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赏析八篇

时间:2022-10-20 12:54:35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第1篇

【关键词】成语;地理;教学;巧用

成语简短精辟、易记易用。不少成语中蕴藏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准确把握这些成语的含义,在地理教学中巧妙地使用,有助于我们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 巧用成语解地理难题 夸父逐日――这是我国最早的著名神话之一,讲的是夸父奋力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

在教学中我用这个成语巧妙地解决了下面这道难题:一艘由上海开往旧金山的海轮上,人们见到的昼夜交替周期( )

A、大于24小时;B、小于24小时;C、等于24小时;D、无法确定

通常我们说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4小时,即一个太阳目,这应该是观测地点不变的情况下的。但本题中是在行驶的海轮上观测昼夜交替的周期的,结果肯定不会是24小时。这个问题本身又很抽象,怎么样引导才能让学生既能理解又能掌握知识呢?

我想到了成语“夸父逐日”,一个许多同学都非常熟悉的成语。引出之后我依次提出了四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1)夸父要想追赶太阳,必须向方向追?(2)夸父得以什么样的速度才能追赶上太阳?(3)如果夸父和太阳的运动速度相同会出现什么情况?(4)如果夸父向相反的方法追,会出现什么情况?

结论是:夸父要想追赶太阳,必须向太阳运动的方向跑,而太阳是自东向西落的,所以夸父得向西跑;夸父要想追赶上太阳,他必须以大于太阳的运动速度才行;如果夸父和太阳的运动速度相同,他看到的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始终不变。我们不管他追没追上太阳,但是我们知道在夸父逐日的整个过程中,他看到的太阳的时间会相对地长,追赶的速度越快,看到的太阳时间就越长,昼夜交替周期就越长;如果他向相反的方向追,他看到的太阳的时间就会相对地短,昼夜交替周期也就会变短。

引导:现在坐在行驶的海轮上的人们就相当于夸父,他们运动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与夸父追赶太阳的方向相反,所以他们看到的太阳的时间就会减少,昼夜交替周期就小于24小时。所以答案为B。

我网上的一个论坛里看到一位老师提出一个和上述非常相似的问题:麦哲轮船队环球航行时,一天的时间是( )

A、一个太阳日B、一个恒星日C、大于24小时 D、小于24小时。这个问题的解决应该不难了吧。

2. 巧用成语理解地理现象

2.1 蜀犬吠日――用来理解四川盆地是我国太阳能最少的地方。蜀犬吠日的表面意思是四川的的狗看见太阳出来就叫。我们都知道,狗只有见到生人的时候才叫,四川的狗看见太阳出来就叫,说明四川的狗对太阳很陌生。所以这个成语用来帮助同学理解和记忆四川盆地是我国太阳能最少的地方是最适合不过的了。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四川盆地太阳能最少的原因――盆地地形不利于水分的散失,多阴天,日照时间短,获得的太阳辐射少。在课堂上每当我提到我国太阳能最少的地方是哪里时,同学们经常会不约而同地想到蜀犬吠日这个成语。

2.2 坚如磐石――用来理解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石头在人们的心中就是坚硬、牢固的象征,有的父母给儿子起名叫石头,就是希望孩子长大了能够坚强自立。高中课本里一名篇《孔雀东南飞》中就有一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可见磐石之一斑。但磐石真的很坚固吗?高中地理讲到地质作用时提到的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都能对岩石起到破坏作用,都能让岩石不坚固。每次讲到这里时我都要引入坚如磐石、水滴石穿这两个成语,并引导学生区别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

2.3 浮云蔽日――用来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从地理的角度来看,浮云遮住了太阳会带来什么问题呢?相信大家一定明白了。对,这是我在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提出的问题。这个成语有二层应用:一是,浮云能蔽日,说明此时是白天;二是,浮云蔽日会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强,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2.4 高处不胜寒――用来理解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在学了大气的垂直分层之后,我们知道各个层次气温在垂直方向的分布规律是不同的。所以上课时我就出了一个探究题目:论证高处不胜寒的合理性。这个题目引起学生的广泛的参与与讨论,而且留下的印象相当地深刻。

3. 巧用成语记忆地理知识点

3.1 钻木取火――巧记太阳系中小行星带的位置。太阳系中除了有行星,还有若干个小行星,它们集中分布形成小行星带,这个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这个位置学生很容易记错。成语“钻木取火”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小行星带的位置。

3.2 两军对垒――巧记锋面天气系统。古代两军交锋时得用兵器,兵器是用金属制的,所以交锋的“锋”是金字旁。那么锋面系统中“锋”字就应该与交锋有关,这里两军指的是冷气团和暖气团,交锋时的战场位置就是具有一定宽度和高度的锋面;两军打战时战场上尘土飞扬,那么锋面处的天气就是阴天、多大风、降水等。交逢时,如果冷气团强于暖气团,则形成冷锋;如果暖气团强于冷气团,则形成暖锋;如果二者势均力敌,则形成准静止锋.

3.3 鹤立鸡群――巧记黑龙江省两大煤矿的南北位置。在区域地理中讲东北地区时需要提到黑龙江省的两大矿产地――鹤岗和鸡西。这两个煤矿纬度位置差不多,又都是煤矿,所以学生在填图或者考试时经常把这两者的南北位置记忆颠倒,造成丢分。鹤岗纬度高,在北面,鸡西的纬度稍低,在南面。为了让学生记忆得准确牢固,我就用“鹤立鸡群”这个成语来引导学生记忆。如果鹤站立在鸡群,当然是鹤高了,所以就记住鹤岗的纬度高于鸡西了。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第2篇

【关键词】文言文 文白对应 仿写

文言文是历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粹,也是中华民族语言的根基。如今文言文教学已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但因为文言难以理解,从而影响学生的掌握与传承。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文白对应,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将课外的文言读本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相结合,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小学生小古文一百课》(以下简称《一百课》)一书中有许多文章可以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找到它的白话文版本。为了拉近小古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笔者决定让四年级的学生对照以前学过的八册人教版教材,来找一找和《一百课》中的文言文相对应的课文,学生的热情非常高涨,共找到了19篇。如四年级上册中的《观潮》对应《一百课》上册第十一组的《浙江之潮》,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中的《鹏程万里》对应《一百课》下册第四组第67课《北冥有鱼》,四年级下册中的《纪昌学射》对应《一百课》下册《学习这件事》;三年级下册中的《夸父追日》对应《一百课》上册第七组《夸父逐日》,等等。通过这样文白对照的朗读和学习,学生从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语言现象,首先解决了小古文难读难懂的问题,加深了对文言文的理解,从中感受到汉语言的优雅和精妙。在此基础上,学生因为有了自己文白对照后的发现和理解,背诵这几篇小古文就不成问题了。

