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ppt德育论文

ppt德育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3-01 06:35:01

ppt德育论文

ppt德育论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PPT;教学效能;措施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以PPT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在小学课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运用PPT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多渠道、最直接的听觉、视觉感受,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部分教学实践反馈的信息显示,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并未显著改善教学质量,甚至出现了质量的下降。这说明信息技术在辅助教学方面存在不少误区,教育效能亟待开发。

何谓效能

效能最基本的解释为系统达到目标的程度,或系统完成某一任务要求的程度,它经常被用来衡量事物与人的状态特征。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效能是指“选择适当的目标并实现目标的能力”就是去正确完成目标的能力。

教学效能就是达成预期教学结果或影响的程度,具体而言,就是协助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水平和能力,它包括:数量,质量,效果,影响,学生满意度等多方面的要求。教学效能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教学效率、教学效果是衡量教学效能的重要依据。

信息技术的教学效能分析

1、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PPT集文字、表格、图片、音频、动画、网页、视频等各种教学资源为一体,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能够将黑板上无法传递、原本看不见、看不清的信息带到课堂,使整个知识概念形成过程展现在学生眼前,使抽象问题具体化,难点问题简单化,加快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2、有利于增加教学容量。PPT灵活快捷、表现方式多样,教师可以选择最有利于学生“消化”的形式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同时PPT能够节省大量板书时间,大大提升授课时效,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加课堂信息容量。

3、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PPT可以把优真的音响、色泽亮丽的画面、具体可见的形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经典“搬上”讲台,使学生能近距离的聆听“大师的教诲”,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在感情的参与下进行学习活动,多感官的获取教学资源,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4、有利于改善课堂气氛。PPT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粉笔加黑板”的简单、机械、枯燥、乏味的授课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图文并茂、栩栩如生、优美动听的“吸引式学习”,寓教于乐,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影响信息技术教学效能的因素分析

PPT教学效能潜力巨大,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难以发挥最优作用,有时甚至不及传统教学工具,主要是由于缺乏对其辅助教学规律的认识,走进了PPT使用的误区,如“书本搬家”、“舍本逐末”、“满堂灌”等。正如技术中性论的观点: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它听命于人的目的,只是在技术的使用者手里才成为行善或施恶的力量,影响PPT教学效能是相当复杂和多元的,笔者认为有要由以下几点:

1、物理因素。通常是指承载PPT教学任务的设备和环境条件,它决定着PPT的展示力。众多教学实践表明,小学生在面对清晰亮丽的画面和悦耳逼真的声音时更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因此PPT投影设备的老化、音响过大或过小、屏幕反光性能下降、环境光线调整不当等问题均会使其教学效能降低。

2、PPT设计。PPT教学的精髓在于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使复杂的问题变为形象化、具体化和易于理解,恰当的PPT设计是提升PPT展示力和教学效能的基础。教师在设计PPT时,信息量过大或者过小,信息内容缺乏内在组织联系,表现形式和技巧粗糙,都会形成学生的理解瓶颈,造成教学效能的降低。

3、沟通效率。即教师的讲解力和学生的反应力,它是影响教学效能的关键因素。教师的讲解力是一门艺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将PPT展示的内容用最高效的传递给学生并得到理解和记忆是讲解力的核心。学生的反应力是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反馈,主要的表现就是课堂氛围的活跃程度,这也是教师的教学步伐和节奏是否调整的重要依据。

4、责任意识。教师始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受任务、功利等的影响,贪图方便,不顾实际教学效果甚至放弃教学责任心的现象是降低PPT教学效能的重要原因。“不善于”、“不会做”PPT是教学技能的缺乏,要强化知识培训;“不愿学、“不愿做”PPT是教学态度的背离,要强化责任意识。

大力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效能的措施

1、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和PPT辅助教学之间的关系。以PPT为代表的新型教学工具有许多优点,教学效能潜力巨大,但传统教学手段仍然有着自身的特色,而且至今以后仍将被广泛采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第一目标,扬长避短,把握好PPT等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最佳的教学组合方式,当用“一支粉笔”就能有效解决的问题,可以不必使用PPT等信息技术。

2、强化PPT设计,提升PPT展示力。要掌握信息适量原则,充分考虑小学生的接受能力,避免“满堂灌”;要理顺教学内容的内在组织联系,不可照抄课本,尽量达到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一目了然;PPT表现的形式和技巧要随教学内容转变而有倾向性,要通过图片、音频、动画、视频、网页的有机组合,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注意力。按照功效、实用和量力相结合原则,加强学校信息技术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

3、加强师生交流,提高沟通效率。要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增进师生课堂的互动,使PPT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教师要当好“节目主持人”,根据课堂气氛的反馈调整教学的步伐和节奏,适时引导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好各种教学手段的转换交替。教学中,要营造有利于师生双向交流的氛围,正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实现双方的深入沟通。

4、提高教师综合业务素质。以PPT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辅助小学课堂教学对教师业务素质的要求是多层面的,包括PPT前期制作、教学资源整合、语言表达、驾驭课堂等。要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PPT使用水平和设计技术,深化对教学的理解,提升调控课堂氛围的能力,进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强化教学责任意识,端正对新型教学工具的认识,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辅助工具,解决了许多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只有以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接受能力为根本,改善教学环境,强化PPT设计,加强双向交流,提升教师综合业务素质,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教学效能,

参考文献

[1]吴瑰.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3月.

