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为企业服务工作总结

为企业服务工作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11-27 10:48:48

为企业服务工作总结

为企业服务工作总结第1篇

一、年初,根据市政务公开工作办公室下发的《关于全市各部门开展政务公开工作自查的通知》要求,总公司对照《通知》中的具体内容,结合实际,进行了全面的自查,并按时上报了自查报告。通过自查,进一步加大了总公司办事公开工作力度,坚持以总经理负责制,班子成员各负其责,具体办事公开职能部门认真督促、协调、指导、配合总公司和基层单位全面做好各项办事公开工作。二是制定下发了自来水总公司《XX年办事公开工作实施方案》,并根据工作需要和人员变化重新调整了领导小组成员,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了办事公开工作及组织机构,《方案》中制定了责任追究制度和监督、考核、奖惩等办法,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了各基层单位、部门办事公开的工作职责及各种需要公开的工作内容、公开方式、办事纪律和具体的工作要求。从而更加明确了办事公开责任主体和工作原则,为加强对办事公开的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把办事公开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对外服务、转换经营机制和加强企业作风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二、为了全面开展好办事公开和政务公开工作,总公司能注重抓好厂务公开工作,定期向职工公开企业工作情况。年初,总公司召开了职工代表大会,会上,由总经理向与会代表报告了去年的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和职工关心的有关问题及今年总公司的重点工作任务,副总经理分别向大会报告了企业生产、经营服务、计划指标完成情况及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和今年的各项重要经营指标分解情况的报告。到会的代表认真讨论审议了大会的报告,并就职工关心的问题提出建议。同时,各基层单位也相继召开了职工大会和职工代表大会。各基层单位的一把手在大会上,向本单位的职工报告了本单位去年的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和今年的重点工作任务。同时,还分别向大会报告了企业生产、经营服务、计划指标完成情况及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和今年的各项重要经营指标分解情况。各基层单位到会的职工对大会的报告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就企业管理、经营、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合理化建议。职工代表大会为全体职工参政议政和总公司全面完成全年各项经营服务任务,进一步提升经营管理和供水服务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使厂务公开工作落到了实处和向纵深发展,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企业行业作风建设,营造了公开、民主、和谐的企业氛围。

一年来,按市政务公开办公室的指示精神,结合实际,在巩固完善企业办事公开工作的基础上,总公司还通过新闻媒体等途径,先后公开了应公开的工作内容及各项便民举措。一是公开了本企业和总公司各部门及下属基层窗口单位的工作职能、管理权限、内部机构设置、各项服务规范、办公地址、监督举报电话及现行

四、在日常工作中,按市政务公开办有关要求,总公司能做到将有关办事公开等信息及时反馈上报,全年共上报信息12条。另外,总公司在开展公开便民服务工作中,注重培养树立先进典型,广泛宣传和总结经验,不断用先进典型事例,促进总公司办事公开工作和供水服务工作进一步得到提高。例如:由长春诚信制片厂负责拍制的,以市自来水总公司职工吕尚斌真实事迹改编而成的向党的xx大献礼片《倔人吕尚斌》,在采景拍摄时,得到了市总工会、市委组织部、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和总公司的全力配合。该影片以吕尚斌这样一个普通工人,普通党员为代表,反映了沈城供水行业职工,在目前社会经济转型时期,能够以为百姓办实事为己任,全心全意为百姓解决困难的典型事迹。充分体现了自来水总公司以供水胜于救火,责任重于泰山的服务理念和保障城市供水,创建诚信企业的服务精神,扎扎实实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做法。现该片已顺利拍竣,并由国家广电总局审定为向xx大献礼的重点影片之一,在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联合主办的《倔人吕尚斌》观摩座谈会上,与会各界代表对该影片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五、在建立健全信息保密审查机制中,总公司制定了相关制度,并以文件形式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供水服务宣传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明确要求了信息必须有指定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各基层单位在组织各项活动时,如需要宣传或公开,需拟定宣传或方案上报总公司批复后进行。方案要包括活动的目的、目标、时间、内容、拟请媒体单位和记者及宣传提纲。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总公司信息保密审查的程序和责任。

六、全年日常工作中,总公司坚持便民、利民的办事公开工作原则,大力弘扬供水胜于救火,责任重于泰山的服务理念和保障城市供水,创建诚信企业的工作方针。通过组织开展 党员进社区、吃水难,找党员、主动服务、超前服务、延伸服务、创建优质服务示范社区等公开便民服务活动,全面施行了总公司办事公开工作。并做到两个坚持,三个突出。 两个坚持,即:坚持把市民投诉做为第一信号,把市民满意做为第一目标,坚持把解决办理市民投诉问题做为第一要务,把市民满意做为服务工作的落脚点。三个突出,即:一是在营业查收窗口服务方面,重点突出查收管理的透明度,公开查收工作各项规章制度,适时召集社会义务监督员会议,听取他们对供水服务工作和履行公示承诺情况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企业办事公开的监督机制和长效机制。二是在二次加压供水服务方面,重点突出供水服务质量,公开泵站负责人姓名、值班电话及供水加压泵站职责范围,保证全市用户24小时供水,随时帮助解决用户在用水方面遇到的问题。三是在管网维修服务方面,重点突出维修效率,公开维修服务承诺和职责范围。对新发展的用水户,及时办理,按时供水。从而,有力的推动了总公司供水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促进了企业政风行风和软环境的建设,为振兴与发展提供了供水保障。

XX年总公司连续被评为中国优秀企业公民,并被列为全国首批中国企业公民示范基地之一。并获得了省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先进基层单位等名誉称号。

为企业服务工作总结第2篇

按照委、政府的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服务水平”活动主题,突出四个结合:一是与、区“调结构、增活力、上水平”活动相结合;二是与大项目、小巨人、楼宇经济相结合;三是与对外开放工作的热点、难点相结合;四是与我区“三大活动”相结合。针对我区当前企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进作风,主动服务,进一步丰富服务月活动内涵,掀起优化投资环境的新热潮,促进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组织领导

办公地点设在区合作交流办。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三、活动内容

召开区2011年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服务月活动动员大会。一6月3日。

责任部门:区政府办公室、区合作交流办。

举办政策宣讲日活动。区合作交流办负责牵头组织区人力社保局、工商分局、区国税局、区地税局等部门开展讲解新政策、宣传新举措活动,二6月8日。提高企业对新政策认知度。

责任部门:区合作交流办、区人力社保局、工商分局、区国税局、区地税局。

举办服务接待日活动。区审批办组织全区23家审批部门集中接待、受理各类企业审批服务的相关问题。三6月16日。

责任部门:区审批办。

区金融办组织召开专场银企对接会。引导各类资金与企业对接,四6月22日。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问题。

责任部门:区金融办。

区人力社保局举办“津和就业”直通车企业用工及大中专毕业生公益性专场招聘对接会。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五6月25日。稳定和增加就业岗位。

责任部门:区人力社保局。

开展企业座谈活动。石季壮副区长主持召开座谈会,六6月27日。与企业就改善投资软环境,提高服务便利化等进行座谈。区合作交流办、区审批办、工商分局负责组织区重点企业参加。

责任部门:区合作交流办、区审批办、工商分局。

促进审批再提速活动。区审批办进一步开展进驻部门规范化建设和进驻工作人员标准化服务活动,七开展简化审批。争创“优质服务部门”和“优秀服务窗口”推动审批服务进一步提速,实行工作时间现场审批服务制、非工作时间预约服务制和24小时开门服务;以联合审批为抓手,进一步简化程序,提高效率,落实“一审一核,现场审批”完善和创新服务机制,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服务。

