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抽血室护士总结

抽血室护士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27 11:11:11

抽血室护士总结

抽血室护士总结第1篇

【关键词】 抽血室;交叉感染;管理

本院是一所大型三级甲等医院,日门诊量高达4000多人次,门诊每天需采血人数多达500人次,为了方便医患交流和提高工作效率,将抽血室由过去相对封闭的工作室改为全开放式。抽血室工作人员采血工作量大,流动人员多且面对大量没有确诊的门诊病人,频繁密切接触病人的血液标本,存在潜在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而病人大多数免疫防御机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或缺陷,是最容易引起交叉感染的地方。因此,做好抽血室感染控制,预防交叉感染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做法如下。

1 人员管理

(1)抽血室管理者对所有在采血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交叉感染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职责。(2)对于新护士、实习生、保洁员先培训后上岗。对她们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知识的学习,要充分认识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害,了解其传播途径,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人人都会“六步洗手法”,狠抓基本功训练,提高穿刺技术,减少反复穿刺带来感染的机会。(3)对于高年资护士,因为操作熟练,在患者集中、工作繁忙的情况下,为了急于缩短病人排队等候时间、随意简化流程、不正规操作,对这一现象除了感染控制知识的学习外,加强感染控制的监督,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Www.133229.COM在抽血高峰时,采取弹性排班、增派人手,减少病人排队等候时间,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

2 抽血室物品环境的管理

空气和物体表面的微生物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抽血室的环境、物品消毒根据《医务人员医院的预防与控制》[1]采取以下措施:(1)止血带、消毒棉球由供应科集中配送,各种消毒容器、持物罐、镊子,采取独立包装消毒。消毒液和消毒容器要注明开瓶时间,消毒液的浓度要经常监测。(2)每天上班前和下班后对抽血桌面、病人坐的椅子、试管架等用含有效氯500mg/l进行擦拭。(3)每月对空气、物体表面及护士的手进行细菌培养检测,空气细菌总数≤500cfu/cm2,物体表面细菌总数及医护人员手平均细菌数≤10cfu/cm2。(4)加强感染监控力度,科室感染控制联络员与感染控制科定期或不定期对抽血室各项感染管理措施物品进行检查,检查结果与科室质量挂钩。(5) 医疗垃圾管理:医疗垃圾指定专人负责收集与集中处理,并建立登记制度,严格执行各种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分开放置,警示标识醒目。医疗垃圾如使用后的棉球、棉签及一次性治疗巾放入黄色垃圾袋,生活垃圾如各种一次性物品的外包装放入黑色垃圾袋,针头入利器盒,内容物不要超过容器的3/4,统一收集进行无害化处理。

3 抽血流程的管理

护士采血时戴口罩、帽子,工作服、帽子每周清洗消毒1次,口罩每4h更换1次,病人采血部位皮肤采用安尔碘消毒2次。病人一人一巾一管一针一手消,这里重要强化手消毒意识。护士的手是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采血的工作是连续性的,病人多工作繁忙,每采一次血就洗手一次明显降低工作效率,易引起病人不满。若频繁使用消毒液擦手,护士的手易发皲裂,皮肤粗糙[2],我们的做法是抽血时要求护士戴手套,每次采血后用“洁肤柔消毒凝胶”消毒双手方可接触下例病人,若接触特殊病人,如诊断明确的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或皮肤破溃、手套破裂、沾有血迹等情况下,要求立即更换手套。

4 健康教育的指导

进行良好的护患沟通, 向病人宣传远离细菌从洗手开始,在洗手池旁张贴洗手示意图。嘱病人在24h内勿清洗采血针眼处, 按压针眼处的消毒棉球勿随意丢弃,统一扔到指定的医疗垃圾桶内。

5 针刺伤的管理

在职业暴露引起的感染病例中90%是由针刺伤或其他外伤引起的[3] 。 抽血室护士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基本功扎实做到忙而不乱,操作中勿回套用过的注射器,所有针头入利器盒,操作者每人身旁放一个利器盒,严禁两人共用一个利器盒。严禁护士手持采血针走动。一旦发生针刺伤,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切勿按揉,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冲冼后再用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卡,上报感染控制科。

本科按照国家有关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及医院感染控制科的相关规定,采取了以上各个环节的安全预防管理,取得较好的效果,无因交叉感染引起纠纷和护理人员自身的感染。

【参考文献】

1 徐秀华,黄勋.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37.

