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跨专业实训总结

跨专业实训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06-20 16:08:15

跨专业实训总结

跨专业实训总结第1篇

一、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国界或地区的交易主体,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易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其被社会普遍认为是一种以电子数据交换和网上交易为主要内容的商业模式。当前主流的跨境电子商务模式主要有:B2B(Business to Business)、B2C(Business to Customer)、C2C(Customer to Customer)。 跨境电子商务面对的交易对象来自世界各地,他们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等,加上电子商务本身涉及到的在线支付、物流、计算机网络等知识,因此,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跨境电子商务从业者,即要掌握外贸知识技能,也要掌握电子商务知识技能。外贸技能主要是外语口语和函电能力、报关能力、报检能力、国际商务单证技能、国际结算技能、国际运输与货代技能等,同时要了解销售区域习惯和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并随时关注国外政策的变化。在电商技能方面,需要知道各大平台的不同运营规则。

二、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几种培养模式

鉴于跨境电子商务人才要求知识技能综合性高、实践性强的特点,以及目前需求缺口大的现实状况,笔者认为应该采取培训机构培训和学校培养的培养模式。

(一)培训机构培养

目前一些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公司建立了专门的培训机构来培养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如阿里集团旗下淘宝大学,淘宝大学集合了1500名讲师、80家机构和300所院校的社会资源和力量,为近500万学员提供了电子商务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 淘宝大学的培训对象涵盖了电商企业的高层、中层及一些员工。一些地区为了解决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缺乏的问题,都积极引入淘宝大学落户本地区,如2014年11月29日,陕西省引入淘宝大学,淘宝大学陕西分校沣西培训中心在西咸新区信息产业园西部云谷成立。对于解决短期内跨境电子商务人才不足的问题,笔者认为运用像淘宝大学这样的培训机构培训急需的跨境电商人才是各地各企业较为有效的一种方法。从长远来看,培训机构主要应该承担跨境电商企业的中高级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另外现有的跨境电商培训机构数量还是偏少,培训教师也不足,因此建议现有的跨境电商培训机构应该与有条件的培训机构和高校开展合作,扩大培训机构的数量。

跨专业实训总结第2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 人才培养 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 教育教学 研究

跨专业实训平台是当前非常流行的教育教学方式之一,说得直白一点,跨专业实训平台就是在院校内对复杂、多变、丰富的社会环境进行模拟,适当地给学生施加压力,并且在实训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辅助,帮助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进行问题的分析和处理。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使用同样的教学原理,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将经济和管理以及相关实训专业联合起来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的目的,在应用过程中不同省市、不同学院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基本素质、本地区的教育环境以及学生的发展意向,进而再去制定经管类跨专业实训平台的实训内容,会更切实有效。

一、研究背景

为了使国家教育部、发改委颁布的《地方高校转型意见》得以认真贯彻落实,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已经成为国家高等院校结构调整的重点。针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高校转型应紧跟时代步伐,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构建应用型学校做出努力,这已经成为各地高校转型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将提高人才质量培养作为主要环节与重点突破口,在教学中引入实践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从而使人才培养的质量得以提升。

现阶段,很多高校的营销类专业实际训练平台往往使用虚拟软件进行实战模拟,虚拟软件虽然比传统教学幼优势,但是训练手段单一,学生很少有自我发挥的空间,该如何做或怎么做早已有教师制定好,虽然在训练初期能够获得一定效果,但是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很快退去。并且,虚拟软件很难将相关业务互相练习起来,缺少设计性与综合性。跨专业实际训练综合平台,可以让学生熟悉现代商业领域的不同岗位、不同组织的特性与工作内容,帮助学生养成训练管理所需的执行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等,通过全方位训练,提高学生对岗位的胜任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全局观念得以培养。

二、经管类跨专业实训的意义

(一)有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对经营管理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方案培养的人才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应该在努力探索中做出相应变革。《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高等院校要扩大岁技术型、综合型、应用型等人才的培养。跨专业实际训练综合平台,可以通过建立仿真经济环境与企业联合运作演练,帮助学生亲身感受现代企业营销与管理的整体流程,对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自觉性、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十分有益。

(二)有助于经管类学科交叉融合的要求

经营管理类专业之间的岗位具有频繁的业务往来,要想胜任其工作内容,既要熟悉企业内部各部分之间的业务关系与工作流程,而且要能够正确处理与外部机构之间的关系。所以,需要对经营管理类有关的专业进行业务整合,建立跨专业综合教程,从而实现经营管理类各专业之间的交叉教学。

(三)有助于经管类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现如今,高效经营管理类专业的实际训练平台往往以使用虚拟软件进行实战模拟,虚拟软件虽然比传统教学幼优势,但是训练手段单一,学生很少有自我发挥的空间,该如何做或怎么做早已有教师制定好,虽然在训练初期能够获得一定效果,但是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很快退去。并且,虚拟软件很难将相关业务互相练习起来,缺少设计性与综合性。跨专业实际训练不仅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操作能力,还能锻炼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人才得到全面培养。所以,应加强对跨专业实际训练的重视度,提高经营管理类学科的实践应用,对提升教W效果有深远意义。

(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以往的教学方式主要以向学生传授知识为根本目的,很少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然而,当代社会十分重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跨专业实际训练平台要求学生能够共同参与,相互合作,通过协同作战的方式完成工作内容。在这种交流合作中,学生的团队精神得到有效培养。

三、跨专业实训平台构建研究

(一)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体系开发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应遵循课程整体协同原则,实训课程体系建设要立足于本校特色专业基础上,要与目前课程教学内容相互结合,实现综合型、设计型、体验型课程开发的整体建设格局。

(二)跨专业实训室物理环境建设

VBSE跨专业综合实际训练的教学环境、实际训练的硬件设备、实际训练的软件设施、实际训练的教学内容等配置要根据虚拟商业环境中的制造企业、客户、供应商、服务机构的数量以及岗位数量所需而定。“企业搬进校园”的教学理念引导下,让仿真职业环境得以有效建立。

(三)跨专业实训师资队伍培养

跨专业实际训练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很宽、专业领域很广,需要有不同专业知识、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优质的师资队伍,通过共同努力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育教学理念创新

VBSE跨专业实际训练管理模式,主要是以“学生为本,教师辅助”为主要教学原则,并在此基础上以现代经营管理模式为核心。

(五)教学运营管理完善

VBSE跨专业实际训练课程针对经营管理类的各项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需要根据课程安排充分考虑知识储备与教学时间等问题。

四、总结

经管类跨专业实训平台是一种积极、有效、实用的教学手段,其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在校期间对社会真实环境的体会和感受,更能够为学生步入社会之后提供丰富的职业经验和多元的专业知识,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并且形成宽阔、多元素、多角度、高知识的经济视野,帮助学生在发展如流的社会环境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将自己培养成新世纪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这对我国教育发展以及市场经济发展都是具有非凡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高钧.高职院校商科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建设与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21(04):121-122.

