纷纷上线。根据《2013新浪媒体微博报告》数据,2013年,新浪微博中媒体机构认证数同比增加40%。媒体利用微博平台除了抢占新闻先机,还运用评论等来积极引导舆论。

微博新闻评论是网络新闻评论的一种,是微博用户对微博上新进发生的新闻报道进行评论,或者就某一新闻事件发表观点看法的行为。微博新闻评论由于字数限制,篇幅较小,而上网的便捷促使其快速,故而微博新闻评论能够快速简洁的呈现出来。当前,微博新闻评论主体主要有媒体、大V公知、草根网民等。那么,媒体微博评论话语有哪些特征?其对传统新闻评论有哪些影响?

本文在此问题基础上,主要考察热点事件中媒体微博评论的话语特征,从而探究其对传统评论的影响。

二、媒体微博的评论话语特征

为了便于研究,本文以“青岛中石化输油管道爆炸”事件为例来具体考察媒体微博评论的话语特征。2013年11月22日上午,青岛黄岛的中石化输油管道发生爆炸,导致62人遇难,一时间此事件成为微博热门话题第一名。事件伤亡情况以及处理结果等引起各方关注。由于新浪微博是媒体最常用的,本次研究以新浪微博为平台,根据2014年1月新浪微博风云榜媒体影响力榜单,笔者选取前50名媒体并在其微博中输入“青岛”得到33个报道此事故媒体的165条评论。以下数据的得来都基于对这165条微博的内容分析。

梵・迪克在《作为话语的新闻》中指出:“话语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对我们称为话语的这种语言运用单位进行清晰的、系统的描写。这种描写有两个主要的视角:文本视角和语境视角”。本文主要从文本视角出发,从话语形式、话语成分、句式构成、评论倾向等四方面考察此事件中媒体微博评论的话语特征。

(一)话语形式多样,以文字和表情为主

从话语形式可以看出媒体微博评论的呈现方式,对得到的165条微博分析后发现此次事件中,微博媒体评论话语形式有“纯文字”、“纯表情”、“文字+表情”、“文字+图片”、“文字+表情+图片”等5类(如表1所示)。

表1

纯文字 纯表情 文字、表情 文字、图片 文字、表情、图片

条数 44 71 45 2 3

百分比 27% 43% 27% 1% 2%

从表1可以看出,此次事故中,媒体微博评论话语形式中“纯表情”比例最高。这些表情主要以“蜡烛”和“爱心”构成,还有“愤怒”等。文字表达也占据相当多的比例。

(二)话语简洁,主要以一句话以内篇幅呈现

由于微博的字数限制,媒体发表评论较为简短,此次事件中,媒体微博话语成分由“表情”、“词语”、“一句话”、“一段话”等四部分构成(如表2所示)。

表2

话语成分 表情 词语(2字) 一句话 一段话

条数 71 2 53 39

百分比 43% 1% 32% 24%

数据显示,面对事故,媒体微博话语一句话以内的表达占到76%。从上表话语成分比例可以看出,在损失惨重、涉及生命的事件中,沉默式的简短评论更能表达媒体的思想和立场。

(三)句式集中,多是祈使句

句式按表达语气、主语性质、句子数量、句式整齐等分为很多类,根据表达语气的分类方法得出165条微博使用的句式,有陈述句、祈使句、反问句、感叹句、疑问句(如表3所示)。

表3

句式 陈述句 祈使句 反问句 感叹句 疑问句

条数 21 51 12 5 3

百分比 23% 55% 13% 5% 3%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祈使句是使用做多的句式,表现形式主要是“愿安息/安好”、“请伤亡数字停下来”等。进一步考察祈使句可知,其作用是要求、请求或命令、劝告、叮嘱、建议别人做或不做一件事。在此次事件中,媒体微博评论主要涉及命令、请求、要求等(如表4所示)。

表4

祈使句 命令句 要求句 请求句

条数 2 10 39

百分比 4% 20% 76%

(四)评论倾向情感表达,辅助以理性逻辑

新闻评论主要采用论证法,论证一般可以“情感”制胜或是“逻辑”服人。根据165条微博评论内容表达出来的主要基调来看,此次事件中,媒体评论倾向于诉诸情感,以感情来表达的评论110条,占67%。而以“逻辑”论证的占33%,主要表现为以下主题中(如表5所示)。

表5

逻辑论证主题 安全生产反思 问责 灾后救援/民生

条数 12 27 16

百分比 7% 16% 10%

从上述表述和数据中可知,在“青岛中石化输油管爆炸”事件中,媒体微博评论话语形式多样、侧重表情和文字;语言简洁、多在一句话以内;句式集中为祈使句、表达请求语气;评论主要诉诸于情感,以“感情”制胜。

三、媒体微博评论话语的影响

新闻评论代表着媒体的思想,媒体往往通过新闻评论来引导社会对某个问题的舆论导向。媒体利用微博平台发表新闻评论不仅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舆论有引导作用,其微博化的评论方式更容易为公众接受,打破传统新闻评论一贯的严肃风格,逐渐消弭“民间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之间的隔阂,但其话语同质化倾向以及琐碎化问题逐渐突显,需要反思和改进。

(一)微观层面

1.丰富了新闻评论语言和形式。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评论代表着媒体的水平和质量,其语言严肃、思维严谨、形式单一。新媒体环境下,尤其是微博兴起后,网络语言丰富多彩,媒体在微博中的新闻评论顺应微博语言特征,表现出活泼和多样的特色,例如在“青岛中石化输油管爆炸”事件中,通过对33家媒体的165条意见表达微博分析,可知其表达方式多以“微博+评论/图片”的形式表现出来,占64%的比例,而“微博+评论+链接”、“评论+图片+链接”等也是其表现形式。在话语表达方面,倾向于网民表达方式,比如“愿伤亡数字停下来”、“请数字不要上升”等。

2.增强了新闻评论的针对性。微博字数限制要求媒体的新闻评论一针见血、一语中的。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重在讲究逻辑和充分论证,在微博中,新闻评论要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在这种平台要求下,微博新闻评论大多以简洁的话语直接表达意见。在“青岛中石化输油管爆炸”事件中,媒体评论以一句话以内篇幅呈现的最多。一句话、一个词来表达情感往往能更直观、更有针对性。此外,还有一段话评论,但是一般都很简练,或是几个问题的直接质问,或是层层递进的意见表达。

3.同质化、琐碎化问题突显。在快速时间、简短文字要求下,呈现独特、深刻的思想很难。虽然针对性较强,直接表达观点,但存在同质化问题。纵观上述33家媒体的165条评论,其对此事件的意见或看法集中于祈福、悲伤、愤怒等情感主题。其中蜡烛祈福的图片和表情在大部分评论里都运用到了。评论话语简短却突显出琐碎化问题,例如,在表达意见时“意见+微博+意见”的形式造成意见断裂开来,随意性太大,逻辑的层层递进较为缺乏。

(二)宏观层面

从宏观发面来看,媒体在微博平台上的语言接近公众表达方式,没有较大的距离感。公众容易接受,从而能够顺应媒体意见而使舆论易于控制,避免走向极端。舆论主要由意见性表达汇聚而成,都市报的增加、互联网的发展促使两个舆论场产生,即“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传统新闻评论有其严格要求,行文严谨,逻辑性较强。而微博中,媒体新闻评论话语逐渐网络化、微博化,逐渐接“地气”,这种表达是大多数公众喜闻乐见的。互联网尤其是微博平台的出现像是两个舆论场之间的桥梁,打通了“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之间的隔阂,有助于两个舆论场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从而使整个社会对某一事件的舆论趋于冷静和理智。

四、反 思

媒体进军微博,利用微博平台发表言论,有其积极的一方面也有其弊端。媒体在微博中的评论是对传统媒体评论的一种发展和创新,是传统媒体迎合时展的必要之路,但由于微博本身的缺陷导致媒体新闻评论的同质和喧嚣。真正的新闻评论是给予公众理性和深刻的思想,而不是一味顺应和情绪宣泄。所以,媒体微博上的新闻评论是对传统新闻评论的一种突破和创新,其语言的丰富和形式的多样,是顺应新媒体时代的潮流的。但其并不是传统新闻评论的替代,传统新闻评论的深刻和把握大局是不可能被替代的。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如何更好运用新兴媒体发表意见、引导舆论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廖宇飞.微博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其写作要求[J].青年记者,2012(20).

