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智能化变电站

智能化变电站赏析八篇

时间:2022-05-20 09:59:47

智能化变电站

智能化变电站第1篇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高压设备;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中对高压设备智能化进行了概述,提出了智能变电站高压设备的智能化需求,并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其进一步探讨与说明。

一、智能变电站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全球经济及计算机网络的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电力系统与人们的切身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智能电网首先在欧美国家试运行并取得了很好的收效,这就为全世界的智能电网的发展开辟了安全、高效和环保的全新的发展空间。智能变电站是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基础,体现信息平台的共享,通过自动对信息进行采集、控制、分析、测量等实现自动调节控制与在线协同互动的一种先进可靠又低碳环保的高性能的变电站。智能变电站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变电站的运行性能;智能变电站不仅有效地支持了电网的安全运行,而且实现了灵活接入和退出可再生能源。智能变电站的通信平台和全站信息采用数字化处理并实现了标准化及网络化管理,智能变电站的信息应用实现了很好地互动。智能变电站更好地体现了安全可靠、高效互动的特点。

二、智能变电站的发展背景和基本状况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规划的推行实施,综合自动化变电站被逐渐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伴随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而兴起的数字化变电站。数字化变电站实现了数据信息的标准化和平台共享,使变电站的经济性能得到大幅提高,同时变电站更易于统一化管理和维护,变电站本身的各项功能也都得到了良好地提升,如变电站内部数据监测更加规范,其与外界建立的开放网络系统也更加科学。数字化变电站结合光电互感器的应用,在IEC61850(DL/T860)标准的规范指导下,已经渐渐在工程实践领域得以应用。然而数字化并不等同于智能化。随着在工程实际中人们对变电站功能要求的不断提升,高级智能变电站已经成为一种迫切的发展趋势。经过多年的积累应用,数字化变电站的很多效果还是值得推广的。智能变电站的提出正是建立在在数字化换变电站的基础之上。只不过,智能变电站的数字化程度更深,其所有设备(如二次设备及其辅助设备等)都经过了统一建模,此外,智能变电站加强了其高级应用,更突出了其自我检测的智能性能。

三、智能变电站高压设备智能化成为一种需求

我国在国内一些相关智能设备供应商、高等院校及相关科研人员的参与下,提出了适宜于我国的高压设备智能化的概念。

(一)高压设备智能化(智能设备)概述。智能设备是指一次设备和智能组件的有机结合体,具有测量数字化、控制网络化、状态可视化、功能一体化和信息互动化特征的高压设备,是高压设备智能化的简称。它是智能变电站不同于其他变电站的最主要的区别,是智能变电站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智能组件的由若干智能电子装置集合组成,承担宿主设备的测量、控制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在满足相关标准要求时,智能组件还可承担相关计量、保护等功能。总体来说,智能设备是一次设备与智能组件的有机结合。

(二)高压设备智能化需求有关探讨。智能组件的发展经历了目前阶段、过渡阶段以及成熟阶段。在智能组件的目前阶段(又称试点阶段),起保护、控制等作用的智能组件都是采用外置的安装方式。传统的一次设备(高压设备)与传统的二次设备(智能组件)构成一个松散的、不严格的“智能设备”,高压设备与智能组件十分契合地形成了间隔层和过程层。随后,智能组件逐渐开始尝试进行嵌入式的安装,这样就使得当初高压设备与智能组件较松散的组合出现了紧凑的趋势,这一时期正是智能组件发展的过渡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嵌入式的智能组件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在智能电网系统中,可以集成的智能组件也在不断增加,使得高压设备和智能组件越来越融合为一个整体,渐渐形成了真正的一体化智能设备。

(三)高压设备智能化的有关技术原则。我国十分重视智能电网系统的试验和推行。现阶段根据各个试点的不同特征和性质,我国制定了不同的智能设备技术原则。

1 基本技术要求。对高压设备或其部件的相关参量进行就地数字化测量,测量结果可根据需要发送至站控层网络或/和过程层网络,用于高压设备或其部件的运行与控制。所属参量包括变压器油温、有载分接开关分接位置,开关设备分、合闸位置等。

2 高压设备的智能化原则和要求。需要智能化的高压设备应该是或故障率相对较高,或故障影响较大,具有自监测、自诊断的需求和价值,除变压器、断路器/高压组合电器设备之外,电力电缆、电抗器、避雷器等高压设备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智能化。在实际应用中,应遵从可靠、高效、经济的绿色电网理念,兼顾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统筹确定:(a)高压设备在电网中的重要性。决定高压设备重要性的因素包括电压等级、容量、冗余情况、用户类别、故障影响及其发生几率等;(b)自监测技术本身的可靠性及其对宿主设备可靠性的影响等;(c)自监测技术的成本,有无更加经济的替代方案(如带电监测)等。综合权衡考虑安全、经济、维护等方面的要求,最终确定适合的方式。

结语

高压设备智能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实现手段就是将在线监测技术与常规高压设备结合起来。监测技术的进一步应用,使得智能高压设备能够更好地完成自我检测和自我评估,实时对变电设备的各项功能状态进行分析和预警,从而达到真正的高压设备智能化。高压设备智能化势必成为电力系统的主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朱克迪.智能变电站高压设备智能化探讨[J].机电信息,2015(06):147-148.