[2]薛云红,喻凡,方芳.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训教学组织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13(12):112-113.

[3]王志斌.基于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的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6,24(08):230-231.

跨专业实训总结第3篇

(一)、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特别近三年来,积极贯彻实施是省委、省政府提出将建设成为沿海发达地区优质劳动力输出基地的战略构想三年来,以农民工为主的外出务工人员迅速增加,市2010年来共有农村劳动力155.1万人,从业人员136.5万人,外出务工为463347人,到2005年11月底已增加至572400人(2012年上半年外出务工为431525人)。目前,全市民工遍布于广东、福建、浙江、上海、北京、江苏等地,主要从事土木建筑、家政服务、饮食、缝纫、搬运等各个行业,年务工人均收入达6000元,为促进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农民工在跨地区就业过程中,也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

1、农民工跨地区就业信息渠道不够通畅,组织化程度较低,部分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由于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不健全,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自发处出务工,无序流动较为(非常)普遍。2012年通过劳动保障部门有组织输出的劳动力仅占10%,有些(很多)农民因找不到工作还引起一些社会问题。同时,农民工是一个弱势群体,用工单位不签定劳动合同、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等侵权事件不断发生,并且大多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农民工维权非常难。(劳动、司法等部门受理的数万件相关案件中,能得到有效处理的不到10%)。

2、农民工素质较低,跨地区就业技能低(技术含量小),劳动强度大,收入少,收入增长迟缓甚至负增长。据调查,全市农民工文化素质在初中及以下的人员占到80%,95%以上的农民工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真正以“技”闯天下的农民工不到5%,因而大部分农民工是纯劳动力上市,从事的多是简单的就业岗位,报酬低廉。

3、农民工跨地区就业面临巨大挑战。农民工就业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随着沿海地区大规模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素质(文化知识、技能水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些地方已经实行就业准入制和持证上岗制,没有技能证的农民工很难适应劳动力市场新的发展需要。

4、现有的培训机构、教学设施、实训基地不能适应大量农民工跨地区就业的培训需要。目前职业教育培训的主要力量是各类职业中学、技校、社会培训机构和市、县(区)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但总体规模偏小,(加上培训费用较高)较低培训费用农民工支付也有困难,使得农民工难以入学参加培训,素质也难以提高。

5、现有职业技能培训的专业设置不合理。学制单一,专业工种少,重理论、轻实践、实训设施落后,动手能力差,加上农民工培训与发证脱节,培训与就业脱节等原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工跨地区就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针对目前农民工培训不健全、技能素质较低、输出组织化程度较低等情况下,为积极促进农民工外出务工实现更加充分就业,收入更快增长,需要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整合现有培训资源,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完善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指导、系统培训和权益维护,才能真正解决农民工的出路,提高农民工的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二)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建设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是提高农民工跨地区就业的组织化程度,减少农民工盲目流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迫切需要。全市90%以上的农民工处于自发流动就业状态,农民工素质低、就业难、盲目流动、自身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重大课题,急需政府的扶持、引导和帮助。

2、建设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是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2012年,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52元,增加495元,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达到1339元,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为45.4%。要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必须努力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其职业转换技能。

3、建设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是促进服务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2012年,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2∶42∶26,一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意味着产业结构还不合理,只有提高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水平,能积极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4、建设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工业化、城市化、产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扣除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和已跨省就业的农民工,尚有100余万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今后还将有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要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市流动。

5、建设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是拓展消费市场,缓解就业难矛盾的现实选择。2012年,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461元,低于全省2482元,全市有10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外,还有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城镇失业人员4万余人,建设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有序组织农民工流动,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缓解进城农民工与下岗职工就业难的矛盾,繁荣消费市场。

综上所述,“按照减少农民就能富裕农民”的战略思路,建设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农民工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将极大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极大地促进工业化、城市化、产业化进程,极大地促进农村剩余劳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宏大工程。

(三)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利条件

1、有巨大的劳动力培训资源优势和广阔的培训市场需求。市劳动力资源丰富,现有农村劳动力100多万个。随着中央对农业投入的增加,非农产业的扩大,“洗脚上岸”的农民还将逐渐增加,但目前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劳动技能普遍较低,进城务工的农民要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仅凭“吃苦耐劳、朴实勤恳”是不够的,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长期存在、结构性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农民工普遍需要一个增加知识、提高技能以适应城市岗位需求的过程,农民工培训市场需求非常广阔。

2、有独特的交通和区位优势。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的直接腹地,是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与沿海三大经济区的交通联系十分便捷,具有其他市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劳务输出市场大,成本低,有助于培训后的农民工迅速进入沿海和发达地区就业。公路有高速公路,至浙江、上海的高速公路已经建成,到福建的京福高速公路也将在年内建成。

3、有初具规模的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市劳动力中心市场已基本建成,县(区)劳动力市场也正在建设;全市街道、城关镇和工业重点乡镇的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基本建设完毕;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规划正在完善;全市4所技工学校、市、县(区)12个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和12个职业介绍中心、21所职业中学、35家民办培训机构和49家民办职业介绍机构,积极开展了农民工的培训和职业介绍工作,2010年以来累计培训农民工2万余人、介绍就业近15万人次。同时,通过试点,农民工法律援助保障系统正在启动,2个培训网点的教学设施正在改善,培训能力将逐步增强,初步统计,2010年共培训农民工4000余人。此外,全市现有21所职业中学,11个县(区)劳动就业培训站。在这些培训资源基础上,政府只要对已初具雏形的就业服务体系稍加培育,就能在较短时间内发挥集团效益,具有投资少,成本低,辐射广,见效快的优势。

4、市、县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跨地区就业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这项工作,已将全市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作为“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予以扶持。部分县(市、区)还成立了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率先在全市进行试点。

5、启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2012年,我市临川、南城、宜黄、崇仁、资溪、东乡、广昌等7县(区)列入国家农业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县,共建立培训基地17家,举办各类管理人员培训450期,培训农村劳动力17000万人,转移就业16000人,今年,我市金溪、临川、崇仁、东乡、黎川、宜黄、南丰、南城、资溪九县(区)列入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县,计划培训人数21700人。一大批的农民工经过培训成为熟练工人,工资待遇大幅增长。

