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咏柳教案

咏柳教案赏析八篇

时间:2022-06-13 20:00:38

咏柳教案

咏柳教案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手法鉴赏;摘字;解意

中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千百年来一直是滋养中华民族成长壮大的宝贵精神食粮。近年来,新的教育部不断革新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古诗词阅读材料的数量和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并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通过教学能够鉴别欣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技巧等,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形式之美。

但是,当代小学生教育明显仅停留在简单地‘授鱼’阶段,并没有真正的到达传授方法的新阶层,大多数学生不能举一反三,缺乏良好的学习素养。面临当代古诗词教育的问题,教育工作者的难题在于创新教育方法,运用科学的教学体系提高学生鉴赏古诗手法的能力水平。

一般而言,古诗中的手法广义上包括表达方法、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等,针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特点,本文中的手法仅指狭义上的修辞手法。以《咏柳》为例,本文具体讲解鉴赏古诗手法的方法,并从中找寻作者想描述的意境之美和意欲表达的情感活动。本文总结概括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使用手法的特点,并结合多位前辈的教学经验,将鉴赏此类古诗手法的方法简要概括为两要义:摘字、解意。在一首古诗词的分析中,两种方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遇到特殊情况时,也需要灵活变通,“一条巷子走到黑”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所谓“摘字”,即指摘取古诗中的关键字眼。在白话文中,许多手法在使用时难以避免“显山露水”的字词,古诗中也不例外。比如:“似、如、像、若”等字出现时往往使用了比喻手法,“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中的“似”将春风的细如丝的特点形象化的比喻为剪刀,从而更加突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拈、飞、裁”等动词出现时要尤为注意,诗人往往会将人的动作化用在物身上,拟人手法呼之欲出,《咏柳》一诗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中的“裁”字就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化的写出柳叶出芽时的娇小柔美。

“解意”,顾名思义,言为“理解意义”,在这里即指理解诗句基本内涵大意,通过理解发现诗句中隐藏的手法。“解意”是发现诗句中内藏的手法,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诗句本身内容时,不能简单地加以翻译,要结合语境,想象画面,用扩充语段的方式来进行形象化的描述。例如,《咏柳》一诗中“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句,通观本句,并没有使用任何显而易见的字眼,难以发现修辞手法的使用痕迹,再看在本句中,诗人想要表达的含义: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这里的“她”也就是指“柳树”,不难看出,诗人在此是将柳枝比喻为少女的丝带,使人不禁联想到《碧玉歌》中的“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碧玉美人”活灵活现。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古诗运用了对比、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此类手法较为少见,在《咏柳》一诗中毫无痕迹可寻,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即运用了夸张的手法,“飞流的瀑布壮观的瀑布从三千尺的高处急冲直流而下,疑是从天上倾泻下来的银河”,在此处,诗人放空想象,将瀑布遥想成从三千尺高处落下的银河,其壮阔浩瀚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同是写瀑布,在王安石笔下的“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俨然要灵秀三分;对偶手法的使用会使诗句上下对仗工整,平仄押韵,句子结构相同,同样位置的词语词性相同,比如杜甫的《绝句》中有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等。鉴赏古诗手法时要遵循逐字逐句的分析方法,通过想象联系上下意境,抓住诗歌主旨。

目前,小学教育工作中的通病是仅能“授之以鱼”,不能“授之以渔”,教育家缺乏作为引导者的意识,更多的是盲目的灌输答案,而不能告诉学生最中肯的建议,学生往往关注一个点之后或得到一个方法之后就一意孤行,忘记关键所在。其实,无论学生选择先“摘字”,亦或是先“解意”,最重要的是需要全面通观诗词,这是赏析古诗歌的关键所在。小学生在学习阶段需要领会贯通学习要旨,切忌生搬硬套。

王国维曾说过:“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教育家的工作就是引导学生正确掌握领会诗歌艺术境界的方法,这是由诗歌的跳跃性特点决定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观点和鉴赏能力的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在小学生的启蒙阶段钻研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厚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咏柳教案第2篇

“同学们,写诗确实不容易,我们在第一单元中拜读了许多大诗人的代表作,大家深为叹服。虽然我们不是诗人,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没有诗意。只要我们激活自己的思维,人人都可一展诗才。这类诗称为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内容,如大家熟知的贺知章的《咏柳》,于谦的《石灰吟》等。下面老师请大家根据一首咏物诗猜一猜作者描绘的事物是什么。”一听说猜?语,教室里开始热闹起来。“‘冷烛无烟绿蜡干’,打一植物。”大家七嘴八舌,最后终于猜了出来,“老师,是芭蕉!”见学生的情绪已经调动起来了,我趁热打铁:“同学们,由这句诗句可知,咏物诗要对所咏之物作形象的描摹,下面我们结合例诗,来了解一下咏物诗的写法。这首诗题为《竹子》,你觉得内容与竹有怎样的关联?”

生1:“‘却无坚实的内涵’写出了竹子中空的特点。”

生2:“这首诗运用了拟人手法,包含一定的哲理。”

生3:“语言简练,批评了像竹子那样徒有其表的人。”

我加以归纳:“同学们说得很好,咏物诗就是抓住物的特征如外形、性质、功能等生发开去,寄寓一定的哲理的诗。精妙的咏物诗能做到物与理的有机交融。语言形象生动。”然后我又出示了另外两首现代咏物诗。

胶水 无怨无悔的躺下\串联起一页页的心扉

电风扇 一生都在散布\风言风语\偶尔住嘴\头脑又开始发热

学生边读边笑着议论,看同学们的兴致已被引发,我布置了任务:“胶水、电风扇可入诗,那我们周围的自然现象、生活用品不也可以写成诗吗?如黑板、眼镜、彩虹等等。大家抓紧时间,开始作诗。”几分钟后,大家交流习作,并向全班同学推荐精彩作品——

稻谷

昂首挺胸的外表下只有青涩 低头沉思的形象内满是成熟

扫帚

人们不知道,把地扫干净\ 躺在一边欣赏 是一种幸福\ 若空闲在角落 \ 自己不出也成了垃圾

流星

那一道闪亮 匆促的划痕 \ 永远来去匆匆 \美丽,不需要永恒

网络

你,没有漏网之鱼\ 因为,愿者上网

花蕾

没有绽放的绚丽\ 却有等待的幸福

抹布

默默地品味\ 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用肩并肩、手拉手的形象 \ 向世人昭示了什么\才是筑就幸福空间的元素

驼鸟

上帝给了它鸟的名字\ 却忘给它结实的翅膀 \ 它只能仰天长啸

拥有美丽轻盈的身姿 \却为何总是垂头丧气

篮球

你,容易坠入圈套\ 因为,有人拍你

烟花

瞬间的生命, 开出最灿烂的花

……

咏柳教案第3篇

《折狱龟鉴》又名《决狱龟鉴》,是郑克在五代人和凝、和嵘父子所撰《疑狱集》的基础上,采集旧闻补充所缺编撰而成的狱例专辑。“折狱”意即察狱或断案; “龟鉴”即龟镜,犹言借鉴。顾名思义,编者显然意在为人们提供办理案件的借鉴。[2]

《折狱龟鉴》的版本共有三个系统,一为《宋原刊二十卷本》,二为《明刊两卷本》,三为清《四库定八卷本》,系白《永乐大典》中录出。比较现存明、清两种版本系统,显以清《四库定八卷本》更为接近宋刊本原貌。全书分释冤、辩诬、鞠情、议罪、肴过、惩恶、察奸、核奸、掷奸、察愚、证愚、钩惹、察盗、迹盗、橘盗、察贼、迹贼、橘贼、严明、矜谨。收集上自春秋、战国,下至北宋大观、正和年间各类案例故事276条,395则。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狱讼案例选编,其中的严明、矜谨属于治狱之道;议罪、肴过与惩恶属于定案之法;其他巧门都是介绍破案之法,是《折狱龟鉴》的中心内容。[3]

郑克在《折狱龟鉴》中还专列“鞫情”篇,通过10条、13个案例论述了“鞫情之术”。他说:“鞫情之术,有证之以其迹者,有核之以其辞者,然不过尽心研究以盘诘,使之辞穷,则其情得矣。”[4]

什么是“鞫情”呢?从字义上讲,“鞫”,是审讯、审问之意,“情”就是案情,案件事实,“鞫情”就是查明案件事实。鞫情是古代“折狱”程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折狱龟鉴》中,郑克对“鞫情”具体方法的论述分散于各篇章中,可以将其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以“五听”察初情

