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物理教学法论文

物理教学法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11-18 07:02:04

物理教学法论文

物理教学法论文第1篇

如果一定要给“项目教学法”一个定义的话,笔者认为,它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或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处理的一种教学方式。整个教学过程中,信息的采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和最终评价等环节均由学生自行负责,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扮演引导的角色,该教学法实际上就形成了“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性,加强学生自主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中职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中职物理教学的认识不足

很多中职学校为了所谓的全面发展或创示范专业职业学校,于是盲目地、大量地开设了多种专业课程,忽视了最基础的物理课程的教学。现实中,物理是中职工科类的基础课程,物理知识的学习可以说渗透了物质生活的所有领域。然而,长期以来由于部分中职学校片面强调物理教学为专业服务的思想,导致物理教学没有得到较高的重视,有的学校甚至直接用电工学取代了物理学,这显然是对提高物理教学效果不利的。

(二)中职物理教材与专业知识脱节

现阶段,中职学校所选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教材是按学科本位的教学模式进行编写的,它在理论知识的梳理上相当完善,也对中职学生接受系统物理知识很有帮助。但是,该教材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不符合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规律,因而与专业知识脱节,进而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较低。

(三)中职物理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注重创新

中职学校的物理教学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局限于各式各样的条条框框,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机会也较少,学生无法有效地接受物理知识,这样的弊端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应用下日益显露。与其说是教学方法不到位,不如说是教师不注重教学实践的创新,以至于中职学生对物理的学生始终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这显然是不符合当前中职物理教学的需要的。

二、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实践

结合多年的中职物理教学经验,笔者在本文中以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物理教材中“电路”的相关知识举例,说明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应用和实施过程。

(一)确定目标,提出项目任务

确定目标,提出项目任务属于主题阶段,中职物理教师应当联系生活实际开发和设计项目任务,需要注意的是,应当开发一个与“电路”密切相关的项目主题,项目中需要解答的问题应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项目的成果可以明确定义,能够把设计的项目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去。除此之外,物理教师还需预先将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搜集相关信息和资料,须强调各小组学生要独立完成任务,最后确定各小组需要完成的项目任务。

(二)制定项目计划

结合项目的完成进度,教师可以对学习内容进行一些调整,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制定项目行划,最终把电焊室电路设计作为本单元的课后作业。具体是:把“电路的设计”作为班级各个小组的独立任务,一边学习一边设计一边修改;然后将班级各个小组的电路设计提交班级进行讨论,使之不断完善;最后形成科学合理的电路设计图。笔者发现,最初学生在设计电路图时各不相同,各小组的学生在介绍和展示电路图时问题很多,但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各小组学生集合所有能量将自己的电路设计图做到了完美,形成了一个具有可操作的施工图。整个过程不仅需要学生熟悉本单元的课本知识,还需查阅与电路设计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巩固学生的新旧知识帮助极大。

(三)执行项目计划

在执行阶段,教师可以对小组进行分工:比如可以安排一个小组完成电焊机供电线路的安装任务,一个小组负责完成排气扇供电线路的安装任务,一个小组完成照明线路和插座的安装任务……接着各小组结合这些用电设备的不同之处计算出各自电线的规格以及长度等信息,进而制订采购清单,上报学校总务处采购。领取到所需材料后,各小组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线路的布置与安装。整个安装过程都要有学生、教师以及专业电工的全程参与,通过这一项目计划的执行,学生实现了所学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一次质的飞跃,各小组学生的才能也充分地发挥出来,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检验和评价项目成果

在项目验收环节,中职物理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行评估,各小组学生依次合上电闸,充分展示各自的成果,接着各小组学生可以从用电设备的运转情况、线路的外观情况等方面进行小组间互评,查漏补缺,最后教师也要作适当的点评。

三、结束语

物理教学法论文第2篇

使用计算机辅助沙盘教学法,使学生可以将数学模型计算过程量化。通过纸上的数学模型解算和电脑上的实际模拟。对比纸上模型和电子沙盘模型的结果。

1.沙盘设计。电子沙盘使用HTML5.0开发,配合MYSQL数据库和NASECAPE客户端实现。网格使用DIV-CSS实现。通过在不同的网格中摆入不同的元素,可以实现不同的沙盘功能。沙盘中的功能单元分为以下三种:

1.1节点:可以发生物流需求和接收货物,有固定的XY地址。

1.2道路:设置为海上道路、铁路、不同级别的公路、不同级别的河流、航空航路、铁路行包、航空行包、公路托运等不同的道路路线。

1.3工具:不同级别的汽车专车,汽车托运车辆,不同级别和功能的火车车皮,火车行包,不同级别的航空运输飞机,飞行托运,不同级别的航运集装箱,小型货船。

2.虚拟环境支持。

2.1学校在计算机中心实验室中,计划40台终端的学生实习机房,使用IBM2U8C服务器作为中央系统支持,其路由许可限制到计划的40台学生实习机房主机。

2.2规划2学时连续教学时间,在该机房内完成全部上机教学过程。

2.3经过学生申请,该环境可以在学生自配计算机设备上安装,为学生单机系统提供虚拟环境支持。

3.教学过程革新。前置学习中,学生首先了解到相关的建模方法,且独立完成某模型的纸上建模,对于模型的最终输出曲线进行观察和讨论。学生进入机房后:

3.1在虚拟空间布置相关的节点,对节点的业务量、库存量、库存成本、管理成本、进行设置。

3.2在相关节点之间布置通路,对通路的长度、路况进行设置。

3.3在相关节点上布置初始化的交通工具,对交通工具的载货重量,载货体积,运输速度,运行时间段,单位距离成本,单位重量成本等进行设置。

3.4在背景设置中设置公斤公里单价,以及不同的应急响应机制。

3.5运行沙盘,观察系统运行的稳定程度和实际利润波动情况。

3.6将电子沙盘运行结果与纸上模型结果比对,完成实习报告。

4.尝试教学法的结合。尝试教学法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通过给学生布置难度较大的任务,使学生发挥集体智慧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分工协作的方式,使每个学生均能参与到教学体验中。本文研究的尝试教学法的课堂应用如下:

4.1自愿结合的方法,每3人形成学习小组。

4.2小组选出1名组长,组长负责建立模型和解说模型。

4.31名组员负责对组长的模型进行赋值和验算。1名组员负责对验算结果进行校核。3人协作对模型的运行参数提出3种以上的方案和结果,并就结果作出报告。

4.4组长负责上台讲解本组设立的模型及其方案的优点。

4.5本班所有学生投票决定不通过的小组。因为小组如果不通过,每个学生都会面临着无法考试甚至丢失学分,所以,小组的每个成员都会积极参与到课程中。

二、讨论

1.当前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当前的纯纸上教学法讲解物流供应链模型的课程实践中,实习课时本身的不足使得学生对物流供应链模型的抽象性难以理解。车辆的运载能力和运载效率可能在不同的天气下变的不稳定,货物的库存天数也可能因为其他环节的影响延长或缩短。所以,实际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在于无法更加形象的向学生展示供应链模型的全部功能。供应链模型是一个基于单点递归算法的蚁群模型。部分学校使用C2.0上机的方法,让学生在命令行模式下完成技术经济辅助建模。此辅助建模过程虽然相对迅速,一般的模型验算可以从一课时内完成,但其形象性依然不足。本文采用的可视化模型,让学生可以直观的看到货物滞留和车辆拥堵的发生,使得学生对于物流模型的实际运行和误差的管理做到心中有数。

2.当前教学中的问题分析。当前教学中的问题主要有三点原因:

2.1教学课时不足。物流供应链课程目前的教学课程为32学时,每周3次课,每次课2学时,除考试外,共5周课程。5周课程内,要完成供应链理论学习,至少三个实例的分析,要求学生完成一个课程设计。在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中,物流供应链是专业课中较难通过的课程,其主要原因是课程与图论、博弈论、决策学等数学理论课程联系紧密,学生难以理解课程中的核心内容造成的。2.2学生基础较差。一般学生学习物流供应链基础课程之前,并没有充分的数学知识铺垫。学生学习了高等代数和解析几何等基础数学课程,但没有系统的学习图论、博弈论、决策学等数学专业课程。

2.3缺少专项实习机会。本文课程面临着学习时间短,教学难度大等实际问题,学生在本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难以得到专项时间安排前往物流公司观摩学习。同时,具备海陆空立体运力的物流公司并不多见,本文课程面向的较有前瞻力的课程内容也成为当前实习难的主要原因。

3.解决方法。本文课程的实际教学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开发供应链计算模型的软件,而是学生可以熟练使用模型工具为物流工程进行建模和优化分析。学生在本次课程改革后的纸上建模要求降低,只要学生可以在本文研究的电子沙盘系统中对物流节点、物流途径、交通工具的设置过程充分了解,熟练应用,就可以完成本文课业。本次教改后,对学生的考核要点变更为以下三点:(1)掌握供应链模型基本理论。(2)掌握供应链模型模型原理。(3)能熟练应用供应链模型软件建立供应链模型。本次考核要点变更后,本文课程的难度大幅度下降。大部分学生均可顺利完成本课程学业。

三、结语

物理教学法论文第3篇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正确的教学目标确定后,下一步教学方法的恰当与否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要根据授课类型、知识内容、学生基础的不同,“善于设计相应的最优教学方法,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玻耳原子理论抽象、难懂,在处理这一教材时,就不能一下子正面接触课题,而要采取迂回包剿、分步到位的方法,才可能化难为易,过渡自然;再比如,动量守恒定律,应用广泛,条件严格,使用时得格外小心,如果采取设疑置障、边讲边练边议的方法,引学生下深海入迷宫,参与教学,一定会使学生兴趣盎然,收效较大。

