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电气工程导论论文

电气工程导论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27 11:10:52

电气工程导论论文

电气工程导论论文第1篇

1.1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目前,在高校电气工程专业教育中,虽然招收的学生数量不少,但是却存在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很多对电气工程人才需求旺盛的企业都反应高校毕业生只能掌握有限的电气工程操作技能,对自动化技术等现代化电气工程工艺掌握不熟练。这反映了高校电气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与现代市场需求脱节,不能满足现代电气工程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供需双方错位现象严重。

1.2电气工程课程设置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的电气工程课程设置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基本上都是照抄同一个版本,教学模式相似。在一般情况下,都是根据教学计划进行授课,教学缺乏特色,教学目标不明确,对学生的培养也失去了方向。这种课程设置导致高校电气工程教学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不能建立一套培养专业人才的体系。电气工程是一门应用性极高的学科,其发展迅速,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想要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电气工程人才,就应该紧跟时展的潮流,科学的进行课程设置,保证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而目前我国电气工程教学过程往往偏重专业理论教学,忽视了基础理论,如果学生不能熟练的掌握基础学科,尤其是数学基础,就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电气工程人才。

1.3实践环节薄弱

电气工程专业的课程应用性极高,它的实用性要求学生应该多参加实践,通过大量的实际操作来掌握电气工程技能。然而,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电气工程课程教学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学校的相关专业实践实验室建设相对落后,硬件实施较差,学生缺乏足够的时间去进行实践操作,就算有一些实验课也往往是机械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没有时间进行自我摸索与实验,不能对已学知识做进一步理解。实践环节的薄弱导致学生对电气工程专业所需要的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不牢固,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不到激发。

1.4师资力量薄弱

虽然电气工程专业发展迅速,但是高校目前的电气工程专业教学中,教师资源相对匮乏。因为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学比较复杂,学校普遍缺少教学器材,因此,大多数的教学都仅限于教师的理论传授。教师也没有真正的对电气工程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因此,在一些讲解中,往往是“纸上谈兵”,这些导致了学生实践能力无法提高,最终被用人单位淘汰。

2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思路

当前,我国高校的电气专业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的形式较为单一;实践教学和电气工程的实际脱钩;实验教学设备陈旧,集成化和智能化不足,导致实践教学的环境与实际工程环境不符;教学内容落后,跟不上科学发展的脚步;实践教学硬件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实践教学质量不佳。因此,高校应该构建以培养电气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为主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搭建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三级实践教学平台;继续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于实践教学体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逐步实现三级实践教学平台的实验课程;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建立与实践教学体系相符的保障机制和考核体系,确保教学体系的顺利运行。

3构建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议

3.1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实践环节

在电气工程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上,要科学分析当前国内电气工程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社会企业对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设置与社会需求相关度较高的电气工程课程。课程的设置中,要注意理论传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适当的减少理论教学的比重,占到总课时的30%~40%即可,同时,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更好的理解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加强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应该多开设一些与实际电气工程生产相关的实践课程,安排学生有步骤的操作,安排学生定期到社会企业进行实习,回校后安排学生总结实践经验。实践性学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认识阶段,主要是学生在大一时期对电气工程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后,组织学生去相关企业参观,让学生直观的认识电气工程学科设置和内容;二是基础实践阶段,在学生掌握一部分专业知识后,安排学生到校外进行简单的实践学习,掌握电气工程专业的基础环节操作;三是专业实践阶段,学生在校完成所有的专业课程学习后,由学校组织,安排到对点企业进行较长时间的顶岗实习,使学生掌握实际的电气工程专业操作技能。

3.2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实践培养

对于理工类高校学生来说,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内容。电气工程的实践教学应该和学生的人文社会实践相结合,促使学生能够在工程实践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努力为社会电气工程领域和行业培养出人文素养良好的高素质人才,增强电气工程专业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人文素质实践培养主要可以通过入学时的军训、学生的社团活动以及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和就业教育等方式进行。

3.3建立有效而固定的校外合作实习基地

对于电气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最主要的就是加强学生的实习锻炼,因此,实习基地的建设将直接关系到学校实践教学的质量,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对低年级的学生应该以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为主,组织学生到电力系统的相关单位进行观察和培训,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进一步的规范学生实习的内容,制定学生实习的指导书,形成一套科学的考核制度。首先,认识学习应该以参观为主,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制定学生实习参观的内容和考察路线;其次,专业实训应该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主,科学制定实训的内容和时间;再次,生产实训应该合理的安排实习的单位和实习的内容,应该派有教师进行实习跟班,在实习的过程中补充讲解理论知识,并指导现场操作;最后,在学生结束实习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撰写实习报告,通过总结自己的实习过程,深化实习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就必须加强电气工程专业师资力量的建设。首先,对已有的师资力量应该组织专业系统的培训,及时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其次,积极引进高素质的师资力量,引进一批学历高,专业知识牢固的优秀博硕士毕业生,更新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同时还可以聘请校外兼职,通过这种形式聘请著名专家到校授课,提升教学水平。

4结语

电气工程导论论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工程化学特色教材建设研究

1 目的意义

《现代工程化学》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现代化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的作用,了解化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特色,培养学生用现代化学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工程技术上可能遇到的化学问题,并能和化学工作者一起解决,为今后继续学习和工作打下必要的化学基础,也将培养跨世纪建设人才所必备的现代化学素养,所以编写一部适用于电气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特点的《现代工程化学》教材,不仅可以改变学生教师无适用教材使用的困境,实现教与学的便利通畅,更可以完善基础化学教育体系,培养宽厚扎实基础理论的高级人才,尤其针对电力行业中化学知识的应用与化学问题的解决,包括新材料、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理论学习平台[1]。