综上所述,有着巨大的劳动力培训资源、独特的交通优势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上已有的初具雏形的培训体系,是建设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最理想的设区市之一。

二、建设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方针

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方针,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城乡互动、资源共享,不断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和劳动技能,努力促进农民工跨地区就业的发展和城乡人民收入的增长。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城乡互动、资源共享的原则。逐步提高全市农民工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提高农民的创业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2、坚持低成本原则。充分考虑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依托和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基础,不盲目铺新的摊子,切实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

3、坚持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原则。在政府扶持、政策引导下,采用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方式,吸纳社会资金参与,促进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

4、坚持短线与长线专业相结合原则。既设置家政服务、电子装配等一批低成本的短、平、快专业,又着眼长远设置一些如数控、家电维修、机械加工等技术性强的专业,以适应不同层次人员的需要。达到以短促长,以长补短的功效,使专业长短互补,减少专业投入。

(三)总体目标及建设步骤

1、总体目标:通过实施五年远期规划,不断完善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建成统筹城乡就业的市、县(区)劳动力市场网络,实现市、县(区)、街道(乡镇)劳动力信息联网和资源共享;加快建设就业培训网络,依托7个县(区)职业中学和5个职业教育短期培训基地,重点建设覆盖全市11个县(区)12个职业教育综合性培训基地和专业农民工培训基地(即12个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基地),远期增至24个培训网点完整服务体系,使农民工有序流动程度提高到20%以上,最终建设成为全省一流的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示范基地。

2、建设步骤:

(2006~2010年),将服务网点逐步扩大至全市11个县(区)和50个乡镇,使年服务农民工人数达到10万人,增设加工数控机床、计算机软件、汽车维修、蔬菜种植、水产养殖、农业机械维修、食用菌生产等培训工种、专业,使培训工种、专业达到20个,档次达到中高级工水平,部分达到中级技师水平。

三、主要建设项目

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我们将根据农民工跨地区就业的市场需求,突出重点、加快建设全市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预计总投资11399万元,按照“支持重点,加强引导,城乡互动,资源共享”的原则,重点安排县(区)劳动力市场、职业中学职业教育综合培训项目和信息化建设以及2010年开工建设的续建项目和特色农民工培训项目。其中培训项目主要有:市区和各县(区)均建立1个以上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培训基地。

(一)劳动力市场和信息化建设

1、劳动力市场建设。临川区280万元,南城、东乡、崇仁各180万元,其他7个县共120万元,共1660万元。在2006年底全面建成。

2、信息网络建设。(1)市本级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建设费用:共需资金400万元,按分三年投入,每年为134万元。(2)县(区)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建设(包括软硬件建设)费用:平均每个县(区)60万元,需660万元;2007年底以前全面建起。

(二)就业培训项目建设

四、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制定政策引导措施

1、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农民工参加培训,以增强市场择业竞争意识和能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对贫困县、乡、村优先解决培训费补助,让贫困人员在技能上掌握一门手艺,彻底告别贫困。

2、清理和规范涉及农民工就业的各项收费和基地建设的规费,该免的免,该收的减半,从政策上扶持就业服务基地和培训网点做强做大。

3、在征地上由地方政府承诺提供配套。

(二)实行多元化办学方针,放活办学机制

1、坚持多元化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按照现有资产重新改制为股份制学校,从机制上保证就业服务基地和培训网点按市场化运作办学。

2、从国有股份中拿出一部分出让给教职员工或社会力量,不断调整股权,使社会办学成为现实。

3、实行教职员工竞聘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确保农民工培训的质量。

(三)加强农民工法律援助和劳动保障建设

1、加强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帮助外出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及时了解有关务工经商、投资创业以及回乡创业等方面的政策和规定,熟悉《劳动法》、《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遵纪守法意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2、搞好安全常识和公民道德规范培训。主要是安全生产、公共交通规则等常识,增强他们预防和处理不测事件的能力。教育进城的农村劳动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树立建设城市、爱护城市、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社会公德。

3、建立农民工维权中心,为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提供社会保障和法律援助。在各联络网点及其信息采集点进行部分基础设施投资,为求职人员提供用工信息、法律咨询服务、开展求职登记、政策答疑、职业指导和推荐就业等服务工作。

跨专业实训总结第4篇

关键词:跨境电商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师资队伍 实践平台

一、区域跨境电商发展及人才需求概况

1.义乌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概况

近年来,义乌把电子商务定位为战略性、先导性产业,积极打造“全国网商集聚中心、全球网货营销中心、小商品产业集群跨境电商中心”。依托国际商贸城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优势以及小商品产业链的优势,整合小商品海洋的产业链,走集群发展之路,跨境电商发展态势良好,给义乌带来新的外贸增长点。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总量快速增长。近5年来,每年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呈现大幅增长态势。据统计,2016年较上一年同比增长11.7%,交易额达650亿元,跨境快递日均60万票。商品品类越来越多,已涵盖饰品、服装服饰、珠宝手表、母婴用品、家居用品、手机配件等众多领域。销售区域越来越广,已覆盖美国、欧洲、俄罗斯、巴西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跨境主体高度集聚。义乌居深圳之后,位列全国外贸网商密度最高城市第二。全市在各类平台的跨境电子商务账户数超11万个,其中,速卖通3.6万家,交易额占全国总量15%;eBay3.5万家,约占全国总量的12%;敦煌网2.1万家,约占全国总量的5%;Wish1.2万家,中国供应商4400家,亚马逊2万家。

(3)跨境产业链日趋完善。一是物流产品日益丰富。大型国际快递企业不断进驻义乌,国际专线不断开通,推动义乌物流产业的发展,保障义乌跨境电商良好发展。二是金融产品不断创新。针对跨境电商,各大银行开发相应金融产品,如浦发银行的跨境电商专项业务,招商银行的跨境电商结汇等,有力保障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三是新型服务不断发力。武汉传神与义乌购合作,推出翻译和产品描述服务;普源软件开发专门的ERP软件,助推跨境电商的发展。

2.跨境电商人才需求概况

首先在数量方面,跨境电商行业整体人才缺口较大。据商务部测算,未来5年我国国际贸易、跨境电商等外向型人才缺口至少在100万人以上,中小型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尤为突出。而从市场反馈来看,当前跨境电商人才需求与供给严重不平衡,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义乌市商务局副局长指出,在跨境电子商务物流设施和人员方面,要加快建设国内国际物流;在义乌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求方面,出现人才严重短缺,有英语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在外贸公司非常受欢迎。外贸电商人才的缺乏,制约着义乌对外贸易的长足发展。