另外也可将《小学语文知识大全》中的文言寓言小故事,如《画蛇添足》《买椟还珠》《滥竽充数》《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等,同教材中学到的寓言故事进行对应学习,这样既降低了学生理解文言的难度,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

通过课外阅读材料和语文教材的对比教学,笔者发现学生对学习文言的兴趣更高了,他们会通过各种渠道去发现一些适合自己阅读的文言材料,不管能否读懂或只是一知半解,他们都会拿到班里来尝试阅读,如《古文观止》《增广贤文》《从古到今》以及文言笑话、教材中的成语故事等。由此可见,学生对待文言的态度不再像以前那样避而远之了,而是带着一种积极探索的热情主动地去接近它,感受它了。

二、边学边玩,点燃学生热爱文言文的热情

好玩、爱动是每一位小学生的天性。因此,快乐的情景表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更希望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学习小古文。于是笔者尝试把《守株待兔》的课本剧表演搬上舞台,惟妙惟肖的演出让学生对小古文更增添了几分亲切感。

再看看我校一位教师教学《活见鬼》(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片段。

教师出示关键句:“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启发学生思考:哪位同学愿意扮演这个撑伞者,并表演这一连串动作?

当有学生上前表演动作后教师给予鼓励并随机问道:你能告诉我你当时在想些什么吗?“以足撩之”时你在想――“奋力挤之桥下”时你在想――“趋”时你在想――把这种感受放进去,你来读读这句话。

……

课始的表演充分满足了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通过表演还帮助学生理解了这几句文言的含义,之后教师一连串的三个“你在想……”不但帮助学生解读了这几句文言的意思,还使得短短几句精练的文言短句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生动有趣的情感色彩,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原本害怕小古文的心理烟消云散。

又如在学习《乡村》这篇小古文时,除了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感受小古文带来的古代乡村美景外,还可让学生用画笔再现古代乡村的美景,在展现画面的同时,要求学生边画边背诵,学生不仅很快记住了这篇小古文,而且在情感与能力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学习小古文还可以这样好玩。

三、尝试仿写,促发学生热爱文言文的激情

小学生善于模仿,模仿读,模仿写。“写文言”的成功,对“读文言”是一种极大的鼓舞。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小古文诵读积累后,可尝试让学生进行小古文的仿写。如在教学《猫斗》一课后,笔者让学生观察其他动物的争斗,也照样子改写成文言,字数不限。请看两位学生仿写的文言片段。

白棕二狗,斗于庭院,汪汪大叫,龇牙咧嘴,四目对射,不分上下,久之,白棕二狗遍体鳞伤,两败俱伤。

――张琪曼《狗斗》

黄黑二鸡,斗于院中,喔喔而鸣,耸毛拍翅,四目对视,两不相下。久之,黄鸡稍退缩,黑鸡奋起逐之,黄鸡走入室,不敢复出。

――童羿博《鸡斗》

又如,在学习了《菊》一课后,有学生这样仿写:

滴水观音,翠流。其叶,如毯,如掌。其形或抑,或垂,其色或绿,或碧,或黄。种类独一。性顽强,折枝既可栽,栽后与前一致。春日萌芽,夏日繁茂,秋日生枝,冬日傲霜斗雪,一年四季,唯其不枯。

――李凡《滴水观音》

秋菊盛,清香四溢。其瓣似针。其种类繁多,色彩丰富:白如雪,赤似火,黄胜金……其性耐寒,严霜降时,草木皆枯,百花皆凋零,唯菊独盛。远望,如诗如画;近看,美中之美也!

――王乐阳《秋菊》

……

等到小古文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学生有了不同类型篇目的积累,笔者让学生把课外的小作文题材统一为小古文的仿写,类型自己选定,只要是自己喜欢的篇目或自己想写的对象都可以。结果全班同学都作了尝试,写的题材丰富多样,有写水果的,有写景的,有写植物的,等等,尤有特色的如:

古今中外,茶乃上好饮品,茶中,又以西湖龙井为佳。夏饮消暑解渴,冬饮明目而健脾。置少许茶叶入壶,以沸水冲之,候些许时辰,开壶,清香四溢,入口,惊呼美也。

――陈鲁秋月《论茶》

夏日如火,母买一瓜,怕吾贪吃,藏于床下。不料被吾找至,口流馋水,急剖之,立光。母撞见,笑曰:“小馋猫,要撑破肚子耳!”吾羞而走。

――蒋诗雨《夏之瓜》

面对学生充满情趣的仿写作品,笔者感觉到学生对“小古文”的兴趣已非一般,小古文以它“简短有趣又好玩”的面貌向学生展示着它无穷的魅力,由此可见,文言,其实离我们真的不远!让我们努力创设各种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热爱文言之情,让他们自发地学习,并把这个经典在我们手中完好地传承下去吧!

参考文献: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第3篇

这让我想起了魏书生先生,他通常采用的就是散点教学的方式,一本书的内容,魏先生往往不到两个月就讲完了,剩余时间就让学生自己消化,或深入研读或拓展延伸一些课外内容。这种方式是符合现在这个知识堆积如山、信息铺天盖地、变化日益加快的社会的,人生有涯,而知识无涯,选择性的学习恐怕才是最要紧的。散点式教学方式,就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提升和自我拓展的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是值得运用和推广的。

问题是:如何打破常规巧妙散点?

散点教学,宜尊重学生兴趣。散点,散有效的点,有效地散点,必须做到以生为本,高度尊重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就应该相信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人人可以创新”“潜能无限”。高度尊重学生,要置学生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让学生在融洽的情境中学习。所谓融洽的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中有民主的氛围,平等的师生关系,愉悦的教学情境。我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这位教师在教学中也有独到的个性,首先自己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课文,然后问学生:“你最喜欢这篇课文的哪一段或哪几个句子?然后请你说说喜欢的理由。”这位教师这一环节的目的应该是很明确的,就是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很多学生回答了老师的问题后,有一位学生却说:“我不喜欢这篇课文。”为此老师批评他“自以为是”。课后,这位学生告诉笔者:“父亲虽然很爱儿子,但是形象很不雅,我不喜欢。”在教学中,我们对教材的仰慕、赞叹、崇拜是一种学习,它可以让学生从中受益。但是质疑、挑剔、批判,又何尝不是一种学习呢?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是一种更深刻,更具个性和更富创造性的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我们应该给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为什么一定要硬逼学生学习不喜欢的内容呢?这是对学生个性的压抑,也是对学生独立思维的伤害。我们如果能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倡导独立自主地学习,就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散点教学,宜“先做后学”,“先学后教”。散点式教学,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主动探索的环境。而“先做后学”“先学后教”,正能完成这一目标。

