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留校实习自我总结

留校实习自我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05-31 03:55:37

留校实习自我总结

留校实习自我总结第1篇

学校加强“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总结

我校充分认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工作,让留守儿童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学校十分重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中层干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以团总支、关工委、少先队为成员的办公室,具体负责留守儿童工作。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讨论我校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现状,制定相关的措施,安排相应的管理人员,确保留守儿童留得下、学得好、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健全制度,落实责任。

1、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与成长记录袋制度。

通过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具体人数和基本情况,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和联系卡,对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和联系卡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补充、变更相关内容,每学年末做好留守儿童管理的交接工作。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记录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有关评价,班主任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给家长。

2、建立“家校”联系制度。

为及时了解掌握各方面情况,有针对性的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建立“家校”定期联系制度,代管家长每月进行一次家访,每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还鼓励教师多走访“留守学生”家庭,经常深入学生家庭,进行学习辅导,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关心孩子。

三、开展各项活动,丰富学生生活

1、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采取“一帮一”或“多帮一”的形式,为留守学生选配了在职教师与他们结成对子,在生活上给予帮助,进行心理辅导,让留守学生倾诉心中的苦闷,帮助他们排解烦恼,恢复自信,保持良好的心态,实行全程跟踪教育。同时选配优秀学生和班队干部与留守学生开展生活学习互帮互助活动,让他们成为知心朋友,在学习生活上互相帮助,在品德行为上互相促进,在心灵思想上互相交流,许多学生邀请留守学生到家里做客或共度周末,感受家庭的温馨。

2、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学校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并侧重于“留守学生”开展一些切实有效的活动:举办“关爱留守学生见真情”主题班会,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等。每学期召集全校的留守学生开展一至两次安全与法制教育讲座,增强他们安全意识与法制观念。节假日期间,组织留守学生开展集体活动,在学校设置亲情电话,定期让留守学生与家长通话交流感情;在留守儿童之家开展了图书阅览活动,问题娱乐活动;积极与乡关工委联系,开展了留守儿童的爱心捐助活动等。

四、加强社会教育与学校、家庭构建教育网络体系。我们认为,教育工作绝对不仅是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的工作,它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协调配合。为了优化“留守学生”教育环境,我校坚持以社区教育活动为支撑点,学校、家庭、社会三者联成一网络,形成教育合力,从而实现教育的最优化,我校首先做好家长的教育帮扶工作,经常利用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学校开放日等活动形式,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技巧,真正有效地履行家长的监护义务。其次尽力净化校园周边环境,近年来,我校与八斗镇派出所,“110”报警中心及镇治安室建立了“警、校联动机制”,建立了校外巡逻队,护送学生上放学,经常邀请相关人员到校进行法制教育、安全教育。这些工作的开展,使学校的教风建设再上新台阶,学生学习风气日渐浓厚,学生违规违纪现象得到了根本抑制,“留守学生”更是受益匪浅,学科竞赛、体育比赛、升学考试捷报频传,收到实效。

五、建设“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

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配备了电脑、亲情电话、活动器材、图书等设施设备。张贴了留守学生之家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家”的基本情况,使活动室充满活力,为留守学生提供了交流活动的场所,使学生感到了“家”的温馨与和谐。

总之,关于“留守学生”的教育,我校虽然做了大量工作,获得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我们也感到举步维艰,单靠学校的努力,缺少大环境的支持,“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将愈来愈难,现就我们感受较深的几个问题提出与各位教育同仁商讨:

1、由于“留守学生”人数较多多,学校和教师对他们的教育帮助、关爱显得力不从心,学校和教师无法替代也替代不了家长和社会去履行本应由家长和社会承担的教育责任。

2、家庭教育观念错误,有的甚至与学校教育相悖,家长素质亟待提高,有的家长对子女要么溺爱,要么高压,要么放任,要么简单粗暴,给学校教育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3、社会不良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使学校教育大打折扣,风气的漫延,单亲家庭的增多,拜金主义的盛行,校园周边环境的混乱,暴力游戏、色情网吧等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极坏的影响,使学校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4、工作做得较多,但是不注重资料搜集准备,许多工作做了以后没有及时的整理成资料,这是我们以后必须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学校加强“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总结

古往今来,家长对孩子最殷切的期许莫过于“望子成龙”,然而,对于怎样去培养和教育孩子,每个做家长的往往感到困惑,不知道该何从入手。孩子的培养与教育关乎其未来的人生旅程,也关乎做家长的责任。我班众多家长自身经济受条件限制,虽然在外经商、务工,但是大多的父母无法将孩子接到自己身边一起生活,只能留在家里由老人或亲戚照看,造成了事实上的“单亲教育”、“隔代教育”、“寄养教育”的现象 ,使很多学生成为留守儿童。

为了更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让留守儿童能够安心学习,留守儿童的家长在外安心工作,我班作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了各项制度,采取了各项措施。这些留守儿童与父母整年,甚至几年不能见上一面,在长期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畸形成长现象令人瞩目。至于这些留守儿童的“生活上缺照顾、行为上缺管教、学习上缺辅导、思想道德上缺约束、安全上缺保障”等五大问题对学校、家庭、社会影响颇深。一年来,在工作中,我班每一位任课教师不断的反思着自己,努力使我们不会愧对于家长这个神圣的职责。具体总结如下:

1、密切关注儿童、增强情感投资。学校是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老师就是他们全权负责的“父母”。学校和教师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情况。我作为本班班主任力争做好本班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让全班留守儿童结对子。

2、对留守儿童开展学习辅导、思想教育、生活服务。一旦发现学生有病,马上带领学生去医院治疗,并及时和监护人取得联系。

3、学习上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更重要的是始终注重他们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他们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老师和同学还买些水果给班上的留守儿童过生日;常关心留守儿童,经常与他们一起拉家常,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这样使他们亲近、信任老师。

4经常默默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投资,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师爱”胜过“母爱”。此外我们还组织班干部协助老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动态跟踪,有的放矢地做好相关帮扶工作,这样一来二去,留守儿童就觉得自己在这儿读书拥有“大家庭”的心理归属感,使留守儿童能安心

5、健全”留守”档案、便于信息捕捉。我们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兴趣、学习、思想、心理、品格等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分析,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专门的档案。档案包括学生的家庭情况、家长的相关信息、监护人的信息,并将这些档案进行管理。