三、教学语言要形象幽默。讲究语言艺术,不但会增强学生对教学信息的吸收,而且会对难点知识起到缓冲软化的作用。语言形象准确,物理研究对象就会更加形象逼真;语言幽默、有趣,能使同学们欢畅乐学;语言生动、简练,会让人生智开窍。所以教学语言尽量做到生动、形象、幽默、准确、亲切、清晰、简练、有趣。引起了同学们兴趣,还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四、操作实验要多作勤练,青年学生朝气蓬勃,爱动性强,好奇心盛,实验对他们有很强的吸引力,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既得动手,又得动脑,不仅要想是什么?还要想为什么,特别是实验设计,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兴趣,为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便会得到迅速全面的发展。对于物理教师来讲,除学生实验必须全部做以外,还应想方设法自制教具,改造实验,把演示实验尽可能多地变成学生实验,让学生动手的机会多一些,使其手之所演,目之所视,耳之所听,鼻之所嗅,心之所想融为一体。这样做,一可加深理解,二可增强记忆,三可提高兴趣。

物理教学法论文第4篇

1.1实践性强

在《物流战略管理》课程教学中,传统的讲授法已经严重暴露其弊端,即使课堂上任课教师把内容讲得非常透彻,课堂氛围非常活跃,学生把知识也记得很牢固,但是结果也只是考试拿个高分而已,一旦上到工作岗位,遇到实际问题,学生就会束手无策,企业开始抱怨大学生高分低能,这也导致企业对物流专业毕业生不满意的原因。

1.2综合性强

物流管理本身就是集合一系列管理功能于一体的管理活动,包括物流仓储、物流运输、物流配送、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管理等活动,而物流专业课程是分功能、分板块介绍相关的物流活动的,但是在企业中碰到的问题一般是由多个方案例教学法在《物流战略管理》课程中的应用研究黄桂媛(钦州学院广西钦州535099)面组成的,具有综合性。如果课程只是分功能传授知识,没有效地串联知识,明显是不能满足企业需要的。

1.3分析方法抽象

《物流战略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融入了很多物流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如在企业进行货物运输中,进行运输路线的选择分析就得用到最短路径法,且分起讫点不同的单一路径、起讫点重合和多个起点和终点这么几种情况分析,分析方法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如果仅是课堂上任课教师拿一些模拟的数据讲一遍,估计课下不久学生就忘记了,更谈不上以后能应用于实际工作。

2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物流战略管理》教学的思路

2.1寻找合适的课程案例

针对《物流战略管理》课程的特点,任课教师应努力提高技能,明确案例教学的思路。首先,任课教师要寻找合适的课程案例,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现在教学领域的案例数据库资源已经逐步增加,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条件选择课程对应的案例,选择时注意案例的内容必须要跟所授理论知识的内涵一致,案例的背景最好是依托现实,以便能引起学生对问题浓烈的兴趣和激起学生参与的欲望,而不是把案例课当成是一个任务来完成。再者,选择的案例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使学生能由易而难入手,也让学生品尝到解决问题的喜悦。当然,如果案例数据资源缺乏,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土环境,通过调查物流毕业生、到物流企业实地参观等方式自己整理一些案例,供课堂使用。

2.2选择案例教学场地

当前高校的教室基本上都是传统的T型讲台加行列式的课桌组成,适合于传授式的课堂,如果需要学生参与研讨,最好重新摆放课桌,如形成圆形、方形等排列,这可以让学生有机会面对面交流,而不是背对背完成任务,也能使学生感觉不一样的课堂,特别是现在的90后学生个性比较强,如果不创新,根本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这样会导致失败的案例课堂。当然现在有些高校的条件优越,有专门的案例教学室,教学室里面的桌子是分组摆放,有专门的设备和相关的多媒体设施,以方便学生讨论及学生和教师的交流,这些无疑是精彩案例教学的助推器。

2.3案例课前准备

案例是很多理论知识的聚合,做好案例分析必须有大量的知识储备,所以案例课前需先把案例材料分发给学生进行阅读,布置学生课后搜集案例相关素材,包括案例背景、涉及的知识点、观点的延伸等,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到案例课堂上才能就问题进行讨论,也才能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如《物流战略管理》中案例“恒丰面粉驻京经销处物流战略研究”,对于这样一个案例,学生必须了解恒丰公司相关的背景,以及该公司产品驻京的原因,还有案例涉及的物流理论知识要点等,有了这些铺垫,学生才能对公司使用该物流战略进行讨论,以达到案例课的目的。此外,为了更好进行案例讨论,还需要在案例课前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4~6人为一组,确定好组长和记录员,规范组长的职责,安排好组员的分工,组织好组员的讨论。