[2] 董天策,夏侯命波,梁辰曦.试论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新闻评论的特征――基于“你好,明天”“微评论”的实证研究[J].当代传播,2013(4).

[3] 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 张月萍.微博客对网络新闻评论的影响[J].新闻大学,2010(3).

[5] 杜涛.新闻评论的定义之争与研究路径整合[J].新闻界,2013(22).

微博文化论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校园微博;舆论监督;文化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259-02

一、微博的概念、传播的特点及其负面影响

1.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既可以作为一名观众,又可以随时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到的一切,以140字甚至更少的文字,或者图片、视频等形式,在第一时间记录并出去,供大家浏览,与大家分享和沟通。微博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和传播信息快速。

2.微博传播的特点。第一即时性。微博打破了老式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间的限制,实现了电脑与手机的终端融合,传播速度更便捷、更迅速,是目前别的任何传播媒介都无法比拟的。第二自主性。微博既是一个传播平台,又是一个内容原创的平台,让每个人都成为内容的参与者。每个人都可以把微博当作一个“自媒体”,随时随地将个人的所感所想以最精练的词汇出去。第三方式的互动性。微博跟传统的媒体及网站、论坛等新媒介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实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传播。在微博上,信息传递实现了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多种形式。第四内容的丰富性、可扩展性。微博的内容虽然只有仅仅140字以内的文字表达,但可以通过超链接、图片和视频,以及每条微博都可以有丰富的延伸,给使用者方便的阅读体验和自由度的同时,也提供了多元化、多层次和多角度的扩展性能。

3.微博对于文化育人的负面影响。当前微博正以其即时性,自主性、互动性、丰富性和扩展性等方面的优势,对高校的文化育人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它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略。第一微博的交流具有匿名性的特点。学生可以在微博上随意宣泄现实中被压抑的诸多情感,久而久之,他们在微博里寻求彰显自我的同时,自身道德观念也会趋向于个性化和多样化。第二微博的内容是开放的。由于信息传播的限制空间完全被打开,诸多合法或不合法、健康或不健康的信息得以最快捷方便地方式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大学阶段正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在微博上,他们很有可能不加辨别地接触到“颓废”“不健康”的思想,不同程度地动摇他们对自身信仰的追求和行为准则,造成精神困惑和价值标准的错乱。第三微博所创造的虚拟环境使人与人可以随时随地实现虚拟的交流。这种随时交流和及时掌控信息的感觉会使人在很短的时间内上瘾,很容易使年轻人沉迷其中,将现实生活中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抛之脑后,忽视了现实中的与人交往,甚至还会出现沟通障碍。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文化育人的难度。

二、微博的舆论监督功能

微博具有呈几何增长形式的传播效果,因此它在舆论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功能。微博传播的范围呈几何形式增长,传播效果明显高于其他媒体。在微博的平台上,信息的密集化、反馈的多元化、关注的扩大化、传播的迅速化,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可以使某一信息飞快地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反响。中国互联网上许多案例都在微博上得到了体现及互动。微博通过用户与粉丝的互动关系,成为强大的舆论力量,能够与传统媒体的力量抗衡。但是微博的舆论监督功能也不完全是正面的。微博可能成为谣言制造工具和泄愤的场所。另外微博传播的信息中也不乏发泄情绪之词,使微博的个人情绪化色彩加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微博舆论的价值。

三、如何引导做好高校的文化育人工作

以微博为载体的网络文化正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认知模式、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我们要在“如何引导”“内容”“校园机制”等方面加以创新,使文化育人工作向更好的方面发展。

1.如何引导方面。高校是网络使用最集中的区域,学生是使用微博最密集的群体,为此我们要坚持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对文化育人的指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文化育人的全过程,充分利用微博的特点,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使之为广大师生感知、认同、接受,以不断增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从而始终牢牢把握住文化育人的正确发展方向。

2.内容方面。利用微博,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发挥其积极作用。如学生管理部门可以借助这一媒体,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和教育内容,充分挖掘其在学生德育方面的价值。学生会、团委以及学生社团等可以利用微博广泛开展举办辩论赛、个人作品展、发明专利成果展等活动,把第一课堂的教学与校园网络文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和谐的文化育人的环境。

3.校园机制方面。随着校园微博不断发展,学校将微博功能定位在信息资讯的快速、校园文化的传递延伸等方面。随着受众面增大带来的活跃性,以及社会的高度关注,一方面校园微博搭建了更顺畅的学校与社会、广大师生的信息交流、思想沟通和资讯互动的平台。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如何进一步提升校园微博的文化育人力度,丰富校园微博的表现形式、切实发挥实效、加强规范管理等问题,是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第一构建以校园官方微博为龙头的网络立体化格局。校园官方微博、社团微博和个人微博等多种形式并存,这些网络平台的多元化发展都是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发挥的有益补充。学校应努力打造校园微博这个校园文化舆论引导平台建设。第二搭建以校园微博为舆情的交互联动新机制。师生通过微博了解学校情况,学校也能通过微博了解部分民意,进而将校园微博真正做成提供信息、展示形象、凝聚师生以及扩大社会影响力的窗口。第三发展以微博文化为特色的校园生活新形态。校园微博的兴起为大学生带来了诸多流行语和文化热点,甚至微小说、微视频等新颖的文化形式。校园微博源源不断的创作不但增添了微博的趣味性,还对校园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带来了独有的校园微博文化。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基本职能。要把校园微博建设作为文化育人的重点工程来抓,加强对校园微博等文化形态的研究,善于运用现代技术不断创新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方式,从精神层面构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激励学生成才的内在动力,形成符合师生发展需要、体现学校特色、适应社会进步的价值追求,努力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把校园微博的建设与发展渗透到大学文化育人工程中,融入到校园舆论环境引领中,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体验中深化认识。迄今为止,虽然微博还可能存在失控和无序等风险,但总体而言,它在促进文化引导和隐形德育功能发挥等方面功不可没。随着微博管理与建设的逐步完善与科学发展,它一定能够在文化育人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廖颖.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其对策[J].学理论,2011,(16).