6、保持融洽感情、填补深邃沟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虽然时时惦记着家里的孩子,但是由于工作的繁忙,意识上的疏忽,不能随时与孩子保持联系,造成孩子情感和心灵的创伤极为严重。留守儿童中品质低下、心态不良、性格倔强等两极分化也不在话下,我们老师总不能看着这些留守儿童的悲剧一幕幕地重演下去,就想方设法把情况反馈给家长,要求家长通过电话、书信随时与孩子保持联系,同时要求家长定期与子女沟通;期初期末还给每位家长发去《致家长的一封信》,让他们了解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子女的在校情况。许多家长照着这种方法去做起到积极的作用,久而久之,融洽了感情,填补了父子母子之间的深邃沟壑,有力地促进孩子们的身心沿着正确的轨迹发展 。

第1页 共2页 生活和学习,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大大增强教育实效性。7“第二家长”言教、发展良好事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是一就而蹴,是一件非常棘

手的事,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关心关爱留守学生,不单是学校的事,应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总之,为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学校、家庭、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应提高认识,协调一致,为此做出积极努力,使留守儿童和所有孩子一样享有同一蓝天,受到同样的关爱,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个孩子身上。

留校实习自我总结第2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70

由于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比例居高不下。仅以我地任家桥村小为例,该校小学班5个,教师8人,小学生共有89人。全校89名学生中,其父母外出经商、务工,父母病故、离异,学生由公婆、亲友代管的“留守儿童”多达68人,占学生总数的76.4%;单亲外出的学生10人,占学生总数的11.24%;双亲在家的学生仅11人,占学生总数的12.36%;“留守儿童”68人中,靠祖辈监管的64人,占“留守儿童”的94.12%;靠亲友监管的4人,占“留守儿童”的5.88%。近年来,我们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考察,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我地“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家庭教育的缺失,有的“留守儿童”性格缺陷,人格发展不健全。“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缺乏家庭的亲情温暖和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得其形成了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表现为任性、冷漠、自卑、失望、孤僻、敏感、胆小等。

第二,家长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不重视学生的学习,造成“留守儿童”的厌学,很多学生学习成绩滑坡大,学习成绩差。

第三,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缺乏监护人的有效监护,有的“留守儿童”不良嗜好增多,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留守儿童”中违纪行为趋多。

第四,由于代养人文化素质低下,缺乏家庭教育技能和方法,使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走上了放任自流和娇宠溺爱两个极端,造成部分“留守儿童”我行我素,不孝敬老人,好逸恶劳,自私放荡,品行恶劣,道德品质差,导致部分“留守儿童”出现道德发展的严重危机。

2 我校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的有益探索

2.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立机构,加强领导

我校建立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抓好“留守儿童”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工作。学校党政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纳入了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做到了每周有研究、有布置,平时有检查,期末有总结,年终有考核。学校狠抓了班主任工作,要求各班班主任在每期开学学生报到注册时,将父母双方的外出务工情况、“留守儿童”监护情况、家庭成员情况,通讯联系方式、方法等进行登记造册,从而掌握了“留守儿童”有关信息,便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

2.2 建立规章,落实责任,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第一,我们坚持了定期召开“留守儿童”监护人会议制度。每学期,学校分季度召开两次“留守儿童”监护人会议,组织监护人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指导教育方法,交流教育经验,交换“留守儿童”在校内校外的思想、学习、生活、表现等意见,使学校和监护人双方充分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行为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第二,落实了“留守儿童”的定期家访制度。各班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按学校规定对“留守儿童”每月家访一次。通过家访,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表现等情况,发现其思想行为中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发现其缺点及错误等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批评教育和科学的引导,使他们能健康幸福的成长。

第三,对“留守儿童”中的学困生,学校实行了包干负责制。学校将各班“留守儿童”中的学困生包干到教师人头,制定教育目标,并登记造册,学校定期检查教育效果,通过对学困生的重点教育,重点帮助,突出了重点,促使学困生转变,使其不断进步。

第四,落实了考核奖惩制度。学校每期期末,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逗硬考核,分项进行量化评分。每期考核后,及时总结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中成功经验和不足,表彰“留守儿童”中的品学皆优的学生和成绩显著的优秀教师、优秀监护人。对工作无进展、教育效果差的教师和监护人,学校与其共同查找原因,并对症下药,立足不放弃每一个“留守儿童”,使其共同前进。

2.3 切实加强团队工作,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结合实际,切实开展好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活动

第一,学校少先队总部和团支部写出了《致“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和《致“留守儿童”的一封信》,信中体现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并对“留守儿童”的思想、学习和行为提出了要求,对监护人明确了职责,要求履行好监护人的义务,担当起监护人的责任。

第二,针对“留守儿童”中的特困生,学校开展了“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全校师生积极为特困生捐款捐物,帮助他们解决了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

第三,针对“留守儿童”中的学困生,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手拉手,一帮一,一对红”的互助活动。这一活动的开展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和了解,弥补了亲情的不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四,针对“留守儿童”中有的行为不良和个性强、脾气怪、不孝敬长辈、自卑孤僻的个性特征,我们在师生中广泛开展了《学守则、守规范》活动和“五心”教育活动。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使有不良行为和性格缺陷的学生改正了错误,规范了行为。

第五,针对“留守儿童”中的违纪违法行为,我们坚持开展了“遵纪守法”、“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动。我们坚持上好朝周会课、品德课、法制教育课和心理健康课,使学生受到了遵纪守法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做到了学法、知法、守法。

2.4 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教育和管理好“留守儿童”

由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协调努力、齐抓共管,才能取得好的成效。

我校领导经常到新区党委、政府和社区去汇报“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一起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受到新区党委、政府、社区领导的大力支持。新区领导、部门领导通过各种节日以多种形式慰问“留守儿童”,使“留守儿童”生活上得到了关爱,心灵上得到了温暖。

留校实习自我总结第3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 ;留级生;对策

一、学生留级原因分析

(一)内部因素

1.学生没有完成角色的转换。新生入学面临着角色的转换,先前是高中时代灌输式、督促式的学习,学生习惯了在别人督促下学习。而进入大学后,更多是自主式的学习,学生更多的需要靠自制力去学习。学生们失去了高中时班主任的督促,开始自由散漫,对学习缺乏主动性。