2.4案例课堂讨论

案例课堂开始,讨论的方式很多,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案例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如第一种是导向式讨论,这种方式是从教师角度着眼安排讨论程序,先有教师进行问题导入,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讨论后总结带出新的问题,就新问题继续讨论,以此循环,达到目的后教师进行相应的点评总结。该讨论方式的关键是选取“问题讨论点”,其特点是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种是自由式讨论,这种方式是从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自主性、培养主动探索精神入手,侧重于学生“自由探究”的讨论方式。但教师对该方式的控制难度较大。第三种是竞赛式讨论,这中方式根据学生好胜、竞争心理,引入竞争机制来组织讨论,解决某些问题,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案例教学方式多种多样,但终归就是要充分调动案例课堂的氛围,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散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2.5案例课堂点评案例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是唯一的,站的角度不一样,讨论出来的解决方法就不一样,故任课教师进行点评案例,不能单纯判断学生的解决方法对或错,必须在学生结束讨论给出结果后,认真总结学生在此案例分析中存在的问题,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工作量,帮助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也进一步推动案例教学的发展。

3加强案例教学法在《物流战略管理》应用的建议

3.1加强教师的培训

案例教学课的成败很大一部分原因归结于任课教师,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组织案例讨论的能力,以及点评和总结案例的能力,才能让案例课堂迸发出预期的效果。但是由于高校很多物流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没有实际从事过物流相关的工作,也没有实际碰到过相关的案例,在案例课堂上也只是纸上谈兵,案例最后的点评和总结也是草草了事,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故应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多到物流公司挂职,补足实践经验;也可以外派教师参加各类案例教学运用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还可以定期组织教师们进行案例教学研讨,提高教师组织案例教学的能力等。

3.2完善案例教学数据库

尽管很多高校很重视案例教学,但是由于案例教学对案例的要求高,所以目前缺乏系统的案例数据库,这在一定程序上限制了案例教学活动的开展。故高校应组织相关的科研队伍或者任课教师,通过实践数据、互联网资料等方式进行案例的编写,补充和完善案例教学数据库。而不是在需要用案例时,匆匆忙忙查找,找出一些过时的、不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来给学生讨论,这常常会导致案例课堂开展不起来。

3.3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当前90后的大学生存在不良的学习习惯,依赖教师讲解,不喜欢动脑,不喜欢发言,课后不希望有作业等,这种学习态度明显不能适应案例教学的要求。但是案例教学的成功开展离不开学生的配合,所以必须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习惯,当然这也需要教师尽可能使用一些与实际贴近的、当前的热点或者是学生们关注的问题来进行案例教学。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这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有很大帮助的。

4总结

物理教学法论文第5篇

1.探究教学法的含义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死板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如今的教学,探究教学法就是在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占据着主体地位,而是学生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站在引导的位置,去帮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究问题的氛围,构建探究问题的情境,让所有的学生进入主动思考问题的状态,并且把握好问题探究的广度和深度.探究教学法的目的,就是要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主动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2.探究教学法的基本特点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占据了主体地位.这种教师拥有绝对权威性的教学方式,存在很多弊端.在新课改大背景下,教师开始使用探究式教学法授课.此类教学方式中,教师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自身则演变成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努力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环境.学生成为了教学的主体,就不会有太多的约束,对于不懂的问题就敢于提出来,甚至产生质疑.

以合作学习为实现形式.这是由探究教学法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因为每个人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个别学生的角度可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增强合作精神,组员之间可以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看法,通过商讨和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同时在和别人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提升对问题的认识,并丰富自己的知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明确分工,互相讨论,可以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效果.

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探究教学法中教师虽然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教师的引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学活动取得效果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对此,教师需要构建探究的学习坏境,营造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的学习气氛,只有拥有这样的环境和气氛,学生才能真正地转变思维,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同时,教师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要适时的给予解释和引导,避免学生进入学习误区.

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1.确立探究目标

探究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的应用首先要设立教学目标,只有设立了目标,才知道此教学法是否起到了预期的效果.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与以往的大纲要求区别开来,需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学生与了解学生.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方式调查:比如,在学习力学部分的时候,我们可以询问学生喜不喜欢荡秋千?坐电梯时是什么感觉?有没有玩过过山车?坐公交车时,司机突然刹车为什么身体会前倾?这些同学们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包含了:单摆运动、超重失重、惯性问题等物理知识.再比如,教师在讲授超重、失重问题的时候,可以这样设定教学目标:解释电梯上行停止时,我们为什么会产生体重变轻的感觉.总而言之,找到教学任务和学生兴趣的结合点,是确立探究目标的关键所在.