二、职业院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作为新型贸易业态之一的跨境电商逆势上扬,蓬勃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和对外贸易的新引擎。然而,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还存在比较严重的脱节问题,成为制约该行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商务英语、国际贸易专业建设思路和人才培养方案尚停留在传统阶段,专业建设相对封闭,资源的共享共融不够;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不强,仍然停留在传统阶段,人才培养质量的复合性不强,很难适应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新型人才的要求。近年来,电子商务发展特别快。但在全球电商背景下,具有外贸基础的电商人才培养急不可待。然而,职业院校中外贸电商人才的培养跟不上外贸电商发展的脚步,特别是在中职学校或技工院校,外贸类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没有站在外贸电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角度。由此出现外贸类专业学生缺少网络营销知识与技能,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缺少外语专业知识和外贸知识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很难适应外贸电商发展背景下的复合型人才要求。

新业态、新工艺、新技术要求职业院校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实践经验和技能。尽管近年来职业院校教师通过国家骨干教师培训、省市教师继续教育、各类社会培训和企业实践等,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但由于跨境电商行业更新很快,短期培训不能让专业教师跟上行业发展的速度,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内容

1.人才要求

选取义乌当地300家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从客服、运营、营销、技术、美工等岗位进行人才需求和岗位技能调研,得到企业实际对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和综合要求:跨境电商人才的核心能力是职业素养、团队协作能力、营销能力、商品数字化能力、外贸函电写作能力和网店美工能力。

2.培养模式研究

整合现有国际贸易、商务外语、电子商务等专业教学资源,构建跨境电商专业群,搭建“公共平台课程+专业课程+专业群共享平_课程(专业限选)+任意选修课程”的课程体系,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与义乌市电商办、义乌市跨境电商协会以及当地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合作,以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出发,建立综合校内电商实训基地和校外跨境电商行业企业教学基地的实践技能培养平台,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培养、引企入校、现代学徒制等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跨境电商人才,形成“政、行、企、校”协同培养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

3.课程体系研究

经过调研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分析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遵循课程设置对接工作过程,构建满足企业需求,培养复合型外贸电商人才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打破原有专业的独立性,将电子商务专业、外贸类专业主干课程进行打散,以专业群的思想,重构课程体系,最终形成“公共平台课程、专业课程、专业群共享平台课程、任意选修课程”四大平台课程的课程体系。

4.师资力量研究

师资队伍建设可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组建团队。首先,以专业群为单位,重新分配师资,组建专业群师资团队,原有的专业教研组转变成专业群组,原有的“系―教研组”模式,转变成“系主任―专业群负责人”模式,建立“专业群负责人+企业合作负责人+校内专任教师+校外兼职教师”组成的师资团队。培养校内专职教师。尽量安排参加行业企业各类提升职业能力的培训,如阿里巴巴、速卖通、敦煌网等各大跨境电商平台的操作技能课程、全国跨境电商师资培训班等,除了掌握行业的新技能外,还可掌握行业最新发展动向。专任教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带领学生一起参加实战。引入企业兼职教师,邀请跨境电商企业一线工作人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充实教学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各司其职,发挥所长。学校教师负责专业知识和理论方法指导,企业导师负责指导技能实操、生产性实训和真实项目实战指导。专兼职教师团队定期教研,协调和讨论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等,互相学习、借鉴,共同进步。

5.实践平台研究

以专业群为平台,整合与重组学校现有的外贸类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的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资源,模拟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按照人才培养标准的要求,建设好校内实训室和优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具体是与义乌跨境电子商务协会和义乌市电商办进行合作,双方资源共享,学校与协会下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外电商实践基地,引入企业入驻校内,将企业实际项目带到学校,在校内与师生共同完成,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以实际项目形式开展外贸电商综合实践,学生到合作的校外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外贸电商实践平台。

四、小结

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地处义乌,开设有财经商贸类专业,积极服务义乌快速发展的跨境电商,提供人才支撑。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调研跨境电商企业,发现培养的传统电子商务人才已经适应不了义乌跨境电商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了。因此,提出构建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群的思路,“政、行、企、校”协同培养复合型的电商人才,以满足企业的需要。本文详细介绍了财经商贸类专业与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整合、跨境电商专业群的构建思路及相应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需求等;分析了业院校培养跨境电商人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重点研究了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平台等内容。

参考文献:

[1]刘记.基于区域电子商务发展的外贸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5(2).

[2]张洁.商务部力促“便利通关”电子商务对外贸易乘风崛起[N].中国证券报,2013-08-06.

[3]李冰峰.跨境电子商务是块“大蛋糕”[N].金华日报,2013.8.29(A03).

[4]原素芳,祝志勇.浅谈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3(14).

[5]陈咏,何绮文,陈星涛.职业院校培养跨境电商人才的现状与对策[J].专业与课程,2016(20).

[6]瞿立新.高职旅游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 2012(33).

跨专业实训总结第5篇

关键词:跨境电商;协同创新;PDCA

中图分类号:G712;F7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014-03

一、协同创新与实践背景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传统外贸增长进入平缓下降期,跨境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一方面我国跨境电商行业紧缺具备英语沟通能力、熟悉国际商务流程、掌握跨境电商运营管理与平台操作技能的复合型跨界人才,另一方面我国职业院校现有师资水平难以培养出可以胜任跨境电商一线岗位的人才。跨境电商逐渐成为近年甚至未来国际商贸专业群学生主要就业方向,与企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为高职院校培养跨境电商师资成了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等专业走出办学困境的主要途径。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以“商英结合、商学结合”理念成为广东省首批省级示范专业中唯一立项并验收合格专业,我院商务英语教学团队在语言与商务融合、校企合作改善教学和创业做了有效尝试。立足于“服务社会、企业、学生”大格局,2009年开始,我院商务英语教学团队通过“校企合作,引企驻校”等方式,与企业协同探索跨境电商教学雏形――网上外贸平台操作与流程。经过与行业协会、网商会和企业协同创新与实践,成为国内同行跨境电商教学与创业实践先行者。在为社会输送大量高素质跨境电商从业人员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熟悉跨境电商运营管理与实践操作的校内培训讲师、认同和熟悉职业教育理念的企业专家。

二、协同创新模式与解决教学问题

1.跨境电商协同创新模式。我院商务英语专业引进深圳巡洋、敦煌网等企业驻校合作,通过课堂上校企对接、顶岗实践、跨境电商创业等方式,成为国内职业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跨境电商教学与创业先行者,协同培养了一支由“校内讲师+企业专家”组成的跨境电商师资队伍。针对跨境电商是国际商贸专业群学生主要就业方向,我国职业院校跨境电商师资紧缺,我们携手广州立秋电商、阿里巴巴等企业,通过省培、国培项目,依托教育部授予我院的“全国高校跨境电商师资培训基地”,面向全国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开展师资培训。