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2]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而化学学科在该专业中一直不受重视,因而导致适用于该专业的化学类教材匮乏。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气设备不断采用新材料,新技术,该专业发展受到化学新材料技术的影响很大,同时该专业学生在电气元件的选用、组装、设备防腐等方面由于化学知识缺乏往往造成制作的器件性能低下,腐蚀严重等情况。我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班开设的本科必修课《现代工程化学》目前处于无适合教材使用的状况,在整体教学过程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引起诸多不便,经调研国内相关类型及层次的教材有《工程化学基础》和《工程化学》[3—4],但理论内容相对单一,结构层次简单,与电力应用领域联结空白的现实状态,无法满足培养实验班学生的特点要求,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补充相关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热力学及材料能源发展的知识内容,还要拓展前沿领域研究进展,所以建设适用于电力行业使用的《现代工程化学》特色教材具有迫切性及应用性需求。

2.鲜明特色

《现代工程化学》特色教材建设是针对我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班开设的本科必修课,是高等院校非化学化工类工科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关管理人才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材从物质的化学组成、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基本规律出发,介绍有现实应用价值和潜在应用价值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密切联系电力行业现代工程技术中遇到的诸如材料的加工与防护、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电厂环境保护有关化学问题,了解化学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其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建立物质变化的观点和能量变化的观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有意识地运用化学知识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电力行业所涉及的化学问题。本教材将现代化学基本原理与当前迅速发展的材料、能源、环境科学密切联系,同时联结电力行业中化学知识的多方面应用,具有内容简明、联系实际、突出重点的特色,可作为工科高等学校非化工类专业的普通化学课程的教材,此外教材强调化学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强化基础结构理论,尤其突出前沿领域应用研究,在编写理念、章节结构和内容安排方面进行全新尝试。

3.具体方案

3.1精选化学基础理论

通过调研及汇总资料文献,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成员认真研究本项目,结合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班培养方案,确定教材编写大纲,整合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四大基础化学经典理论,如无机化学中物质结构包括原子结构与分子结构理论,有机化学中与能源、材料相关的重要有机物化性理论,分析化学中表征物质材料结构的光谱学内容,物理化学中化学反应规律等,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工程应用。

3.2汇总电力行业中化学知识的多方面应用

整合电厂仪器分析、电厂化学仪表、电厂水处理、电力用油、电力用煤等多课程实例应用内容结合基础化学理论,通过广泛调研,收集材料,结合电力行业特点,介绍有关电厂水、煤、油、气、汽、废水、仪表、锅炉腐蚀与防护等与化学学科密切相关内容。

3.3化学前沿领域研究进展

以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为指导,突出介绍电力行业中最新化学知识理论的应用与化学问题的解决。例如发展低碳智能电网指标体系、电厂化学绿色处理、超导材料应用和输变电系统中化学问题及对策等,同时补充国外电厂中与化学专业有关的技术问题。

3.4复习指导与课后练习

精心总结各章节复习指导纲要,挑选具有代表性习题,巩固理论内容,并配合编写习题答案。

4.创新性

突出联系电力行业中化学理论应用与化学问题的解决,包括新材料、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实际应用研究,化学前沿领域的精粹概述。针对实验班学生培养特点,完善基础化学理论学习体系,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较高层面学习化学理论,为学好学活工程化学奠定基础。

5.学生受益情况分析

通过电力行业《现代工程化学》特色教材的编写与建设,首先将改变学生无固定教材上课的现状,利于学生系统学习、预习和复习,更利于教师授课及教学安排。通过对化学基础理论进行整合,添加与电力行业相关的设备、材料、能源、环境等化学知识的应用与联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工程意识,将更能够适应国内电力建设的发展需求,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参与更多的实际工程、建设项目合作,更好的应用化学理论并解决在电力系统中出现的化学问题,综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视野、信息素养、创新思维和交叉学科融合应用能力。

6.致谢

本论文由东北电力大学 "电力行业《现代工程化学》特色教材建设" 教学改革项目支持,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 周立亚. 工程化学课程的性质和教学探讨[J]. 广西大学学报 No.1, 2002

[2] 李孜. 电气工程专业本科教育改革初探[J]. 中国电力教育 No.15 2012

[3] 李海艳. 工程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No.11,2011

[4] 樊华,邓健. 工程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制与实践[J]. 【摘要】《现代工程化学》是针对我校电气工程专业实验班开设的本科必修课,是高等院校非化学化工类工科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本文详尽阐述了《现代工程化学》教材建设的目的意义、鲜明特色、具体方案、创新性及学生受益情况分析。

【关键词】现代工程化学特色教材建设研究

1 目的意义

《现代工程化学》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现代化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的作用,了解化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特色,培养学生用现代化学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工程技术上可能遇到的化学问题,并能和化学工作者一起解决,为今后继续学习和工作打下必要的化学基础,也将培养跨世纪建设人才所必备的现代化学素养,所以编写一部适用于电气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特点的《现代工程化学》教材,不仅可以改变学生教师无适用教材使用的困境,实现教与学的便利通畅,更可以完善基础化学教育体系,培养宽厚扎实基础理论的高级人才,尤其针对电力行业中化学知识的应用与化学问题的解决,包括新材料、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理论学习平台[1]。