据《周礼秋官小司寇》记载,远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奴隶主统治者即已总结出“五听”的审讯方法,“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这“五听”即是:“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郑克坚持西周时就已形成的“五听”原则,提出了折狱先以“五听”方式,察狱之初情,发现疑点,从而为查明案情提供依据。“鞠情之术,或先以其色察之,或先以其辞察之,非负冤被诬审矣。乃检事验物而曲折讯之,未有不得其情者一也。”初情是案件本身所反映的信息,是与案件有关的人、事、物的信息,是最初的情况。案件初情的内容包括案件发生时、发现时的信息等,是全部案件事实得以查明的基础。若是不能洞察案件初情,就会阻碍破案进程,出现冤假错案的几率也就会高。

《折狱龟鉴》卷一《释冤上柳庆》介绍:后周柳庆,初仕后魏,为雍州别驾。有贾人持金二十斤,诣京师交易,寄人居止。每欲出行,常自执管钥。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谓是主人所窃。诣县讯问,主人遂自诬服。庆闻而疑之,乃召问贾人曰:“卿钥常置何处?”对曰:“常自带之。”庆曰:“颇与人同宿乎?”曰:“无。”曰:“与同饮乎?”曰:“向者曾与一沙门再度酣宴,醉而昼寝。”庆曰:“主人特以痛自诬,非盗也。彼沙门乃真盗耳。”即遣吏逮捕沙门,乃怀金逃匿。后捕得,尽获所失之金。不察初情致冤,细察初情释冤。该案例中郡县不能细察初情使“主人”蒙冤,而柳庆通过观察脸色,分析供词,核实情节,使错案得以纠正。郑克借此说明了通过“五听”手段获得案件初情对查明案件事实的重要性。

二、“情”与“迹”结合

“情”是指情理、事理,即人情事理;“迹”是痕迹物证。《折狱龟鉴》卷二“释冤下”记载:“凡察狱者,或以气貌,或以情理,或以事迹。此三者皆足以知其冤否也。”

审讯问案时,从三个方面分辨犯罪嫌疑人是否冤枉:根据犯罪嫌疑人的气质情貌、人情事理、痕迹物证来作出判断。卷六“证慝”记载:“案情事有两,一案情,二据证,因当兼用之也。然证有难凭者,则不若察情,可申肺腑之隐;情有难见者,则不若据证,可以屈口舌之争,两者迭用,各适所宜也。”也就是说通过观察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活动所表现出的情理气貌,推断其所供的情况是否属实或是结合痕迹物证分析判断犯罪嫌疑人供述的真实性。

咏柳教案第4篇

关键词:咏叹调;艺术歌曲;特征对比

一、咏叹调和艺术歌曲的定义及特点

(一)咏叹调的定义及特点

咏叹调(aria)是作曲家专门为歌剧中主角所写的“独白”,它的主要作用是表现人物的鲜明特征和内心活动,是为表现歌唱者的技巧并使作品具有对比性而设计的。演唱咏叹调需要演员具有高度的演唱技巧和优美的音质。咏叹调的主要特点有:旋律优美极富歌唱性;歌曲内容多为歌剧主角内心的独白;一般用乐队伴奏;有特定的曲式;篇幅较大,要求演唱者具有高超的演唱技巧。

(二)艺术歌曲的定义及特点

艺术歌曲一般是指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情趣,无论在歌词旋律还是伴奏方面都不同于民歌和群体大众歌曲的音乐小品,在西方音乐史上,艺术歌曲是知识阶层审美需求的代表。艺术歌曲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称谓,在德国被称为Lied,在法国被称为chanson,在俄罗斯被称为pomahc。艺术歌曲最主要的特点:歌词多取自脍炙人口的诗篇;音域不宽;音乐内涵深厚;用钢琴来伴奏。

二、咏叹调与艺术歌曲的特征比较

(一)作品内容上的差异

1.咏叹调注重“戏剧性”

咏叹调来源于歌剧,它往往是主人公内心的一种诉说,它是主人公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种特定情感的迸发,因此咏叹调热别注重情节的连续性和人物的特定性。在歌剧作品中,作曲家早就设定好了特定的环境、人物性格、人物身份及人物的形象特征,我们歌唱者要做的是联系歌剧剧情的前后发展脉络,揣摩此时主人公感情的发展变化,再依附作曲家的旋律将人物形象塑造出来。

2.艺术歌曲注重“抒情性”

经研究各个时期的艺术歌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艺术歌曲的表现内容一般没有具体的剧情对象,它多半仅仅是在表现一种意境和心境,往往有更深层次的寓意和哲理,不同的人对同一首作品可能作出不同的理解。

(二)歌曲与伴奏的关系不同

咏叹调一般采用管弦乐队伴奏,歌唱与伴奏存在主次之分,即伴奏一定要服从于歌唱,是声乐部分的陪衬。而艺术歌曲是一种钢琴性的音乐,钢琴在伴奏的过程中与声乐部分是“相得益彰”的关系,伴奏并不从属于声乐部分而是音乐形象构成中不可缺少的“有机体”。

(三)音域的异同

歌剧咏叹调通常音域比较宽泛,有雄壮宽广的高音,讲求声音的爆发力,演唱时相对难于掌握和控制,所以咏叹调一般都放在学生有一定的演唱能力的时候再拿出来演唱。相对来讲,艺术歌曲的音域就窄的多,曲中音程续进多以级进为主,有些艺术歌曲甚至会将音域控制在9度、10度之内,如卡奇尼的《阿玛丽莉》,歌曲的音域就控制在小字一组的d到小字二组的e之间。

(四)演唱技巧的差异

咏叹调多用气势宏大的管弦乐队来伴奏,又旨在表现激烈的矛盾冲突,这些因素决定了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要具备较大的音量和较宽的音域。在演唱咏叹调的过程中,主要用到的共鸣腔体是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演唱者同时调动胸声和头声共同作用来完成歌唱。在歌者的演唱中我们会体会到气息的柱状立体感特别清晰,在结实明亮的歌声中能明显的感觉到强有力的气息控制,声音的聚焦点居中偏后,声音厚实而且穿透力极强,音色明亮,声音的整体线条较粗而结实,戏剧性极强。相比较咏叹调而言,艺术歌曲是一种相对短小的小型声乐体裁,它是以钢琴作为其伴奏形式,这也是艺术歌曲与咏叹调的主要区别之一。作曲家在创作中会很重视伴奏对声乐的烘托作用,过分的音量会造成两者的效果失衡,因此,在演唱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音量的控制,讲究“含蓄”的歌唱。演唱艺术歌曲的共鸣腔体以头腔共鸣为主,声音一定要依附在气息上富有弹性的歌唱。声音聚焦点的位置居中偏前,声音抒情而又集中,抒情性强,多用稍黯淡含蓄的音色来进行演唱。

(五)声部的异同

歌剧咏叹调有严格的声部划分和角色分配,它通常是用声部来解释歌剧角色的,每首咏叹调都具体的归属于某个声部类型,每首咏叹调都是作曲家为某个特定的角色甚至是某个特定的人而写,在创作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声部的角色特征。也就是说,歌者在选择歌曲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声部,我们不能拿一首男高音的咏叹调来让男低音演唱,如若这样声音的灵活性和音域会是一个很大的;同样我们更不能拿一首男低音的咏叹调让一个男高音来演唱,如若这样人物性格就完全相反了,因为在音乐作品中男高音多来诠释年轻人,男低音多来诠释饱经沧桑的老者。艺术歌曲没有严格的声部划分,特别是古典时期的作品,几乎是每个声部都可以进行演唱,如果出现了音域的问题,演唱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升调或降调处理。

三、演唱建议

众所周知,音乐作品是作曲家用音乐符号将头脑中的音乐形象表现出来,但无论多么详尽的乐谱体系和表情术语都无法完全的表现作曲家的内心思想,更无法确切的体现人物情感运动的细致变化和微妙差异,这就需要歌者准确的进行“二度创作”,笔者根据多年的学习和教学经验认为,在演唱咏叹调和艺术歌曲前应做好以下案头工作:

(一)歌剧咏叹调的演唱建议

1.理解作品的内涵

所谓内涵,就是作曲家隐含在音乐作品中的深层含义,也就是作曲家想通过嘴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笔者认为,演唱者在拿到新的作品时应将歌词反复朗诵几遍,挖掘和领会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特定环境和思想感情。对作品的理解越深,感受越深刻,在演唱时的表演就越纯真完美。比如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伯爵夫人的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在演唱这首咏叹调时,我们一定要顾及伯爵夫人的身份气质,既要表达出她对丈夫坚定的爱但又不能过于夸张,要高贵含蓄。

2.角色的定位

一部歌剧,往往是以人物为起点,以人物的性格为内在逻辑,以戏剧冲突为推动力,以人物的戏剧动作为外在形式,以情节发展为主要载体的一个错综复杂的戏剧性进程。歌剧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年龄、身份特征、性格,作曲家都赋予了它们鲜活的生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能拿整部歌剧给学生演唱,我们只会提供其中部分优秀的咏叹调或片段,由于缺少故事情节发展的延续性,对角色的定位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个人认为,对于咏叹调角色的定位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了解人物的身份及性格特征具有鲜明的角色特征和人物性格是咏叹调与艺术歌曲的最大差异。在歌剧中,各个角色都具有自己特定的身份地位和鲜明的人物性格,如比才的四幕歌剧《卡门》的女主人公卡门,她是一位吉普赛姑娘,她热情、自信、大胆豪爽、自由不羁,她的咏叹调《哈巴涅那之歌》就充分的表达了她的这些性格特征。同样是咏叹调,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中柳儿的咏叹调《主人,请听我说》就大不一样,柳儿的身份是一个侍女,她淳朴善良,默默地爱着小主人,在演唱这首咏叹调的时候,一定要含蓄,将柳儿那种想爱又不敢爱的胆怯心情唱出来。(2)结合自身对作品的整体理解,融入自身的思想感情。演唱者可以依据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为基础,通过自身精心雕琢将感情融入咏叹调角色的塑造中,让角色变得鲜活丰满。另外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网络极其发达的年代,我们可以就本首咏叹调的具有代表性的音像版本进行对比分析,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演唱。

3.演唱技巧的个性化处理

演唱技巧是指演员对速度、音色、音量、语气等多方面的控制能力。演唱者结合自身的演唱技能,在不破坏原作品的情况下融入自己的个性创作,使作品更具多样性。(1)在歌唱速度方面每首歌剧咏叹调都有特定的速度标记,这是作曲家已经规定好的。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种标记都有一个灵活的幅度,演唱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将速度上下浮动一些。你可以把一个较快拍子的歌曲理解的更加急切或者更加活泼,也可以把一首较慢的歌曲拉的更缓慢一些。但是这些一定要建立在尊重原创的基础上,切不可将一首欢快的歌曲唱成缓慢的,如果是这样,音乐形象就不在了。(2)在歌唱的音色方面音色处理是咏叹调体现戏剧性的重要手段,同样一个歌剧角色,在不同的阶段,由于特定环境和这一时期主人公思想感情的不同,在歌唱音色上会有很大的差距,例如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在这部歌剧中,《很久以前》和《热泪盈眶》都是女主人公图兰朵公主的咏叹调,由于出现在不同的场合,所以音色处理上会有很大的不同。

(二)艺术歌曲的演唱建议

由于艺术歌曲没有咏叹调那么大的篇幅,所以笔者认为在二度创作时较咏叹调要简单一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案头工作:

1.认真研读作品,正确理解和把握歌曲的内涵

艺术歌曲多取材于浪漫时期的诗歌,因此正确把握歌曲的内涵才能唱出含蓄的韵味。当我们拿到一首新的音乐作品时,先不要急着去唱谱,而是应该反复研读歌词并查阅相关资料,以便深入挖掘歌曲潜在的内容。比如舒伯特的歌曲《菩提树》,从歌词表面上看,这首歌体现的是一位孤独的失恋者在冬日里四处流浪的悲伤心情,但是通过我们对这一时期作者的生活情况进行分析,就会很容易发现,套曲中所表达的“流浪”主题其实就是漂泊不定,四处游荡的作者本人的生活写照。

2.对调性进行分析

在作曲的过程中,作曲家会借助不同的调性色彩来达到表现思想感情的目的。一般来说,快乐、庄重、乐观向上的情绪一般用自然稳定的大调性来表现;柔和、秀丽、忧郁、哀伤等情绪用音色阴柔暗淡的小调性来表现。歌者演唱时,根据对作品调性的分析,基本上就能确定本首歌曲的演唱基调。

3.根据作品产生的年代,控制好音响效果

声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整体的音响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演出效果。艺术歌曲特别讲究控制与连贯,通过对音响的控制可以体现艺术歌曲所处的时代。例如,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这一时期的音乐受当时创作手法和审美观念的影响,声音力度不是很强,音响效果上较含蓄纤细,不能像浪漫主义时期那样热情激烈。

四、结语

总之,演唱者高超的声乐技巧会为作品的演绎增添光彩,然而对作品的理性深入的分析是演唱好作品的必要手段。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将自己多年来声乐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感受整理成文,由于本人学识、理论水平、教学经验和论文撰写时间的关系,文中一些理论和观点在认识上可能存在不足和漏洞,或有的观点有待商榷,敬请老师和专家指正批评。

作者:张祖云 单位:凯里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俞子正.歌剧长河.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6.

[2]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9.

咏柳教案第5篇

柳毕莫夫其人

尤里·柳毕莫夫,1917年9月30日生于雅罗斯拉乌里。1939年毕业于叶甫根尼·瓦赫坦戈夫剧院旗下的叙金戏剧学校。经过话剧演员、文艺战士、电影演员、话剧导演的工作历练后,柳毕莫夫于1964年4月在莫斯科组建塔甘卡剧院并致力于戏剧导演工作。其麾下汇集了一大群优秀的学者、作家、诗人、电影导演、剧院评论家和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施尼特克、杰尼索夫等著名音乐家均为柳毕莫夫执导的戏剧创作过音乐。他在塔甘卡剧院执导过包括《瘟疫中的盛宴》(普希金)、《三姐妹》(契诃夫)等在内的38部话剧。70年代中期,柳毕莫夫领导的塔甘卡剧院成为世界剧院文化中心之一。从很大意义上讲,塔甘卡剧院的艺术宗旨带有强烈的针砭时弊、追求自由的色彩,被苏联文学家艾杰尔曼誉为“非自由国家中的自由的孤岛”。

但是柳毕莫夫这位杰出的剧院艺术家正值花甲之年却被苏联当局开除了国籍。事件缘由如下:1980年,苏联著名诗人、演员和歌手乌拉基米尔·维索茨基因病去世。时逢1980年莫斯科夏季奥运会,苏联当局对城市实施了。由柳毕莫夫组织的送葬队伍在克林姆林宫附近与管制部门发生了冲突。1981年,苏联当局禁止塔甘卡剧院上演悼念维索茨基的戏剧。1982年,柳毕莫夫执导的普希金的《鲍里斯·戈杜诺夫》也遭到封杀。1983年,布尔加科夫的《剧院小说》的排练也遭到制止。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的上演,柳毕莫夫只好转道伦敦寻求机会。1 984年,在接受英国《时报》(The Times)记者布莱恩(Bryan Appleyard)采访时,柳毕莫夫发表了对苏联文化政策的批评意见,因此被苏联当局开除了国籍。但西方世界很乐意接受无家可归的柳毕莫夫,他以话剧和歌剧导演的身份活跃在欧美各大剧院中并获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1988年5月,柳毕莫夫重返莫斯科,民众以迎接凯旋者的姿态欢迎他的归来。1989年5月,柳毕莫夫重获苏联国籍。

