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二综合素质自我总结

大二综合素质自我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11-02 09:26:49

大二综合素质自我总结

大二综合素质自我总结第1篇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及《河南师范大学学生素质发展综合测评暂行办法》,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科生综合素质测评每学年进行一次,分年级、分专业进行量化排名,测评结果作为评优评先及奖助学金评选的依据。

第三条素质发展综合测评应坚持以下原则:

1、客观性:综合测评要真实准确,全面反映本科生平时表现。

2、公开性:坚持自我评价、群众测评和各级组织测评相结合的原则,测评过程及测评结果公开。

3、公正性:测评要严格按照测评细则统一标准执行,准确评价、规范操作,确保测评过程及结果公正。

第二章 组织领导

第四条学院成立综合测评委员会,负责本科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成员由副书记、负责本科生工作的副院长和各年级辅导员组成,具体工作由主管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负责实施。

第五条各年级成立由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组成的测评小组,负责本年级的测评工作。

第六条综合测评结束后,各年级测评小组及时向全年级学生公布测评结果,接受大家监督。如有在综合测评过程中弄虚作假者,一经核实,严肃处理,取消一切评先评优资格。

第三章 测评内容与方式

第七条本科生综合测评工作每年9月份进行,测评上一学年学生的综合表现。

第八条测评内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专业和专业技能素质以及文体素质等。

第十条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理论学习及活动开展情况;爱国、爱校的情操;社会公德、集体观念;宿舍文明建设、遵纪守法等情况。对学生参加政治理论有关的各类竞赛、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参加集体活动、道德方面有突出事迹等予以加分。

第十一条专业素质包括:学业成绩、专业技能(如外语、电脑、普通话、书画)。对获得各类艺术类专业竞赛奖励等予以加分。

第十二条文体等素质包括:参加体育活动、体育竞赛情况;参加文化艺术类社团情况;担任学生干部经历、工作情况;参加社会实践、科技竞赛类社团情况;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对主要学生骨干,重大活动的主要策划者、参加者,社会实践表现突出者、科技竞赛获奖者、有科技成果者等予以加分。

第十三条本细则中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体素质三项得分均是百分制,最终增加或扣减的分数均需乘以折算比计入总分。即综合测评最终得分:

综合素质测评最终得分=思想道德素质×20%+专业素质×65%+文体素质×15%

第四章 测评办法

第十四条 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本项最高分为20分,分值=个人得分/参评人员最高分*20)取消基准分

1. 积极参加学校或者学院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团日活动或者讲座,每次加1分;(本班的团日活动以次数算,缺勤一次减1分)。凡党校考试成绩在80-89分之间者加1.5分,90-100分之间者加3分,其他成绩不加分。(以学员鉴定表打分为准,考试作弊者不计算此成绩,并按考试作弊处理。)

3. 坚持浏览先进思想网站,阅读红色经典作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者加2分。

4. 校内住宿并积极参与宿舍文明建设,被评为校文明宿舍的,成员每人加2分。(校标兵宿舍的宿舍成员每人加2分,校文明宿舍的宿舍成员每人加1分;获院文明宿舍的宿舍成员每人加0.5分。)

5. 凡获得校级先进班集体者、文明班集体,成员每人加2分;主要负责人加3分(辅导员老师处有记录)。

7. 自觉遵守宪法和国家的各项法律,严格遵守校纪校规。遵守课堂纪律、考试纪律、宿舍管理办法、考勤办法者加2分。

8. 因故不能正常出勤,未履行请假手续无故旷课的,按实际旷课学时计算,每旷课1学时扣除1分,履行请假手续,逾期未办理销假手续的视为旷课,直到扣完为止。

9. 凡无故不参加校、院、班安排的活动、任务者每人/次分别扣2、1.5、1分;(公共活动不加分,无故不参加按旷课处理,迟到、早退按上课考勤算)。

10.违犯校规校纪,被校、院、年级通报批评者,每人次扣10、6、4分,集体受到通报批评的,扣除全体成员相应分数。

第十五条 专业素质方面:(满分65分,其中学业成绩最高分55分,学业表现占10分)

1. 专业素质表现总分由学业成绩、专业技能表现和扣分三部分构成。学业成绩最高分为55分,专业技能表现最高为10分。

计算公式:学业成绩+专业表现-扣分=个人专业素质成绩

学业成绩的计算公式:(本人平均学分绩点∕全专业最高学分绩点)×55

2. 有到外校或出国交流等情况,成绩须以相关教务部门出示的证明为依据。

3.转专业学生业务课成绩按测评当年课程体系计算。(但学籍在半年之内有变动者不参与评先评优,只参与综合测评的计算)

4.专业素质表现最高为10分。

专业表现得分 =(个人专业表现总分/本专业专业素质得分最高分)×10.

学业表现附加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凡第一次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者加4分,第一次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者加6分。第二次通过者加分减半。第三次(含第三次)以后通过均不加分(注:以考试成绩或证书为通过标准,且仅计算一次。)

(2)凡通过全省或全国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者加2分,通过三级3分,通过四级加4分。(注:以证书为通过标准,且仅计算一次。)

(3)凡参加全国普通话等级并获得一级乙等以上者等加3分,二级甲等加2分,二级乙等加1分,其它不加分。(注:以证书为通过标准,且仅计算一次。)

(4)凡通过全国心理咨询师考试三级、会计师从业资格初级考试者加2分。(以证书或者成绩为准)

(5)凡在学习知识之余,勤于思考,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在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论著)者(限第一或第二作者),除按学校有关规定给予适当奖励外,另在综合测评中适当加分,其中省级刊物每篇加7分,部级刊物每篇加10分(限与化学专业或者教育有关)。鼓励学生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凡有稿件被广播站采播者每篇加0.5分;被学生工作通讯、校报、新乡日报等采用者,(包括学校蓝天网等)每篇加1分;凡被省级或省级以上新闻单位采用有关宣传我院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报道者每篇加3分,其它方面如果不反应我校或者我院的文章不计算在内。

(6)在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化学实验大赛中参加实验展示的同学每人加5分。

(8)参加院暑假,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按证书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分别加2, 1.5, 1分。

(9)获得首届“校园之星”荣誉称号者加5分,校园之星提名奖者加3分。

(12)其他科技创新活动,尽量以官方机构组织(有行政级别)的为准,可参照上述类别进行加分,其它机构的竞赛和活动,原则上不加分。

6. 学业表现的扣分从基本分中扣除,扣完为止。

(11)凡在学期期末考试过程中作弊者,在总分中每人每次扣10分,累计扣分。

(12)凡是在学期期末考试中挂科者,在综合测评总分中扣除每人每科扣5分。(包括必修课,限选课,公共任选课)

第十六条 体美素质方面(本项最高分为15分){基准分5分}(根据最后的成绩而定是否要加基准分)

1. 体美表现总分文体表现和扣分两部分组成。

计算公式:文体表现总分=(个人文体表现原始总分/本专业文体表现原始总分最高分)×15

2. 文体等素质包括:参加体育活动、体育竞赛情况;参加文化艺术类社团情况;担任学生干部经历、工作情况;参加社会实践、科技竞赛类社团情况;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对主要学生骨干,重大活动的主要策划者、参加者,社会实践表现突出者、科技竞赛获奖者、有科技成果者等予以加分。

文体表现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1)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凡一学期内能坚持课外体育锻炼者加1分;

院级卡赛、迎新篮球赛获得一等奖加3分,二等奖加2分,三等奖加1分,参与奖加0.5分,参与排练或训练但最终未上场者不加分。

元旦晚会,红歌会等各种晚会参加者每人每次加1分。

(4)凡参加校健美操比赛(竞技健美操、大众健美操)每人加2分,获一、二、三等奖分别加4、3、2分。

(5)文体活动训练不加分,迟到、早退、不到或经常不到者酌情扣分。

(6)凡获得省级三好学生、省级模范学生干部均加6分,市级优秀大学生加4分,凡获得校级三好学生标兵、三好学生、模范学生干部、实践先进个人、文明学生、优秀团干、优秀团员者均加3分,院级三好学生、模范学生干部、实践先进个人加2分(包含优秀宿舍长)。在优秀团员基础上获得校“青年五四奖章“者另加2分。其它情况按章酌情加分。(注:优秀团员和优秀团干;各类社会实践个人只按最高级别加,不累加)