智能化变电站第2篇

关键词:智能电网;智能变电站;电气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6-0118-02

近年来,我国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进程不断推进,以智能化、自动化、节能高效为特征的智能电网时代已经悄悄来临。智能电网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电网的发输变配等各个环节的技术革新,目前新建变电站中智能变电站占据了较大比重,基于此,有关智能变电站的电气自动化和数字化等问题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

1 智能电网与智能变电站

在世界能源危机背景下,智能电网的概念应运而生。同传统的电网技术相比,智能电网以清洁、灵活、自愈为特征,具有显著的优点,成为近年来世界电网发展的主流方向。

智能电网六大支撑技术包括:灵活的网络拓扑技术、实时通信技术、先进的传感与测量技术、智能化继电保护、发达的故障诊断技术、科学的运行决策技术。

智能变电站的建设与应用恰是智能电网技术的集中体现,在信息的采集、通信、传递和输出的全过程实现了智能化,以保护智能化、通信网络化、协议统一化、管理自动化为特征,如图1所示。

2 智能变电站的电气自动化探讨

我国的变电站电气自动化技术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经历了电磁式、晶体管型、集成电路等发展阶段后,微机保护开始占据变电站继电保护的主流,近年来逐渐成熟的智能化保护更是成为智能变电站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热门。

2.1 一次设备的智能化

智能变电站的发展首先推动了一次设备的智能化,首先是变压器的自动化,主要体现在在线监测的自动化,包括:对变压器油的色谱实时监测、套管绝缘的实时监测、变压器油等的实时监测,通过对变压器工作状态的实时监测实现变压器的智能化。

此外,包括互感器、开关、断路器在内的一次设备普遍实现了智能化,包括各类测量表计、PMU、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等在内的电气设备智能化,通过测量数字化、控制网络化,实现一次设备的状态可视化和功能一体化,从而完成对变电站设备的实时监控,实现站内一次设备的整体可控制和自动化,近年来逐渐向着集成式一次设备方向发展和演变,将数字化测量、智能化控制和状态监测集成于一体。

同时,智能变电站的发展也给光电互感器技术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各类新型的光学数字式互感器进入变电站,成为智能变电站发展的重要特征,随着光电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有源光电互感器迅速发展,通过光纤传输节省了大量的电缆,模拟量的A/D转换直接在互感器内部进行,降低了敷设工作的压力,节省了投资成本,普通互感器与光学互感器的对比,如图2所示。

2.2 二次设备的智能化

2.2.1 智能化保护

智能化保护的系统结构图,如图3所示。通过光学互感器或电子式互感器采集一次设备的电压、电流等模拟量,并经过合并单元对数据进行数据的汇总,通过多路采集器来将模拟量进行汇总并上送,从而节省了大量的电力电缆,达到了变电站一次与二次系统的隔离,提升了模拟量的测试精度。变电站内间隔层与过程层之间通过IEC61850-9-2协议进行通信,将各类信息上送到智能化保护,在保护中完成逻辑的运算,随着近年来DSP和单片机技术的发展,智能化保护在计算速度、指令周期、运算效率等方面的性能不断提升,保护输出的GOOSE跳闸指令能够实时下发,控制断路器的跳合闸。

2.2.2 电力系统广域保护

电力系统广域保护也是近年来电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研究热点问题,为电网后备保护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传统的继电保护必须依靠系统的单端电气量或双端电气量,而电力系统广域保护则立足于广域电气量的采集,将各区域电网视为一体,实时采集广域量,并通过实时数据监测和高速数据运算,来实现保护逻辑的判断,最终动作于告警和跳闸。

目前,广域保护包括集中式、IED分布式、集中和分布式相配合这三种模式,与传统保护相比,广域保护能够更好的适应不同的负荷工况和系统运行方式、保护功能的实现对定值整定的依赖程度低、提升了系统躲过负荷限制的能力。

同时,由于广域保护需要采集众多的电网内部广域数据,因此需要的信息交互延时较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动作速度,因此,可以作为后备保护应用于电网。

2.3 各类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随着智能电网的推进,电力系统逐渐向着智能化、网络化、一体化方向发展,各类人工智能技术在变电站电气自动化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包括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化规划、模糊逻辑、小波理论等新型技术获得推广应用,继电保护技术逐步向着保护、控制、测量、通信集成的方向发展。

在此推动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不仅能够存储更大容量的故障信息,还能有更快的数据处理功能和更大的存放空间,保护的通信能力更强,能够更加智能化的与其它的保护和控制设备通讯,实现全网数据与信息的资源共享。

以人工神经网络为例,电力系统内部存在很多非线性元件,包括电容、电感、电力电子元件等,通过人工神经网络理论,能够克服传统保护方法的特点,很好的解决包括配电箱线损较高、电网动态分析等非线性难题。

2.4 交直流一体化电源

智能变电站能够通过调控一体和运维一体化实现无人值守,无人值守变电站需要配备交直流一体化的电源,通过统一设计、统一集中控制、统一进行生产和调试,来达到对分散数据的采集和集中管控,同时在变电站内,能够实时查阅各交直流电源的参数和运行状态,并同步修改系统的参数、运行方式,发出相应的遥控开关命令,从而实现对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交直流电源的状态检修和智能化管理,降低日常巡视、管理、维护的工作量。

3 结 语

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技术革新的浪潮,变电站作为电网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一次设备、二次设备、辅助电源等在内的电气设备逐步自动化和智能化,电网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变革之中,电网技术的发展也将更加的多元化、多维度、高精度,经过持续不断的技术探索,我国智能变电站的发展前景持续向好,电气自动化程度将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强.智能电网继电保护技术探讨[J].江苏电机工程,2010,(2).

[2] 熊小伏,陈星田,夏莹,等.面向智能电网的继电保护系统重构[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17).

[3] 邵宝珠,王优胤,宋丹.智能电网对继电保护发展的影响[J].东北电力技术,2010,(2).