[2]罗珉.德鲁克的效能与效率理论解读[J].管理学家(学术版),2008,(1):29-35.

ppt德育论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多媒体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3-0041-02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技术过度依赖,传统教学使用不足

课堂教学中对多媒体技术的过度依赖,不重视优秀的传统教学手段的使用,引起了学生们强烈的不满。2009年10月18日,《中国青年报》以《高校教师上课过分依赖PPT课堂教学丢灵魂》为题报道了相关内容,表明大学教师的“PPT依赖症”很严重[1]。

有很多高校学生表示,PPT教学养了太多懒汉教师,这些教师过去还要在黑板上板书,推导公式等,而采用PPT教学后,上课对着PPT照本宣科。有一老师上课,教室停电,电脑不能使用,老师居然不知道这节课上什么内容――原来老师的PPT是从另外的老师那里拷贝来的。可以推断,该教师上课前根本就没有备课。

2.多媒体教学课件质量不高

由于缺乏经费支持和有效的鼓励措施,地方性本科院校教师自己制作教学课件很多是基于兴趣和自觉,一般采用单打独斗的方式,很少协作,并且以PPT为主。而单纯由学科教师自己制作的教学课件,质量很难保证。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屏幕代替黑板,教材文字搬家、堆砌。PPT中呈现的是教材中的部分甚至全部文字、例题、实验过程等,文字密度过大,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反而不能凸显出来。教学时教师一屏一屏地显示,形式表现既没有新意思,也不符合学生的观看习惯,同时信息量过大,容易造成学习者的学习负担。二是色彩搭配不协调。老师在制作中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学信息呈现的要求和课件整体风格以及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页面之间背景色跳跃太大,造成学习者视觉疲劳,影响整体和谐感。三是课件中的非教学内容分散学生注意力。有的老师为了增加课件的趣味性,在其中穿插了五花八门的各种制作,不恰当的音效、动画和链接淹没了主要的教学内容。如有的老师选用带有动画效果、卡通形象、景物风光的模板,成了学生关注和议论的重点。

3.多媒体教学环境比较差

对于大多数地方性本科院校来说,办学经费的紧张导致教学投入的不足或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使多媒体设备经常不能及时更新换代,同时如果管理维护不到位,就会导致多媒体教学设备故障率较高,影响正常的教学效果。比如计算机运行速度比较慢,在播放较大的视频文件时存在“卡”的现象;投影仪使用年限久了或灯泡更换不及时导致屏幕图象模糊等等都会影响教学信息传递效率和质量。

同时,多媒体教室设备配置也不可能一次到位,总是参差不齐的。再加上最近几年很多高校大搞新区建设,对于原先老区的设备考虑到搬迁问题,也存在重视不够,让很多老、破、旧设备超期服役,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4.教师使用水平不高

管理多媒体教室过程中,笔者做过粗略的统计,在教师所报告的教学设备故障,80%以上是由于不会操作或操作不熟练、媒体应用知识贫乏造成的。比如讲授思想政治类课的教师,经常需要播放视频文件,而购买的教材或网络上下载的视频文件,通常设有默认播放器,如果刚好上课的多媒体教室没有安装这个默认播放器,就会导致文件不能正常播放。其实只要将默认播放器改为计算机上已有的程序设计就可以了。但是,没有经验的教师可能会认为是计算机损坏或病毒,从而浪费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求助、等待技术维护人员的解决。同时,教师教学过程机械死板,只是按照事先设计好了的课件进行讲述,师生交流互动受到很大限制。

由于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水平不高,在低水平的使用中常常事与愿违,不但教学质量和效率得不到提高,而且常常因技术障碍影响正常教学。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对策

1.加强师德教育,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

通过师德师风教育,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思想和师德水平。先进的教育技术,没有给课堂带来活力,反而更让课堂死气沉沉,这显然不是技术本身的错。如果教师重视教学,多媒体是可以发挥其“先进”的功效的;而如果教师不重视教学,“先进”的技术,只会进一步反衬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先进”。所以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果教师不认真备课和教学,不去依据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情境组织教学,再好的多媒体也无法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使用在教学中的唯一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不能成为教师教学精力投入不足的替代和懒惰的借口。多媒体在教学中产生的某些问题,本身并不在多媒体上,而是出在教师对教学的认识和师德上。

ppt德育论文第3篇

关键词: 通识教育 综合英语课 课堂活动

一、通识教育的概念

通识教育,或称博雅教育,八十年代由台湾学者从liberal education转译而来。中国古代的通识教育思想认为,通识教育培养出的是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明事理、知人情、具备综合能力的“全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重视培养“自由的人”。马修阿诺德倡导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现代教学理念认为,通识教育培养出的应该是有个性,有公民感、道德感,有文化艺术审美的大学生。

近二十年来,通识教育的理念已经逐渐被国内院校接受,在课程设置上都有着明显的体现,如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选修课(音乐欣赏、影视欣赏等)、培养学生思维模式的选修课(如思辨课、演讲课等)、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选修课(如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等),还有拓宽学生视野的选修课(如西方哲学史、欧洲文化入门等)。

语言教学不只是讲解语言表达和文字本身,更多的是传达人类文明的瑰宝,如历史、文化、艺术、传统。学生学习语言,要同时了解本民族和他民族的习俗、文化、传统等。此外,学习另一门语言也是学习另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学生逐渐形成并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在语言教学中要贯彻通识教育的原则,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其道德感和公民意识、帮助其传承历史、艺术和文化知识。

二、通识教育原则下的“综合英语课”课堂活动构建

在教授“综合英语”这门课的过程中,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摸索出了一套在该课程教学中贯彻通识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下面笔者以教授的《综合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何兆熊主编)为例,探讨具体的教学活动。

