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摩擦力教案

摩擦力教案赏析八篇

时间:2022-09-08 01:37:53

摩擦力教案

摩擦力教案第1篇

播放视频,提出问题:通过刚刚这段视频,大家来思考下同学摔倒的原因,视频中的同学为什么提出要把地板磨得粗糙些.大家提到了摩擦,那究竟什么是摩擦呢?在此基础上,引入课题.

(多媒体投影):6.4探究滑动摩擦力

(二)新课教学

一、生活中的摩擦力

播放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板书)

师:其实摩擦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木块在地面滑行,自行车在路面骑行,推不动的水缸,它们都是跟摩擦有关。

师:为了让大家更好感知摩擦,我们来体验一下,把手掌压在桌面上,边压边向前推,感受一下是否有受到阻碍作用?你们终于体会到什么是摩擦力。

师:生活中这样的摩擦非常多,比如像双手之间也有摩擦力,那么摩擦力的定义是什么,(多媒体投影)大家把它的定义朗读一遍,同时把它记到笔记里面(板书)。

师:我们来解读下这个定义里面的关键字。看看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板书)

师:通过定义我们还可以知道,摩擦力可以分为两类,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而动摩擦力又可以分为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板书)

师:今天我们先重点探究其中一种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板书)翻到课本第19页,把定义圈画出来,物理学中将“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滑动摩擦中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就是滑动摩擦力阻碍了物体的相对运动。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力有三要素,首先我们来探究下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我们来看下,在桌面上有一把刷子,现在让刷子相对桌面向右运动,观察刷子刷毛的弯曲方向,大家发现了吗?刷毛的形状发生了变化,说明刷子受到了力的作用,这就是滑动摩擦力,而且刷毛是向左弯曲的,这说明了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哪?向左,换句话说,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为了让大家更好理解,我们分析下三种模型的摩擦力方向。水平方向向左推动木块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向哪?竖直向上推动手掌时,手掌受到的摩擦力向哪?在斜面上滑下的物体,它受到的摩擦力向哪?

师:那知道了滑动摩擦力的方向,那它的作用点呢?其实也很好理解,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就在物体的接触面上,且作用在受力物体上。知道它的方向和作用点后,接着我们来看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应该怎么测量。

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活动1: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师:我们知道力有大小,测量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那能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吗?

生:不能直接测出。

师:那有没有办法间接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呢?

师:回忆一下,我们之前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力的大小,后来又用它测量了重力的大小,当时是利用什么原理测得重力大小的?

生:利用二力平衡原理。

师:那是不是也可以利用二力平衡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呢?要怎么操作?

生: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时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做?这里的实验方法是什么?

生:还是利用了二力平衡原理;转换法。

引导学生对实验器材的选择。

教师引导学生对木块进行受力分析。

师:让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师:这两个力的方向如何?

强调要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即拉力要均匀,眼睛注视弹簧测力计,在指针不颤动时读数。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活动2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板书)

2、猜想与假设

师:根据刚刚在桌面推动手掌的体会,我们来猜想下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哪些?

引导学生回答出来:

①跟两个物体间的压力大小有关。

②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可能还有其他什么影响因素?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师:我们猜想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不止一个,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呢?在实验中如何控制这些变量?怎样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而改变压力的大小?又如何保持压力的大小不变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我们需要在活动1的基础上增加哪些器材?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实验步骤要分几步进行?同学们来探究讨论一下。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并正确读数,在物理实验手册中如实记录实验数据。

5.分析与论证

各小组完成后,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然后请一组同学分析、向全班汇报实验结论。(板书)对于忘记条件的,可由同学补充;对于能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补充影响因素的,教师要给予肯定、鼓励。

6.评估

摩擦力教案第2篇

关键词:科学 四年级下册 摩擦力的秘密 教学设计

正文:

教学目标:

1.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力的现象,感受到摩擦力的特点,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

2.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运动方式有关。

3.知道减小或增加摩擦力对生活的影响,掌握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面光滑一面有沙纸的木板、带钩的透明皂、测力计、小木棍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播放奥运夺冠的视频。

1、播放:中国健儿在奥运会上夺冠的精彩瞬间,重点放在单杠和游泳项目的展示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

2、猜测:单杠运动员在比赛前为什么要在玻璃罩里搓搓手 游泳运动员在比赛时为什么都带泳帽呢

3、师小结:大家很善于思考,这两种现象都和一种力有关,这种力就是摩擦力。(板书课题:摩擦力)

二、体验摩擦力。

1、体验摩擦力。

教师引导:什么是摩擦力呢 我们做几个活动感受一下吧。

学生活动:学生尝试两手合并搓手、把手放桌上往前推动、用脚在地面上往前拖、搓搓脸庞。在桌子上推动铅笔盒、书本等。。

2、小组交流感受。

教师引导:在做活动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呢 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在反复体验后,与同学一起交流感受。

教师巡视:听取各小组意见。

3、汇报感受:

搓手时觉得两手接触的面不平;用脚在地上往前搓,很费劲,脚好像被粘住了似的;在桌子上推铅笔盒,不太容易,好像被什么挡住了似的......