智能化变电站第3篇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优化设计;直流电源系统;可靠节能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引 言

伴随现阶段我国智能变电站的逐渐推广, 对于站用交直流电源系统的使用要求和标准也在逐步升高, 相较于原有比较独立、分散以及耗能的站用式交直流电源系统而言,其已经不能够满足智能变电站的发展要求。 与此同时,站用式的交直流电源系统已经逐渐发展成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 为智能变电站提供一个稳定、高质量、智能化、集成化的电源运行系统,其是变电站运行的安全、可靠保障,同时还是推动并坚强我国智能电网建设工程的基础。 智能变电站应用的一体化交直流电源中,直流电源部分是该系统的核心,目前智能化变电站的建设工程已大范围开展, 逐步优化智能变电站的直流电源系统非常重要。

1 直流电源系统概述

1.1 直流电源系统的主要特点

直流电源系统是变电站二次设备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为继电保护、自动化设备、设备自动控制等提供了必要的工作能源,特别是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交流电源不能可靠发挥作用时其可以提供临时的工作能源。 我国多数变电站中大多采用了这种直流电源系统的供电方式。 对于电力系统中的操作电源的根本要求,是具有确保电力系统的供电安全、可靠度, 具备一定程度的蓄电容量以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以及故障供电,同时确保其使用寿命达到设计寿命,组建与维护工作较为方便、经济,最为显著的优点是直流电源系统的占地面积比较小而结构紧凑。

1.2 直流系统改造的根本目的以及必要性

我国变电站内部的继电保护装置、 自动化设备、 信号设备、事故照明设备以及电气装置的远程操作,通常多采取直流电源系统的供电方式, 这种直流电源供电方式的输出质量以及可靠性均会直接地关系到后期变电站运行的安全性以及供电可靠性。 变电站内部的直流电源系统一般被人们称为变电站运行的“心脏”,显而易见其在变电站运行中是怎样的重要。伴随我国电力系统以及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 为确保电网运行的安全性、经济性,并且最终还能够实现电力系统的全面自动化操作, 从而对其电力控制系统中的关键性设备―――直流电源系统的要求和标准也越来越高。

2 智能变电站中的直流电源系统

2.1 直流电源系统中蓄电池组的根本作用直流电源系统的负荷包括了变电站中运行二次设备的经常性负荷、故障性负荷以及冲击性负荷三种。 智能变电站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中,继电保护、自动装置的所有操作电源,通信及其它用直流负荷正常情况下均由充电装置提供, 蓄电池处于热备用,当负荷的需求超过充电装置的额定输出时,将由蓄电池补给; 电力专用逆变电源后端的负荷由站用交流电源提供,逆变在热备用状态。 当站用交流全停时,蓄电池被继电保护、事故照明、自动装置、通信、监控等所有交直流负荷共享。 因此,蓄电池组是直流电源系统在非正常运行情况下能源供应的核心。 这种蓄电池组的基本要求:①蓄电池组由 108 只单体标称电压 2V 的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构成,蓄电池使用寿命不低于 10 年,宜采用进口安全阀;②蓄电池容量按不小于 2h 事故放电时间考虑,具体工程应根据变电站规模、直流负荷和直流系统运行方式, 对蓄电池容量以及充电装置容量进行计算确定; ③500kV 变电站每套蓄电池配置一套蓄电池巡检仪,220kV 及以下变电站宜配置一套蓄电池巡检仪。

2.2 变电站中直流供电系统的接线方式

(1)220kV 及以上变电站设置两套直流系统,采用两段单母线接线方式,两段直流母线之间设置联络设备。 110kV 及以下变电站设置一套直流系统,采用单母线接线方式。

(2)二次设备室或继电器小室的测控、保护、故障录波、自动装置等设备采用辐射式供电方式。 35kV 及以下开关柜顶直流网络采用母线分段方式供电。

(3)双重化配置的两套保护及其相关设备(电子式互感器、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网络设备、跳闸线圈等)的直流电源应一一对应。

(4)用于提供断路器弹簧储能、隔离刀闸分合的动力电源,可以采用母线供电并设联络(分段)开关的方式。 在正常情况下,通过联络(分段)开关把电源母线完全按段分开,使每个分段母线能够形成一个独立的单元并且可以独立取电。

3 智能变电站的直流电源系统优化方案

3.1 直流电源系统的设备优化

3.1.1 对直流电源的蓄电池组进行优化

直流电源的蓄电池组,是直流电源系统的关键性组件。 智能变电站由于采用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相比常规变电站,除直流负荷外还要负担一部分逆变负荷, 蓄电池组在交流失电情

况下其承受的冲击负荷更大。 因此,在蓄电池选型时要重点考察其大电流放电能力,并从容量上考虑适当提高一个等级。 必要时蓄电池组按规定的事故放电电流放电 1h 后, 叠加 8I 10的冲击电流,进行 10 次冲击放电。 冲击放电时间为 500ms,两次之间间隔时间为 2s,在 10 次冲击放电的时间内,直流(动力)母线上的电压不得低于直流标称电压的 90%。对于设备较多的 110kV 变电站,应考虑按双电(蓄电池组)、双充(充电装置)配置。 通信蓄电池宜按单独配置。3.1.2 对直流电源蓄电池辅助设备进行优化目前蓄电池组配置的常规巡检装置能够监测每只蓄电池端电压,但对于发现蓄电池内阻增大无能为力,只能依靠人工对蓄电池检测内阻或进行整组充放电试验才能现。 应重视对蓄电池巡检装置的选型, 必须包含在线检测蓄电池内阻的功能。 这样,利用智能变电站丰富的数据交换和通信网络,维护人员在远程就能查看蓄电池内阻情况, 甚至于提供自动报警功能,有助于避免直流蓄电池开路事故发生,提高一体化交直流电源的智能化水平。

3.2 直流系统接线的优化改进

改进智能变电站的直流电源供电系统, 其中多数是对该蓄电池组首先进行供电,并且该蓄电池组通常为单套,因此在对蓄电池组进行维护工作时, 通常还将会影响电力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可考虑在站内直流电源系统设置外接备用蓄电池组接口,并增加蓄电池组并列隔离措施,在需对运行蓄电池组维护时临时接入备用蓄电池组替换其投入工作, 同时也可做为长时间事故状态下应急蓄电池组接入使用。

3.3 直流系统负载的优化

按照国网公司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220kV 及以上站配置两组蓄电池,110kV 及以下站配置一组蓄电池。 在选择要由直流电源系统供电的设备时,要尽量限制其负荷需求,优先选

用低能耗设备,譬如事故照明灯具可选用 LED 灯具,减轻事故状态下直流蓄电池的负载,有效延长蓄电池组的供电时间,也满足了智能化变电站环保节能的要求。

4 结束语

智能变电站的交直流一体化电源运用, 对直流电源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从优化设备配置、改进系统功能等方面提高直流电源系统后期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提高维护便利

性,为智能变电站全面实现智能化的运行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 洪,张广辉,梁志强,等.电力直流电源系统的网络化管理及状态

检修[J].电网技术,2001,34(2):185~189.