经过七年企业协同创新,我们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全方位:一是指职业素养能力培养的全方位,全面培养学生选品、营销、美工、函电、客户沟通与跟进等跨境电商从业技能,向教师学员系统讲授跨境电商教材开发、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撰写思路;二是指实践操作能力培训的全方位,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真实项目,对学员进行跨境电商主流平台与搜索引擎(包括阿里巴巴国际站、速卖通、敦煌网、Ebay、Amazon、Wish、Facebook和Google等)营销理念、实践操作全面培训。

多层次:指教学培养对象涵盖职业院校学生、中职和高职教师。

立体化:通过人才素质对接教育理念、“六真实”教学模式、PDCA教学管理规范,从三个维度保证教学与师资培训质量。

2.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近年跨境电商以30%年增长率飞速发展,全国职业院校急缺掌握跨境电商运营与平台操作技能的专职教师。跨境电商发展不过5年,多数职业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在跨境电商课程标准、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一片空白。国际商贸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严重滞后于跨境电商行业人才素质需求,现有方案难以培养出具备“商务+英语+平台”从业技能的跨境电商人才。

3.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1)与企业协同培养“校内讲师+企业专家”跨境电商培训师资队伍,辐射全国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跨境电商师资培训。通过“校企合作,引企驻校”,校内教师和企业主管对接讲授同一门跨境电商课程、安排校内教师到企业一线岗位进行跨境电商顶岗实践、以老带新、师生跨境电商创业,为我院培养了一支稳定的跨境电商师资队伍。携手广州立秋电商,通过省教育厅培训项目(中高职教师跨境电商操作实践能力培训班)和商务部国际贸易学会培训项目(全国跨境电商师资培训班),依托教育部授予我院的“全国高校跨境电商师资培训基地”,面向全国院校开展了多期师资培训班,截至2015年底,已培训教师学员500多人次。(2)编写《网上外贸实务》教材,制订跨境电商课程标准,填补了职业院校跨境电商课程标准与课程体系设置空白。根据企业专家提供的跨境电商运营管理与平台操作实践经验,在我院国际商贸专业群开设《网上外贸实务》、《项目课程》等跨境电商课程群,与广州立秋电商协同制订《项目课程》《跨境电商B2C网店运营》等课程标准。全面进行跨境电商教学方式创新与实践,改善师资队伍知识与技能结构,规划与建设系列跨境电子商务实训室。(3)在原有“懂英语、熟商务”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增加“掌握跨境电商运营管理与平台操作技能”目标,我院国际商贸专业群学生就业率极高。引入巡洋国际物流、嘉森国际、敦煌网、富潮科技、和依德厨具、悦扬国际物流等跨境电商企业和物流公司,培养学生跨境电商运营理念和平台操作实践技能。校内教师和企业经理合作指导大学生创业创新与实践项目,鼓励师生开展跨境电商创业。“英语沟通+商务技能+跨境电商运营管理能力”复合型跨界人才培养方案,改善了原有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单一的职业技能结构,结束了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一线岗位人才素质要求脱钩的现象。

三、特色与创新

1.教育理念更新:跨境电商岗位流程细分化并融入课程教学内容。邀请数十家企业一线主管对跨境电商岗位职责进行细分,把岗位流程以项目驱动方式融入课程教学内容,通过校企合作、校中厂把跨境电商虚拟项目转化为真实项目,开创一线岗位具体流程对接课程内容这一教学理念,实现校企共赢。

2.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六真实”项目实践教学。2009年以来,我院国际商贸专业群骨干教师协同跨境电商企业开发了《网上外贸实务》、《外贸项目》课程,引导学员在阿里巴巴、速卖通、敦煌网和Facebook等跨境电商平台上实践操作,实现了教师线下理论讲授到教练式线上引导职业素养能力形成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多家跨境电商企业协同创新,以项目课程方式让学员在真实主流跨境电商平台上,经营真实产品,操作真实跨境电商流程,完成真实工作任务,获得真实订单,锻炼真实职业能力。

3.教学管理规范:PDCA管理机制。引入PDCA管理机制,通过微信、QQ群互动,对学员、学校回访,搭建教学与培训前、中、后沟通平台;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遴选等环节发现不足,及时改善,保证学生教学与师资培训质量良性循环。

P(Plan),根据我院教师专业背景及跨境电商行业参与度、合作企业主管跨境电商平台管理水平和经验,遴选培训师;撰写人才培养方案。D(Do),通过“引企驻校”与企业协同创新培养学生;通过省培、国培项目在全国中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中招收学员,开展跨境电商师资培训。C(Check),由学员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保证学生教学与师资培训质量。A(Action),通过学员问卷调查反馈跟踪制度、项目验收和总结,及时改进教学与培训过程中的不足,确保各环节良性循环。

四、推广应用效果

1.教育部、商务部授权全国跨境电子商务师资培训示范基地。获得商务部“全国跨境电商校行企合作教育示范基地”和教育部“全国高校跨境电商师资培训基地”授牌,国际商务教育研究会长期落户我院开展高校跨境电商师资培训,我院商务英语专业跨境电商师资培养取得标志性成果。

2.成立全国高校跨境电商专业委员会。获得商务部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委员会批复成立“全国高校跨电商专业委员会”,统筹全国高校跨境电商课程标准制订、校企合作、师资培训、科研等工作。

3.省市和全国行业跨境电商师资培训项目,为我国高职院校培养了大量师资。截至2015年12月,省培、国培项目培训教师学员500余人次,解决了我国商务英语专业亟需跨境电商师资难题。其中,厦门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武汉长江职业学院等教师接受培训后,从开设跨境电商课程、引导学生跨境电商创业起步,为我国跨境电商行业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4.省、市级大学生创业项目立项,响应政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2013、2014年广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项目,我院12个跨境电商创业项目成功立项,获创业资金5万元。2014年广州市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项目平台建设类《B2C外贸网店创业孵化平台》(5万元)和课程建设类《大学生就业网上外贸项目》(3万元)立项成功。

5.出版“十二五”规划教材,被多家职业院校选用,教材使用效果获得好评。出版的《网上外贸实务》(ISBN9787564817190)被列为21世纪应用型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教材、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重点推荐使用教材,被多家职业院校选用,教学效果良好。

6.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亮点。2015年9月外语外贸学院申报教育厅首批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商务英语专业跨境电商办学特色成为我院申报项目亮点之一,获得项目资金400万。