抽血室护士总结第2篇

【摘要】目的 根据门诊抽血室患者检查项目、年龄段开展预约采血服务,以缓解患者在高峰时段排队等候时间长现象。预约采血前后三个月对照患者排队等候时间,电话随访形式满意度调查结果明显提高。

【关键词】静脉采血 预约 服务模式

我院平均日门诊量在3800-5100人次。门诊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存在的挂号、交费、检查等候时间长现象愈加突出。针对我院门诊患者采血排队等候时间长,尤其是7:30-10:00高峰时段,采血排队等候时间长问题,自2012年11月1日起,开展预约采血方式,合理分流高峰时段采血患者,取得了良好效果。

1 方法

1.1 资料选取 选取我院就诊时段在11点-17点需要进行采血检验的患者。2012年5月-10月实行预约采血前和2012年 11月-2013年4月实施预约采血后门诊静脉采血患者。

1.2 医生告知 患者在医生处就诊,医生根据疾病检查需求开具检验项目,需在第二日进行采血。医生告知患者交费后,携带交费明细条及检验条码,先到抽血室进行预约。

1.3 护士告知 指导采血前注意事项并预约时间 抽血室护士根据患者交费明细核对与检验条码项目是否相符,根据检验项目、患者年龄填写采血预约单:明确患者到抽血室采血时间段及采血项目及采血管要求、注意事项等,并告知患者次日带好预约单。

1.4 提前30分钟采血 护士较正常上班时间提前30分钟,每年4月10日起,7:00开始正常采血;9月16日起7:30开始正常采血。

2 根据预约情况调整护士窗口开放

2.1 根据患者年龄安排 年龄≥65岁人员占每天采血患者比例35%,孕妇糖耐量占5%、胰岛素释放试验占4%,其他各年龄段患者占总采血比例的56%,进行分散时间段安排。

2.2 根据门诊采血患者项目分类为孕妇糖耐量、胰岛素释放试验、生化检验等必须空腹检查项目,汇总占比例人数并分时段安排。

2.3 调整护士高峰时段采血窗口 根据护士采血约30-40人次每小时每人及患者采血集中的高峰时段调整采血窗口为:8:00以前由原来的3个调整到4个采血窗口,8:00―10:00由原来的5个窗口调整到6个窗口。

3 预约采血前后对照

3.1 实施预约采血前 2012.5-10.月实行预约采血前高峰时段采血人次47840人次,采血管数为81240支、患者等候时间≥30-60分钟。

抽血室护士总结第3篇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3-0375-02 中图分类号:R 197.32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3.074

随着人们自身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病人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及医疗护理安全要求不断提高,在护理工作中常因服务态度及操作水平问题而引起病人或家属的不满和投诉。门诊注射室是病人多、病种复杂、流动性大的窗口部门,护士工作量大、工作繁杂紧张,护患纠纷、护理投诉、护理差错事故容易发生,注射室护士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为了规避护理风险,保障护理安全,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我们针对门诊注射室的特点,对其存在的护理风险问题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对注射室的服务流程重塑,做好护理风险的管理,护理纠纷及护理投诉明显减少,现总结如下。

调查资料

1.一般情况 病例来源于2008年1~12月和2009年1~12月在我院注射室注射和抽血的患者,注射人数分别为132000次和191000人次。同期收集在我院注射室发生的纠纷数、护理投诉数,差错次数,医院监察室每月调查的门诊注射室的病人满意度的平均数。经调查,2008年度护理差错2例,护理缺陷38例,护理投诉30件;2009年度,没有护理差错发生,护理缺陷12例,护理投诉12件。

2.风险评估

门诊输液室是各类患者集中的地方,护理对象为多年龄段、多病种的输液患者,以年老体弱和学龄前儿童为主。患者流动性大,来院时间不固定,使输液治疗时间分布不均匀,一般高峰时段在上午。静脉用药种类多,护士有对药品名称和剂量规格不熟悉的情况,患者来自不同的专科,护士对患者病情不了解,即使护理人员严格按照“三查七对一注意”执行,不时仍有一些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输液时,护士服务态度问题,穿刺技术不熟练,都可引起护患关系不协调;病人个体差异、药物调剂问题都有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抽血时,病人血管因素加上护理技术不到位,都可以引发病人的不满;化验单填写不全或漏抽血样,或用错试管,都有可能发生医疗纠纷。事先评估这些风险,有备无患,可以减少护患纠纷,提高护理质量。

管理措施

1.优化服务流程

(1)扩大装修注射室:对门诊注射室的位置进行调整,重新布置输液区环境,将输液室分为成人输液区和小儿输液区,配备了60张多功能输液椅和15张输液床,10张小儿床,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和不同病情患者的需求。扩大输液室面积,设有小儿活动游乐室,内备有各式各样的小儿玩具,使小孩在护理人员的监护下玩耍,在输液过程中不哭闹,同时在门诊楼层增加保洁员,及时清理小儿的大小便及各种拉圾。输液区内配有电视机、空调,空气消毒机、饮水机等,为病人提供温馨的输液环境。简化就诊流程,划价、交费、取药一个窗口就能完成,大大缩短了就诊时间,保证各个就诊环节的畅通,大大减轻患者候诊时的不安情绪。每个输液区设立输液分诊台,由一名护士负责核对药物,抄写输液单,根据病人的病情安排输液区位,并向患者交待有关注意事项。为避免同名同姓病人的输液差错,发放双座号牌,一式两份座,一份挂在输液瓶上,一份交给病人。护士将配好的药连同处方、输液卡、座位牌到患者座位或床前,核对无误后,才进行注射。