柳毕莫夫的戏剧导演之路起始于1959年,而他执导的第一部歌剧是1975年在斯卡拉剧院上演的意大利先锋派作曲家路易吉·诺诺(Luigi Nono,1924-1990)的《在爱情的炽热阳光下》。之后,他在斯卡拉剧院、巴黎歌剧院、伦敦科文特花园歌剧院、慕尼黑、波恩、卡尔斯鲁厄、斯图加特、那不勒斯、博洛尼亚等著名歌剧院执导了25部革新风格的歌剧,包括:莫扎特的《唐璜》、穆索尔斯基的《萨拉姆波》、亚那切克的《耶奴发》、肖斯塔科维奇的《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柴科夫斯基的《黑桃皇后》、普罗科伟耶夫的《三个橙子的爱情》、威尔第的《纳布科》等。其中由阿尔弗莱德·施尼特克重新编曲,由柳毕莫夫改编执导的《黑桃皇后》曾引起巨大的反响和争议。他与编曲者去掉了柴科夫斯基原作中几乎所有的合唱部分:缩编了幕间剧《牧羊女的坦白》并将之转移到其他位置;去除了第三场由柴科夫斯基本人亲自撰词的叶列茨基著名的咏叹调“我爱您,我是如此地爱您”:去除了第六场盖尔曼和丽萨重逢的二重唱;在大键琴的伴奏背景下,以朗诵的形式借托姆斯基之口加进了普希金的原词。盖尔曼在结局时也并未自杀,而是呆坐在奥布赫夫医院病号间的铁床上,麻木地重复那三张纸牌:“三、七、艾斯!”该版本盖尔曼的首演者阿列克塞·斯捷波连科指出:导演试图颠覆歌剧的基本氛围和叙事基调,强调人物心理的暗示,改变角色的性格及其人物间的内在关联。柳毕莫夫版《黑桃皇后》的剧情成为普希金小说原作和莫杰斯特·柴科夫斯基所作剧本的拼贴,而对莫杰斯特的剧本,柳毕莫夫持批判态度,称之为“不成功的剧本”。

与原版存在较大差异的新版《伊戈尔王》

无独有偶,在莫斯科大剧院的新版《伊戈尔王》中,导演柳毕莫夫和编曲帕维尔·卡尔曼诺夫在音乐方面也做了大幅的调整:在大剧院首席指挥家西奈斯基的指挥下,歌剧用时2小时左右——原作音乐被删去了将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剧情上,原作第二幕“波罗维茨人的军营”调整为第一幕,而第一幕伽利茨基官邸和雅罗斯拉乌娜内宫两场安排为第二幕。各幕各场均做了较大删减。2009年12月25日,作为中国国家大剧院的开场大戏,比较尊重原作精神的马琳剧院版《伊戈尔王》在瓦莱里·杰捷耶夫的执棒下,由该剧院歌剧班底出演,中国乐迷对此剧应该并不陌生。但是,柳毕莫夫版从执导精神、剧幕安排、舞台布景、舞台调度、道具配置,到剧中人物的演唱和演绎,都与传统版本存在较大的差异。

歌剧最大的删减出现在序曲和序幕中:奏鸣曲式的庞大序曲被高度浓缩,由铜管乐奏出的鞑靼族华彩段落和体现古罗斯民族精神的伊戈尔王咏叹调“无法入睡,无法安眠……”中“给我自由,我将弥补”的重要主题被删除,仅保留了体现古罗斯多舛命运的阴暗序奏和伊戈尔王咏叹调中思念王后的温柔旋律。随后长笛奏出简短而欢快的波罗维茨主题,并与思念王后的温柔主题相碰撞后,便立即导入开场大合唱“光荣属于普照大地的太阳”。

按照惯例,序曲结束后幕启,应该是贵族队列、王子和国王从宫门鱼贯而出,在普季夫利广场汇集的动态场面。而柳毕莫夫版则在序曲奏响不久便启幕,矗立在战车上的伊戈尔王在俄罗斯将士和民众的簇拥下,以静默的雕塑般的造型出现在舞台上。他们身后是一轮镶嵌在金色十字架中心的巨大而光明的太阳,前者昭示着俄罗斯东正教信仰,后者是俄罗斯王权的象征。合唱伊始,静止的场面旋即被打破:妇人们扯住男人的衣衫阻止他们投入战斗。在以往版本中这种劝阻的场面出现在日全食的不祥之兆后。笔者以为,柳毕莫夫此举旨在贴近现实主义,削弱传统意义上对英雄主义的弘扬——哪位母亲和妻子如此甘心放手自己的亲人喋血沙场?但是此种情态显然与大合唱颂扬式的歌词和宏伟的音乐气势不相吻合。日蚀的凶兆后王后请求丈夫暂时回避战争的二重唱以及国王、王后、妻舅和王子的四重唱被省略;伊戈尔王把妻子托付给妻舅伽利茨基的唱段以及伽利茨基虚伪表态的唱段也被省略;饱含宗教意味的盛大庄严的出征场面和气势宏伟的群众合唱也被删去。日蚀过后,血红色的太阳预示着战争与杀戮的迫近。在王后一个简单的恳请动作之后,便借助从序曲中挪用过来的一段气氛紧张的音乐,渲染出原剧并不存在的迎敌场面。最终俄罗斯战车被鞑靼人推倒,敌方以“忍者”的形象从天而降,攻入腹地,俄方惨败,幕落。柳毕莫夫在访谈中指出:“我这个改编版旨在更多地体现战争的残酷……我自己经历过战争,知道什么是战争。”

第一幕:波罗维茨人军营的场面。

幕启:血色光影中,蠕动着的鞑靼们丰腴的身姿带给人强烈的色情意味。血红色的舞台背景中,黑色的太阳被同样是黑色的+字架洞穿而过,象征着东正教信仰和俄罗斯王权在蛮荒异族中的陨殁。舞台道具中出现了几尊矗立的兵马俑的形象。鞑靼公主康恰柯乌娜斜卧的温床摆放在一片狼藉中,倾覆的俄罗斯战车保留在舞台上,无声地昭示着俄罗斯军队的溃败。公主的咏叹调在一尊矗立的战马俑前完成,她手持皮鞭鞭笞着地面,形象强悍凌人,极具征服感。俄罗斯王子乌拉基米尔在倾覆的战车旁以跪地的姿态完成自己爱情的咏叹调——柳毕莫夫此举安排得意味深长:如何理解战败国被俘的王子与战胜国公主之间的爱情?王子眼前不仅仅是倾覆的战车,应该还有血流成河、生灵涂炭、满目疮痍、哀鸿遍野的不堪场面……当他与屠戮自己子民的敌国的公主深情相拥的时候,他可曾想到那些喋血疆场、曝尸荒野、为其力战的同胞将士?这种爱会不会存在?该不该发生?是作为大爱来颂扬,还是视作耻辱遭唾弃?导演显然是有所深思的。二人幽会时爱情的二重唱“你爱不爱我”被省去,而是直接进入公主询问王子其父伊戈尔会不会同意这桩婚事的场景。接下来伊戈尔王的出场显然颠覆了以往其在敌营中依然着装完整华丽的形象——他头裹浸血的纱巾,衣衫褴褛,脚步踉跄地出现在舞台上,此举亦旨在强调战争的残酷:即使是尊贵的国王也免不了厮杀与流血!其著名的咏叹调“无法入睡,无法安眠……”在倾覆的战车和矗立的马俑前完成:他倾诉着战败的创痛、被俘的屈辱,抒发着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再驭战车,重跨战马救民众于水火的企盼和决心。其悲痛决绝的形象与漠视屈辱、忘却仇恨、坠入爱河的王子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之后康恰柯汗著名的咏叹调“哦,不,不,朋友,不,国王呵,你在这里并不是我的俘虏”被整段省略。波罗维茨战士奥乌鲁尔劝伊戈尔王逃跑的情节被保留下来,但是也做了较大删减。著名的“波罗维茨之女的舞蹈”基本保留了原有的风貌,只是导演用更加暴露的着装和艳情的色调(红色和橘黄色)加剧了视觉效果,突出了原始情调和色情意味。这一场面中,康恰柯汗耀武扬威的抓狂情态与伊戈尔王的冷漠规避形成鲜明对比。无论从音乐效果还是舞台冲击力上来说,这一场的确是歌剧中最出彩的部分。

第二幕:俄罗斯普季夫利城。

在第一场伽利茨基官邸热闹的群众场面中,去除了投机者艾罗西卡和斯库拉民谣风的滑稽二重唱和大部分群众合唱,却刻意突出了伽利茨基非礼俄罗斯民女的场面。横竖交错的悬梁和庭柱所构成的几何空间即表示宽阔的殿堂,而简朴的陈设、朴素的服饰,却让人联想不到这是一位公爵的豪华官邸;第二场雅罗斯拉乌娜的后宫场景中,也不见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精致典雅的布景内饰,而是继续沿用上一场的布景,只是把横贯舞台的巨大悬梁垂落下来,王后便在装饰着圣像浮雕的悬梁上完成了思念夫君的咏叹调。国王被俘、敌军兵临城下的噩耗是在伽利茨基调戏少女的长桌上以贵族会议的形式宣布的。

