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授课情况总结

授课情况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11-29 19:42:48

授课情况总结

授课情况总结第1篇

1.严格要求,形成记笔记的良好习惯

对于做笔记,学生往往有两种情况:一是认为书上有,懒得做;二是想做笔记,但由于上课速度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跟不上,有些学生半学期过后仍没做任何笔记,甚至在书本上连记号都没有,这样给学习带来诸多不便,学业成绩也往往很差。因此,在绪论课上就要介绍生物学笔记的作用、方法、要求,在以后教学中更进一步指导和督促检查,促使学生形成记笔记的良好习惯。

2.加强指导,提高记笔记的水平

笔记是一项具一定技巧性的活动。学习记笔记不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书写、绘图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和提炼笔记内容的能力。生物课是理科课程,理解思维是上课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教学生处理好听课、思考和记笔记的关系。如果思考与记笔记发生矛盾,要先跟随老师思路思考,避免因记笔记而使后继内容无法理解,对于笔记可写标题留空课后补充。对于新课要安排学生预习,先对内容有一个粗浅、大致的了解后,就可减少上课时听课的压力,记笔记时更有针对性。

还应当把授后教学自我总结视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经常性地开展此项工作,不断地反省,不断地总结,扬长避短,自我鞭挞,尽力追求教学的完善。我在实践中认识到,要做好授后教学自我总结,应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1)必须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般地说,授后教学自我总结内容应以公开课的评价要求为对照标准,落实知识、能力、觉悟三方面要求。从知识角度看,应检查新授课的科学性,检查对教材重点、难点的落实情况,总结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的程度的信息(情绪反映),核对数据、材料等;从政治课德育功能看,应检查能力培养目标,以及学生当堂课后的分析、运用情况。此外教学原则的贯彻,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应检查的。总结的形式一般是在每一节课后进行,以书面文字进行笔录,并依据新授课的教学内容而有所侧重,或注重知识体系、或注重能力方面、或注重觉悟方面,或三者综合。

授课情况总结第2篇

1.严格要求,形成记笔记的良好习惯

对于做笔记,学生往往有两种情况:一是认为书上有,懒得做;二是想做笔记,但由于上课速度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跟不上,有些学生半学期过后仍没做任何笔记,甚至在书本上连记号都没有,这样给学习带来诸多不便,学业成绩也往往很差。因此,在绪论课上就要介绍生物学笔记的作用、方法、要求,在以后教学中更进一步指导和督促检查,促使学生形成记笔记的良好习惯。

2.加强指导,提高记笔记的水平

笔记是一项具一定技巧性的活动。学习记笔记不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书写、绘图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和提炼笔记内容的能力。刚开始学生可能跟不上,可适当放慢教学速度,提醒学生记笔记的内容,每节课可留适量时间让学生整理补充笔记。尤其要避免学生将笔记记为教师上课的流水账,不加选择地全部记下,也要避免将笔记记成教师板书的翻版。上课是紧张的脑力劳动过程。生物课是理科课程,理解思维是上课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教学生处理好听课、思考和记笔记的关系。如果思考与记笔记发生矛盾,要先跟随老师思路思考,避免因记笔记而使后继内容无法理解,对于笔记可写标题留空课后补充。对于新课要安排学生预习,先对内容有一个粗浅、大致的了解后,就可减少上课时听课的压力,记笔记时更有针对性。

一个虚心好学的青年教师,应当把授后教学自我总结视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经常性地开展此项工作,不断地反省,不断地总结,扬长避短,自我鞭挞,尽力追求教学的完善。我在实践中认识到,要做好授后教学自我总结,应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1)必须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授后教学自我总结毕竟属于主观的东西,要使授后教学自我总结有实用价值,必须如实地反映教学的客观性。这里所说的教学的客观性,是指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等。授后教学自我总结必须忠实地记录教学实践中的成功方而和不足方面,切忌随心所欲,随意夸大成功经验,或只记成功之处,不足方面竭力遮盖;要克服露短揭丑心理。只有这样,得出的结论才能符合教学实际,从而使授后教学自我总结具有实效和生命力。

(2)必须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般地说,授后教学自我总结内容应以公开课的评价要求为对照标准,落实知识、能力、觉悟三方面要求。从知识角度看,应检查新授课的科学性,检查对教材重点、难点的落实情况,总结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的程度的信息(情绪反映),核对数据、材料等;从政治课德育功能看,应检查能力培养目标,以及学生当堂课后的分析、运用情况。此外教学原则的贯彻,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应检查的。标准和要求的高低一般与教师成长过程相联系,新教师可以低一点,以后逐步提高。切忌标准和要求的过高或过低。总结的形式一般是在每一节课后进行,以书面文字进行笔录,并依据新授课的教学内容而有所侧重,或注重知识体系、或注重能力方面、或注重觉悟方面,或三者综合。切忌流水账式,缺乏理性分析,或每次记录都是老面孔,单调无味,否则会失去授后教学自我总结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授课情况总结第3篇

一、独立学院学生学习本课程所面临的困难

(一)知识基础较差,知识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强

独立学院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够好,导致物理及力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存在困难,知识掌握情况不佳,特别是材料力学知识的学习情况不是很好,而《材料力学》作为《钢结构设计原理》的重要先行课程,与钢结构联系极为紧密,《材料力学》中轴向拉伸和压缩、扭转、弯曲应力、梁弯曲时的位移、应力状态分析、组合变形及压杆稳定等内容是《钢结构设计原理》中钢结构连接,钢柱、钢梁、压弯构件及拉弯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分析的重要基础。

(二)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本校的《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只有48学时,所选教材虽然知识全面、阐述详细,但课时有限,不能为学生进行深入详细的讲解,亦不能留给学生太多时间思考,这就导致学生学习本课程兴趣不高,形成一定程度上的恶性循环。而且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时候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充分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作用,通常都是“为考而学”、“为学而学”,而不是“为用而学”,故不能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能很好的将知识学以致用。