责任部门:区审批办。

开展服务“双百”活动。区发改委牵头,八6月30日前。结合“三大”活动,组织全区经济管理和行政执法部门对区内重点企业进行定向走访,落实解决相关问题。

责任部门:区发改委。

开展千户企业问卷调查活动。通过调查问卷了解企业对区行政执法部门、投资环境的评价,九7月15日前。以及对行政执法部门工作的具体意见和建议。

责任部门:区政府研究室、区统计局。

召开区2011年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服务月活动总结大会。十7月中旬。

责任部门:区政府办公室、区合作交流办。

四、实施步骤

召开服务月活动动员会,一准备阶段(5月31日至6月3日制定服务月活动实施方案。进一步统一思想,部署工作。

为企业排忧解难。同时通过各类媒体对服务月活动情况及成效进行报道,二实施阶段(6月3日至6月30日各单位(部门落实服务月活动实施方案。不断扩大服务月活动的影响。

对服务月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各单位(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做法,三总结阶段(7月1日至15日7月中旬。逐步完善提高,建立为企业服务的长效机制。

五、措施要求

摆上议事日程。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部门要把开展服务月活动作为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调结构、增活力、上水平”活动的重要举措。成立领导小组,要有针对性、时效性地制定服务月活动方案。

要围绕影响企业发展的重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二突出服务重点。各单位(部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积极为企业发展办实事、解难事。

对服务月活动情况及时进行总结,三加强信息报送工作。各单位(部门要确定专职信息员。定期报送情况。对企业提出的问题主动协调相关职能部门解决,对反映的问题要做到事事有人盯、项项有着落、件件有答复。

为企业服务工作总结第3篇

关键词:服务业;税收;企业类型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11-0033-04

近年来,中国的服务业税收收入规模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服务业市场主体的影响也已经较大①。2003―2007年,服务业税收收入对当年税收总收入的贡献度分别约为40.7%、40.4%、40.7%、42.3%、46%②。2008年,服务业整体以及服务业领域的内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业、外资企业占全部产业以及全部内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业、外资企业的比重,在实有户数方面分别为68.68%、69.54%、67.13%、89.81%、50.28%,在注册资本方面分别为58.92%、64.44%、61.35%、78.37%、37.48%③。结合税种结构和行业类别,按照企业注册登记类型细化研究服务业税收,有利于把握税源结构,有针对性地加强服务业税收征管,也有利于促进服务业的改革、开放。

一、服务业税收的企业类型结构丰富纷杂

目前,在中国的服务业领域,从企业的注册登记类型来看,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合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其他内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个体经营等不同类型的企业。这些企业也都有税收贡献。

由于服务业涉及所有税种以及服务业包括很多行业,结合企业的注册登记类型、涉税种类、所属行业来看,服务业税收的企业类型结构更加丰富纷杂。但是,基于代表性、切入点以及统计资料的完整性等原因,服务业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以及批发和零售业的增值税在相关分析研究中具有重要位置。

服务业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是服务业三大税种。2003―2007年,三大税种税收收入之和占当年服务业税收收入的比重都超过了70%④。其中,营业税最具有代表性。一是因为营业税是对营业收入征税,普适性很强,与企业盈利与否关系不大。二是因为在税务机关组织的营业税税收收入中,除了一部分来自建筑业以外,其余的都来自服务业。三是因为营业税对服务业内部很多行业的税收收入贡献度很高,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税收入的贡献度都是最大⑤。

在服务业各行业中,就经营性、税收收入贡献度、涉外程度等方面来看,批发和零售业最具有代表性。一是因为批发和零售业的企业实有户数持续位居全国所有行业首位,约占全国企业总户数的1/3⑥;二是因为批发和零售业的企业法人单位数及其就业人员均位居服务业各行业首位⑦;三是因为在服务业各行业中,批发和零售业是税收收入贡献度最大的行业,批发和零售业对服务业的税收收入贡献度为30%左右⑧;四是因为批发和零售业的外资企业的注册登记数在不少年份都位居服务业各行业首位⑨。另外,就批发和零售业的增值税来说,它是批发和零售业的最大税种,贡献度一般都超过70%,而批发和零售业的增值税对服务业增值税的贡献度也最大,一般超过75%⑩。

二、未改制公有制服务业企业税收贡献度呈明显快速下降态势

这里主要从国有服务业企业和集体服务业企业的角度来分析。从表1、表2、表3中可以看出,2003年以来,国有服务业企业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以及国有批发和零售业的增值税呈明显快速下降态势,分别从2003年的32.47%、38.36%、19.64%下降到2007年的14.20%、18.48%、12.59%。2003年以来,集体服务业企业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以及集体批发和零售业的增值税也呈明显快速下降态势,分别从2003年的7.03%、5.81%、4.15%下降到2007年的2.62%、1.53%、1.26%。2003年以来,国有、集体服务业企业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以及国有、集体批发和零售业的增值税也呈明显快速下降态势,分别从2003年的39.50%、44.17%、23.79%下降到2007年的16.82%、20.01%、13.85%,已经逐渐失去了相关税收贡献度最大的地位。

未改制公有制服务业企业税收贡献度之所以呈明显快速下降态势,与近年来持续推进的以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公有制经济改革有很大关系{11}。这项改革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公有制企业的盈利能力,但直接减少了未改制公有制企业的数量,进而从减少纳税主体数量的角度减少了其纳税规模,降低了其税收贡献度。

三、股份合作、联营服务业企业税收呈逐渐下降态势,股份公司服务业税收呈上升态势

从表1、表2、表3中可以看出,2003年以来,股份合作、联营服务业企业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以及股份合作、联营批发和零售业的增值税呈逐渐下降态势,分别从2003年的2.05%、2.12%、1.93%下降到2007年的1.16%、1.19%、0.77%,而且除了其他内资企业外,其相关税收贡献度在各种企业类型中一直最小。2003年以来,股份公司服务业企业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呈明显快速上升态势,分别从2003年的28.29%、44.04%上升到2007年的45.07%、66.23%,而股份公司批发和零售业的增值税则维持在34%左右的水平,但股份公司服务业企业的相关税收贡献度在各种企业类型中基本上一直最大。

这类服务业企业税收贡献度的变化态势,一是与公有制经济改革导致公有制企业改制或联合成立一些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股份公司有很大关系;二是与公司制企业设立的条件比较宽松从而数量增多有很大关系。近年来,股份公司的数量、资产规模快速增长{12},直接从纳税主体数量等方面为其税收贡献度提高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私营服务业企业税收呈稳步上升态势,个体经营服务业税收则波动不稳

从表2、表3中可以看出,2003年以来,私营服务业企业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以及私营批发和零售业的增值税呈稳步上升态势,分别从2003年的8.36%、8.23%、16.88%上升到2007年的11.78%、10.98%、24.39%。2003年以来,个体经营服务业的营业税波动不稳,而个体经营批发和零售业的增值税则有明显下降态势,从2003年的14.98%下降到2007年的10.97%。

个体私营经济服务业税收的变化态势,一是与个体私营经济尤其是服务业领域的个体私营经济规模扩大有很大关系{13};二是之所以在个体工商户增多的情况下,个体经营服务业的税收波动不稳,与其税源分散以及业主账簿不全、纳税意识相对淡薄等不易征管的特点有很大关系。其中,服务业领域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一是因为受到近年来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激励,二是因为在服务业领域中个体私营经济具有天然的存在和发展要求{14}。