大幕在众人的惊慌失措中徐徐落下。在这一幕中,谴责伽利茨基暴行、哀求王后救赎的妇女们多采用雕塑般的静默造型,而其他人员则以动态方式推进剧情。

第三幕:波罗维茨的阵营场景。

旧版本中游牧部族帐篷林立的经典布景也被省略。康恰柯汗骄傲地跨在马俑上指挥战斗:波罗维茨将士们步步为营,俄罗斯民众节节后退——前者静、后者动,这种动态上的对比再次形成视觉上的冲击力。随后波罗维茨人浩大狂热的庆功场面被弱化,衣饰和兵器也单调乏味,抢掠来的战利品也仅仅是几张可怜的兽皮而已。奥乌鲁尔再次劝伊戈尔王逃走的戏份被删去了很大一部分。

第四幕:俄罗斯普季夫利广场。

富有古罗斯风情的教堂和广场布景不复存在。迎光的悬梁与梁下妇女们静默的逆光剪影形成光影对照的平行构图。王后在悬梁上完成著名的咏叹调“雅罗斯拉乌娜的哀歌”。忧伤哀怨的女声合唱渐起,男声部加入后,逆光改为面光效果,群体动态活跃起来。而一直处于动态歌唱中的女主人公则变成静默姿态。合唱之后由木管乐器演奏的一段对位音乐和王后的唱段被省略。伊戈尔王与王后重逢时热情洋溢的二重唱被保留下来。艾罗西卡、斯库拉远远望见伊戈尔王后,惊慌地商量对策,最后决定敲钟告知百姓来逃避惩罚的一段长唱段和舞台行为被省略。群众和贵族出场后质问二人的合唱场面也被省略。没有过渡和转折,剧情直接进入全场欢腾的尾声。一个神父孤零零地站立在人群中——众神父手持圣器出现的庄严场面也被省略。尾声部分伊戈尔王感谢神父的唱段是从序幕中挪移过来的。

除了对音乐和剧情的删减挪移外,“柳毕莫夫版”在布景、道具、服饰、灯光设计上,均由繁复的写实性转为简洁的写意性。象征与暗示成为发展剧情、深化戏剧思维的主要元素。整场歌剧只用了两个方案的布景:高悬在大背景上的太阳在序幕、第一幕、第三幕中都保留着,只是通过颜色的改变来暗示剧情的发展。兵马俑造型的灵感或取自中国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它们出现在第一幕,而马俑则在第三幕中依然保留。波罗维茨公主、伊戈尔王、康恰柯汗的舞台活动范围都以马俑为中心,足现其重要的象征意义。笔者并不能完全揣测导演的创作意图,但是这匹战马显然听到了不同人物的心声,与形态各异、各有诉求的主观人物相比,兵马俑应该是历史的冷眼旁观者或客观评判者:第二幕两场和第四幕中的主要道具是那根雕刻着圣像的巨大悬梁,它与竖立的庭柱及下面的人群构成纵横交错的几何构图。王后的两首咏叹调以及与伊戈尔王重逢的二重唱都在悬梁上完成,而群众合唱则在横梁下进行,形成纵深的空间感。在灯光色彩上,大块单色调甚至黑白色彩的铺陈替代了繁琐的色彩点缀,光影明暗也成为制造视觉冲击、推进剧情发展的重要手段。第一幕、第二幕第一场意味的刻意渲染,显然是受到了西方时尚歌剧执导风格的影响,但笔者并不以为这是一种趣味上的进步。

鲐背之年名导强大气场之下的制作班底

也许柳毕莫夫并没有把声乐置于歌剧执导的首要位置上,至少莫斯科大剧院并没有拿出最佳的演出阵容:可汗的扮演者男低音瓦莱里·吉里曼诺夫并不在状态,丢掉了男低音松融、通畅的共鸣管道:乌拉基米尔王子的饰演者罗曼·舒拉科夫唱法不够成熟,高音吃紧;妻舅伽利茨基的扮演者、俄罗斯人民艺术家男低音乌拉基米尔·马托林是位成名已久的老歌唱家,也可能与年龄有关系,其舞台表现并不具备太大的说服力;王后雅罗斯拉乌娜的扮演者女高音叶莲娜·波波夫斯卡娅虽然竭尽全力,但是第四幕高难度的咏叹调“雅罗斯拉乌娜的哀歌”显然力不从心,高音提喉,嗓子用得过分;伊戈尔王的扮演者男中音艾里钦·阿基佐夫是史上第一位签约大剧院的阿塞拜疆籍演员,有着不错的嗓音,但是也存在用嗓过度的问题;饰演公主的90后次女高音斯维塔拉娜·施洛娃最为出色,其嗓音出众,低音丰满浑厚、振动充分,花腔也基本上在气息上完成。

咏柳教案第6篇

关键词: 满族诗人 兆勋 杨钟羲 《雪桥诗话》 《熙朝雅颂集》

清代满族诗人兆勋,铁保称其为清代北方诗派的代表诗人,评价他为“诗宗贾岛狂”。对兆勋的诗作进行全面分析,可以看出兆勋求险怪寒瘦、幽深奇异的境界,在清诗中别具一格。

一、兆勋研究概述

《钦定八旗通志》:“《牧子诗录》一卷,《不堪持赠吟咏》一卷,兆勋撰。牧子是编《诗录》一卷,盖其旧友福增格为之编次,乾隆戊寅序而刻之,末附有诸诗家评语及所赠诗。其《不堪持赠吟咏》一卷,则为兆勋晚年续刻而成。”[1]

铁保《熙朝雅颂集》卷八十九收录兆勋39首诗作[2]。

法式善《八旗诗话》:“兆勋字佑,一字牧亭,又号牧牛子,满洲人。有《牧牛子诗录》、《不堪持赠吟》。尝自谰其诗云:‘余诗如寒蛩吟衰柳,其声涩而凄;又如青草池蛙,分明聒噪,而夕阳雨后,却是少他不得。’其《不堪持赠吟》自跋:‘半窗冰雪,残腊将归;老境寂寥,偶作一二短章,不过湖边茅屋下消遣不净妄心。学殖荒陋,不敢谬拟韩子;而梦中抚掌者,那得有孟郊其人耶?果如释氏有再生之说,定补偿今生不读书公案。’”[3]

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初编》卷四十一简介兆勋,收录其《不堪持赠吟》自跋,收录摘句:“a足卧云岑,高吟抱明月。”“明日送春兼送别,雨中烟柳湿长条[4]”。《国朝诗人征略二编》卷五十八介绍兆勋诗作《牧子诗录》,其友福增格为之编次。收录摘句:“月明作秋色,柝响夜操权。”“月照梨花诗梦冷,隔帘人影瘦春灯[4]”。

张菊玲等辑注《清代满族作家诗词选》收录五绝《山中春兴》和五律《暮秋即事》两首诗:“兆勋,字佑,一字牧亭,又号牧牛子,因先世居长白山之栋鄂地方,又号栋鄂牧子。乾隆年间在世,生卒年待考。他与永忠、永、敦诚等满族贵族的闲散文士关系密切,经常参与他们的诗酒活动。撰有《牧子诗录》、《不堪持赠吟》等诗集。”

李雅超校注《白山诗词》收录兆勋9首诗,其中五律2首,分别为《客馆春夕同絮斋听雪》、《秋夜杂咏》[5]。五绝4首:《秋夜听雨》、《山溪种藕》、《郑村》、《山中春兴》。七绝3首:《山中秋日》、《半园春夜》、《送春日别友》。

张佳生《清代满族诗词十论》评价兆勋诗作:“兆勋诗以景物和感怀为主,格调冷峻,多凄苦之语。”[6]以《秋日病中作》为例。

孙诚《董鄂氏人物传略》:“兆勋,字佑,一字牧亭,号牧牛子,又号栋鄂牧子,隶满洲正红旗,姓董鄂氏。其先世居辽东董鄂(今辽宁桓仁),以地为姓。为乾隆年间人,生卒年代不详。因家道中落,寒屋苦读,于学‘钩深剔隐,无所不窥。而为文不尚矩度,顷刻数百言。诗则镂胸_肾,不惊人不休也’。性喜清幽,远避尘俗,却乐与诗酒为伴,其《偶吟》诗中有‘无琴静亦好,有酒乐何如’,‘外人懒与见,惟伴一床书’等句。”[7]