五、跨境电商协同创新合作企业主要贡献

1.深圳巡洋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利用“校中厂”平台,深圳巡洋公司承担专业相应项目课程,采用校企双师制,将客户开发技巧、海空运流程、询盘回复与客户跟进、视屏营销等跨境电商营销技巧、业务流程和物流专业技能和教学融为一体,校内外实训基地融为一体,实现校企合作机制的创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引导部分学生投入更多业余时间参与业务开发,“做中学”更多实战技巧,除了能力提升并有可能获得“薪酬”,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和学生激励机制的创新。寒暑假期间成立项目班,在全校范围选拨实习生参与实践,假期结束后优选部分学生继续参与业务推广,实现了假期学生与专业教学和职业素质提升的融合。专兼职教师利用企业流程、业务和案例等合作编写教材,并为相关课程和教师提供实习、实践和教学案例,将公司的跨境电商知识、技能和技巧“内化”。

自深圳巡洋入驻校园以来,参与学生已达400多人次,出单达52笔,金额逾70万元,学生“收入”近20万。真正实现了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目的,丰富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氛围,有效提高了学生职业认知和岗位技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指向、就业志向和就业竞争力。

2.广州立秋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立秋电商拥有丰富跨境电商平台运营经验,派优秀跨境电商运营精英作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兼职讲师,与教师定期沟通,协同教师制定跨境电商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现场观摩教师授课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帮助校内教师转型为跨境电商双师型教师,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利用其国内外跨境电商平台关系和资源资源整合能力,为教材《跨境电商操作实务》和《网上外贸实务》的编写提供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持,探讨教学视频合作制作等,更好地服务于跨境电商教学。

根据高校跨境电商专业设置和实习教学需求,与番职院共同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师生接触跨境电商行业提供创业实践基地,并组建专业顾问团队,提供战略规划、平台搭建及资源整合等全系列跨境电商企业孵化业务,为创业学生提供货源支持、运营辅导、后期项目融资等全方位扶持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陈长英.浙江省跨境电商人才需求分析及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商贸,2015,(02):184-187.

[2]范新民.高等教育国际化与跨境外贸电商人才培养:跨界融合视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5.(03):101-107.

[3]钟铃.高职外语类专业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J].时代金融,2015,(12):339-340.

Cross-border E-commerc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Teachers' Training Practic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king 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 as an Example

LIU Dian-lan,MO Chuan-chuan

(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Guangzhou,Guangdong 511483,China)

跨专业实训总结第6篇

[关键词]独立院校;跨境电商;校企合作;教学改革

一、国贸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国家背景――高校应用转型及二本三本合并招生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这开启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道路,可是如何转型却成为很多高校当前面临的难题。而与此同时,在高考二本三本合并招生的大趋势下,湖北省也宣布2016年将高考取消三本批次招生。在这双重背景下,独立院校进行专业建设,形成专业品牌特色则成为重中之重。

(二)行业背景――跨境电商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2014年我国进出口总值26.43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3%,而同期跨境电商交易额年均增速接近30%,2016年预计增速超年过30%,交易额达到6.5万亿人民币。据统计,2014年我国现有电商企业平台超过5000家,境内通过各类平台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的外贸企业超过20万家。大量的企业准备加入跨境电商领域,它未来成为国际贸易主要方式已成为必然。

在跨境电商迅速发展的同时,新型外贸人才短缺就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据调查,2015年4月9日在智联招聘中查询浙江地区电子商务人才需求量就超过4万。随着跨境电商的发展,未来跨境电商人才缺口巨大,据统计,我国电商行业未来三年人才缺口达445.7,而这个缺口还将继续扩大。

(三)学校招生现状――国贸招生持续下降

从学校招生处了解到的信息,国贸专业招生人数从2012年的80人,下降到2014年50人,而2015年招生人数仅39人,为历史最低。最高下降幅度超过20%。由此可见,我院国贸专业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建立专业特色,否则难以走出困境。对此,经过多方学习和探讨,并结合行业趋势,本人认为在目前跨境电商成为国贸领域新向标的情况下,开展跨境电商教学是最好的选择。

二、跨境电商教学模式比较

在高校转型和二本三本合并招生的背景下,湖北各兄弟院校纷纷开展了跨境电商教学。

(一)跨境电商主要培训模式介绍

目前跨境电商教学共有三大类模式,分别为购买跨境电商软件(以南京世格公司为例)、阿里巴巴速卖通校企合作和其他公司校企合作模式(以新航线公司为例)。现将三种模式优劣势描述如下。

1.世格跨境电商平台:总费用需要40万左右;其优势:(1)用速卖通、敦煌网进行实战操作。(2)系统会自动按各种标准生成数据,并形成人才库;其劣势:(1)费用比较高。(2)速卖通已开始收费,只给合作院校免费教学账号。因此该平台未来走势不明确。

2.阿里巴巴鑫校园校企合作:总费用需要2.04万;其优势:(1)可以挂牌“速卖通大学合作院校”,可以阿里速卖通名义招生。(2)免费获得实训账号,供学校进行实践教学。(3)考试合格的学生,免费推荐给速卖通优质企业。其劣势:不能自动生成人才数据。

3.其他校企合作(以新航线为例):其优势:不收费。其劣势:(1)模拟软件培训。(2)有些推荐的实习企业只让学生做边角工作,且不发工资,引起学生不满。(3)只培训学生不培训老师,学校不能掌握核心资源,比较被动。

(二)武汉兄弟院校跨境电商开展情况

在跨境电商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武汉各院校也积极开展了相关的培训。各个院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分别选择的不同的模式。截止到2015年底,各个院校开展情况如下:

1.采购跨境电商软件的学校

已采购跨境电商软件的学校: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已批准,但未采购的学校: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交通职业学院、长江职业学院。

已论证,优先采购的学校:湖北文理学院、湖北理工学院。

仅报计划,资金未到位的学校: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武汉商学院、江汉大学、武昌理工学院、湖北经济学院、湖北工业大学、武汉信息传播职业学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2.参加阿里速卖通校企合作的院校

截止到2015年底,与阿里巴巴速卖通已合作的学校有武汉工商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准备合作的学校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3.参加“新航线”校企合作的院校

截止到2015年底,参加“新航线”校企合作的院校有文华学院、东湖学院、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等等。

总之,无论武汉各兄弟院校采用何种模式,都说明各独立学院非常重视跨境电商培训,很多学院领导把此次机遇作为学校层次上一台阶,扩大招生的大事来抓。而我们学校也不应该落后。从上述兄弟院校开展情况可以看出,有些学校三种模式都采用了。考虑到我们学校的经费,及合作的长远性,国贸教研室认为参加“阿里巴巴?速卖通大学鑫校园校企合作项目”是最合适的。