(2)抽血室信息网络管理:收费处、化验室、抽血室电脑联网,收费处计算机收费时存入病人的基本资料和抽血信息,护士录入病人收据号码后电脑即显示病人的基本资料和抽血清单,核对后准备好试管,录入试管并打印条形码给病人,抽血护士给病人抽血并交待相关的注意事项,病人凭着试管条形码到化验单打印处去取化验单。从而减少了手工抄写容易出现的漏项、难辨认等差错。

(3)做好临床用药安全管理:加强护士执行药物治疗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强化自我管理意识,强化护士的慎独精神,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注射前询问药物过敏史,做好“三查七对”,药柜内的药品存放、使用限额应定期检查,一些高危的药品不得与其它药品混合放置,如氯化钾,磷化钾等应和其它药品分开放置,严格把好药物配伍禁忌关,控制输液的流速,预防输液反应。

(4)做好输液观察:护士要随时掌握输液情况,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并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输液过程,护士利用巡视时间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告知病人避免空腹输液,在空腹状态下,机体代谢减弱,针刺可激活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使心率、呼吸加快,血压升高,极易造成头晕、恶心等“晕针”现象。不能擅自调节滴速,输液滴速过快会使全身不适,肺水肿等。宣传栏内提供各种疾病的健康教育宣传单,如禽流感的预防、老年常见病的防治等。增强护患之间沟通交流,使患者身心处于最佳的治疗状态。

2.加强基础建设

(1)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护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有直接的联系。根据本科室特点做好护士的培训计划,每年对护士进行“三基三严”考试考核各两次,做到人人达标。组织护士参加各种医疗、护理学术活动,提高护士的专业水平。分析现存的或潜在的护理风险问题,完善护理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修订注射室护理工作制度、制定护理风险应急预案、常用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尤其是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抢救程序、护理纠纷或投诉时的处理程序等。

(2)做好护理质量管理:每月评价护理风险干预有效性,对所发生的护理问题,病人的护理投诉、护理纠纷及护理差错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改进措施,对护理工作环节进行调整。注射室与门诊医师、药房、检验科等部门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做好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是有效减少医患纠纷一个重要环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加强医患沟通,改善服务态度。

(3)增加护理人员编制:护理人员编制不足,工作量大,未能及时给病人解决问题,容易引起医疗纠纷。输液室常常人满为患.繁忙而嘈杂的工作环境使一部分心理素质较差的护士情绪不稳定,给患者和家属感到不安全感,甚至会导致工作忙乱而出错。病人家属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如病人的液体滴完没有及时处理,病儿发热没有及时观察等引发的护理纠纷为多见。护理部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人员编制,实行弹性排班:护士长根据患者治疗高峰期合理安排护士工作时间。缩短治疗高峰期患者等待的时间,设立弹性班,改变忙闲不均,避免人力资源浪费又不能满足患者需求的状况,合理排班,每班设有巡回护士加强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结果评价

根据两年来门诊注射室所发生的护理差错、护理缺陷、投诉纠纷、患者意外事件的例数,以及患者、家属满意度调查记录的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2008年度输液与抽血人数为132000例,其中护理差错2例,护理缺陷38例,护理投诉30件,护理满意的人数达114200人,满意率为86.52%;2009年度输液与抽血人数为191000人,其中护理缺陷12例,护理投诉10件,护理满意人数达181900人,满意率为95.24%。

2009年与2008年比较,发生护理差错、护理缺陷、投诉纠纷的例数明显减少(P

讨论

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内病人在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风险管理是指对病人、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3]。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风险虽然不可能完全避免,但健全门诊输液室的服务流程管理,有针对性地分析门诊输液室护理工作安全隐患,采取有效措施,规范了护理行为,可保证护理安全和病人安全,提高患者的满意率,达到减少护理风险的目的。在护理风险管理中我们体会到,护理安全措施仅仅停留在人员的安全意识、法制观念的教育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如何把好执行的环节,针对门诊输液室和抽血室存在的薄弱环节,结合工作实际,规范输液区域,提高门诊输液质量,使病人投诉、护理差错下降。调查显示2008年与2009年同期相比,注射室护理投诉人数由30例下降到10例,护理差错次数由3例降到0,患者满意率由86.5%上升到96.2%。