[2]白忠敏,刘百震,於崇干.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手册(第二版).北

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3]张 勇,陈树恒,王利平,等.基于以太网的规约转换器组态软件的研

发[J].电网技术,2007,31(14):89~92.

[4]姚东晓,周有庆,高 乐,等.基于 IEC61850 的变电站间隔层保护监

控设备硬件设计框架们.电网技术,2008,32(13):84~88.

智能化变电站第4篇

关键词:智能化;变电站;运维一体化

1 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技术特点分析

在传统500千伏变电站运行中,不能实现全程智能控制,而当前应用的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则完全实现了分布化的系统分层、数字化的数据采集、网络化的信息交互、智能化的设备操作以及自动状态检修,完全改变了以往传统意义上的变电形态。

1.1 信息利用率高

系统能够对站内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处理,形成统一的建模模式,这就实现了变电站内自动化控制系统,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使原来相对独立、不相干涉、各自发展、分属不同部门的技术,形成了统一的模式,通过集成控制,使变电站各类信息实现了充分的共享,使信息利用率得到提升。

1.2 消除通信壁垒

系统能够使不同的通信模式形成统一的标准,对电站内各种类型的设备进行控制,这样同一设备厂商或不同设备厂商生产的智能化设备就形成了串联,能够在协调中得到操作,相互之间能够兼容,大大消除了以往不畅通的通信壁垒,提高了供电效率和稳定性。

1.3 有效解决铁磁谐振问题

当前技术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技术能力,能够通过电子式互感器完成一系列操作,通过对传统互感器的优势改良,实现了系统自动控制,有效解决了CT饱和、过载、开路和PT铁磁谐振等以往无法解决的问题,使供电设备更加稳定的运行。

1.4 避免了二次干扰问题

变电站使用不同的设备,在不同设备之间形成转换,通过之间的通信和光缆功能,大大避免了二次电缆在环境作用下的抗干扰问题,同时也解决了防屏蔽难等问题,使设备功能得到有效提升。

1.5 能够实现快速检测

变电站内一次和二次电气设备实现了智能化,除了能够保证正常运转外,还能在工作中实现在线监测和状态检修等功能,确保电力设备运行稳定可靠,减少了停电导致了设备磨损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运行维护技术要求

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是一种全新的运行模式,新型设备得到应用,不同的电气设备之间形成了联结,这种全新的运行模式下,就对智能化变电站整体系统运维和管理,得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只有通过严格的管理,才能确保系统正常工作。

2.1 运行维护管理

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的全新运行模式,对管理和维护上的技术要求更高,对各岗位人员的技术能力也提出了高标准,只有维护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强、检测手段先进、认真负责、计划合理才能确保运行稳定,使整个系统通过科学维护与管理,达到运行基本要求,在管理工作中,要有严格的计划,合理的作业流程,保证各岗位流程精确到位,实现设备高效运转。

2.2 系统和设备稳定性

要想实现设备的稳定运行,就需要确保系统能够协调和谐,这是保证电力供应正常的关键,只有设备各种功能能够良好发挥,才能有效避免出现死机、锁死、重发和误发等问题。

2.3 运行维护人员

在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运行中,一次和二次系统的关联度相当高,完全实现了系统的融合协调,只有全面掌握知识,运行知识,才能实现对系统的有效维护,对人员的技术要求非常高,只有运行维护人员具备了宽广知识面、熟练业务能力,才能保证设备和系统的功能发挥。

3 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运行维护重点

3.1 二次压板操作与设置

维护人员要按标准化进行操作,不能随意更改系统参数,确保务类装置初始状态,保持退出状态和投入状态压板远方控制。设备开关检修,要把本间隔保护失灵启动压板及母差装置本间隔投入压板全部退出才可进行。对设备各智能组件置检修压板在设备从开关检修转为冷备用或保护启用前需要取出来。不能采用投退智能终端断路器跳合闸压板方式进行操作,避免出现死机等现象。

3.2 电子式互感器直流工作电源

电子式互感器对电源的要求较为严格,如果没有直流工作电源,就不能启动,这就会使站内继保和测控装置不能发挥正常作用,对一次设备运行工况相关信息就无法准确判断,反映不出真实有效的数据,导致了一次设备保护运行无法完成。按标准化工作要求,需要实现双重化配置,在操作时,需要用2路直流电源分别为电子式互感器进行工作供电,如果出现了1路电源丢失,就会出现所对应元件保护和母差保护信息无法完成采样,保护装置则会形成闭锁状态。如果直流接地,千万不可随意对电源回路拉路检查,如果不想使用,必须申请停用对应保护装置,确保设备不出现损坏。

3.3 智能装置就地布置

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内会使用到大量微机和交换机行等设备,通过智能装置就地布置实现自动控制,但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设备发热的现象,导致了设备工作的环境恶劣,温度过高,极大的增加了设备故障率。

4 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运行维护建议

4.1 重视运行维护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在对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中,工作的主要方向是继保、通信及自动化方面,这几项内容是高度关联融合的,维护人员需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确保继保装置、智能终端、合并单元、GOOSE交换机等问题的有效快速解决,通过大量的专业知识实现对运行中出现问题的正确判断,对较难处理的问题,要有一个初步原因分析,充分考虑到处理不当的后果。只有全面建立一支具备新思维、新观念、新技术的队伍,还要同时具备对继保、通信以及自动化等综合专业知识,才能有效应对故障处理,不能完全依靠厂家指导与技术服务,对培育自己的队伍是相当不利的,如果出现了问题,就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影响了整体供电质量。

4.2 明确各专业分工分界面

由于技术上的高度融合,使技术分界点不清晰,对一些专业的精度要求则会降低。间隔层GOOSE交换机是设备的主要部分,功能上能够完全保证对电缆的联络,确保各线路达到畅通标准,对这部分的维护要划清职责与界限,能归口的就尽量进行归口管理。进行系统维护过程中,还涉及到设计、验收与运行各环节,只有各环节相互配合、有效划界,才能实现整体系统的运行稳定。