3.文体表现的扣分从基本分中扣除,扣完为止。

(1)凡校院、班级要求统一参加文体活动而无故未参加者,每人/次扣3分。

(2)凡班会无故缺勤者每人/次扣1分,并按有关规定处理。

(3)凡体育达标未能达标者每人/项扣2分。

4.学生干部加分:

(1)学生干部(包括年级干部,班级干部、党支部委员,学生会主席团及社团联合会主席团)工作满一年者根据实际情况最高加6分;(兼职只加最高,不累加。各年级辅导员可根据学生干部本人实际表现给以分值,最高不超过6分)

(2)学生干部(包括学生会及社团联合会正部长以上、社团第一负责人,校党政职能部门及直属单位工作助理)工作满一年者根据实际情况在总分中加4分; (同上)

凡工作半年者根据实际情况在总分中加分均减半,但因违纪或受处分而离职者则不加分。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七条 综合测评附则

1.凡考试成绩不及格者,不能参加一、二等助学金的评选。凡专业课考试不及格者,在综合素质测评总分中每门扣除5分,且取消评先评优资格。

2.凡受学校警告以上纪律处分者不能参加年度评优、评先。

3.综合测评的结果是学生奖学金评定及评优、评先工作的依据。凡综合测评总分排名在学生总数前5%者,可参加“三好学生标兵”的评选;排名在学生总数前20%者,可参加“三好学生”的评选;凡综合测评总分排名在学生总数前50%者,可参加“模范干部”的评选。

4.学生毕业时,按其综合测评总分排名先后向用人单位推荐就业。

5.凡涉及加分的奖项和荣誉需附上相关书面奖状原件;凡发表的涉及到加分的作品需附上相关的原件或复印件,特殊情况另议。

6. 所有加分、扣分项目以班级、专业、年级、学院和学校各部门的记录资料为准。所有资料在综合测评开始前交年级综合测评工作小组,请同学们监督。

7. 在此次综合测评工作期间,同学们若有疑问可向综合测评小组成员和辅导员提出。

8.本条例自2013年09月10日起实施,以前条例自本条例实施起作废。

9.本条例解释权归化学化工学院所有。

河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二零一三年九月十日

2010级附则:

3. 参加其它学院举办的各类比赛也分别按2、1.5、1、0.5分别产生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必须加盖团委公章)。

大二综合素质自我总结第2篇

[关键词]普通高等学校 国防生 培养

国防生综合素质的强弱,直接影响或制约着我国国防力量的生成与提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工作。当前,我们要进一步规范国防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内容和程序,积极探索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方法,使国防生的培养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化、系统化道路。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1.充分认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首先,加强国防生领导力培养,是提高国防生培养质量的客观需要。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领导力、管理力是带兵者在领导活动中率领并引导被领导者朝目标前进的能力和影响力。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吸引和影响部属的能力,这是一名合格军事指挥员最核心的能力。当前国防生培养只在政治素质、军事素质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目标要求,虽然这些也是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组成部分,但并不表示具备这些素质就具备领导力。因此,把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领导力作为国防生培养目标明确下来,是提高国防生培养质量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其次,加强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是改善我军干部队伍素质结构的实际举措。当前,毕业国防生大多文化基础扎实、科技素质高、思想观念新、进取精神强,但也存在军事技能基础薄弱、管理带兵能力不够强、基层实际工作能力欠缺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就是在培养过程中着力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为部队输送合格军事人才,不断优化我军干部队伍素质结构。再次,加强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是增强我国国防实力的助推器。建设战斗力强大的国防,既要有先进的军事理论、体制编制和武器装备,更要有一支综合素质能力强的指挥队伍。

2.加强对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工作的组织领导。组织机构是保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推动这项工作的健康发展,应成立顶层设计和全面协调的组织领导机构,负责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标准化教学制定、培养评估、服务保障等项工作的总体设计和组织协调。与此同时,还应成立培养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最直接的组织管理机构,负责招收选拔、军政训练、教育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为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另外,需要从驻地部队和院校中选调一些军政素质兼优、领导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干部充实到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队伍中来,充分发挥其示范和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把国防生的综合素质潜能发掘出来。

3.突出发掘国防生领导潜能和实践锻炼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充分发掘国防生的领导潜能。将国防生的领导潜能作为内容列入国防生的课程设置、教学活动及配合实践活动中来。针对国防生特点,制订详细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计划,培养计划应包括基本的领导能力、科技信息、人文素质、动手能力等。在第一、第二学年,主要确保所有招收选拔的国防生在每一学期都能接受到驻校选培办给予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指导建议。第三学年,主要记录国防生的表现和潜在性的数据,并对这些表现进行总结。第四学年,主要是指导国防生以及以他们的表现为基础,为每一位国防生填写一份详细的综合素质能力评估报告,作为组织考察和培养的重要依据。其次,要把实践锻炼作为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由于提高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不只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因此,要把每一个可能影响国防生成长的因素都充分利用起来。总之,将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工作深入到生活、学习、训练的方方面面,使国防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综合素质。

二、规范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程序

1.制定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目标。当前国防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培养目标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在《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中也只提出要培养国防生的政治素质、军事素质及身心素质的要求,但现有的国防生培养目标体系中并不包含领导能力的内容。因此,要有效地培养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尤其是领导管理能力,就必须将未来战争和部队建设对军官综合素质能力的需求以及国防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将培养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以及我军未来的综合素质能力人才作为国防生培养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努力方向。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目标,应该是通过系统和规范培养,使国防生逐渐成长为未来战争和部队建设需要的综合素质能力人才,简而言之,就是学校要为军队的未来培养合格的综合素质能力人才。

2.明确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内容。依据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要求和国防生实际情况来看,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管理素养。这是成为领导者的前提条件,也是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最基本的内容。国防生是未来的军官,需要在政治素养、品格与价值观、身心素质、形象气质等方面打下坚实基础。在政治素养上,要求国防生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熟悉人民军队宗旨和光荣传统、热爱人民军队、有献身国防的思想等。在品格方面,应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以及军人思想道德规范为主。在价值观方面,应积极引导树立忠诚、诚信、奉献等价值取向。身心素质上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人格,具备坚强的毅力、自信等意志品质。形象气质上具有军人的仪容仪表、礼节礼貌、作风纪律、日常养成等。

二是信息技能。这是领导者获取被领导者或追随者信任和忠诚以及带领他们实现组织目标的技能。对于国防生来说,不仅要培养其一般技能,也要培养其作为军事领导人才的特殊技能。一般技能,是指完成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一般技能应该包括:敏锐的洞察力、高超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超强的记忆力、创造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现代办公能力等。特殊技能应该包括:人际交往技能、决策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协调能力、监督执行能力、战略战术技能等。

三是领导方式。领导者在具备管理素养和信息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去实际行动,要能够动用他们具备的一切素养,运用所了解和掌握的一切知识信息,综合所知道的一切方法为下属提供目标、方向和激励。培养国防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也需要引导其将所具备的素养和掌握的技能运用到领导行动中去,并掌握相应的领导行为方式。这些行为方式包括:为下属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身先士卒、合理奖惩、培养和指导下属、善于用人、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等。

3.规范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程序。为保证国防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受到相应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训练,确保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有序而渐进地提高,应该遵循四阶段培养程序。第一阶段:初始测试。按照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目标和内容设立一整套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开展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训练之前对国防生进行一次摸底测试,并以此建立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档案。经过测试,可以对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和潜能进行了解,分析每个国防生能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清楚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实际状况。

第二阶段:制订计划。根据初始测试的结果,分析国防生现有综合素质能力水平与培养目标和标准之间的差距,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培养计划可分为培养阶段、制定阶段性目标、设置培训内容、安排保障四个方面。一般来讲,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可划分为基础性学习、针对性提高、综合发展三个阶段。制定阶段性目标,可以将总体目标划分成若干个小目标,最后将这些目标串起来,以保证实现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总目标。设置培训内容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针对性原则。即在一定时期的培训内容要针对该阶段的培训目标;二是适应性原则。即培训内容的设置要考虑到院校的实际情况。制订计划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要安排保障,具体又可分为组织保障和后勤保障,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要将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机构和人员身上,确保各项培训计划内容顺利有效进行。