4、 教师小结: 物体在运动时,在它们的接触面上能产生一种阻碍它运动的力,我们称它为摩擦力。

5、 延伸巩固:请同学说说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是一种阻碍的力、条件是运动时作用在接触面上)让学生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摩擦力或者摩擦力现象?

学生自由回答。

三、探究摩擦力的秘密

1、提出关于摩擦力最想研究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怎么知道摩擦力的大小

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怎么增大摩擦力 怎么减小摩擦力

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

师:同学们的问题真多,非常善于思考。我这里有一个问题,请大家帮助解决。(引入到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

2、 由推箱引入,探究摩擦力的秘密。

师:在粗糙的地面上推木箱子,没有推动。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猜测交流后汇报是箱子太重;地面粗糙;人的力气太小;摩擦力太大......

师:在不改变地面和人员的情况下,你有什么办法减小摩擦力帮助他推动这个木箱子吗 我们用桌上的木板当作地面,用透明皂当作大箱子,怎样才能很轻松的拉动吗

小组讨论,根据猜测,设计实验。

生:把透明皂放在木板光滑的一面上,能减小摩擦力。

生:我在透明皂的下面垫上小木棒,这样拉起来很轻松......

师:同学们进行了猜想,如果再为你提供一只测力计,你能不能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呢 讨论方案,用文字或画图的形式记录下来。

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交流,评价实验方案。

师小结: 把实验过程和得到的结论记录下来,,拉动测力计的时候力量要均匀。

学生活动,验证假设。(教师巡视指导)

④交流汇报。

生:和粗糙的地面相比,光滑的地面可以减小摩擦力;

生:在同一物体下垫上许多小圆木可以使运动方式从拉动变为滚动,也可以减小摩擦力。

生:我把木板倾斜起来,拉动箱子,发现力变小了。

生:在同一个木板上拉两个箱子用的力大......

师:你们真棒,发现了这么多秘密。那么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

师: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光滑、运动方式有关,当然摩擦力还有很多秘密等着你们研究。

⑤拓展:

师:我特别喜欢旅游,你能帮我选择一个适合的箱子呢

学生讨论并讲明原因:选择带滑轮的箱子,原因是减小摩擦力。

师:我们感受了摩擦力,通过合作交流,设计实验证明了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了解了其中的秘密。

四、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1、辨析四幅图片,看看有什么发现。

(给自行车链抹润滑油、旅游鞋底、汽车轮子上栓链子、手纹)

2、学生讨论回答:有的增大摩擦力,有的减小摩擦力。共同点是:都有利于我们的生活。

3、小结:我们要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为生活服务,改善我们的生活。

师:你还知道哪些摩擦力的现象呢

生:搓地板、擦黑板、握笔写字、踢球、跑步......

4、回扣课题,解决单杠运动员抹镁粉、游泳运动员带泳帽的原因。

五、 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出示自行车图观察,说说自行车上的哪些设计是为了增大摩擦力,哪些设计又是为了减小摩擦力

2、学生讨论回答。

3、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4、拓展:一个长方体盒子,放在同一个面上,放置的形态不同,拉动起来摩擦力的大小又如何呢 继续研究。

摩擦力教案第3篇

在设计《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课堂教学时,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能否让抛出的物体不落地?这时学生十分活跃,议论纷纷:有的会说,将物体上抛,初速度越大,上升的高度越高,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的程度,物体飞到外太空,就不再回来了;有的会说,由平抛运动规律可知,物体从越高的地方、抛出的初速度越大,落地的水平距离越长,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程度,物体就落不回地面了;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进行反驳:落地的跨度长了,可地表就不是一个水平面了;也有的同学说,由匀速圆周运动可知,当重力正好提供它作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时,物体绕地球在圆形轨道上运动就不回地面了。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比如,有一次在讲课“摩擦力”中,我记录了老师与学生的一小段对话:

师:人为什么会走路?

生:因为人有脚。

师:不对,是因为有摩擦力。

生:(无言、一头雾水)

课后我经过反思,教师提问题要有一定深度,同时也要与生活相联系,要有相关的引领。 能否做这样的改进:

“假如你走路时,踩到香蕉皮,会怎样?”(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

接着再追问,“为什么?”

“假如大扫除后,走在刚冲完水的地面上,又会怎样?”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

这时再讲摩擦力、或者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印象也会更加深刻,同时也不至于只停留在“人有脚”的表面问题上。通过反思会促进和提高我们今后的教学效率。

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如一个实验,该以什么形式展示给学生,是以探究的形式,还是以验证的形式,是以分组,还是以个人演示的形式,这些都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反思的。

例如,我在讲摩擦力的方向时,学生总认为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虽然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很清楚,还用动画展示讲解过,也再三强调了,但学生总是难以理解。经过课后的教学反思,我认为,直接原因有二,一是缺乏直观实物实验的展示;二是学生没有经历一个从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到找出规律的过程。于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采用以下的方法,尽量用实物实验,它既直观又令人信服,并让学生经历一个从物理现象到物理规律的思维过程。 大多数学生认为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为此,我要学生举例说明,学生也举了很多例子,比如用黑板擦在黑板上擦字(滑动),木箱在地面上滑动等。我不但没有加以否认,而是帮他们再举一些实例支持他们的观点。 接着,我托着一块木板在讲台上走动,另一只手拿着毛扫在板上扫动。