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2]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而化学学科在该专业中一直不受重视,因而导致适用于该专业的化学类教材匮乏。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气设备不断采用新材料,新技术,该专业发展受到化学新材料技术的影响很大,同时该专业学生在电气元件的选用、组装、设备防腐等方面由于化学知识缺乏往往造成制作的器件性能低下,腐蚀严重等情况。我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班开设的本科必修课《现代工程化学》目前处于无适合教材使用的状况,在整体教学过程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引起诸多不便,经调研国内相关类型及层次的教材有《工程化学基础》和《工程化学》[3—4],但理论内容相对单一,结构层次简单,与电力应用领域联结空白的现实状态,无法满足培养实验班学生的特点要求,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补充相关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热力学及材料能源发展的知识内容,还要拓展前沿领域研究进展,所以建设适用于电力行业使用的《现代工程化学》特色教材具有迫切性及应用性需求。

2.鲜明特色

《现代工程化学》特色教材建设是针对我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班开设的本科必修课,是高等院校非化学化工类工科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关管理人才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材从物质的化学组成、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基本规律出发,介绍有现实应用价值和潜在应用价值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密切联系电力行业现代工程技术中遇到的诸如材料的加工与防护、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电厂环境保护有关化学问题,了解化学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其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建立物质变化的观点和能量变化的观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有意识地运用化学知识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电力行业所涉及的化学问题。本教材将现代化学基本原理与当前迅速发展的材料、能源、环境科学密切联系,同时联结电力行业中化学知识的多方面应用,具有内容简明、联系实际、突出重点的特色,可作为工科高等学校非化工类专业的普通化学课程的教材,此外教材强调化学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强化基础结构理论,尤其突出前沿领域应用研究,在编写理念、章节结构和内容安排方面进行全新尝试。

3.具体方案

3.1精选化学基础理论

通过调研及汇总资料文献,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成员认真研究本项目,结合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验班培养方案,确定教材编写大纲,整合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四大基础化学经典理论,如无机化学中物质结构包括原子结构与分子结构理论,有机化学中与能源、材料相关的重要有机物化性理论,分析化学中表征物质材料结构的光谱学内容,物理化学中化学反应规律等,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工程应用。

3.2汇总电力行业中化学知识的多方面应用

整合电厂仪器分析、电厂化学仪表、电厂水处理、电力用油、电力用煤等多课程实例应用内容结合基础化学理论,通过广泛调研,收集材料,结合电力行业特点,介绍有关电厂水、煤、油、气、汽、废水、仪表、锅炉腐蚀与防护等与化学学科密切相关内容。

3.3化学前沿领域研究进展

以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为指导,突出介绍电力行业中最新化学知识理论的应用与化学问题的解决。例如发展低碳智能电网指标体系、电厂化学绿色处理、超导材料应用和输变电系统中化学问题及对策等,同时补充国外电厂中与化学专业有关的技术问题。

3.4复习指导与课后练习

精心总结各章节复习指导纲要,挑选具有代表性习题,巩固理论内容,并配合编写习题答案。

4.创新性

突出联系电力行业中化学理论应用与化学问题的解决,包括新材料、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实际应用研究,化学前沿领域的精粹概述。针对实验班学生培养特点,完善基础化学理论学习体系,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较高层面学习化学理论,为学好学活工程化学奠定基础。

5.学生受益情况分析

通过电力行业《现代工程化学》特色教材的编写与建设,首先将改变学生无固定教材上课的现状,利于学生系统学习、预习和复习,更利于教师授课及教学安排。通过对化学基础理论进行整合,添加与电力行业相关的设备、材料、能源、环境等化学知识的应用与联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工程意识,将更能够适应国内电力建设的发展需求,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参与更多的实际工程、建设项目合作,更好的应用化学理论并解决在电力系统中出现的化学问题,综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视野、信息素养、创新思维和交叉学科融合应用能力。

6.致谢

本论文由东北电力大学 "电力行业《现代工程化学》特色教材建设" 教学改革项目支持,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 周立亚. 工程化学课程的性质和教学探讨[J]. 广西大学学报 No.1, 2002

[2] 李孜. 电气工程专业本科教育改革初探[J]. 中国电力教育 No.15 2012

电气工程导论论文第3篇

关键词:应用型 电气工程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01

1 引言

应用型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对于大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其主要特征是相对于理论性人才而言更突出“应用”,是中高级层次中知识、能力及素质互相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有着广泛的需要,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简称EE)应用型人才更是如此。电气工程专业涵盖的大部分专业知识内容起步很早,其中电力电子技术是上世纪末期开始流行起来的一门新技术,也是与电气工程领域结合最紧密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一个分支,电气工程与计算机技术一起,推动了电网的快速发展。在电网系统统计数据中,总的电能消耗量和电能占能源消耗的比重体现了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程度,推动了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时代的到来,电气工程的发达程度代表着国家的科技进步水平。高电压工程和电力系统快速渗透到传统电气学科的各个领域,使学科理论和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现代电力系统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和用户端提出的更高技术指标要求,如何培养和造就社会需要的电气工程应用型人才是高校等教育界关注和积极探索的问题。下面就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2 更新培养方案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合理的培养方案及完善的课程体系则是主导。原有的培养方案在理论方面和实验方面内容陈旧,因而需要对现有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调整,突出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以基础性、实践性、应用性为核心,围绕社会需求,更新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特别倾向于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应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特征,建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能力养成的现代教学体系,并使三者有机结合。构建理论教学体系时,加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好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专业知识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应突出“应用”目标的灵活性、针对性和适应性,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工程技术能力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2009年3月28日,教育部发文指出: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可见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对大学生成才多么重要,为了培养企业喜欢的具有即招即用的“先发人才”,使招聘启事中的“实践经验”选项不再成为学生就业的瓶颈,必须使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跟上市场步伐,精心调整和改革教学计划,革除弊端,教材内容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重视并认真设计“实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努力弥补“验证型”实验过多,“创新型”项目过少的不足,加大对学科体系的核心内容的偏重和对前沿领域的关注。