[2]左晓娜.微博的传播机制与影响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微博文化论文第4篇

前言

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尤为重要的管理工作内容,对大学生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在新时期,微博文化逐渐在高校校园中盛行,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能够为高校深入开展思想政教育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微博文化的作用下,可以为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新思路,增强教育效果。对此,高校相关管理人员有必要对有效利用微博文化而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问题进行探究。

一、利用微博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微博文化的广泛传播提供重要渠道。由于微博受到许多大学生的欢迎,因而高校可以积极利用微博文化而提高思政教育管理。可见,微博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微博文化的作用下,高校思政教育管理方式得以创新,工作效率得以提升,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另外,高校积极利用微博文化而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是对高校管理工作的创新,适应高校发展的实际。

二、利用微博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

1.搭建微博平台

高校要积极利用微博文化而深入开展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必须搭建微博平台,为思政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良好的条件。首先,成立微博文化工作室,且高校对其给予大力的经济支持,以加强工作室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指派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全权负责该项工作,确保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其次,加大微博文化的宣传力度,使全校师生能够积极利用微博平台而加强沟通和交流,以扩大微博文化在校园内部的影响力。再次,积极利用微博文化而加强思政主题品牌栏目的打造,如“贯彻和落实两会精神”等,不仅能够明确思政教育目标,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思政的热情。最后,增强微博互动,为学生提供喜闻乐见的信息内容和开展线上、线下活动,可以提升思政教育管理水平。

2.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方式

随着微博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新平台,对增强思政教育效果有积极作用。所以,高校应积极利用微博文化而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方式。首先,高校利用微博开展多样化形式的互动活动,如微杂志、微观点等,并在校园内部广泛传播,有助于学生自觉接受思政教育。其次,积极与新浪等微博平台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与官方微博互动的机会,使学生能够积极发表意见或建议,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主流文化探讨的热情。再次,利用微视频而强化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可以集声音、图像于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神经,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服务。最后,构建独立的微博客户端,仅供校园师生使用,并鼓励学生及时对各种新闻信息加以反馈,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管理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高校思政教育管理的认同感。

3.充分挖掘微博文化的内涵

高校要积极利用微博文化而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活动,必须充分挖掘微博文化的内涵。目前,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许多心理障碍问题,如若不能得到及时排解,则可能使大学生遭受心理伤害。所以,高校应充分挖掘微博文化的内涵。首先,以高校各部门为基本单位,使其建立独立的微博公共平台,组建“心理咨询室”等,积极为学生排解不良情绪。其次,高校利用微博而开展私信互动等形式的交流活动,使师生之间可以私信,有助于保护学生隐私,同时对教师开展针对性的思政教育管理活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后,在利用微博文化时,高校管理者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有助于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优势。

4.建立舆论主阵地

随着微博文化逐渐深入人心,高校要积极利用微博文化而开展思政教育管理,必须建立舆论主阵地。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其人生三观尚未成熟,具有可塑造的空间,极易受社会舆论的影响。所以,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活动中,必须把握舆论的发展方向,引导学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首先,高校将微博作为思政教育管理工作的有力手段,利用微博传播正能量,以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其次,以高校各院系为基础单位,要求各院系思政教育工作者结合实际而建立微博工作室,并开展关于微博文化的一系列活动,既能增强学生对微博文化的认同感,又能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进程。

微博文化论文第5篇

关键词:SWOT模型;Twitter;互联网;微博;营销策略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一种全新的网络营销模式――微博营销诞生了。微博的出现不仅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而且完善了网络营销体系。企业微博作为网络营销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不仅在网络生活中与客户群体建立了一种联系,这种联系也渗透到了现实生活。

一、微博的概念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E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根据相关公开数据,截至2011年4月,该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2亿注册用户。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

二、微博营销的发展现状

2006年,美国人埃文・威廉姆斯(EvanWilliams)创建全球最著名的微博网站Twitter,根据互联网流量监测机构com-Score的统计数据,到2010年8月,Twitter的全球独立用户访问量达到9600万,成为全球第三大SNS网站。微博这种互联网社交服务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网聚大量用户的特性,可以成为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新市场。在国外,很多企业已经利用Twitter广泛开展网络营销,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由于Twitter在国外取得成功,从2009年起国内一些网站先后开通微博的网站,主要有新浪微博、网易微博、腾讯微博、百度贴吧等。截至2011年3月3日,中国新闻网报道新浪微博用户已经超过1亿,活跃用户比例和微博的“鼻祖”Twitter相当,用户平均在线市场远超Twitter。随着微博用户的迅猛增长,国内一些企业看到了微博营销具有潜在商机,并通过微博营销进行产品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目前,微博营销主要是企业通过微博消息,更新内容,与用户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新兴网络营销方式。

三、微博营销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门槛低。微博规定用户信息每条不能超过140个字符,相当于两条中文短信的长度,这种特性决定了用户可以随性的记录生活点滴,三言两语,抒感,任何人都可以任何信息。

2、传播快。微博与生俱来的一个优势就是传播速度快,即时性,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可将自己的新鲜事第一时间与粉丝分享,也可以通过微博了解社会热点事件,使得社会各个方面变得更加透明化,公开化。每当用户一条信息,该用户的所有粉丝都可以同步看到,只需要轻轻一点,便可转发给粉丝的粉丝,从而达到多对多营销,爆发式传播。

3、灵活性。用户信息时,不需要像传统博客那样担心自己的文字功底薄弱,也不需要长篇大论,更不需要担心审核不通过等问题。较论坛、贴吧而言,微博信息无需审核,也不会被删除,用户可以使用手机、电脑等多平台随机、随机显示,微博营销更加灵活性、便捷性、自由化、生活化,人性化。

4、互动性。较传统博客、社区论坛而言,微博并不是单向的一种宣传或传播,而是一种沟通、交流、辩论,甚至是一种思想火花的碰撞,使得我们对于事物的看法更加立体化、多维化。微博营销的这种极强的互动性,为企业开展微博营销、情感营销、危机公关奠定了基础。

5、拟人化。较博客、BBS等传统的网络营销方式而言,微博更像是一个“人”,具有拟人化的形象,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这就要求企业开展微博营销更注重微关怀,用户心理特征。

6、成本低。微博营销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营销方式,较传统的媒体广告以及一般的网络广告、搜索引擎、e-mail而言,价格、成本低廉的多,因此,企业应该逐步重视这个新生儿,并逐步将其纳入企业营销体系。

(二)劣势(Weaknesses)

1、企业对微博营销不够重视。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对微博用户进行市场细分,分析出潜在客户,挖掘出消费群体,由于微博的发展尚处于婴儿时期,微博用户需要引导来参与活动,然后产生互动需求,然而,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都处于观望状态,对微博营销不够重视,更没有将微博营销纳入到企业的营销战略体系。

2、传播力有限。由于一条微博文章只有140个字符,所以其信息仅限于在信息所在的平台传播,很难像博客文章那样,被大量转载。同时由于微博缺乏足够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所以一条信息也很难像开心网中的转贴那样,被大量转贴。

3、社会大众化媒体人才不足。相较国外而言,我国企业社会大众化媒体人才储备薄弱,不利于大规模开展微博营销,因此,我国大多数企业还处于试水阶段,微博营销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营销模式还需探索、完善。

4、微博内容容易被埋没。较网络广告、搜索引擎、e-mail等营销方式而言,微博产生新内容的速度太快,一旦新的信息没有被粉丝们及时关注到,那就很可能被埋没在海量的消息中,从而失去了微博营销的目的。

(三)机会(Opportunities)

1、我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多,微博营销前景巨大。目前,我国互联网用户数量达到4.2亿,还有新浪,腾讯微博是与博客捆绑的,开通很方便,这很利于微博的发展,因此,巨大的潜在用户为微博营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微博营销平台功能的逐步完善。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密技术的成熟,一种新兴的网络营销方式――微博营销便应运而生了,网络安全性的提高,促进了微博营销的发展。

3、我国网络言论自由化、开放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网民言论更加自由化、开放化,网民用户可以“小到生活琐事,大到国家大事”无所不谈,这就为微博言论提供了广泛的题材,从而,企业开展微博营销更加自由化、立体化,多维化。

(四)威胁(Threats)

1、网络平台不够完善,阻滞微博营销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是开放性的网络营销方式健康发展的前提,与国外相比,目前我国微博营销的网络平台安全性存在一些问题,网络平台还不够完善,不利于企业开展微博营销,大多数企业还处于观望阶段,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微博营销的发展。