4.3 完善智能化变电站监控系统功能

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较为特殊,当前还没有实现统一的标准化格式,监控系统功能存在不兼容的问题,这就导致了后台厂家出厂时,设置监控画面标准的不规范,相互之间还达不到统一标准。对系统检测中需要实现信息及时上报,但在上报中,却不能形成统一格式与标准,导致信息混乱现象。这就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及规范,全面提高运行维护的效率,确保设备运行稳定。

4.4 加强网络交换机等设备运维管理

光纤的发展与推广,已经成为智能化变电站各种屏柜之间连接的重要方式,设备交换机端口数量和光纤连接随意性存在矛盾,在初始状态下,每个端口连接光纤定位后,则会对今后的正常维护产生影响,带来操作上的不利。这就要求施工方事前要定位端口光纤,在设计时进行标明,施工时,避免粉尘杂物进入光纤设备接口。

4.5 加强智能化变电站资料管理

相关电子资料要专人管理,保证完整性,需要定期进行备份,没有特殊情况,不能挪做它用,确保资料不受病毒或恶意代码侵袭。系统升级时,要严格程序,保证设备安全运行。

5 结束语

智能化变电站是智能电网建设的关键环节,500千伏智能化变电站在运行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只有不断总结探索,才能解决问题,确保日常运行维护管理的成效,实现智能化变电站安全、稳定、可靠、经济运行。

参考文献

[1]黄满华.变电站土建设计要点[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0.

智能化变电站第5篇

关键词:智能化变电站;系统结构;改善措施

      智能化变电站,是在数字化变电站的基础之上,不断完善变电站系统,使其达到更加自动化、人性化、智能化,从而满足我国电力事业发展的一种新型变电站模式。智能化变电站的发展和推广,将有助于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工作。

一、 智能化变电站的特点分析

智能化变电站在电网运行维护,设备的信息以及电力的调度方面实现了全面的互动。对基于状态检测的设备进行全寿命周期化进行优化管理;变电站自协调区域控制保护的实现是以智能化变电站通过实景广域信息同步进行采集的,这样智能化变电站达到使各级电网安全稳定的运行要求,还可实现智能电网的各种高级应用;智能化变电站的实现为智能电网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设备基础。所以智能化变电站在硬件方面应该具有设备功能集成化,扩展方便接口规范和安装模块化的特点,软件方面应该具有通讯可靠、信息共享、控制灵活和网络一体化等特点,具体来说应包括下述内容:

二、 智能化变电站的系统结构分析

智能化变电站的系统结构同传统结构来说,分化更为具体,通过不同结构间的工作分工,达到优化工作效率的目的。一般,智能化变电站的系统结构可分为:站控层、间隔层和设备层三个分层。

     (一) 站控层

站控层是变电站的主要控制系统,通过光缆同其他结构分层相联系。站控层的主要工作是监控其他分层的工作状况,统计变电站的具体工作数据,进行变电站的状态诊断以及对相关问题的预警工作。

     (二) 间隔层

间隔层主要行使连接站控层和设备层的功能。间隔层是变电站中的过渡单元,通过光纤和母线来连接站控层,用于向分析结构传输反馈信息,而间隔层也具备监测功能和继电保护功能,对设备层的工作状态进行监测,并通过光纤同设备层达到通信的目的。

     (三) 设备层

设备层是智能化变电站的主要工作区间,设备层包括了隔离开关、接地开关、复合互感器、分压型VD、断路器等智能化设备,起到改变电压,保证正常使用的效果,同时,利用分压型VD和复合互感器,能够进行变压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做好自动统计工作,及时反馈给站控层,实现技术的智能化,保证变电站的正常运转。

三、 智能化变电站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虽然智能化变电站在我国供电领域中的使用时间及发展时间比较短暂,但智能化变电站的发展却十分迅速,在短暂的发展时期内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熟经验,目前,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我国国内部分大专院校、科研院都已增设了针对于智能化变电站的研究基地,并且在某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由于智能化变电站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以下,是对智能化变电站存在的问题的具体归纳:

     (一)技术水平问题

智能化在变电站,是对传统变电站的一种创新,是一种新型的变电模式,从变电站的修建到变电站的维护等环节,都需要运用全新的技术手段和设备工具。因此,智能化变电站的运行、建造和维护工作需要一批专业技术过关的人才来进行智能化变电站的工作开展,而我国对于智能化变电站方面的人才还是有所欠缺,工作人员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这一方面还需要更进一步的落实和实施。

     (二)数据采集问题

目前,我国智能化变电站中对于数据同步采集的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传统变电站来说,可以在内部实现各个单元数据的同步采样工作,无需同其他设备单元配合工作。然而在智能化变电站中,需要依靠互感器内部的信息采集回路来完成,当互感器内部的任一回路出现问题后,整个数据采集工作就会失去意义,极易造成信息失效。

     (三)实施方案问题

目前,将传统变电站改造为只能化变电站的工作还没有一种比较理想的实施方案,这一问题就影响到了智能化变电站的推广和普及工作。智能化变电站在我国一般只能采用新建或者全部改造的形式来进行智能化变电站的发展和推广,由于传统变电站的工作原理和技术实施同智能化变电站之间存在着非常大的区别,因此,使得传统变电站改造工作的开展十分困难。

    (四)数据共享问题

智能化变电站的主要意义在于能够对实际信息进行有效的统计和快速的获取,有利于供电质量的提高、供电可靠性的提高、电网运行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供电成本的降低,有利于相关电力工作的开展。然而,我国智能化变电站过于重视对智能化变电站的技术研发和技术更新,没有履行智能化变电站的真正工作,没有解决智能化变电站数据共享的问题,或是只在站内进行数据信息的共享,更应该被整个电网所共享。

     (五)信息安全问题

智能化变电站的运行和实施是需要借助大量的网络技术和网络设备的,智能化变电站的信息传输和数据共享都是依靠网络技术来完成和实现。而传统的变电站,是由人工进行数据的统计工作,由于网络的普遍性和复杂性,容易造成智能化变电站的信息流失,为变电站的运行埋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也给相关电力部门造成了一定的信息风险。

总结:

      智能化变电站,是对传统变电站技术的革新和创新,智能化变电站是对传统变电站建设的提高和优化。与传统的变电站相比,智能化变电站实现了智能化变电站信息的网络化、规范化、信息数据共享的标准化等功能要求,通过智能化变电站,提高了我国电网运行管理水平,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供电成本的降低,对于我国电力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智能化变电站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摸索和研究,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使智能化变电站能够健康、快速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张继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选型中应注意的问题 [J].内蒙古电力技术,2005(2).

