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好婆媳事迹材料

好婆媳事迹材料赏析八篇

时间:2022-07-11 10:26:37

好婆媳事迹材料

好婆媳事迹材料第1篇

她叫____,今年85岁,家住____镇大泉村。有五个儿子三个女儿,儿孝媳贤,妯娌和睦,遇到农忙时,互相帮助,一家有事,其他几家都不请你到,一大家子融洽相处,让村群众甚是羡慕,这一切都得益于____老人正确的言传身教。

____和老伴虽然都是80多岁高龄老人,然而他们老两口却坚持自力更生,自给自足,从不向儿孙们伸手要钱要东西,儿子给他们兑钱、兑粮都被老两口坚决回绝。平日里老两口的衣服自己洗,饭自己做,老伴农闲时,就上山刨中药材,然后让儿子带到镇里卖,赚点零花钱,从不给儿子媳妇添麻烦。“我原来在郑州开出租车,现在孩子在郑州办有小企业,原本想把两位老人接到郑州去,可是他们不去,为了照顾他们,我就搬回老家住,没想到搬回来后,父母愣是坚持自己过……”____的大儿子刘孟营谈及父母时这样说。

____,一个朴实的农村妇女,知大体,识大局,从不和邻居红脸、吵架,然而对待自己的儿媳、儿子却极为认真,甚至是斤斤计较、分厘必争,有时为了块儿八角竟争得面红耳赤。有一次,大儿子赶集回来给他们捎个塑料盆子,总共还不到五元钱。她收到盆子后,连忙从屋里取出5元钱,非塞给儿子。大儿子说邻居捎点小东西还不要钱,哪有儿子要母亲的钱,坚决不要。老太太一生气就把盆子给大儿子家送去了。随后有好长一段时间,再也不让大儿子帮她捎东西,而是找邻居帮忙捎东西。大儿子从邻居的口中知道后,无奈地直摇头。“儿子多,媳妇多,不和他们认真点,怕自己一碗水端不平,那样怕影响儿子、媳妇以及妯娌们之间的关系。”____老人这样告诉笔者。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对待儿子、媳妇不偏不向,几个媳妇谈起婆婆都忍不住说:“最幸运的事就是自己遇上个好婆婆”。

好婆媳事迹材料第2篇

县人民检察院办公室主任事迹材料

***是**县人民检察院干警,原来在永胜县工作,91年调到**检察院,从税务检查室主任、反贪局副局长到办公室主任、党组成员,被AA市院评为优秀侦查员和抗震救灾、严打先进工作者,并荣立三等功。这些成绩和荣誉的取得,无一不凝集着家庭成员的关心和支持。 ***与XXX是AA师范的同班同学,彼此都因为对方的出色而产生了爱慕,组成了幸福的家庭。结婚18年,他们始终保持着初恋般的爱慕和热情,两人相亲相爱。刚结婚时***在永胜县工作,91年调到**检察院,由于他是中途改行的,原来学的英语专业完全用不上,为了适应新的环境,必须从头开始学习法律,XXX就全心全意地支持丈夫学习业务知识。几年时间,他从西南政法大学法律专科一直到市委党校法律函授本科班。有时,一出去学习就是一个月,而家中的一切都全靠她来支撑,又要做饭、又要接送孩子上学,但她甘于奉献,无怨无悔。生活中,她对丈夫更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家中的一切她都事必亲躬,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使***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工作中。她常常叮嘱丈夫,从事检察工作要胆大心细、公私分明,她深情地对丈夫说:“我不奢求你当官发财,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上能孝敬公公、婆婆,下能教育好孩子,使其成材,我们俩能相亲相爱,一直到老。” ***也常感慨地说,他为今生能遇到这样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的妻子而幸运。他们那种相孺以沫,平平淡淡,看似不浪漫的婚姻,却是充满款款深情,毋须海誓山盟,却是长相厮守,不离不弃!在工作中,她总是理解、鼓励和支持丈夫。有次,***办理一个税务案子时,由一个在政法单位工作的亲戚领着当事人带着礼物到家里说情,她诚挚地对那位亲戚说:“你也是在政法单位工作的人,应该理解***的难处,如果你真心是为我们好,不使***犯错误,就把东西带走,我相信***会秉公办事的。”最后,那位亲戚带着东西讪讪地走了,类似的事,不胜枚举。

俗话说:“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一个熬字,包含了多少的纠纷和争吵,可以说,婆媳之间的关系,向来是中国人家庭关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主题。而在***家,却诠释了婆媳间的关爱和体贴。记得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的家庭与千千万万个幸福的家庭一样极其普通而平凡,现在家庭中的五个成员,父亲、母亲、女儿和他们夫妻俩,一家人都能用一颗爱心与一份真诚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互相支持、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奉献社会,受到邻居羡慕和称赞。几年前,因为乔迁了新居,住房条件有了改善,***便提议将父母从永胜接过来一起生活,以尽做儿子的孝道。之后,父母亲也相继从永胜来到了**。作为儿媳,XXX事事都从老人的角度去考虑,家里有什么事情时,她总是主动与老人商量,征求他们的意见和看法。一有时间就把老人的衣服、被子洗干净,老人身体不舒服了,及时带他们去医院治疗,天气热了,为他们准备夏装,冬天来了,及时预备保暖服,更换过冬的棉被,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首先想到的就是老人,出差在外,首先考虑的是给两位老人买点什么。婆婆有什么话也喜欢和儿媳妇说,人前人后都叫儿媳妇的小名 “小燕”,婆婆的伙伴打趣地说,你孙女都上高中了,怎么还老是叫媳妇的小名啊,婆婆也总是乐呵呵地笑道: “从他们结婚起就一直这样叫的,改不过口了,不过也要这样才亲热呢。”有一次***的妹妹从永胜到**看望爸爸、妈妈,见到一家人和睦友爱的情形,动情地对母亲说:“妈,你和嫂子真是比母女还亲呢,我都嫉妒了”。而他妈妈也总是说:“我这媳妇跟我比闺女还亲”。这就是她的家庭,在互相理解、互相关爱、互相支持的氛围中洋溢出温馨的天伦之乐,在平平淡淡的生活琐事中传递着亲情和关怀。