1.通过探讨文章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和公民意识。本系列教材有多篇课文主题都是极富正能量的,如第一册课文What Happened to Manners,教师要求学生描述社会中种种的不文明现象,并就“你认为文明礼貌应该是什么?”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大学生应该严格约束自己,提高个人修养和素质,遵守礼仪礼节和文明礼貌规范。学生讲述了很多不文明现象,经过讨论,很多学生发现自己有的时候其实也“不文明”,有的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有的低下了头。主题讨论结束,每一位同学都意识到,文明礼貌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素质。第二册中的课文Fourteen Steps讲述了一位心灰意冷的残疾人在接受了一位盲人的帮助之后,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和尽己所能帮助他人的重要性。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自己曾经做过或目睹过的助人为乐行为,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帮助别人?是为了满足个人利益?还是为了在自己危难时换取他人的帮助?很多学生提到了“老人摔倒了而没人扶?”的社会现象,也有学生觉得只要管好自己就行了,这样就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了。教师并没有给这个问题下定论,但这样的讨论无疑会让学生思考,并作出自己的道德判断。

2.以课文内容为依托,传播历史文化知识。第二册课文Cultural Encounters,教师介绍了英语的发展史、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广泛传播的背景、英语中的外来词汇和圣经典故。学生了解到了很多相关文化知识,对自己所学的语言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通过学习第三册课文Chinese Food,学生们了解到了中西餐饮文化的差异。教师深入向学生介绍了中国文化理念下的饮食文化,使其对本民族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第二册课文WhatIs Happiness,教师讲解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社会经历的物质化过程,并着重讨论了个体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的境遇。话题略有难度,所以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课后阅读材料,帮助他们消化吸收课堂内容。学习了这些课文,学生不但学习了相关话题的语言表达,而且了解了从课文内容深发出的历史文化知识。

3.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第一册课文Never Say Goodbye,第四册课文TheTapestry of Friendship,The Discus Thrower,第三册课文A Fresh Start、Promise of Bluebirds,都是关于亲情、友情、个人成长的。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讨论,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情感经历和个人感受,在课下经常与他们交流。通过增加对学生的情感关切,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因素,调整教学方法;同时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优化师生关系。

4.以学生为主的授课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点和综合能力。本套教材中不乏有关音乐、电影、通俗文化内容的课文。如第四册The Monster介绍的是著名音乐家瓦格纳,教师对本单元的课堂活动设置包括:即兴演讲――介绍一名音乐家/流行歌手/一首歌曲/一部音乐剧等,课堂放松活动――英语歌曲演唱,补充阅读――音乐评论/音乐史简介等,写作任务――歌词创作/音乐评论。这些活动充分关照了学生的兴趣点,同时给予他们一定的选择空间。

在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方面,教师设置了很多课堂活动,结合听和读完成说的任务,结合听、看、读完成写的任务,结合听、读、写完成译的任务。例如结合课文主题安排泛听、复述听力材料内容、听句子翻译、读文章写评论等。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表达能力方面,有PPT展示、小组活动、课外小组学习、课外调研等。以PPT展示和课外调研为例,教师会系统介绍要点:PPT展示材料的搜集分类、PPT制作、语言表达、流程(开始、重点、结束)、仪表仪态。课堂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分析理解信息的能力、公共演讲的能力。课外调研包括调研过程和调研成果汇报。以第二册What Is Happiness为例,课文有关于广告的内容,教师安排学生完成公益广告企划案。在课上学习了公益广告企划的基本要点后,学生分小组完成环保、动物保护、社会行为规范、医疗方面的广告企划,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图书馆、客户调研资料,设计广告标语、图案标示,明确广告目标受众、广告目标等。活动既关系到资料收集整理、文案制作,又关系到访问、交流,还有小组成员的合作与分工,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结语

通识教育是一个长期的、逐步深入的过程。学生公民意识、文化意识的培养,综合能力的提高,都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大学课程往往缺乏这样的过程,综合英语课有300课时左右,教师如果能够将这些课堂活动认真贯彻、抓好教学反馈和评价,适时调整课堂活动,要实现相应的目标就不难。

参考文献:

[1]洪明.台湾的通识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7(2).

[2]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季诚钧.试论大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2(3).

[4]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庞继贤,吴薇薇.英语课堂小组活动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6).

ppt德育论文第4篇

关键词: 多模态 多模态话语 模态配合

1.引言

模态是物质媒体经过社会长时间塑造而形成的意义潜势,是用于表征和交流意义的社会文化资源(Kress & Leuwen 2001)。由于人类社会活动所介入的物质手段日渐丰富,在传统上主要通过语言表达意义的做法已逐渐被多种媒介共存的复合话语取代,多媒体化(multimediality)体现了社会实践的常态,多模态化(multimodality)成为当今社会文化系统的固有特性。在教学领域,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屏幕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图像、动画等成为交际的主媒体(Kress 2004),在教学中也是如此,这为教学环境的多模态研究提供了方便。

在语言教学中,语言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其他模态只是在不同程度地起着辅助、衬托、强化和补充的作用(张德禄,李玉香,2012),但即使如此,仅仅从语言这一角度对课堂话语进行研究是不够的,还需要将语言和其他模态组合在一起探讨课堂话语。

2.理论框架

2.1模态

Kress将模态(mode)定义为一种表征和交流的符号表达方式(Kress & Leuwen 2001)。在《多模态语篇》(Multimodal Discourse)(Kress & Leuwen 2001)中,模态被定义为符号资源。Jewitt认为多模态与符号相关,所有模态都包含整套符号资源,人们在特定场合下利用并构建这些资源对事件和关系进行表征。