第三阶段:实施培训。这是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计划的执行环节也是中心环节,培训工作的质量将决定整个培养的成效。借助目前的军政训练计划,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训的内容融入军政理论课、日常训练和假期集中训练中;开展专门的综合素质能力知识、信息技能和领导行为方式的授课培训和专家讲座,对国防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咨询;借助日常管理活动的实施,对国防生在日常管理生活中的领导实践进行指导。

第四阶段:评估总结。评估总结是对一个培养周期(即国防生培养的全过程)或一个培养周期内的某个阶段对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计划实施效果的测评和总结。包括评估和总结两部分内容,评估主要依据综合素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进行测量,从而对整个培养过程进行全程、全面的评估。

三、科学培养、实践提高,创新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方法

1.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是正确引导。国防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直接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灌输,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誉观、业绩观;校园里的各种人文活动,如知识竞赛、科技咨询、学术讲座、文化培训以及社团活动可以增长国防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全面提高国防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有助于加强国防生与他人和社会的联系,锻炼国防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是有效激励。校园文化的核心是要创造出共同的价值观念。良好的人文文化氛围是使每个成员的进步都能得到赞赏,每个成员作出的贡献都能得到褒奖,由此激励广大学生为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而刻苦学习,不断进取。对于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来说,要积极发挥先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激励作用,创建积极向上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教育氛围,促进国防生健康成长。

三是行为规范。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全体师生认同的集体意识特点,对每一所大学在评定师生的道德品质、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等方面提供了内在的尺度,从而规范每名师生的言行举止,促使国防生形成良好的素养和行为习惯。校园文化中这些规范的内容,也是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形成要素,因此,利用校园文化的规范约束功能,对国防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2.进行科学的教学训练培养。首先,强化理论课程学习。主要包括学习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各种军事理论、政治理论知识及综合素质能力理论的相关知识。理论课程学习一般有三种教学途径:一是通过非专业性的科学文化课和公共政治课,以及与军队思想政治工作联系较紧密的选修课程,提高国防生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二是《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中规定的军政训练课程的理论课程部分,这些课程包括了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理论内容,为国防生熟悉军事领导科学、军事工作的特点以及将来从事军事指挥、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三是邀请综合素质能力培训机构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国防生进行综合素质能力理论和综合素质能力培训专题讲座,帮助国防生了解综合素质能力的基本原理和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基本方法。

其次,突出实践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军事技能训练和管理技能训练。军事技能训练主要是指通过日常训练或假期集中训练的方式进行规定的军事基本技能的训练。日常训练以军事基础知识学习和体能训练为主,一般安排在早操、课余时间或者体育课进行。假期集中训练一般安排在第一、二、三学年末实施,以军事训练和部队见习为主。管理技能训练主要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文体活动,如文艺活动、体育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培养国防生的洞察力、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丰富国防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其健康的成长。

3.通过丰富的实践锻炼提高。要使国防生综合素质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就要积极为国防生提供多种实践锻炼的条件和机会。一是日常管理实践。通过实行模拟营连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国防生主体作用。连、排、班的骨干(领导者)由国防生轮流担任,负责本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定期对国防生骨干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和指导,促使国防生在担负值班任务、组织训练和集体活动中,不断提高组织协调和指挥能力。

大二综合素质自我总结第3篇

关键词: 新形势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内涵 意义 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特别是遭遇了金融风暴后,大学生就业更加艰难,从而导致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重新高标准定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如今,就业市场上复合型、经验丰富型、外向型、创新型、技能型和学习型人才更受欢迎,而用人单位在选拔大学毕业生时,除看学习成绩外,更是有选择地对政治素质、进取心、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外语及计算机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交际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9]。大学生要从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脱颖而出必定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争取做到全面发展;与此同时,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如何适应新形势,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严峻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利用大学生就业及用人单位考察毕业生的重要依据的综合素质测评来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就业市场上的佼佼者。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内涵与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德、智(包括能力)、体、美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并依据此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对学生作出价值或量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建立评价体制的目的是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2]。

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学生来说,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激励大学生沿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2];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发现不足,扬长补短,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以评促改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毕业择业和自我发展。对于学校而言,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为评定奖学金、评先推优和推荐毕业生就业提供客观依据,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效果、评价人才的尺度之一;有利于学校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学校规章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2];有利于引导学生向学校培养目标逐渐逼近[2];有利于激励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有利于激励学校完善管理制度,促进高学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2]。

总体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不仅具有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量化评价作用,而且具有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那么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呢?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思考。

二、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

(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是关键。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发挥增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关键。

1.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有利于整合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是高校规范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已成为许多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一件大事,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合作与协调。作为大学生素质评价的有力保障,最为重要的是学校应成立以“教学、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目标为前提的“人才培养委员会”和“大学生素质测评中心”,加强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协调,解决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两张皮"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欢迎的人才,注重核心素质、核心知识、核心能力的培养[9]。“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应以高校学生处和团委等部门为主牵头,各系学工办工作人员及相关团学学生干部成立“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分支工作组”,具体负责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和评先评优工作的服务、监督和指导;各辅导员所带班级应该成立“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日常资料收集和每次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具体执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修订大学生综合测评标准,从而形成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测评协调有力的保障机制。

2.坚持科学的测评原则

(1)科学正面的导向性原则。它是指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权重、标准以素质教育作为综合测评的指导思想,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让学生的品格、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养成与发展起到鼓励和导向作用[6]。导向性原则要体现它以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根本目的的方向性,体现使学生进入社会层面的时代化与照顾学生个性发展的个性化原则,兼顾能客观、综合体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性与层次性。

(2)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置从实际出发,要切实可行,力求可比、可测、简易。可比是指评价对象之间或评价对象与评价标准之间能比较;可测是指该体系能获得足够的信息,使评价对象在这些项目上的状态进行量化描述方法更简易,具有可操作性[7],能反映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

(3)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原则。评价方法的科学性,首先要规划制定科学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并进行科学的简易化分解,避免某些指标过于原则、抽象和概括,尽量做到具体化、行为化。在具体实施评价过程中,要把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定量分析中合理运用定性方法,使量化指标的含义更清晰,在定性分析中充分利用量化手段,使定性分析指标更易于操作[6];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利用相对评价进行学生在集体中的横向比较,以凸现个体之间的差异。利用绝对评价分析学生个体现实与目标的差距,客观鉴定学生的发展状态。在实施过程中,还应逐步淡化相对评价,突出绝对评价的主导作用;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原则,利用自查自评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利用互相评价促进学生间的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时代竞争意识,等等[6]。

3.设置合理的测评内容

评价内容的设计实际上是对大学生应具备素质的基本要求。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及其权重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它使学生明确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确定了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努力方向[4]。大学生综合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发展性素质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在政治表现、价值观念、集体观念、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劳动观念、文明修养、团结友爱等方面;科学文化素质,体现在专业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实操技能等方面;身心健康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现在体育课成绩、体质测试成绩、课外群体活动、良好的自我意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抗挫折能力、情绪协调和控制能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群众关系等方面;发展性素质,体现在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意识和执行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文艺体育竞技特长、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选辅修情况及其他实践能力等方面。

综合素质测评要素集和权重集的设置,应基于以上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之上[4],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评价学生,这样评价的结果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状况。它对不同的学生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能够确切地了解自己与评价目标的差距,以促使其自我调适和不断改进。指标体系中要素集、权重集的设置应该在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事前做好测评方案及测评的宣传和资料的收集工作。

从测评工作来看,许多问题是由测评小组和学生对方案理解上的偏差所造成的,这固然有方案表达不准确、不严密的地方,甚至一些很明确的规定由于学生理解的角度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认识[8]。因此,在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前有必要由辅导员召开各班综合测评小组与班干部工作会议和全班学生班会,向同学们宣传和解释测评方案及测评工作的程序,这样既能避免产生误解,又能引导学生认识到素质测评也是一种教育。