实物演示1、我托着一块木板在讲台上向右走动,另一只手拿着毛扫在板上相对板向右扫动,毛扫相对地面也向右运动, ――毛扫的毛向左倒,滑动摩擦力方向“向左”: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实物演示2、我托着一块木板在讲台上向右走动,另一只手拿着毛扫在板上相对板向左扫动,但毛扫相对地面也向右运动, ――毛扫的毛向右倒,滑动摩擦力方向“向右”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矛盾! 进一步分析:毛扫在板上相对板向右扫动,滑动摩擦力方向“向左”; 毛扫在板上相对板向左扫动,滑动摩擦力方向“向右”。 从而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方向是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而不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摩擦力教案第4篇

关键词:滑动摩擦力 滑动摩擦因数 最大静摩擦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30-02

摩擦现象在生活中十分常见,无论是人行走还是刹车,以及冰球比赛等都与摩擦有关,在物理教学中摩擦力与重力、弹力作为常见的三个力,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高考中也占有一定比重。

1 问题的提出

摩擦力分为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间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1]。传统实验运用弹簧秤充当测力工具,水平拉动桌面上的滑块做匀速直线运动,由二力平衡读出弹簧秤示数表示滑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通过在桌面上铺毛巾等物品改变滑块的接触材料,用弹簧秤匀速拉滑块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和接触面材料关系;通过增加滑块质量来增大滑块与桌面间的压力,匀速拉滑块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压力之间的关系。

在具体实验操作中遇到以下两个问题:(1)匀速拉动不易于控制;(2)弹簧测力计动态的示数不便于读取。因此在实验中效果展示效果不好,误差大。在学习完压强知识,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即压强与表面积有关,部分同学反思摩擦力与滑块接触面积是否有关。在讲述静摩擦力时,教师常举出用力推讲台,讲台没有被推动来说明静摩擦的存在,增大推力,讲台仍然不动来说明讲台受到地面的静摩擦力变大。而学生遇到的试题中,通常给出静摩擦力的范围是从零到最大静摩擦力(0

2 实验方案的制定

2表示绒布面,3表示纱布面,宽1面、窄面1’表示木质面

实验装置[2]如图1在桌面上放置一块木质滑块B,滑块B上放置滑块A,滑块A的一侧与力传感器相连并通过铁架台固定,实验中拉动滑块B,在水平方向上滑块A受到滑块B对其的滑动摩擦力和力传感器对其的拉力,在拉动过程中滑块A始终静止,因此,力传感器记录的是滑块A与滑块B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3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3.1 滑动摩擦力

滑块A的质量为360.2g, 逐步增加钩码到滑块A上,来逐步改变滑块AB间的正压力大小,拉动滑块B来测定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滑块AB间压力大小关系。

通过分别比较表1、表2、表3,我们可得出,在接触面材料相同时,相同滑块间动摩擦力大小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大,与压力成正比。

由FN与Ff图像进行拟合,可知数据直线的斜率即为木块的动摩擦因数,同时比较表1和表2可得出,在接触面材料相同时,用同一木块宽面和窄面滑块受到的滑动动摩擦力大小相同,且由表1和表2的数据拟合图3 可得,同一木块宽面和窄面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0.2699±0.004和0.2721±0.003,即相同滑块间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大小无关。比较表1和表3,或表2和表3得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同理,由图4可知砂纸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387±0.005。

反思:横向移动物体只需考虑摩擦力大小,移动物体所需的拉力或推力小于物体重力,所以在水平面上大力士拉动飞机的表演也是能够理解的。

3.2 静摩擦力

利用DIS力传感器的实时性,在拉动滑块B的过程中,每间隔0.2秒记录一次数据,从而记录整个拉动过程中滑块AB之间的摩擦力大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将数据进行绘图,如图5纵坐标表示的是拉力大小,横坐标表示时间。

图5:力传感器示数随时间t的变化

分析可得,在未拉滑块B时候,AB间摩擦力为零;在用力拉滑块B而滑块AB间没有拉动的过程中,滑块A受到静摩擦力,静摩擦力大小随拉力增大而增大,直至图中a点最大;当滑块B开始拉动后,滑块AB间的摩擦力慢慢变小。直至滑块B完全被拉动后,滑块AB之间的摩擦力为动摩擦力,动摩擦力大小不变。因此,在物体间存在静摩擦力,静摩擦力的大小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且存在最大的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的数值大于动摩擦力。通过实验验证了最大摩擦力大的存在,解决了学生在题目中遇到的困惑。

综上所述,利用DIS信息系统,准确科学的收集数据,能很好地验证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并结合Origin数据处理软件拟合图线,可计算出不同材料的滑动摩擦因数的大小。且能直观地展示最大静摩擦存在并测定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上海市二期课改引进了DIS系统及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如何将它们充分利用起来为物理教学服务,是物理教学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摩擦力教案第5篇

论文摘要:在机械专业课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务实作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为背景,以“摩擦”一课为例,结合自身的理解,详细分析、介绍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流程.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 35号)中提出的重要精神之一《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重要意见,并明确指出:“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可见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已不适合职业教育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形成以主题教学法为主要特点的新的教学体系,重构教学主体的行为方式.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力求以任务驱动,以某个实例为先导,进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学和做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方法,既符合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又符合教学的层次性和实用性,尤其适合新知识或新技能的学习.本文以机械专业课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摩擦”为例,探讨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解.