2.巧设情景引入合作探究

需要创造互动合作探究的课堂情境,以情入境,以境导学.例如,学习天体运动的时候,教师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师:同学们在电视上都看过神舟飞船的发射过程,请问同学们谁能描述一下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状态.生:宇航员一直在舱内漂浮,他们的食物也在空中而不会落地.师:对,他们就像是没有任何的重力,因为他们的重力全部用来提供向心力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正是因为出于失重状态,在舱内一些咱们平时做实验用的仪器不能使用,具体哪些仪器能够使用,哪些仪器不能使用以及原因,是留给大家的一个作业.师:中国最早发明了火箭,古代的火箭最简单的一种只是在箭身上绑一个厚纸做成的火药筒,点燃引火线后,药筒里火药燃烧,从尾部喷射出火焰,火焰向后喷就产生反作用力,推动药筒向前运动,箭也随着向前飞行了.明初的“火龙神机柜”“一窝蜂”等已是多发火箭了.大家试想一下火箭的原理(冲量和动量)这是第二个作业.

3.在实践中不断优化

物理教学法论文第6篇

关键词:文科物理;教学实践

文科物理的授课对象是文科学生。文科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能永远不会遇到“相对论”或者是“量子力学”的问题,他们不学大学物理,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再不能把大学教育简单地看作是“岗位培训”,再不能把大学物理仅定位成为工科专业后继课程服务的基础课程,学生也不是“知识的容器”,文科生也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

那么,给文科生开设文科物理课程的意义何在?如何给文科学生讲授大学物理课程?笔者在这方面做了初步的教学探索。

一、文科生开设物理课的意义

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科学直接地、并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的性质——它作用于心灵。”给文科生开设大学物理课程主要是想用科学对人类事物的第二种影响方式来影响他们。所以在这里关于开设文科物理课的意义我想强调两点:1、知识的积累;2、素质教育。

美国物理学家费曼曾经说过:“物理学是最基本的、包罗万象的一门学科,它对整个科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换句话说,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很难用一个范围、一句话去定义。力、热、电磁、光、原子、基本粒子、凝聚态、材料、信息、超导等等,大到天体,小到基本粒子,从宏观到微观,从低速到高速,都是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及范围。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物理学都是各类学科的带头学科和基础学科,甚至为其它学科的建立提供了最基本的原理(支持保障等)。所以我给文科生提出来的学习大学物理的第一个目标就是,通过大学物理的学习来积累知识,从而认识自然,理解自然界中一些最基本的规律和现象,建立正确的世界观。

我给文科生提出来的第二个目标是,通过大学物理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建立正确的方法论。现代教育观点是:一个人接受终生教育,而大学所提供的教育是以基础的、素质的、方法的教育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是一个阶段性的教育。大学教育把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把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物理学有自己的一套体系,它所涉及的思维方式、哲学思考、美学原则、科学方法,使其成为进行素质教育、方法教育的不可替代的学科。因此,开设大学物理课不仅仅是出于为某专业服务的考虑,更因为这是进行素质教育、方法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综上可见,开设文科物理课有两种作用,一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了解自然运行的规律;另一个是思维方法的教学、科学精神的熏陶、创新素质的培养,即科学文化的教学。这是一门软硬结合的课程,从某种程度上讲,科学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不亚于基础知识的教学。开设文科物理课的目的就是培养文科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客观认识世界的方法,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除了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文科生开设大学物理有其更深远的意义所在。

伴随着文艺复兴,欧洲走出了中世纪,科学发展起来了,人类文化中便分出了科学文化,这种文化逐渐区别于早已形成的人文文化。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为改变我国科技落后的面貌政策导向,我们曾倡导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虽然在当时曾受到批判,却在实际上鼓励了无数青年发奋地学习科学技术。然而,两种文化的分裂也以一种中国特色的形式表现出来了。

被誉为“德国教育之父”的洪堡提出:教育是个人状况全面和谐的发展,是人的个性、特性的一种整体发展,教育是一个人一辈子都不可能结束的过程,教育是人自身目的,也是人的最高价值体现。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活动,要改善我们的社会,就必须改善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当致力于培养德、智、体、能、美等诸方面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而要做到这一点,正如已故著名女科学家吴健雄所指出,应该把人类文化已经长期分裂而造成隔阂的两种文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在校园里重新加以弥合,这是为了避免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出现危机而必须解决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21世纪科学需要文理相通,这是给文科生开设物理课的根本意义所在。

二、文科物理的课程体系——立足于理,建瓴于文

经多方比较,选用倪光炯先生的《文科物理——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作为教材。编者首先强调了一个重要理念,物理学既是科学也是文化。在人类的人文文化和科学技术文化两大文化中,后者的重要部分就是物理文化。物理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传递物理文化。因此,物理教育不应仅是传授物理知识的过程,而且要突出物理教育中的文化特征,重视对学生探索、求实精神及科学审美观等的培养。一句话,就是要重视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与教育。

按照上述理念,《文科物理——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以物理学史的发展为主线,以物理学发展史和物理学研究方法论作为其主要内容,从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高度把有关的内容组织起来。编者在该书的编写中,充分体现了文理渗透的精神,注意加强物理学的人文色彩,并注意突出物理学的思想性和哲理性,立足于理,建瓴于文。