五、外资服务业企业税收呈上升态势

从表1、表2、表3中可以看出,2003年以来,港澳台投资服务业企业的营业税维持在6%左右的水平,而港澳台投资批发和零售业的增值税呈上升态势,从2003年的2.48%上升到2007年的3.09%。2003年以来,外商投资服务业企业的营业税、外商投资批发和零售业的增值税呈上升态势,分别从2003年的7.19%、7.29%上升到2007年的9.34%、12.06%。2003年以来,港澳台投资、外商投资服务业企业的营业税维持在14%左右的水平,而港澳台投资、外商投资批发和零售业的增值税呈上升态势,从2003年的9.77%上升到2007年的15.15%。

另外,还可以从三资服务业企业的角度来看外资服务业税收的变化态势。根据目前的税收统计惯例,在涉外税收收入中,只有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按行业划分收入。2004―2007年,这三类企业的税收收入占当年涉外税收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3.31%、75.48%、78.70%、80.48%。{15}也就是说,以这三类企业为例来研究服务业的涉外税收,比较合理可行。2004年以来,在三资服务业企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这行业的涉外税收收入占各自行业的比重基本呈逐年上升态势(参见表4)。

外资服务业企业税收贡献度之所以呈上升态势,与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引进外资的一贯政策倾向有很大关系。这类政策直接促进了外资企业的数量增多、规模扩大{16},也直接从纳税主体数量等方面为其税收贡献度提高提供了

有利条件。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

1. 服务业税收的企业类型结构丰富纷杂并处于动态演变之中。由于企业、税种、行业、资本结构等交叉结合,使中国服务业税收的企业类型结构丰富纷杂。由于个体私营经济具有天然存在和发展的要求等内在原因,以及公有制经济改革、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大力引进外资的政策措施等外在原因,使中国各类市场主体的数量、规模等处于动态演变之中,服务业税收的企业类型结构也因此处于动态演变之中。但是,从整体来看,目前内资服务业企业的税收贡献度呈略有下降态势,外资服务业企业的税收贡献度则略呈上升态势{17}。

2. 根据企业类型有针对性地加强服务业税收征管。一是重点加强对股份公司服务业企业税收的征管。这是从税收收入的意义来说,由其税收贡献度大所决定的。二是重视对个体私营税收的征管。这既是由其纳税主体广泛存在、快速发展的内在原因所决定的,也是其税源分散以及业主账簿不全、纳税意识相对淡薄等特点的衍生要求。三是注意加强服务业涉外税收的征管。这是因为外资企业的税收贡献是一把“双刃剑”,外资企业的税收贡献度越来越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的税收风险。

3. 要把服务业税收征管与服务业改革、开放有机结合起来。这主要是从法律法规方面把握好鼓励、限制等税收政策手段的应用。例如,目前,按照《个人所得税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适用的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为35%,相对于25%的企业所得税基本税率、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适用的20%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都高出许多,有必要以适当降低税率等方式减少个体私营经济仍然面临的一些抑制因素,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注释:

①当前的统计口径,有“第三产业税收收入”,而没有“服务业税收收入”。服务业已经被普遍认为是第三产业的代称,但由于我国在2003年开始实施的产业分类标准中,第一产业内的“农、林、牧、渔服务业”可以划入服务业,所以服务业的口径仍然略大于第三产业的口径。本文所指的“服务业税收收入”,实际是“第三产业税收收入”,即没有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税收收入”,但这不影响对问题的分析。

②根据2004年以来的历年《中国税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得出。服务业税收收入对当年税收总收入的贡献度,是指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当年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下文涉及“贡献度”之处同理。另外,由于我国现行的产业分类标准在2003年开始实施,本文主要分析2003年以来的情况。

③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2008年全国市场主体发展情况报告》整理得出。

④根据2004年以来的历年《中国税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得出。

⑤根据2004年以来的历年《中国税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得出。

⑥参见国家工商总局的《2008年全国市场主体发展情况报告》。

⑦参见《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

⑧根据2004年以来的历年《中国税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得出。

⑨参见2004年以来的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10}根据2004年以来的历年《中国税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得出。

{11}例如,即使到了2008年,该年全国仍有4651户国有企业改制为公司,1947户国有企业改制为其他企业,2724户集体企业改制为公司。截至2008年底,全国实有国有企业56.88万户,比2007年底减少6.86万户,而集体企业为85.67万户,比2007年底减少了10.68万户。参见国家工商总局的《2008年全国市场主体发展报告》。

{12}例如,2004年,就企业法人单位来说,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数量占总数的12.80%,资产总额占总额的41.17%;2008年,就全部企业户数来说,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数量占总数的66.03%,注册资本占全国企业实有注册资本(金)的64.72%。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股份公司的快速发展。参见《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国家工商总局的《2008年全国市场主体发展情况报告》。

{13}2008年与2003年相比,私营企业的实有户数增长了1倍,注册资本(金)增长了2.33倍,而个体工商业的资金数额增长了1.14倍。都大大超过同期全部企业相应水平,只有个体工商业实有户数增长了23.97%,略低于全部企业水平。2004年,约有85%的个体经营户是从事服务业的,而2008年则已经有89.81%的个体工商户是从事服务业的。2007年、2008年个体私营经济实有就业人数分别约为1.27亿、1.37亿人,分别约占同期全国就业人数的16.56%、17.68%。参见《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国家工商总局的《2007年全国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和监管具体情况》、国家工商总局的《2008年全国市场主体发展情况报告》。

{14}在服务业领域,个体私营经济具有天然的存在和发展要求。一是因为服务业劳动过程的手工操作方式和个人技艺一直未被现代化劳动手段所代替,加上服务产品消费的分散性(有些服务产品是每个人每天都有需要)和随机性,使个体经营服务业得以经久不衰。二是因为服务业技术设施本身较为简单,其重要程度也大大不同于其他生产企业,而服务业大型化的适用范围有限,适合消费者需要的小型企业具有先天的数量优势。参见高涤陈、白景明:服务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5}根据2005年以来各年《中国税务年鉴》有关资料计算得出。

{16}例如,2008年与2003年相比,外资企业实有户数、注册资本分别增长了52.60%、78.71%,都超过同期全部企业相应水平。参见国家工商总局的《2008年全国市场主体发展情况报告》。

{17}这在表1、表3中可直接看出,表4也间接证明了这个结论。另外,由于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2008年以来,与以前相比,外资企业所得税名义税率有所提高,内资企业所得税名义税率有所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加剧这种趋势。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国家工商总局办公厅统计处.2007年全国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和监管具体情况[J].工商行政管理,2008,(6).