1任务提出

要使任务驱动教学取得成功,教师首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实例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处理,实例选取原则是在明确教学目标前提下,实例应具有相关性、综合性、典型性和趣味性相关性是指实例应与已学知识紧密关联;综合性是指实例应涉及本课程或相关课程,是这些知识的综合运用;典型性是指实例应与日常生活或生产实践结合;趣味性是指实例应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摩擦”一课以“砖块的烦恼”提出问题,为了增加直观性与趣味性实例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并将砖块拟人化,提问:“假如我是一块砖,重120 n,手指最多能出400 n力,谁能告诉我我会不会掉下去?”

2任务分解

任务提出后教师需要针对学情对具体任务进行分解,把一个综合问题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段、分层分析讨论各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案.教师在此环节中起着关键作角,依据任务分解出的小问题一定要适合学生的接受程度,利于学生各个击破,让学生在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以此激发对学习的更大兴趣.

“摩擦”一课先把任务分为两阶段,再在每阶段中将任务进一步分层.第一阶段为知识积累部分,提出3个问题,主要是为分析、解决任务做必要的准备,学生需要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整理并在此基础上生长出新的知识.第二阶段为任务分析部分,提出2个问题和1个指导性建议,有了第一阶段的理论知识基础后学生就可以通过协作活动比如分组讨论等形式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2. 1第一阶段知识积累部分

(1)提问:①什么是摩擦力?②有哪些摩擦力?

此部分可称其为知识积累1,特点是以学生原有知识为主,需要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将其系统化.

第一问意在唤起学生对摩擦知识的记忆,通过引导学生例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归纳出摩擦力的确切概念.第二问意在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摩擦力归类总结:摩擦分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滑动摩擦又分为静滑动摩擦和动滑动摩擦.

(2)提问:8如何区分滑动摩擦各阶段?

此部分可称其为知识积累2,特点是在学生复习巩固原有摩擦知识基础上,生长新知识-—滑动摩擦力辨析.这是一个同化过程,学生把外界环境中的新的信息纳人原有的认知结构,以丰富和加强已有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

具体教学手段可以采用实验方式,通过让学生亲手尝试一个简单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重量为g的物体a放在水平面上,绳子一端与重物a相连,另一端与装粉笔头的空盒相连,逐渐增加盒内粉笔重量,见图1.通过简单讨论与总结学生很容易掌握滑动摩擦三阶段,即滑动摩擦力用平衡方程求解;最大静摩擦力用,f mx求解;动滑动摩擦力用f求解.

2. 2第二阶段任务分析部分

完成了理论知识的积累,接下来就可以对具体任务进行分析讨论.讨论可以采用分组形式,教师此时主要负责引导、协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尝试自我发展.这是一个顺应过程,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中的信息,产生冲突,引发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或改造,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1)提问:如何对任务进行力学抽象?

此问对整个任务能否顺利解决非常关键,对实例进行力学抽象或是数学建模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需要在学生各年级各阶段不间断的培养、训练,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轻言放弃.在刚开始训练阶段教师要加大参与程度,待学生慢慢掌握一定的方法、经验之后再逐渐抽身,改参与为协助.“摩擦”一课中让各组充分讨论后,先在此引导学生进行一下阶段分析总结,然后再继续进行,各组最后归纳总结出来力学抽象条件为:已知g=150 n,f=400 n,uz=0. 3,c=0. 25.试判断状态,并求摩擦力.模型如下图2所示.至此,一项现实任务转变成了一个习题,任务得到了大大的简化,学生自信心得到了鼓励,此时再激励学生一鼓作气,按最后两问继续分析讨论此题的解决方案,争取完全解决问题.

(2)提问:任务中出现的摩擦力属于哪个类型,怎么要求?

(3)建议:能否采用假设推理方法,假设砖块静止,然后进行推理.

师生共同讨论攻克了问题难点后,教师进一步放手,在最后的一问一议中,更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在组内之间的交流为主体,促成学生间共同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共享群体的思维和智慧,最后使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构建.

3任务解决

其实任务解决是一个过程,很多小任务的解决可以在任务分解分析各阶段各层次中灵活穿插,这样可以逐步减轻学生压力,渐渐增强学生自信心.此处的任务解决是对整个任务而言的.各组组内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并尝试各种解题思路后,让每组选取一种组内认为最优的解决方案,然后实施,教师只需在组内实施具体方案碰到疑点时加以点拨,而实际工作完全由学生自己承担.在限定时间结束后,教师指导各组进行成果展示,并让各组派选代表对方案以及实施过程进行解说,让学生自己分析对比各组工作表现,期间应及时表扬学生解题过程中涌现出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对于有明确结论性的任务,教师还需在分析、对比各组方案与实施过程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此类问题解决思路,形成新的经验.