二、解决方案

(一)做好先行课程准备、搭建本课程的知识架构

《建筑材料》、《材料力学》等先行课程是学习钢结构设计的重要基础,为此授课前教师应与《建筑材料》、《材料力学》等课程的授课教师充分沟通,深入了解学生已学知识的架构和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在这些课程中的薄弱环节,并研讨学科交叉部分内容的讲解方法。由于独立学院学生自学意识及知识总结和连贯的意识不够强,建议教师在授课之初,制作《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知识架构并要求学生完成相关先行课程的知识总结,搭建知识框架,将学生所总结的知识进行汇总整理建立与《钢结构设计原理》的知识联系结构图,要求学生人手一份,每节课结束前留给学生一定时间根据自己的听课情况在知识结构图上作标记,课下根据复习情况在知识结构图上做相应记录,并以此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部分,激励学生加强对知识整体性和连贯性的把握。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技术在现代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内容较为抽象,特别是轴心受压构件及梁的稳定性分析部分,内容复杂,公式推导较多,难于理解,加之现实生活中,钢结构不似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那样随处可见,不能在学生脑海中形成较为直观的印象,独立学院学生的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稍差,对于复杂的知识,若仍采用一般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述,学生并不能建立空间思维,无法真正理解钢构件承载、变形及破坏时的状态,若采用视频、三维动画展示,则可以将钢构件受力状态非常直观的呈现给学生,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胜过教师“千言万语”的描述;又如,对于钢结构建筑,可以利用三维动画一步步展示其搭建方式和钢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使学生对于钢结构有整体认识,为此建议教师课上较多采用视频,三维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技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空间认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大部分学生都习惯于听老师讲授的教学模式,大学里每次课授课时间都相对较长,这种模式不仅不能保证学生能跟上教师的节奏,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由于多数学生没有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灌输式”的授课模式下听课质量不佳,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学生上述特点必须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改革,开展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建议授课教师控制好授课节奏,尽可能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模式,将学生分成若干个讨论小组,在课前布置一些任务,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复习和预习,并要求每个讨论小组将讨论结果整理汇总,于授课前一天交给教师,教师能够尽快地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新知识的预习情况,有针对性地授课,学生带着疑问听课,从而达到更好的授课效果,课下要求学习小组相互交叉出题彼此测试监督,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以此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协作意识。

(四)钢构件模型制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钢结构知识较为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高,独立学院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有所欠缺,且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知识的能力尚待提高,但独立学院学生动手能力较强,思维很活跃,见识较广,许多学生从小受过特长教育,口才、沟通、社会交往等方面有较高的能力和表现欲望,针对学生这样的特质,教学中除了采用多媒体动画,视频等新的教学技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之外,开展简单的钢构件模型制作活动,活动要求学生制作钢构件模型并组织答辩,学生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可以深刻地理解钢结构连接,搭建过程及钢结构的空间结构,且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和表现自己,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又能给予学生一个锻炼和表达自己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

(五)做好与后续课程的衔接

《钢结构设计原理》是后续专业课,如《建筑钢结构》、《钢桥设计》等课程的重要基础,故在授课之初需要做好与各位专业课教师的交流沟通,整理知识结构,建立完整的钢结构教学体系。授课之处即使学生清楚地理解课程学习的重要,针对学生上述特点,在授课前就应使学生充分理解学习《钢结构设计原理》的目的和作用,在授课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较多地展示钢构件在钢屋架、钢桥等钢结构建筑中的存在形式,同时,在授课期间组织学生参观钢结构建筑的施工现场或已完工的钢结构建筑,将钢结构建筑、钢构件、钢结构的连接直观真实地呈现给学生,联系学生课程所学知识以钢结构建筑为整体现场进行剖切式教学,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钢结构材料、钢结构构件和钢结构建筑之间的关系。

三、结论

授课情况总结第4篇

一、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评估工作的领导,成立评估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部门以上领导和各教研室主任组成。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股。

主要职责: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教学质量评估工作;每学期结束前召开会议,综合、审议评估结果,对评估情况进行讲评;组长负责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的组织实施;评估办公室具体组织协调,负责日常事务及评估的综合统计工作;小组成员按组长分工分别承办有关评估的具体事宜。

三、评估内容

(一)教案、课件质量和作业批改情况:教案格式是否规范,内容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教学重点是否突出;课件内容有无错误,选材(图片、视频)与教学内容是否相符,整体是否简洁美观;作业批改是否认真及时,有无批注等。

(二)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计划要求,是否针对不同授课对象设计内容层次,知识是否系统、是否突出重点,结合部队实际是否紧密等。

(三)教学态度:课堂授课组织是否严格,实习组织是否严密,授课内容是否严谨,课后辅导是否经常。

(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灵活,运用是否得当,能否启发调动学员积极思考,形成教学互动等。

(五)教学效果:以课程考核平均成绩好坏及课堂知识掌握情况为评估重点。

(六)课堂管理:课堂纪律是否严格,课堂秩序是否正规,学员听课是否认真。

四、评估方法

评估方法:教学质量评估按领导、教研室、学员、教学成绩四个层次进行评估。

(一)领导评估由评估领导小组组织进行。

主要方法:领导评估采取随机评估与定期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随机评估:每月一次,对当月有授课任务的教员评估。结合日常听课,随机抽查教案、作业等情况,认真填写评估意见,交教务股留存备案,作为定期评估的依据。

2、定期评估:每学期一次,在学期结束前20天对全体授课教员进行评估。

3、评估后对被评估教员进行讲评,并及时与本人沟通。

(二)教研室评估:

逐月进行评估,每月20日前将评估意见交教务股备案。各教研室自行组织,由被评教员所在的教研室成员根据该教员平时备课、授课等情况进行客观地评估。

(三)学员评估:

逐月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教务股备案。每月25日前,教务股会同学员队干部,组织学员对授课教员的授课质量以不记名问卷方式进行调查评估,学员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由教务股及时反馈到相关教研室和教员。

(四)教学成绩评估:

教学成绩评估是以课程考核成绩为根据进行的评估。期中、期末考试结束后的一周内完成成绩统计评估工作,评估的统计工作由评估办公室承办。

教学成绩评估的计算方法:本课程教学班平均成绩为8O分,其授课教员教学成绩评估分为9O分,以此为基点,平均成绩每增加1分,授课教员的教学成绩评估增加1分;平均成绩每下降1分,授课教员的教学成绩评估降低1.5分(平均成绩在6O分以下的,该教员的教学成绩评估分以学员考试的平均成绩计)。