兆勋诗宗贾岛,追求幽深奇异的境界,在清诗中别具一格。其《牧儿》诗曰:“野花簪箸笠,蓑衣报晓露。牛背一声笛,吹瘦斜阳树。”又有《山中春兴》诗曰:“开窗快举尊,青山与我侣。寂寞邻家看,杏花寒不语。”反映了作者钟情于自然风物的志趣。其《暮秋即事》诗云:“不咏大刀头,幽怀怅未休。一林黄叶雨,千里白云秋。空馆留渔伴,寒溪饮牯牛。浩歌谁共赏?斗酒妇能谋。”则表现出诗人有志报国无法实现的怅惘,以及随之而来的自我嘲解。

兆勋与同族、同宗的铁保、玉保昆仲及诗人福增格等友善,互有赠答。诗作有《牧子诗录》一卷,有旧友福增格为其编辑,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作序并刻印,集后附有诸诗家评语及所赠诗。参领白衣保称其诗境如“雨花春晚,萝月秋深”。铁保有《兆处士牧牛》诗。玉保赠诗亦效其体云,“闻说牧牛子”。堪称是对兆勋家境及性情的真实写照。

二、兆勋诗歌研究

《雪桥诗话》卷七收录并评价兆勋的诗作:

铁冶亭《雪夜读牧亭》诗云:“牧亭遗稿半凋残,一u昏灯抱影看。读到孟郊清绝处,雪花如手打窗寒。”玉阆峰《题家牧子诗集后》云:“闻说牧牛子,奇穷乏往来。鹑衣风落絮,茅屋壁生苔。宇宙诗肠隘,烟霞醉眼开。胡琴何处碎,白首老金台。”“午夜披残稿,高吟得未曾。思深虫语砌,室暗鬼吹灯。刻镂心如发,摩挲句有棱。何人铸贾岛,学步愧难胜”。牧亭名兆勋,字佑依,一号牧牛子,有《牧亭诗录》一卷,赞侯侍郎为之编次,乾隆戊寅序而刻之。其《不堪持赠吟》一卷,则晚年续刻也。自跋云:(见前)[8]

该则收录兆勋的6首诗,分别为:《秋夜听雨》、《春夜客中即事》、《山溪种藕》、《郑村》、《山中春兴》、《送春日别友》等6首诗。同时收录白衣保的诗句,杨钟羲其诗作“意象寒瘦,与牧亭亦复笙磬同音”。

铁保《读乡前辈遗诗感赋》:“何处牧牛子,穷愁并断肠。夕阳一声笛,天地久低昂。性证寒山净,诗宗贾岛狂。冰花结成字,展卷梦魂凉。”[9]据铁保和玉保的诗歌对兆勋的评价,可看出兆勋家境贫寒,性喜清幽,远避尘俗,却乐与诗酒为伴,手不释卷,尤喜贾岛的诗歌,擅长选取寒瘦的意象,营造幽冷的意境。

根据前人评价,结合对兆勋诗作的分析,可看出兆勋诗歌以冷色调为主,而这种冷色调既是他的诗境,又是他心境的自然流露。他的诗所选季节很多在秋季,即使他选择春日,也不是春花烂漫的风景,而是别有一番愁绪;所选时间以夜晚为多,即使所写为清晨,也带有阴冷的意味;所选地点,以山中、郊外居多。

(一)分析杨钟羲《雪桥诗话》中收录的兆勋诗作

《郑村》:“明月照花阴,归禽栖野树。暝色暗空村,犬吠烟生处。”在万物消歇的时候,明月照着花阴,归禽栖于野树。“花阴”和“野树”营造出阴冷的意境。尤其后两句,一个“暗”字,将暮色笼罩中村庄的寂静展现出来,不料,犬吠声打破了这种寂静,使得意境更为幽冷。

《春夜客中即事》:“客馆邻萧寺,春灯红冉冉。模糊睡起僧,打钟不记点。”写旅居在外,客馆紧邻萧寺,寺院的春灯红红地照着,给客舍之夜带来几许温暖。这首诗充满生活情趣,写睡眼惺忪的僧人,刚刚睡起,就惦记着敲钟,让人忍俊不禁的是,连几点都忘记了。为兆勋的诗作增添了一抹亮色,变为暖色调,显露了乐观积极的情绪。

《山溪种藕》:“岸柳环溪渚,童子采拳蕨。春风二月忙,藕花种明月。”拳蕨即蕨菜。《说文通训定声》:“蕨,初生如蒜苗,无叶,专似鳖脚,亦似小儿拳,故曰拳菜。”明月:犹言次月。《陔馀丛考・明月・去月》:“次年曰明年,次日曰明日,而次月未有称明月者。左传,郑人相惊,以伯有为厉,齐燕平之月,公孙段卒,国人愈惧。其明月,子产立公孙,然则次月亦可称明月矣。”山间小溪四周,长满了柳树,在垂柳袅娜的岸边,一群儿童采摘着拳蕨。“春风二月忙”,一个“忙”既写出了儿童紧张忙碌的劳动景象,又衬托出了春风给山溪和岸柳带来的生机和活力。“藕花种明月”,“明月”在这里表示下个月,即三月,似乎又有所指,将儿童早出晚归、繁忙的种植场景勾勒出来,真是一幅情趣盎然的儿童山村早耕图。

《送春日别友》:“吟怀离绪酒难消,花落松斋倍寂寥。明日送春兼送别,雨中烟柳湿长条。”面对离别,感伤的酒很容易使人沉醉,这种醉意久久难以散去。在落花的松斋,使得寂寥加倍向诗人袭来。明天,说再见的不仅是春天,更有在暮春时节将要远行的朋友,春雨潇潇,烟雨迷离,淋湿了柔柔的柳条,柳条显得愈发修长,犹如离人的愁思,被柳条牵引得更加绵长,让人不禁想起王维的“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可见,兆勋善用凄苦之语,表现寂寥之境。

《秋夜听雨》:“凉宵山馆寂,野客衣冠古。背影坐秋灯,垂头听夜雨。”头两句的形容词达到了诗人追求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凉宵”,一层秋雨一层凉,凄凉的秋夜,山馆死一般的沉寂,“野客”带有萧索的味道,他穿戴着古朴的衣冠,给人无比沉重的感觉。秋灯照着孤独的背影,低着头,想着遥远又悠长的心事,听着夜雨嘀嘀嗒嗒敲打着窗子。秋雨下的景物,涂抹上幽冷的色彩,一如诗人的心境,比秋雨还要幽冷。诗人在感慨平生,抒发自己的寂寥与凄苦,形成孤瘦凄紧的风格。

通过杨钟羲收录于《雪桥诗话》中的诗作分析,结合兆勋的诗作,可以看出兆勋的诗歌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描写景物的,另一类是感怀的。在描写景物的作品中,如《山中》、《客馆春夕同恕斋听雪》、《秋村杂咏》二首、《村居即事》、《初夏》、《秋夜豆花亭》、《郑村》、《牧儿》(即使是清晨,也带有冷色调)、《春夕赠狮峰隐者》、《春夕僧舍》、《春夜客中即事》、《春日》、《山中春兴》、《春日自题窗壁》、《春夕客中忆郑村杂咏》二首、《半园春夜》、《河上》、《送春日别友》、《野寺看花》,既有乐观明朗的暖色调,更多的是阴冷寂寥的冷色调。在感怀的作品中,如《感年》、《感怀完颜明远村》、《秋日城西远望》、《秋日晚过香岩寺》、《暮秋即事》、《秋日病中作》、《秋夜听雨》、《春日玉麟洞口》、《山中秋日》,诗人感慨平生,叹遭际的坎坷,抒发自己的凄苦之情。可见,杨钟羲对兆勋的诗作评价是准确的,他的诗主要追求险怪寒瘦、幽深奇异的境界,时而也有明朗的色调,这样就更全面了。

另外,《半园春夜》:“如云往事思层层,不睡从教酒量增。月照梨花诗梦冷,隔檐人影瘦春灯。”《客馆春夕同絮斋听雪》:“空馆少欢情,寒灯照影清。樽前酒有色,窗外雪无声。不许牵愁去,偏教送客行。旅怀真欲碎,不睡到天明。”《秋村杂咏》:“堕月悲檐马,删诗守夜灯。多愁还似雁,有妇不如僧。节近花增色,窗寒酒欲冰。自怜贫气骨,耻受外人憎。”“檐马”:即屋檐所挂之风铃。又称“檐铎”。陆游诗:“檐铎摇风破昼眠。”又称“檐铃”。施枢诗:“晓窗风细响檐铃。”这些诗篇体现的是凄苦的心境,营造的是幽冷的意境。