由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在每学年初就应该进行综合测评方案的宣传,引导学生按照学校的素质培养目标发展,并安排班级综合测评小组和班干部随时、全面收集同学们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辅导员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引导,而且有利于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在测评工作开始阶段,收集学生的学年或学期的综合素质自评小结,以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最后,全面收集资料以便充分有效地进行测评工作。

(三)过程中要做到严肃、透明、客观。

由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在每次综合素质测评时,大学生都十分关心测评过程是否严肃、透明,测评结果是否客观。测评工作对高校学生工作十分重要。测评工作搞得不好,轻则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重则引发一系列问题,影响高校的稳定发展[3]。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同时增加测评工作的透明度,让每位学生都能及时了解测评情况。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是保证测评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综合素质评价程序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即评价反馈决策执行监控评价的循环过程[5]。在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学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及各系分支工作组要随时起到决策与监控作用。对于在测评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内容要集体认真研究,谨慎决定,做到标准统一;对测评数据要认真核对,力求精确。测评工作同时要增加透明度,做到“三个公开”:一是测评工作人员要公开,由各班民主推荐产生;二是测评过程要公开,要不断接受其他同学的监督,及时纠正测评中存在的问题;三是测评结果要公开,要将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尤其要对每位学生加减分情况说明具体原因[3],使学生思想上能正确理解,心理上能舒畅接受,争取得到最客观公正的测评结果。

(四)正确运用测评结果,加强反馈、激励、引导和教育。

科学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不仅仅是作为评奖评优的依据和盲目地进行量化排名、加分和数据统计,还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品德、做人处事态度、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客观文字描述,对学生的优缺点的评价,对其发展方向的建议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评价和建议重新审视自己的表现和价值,做出新的角色定位,及时调整行为方式和心态,明确发展方向;激励大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实践,有目的地优化和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应该在对大学生加以全面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奖励项目,根据奖项的评奖目的和评奖要求,有针对性地运用测评结果,按需所取。对于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学校应予以支持,可以建立单项激励机制,设立相应的单项奖学金,使受奖面大大提高,使学生的个性素质发展得到充分肯定和鼓励,建立“人人得赏识”的机制[4]。

(五)事后要不断总结、反思,逐步完善测评方案。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暴露其弱点和不足,有利于其改进和发展。因此,测评工作结束后,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从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工作大局出发,不断根据新情况、新特点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广泛征求和吸收辅导员、学生、专业教师等各方面的合理意见并加以总结和反思,作出合理的规范化规定,以求投入运行更完善的系统结构方式。这样既使方案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又使方案较好地适应新的情况,始终发挥好正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实践证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作为高校对大学生的评价制度,在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在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的不断变化,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特色等,不断研究、改革、完善大学生评价制度,建立真正科学、规范、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在测评工作中做到严肃、透明、客观,使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洪盛志,郭聪,黄爱国,孙明福,范军.大学生综合素质网上测评与高校德育创新[J].世纪桥,2007,(143):129-130.

[3]陶钦科.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4):36-38.

[4]郭欣.和谐校园建设视野下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21-123.

[5]李兵宽,李国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实施[J].实证调研(中国青年研究),2005,(4):47-49.

[6]范纯.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综述[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6):75-78.

[7]唐莉,唐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J].教育与管理,2008:23-24.

大二综合素质自我总结第4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公民素质;显示度

一、背景及意义

提高公民素质是使我国由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的有效手段。人才培养和公民素质的提高,教育是关键、是基础。而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的奠基工程。

进入新世纪,不少国家(地区)赋予了公民素质教育新的内涵,更加重视公民素质的提高。例如,欧盟提出的苏哥拉底(Socrates)计划,旨在强化“欧洲域”意识(European Dimension)、培养积极的世界公民;在日本,公民教育主要集中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则为选修课程,其目标在于“培育学生作为公民所需的知识和基本素质”。在国内, “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有识之士指出,公民教育的欠缺正在制约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的提高尽管是显然的、公认的事实,但本研究的侧重点不是进行理论的思辨,而是进行实证的调查以及数据的分析处理,并进行初步数学模型的建构。根据所查阅的文献,国内外的调查研究主要关注公民素质的现状和公民教育的重要性。美国教育杂志《Phi Delta Kappa》一项持续33年的调查显示:学校的核心使命在于培养年轻人公民素质的信念,没有随时间变化而动摇;“袁克敏等人围绕新世纪黑龙江人形象进行了调查,对影响新世纪黑龙江人形象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剖析;何向东等人关于西部公民人文素质的现状调查证明,人的素质与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正相关性。”

然而,从国内外已有研究来看,尚缺少用实证调查的方式结合定量分析的方法探讨基础教育对提高公民素质所起作用的研究。至少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研究。本研究的概念界定及问卷设计具有独特性、新颖性;调查涉及面广、样本大;数据的类型多,分析处理难度很大。本研究对于应用数学方法和统计工具研究教育问题是大胆的尝试,对教育研究的定量分析是有益的探索,也为研究其他教育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基本概念的阐释

(一)公民素质

公民素质是作为一个公民应具备的一种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它具有稳定性,代表着个人的品格特征。不同学科、不同学派、不同时代对此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关于公民素质的构成,有多种划分方式。比如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本研究采用五分法,将公民素质划分为五个维度:思想品德素质(以下简称“思品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以下简称“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法律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以下简称“劳技素质”)。进行这样划分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第一,比较全面,各种素质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第二,认同度较高,各种素质的具体内容既包括传统意义上对公民素质的理解,又较好地结合了时展所赋予公民素质新的含义;第三,比较科学,指标体系明确,条目较清晰,便于维度的再划分,便于进行科学测量与评价。

(二)显示度

就目前所查阅的文献,在教育学领域,较少涉及显示度的概念,对显示度的认识也尚无定论。本研究将“显示度”界定为“作用或者重要性的显现程度”,而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是指基础教育对于公民素质提高的直接或间接作用的显示程度以及社会对其了解认同的程度。

本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刻画显示度:一是从影响因素的角度,除遗传因素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公民素质的形成皆有影响,通过对几个因素的比较分析,探讨学校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性;二是从影响时间(教育年限)的角度,探讨公民所受基础教育的程度与公民素质高低之间的关系;三是从影响范围(五个维度)的角度,探讨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各个维度的影响情况。

三、研究假设、思路、方法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育人活动,同时也是完善个体的素质结构、提高个体综合素质的活动。为此,本研究的假设是: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从一般意义上讲,所受基础教育年限越多,人的素质越高。

本研究以现状调查为基础,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定量分析基础教育与公民素质提高的相关性,探讨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影响和作用,所采用的统计分析软件是SPSS12.0。

四、问卷的编制以及调查样本分析

(一)问卷的编制

问卷的编制以前文所定义的公民素质结构为基础,划分为五个维度,每个维度以分量表的形式出现。在参考国内外相关内容的著名量表基础上,根据理论构架和实践要求自行编制题目。问卷先后共进行两次试测,分别在重庆市的两个公共场所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对象共362名,通过试测,剔除题意不明、有歧义且不能满足相关心理测量学指标的题目。所有题目均采用Liket5点记分:1表示完全没有、2表示可能没有、3表示说不清、4表示可能有、5表示肯定有。最后确立了包含31个题目的正式问卷,经信度检验,其克伦巴赫α系数=0.852,这说明该问卷的信度较高。在内容效度方面,我们邀请心理学、教育学专家对问卷题目所反映的行为样本的代表性进行判断,保证问卷的有效性;在结构效度方面,绝大部分分量表之间呈中等程度相关,符合量表编制的一致性与异质性的要求。

(二)问卷的调查样本分析

本次调查集中于2007年6-7月,由专门的调查人员,在重庆市选择了颇有代表性的酉阳县、忠县、巴南区、北碚区四地进行,发放调查问卷1832份,共收回有效问卷1811份。巴南区属于主城区,北碚区属于主城区,也是城乡结合地区,忠县处于较贫困的农村地区、酉阳县处于贫困的偏远农村山区且是少数民族自治县。