2.学生自控力差。进入大学后,脱离了父母的视线,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他们像放飞的小鸟一样,终于获得了自由,更是把学习忘在了脑后。他们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网络游戏、恋爱、旅游等等,笔者所带的学生中,就有因为沉迷与网络游戏而无法自拔,导致旷课去玩游戏,即使去上课也因为通宵的游戏而没有精神听课,上课就成为他们休息的时间,下课就继续熬夜玩游戏,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耽误了大部分的课程;或者因为要与对象出去玩而旷课,久而久之学习成绩自然下降,挂科留级成为必然。

3.学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入大学后,逐渐发现不论教学质量、学校管理、学校建设、师资力量、学生素质等都与自己理想的大学生活相差甚远。而他们又缺乏自我调整能力,这种心理落差导致他们逐渐厌学,学习成绩自然下降,最终使他们由好学生变成了留级生。

4.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笔者所带学生中,有些同学是因为不喜欢所学的专业而导致留级的。有些同学再选在专业的时候可能是出于家长的要求;有些同学可能是由于学校的分配。总之,据这部分留级生反映,不论是什么原因,他们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是一件相当痛苦的事情。

(二)外部因素

1.家庭方面。笔者通过与留级生的沟通了解到,相当一部分留级生来自于单亲家庭或者是不和谐的家庭。从这些家庭走出来的学生,性格上有缺陷,心里有阴暗面,缺乏与同学们的沟通。总之这些不利的因素导致学生导致学生自卑、压力大,不能很好的进入学习状态,导致学习成绩差。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经济贫困,导致这部分学生不得不承受着学业和经济困难的双重压力,因为打工、兼职等耽误了学业。

2.学校方面。学校在对留级生的管理上存在误区,缺乏对留级生足够的关爱,而且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够健全,不能保障这部分学生能够充分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另外,学校在考试制度方面也存在着弊端,现在大部分的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每次在考试之前都会给考试划考试重点、考试范围,这使得学生不能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平时,而是在考试之前的几天再冲刺。因为他们知道考试之前老师都会划范围。

3.教师方面。现在很多的民办高校教师缺乏责任感,他们为了自己的发展而忽视了作为教师最本质的东西,课堂上直接给学生灌输课本知识,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考试之前给学生划考试范围、考试重点,这客观上促使学生不能够在平时好好学习。总之,教师对学生的留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学生留级带来的后果

1.造成学生管理难度的加大和教学秩序的破坏。者所在学校规定学生累积四门课程补考没过的留级,因此留级生有很多课程在留级后不用跟新班级上课,只是修他们所挂科的科目。学院必须重新安排他们的课程,这就造成了教学秩序的混乱。

2.留级生思想工作难度大。学生留级都有着不同的原因,例如,沉迷于网络,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家庭环境不和谐等等。这些学生留级后把不良的习惯带到了新的班集体、新的宿舍。留级生通宵达旦玩游戏影响了新宿舍的室友休息,影响宿舍成员的关系。总之,无形之中留级生加大了高校思想管理工作的难度。

3.留级让学生的性格更加的孤僻,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有很多的留级生是因为性格比较内向,家庭不和谐。这些学生性格非常的内向自卑,不善于沟通,缺乏关爱。留级之后这样的性格让他们更加无法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他们生活在一个更加陌生的环境中,无法融入新的班集体,从而产生很多的突发事件。

4.学生留级给家庭经济带来巨大的负担。民办高校的学费通常都非常高,这对于很多的家庭来说都是不小的负担。而留级意味着学生要上一年或两年,多交很多学费,让本来就有负担的家庭承担着更大的压力,不利于学生家庭的和谐。

三、解决留级生问题的几点意见

(一)学校方面

1.民办高校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制定严格的留级生管理制度,针对不同原因留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一定要解决留级生管理中存在的真空。

2.严格规定留级生必须跟新的班集体上所有的课程,而不是仅仅重修挂科的科目,解决这一漏洞至少保证留级生不会旷课。要求留级生必须跟新班集体一起在固定教室上早晚自习。严格考勤制度,同时针对留级生单独制定量化考核标准,督促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慢慢克服掉以前的陋习。

3.建立班干部负责制,主要班干部一对一负责留级生能够顺利的融入到新的班集体,此外还要监督留级生的学习。定期向辅导员反映留级生的情况,以此保证辅导员能够及时掌握留级生的信息,加强对留级生的思想管理工作。

4.建立辅导员定期谈话制度。辅导员定期找留级生谈话,深入了解留级生留级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从根源上解决留级生的问题。解决留级生问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就需要建立定期谈话制度。辅导员定期了解留级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二)家庭方面

1.父母要加强与学校、学习辅导员的联系,定期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及思想状况,关注学生的学习,对孩子采取鼓励式教育的方式。而且不把父母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孩子,鼓励孩子学习有兴趣的课程。

2. 学校和家庭要加强联系,双方共同合作,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能够让这些留级生充分适应新的生活,并融入到新的生活中。学生之所以留级原因不能全在学生本身,学校和家庭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和家庭有义务和责任去为留级生提供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民办高校中学生留级是不可避免的现象,既然无法改变这个事实,那就积极的寻找有效的途径去解决留级生问题。希望笔者对留级生问题的粗浅研究能够对我国民办高校的留级生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陈梦,李明等.对高校留级生管理问题的若干思考.价值工程,2010,17(3):187-188.

[2]任成金,潘娜娜.高校留级生群体教育管理新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11(1):31―35.