五、评估的统计与总结

(一)评估总评成绩实行百分制。其中领导评估占3O%,学员评估占3O%,教研室评估占20%,教学成绩评估占20%。

(二)评估办公室汇总各方评估意见计算出分值,评出教员教学质量等级优:评估分≥90分;良:80≤评估分<9O分;合格:6O≤评估分<8O分;不合格:评估分<6O分。

(三)评估办公室将统计结果报训练处首长审查,提交评估领导小组审议,小组按优占10%,良占30%,合格大多数的比例确定评估结果,经校首长批示后进行公布。当学期教员课时补贴发放标准以评估结果为依据。

(四)新学期开始时,对上学期的教学质量评估情况进行总结通报,公布个人成绩,并对前3名进行通报表彰,按照第一名500元,第二名300元,第三名200元的标准进行奖励。

六、评估要求

(一)评估中,一定要本着对教学质量负责,对教员本人负责的态度,客观反映教员的授课真实情况,避免主观随意,做到客观公正。

(二)评估领导小组要加强对评估活动的领导,调度随机评估情况,指导业务部门建立好评估档案。在综合评估中,要以各层次评估统计结果为主,结合教学工作实际进行客观的定性评估。

(三)教务股收集整理评估资料,要把评估结果分别纳入教学资料档案和进入教员业务档案。

(四)其他短训教学评估方式可以此为依据进行制定。

(评估表格见附表)

附表:

教员教学质量评估表

授课教员 课程名称 填写单位 评议时间 评估项目 评估内容 分值 打分 评估得分 教

度 备课认真,教案规范,内容充分; 3分 作业批改及时准确,批注认真; 3分 不迟到,不拖堂,不提前下课; 3分 授课认真负责,态度好,易为学员接受; 3分 无擅自调课和缺课现象。 3分 教

容 讲授内容正确,概念清楚,定义准确; 4分 教学进度符合学期授课计划要求; 4分 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突出重点,讲清难点; 6分 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适当介绍近年来本学科的新进展; 5分 结合部队实际紧密,举例实用性强。 6分 教

法 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 5分 了解学生学习差异性,对接受能力较差的学员进行辅导; 4分 能够进行教学改革,注重能力培养与训练; 4分 教学方法运用适当、合理。 4分 教

养 讲课思路清晰,语言生动,口齿清楚,板书适当; 3分 教态自然,语言清晰、简练,亲和力强; 3分 教学用语规范,板书合理清晰; 2分 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2分 教

理 授课期间无睡觉、看课外书现象; 4分 无迟到,早退现象; 4分 课堂教学及实习期间管理严格,学员思维集中,课堂秩序好。 6分 教

果 教学具有吸引力,能激发学员对本门学科知识的兴趣; 8分 学员对教员讲授的内容印象深刻,能掌握大部分课堂教学

内容; 7分 课件选材适当,简洁美观,有利提高教学效果。 4分 最后得分 评估等级 说

授课情况总结第5篇

关键词:实用性;情景式教学;医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043-01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外交流的日益广泛,医学英语已成为以医学生的必修课。尤其是对外护理专业,流利的口语交流能力、英语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考研等。用人单位已不只是将眼光发在学历上,而是强调能力[1]。即便如此,厌学、缺乏信心等等情况仍然普遍存在。医学英语词汇繁多,拼写发音困难,语法和句型都有特殊性[2],传统的教学方法培育的学生即使通过了四、六级等考试,仍然不能用英语交流,不能胜任对外医疗护理工作,缺乏实用性。如何提高英语的教学效果是适应新形势下英语教育的难点与重点。教育学家雅克搏维次(Jakobovits)曾经调查研究发现,影响外语学习的几个主要因素,动机占33%,能力占33%,智力占20%,其他占14%。我们从学习动机入手,强调学习的实用性[3],将实际工作场景引入课堂,在英语教学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方法

本校全日制英护本科120名四年级学生,随机平均分为两组,以传统方法及创新方法分别讲授相同的5单元医学英语课,通过闭卷考试,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比学生对讲课内容的掌握情况、接受程度、学生满意率等。

1.1传统的医护英语教学方法:传统方法由资深教授讲课。是以篇章讲授为主,也使用多媒体。根据教材逐章讲授,教师备课,课堂上领读新单词,逐字、逐句、逐段地讲授课文内容,逐一讲授医学单词及用法,包括语法的讲授。领读课文。

1.2实用性,情景式的医护英语教学方法:由具有临床经验的带教教师,根据大纲要求,使学生明白要讲授的内容,如:Cardiac Arrest an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首先让学生真正的知道临床工作中,实际生活中应该如何去做Resuscitation(复苏),根据课文内容,掌握Cardiac Arrest的原因,实施Resuscitation的步骤。然后,结合临床工作,列举出实际工作中的真实例子及场景,讲解复苏过程,分析成功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模拟场景,引导学生对心肺复苏的相关知识,如病因、复苏流程等用英语进行表述。阐述过程中会遇到如胸骨:sternum,颈动脉:carotid artery等常用医学词汇,首先,看本单元提供的医学单词在哪里能够用到,由同学看音标读单词,教师协助矫正发音,讲解语音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帮助记忆,在需要时进行引导学习,大家记忆效果非常好。补充英语表述过程中需要的词汇,结合新学的医学单词大家共同完成用英语的表达练习。然后,返回到课文,同学按位置排序每名同学读一句,下一名同学对句子进行分析,较难的句子由教师总结讲评,并讲述实际工作中及新进展与教材的差异,更新同学的观念。课后总结,复习此项操作中用到的常用医学单词,并让同学脱离课本讲述学到的内容,或用自己的语言回答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学习有用的、实际的临床知识,摒弃过期的、无用的东西。