学习之前,教师先有意识地散个点――布置“前置作业”,这是“先做”“先学”,是创设了一个主动探索的环境。布置“前置作业”,这是教师充分地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把可以托付给学生的学习尽早地交付给学生,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是真正地以生为本。“先做”“先学”,使他们的头脑有了一定的储备,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了大体上的认识了解,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定会信心倍增,得心应手。

在短暂的寒假或漫长的暑假中,让学生做些什么作业,语文老师总是要费一番心思,而我经常布置这样一个作业:让学生们阅读下一册语文课本规定要阅读的文学作品,要求写若干篇读书笔记。以书为友,快乐读书,拉近了学生与书、学生与语文、学生与我的距离。每当假期结束,同学们畅谈读书心得时,我总会收获了一份又一份高质量的“答卷”,他们充满真情的娓娓述说,都让我真切地读出了关于教育的精彩诠释: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是儿童学生自己,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最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这样的散点,对学生应该是一种激励,它不是拖着学生走,而是想方设法创设了一个让学生主动探索的环境,唤起他们内在的热忱与希望,鼓励他们扬鞭奋起,不断前行。

散点教学,宜“以学定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不教而教”是语文教育追求的境界。散点式教学就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我们就不教,表面上学生不能自己学,我们也要创造条件,转变方式,让学生能自己学。

就一堂课而言,教学目标未必是必然的。一堂课里,没有什么非教不可、非学不可的内容。语文学科搞过于严密的目标训练体系有悖于语文精神,教师应该在全面掌握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抓住教材的重点,突破教材的难点。《春》这篇老课文怎么教与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补充、拓展、延伸、超越,使教学内容能够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和培养学生个性的有力的凭借。而且,品味语言对初一新生而言是一项新任务也是一项硬任务,富有挑战性,所以围绕语言赏析展开师生应该都有戏好唱。但教师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只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是要“教”的,但“教”应该是精而少的――只举个例子,教师“教”之后即“不教”,转为学生的“学”――模仿老师的例子赏析语言,学生的“学”才是这堂课的重点所在。

“教”是为了“不教”,“散”是为了“不散”,让学生在离开你以后,还能像你在场时那样精彩地学,甚至更精彩地学,当然,这个“不教”,不是绝对的“不教”,不是教师的消极无为,这个“散点”不是随便散个点,而是“授以渔”。以后的战略撤退,只有这种“不教”,才能解决叶圣陶老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方法问题,真正实现“不用教”“无须教”的最终目的。

散点教学,宜多留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多一些自主空间,便多了一些探究创新和提升能力的可能。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是自主探究的开始,有了自己独到的发现,思维就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这时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探究问题的热情便会空前高涨,就此,有教师认为“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并列举了这样一个实例:如对“全世界粮食发生短缺”这个问题的理解,各国孩子是大不一样的:非洲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饥饿,因为他们一直生活在饥饿中;欧洲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粮食短缺,因为他们一直生活在富裕中;美国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全世界,因为他们心中只有美国……仔细想想,说得太有道理了。

只有把提问的机会留给学生,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学生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如教学《生命,生命》时,我讲到对生命的珍爱这个主题时,留了一个让学生自己发问的机会,立即有个学生站起来问:“杏林子身患残疾,那她当初有没有想到过死呢?作者写这篇文章所选的动植物都是弱小的代表,这是不是作者自己的一种写照呢?”我当即表扬了这个同学,并鼓励他们,要想弄清这个问题,还要查阅相关的资料,结果课余不少学生泡进了图书室和微机室,搜集到了大量资料,很快弄清了这个问题。在学《夸父逐日》这一课时,我同样让学生自己发问,学生灵机一动,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最后夸父的拐杖偏偏化作了桃林呢?”就这个问题,同学们进行了大胆的想象,有人说夸父是想让后来的人,口渴了有果子吃,不至于像他一样渴死;有人说自古以来,桃林总和水联系在一起,大概是夸父希望这地方也能出现水吧;还有人认为可能夸父的拐杖是桃木的……所有这些,无不显示了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和超强的活动能力。学习中,“解决问题”是目的,但“问题”从何而来,如何解决却是关键,教师精讲,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无疑是对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一种锻炼,这样的散点,一定比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要好得多;这样的散点,也一定能达到“教少学多”的效果。

散点教学,宜积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散点教学,往往选择部分重要的东西交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若干知识间的联系,补充他们自认为需要补充的知识。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的独立学习,让他们独立思考去发现去感悟。但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协作学习,伙伴的交互作用,对相关内容的理解,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更具有关键作用。阅读并非全是个人的事,特别是对中小学生来说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在自读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划找归纳,在学生独立感悟镰刀斑羚组织才华和杰出智慧及老斑羚的牺牲精神的前提下,让4人小组自行确定某一个方面的内容,合作学习,讲座筛选,设计展板,布置画面和解说词,设计操作,合作为“一次惊心动魄的飞渡”的讲解做准备。经过小组的合作准备,一幅幅精彩的画面出现了,一块块精彩的展板出现了,一段段美妙的解说词出现了,真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闪出更多的智慧的火花,提升了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减弱了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好地体现了散点教学以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第4篇

文章修辞,传统修辞学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方面:消极修辞包括语音修辞——讲究平上去入、阴阳清浊、音节对应、叠字双声、合辙押韵;语汇修辞——在同义近义词语中,作适合语境的意义选择与搭配选择、作适合感情和语体的色彩谐调选择;语法修辞——在同义表达中,对句式的长短整散、主动被动、肯定否定、常式变式、陈疑祈叹等作最适合语境的恰当选择;篇章修辞——文章的酝酿构思、选材布局、情感事理、风格详略、修改评析等。积极修辞——特指经过长期修辞实践而形成的固定而公认的修辞格。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这两方面都有精当而深刻的论述,尤其对消极修辞的论述,不仅论及文章技巧,而且深入到心理活动和思维规律与语言生成关系的层面,不仅当时直至今天也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汉字以建筑式方形结构为独立个体单位,一个个体单位为一个音节,音节又多具备阴阳上去不同调值,这种特点,为汉语语音修辞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语音修辞方面,刘勰没有沿习名人沈约的“八病说”,而着重提出了“飞沉”问题、“双声叠韵”问题。