留校实习自我总结第4篇

一、召开德育专题会议,为班主任搭建经验交流平台

交流学习是使班主任队伍整体育德能力得以提升,宝贵的经验更具价值的重要途径。在长期的德育工作中,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主任都积累着不少的工作经验,或多或少都有着自己的闪光点。为了使这些工作经验、闪光点进一步推广,我们每年组织召开一次德育工作专题会议,让德育工作成绩比较突出的学校谈谈自己的工作经验,让富有工作特色的班主任谈谈自己的做法,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使先进的德育理论及做法得以及时传播,使班主任的育德能力在不断的总结、交流过程中得到提升。如:2012年10月,我们组织召开了“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专题总结会议,让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成绩突出的学校和班主任介绍他们的先进经验。其中,六景镇民族中学077班班主任老师介绍的开展“我也有一颗爱国心”活动引导网瘾学生远离网吧和横县特殊教育学校聋(2)班班主任苏玉梅老师介绍的开展“我是祖国未来的英雄”活动让残疾儿童参与爱国实践的做法,博得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二、开展德育科研活动,为班主任搭建创新拓展平台

开展德育科研活动,努力打造学校德育品牌,这是我们培养班主任育德能力的一贯做法。多年来,我县由县教研室牵头,鼓励学校积极参与区、市德育课题研究,进一步挖掘德育活动的内涵,努力寻找活动新的载体与模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2012年,我县获市级立项的德育研究课题达6个,其中横州镇一中的《在科技活动中开展德育工作的实践研究》和平马镇中心学校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研究》两个课题初显成效。

在科研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各学校积极鼓励班主任参与总结反思,在不断的实践中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进行适当的修改与更正,使班主任的育德能力在工作实践和工作研究中得到迅速的提升。

三、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为班主任搭建工作展示平台

留校实习自我总结第5篇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教育技术学;教育现状;培养模式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纵深发展的今天,教育国际化成为我国实施战略教育的重要目标。发展留学生教育则成为我国各大高校面对教育服务领域激烈竞争的必然挑战。目前,我国高校就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提升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已达成共识。因此,华中师范大学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主动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参与国际教育服务贸易,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以树立良好“华师”形象,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二、来华留学生的近况

(一)总量方面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8-2016年来华留学总人数持续增长,但2012-2015年增速放缓,增速下滑,2016年增速又大幅度回升(见表1和表2)。2016年,来华留学人数超过44万,增幅仅次于2012年(12.21%),为11.35%。这些留学生碜205个国家和地区,就读于我国31个省区市的829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

2016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实施“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促进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这将是我国未来几年来华留学热潮的助力点。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留学中国计划》提出的目标,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来华留学人数将达到50万人次,培养一大批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来华留学毕业生。

(二)来源地方面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对2005-2016年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以及亚洲来华留学人数的增速情况进行比较,整理绘制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美洲来华留学人数波动幅度较大,在2008年增速达到顶峰,但2009年、2014年和2015年出现增速负增长,2016年增速为正,达9%;相比美洲的增速波动,大洋洲增速波动更为明显,基本上每年都会出现较大的浮动;欧洲来华留学人数在2015年出现负增长,增速为-1.08%,相反,亚洲和非洲来华留学生人数持续增长,连续12年未出现负增长的现象,非洲的增速相对较快,且近五年增幅较为稳定。亚洲的增速相对比较平缓,2015年和2016年的增速已经赶超欧洲。

全球金融危机后,美洲来华留学人数逐渐回升,但环境等因素制约着美洲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大幅增长。我国正在大力保护环境,调整政策,相信将会扭转局面。同时,中国的影响力日益加强,中欧文化交流愈加深入,经贸水平不断提高,这将为欧洲来华留学奠定更坚固的基石。亚洲作为来华留学人数最多的一个洲,步入调整期后,受中国儒文化的影响,将为来华留学市场注入活力。

(三)学历类型方面

来华留学生分为学历生和非学历生两个方向。按照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学历生可分为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及博士生。非学历生则包括参加各种培训、进修、研修类课程的学生,有高级、普通、短期之分。据教育部有关学历生和非学历生的数据,整理绘制出2005-2016年来华留学生中学历生及非学历生的比重变化表(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学历生占来华总人数比重逐年上升,2005-2016年,从31.79%飞速增长至47.42%,且连年稳速增长。同时,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华攻读学历课程,学历生和研究生占比实现双增长。据教育部统计,本科阶段来华留学生人数稳步增长,硕士生人数保持增长,但趋势缓慢,博士生人数高速增长,2016年硕博研究生人数达6.4万人。虽然学历生在稳步快速增长,但硕博学历比重仍较小。

十多年来,留学生选择的专业主要集中在语言、文学、中医等学科领域,选择理工、科技类专业的留学生较少。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学生偏重语言类专业,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则倾向攻读学位课程,如医学。与发达国家相比,来华留学生中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重显然较低,我国仍以接收语言生、进修生为主。攻读学位的高层次留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2]。但2016年的数据显示,来华学习汉语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8.2%,比2012年的53.5%下降了15.3%,更多学生来华学习汉语以外的专业,打破以汉语学习为主的格局,学科分布更加合理。

(四)生源流向方面

来华留学生在地区和院校间的分布很不平衡。就地区而言,主要分布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天津等。这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严重影响留学生择校问题。当然,城市的文化、知名度、环境等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就院校而言,来华留学生主要集中在985、211重点高等院校和语言类院校,致使各大高等院校留学生人数存在巨大差距。不可否认,我国教育资源确实分布不均衡。但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流向将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转移,且一线城市的来华留学人数增量减缓甚至停滞,二三线城市来华留学生数量逐渐缩小与一线城市差距。这就要求各省市、各大院校积极拓展教育资源,提升自身的实力和声望,培养更多国外优秀人才,促进文化的深入交流。

(五)资金来源方面

来华留学生自费人数仍然保持在85%以上,但占比从2005年的94.8%下滑至2016年的88.93%。同时,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人数快速增加,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从2005年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的留学生7218人次,增加至2016年的49022人次。此外,还有各级地方政府设立的奖学金、学校层面的奖学金,以及中外合资企业和自然人提供的资助。2015年,中国相关部门决定完善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体系,调整和完善奖学金的资助内容,设立特别奖学金项目和优秀留学生奖学金,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奖学金体系。该体系细化了资助标准类别,适当提高了资助标准,建立奖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这将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来华学习,促进中国和各国(地区)在教育、经济、文化及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六)培养模式方面

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模式尚不成熟。目前,我国大部分接收留学生的学校没有制定有关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方案,或者培养方案存在诸多问题。由于各国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生产发展水平不同,来华留学生的基础理论、实验技能、科研能力与我国研究生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再加上语言方面的障碍,给来华留学生的培养增加了难度[2]。如若来华留学生在母国学习的内容与我国衔接不上,无疑会增加学习的难度,甚至导致学习吃力或厌学。而且多数院校缺乏英文网站、英文授课课程、对外高素质授课教师,这些因素制约学习效果的改善。虽然来华留学生已经通过了汉语水平考试,但想要通过汉语授课学习专业知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英语授课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来华留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难度。国内学分与国外学分难转换、高校对留学生学费无定价自,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对留学生的培养。因此,我国鼓励来华留学教育机构积极探索,进行学历教育弹性学制试点,以多种形式将来华留学教育延伸到国外,研究开展来华留学网络教育和远程培训的可行性。[3]