2、缺乏互联网监管,阻碍微博营销的发展。由于微博用户信息自由化,言论中容易出现虚假信息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这不利于整个微博市场的良性发展,会对微博营销的公信度产生冲击,一定程度上对微博营销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较国外而言,大多数微博运营商缺乏足够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来进行必要的监管和维护,因此,解决网络监管问题也是企业开展微博营销的重要任务。

四、结论及营销策略

(一)结论

从2009年我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以来,我国微博的迅猛发展,微博营销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网络营销方式。本文从SWOT模型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仅一年多的快速发展,我国新浪微博用户数已突破1亿,微博营销已经受到企业的关注,但是企业还处于观望状态,微博营销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其纳入网络营销体系,重视微博营销的发展。

2、从长远来看,我国企业微博营销比其他网络营销方式效用更大,可以说明我国企业未来网络营销方式主要依赖微博营销。但微博营销与我国互联网安全等监管方面存在冲突问题。

(二)策略

为促进我国微博的发展、企业开展微博营销的进程,基于市场营销理论,并结合SWOT模型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以下营销策略:

1、情感营销。构建企业内部沟通交流平台,通过企业微博对员工进行细小的关怀,“家常话”等,建立了某种情感联系,无形之中拉近了员工的距离,体现出了企业的人情味,企业的人性化管理文化,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同时,内部员工的和谐也大大促进了外部微博营销,提高了企业业绩。

2、名人效应。作为博客的衍生品,微博通过名人(社会名流和影视明星)可以很好的吸引用户和建立人气,正因为名人较多的微博用户粉丝,这样通过名人可以达到传播的效果,人气是微博营销的基础。因此,有效的利用名人效应增加粉丝数量是微博营销的关键。

3、社会热点事件营销。如今微博已经成为网民参与社会热点事件评论的重要渠道之一,网民对热点事件的评论一般分为正面,负面,中性三种,所以企业不妨结合社会热点事件来进行微博营销,通过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评论,跟踪分析潜在的用户群,以及树立企业的品牌。

4、公益营销。企业适当的、定期的参与公益活动,借助他人口吻通过微博来宣传企业本身,引起大量的微博用户来讨论,一是起到树立了品牌,良好的企业形象;二是提高了企业在用户心目中的形象,培养了用户的忠诚度;三是一定程度上激发潜在用户的购买欲望。

5、软硬相结合。企业进行微博营销企业的营销信息时,不能直接的硬广告,要尽可能把广告信息巧妙地嵌入到用户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等方面的内容中。这样的软硬相结合的广告,因为能够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东西,而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也达到生活方式的全面微博营销,所以转发率更高,营销效果也更好。像生活小常识、健康卫士、生活趣事等都可作为广告信息的载体,都能为用户提供一定的价值。

6、结合用户需求心理状态,开展微博营销。企业对用户进行细分,根据用户的需求心理来开展微博营销,与外国人不同,我国人们做事具有“先苦后甜”的心理状态,根据这种需求心理,企业可以针对性地开展一些体验活动,赠送礼品、奖品等,从而塑造品牌形象。

7、个性化营销。由于微博营销具有“人”的性格特征,企业通过微博和用户建立起一种关系,不同于传统的卖方与买方关系,更像是朋友之间的友谊和默契。将合适的性格包装到产品中,这样企业销售的不仅是产品,更多的个性,具有鲜明的“人”性格特征,从而达到和消费者之间有效的互动。

8、危机公关。较其他网络媒体而言,微博具有传播消息快,所以,当企业遇到危机事件时,企业可以借助微博第一时间来帮助企业进行一些特殊的营销――危机公关,影响人们的第一印象。

参考文献:

1、新浪微博用户过亿,用户增速超[DB/OL].中国新闻网.

2、孙擎.浅谈国内微博营销面临的挑战[J].中国商贸,2010(8).

3、窦化仑.微博营销:给企业织个“围脖”[J].中外管理,2010(9).

微博文化论文第6篇

关键词:微博;网络舆情;把关效果;螺旋效应;集聚效应;涵化效应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2-0094-06

无论是靶弹论、有限效果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还是创新扩散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涵化理论等关于传播效果的研究,这些自20世纪初以来关于传播效果的理论研究,使人们对传播效果高度关注。在当下微博时代,由于微博的传播特性,微博舆论效果的形成机制一改过去单向度的“受”,转变为多向度的“传授一受”的复合关系,效果之间的关联度大大加强,某些关联度似乎不强的舆论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碎片化的信息常常组合成整体性的传播图像――呈现出微博舆论传播中的“项链效应”,并因此凝结微效果与传统媒体抗衡的传播效果。对微博把关效果的研究,主要是关注通过把关行为或把关机制作用后的微博舆论传播对受众所起的社会效果。本研究根据效果研究中的时间维度分类,认为微博舆论传播中的把关效果可以分为短时效果的“螺旋效应”、中期效果的议程“集聚效应”和长时效果的“涵化效应”,分别对应传播学效果理论中的“沉默的螺旋假说”、“议程设置论”和“涵化理论”。

一、微博把关效果中的“螺旋效应”

伊丽莎白・诺尔-诺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在1980年发表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文中,完善了她在1974年提出的“沉默的螺旋”假说,这一描述舆论形成的理论假设对我们考察微博舆论传播中的短期把关行为提供了有益的理论视角。

(一)微博舆论传播螺旋的生成方式

微博舆论传播中的把关行为较之传统媒体的组织把关方式,程序更为简易,它主要依托于个体内心活动和情感的变化,但仅仅个体的传播难以实现传播效果,往往需要其他微博用户加关注,也即为单一传播源难以形成传播效果,需要通过桥节点实现更多的节点链接才能引起适度的舆论风波,并因此而助长个体传播激情,继而投入持续的传播精力和动力,并在节点间交互传播的启示中修正传播进程,使观点更趋同于大多数,从而形成螺旋扩大式上升的微博舆论。相反,个体用户通过微博的信息传播未能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响应,失去了精神支撑和心理力量,没有能够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和互相启发,个体的微博传播者把关行为会尝试改变传播内容或传播方向后,若仍没有其他微博用户响应该传播内容,个体传播者会中止把关,继而放弃此次传播,不受重视的微博舆论会呈现下降或沉没的态势,形成底部逐渐变大的反向螺旋。

在微博舆论传播中,响应是特别重要的传播动力,关注与被关注、评论与被评论、转发与被转发是一种重要的传播现象。微博传播者所发表的观点、陈述的事实、表达的意见都处于盼望呼应的状态。通常关注度高的帖子的发言者就能获得积极的响应,把关行为得到激励;相反,被冷落或被忽视的帖子,把关行为会被否定或局部否定,积极性锐减。

在现实的传播语境中,微博传播者与传统媒体传播者对心理动力和精神支持的需求程度是不同的。微博传播者不以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等为出发点,而是基于个体或释放、或沟通、或分享等心理,具有对关注和响应的需求,并随着关注度、响应度的增减,调整个体的把关行为。从传播的呼应情况来看,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一呼百应,有传必通;二是一呼几应,应者寥寥;三是一呼不应,再呼也不应。微博各节点用户的响应程度直接影响“信息源节点”持续传播与否、改变或调整把关行为与否。

(二)微博舆论传播中的三个“沉默的螺旋”

在微博传播现象中积极的大量的发言回应,一般表现为粉丝响应广泛、个体拥有的粉丝数量众多。粉丝也表述为“迷”,作为一种身份认同,迷是微博舆论传播中很重要的推动力量以及微博的主动传播主体。正如约翰・费斯克在《理解大众文化》中指出:“作为一个‘迷’,就意味着对文本的投入是主动的、狂热的、参与式的。……大众文化迷在他们所着迷与不着迷的东西或人之间,划下了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在微博发展的进程中,迷的关注数量与质量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微博内容的创作和传播。