文科物理共分为十个章节。第一章,两种文化的历史演变。通过简介中国傲人过去,引出李约瑟难题;在分析李约瑟难题过程中分析东西方哲学的差异;正是因为东西方哲学的不同开局导致了两种文化的分裂;最后指出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对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21世纪的科学需要文理相同,再次强调文科生学习物理的必要性。第二章,经典力学的建立。从哥白尼、地谷到开普勒,从伽利略到牛顿,简单介绍了经典力学的发展与成熟,简短的篇幅里面有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第三章,从静电现象到电磁现象。包含了电磁学的整个完整体系,介绍思路也是顺延物理学的发展过程。第四章,光的本性是什么。简单的阐述了光的本质和有关光的最基本的物理现象。第五章,打开微观世界研究大门的三大发现。介绍了通向近代物理之门的三把钥匙X射线、放射性、电子的发现过程,在了解物理知识的同时我们还能学到正确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领略到科学家的大师风范。第六章,物质观的革命——量子论。属于近代物理的范畴,带学生们走入微观世界,了解神秘的量子理论。第七章,统计规律,混沌,熵与信息。属经典热学范畴,研究了生活中遇到的热现象的微观实质。第八章,时空观的革命——相对论。属于近代物理范畴,它将带学生们走进高速的研究领域,在这里大家根深蒂固的时空观将被推翻。第九章天体物理学的新发展将给学生们简单介绍天空中各种星体的运行。演化和研究手段。第十章物理亦文化再次给大家展示物理学的魅力所在。

物理学在研究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方法、理论与实践、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类比联想和假设试探、理想化方法与模型化方法等都是培养和提高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素质最有效的方法。文科物理中不仅蕴含着先进的生产力,同时也蕴含着先进文化,对人类的未来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三、文科物理课程的授课方法及其可行性分析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时期,在教学中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追求全方位的精彩。讲出物理学中的科学之美,简捷与统一之美,深邃与含蓄的内在之美,奇异与对称的和谐之美。让学生在浩繁的物理概念和推理下感受物理大师们赋予自然科学的真善美。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文科物理教学过程一定要优化教学方法。

文科物理的教学过程中综合采用了知识结构法教学、发现法教学、案例法教学、讨论法教学。

物理教学法论文第7篇

关键词:文科物理;教学实践

文科物理的授课对象是文科学生。文科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能永远不会遇到“相对论”或者是“量子力学”的问题,他们不学大学物理,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再不能把大学教育简单地看作是“岗位培训”,再不能把大学物理仅定位成为工科专业后继课程服务的基础课程,学生也不是“知识的容器”,文科生也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

那么,给文科生开设文科物理课程的意义何在?如何给文科学生讲授大学物理课程?笔者在这方面做了初步的教学探索。

一、文科生开设物理课的意义

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科学直接地、并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的性质——它作用于心灵。”给文科生开设大学物理课程主要是想用科学对人类事物的第二种影响方式来影响他们。所以在这里关于开设文科物理课的意义我想强调两点:1、知识的积累;2、素质教育。

美国物理学家费曼曾经说过:“物理学是最基本的、包罗万象的一门学科,它对整个科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换句话说,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很难用一个范围、一句话去定义。力、热、电磁、光、原子、基本粒子、凝聚态、材料、信息、超导等等,大到天体,小到基本粒子,从宏观到微观,从低速到高速,都是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及范围。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物理学都是各类学科的带头学科和基础学科,甚至为其它学科的建立提供了最基本的原理(支持保障等)。所以我给文科生提出来的学学物理的第一个目标就是,通过大学物理的学习来积累知识,从而认识自然,理解自然界中一些最基本的规律和现象,建立正确的世界观。

我给文科生提出来的第二个目标是,通过大学物理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建立正确的方法论。现代教育观点是:一个人接受终生教育,而大学所提供的教育是以基础的、素质的、方法的教育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是一个阶段性的教育。大学教育把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把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物理学有自己的一套体系,它所涉及的思维方式、哲学思考、美学原则、科学方法,使其成为进行素质教育、方法教育的不可替代的学科。因此,开设大学物理课不仅仅是出于为某专业服务的考虑,更因为这是进行素质教育、方法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综上可见,开设文科物理课有两种作用,一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了解自然运行的规律;另一个是思维方法的教学、科学精神的熏陶、创新素质的培养,即科学文化的教学。这是一门软硬结合的课程,从某种程度上讲,科学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不亚于基础知识的教学。开设文科物理课的目的就是培养文科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客观认识世界的方法,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除了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文科生开设大学物理有其更深远的意义所在。