[2] 杨波,王冬云.智能化变电站高级应用功能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2).

智能化变电站第6篇

关键词 :智能化变电站 站控层 间隔层 设备层 集成

引言:

智能化变电站在数字化变电站的基础上,结合了智能电网的需求,对已有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进行了充实,实现了变电站的智能化功能.可见智能化变电站是智能电网运行与控制的一个重要部分。智能化变电站是衔接智能电网发电、变电、输电、配电、调度和用电六大环节的一个关键部分。作为智能电网“电力流、业务流、信息流”汇集的一个焦点可见智能化变电站对于智能电网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智能变电站系统结构

智能变电站系统可分为:站控层、间隔层和设备层这三层。他们之间均是由光缆来联系的。

1.1 站控层

站控层相当于计算机监控系统站控层,它通过光纤和间隔层进行通信。这一层主要包括站级计算机和人机设备、服务器和路由器等。变电站的监测和预报、操作闭锁、报警、记录和自动诊断的功能、变电站的远方控制、继电保护值变更、故障的分析等都是在站控层实现的。

1.2 间隔层

包括监测设备和继电保护设备等。它的母线采用的是分散安装的形式,按间隔来装设双重化母线以达到保护间隔层单元的目的,并且还通过光纤和母线来保护中心单元的连接。间隔层通过光纤互联达到与设备层的通信。

1.3 设备层

设备层是指断路器、接地开关、隔离开关、分压型VD、罗果夫斯基TA、复合传感器和信息处理接口等这些智能化一次设备。其中分压型VD、罗果夫斯基TA和复合传感器这些技术的应用是设备层智能化的关键。

2.智能化变电站的技术特点

智能化变电站在电网运行维护,设备的信息以及电力的调度方面实现了全面的互动。对基于状态检测的设备进行全寿命周期化进行优化管理;变电站自协调区域控制保护的实现是以智能化变电站通过实景广域信息同步进行采集的,这样智能化变电站达到使各级电网安全稳定的运行要求,还可实现智能电网的各种高级应用;智能化变电站的实现为智能电网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设备基础。所以智能化变电站在硬件方面应该具有设备功能集成化,扩展方便接口规范和安装模块化的特点,软件方面应该具有通讯可靠、信息共享、控制灵活和网络一体化等特点,具体来说应包括下述内容:

2.1 设备智能化集成技术。

这里所说的设备集成指一次、二次设备的集成。其中包括变压器、输配电线路、开关设备及各种相关的配套设备、还有新型柔性电气设备(装置)这些电力系统的各种一次设备与保护、控制以及状态诊断等相关二次设备的智能化集成技术。上述设备实现智能化集成后,实体电网将是一个由面向自身具备完善保护、控制、诊断等功能,同时对面向整个系统具有标准化、数字化信息接口并在电网中发挥着不同功能作用的智能体的有机结合。这些智能体在智能化电网控制决策系统的协调和控制下,能够很好的进行合作,可以完成智能电网的运行目标。

2.2 全景信息采集及统一建模技术。

主要是变电站的一些基本信息的规范化、数字化以及一体化实现和这些信心有关技术的研究。智能电网三流一体化的基础是实现广域信息同步并且实时采集,即统一时标,统一模型,统一接口,统一规范和语义。全景信息采集包括与智能变电站有关的电源、线路、负荷、为电网等。当然标准信息及其交换技术,信息的管理,分析和应用的集成技术等也包括在内。

2.3 智能化变电站系统和设备系统模型的自动重构技术。

这一点所涉及到的是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一些智能装置的自我描述和规范;也包括基于以太网技术的智能装置的即插即用技术:研究变电站自动化监控系统对智能装置的识别技术、自动建模技术;研究当智能装置模型发生变化时的系统自适应和系统模型重构技术;研究自动化系统对智能装置的模型进行校验,对智能装置的功能及其模件进行测试、检查的交互技术;研究当变电站运行方式发生变化时,智能测控和保护装置在线自动重构运行模型的方法,后台系统自动修改智能装置的功能配置和参数整定的技术;研究自动化系统在智能装置故障时对故障节点的快速定位、切除和模型自适应技术。

2.4 间歇性分布式电源接入技术。

由于太阳能、风能这些目前大力提倡使用的清洁能源,一般都具有在比较偏远的地区储量丰富而且还相对不顾集中即资源比较分散、受气象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能量的波动很明显,用于发电则会呈现出间歇性波动特性等特点。由此可见若这些波动的电源直接并网,肯定会对电力系统运行造成很大的影响,包括电力供应最重要的安全、可靠、稳定电能质量等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以上这些就对电力系统的备用容量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而且由于这些间歇性电源的发电装置设计投资时事按其峰值功率计算的,所以在其能量波动大的情况下就降低了装机容量的可利用率。间歇性电源发展和利用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如何解决能量不稳定的问题。间歇性电源并入智能电网的接口――智能化变电站,此时就要求采取措施解决这个问题,发展对应的柔性并网技术,实现对这些清洁能源电源的实时监控、功率预测、并能做到灵活控制,尽量的减轻间歇性电源对电网冲击和影响,保证电网能安全稳定的运行。