经统计,样本的具体情况如下:从年龄上划分,5~6岁占2.6%,7~17岁占32.2%,18~24岁占13.8%,25~34岁占15.7%,35~44岁占16.2%,45~59岁占14.9%,60岁以上占4.6%;从文化程度上划分,学前占3.7%,小学占11.1%,初中占36.5%,高中占32.4%,大学占14.5%,研究生占1.8%;从职业划分上,学生占34.8%,工人占12.7%,农民占11.0%,干部占8.1%,教师占8.8%,医务工作者占7.5%,商业人员占8.0%,个体户经营者占6.1%,其他占3.0%。

因此,从总体上说,本次问卷调查的样本选择充分体现了区域、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诸多方面的代表性,过程符合随机抽样的要求,结构较为合理,反映了重庆市公民的基本状况。

五、数据的分析及研究结论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数据处理分析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其中第一、二部分内容是第三部分内容的前提与逻辑基础,第三部分内容是前两部分内容的推演与深化。

(一)影响公民素质形成的各项因素分析及结论

根据调查数据,对公民素质与影响公民素质形成的各项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家庭、学校、社会、遗传及其他与公民素质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35、0.638、0.316、0.114、0.090,且它们与公民素质均成正相关并达到显著水平。在所有这些因素中,学校与公民素质的相关系数最大,由此说明影响公民素质的首要因素是学校教育,亦即学校教育是提升公民素质的主渠道。

结论一:学校教育是提升公民素质的主渠道。

(二)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分析及结论

1.不同学历的公民素质得分总体描述

由表2可以看出,公民的综合素质随学历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从学前到小学,综合素质均值增长率为92.47%,从小学到初中增长率为17.68%,从初中到高中增长率为10.19%,从高中到大学增长率为2.53%,从大学到研究生增长率为1.14%。以受过大学教育的对象为参照,基础教育阶段的贡献率58.93%,这充分说明基础教育阶段对公民素质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由上分析看出,学校教育对提升公民素质有着积极意义,随着公民所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公民素质基本上都呈现较稳步增长的态势。

结论二:所受学校教育的年限直接影响公民素质的高低。

2.不同学历公民总体素质的差异性分析

为了从总体上检验不同学历公民素质的差异。我们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其结果见表3。

表3表明,各个层次学历之间的综合素质得分均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21.729,P=0.015)。

为了明确哪些层次之间存在差异,我们进一步作了组间的两两比较,见表4。

表3表明,不同学历层次的公民综合素质之间总体上存在显著差异。表4表明,学前与其他学历层次的公民之间在综合素质存在显著差异,小学、初中、高中学历的公民素质存在显著差异,但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公民之间综合素质的差异不再显著。由此可见,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对公民素质的提高是明显的;高等教育对公民素质的提高虽也有帮助,但作用不再明显。因此可得到基础教育阶段是其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结论三:基础教育是公民素质形成的主要阶段。

(三)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初步模型的构建及结论

前文分析表明,学校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有显著作用,基础教育是公民素质形成的主要阶段。为了进一步定量刻画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构建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初步数学模型,在(一) (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又作了较深入的一元回归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1.教育年限与公民素质线性关系分析

为更进一步明确教育年限与公民素质的关系,我们根据有效问卷的数据,以“教育年限”为自变量、“公民综合素质得分”为因变量作回归分析,结果得到回归方程如下:y=9.543+0.835x,其中y为公民综合素质得分,x为教育年限(各种学历对应的教育年限为:小学6年,初中9年,高中12年,大学16年,研究生19年)。

为了验证该方程式是否具备统计意义,我们对该等式进行了回归模型的有效性检验。表5、表6为方差分析与模型综述结果。 我们知道,当回归系数显著性概率值小于0.05时。回归式具有统计意义。在本次检验中,表5中的F=60.696.P=0.000<0.05,所以该回归方程有意义。

表6的模型综述表明,变量x与y的相关系数为R=0.878,说明二者(综合素质和教育年限)关系密切;R2=0.771,说明变量x可以解释变量y的77.1%变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受教育年限与公民综合素质的关系可以用如下方程表示:y=9.543+0.835x。这说明学校教育对公民素质的影响表现为直接的正相关。

结论四:所受基础教育的年限与公民素质呈正相关关系。

2.公民综合素质与五种素质间的多元回归分析

本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多元回归分析了解五种素质对公民综合素质的影响程度。

以五种素质得分均值为自变量,以综合素质总分均值为因变量,应用全回归法,结果见表7、表8。

首先对回归方程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由表7得知F=147.275,P=0.000<0.05,所以该回归方程有意义。随后得出回归方程为:y=1.740x1+1.747x2+1 236x3+1.017x4+1.097x5+1.718(系数的大小表明对总分影响程度的大小)。其中,总分为v,法律素质为x1,文化素质为x2,劳技素质x3,健康素质为x4,思品素质为x5,可见,对综合素质影响比较大的是法律素质、文化素质两项,比较低的是健康素质、思品素质两项。

从多元回归方程式可以看出,基础教育对思品素质、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法律素质和劳技素质的作用都是正面的。同时,各种素质对综合素质的影响系数大小不同但是都有显著性意义,这说明基础教育对公民各项素质形成的影响并不均衡,具体表现为:基础教育对法律素质和文化素质形成的影响较强;基础教育对思品素质和健康素质形成的影响较弱。

大二综合素质自我总结第5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

大学生综合测评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国内高校的学生管理中兴起的一种评价、管理模式。它是衡量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体的方面,早期的综合测评体系中主要指身体素质,甚至是以体育成绩作为标准,但现在更多的高校除了用其代表身体素质为还增加了心理素质、文体表现等内容)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指标,是学校和用人单位了解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其结果往往是学生评奖、评优、保送研究生、评定奖、助学金等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也是学生个人进行自我了解、寻找差距、不断自我改进的一个重要途径;不同的综合测评体系也反映着学校对于学生不同的培养目标和策略,体现着高校的管理水平,还涉及到教育的公平和正义的体现。因此,无论是高校还是学生都对综合测评格外关注。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的现状

(一)全国大多数高校的综合测评体系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走访调查等方式,对目前我国高校现行的综合测评体系进行了分析:我国高校应用的综合测评体系在近些年有些变动,都在向着素质教育方向进行探索,但总体上仍分为德育、智育和文体三个方面,其三者比例大多数仍为30:60:10左右;在评价的方法上,以前以定性为主,逐步向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的方向发展。具体的计算公式为:综合素质测评成绩=(学生学业成绩*60%)+(学生思想政治及日常表现考核成绩*30%)+(文体成绩*10%),其中每项成绩基础分为100分。当然,有些高校采取的计算方法不完全一致,比如将文体成绩列为百分外的附加分等。

调查表明,此种测评方法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完善,各高校在具体操作上也都有较为成熟的操作规程。但是随着教育模式和培养目标的不断改进,此种测评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综合测评成绩的可信度及社会认可的程度仍然较低,如在择业时,用人单位还很少根据综合测评成绩来判断毕业生的素质高低。说明此类测评成绩不能反映学生在校学习状况和能力水平,尤其是当代企业对员工的心理素质、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等职业素质的要求,也不能在测评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有力的引导。

(二)造成现有测评体系不被认可的原因

1、评价指标的不确定性和不完整性。目前,多数高校的学生综合测评办法在指标体系上都仍然把德育、智育、文体三个方面作为基本指标,并通过划分权重来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方法在理念上没有大的错误。但是这种框架体系在具体实行过程中,由于没有与相应的具体的二级指标,甚至是三级指标作为依托,不能充分反映素质教育的特点和成果,已经具有非常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在德育方面,概念化的口号、无差别的打分、无具体量化标准等方面的缺失,使得德育测评原本应包括的学生思想品质、集体意识、法制纪律、学习态度、日常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成绩无法体现,变得形式化。在智育方面,成绩至上的理念,过分强调考分,在多数情况下只把同一专业学生的统一必修课成绩作为标准,而在学习内容存在差异,能反映学生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素质的选修类课程、实践性课程、自学类课程和研究等方面的成绩,却不能作为测评标准出现。在文体方面,过分强调参加活动的次数,而不重视活动参与的质量和与学生素质教育的匹配性,使学生参加各类活动时出现功利性特点,并不能有效反映和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