2结果

2.1由教研室主任组织,不记名问卷调查,对两种授课方法进行调查。并发放考卷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表1120例,不同方法讲授情况对比项目 传统方法讲授 实用性,情景式讲授赞同教学方式 46 38.3% 116 96.6%能学到知识 91 75.8% 117 97.5%对讲课感兴趣 62 51.6% 120 100%考试合格率(>80分) 98 81.6% 112 93.3%3讨论

随着对外交流的深入,医学英语已成为以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课,尤其是有意愿出国发展或从事涉外工作的人员。是一道必须跨越的门槛。随着因特网的日益普及,90%的医学网络信息都是英文[4]的然而,强烈的意愿还必须有好的引导。通过本教学实践对教学方法分析如下。

3.1传统性教学方法

第一,选用教材选择范围窄,授课内容偏离医院实际较远,涉及到的词汇术语偏窄,不能反映本学科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词汇,实用性较差,因脱离实际实用性不强,而导致学生厌学,产生逆反心理;

第二,传统教学法枯燥乏味,教师逐字、逐句、逐段地讲授课文内容,逐一讲授医学单词及用法[5]。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即便学生想好好学习,也难以一直集中精力。这种一多三少的教学方式,即教师讲得多,对学生引导启发少,师生间交流、讨论少,语言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少,使学生成为一个简单的存储器,是学生对知识缺乏兴趣,学习效果差。

3.2实用性,情景式讲授:以临床带教老师为授课教师,强调所学的实用性、先进行,语言从实际(医院情境)中来,教学中反映(体现)出医院的真实情境。本研究首先让学生了解现状,实际工作中的情况,再有意识的去学有用的东西,目的性强。进一步去理解课文,在批判中学习,既有互动又有分析,调动整个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单词的学习以自学为主,先教会自己拼读,再进行矫正,进行正确引导,学生会产生深刻的印象。加上马上要用,记忆效果好。课后总结,加深印象,加以互动式提问、总结,让学生以自己的语言,用英语进行表达,即牢固了所学的知识,又锻炼了口语。医护英语情境式教学法,强调实用性,更新性,将实际场景搬进课堂,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踏踏实实的去学习,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3.3应用价值:有临床经验的教师,结合实际,结合实践工作,先让其知道在学什么,带着目的再去学英语,批判性的接受书本的知识,并锻炼用英语进行口语表达,练习医学英语的听、说、读、写,做到现学先用,活学活用。教师有目的的为学生设计实用性的问题,即将书本上的知识变活,创造全新的教学模式。将这一方法推广,将有助于改变枯燥呆板的教学,为培养实用性的人才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参考文献

[1]张明亚,罗良平,赵辉. 临床医学实践教学发展反方向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6,(5-7):646-647

[2]缪军.对医学英语教学影响因素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5,4(5):308-309

[3]张梅,吕卓人,马爱群,等.论留学生内科学英语教学的关键环节[J].西北医学教育,2000,11(2):162-163

授课情况总结第6篇

关键词:收入分配;绩效工资;综合系数法;讲课补助

作者简介:张松灿(1967-),男,河南新密人,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督导办公室主任,副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教育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4.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7.023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7-0062-04

以工作的成绩与效果为根本依据给劳动者发放工资、薪金或补助,这是绩效工资制最核心的精神。绩效工资制符合“按劳分配、奖优罚劣”的原则,有利于落实总理“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1]的要求,有利于构建“使懒汉不再心安理得,使埋头做事的人更乐于奉献”的健康工作氛围。基于此,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作出了“按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慎推进’的原则,稳妥有序地在包括非义务教育学校在内的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2]的重大部署。这对实施完全意义上的事业单位聘用制,调动人员积极性,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具有深远意义。

综合系数法是笔者原创并成功实施的分配“教师讲课补助”收入的管理办法[3],体现了绩效工资的精神。值此国家在事业单位全面推行绩效工资制度之际,本着“切磋交流,持续完善,不断丰富,推广应用”的初衷,将此方法向同行予以介绍,希望能够对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有所助益。

一、综合系数法的总体介绍

综合系数是一个相对数,发挥对共同劳动成果执行分配标准的作用,综合表明某教师团队中每个教师的单位劳动能力所包含的单位补助标准,其名数单位是“元/权・节”。其分子项表示“某教师团队当期应授课获得的补助总金额”(单位是“元”),等于“学校制定的适用于全体教师的课节补助标准(单位是“元/节”)与该团队教师完成的授课工作总量(单位是“节”)的乘积”;其分母项表示“某教师团队当期授课过程中实际具备的总能力”(单位是“权・节”),等于“该教师团队每个成员的授课能力之和”,即“每个教师当月授课数量与其自身综合权数二者乘积的和”。综合系数便等于上述分子项与分母项之比,成为综合表明教师单位授课能力所包含的补助金额的标准,其名数单位是“元/权・节”。计算公式如下:

当期综合系数=■=■

1.时期问题。(1)“综合系数”的核算期限一般是“一个学期”,或教师工作任务比较固定的一个阶段,而不仅仅是“一个月”。在情况比较稳定的特定阶段,综合系数是恒定的,如果学期或阶段发生变化,则需要根据新的情况重新核算。(2)教师“个人的综合权数”的核算也以一个学期或根据教师变动情况及时计算,各期利用即可。综合系数法实施的关键是确定适当的权数,这需要各个学校根据自身情况认真讨论决定,本研究中设定的权数仅供参考。(3)“教师个人授课工作量”以一个“自然月”为统计单位,教师个人授课补助可以当月发放,也可以按学期集中发放。

2.教师及团队的界定问题。(1)本方法中所说的“教师个人或教师团队”,是指在本学校拥有人事档案身份的固定人员及其组成的教研室、专业或系,不包括由学校、专业或系短期聘任的临时代课人员。(2)按专业、分教研室计算或是系部全部教师合并一起计算,需视团队的人数规模而定。前者核算范围小,精确度高,后者计算量大但精确度小。

3.课时补助标准问题。“课时补助标准”由学校领导班子从宏观上根据办学规模和效益情况,参考同类学校的标准研究制订,并随学校发展情况逐期增加的原则予以浮动。一般以一个学年或一个岗位考核聘任期为限而变化。