“摩擦”一课就在分析、对比各组解题方案和实施过程后,选取最优的解题思路和实施方案,并将此介绍给全体学生,在此基础上归纳这类问题的解决思路,让其成为学生新的经验.此过程可以采用板书推导的教学手段,实践证明含有公式、计算在内的理论推导,尤其适合板书,教学效果明显.任务具体解决过程分为3个阶段,板书推导如下:

此致,本课堂任务得到了完美的解决,此时可以进一步归纳此类任务特点,以便学生形成新的经验,实际上该任务属于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解题方法非常典型,可以续解题后归纳总结成方法论.

(4)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解题方法.

4评价标准

摩擦力教案第6篇

本文以苏科版初中物理《摩擦力》的教学实践为例,对“学练翻转”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一、课外自“学”

(一)视频导学

视频1 (摩擦力概念的建立)

【看一看】 一长方体木块平放在一块可以绕支点转动的长木板上,发现木块在倾角逐渐增大的长木板上先静止后滑动.再让一节干电池平放在同样的长木板上,发现干电池在倾角逐渐增大的长木板上加速向下滚动至水平桌面后,慢慢地停下来.(实验法)

【想一想】 视频提供师生互动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摩擦力的概念.视频中师生对上述实验中的现象进行讨论,核心内容归纳成如表1所示.(归纳法)

表1

由表1中的信息,可得出摩擦力的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受到接触面阻碍其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根据摩擦力产生的原因不同,可分为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三类,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分类法)

由摩擦力的定义归纳出其产生的条件:一是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并挤压;二是接触面必须粗糙;三是物体间要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视频2 (摩擦力大小的测量)

【看一看】 视频中的测量方法是:将长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匀速拉动木块的目的是为了使木块处于平衡状态,保证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刚好等于所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效法)

【想一想】 用这样的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有困难吗?如何克服?

视频中的相对运动是拉动木块而使长木板保持静止,但要确保木块匀速有困难,而且弹簧测力计在运动过程中读数也有困难.

可拉动长木板让木块静止的方法使木块相对运动,如图1所示.无论怎样拉动长木板(加速、减速还是匀速),木块和弹簧测力计都处于静止状态.这样既解决了匀速拉动的困难,又克服了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困难.相比之下,图1操作方便,而且容易读准示数.(对比法)

视频3 (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探一探】 视频设计了牙刷与手面的相对运动,其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用箭头的指向表示,如图2所示.当牙刷相对于手向右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就是滑动摩擦,牙刷毛发生形变的方向向左.当牙刷相对于手有向右运动的趋势时,产生的摩擦就是静摩擦,牙刷毛发生形变的方向也向左.而牙刷毛发生形变的方向就是牙刷所受摩擦力的方向.由此可以得出: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相反.(类比法)

视频4 (摩擦力影响因素的探究)

视频创设了手抓泥鳅的学生实验,几个学生都抓不住玻璃缸中的泥鳅,因为泥鳅太滑了,手与泥鳅之间的摩擦力太小了.(体验法)

【提出问题】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猜想假设】 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压力的大小等因素有关.(假设法)

【设计实验】 提供的实验器材有:①弹簧测力计;②平面和侧面有能放置钩码的圆孔的长方体木块(图3),可方便地改变接触面积和压力的大小;③木块的底面用双面胶作为调换材料的中介物,可方便地将质量可忽略的镜面纸、硬板纸、塑料纸等材料与木块连接,能方便地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控制变量法)

【收集数据】 实验装置如图4所示.向右拉动木板,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记录在表2中.(表格法)

【分析论证】

分析比较2、3行中的数据可知: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并成正比关系.

分析比较3、4、5行中的数据可知: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分析比较6、7、8行中的数据可知: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就越小.泥鳅的表面很滑,手与泥鳅间的摩擦力很小,所以很难抓住泥鳅.

【得出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压力的大小有关,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归纳法)

视频5 (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略)

(二)热身训练(其中的两道选择题和两道填空题略)

表3是某实验小组同学做“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记录.(考查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表3

(1)分析比较序号1与2的实验数据,可知:接触面相同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2)分析比较序号2与3的实验数据,可知: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三)知识梳理

视频中有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和方法的设计,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明线和方法暗线.

知识明线:自学内容由摩擦力的概念类型条件大小方向影响因素应用.

方法暗线:感悟方法由实验归纳分类等效对比类比体验控制变量表格等方法.

二、课内导“练”

课内导练包括“问题诊断、合作探究、自主练习和反馈评价”这四个环节,它是对课外自学成果的检测和深化.

(一)问题诊断

问题一:为什么只有匀速拉动物体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才是所测摩擦力的大小?

因为只有匀速拉动物体,该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和弹簧测力计对它的拉力才相同,才可以用弹簧测力计示数来替代摩擦力的大小,这就是典型的等效替代法.具体的要到下一章学了“二力平衡”后才会真正理解.

问题二:怎样判断自行车运动过程中前、后轮所受到摩擦力的方向?

要弄清楚该问题,先观看图5所示的演示实验.