在《神思》中,刘勰就提出了“寻声律而定墨”的主张,在《声律》中又说:“凡声有飞沉,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意思是字调有阴阳清浊平声仄声之分,词之声韵之中有双声叠韵之别。(当时平仄之说,故以飞沉言之。此前借用音乐术语宫商角徵羽指称声调高低。《文镜秘府论》讲到调声三术:指出宫商是平声,徵是上声,羽是去声,角是入声,上去入是仄声。此处飞指阴清,平声;沉指阳浊,仄声)阴阳清浊之字,应平仄穿插交替,若连用仄声,就有声气沉沉欲断之觉,若连用平声,又有声气升飏飘飘不降之感。(如曹植《美女篇》: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潘岳《悼亡诗》: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而双声叠韵之词,必须连用,若两词之间插入他字,或将一词分用于相邻两句,则会造成“吃文”——拗口的毛病。这确为卓见,诸多绕口令不都是故意运用这种穿插而造成“必睽”之“吃文”嘛。一旦产生了这种毛病,则须“左碍而寻右,末滞而讨前”,“则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矣。”刘勰认为,作韵易而选和难——异音相从谓之和——平仄声调配合得当叫和谐,同声相应谓之韵——相应位置上同韵字遥相呼应叫押韵。足见刘勰不但非常重视而且准确把握了汉字汉语的语音特点,对语音修辞在理论上作出了可贵贡献。如何用韵,《章句》有论:“若乃改韵从调,所以节文辞气,……然两韵辄易,则声韵微躁,百句不迁,则唇吻告劳妙才激扬,虽触思利贞,曷若折之中和,庶保无咎。”折中的主张,是符合声韵运用美学的。

在语汇修辞方面,刘勰提倡慎重遴选词语。

《指瑕》凡举用词四疵,皆碍美文。——陈思之文,群才之俊也,而《武帝诔》云:‘尊灵永蛰’;《明帝颂》云:‘圣体浮轻’,浮轻有似于蝴蝶,永蛰颇疑于昆虫,施之尊极,岂有当乎!——以指称微小虫豸之词而施于尊长,确属搭配对象失误。

潘岳为才,善于哀文,然悲内兄,则云感口泽,伤幼子,则云心如疑。礼文在尊极,而施之下流,辞虽足哀,义斯替矣。——感口泽只能用来唁念辞世的母亲,心如疑只能用来悲悼故去的父亲,——潘岳用其哀挽同辈和小辈,分属词义运用错误、搭配对象错误,又是感彩分配失当。

所举另两种瑕疵,有左思反对孝道的思想错误和崔瑗把虞舜误比不出名的李公,虽属思想和比类之误,然毕竟要通过遣辞用语表现出来,归为语汇修辞亦非不当。

语汇修辞中,还涉及用字,刘勰在《炼字》提出用字“四要则”:……是以缀字属篇,必须拣择: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诡异,生辟险怪之字,如忷呶;联边,相同偏旁之字,如峥嵘;重出,同字相犯即同一个字在句中重复使用;单复,字形肥瘠笔画多寡。——仔细想来,均有道理:读文时遇诡异之字,犹赤足行于怪石每现之途,必耗神费力坏心绪;联边相集,如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迷途远避退还莲迳返逍遥之类,也会呆板乏目;重出之弊,字之音形无不单调乏味;字形肥瘠笔画多寡如若不加调配,则会或失之于纤疏,或失之于垒重。无怪刘勰叹曰: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一字非少,相避为难也。

语法修辞部分,刘勰在《章句》中提出了要按内容安排章句和按情韵安排章句的主张。按内容,要“控引情理,送迎际会”即根据表达的情理,有时枝蔓扶疏旁征博引,有时紧扣题旨不蔓不枝;据情韵,则“若夫章句无常,而字有枚数,四字密而不促,六字裕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刘勰主张,句式的选择上,用长用短,或长短穿插,整散结合,完全要符合情韵需要,情韵急,少音节短词句,情韵缓,可用舒曼之长句,情韵起伏跌宕,则可长短并用整散结合,以收荡气回肠之效。

刘勰修辞美学最为璀璨的部分,在篇章修辞。

重涵养,立风格。《体性》之体,文章体貌,《体性》之性,人之性情,《体性》即论文章风格和作者个性的关系。文有“八风之议”即穷列文章八种风格——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又据不同标准分为四组:思想内容——雅与奇反,情理义蕴——奥与显殊,题材表达——繁与约舛,体象气韵——壮与轻乖。凡为文者,均望尽快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刘勰指出文章风格和作者涵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而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性情所烁,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有矣。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由是观之,文如其人,理应不错。作者的内心情理外化为语言文章,作者的才学、气质、性情、习惯所陶染而成的个性,必然盈溢为文章风格。因此,要熔铸自己独特文风,必须注重修养才学,涵性怡情完善个性品质。无怪刘勰在《神思》中提倡“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也只有如是,才有助于文章风格的形成。

文章有风格,更有风骨,才煽情动人,辞采焕然。什么是风骨呢?“《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cho悲愤)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简言之,风就是充盈于作品中的情志和才气,是感化的根本力量。骨则是切中肯綮、言简意赅、恰如其分、流畅和谐的语言。风骨指向了感人才情和生动语言的修辞美学。要使文章含风树骨,则须“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刘勰还进一步指出有无风骨对文章的不同效果:“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徵也。思不环周,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相如赋仙,(作《大人赋》)气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遒也。”如是观之,白居易“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之论,与刘勰风骨之议,均为至言也!感人的才情和生动的语言固然重要,但一定要为情而造文,而不要为文而造情。要写真情实话,不要假意虚言。“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刘勰之论,对匡正无病、言不由衷、矫柔造作、空假俗媚之流,不啻当头棒喝警钟长鸣。

重熔裁,明隐秀。文章长短、内容详略、语意显隐、精警庸凡,亦为文之必虑。《熔裁》指出:“规范本体谓之熔,剪裁浮辞谓之裁。裁则芜秽不生,熔则纲领昭畅。”简言之,熔是炼意,提炼中心,裁是炼辞,锤炼语言。因为“凡思绪初发,辞采苦杂,心非权衡,势必轻重。”所以,刘勰提出了“三准论”——“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赊于终,则撮辞以举要。然后舒华布实,献替节文(献:可,替:否。即根据需要调节文字),绳墨以外,美材既斫,故能首尾圆合,条贯统序。若术不素定,而委心逐辞,异端丛至,骈赘必多。故三准既定,次讨字句。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三准论”提出了写好文章的三步曲、三准则:首先根据情理确定文章体裁;其次分析素材遴选典型题材;再次简言要义提纲挈领。然后加工润色,处理详略,条贯首尾,敲定全文。

语意显隐、精警庸凡,义涉隐秀。《隐秀》云:“夫心之动远矣,文情之变深矣,源奥而派生,根盛而颖峻,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chng)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今日言之,隐即弦外余音,秀即篇中警语。文章浅白直露固无余香满口,通篇俗语庸言亦难振聋发聩。文有余音,犹“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润”;篇纳秀语,似月依日而夜明,树沾春而林翠。