对女儿,他们夫妻更是循循善诱,从小就给她讲做人的道理,平时教育女儿要尊重老人、孝敬老人,家里有什么好吃的,总是让孩子先递给爷爷、奶奶。他认为,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培养成材,使之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尽管他们平时非常节俭,但在培养孩子方面却舍得投资,为孩子买了钢琴、词海、复读机等学习用具。女儿也非常争气,不仅能孝敬爷爷、奶奶,听爸爸、妈妈的话,还是个懂礼貌、讲文明的好孩子,而且学习成绩从小学到高中在班里一直都名列前茅,他们还鼓励孩子经常到孤儿院和孤儿们交朋友,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在父母的鼓励和培养下,说得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参加演讲比赛和主持学校的文艺晚会时得到老师、同学的一致好评,还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曾经参加过全县的书画大赛,并获奖,是县书画协会的小会员,钢琴也通过了全国钢琴业余6级的考试。

记得有一首歌中唱道:“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就是在妻子、家人和亲友相互支撑,相互关爱,才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人间真爱,从相互支撑的人字后面,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看到了亲情、友情在相互关爱中花开花落,绿荫婆娑------

好婆媳事迹材料第3篇

空巢老人是近年冒出来的一个新名词。随着时代的变迁,人口流动性加大,家庭结构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单独居住或老年夫妇独立生活在一起,因子女均成年且长期不在身边或本来无子女,又无他人照料,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群体——“空巢老人”。

我的母亲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位空巢老人。自从十年前父亲去世后,我们几兄弟不放心母亲一人独住,轮着把母亲接走,但老母因有腿疾不愿爬楼,再加上对老宅老邻居难以释怀的眷念,一年断断续续总有几个月要近乎固执地留守矿区的家——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公家建的简易平房,这就等于时不时要客串一下空巢老人的角色。在家独居的日子,如果有一阵没接到我们的电话,她会主动用手机挨个联系我们,话是很简单的几句问候,且几乎都是重复的字眼,但每次都能让我们感受到话中的寂寞以及她对子孙浓浓的关爱与牵挂。在外创业的小弟忙于事业打拼,一度曾经连着几年没有回来陪过母亲。逢年过节或是母亲生日,他往往会打来电话,让做大哥的我替他向母亲敬杯酒。的次数多了,母亲不解中也会有些许埋怨。她不时念叨:建伢子(小弟小名)到底怎么回事?过得好不好?我便安慰她,小弟情况不错,只是太忙脱不开身。即便如此,老人也时常揪心,日夜长吁短叹。像母亲这样不缺亲情呵护偶然空巢独处的老人尚且如此,那些一年到头与子女长期分隔实实在在的空巢老人又该如何?

据权威部门统计数据,我国现有60岁以上老人1.67亿,其中近半是空巢老人,而空巢老人的六成以上又是家居农村的农民。“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时下许多农村空巢老人孤寂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不能享受子女绕膝的天伦之乐,得不到应有的精神慰藉,空巢老人常有压抑焦虑、孤独寂寞、烦躁厌世感,并因此引发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问题。

好婆媳事迹材料第4篇

劫难来临不退缩,婆媳撑起风雨飘摇的家

1986年3月的一天,河北唐山市丰南医院职工冯桂荣与丈夫董大钊正在院子里搬煤球,突然,身高1.8米的董大钊像截木头一样倒在地上,手里的煤球滚落一地。冯桂荣惊叫一声,只见丈夫脸色惨白,呕吐物呈喷射状从他嘴里喷出后,便昏迷过去。冯桂荣哭喊着叫来邻居,大家七手八脚将董大钊送到丰南医院。

经诊断,董大钊患的是脑梗塞、三级高血压和冠心病。因为是同事,医生直言不讳地告诉冯桂荣:“你要有心理准备,老董这病很危险,要是醒不过来,他不是被阎王爷带走就是成为植物人。”短短几句话,让冯桂荣心里下起了寒冷的冰雹……

冯桂荣时年40岁,丈夫董大钊比她大两岁,在当地公安系统工作,夫妇俩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董纲14岁,小儿子董鹏11岁。冯桂荣夫妇平时工作忙,婆婆李淑英经常过来帮忙照看孩子。出于感恩,冯桂荣待婆婆如亲生母亲。考虑到婆婆有家族性高血压病史,不能受刺激,冯桂荣再三叮嘱两个儿子,千万不要把爸爸生病的事透露给奶奶。

让冯桂荣欣慰的是,董大钊身体素质不错,经医生抢救后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冯桂荣长长地舒了口气。直到这时,她才将丈夫在鬼门关游走了一回的事告诉婆婆。李淑英哭着问冯桂荣:“孩子,出了这么大的事,你怎么不早告诉我?”冯桂荣鼻子一酸,说:“妈,大钊已经躺下不能动弹,要是您受刺激又病倒了,我一个人要服侍两个病号,怎么忙得过来?”儿媳妇的话朴实而贴心,李淑英心头既温暖又酸楚……