4.教师及其团队授课“能力”的表示问题。《辞海》对“能力”一词的解释是“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活动中吸取群众的智慧和经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4]根据这种解释,本方法将“教师个人的综合内在素养”与“职业工作的完成情况”联系在一起,即由二者的复合叠加所形成的状态定义为“授课能力”,建立数学模型来表示,即“教师个人授课过程中实际具备的能力=个人综合权数×教师个人授课工作量”,继而“教师团队授课过程中实际具备的总能力=∑教师个人授课过程实际具备的能力”是合适的。

二、实施综合系数法的关键环节

从综合而非片面的角度入手,全面评价教师的讲课水平并数量化;校方根据教师及其团队的实际讲课水平并参考同类院校制订出统一的讲课补助标准,并随办学事业的发展而适当浮动;最后根据动态补助标准结合实际工作量发放补助。显然,“综合而非片面地量化评价教师”,是实施的基础和关键环节。

1.“综合评价”是必须首先确定的原则。(1)工作责任心、教学态度、教学效果、学生评议等是制约教师讲课水平的主观软件因素,它们具有在讲课过程中或之后才发挥其影响力的特点,它们构成对教师讲课水平的间接滞后影响。因此“由主观软件因素所产生的教师讲课补助问题”,本文认为应在学校全部教学任务完成后的“学期总评阶段”予以考虑并且兑现,而“平时补助”一般不宜考虑这些因素。(2)教龄、学历或学位、职称、周工作量、新旧课目等客观硬件因素,具有超前制约或直接支撑教师授课过程的特点,因此,“由客观硬件因素所产生的教师讲课补助问题”应于“平时补助”中予以考虑。鉴于此,本文主要就各种超前直接制约教师讲课水平的客观硬件因素开展分析,构建起“用综合系数法发放教师讲课补助”的一般原理或模式。至于主观软件因素给教师教学水平乃至绩效工资产生的影响,原理是相同的。

2.从实践经验出发,讨论确定“硬件因素对教学水平的影响强度”。每个教师身上所拥有的上述5种客观硬件因素,对其自身教学水平的“影响强度”不一样,可以用统计中的“权数”加以区别。根据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经过调查、分析和讨论认为:教龄权重15%、学历或学位权重20%、职称权重30%、周工作量权重25%、新旧课目权重10%,基本上能够体现上述因素对一个教师乃至团队教学水平的“综合但程度不同且角度各异的影响”。

3.确定“教师个人的因素权数”。(1)教龄:一般来说,该因素与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成正比关系。教龄长则教学经验丰富,业务熟练,教学效果好,反之亦然。但若与其他客观因素进行横向比较,则“教龄”因素对教师讲课水平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弱,故赋予15%的权数。然后,利用“每个教师的教龄占总体的比重乘以15%”即可得出每个教师的“个人教龄权数”,由此表明该教师在整个教师年龄结构中的作用。这种做法能够比较有效地矫正“教龄长但学历低从而补助少”的不和谐现象。公式是:

个人的教龄权数=■×15%

(2)学历或学位:“水平”的确不能与“学历文凭”划等号。然而,我们又必须用相对的观点科学地对待这一问题,我们应当在坚持文凭“真实、合法、体现真才实学”的原则下合理对待它,既不过分突出,也不过分贬低。学历或学位尽管不同,但总体上近似。因此从总体上考察(主要参考学制情况),赋予这类因素20%的权数,基本上能够体现其作用,同时直观地规定各类学历或学位层次的分值:大专为2、本科为4、硕士研究生为6、博士研究生为9,再利用“各教师的学历分值比重乘以20%”即可得出教师的“个人学历或学位权数”。公式是:

个人的学历或学位权数=■×20%

(3)职称:现实中广泛存在的“职称本位”思想,充分显示出“职称”因素的重要性。我们坚决反对过于突出职称因素的“单纯”观点,“名实相符,能力第一”的评聘原则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鉴于以上考虑,结合5种客观硬件因素的横向比较,赋予其最高的权数30%,并且直观规定各级职称的分值:教员为2、助教为4、中级为7、副高级为10、正高为13。教师“个人的职称权数”等于“个人职称分值的比重乘以30%”。公式是:

个人的职称权数=■×30%

(4)周工作量:学校教务部门所编制的各专业班次周课程表是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科学调度选配教师力量的法定形式。教学管理部门一般会按照“均衡”原则来安排教师的周工作量,而不愿意出现畸轻畸重现象。但是由于专业发展造成的新情况、每个教师对新专业适应能力上的差异,以及个人从教积极性等差异,便经常造成教师“周工作量”的不均衡现象。为了平衡教师工作量,同时鼓励克服困难勇挑重担的教师,从工作大局出发,应该考虑该因素对教师讲课水平的制约。经综合衡量,赋予25%的权数体现其作用,仅次于“职称”权数。教师“个人的周工作量权数”等于“个人周工作量比重乘以25%”。公式如下:

个人的周工作量权数=■×25%

(5)新旧课目:教师所讲授的专业课、基础课以及理论课程等应以专业化、专门化为发展方向,这利于每个教师展其所长,深入钻研业务,逐步建立起来“富于特色、术业有专攻”的知识能力体系,从而稳步提高教学效果。然而,由于教师供求方面时常存在数量及结构等矛盾,以及专业知识体系由于经济社会实践的发展而调整和变动等,使得“新旧课目”因素也成为影响教师讲课水平的客观因素之一。一般地,“旧课目”往往因为教师对知识体系熟悉、备课充分、驾轻就熟等受到欢迎,而“新课目”则需要教师从头开始、付出更大代价,故常受到排斥,但是办学大局又确实需要教师们开设并教好新课目。因此,在精通旧课的基础上发扬进取精神,随时接受新课并全力讲好新课,这才是教师应有的精神风貌,这才符合学校发展的要求。当然,随着教学计划日趋稳定,以及教师数量和结构矛盾的逐步解决,这种情况会逐步消除,该项因素的作用也会逐渐弱化。综合这些情况,赋予该因素10%的权数能够体现其影响,并规定:旧课目每门分值为2,新课目每门分值为4,“个人的课目权数”等于“个人课目分值的比重乘以10%”。这就有效鼓励了勇于进取,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的同志,拉开了与一般情况的差距。公式是:

个人的课目权数=■×10%

4.确定教师“个人的综合权数”。将前面计算得出的5项个人因素权数进行加总,便得出衡量教师个人教学能力高低的“个人的综合权数”。为了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人事部门提供详细的教师档案资料,并制订《任课教师个人的综合权数折算表》,从中提取上述5项因素并依照标准换算为数字,代入公式计算加总即可。公式如下:

个人的综合权数=?撞个人的因素权数=(教龄权数+学历或学位权数+职称权数+周工作量权数+课目权数)

“个人的综合权数”有两个作用:横向看,能够显示特定时期各任课教师在团队中的综合能力,即教学水平;纵向看,能够显示“教龄、学历或学位、职称、周工作量、新旧课目”等单项因素的影响强度在各教师间的分布比例。随着教师“个人的综合权数”计算过程的结束,我们长期所习惯的“定性评价教师讲课水平”的方法也走向终结,转变成了“在定性基础上用具体数量综合评价教师个人进而团队教学能力”的方法,这符合定性与定量管理相结合的发展方向。

三、综合系数法的实施步骤

1.准确统计出“教师团队当期应得的授课总补助金额”。首先统计“教师个人当期授课工作量”,然后得出“某教师团队当期授课总数量”,由它乘以全校统一的“课时补助标准”,便计算出该“教师团队当期授课应得的总补助金额”。

2.计算“教师团队当期授课过程中实际具备的总能力”。方法是将该团队中教师个人的授课能力加总求和。而“教师个人的授课能力”等于“个人的综合权数与当期个人授课工作量的乘积”。这样计算有一定的合理性。教师的讲课水平不是抽象的,是在个人内在的“教龄、学历、职称、周工作量、新旧课目”等因素层层复合叠加于授课任务的行动中逐渐积累和沉淀下来的。教龄、职称等因素的高低仅表明教师讲课水平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只有融入每节课的教学任务中,才能变成现实性。这体现了教师能力形成的过程,也是任何职业能力形成的过程。

3.求当期综合系数。方法是用第一步中的“当期教师团队应得的授课总补助金额”除以“该教师团队当期授课过程中实际具备的总能力”,即“该团队中教师的个人授课能力之和”,亦即“每个教师月实际授课数量与其个人综合权数乘积的总和”。用公式表示:

当期综合系数=■=■

“某教师团队当期应得的授课总补助金额”代表着全体教师当月共同创造的劳动成果,应作为分子;这个成果是由团队中综合能力及工作数量均不相同的特定教师相互协作完成的,故以“∑(教师个人月授课工作量×个人综合权数)”为分母项。分子分母之比的结果反映着“特定时期全体教师每节课每单位权数的乘积(即单位劳动能力)中所包含的补助金额”,我们把它称作“当期综合系数”,名数是“元/权・节”。它扮演着分配劳动成果标准的角色,在一定时期内该系数是恒定的,但会随着时期的变迁和办学效益的提高呈动态变化。

4.计算“当期教师个人应得补助额”。公式是:

当期教师个人应得补助额=个人当期授课工作量×个人综合权数×当期综合系数

教师“个人应得的补助额”加总后一定等于学校按预先确定的比例和课时补助标准从办学收入中所提取的“总补助金额”。二者从总量上是一致的,但是,综合系数法参与分配后的个人补助数额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别,原因当然归结于教师之间基于综合能力比较所产生的差异。“总量可控制性”和“微观差异性”的有机统一,正体现了综合系数法的科学合理性。

四、综合系数法的科学合理性

1.革新了“片面化的人才评价观”。依学历或职称制订补助标准是片面的,它没有综合、全面地考虑制约教师讲课水平的因素。实际上,职称相同的教师,还存在年龄或教龄、学历或学位、敬业或消极等差异。应该强调“职称”因素的主导作用,同时还要统筹考虑其他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并且予以数量化,如此才能把教师多侧面的进步反映出来,长期不变的津贴标准或方法如今变得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

2.营造了“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密切统一的管理局面。“一统就死、一放就乱”是管理者历来反对的两种极端状态,营造“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局面”[5],成为管理者的共同追求。学校根据总体办学效益情况,决定特定时期的授课补助标准,这有利于增收节支、保证宏观调控的权威性;每个教师应得的教学补助要靠与他人开展正当竞争从而增加个人的综合权数来获得,这实质是教师积极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过程。可见,综合系数法塑造了个人和集体统筹发展的机制。

3.体现了“同工同酬、按劳分配和绩效工资”的精神。“课时补助标准”是学校针对全体教师所完成的授课工作统一制定的,这与针对不同教师情况分别制定补助标准的习惯做法不同,符合“同工同酬”的分配原则;而且教师团队共同创造的总补助额按照“综合系数”并结合教师“个人的综合权数”进行二次分配后,每个人得到了属于自己的份额,这与个人工作量成正比,与自身综合能力成正比,多劳多得,多能多得,不劳不得。这正是按劳分配和绩效工资所提倡的精神。

4.起到了“增强教师素质,促进教师队伍均衡协调发展”的作用。在5项硬件因素中,只有“教龄”是不可控的“硬”因素,而“学历或学位、职称、周工作量、新旧课目”等都可成为教师积极谋求改变的可控因素,因此这4项因素给个人补助所造成的差异会日益趋同。由此,综合系数法具有促进教师队伍向结构高级和均衡协调方向发展的功效。综合系数法还把各种因素对教师教学水平表现的“影响强度”摆放于比较恰当的位置,既强调综合素质对个人及总体发展的作用,也不忽视个别因素的特殊作用,促使教师能够从中选取自己的弱项,积极进取,努力改善。

5.突出了“教学本位”思想。曾几何时,高校中出现了诸如“教授不上课,重科研轻教学”、“专职抽出时间取文凭、晋职称”等不良现象,这些做法实质上割裂了教学工作与职称等之间的联系。综合系数法的实施将有利于纠正此类现象,因为脱离教学工作的个人综合权数,没有意义和价值。把提高个人学历、职称等行为与积极承担教学工作密切统一起来,才是正确的方向。

6.符合动态调整的原则。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一些未被纳入此法的客观因素将会随着学校办学事业的发展而被发现并不断补充进来。届时只要按照综合系数法的模式赋予不同权数即可,没有必要也不会从根本上改变综合系数法。从这个意义上看,综合系数法构建出了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长期利益分配系统,适应将来更加复杂的情况。随着信息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编制程序,运用计算机统一管理综合系数问题,将使这项工作变得简单且有效率。

由主观软件因素所产生的补助问题应该作为单独的一块,依照上述原理套进即可。关键是赋予各主观因素适当的权数,在学期末予以运用并一次性计算和发放教师该方面的补助。

参考文献:

[1] .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DB/OL].新华网,2010-03-15.