[3]国家工商总局办公厅统计处.2008年全国市场主体发展情况报告[EB/OL].saic.省略.2009-3-20

[4]高涤陈,白景明.服务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Tax Enterprise Type of China's Service Industry

Li Xiaore1, Xia Jiechang2

(1. Tehua Postdoctoral Research Work Station, Beijing 100029, China;

2. Finance and Trade Economy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Society Sciences Academy, Beijing 100836, China)

为企业服务工作总结第4篇

一、指导思想及工作目标

㈠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次全会精神为指针,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营造本辖区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为着力点,以解决本辖区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出发点,以促进本辖区内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为落脚点,通过集中领导、集中时间、集中精力,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帮助企业克服困难,探索和建立服务企业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我处服务企业工作水平,有力地促进我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㈡工作目标。通过“企业服务年”活动的开展,帮助企业有效突破发展瓶颈,努力实现服务“零距离”,环境“零干扰”,企业才会“零顾虑”的目标,力争将辖区建设成XX区吸引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的“洼地”。

二、服务对象及服务重点

我处“企业服务年”的服务对象为我处辖区内的所有企业,重点服务2009年市属——家重点企业和区属——重点企业。服务重点是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项目建设、招商引资、自主创新、企业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三、服务内容

㈠开展“超前式”服务。对辖区内新建企业提前介入,超前服务,帮助指导企业解决投产前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使企业少走弯路,减少损失实行全方位服务。

㈡开展“超常规”服务。对于企业发展中所涉及的行政许可事项,实行“处里审批立即办,区里审批领着办,省市审批协助办,重点企业重点办,招商企业优先办”的超常规举措,为辖区内企业发展开通绿色通道。

㈢开展“及时雨式”服务。向辖区内企业做出服务承诺。坚持,并把承诺落实在行动上,不论早晚,不论工作日还是节假日,只要企业需要就全力以赴,真正使服务跟着需要走。

㈣开展“跟踪式”服务。建立与辖区内企业的联系制度,定期走访企业征求意见和建议,把企业发展中的难点作为服务的重点,根据企业需要,为企业排忧解难,对企业进行全程跟踪服务。

㈤开展“助推式”服务。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引导企业以争创名牌产品,帮助企业运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促进辖区内企业提高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有效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同时,加快辖区“七通”建设,即:通路、通水、通电、通气、通光纤、通有线、通宽带,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㈥开展“延伸式”服务。积极将服务重点向维护企业安全延伸,最大限度的发挥支持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作用。办事处派出所民警增加巡逻次数,扩大巡逻范围,对企业周边进行巡逻,加强日间巡逻,不留下任何治安隐患。对部分企业授予“治安重点保护单位”牌匾,加大对扰乱治安人员的处罚力度。组织政法、城建等部门,重点打击危害企业发展的“四霸六强”行为,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对产值超过100万元的企业派出民警实行驻厂巡逻,对发生的敲诈勒索、哄抢财物造成业主直接经济损失的,实行“先赔偿后破案”,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四、实施步骤

㈠调研部署阶段(X月X日至X月X日)。在对辖区内企业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职责和企业实际,制定服务工作方案,对企业提出的合理要求必须做出回应,协调解决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X月X日前把为企业服务摸底情况报区企业服务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㈡全面实施阶段(X月X日至X月X日)。“企业服务年”活动正式启动。按照工作方案的要求,因地制宜,活化方式,采取有效措施,迅速行动,深入辖区内企业开展全面服务。

㈢集中评议总结阶段(X月21日至X月X日)。以问卷形式征求辖区内企业对我处“企业服务年”活动的评价意见,并对“企业服务年”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分析,积极迎接区企业服务年活动领导小组对我处“企业服务年”活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评。

五、组织领导和具体要求

㈠组织领导及保障措施

成立XX办事处“企业服务年”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企业服务年”活动的日常工作。

主任:

成员

联系电话:

传真:

电子邮箱:

㈡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企业服务年”活动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具体措施,是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实现我辖目标的一场攻坚战。要按照“统一思想、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细化任务,全面推动“企业服务年”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2、积极协调,密切配合。要建立主动沟通协调机制,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春雷行动”认可和支持,各相关部门要通力配合,形成合力,通过政府牵头、多方协作、齐抓共管,形成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

3、开拓思路,大胆创新。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大胆实践,及时总结,勇于创新,不断改革传统工作方式与方法,积极探索工作新思路、新模式,既要全面完成辖区“企业服务年”活动的总体目标,也要不断推动各自具体工作有声有色开展。

4、严肃纪律,依法行政。全体工作人员要认真落实“四不准”的纪律要求,即:不准借“企业服务年”活动之机乱收费、乱罚款;不准无正当理由拒绝为企业服务;不准在接待企业投诉举报过程中推诿、扯皮;不准办理人情案件。同时,各部门立足职能,认真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依法行政,严密办事程序。

为企业服务工作总结第5篇

关键词:服务;价值观;服务价值观;服务型企业

一、服务价值观的内涵

服务价值观是指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服务主体从服务需要出发,按照自己所理解的重要性,对服务要素进行评价与抉择的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它包括服务价值目标和服务价值手段两个层面。服务价值目标就是人们思考、确定并追求的对其服务具有重要意义的目标。服务价值手段就是人们为了达到服务价值目标而采取的途径和方法。服务价值手段主要包括服务态度、服务道德、服务技能等。

服务价值观内部的两种基本成分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其中,服务价值目标是核心成分,它的存在决定了服务价值手段的选择,它的性质决定了服务价值观的基本取向。两者经过有机的组织,便构成了服务价值观的系统结构。个体服务价值观的差异也主要由于这两种成分的差异及其构成方式的不同而表现出来。

二、服务型企业员工服务价值观塑造的基本原则

(一)服务价值目标与服务价值手段的统一

服务价值观塑造的首要原则是服务价值目标与服务价值手段的统一。服务价值目标是服务价值观的第一要素,服务价值手段是服务价值观的实际表现。服务价值目标与服务价值手段的统一既有作为事实关系而存在的客观性,也有作为价值关系而存在的主观性。简单地说,服务价值目标与服务价值手段本身就有一定的统一基础,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时,两者之间也会存在分歧,这使得员工需要对此做出主观上的选择与认同,实现两者的统一和协调。服务价值目标与服务价值手段的统一体现为这种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结合。

(二)个人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取向的统一

在服务过程中,由于人们有不同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利益,对服务价值目标的追求也不同。为个人谋利益,维护自身权益,这是个人取向的服务价值目标;为他人、集体和社会谋取利益,这是社会取向的服务价值目标。这两种服务价值目标必须实现统一的基础来自于个人和社会之间利益的统一。从权利和义务的角度来看,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统一性主要表现为:

其一,从权利的角度来看,就个人而言,人是一种社会存在物。人有获得自己生存、发展条件的权利。其二,从义务的角度讲,就个人而言,人要对社会负责,要在自己的工作职责内尽心尽力的完成本职工作,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履行相应的义务;就社会而言,它应该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与社会条件,为个人提供良好的福利与社会保障,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宽松的社会空间。

由此可见,由于个人与社会在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关系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因此,两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根本利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这两者利益的统一,是企业塑造员工服务价值观的一项重要原则。

(三)服务态度、服务道德及服务技能的统一

服务价值目标要通过服务价值手段来实现,而实现服务价值目标的手段多种多样,不同的手段其性质、效果可能也不同,往往需要对各种手段加以比较分析,选出最佳手段加以运用。服务价值手段通常包括服务态度、服务道德、服务技能。服务主体在服务过程中会有不同的态度及其行为表现,这会直接影响服务主体与顾客之间的关系;服务主体根据自己道德需要对服务过程中的一些现象是否具有道德做出判断,从而直接影响自己的行为;服务主体在服务过程中需要具备的一些能力和技巧,如沟通能力等,这让服务主体得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只有实现服务态度、服务道德、服务技能三者之间的统一,才能使不同的服务价值手段构成一个和谐的系统,才能更好地实现服务价值目标。

总而言之,服务价值观是一个由各个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其内部有着客观的逻辑联系。在塑造服务型企业员工服务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尊重服务价值观自身的规律性,坚持服务价值目标与服务价值手段相统一,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的统一,服务价值手段的三因素——服务态度、服务道德和服务技能之间的统一。