这一次,董大钊在医院整整住了两个多月。在冯桂荣和李淑英的精心照料下,董大钊身体康复得很快,四肢功能渐渐恢复如常。这年5月底,征得医生同意,冯桂荣和婆婆将丈夫接回家休养。

半年后,董大钊重返工作岗位。考虑到他的身体情况,领导安排他从事一些轻松的工作。一家人的日子恢复了从前的样子。然而,令冯桂荣和李淑英伤心的是,1987年11月,董大钊在办公室整理资料时再度昏厥过去,被紧急送到唐山市工人医院。这已是董大钊第三次住院。早在这年6月,他因为患多囊肾导致腰腿失去行走功能,在医院里住了近一个月。

这一次,董大钊被确诊为再度患上脑梗塞。他不能说话,大小便失禁,躺在床匕不能动弹,连翻身都需要人帮忙。李淑英紧张得全身发抖,一次次流泪哽咽:“儿啊,你可不能走在妈的前面,否则妈活着都不安心啊……”冯桂荣紧紧抓住婆婆的手:“妈,大钊福大命大,没事的。”此时此刻,坚强的冯桂荣就是婆婆的精神支柱!

一个月后,董大钊再次摆脱了死神的纠缠,回到家里调养,但他说话口齿不清,右腿绵软无力,行动很不方便。想到儿媳妇既要上班,又要照顾董大钊,还要管教两个儿子,李淑英主动将铺盖搬到儿子家,与冯桂荣一起照顾儿子。

患病前,董大钊是单位的骨干,走到哪里都受人尊敬;而今不仅上不了班,饮食起居还要靠母亲和妻子照顾,这让他心头有说不出的苦闷。加上病痛的折磨,董大钊脾气变得有些暴躁,经常对冯桂荣发无名火。

1988年6月的一天,冯桂荣熬了乌鸡汤给董大钊补身子,董大钊尝了一口,啪地把碗砸在地上:“这么烫怎么喝?你是不是想烫死我?”自从丈夫患病以来,疲惫和压力排山倒海般笼罩着冯桂荣,自己这么辛苦,丈夫还无端地向她发火,这让她怎么承受得了?冯桂荣和丈夫吵了起来……

儿媳与儿子发生摩擦,最痛苦的是李淑英。在她看来,冯桂荣才四十出头,不可能与病魔缠身的儿子生活一辈子,迟早会离开这个家,到那时,儿子和两个孙子可怎么办啊?带着这样的心结,李淑英变得心事重重。

冯桂荣发现了婆婆的反常。那天晚上,她来到婆婆的房间,婆婆正雕塑般坐在窗前,眼睛盯着墙上冯桂荣一家四口的照片出神。还没等冯桂荣开口,李淑英哽咽着说:“桂荣,大钊现在这样确实委屈你了,你要离开他,妈不怪你……”说完,老人家不停地抹眼泪。

婆婆的话让冯桂荣莫名其妙:“妈,您说什么呀?”婆婆的话幽怨而伤感:“前街的老丁在病床上躺了5年,他老婆受不了这种折磨,有一天突然走了,再也没有回来,连孩子都不要了……”哦,原来婆婆的心结在这里:她担心自已有一天也会像老丁的妻子一样,离开董大钊再也不回来。想到自己这段时间与董大钊的频繁争吵给婆婆带来了心理负担,冯桂荣懊悔不已:“妈,对不起,大钊心情不好,我不应该与他吵架。您放心,我和大钊感情很深,就是天塌下来我都不会离开他!”婆媳俩紧紧相拥……

婆媳争相试药,爱的传承悲壮如诗

时光就这样在冯桂荣与婆婆的相扶相携中走过5年。在这5年里,令冯桂荣和李淑英都感到庆幸的是,董大钊病情稳定,没有再复发。很快,冯桂荣也做婆婆了,1993年,大儿子董纲将女友李振娟娶进家门。这些年为给丈夫治病,冯桂荣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因此大儿子结婚时,冯桂荣夫妇没有给他单独准备婚房,小两口与奶奶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一家三代婆媳在同一屋檐下朝夕相处。

丈夫没有给冯桂荣添乱,婆婆却病倒了。1994年秋天,李淑英开始莫名地发烧、出虚汗,人越来越消瘦。冯桂荣赶紧将老人送进医院,医生确诊李淑英患上了晚期淋巴癌。看着钱像水一样流进医院,李淑英挣扎着从病床上坐起来要回家:“我这病治不好了。再说,我都70多了,死了也没什么遗憾了。你们就别为我花钱了!”冯桂荣将婆婆按在床上,泪如雨下:“这些年,我们婆媳俩像母女一样亲,要是见死不救,我活着心里能安宁吗?”

李淑英在医院里住了三个多月,病情有所稳定后,冯桂荣将她接回了家。每天下班回到家,冯桂荣第一件事就是问候婆婆,给她洗澡、梳头、剪指甲。婆婆胃口不好,喝不下寡淡的白开水,得知有个同事从国外探亲回来,带回了一个榨汁机,每隔两天,冯桂荣带着新鲜水果去同事家,将水果榨成汁后端回家让婆婆喝下。

冯桂荣对李淑英那份贴心贴肺的真情,让李振娟既感动又有些不可理解。作为“70后”儿媳妇,她周围一些婆媳大多关系寡淡,甚至水火难容。她有些不明白,在自己丈夫家,婆婆与奶奶怎么就相处得像母女一样呢?