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多模态话语最合适的理论模式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学理论。社会符号学基于韩礼德的语言符号观(Halliday 1978),他认为做一个社会符号系统,即一个表义系统,语言的语法并非是一系列的规则,而是表意的资源,这就是Hodge和Kress发展社会符号学理论的基础。语言外的其他表义系统还有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这些表义系统与语言共同实现社会意义。这种观点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为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主要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由五个层面的系统组成(Martin 1992),分别是:(1)文化层面,包括作为文化的主要存在形式的意识形态和作为话语模式选择潜势的体裁或者体裁结构潜势;(2)语境层面,包括由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组成的语境构型;(3)意义层面,包括由几个部分组成的话语意义,即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4)形式层面,实现意义的不同形式系统,包括语言的词汇语法系统和其他各种模态的表意形体和语法系统及各个模态的语法之间的关系;(5)媒体层面,是话语最终在物质世界表现的物质形式。

2.2多模态与教学

课堂教学就是由多种模态共同完成的,包括空间、手势、身势、移动、声音、腔调、音乐、三维事物、口语、书面语、图形、表格、图画和动画等(Jewitt 2009)。这些不同的模态各自都是一个符号系统,在合适的语境中表达意义,达到交际的目的。但它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单独用以达到交际目的,而是和其他模态共同配合达到交际目的,即使是语言也是如此。

在教学中,对多模态交际和体现的研究日益增多。在Lemke编辑的《语言学与教育》中,研究者对课程中的多模态进行检验,尤其检验数学和科学学科。O’Halloran用系统功能观对数学课堂上的多符号系统的运作进行分析。Baker,Street在数学教育领域研究了多模态计算能力,其中包括行动、图示和符号模态。这些研究表明,在不同模态之间的转换问题是导致学生学科难点的来源。

新兴的热点是对多模态识读(multiliteracy)的研究。多模态识读(multiliteracy)指具有能阅读所能接触到的各种媒体和模态的信息,并循此产生相应的材料,如阅读互联网或互动的多媒体。传统的以读写为主的识读能力在多媒体时代已不够用。其次,教育中的多模态化来自教室中不断增加使用的多种媒体,如图像操作软件、电子音乐、科学模拟、存在于计算机上的虚拟剧场等。多模态化和多元符号学试图给这些信递形式理论化,鉴别各种图像、词语和动作的模态如何互相依赖,以产生整体意义(Williamson 2005)。重要的是有时一种模态需要依赖其他模态完成信递行为,如没有口述的词语说明,图表将毫无意义;没有模型课件,教师用手做的节奏性动作就没有意义,因而每一种模态,作为符号资源,对所做的表达都有贡献。学生的任务是将教师的各模式和符号资源转变为理解。

本文根据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际语境探讨各种模态之间的协同配合关系。

3.语料及研究方法

本文的语料选自第五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职业院校)总决赛特等奖录像,时长22分钟。教学过程在一个按传统模式安排的讲台和桌椅的教室进行,配有可供书写的黑板和PPT投影设备。教师主要在讲台讲,有时到学生中间走动;学生主要坐在座位上听课,有时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互动。

4.课堂话语

4.1课堂教学描述

作为教学比赛,教学有一定的表演性,每堂课一般为50分钟,而这堂课只有22分钟。教学的主题是“网瘾”(computer addiction),课文题目为“Teenager Committed Suicide When His Computer Broke down”。整个教学过程由老师控制,老师是教学的组织者、知识的提供者、学生能力提高的使能者;学生是学习者、被控制者、被促使提高能力者。交际的方式是面对面口头交际,包括手势、动作、口气和强调等,PPT提供教学重点及图像。

4.2w裁结构

这堂22分钟的课包括10个阶段,分别是:(1)上课仪式:教师学生相互问候。(2)导入:首先以某位知名明星吸毒为例,引出单词addiction的含义。(3)点出主题:引出网瘾(computer addiction)这一主题。(4)课文讲解:学生泛读、小组活动、组内讨论、练习巩固。(5)讲解习题:学生回答习题中的填空,讲解单词词意,并扩展练习题内容。(6)剖析课文:再次点题,提问学生,分析文中主人公的问题,练习上一环节填空中的单词。(7)互动提问:如何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中寻求平衡,提出解决提议。(8)角色扮演朗读:进一步对课文进行熟悉,并对单词therapist(治疗师)有更深刻的了解,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设计好的对话。(9)总结重点:回顾课文知识。(10)结束:布置作业,结束课文。

4.3模态在语法层面的配合

这堂课的PPT共有21张,分为两个类别:显示文字、显示图像和文字。文字是一个语篇片段,一个幻灯片显示一个语篇片段,由一个句子或者一系列句子体现;文字和图形本身是多模态的,是两个语篇片段的协同共建语篇意义,由各自的语法结构体现。

幻灯片1由文字与图像构成,包括标题和一个教师上课的图片,它们共同完成了标题的语篇功能,为教师的口语话语提供支持。标题体现为一个句子(Teenager Committed Suicide When His Computer Broke down),图像为老师上课的图像,表明这是一门教学课。

幻灯片2与3相似,都是由图像加文字构成,其中包括阶段导入标题、文字提示和图片(某吸毒明星照片、抽烟图),幻灯片2中的文字为两个英文单词(Addiction,prison),为老师的引入提供信息引导,幻灯片3的文字则为“上瘾”这一单词的英文解释。与幻灯片2相似,它们不仅为口头语篇提供了文字信息,而且提供了实例,进而引出了文章主题。