文章秀句,或自出锦心,或得益援引。《事类》认为:无论“引古事而莫取旧辞”的化用暗引,也无论“取旧辞万分之一”的择要精引,还无论“颇酌诗书传记”的综采博引,只要是为“以其据事类义,援古证今”,则无可指责。而《指瑕》认为:“若掠人美辞,以为己力”,则“宝玉大弓,终飞其有。全写则揭箧,傍采则探囊。然世远者太轻,同时者为尤矣。”由是观之,刘勰并非反对引用,而是反对抄袭。引用乃明借,旨在助己之文,抄袭是明抄,旨在当己之章。全抄无异开箱抢劫,小抄亦如掏腰绺窃,抄袭前代的贼味稍轻,同代相窃则堪堪致罪了。

透过鉴赏论的有关内容,也可看出刘勰篇章修辞的观点。他在《知音》中指出鉴赏作品要从两大方面六项内容入手,提出了“六观说”——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即体裁情志),二观置辞(即铺饰辞采),三观通变(即通古变今适应时代)四观奇正(即语言态势是雅正通畅还是奇诡怪诞),五观事义(即据事类义,指典型题材)六观宫商(即调声协律,安排语调辞气)。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以上六观,位体、通变、事义属于作品内容,置辞、奇正、宫商属于作品形式。从上论看出,只有从内容到形式作通盘考虑,这六个方面都熨烫妥帖恰到好处,才可以使文章“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

在积极修辞即辞格的运用方面,刘勰也予以了诸多观照。《丽辞》专讲对偶,将对偶分成相容的两组四种——以内容分,言对、事对为一组;以意义分,正对、反对为一组。言对事对各有反正,两组互相包容。在具体运用方面,刘勰指出“碌碌丽辞,则昏睡耳目。必使理圆事密,联璧其章。迭用奇偶,节以杂佩,乃其贵耳。”

刘勰生活在殊重骈俪的时代,本人又对其青眼有加,一部洋洋大观的《文心雕龙》,通体骈俪为文,足证其爱。故所倡之法,可谓独得神髓,深谙三昧——骈散间出,方显错综之美,长短杂用,乃有灵动之活。

《夸饰》专讲夸张。刘勰没有像今天这样从形式上将夸张分为扩大式、缩小式、串前式等加以研究,而是抓住夸张得是否合乎事义情理这一关键,将夸张分为两类并指出其不同效果:“然饰穷其要,则心声蜂起,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如果夸张得合情理得神髓,就会引起强烈共鸣,反之,就会违背事实不合情理。

今天,我们如果面对这样的夸张——“麦秸粗粗像大缸,麦芒尖尖到天上。一片麦壳一片瓦,一粒麦子三天粮。秸当柱,芒当梁,麦壳当瓦盖楼房,楼房顶上写大字,社会主义大天堂。”“玉米稻子密又浓,遮天盖地不透风。就是卫星掉下来,也要弹回半空中。”——谁能不深切地感到刘勰所论,切中要害而又至关重要呢!

此外《比兴》讲到比喻,《事类》讲到引用,都有不刊之论。兹不赘述。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第5篇

关键词:讨论法;语文教学;问题

传统的讲授法已越来越不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而讨论法正是一种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所谓讨论法,就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在相互启发中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1]把讨论法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为了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近年来在应用的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

一、师生对讨论的问题准备不充分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是事先备好课,设计好讨论的问题,讨论的问题并没有事先告知学生,学生因此也没有做相关讨论的准备,以致教师抛出问题后,学生往往不知所措,不知从何处着手进行讨论。比如,某老师在讲《山雨》这篇课文时,设计了一个讨论环节。当学生读完课文最后一句时,姜老师便问道:叮――咚――叮――咚――好听吗?听到如此动听的声音,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老师问题一提完,全体学生保持沉默。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学生对课文理解不深入,准备不充分,导致对讨论的问题难以给与回答。因此,教师应在讨论之前告诉学生讨论的问题,给学生留有时间和空间去为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让学生在讨论中有话可说。

二、教师对讨论的问题设计不合理

教师在设计讨论的问题时,一方面是由于没有花心思来设计讨论的问题,不去考虑该问题在此处的讨论价值与意义何在?不管三七二十一的,靠临时发挥随意提出一个问题,任由给学生去讨论;另一方面由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兴趣爱好缺乏了解,以致设计的问题引不起学生讨论的兴趣,使学生不知从何处着手讨论。例如:有老师上《边城》,最后要结束的时候问学生“把《边城》写成悲剧,有什么深层的文化内涵?”,这个问题有很多深奥的概念:悲剧、文化、内涵等,学生讨论大半天还是不知所云,只好绕圈子揣摩老师心理回答一些“纯朴的民风在消失”“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之类的空话套话,以致讨论没有达到教师想要的效果。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精心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并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这样的话,学生的讨论也许别有一番精彩。

三、讨论中教师主导地位的淡化

讨论法的运用,强调的是学生在讨论中的主体地位,但并非意味着教师的责任就减少了。恰恰相反,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导者,起主导责任甚至更繁重了,这因为讨论法是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展开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的一系列问题,都超越了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水平,在这过程中,加上教师以旁观者的角色来观望学生的讨论,而学生由于为了配合教师,各顾各的,各说各的。例如,上课开始,一教师提出问题后,然后一声令下:“讨论!”前后两排的学生围城一组就开始讨论,学生的讨论声响成一片,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几分钟后,教师一声令下:“停止讨论!”于是学生的讨论声戛然而止。在这里,教师放弃了他在讨论中的主导地位,虽然把话语权还给了学生,由于教师的没参与到讨论中,使得这样的讨论失去了讨论的价值。叶圣陶先生说过:“讨论进行的当儿,有错误给以纠正,有疏漏给与补充,有疑问给予阐明,虽然全班学生都有份,但是最后的责任还在教师方面”。所以,教师在讨论中应扮演一个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使讨论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真正实现讨论的价值。

四、教师给予讨论的时间不充分

看了一些教学实录后,发现有的老师一般只给与学生几分钟的讨论,有的教师给的甚至更少。这么短的时间让小组成员得出一个结论是很困难的。教师给予学生讨论的时间是否充分,这使讨论有价值的一个保障。学生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和思考是讨论的基础,没有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和思考,就不会有讨论的价值,也就不会有价值的收获。[2]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时间,不然这样的讨论也失去了意义。如有的教师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先是教师和学生读诗歌大意,学生还没有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就让学生串讲诗歌大意这种教学是无意义的。学生没有和文本的深层对话,就去生硬地阐释诗歌内容,其学习价值很低。要想进行深入的讨论,就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吃透、理解文本,因为学生谈论的话题大多是从课文中来,没有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学生就会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感觉不知所云。