3 重组课堂教学

3.1 转变教师角色

为更好地配合电气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建设,在保证学科知识完整的基础上,重视知识的实用性与应用性,重点突出专业主干课内容,课程门数应精简。如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控制、交流调速等可作为主干课程。主干课由教师精讲要点,采取启发、引导、讨论及研究式的教学思想,将足够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学与探究。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真正的教育者。学生应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有正确的教学思想,先进的教学手段,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把学生能力培养跟课堂教学相融合。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可引入最新的与课堂内容紧密联系的科研成果加以介绍,举例说明设计过程,开拓学生的视野。

3.2 实施项目教学

教学中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在企业工作的背景以及与不同企业科研合作的经历,将校外各类企业在电气工程专业技术开发方面的情况穿插介绍给学生,这是一种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使他们知道一些最新的技术成果,同时也为学生后续的各类设计课程做了铺垫。通过对项目的分析讨论,激发学生思考,使他们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模型或实例转化为实践动手能力,学生的收获是很大的。

4 改革实践教学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实验技能,提高综合设计和创新能力,是电气工程学科实践教学的目标。在原有的“课前预习―课堂实验―课后完成实验报告”的模式下,逐渐采取把一部分理论课放在实验课堂上进行,比如“新器件特性的测试”,“有源逆变的负载特性”波形图的观察等,在教师介绍装置的同时现场观察,理解电路工作原理,直观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验证环节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处理数据,针对共有的问题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做到因材施教。同时逐渐减少验证性试验,增大综合性和设计性试验的课时比例,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潜力。除此之外,我们还需积极改善实验条件,购置实验装置,使后续的试验及课程设计、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满足实验条件。今后努力的方向是改革实验室管理模式,实行开放式管理,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培养创新意识,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机会。

5 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原有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已难于适应时展,只有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合格的电气工程人才。我院全体电气工程专业教师将以广西首批重点学科和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学科为契机,努力探索,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输送更多、更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新华,姚利明,娄炳林.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素质构架理性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4,27(2):54.

[2]窦晓波,黄学良,胡敏强.以“学习产出”理念制订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2):1-4.

作者简介:王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韦寿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电气工程导论论文第4篇

【关键词】工厂电气控制设备;课程;教学;策略

工厂电气控制设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必须以前期专业基础知识作为支撑。工厂电气控制设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应该要注重实践。该课程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机电专业、维修电工等,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兴趣,是工厂电气控制设备课程入门教学的重点内容,本文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探讨,以提高工厂电气控制设备的教学效率。

一、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学生认识事物和探寻各种知识的心理倾向,良好的兴趣往往能够使人主动对各种问题进行解决,发掘自己的潜力。工厂电气控制设备这门课程的理论内容比较枯燥,学习难度比较大,如果只是采用传统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往往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对理论学习提不起兴趣。作为刚刚接触这门课程不久的学生而言,对于课程的理解程度不深,只有通过教师的引导,才能对课程的框架有一个大致的理解,从而能够建立相应的目标和兴趣。在入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该课程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了解到该课程的重要性,比如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是必考的专业课,了解这门课程的就业前景,可以结合真实的事例,让学生明白具体的工作岗位、待遇等相关内容,从而让学生能够建立对该门课程的兴趣,树立专业理想,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明确教学目的

从该课程的教材编排结构中可以看出来,如果一味地按照教材的内容编排进行教学,往往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比如教材中首先介绍了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低压元器件,如刀开关、熔断器、接触器等,实训内容较少,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基本是对各种元器件进行认识和记忆,长期的重复同样的动作很容易使得学生丧失学习的动力,目标变得单一,从而影响学习效率。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将理论和实践技能相结合。在教学初期,可以以几个大的控制路线为主体进行课程设置,将每一个部分当做一个模块,按照模块化的教学方法制定教学计划,每一个模块都应该要注重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和难点,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让学生对每一个模块的内容进行掌握之后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对各个模块的知识进行巩固。

比如对于某个元器进行相应的学习之后,让学生动手进行元件的安装,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各种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内容进行分块,以第一个模块为例,其中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低压元器件的符号表示、原理、安装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在理论教学之后就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学习了理论知识之后立即进行实验,有助于学生利用新鲜的记忆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强化各种知识在脑海中的印象,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用理论指导实践,再用实践巩固理论,是教学过程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采用现场教学方法

现场教学指的是在具体的电气设备实物以及工程图纸上对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包括电气控制的基本环节、机床电气控制等相关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相应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参与一些简单的分析和实际操作,这种直观的教学效果是很多课堂理论教学无法达到的。

比如在铣床电气控制电路分析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变速冲动的环节上设置相应的故障,进行操作演示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这一故障,并且积极地引导学生对故障问题进行解决。这种教学手段不仅能够使学生对铣床电气控制电路中的变速冲动环节有深刻的了解,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散,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的提升,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乐趣,并且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四、加强实践教学