三、服务型企业员工服务价值观塑造的程序

(一)调查分析阶段

调查分析是服务价值观培育的第一步。培育新的服务价值观,必须对企业员工现有服务价值观进行了解,即通过调查研究,对员工现有的服务价值观的状况及影响因素、它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总体适应性做出适当的评价,为服务价值观的科学塑造做好准备。调查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企业的员工,了解员工的精神状态和对企业的感觉,对员工现有价值观念获得比较清晰的认识,进而做出评价;调查最高管理层的经营思路和价值观念,从中了解企业主的主导价值取向;调查典型人物,分析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企业的优秀服务人员;调查顾客和公众,了解顾客对企业服务的满意程度以及在公众中的形象。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再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分析企业员工现有的服务价值取向是否适应形势发展要求。

(二)总结规划阶段

在完成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企业要制定员工服务价值观培育的总体规划。设计规划有助于企业明确培育服务价值观的目的性,增强工作的计划性和有效性。这一总体规划包括服务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意义,员工服务价值观的具体内涵,员工服务价值观培育的具体实施步骤、方法和一系列保证措施等内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总体规划制定过程中一定要突出服务型企业个性,紧密结合服务型企业特点,做到全面与重点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独创性与连续性相结合、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做到定位准确,指标明确可行,内容科学精练。

(三)论证试验阶段

总体规划制定以后,需要进行论证,并在经过选择的区域内进行推行,从经验和实践两个方面充分论证总体规划的可行性。如果说调查分析、总体规划还只是企业部分人的行为,那么到论证阶段则需要企业全体人员的介入。一般情况下,在这一阶段的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将总体规划渗透到企业基层,做到人人知晓;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个人谈话、征求合理化意见的形式,收集反馈信息;制定试验区域,进行实地论证;集中所有的信息进行科学分析,总结得失;修正规划中不符合实际的部分,并将修正后的规划再一次论证实验,直到被大多数人认可。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找出培育服务价值观的突破口,以较小的代价获得理想的收益。

(四)传播执行阶段

李耀锋等:服务型企业员工服务价值观的塑造传播执行阶段是在总结规划阶段经过论证试验后,在大多数人认可的情况下,将规划变成现实的过程,也就是在实践中全面具体实施规划内容的过程,这一阶段最为复杂、最为多变、最为漫长,同时也是最为关键的。在这一阶段,一定要严密组织,防止信息不对称,防止“纸上谈兵”,必须直接地、实际地、具体地进行实施。着重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利用企业的全部传播媒体,策划宣传攻势,让企业全体员工了解和掌握员工服务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和精神实质,要运用丰富的活动载体统一员工的认识,畅通上下左右沟通的渠道;二是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发挥整体的聪明才智来完善规划;三是要妥善处理好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冲突和矛盾,坚决消除负面影响;四是加强监督管理和教育,使服务价值观在实际行动中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五)评估调整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对规划实施的效果进行衡量、检查、评价和估计,以判断其优劣,调整目标偏差,避开负效应,保证正效应,使服务价值观的培育向健康、稳定、正确的方向发展。评估调整要注重实效,设定评估的目标,建立理想化的参照系;广泛收集信息,按照正确的标准进行判断;通过协商沟通的方式解决意见与分歧;对评估结果要正确运用,避免调整的盲目性。

(六)巩固发展阶段

经过前面几个阶段,服务价值观的模式初步建立,服务价值观逐步内化为员工的行为规范,服务价值观的功能也不断体现出来,但仍然需要巩固和提高。要在初步培育的基础上,稳定已取得的成绩,进一步突出个性特色,充分发挥其效能,使服务价值观不断巩固提高。

以上六个阶段是服务价值观培育的一般程序,这六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如何合理利用这些程序,把握每一个阶段的重点,需要在企业具体的实践中加以具体分析和灵活运用。

四、服务型企业员工服务价值观塑造的策略

(一)加强企业制度建设,形成服务价值观建设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制度是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必要条件,是服务价值观塑造的有力保证,同时也是服务价值观塑造的一项重要内容。严密规范化的制度有助于服务型企业员工按照各种规范严格要求自己,按规章制度办事。

首先,建立与完善服务价值观建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通常采用的激励机制包括:一是物质激励。在现阶段的社会中,工作大多还是谋生的手段。工资是人们工作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了服务价值观的落实和巩固,必要的物质激励是不可或缺的。通常,企业可以改善薪酬制度,使其具有激励的功能,如设立与工作绩效挂钩的奖金、技能工资等制度。二是精神激励。精神激励是通过满足员工感情上、精神上的需要,对员工的工作给予肯定、表扬和奖励,通过让员工实现自豪感和满足感来落实员工的服务价值观,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三是工作激励。工作激励主要是对服务优秀的员工大胆重用,给员工更多的、平等的机会,让员工因自己的潜力得已发挥而有一种来自工作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约束机制则重在运用利益杠杆对员工的求利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和惩罚。通过约束机制,对员工不正当的谋利行为,予以行政的、经济的处罚。

其次,强化服务价值观建设的监督机制。员工服务价值观的确立和维护需要有外在的监督系统来保证。对企业而言,就是要加强员工服务监督机制。员工服务监督机制是指企业对关于员工服务方面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督察和督促。对于员工服务的不当行为给予监督和指正;对于监督不严、徇私枉法行为给予揭露;对于员工服务违法行为给予坚决遏制。要加强企业监督力度,一是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实行监督;二是实行民主监督,把监督权交给员工,提高民主监督的效率和作用;三是在监督的过程中充分强化舆论监督,充分利用舆论监督在整个监督体系中的公开性、及时性、广泛性的优势,真正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以在员工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运用科学教育方法,构建符合时展要求的新型服务价值观体系

服务价值观塑造的教育,是指通过各种培训手段,提高员工对服务的认识,启发员工的觉悟,开发员工的潜能,使之能够成为承载和建设服务价值观的主力军。服务价值观的层次和员工的素质成正相关,很难想象,在一群整体素质低下的员工中能够培育出优秀的价值观。因此,塑造员工的服务价值观必须有良好的教育保证体系,始终要把搞好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作为企业的一项战略任务。

在具体的培训实践中,除了提高员工的业务素养,还要突出基于服务价值观内容的培训。企业应该致力于员工个人长期的成长与发展,谋求企业与员工的齐心协力、一起成长。松下公司在对自己的员工进行培训时,先用六个月时间让其学习公司文化和企业精神,掌握企业价值观的内容,以帮助他们建立共同的目标和价值标准,并学习如何把它转化为日常行为。对员工进行强化服务价值观的培训,保证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信赖,使他们愿意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发挥自己的才能。

(三)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为服务价值观建设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社会环境对企业员工服务价值观的塑造有着直接影响,对员工服务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制约作用,能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直接影响员工服务价值观体系的构建。

企业员工服务价值观的形成,与政府和大众传媒的大力倡导是密不可分的。政府和大众传媒是社会氛围的主要营造者,他们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对企业员工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引导和催化的作用。因此,政府和传播媒体应该加强对良好服务态度、服务道德和服务技能的宣传,倡导企业员工用优秀的服务感染顾客,努力实现人生奋斗目标,为员工服务价值观的形成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互联网的作用,随着我国上网人数越来越多,网络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影响着人们的信息获取和思考判断,是人们价值观念形成和变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要重视利用互联网平台来推动现代服务文化及服务价值观的构建。

总之,服务型企业员工服务价值观的塑造要坚持多角度、全方位和系统化的指导思想,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借助各种沟通媒介使企业员工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接受并认同企业倡导的服务价值观,使服务价值观渗透和体现于企业服务活动的各个方面,而不仅停留在口头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服务价值观塑造的力量和价值,建设优秀的企业服务文化,使企业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Schneider,B.Goldstein,H.W.&Smith,D.B.TheASA frame work:Anupdate[J].Personnel sychology,1995,48:747-773.