“沉默的螺旋”之互动关注响应与否。一个微博传播者的单次传播,直接的关注度、重视度和响应度决定了此次传播的活跃程度和表达水平。低关注度、低响应度甚至没有关注和没有响应,会直接影响微博传播者的兴趣和积极性,导致其否定原把关行为,传播行为难以继续与深化。关注度和响应度高的微博传播者,其传播把关行为就能得到肯定,激励其持续发言和探讨,激发其兴趣与积极性,使新开辟的话题在对话空间里形成一个循环上升的螺旋,这个螺旋会吸引更多的微博用户加关注,并参与到新的互动中,因此形成更大的上升螺旋。从微观层面讲,这种微博传播中互动关注响应与否的现象,就是一个微观形态的“沉默的螺旋”现象。

“沉默的螺旋”之互动关注稳定与否。从较短时间来看,一些积极的微博发言者大多数时间都能得到其他发言者的呼应,从而产生一种强大的心理能量,肯定其把关行为本身,正面激励他们深入发言,对某些话题形成持续探讨,更加仔细地阐释分析,粉丝响应度高、数量众多,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迷群”呈现“雪球效应”,即原本粉丝数量比较多的微博传播者会拥有更多的粉丝。相反,原本积极的微博发言者由于短期内一直得不到响应,关注度、响应度相当低,不能形成良好的心理动能维系把关行为和推动微博发言者持续探讨某些话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低的响应度会降低传播者的发言频次,导致原有的粉丝对该微博失去兴趣和关注度,粉丝数量还会降低,甚至这些粉丝不再参与探讨而成为所谓“僵尸粉”。在短时期内看,这种微博传播中互动关注稳定与否的现象,就是短期微观形态的第二个“沉默的螺旋”现象。

“沉默的螺旋”之互动关注“马太效应”。传统媒体在微博平台上开辟的微博、一些明星或名人开的微博、意见领袖开的微博,在舆论传播中具有高关注度和高响应度,这些在传统媒体环境下本来就具有较高关注度和重视度的传播主体,他们把舞台位移到微博传播平台以后,延续了过去的“晕轮效应”――微博的其他传播者在日常传播中对这些知名符号或品牌或名人的认知度高,很容易持续关注,形成微博持续注意力上的“转移效应”。相反,一些在微博舆论传播中不具备优秀传播素质或具有吸引大众眼球的能力、或所讲的话题不能引起其他微博用户兴趣的微博,一般处在自娱自乐、少数人的圈子里或无人问津的境地,缺乏作为有影响力的微博的主观条件,逐渐丧失发言权甚至被遗忘,有些微博甚至放弃传播和发言,成为微博的“荒地”。这种微博传播中的互动关注“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就是微观形态的第三个“沉默的螺旋”现象。

二、微博把关效果的议程“集聚效应”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一文,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在微博时代的新媒体环境中,议程设置理论同样为我们观察微博舆论传播中的把关效果提供了视角。

(一)微博对同一议题的集聚式把关

产业经济学认为“集聚效应”能带动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微博传播中无论是直接参与、围观还是重复多次传播,都扩大了对这一事件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传播效果以及引导舆论向这一信息靠拢。在短期过程中,从微博传播者对自己发表的议题是否有响应及参与程度的心理影响来看,积极的响应会强化把关行为,而消极的响应或不响应会弱化把关行为;对积极响应和参与程度高的同一议题,会强化对该议题的反复把关行为,促进对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探讨,叠加同一话题的多次和多维思考,以促进在微博舆论传播中对同一话题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的推进,进而形成关于某一议题把关效果的“集聚效应”。

一是直接传播扩大“集聚效应”。与人际传播不同,微博传播没有限制议题范围,也没有受众熟悉与否的要求。一个受人关注的议题,在微博舆论传播中表现为关注度、响应度很高,成为一定时间内的热点,那么这则议题就会引来更广泛的关注和响应。响应者一般表现为直接的传播者,他们经过各自的把关环节后,给予该议题或肯定或否定的意见,形成连续性发言的持续传播格局。对于有些比较复杂的事件,一位或多位微博传播者是无法凭只言片语就能描述清楚的,需要很多微博传播者共同参与其中,一起对事件本身进行思考,经由把关环节再予以。积极响应与关注的直接传播者,往往通过“客观报道”与“主观评论”的相互融合,以夹叙夹议的方式扩大同一议题的“集聚效应”。

二是转帖“同观”叠加“集聚效应”。微博传播中也存在着只转述其他传播者发言而本身不发言的传播者,被称为“围观”,即因好奇心和兴趣引发的注意和心理上的响应,落实到把关环节是没有提出新的看法,行动上表现为对原传播者的意见的转发。区别于日常生活中的“围观”,微博中的“围观”往往表现为对原议题的支持,当这类传播者发现同一议题已有较高关注度和响应度时,自身通过把关行为没有其他或者更新的看法、见解,又不甘心淹没自己的态度时,就转化为一个“围观者”,其实围观行为本身就是无声的发言和传播,微博传播者的围观行为实际上也经过了把关行为,是一种有隐含态度的传播行为,这一做法实际上是对不善于言辞表达者的看法、观点表达的一种补充,同时也扩大了话题的参与面,叠加了“集聚效应”。

三是无限次传播提升“集聚效应”。微博传播中,同一议题内部及不同议题之间的传播行为是开放的,允许不同微博传播者无限次把关并传播,在开放的传播文本中,参与传播的主体及主体把关、传播的次数是没有限制和要求的。微博的传播文本可以在广度、深度上作没有限度的延伸和发展。具体到某议题本身而言,微博传播者对同主题议题的把关表现为多维度把关,即从议题的不同细节、不同角度、不同环节、不同方面进行各自相对独立的把关和传播行为。同时,这些把关-传播行为又彼此联系,彼此影响,彼此作用,共同推动同主题议题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传播。从总体上看,开放型文本的微博传播把关行为并不会因为一个传播者的传播行为暂停或结束,只要一个议题的传播价值还在,就总会有传播者来继续这个议题。当某个把关行为暂时停止时,围绕同一议题的其他微博传播者又会展开新的把关传播行为。有些时候,当某些开放式文本传播似乎快要接近尾声的时候,又有新的传播者加盟,或原传播者又找到新的议题兴奋点,提出了这一议题新的进展或新的变动,那么似乎要归于沉寂的把关

传播循环又会开始进行新一轮的把关一传播循环,不断把传播进程推向深入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微博传播中,集聚式把关形成的循环是一个逐渐扩散和逐渐变大的开放式循环平台,可以允许在循环中随时加入新的微博传播者,这些新加入的传播者或深化或拓展着这个议题,循环平台就逐渐扩展开,当这个循环足够大进而引发传统媒体的关注和社会较为广泛的重视时,微博舆论传播的影响力就大大提升了。例如,郭美美事件所引发的微博舆论热及其传播中的舆论,就不断向着纵深化发展。

总体而言,围绕同一议题的把关行为的开放式循环,可能是低层次的循环往复,也可能是高水平的纵深推进,这取决于议题本身的重大与否。集聚式把关行为在重大、复杂的把关对象面前,呈现出纵深的、梯度式的把关状态,而面对日常生活事物时,就呈现出较平面的把关状态。