伴随着文艺复兴,欧洲走出了中世纪,科学发展起来了,人类文化中便分出了科学文化,这种文化逐渐区别于早已形成的人文文化。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为改变我国科技落后的面貌政策导向,我们曾倡导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虽然在当时曾受到批判,却在实际上鼓励了无数青年发奋地学习科学技术。然而,两种文化的分裂也以一种中国特色的形式表现出来了。

被誉为“德国教育之父”的洪堡提出:教育是个人状况全面和谐的发展,是人的个性、特性的一种整体发展,教育是一个人一辈子都不可能结束的过程,教育是人自身目的,也是人的最高价值体现。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活动,要改善我们的社会,就必须改善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当致力于培养德、智、体、能、美等诸方面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而要做到这一点,正如已故著名女科学家吴健雄所指出,应该把人类文化已经长期分裂而造成隔阂的两种文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在校园里重新加以弥合,这是为了避免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出现危机而必须解决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21世纪科学需要文理相通,这是给文科生开设物理课的根本意义所在。

二、文科物理的课程体系——立足于理,建瓴于文

经多方比较,选用倪光炯先生的《文科物理——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作为教材。编者首先强调了一个重要理念,物理学既是科学也是文化。在人类的人文文化和科学技术文化两大文化中,后者的重要部分就是物理文化。物理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传递物理文化。因此,物理教育不应仅是传授物理知识的过程,而且要突出物理教育中的文化特征,重视对学生探索、求实精神及科学审美观等的培养。一句话,就是要重视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与教育。

按照上述理念,《文科物理——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以物理学史的发展为主线,以物理学发展史和物理学研究方法论作为其主要内容,从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高度把有关的内容组织起来。编者在该书的编写中,充分体现了文理渗透的精神,注意加强物理学的人文色彩,并注意突出物理学的思想性和哲理性,立足于理,建瓴于文。

文科物理共分为十个章节。第一章,两种文化的历史演变。通过简介中国傲人过去,引出李约瑟难题;在分析李约瑟难题过程中分析东西方哲学的差异;正是因为东西方哲学的不同开局导致了两种文化的分裂;最后指出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对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21世纪的科学需要文理相同,再次强调文科生学习物理的必要性。第二章,经典力学的建立。从哥白尼、地谷到开普勒,从伽利略到牛顿,简单介绍了经典力学的发展与成熟,简短的篇幅里面有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第三章,从静电现象到电磁现象。包含了电磁学的整个完整体系,介绍思路也是顺延物理学的发展过程。第四章,光的本性是什么。简单的阐述了光的本质和有关光的最基本的物理现象。第五章,打开微观世界研究大门的三大发现。介绍了通向近代物理之门的三把钥匙x射线、放射性、电子的发现过程,在了解物理知识的同时我们还能学到正确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领略到科学家的大师风范。第六章,物质观的革命——量子论。属于近代物理的范畴,带学生们走入微观世界,了解神秘的量子理论。第七章,统计规律,混沌,熵与信息。属经典热学范畴,研究了生活中遇到的热现象的微观实质。第八章,时空观的革命——相对论。属于近代物理范畴,它将带学生们走进高速的研究领域,在这里大家根深蒂固的时空观将被。第九章天体物理学的新发展将给学生们简单介绍天空中各种星体的运行。演化和研究手段。第十章物理亦文化再次给大家展示物理学的魅力所在。

物理学在研究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方法、理论与实践、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类比联想和假设试探、理想化方法与模型化方法等都是培养和提高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素质最有效的方法。文科物理中不仅蕴含着先进的生产力,同时也蕴含着先进文化,对人类的未来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三、文科物理课程的授课方法及其可行性分析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时期,在教学中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追求全方位的精彩。讲出物理学中的科学之美,简捷与统一之美,深邃与含蓄的内在之美,奇异与对称的和谐之美。让学生在浩繁的物理概念和推理下感受物理大师们赋予自然科学的真善美。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文科物理教学过程一定要优化教学方法。

文科物理的教学过程中综合采用了知识结构法教学、发现法教学、案例法教学、讨论法教学。

物理教学法论文第8篇

【关键词】物理学 毕业论文 选题 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055-02

本科毕业论文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既是对学生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一次综合考查,也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近几年,笔者在指导物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时发现,物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主要是选题呈现多样化,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趋热,理论物理研究方向的选题趋冷,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已成为热点。出现这种现象,既有考研与就业形势的影响,也有学生的学习观与就业观的因素,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思考。

本文研究所选数据为最近几年的数据,具有较好的时效性,数据来源准确,且基于浙江师范大学的学校地位(1980年被列为浙江省属重点高校),所以能基本反映全国高师院校中物理学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趋势。

一 毕业论文选题的调查统计分析

对浙江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2010~2012年三届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的研究方向作了较详细统计,分别从纵向、横向进行了比较,见表1、表2、表3。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涉及十几个小研究方向,通过对这些小研究方向进行合并,可归类整理成“物理教育”“理论物理”“普通物理”“应用物理”四个大研究方向。其中,物理教育包含中学物理教育、物理学史和大学物理实验;理论物理包含理论力学、量子力学、电动力学和统计物理;普通物理包含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应用物理包含新能源材料、家用电器和其他。如“物理教育”研究方向,除了传统的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外,还涉足了物理学史研究方向和大学物理实验研究方向,毕业论文选题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