这个教学片段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信息,进行导入,引出主题“网瘾”,预示着课文将围绕网瘾展开。

幻灯片4和5完全由文字构成。其中包括课文标题和环节设计(“学习目标”的展示),这两张幻灯片的主要目的在于为教师的话语(例如,“我们将重点学习本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与网瘾有关的一些单词表达”)提供支持,并为口语模态提供指导,为口语语篇的发展提供了路径。

幻灯片6和其后与练习题和其讲解的幻灯片都由图像和文字构成,图像为箭头与圆圈,用以引入及标注信息,文字为练习题(如Jason未来可能做什么工作?What kind of job will Jason do in the future?),重点标注的是答案。整个片段为教师口语(例如,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Good job!;对回答进行复述:He will be a computer engineer.)提供支持,提供信息,用此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及口语水平。

4.4课堂话语中的模态配合

以上是对一段教学比赛录像片段中使用的PPT体裁结构进行的分析,但它只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阶段,是PPT所表现的一段多模态话语。在整个课堂话语中,各种模态共同发挥作用,特别是老师和学生交流的口语模态和PPT所表现的文字、图像模态。下面简略探讨它们之间的协同配合。

口语是课堂教学的主模态,但是它不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借助其他模态,特别是PPT所承载的模态来完成。这样,PPT和口语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协同关系。

下面分别从10个环节探讨它们是如何协同完成教学任务的。(1)上课仪式:主要模态为口语:教师及学生通过寒暄完成这个阶段的任务;(2)导入:主要模态为口语、图像和文字:口语为教师授课,图像和文字模态通过PPT呈现,具有导入文章主题的作用;(3)点出主题:主要模态为口语、文字和图像:文字主要辅助提供信息,教师提问学生,引出话题,引起兴趣;(4)课文讲解:主要模态为口语、文字和图像:学生讨论,做练习题,对课文内容进行熟知、掌握,图形为文章线索的一步步发展提供支撑;(5)讲解习题:主要模态为口语、文字:这一阶段可以分为两个次阶段:老师提问及学生回答。(6)剖析课文:主要模态为口语、文字:这一阶段老师主要对学生提问发散性问题,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课文;(7)互动提问:主要模态为口语、文字:口语模态通过老师和学生互动完成,文字主要体现在呈现在PPT上的问题;(8)角色扮演朗读:主要模态为口语、文字:这一阶段,学生进行分角色扮演对话,完成对重点单词的理解;(9)总结重点:主要模态为口语、文字:老师对本课进行总结;(10)结束:主要模态为口语:老师布置作业,结束课文。

5.讨论

在传统教学中,主要采取教师和学生肢体模态和文字补充,随着教学技术的发展,PPT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越来越多的模态出现为口头模态提供了支持。课堂教学中,一种模态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往往需要其他模态补充、协同,由其他模态提供新的内容,进行强化或者引导。在上述分析中,文字和图像模态为教师的口语模态提供支持,从而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PPT课件展现生动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方面获取相关信息,快速获取所学材料。

ppt德育论文第5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由于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该校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导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生的心态越来越浮躁。因为高校教育担当着为社会输入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的重大任务,当前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和提高学生的内在素质就成了一项紧迫的教学任务。如今,英语作为第二门外语几乎是每个不同大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每一门外语作为一项交流的工具,都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期历史实践中日积月累沉淀下来的。它们反映了这个民族的人们特有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工作者不应单纯地教授知识,还要深入体会语言体系中蕴含的价值观念,以及思想教育内涵。高校多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所以在多媒体外语教学中融入思想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二、高校多媒体外语教学的现状

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是指通过各种媒体和技术的综合利用,对外语教和学的信息进行储藏、加工和传播,从而实现外语教和学习的最优化(何高大,2000)。一方面,由于多媒体外语教学以各种彩色图片和播放模式展示课堂相关的知识,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因为多媒体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及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改变教学方法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所以多媒体进行外语教学越来越受高校教师的喜爱。

现在,有些高校老师能够很好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做得图文并茂,吸引学生,但是大部分老师变得越来越依赖PPT教学,每次在上课前把要教授的内容全都打在PPT上,但不进行深入分析,到了课堂上只是单纯播放PPT,既不调整教学方法,又不深入体会语言包含的思想内涵,更不会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更严重的是,有些老师由于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以致有的时候忘带PPT时,就无所适从。总而言之,就是单纯笼统地说教知识,而不是在多媒体中渗透思想教育。

高校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在学生原有英语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英语在现实生活中的综合运用能力,为以后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英语教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外语学习动机的定义、类型的界定、学习动机与学习者因素的相关性、学习动机与课堂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的关系、动机与策略的互动关系等”(束定芳,华维芬,2009),可见对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很少。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是为了更好地立足社会,更好地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生存下来。“有德无才”和“有才无德”的人都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即高校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德艺双修,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思想道德水平。例如,增强劳动意识,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积极乐观,诚实守信,坦诚待人,孝敬父母等。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道德理论的宣讲和政治思想的教育,积极倡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就是希望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给人们带来幸福的信念和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自己的祖国,积极地把自己塑造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塑造,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道德观(牛晶晶,2005)。

四、渗透思想教育于多媒体外语教学的原因

外语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担负起把大学生培养成推动未来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的公民的任务。如果只有知识和技能,而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作为保证,很多人踏入社会后就会误入歧途。如当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级知识分子犯罪的现象,有的人甚至毫无道德的底线,为了金钱,利用自己较高的外语能力进行坑害社会的经济勾当,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所以,在多媒体外语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思想教育是当务之急,也势在必行。