护理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①护士的业务技术不高引起的护患纠纷:如注射时因操作技术不当使注射部位疼痛、肿胀;②静脉抽血时反复穿刺,取标本时操作不当,致血标本溶血、凝血等;③护士的服务态度不佳,沟通解释不到位,没有交代用药注意事项而引起的护理纠纷;④护理人员编制不足,没有及时给病人解决问题而引起的医疗纠纷;⑤护士临床用药过程中没有做好查对制度而引起的护理差错和护理纠纷。我们通过评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或潜在的护理风险,健全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加强护理人员的管理和业务素质、法律知识培训,改进护理工作,改善注射室环境,重塑注射室服务流程,简化病人的就诊流程,从而收到了一定效果。输液过程中主动巡视,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对患者进行用药、防病治病等方面知识的健康宣教,可以杜绝静脉输液过程中的许多安全隐患;提高护士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对于辨别药物的作用、副作用以及不良反应、药物的配伍禁忌等是至关重要。只有做好门诊输液各环节的质量管理,才能提高门诊输液的安全性。我们认为,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工作,要不断健全护理管理机制,有效的推行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的风险管理,才能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真正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蔡铜山,钟德富,张海林,等.推行医疗风险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J].医院管理杂志,2001,8(5):342-343.

[2]黄美娥.静脉输液过程中的护理缺陷分析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 2005, 5(5): 49-51.

抽血室护士总结第4篇

1体检工作的特点

1.1季节性在北方因气候原因,个人体检以及各个单位的体检一般安排在每年3月中旬~6月底,9月中旬~第二年1月中旬。

1.2工作集中性在一年内短短的7~8月份时间,安排多个人、多单位的体检工作,做好计划统筹安排十分关键。

1.3体检项目多样性各个单位依据自身经济状态、人员年龄特点、工作性质的不同,选定的不同检查项目,导致体检项目差异大。笔者把检查项目分成各种不同的检查套餐,加强各个环节的把关,保证检查的准确无误。

1.4受检人员多样性受检人员由于年龄、性别、职业等的不同导致的对体检工作配合差异性大。而且均为陌生面孔,及时掌握体检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调整不当局面,达到良好沟通、默契配合。

2体检流程的护理管理作用

2.1体检前的护理工作流程

2.1.1预约须提前3天到护士长处预约,护士长负责填写团体体检预约安排表,包括单位名称、预约时间、体检时间、体检人数。根据体检中心的接待能力合理安排,按体检合约填写体检通知书,包括体检具体时间、项目、注意事项及要求,并交给体检单位联系人。体检单位根据体检通知书要求,在体检前1~2天将体检人员姓名、人的电话,以便随时取得联系[2]。

2.1.2准备体检组护士提前1天做好准备工作,包括:(1)体检表:按要求填写单位名称、体检者姓名、年龄、性别、检查项目,盖团体体检章,并按姓氏的第一个拼音字母排放,以便快速查找。(2)物品准备:护士长指导并检查护士备好相应物品,如:注射器、血压计、体重计等。根据人员情况分配抽血、测血压、身高、体重及导医护士等工作。若有行动不便,备好轮椅或特殊照顾人群建立起临时绿色通道。(3)体检前一天通知餐厅经理按体检人数准备早餐。(4)需到其单位体检时要联系车辆并装备有关仪器物品。(5)检查各诊断室、检查室内设备是否齐全[2,3]。

2.2体检中的护理管理护士长应亲自指导、协调体检全过程,保证体检过程的顺利进行。

2.2.1安排好导医工作专职导医在体检的每个环节热心为大家服务,合理分流受检人员,以便对体检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给予及时解决[4]。

2.2.2分组体检把受检人员按项目如:胸透、抽血、测血压、身高、体重、心电图、超声、查体等分组分开,体检人员及时间合理安排,做到不拥挤,不扎堆,保证体检过程快捷、有序进行。

2.2.3把好抽血管理关因为抽血检查项目繁多,并且不能马上得到结果,大量体检本的填写;试管的保存;实验、化验单的发送过程中最容易出差错,笔者总结出各个单位分窗口抽血,一个单位若项目不同以分类抽血法,抽血者和编号者严格三查七对,收回体检表编号与抽血编号相一致。每个人的体检本上都有与体检流程相同的体检项目,做完一项后做出标识,这样既清楚又不容易出现错误[3]。

抽血室护士总结第5篇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4-0500-03 中图分类号:R 47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4.068

血液检测结果作为临床疾病诊断的一项重要参考依据,要求血液标本的质量越来越高。临床护士能否及时、定量、顺利地采集到符合要求的血液标本,成为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1]。低年资护士由于业务素质与能力低下等原因,常常在工作中出现一些差错,影响检测结果。笔者对我院2005年6月至2009年5月发生在低年资护士身上的38起住院病人静脉采血差错进行总结、分析,制定防范措施,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我院2005年6月至2009年5月间发生在低年资护士身上的住院病人静脉采血差错事件共38起,其中男16例,女22例,最大年龄97岁,最小年龄45岁,平均年龄69.2岁,全部定性为一般差错。