将电动玩具小车A前后对应(图中浅色轮子为主动轮,设置在后轮,与自行车一致),并居中放在二个能前后运动的长板B和C上.闭合小车开关,使其向右(前)运动的同时,发现长板C也在向右(前),长板B却向左(后),说明长板B受到一个向左(后)的作用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主动轮受到一个向右(前)的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摩擦力,力的方向与该小车的运动方向相同,同理可知:小车A的前(从动)轮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向左(后).即自行车的后轮受到摩擦力(静摩擦)的方向向前,与自行车运动的方向一致,这个摩擦力才是使自行车前进的动力.前轮受到摩擦力(滚动摩擦)的方向向后,与自行车运动的方向相反,是阻力.(实验法、类比法)

(二)合作探究

教师:现有一个葡萄酒瓶,利用此瓶,请同学们提出一个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制订方案,合作探究.

学生:做个拔瓶游戏,一手抓瓶口,一手抓瓶底,向外使劲拔,如图6所示,看哪只手胜.也可以两个人进行拔瓶比赛,看哪个人胜.

猜想1:可能是抓瓶口的那只手或那个人胜.

理由:瓶口有螺纹,手与瓶口处的接触面比手与瓶底处的接触面要粗糙,在两只手对瓶口处或瓶底处的握力(即压力)相同的情况下,瓶口处所受到的摩擦力要大于瓶底处所受到的摩擦力,所以抓瓶口的那只手或那个人胜.(控制变量法)

猜想2:可能是抓瓶底的那只手或那个人胜.

理由:手与瓶口处的接触面积小于手与瓶底处的接触面积,手与瓶口处的摩擦力就小于手与瓶底处摩擦力,所以抓瓶底的那只手或那个人胜.

学生:该理由不成立.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无关.

实验:按图6所示方法拔瓶,结果是抓瓶口的那只手胜,说明猜想1正确.(实验法)

结论: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交流:该实验还间接地证明了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无关;由不分胜负到分出胜负,说明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胜方的摩擦力属静摩擦力,败方的摩擦力属滑动摩擦力.

(三)自主练习

包括8道选择题(每题4分,共32分),4道填空题(16空,共32分),3道实验探究题(每题12分,共36分).(具体内容略)

(四)反馈评价

对学生练习中的失分点进行反馈和矫正,并对课堂中的学生行为进行适度评价.(略)

三、实践反思

我校物理教研组实践的“学练翻转”,源自于美国的两位化学教师开创的“翻转课堂”,尤其是萨尔曼・可罕在TED的演讲中提出“让我们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才使“翻转课堂”迅速成为全球教育的一个热点[1].

“学练翻转”物理课堂的实践虽然才刚刚起步,但所取得的成绩确实是鼓舞人心的.我们主要有以下体会.

(一)学生成了课堂真正的主人

如果说传统课堂中只有课外作业是学生自主完成的话,那么在“学练翻转”中,无论是课外还是课内,都是学生自主构建、协作完成的.因为学生在课外自学的过程中,无论是视频导学、热身训练还是知识梳理,都是学生的个体行为,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但是也不否认,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所以在实施翻转学习的开始阶段,教师对这部分学生要格外关注,要为其提供辅助式学习工具,如导学案等.要有针对性地培养这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这部分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才能跟上翻转学习的步伐.这样,所有学生就都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进度,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地点和内容.难点问题可以多看几次视频,难理解的问题可以留在上课时与教师探讨.就是在课内,至少有30分钟的自主练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而问题诊断、合作探究和反馈评价等环节,学生的参与度都非常高.较之传统课堂,“学练翻转”课堂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学生的高阶能力[2].

(二)教师成了学练翻转的关键

“学练翻转”的核心问题是“视频导学”和“自主练习”等内容的精心设计与创建.这对习惯于传统教育的教师而言,是一种自我挑战.学练翻转能否成功,有赖于老师思想和行为上的改变,不但体现在从主导到引导的转变,而且体现在对学生的服务意识的建立,教师就成了学练翻转的关键.这就有必要对教师群体,围绕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流程、角色转换等方面进行普适培训、集体充电.更要对视频的制作技术进行专题培训,才会确保视频设计和制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趣味性,才能在有效运用“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基础上,成功实现课堂的翻转,才会使学生易学、爱学、乐学,学练翻转的课堂实践才能事半功倍.

(三)高效课堂才真正落到实处

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其主要特征就是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在我国的基础教育界曾受追捧的洋思模式和杜口模式,被誉为高效课堂的典范,“学练翻转”与“先学后教”极为相似.不同的是洋思、杜郎口模式中的“先学”是通过导学案的方式实施的.令人质疑的是学生在课前通过导学案上的自学提示和阅读教材,课堂上学生通过展示汇报来实现师生和生生的互动就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了吗?