工厂电气控制设备课程因其实践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该课程的实践包括课程设计和配线实习两个部分。其中课程设计指的是在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之后学生根据相应的项目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一次检验。教师可以将实际生产问题设计成相关的题目,让学生选择题目进行课程设计,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及步骤,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配线实习是学生对电机控制线路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的一个重要练习,传统的配线实习是学生根据图纸进行接线练习,然后通过教师的检查和调试,如果运行正常则练习结束。这种方法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存在缺陷,通过改进之后,配线实习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要根据教师的具体要求自己画出相应的设计原理图、接线图等,并且自己根据图书安装元件、检查、调试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许多问题,并且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真正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助于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

五、完善课后评价体系,促进入门教学效率的提升

合理的评价体系是促进学生不断进步的重要保障,在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内容之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完成的实际情况进行准确的评价,对取得的成绩进行鼓励,对还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出,有助于学生对发现自身的问题并且进行解决,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比如学生完成线路的安装之后,可以利用万用表进行检测,检测合格之后装上电动机,并且进行通电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观察,发现其中的成就和不足,对学生进行统一综合的评价,从而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认识。

六、结语

工厂电气控制设备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应该要加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入门教学,从多方面着手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率,如加强实践教学、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对评价体系进行完善等,都是该课程入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敏.工厂电气控制设备课程入门教学探索[J].新课程(下),2012(07)

电气工程导论论文第5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校企合作;项目引导

作者简介:周瑜(1984-),女,江苏张家港人,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实验师;田会峰(1980-),男,安徽萧县人,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江苏张家港2156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2-0099-02

一、实践教学改革背景

目前,学校教学与学生毕业后实际工作需求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却远远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高校实践性环节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主要形式,在本科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特点是强电与弱电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相结合,[1]学生应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控制技术问题及电力系统分析的基本能力。因此,除了课堂理论学习外,还需进行大量实践活动,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

目前国内许多本科院校都与企业合作办学,但基本都是流于形式,无法按照社会或企业人才需求,制定培养方法。学生到企业实习时间短,大多只是走马观花参观,企业技术人员简单介绍相关企业相关设备、生产流程、产品工艺等,或者是在企业做一些无关技术的其他杂事,学生不能真正融入企业产品的研发之中。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的含义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Project based education and learning)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2-3]本文结合这一教育理念,并根据江苏科技大学实际,提出基于“校企合作和项目引导”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二、实践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1.按企业需求合并同类,建立实训平台

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是异地新建校区,远离校本部,无法享受校本部几十年来在船舶电气自动化方面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必须发展自己的特色。校区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导向的特色专业建设作为抓手,着力推进实践教学环节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验、实训基地运行、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制定了张家港校区“走新型开放式技术类型大学”的办学目标与方向。分析本校07、08级学生的就业方向,以及企业对该专业学生的素质需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基本可确定为:电气设备的运行与维护、自动化系统调试与维护、电器和电子产品的生产与测试、供配电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可根据企业需求来统筹规划。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课一般包括“电路原理”、“模电”、“数电”、“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编程语言、软件硬件基础、单片机等)、“自动控制原理”。专业课及专业选修课主要课程有“电力拖动与控制”、“电气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检测与转换技术”等。这些理论课程都是相互独立,没有整体优化和统一的培养目标,而开设的课程实验环节一般是依附于这些理论教学环节,作为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达不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为些,本文提出一种模块化实训方式。所谓模块化,即按照企业需求,将原来属于不同课程的分散的实验课、实验内容合成一类,建立统一的实训平台,表1为初步形成的实训平台体系结构。将“电路”、“模电”、“数电”、“电力电子技术”、“微机接口”以及“单片机原理”等几门课程实验室合并为电气基础类实训平台,用于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将“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及其拖动”、“电力传动自动控制系统”等几门课程实验室进行整合,形成电气控制类实训平台,完成电气设备运行维护、简单自动化系统调试与维护等项目实训;将“供电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故障分析”等几门课程实验室,合并成电力系统实训平台,培养供配电系统的设计、运行与维护能力。

2.以项目引导实践理论,改变教学方法

与科研和工程实际结合,在实验教学中引入“基于项目学习”的教学方法,即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指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项目组织和展开进行教学,是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4]改变原来先学理论后做实验的方法,采用“实践―理论/实践―实践”的方式,具体来讲就是:首先,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之前,先设计几个贯穿整个课程体系的实践性的工程训练项目,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分组讨论、查阅资料并写出分析报告,一般安排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前两周进行;其次,在学习理论课的同时,除了开设必要的验证性实验外,开放实训平台,学生可以对所要完成的项目进行实验;最后,在学期后四周,由学生完成该项目。整个学习的过程,就是完成一个具体项目的过程。随着理论教学的结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把项目中的相关问题解决,他们会充满成就感和满足感,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和思考的浓厚兴趣。

(1)基础性实验方式现代化。基础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以基础内容为主的实验,包括基本原理验证、基本器件的使用。实际上,目前学校开设的实验内容基本上都是基础性实验,从属于理论教学,按不同知识点来设置,实验内容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验证。理论课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修改原先偏重理论知识的课件、讲稿,课件中引进EDA技术,对于基础层次的理论知识,利用EDA软件构建“虚拟实验室”,供教师和学生完成多种实验类型,辅助教学,将抽象的概念通过直观的方式给学生展示、讲解,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时间。另外,也可以选择利用MATLAB、Multisim、PSpice 等软件进行模拟实验,放在理论课堂或者课后进行,减少基础性实验的时间,增加综合性、项目型实验的时间。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学习电路仿真技术,这也是电子设计工程技术人员的一个基本技能,因为电路仿真是电子产品设计必经的阶段。