虽然冯桂荣将婆婆照顾得很周到,但还是没有留住老人家的生命。1995年年底,癌细胞扩散到全身、进入弥留状态的老人将全家人召集到自己床前,她枯瘦如柴的手

紧紧抓住冯桂荣,说:“儿啊,如果不是你,大钊早走在我的前面了,谢谢你没有让我白发人送黑发人。妈就要走了,大钊就托付给你了……”冯桂荣哽咽难语:“妈,一家人不说见外话。我也要感谢您这些年来把我当亲闺女,让我得到了母爱的温暖。”

老人轻抚着冯桂荣的头发,有气无力地告诫全家人:“你们的妈妈过得很不容易,是咱家的功臣,你们要孝顺她……”说完,老人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冯桂荣扑在婆婆的遗体上哭得死去活来:“妈,如果有下辈子,我们还要做婆媳……”

此情此景,让李振娟深感震撼。嫁人董家两年多来,婆婆与奶奶那种情同母女的温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婆婆是奶奶的儿媳,她是婆婆的儿媳,作为家里的一员,她要像婆婆孝敬奶奶一样孝敬公公婆婆!

1999年12月,董大钊因脑梗塞导致并发症,患上了尿毒症及小脑萎缩。李振娟和婆婆一起将公公送进北京一家医院接受治疗。为减轻婆婆的负担,李振娟抢着替公公洗脸、清洁口腔。董大钊有些不好意思,李振娟坦然一笑:“爸,我是您的儿媳妇,不就相当于闺女吗?”儿媳妇的体贴和孝顺,让冯桂荣夫妇心里暖烘烘的。

治疗尿毒症最好的方法是进行肾移植手术,但院方经过会诊,认为董大钊系遗传性多囊肾患者,即使做了换肾手术,新的供体依然会感染病毒,换肾的作用不大,建议进行保守治疗。在这种情况下,冯桂荣和儿媳只得将丈夫带回唐山。

冯桂荣的外祖父在世时是当地有名的中医,受外祖父的影响,她自小对中医也很感兴趣。咨询过医生后,冯桂荣决定对丈夫进行中医治疗。由于当时中医对治疗尿毒症并无可以借鉴的先例,冯桂荣决定自己配制中药给丈夫治病。她买来熟地、黄皮、枸杞、白术等中药,熬成汤汁,由于无法确定丈夫喝了,汤药后会否引起不良反应,冯桂荣决定自己当“试药师”。得知婆婆要试药,李振娟抢过盛有汤药的杯子,认真地说:“妈,我年轻,身体好,我来喝吧!万一有什么不良反应,我能扛得住。”冯桂荣一听就急了:“孩子,你还年轻,你的路比妈的长,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们这个家怎么办?”

这时,李振娟的儿子已经两岁多了。在冯桂荣看来,自己已50多岁了,对这个家来说,儿媳妇比自己重要得多,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她试药。冯桂荣硬是从儿媳妇手里抢过杯子,一口将苦涩的中药喝下。这一次,冯桂荣一连试了7天才给丈夫喝。经过中药调理,董大钊的血压、血象等各项指标渐趋正常。婆婆对公公的奉献和牺牲,让李振娟忍不住潸然泪下……

婆媳三人共护绝症亲人,和谐家庭创造生命奇迹

2002年年初,冯桂荣的小儿子董鹏与在当地一家企业上班的女孩李轶慧确定了恋爱关系。临近结婚时,李轶慧有些犹豫不决:在当地政协工作的董鹏一表人才,为人大度善良,是个好小伙,可他父亲长年卧病在床,倘若自己真的与他组建了家庭,董鹏多病的父亲会成为他们的拖累和负担……

得知李轶慧不肯结婚的真实原因,冯桂荣没有责怪她:是啊,哪个女孩愿意嫁到长年有个“药罐子”的家庭?尽管如此,冯桂荣还是有说不出的难过和伤心,董鹏更是痛苦不已。

婆婆和小叔子的郁闷,李振娟都看在眼里。虽然与李轶慧只见过几次面,但她能感觉到李轶慧是个诚实善良的女孩,只是思想上一时,转不过弯来。那天,李振娟将李轶慧约到一家茶楼,与她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李振娟讲述了婆婆与奶奶情同母女的感情,讲述了这些年来婆婆对公公不离不弃的照顾,末了,她深情地对李轶慧说:“小妹,既然你爱董鹏,他父亲的病就不应该成为障碍。我们一大家子人,难道还托不起一个病人吗?”李轶慧若有所思……

这天晚上,李轶慧将李振娟与自己谈话的事告诉了父母。李家父母都是通情达理的知识分子,母亲浯重心长地对李轶慧说:“孩子,妈是过来人,知道过日子开心与否和家庭条件关系并不大,一家人和和睦睦、相亲相爱,比什么都强。”母亲的话,彻底打消了李轶慧的顾虑。这年年底,李轶慧与董鹏举行了婚礼。

成了董家的一员,李轶慧真切地体会到了这个大家庭的和谐与温暖,尤其是婆婆与嫂子李振娟之间那种情同母女的随意与自然让她很是感慨。嫂子每次从外地出差回来,都要给婆婆带礼物;做了好吃的,嫂子总要分一份给婆婆。这些年来,婆婆由于操劳过度,头发过早花白,嫂子买来染发膏,亲自动手为婆婆染头发……

曾经,冯桂荣对婆婆的爱传承给了李振娟;如今,李振娟对公公婆婆的爱又传递给了李轶慧:爱,在婆媳三人心间流淌!