三、来华留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心理适应方面

近些年,来华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多,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以及对中国不同程度的了解,且来华留学的身份和年龄也不同。这些都会导致来华留学生的心理或行为的不适,甚至是抑郁。研究表明,来华留学生总体上属于轻度抑郁的群体,是需要作为心理问题预防的对象[4]。在来华留学前,如果对于中国文化,如基本的环境、饮食、语言、生活节奏、人口稠密度以及基础公共设施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和心理准备,将会降低抑郁症的发生。然而,适应是一个过程,必然需要一定的时间,期间伴随着价值观、生活观念转变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各院校应该着实做好留学生心理辅导方面的工作,这不仅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关怀,更彰显了东道主的热情好客,能吸引更多的国外优秀人才。

(二)社会文化适应方面

来华留学生整体上适应中国社会文化有一定困难。性别、国别、自身适应力等会影响他们融入中国文化的速度。自身留学动机越强,适应社会文化的速度越快。各院校应该主动为来华留学人员安排一定的社交圈子,让留学生尽快建立新的生活交际圈。各院校最好将来华留学生c国内学生适当地统一管理,如寝室等环境,为留学生提供一种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途径,尽快融入中国文化生活,寻找到归宿感。通过一定途径,改善校内外学生、人员对外国人的歧视和偏见,将会减少来华留学生的心理不适感,为其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三)教育管理方面

首先,我们需要肯定的是,我国的教育制度是在我国长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体现着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办学特质和教育文化。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我国的教育制度依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局限。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来华留学生已经习惯了自己国家的教育方式,对于我国的教育理念、教育评价方式等自然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比如,西方国家注重实际操作的能力,而我国更注重文化知识的教育。总的来说,我国教育还处于发展时期,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教育将会与国际接轨,为本国和外国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平台。

其次,我国尚未制定出一套完善细化的留学生管理体系,课程设置、过程监管等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比如,关于来华留学生的课程设置有点单一,和本国学生差异不大,不能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来华留学生的语言、思维等转换较慢的特点。对于节假日的安排不能兼顾留学生的文化节假日、生活习俗、等。

因此,对于这些方面存在的细节问题,政府和各高校应该予以重视。不要将留学生与国内学生完全等同地实施教育管理,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来华留学生的感受。又不可完全将其与国内学生进行分开管理,这样会隔断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道路,不利于他们尽早融入中国生活。把握尺度,做好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四、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

来华留学生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一)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华留学生人数渐增,但选择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留学生数量并不可观。教育部的数据报告显示:依托我国特有的语言特色,汉语言专业(类)为我国高校吸引来华留学生的主要专业。但截至2016年,学习汉语的人数占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的38.2%,比2012年的53.5%下降了15.3%。虽然汉语占比依旧相对较高,但已经打破了之前以汉语为主的格局。其次,来华留学生人数占比较多的是传统医学(中医)。此外,文学、经济、西医、法学、管理类专业也受到来华留学生的青睐,相比2012年,增幅均超过50%。占比增长最快的学科为工科,与2012年相比增长了5.2个百分点。2013年,教育、艺术、历史、哲学、体育专业的留学生总和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比例历年最高,为4.94%。虽然近三年,教育、理科、农学学生数量显著增加,相比2012年,增幅均超过100%,但这几类专业的来华留学生人数仍然有限。教育类专业的来华留学生人数有限,各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来华留学生人数更为有限。

华中师范大学是中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是国家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全国排名稳居第三。纵然我校教育技术水平已名列前茅,但我校该专业的来华留学生人数并不乐观。

(二)有效对策

1.制定发展战略,完善留学生教育制度

第一,现阶段我国有关留学生的政策数量不足以成为各大高校奠定有章可循之基,还未形成完善的来华留学生战略总规划和战略方案。这是如今来华留学生教育无方向性和无重点性发展的原因,进而使得近些年来华留学生的规模、层次、国别、专业及均衡性发展一直没有质的突破。因此,政府必须明确来华留学生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留学申请步骤以及留学生保障和监管措施[5];同时,需要做好规划,制定战略目标,处理好相关事宜,落实与国外学历、学位互认的工作。

第二,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对于各学历及各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比较系统和完善的,但对于来华留学生的培养尚无规范而成熟的质量标准。例如,虽然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三所重点类高等院校对于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比较系统,但对于教育技术专业来华留学生人数规划、培养方向、考核标准等方面均没有相关的政策指导。因此,华中师范大学应该依据国家出台的有关来华留学生的政策,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制定出适合自身趋近国际化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本校师资水平,做好与国外名校的合作交流工作和学历学位互认工作,吸引更多的留学生。

第三,经费的筹措、分配以及使用不够完善。目前,高校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渠道仍是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政府和各大高校应该拓宽经费筹措的渠道,鼓励企业或个人的赞助或合作,为吸引国外优秀人才奠定丰厚的经济基础。

2.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华师”品牌

高校宣传是建立高校品牌效益和完成招生目标的主要工具,也是招生工作的重点内容[6]。各大院校为了获得优质的国内生源,通过纸质宣传、网络宣传、人际传播及其他形式大力树立自己的“好形象”,宣传竞争愈演愈烈。但不足的是,各大高等院校忽视了国际化发展,并没有致力于树立“国际好形象”,对于吸引留学生的宣传力度较为微弱。很显然,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不是很高。目前,华中师范大学尚未建立有利于国外学生迅速了解学校的英文网站,也未在国际期刊或国外期刊宣传学校的相关情况,包括我校颇具特色的教育技术学专业。

因此,要想让华中师范大学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走出去”,树立良好的“华师”品牌,我校需要积极与国外有关院校开展学术交流、科研探讨等,通过多渠道交流合作共享优质资源,向国外高校展现我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特色及水平。同时,需要成立专门负责海外宣传的有关部门,推出英文网站和英文版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海外咨询点和考试点,拓展纸质宣传和网络宣传渠道,让更多海外企业和学校熟知我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以“华师”特色专业树立“华师”品牌。