(二)通过白衣保诗作看兆勋诗歌“意象寒瘦”的特点

《八旗诗话》载:“白衣保字命之,一字鹤亭,满洲人。耽诗好游,与兆勋、傅雯为山友,与戴亨、国柱为诗友,西山名刹皆有手迹。晚官荆州,借江山以资笔墨。诗近体为工,七言与丁卯相埒,五言VV乎有偏师捣长城之概,非时辈所及。”[3]

杨钟羲称白衣保诗“意象寒瘦,与牧亭亦复笙磬同音”。《游万松山》先把凄苦的心境展示出来,“尘寰苦难居”,既然尘世充满艰苦,实难久居,还是去深谷吧。本来想在深谷中寻求解脱,却是“怪鸟避人飞”,鸟呈现出一副怪异的姿态,与人也是极为不和谐的,“避人飞”,鸟儿似乎觉得,正是人的到来,打扰了它们原本平静自然的生活。《送僧归盘山》,“迤逦开荒径,殷勤扫白云”,盘山之中开辟出蜿蜒的路径,艰难地前进,拨开一层一层的白云。在盘山上,与僧相伴的是仙鹤,因为“林空”,而林空恰恰营造了荒凉寂寥之境,这一意象的选取,将山居的幽冷显露出来。想象着的打坐的蒲团之夜,念经声隔着几道岭都能听见,这一意象同样传达出空寂的意境。《秋雨书怀》渲染了楚天寥廓的秋雨中,“雁低飞”的情景,“穷巷”与“薄寒”对举,“居有竹”与“管无衣”对举,将秋雨的凄凉与幽居的穷困衬托出来。“孤帆落”与“一犊归”,从远景回到近景,将“烟波浩渺”的辽阔与“蓑笠平原”的孤寂结合起来,表达作者秋雨思乡的情怀。

对比兆勋与白衣保的诗作,正如杨钟羲评价的那样,“意象寒瘦”,二者诗作有相近的意境和风格。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兆勋诗歌以冷色调为主,“意象寒瘦”,这正是他的诗境,更是他心境的自然流露。因此说,清代满族布衣诗人兆勋的诗歌在清诗中别具一格。

参考文献:

[1][清]李洵等主校点.钦定八旗通志(第3册)(卷十百二十).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2079-2080.

[2][清]铁保辑,赵志辉校点补.熙朝雅颂集.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1407.

[3][清]法式善著.张寅彭.强迪艺编校.梧门诗话合校.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517,517-518.

[4][清]张维屏编撰,陈永正点校.苏展鸿审定《国朝诗人征略》.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612、1181.

[5]李澎田主编.李雅超校注.白山诗词.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254-255.

[6]张佳生.清代满族诗词十论.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3:91-92.

[7]孙诚.董鄂氏人物传略.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252-254.

咏柳教案第7篇

节令诗: 万家灯火闹春桥,每逢佳节倍思亲

【备考宝典】每一种民俗文化都是民族精神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8年起国务院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纳入法定假日体系,此举有利于发掘民族文化内涵,弘扬民族精神,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节令诗对引导同学们有意识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因此考生对节令诗应予以高度关注。

对节令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鉴赏节令诗的关键是要了解不同节令所蕴涵的民俗活动。如人日为正月初七,古代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古代人们常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寒食,清明前二日,此日禁火吃冷食。清明,是祭祖扫墓或到郊外踏青的日子。上巳(阴历三月初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端午,五月初五日,吃粽子,赛龙舟。七夕,阴历七月初七日,传说此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中秋,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月色最好,是合家团圆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远方的亲人。重阳,九月初九日,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天中的子时,古人认为是阴极阳生之时。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意为除旧布新。

(2)有些古诗,并没有明显的节令字眼,鉴赏时要抓住诗歌中的细节,看看作者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物候,诗中记了哪些景物、哪些事情,再结合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推究诗歌所反映的节令。

【高考链接】(2005年上海春招卷)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答题。

[越调]小桃红 江岸水灯

(元)盍西村

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香烟乱飘,笙歌喧闹,飞上玉楼腰。

(1)作品描写的是传统节日_____________的盛况。

(2)作品中“涌”“乱”“飞”等词颇可品味,选择其一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1)元宵节。(2)本诗以点面结合的手法,亦幻亦真的构思,选取“闹”“照”“舞”“翔”“涌”“乱”“飞”等一系列跃动感强烈的词语,着意渲染热烈欢快的节日气氛。起笔总写元宵佳节盛况,一个“闹”字,烘托出灯火的繁盛,色彩的缤纷。一个“涌”字,不落窠臼,诗人以虚托实,以幻写真。由于是在夜间,这茫茫江面上浮现的辉煌璀璨的灯船确实给人以宛若仙山琼阁之感。船儿飘摇,香烟缭绕,笙歌齐发,人声鼎沸,一起飘向云空,飞上华丽的高楼。此情此景,怕是九霄云外天上宫阙,也在偷偷窥视:人间好不热闹!全曲在幻觉般的境界中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田园诗: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备考宝典】田园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意境,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这类诗歌,就内容而言,有对农村自然景物与田园生活图景的描绘;有对农忙欢歌及多彩乡村生活的描写;有对农民劳动艰辛、生活惨痛的反映和对官府剥削、赋税苛重的深刻揭露;也有对壮阔山川景色的描绘、山林隐逸者幽居情景的描写,以及旅途情景的叙述等。

鉴赏田园诗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像,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彩,为表达诗歌的特定情感服务。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既要感知作者的身世,做到知人论世,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又要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境界。

【高考链接】(2008年上海春招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步入衡山 范成大

应有人家住隔溪,

绿阴亭午但闻鸡。

松根当路龙筋瘦,

竹笋漫山凤尾齐。

墨染深云犹似瘴,

丝来小雨不成泥。

更无骑吹喧相逐,

散诞[注]闲身信马蹄。

[注]散诞:逍遥自在。

(1)诗人推断“应有人家”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颈联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乌云如墨、小雨如丝的山景。

B.在描绘雨中山景的同时,也对尾联的情感表达起了衬托作用。

C.通过对乌云、小雨的动态描写,写出了衡山气候的变化无常。

D.四周乌云似瘴,小雨连绵,山道泥泞,作者顿感游兴索然。

(3)分析尾联所含的寓意。

【参考答案】范成大是南宋著名的田园诗人,与陆游、杨万里、尤袤一起被称为“南宋四大家”,他写了不少歌咏江南水乡的田园诗。(1)听到小溪那边的鸡鸣之声,推断似有人家。(2)B(3分);A(1分)。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命题组对该题的答案和赋分作了如下规定:答B给3分,答A给1分。因为B项由景到情全面概括了颈联在律诗中的作用,而A项只赏析到景物这一层,没能深入体会景中之情。这是上海语文高考第一次对分层评估、分层给分问题进行的探索。由于考生在知识结构、阅读的量和面等方面有一定差异,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就有一定程度的区别,有深浅之分,因而根据考生不同程度的解题情况进行分层给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3)对官场喧嚣(城市生活的喧嚣)、排场的厌倦,对自然山水(闲适生活)的追求。

题画诗: 画者得于心,诗者会以意

【备考宝典】题画诗,广义地说是指一切题咏画作的诗歌。题画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画“诗画合一”艺术精神内核的外化。题画诗有抒写怀抱、持赠他人和艺术评论等,往往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这种题画诗的创作,是诗人参透了画家之画的神韵情思,从而与画家产生共鸣,诗画融通,画如己出,于是以诗应之。其素材、情思均与画同,正如高山流水的契合,使鉴赏达到一种至高的境界。可谓画者得于心,诗者会以意。

鉴赏题画诗应注意以下几点:

(1)题画诗的共同特点往往是将静止的画写活写动,写得画中之物跳出画外。画是诗的脸面,诗是画的神韵,是对画的提炼和概括,也更赋予了题画者自己特有的观感和情思。

(2)题画诗多采用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即借景抒情,借对画中某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自己的感情,延伸画意,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使景致与情怀相互融通,达到和谐统一。