其次,因为现在外语考试基本上是以测试英语水平为主,教师教学和学生的考试基本上是以考试为导向,所以外语教学上基上算是排除了思想教育,只把提高外语听力、词汇、口语、阅读能力等作为教学的主要和根本任务,“只言教,不言导”(冯晖,张志鸿,1990),违背外语教学的初衷。思想水平是一个抽象的事物,不适合用试卷进行测试,而且思想道德要在生活实际的行为和言语谈吐中表现出来。理所当然,就被忽视了。

再者,无可否认的是,政治思想是为该统治阶级服务的,展现了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英语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人们深入挖掘,能找出其精髓和糟粕。所以每个学生都必须加强本国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提高鉴别外来文化中不良的思想观念能力,做到不受外国文化的侵蚀,不崇洋媚外。

五、在多媒体外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方法

外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涉及教师、学生、过硬的外语水平、多媒体制作水平、对外语文化展现的精神的认识和对本国思想政治道德的深刻认识。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探讨方法。

首先,外语教师作为指导学生学习的导向者,要注重身体力行,为人师表。教师要认识到“加强人文素养与加强专业知识的日积月累同等重要”(杨琼,2009)。平时扩大中文和英语的知识面,比较两种文化所体现的思想观念的差异性,吸收精华。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以有意识地以图片或者视频等呈现文化中隐含的有价值的思想。如讲到sick这个词时,可以插入一些家里爷爷或者奶奶等生病,爸爸妈妈倒水送药,细心照料的图片,然后让学生造句,顺便向学生传递中国传统中尊老爱幼、孝顺父母的思想。又如,讲到居里夫人等外国名人时,可以渗透不畏挫折、积极上进的思想。其次,教师要多关爱学生,多开展各项校园文化,多在课后与学生交流和沟通,消除学生的防备心理。课上,教师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在讨论每种文化中的道德精神时,无论成绩如何,教师都应鼓励他们大胆发表意见,并表扬他们。课后,教师可以主动找每个学生交流,围绕一些学生时代的课题,拉近师生距离,创造活跃和谐的交流气氛。

ppt德育论文第6篇

关键词:PPT;多媒体学习;呈现方式;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248-02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飞快发展,信息的呈现方式和手段更为多样化,而PPT就是呈现多媒体信息的一个简单工具。尽管PPT在交互性、互动性等方面不及其他专业软件,在设计课件上存在着缺陷,但由于用PPT设计课件简单易学,具有集成性、交互性、多样性、超媒体结构、并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对其进行修改等优点,在教学中被广泛的使用。然而,教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PPT大多是简单的把书本上的内容搬到PPT上,或是基于经验来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并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一、PPT的设计属于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在单一的教学活动中,所设计的PPT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外部事件,而这个外部事件是为了促进有效学习而设计的教学事件,把这些教学事件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就成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也就是教学策略的一种。因此,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PPT所呈现的内容一定要清晰,符合逻辑,其设计不应该以PPT的制作技术为中心,而是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进行。

二、PPT的设计要建立在多媒体学习的基础之上

如果制作PPT是用于教学,那么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就要遵循教学性、科学性、有效性、艺术性、经济性等原则。除此之外,在各种多媒体学习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认知心理学家梅耶(Mayer)的理论。多媒体学习理论可以用以下三句话:“一个理论”、“七条原则”、“五个问题”。其内容是在一个理论上提出了七条原则,这七条原则实际上回到了五个问题,这对指导PPT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以梅耶的多媒体认知理论和其所提出的七条设计原则,作为下面提出的PPT设计过程的学习理论基础。

三、PPT的设计过程

在教学中使用PPT是为了促进有效的学习发生,因此,其设计过程不能随意进行,要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后,根据目标进行需求分析,并结合学习者的特点分析来确定教学起点、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现有的条件安排教学顺序、教学策略和评价手段。完成了教学设计的过程,PPT的设计也就获得了相应的方向,PPT具体需要承载的教学信息也就由此得到了确定。另外,在PPT的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如何利用它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四、在PPT的设计过程中,选择信息的呈现方式

根据梅耶的论述,多媒体学习是指通过整合语词和画面进行的有意义学习。在多媒体学习中,学生所要进行认知加工的对象是多媒体教学信息。多媒体教学信息是指“用语词和画面呈现的信息,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而PPT的作用,正是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来呈现多媒体教学信息,促进有意义学习的进行。按照多媒体学习理论,语词包括文字和解说,画面包括图片和动画。由此就可以得出:文字+图片、文字+动画、解说+图片、解说+动画四种组合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进行选择。但无论哪种组合方式,都要遵守空间接近原则和时间接近原则。另外,还要注意冗余原则和通道原则。空间接近原则是指,对应的语词与画面临近呈现比隔开呈现能使学生学得更好。时间接近原则是指,对应的语词与画面同时呈现比继时呈现能使学生学得更好。冗余原则指,学生学习由动画加解说组成的呈现材料比学习由动画加解说再加屏幕文本组成的呈现材料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通道原则是指,学生学习由动画和解说组成的多媒体信息要比学习由动画的屏幕文本组成的多媒体信息时学习效果好。因此在设计PPT时,要注意到空间接近原则,如果教师所要呈现的信息是由画面加文字组成时,文字要与画面临近,即把文本放在图片左上方的位置。这样,学习者就不必在屏幕上搜寻与画面相对应的文字,而直接在文字和画面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因此他们可以把认知资源用于主动学习的过程;根据时间接近原则,如果教师所要呈现的信息是由图片或动画加解说组成时,两者要在相同的时间来呈现,因为当对应的语词和画面同时进入工作记忆时,人们理解多媒体呈现信息的可能性更大;另外,根据冗余原则,当画面和语词都以视觉的形式(即动画加文字)呈现,视觉通道会超载。所以,教师不能把信息以图片/动画+文本+解说的形式来呈现,要把文字去掉,以图片/动画+解说的形式呈现信息,以免产生冗余效应,影响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再者,根据通道原则,当画面和语词材料都以视觉形式呈现时,听觉/言语通道闲置而视觉/图像通道则过度负荷,当语词以听觉形式呈现时,人们就可以在听觉/言语通道加工它们,而视觉/图像通道则可以只用来加工画面。所以,如果教师在面临动画+解说和动画+文本两种选择时,要选择动画+解说的呈现形式,以免视觉/图像通道产生负荷。