2、评价方法和主体的不科学性。在评价方法上,现有体系中在智育方面多采用定量的评价方法,但是在德育和文体方面采用定性评价的情况还是较多,往往是由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班级学生或由其中部分人员组成的评价小组对其日常表现进行打分衡量,在此过程中由于了解程度不足、评分标准模糊、个人感情因素等原因,使得评分的准确性、权威性和透明度方面常受到质疑,也不能体现学生的具体表现和成绩。

在评价中,绝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所获得综合测评成绩的产生过程没有具体参与和知情权,只能被动的接受测评的结果,不能体现测评的民主性。无法通过测评寻找自身发展的不足,也无法让自己更深层次的表现被老师和同学知晓,也更无法获得认可。在评价结果的使用上,大多数情况只作为推优、推荐、评奖的依据,并不能利用其结果和产生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分析和指导,在导向性作用上出现了缺失。现有体系中的不透明性,也是造成综合测评结果不被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绝大多数高校只是公布最终的测评结果,至于学生每项得分的具体情况,每个二级指标成绩的计算是否存在误差,基本都不得而知。

评价周期的设置较长,也不利于发挥综合测评的引导和指向作用。在绝大多数高校,综合测评每学年进行一次,笔者认为一年的时间有些偏长,中间还含有两个比较长的假期,很多定性评价环节是凭着印象进行,真实性和准确性有待考证。此外,按年度考核,对很多学生来说,中间缺少预警机制,一但成绩结果出来之后,就到了面临降级或者退学的时间,很难有机会改变即成事实,这与学校的教育理念也不相符。

二、对新时期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改革的建议

(一)构建新的测评指标体系

对沿用了几十年的以德、智、体三个方面为基本指标,并下设二级指标,再通过划分权重所得出的结果进行相加得出总成绩的测评指标体系进行改革。采用新的计算公式:“综合测评成绩=学业平均成绩+素质拓展成绩”。其中学业平均成绩应包括学生的必修课程、选秀课程以及实践类课程等,这样才可以综合反映学生的课业学习情况,使得学生对于所学的全部科目都提高重视程度,体现基础宽广、专业精深的大学本科教学理念。对于素质拓展成绩部分应包括现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各方面要求,大体可以分为五个方面的一级指标:①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方面,二级指标包括日常教学活动出勤情况、集体活动参与表现、获得荣誉情况、参与其它的有关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方面活动情况等;②社会实践方面,二级指标包括参加的具体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情况、勤工俭学情况等;③科技学术与创新方面,二级指标包括参加的各类技能培训情况、学术活动情况、和参加科技竞赛等;④文体和身心发展情况,二级指标包括参加的各类文体竞赛和活动、心理健康活动情况等;⑤活动组织与工作任职方面(主要针对各类学生干部和活动组织者),二级指标包括学生干部任职情况、学生活动组织情况等。每项二级指标都设有明确的分数级别及判定标准,而且针对不同的反面情况设置相应的负分标准,使得素质拓展成绩完成由定性判定到定量判定的转变,可信度更高。学业成绩和素质拓展的成绩比例在具体施行过程中,如果学业成绩以百分制计算,那么素质拓展成绩应控制在15-20分之间,这样既可以体现学业教育的主体性,又大大提升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二)增加测评主体的参与环节

为了增加普通学生对于综合测评过程的参与比重,使综合测评真正起到引导作用,测评应在每个学期初进行一次。在具体测评材料整理统计工作开始前,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素质拓展成绩答辩工作,每个学生对自己上一学期所参加的各类素质拓展活动的各项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进行说明,并对自己的得分结构进行分析,找出上一学期个人素质发展的优点和不足。这样既可以避免很多在测评过程中,因为人为因素可能造成的错误,也可以让每个学生对于自身和他人的测评情况进行了解,增加测评结果的公平性、引导性和权威性。

(三)建立动态化的测评体系

无论是以一学年还是以一学期为时间单位进行测评,都可以看作是静态测评,因为这种在固定时间节点上的测评都是以对上一时间段的总结形式出现,仍然不能及时起到反映进展情况和警示作用,而且会出现为了达到某些获奖条件,想方设法寻找加分办法的功利。笔者认为,综合测评应由静态逐步向动态方式转变。即利用现在的计算机和网络等数字技术,建立完备的网上测评系统,实行数字化的管理模式,学生在网上可以及时登记更新自己的素质档案,辅导员等管理人员也可及时将学生的考勤等各类情况上传、记录并告知学生,后台程序也可以根据相应的指标分值,计算出学生当前的测评分数,并进行各类数据分析,为其以后的学习方向提供指导。

三、结语

大学生综合测评既是高校培养学生成才的指挥棒,也是学生获得正确评价和自我发展指导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学生管理和服务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在具体工作中不断进行改革、尝试,才能不断完善我国高校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大二综合素质自我总结第6篇

一. 加强部门组织建设,提高部门干部综合素质

1.10年1月7日18:30在大学生活动中111室召开了女生部第一次会议。会上强调部门规章制度、考勤制度,并对新一届女生部干部进行前期培训,指导女生部全体干部在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做一名合格的学生干部,树立“服务他人、提高自己”的工作思想。会上对本学期的工作计划予以安排,要求部门全体干部尽职尽责、有始有终,妥善协调工作与学习的关系。

2.参与学生会管理工作。每周日晚18:30本部门部长、副部长参加学生会副部级以上工作例会,汇报部门上一周工作总结,听取并传达常委会工作精神,反映部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3.坚持部门理会制度,本部门定于每周五12:00在大学生活动中心111室召开部门例会。例会采取严格的例会管理制度,会上传达学生会副部级以上会议精神;结合部门实际工作情况讨论部门工作计划,听取干部心声,关心干部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培养干部综合素质,提高干部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

4.完善和加强礼仪工作。本部门负责礼仪队的管理和日常礼仪工作的安排,在学生会的指导下对礼仪队员进行培训,每周五12:30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对礼仪队员进行礼仪常识、形体等项目的培训,提高礼仪队员的综合素质。

二.常规工作与特色活动相结合,活动要创品牌数形象,创新工作精神

风采女生一直以来是女生部的传统活动,也是女生部的品牌活动。今年,我们在沿袭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增加了网易投票、外景拍摄、晚会舞台的新设施等等的尝试,效果是显著的。(详见第三届风采女生资料及总结)

在下学期中,女生部还在筹备着要针对我们学校的众多的男生举办一个能体现我校男生特色的活动。

三、本学期的工作成绩

1、 完善了女生部的联系资料,加强了部门的内部建设,出台了部门管理制度与考察制度

2、 为校礼仪队注入新鲜血液并按时完成每一次礼仪工作,建立完整的队员个人资料库及队内联系方式。

3、 成功举办南昌航空大学第三届风采女生大赛,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提高了女生部知名度,使女生部在我们学校学生中的影响力增加了很多。

4、 协助校学生会其他部门的一些日常工作。

三.总结不足,吸取经验,不断进步

本学期女生部的工作虽然做出了一些工作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遗憾,主要体现在:

1.工作思想没有得以开放,创新精神不够。工作思路和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

2.各部门缺少交流,组织活动的经验还需进一步积累,各部门应互相学习活动经验及优秀管理方式。部分干部的思想动态没有有效掌握好,个别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有所下降。

大二综合素质自我总结第7篇

一、指导思想

综合素质评价必须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有利于引导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长期、顺利地实施;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有效发展;有利于改进传统的评价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

1、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学校应为每位学生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册》,全程、全面记录学生在初中阶段各方面的成长状况,内容包括各学期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社会活动表现、奖惩情况、反映个人特长和才能的成果、作品和获奖证书等;二是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程序等应事先向学生及其家长公布,评价结果应告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其中各类获得A等级的学生名单须在校内公示,如有异议,学校应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处理。

2、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以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为基本依据,由“综合评语”和“测评等第”两部分组成。