[2]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决议[DB/OL].中国政府门户网,2010-02-28.

[3] 郑州市财政干部学校文件.关于计发教师讲课补助的实施办法[Z].郑财干字(1997)第02号.

授课情况总结第7篇

李培琴

[摘 要]大学课堂的教学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激发,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本研究根据(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性质与教学对象的特点,将小组授课法作为教改新途径应用于该课程的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促进师生互动,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

关键词 ]小组授课法;园林植物保护;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5-0073-02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大学课堂不应该是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课堂中来,而目前的大学课堂存在着这样的一些问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较少,课堂纪律不容易控制,学生出勤率较低,或者是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聊天或是看与课堂无关的书籍。为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笔者在《园林植物保护》教学中,尝试将小组授课法引入该门课程的理论课讲授和实验课的学习,通过两年的实践总结,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小组授课法也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本文结合实际授课经验及教学效果展开论述。

一、小组授课法在《园林植物保护)课程中的实施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级和2012级两届园林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该课程的开课时间为学生的大二下学期,其中2011级本科生90名,2012级本科生155名。学生S-6人为一个小组,每组选出小组长,组员分工合作,由组长全权负责。

在《园林植物保护》课程的理论知识讲授中,小组授课法的实施采取如下流程:确定小组——确定选题——课后备课——“小老师”授课——教师随堂点评——学生课后总结。首先,在该门课程的第一堂课上,由任课教师给学生展示往届授课小组制作的课件,借此阐明小组授课的指导思想、学习目标及执行意义;其次,确定小组之后,公布选题范围,由于该课程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而且开展小组授课法也是出于该门课程的知识点和病虫害案例过多,所以会对学生的选题进行一定的指导,主要是针对一些常见的并且危害严重的园林植物病虫害,整个过程由小组长负责,根据每个组员的兴趣及特长分工合作,通过学习讨论、采集病虫害标本及咨询相关教师,最终完成PPT的制作,期间可随时与任课教师保持联系;再次,由“小老师”登台讲述小组制作的PPT,在讲述的过程中可带上自己采集的病虫害标本,让台下的同学加深对台上“小老师”授课内容的理解;最后,进行随堂点评,先听取台下学生对台上以“小老师”为代表的小组的点评,再由任课教师进行点评。对于学生一致认可的,只做归纳与总结;对讨论中出现的不同观点或集体判断错误,教师须通过分析推理,对不明确的知识点加以精讲,对容易混淆的问题加以澄清,对错误讲解的给予更正,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判断,并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使之更具条理性。每个小组在听取了台下学生和任课教师的点评后,课后总结授课的经验与教训形成总结报告,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依据。

在实施小组授课的过程中,有些环节是作为组织者与辅助者的任课教师必须予以注意的。首先,学生在选题设计时切记过大过多,应该选择某一个点重点讲解,而不是平铺直叙,没有重点,并规定每组只能花10-15分钟讲述。其次,关于小组职责分工,任课教师要督促小组长协调好组员之间的分工情况(如材料收集、PPT制作、讲述等).充分发挥每个组员的潜能,并在课件首页中注明每个组员对本组授课的贡献百分比,以此作为每个组员的平时成绩考核标准。

实验课中的小组授课与理论课程不同,应该根据学生在实验课中的动手能力,完成实验内容的情况,做完实验后对实验相关标本、仪器及试剂是否物归原位等情况进行考核。

二、小组授课法在(园林植物保护》课程中的教学效果评价

1.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为了了解小组授课法在《园林植物保护》课程中的教学效果,笔者在课程结束的最后一周进行了问卷调查,综合两届学生共240多人的问卷调查结果,对于“你如何看待小组授课法在教学中的作用?”这一问题,回答“非常好”的约占32.5%,回答“好”的约占54.3%,回答“一般”的约占13.2%;在“《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教学中最喜欢之处”这一问题中,85.3%的学生都选择了小组授课法,其表述主要包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由学生来讲解课程中的某些知识点,讲解方式更贴近学生,更容易理解”,等等,从这些表述中可以看出,小组授课法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接纳与肯定。

2.学生的课堂表现。除了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小组授课法在课堂中的教学效果,从实际授课过程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小组授课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首先表现在“到课率”和“抬头率”的大幅度上升。推行小组授课后,每次上课前学生都翘首盼着新“老师”的登台亮相。好奇心使他们不愿错过任何一次欣赏和学习的机会。对于听课的学生而言,积极性大大提高,因为大家期待着同学们的精彩演讲。如此一来,令人头痛的“到课率”和“抬头率”就迎刃而解。

3.学生对待本课程的态度。采用小组授课的方式,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感,每个小组都想在讲台上得到最佳的表现,获得教师和学生的认可。每当“小老师”登上讲台,台下就会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他们利用图表、动漫、视频剪辑等辅助手段进行讲解,相互配合,声情并茂,有的小组甚至是由两位“小老师”登台讲课,这足以看出学生们都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随着合作小组的不断成功,受其触动与鼓舞,性格内向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小组授课法不仅让学生体验了发现、研究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4.学生的心得体会。在学生对小组授课的习作总结中,大部分学生都对PPT制作的过程感受颇多,主要有“在PPT的制作过程,你不由自主地学到了许多东西,因为要展示、要吸引观众,必须是写新鲜的,所以得大量搜索资料完善PPT,获得听众的好评”; “以前从没有上台讲述,第一次登台讲课非常紧张,担心自己会出丑,但是不管我们在讲台上讲的好与差,都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内心受到了鼓舞,因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有成长”; “老师鼓励我们自己制作PPT并讲授,这一创新型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从各方面查找资料的能力”; “这种新颖的方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让给学生,让我们真正主动地去学习,这种方式可以锻炼我们的选材、采集、总结、制作、演讲等方面的能力”等。