2004年3月,董大钊突发心脏前壁梗塞,形成心尖室壁瘤。由于他肾功能不好,不能进行心脏搭桥和心尖修补手术,只能采取中药保守治疗。冯桂荣根据《本草纲目》的记载,进大山深处采来10种野生灵芝,配上黄皮等,制成中药。与上次一样,她还是决定自己试药后再让丈夫喝。

让冯桂荣感慨万千的是,上次只有大儿媳与她争着试药,现在小儿媳也加入进来。这时的李轶慧已是1岁多女孩的母亲,当得知熬一条药方要试好几回,她悄悄与李振娟商量:“嫂子,等妈熬好药,我们赶紧抢过来,第一次我来试,你试第二次……”两妯娌很快达成默契。但她们哪里想到,婆婆早就对她们有“防范”之心,药熬好后,她直接就喝了。

就在李振娟和李轶慧还在为自己的疏忽而内疚时,她们难过地发现,婆婆喝下药后,浑身起了红色疙瘩,面红耳赤,连呼吸都有些困难。两妯娌吓坏了,赶紧将婆婆送去医院。医生紧急为冯桂荣输液排毒,所幸毒性较轻,并无大碍。见婆婆身上的红疙瘩没有消失,李振娟和李轶慧买来软膏,每天晚上给婆婆涂抹。

时光匆匆,一晃4年多过去了。在这漫长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董大钊又先后5次病危,每次都是冯桂荣以身试药后,用中药偏方将他从死亡线上拽了回来。多年的操劳,加上多次试药的副作用,冯桂荣的精力和体力大不如从前。因为无法替婆婆试药,李振娟和李轶慧就从其他方面减轻婆婆的负担。妯娌俩不仅包揽公公婆婆那边的家务,还将照顾公公的重担揽了过来。妯娌俩分工,每个星期她们轮流过来照顾公公,给他做饭、洗衣服,用轮椅推着他去院子里晒太阳。

2009年4月上旬,董大钊再次因心衰、肾衰和肾性贫血而住院。这已是他自1986年3月发病以来第14次住院。冯桂荣依然用野生灵芝配黄皮,人参、巴戟肉等药材熬中药。早在一年前,62岁的冯桂荣就靠自学拿到了国家中药专业大专文凭,并通过考试,取得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遗传技术服务咨询员”的证书,成了一名国家认可的中医专家。

多年的试药经验,让冯桂荣总结出了用药时间“子午流注”的理论,让丈夫准时服药。董大钊身上出现的生命奇迹让冯桂荣和两个儿媳惊喜交加:20多年前就被医生判了死刑的他不仅幸运地活了下来,而且越活越年轻,他浑浊的眼睛变得明亮,昔日憔悴蜡黄的脸变得红润、有血色,60多岁的人看上去像40多岁!

好婆媳事迹材料第5篇

多少年来xx的妻子有病,小病就一直忍着,等到XX年身体实在担不住了,才下定决心,到大医院去治疗。为了不耽误工作,xx就利用一个星期日,将妻子送到保定汽车站,交给了自已的外甥,让他带妻子到医院治疗,并安慰妻子:“本来我该去照顾你,可是我的工作离不开,好多用户在等着我呢,腊月里又是投递最忙的时侯,我如果去陪你看病了,这些邮件怎么办,找谁给我送呢?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就要做一个脚踏实地干工作的人”,妻子也理解了xx。xx就是这样用自已的实际行动履行着一个共产党员职责。 sjclw.net 事迹材料网 先进事迹 不管岗位怎样的平凡,xx依然坚守着一份属于他自已的追求,他把一颗心献给了他热爱的党和邮政事业,把一腔信心留给自已,把满腹的爱心献给了他的亲人和父老乡亲们。 内容来自sjclw.net事迹材料网

在非典的特殊时期,路上行人极少,人们足不出户,到处设卡,阻碍行人通过,xx就每天带着消毒液出发,看到行人就主动拿上消毒液喷在邮件和自已身上,以便让乡亲们放心。记得那是XX年的一个下雪天(正月十六),当天xx是到宋家沟线出班,出完班回到局里已是下午四点多钟了,但看到岔河线三官村有苏风英的一个特快专递,是石家庄中级人民法院寄来的,想到肯定是关于苏风英孩子杀人的事,收件人肯定急等消息,不能再等到第二天出班投递了。于是4点多钟,他又骑摩托车出发了,路上还摔了个跤,但xx坚持爬起来,等天黑送到三官村苏风英的家里时,天已经黑了,他们已经吃了晚饭。当接到邮件时,苏风英一家人都流了泪,硬留xx吃了饭再走,xx拒绝了,回到了家里已是深夜10点多钟了,身上的衣服都湿透了,老伴才把他的衣服拿在火上烤了许久才干。自已虽受了点罪,但是顺利完成了任务,xx心里还是很高兴。

xx是百姓的贴心人

作为大山的儿子,xx深深的爱着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马兰村有位赤脚医生名叫马士录,腿脚不方便,是个残疾人,xx就主动承担了为他进药的义务,多年来从未要过报酬。熬河村有位离休干部名叫刘景山,子女都在外地,身边没人照顾,xx除每月帮他领取工资外,买药、买菜籽,买日用品,为其挑水,直到老人去世,整整坚持了6年之久。老人的儿女为感谢xx这些年对其父亲的照顾,不顾xx再三拒绝,坚持要给xx100元钱表达心意,还趁xx不注意,偷偷塞在xx的车兜里,当时xx没发觉,第二天xx还专程把钱送了回去,并对老人的子女说:“乡里乡亲的帮点忙算什么,给钱让人家笑话。” 事迹材料网