综合评语:主要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情感态度、合作精神、日常表现等方面进行定性描述,尤其应突出学生的特点、特长和潜能,也为后续的针对性教育提供参考。综合评语应当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任课老师评价、征求家长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成长记录册》反映的情况,由班级评定小组讨论,初三班主任撰写,学校评定领导小组审核确定。

测评等第:主要对能够体现学生素质发展水平的部分项目进行定量测评,即:道德与修养;审美与艺术(音乐、美术、书法等);运动与健康(体育与健康等);探究与实践(实验操作、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等);操作技能(信息技术)。测评等第道德与修养分A、P等、其他四项为A、P、E三等(分别代表优良、及格、不及格,总评等第最高为5A),等第由所在学校确定。

3、综合素质评价的组织和领导

(1)市教体局成立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由分管局长任组长,成员由普教科、教研室、体育科、招生办、电教馆、行风办等处室负责人和各学区办负责人组成。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普教科。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和相关政策,对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进行指导与监督,对学校负责人和教师开展培训,及时处理群众的投诉、举报以及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问题。

(2)初中学校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在市教体局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成立由学校校长、分管校长、有关年段组长、教研组长、教师代表组成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成员以5—7人为宜,名单报市教体局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职责为负责制定评价实施细则;对评价结果进行认定;指导建立班级评定小组,处理评定过程中的问题;接受社会各方面的咨询、监督;处理投诉和举报,对评定中出现的分歧予以澄清和仲裁等。

(3)班级成立评定小组。初中学校各毕业班要成立由班主任任组长,任课教师为成员的综合素质评定小组。成员在本班的授课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对学生应有充分了解,同时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诚信意识,一般以3—5人为宜。在评定工作正式开展前将小组名单向评定班级所有学生公布。若有超过半数的学生不同意某教师作评定者,则需更换。

4、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

(1)准备工作。一要强化宣传,创设氛围。学校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意义、方法、措施和内容等,通过板报、家长会、致家长信等多种形式向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广泛宣传,增进教师、学生与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对评定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二要抓好培训,确保质量。坚持不培训不参与的原则。学校要提前做好评价的培训工作,要通过培训班、专题会议、讲座、学习讨论等多种方法,对参与评价的人员进行培训,掌握评价的内容、方法和程序以及评价的纪律,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综合评价能力,确保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各学校要切实做好学生成长记录,收集和保存好各种有关原始资料,包括在各学期的获奖证书、创新成果、获奖作品等。三要建立制度,落实保障。首先是建立公示制度。通过适当途径向学生、家长、教师公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及时公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其次是建立诚信制度。参与学生素质评定、招生录取的有关人员,必须是由公正处事、诚信待人、素质较高的人员参加。再是建立监督制度。接受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及新闻媒体等的监督,对考生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定和普通高中招生录取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对违纪违章的单位或个人实行责任追究。

(2)评价操作。测评工作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班级评定等相结合方式,参考学生初中三年的成长记录和学生自评、互评的相关结果,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和表现,注重对原始资料的分析、概括。在制订评价实施细则时,对于“A”、“E”等的认定,应尽可能多采用操作性强的办法;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论的确定,要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于某一测试项目评定为“E”等有重大分歧的,应由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研究审核并提出意见,报市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裁定。

(3)结果确认。学生的等级评定和综合性评语确定后,由班主任填写在《*市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表》中,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对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交学生本人确认签字并加盖校印,评价结果不得随意更改,同时保存原评价记录以备审查。《*市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汇总表》一式三份,一份学校留底,一份交学区办,一份交市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工作时间安排

1、*年3月,《*市*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市*年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指导方案》起草,并广泛征求意见。

2、*年4月,①正式发文并部署工作;②通过大众媒体宣传教育;③各校召开有关会议,传达宣传《实施方案》和《指导方案》,并建立校级工作小组和班级评定小组,组织好针对性培训工作。

3、*年5月,完成各综合素质测评项目评定工作并公示。

4、*年6月1日前,各校上报综合素质测评结果。

四、评价的具体标准和测试方法

(一)综合评语

1、评价内容

综合评语主要是对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中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情感态度、合作精神、日常表现等难以量化评价的内容进行定性描述,尤其应突出学生的特点、特长和发展潜能,也为后续的针对性教育提供参考,力求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总体发展水平。

2、评价程序

班级组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任课老师评价,其基本程序如下:

(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三年来的发展情况进行自我整体描述,撰写“自我描述性评语”,并由家长签字认可。

(2)同学互评。同班同学间以一定形式交叉认可“自我描述性评语”,然后由班级评定小组教师阅读、审核签字。

(3)教师评价。评定小组在学生自评互评和征求任课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成长记录册》(初中学生素质报告手册)反映的情况,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讨论定格,然后由班主任主笔撰写综合评语。讨论定格一般分为突出、较好、一般。极个别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为对高一级学校负责,应在“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栏中予以如实说明,但所写内容事先须征得评定工作领导小组同意。最后,由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予以确认。

(二)测评等第

1、道德与修养

(1)测评内容:学生在遵守《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社会公德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养成和表现,同时也应当根据初中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实际,通过考核内容的调整,较好地体现学生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关心集体、行为习惯、学会负责、团队精神、热心公益等方面的养成以及表现。

(2)测评方法:学校根据学生成长袋(或素质报告手册)记录的情况,既要突出当前学期的考核,也必须综合以往几个学期的考核结果,制定测评标准,进行综合评定。

(3)等第确定:测评的基本结果为“A”,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测评结果为“P”:

①初中阶段有违法行为,被当地派出所记录在案的;

②初中阶段违反校纪校规,累计受到二次及上处分的;

③受到学校警告以上处分尚未撤销的。

2、审美与艺术(音乐、美术、书法等)

(1)测评内容:音乐、美术和书法。音乐50分,美术50分(其中书法30分)。

(2)测评方法:由学校组织音乐、美术、书法测评(具体测评办法由学校自行制定),计三项总分。

凡初中阶段参加*市级教育部门及以上音乐类竞赛活动获个人项目一等奖或获团体项目一等奖或获得浙江省学生艺术特长水平测试A级、B级、小B级证书的,音乐测评可直接得50分;凡初中阶段参加*市级教育部门及以上现场美术(含书法)类比赛中获个人项目一等奖或获得浙江省学生艺术特长水平测试A级、B级、小B级证书的,美术(含书法)测评直接得50分(书法30分)。

(3)等第确定:按三项成绩,75分及以上的为A等,60-74分为P等,59分及以下的为E等。

3、运动与健康(体育、健康)

(1)测评内容:体育平时成绩、体质健康水平。参照《*年*市初中毕业生体育中考方案》(虞教体字[*]4号),体育平时成绩满分为15分;体质健康水平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评,满分为5分。(2)测评方法:体育平时成绩、体质健康水平测试由各校按规定要求组织实施。

(3)等第确定:

①根据体育平时成绩、体质健康水平成绩之和(满分为20分),20分为A等,19--12分为P等,11分及以下为E等。

②凡在2007年5月1日至*年4月30日期间参加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认可的体育竞赛中,获得县级及以上比赛单项前六名或集体项目前六名的主力队员,或在初中阶段获国家体育行政部门认定的三级及以上等级运动员称号的学生最终等第可直接定为A等。

③丧失运动能力的身体残疾的学生(凭残疾证)或因身体原因不适宜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凭县级医院证明)可免测,等级评定为P等。

4、探究与实践(实验操作、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等)

(1)评价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与实验操作。*年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探究与实践项目测评,以实验操作测评为主。

(2)测评方法:实验操作测评由市教体局组织,结果呈现为等级制;

(3)等第确定:按实验操作测评成绩,17分及以上为A等,16.5—12.5分为P等,12分及以下为E等。

5、操作技能(信息技术)