从表2可以看出,三届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为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人数分别占年级总人数的24.4%、30.4%、37.4%,而选题为理论物理研究方向的人数分别占年级总人数的43.3%、40.2%、26.4%,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趋热而理论物理研究方向的选题趋冷的特点明显。从表3可以看出,在物理教育研究方向毕业论文选题中,选题为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人数分别占物理教育研究方向总人数的63.6%、78.6%、82.4%,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已成为学生研究热点的特点非常明显。

面对以上高师物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新趋势,指导教师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看法,褒贬不一,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目前,由于中学教师待遇较好,越来越多的高师毕业生想进中学工作,学生选做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课题既实事求是,又能为将来从事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2)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面推进,新的课程理念、教材、课程评价观强烈冲击着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高师物理学专业本科学生选题以中学物理教育为研究方向,充分体现了当前高师物理学专业本科学生对我国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关注。(3)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论文学术性低,让大学本科学生去做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会降低物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4)高师物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只有几周中学物理教学实践时间,让学生做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既不切实际,也无法写出高水平的中学物理教育研究论文。

二 高师物理学专业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1.转变观念,自觉提高对物理教育研究的认识

随着教育的发展,“科研兴校”“科研促学”的理念日益被大家所接受,物理教育研究的能力作为物理教师一项必备的素质也越来越受重视。物理教育研究是以物理教育现象和物理教育问题为对象,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科学研究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对物理教育现象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探寻物理教育活动规律及其有效物理教育途径和方法的一种科学实践活动。物理教育研究的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物理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它要求研究人员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论知识,具有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收集文献资料和筛选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等。高师物理学专业加强培养学生物理教育研究的能力,不仅符合高师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而且适应当前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因此,高师物理学专业的教育管理者和任课教师应转变观念,自觉提高对物理教育研究的认识。

2.与时俱进,积极关注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

由于物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占了较大比例,这一项指导任务,单由几个从事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师来承担难以完成,还需其他专业课教师也来承担才能完成。这就给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转变轻视中学物理教育研究的观念,与时俱进,全面了解当前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内容及发展趋势,这样才能正确指导学生做好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毕业论文。另外,作为一名高师物理学专业的任课教师,即使不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也应时刻关注我国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发展与需求,也应积极参与我国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实践和研究,因为高师物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未来的中学物理教师,高师物理学专业所有的教学工作都应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因此,高师物理学专业的任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关注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

3.因势利导,积极为学生创造物理教育研究的条件

第一,开设“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能力,帮助学生尽早参与物理教育研究。笔者建议在高师物理学专业大三开设“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课程。在做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毕业论文时,绝大多数学生从未有过做物理教育研究的体验,完全不清楚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的具体要求和规范,这与没有开设“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课程有直接关系。该课程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剖析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的要旨。如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的目的、意义、价值;物理教育研究论文的选题、文献综述、论点的形成、研究方法的选择、论据的梳理;物理教育研究论文的规范、要求、修改等,从理论层面进行剖析。同时将一些有代表性的优秀物理教育研究论文作为范本,在学生仔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评析,诸如评析论文的选题与结构,材料的整理与分析,研究其学术性、科学性、创新性、专业性、实践性等,以此给学生示范作用,从实践层面使学生准确地掌握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的要领,提高学生物理教育研究的能力。

第二,拓展物理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做物理教育研究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深入物理教学的第一线。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学生物理教育实习普遍采用在大四集中(或相对集中)实习的模式进行,时间一般只有6~8周,实习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学物理教学常规工作,进行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实践,培养其独立从事中学物理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及中学物理教育研究的能力。时间短且形式单一的物理教育实习,是学生做中学物理教育研究论文的不利因素,也是造成中学物理教育研究论文水平不高的直接原因。笔者建议拓展物理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高师物理学专业应让本科学生在大一到大四整个学习过程中尽早、多次、渐进地全程接触和了解中学物理教学实际,在中学物理教育实践活动的不同阶段中(如在教育见习、模拟实习、正式实习等阶段中)感知、思考和深化对中学物理教育教学的专业性、复杂性的认识,并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在中学物理教育实践中开展物理教育现状调查和物理教育研究工作,以培养学生的物理教育研究能力。国外许多国家在师范生教育实习方面有很多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德国师范生实习时间是72周,在较长的实习期间,学生能深入了解教育实际,学会在真实的教育实境和教学个案中调查研究、发现问题、选择课题、搜集数据、形成观点,以培养他们的教育研究能力。总之,积极为学生创造物理教育研究的条件,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物理教育研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