2.方法 根据我院护理部制定的护理差错事故报告与处理制度,差错发生后,当事人把差错发生的经过报告病区护士长,病区护士长报告护理部,然后护理部、病区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护士岗位制度与职责》中的护理缺陷分类及评定标准,组织人员进行讨论、分析、定性,找出差错的原因,制定防范措施。

结果

本组38起静脉采血差错,其中血标本量不准确12起,占31.58%,血标本凝集10起,占26.32%,血标本溶血7起,占18.42%,错用血标本试管6起,占15.79%,血标本损坏3起,占7.89%;其中大夜班差错数33起,占86.85%,日班差错数3起,占7.89%,小夜班差错数2起,占5.26%。

原因分析

1.低年资护士业务素质和能力低下 我院近年招聘的护士大多数为初中毕业后进入护校的中专毕业生,学历低,基础差,由于实际工作中血液检测项目与教科书理论知识相差较大,以及采血器材的更新,如原来的普通注射器抽血改为现在的抽血针头和真空管抽血,检测设备由人工改为现代化自动检测,因此工作经验少的低年资护士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握。本组血标本量不准确及血标本凝集差错中,多数发生在同一病人同时抽取多项检验时,由于要使用多条真空管,有的病人血流比较大,瞬间就超量,有的病人血流不畅,掌握不好就会凝血或血量不够。

2.低年资护士技术操作不熟练 主要表现为刚独立工作的护士,不能掌握有效的采血方法和技巧,如血容量不足,血管难找的病人,在需要股静脉穿刺时,不能准确定位而出现多次穿刺血管,或静脉血与动脉血分不清;有的护士不掌握血标本的采集要求,多次在同一试管内注入血液;或抗凝管血液摇匀时间及次数不够,造成血液标本凝集或血标本溶血。

3.责任心不强,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 本组错用血标本试管6例(占15.79%)、血标本损坏3例(占7.89%),主要是由于工作不认真,责任心不强,不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引起,特别是早晨的集体静脉采血,由于时间集中,过程短,检查的项目多,如果护士不能高度集中精力,稍有疏忽就会导致拿错试管与漏抽血等。另外,在送血的路上也要注意,本组这3起血标本损坏就是在送血的路上摔坏的。

4.静脉采血时间集中、短,护士工作量大 住院病人绝大多数的血液标本采集要求是在晨起空腹进行,因此,除急诊血液化验的标本外,我们医院的住院病人静脉血液采集时间安排在早晨06:00~07:00时间段内,而早晨的值班护士只有一人,在新收病人多的情况下,每个病区的护士要为10个以上的病人静脉采血,而每个病人的化验项目都在2项以上,少则使用一条真空管,多数使用5~6条真空管,这就要求护士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精力,迅速完成采血工作,然后赶在08:00交接班前完成病人的生命体征监测、记录、病历书写、时间性治疗等工作。每个护士都知道,大夜班交接班前是护理工作最繁忙、心理压力最大的时间段,新护士在这段时间压力更大,差错的发生率也随着护理工作量的增大成正比升高。本组资料中大夜班静脉采血差错的发生率达到86.85%。

防范措施

1.加强三基三严培训,严格遵守技术操作规程 首先,鼓励护士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班或讲座,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学习,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我们的方法是:每次业务学习后,护士长利用晨会等时间经常提问护士,以巩固学过的知识,并从中掌握护士的不足之处,作相应的培训。只有精通护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操作,熟练抢救器具的使用,才能在繁忙的护理工作中镇定自若,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2]。护士长加强与血液检验科的联系,把更新的项目、要求及时与护士沟通,向她们讲解各种静脉血标本的采集方法、注意事项、目的和意义,以及真空采血管的使用要求,并把这些知识打印成文字,贴在经常看到的地方如护士排班本上,使新护士能很快掌握,并在日常工作中得以巩固。其次,加强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护理部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制订了病区静脉采血的操作规范,并对每个护士进行考核,过关后才能上岗,科室针对每个护士不同的特点进行技术培训,如股静脉定位不准确的护士,首先要求并帮助她们复习解剖知识,在理论上掌握股静脉的解剖位置后,再到病人身上定位,直到掌握为止。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使护士能够改变自己的职业冷漠,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自觉遵守“三查七对”制度。“查对”制度是多年来在医疗服务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3],必须落实在行动中,不但在采血前、中、后查对,还要与收取血液标本的工作人员核对无误签字认可,检验中心一旦提出异议时要立即采取积极补救措施[4]。

3.公开护理差错,让所有护士吸取教训[5] 从2008年开始,我院护理部鼓励科室将差错上报,目的不是为了处罚当事护士,而是从中分析在管理和工作流程中的漏洞,找出原因,制定新的工作方法,防止以后其他人不再犯类似的错误。病区每月召开护理风险会议,对本月中发生的护理差错、缺陷进行总结、原因分析、讨论,订出改进措施,并进行效果评价,不断改进护理工作。在繁忙的时间段如早晨06:00~10:00时间段内,增加一个护士,目的是协助夜班的护理工作,减轻夜班护士的工作量,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

总之,减少护理差错和事故是医院的一项重要工程,也是护理管理者追求的目标,而低年资护士是医院的未来,在工作经验不丰富,工作量大的情况下,有可能出现一些差错,我们应该爱护她们,通过教育与培训,把她们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

参考文献

[1]罗淑元.小儿血样采集方法进展[J].护理研究,2005,19(1):103-104.