3.调整课程结构,完善培养体系

我国目前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更加趋近于理论培养模式,对于实践培养目标不作设定或是要求较低。课程设置也是以专业课为主,辅以几门选修课。这归因于我国教育制度多年来形成的惯性运行机制,也与学校的规章制度限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关。而国外院校的教育技术培养目的明确,而且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课程设置方面比国内院校更灵活。他们更注重技术应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时间,以帮助学生更好就业。

正是存在上述中外教育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我校对于教育技术专业的国内学生与来华留学生的培养也要做出适宜的调整。例如,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坚持“国际化+本土化”,打造留学品牌学科与优势专业;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坚持“多元化+个性化”,建设留学生精品课程与优秀教材;在实践教学配套方面,推行“共享化+联合化”,强化留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7]。此外,在教学方式方面“求同存异”,管理方面“刚柔并济”,考核方面“多元创新”,师资方面“注入新活力”,不断调整并完善对于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模式,适当调整人才规划和培养的模式,加强与国外的教育交流,使我校教育与国际接轨、教育技术学专业走向国际化,更好地改善中国的教育模式。此外,我校一直以来为在校生提供职业规划咨询点,也可以开设来华留学生专用咨询点。同时,继续为即将毕业的国内外学生提供各类毕业讲座,提供多种实习与就业平台。

4.加强师资培训,创新考核体系

外语打造国际化高等学府,要求教师不仅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文化知识,而且要求教师拥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展跨文化教育教学。目前,A中师范大学共有教职工3800余人,专任教师189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291余人,博士生导师近300人,专兼职院士、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国家各类人才专家等40人。只有部分人员可以通过外语讲授专业知识,这将是我校面临国际化的重要挑战之一。

为此,我校需要构建一支具有高等专业水平、高度责任心、良好外语水平且热心留学生教育工作的教师协作团队。一方面,需要全面加大各个岗位教师的外语培训力度,通过全院推选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外语交流能力,并采取多元化兼个性化等方法完善来华留学生以及在校教师的考核方式;另一方面,严格执行教师岗位聘任级职称评选等相关条例,结合参选人员实际情况,将国外研修、参与留学生教学工作纳入条件范围。

五、总结与展望

教育国际交流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特征和主要内容,是世界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因此,发展留学生教育成为国内各大高等院校树立国际品牌的首选。华中师范大学作为国家重点院校之一,有能力、有义务提升教育的国际化水平,相信通过政府的重新规划,学校各部门的协调与努力,我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将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亮点,吸引各国优秀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2]来华留学网,中国教育在线.2015年度来华留学调查报告[R].北京:赛尔互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2017.

[3]朱国辉. 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4]戴亚男. 新世纪以来美国留学政策的变化及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9.

[5]刘闽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研究――一种政策内容分析的视角[D]. 沈阳:沈阳师范大学, 2010.

留校实习自我总结第6篇

经常制订工作计划,可以使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比较有规律性,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了制订工作计划,让人变得不拖拉、不懒惰、不推诿、不依赖,养成一种做事成功必须具备的习惯。可以让你脱颖而出。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1为进一步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结合我乡的具体实际,更好地发挥学校、社会、少先队组织的实践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全面成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特制定道口乡中心小学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实施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

3、对涉及留守儿童的案件,符合法律援助规定的,100%给予法律援助;

4、关爱留守儿童,在学校班级实行结对帮扶活动。

三、主要措施

㈠健全机制,发挥班级主阵地的作用

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成立辅导班级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

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信息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制度的建立,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电话号码:_______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配对帮扶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对其他的儿童,教师要定期走访与其他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5、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6、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明确职责,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加强班级的建设与管理

通过广泛宣传,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让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同时,结合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的现状,转变办学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

班级要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确保他们完成义务教育。

3、积极发挥班集体作用,开展各项活动

课外活动时间,学校将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组织成一个新的班集体,定期开展各项活动。由教导主任汲广然担任班主任,拟每月开展一次大型文娱、体育、读书等活动,也可邀请关工委领导来校上课,学校领导也可以不定期对班级授课,对这些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自信教育,自强教育。

4、定期表彰自强留守儿童,进行榜样教育。

对于我校的留守儿童中出现的优秀学生、自强学生进行表彰,这是树立留守儿童自信的重要激励工作,拟在学期末表彰一批自强学生。

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2当前,农村越来越多的家庭夫妻双双远家离乡,陆续走上了外出打工、经商的行列,有些儿童的家长不可避免地尽不了家长监护的责任,而他们的孩子只能留守在家庭,由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这部分远离了父母亲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便成了农村特殊群体。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教育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健康和谐的优良环境,势必影响他们的每一步成长,只有创造优良的环境,才会让他们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一、指导思想

以践行重要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落实__年中央“一号文件”,关注和谐发展,服务经济,共创美好未来为落脚点,奉献一片爱心,让留守儿童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二、活动内容

目标任务针对我班30多名留守儿童得不到直接监护人的关爱,加之农村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因年老体弱或文化水平较低,无法担负起教育辅导孩子的责任,他们的生活习惯比一般家庭孩子差一些,有的成绩明显下降.如何确保留守儿童不失学、不违法犯罪,同时让外出务工的父母安心挣钱,这就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关注。

工作内容我们深深体会到大多数农村农民外出赚钱,解决了贫困问题,但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却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在建立和谐社会和城市化进程中,留守儿童的教育困惑,逐渐凸现出来,这不仅是一个家庭自己的事,更是全社会应关注的大事。

1、留守儿童家长教育能力与孩子自身发展的需求有差距。

据调查,凡外出务工的夫妇家庭没有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的需求、交往、兴趣关注很少,更谈不上给儿童精神上的慰藉和知识上的辅导。

2、营造关心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

妇联、团委、镇政府是社会群团组织,我们组织这一次活动,意在呼吁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的关心教育工作,以便影响本地区不在利用游戏厅、网吧、舞厅来坑害未成年人.特别是要与学校加强协作,引导留守儿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发挥他们个人兴趣和专长,给他们创造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促进留守、单亲儿童茁壮成长。