(3)了解题画诗在创造意境方面的三大特点:一是寄寓主观情思,二是展开艺术联想,三是借题发挥、抨击时弊。

【高考链接】(2006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参考答案】(1)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2)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咏史诗: 古今多少兴亡事,叹人叹己叹人生

【备考宝典】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它们大多以文学的语言,史论的笔法,感人的形象,精辟的议论,耐人寻味的哲理意蕴,博得了人们的青睐,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鉴赏咏史诗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了解解读程序。了解作者的简历、史实、创作诗篇时的有关背景,要读好注解,这是读懂咏史诗的一把钥匙。

(2)在鉴赏时要抓住历史人物、事件与时局、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从而领悟诗人真正的写作意图和感情。

(3)了解咏史诗常见的情感抒发模式。如借古喻今,揭示今不如昔;崇敬古人,要效法古人;怀古伤今,揭露社会现实;反思历史,警示后人。

(4)熟悉鉴赏咏史诗的常用语。思想内容方面,如哀叹国运、忧国忧民、昔盛今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缅怀先贤……表现手法方面,如借古讽今、用典(正用和反用、明用和暗用)、衬托(正衬、反衬)、对比、寓情于景、欲扬先抑……语言特点方面,如含蓄隽永、生动形象、雄浑深沉……

【高考链接】(2007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①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__________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________之感。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1)燕子、兴亡(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咏物诗: 花鸟草虫皆有品,仔细体察物关情

【备考宝典】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草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留下了一首首精美的咏物诗篇。

鉴赏咏物诗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体察物态。描摹物态是咏物诗的共同特征,因此,赏析咏物诗可以从体察物态开始,要抓住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或所处环境。

(2)品味寄托。由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分析其内在品性,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联系诗人的情趣爱好、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等,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3)明辨技巧。从表现手法上看,由于咏物诗重寄托,所以常常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从修辞手法上看,咏物诗在构思时常常运用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双关等修辞。从描写角度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三言两语勾勒事物形态,不求形似,只求神似。

(4)了解一些常见事物的寓意。如:月,思乡;莲,高洁;柳,送别;花,美好;松,坚忍不拔;梅,孤高,不落流俗;菊,品格坚强,气质清高;梧桐,凄凉、悲伤;芳草,离恨;杜鹃,哀怨、思归。

(5)了解鉴赏常用语。如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生动传神、贬词褒用、形神兼备、烘云托月、朦胧含蓄……

【高考链接】(2006年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

【参考答案】“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像新颖,灵巧别致。

送别诗: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备考宝典】送别诗一般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或直接抒写离情别绪,或借以一吐胸中积愤表明心志,或重在写离愁别恨,或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或以上几个方面兼而有之。送别诗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

鉴赏送别诗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

(2)领会诗词中所蕴含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

(3)抓住送别诗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像的细小情节,抓住了细节,才能以小见大,透视全篇。

(4)品味语言。如谐音修辞手法的运用在送别诗词中能起到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送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丝”谐“思”等。

(5)了解诗中常见的意象。如:斑马,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长(短)亭、南浦、柳岸、西楼,表示送别地或悠悠愁绪;烟波、浮云、秋蓬,比喻离别后漂泊无依;落花,伤春之意;落叶,秋愁之感;杨柳、劳歌、阳关、渭城,送别之曲;夕阳、落日,离别时的心情或表示暮年、老年。

(6)了解鉴赏时的常用语。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烘托对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高考链接】(2007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参考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惟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边塞诗: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备考宝典】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由于每个朝代不同时期的国力或盛或衰,导致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盛唐之时的边塞诗就普遍带有豪迈勇敢、一往无前的气概:即使是写战争艰苦,也显出壮烈之气,如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如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如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而中晚唐,国势日益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不少悲壮,不少惋伤,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或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范仲淹的“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鉴赏边塞诗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应有所了解。如李颀的《古从军行》,此诗写当时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对当时帝王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了解诗歌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取得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

(2)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感情。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边塞征战诗的思想内容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人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因此,我们在鉴赏时要注意区别。

(3)分析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边塞诗的艺术风格也是异彩纷呈的,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能准确地领会到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的不同诗人,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所表现出来的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

(4)了解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金鼓旌旗、烽火羽书、边关戍楼、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投笔”表示弃文从武,“长城”表示守边的将士,“楼兰”表示边境之敌,“吴钩”表示武器或勇武豪情。

【高考链接】(2007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指代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羁旅诗: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备考宝典】有些诗人长期客居、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他们眼中有所见,耳中有所闻,心中有所感,由此触发灵感,写下诗篇,这些诗篇就叫做羁旅诗。这类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或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大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凝聚了诗人的人生感叹、漂泊愁苦,表达了古人对亲情、友情的珍重,有极高的人文价值。

鉴赏羁旅诗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鉴赏时要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展开想像和联想,在脑海中复活诗歌意境。

(2)熟悉羁旅诗的常见意象。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情感的无奈,时空的永恒,思乡思亲。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寒蝉:悲凉。猿猴:哀伤。落花: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沙鸥:飘零,伤感。黄叶:凋零,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3)了解羁旅诗的常见主题。如:①文人失意;②漂泊哀伤;③思念亲人;④生活潦倒;⑤互勉互慰;⑥孤傲不群;⑦珍爱友谊。

(4)诗人是怎样把羁旅之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探寻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

【高考链接】(2007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

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咏柳教案第8篇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恰当岁日纷纷落,天宝瑶花助物华。自古最先标瑞牒,有谁轻拟比杨花。——《奉和圣制元日大雪登楼》张义方

5、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

6、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7、同云惨惨如天怒,寒龙振鬣飞乾雨。玉圃花飘朵不匀,银河风急惊砂度。——《大雪歌》李咸用

8、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9、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10、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1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1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雪》

13、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14、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终南望馀雪》

15、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杜甫《阁夜》

16、商山风雪壮,游子衣裳单。四望失道路,百忧攒肺肝。——《商州客舍》孟郊

17、窗外正风雪,拥炉开酒缸。何如钓船雨,篷底睡秋江。——《独酌》杜牧

18、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王安石

19、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0、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周邦彦《少年游·并刀如水》

21、南窗背灯坐,风霰暗纷纷。寂寞深村夜,残雁雪中闻。——《村雪夜坐》白居易

22、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杨载《到京师》

23、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子夜四时歌》南朝民歌

24、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卢梅坡《雪梅·其一》

25、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终南望馀雪》

26、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

27、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卢纶

28、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29、钟陵风雪夜将深,坐对寒江独苦吟。流落天涯谁见问,少卿应识子卿心。——《钟陵夜阑作》韦庄

30、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3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32、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33、玉垒山前风雪夜,锦官城外别离魂。信陵公子如相问,长向夷门感旧恩。——《送卢员外》薛涛

34、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杨万里《最爱东山晴后雪》

35、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张孝祥《水调歌头·和庞佑父》

36、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7、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38、洛城无事足杯盘,风雪相和岁欲阑。树上因依见寒鸟,坐中收拾尽闲官。——《和乐天洛下雪中宴集寄汴州李尚书》刘禹锡

3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0、雪里已知春信至。——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41、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42、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43、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

4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適《别董大二首》

45、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46、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7、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48、蛾儿雪柳黄金缕。——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49、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

50、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纳兰性德《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51、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唐寅《画鸡》

52、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毛泽东《沁园春·雪》

53、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

54、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集君瑶台上,飞舞两楹前。——《学刘公干体》鲍照

55、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其一》

56、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青松》

57、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58、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毛泽东《沁园春·雪》

59、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白居易

60、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1、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白居易《村夜》

62、霜梅先拆岭头枝,万卉千花冻不知。留得和羹滋味在,任他风雪苦相欺。——《寒梅词》李九龄

63、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高适

65、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毛泽东《沁园春·雪》

66、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7、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卓文君《白头吟》

68、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69、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0、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71、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终南望余雪》祖咏

72、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73、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观猎》王维

74、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75、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7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77、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梅》卢梅坡

78、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9、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80、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81、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杜甫《野望》

82、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83、岁暮风动地,夜寒雪连天。老夫何处宿,暖帐温炉前。——《风雪中作》白居易

84、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冯延巳《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

85、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纳兰性德《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86、近腊饶风雪,闲房冻坐时。书生教到此,天意转难知。——《长安冬日》杜荀鹤

87、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88、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89、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90、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