(二)微博与传统媒体互设议程,把关方式互补

微博传播和传统媒体传播还存在着互设议程的现象,传统媒体依旧是议程的主导者,传统媒体代表着媒介组织的公信力,有一套完整的采写编辑审查流程,其传播经历层层把关与筛选,更有工业化制作的规范流程,结果更具可信度和权威性。因此,微博传播中对传统媒体传播的引证和对其议题的关注也显得顺理成章。但同时,传统媒体也因为纸媒的版面、电视节目的时间限制等原因,过滤掉了许多人们感兴趣的话题,也会错失某些重大事件完整传播的最佳契机;又由于媒体组织的传播人手有限,专业新闻工作者无法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无法对社会的细节关注和对某些藏在冰山之下的社会事件予以重点关注和报道,需要从微博传播中寻找到适合传统媒体传播的素材或报道选题,于是微博传播也会为传统媒体设置议程,这个趋势正在加强,随着互设议程的增多,微博传播者受到的影响和熏陶增多,把关的方式、技巧及传播的规范性会日益成熟,微博传播对传统媒体传播的影响力还会进一步加强。

对传播行为和方式本身而言,集聚式把关行为是与其文本的开放属性密切联系的。大量微博传播者以参与其中的方式共同构建起开放型文本,对开放型文本的集聚式把关有利于推进开放式文本建设和发展。集聚式把关方式也对传统媒体的单向度把关进行有益补充。尤其是微博传播者对社会腐败问题或现象的监督,这些问题的一部分成为传统媒体的边界。2011年的微博大事,很多都是草根群众基于自己的视角层面进行把关,是在传统的把关之外,传统媒体无法比拟微博面向社会延伸的多数量、高质量以及深度和广度,因此,微博传播成为传统媒体的有益补充。例如2011年“故宫十重门”、“四川会理县官员悬浮照”、“郭美美炫富事件”等,微博传播者的集聚式把关,网民的提问、质疑、意见、观点,从四面八方包裹事件,让我们可以借助不同的观察视角、依据不同的事实线索、连缀不同的事实片段,向事件的真实层面逐渐逼近。

在微博传播者对某一社会事件进程的推动过程中,传统媒体可以顺着这些视角和线索,依据某些事实片段进行关于社会事件的深入调查,形成关于某事件的深度调查文本。微博与传统媒体在互动中进行互补式把关,在互动中微博把关者成为传统媒体的社会触觉,敏锐地捕捉社会细微的变

化,传统媒体把关者承担起微博的检验员,在调查中佐证或修正微博的把关结果,引导微博把关者向新问题发起又一轮的分析与探讨。形成微博把关与传统媒体把关之间的有益互补,可以促进双方在把关过程中的分辨、分析和判断的综合素质,带动一种良性的、互助的把关循环生成,使把关行为起到更大的社会作用。

三、微博把关效果的“涵化效应”

涵化理论(Cultivation Theory)又称培养理论、教养理论、涵化假设等。1967年,美国学者格伯纳及其同事在对电视媒介的内容研究中,通过编码、观测和内容分析,发现受众关注电视的实质是对文化价值和主流意识形态的维护,从而提出了涵化效果的命题。这一理论认为,电视提供给社会各阶层一套同质化的“隐藏课程”,提供一套对生活、世界、生命的解释,建构一致的核心价值观,在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同时,形成对观众潜移默化的长期效果。

(一)微博舆论传播的主体深度参与意识

微博传播者在日常的传播行为中,由于成了传播的主体,其自主性大大高于传统媒体格局下的参与意识,成为深度主动参与的传播者。在传统媒体传播范畴中,由于受众的非直接参与,受众的观点和意见无法在传统媒体的传播语境中得到实现,虽然也有一定的互动沟通渠道,但并没有改变受众的被动地位。而在微博时代,受者成了传者,主动“把关一传播”行为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而这样一种传播行为实际上体现的是微博传播者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内心空间,他们的情感、想法、态度、观念及即将外化为行动理念的传播语境体现。这是在被动参与中无法做到的。只有在微博舆论传播中调动了众多微博传播者的主动性和主体精神,他们以传播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公共的传播平台中,才能集中众人的意见、建议、观点、理念,形成群众的智慧和草根群体的智慧,从而建构起积极的社会舆论传播格局,推动社会事件的有效解决。

微博传播者自发性、草根性、率直性等天然社会缺陷下的主体,深度参与到新价值挖掘之中。正是因为微博传播者的这一特点,往往决定了其敢闯雷区,敢越监管边界,敢直面事件真实,这就填补了传统媒体格局下无法面面俱到的不足。同时,传播方式的自下而上、由浅及深,不光是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更深刻地反映了事件的进展以及或明或暗促进着社会的发展。同样,微博传播者在日常沟通交流传播中,会以相互关注的形式成为彼此相互的粉丝,相互启迪,取长补短。对一些较复杂的议题而言,单个的传播者并不能完整把握,但互相探讨、互为补充、相互支持的螺旋发展传播循环体系,可以集中众多微博传播者的智慧,认清复杂事物的本质,体现微博传播者的主体精神及传播价值。

微博传播者亲历微博舆论事件,深度卷入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等环节。无论是否是事件的当事人,大量的微博传播者都愿意深度卷入事件并进行直接的把关传播:通过在微博公共传播平台上给予即时或及时的传播关注和响应,对事件传播的各种细节、碎片、环节、角度进行多维审视和传播,具有超越传统媒体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深度卷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事件进展效率和社会舆论整合度,起到疏通微博传播者自由表达和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作用。

微博舆论传播融入日常生活,微博时刻伴随在人们生活的左右,尤其是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各种网络终端的贴身运用,具有即时信息功能的微博将在第一时间表达传播者的原属于私域的心理和行为活动,展示在微博舆论的公共平台上。正因如此,某些人群对微博的依赖已经超出了所谓的“媒体依存症”范围,把精神世界融入到微博当中,把微博传播作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与物质世界相结合,大大加深了传播者的卷入程度。

(二)微博舆论传播维系主流意识形态

涵化理论所展示的是传媒通过对社会文化整合力及其塑造的主流意识形态来统一人们的多元思想,以构造社会一致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微博传播作为一种文化影响,通过对微博舆论传播的分析发现,无论传播的内容有多广泛,微博传播者发言的角度有多自由,微博传播是整个社会传播的约束度最低的一种方式,传播的内容一般而言都与社会的主要道德规范、伦理价值和主流媒体所传播的价值观一致。某些议题明显超越了传统媒体的议题之外,这类议题很难沿着顺利的传播途径持续对社会发生影响,或中途中止了议题,或朝着倾向于主流价值观的方向改变。

互设议题维系主流意识,由于传统媒体和微博等自媒体之间的互设议程现象,其中传统媒体占据着议题设置的主导位置,也为微博舆论传播设置了诸多更重要的议题,体现出沿着社会主流价值观方面发展的趋势。大量案例表明,微博舆论传播与传统媒体在某些议程上的互相补充、互相作用、互相推动,会促进传统媒体传播和微博传播的双向深化,其效果是传统媒体传播的主流价值引领并左右微博舆论的传播价值,两种价值观最终的结合点仍然是在社会主流文化。

媒体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协同者和助推者。这一观点虽来自于法兰克福学派对媒体文化的批判,但在微博舆论传播格局下仍然具有适用性,毕竟,微博舆论传播的主体是处在传统媒体传播环境中的受众。李普曼认为,社会大众是通过虚拟环境来感知社会的发展和变动的,即受众生活在媒介构建的拟态环境中,这在微博舆论传播中也是如此。并且,微博传播者对社会变动和社会发展的认识基本来源于传统媒体,或者是组织形态的网络媒体所提供,微博传播者的主动性表现在他们可以根据所得到的拟态环境内容来表达自己的观念,也可以对传统媒体传播中与自己所知的真实情况不一致之处提出自身的独立见解。但从整体上看,这些独立的见解和观点并未从主流上改变传播效果格局,大部分传播者依然存在较强的从众心态和附庸风雅的现象。