2.5 智能化变电站广域协同控制保护技术。

此项技术基于变电站统一数据平台的广域协同控制保护的原理、实现方式、同步时间源技术、高速高精度测量技术、等间隔采样下的电气量计算技术、数据建模及交换技术、广域网时间传递技术、智能多系统、智能设备之间数据标准交换技术等。基于电力电子的智能化柔性电力设备的研发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包括不同柔性电力设备的拓扑结构研究,数学模型研究,功能特性及其对电网影响仿真与试验研究,以及自身控制与相互间协调控制策略研究等.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步伐的推进,必将研发出更多不同功能的柔性电力设备并在电力系统中获得应用。

智能化变电站第7篇

【关键词】变电站;智能化;操作;安全;培训

智能化变电站技术是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变革,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各个方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智能化变电站的三个主要特征就是“一次设备智能化,二次设备网络化,符合IEC61850标准”,即智能化变电站的信息全部做到数字化,信息传递实现网络化,通信模型达到标准化,使各种设备和功能共享统一的信息平台。这使得智能化变电站在系统可靠性、经济性、维护简便性方面均比常规变电站有大幅度提升。作为衔接智能电网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六大环节的关键,智能化变电站是智能电网中变换电压、接受和分配电能、控制电力流向和调整电压的重要电力设施,是智能电网“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三流汇集的焦点,对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智能化变电站的改造,对加强智能电网建设,提高电网防御多重故障、防止外力破坏和防灾抗灾能力,增强电网供电的安全可靠性,提高电网更大范围的能源优化配置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智能化改造过程中存在各种风险,并在改造过程中进行安全风险管控措施,从而保证智能化改造工作的安全性。

智能化变电站是数字化变电站的升级和发展,在数字化变电站的基础上,结合智能电网的需求,对变电站自动化技术进行充实,以实现变电站智能化的功能。除了变压器、开关设备、输配电线路及其配套设备之外,智能化变电站在硬件上的两个重要特征是:大量新型柔流输电技术及装备的应用,智能化变电站的一二次设备进行高度的整合与集成,所有的装备具有统一的接口。智能化变电站是采用先进的传感器、信息、通信、控制、智能等技术,以一次设备参量规范化、数字化、标准化信息平台为基础,实现变电站实时全景监测、自动运行控制、与站外系统协同互动等功能,达到提高变电可靠性、优化资产利用率、减少人工干预、支撑电网安全运行和可再生能源“即插即退”等目标的变电站。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同时涉及一次设备及二次设备的更换改造,在改造过程中既要保证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又要保证其他运行设备的安全,还要尽量缩短设备的停电时间,往往任务重、时间短。在对老旧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过程中,运行人员的停送电倒闸操作频繁,一二次设备改造牵扯面广,接线复杂。在改造中造成多专业、多单位、多班组交叉作业,现场人员多,人员技术素质不一、施工地点多,因此现场危险点多,极易发生各类违章和事故,为了保证用户可靠供电、电网安全、设备安全和改造现场安全,必须做好现场智能化改造的一系列工作:提前做好智能化改造变电站现场勘查,做好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安全措施和施工方案,周密做好停电计划,主管部门和各单位、各班组做好协调和沟通工作。我国至2020年将新增110kv以上变电站6000多座,且全部重点变电站都将实现智能化改造,预计将带来总计1500亿元以上的市场需求,当中电子式互感器、监控保护及自动化系统等设备需求量将占相当大的比例。电网智能化进程推进,电力监控随之朝着智能化一体化方向发展。

在以往改造过程中,从变电运行的专业角度来分析,重点从操作及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新设备验收和人员培训几个方面来分析讨论如何做好智能化改造的现场安全管理。(1)操作:倒闸操作是智能化改造工程的前提,运行值班人员要安全、准时、快速的进行设备的停送电,才能使施工人员按时施工。误操作是变电运行最大的事故,是责任事故,因此一定要杜绝误操作事故。智能化改造工程中涉及大量的停送电倒闸操作,由于工期的要求,每天要早早的停电,送电时也已经很晚,还要准备第二天的停电,且改造后的设备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在送电时出现,都会延长送电时间,所以运行人员的工作量非常大,因此误操作的风险也就非常大。(2)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由于施工单位存在大量的临时工,其人员素质、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较差,因此经常性存在违章现象,现场违章一般表现为随意扩大改造范围、不遵守安全规定及习惯性违章。重要表现为:随意跨越拆除遮拦进入非工作区、安全帽佩戴不规范、着装不符合要求、多高作业无保护措施,高作业随意上下扔物件和工具等。(3)做好设备的验收及人员培训工作:对于送电操作必须把握设备的质量关。包括:一次、二次设备的检修安装质量关、保证设备可可靠操作,闭锁功能正确、保证信号定义准确、后台机、调度的遥测、遥信、遥控、遥调功能的实现;保证遥测、遥信信号上传正确,遥调、遥控功能正常实现。这样在送电时就可以正常、顺利的进行倒闸操作,保证按时送电。新设备在验收阶段运行值班人员要始终跟着验收,验收期间要特别注意设备的性能接线、设备的操作方法、设备的操作注意事项。还要验收设备的五防功能是否齐全。投运前,认真检查设备的检修、试验记录,检查各项试验是否齐全合格。这样,在设备运营当中才能杜绝事故发生。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是一项复杂而全面的改造工程,除了以上的危险点外,还应该做好一些其他的工作,要加强保卫工作;要加强施工车辆及起重设备管理等,从而保证智能化改造任务的现场安全。在供电行业中,变电站电气设备多处于长期运行状态,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无人值守变电站的大量投运,对变电站设备的巡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监视设备的正常运行,通常要求巡视人员对变电站设备进行定时或不定时巡视,并对设备的运行状况,运行参数进行记录存档,作为将来设备检修的依据。目前大多数单位的变电站巡视,仍然采用人工巡视及笔录的方式,巡视工作的管理较为困难,设备的巡视质量难以保证,更无法对设备的性能进行动态分析。为了实现设备巡检的现代化管理,保证变电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减轻巡检人员和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加强巡视人员的监管,巡查与检修工作的衔接力度,使巡检人员的工作方式符合工作规范,迫切需要一套便于人员管理和操作的变电设备巡检系统来改变传统的巡检工作模式,保证人员到位,更有效地了解电力设备的运行状态和运行信息。