乡亲们的理解与支持,使xx更加感到这条邮路在本文转载自sjclw.net 事迹材料网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作用,也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这么多年来,xx始终没忘党性教育,他从来都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已,从未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山里人居住偏僻,乡亲们出趟山不容易,总习惯让人捎点啥。十几年来,他几乎每天都为乡亲们捎东西。由于年岁大了,有时怕忘了,就记在本子上,随身带的小本子里面密密麻麻地记着何年何月何日帮谁捎东西,垫付了多少钱,何时归还等等,内容大到帮用户捎钱汇款、办户口本、捎种子化肥,小到帮人修表,给小学生买本……。

每年春天的时侯,xx总为乡亲们捎买红薯秧,总量加起来总得拉几小车子,想想自已虽然累点,但看到乡亲们满意的眼神和笑脸,就觉得非常知足。虽然自己不富裕,xx至今仍为乡亲们垫付着1500多元钱。

这二十年的点点滴滴,乡亲们也实在没法说清了,聚到一起时总说:“xx是个好人,xx为乡亲们办事可不少。”xx人缘好,无论走到那,都和人打着招呼,随便介绍邮政业务,让老百姓有需要到邮政局去办理,让老百姓多了解些邮政开办的业务。在和移动公司联合开展“预交话费,赠化肥”活动中,他进行了广泛宣传,老百姓相信xx,纷纷办理此项业务,还经常让xx捎买邮政局的玉米种子,xx也尽其所能为乡亲们排忧解难,真正成了乡亲们的贴心人。 事迹材料网

xx是个精神上非常富有的人

好婆媳事迹材料第6篇

湘江河畔的栗江镇白洲村,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村,人们群众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可有一位中年妇女,靠自已勤劳的双手,打开了幸福之门,引领着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受到群众的普遍赞誉,她就是年近53岁的xx村妇女主任xxx。她的家庭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多年来,在阳秋菊的努力下,她家夫妻和睦、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热心公益,是远近闻名的五好文明家庭。

一、工作中勇挑重担,乐为群众排忧解难 二、带头学科学用科学,带领村民勤劳致富

xx镇是个农业生产大镇,历来以生产水稻为主。80年代初刚分田到户时,谁也不敢试种水稻新品种云天二0二,xxx成了第一个试种户,当时受到了村民的不少非义,可她坚信农技人员的科技推广,就这样,在她的精心管理下,水稻亩平单产增加80公斤,当年自家的吃粮问题基本解决。群众纷纷奔走相告,一时间,该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后来她又试种了地膜蔬菜,极大地提高了蔬菜产量,自家种的菜不但吃不完,还可以拿到街上来卖,在夫妻二人的共同努力下,生活变好了,阳秋菊将刚嫁来时的二间低矮土砖房换成了红砖房。

她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虽然生活好了,可还在不断的奋起。90年代以后,阳秋菊结合栗江镇的自然、气侯条件,再加上自己对市场的了解,认为发展水果种植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动员全村老百姓上山开荒种植板栗、柑桔等名优水果,创办了栗江镇干果场,目前干果场每年可为村民创收近万元。在农村,到了冬季农闲时候,留守妇女们大都没什么事做,2004年湘绣落户栗江镇,于是阳秋菊同志就主动与栗江绣品站联系,领取绣品再发给村里的留守妇女,然后她再把村民的刺绣品收购来交到绣品站,为农村妇女们寻找了一条增收致富之路。

三、家庭和睦,尊老爱幼

xxx从80年代初和丈夫结婚至今,从没有和丈夫吵过一次架,红过一次脸,夫妻两相互支持。xxx对老小更是体贴入微,自己不管多苦多累,她都抢着做家务,在婆婆心里她是一位孝顺的好媳妇,丈夫在家中则抢挑重担,任劳任怨。xxx的婆婆尽管有两个儿子,但婆婆多年来一直跟xx过。2003年婆婆患了胆结石,到衡阳动手术,xxx主动承担了陪护、照料任务,在医院一住就是十多天。婆婆出院后,还把婆婆接到自己房里,抱上抱下,递饭送水,使婆婆很快恢复了健康。阳秋菊丈夫兄弟二人,由于长兄较阳秋菊丈夫年长许多,长兄似父,这些年兄弟俩从未发生过口角,家里有事互相商量,多年来一直没有分家。平时侄儿侄媳在外打工,春节回来后都在阳秋菊家过个团圆年,使婆婆享受了天伦之乐,兄弟妯娌们高兴,子女们在一起过得开心,对长辈也很尊敬。

四、真情待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

好婆媳事迹材料第7篇

西红柿节是西班牙布尼奥尔小镇闻名世界的传统节日,它最早起源于1945年8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三。在一次游行活动中,当地一名年轻人被旁人推倒,接着他顺手拿起菜摊上的西红柿砸向四周的人,与大家打成一团。第二年,一些年轻人又来到广场进行了一场“番茄大战”,这一活动便逐渐成为小镇居民约定俗成的节日。

在柬埔寨的农村,一般女子在十五六岁、男子在二十岁左右就要结婚。那里的婚俗也十分独特——少女们必须学会吸烟。当女子长到六七岁时,父母就为她们准备好了烟斗,开始教她们吸烟。