在微博传播环境中的传播效果,已不同于过去无论传者还是受者视角的综合效果。微博效果大致可以描述为内容对受众的影响,这一影响投射在受众心理层面显得很微弱,但微博传播是碎片化的微博内容依据一定的逻辑关系而形成的集群式整合式传播,所带来的传者和受众在主客体的主动传播行为中相互启发、帮助、影响的作用是巨大的。正如“项链效应”凝结微博效果成为抗衡传统媒体的传播效果一样,因为微博传播效果中的传一受结合关系,以及传播主动性、目标一体化、效果分享型的特点,各类深藏着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传播价值的微博内容之间的关联犹如“串起散落珍珠的金线”又结为一体。

作为当下社会主流的传播文化形态之一,大量的微博传播主体对社会各层次以及对传统媒体在内的各种议题的自主、自由探讨,促进了社会舆论风气的进一步开化与透明,体现了人本传播和人文主义思想;大量的传播事件源于对人性的追问和对人自身价值和存在的关怀,这种亚文化是一种健康和积极的文化形态,正在成为当代社会的文化指标和文化景观;大量的内容是一种文化的符号化表征,这些文化通过微博传播者的“把关传播”行为与其自身沟通,这种沟通和传播行为维系、修正和塑造着社会主流文化内在的共同价值观。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曾多次与同学邓若伊进行探讨,受到的启发良多,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73-174

[2]集聚效应[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省略/view/1268355,htm

微博文化论文第7篇

摘要:微博为公民参政议政提供了良好平台。但微博零门槛、匿名性、信息碎片化及法律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又为公民有序参政设置了障碍。因此,通过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微博管理法律法规、营造文明健康的文化环境,采取治标又治本的措施,让公民通过微博参政议政有序化发展已势在必行。

关键词 :精神文明;微博;公民参与

公民有序参政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的有效途径。公民通过选举、投诉、座谈会、媒体宣传等参政议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民主程度还有待提高。新媒体时代,打破了公民参政议政的种种限制,微博首当其冲地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

一、微博开通了公民参政的新渠道

百度给微博下的定义是: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通过WEB、WAP 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包括标点符号)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是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与传统媒体相比,它改变了权力精英和知识精英操纵控制的局面,具有平民化、草根化特点。微博注册简单快捷,不仅打破了固定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间的限制,能通过桌面电脑、网络、移动终端等信息,还让平民百姓超越身份、性别、年龄、职业、学识、地域等限制,有机会平等参与和管理国家、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在参与方式上,微博将传统媒体一个中心、单向辐射传播信息结构,变为多中心、多向的网状传播结构,大大降低了公民参与成本,使每个人都成为信息源和“公民记者”。世界上任何角落发生的任何事情,一经微博传播,瞬间传遍四面八方,得到非同凡响的响应,也激发了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微博所谈及的改善民生、医疗改革、教育改革、食品药品安全、住房、社会秩序、环境等公共政策问题,更容易引起关注。由于微博的内容是即时的、原生态的、未经加工过滤的,扫除了传统媒体延迟、严肃、权威、信息过滤的弊端,呈现的是所发生的事件的本来面目,更容易激发公众参与积极性。

二、公民微博参政议政优势和价值

1.微博提高了公民参政数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在本质上是大众的事业,只有公民积极参与,才能建设真正的民主。1“ 公民参政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参与主体,二是参与领域,三是参与渠道。”2 微博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重要媒介后,参与主体的数量与日俱增。它的使用者超越了身份、学识、职业限制,无论是国家元首还是城市农民工,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莘莘学子,在这个无障碍平台上均实现了平等对话、无限沟通。

2.微博提高了公民参政积极性

俞可平认为,公民参政的危机之一就是“公民在政治上极为冷漠,没有参与热情。”3 公民政治冷漠,缺乏参与热情的原因很多,其中权力过于集中,基层组织和个人很难影响政治决策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堵塞了公民参政的渠道;政治参与制度不完善,意见表达不畅,弱化了公民参政主动性;政治参与成本与代价高昂,收益令人失望,更加剧了公民对政治的冷漠。微博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这一危机。公民只需一部能上网的智能手机或电脑就能随时和评论自己感兴趣的、涉及自身利益的话题;其内容是未经过滤的原生态信息。打破了传统媒体垄断局面,将话语权下放给了普通民众。微博裂变式的传播速度,让人随时随地分享和发现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事,并迅速及时地再释放传播,逐步影响到了公共政策议程的设置,甚至政策的制定。

3.微博提高了公民参政效率和效果

公民参政长期存在“效率”与“回应”两难问题。传统公民参政方式耗时、耗力,参与主体层次较高,不具有代表性。且信息开放程度低,政府回应迟缓、回应内容令人不满等,大大降低了公民参与的效率和效果。而事件亲历者或亲临现场的即时报道,裂变式的传播速度,使微博成为重大突发事件、新闻、评论素材的重要来源,打破了信息资源的行政垄断,为政务公开提供了技术上的强有力支持。微博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都能采访,人人都有相机,都能拍照,人人都是公民记者,都能写新闻、传播新闻。一些重大突发事件,官员的渎职腐败、行政不作为现象,引起全社会充分关注的不公平事件等,往往会较传统媒体更快地在公众之间流传开来。这就为行政部门了解大众心声、积极行动找出对策,提供了监督手段,提高了公民参与的效率和效果。

三、公民微博参政障碍和困境

1.微博参政易使社会舆论片面化、非理性化而失去控制

微博开辟了社会公众公开发表意见的渠道和空间,使人人都成为信息源,由此形成不同于“官方舆论场”的“社会舆论场”。“社会舆论场”为社会公众提供了自由表达心声的平台。但微博140 字限制的短小内容,不可能对某个事物或事件进行全方位描述和评论。再加上微博采集信息的便捷化、制作的低成本化,信息的迅捷化,也会导致一些信息未经细致推敲和论证就迅速传播出去。“它可能仅仅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一段感受的表达、一次片面的经验、一方偏激的观点、一个行动的口号、一句触目惊心的描述。”4 片面化、情绪化的表达容易产生虚假信息,影响公众的价值判断,背离公民参政初衷。其次,匿名、便捷的微博参政方式,也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当成滋生谣言、达到不可告人目的的工具。例如,一些人为表达对社会和政府的不满,或为达到一己私利,利用人们的善良和正义感,在微博上挑起事端,刺激受众情绪,将事态扩大化。当受众情绪被高度激化,微博这个“社会舆论场”就容易脱离事件的真实状态而失去控制。

2.所在地的不均衡性易使公民参政流于形式

微博用户所属阶层的不均衡性极大地制约了公民参与的效率和效果。微博用户大多是学历低、年纪轻的青少年群体。微博上因此缺乏直接指向问题本质的独特见解,更缺少操作知识和技能。尽管一些名人、学者、专家开通了名人微博,但毕竟是少数人所为,且覆盖领域、地域较狭窄。微博用户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偏偏又将全社会中最弱势、最需要关注、最需要发声的农民排除在外。公民参政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看上去很美”的秀场,大多流于形式。

3.微博参政易使政府公信力和对社会控制力下降

微博是个零门槛的公共话语平台。由于公民素质参差不齐,微博信息五花八门。在一定条件下,微博甚至成为故意给政府脸上抹黑,扰乱社会秩序的可利用平台。有些地方政府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不及早信息;某些政务微博不仅不及时疏通民情民意,还通过删除微博推卸责任,致使政府公信力受到损害。政府公信力一旦下降,在微博上就会被无限放大,陷入“塔西佗陷阱”。失去了公信力,政府部门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说假话。“塔西佗效应”一旦出现,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就会下降。