五、教师对讨论缺乏合理评价

讨论法在语文课堂教学运用过程中,时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讨论后各自说完自己的想法,老师对学生的观念置之不理,然后用自己事先设计好的答案来统一学生的说法。例如,一个老师在讲解《夸父逐日》这篇课文时,最后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你的心目中,夸父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学生纷纷说出自己心目中夸父的形象。面对学生心目中的夸父,这位老师对其没有做任何的评价,而是以另外的问题开始了教学的下一个环节。可见,这里老师将学生的回答抛之脑后,没有做任何回答,这显然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讨论应有始有终,在讨论结束后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恰当的评价,“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3]基于此,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一个合理的评价是非常有必要的。

总之,讨论法作为新课改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由于其强调学生的的主体性,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备受青睐。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它在语文教学应用中所存在的的这些问题,并尝试克服这些问题,这对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严丽萍. 课堂教学中讨论法运用的条件: 兼谈当前小学课堂教学中讨论法运用的实效性[J].当代教育科学, 2013(6).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第6篇

天池古谣

《穆天子传》

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

西王母为天池谣,曰:

白云在天,山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天子答之曰:

予归东土,和治诸夏。

万民平均,吾顾见汝。

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西王母又为天子吟,曰:

徂彼西土,爰居其野。

虎豹为群,于鹊与处。

嘉命不迁,我惟帝女。

彼何世民,又将去子。

吹笙鼓簧,心中翔翔。

世民之子,惟天之望。

天子遂升于m山,乃纪名迹于m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

(注:《穆天子传》又名《周王游行记》,为先秦古籍,记载了周穆王西行的线路和故事。现存六卷本,由晋人荀勖作序、郭璞作注。这里所收的文字和三首古谣选自《穆天子传・卷三》。)

周穆

作者/李白

周穆八荒意,汉皇万乘尊。

淫乐心不极,雄豪安足论?

西海宴王母,北宫邀上元。

瑶水闻遗歌,玉杯竟空言。

灵迹成蔓草,徒悲千载魂。

(李白(701―762)生于中亚碎叶,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存有《李太白集》,其中《关山月》《天马歌》《清平调》等都是与天山、天池有关的诗歌名篇。)

优钵罗花歌并序

作者/岑参

参尝读佛经,闻有优钵罗花,目所未见。天宝景申岁,参忝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领伊西北庭支度副使。自公多暇,乃于府庭内栽树种药,为山凿池,婆娑乎其间,足以寄傲。交河小吏有献此花者,云得之于天山之南。其状异于众草,势龙宗如冠弁,嶷然上耸,生不傍引;攒花中拆,骈叶外包;异香腾风,秀色媚景。因赏而叹曰:“尔不生于中土,僻在遐裔,使牡丹价重,芙蓉誉高,惜哉!”夫天地无私,阴阳无偏,各遂其生,自物厥性,岂以偏地而不生乎?岂以无人而不芳乎?适此花不遭小吏,终委诸山谷,亦何异怀才之士,未会明主,摈于林薮邪?因感而为歌。歌曰:

白山南,赤山北,

其间有花人不识,

绿茎碧叶好颜色。

叶六瓣,花九房,

夜掩朝开多异香。

何不生彼中国兮生西方?

移根在庭,媚我公堂。

耻与众草之为伍,

何亭亭而独芳!

何不为人之所赏兮,

深山穷谷委严霜?

吾窃悲阳关道路长,

曾不得献于君王。

(注: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天宝3年和天宝13年,曾两度出塞,任节度史的幕僚和判官。著有《岑嘉州集》,存诗360首。此诗文中的优钵罗花为梵语音译,即雪莲花。)

瑶池

作者/李商隐

瑶池阿母绮窗开,

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

穆王何事不重来?

(注: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G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人。李商隐是晚唐重要诗人,擅长七律。存有《玉G生诗》,注本颇多。)

宿轮台之东南望阴山

作者/邱处机

三峰并起插云寒,

四壁横陈绕涧盘。

雪岭界天人不到,

冰池耀日俗难观。

岩深可避刀兵害,

水众能滋稼穑干。

名镇北方为第一,

无人写向画图看。

(注:邱处机(1148―1227)字通密,号长春子,元代山东登州人。19岁学道,后居莱州。曾随蒙古大军西行,于1222年在雪山之阳舍馆会见成吉思汗。其西行事迹记录在弟子李志常所著《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中。)

阴山

作者/耶律楚材

八月阴山雪满沙,

清光凝目眩生花。

插天绝壁喷晴月,

擎海层峦吸翠霞。

松桧丛中疏畎亩,

藤萝深处有人家。

横空千里雄西域,

江左名山不足夸。

(注:耶律楚材(1190―1244)契丹族,字晋卿,号湛然居士。1218年曾随成吉思汗西征。精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医卜等。有《湛然居士文集》传世。)

阴山雪

作者/陈诚

使节西渡阴山来,

愁云积雪扫不开。

荒原野径空寂寞,

千峰万岭高崔嵬。

行行早度河达口,

峡险山深雪犹厚。

官马迷途去去难,

客衣著冷重重透。

肌肤冻冷手足皱,

玉楼起粟银海昏。

军土唏嘘动颜色,

天光暗淡凝寒氛。

祝融司令行朱夏,

赫赫炎威布天下。

何独阴山遏连机,

无乃玄冥夺造化。

明朝旭日当天中,

积雪消尽愁云空。

玄冥玄冥尔何有,

八荒四海春融融。

(注:陈诚,明代诗人,字子鲁,江西吉水人。永乐初任吏部员外郎,多次奉命出使西域。著有《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与李暹合著)。)

风土・天池

作者/纪昀

乱山倒影碧沉沉,

十里龙湫万丈深。

一自沉牛答云雨,

飞流不断到如今。

(注: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省)人。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馆总纂官。1768年因事革职,谪戍乌鲁木齐两年。著有《纪文达公遗集》,其中《阅微草堂笔记》和《乌鲁木齐杂诗》是与新疆有关的重要作品集。)

塞外杂咏

作者/林则徐

天山万笏耸琼瑶,

道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

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林则徐(1785―1850)字少穆,福建侯官(今闽侯)人。在两广总督任内禁止鸦片,为禁烟派代表人物。后受投降派诬害,被革职,发配伊犁。著有《云左山房诗钞》。)