(2)综合性实验方式项目化。通过实训平台,将原来分散的专业知识系统化,通过多个具体的项目,使学生得到一次综合性应用锻炼,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贯穿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始终。

电气基础实训平台主要通过“万用表的设计与制作”、“简单数字钟的设计”、“基于单片机的开关电源的设计”等几个课题,由易到难,逐步将模电、数电、电力电子技术以及单片机知识应用其中,同时,使学生了解电子产品的制作过程,学会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

围绕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实训平台,构建“基于PLC的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设计”、“基于PLC的三相异步电动机控制系统设计”、“基于PLC的液位PID控制系统”等几个项目。将PLC的基本应用、电机基本原理、PID控制等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带着问题去学习这几门课,让学生感觉“学有所用”,从而对学习理论知识更感兴趣。

通过让学生分别对项目进行讨论、查找资料、选择元器件、设计原理图、最终实施该项目,最后,由学生总结项目中所用到的理论知识。学生通过自主性、综合性的实验内容,在亲自实践过程中去掌握和应用理论知识,学会处理实际问题,在学习效率和质量上都有明显提高,从而在根本上学会了这门课程。

(3)项目来源企业化。校区为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快产学研基地建设的步伐,力争与张家港企业共建基地与平台,并以专项基金为引导大力推动校企合作,开展地方企业技术项目与产品的研发,强化校企产学研合作力度。目前为止,学院已与苏州太谷电力有限公司、张家港智能电力研究院智能电网芯片研究所等多家企业合作,共建学生创新实验室,并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增加了学生接触实际项目的机会。另外企业与学院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教师去企业学习,参与企业的科研和工程实践,使教师拥有实际工程背景,能更好地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适合教学的科研项目作为工程训练内容。

三、结束语

本文将“CDIO”工程教学模式的理念融入到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践教学中,提出基于“校企合作和项目引导”的实践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完成指定项目的同时,学习和应用理论知识,最大限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笔者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模式,调整实验室的机构设置,以培养适应现代工程技术发展需要的人才为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刚,周军.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改研究[J].大众科技,2009,(12).

[2]陶勇芳,商存慧.CDIO大纲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

电气工程导论论文第6篇

关键词:电气设备控制;一体化教学;理论;技能;能力

前言: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是一所由职工大学和技工学校合并改建的高等职业学院。目前我院专业设置以工科为主,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等高职专业。我院进行了多层面的“校企合作”,始终坚持“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成为一所有自己办学特色的高等职业学院。

我国社会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开放性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对从事机电工作的人员进行传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已不能适应社会转型期机电职业能力的新要求,开展高职机电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为此,我院经努力获得“中央财政支持机电一体化(矿山机电方向)专业建设发展项目”,国家资金已经到位,据此,我院机电专业各课程要进行一系列配套教学改革。

一、《电气设备控制》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背景

(一)一体化教学是《电气设备控制》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根本措施。《电气设备控制》课程是高职机电专业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基本内容是各种低压电气设备及电气控制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该课程在高职机电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高职机电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是《电气设备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措施。

(二)一体化教学是《电气设备控制》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必然选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将理论、实训、实验等教学内容,一体化配置;讲授与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环境,一体化建立;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学习,形成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即“教学做合一"。此模式作为一种适应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和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全新的教学模式成为《电气设备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电气设备控制》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

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中,不仅要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也要研究如何根据“实用”、“够用”、“适度”的原则,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更进一步研究如何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中,突出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体现职业教育中“能力本位”的这一本质要求。因此,结合江西省2012年高校省级教改立项课题《双“师”负责制〈电气设备控制〉课程一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开展,我院机电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了以下方面改革[3]。

(一)建立“教学做一体化”课堂。就是学生学习不在传统的单一功能的教室里,而是在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结合的教学环境中。这种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配置除了能够满足理论教学的需要之外,还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使之具有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等多种功能。

(二)采用讲师+技师(或工程师等)“双师素质”教师。就是不再区分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而是构建讲师+技师(或工程师等)“双师素质”教师既是讲师又是技师(或工程师等)的“双师素质”教师,这种“双师素质”教师要求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精湛的专业技巧和娴熟的操作技能。既能系统地讲授理论课、又能熟练进行操作演示、随时解决现场出现的技术问题。

(三)制定“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就是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一体化,根据职业技能鉴定的标准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教学课程的确立和专业技能培养开发,整合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来靶向确定专业性课程,制定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标准,使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一体化。

(四)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管理。就是要实行教学与管理一体化。由“一体化”教师兼管实验实训室,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管理员,使“一体化”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使用专业教学设施,有利于教师花更多的时间锻炼培养专业能力和技巧,从而更进一步提高“一体化”教师的综合能力[4]。

(五)规范“教学做一体化”的考核。考核一方面能对某个阶段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摸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考核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进行引导。所以应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将理论知识考试与专业技能考核一体化,通过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将平时纪律考勤、模块的理论与技能测试、期末的综合考试三方面结合起来,以一定权重进行汇总,这样就能合理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

三、《电气设备控制》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基本技能和就业竞争力。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改革,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应用能力,掌握电气设备的设计原则、步骤、设计思路及方法,具备电气控制线路设计、安装及调试的能力,使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既能快速上手,又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尚未毕业就能在相应工作岗位上得心应手地工作。

(二)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改革,使教师成为课程和教学的主人,由注重结论的“传承式、灌输式”转变为注重过程的“探究式、互动式”。在《电气设备控制》课程教学过程中,一般以项目教学为主,向学生展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及训练。在课程教学中将多种教学方法同时使用,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推进了教师教研科研能力。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改革,引导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过程,研究和发展新的教学方法,逐步形成具有独特个人特点的教学风格。引导教师去钻研教育理论,培养探索意识,积累课程资源,提高科研和创新能力,促进专业技能的持续发展。如我院编写的《电气设备控制》配套的校本教材《电气设备控制实训操作指导书》,打破了原来各学科体系的框架,采用综合化、项目化的课程内容,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思考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爱红,罗海方.《 电气设备及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14):31-32.