四、公民通过微博参政的教育与引导

1.创新和优化制度是实现公民有序参政的治本之策

公民通过微博参政,在扩大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同时,也存在着极大隐患。微博平台是一个虚拟空间,公民反映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因为制度不完善而出现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容易成为公民无序参与的诱导性因素。解决的途径是,创新和优化制度,实现公民在微博上有序参政议政。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5 所以,要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制度和体制,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

2.完善微博法律法规是实现公民有序参政的保障

微博平台是虚拟空间,却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和延伸。加强微博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已势在必行。第一,微博立法程序必须保证公民参与。在立法制度上,应充分利用微博平台,给微博用户提出反对的机会,促使立法机关不断修正,使法律最大范围地体现人民意志。第二,微博立法必须做到既保护言论自由,又保障个人权利不受侵犯。正如微电影《微博有鬼之炸弹!炸弹》中的一段话,微博里有牛鬼蛇神,也有善男善女;微博里有定时炸弹,也有鲜花蛋糕。微博立法就是要打倒“牛鬼蛇神”,发挥呵护善男善女的基本法律正义。微博立法的最终目的不是防民之口,更不是愚民之策,而是要保证公民参政的有序进行。

3.营造文明健康的微博环境保证公民有序参政

发挥微博的正能量需要从提高公民素养、加强道德自律、坚守法律信仰三方面进行。第一,要培养一批具有公民意识、掌握一定参与技能的微博参与者。通过公民教育和公民实践活动唤醒公众的公民意识和提高公民参政议政技能,把他们从围观者变为有序参与者。第二,大兴微博道德之风。微博用户文化道德素质参差不齐,在微博上既有真知灼见、为民请命、体现公民良知的好帖和评论,也能看见污言秽语、人身攻击、冷嘲热讽等突破道德底线的言论和跟帖。要还微博一个清新文明的环境,需要我们在微博这个虚拟平台上人人自律,做到不信谣、不传谣,珍视自媒体时代的公共话语表达权。同时,微博客户端有义务,也有责任屏蔽肮脏、污秽、谎言等突破道德底线的言辞,从源头上切断低俗言论的传输渠道。第三,坚守对法律的信仰。营造文明健康的微博文化环境,不仅需要完备的法律,更重要的是要培育信仰法律的理念。伯尔曼曾告诫我们“: 一种不可能唤起民众对法律不可动摇的忠诚的东西,又怎么可能有能力使民众普遍愿意遵从法律?”微博的虚拟特性,使得谣言、色情、诈骗等违法犯罪泛滥。微博是虚拟的,但责任和法律不虚拟。唯有每个人都信仰法律、坚守法律,提高自身法律素质,才能还微博风清气正的和谐生态。

引文注释

1 魏福明.公民参与与政治文明[J].学海,2005(5):57-59.

2 3 俞可平.公民参与的几个理论问题[N].学习时报,2006-12-18.

4 曹峰,等.社会媒体的政治力量:集体行动理论的视角[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6):52-54.

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微博文化论文第8篇

[关键词]微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G64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136-02

一、引言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例达到54.7%,手机微博用户规模达到2.02亿,即使用手机终端访问微博的微博用户高达65.6%。由此可见,微博已经成为中国网民使用的主流应用。高校学生作为网民的主流人群,其微博使用率正在不断增长。而关于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尤其是针对微博中的大学生用户群体。

笔者根据中国知网数据库,对微博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论文的调查发现,一部分关注的是微博的媒体价值,研究如何宣传和推广信息;一部分关注的是微博的教育价值,研究如何将微博技术应用到课程教学过程中来提升教学效果。大部分研究者已认识到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对此进行了大量广泛的研究。但是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缺乏系统化,急需开展进一步研究。

本文是在正确认识高校青年亚文化微博亚文化的基础上,探究如何引导亚文化与高校主流文化相一致,研究微博文化对高校青年学生的影响及其在校园内广泛传播的原因,并共同作用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

二、微博在松江大学城学生群体中的扩散状况分析

本次调查共访问230人次,填写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73份。问卷有效率为86.5%。下文对问卷收集到的样本资料进行详细分析。

(一)学生结构分析

在173份有效问卷中,有45.6%的同学使用微博,58%的女生使用微博,男生的比例为34%;不同学科的同学使用微博也存在差异:文科学生使用的比例为42%,理工科学生使用的比例为33.3%。

(二)使用偏好、频率、方式分析

1.使用微博的主要目的

数据分析表明(见图1所示),开设微博的动机中,“取得信息”所占比例为最大,“记录自己的生活”也占有相当多的比例。

“记录自己的生活”表明了大学生借助微博,寻求个人认同这一动机。作为心情的记录,可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碎片化的信息,关注的话题具有较多的私人性和自我意识;“表达自己的观点”,则体现了微博使用的深层社会价值,这一点,是微博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参与构建公共话语平台的一个基础动因。140字里,微博作者们获得了比以往更多的个人表达的机会。

图1使用微博的主要目的

2.阅读微博的主要目的

阅读微博的主要目的见表1所示。

表1阅读微博的主要目的

(三)微博关注度

1.微博内容大部分为时政类、财经类、社会民生类、娱乐八卦、体育类、文艺类和闲文轶事。

2.在大学生的微博关注度中(见图2所示),最主要的是社会民生类信息,为64%。

图2微博内容关注度

三、基于微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分析

微博不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有利影响,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不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在必须解决如何在保证有利影响的同时消除其带来的不良影响这一问题。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微博这个新媒体并迅速占领微博客平台,在增强高校主流文化建设的同时,开拓微博客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功能;明晰学生的思想动态,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针对性地对微博文化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进行干预。

(一)搭建微博传播平台

青年学生群体极易受任何一种新媒介的冲击,进而渗透并且改变其生活方式。这些新兴媒体既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好处。教育工作者应正确面对并且用好这些新兴媒体。作为新兴媒体的一种,微博必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教育工作者不能因噎废食,一味凭借教育者的地位去阻止学生的使用,而是应该去主观上正视这种新兴事物,主动去接触、去了解,积极探寻其吸引人使用的原因、利弊,然后针对这些采取积极的对策,使其发挥有力作用,避免给大学生带来不良影响。

(二)强化微博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高校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其校园文化尤其重要。其中加强高校主流文化建设对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来说特别重要。从学生的角度讲,学生文化价值观的精神内涵首先需要满足“只争朝夕、敢为人先、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追求卓越”这五种精神,其次需要体现学生群体的总体需求。微博式交往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机遇在于可充分发挥出微博积极因素的影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互动的新途径。

(三)对微博文化过度娱乐化的降低,加强审美培养

如何在糟粕与精华中选出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和成长有利的信息是一个不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如何界定这个信息对自己有益还是有害,除了要具有基本的生活常识、理论知识外,审美能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高校青年学生使用微博的过程中,对“美”的正确辨识有利于避开低俗文化和不良沉迷。提高审美能力能够降低微博文化的娱乐性,能主动促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肃性的树立。

(四)对“微博控”进行心理疏导

微博虽然给大学生提供了宣泄情绪、彰显个性等精神活动的空间,但也带来了很多心理问题,其中最主要的表现为使用者依赖微博的现象,即“微博控”。“微博控”会每时每刻用网页或者手机刷新微博,关注博友们的动态。要使用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校园文化建设双管齐下的对策。

[参考文献]

[1]CNNI.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P020130122600399530412.pdf.

[2]韩恬恬. 微博在教育领域的应用[J]. 教育评论,2013,(1):30-32.

[3]国青松.微博文化的冲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11.

[4]刘丽芳.微博客的传播特征与传播效果研究[D].浙江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