而“学练翻转”的“先学”是在课外通过“数字化校园”平台下载的互动视频实现的,其自学的情景、效果、质量比导学案优越得多,而且课内的“问题诊断”与“合作探究”实现了师生和生生的互动,尤其是30分钟左右课内的“自主练习”(包括量化评价、反馈矫正),学生是全身心、高投入、高质量的,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学练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才刚刚起步,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尤其是“视频导学”的设计与制作,还是十分稚嫩的.其中视频中的互动成分还不够,“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创设与“学练翻转”课堂的要求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磨合,物理教研组的全员参与度还不够.令人欣慰的是,“学练翻转”的课堂实践已经被不少家长所接受,被不少学生所喜欢,已经迈开了成功的一步.我愿为之继续努力,使之早日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摩擦力教案第7篇

1 引 言

新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具体包括物质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4个方面。加强实验教学是发展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石,同时也是物理学科的魅力所在。在教学现实中,由于学生实验能力、思维水平的不足,造成实验教学成为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如何才能提升物理实验教学的效率,一直是摆在初中物理教师面前的课题,也是初中物理教师一直努力突破的教学难题之一。只有提升了实验教学效率,实验的物理教学基础性地位方能体现出来,也才能够为物理教学服务。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要提升实验教学效果,可以有很多改善的方法,比如: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增加生生和师生合作互动等,但实验教学难点突破的关键在于学生要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即清楚实验原理、实验操作等背后的原因。为此可以在实验教学中设计问题,以问题为任务驱动,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思考、主动投入课堂,通过思考搞清楚实验原理、实验操作背后隐藏的道理,有利于学生内化知识、理解原理、掌握方法、发展思维能力,从而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本文以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为例,从问题引导猜想、理解原理、实验器材选择、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处理与实验结论分析、改良实验等多个方面说明问题引导下的实验探究教学。

2 问题引导理解原理培养物理观念发展思维能力

实验原理的理解对于实验教学而言十分重要,只有理解了实验原理学生才可能掌握实验,才能做到实验原理的迁移和融会贯通。实验教学中,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改变了填鸭式灌输实验原理的做法,有利于提升实验教学的效率。以问题为驱动,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程度,能较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透彻理解实验原理,明白“是什么”,更清楚“为什么”,理清了实验的逻辑,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可设置如下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实验原理。本实验中如何测出摩擦力的大小?利用了什么原理?实验操作的关键点在哪里?通过这几个问题可以让学生明白实验中,要测摩擦力需要用到弹簧测力计,但是摩擦力不能直接测量,所以需要让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把摩擦力的测量转化为拉力的测量。实验中最关键的操作是要让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3 问题驱动引导实验过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方面的要素。具体指提出科学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方案、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以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

3.1 问题引导猜想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物理方法的习得对学生的影响,远超过物理知识本身,若干年后,学生忘记了物理知识,但是物理方法却依然在不经意之间就用到,即学生所习得的物理方法将会成为学生的缄默知识。故而,实验教学中应该抓住一切契机向学生渗透科学方法。猜想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物理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猜想不是胡思乱想,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设计合理的物理情景,并在此基础上设问引导学生进行有理有据的猜想。

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首先学生要知道需要探究摩擦力与哪些量之间的关系,这就要需要学生进行猜想。为了不让学生胡思乱想,可设计如下情景:

1.到了小组换座位的时候,当你推桌子时,桌子越重,推桌子感觉越费劲还是越轻松?

2.推着箱子在水平地面上走,地面越粗糙感觉越费劲还是越轻松?

接着追问,通过以上例子,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梳理学生的猜想,分析后确定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2 问题引导实验器材选择

实验器材的合理选择是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前提。实验教学中通过设置问题,要学生思考需要什么器材,为什么要用这个器材,还可以用什么器材?问题驱动下的思考避免死记硬背实验器材的机械学习,对提升实验教学的效率,落实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大有帮助。

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学生通过猜想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接触面的?毫Υ笮 ⒔哟ッ娴拇植诔潭扔泄亍K?以,实验中需要测出摩擦力、需要改变压力、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实验器材的选取环节可以设置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测摩擦力的大小需要什么器材?如何增大物体与接触面的压力?如何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通过思考,学生知道:要测摩擦力需要弹簧测力计,要改变压力大小需要有配重的物体(如:钩码),需要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就需要有不同的接触面(具体做法是在长木板上垫毛巾、玻璃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后实验器材的选择便水到渠成。

3.3 问题引导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是实验教学的核心和关键环节,如果只是让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一步步机械地往后做,不清楚为何要这样做,这样学生的记忆会是短暂的,即使记住了学生也不会融会贯通,更不能把实验中的实验方法迁移到新的实验探究中,这样的实验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没有什么实质意义的。通过问题驱动思考,让学生明白实验操作背后的道理、逻辑,可以促进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的理解,促进学生对实验方法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可通过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设计实验操作步骤。要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应该采用什么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得出控制变量法后,可追问如下问题:物体在水平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接触面的压力等于多少?要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应该改变什么?如何改变?保持什么不变?要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P系,应该改变什么?如何改变?保持什么不变?通过问题的思考后,引导学生得出如下操作步骤:

1.测量摩擦力大小

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使其在水平木板上沿水平方向保持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1所示。记下此时测力计的示数,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二力平衡容易得出:测力计的示数即为木块所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

2.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的关系

保持接触面不变,改变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大小。将钩码添加到木块上,重复步骤1。添加不同质量的钩码,多做几次。

3.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保持正压力不变(不增加或减少木块上的钩码质量),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1)将毛巾铺放到木板上,再重复步骤1。