[2]刘红娟.护理安全管理与事故防范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2B):73-74.

[3]凌 力.在医保改革中防范护理纠纷初探[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8):636-637.

[4]申小梅.42起住院病人静脉采血差错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11):1170-1171.

抽血室护士总结第6篇

【关键词】 沟通;规范性;服务质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检验科在医院中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作为医院的辅助科室,检验科工作的目的是为临床提供服务,一直以来,检验科只注重其内部的工作,包括各个小科室之间的联系,却忽视了与临床医生之间的沟通,无形之中检验科与临床科室之间就产生了距离,从而导致检验科与临床科室关系不协调,处理事情不全面,易发生问题[1]。结合我单位的一些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经验感受。

1检验科和疗养科室存在的问题

1)检验人员与护士之间的问题。护士采集标本时出现的问题,具体表现为:①采血时抽血不当导致标本溶血。②知道所要检查的项目但是血标本打错管子,如要求做血沉,却把血打入生化管子中。③采集完之后未取下针头而导致溶血。④抽血量过多或过少。⑤抽血时间掌握不够标准,尤其是餐后血糖的检测。⑥未及时通过网络审核。

2)检验人员与临床医生之间存在的问题。临床医生所开化验单项目不全,漏开或少开,网上申请和化验单项目不符合。检验人员漏做或少做,项目回报张冠李戴或报错。

3)开展的检验新项目没有及时向临床医生反馈,检验参考范围的调整未与疗养科室沟通完全。

4)检验报告单未能及时回报和送出,标本采集运送及保存不当,标本被污染、标本溶血、脂浊时未做处理。

5)网上申请项目与检验化验单不一致,包括少申请,多申请,没申请。

2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和意见

1)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临床医生应主动与检验人员进行交流,由于检验医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更多新的检验项目将开展起来,临床医生应对新开展的检验项目标本的要求、临床意义、参考值、影响因素等进行讨论与交流,使各科室间的工作能够协调发展。

2)检验人员应加强对护理人员进行指导及解说, 建议增加护士到检验科轮转,了解检验科工作流程,掌握凝血管子及抽血用量等等。

3)检验科人员应适当参与临床实践,熟悉疗养科室工作流程,掌握所做的常规项目和特殊检查项目。

4)定期向临床科室发放征求意见书,依据临床提出的问题,认真研究,改进工作。同时争取时间,搜集临床信息反馈给检验科。检验人员一有问题马上反馈给疗养科室,并记录在案。

5)加强临床合作,检验科的每一个新项目的开展都离不开临床,一个新项目必须得到临床医生的支持,必须使疗养科室医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检验科有必要把新项目的各个参考参数及优缺点告知给医生[2]。

6)加强信息网络系统管理,建立适当的奖罚机制,减少人为的误差。

总之,疗养科室与检验科的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在工作中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只有通过双方的沟通,相互理解,认真仔细分析问题所在,紧密配合,建立起一系列的疗养科室的信息反馈系统,以便更好地配合开展疗养工作,检验科和疗养科室才能更好地和谐发展,更好地为飞行员、老干部服务。

参考文献

抽血室护士总结第7篇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暴露;防护;职业危害

【中图分类号】R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085-01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暴露因素众多,给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如何有效地进行防护已成为备受关注的课题。于2010年1月间我们对我院25名在职手术室护士进行职业暴露与防护的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5名在职手术室护士进行调查,其中年龄19~54岁,平均(28.58±4.23)岁;工作年限1~30年,平均工作年限(11.60±3.35)年;技术职称护士3人,护师4人,主管护师18人;文化水平:中专23人,大专2人。

1.2 方法 所有入组护士采用自制问卷调查的方法,内容包括:个人一般情况,有无职业损伤,有无被传染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的利器损伤的经历及损伤后处理方法等;发放问卷调查25 份,回收问卷25份,有效问卷25份,有效率100%。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护士资料建立数据库,采用χ2检验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工作年限与被利器损伤的关系 工作年限≤3年的护士被利器损伤者为50.00%,10~15年者损伤为70.58%,≥15年者为100.00%,与工作年限≤3年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 损伤后处理方法 被一般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利器损伤而采取一般处理(络合碘消毒后无菌纱布或创可帖包扎)者占96. 36%;被传染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利器损伤而仍采取一般处理者为 80.95%,执行针刺报告制度者为仅19.05%,进行抽血检查和预防性抗体注射治疗者仅为19.05%;见表2。