[2]Lehtinen,U.Lehtinen,J.Service Quality:Astudy of Quality Dimensions Research Report[R].Helsinki:Service Mana gementInstitute,1982.

[3]克里斯廷·格罗鲁斯.服务管理与营销——基于顾客关系的管理策略(第二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为企业服务工作总结第6篇

【关键词】新时期;基层;供电企业;文化建设;服务文化

我国的经济文化建设新时期,科技文化快速发展。新技术和知识不断向社会的文化、政治、经济等领域渗透。在新时期的这一背景下,企业文化建设面临重大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急需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基层事业单位。本文将从服务文化的角度,浅谈新时期基层供电企业文化建设。

一、企业文化的含义和作用

企业是社会的细化群体,因此企业文化即是社会文化,但是由于企业本身的特点,企业文化相对于社会文化具有其独有的含义和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时间的实践发展中渐渐形成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企业文化包括了企业理论、企业宣传和企业的政治思想教育等,它是宣传和弘扬企业的精神、增强企业团队凝聚力与向心力的重要载体。

企业文化能够凝聚企业员工的心,促使企业员工建立共同的企业愿景,引导企业内部的舆论方向,让企业员工在企业活动中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企业文化旨在营造良好积极的企业文化氛围,促进人的自身进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为企业的发展增添动力。

二、加强企业文化中的服务文化

企业文化的建设包含广阔,而服务文化是企业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服务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综合体现。在供电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电力体制在不断地改革,电力市场正在不断的完善,在这个新时期,具有供电行业特色的服务文化对于供电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服务文化软管理科学的一种,它作为企业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具有形象化、具体化的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着企业员工的企业活动、人生价值的导向、思维的方式和心里人格的建立。对于面向客户群的企业来说,服务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加强服务文化建设是加速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偶在市场竞争之中,显著提升企业的软实力。在长期的实践中,服务文化证明了其对于提升企业发展力、创造力的作用,企业的发展和成功,离不开质量与服务,在提升企业质量的同时,企业的服务文化建设是保持企业动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企业自身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于电力企业来说,服务文化能够明确企业在电力相关产业链条中的定位,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加强电力企业的服务文化建设,提升电力企业的服务质量,能有效提升电力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三、服务文化的逐步建设过程

服务文化的建设,是一个漫长且有序的过程,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分析,针对员工本身,以人为本,合理加强服务文化的建设。一般服务文化建设分为一下三个方面:

(一)总结阶段

企业的服务文化是企业员工在长期的企业活动中逐步建立的,需要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人员加以总结和引导。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总结过去的服务经验,建立未来的企业目标,引导企业员工形成共识。利用不断的总结,以服务文化建设的方式,加强企业的凝聚力。

(二)认知阶段

企业的服务文化不是单一个体可以直接影响作用的,它是企业员工的共同意识。因此,在总结引导以后,需要企业的全体企业员工有共同的认知和认同。这种认知和认同是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提升的过程。企业的服务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发展,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企业的服务文化才能深入人心,成为企业发展的灵魂,促使企业员工在企业活动中有共同的发展愿景和行为意识。

(三)提升阶段

服务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以文化建设为手段,提升员工的文化素质,规范员工的企业服务行为。将企业的服务文化、服务理念渗透到企业员工的工作中,以人为本,加强企业、员工和客户之间的互动联系,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这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客观要求。

基层供电企业在加强服务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企业本身的企业理念和发展战略,有序合理循序渐进。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以提升企业服务质量和提升企业员工文化素质为目的,不断地总结和提高,发展创新。员工是企业的核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凝聚力的重要思想,是提升企业软实力的重要形式。针对基层供电企业的特点,应该加强管理实践探索,让企业的服务文化深入企业内部,壮大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支撑力。

四、加强服务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引领理念

企业自身的发展理念是企业文化的建设基础,在企业服务文化建设过程中,企业应该加大对企业理念的宣传,促使员工在企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了解并认同企业的发展和服务理念,引导企业的全体员工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共同实现企业发展。

(二)完善制度

企业文化建设是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和部门应该重视企业的服务文化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切实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建立企业服务文化建设的制度,包括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等,了解企业员工的服务质量,针对实际情况调整完善管理制度,保证营造良好的企业环境,引导企业服务文化的建设。

(三)深化载体

开展有效的服务文化活动,从实际生活活动中,引导服务文化建设,比如开展“青年文明号”、“员工之星”等活动,引导员工加强服务文化建设的自主意识。

(四)制定标准

企业应该引导员工建立良好的姿态标准,包括身心姿态、服务姿态、工作姿态、和谐姿态四个标准。根据企业的服务标准,促使员工在企业活动中保持健康、诚实、阳光、团结的良好姿态,营造积极健康的企业环境。保证企业形象,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服务文化建设。

(五)示范典型

企业的文化建设是从人出发的,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形成的共同的文化素质认识。企业在企业活动中,适当的奖励鼓励对企业做出贡献的员工,能够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促进员工想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开展典范员工的宣传活动,感染其他企业员工,创造良好的企业氛围,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企业的服务文化。

五、结语

如上所述,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发展必要的客观企业环境,而服务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加强企业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服务文化作为连接企业、员工和客户的文化纽带,能够保证企业在发展中始终具有活力、动力。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企业的服务文化建设,抓住“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从个体到总体,提升企业的软实力。对于集成供电企业,在电力市场不断完善的今天,机遇和挑战共存,服务文化建设是企业在电力市场中抓住机遇和应对挑战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 王广善.加强文化建设打造企业灵魂——论新时期基层供电企业文化建设[J].现代企业文化,2012(23):10-11.

[2] 李新丽.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模式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2(10):21-22.

[3] 吴晓新.当前基层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小说(下半月),2011(3):81.

为企业服务工作总结第7篇

较好,从业人员流动率较低,用工需求总量较大,并呈逐年增长趋势;但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存在结构性失衡,企业用工难问题日益突显,就业压力持续加大,就业形势复杂,存在招工、求职“两头难”现象。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重点调查方法,重点调查单位为全区境内第二、第三产业的工商企业(不含行政机关和社会团体)、产业活动单位和规模个体户(年营业收入在200万以上的个体户)。共抽取重点调查单位7873家,进行入户调查,收回有效调查问卷7870份。

被调查的**户企业,企业法人单位**家,占总数的78%;产业活动单位—企业法人单位分支机构1245家,占总数的16%;规模个体户**家,占总数的6%。

企业类别比例所涉及的行业有1、工业;2、建筑业;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4、批发和零售业;5、住宿和餐饮业; 6、房地产业;7、金融保险证券业;8、现代服务业。其中工业有441家,占总数的6%;建筑业220家,占总数的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350家,占总数的4%;批发和零售业有**家,占总数的15%;住宿和餐饮业有393家,占总数的5%;房地产业有302家,占总数的4%;金融保险证券业有270家,占总数的3%;现代服务业有**家,占总数的60%。

行业比例图被调查的**户企业,从业人员共**万人,规模最小的2人,最大的5500,上年度离职人数2.9万人,从业人员流动率9.6%。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员为**人,占总人数的12%;现代服务业就业人员为**人,占总数的62.9%。

被调查企业预计**年用工需求4万人,其中现代服务业占67%;批发和零售业占10%。

万人,用工需求率为12%。从**年需招用人员职业(工种)要求来看,用工需求人数集中在一些重点职业(工种),主要为第二产业中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企业,其中现代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需求尤为凸显,分别为23730人和2541人,占全区企业需求的77%。