授课情况总结第8篇

1.齐齐哈尔医学院外语部,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2.齐齐哈尔医学院教学与研究评估部,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3.齐齐哈尔大学教育与传媒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4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外语部,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5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麻醉科,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6齐齐哈尔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摘要] 目的 分析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双语教学的现状及工作改进措施。方法 选取本校2011级临床专业和部分小专业班级学生共计420名,作为教学对象,将医学英语引入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过调查问卷及模拟考试的方法,观察授课效果。结果 学生英语考试平均成绩(75.2±9.8)分高于传统授课(52.1±12.6)分,(P<0.01)。且学生反馈良好。结论 医学英语引入大学英语教学中,并加以改进,学生接受效果良好。

[

关键词 ] 医学英语;双语教学;公共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R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a)-0041-02

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双语教学的发展,为了克服诸多弊端,黑龙江省部分医学院校整合了公共外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内涵,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如何把大学英语和双语教学的环节衔接好,使大学生顺利地从大学英语的学习过渡到双语教学的学习中,是一个急待探讨的问题[1]。就此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校2011级临床专业和部分小专业班级的420例。其中临床专业226名,药学专业65名,影像学专业55名,临床医学与英语专业74名。男生153名,女生267名。学生年龄18~25岁,平均年龄为(22.2±2.8)岁。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10例,进行对比分析。

1.2 研究背景

西方发达国家于上世纪中叶开始双语教学,且双语教学研究也早已进入成熟时期。我国双语教学始于中国加入WTO之后,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国内专家对双语教学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与策略研究。但是,在众多研究中,对医学专业双语教学与公共外语教学衔接的相关研究甚少,故值得深入探索[2]。与此同时,我国相关人才较为紧缺,但我国对既懂专业知识又通晓外语的复合型医学人才需求潜力巨大。为此,本课题以黑龙江省部分医学院校的公共外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整合为研究视角,对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以分析,为医学专业双语教学奠定基础。

1.3 方法

本次研究项目初期采用文献调查法与文献分析法对现有解决双语教学与大学公共外语教学衔接问题的理论,教学策略等进行研讨。第二阶段,运用问卷调查方法与访谈法对教学主体进行学习能力,学习情况的分析。第三阶段,采用定性,定量方法,对原有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改革,结合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将医学英语引入大学英语教学,进行实践与取证,检验双语教学的教学方法,量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阶段,通过经验总结法对本课题研究进行总结。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对照组:传统双语教学,由本校老师常规课堂授课。实验组:①通过对部分医学院校大学公共外语教学进行实证研究,对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剖析。②总结衔接与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在本科公共外语课程设置中加入基础医学英语成分,通过形成性评估检验教学效果。③在不影响正常外语教学的情况下,安排掌握医学知识的外教为学生进行学术讲座,为双语教学的开展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④对学生成绩进行量化考核,利用成绩分析软件对所统计的数据进行梳理,总结不同阶段双语教学与公共外语教学衔接的规律,为双语教学的良性发展提供数据和理论依据。⑤对高年级学生进行临床医学英语的讲授,营造全英文交流的环境,总结和探讨该阶段双语授课的特点,通过评估量化表分析公共外语教学对双语授课的影响,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实现双语教学与公共外语教学的有效衔接与整合[3]。⑥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资源。应用Flash动画、图片、语音、视频等表现形式辅助授课,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教师根据所要授课的具体内容合理的选择教学媒体,把复杂难懂的知识通过课件的形式更加生动的展示给学生,还可以通过网上授课的形式,开展网上医学英语课堂,淡化老师主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4]。

对两组同学分别授课结束后,组织进行考试,考试包括笔试、听力、及口语问答统计成绩。对两组学生的成绩进行比较,再对实验班的同学发放授课情况的调查问卷,分析反馈情况[5]。

1.4 统计学方法

考试成绩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得计数数据用%表示,运用χ2检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学生考试成绩

授课完毕后,实验组学生在英语考试中,平均考试成绩为(75.2±9.8)分,高于传统授课的平均成绩(52.1±12.6)分,P<0.01。说明改进后的医学英语双语教学方案,效果较为显著。

2.2 学生对改进后的英语教学方案的认可度

授课完毕后,发放调查问卷,结果见表1。学生对实验组的教学方案比较认可。

3 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考试成绩为(75.2±9.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考试成绩(52.1±12.6)岁,表明改革后的医学英语双语教学达到了预期目的,相比传统英语教学有一定的优势。问卷调查的反馈显示,96.2%的学生认为改革后的医学英语教学更具趣味性,大大提高了自己学习医学英语的兴趣。63.3%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比较人性化,更易被人接受。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口语、听力水平在新的医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实施下较原来得到了提升。但仍有部分同学还不能尽快适应此种教学模式,认为课堂教学节奏较传统模式快,知识不易消化。这就要求相关教学工作者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体裁,因材施教,合理掌握授课节奏,最大程度的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听课需求。总之,医学英语教学具有跨度较大的授课特点,它的发展必须依赖于高等医学院校对医学英语教学的高度重视,创造出适合这一学科发展的良好平台,支持并鼓励专业教师与英语教师共同合作。同时,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最大程度去迎合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提高医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医药领域培养复合型的高质量人才[6]。本次研究表明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双语教学经过合理有效的改革措施,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参考文献]

[1] 陈桦,李爱华.医学英语教学中几个重要因素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基础医学教育,2012(3):187-188.

[2] 张晓波,陈超,黄国英,等.医学双语教学的发展、模式及策略[J].医学教育探索,2014(4):42-44.

[3] 刘彦娟.医学英语教学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1220-1221.

[4] 陈晓明.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考[J].医学教育,2012(1):l7-l8.

[5] 陈淑霞.加强与改进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工作的若干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3(5):13-l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