3 讨论

手术室是现代医院高危区之一,作为一个开放性治疗的特殊场所,周围潜伏着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运动功能及心理社会性因素造成的职业危害[1],严重威胁着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近年来引起医护人员的广泛关注。手术室护士工作时常暴露于缝针、刀剪等锐利器械及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以及化学制剂、挥发性麻醉剂等多种职业性危险因素中,其中仅针刺伤一项就有20多种血源传播性疾病可能被传染。美国有专门的机构对职业危害进行管理,据报道每年仍有数百名医护人员死于血源性传染病。手术室护士术中频繁传递刀、剪、针、钩,术后处理器械等极易刺伤、割伤或污血溅到皮肤或眼睛里,因此其职业危害发生率高于医院护士年人均0.98次[2]。因此,积极有效地防护各种职业危害因素对于保证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显示,工作年限≤3年的护士被利器损伤者约为33. 33%,10~15年者损伤为70.58%,≥15年者为100.00%,与工作年限≤3年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手术室护士工作年限越长,受到职业危害的次数越多;而进一步调查发现被传染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利器损伤而仅采取一般处理者多达80. 95%,而向护士长、护理部或相关部门报告者为仅19.05%,进行抽血检查和预防性抗体注射治疗者仅为19.05%;提示手术室护士缺乏对职业危害因素以及防护知识的了解,个人防护意识差,针刺上报制度执行意识差,以上现状为基层医院的普遍现象,与国内曲凡芬[3]、陈云芳[4]的报道基本一致。手术室职业危害的因素众多,其中生物性危害包括各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呼吸道传播的疾病,通过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传播的疾病等,特别是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医护人员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化学性危害如消毒液的大量使用,毒物外漏,执行化疗过程中化疗药物对机体的损伤等;物理性危害有辐射、触电、烫伤、噪声等,运动功能性危害如护理工作中的肌肉骨骼损伤,心理社会性危害如长期面对患病、意外伤害以及死亡、过度的工作压力等 [5]。在众多危害因素中最直接、发生率最高的是针刺等利器损伤,毛秀英等 [6]调查432名实习护士10个月实习期间发生利器损伤的占93.3%,被污染物刺伤的占37.72%;任小英等[7]调查343名临床护理人员中有88.92%的护士受到针刺伤害,美国国立职业安全和健康研究所(NIOSH)提出美国每年大约有60~80万专业人员被针头刺伤。为有效避免该类型损伤,总结多年的临场经验我们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增强职业防护意识:一是在护理院校开设护士职业防护课程,以培养护士的安全防护意识和方法;二是加强临床护士的防护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常见经血液传播疾病流行特点及传播途径,职业感染的危险性及职业感染的途径,普及性预防的概念及措施,减少护理工作中被针头刺伤的措施,皮肤黏膜意外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后的处理以及针刺伤后的处理等。②积极有效地使用防护屏障:使用防护屏障如手套、袖套、防护围裙及防护眼镜是减少医务人员血液暴露的最主要措施之一,据新加坡有关人士调查证明针刺入手套再刺入皮肤,其感染率仅为0.20%~0. 25%。③严格医疗废物管理:医疗废物严格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分类收集和存放或处理,并做明显标记,利器废物如针头、刀片等应装入特制的防刺容器内,防刺渗收集容器被

认为是理想的减少针刺伤的方法。④规范污染利器的处理:注意日常操作安全,如护士接触患者进行医疗活动前后应正确洗手或是进行消毒,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为特殊患者进行护理时应戴一次性手套,操作尖锐器械或手部有伤口时需戴双层手套;术中传递手术刀、注射器等锐利物时用弯盘盛着递给手术医生等;尽可能减少锐器用后处理的环节,如注射器用后不要将针头套回针帽,不要徒手处理污染的针头和锐器等。⑤完善规章制度或管理办法:建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制订医务人员意外受伤管理办法并严格监督执行;内容涉及职业暴露的处理程序、报告系统及伤后待遇等,伤后处理程序包括现场处理、报告手术室护士长和感染控制护士、抽血检验以及积极治疗,同时将检验结果填入“意外受伤报告”内,并报医院感染部门登记备案。⑥其他:包括上岗前体检和免费接种疫苗,事先知悉患者的感染状况,另外要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工作和娱乐,保证足够的睡眠和良好的情绪,保持心理健康,减少心理疲劳[8]。

总之,手术室护士必须充分了解暴露的各种危险因素,增强防护意识,方能有效地避免职业危害,并保持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苏海燕,洪建荣.护士职业危害分析与预防[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3):89-90.

[2] 刘小玲,许琼,周阳,等.手术室血液传播疾病职业防护的现状分析[J].护理杂志,2004,21(9):30-31.

[3] 曲凡芬.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现状及防护知识调查分析[J]. 河南外科学杂志,2007,13(6):108-109.