阜康道上望博克达坂

作者/史善长

那有胡麻采药逢,

千秋蹊径白云对。

飞游除借王乔舄,

一L东王玉女踪。

玉削三峰杳蔼间,

明月笙鹤有时还。

向平奢愿都输我,

看到中华以外山。

(注:史善长,字春林,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曾流放新疆3年。著有《味根山房诗钞》《轮台杂记》等。)

穹庐

作者/左宗棠

毡帷环绕木高撑,

行馆真能著手成。

短榻孤檠眠未稳,

终霄卧听马蹄声。

(注: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阴人。举人出身,清末湘军主要将领,洋务派重要成员。光绪元年(1875)督办新疆军务。曾任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军机大臣。有《左宗棠全集》传世。)

博克达山

作者/宋伯鲁

月窟通天柱,神池载地灵。

水分双派碧,山带百峦青。

松雪留仙蜕,莲花入帝瓶。

三峰绝倚傍,终古插苍冥。

(注:宋伯鲁(1854―1932)字子纯,陕西醴泉人。光绪进士,翰林院编修,官至山东道监察御史。著有《海棠仙馆诗集》15卷。)

中辑:现代

《三十五年八月十二日,夜宿天池上灵山道院,不寐有作。》

作者/于右任

飞度天山往复还,

今来真是识天颜。

云中瀑布冰期雪,

月下瑶池雨后山。

行远方知骐骥贵,

登高那计鬓毛斑。

夜深惘惘情难已,

万木啼号有病杉。

(注:于右任(1879―1964)陕西三原人。历任中央执行委员、南京政府监察院长等职。以草书名世,著有《于右任诗词集》。)

小天池

作者/林继庸

飞泉下注小龙潭,

芳草低披拂蔚蓝。

幽谷深居林树密,

天教佳丽避人探。

(注:林继庸(1897―1985)号仲容、达荷,广东香山(今中山)人。1920年赴美留学,归国后任新疆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

山上天池

作者/罗家伦

淡妆浓抹更相宜,

西子湖光未足奇。

知是瑶姬青鬓好,

镜中摇曳碧琉璃。

(注:罗家伦,中央委员、南京中央大学校长。曾两度进疆,任新疆监察使。著有诗集《西北行吟》。)

天山月

作者/王子纯

古往今来月一丸,

诗人对月偏流连。

明月前身空图证,

举杯独酌喜青莲。

二公不见我望月,

我有诗篇向谁说。

惟怜银汉月华愁,

万古犹照天山雪。

天山雪霁素娥寒,

月明三五客中看。

化身欲作素娥幛,

却恨人天路漫漫。

(注:王子纯,名恩容,号子纯,又号老钝、西域诗囚。天津杨柳青人。毕业于黄埔九分校。1943年任和靖县(现和静县)县长。建国后任新疆文史馆馆员、自治区佛教协会副会长等。)

七律

作者/郭沫若

里加游览忆当年,

此地风光胜似前。

歌舞水边迎贵客,

云笺天上待诗篇。

一池浓墨盛砚纸,

万木长毫挺笔端。

更喜今晨双狍子,

盛筵助兴酒如泉。

(注: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1919年开始发表新诗,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著有《郭沫若全集》文学编20卷。建国后任全国文联主席、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等职。)

新疆杂咏选一

作者/茅盾

博格达山高接天,

云封雪锁自年年。

冰川寂寞群仙去,

瘦骨黄冠灶断烟。

(注: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等。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文化部部长等职。)

下辑:当代

雪满天山路

作者/王蒙

常忆起

雪与冰的世界

多石的山谷

歪倒着

失事的汽车

还是拿出铁链

缠绕起

飞速旋转的车轮

看排排云杉

和牧羊人的栅栏

为羊群和你

挡得住雪崩吗?

要不

喝一碗骨头汤

解开老羊皮的绳子

愉快地接受

混血的红脸庞姑娘

交通食堂的神祗

呵斥

把乌乌的茶水

倒在凝为硬片的

羊脂肪上

(注:王蒙(1934―)北京人。曾在新疆生活过16年,写有系列小说《在伊犁》等。曾任文化部部长,现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

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一日

游天山瑶池

作者/冯其庸

群玉山头见雪峰,

瑶台阿母 已无踪。

天池留得秋波绿,

疑是浮槎到月宫。

(注:冯其庸(1924―)名迟,号宽堂、天涯行客。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

天池风景

作者/杨牧

据说西王母在那儿下榻

饮过山头那杯御酒

从此醉了一串传说

天池自己却留下清愁

冰峰像一个禁欲的老僧

吟哦寒风凛冽的经文

冷杉像群深闺的怨妇

春日里熬短

秋日里熬瘦

雪鸡和夜莺唱着凄婉

只有高山上的牧羊人

偶尔投来一瞥问候

夏日来了!油草正肥

红男绿女上了山头

超短裙和太阳帽

飘着雪莲才有的潇洒

紫披肩和白帐篷

搭在高天云的尽头

游艇犁开王母的禁令

松涛狂吻山野的风流

忘情,忘形,无羁,放肆

掬着酒杯饮风景

饮了浓酒

才醇了浓酒

天池风光甲天下

在美酒洒遍人间的时候

(注:杨牧(1944―)四川渠县人。1964年支边进疆。曾任《绿风》诗刊主编、新疆文联副主席等职。1989年调回四川,曾任《星星》诗刊主编。著有诗集《边魂》等十多部,及长篇自传《天狼星下》等。获全国新诗(诗集)奖等。现居成都。)

天池

作者/周涛

一群夸父的儿子,

奔驰于继续逐日的长途,

终于在戈壁歇了脚,

仅有的一杯水,

捧在一群焦渴汉子的手里,

这杯水,

清觯深碧,充满诱惑力,

却只够一个人喝,谁饮了,

生命能得以延续,

每张肺叶都需要浇灌,

每片嘴唇都渴望痛饮鲸吸,

披肩的长发粘在背脊上,

浓眉下的眼珠火一般近逼,

为这杯水,

十几个巨人真可能火拼,

让长跑者的血染红戈壁,

十几双手同时伸过去,

奇怪的是,异常沉寂,

俯视这照彻灵魂的明镜,

巨人围拢它,

目光里的火焰便熄灭,

像捧着一轮皓月,

捧着大家的生命,一个希冀,

维系共同命运的灵芝,

被谨慎地捧在胸前,

谁也舍不得舔一滴,

夸父的儿子们,就这样,

捧着一杯水渴死了,

(跟他们的父亲一样)

站立着,渴死在大戈壁上,

化成一群银发披肩的雪峰,

那杯水,就是天池,

逐日者的后代停步了,

停在这古老西域,

谁说他们忘记了父辈的遗志呢?