五、关于PPT中的趣味性问题

有研究显示,使一堂课更有趣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可能会为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在PPT中加入有趣的内容。但如果这些有趣的内容是以诱人的形式(即诱惑性细节:与教学内容有关,但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呈现时,会对学生的学习有害。因为无关材料会争夺工作记忆中的认知资源,分散学生对重要材料的注意力;会干扰材料的组织加工,误导学生围绕不恰当的主题来组织材料。这时,就要考虑梅耶所提出的多媒体设计的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是指当无关的材料被排除而不是被包括时,学生学的更好。即当在多媒体呈现中加入有趣但无关的语词和画面时,学生的学习会受损害;当在多媒体呈现中加入有趣但无关的声音和音乐时,学生的学习会受损害;当把多媒体呈现中不必要的语词删除时,学生的学习会得到促进。因此,在设计PPT时要把那些无关紧要的内容大胆删除,把长篇大论的文字尽量提炼,注意用简要的语言来呈现与教学目标有关的内容,突出所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不能随意地加入与教学目标无关的趣味性内容以及声音、音乐等,以免违背一致性原则。

六、在PPT设计中所使用的语言风格

在梅耶的《多媒体学习》一书中,并没有提及个性化原则,但它出现在围绕着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组成的多媒体设计指南所包含的一系列原则中。在个性化原则中有一项关于语言风格的实验。该实验所验证的是当语言风格是非正式化的、对话式的时,学习的数量有所增加。因此,在设计PPT时,与使用正式的语言相比,使用对话式的语言会让学习者对所呈现的教学内容更容易产生兴趣,他们会感觉对话式的语言更为亲切,动机会更强,并且会感觉对话式的语言呈现的信息要相对简单些。为了提高学习效果,要使用对话式的语言,若非必要,不要使用正式的语言来呈现教学内容。

七、小结

在实际的PPT设计过程中,其具体的设计过程往往有很大的不同,有时PPT的设计者也是使用者,有时设计者和使用者是分离的。一般情况下,在设计PPT前要针对一节课或一门课进行教学设计,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教学策略、评价方式,同时还要考虑现有的一些约束条件。要根据教学设计来考虑PPT的设计目的、设计风格。另外在制作过程中,不能仅凭直觉或经验进行,而应该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系统地进行设计。

参考文献:

[1]理查德·E·梅耶.多媒体学习[M].商务印书馆,2006.

[2]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王小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王英豪.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指导下的课件设计[J].现代教育科学,2007,(6).

ppt德育论文第7篇

关键词: 多媒体 语文教学 高效课堂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高科技与传统手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于一体,不仅信息容量大,而且有着强烈的趣味性和形象性,视觉效果强烈。“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师合理控制教学时间的同时,激发学习热情,增加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从而打造高效课堂,增强教学效果[1]。

一、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1.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增大课堂容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可以增加课堂信息传递渠道,如可以运用视频、图片、音频,也可以运用PPT、Flash等课件展示教学内容,既可以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又可以利用音像图形调动学生感官,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语文课堂教学信息容量[2]。

如《大自然的语言》教学中,可以利用视频播放春夏秋冬四季的场景,进而以冬季的皑皑白雪引出教学课题。随后播放作者的图像与个人生平简介,促使学生对作者有明确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与此同时,通过PPT教学图片展示,传达出大量信息,便于学生对四季气候特征的总结,提高学习参与度。

2.创设形象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当今素质教育中,情境教学是语文教师广泛使用的教学方式之一。所谓情境教学就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创设大量与之相关的问题情境,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热情和求知欲的一种教学方法[3]。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和高科技手段实施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情景,还可以给学生视觉、听觉等直接感官感受,更可以轻松引导学生进入教学课题,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3.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热情。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条件。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视频、音频、图片展示等手段,有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相关情景,全方位调动学生感官,给予学生视觉、听觉等方面的感官刺激,能极大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新知识教授环节,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与问题场景完美结合,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启发学生思维,进而为整个教学打下良好的铺垫。如在《出师表》学习环节中,通过PPT课件展示该文章的写作背景与相关文学常识,进而播放《三国演义》中的“白帝城托孤”与“三顾茅庐”等视频,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诸葛亮的认识。

4.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素质教育中,思想品德教育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教育改革的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大思想品德教育力度与强度,提高学生思想修养。然而传统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是无法实现该目标的。在此基础上,运用电教多媒体技术,通过播放电影、电视、录像、音频、图片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提高分辨善恶的能力,增加对社会的认知度,进而有效提高思想道德水平[4]。