3、建立留守儿童的牵手扶助体系,确保对留守儿童的关心教育工作落实到位。

针对留守儿童在校学习情况,生活状况,行为习惯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落实扶助措施,每个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与其在外务工父母反馈,使我们真正成为留守儿童的第二监护人,让孩子得到健康成长。

4、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减轻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

由于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许多困惑与疾病,因此学校除提供良好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要在他们身上倾注更多的关爱,让他们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得到更多的温暖,从而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和精神失落,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平台。

三、活动要求及措施

凡牵手扶助联系留守儿童从初一开始,直至18岁之前,重点是初中阶段。联系要求:定期到学校、家庭了解留守儿童阶段性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校内外表现,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工作;定期与联系的儿童父母交换意见,以便形成有效的家庭、学校、社会的立体化教育网络,确保儿童成人成才。要求参与这项工作的牵手扶助人员,做到有求必应,有难必帮,使外出务工的家庭夫妇安下心在外赚钱,让留守儿童在“三位一体”化的牵手活动中健康成长,让家庭成员实实在在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群众团体组织力量的作用。同时也是增强党员、干部服务妇女儿童,服务经济建设,服务“三农”大局的意识2016年留守儿童工作计划2016年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四、活动步骤

1、调查摸底阶段

4月上旬

2、征求意见阶段

4月下旬

3、召开座谈会

5月中旬

4、拟定活动方案

5月下旬

5、实施活动计划

6月

五、活动的效果

群团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凝聚广大群众的重要手段,我们要通过活动的开展,要使广大群众认清形势,正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暂时困难,引导更多的农村家庭积极投身到富民创业致富奔小康的大潮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同努力奋斗。

六、考核及奖励。

考核奖励分为两块。一块为牵手扶助志愿者、班主任。以初一第一学期期末学习成绩总分名次为考核基数,到第二学期期末,学习成绩在班级里每上升1个名次,被考核人加10分,保持在班级前5名的加10分。学生无严重违纪违法行为的,另加20分,学生获得“三好学生”称号的加10分。

依据上述加分的办法,每一学年累计得出的加分总分即为牵手扶助志愿者及班主任老师的考核得分,考核分是多少就奖多少元。牵手扶助人员所得总分等于包保留守、单亲儿童各自所得考核分的总和。学校班主任按本班相关学生所得考核均分为实际考核得分。

第二学年的考核就以第一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学生考试成绩名次为依据,加分办法不变。

另一块是奖励学生设有班级优秀奖和越位进步奖。

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总分在班级前第一名的奖100元,2—5名的即为优秀奖,奖学生30元。

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比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总分名次进步达5名的即为进步奖,奖学生15元。

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3一、指导思想

根据校关于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结合我班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更好地发挥学校的实践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三、主要措施

1.成立班级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

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对结对帮扶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给妈妈写一封感谢信。

以此增进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情交流,了解父母贡献,感受父母艰辛,让学生懂得父母给予自己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亲情,让他们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留校实习自我总结第7篇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社会实践实习;就业实习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变化,经济结构和利益分配不断调整,学生实习受到了空前的挑战。

传统的学生实习

遇到了不可回避的难题

实习是职业教育的特点,是由培养技术工人的教育目的决定的。实习在职业教育中占有相当比重,它所占课时大约相当于总课时的一半,分为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形式。一方面,实习是为了学生提高专业技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变为实践知识和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实习是为了促进学生适应企业和社会生活,获得社会经验。为此,需要消耗大量的物料,要占用大量的设备和人力,还需要具备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组织管理能力的教师进行实习指导。同时实习中还容易出现损坏设备、影响生产、安全事故等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期,工厂、企业多是全民或集体所有制,学生实习中的物料消耗、设备占用、耗费工时和实习指导人员、工伤处理等,一般影响不到企业的利益,实习的安排比较容易。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成本核算直接影响个人和企业的经济利益,没有企业愿意接纳学生实习,很多人实习更为困难,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难以真实的进行。

面对上述困境,学校自建实习工厂无疑是解决实习问题的良策。但实习场地、设施设备投入、物料、水电投入和实习日常开支巨大,多年来职业教育资金又严重不足,因此,自建实习工厂难以实现。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的缺失,造成实习功能萎缩,并引发学生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与企业生产需求严重脱节,职业学校学生操作技能和基本素质严重下降。特别是随着国家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企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不断加大,再加上工厂减员增效,工人下岗,就业机会减少,职业教育一度陷入低谷,给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一系列不可回避的难题。

勇于创新,在困境中

探索职校学生实习之路

我校经过多年的办学和发展,建设了不少与所开设专业配套的实习、实训车间,购置了不少实习、实训设备,积累了不少实习实训经验,为企业培养了不少技术骨干。但校内实习教学主要功能毕竟是培养、训练学生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它虽然有管理方便、利用率高等优点,但是校内实习室设备相对较少、较为单一、一些专业工位不足、实习消耗大、没有企业生产的环境,实习内容不能适应企业实际需求。这就决定了校内教学实习、实训室无法满足实习的全部要求。要走出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缺失的困境,勇于创新,探索学生生产实习的新路势在必行。

在困境中探索

职校学生“社会实践实习”之路

经过多年办学的实践和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学校安排学生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很困难,而企业在发展中录用合适的职校毕业生同样困难。特别是季节性很强的服务性行业,更是如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打破传统的专业对口实习的老观念。如果一些安排实习困难的专业,能跨专业实习,虽然对提高本专业技能无益,却可以适应企业和社会生活,获得社会经验,培养学生另一专业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较强的企业及社会适应能力,锻炼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这样就解决了企业用人的难题,适应了企业需要,同时还扩大了学生的就业范围,同样能达到实习的部分目的。

我们多次安排了美容美发专业学生、计算机专业学生到宾馆、饭店等服务行业实习。经过实践和摸索,跨专业实习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它可以转变学生和家长的就业观念,可以使学生学到本专业以外的技能、待人处事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通过跨专业实习,学生能找出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的差距,还能认识到自己应在以后的学习中刻苦学习本专业知识,自觉补充社会需要的相关知识,把自己培养成一专多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劳动者,从而缩短了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型期。同时,实习收入还可以助学,增强了学生的成功感和自立能力。