三、阿里巴巴鑫校园校企合作项目介绍

(一)鑫校园校企合作模式

鑫校园项目目的是为跨境电商市场日益扩大的人才需求提供人才供应,实现从高校到企业的人才培训模式:速卖通大学培养高校老师一高校培养在校学生人才一速大对学生能力进行认证一认证学生对接速卖通企业招聘需求。

跨专业实训总结第7篇

关键词:跨境电商;高职教育;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跨境电商的飞速发展急需大量“外贸+电商”的复合型人才

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互联网+”的概念。同年6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用‘互联网+外贸”的模式实现产品贸易模式优进优出,我国跨境电商企业迎来了迅猛发展的大好时机,越来越多外贸企业进军跨境电子商务市场。“电商”作为新型产业,不仅人才存量严重不足,而且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也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出现了行业快速发展与人才供应不足的矛盾现象,“外贸+电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短缺。

由于跨境电商发展时间较短,各高职院校都没有设立专门的跨境电商专业,而跨境电子商务兼具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的特点,尤以国际贸易为核心,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更能满足企业的要求。目前,大多高职院校采取将现有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方向调整为跨境电商方向,以适应跨境电商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

2.跨境电商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能力需求

一个合格的跨境电商从业者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是多方位的,因而跨境电商企业对人才的综合性要求较强,对从业人员在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上都提出了新要求,概括起来有三大主要工作任务:进出口业务运营、客户沟通与服务和跨境电商平台维护与管理。相较于传统国际贸易,除了谈判、函电、接单、跟单、核算、结算、通关、退税、物流、保险等外贸的专业技能之外,网站运营能力、网络营销能力、物流及供应链管理能力、小语种交流能力是跨境电商从业人员急需的新专业技能。

由此可见,跨境电商与传统国际贸易在从业人员的能力需求存在明显的差异,在这种情形下,国际贸易专业如果还要维持以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人才的培养质量很难适应跨境电商企业的需求与发展。

3.跨境电商背景下高职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适应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新趋势,传统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进行调整。通过多方调研,发现高职外贸专业应该更加注重为中、小微型外贸企业培养人才。

3.1跨境电商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就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因此,在调研了大量中、小微型外贸跨境电商企业之后,获悉了其跨境电子商务岗位核心工作技能,明确了跨境电商人才规格的具体要求,通过分析跨境电商岗位的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与岗位职责,确定高职院校国贸专业跨境电商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是:“着力打造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具备国际贸易进出口I务和跨境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通晓贸易实务和网络平台操作技能,有较强的外语沟通能力,有较强的跨境电商运营能力,能够建立与维护国际电子商务网站,具备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开拓创新市场等能力,能够从事传统外贸业务、跨境电商销售、跨境平台运营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外贸企业一线人才。”

3.2跨境电商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跨境电商背景下高职国贸专业课程体系可以采用“国贸专业电商化改造”的方式进行构建。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外语以及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操作等方面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中,除了原有的国际贸易、商务英语类课程外,应该增设跨境电商平台操作与运营类课程。如,可增加跨境电商实务、跨境网络营销、跨境电商平台操作、国际物流操作等课程。

除了增设课程之外还要在一些原先开设的课程中增加与跨境电商有关的知识内容,如在《国际货运实务》中增加小包邮递、国际专线物流等内容,使学生具备在跨境电商平台开展外贸业务的知识和技能。在《国际结算》中增加电商支付平台中出现的新支付工具和支付技巧,了解跨境电子商务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等扩展内容。

3.3跨境电商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调研发现,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从事跨境电商教学的教师大多是从国际贸易、管理或计算机等相关专业转行而来,对于电子商务知识掌握不够系统、不够全面,同时也缺乏跨境电商的实践经验。跨境电商发展速度快,新技术的运用非常迅猛,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跨境电商办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可以通过校企深度融合,打造一支“校企结合专、兼职师资团队”。一方面让教师“走出去”,派出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战练习,以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通过“引进来”的方式邀请企业的专家来校交流,共同教授核心专业课程,及时把前沿的电商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传授给老师和学生。此外,学院还应重视建立教师激励、奖励机制,鼓励并奖励教师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甚至支持教师自己在一定的电商平台开设网店,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前提下组建运营团队,真正投身到跨境电商的实战浪潮中去!

3.4跨境电商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拓展训练

高职国贸专业在跨境电商背景下进行整体课程体系重构后,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开创多方位、多角度的专业拓展训练环境。一方面,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跨境电商企业参观、实训、甚至顶岗实习,帮助学生加强对跨境电商行业、企业岗位所需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加深学生对岗位操作技能的训练以及职业素养的养成。另一方面,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跨境电商平台操作大赛,立求让学生通过参加比赛,学习到最新的外贸知识,进而增强实践能力,带动并促进他们学习跨境电商的热情,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长”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升学生整体操作技能水平。

跨专业实训总结第8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改革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一体三能”

[DOI]10.13939/ki.zgsc.2016.31.218

1绪言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是一厚基础、宽口径注重符合知识体系的专业,相对于其他管理专业更注重管理的系统性、复合性和集成性,对学生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更高,培养难度也更大。工商管理专业也是对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协调要求最高的专业。目前本科层次的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多是按照理论-实践的传统模式进行,缺乏对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管理问题能力的训练。同时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需要实践的感悟,管理类课程有着强烈的实践导向和应用导向,科学性可以通过理论知识的训练得到提升,而艺术性和实践的感悟需要实践教学的培养。当前许多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与探索,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但目前对于不同职能管理来说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思想,在整体上缺乏系统性,没有形成体系,没有形成相应的标准规范,在内容上缺乏复合性和集成性,在技术上缺乏统一规划,在学生培养模式上缺乏连续性。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以A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例进行探索,试图做到管理的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2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

2.1改革的目标

构建工商管理专业融多态化、设计化、职能化、集成化为“一体三能”并重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多态化体现为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多态化,内容多态化是对面向知识点、课程、职能管理和集成管理多层次的体现,形式多态化是指实践教学采用case案例、平台案例、模块化课程设计、实训、实验等多种方式进行;设计化是指在实践教学中注重自主设计性和竞争对抗性,注重竞争中协作和协作中竞争;职能化体现为以职能管理为模块组织,系统利用同一职能管理多门课程的知识进行课程设计;集成化体现为涵盖管理全流程,注重职能管理的集成整合和系统化。“三能并重”是实践教学实现由重专业能力训练向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并重转变。总体上,使得所培养的人才适应职业岗位需要、具备多职能管理知识结构,以及达到用人单位对管理类专业学生多职能综合知识和能力要求。