少女为何要吸烟?原来,父母们认为,吸烟可以使孩子懂得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烈性烟还能提神,让人保持清醒。到十五六岁时,少女如果不会吸烟,就会被认为不漂亮,甚至是伤风败俗。因此,无论多难受,姑娘们也要狠下心来学吸烟。

对土耳其人来说,浴池不仅是清洁皮肤的地方,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有时婚姻大事也在浴池里决定。

原来,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女子平时除了用头巾包住头和脸部外,还穿着厚实的长袍,外人无法看清女子的长相和身材,这样一来,浴室就成了未来婆婆挑选儿媳的重要场所。一般来说,未来婆婆会在媒人的陪同下邀请未来儿媳一同沐浴。在浴室里,婆婆不仅要看儿媳的长相和身材,还要看她的骨盆,骨盆大的女子才能给家里带来多子多福的好运。

另外,未来儿媳有没有狐臭也是考察的重点,有狐臭的女子被看作是不吉利的,人们认为那是真主惩罚她的缘故。

长颈族是由泰国北部与缅甸边界的巴东族所组成的。他们相信人类的祖先男人是龙,女人是凤,所以世上的人都要追求做龙做凤。

为了让女人们像凤鸟一样拥有长长的脖子,千百年来,家中有女儿的,要在她们骨骼开始发育时在颈上套上铜环,开始时是三个或五个,每过一个时期就会增加,一直加到二十多个铜环为止。她们还在手臂和小腿上也加了一圈圈铜环,这样走起路来就更像凤凰腾飞的姿态了。

实际上,“长颈女”的颈部长度和普通人并没什么两样,只是她们的锁骨和肩骨因铜圈的压迫下陷了而已。

几乎每个到过印度的外国人都会对这里的厕所留下深刻印象。有人笑称,印度的厕所无处不在,大地就是最大的露天厕所。的确,不论是首都新德里还是经济中心孟买,都能看到泰然自若、随地大小便的印度人。

但是,印度农村地区的人们思想一般比较保守,妇女们只能在日出之前、日落之后躲到灌木丛中“解决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她们受暴力侵犯的机会和遭蛇咬伤的机会。为了倡导厕所文化,印度北部哈里亚纳邦发动了一场“无厕所,无妻子”的运动,敦促女性拒绝不能提供带卫生间的房子的求婚者。

每年,法国在猪节之际都会赞颂他们认为地球上最伟大却最容易被误解的动物——猪。猪节每年8月中旬在Trie Sur Baise的小镇举行,那里曾是法国最大的养猪场。

节日里有给孩子们玩的小猪游戏,还包括能在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宴会上大吃特吃。不过最具吸引力的当属每年一度的猪叫大赛。经验老道的参赛者会在模仿猪出生、死亡及其他时候的叫声时独占聚光灯。

这个名字听上去像一部素食主义的恐怖电影的片名,实际上它曾是墨西哥的圣诞庆典。每年12月23日,都会有数千人聚集在瓦卡市的主广场见证素食主义雕塑大师们的创作,这些大师的主要工作是雕塑伟大的圣人像和耶稣像,材料当然完全是用萝卜!最佳雕塑者将获得奖励。

在夜萝卜节的晚上,墨西哥烤糖的销量会剧增,城市大街上的烟火也会变得炫目撩人。

好婆媳事迹材料第8篇

裹着棉大衣的老人把载有几个保温瓶的三轮车停在了广场一侧,打开木塞,热气蒸腾。栏杆里伸出了一只只污浊且龟裂的手,端着杯子、大碗以及堆着一小撮调料和方便面的塑料饭盒,老人一一倒满。每天下午,他都要给这些露宿在广场一角的20多个人送些热水。

他们是无家可归的人,却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流浪者,在这个城市里并不是迷茫的飘零,而是有着明确的目的:上访。他们最初也住得起廉价的旅馆和民房,吃得起最便宜的饭菜。然而,生活却在久拖无果的告状中渐渐滑向了谷底。

男女老少一起生活在护栏隔离出来的狭窄小路上。有人靠墙根搭起了一个低矮而简易的“帐篷”,一层塑料纸包着用杂物垒起来的床铺,有人直接睡在废弃的破沙发上。不断有行人拖着行李疾色匆匆穿过,年关的归途热烈喧闹,但却与他们并无相干。家,早已是一个影影绰绰的回忆。

坚 强

在上访中渐渐变老的,有一个叫刘翠艳的人。

1996年的离婚官司让她的人生急转直下。那时,丈夫在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县杨官林镇有一份稳定工作,属于正式工。刘翠艳做些卖菜的小生意。虽然,丈夫曾经有过婚史,并且“没有阳刚气”让她略有烦心,进门之前也没有想到婆婆这么“刁”,但是生活也算安稳。

女儿出生后,婆媳矛盾恶化,婆婆要把家里的5间平房留给刘翠艳的小姑子,让他们夫妇另外去买房。丈夫懦弱,刘翠艳就和他离了婚,婆婆把她和女儿扫地出门。没有分到任何财产的刘翠艳开始、不服判决、上访。

从河北一路告到北京,折腾了10多年,丈夫已经再婚并且有了第二个孩子,刘翠艳仍然没有在离婚判决上签字。“他等于犯了重婚罪。”提起丈夫,刘翠艳的恨意已经没有从前那样深了,几年前去世的婆婆也不会再让她心有郁结。“我老婆婆去世的事,还是听村里人说的,他们家也没告诉我,要是说一声,我可以回去看看。”