我们将跨专业实习称为“社会实践实习”。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实习的组织和过程的管理,把“社会实践实习”建设成了转变就业观念,提高操作技能,熟悉、适应、服务企业和社会的平台。取得了企业、学校、学生、家长都满意的效果,探索出了一条职校、技校学生实习的成功之路。如2000年毕业生裴某在某集团实习后留用至今,已升任集团一宾馆副总。2002年公关礼仪专业毕业的赵某在某集团公司参加“社会实践实习”后留用,先后干过炼铁高炉统计、集团总部宾馆大堂经理,其间她还获得2003年唐山市礼仪文化大赛“礼仪之花”称号,成为集团的形象代言人。

在实践中开创职校学生

“就业实习”的实习新路

我校多数专业是为第二产业培养技术工人的专业,这些专业实习成本高,安全风险大,学生人数多,没有企业愿意接受学生毕业实习。唐山市是重工业城市,近年来钢铁、煤炭、水泥、电力等工业发展很快,用人市场需求大。但企业急需的是有工作经验的熟练技术工人,不愿意要应届毕业生。为此,我校领导多次进公司、跑企业调查研究,多方联系、,寻找合作伙伴,探讨企校互利双赢的问题,协商了一个“安排学生进厂顶岗实习兼生产,企业择优录用为正式工人”的办法。使学生提前步入企业和社会,适应企业生产需求,很快成长为熟练技术工人。该办法遵循企业与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原则,实现了校企互利双赢,为我校开创了职校学生“就业实习”的实习和推荐学生就业新路,使“就业实习”真正成为学生实习与就业有机联系的结合点。如2002届汽修专业毕业生刘某在滦河某炼铁厂实习留用后,爱岗敬业,勤奋好学,多次参加高炉技改攻关项目,荣获集团“优秀共青团员”、鸿达公司“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我校建设学生

劳动实习基地的一些成功做法

首先,校外实习基地的选择有严格的标准:选择有条件能一次性接纳较多学生实习、设备先进、管理严格、用工规范、治安稳定、信誉良好、确保安全、待遇较高的大型国有或民营企业。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身临其境,能达到提高技能、熟悉、适应和服务社会的目的,确保学生实习得到最大收获。

其次,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纳入法制轨道:企校联合办学,发挥企业的实习基地作用和学校的技术工人培训基地作用,双方的权利、义务用协议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约束各方,防止发生冲突和矛盾。2000年以来,学校与多个企业签定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和《实习协议》。

根据标准和合同规范,我们确定了12家“社会实践实习”基地和10家“就业实习”基地。

我校每年安排50名学生到河北某集团实习,实习结束后绝大部分能留厂就业。2005年6月,河北某集团新建的轧钢生产线投产,安排我校学生150人顶岗生产实习,实习结束后留用了110多人。

重视实习的组织管理

领导重视校长亲自抓校外实习工作,每次实习前都要召开班子会专门研究,并与企业签定实习协议;

严格管理一是责成专人负责组织,安排指导教师随班带队管理,随时向有关领导汇报、请示。二是制度建设:制定纪律规定,对不参加实习、半路跑回、违纪退回的学生给予纪律处理。三是学校与学生签定合同,明确实习目的要求、纪律规定和实习待遇。

精心安排一是召开实习动员大会动员教育,讲明实习目的,提出明确要求,转变学生和家长的错误观念。二是选派带队教师,强调工作方法,要求培养使用班干部、团员。三是精心谋划,对实习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前分析,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四是实习中发现问题随时解决。

总结奖惩实习总结工作由班级简单总结开始,发展到召开全校师生的“实习总结报告会”。师生的总结发言有对社会及就业等的认识,有个人思想的转变,有思想观念的收获、社会经验的收获、技术技能的收获、经济利益的收获、企业认可与自身价值的收获,有对实习中经验教训的总结等。报告会的精彩内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启迪。

以“就业实习”促进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我校组织“社会实践实习”和“就业实习”反馈回来大量的各种信息,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专业适应企业需求调整、课程适应企业需求改革、设备适应企业需求更新的重要性。我们多次找上级领导汇报情况,争取支持,2006年已筹集区预算资金200万元,获得市配套资金160万元,用于设备添置、更新和改建实训车间1000平方米,新建实训车间2000平方米。整个工程完工后,我校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将更上一层楼。

留校实习自我总结第8篇

一、通过召开家长会,家校互动。

期中期末学校以班为单位召开家长会,会上除了向家长汇报学校的工作情况,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向家长了解学生的监护情况。有的学习无人管理,出现疑难问题缺乏指导;有的对学习没有兴趣,成绩普遍不理想;有的心理不太健康,情绪波动大;有的行为习惯差,常有违纪现象。我们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队伍,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并且有相关档案。

二、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关爱班子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我校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形成了以黄校长为组长,校长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法制教育,大队辅导员朱老师负责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5个班的班主任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及生活教育的教育管理体系,确保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顺利开展,这样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三、明确制度  ,健全制度

1、营造关爱氛围,感受温暖

学校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内、在家访中,在班级内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全校师生营造了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达到让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级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2、健全关爱制度,明确责任

为了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如《关爱留守儿童帮扶制度》、《留守儿童学习制度》、《留守儿童生活制度》等。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登记表。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登记表,清楚父母姓名、外出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清楚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便于老师与家长、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教育。登记表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在每班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由班主任、科任老师与本班留守儿童结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教师成为“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建立健全家校联系。要求班主任老师期初、期中、期末与留守儿童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在家情况。每月指导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信或通话一次,增强他们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每月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沟通一次,知晓他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状况。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的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科学育儿、科学监护孩子的教育,提高他们教育孩子的水平。

3、开展关爱活动,快乐成长

学校制定了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关爱活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全方位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在校园里做到对“留守儿童”三个优先:“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参加。”为留守儿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定期开放。在学校少先大队的统一组织下,孩子们可以在留守儿童活动室自主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展示自己的书画作品、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合作学习,与教师、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进步,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真正成了儿童学习活动的乐园。此外,我校为了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新添置了一批文体器材,如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跳棋、象棋等。课余,留守儿童们在活动室里共同玩耍、共同进步,分享快乐,享受温暖。

开展“经典诵读展演”活动。为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给留守孩子搭建展示才艺的舞台,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学校于5月28日在学校中间大厅举行了庆“六一”暨少年宫文艺展演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获得了认同感、成就感、快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