如《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学习过程中,播放渡江战役的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清晰地体会到当时人民渡过长江的种种场景,以真切的视觉感受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祖国统一、民族独立的艰难,从而让学生在形象的历史画面中受到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激发爱国热情。

5.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视频、音频、图片及PPT等的制作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搜寻资料,进行备课,设计教学场景与教学环节,构思教学内容的展示。在准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整个教学重难点与教学过程有清晰把握,从而在课堂上有效控制教学进度与课堂时间,从而极大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二、语文教学实现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措施

1.利用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热情。多媒体教学课件由视频、音频、动画、文档等众多多媒体信息综合而成。声乐音像可以充分展示大量信息,图文并茂,大范围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各个感官,从而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信息优势,在整合大量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媒体信息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料,创设各种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问题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注意力。

如教学《威尼斯商人》时,通过播放相关视频,设置各种问题场景,准备与之相关的大量问题,通过“问答式教学”方法,积极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文章主题及人物形象的理解;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扮演各个人物角色,进而提高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5]。

2.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不仅是积累知识,还是提高能力、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的过程。要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应该为学生提供多种求知途径。利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积极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增加基础知识的教学比例,进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6]。如在《雷电颂》的学习中,可以充分展示风、云、雷、电等意象,通过PPT、视频等展示屈原的相关形象与资料。让学生自主发现生词,提炼课件与视频中的信息,并让学生自发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发展。

3.培养学生整合与利用信息的能力。二十一世纪是信息主导的时代,是知识大爆炸时代。加强积累、整合与利用信息,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条件。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其信息量大、涉及范围广、信息传播途径多、教学技术手段高超等特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积累与运用信息的能力。

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集相关信息,并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促使学生整合与分析搜集的信息,增强整合信息能力。通过学生广泛阅读与思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丰富其知识积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增强学生信息搜集与利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林涛,虞莉娟,张菊秀,陈建峡.电工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应用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10(03):17.

[2]陈国荣.多媒体教学5戒[J].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31.

[3]马振琴.谈谈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S1):43.

[4]王瑞敏.教学艺术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物理知识,2009(02):25.

ppt德育论文第8篇

——第XX小学5.25第三届心理健康节活动方案

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互相关怀与合作的意识,共同营造师生心理成长的良好环境,我校特举办2019年第三届“5.25”心理健康教育节,主题为“健康从心开始,生命因你绽放”,现计划如下:

一、活动宗旨

心理健康的第一标准就是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乐观自信,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的态度与人相处,能分享、接受、给予爱和友谊,能与他人同心协力。我们以此为宗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师生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师生心理调适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共同营造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氛围。

二、活动主题

本次活动节主题为”健康从心开始,生命因你绽放”,是为了让师生能够继承中华民族仁爱的传统美德,发扬人性中爱的最美情感,通过对师生进行绘画心理分析,让师生更加了解自己,从而更加悦纳自己。

三、活动时间

2019年5月20日—5月24日

四、活动安排

(一)怒放生命——2019年第三届“5.25”心理健康教育节启动仪式

1、时间:2019年5月20日11:45

2、地点:学校操场(大屏展示活动主题)

3、内容:热身活动(音乐、人物)心理健康教育小讲座

主讲人:孟宪玲讲座题目:“健康从心开始,生命因你绽放”

(二)了解生命,感悟生命——教师“健康从心开始,生命因你绽放”的活动安排

1、活动时间:2019年5月20日下午17:00——17:30

2、活动地点:四楼会议室

3、参加人员:全体教师(带自己喜欢的彩笔若干)

4、主持人:学校心理咨询师

5、活动内容:由XX老师给全校老师做”健康从心开始,生命因你绽放”讲座并组织教师做心理小练习(讲座PPT另附)

(三)了解生命,关爱生命——学生“健康从心开始,生命因你绽放”的活动安排

1、活动时间:2019年5月24日下午第七节课(班会时间)

2、活动地点:各班教室

3、参加人员:全校学生

4、主持人:各班班主任

5、活动内容:

准备工作:

1、提前在黑板上板书活动主题及班级,活动过程拍照上传两张照片给大队辅导员;

2、在电脑上下载好PPT课件;

3、每位学生准备:彩色铅笔若干、一张白纸(最好是A4),班主任给选定的5名学生发A4纸;

活动过程:1、播放心理PPT《生命列车》,学生随课件朗读内容(分享感受);

2、学生根据课件练习1选择喜欢的颜色表达心情,用线条表示画在准备好的白纸上。(分享讨论:我为什么选择这个颜色,使用这个线条,它表达了我什么心情)

3、学生根据课件练习2要求画出家庭动力画,并上台分享讨论。

讨论提纲:A、我的家人分别在做什么。(作者)

B、大家观察:看到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谁和谁距离近?谁的颜色丰富?缺少了哪个成员?

4、教师总结

活动要求:1、全校每班交三份用A4纸画的家庭动力画。(除了上四楼展示队会的班级)

2、五年级写心理作文《我的家人》,五年级每班上交三份心理作文

和配套的家庭动力画。其他年级各班只交三份家庭动力画。

3、以上活动以年级组为单位,按要求每班2张照片、3张绘画材料和3篇心理作文(五年级)在5月29日(周三)之前上交大队部。

(四)了解生命,关爱生命——“健康从心开始,生命因你绽放”活动人员安排

1、教师、学生活动总策划:

2、大屏滚动播放活动主题:

3、师生讲座、国旗下讲话:

4、照相:

5、班会主持、材料上交:各班班主任

6、材料收集、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