10多年的孤身漂泊让她变得坚强。坐在杂物和行李堆积起来的小床上,刘翠艳神态平和,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有其他流浪者走过来抢着讲自己的遭遇,她挥一挥手:“去去,我们聊天呢,不要干扰。”

混迹于荒乱之间,她必须强悍。“现在还好一点,那时候我才30多岁,年轻、爱美,穿得也时髦,经常有一些小盲流子过来骚扰,我就赶紧躲开了。”刘翠艳压低声音说道。过完年就51岁了,皱纹已经布满额头,刘翠艳依然爱美,眉毛依稀还能看到纹过的痕迹,她穿得干净整洁,完全没有临时度日的邋遢,一双棕色的雪地靴擦得纤尘不染。那是女儿买给她的。

起初,她住在北京站的候车室里,严格的安检制度施行后,就被清理出来了,她又挪到了地铁口。去年,她才搬到了这里,因为可以借别人的炉子做饭,好歹能吃上一口热乎的,这才算停歇下来。

家庭破裂的时候,刘翠艳身无分文。她带着女儿回到了娘家。幸好当初结婚的时候,户口没有迁走,她还有二亩半地。出门上访的时候,姐妹替她种地卖粮,再把钱交给她,一年也能有个2000块。“原来姐妹们也能给点钱,现在她们的孩子都上大学了,也不好指望人家帮忙。”

处境尴尬,刘翠艳变得格外敏感。除夕夜,她会去旅馆住上一晚,第二天再回家。虽然弟弟和弟媳没说闲话,但她不希望自己给弟弟一家带来不顺。按照习俗,嫁出去的女儿不能在娘家守岁。再说,当姑姑的怎么也得给侄子压岁钱,她拿不出来。今年,她索性不回去了,新的判决已经下来了,成功在望,她想一鼓作气等到执行完结。哪一天是春节?她不确定地说:“听他们说是2月10号。”

女儿是仅存的念想。2005年,女儿考上了高中后,央求继续上学,嗓子都哭哑了,刘翠艳也没有点头,她是真的没有钱,即使学费全免,住宿费每个月至少也要300块。现在,母女俩见面的机会不是很多,偶尔通个电话。女儿是姥姥带大的,跟她感情隔膜,而且自尊心很强,即便就在北京打工,也很少过来。

刘翠艳有时候很恍惚,她得了脑血栓,记性也不大好了。缺钱的时候,还得去捡瓶子,腿脚也不如从前好使。一次失败的婚姻,一桩普通的离婚案,把她猝然推向了命运的极端。

停 滞

来自宁波市北仑区的曹建朝也没有想到,只为别让邻居的新楼挡住他家的阳光,就要付出10年“流浪”的代价。60岁的曹建朝头发斑白,肩上架着两只大编织袋,灰色的西服已经磨得破旧。

2003年的某天,他像往常一样种花植木,所得收入最多能达到每年30万。方圆一带,也算得上中富之家。从农场回来,他听说邻居要在两家中间的空地上盖新楼,顿时开始担忧起来,自己家的房子朝东,这样一来,势必影响通风和采光。

为了防患于未然,曹建朝跑到土地规划局咨询,得到答复后,他心里有了底气,觉得法律依据能够帮他阻止邻居。可是没想到,8米多高的楼房还是建起来了,他开始、拿着判决书告状,与任何一个上访者的经历无异。10年间,父亲死了,儿子疏远了,老婆也在他打官司的第二年离了婚。

刚来北京的时候,曹建朝还能借到钱,一两万也不是问题。渐渐地,亲戚朋友都不再理他,旅馆也就住不起了。困了就直接倒在桥洞、楼梯或台阶上。曾经在一个公寓废弃的厕所里写材料,他想起来就作呕。

他听说北京大雨的时候,附近住在桥洞里的人被水冲走了,这让人心有余悸。不过,曹建朝不想提这些,因为没有证据。现在,他觉得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必须有书面材料的证明,否则就没有谈的价值。案子以外的事情,他没有任何倾诉欲望,刚刚还目光如炬、情绪激愤,瞬间就萎靡了。在陈述地方法院如何不作为的时候,不让任何人插嘴,每说完几句,就会问:“你懂我意思吗?”然后从编织袋里迅速翻出对应的材料予以佐证。

他的世界里,只剩下了证据。

临近黄昏,有人给他们捐赠军大衣,在离护栏几十米的地方招招手,示意过去领。曹建朝没有去,即便沦落,他也是爱面子的。人群一阵骚动,推搡着向捐助者的位置跑去。不一会,又都讪讪地回来了,只有一个人抢到了大衣,有人不悦地嘟囔着:“只有一件。”很快,他们散开了,恢复了刚才的平静。

傍晚的微小角落里,几个人围着小火堆小声聊天。他们的一天即将结束。有人架着双拐,有人坐着轮椅,有人曾被强行送到精神病院几乎失明,也有人目光呆滞坐在地上不时怒吼。与他们相比,刘翠艳和曹建朝的故事并没有过于惨烈的斑斑血泪。

并没有多少财产可分的离婚,以及被挡住了太阳的庭院,这些与暴力拆迁、得不到赔偿的工伤死亡和遭受黑恶势力侵害相比,显得并不紧要或者不可调和,然而,却是他们颠沛流离的开端。上访的通道为他们提供了追求公正的希望,但又让他们深陷于幻想。但总归,还是觉得有希望,哪怕这种希望是在远方。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