[4] 陈云芳.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危害及防护[J]. 当代护士,2005,1:85-86.

[5] 方咏梅.护士职业暴露和职业防护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8):65-67.

[6] 毛秀英,金得燕,于荔梅,等.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10-112.

抽血室护士总结第8篇

【关键词】带教方法 血液透析 专科护士

血液透析室是高风险、 高科技、 劳动强度大的科室,对护理人员要求较其他科室高,而患者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也高。我院血液净化中心于2009年正式成为四川省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培训基地。为有效提高护士专科护理能力,为患者提供较高水平的专科护理服务。因此, 针对血液透析专科特点,在临床培训过程中,制定专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计划。对护理人员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抽取我科已培训学员90名,均为女性,年龄24—45岁,平均38.6岁。本科15名,大专69名,中专6名。主管护师38名,护师50名。护士2名。工作年限3-15年,平均6.8年。其中有透析工作经历的68名,初次接触的22名。学员临床工作年限都在3年以上。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研究组(B组)。A组45人,平均年龄38.2±0.4岁;其中中专3人、大专34人和本科8人;有血透工龄34人,无血透工龄11人。B组45人,平均年龄38.4±0.2岁;其中中专3人、大专34人和本科7人;有血透工龄34人,无血透工龄11人。两组学员年龄、学历、职称、工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专科培训的方法:我科是血液透析科,分两种带教方法培训学员90名,分3批进行培训,均为女性。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2专科护士人员分组,由于护士带教师资不足,凡具带教资格的老师和学员随机分为两组方式带教。A组为一对三的带教,一名老师带教3名学员,全程带教的模式。B组为一对一的带教,一名老师带教一名学员,全程带教。

1.2.3分组带教法:护士在每个专科培训班时间为3个月。培训第一月为专科理论学习时间,要求全体学员参加。由专科教授和主治医师及有授课能力的护理人员根据培训教材讲授专科理论知识和专科技能,及目前国内外的血液透析专科新技术和新业务。第二,三个月在血透室分两种带教方法进行操作培训,要求学员通过培训能够规范掌握所有能够提供培训透析机器的操作及常用的血液净化技术,能够进行透析过程中病人的护理和病情观察以及透析突发事件的处理。通过带教培训,使得专科护士不仅通过系统的、全面的培训,提高血液透析专科知识水平,而且能够有效掌握规范的血透技术操作和提高对病人的管理。

2 考核与评价

各批次学员均根据考核手册规定,对培训内容中的专业知识进行闭卷考核,专业技能采用现场抽考,并对每项成绩做好记录。操作技能掌握情况的考核标准参照《临床护理技术操作与质量评价》进行。以一百分为满分。分为合格,不合格,良,优。

3 结果

本院血透专科护士培训3批学员,在培训结束时。A组学员考核优秀5人,良好25人,及格15人,不合格0人。B组学员考核优秀25人,良好15人,及格5人,不合格0人。研究组学员的操作能力明显强于对照组,详见表1。

表1 A、B两组学员操作成绩比较

组别

人数(人)

平均成绩(分)

优秀率(%)

对照组(A) 45

78

11

研究组(B) 45

89.8

55.6

注: P

4 讨论

制定规范的配训计划,通过对两种带教模式学员的考核和分析,总结出一对一的带教模式更适合血透专科护士的带教培训。血液透析室是高风险、高科技、劳动强度大的科室。透析过程中病人极易发生多种急性,重症并发症,即使在病房工作了几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护士来到血液透析室,对血液透析室的工作还是很陌生。而患者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也较高。一对一的带教不但更具针对性,而且更能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带教老师也可以放手不放眼地对学员的每一个动作进行规范的指导和带教。更能直接影响学员对血透专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专科技能的规范操作。加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血液透析的专科知识和技能也需要不断更新。由于培训时间短,又需要从最基础的知识点开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循序渐进地提高专科护理能力,所以一对一的带教更能使得培训学员在较短时间内对专科知识和技能的规范操作有更进一步的熟悉和掌握。

通过三期血液透析专科培训学员,分两种带教模式进行操作培训后的反馈和考核,可以总结出一对一的带教模式培训出的学员,其规范化的专科操作能力明显强于对照组。因此为保证护理人员对血液透析患者提供更为优质安全规范的专科护理服务,培训基地应主张一对一的对学员进行全程带教。同时针对血液透析的专科特点,各血透室也应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为血液透析专科培养和储备人才。

参 考 文 献

[1] 叶锦荷.探讨血液透析护士的专科分层次培训.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年第6卷第4期:83 (下半月版).

[2] 苏小妹,杨柳枝,贺珊.对临床护理实习生实施分层次带教的教学效果[J]现代医院, 2010,(09) .

[3] 唐春苑,王饶萍,叶晓青.血透室新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法[J].护理学报,2006,13(8):83—85.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