总之,对于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工程,要做好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的危险点分析,采取适当、积极、正确的措施,做好风险管控工作,做好现场安全工作,对保证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安全、顺利的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实现变电巡检管理的电子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最大限度减少漏检、错检,确保电力供应长期高效稳定运行。

智能化变电站第8篇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 一体化 信息平台 设计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b)-0001-02

1 一体化信息平台基本现状

1.1 各系统间独立性较强

以往的变电站当中,各子系统是互相独立的个体,对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的过程中,需对相关子系统的信息情况进行系统性调查,其中,信息数据内容方面存在交叉、重复的现象,无法促使资源共享的顺利实现,从而形成一种“信息孤岛”的状态。各系统的工作过程中,要求多台主机间的密切配合,信息资源处理的过程中受到同一时间工作的影响,经常会有一些故障出现,从而只会给维修部门徒增巨大的工作量,致使整体工作效率过低。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变电站迅速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变电站在本质上产生根本性的变化。智能变电站可将一体化信息平台设计划分成: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但是,整个电网系统当中各子系统间是互相独立的个体,智能变电站并未得到大范围普及,尤其是在电力资源的整个工作上,很多方面需进一步加强。

1.2 在线监测数据未得到科学合理化的利用

智能电网建设当中,作为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基础,智能变电站是非常关键的构成内容。智能变电站当中,电气设备在线监测属于核心设备,电气设备运行情况数据的采集与分析都是通过此系统来加以完成的。通过对各系统、运行设备作出综合性评价与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最终的结果采取相对应的应对措施,为电网的正常运行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支持。可是,目前电网系统当中,资源的利用效率是非常低的,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源并未得到科学有效利用,存在资源严重浪费的情况。为此,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设计是需进行深入探究的主要内容。

2 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设计原则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可促使变电站的整体运行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可是,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为最大限度确保整个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的完整及有效,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

2.1 注重推广最新的变电站设计技术

为促使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得到有效利用,在信息平台设计过程中,可借鉴过去成功的设计经验,对变电站最新设计技术有一定的掌握,再综合信息平台的各方面需求,科学利用变电站设计技术,从而促使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的设计更为科学、更加先进。

2.2 注重对信息技术及一体化设备的创新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设计经常会有各类问题的存在,为确保信息平台设计的科学与合理,信息平台设计过程当中,需注意做好信息技术及一体化设备的不断创新,从而使得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更加完整、性能更加完善。

2.3 坚持规范、高效、完善等优化准则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设计与创建主要是为智能电网提供服务的,为能够更好地应对智能电网的各方面需求,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设计过程中要认真遵守基本优化设计准则,按照规定设计标准,对信息平台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从而促使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设计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3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的技术特征及设计

3.1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的技术特征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技术具有以下显著特征:资源共享、高级应用性能、安全信息流、紧凑易扩展的系统性能。其中,资源共享指的是,能够统一获取相关信息,同时把信息存储在数据库里,对数据做出系统性的处理,促使各类资源实现共享,防止有信息不合理、重复信息等问题出现,从而促使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大大提升,这对于信息的检索工作将提供很大的便利。高级应用性能指的是,在变电站当中对信息进行统一处理,同时对各子系统输送的数据进行科学系统整合,从而达到远动信息直采直送的基本要求。安全信息流指的是,在相同条件下对信息做出具体访问,从而才能够保证信息的安全与有效性。紧凑易扩展的系统性能指的是在将智能变电站各性能加以完善的基础上,对一体化信息平台进行科学设计,从而保证变电站大规模运行与调度的顺利实现。

3.2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设计探究

3.2.1 设计基础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为此,信息平台设计过程中,一定要确保变电站结构的合理性,以信息数据的精准为基本保障。通常,智能变电站的信息源于外界当中,在相关操作后,能够把当前的一些信息全部转换成有利用价值的信息,为变电站工作人员提供所需数据。为此,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设计中,数据信息的处理通常是以分层式分布的,在对信息平台中心单位设计的过程中,要具备对全站数据信息的基本处理能力,这样才能够促使资源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3.2.2 数据与信息

对于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设计而言,有效性、实时性是信息平台的基本要求,为此,要想更好地满足智能变电站的未来发展需求,对信息数据处理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实现数据系统的互相对应,这样才能够保证各项工作在有序的状态下顺利完成。信息数据平台的创建,需以历史数据库和实时数据库的基础性要素,构建二者之间的联系,便于接下来日常工作中的具体使用。

3.2.3 内部结构

为在采集与处理数据时更加便捷,智能变电站内部结构平台设计比较复杂,要求每台计算机的端口要与主站、故障信息主站等紧密地连接起来,服务器内部要有专门的数据库,便于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相关信息要能够直接从数据库中随时调用,以减少中间过程中信息采集的繁琐程序,提高工作效率。

3.2.4 实时性浅析

对智能变电站进行一体化信息平台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可有效地确保信息平台工作的顺利开展。信息平台的实时性要通过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来实现,同时要求变电站通信系统的真实、高效。为更好地满足信息一体化平台的不断发展,智能变电站对信息网络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同时,一体化信息平台中的各方面性能分别分布在不同的变电运行O备当中,其与信息平台外的站内其他设备搭配在一起,促使变电站运行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4 结语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研发及应用以及国家政府部门对电力事业的支持,我国电网逐渐向智能电网不断发展。目前,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设计就是为建设智能电网做好充分准备。为促使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的顺利实现,要牢牢坚持信息平台设计准则,对变电站中的一体化信息进行科学合理地利用,创建平台架构、性能设计等,最大限度促使智能变电站一体化信息平台设计水平大幅度提高,为智能变电站的有效运行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 薛晨,黎灿兵,黄小庆,等.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应用[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1,31(7):110-114.

[2] 张守忠,郭瑞琦.分析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应用[J].科技资讯,2014(3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