(2)将玻璃铺放到木板上,再重复步骤1。

3.4 问题引导实验数据记录和实验结论分析

实验数据的记录、处理、分析得出结论,是一个探究实验的收官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实验教学中,不能做完实验之后教师包办代替分析得出结论。只有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学生的探究实验才算成功,也才能在数据分析中习得数据处理的方法,也会对实验结论记忆深刻,这样实验探究才算有意义。在这一环节,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给学生留白,把思考、分析的机会和时间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智慧。这样更能激发学生乐意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可设置如下问题:请设计一个表格记录实验数据,并与你的小伙伴分享交流,看看各自的优劣,并改善。经过学生的独立设计、同伴交流,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最终呈现如下记录数据的表格(如表1)。

4 问题引导改良实验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

摩擦力教案第8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分析;问题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解题能力,还须重视培养他们对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能力。从而,这就为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有限的课堂教学和实验课时,如何实现上述两方面的效果便成为同行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正因如此,笔者想借助本文对高中物理教学需要注意的几点进行分析并给出对策。

遵循目的、手段、结果这样三段式的环节划分,可以围绕着教学目的、教学手段、教学结果(反馈)等三个环节进行问题分析。通过分析将能获得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案例导入。梳理现阶段的有关文献发现,诸多作者在问题讨论中较为忽视教学反馈环节,而是聚焦于教学手段的应用环节,这在本文中将得到一定的改观。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针对问题的分析

根据上文所归纳出的三个环节,针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分析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针对教学目的的分析

或许有同行会把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目的来认识,实则不然,教学目标扮演着总括层面的教学指导职能,但它具有文本性的特征而未能考虑到教师个体的需要。作为教学目的则更加关注教师对物理教学最终效果的理解,从而能更好的驱动自身的教学实践。由此,这里针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便在于,将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要件纳入到教学目的之中。

(二)针对教学手段的分析

教学手段不仅包含具体的教学进程,还涉及到教学组织和教学设备的应用方面。目前高中物理教学在手段的应用上,仍主要与应试教育的需要相契合,从而十分重视由教师主导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在国际视野下来看待这一手段发现,它实则扼杀了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主体性的发挥,且也未能将物理教学延伸至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当前需要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下工夫。

(三)针对教学反馈的分析

部分同行也许会认为,教学反馈只是物理教学的一个环节罢了,且位于整体教学环节的终端。笔者却不这么认为,从教学流程来看它应处于教学环节的末尾,但它能通过倒逼效应来促使教师改观当前的教学手段,也能促进他们深刻领会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因此,这里也面临着优化和创新的需要。

二、分析基础上的对策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分析基础上,对策构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明确教学目的

众所周知,随着教学目的的明确将有助于教师自觉完善教学手段,而明确教学目的的工作则需要在教研组范围内来实施。教研小组组应带领成员深刻认识高中物理教学的功能,使教师们懂得培养学生能正确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集体教研的形式来创新教学手段和优化教学反馈。

(二)完善教学手段

上文已经指出,需要大力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做文章。对此笔者建议,可以通过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将物理学习延伸至课堂以外的空间和时间范畴。为了确保这项工作开展的有序性和安全性,教师应通过互联网平台与学生保持着联系;并在该平台上来为合作学习小组解疑释惑。

(三)优化教学反馈

目前教学反馈的主要形式为各种类型的测试,这一反馈途径更具有应试教育的特征,而无法与物理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的需要相融合。为此,应将科技小发明、科技报告等环节纳入到教学反馈之中,并通过给予一定的分值或是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的参考来实施。

三、案例

以“摩擦力”的例题讲解为例:握住水杯,使水杯在空中保持不动。让学生讨论水杯是否受摩檫力。若受,则其大小、方向怎样?

答案:水杯受到重力、手的弹力、手的静摩擦力作用。由于水杯静止在空中,因此静摩擦力大小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再请学生分析图示(如图所示),教师可以演示这个实验,B物体用钩码代替:

提问1:物体A受几个力?

答案:重力、支持力、拉力、摩擦力。

提问2:拉力与摩擦力是什么关系?去掉物体B,摩擦力是否存在?

答案:一对平衡力。不存在,即摩擦力为0。

提问3:摩擦力起什么作用?

答案:在物体B的作用下,物体A要向右运动,有向右运动的趋势。摩擦力就是阻碍物体A向右运动,从而使物体A与支持面保持相对静止。

继续演示实验,在前述实验中,继续增加钩码个数,物体A开始缓慢匀速滑动后,开始提问:

提问4:物体A此时受几个力?

答案:重力、支持力、拉力、摩擦力。

提问5:这时摩擦力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阻碍物体运动。

组织学生讨论、对比、总结。

最后,教师可以设计出一个生活中关于摩擦力的应用问题交给学习小组去完成,该题目应保证它的易操作性和安全性;并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提交上来。

四、小结

本文围绕着教学目的、教学手段、教学反馈等三个环节进行问题分析。通过分析将能获得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案例导入。应通过集体教研的形式来创新教学手段和优化教学反馈,以及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下工夫。

【参考文献】

[1]成守千.立足课堂教学 培养创新意识――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3(18)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