(1)评价内容:信息技术操作水平。

(2)测评方法:参加省信息技术等级证书考试。

大二综合素质自我总结第8篇

一、什么是“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

“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是将成长性评价和一次性评价相结合,融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统一选拔考试(高考)三方面评价要素为一体的多元化招生考试评价体系。其中综合素质评价包括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和高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试。“三位一体”的具体实施途径,是在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合格的前提下,高校可以把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的相应等第作为前置条件,也可提出相应的选修课要求,符合条件的学生参加试点院校的综合素质测试和高考,高校将考生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测试(高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和高考成绩以一定比例合成综合成绩,并按综合成绩在提前批中择优录取。高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试(包括特殊才能测评)的内容、标准、形式和办法,由试点高校根据本校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的要求确定,体现对专业素养、专业潜质的考核,一般采用笔试、面试、操作考试和素质特长展示等办法。参照以往情况来看,各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试多以面试为主,很少出现笔试。一般只有当报考人数超过计划总数的一定倍数时,才会组织笔试,根据笔试成绩,按招生计划数适当的比例确定进入面试名单。“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是我省独有的一种高校招生模式,其出炉的背景是:为我省一些没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院校能招收符合自己培养目标的特长生,推出了“三位一体”招生模式(注:教育部批准的自主招生仅211院校有资格,我省只有浙大一所)。从制度设计上而言,“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制度弥补了单纯以高考分数选拔学生的不足,有利于拓宽高考选拔多元化途径、强化学业水平测试和高校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的作用,扩大高校招生自。对高校来说,通过与统一高考的结合,体现其招生自,有助高校根据专业的特点选拔合适的学生。比如,杭州师范大学的小学教育和护理学专业,有很鲜明的专业特色,自2011年开始就采用“三位一体”招生模式,学生的专业思想非常稳固,对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对中学来说,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光强调素质教育但无法落实的尴尬,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地。对考生们来说,“三位一体”招生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专业,满足其对于高考的选择性要求,并且即使你在高考中“小有失常”,没能考上相应批次的分数线,只要你在高校自主主持的综合素质测试中表现良好,仍有机会在提前批次中被心仪的学校录取。作为我省独创的一种特殊招生类别,“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从2011年以浙江工业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为试点单位实施以来已初显成效,对高考多元化招考体系的形成、高校招生自的扩大以及对素质教育的引导,均有实质性的推进。已帮助数千考生进入心仪高校,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与认可,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招生批次也日益丰富。如2014年以一本为主,兼顾了普通本科(俗称的二本)、独立学院和民办学院(俗称的三本)以及职业学院(专科)的试点招生院校达到了37所,其中有了浙大、上海交大等省内外一些“985”“211”高校。从当今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趋势看,这一招生模式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向,符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精神,教育部将以浙江“三位一体”综合招生为样本,在全国高考新方案中加以逐步推广。

表1

二、“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的报名

各高校的报考条件会有所不同,如: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需要达到几个A,重点参考学科是什么,各类竞赛和特长需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有所差别。具体条件,考生需详细查阅当年各招生高校公布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简章》。一般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年初时会在浙江省教育考试网上当年具有“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院校的信息,考生和家长需要登录相应高校网站进一步查询“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简章,根据报名条件和个人情况向相关高校报名,而不是在考试院网上报名。如2014年的“三位一体” 综合评价招生院校的信息2月份就在了浙江省教育考试网上,一般各高校会稍早一点在校园网上“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简章。

建议:要重视学业水平考试。“三位一体”出来还不久,有很多学生、教师和家长对这一招生还不了解或所知不多,只盯着高考,对学业水平考试重视不够,有些学科本来再努力一些可以拿到A,没有A,就失去了报考心仪学校的资格。

三、怎样的学生适合报考“三位一体”

根据这几年的情况看,“三位一体”的招生范围在不断扩大,三个批次的院校都有,尤其是2014年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也启动了在浙江的“三位一体”的招生。无论是哪一批次对专业认知度很高的考生,也就是说一定想读这类专业,甚至想好了毕业后工作也从事这个专业领域,对这类专业有特别的兴趣爱好,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的考生绝对会是“三位一体”招生首先青睐的对象。如2014年温州医科大学的面试各环节都紧扣“医”的主题,侧重从医学角度考察考生。校方表示,我们想招收有医学潜能的学生,从考生在心理测试、体验与感悟、面试等环节的表现,判断他们是否有医学潜能,是否适合学医。浙大招生处负责人说,相比“华约”自主招生,“三位一体”招生更侧重考察学生的专业倾向和专业培养潜质。“我们希望学生专业意向明确、有学科特长,对人生有目标和规划。”另外在高中担任学生社团干部、班委等,或有从事社会事务经验的考生,会有一些优势,心理素质好,承受能力强的考生也会在综合素质测试中获益;相反,除了学习以外,动手能力不强、对社会关注度不高、缺乏社会基本沟通能力的考生,会在高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试中处于劣势。

值得提醒的是,报考“三位一体”时,专业问题尤其值得关注,很多院校都只推出了部分专业(好多学校是拿出了最好的一些专业),考生报考前一定要看仔细,建议你在认可相关专业的基础上再决定报名。如2014年浙江大学各校推出的招生专业为:(文科)哲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俄语,(理科)哲学、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科学、大气科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海洋工程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力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药学、药物制剂、预防医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浙江中医药大学推出的招生专业是:(理科)中医学(本硕连读)、临床医学(五年制)、中药学(四年制);浙江外国语学院推出了翻译专业。从四年的实践看,这一模式是今天提出来的“专业”先导录取方式的前期尝试。

四、“三位一体”志愿填报

各高校在综合素质测试(包括特殊才能测评)结束后,按不超过招生计划1:5的比例确定入围考生名单,在校网上公布。入围考生结合高考成绩需参加相应批次的提前批中的志愿填报(特别提醒:无论你是否上了该批次的最低投档线,只要你是入围考生,均有该志愿的填报资格),省教育考试院将符合所报考高校入围学生中有志愿的考生在相应批次的提前批中进行投档,由高校依据综合成绩高低决定是否录取。如浙江工业大学在2014年的招生简章明确:对进档考生,按综合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若考生综合成绩相同时,则按单项顺序及分数高低排序,单项顺序排列依次为:综合素质测试成绩、高考总分、学业水平测试(高中会考)成绩。已录取的学生,其他院校不再录取;即使没有被学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录取,也将进入后续常规志愿的投档程序,不影响接下来的正常录取。

提醒:与自主招生不同,“三位一体”的志愿填报是不锁定的,无须与学校签约,而自主招生则要5月份时与高校签约。“三位一体”入围考生的志愿填报选择是完全自由的,高考成绩出来后,在填报志愿时,对高校的选择权仍然掌握在自己手里,考生可以选择已入围高校作为相应批次提前批的第一志愿,也可以放弃“三位一体”的志愿填报,选择填报普通文理科相关批次志愿。如某考生顺利入围浙江工业大学的2013年“三位一体”招生,高考正常发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填报志愿时,他有了更好的选择,结果放弃了第一批的提前批志愿中的填报浙江工业大学的2013年“三位一体”。

五、“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与普通高考录取的区别

普通高考是根据高考成绩按批录取;“三位一体”是根据综合成绩放在对应批次的提前批中录取。综合成绩一般按“学业水平测试(会考)成绩(折算成满分100分)×20%+综合测试成绩(折算成满分100分)×30%+高考文化分(折算成满分100分)×50%”计算形成,但不同学校和专业,比例有不同的微调,但高考成绩原则上不低于50%。如2014年,浙江工业大学的综合成绩按“学业水平测试(会考)成绩(以100分制折算)×20%+综合素质测试成绩(以100分制折算)×30%+高考总分(以100分制折算)×50%”计算形成;而宁波大学的综合成绩换算公式:学业水平测试(高中会考)成绩(折算成满分100分)×15%+综合测试成绩(折算成满分100分)×35%+高考总分(折算成满分100分)×50%;浙大则把参加“三位一体”的考生最后的综合成绩按照“中学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占10%”“高校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占30%”“高考总分占60%”计算形成。其中,“高校综合素质测试成绩”按“AAA测试”成绩的一半占30%、综合能力测试成绩占70%计算。

六、典型案例

【案例1】 高考成绩535分(注:当年一批线550分)的理科考生小朱被浙江工业大学提前录取。原来,在高中阶段他会考成绩12门科目全A,2011年参加了浙江工业大学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凭出色的面试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获得了专家评委组的一致认可,提前被该校的建筑学专业录取。若按该专业统一高考招生分数线(最低为605分),他根本进不了浙江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