(一)岗位薪酬在不断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拟定**年新招用员工平均月薪为2758元,其中在3000元以上的占到45.8%,2500-3000元占**%,2019-2500元占7.2%,1500-2019元占26.7%,1500元以下占14.9%。**年较**年月薪有所提升,且出现了很多高薪职位,有48.8%企业在2500元以下,有**%企业在2500元以上。可见,**年很多企业都在积极提高薪酬,招揽各地英才。

(二)企业普遍出现“招工难”

目前急需招聘的企业存在用工缺口的工种主要集中在销售、服务、业务、技术型、普工等相对灵活型就业人员,尤其是技能人才缺口较大,而高级技工更是成为人才市场的香馍馍。而像管理人员、行政人员、项目经理、文员、IT人员、司机、医护人员等需求量相对较小,从几人到几十人不等。

调查结果显示,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传统服务业企业所需的服务员、普工、技术人员、高级技工、业务员、销售员等行业,求职人员越来越少,招聘的难度越来越大,有的企业甚至一年四季都在招聘服务员、普工、技工等。

三、原因分析

(一)外来务工人员总量在减少。对于服务员、普工、技工等求职人员,他们主要来自于进城务工的农村户籍人员。随着市、县、镇、乡各级政府的大力发展经济,不断的招商引资,引进了大量的外资或合资企业办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从劳动力的就业成本看,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机会成本大幅度提高,这主要出于农村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另一方面,求职者生活成本不断上升,这主要出于物价上涨速度过快,增加了求职者在城镇的生活支出。与农村相比,城市的生活成本更高,且城市薪酬待遇不占优势,大量求职人员选择在家就业。

(二)新成长劳动者要求在提高。新求职人群70%以上都是“80后”、“90后”的农村新青年,他们逐渐成为企业用工的主体。相比于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在学历和技能上都有一定程度提高,与父辈相比,他们大多有着中专或高中文化,他们普遍对普工和动手类的岗位不感兴趣,求职方向多集中在管理类、文员等劳动强度相 对较小,工作环境相对较好的岗位,除工资薪酬外,他们更加注重对职业前景的选择,想谋求一份体面、稳定有保障、能长期规划的职业,对工作环境的要求更高、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更高。

3、技术人才供求结构失衡。技工、高级技工等技术型人才缺口较大。随着我市工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几乎所有行业的熟练技工、高级技工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这主要是由于人们的成才观念和教育改革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从成才观念来看,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加上目前独生子女多,人们仍将读大学、当“干部”作为最主要的成才选择,选择读职业技术学校的不多。而目前普通高等教育学校的部分专业和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方式还未能完全与市场需求相衔接,远远满足不了用人单位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部分劳动力择业观念存在“三高一低”的现象,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大部分毕业生一般不愿从事艰苦行业和车间一线技能工作,也是造成一线技工、熟练技工的大量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关于充分开发我区人力资源的几点建议

随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企业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已经逐步显现。能否为企业提供需要的技能人才,已经成为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不断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为我区产业高端化发展夯实基础,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是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就业总量。发展经济是促进就业的根本途径,要通过加快经济发展不断扩大就业容量。在经济发展的全局中要把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形成经济发展与就业促进的良性互动。总体布局上,在保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注重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含量和利用人力资源的经济产业和生产服务领域,通过经济增长拉动就业;要素投入上,在增加各要素投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来促进经济增长;目标导向上,切实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变成促进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把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变成对就业拉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芙蓉区作为“湖湘之心、中部标杆、全国一流”的省会中心城区,要充分发挥经济在全省率先发展的领头羊优势,进一步培育产业集群,突出发展二、三产业,做大支柱产业,创造更多的、更有吸引力的就业岗位,打造三湘第一就业热土,形成人才积聚效应。

二是落实就业优惠政策,促进就业稳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积极的就业政策,在对象范围上,把省内外高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全部纳入区就业工作总体规划,只要到区内就业,实行与本辖区户籍劳动者同等的就业政策和就业服务。要结合芙蓉区区情,在全面落实国家六补一贷(职业培训补贴、技能鉴定补贴、社保补贴、见习补贴、岗位补贴、职业介绍补贴和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更加积极的促进就业的社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财税政策、投资政策、金融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要打破“城镇劳动者”、“农村劳动力”身份界限,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失业统计及失业监测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就业。

三是建立就业工作机制,强化就业管理。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度、工作情况定期通报制度,加大考核力度。要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完善街道、社区就业服务平台,并实现区级公共职业介绍服务平台与省、市人力资源市场联网,与各街道、社区就业服务平台联网,实现数据共享,使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在公共就业服务的任一窗口都能享受到方便快捷的对接服务。要建立全区人力资源和就业、失业情况数据库,及时准确反映城乡人力资源状况、就业和失业人口的总量和结构,为政府准确判断就业形势、制定和调整工作对策服务。要建立就业服务项目负责人制度,开展从用工需求调查、分析、培训、人力资源招聘、上岗状况追踪的一条龙、一站式服务。要按照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的要求,建立职责明确、上下畅通、动作协调的就业工作体系,要不断完善就业管理服务队伍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政治思想和业务能力,为就业工作开展提供组织和人才保障。

四是开展就业专项活动,提供人本服务。要谋突破、思创新、重策划,按照“天天有岗位、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市场”的要求,开展系列就业专项服务活动。一月为就业援助月,利用两节期间,慰问困难对象;二月到四月为春风送温暖月,为农村劳动者提供维权、政策咨询、培训、就业服务等;四月到五月为就业岗位直通车月,在各街乡举办大型招聘会,将岗位送到最基层;六月到八月为培训月,利用暑假的空档期,为高校学生提供各类培训;九月为高校毕业生服务月,为离校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对登记失业、家庭或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提供就业援助;10月到11月为人力资源月,举办秋季大型招聘会,为企业用工牵线搭桥,帮助各类城乡劳动者实现就业。12月为调研分析月,对企业、市场、用工单位进行随机走访,为全年用工状况进行总结分析,为来年企业用工提前做好资源储备。

五是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提升技能水平。要创新培训方式,完善培训机制,进一步增强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灵活性,根据市场需要,组织“定单式、对接式、储备式”培训,着力培养实用人才,最大限度地满足用工需求。重点加强初高中毕业生中未能继续升学的新成长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农村进城劳动者和在岗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紧贴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培训规模,根据市场培训盲点,创新思维,拓宽培训工种;切实抓好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者和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培训,组织开展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培训和创业意识培训。不仅局限在现有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还要推及跟随务工人员而来的家庭成员培训,如面对男性务工人员密集的地方,推出家庭服务员、月嫂等有针对性的女性家属培训班等。积极引导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进入街道、社区,形成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培训平台,并对接省、市培训机构,形成完整的职业技能培训网络。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引导企业加大培训投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扩充培训能力,做大做强培训市场。

六是协调劳资双方关系 和谐就业环境。要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加大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建设力度,巩固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进一步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大力开展推进集体合同的“彩虹计划”,大力宣传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定期组织人力资源市场薪筹调查,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信息,为企业制定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提供有效指导。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建立直通企业的协调维权网络,加强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劳动纠纷信访联动机制,依法严厉打击恶意欠薪等劳动用工领域犯罪行为,进一步提高劳动报酬争议调解仲裁效能,限时处理集体劳动争议,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劳动关系协调工作,督促用人单位改善劳动条件,加强人文关怀,促进劳动者体面就业,快乐就业。

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打造芙蓉就业热土,形成经济发展与就业促进的良性互动,显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确保工作到位,必须要有以下“保障”:

一是组织保障。要明确政府促进就业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全区就业工作联席会议机制,防止政府职责部门化。《就业促进法》规定:扩大就业是县级以上政府的重要职责,但是,目前很多就业的指标只考核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基层街道社区。如“城镇新增就业”指标考核直接下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再到街道社区,而实际上,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是否达到目标任务,首先取决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企业能否增加就业岗位,其次才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就业服务工作质量。为此,要尽快建立健全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定期研究就业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各联席单位要互通信息,互相支持,加强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建立以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的组织保障体系,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投入保障。要加大各级财政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重点加大对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和劳动保障执法监察等工作的投入,形成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目标任务相适应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和激励机制。在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方面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点产业发展建设资金中,建立就业发展专项资金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协调使用机制,在国家就业资金有效使用的基础上,应结合区情,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力度,弥补国家就业促进资金在使用项目、使用金额上的不足。以职业技能培训补贴为例,国家就业资金培训补贴的最高标准为1000元,而要真正实现技能与岗位对接,1000元培训补贴还有待提高,在国家政策未能突破之前,需要地方解放思想,增加投入。

为企业服务工作总结第8篇

为大力发展服务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促进服务业发展扩量提质,积极推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切实增加地方可支配财力,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55号)文件精神,现对推进我市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通过积极推进我市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工作,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细化专业分工,切实改变企业“大而全、小而全”格局,在做大做强工业的同时,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发展,着重提升服务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着力优化我市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地方财力可持续增长。

二、工作原则

(一)循序渐进,依法实施。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工作要逐步推进,按照“成熟一家、辅导一家、分离一家”的思路,在符合条件的企业中率先实施。同时分离工作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操作,无论是企业分离的过程,还是分离后的发展,都不能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结合实际,突出重点。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不搞“一刀切”,要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布局实际相结合,认真选择好行业和企业对象,尤其是销售或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要深入企业开展专题调研,摸清有意向且符合分离条件企业的数量、行业特点、经营方式、发展趋势、分离重点等实情,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把握工作主动权。

(三)企业主体,政府引导。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要在政府引导、企业自愿的前提下进行。企业是分离工作的主体;政府要明确自身职责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做好引导工作,激发企业对分离工作的积极性,但不包揽企业内部事务。

(四)政企双赢,注重实效。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工作要按照“在存量中求增量、在发展中求增量”的要求,实现企业与政府的“双赢”,在“企业成长、政府得益、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上找到最佳结合点。一方面,要让企业在分离过程中得到实惠,减轻负担,实现企业更好发展;另一方面,要对实施分离工作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情况进行认真测算,确保有利于增长地方财力。

三、实施范围

主辅分离是将为企业主业提前产后辅助的业务从主体企业中分离,新组建为独立核算的市场经营主体的一种行为。企业分离实施范围是指在本市实行独立核算的企业中分离发展的科技研发、工业设计、仓储配送、现代物流、交通运输、售后服务、信息咨询、投资与技术服务等生产业务。适用对象为在本市注册的各类经济实体及外地来我市组建的具有法人资格的服务业子公司。

四、扶持政策

(一)综合政策

1.对分离后的生产企业,在办理工商登记时可享受绿色通道服务,并在“守合同、重信用”、“诚信企业”、“著名商标”认定时给予优先考虑;在设计、监理、物业管理等资质申报审批时,在市级权限范围内给予支持。

2.鼓励企业实行“退二进三”、“腾笼换鸟”。市区范围内企业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等存量房产、土地,在符合规划前提下整体搬迁后新办的生产企业,其原企业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不作变更。

3.逐步改革水、电、气等要素资源价格。除特种行业外,分离后的生产企业用水用气价格与一般工业同价;改革销售电价分类结构,逐步实现商业用电与一般工业用电价格并轨。

4.逐步扩大服务业发展资金规模,对分离新设立的生产服务性企业予以重点扶持。

(二)财政政策

1.对2009年1月1日起实施分离后新设立的生产企业形成的地方财政贡献部分,第1年按80%给予补助;第2~3年对比上年增长部分按50%给予补助。2009年1月1日前已实行分离的生产企业,所形成的地方留成比上年增长部分,在3年内按50%给予补助。

2.建立分离推进工作与财政奖励挂钩机制。对各镇、街道实施分离后设立的生产企业所形成的地方留成部分,自设立起3年内,每年合计超过100万元、300万元、500万元的,分别按5%、6%、7%比例最高不超过50万元由市级财政给予补助,以弥补各镇、街道工作经费。

3.上述对镇、街道的补助资金由服务业发展资金列支,对企业的补助按财政体制确立的分成比例分级承担,镇、街道承担部分由其自行兑付;市本级承担部分由服务业发展资金和工业发展资金各列支50%。

(三)税收政策

1.对分离后设立的生产企业,其自用的生产经营房产应缴纳的房产税,如纳税确有困难的,报经税务机关批准,给予3年(设立初期)减征。

2.对分离后设立的实行查账征收的生产企业,其研制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在按规定实行企业所得税税前100%扣除的基础上,可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加计扣除。企业年度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当年不足抵扣部分,可在以后年度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中结转抵扣,抵扣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

3.对分离后设立的物流企业,凡列入省级以上试点物流企业的,将承揽的运输、仓储等业务分包给其他企业并由其统一收取价款的,可按规定以该企业取得的全部收入减去付给其他企业有关运费、仓储费后的余额为营业额计算征收营业税。试点物流企业开展物流业务按其收入性质分别核算。

4.对试点物流企业和从事货运、拆迁、保险、知识产权、广告、会展等企业取得的业务收入,实行差额征收营业税。

5.对分离后从事物业管理的单位,以与物业管理有关的全部收入减去代业主支付的水费、电费、燃气费以及代承租者支付的水费、电费、燃气费和房屋租金后为营业额。

6.分离后设立的生产企业,其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后,免征营业税。对居民企业年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对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7.分离后设立的生产企业,具有《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办法》(试行)(国税发〔20*〕30号)第三条情形之一的,实行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税务总局有另行规定的除外。

8.分离后设立的生产企业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可减按20%缴纳企业所得税。

9.分离后设立的生产企业,其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经有关部门批准,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发动阶段(2009年6月中旬前)。各镇、街道和有关部门建立组织机构,制订实施意见,及时召开会议,对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试点工作作出部署。要深入企业调研,摸清底数,并通过走访企业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充分听取企业意见,搜集问题建议。

第二阶段:试点工作阶段(2009年6月底前)。选取分离意愿强烈、符合实行分离条件的龙头骨干企业进行试点。由市服务发展局牵头协调,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在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基础上,通过政府部门积极引导,为分离工作搭建良好平台。

第三阶段:总结推广阶段(2009年第三季度开始)。在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市政府择期召开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经验交流会,对试点情况进行总结,发现并树立典型,进一步动员发动,全面推进该项工作。同时,对推广工作成效进行全面的检查、评估、测算、考核,逐步完善政策体系,建立长效机制。

六、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实现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和促进地方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各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抓好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工作。

(二)明确职责,部门联动。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量大、任务重、牵涉面广、时间跨度长,相关部门要明确职责,积极配合,合力营造高效、优质、便捷的政务环境。市服务发展局要做好牵头协调工作,将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纳入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与产业规划、项目引进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财政、地税、国税和发改等部门要积极予以配合,并做好相关政策协调工作;经贸部门要结合工业经济运行调控职能做好相关服务工作;规划建设、国土资源、工商等部门要为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开辟绿色通道,帮助解决分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统计部门负责做好分离后企业数据统计及相关工作;其他部门也要结合各自职能,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