[2] 李庆玲.关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施[J].内蒙古水利,2011,(5):179-180.

[3] 郭利霞.高职PLC原理及控制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6):50-52.

电气工程导论论文第7篇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产学研合作;工科;教学改革;学术道德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236-03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落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要求,2014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高度重视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立足研究生能力培养和长远发展,加强课程建设,优化课程内容,注重前沿引领和方法传授,加强对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支持服务,创新考核方式,严格课程考核等20条意见[1,2]。

为了更好地促进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树立研究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夯实专业基础,提高专业技能及独立创新能力,坚守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等[3-5],本文以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电气装备电磁兼容工程实验室为例,分析产学研合作促进工科研究生培养的作用,从而为工科研究生的教学与实践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一、工科研究生作为教学对象的特殊性

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劳动,应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因此在教学与培养之前需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与其他学科不同,工科研究生作为教学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包括学习背景与认知结构的特殊性、思维方式的特殊性以及就业要求的特殊性。

(一)学习背景与认知结构的特殊性

皮亚杰、布鲁纳和奥苏贝尔等都强调认识结构的重要性,在现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顺应、同化和迁移等方式学习新知识。若新知识与现有认知结构相吻合,则新知识将同化至现有认知结构中;若新知识与现有认知结构不吻合,则现有认知结构将发生改变,新的认知结构诞生。

与文、史、经济等学科不同,工科研究生在本科期间的基础专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模拟电子电路、数字电子电路、电路原理、电磁场等,上述课程决定了工科研究生的学习背景与认知结构。

工科研究生特有的学习背景与认知结构能够促进相关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在江苏省电气装备电磁兼容工程实验室中,研究生需要学习电磁兼容、电力电子、工程电磁场等专业课程,其中电磁兼容课程学习需要学生了解并掌握模拟电子电路、数字电子电路、电路原理、电磁场等专业知识,建立相应的认知结构,这对其他学科的研究生是较难做到的。因此,在工科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背景与认知结果的特殊性。

(二)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思维方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起关键性作用。与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不同,工科研究生更加注重逻辑思维,应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确定教学内容的表达方式,此外工科研究生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因此,在工科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学生思维方式的特殊性,制定合适的教学大纲,确定适当的讲授顺序和讲授方法。

(三)就业要求的特殊性

就业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与目标,与其他学科不同,工科研究生毕业后一般会进入研究机构或者企业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工作对象是具体的工程或项目,工作手段包括各类仪器、仪表和软件等。研究机构与企业往往要求工科研究生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仪器操作和软件使用能力,此外还应具备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因此,在工科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学生就业要求的特殊性,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二、坚守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的主观性

2014年9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指出,做好老师,一要有理想信念,二要有道德情操,三要有扎实学识,四要有仁爱之心。此外,2012年2月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充分认识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采取切实措施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

为了提高整个社会的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加强对教师和科学工作者的教育和要求是核心,提高学生自身的学术道德是重要保障[6]。近年来,由学生抄袭、舞弊等引起的学术不端事件已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包括论文抄袭、剽窃、篡改数据等弄虚作假、行为不良或失范的风气。对于工科研究生而言,论文中广泛涉及理论和实验创新,以及实验数据处理等,面对浮躁的社会大环境、毕业论文和毕业要求,上述环节极易出现学术不端现象。因此,在工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运用学术风气的正面教育和反正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坚守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的主观性。

三、坚持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的主导性

在工科研究生培养中,往往涉及到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和生产实习等方面,然而,现有的评价方式高度重视科学创新和科研成果,各类评奖评优也以科研成果为评分标准,从而导致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过度重视科学研究。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要求,各地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更好地发挥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切实转变只重科研忽视课程的实际倾向。

课程教学不仅仅是理论课程教学,更应包括实践课程教学,其中,理论课程教学涉及本学科、本领域的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有助于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实践课程教学包括软件仿真和教学实验,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

在江苏省电气装备电磁兼容实验室中,开设了“电磁兼容基础”理论课程和“电磁兼容实验”实践课程,其中“电磁兼容基础”理论课程侧重于讲授电磁兼容、传导电磁干扰、辐射电磁干扰、静电放电抗扰度、电快速脉冲群抗扰度等基础知识、相关理论公式以及各类检测标准等理论知识;“电磁兼容实验”实践课程侧重于电磁干扰和电磁抗扰度的测试方法,传导和辐射电磁干扰噪声源生成机理分析以及电磁干扰噪声抑制方法设计等实践知识。两门课程相互辉映,相互结合,且理论联系实际,更易促进学生对电磁兼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电磁兼容标准检测和噪声抑制方法设计的实践能力。

四、培养学生独立科研能力

高等学校的职责包括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坚持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是核心,开展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是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更好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此外,区别于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包括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的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科研的首要任务在于提出问题,若无法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又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呢?若发现并提出的问题并非有效的科学问题,那么就是为了科研成果而开展科研工作,无畏浪费时间、人力和财力,因此,在工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应注重培养学生全面思考和换位思考的能力,养成着眼细处和勤于思考的习惯。