2.2改革的总体思路

以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为载体,以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组织方式改变为改革突破,以案例教学、课程设计、实训和实验等实践教学内容为改革重点,以实践教学的专业感知性实践、课程案例实践训练、职能管理综合实践和跨职能集成实践四个层次的推进为改革形式,以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实践化培养为改革目标进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

2.3改革的内容设计

(1)实践教学内容重构。将传统的以单门课程设计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多态化,在保证与理论教学相融合的前提下,以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进行了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新设计。根据职能管理间具有交叉性、关联性和共同性的特点,适应工作岗位知识结构与能力需求的要求,建立既系统又渐进、在同一平台框架下的包括专业感性认知实践、单一课程案例实践训练、专业综合实践和跨专业综合实践的跨专业综合实践体系。实现实践教学与专业理论教学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呼应。

(2)案例教学改革。面向实践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改革以前以case型案例为主的案例教学方式,本次改革的重点是针对课程案例教学进行改革,将案例教学实践化。将案例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课堂的case型案例,要注重实时性,注重案例实践对知识点的导入、巩固和拓展,这一阶段的案例和认识实习环节构成了专业感性认知实践;第二层次为课程平台型案例,面向课程的体系性,结合案例实践系统对课程进行理解和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点分析案例。

(3)模块化课程设计。

面向专业能力训练,打破传统的以课为单位进行课程设计,实施以职能管理所涵盖课程为基础进行以职能管理为单位的课程设计,可以形成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和财务管理四个职能管理模块化课程设计,实现职能管理知识掌握的体系化。

(4)职业能力实训独立设课。

面向职业能力训练,以工商模拟实训和办公技能实训独立设课。办公技能包括公文写作、办公软件操作训练、办公数据分析和文案管理等。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办公效率。

(5)创新创业能力实训改革。面向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工商模拟实训和创业企业设计两门独立实训设课课程,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对创业风险的判断和应对能力。

(6)综合实践环节多维化改革。

多维化主要体现在将原有毕业设计作为管理设计能力综合实训环节拓展为包括竞合能力培养、职能集成管理和管理设计能力三个维度的能力培养。

3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实施

3.1实施方案

本项目的实施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角度进行规划。

从宏观角度,在市场需求调查和专业内涵分析的基础上,以培养方案修改为契机,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在实践教学大纲中梳理能力培养的支撑方式;在理论教学(专业课)大纲中将实践教学内容贯彻到课堂;针对职业能力训练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单独设课;整合专业实习、ERP模拟实训和毕业设计,实现多维集成实践教学。

从中观角度,主要是能够依据知识掌握规律,形成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专业感知性实践主要是从专业介绍到学科基础课的学习环节再到专业认识实习;课程案例实践训练是贯穿整个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全过程的,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最关键的环节;职能管理综合实践,主要是由职能管理所涵盖课程的课程组组织实施,从课程设计的目标、实施方案、过程监控和考核形式进行重新规划;职业能力训练与专业能力实践并行,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衔接前两个能力实践;跨职能集成实践,主要在专业实习、ERP模拟实训和毕业设计阶段进行,整合多方资源,创新形式实现对跨职能的最佳展现。

从微观角度,微观角度是实践教学体系发挥作用的最直接体现,课堂案例环节采用导入、巩固、拓展和体系化的路径;模块化采用认知、调查、分析、拓展和职业化的路径;实训环节采用设计、调查、分线分析、项目计划和创新创意的路径;跨职能集成采用问题提出、系统分析、系统分解、职能设计、集成设计和一体化方案的路径。

3.2实施的保障措施

3.2.1实践教学资源支撑体系构建

资源是实践体系能够运行的关键,这其中软件资源和教学辅助资源是最关键的,因此需要进行资源支撑体系的设计,具体包括管理综合实训平台、企业管理实践系列视频、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软件、CRM系统、市场营销模拟平台、会计综合实践教学平台、财务分析实训教学系统、市场营销模拟平台、创业之星软件和ERP沙盘软件等。

3.2.2以传帮带和多形式培训为主要方式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只有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学科研队伍,才能有高质量的教学水平,才有稳定发展的基础和后劲,这是综合实训教学顺利进行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安排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和事业单位锻炼;二是鼓励教师带课题进入实验中心;三是聘请企业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四是针对跨专业综合实训涉及课程多的特点,组织有关教师研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不断提高综合实训教学质量。

3.2.3改革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

传统实践教学一般以任务完成为主,针对学生自主设计能力和竞合意识培养相对不足,基于职能管理的课程设计和跨职能综合实训增强了实践教学中的自主设计性和竞合意识的培养,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综合性、实践性,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

在基于职能的课程设计和跨职能管理综合实训教学过程中,通过角色性试验、体验性实验、仿真模拟试验、工商管理实践、创业实验等手段,引导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积极探究者。

针对职能集成实训,基于企业版ERP的教学软件搭建仿真模拟实验平台,进行多智能综合实验的改革。以实际企业案例为样本,通过角色互动、软件模拟训练等实验教学方法,通过分组和职能人轮换等课堂组织方式,构建以自主设计性和竞争对抗性模式、涵盖管理全流程的集成性跨学科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3.2.4改革课堂组织形式

打破自然班界限,每个学习小组通过内部分工,为自主式、协作式学习提供组织保障,为仿真公司运作提供多重角色资源。多种课堂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并存,学生既是实践学习的主体,又是实践学习的组织者。

3.2.5改革考核内容与方式

为了确保跨专业综合实训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实现团队业绩考核和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教师考核与学生考核相结合,学生团队考核与学生个人考核相结合。考核指标由团队业绩考核指标与个人业绩考核指标综合而成。

4结论

文章设计了工商管理专业融多态化、设计化、职能化、集成化为“一体三能”并重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以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为载体,以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组织方式改变为改革突破,以案例教学、课程设计、实训和实验等实践教学内容为改革重点,以实践教学的专业感知性实践、课程案例实践训练、职能管理综合实践和跨职能集成实践四个层次的推进为改革形式,以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实践化培养为改革目标进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孙仲尼.工商管理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研究[J].特区经济,2016(1):175-176.

[2]张勇,张玉忠,巩天雷.高校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管理科学文摘,2007(10):68-69.

[3]吕雪晴,刘满芝.多角色的情境教学模式在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4(5):118-121.

[4]李旭轩.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2):42-44.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