(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提出有效的科学问题后,应全面分析问题,包括问题的背景信息、问题的约束条件、问题的实质、问题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一般而言,复杂问题包含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即核心问题和一般问题,两者相互交错、耦合,极易干扰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工科研究生在分析问题时,应明确问题的核心,联系已习得的知识或观念,对比问题的背景与条件,区别对待问题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确定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包括使用何种仿真软件和测试仪器等。此外,由于培养学生的要求在于让学生解决日后生活上和工作上遇到的各类不同的问题,因此,教师不应过分重视结果,更应注重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

(三)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是科研的目标,也是评价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准和依据。然而,解决问题并非是得到问题的结果,还包括验证结果的正确性、分析结果的逻辑性、以及思考结果的辩证性等。同时,解决问题还伴随着对现有认识结构的同化过程和对现有认知结构的顺应、新认知结构的建立过程。

五、提高专业技能、参与生产实践

为了扩展学生的就业机会,在坚持课程教学和科研能力培养的同时,应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并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生产实践,熟悉研究院所或企业的工作方式和管理制度,为学生毕业后尽快融入工作生活提供有利保障。以江苏省电气装备电磁兼容实验室为例,研究生在第五或六学期会被安排至江苏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苏州泰斯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生产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自2004年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开始,当年就业率和升学率总和为100%,多数研究生获得几份录取通知,如表所示。

六、结语

为了贯彻国家、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相关研究生教育政策,按照南京师范大学和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江苏省电气装备电磁兼容工程实验室坚守学术道德与科研诚信,开展产学研合作以促进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效果,包括坚持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的主导性,培养学生独立科研能力,以及提高专业技能、参与生产实践。

通过教学改革,实验室历届研究生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3项、校长奖学金3项、2012年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2013年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2013年国家能源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电工技术学报》、《电波学报》等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EI论文30余篇,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已授权11项。

参考文献:

[1]胡敏强.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与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2,24(4):9-11.

[2]汤岩.面向创新教育的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大学教育,2014,(14):114-115.

[3]徐巍华.基于研究生学长联合研究组制度的培养模式[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4(2):9-10.

[4]陈闻,余勇.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模式的探索――以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2):41-45.

电气工程导论论文第8篇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job post, this paper first determined the typical task of work group, analyzed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for the job, and clarified action area. Then action area was converted into studying field which can be implemented by teaching. And the complete special course system was built. The article took the course of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in traction substations for example, determined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its description and guiding paper teaching method.

关键词:工作过程;牵引变电所;课程设计

Key words: working process;traction substations;course design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269-02

0引言

《牵引变电所》是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授课72学时,2周实训,内容包含开关电器、操动机构、互感器、电气主接线、高压配电装置、接地装置、二次接线装置、直流操作电源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设备的维护和电气设备选择原则方法。内容繁多,课时数少;其特点是既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也有部分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教学难度大,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对教师也有较高的要求。几年以来,我们虽然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一些改进,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的技能素养和岗位适应能力已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基于工作过程的《牵引变电所的运营与维护》课程设计,将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体系,重构以工作过程为目的的行动体系,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教、学、做”一体化,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1基于工作过程的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强调职业工作的整体性,强调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结合电气化铁路和我院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1.1 开发与设计思想

1.1.1 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相关的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每个项目的学习都按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的活动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1.1.2 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1.1.3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1.2 开发流程开发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必须要对工作过程有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按照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设计、组织和实施课程,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导地位,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1.2.1 调查分析,确定岗位群及职业综合能力要求。通过到企业走访及问卷调查、与企业专家座谈、同行业专家和同类高职院校的骨干教师交流、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等方式,进行市场调研,共同分析确定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在市场中的岗位(群)需求与所必备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确定了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的岗位分为变电值班员、接触网工、电力调度员、变电设备安装工、变电检修工、电气试验工和二次安装工。

1.2.2 根据不同工种的工作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1.2.3 按照不同的归类原则,由典型工作任务转换到不同的行动领域,分别为牵引变电所值班、牵引变电所设备检修与维护、接触网检修与维护、牵引变电所高压电气设备试验的组织与实施、牵引供电系统的监测与保护、牵引供电系统的事故处理、牵引变电所的施工和变配电所的运营、维护和检修八个行动领域。

1.2.4 确定行动领域后,再对不同的行动领域进行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分析。

1.2.5 按照教学论要求,将行动领域归纳到适合职业院校的学习领域中。将八个行动领域归纳为七个学习领域,分别为牵引变电所运营和维护、接触网维护与检修、高压电气设备测试与防护、牵引供电系统的监控与保护、牵引供电系统的安全运行、牵引变电所的施工和变配电所的运营、维护和检修。

1.2.6 设计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的学习情境总表。如表1

1.2.7 专业教学计划的设计。

2《牵引变电所运营与维护》课程方案设计

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确定的职业综合能力要求,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的学习领域目标;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研究确定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学习情境。

①岗位描述,如表2。

②制定课程标准。

③学习情境设计,如表3。

④进行学习情境描述。

⑤教学组织,采用引导文教学。

⑥进行教学评估,采取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分三结合方式进行。

⑦注重过程考核,每进行一个学习情境的学习,都有相应的评估和考核方式,最后结合结果考核,评定成绩。

3结语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通过现场调研,确定职业岗位,依据岗位群的主要工作过程,总结出若干典型工作任务。再从典型工作任务中分析岗位应具有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再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可以进行教学实施的学习领域,从而构建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确定牵引变电所运营与维护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描述及引导文教学,满足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所要求的课程内容,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今后将要做什么工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