他们在这里追到的,

要比太阳更美丽。

(注:周涛(1946―)山西潞城县人。9岁时随父母进疆。著有长诗《山岳山岳 丛林丛林》,诗集《周涛诗年编》等9部,散文集《稀世之鸟》等数十部。获鲁迅文学奖、全国新诗(诗集)奖等。现为新疆军区创作室主任、新疆文联副主席。2003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天池

作者/章德益

有一种美

是神的天赐

在西部

一潭雪水上升到

天国的高度

在千山万岭间展开

圣洁的火焰

哦,上界的天籁

神的明眸

冰峰雪谷间打开的

上苍的宝鉴

一汪碧净中

用古老东方神话冷藏的

液态的月亮

在终古大地上皎洁着

幻觉的柔焰

而我们通向天池的道路

何其曲折

宛如通往美的语法

复杂而单一

在通往峰巅的层层推论中

每一个造访者都是

美的修辞

每一个景仰者都是

美的标点

与天山结合成

同一巨著

与雪峰构成

同一名篇

而天池

是总结大地与山川的

唯一句号

唯一灿烂的句号呵

雄踞在

人与自然的

和谐间哦

有一种美

是人与宇宙的艳遇

在通往天顶的临界点

人与天池的一瞥

胜似约会千年哦

给肉体洗俗尘

给灵魂沐圣露

天界的星光聚集成一池圣焰

高出千山万岭的一池圣水呵

是人类之梦的液化

是人类之魂的源泉

沉淀进去的万千山影

都是冰雪的情书上帝的书简

都是沧桑的内涵眼睛

而我三十年前潜游进去的

至今还未出来

在每一滴雪水里扔尽⑼苡尽⒀鲇

等待一轮月亮

把它钓出来

闪烁星光的银鳞

等待一朵雪莲

把它赎出来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第7篇

短片的含义

短片是相对于电影中长片而言的一种说法。一般来讲,一部长片的时间长度为90~150分钟,而短片的时间长度则在30秒~45分钟之内。短片和长片都有其独自存在的意义和内容表达。短片虽然在时间上比长片短,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部长片所具备的要素,包括剧本、演员、场景、镜头、表演、拍摄、剪辑、音乐和声音等,短片也都一拥有。

动画艺术短片的特性

1.动画短片是短片的一种。

动画短片分为动画商业短片和动画艺术短片。动画艺术短片是以追求创新和创作者个人表达为主并具有强烈特色的动画短片,这类短片的特点是“雅”,动画商业短片更注重的是“俗”文化的传播,注重的是观众是否喜爱和接受。当然,商业与艺术并没有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俗话说的好,雅俗共赏,他们都有自己独具特色吸引人的一面,作为

个知识的学习者应该海纳百川。有时一部动画商业短片也同样具备艺术特质,而一部动画艺术短片也会受到大众的喜爱,走进商业路线。所以对于动画艺术短片的界定并不是绝对的,一般来讲主要依靠大家约定俗成的一些共识。那些一个人表达为主,追求个性与新颖,时长在30秒~45分钟的动画片称为动画艺术短片。

正因为动画艺术短片追求的是个人表达,它的创作内容更为个人化和自由化,在创作方向和选材类型上与影院动画长片及动画系列片是不同的。虽然三者都使用动画的语言形式表达作者的想法和创意,但是动画艺术短片由于篇幅较小且作品内容时间相对较短,因此不适合表达故事性较强――具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有情节而复杂的故事。动画艺术短片的创作是创作者内心的追求和探索,更注重对社会现状和动画艺术的深思和表达,不会为了所谓的票房和收视率在那里考虑观众们的种种而焦头烂额。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观众更希望在其中看到创意和想法,所以一部动画艺术短片往往不是以故事情节取胜的,而是更倾向于创作者的内心情感表达,也更倾向于创作者对动画技术的探索与创新。

2.动画艺术短片的题材与分类

动画艺术短片的题材丰富多样,根据现今为止常见的题材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1)感人温情类的动画艺术短片

最有影响的这种类型的片子就是荷兰动画导演迈克尔・维特的《父与女》。这部短片以种轻松缓慢的节奏刻画了一份暖人真挚至极的亲情。通过女儿一生对在其儿时乘船离开的父亲的等待,表现了人世间的父女情深,并且从侧面展现了一个女人的生。淡彩的画面色调温馨,随便讲鼠标停在哪一秒,都是一副感人的插画。该片的镜头是本片一大特色,没有人物的特写和中近景,只是用全景和远景镜头为观众创造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2)讽刺与幽默类的动画艺术短片

这类题材是漫画这一艺术体裁经常表现的内容,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和夸大,表现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心与思考。动画艺术短片借鉴了漫画中的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用一种极大的夸张方式来讽刺社会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社会现象,作者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会贯穿短片的始终,表达的是作者的观点和倾向。如日本动画导演山村浩二的《头山》,该片通过一个头上长出樱花树的怪异男人的遭遇,这棵樱花树成为大家的休闲地点和娱乐地点,但是没有人爱护这个地方,在树下人们带来无情的破坏,以此来描述了一个荒诞、超现实和充满智慧的矛盾空间下的故事。另外,该片富有日本民问特色的音乐元素是一大特色,采用的是一个苍老男人的声音,用弹唱的方法将故事娓娓道来,弹唱与画面内容较好地契合,形成了本片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的独特效果。

(3)哲理思考类的动画艺术短片

这种题材的动画短片都具有很深的哲理性,是创作者深邃思想的表达。比如《雇佣人生》。这是一部探讨社会与人性的短片,全片没有句台词,却让观者震动、反思。在这部短片中,没有人是所谓的特权阶级,相反,每个人都有两种身份:雇佣者与被雇佣者――雇用别人也被别人雇佣。

(4)实验探索类的动画艺术短片

这类短片主要是对动画的视觉形式和动画表现手法的研究。时至今日,还有很多动画艺术家制作各种不同形式的实验动画短片,探索新技术下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如加拿大的试验动画大师诺曼・麦克拉伦的《邻居》。作者以简单的形式、简洁的画面和符号化的形象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战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一场战争会摧毁一切,最终谁也得不到所想要的,反而会失去更多,包括生命这个根本的存在。本片的另一大特色在与对动画表现形式的探索上,采用的动画特有的逐格拍摄与真人表演相结合的方式,动作滑稽幽默,而又没有对白,很有一股默片时代的卓别林风格。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第8篇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创始人,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马克思把他和萨克雷等并称为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狄更斯一生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众多中、短篇小说和杂文、游记、戏剧、小品等。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描写劳资矛盾的长篇小说《艰难时代》(1854)和描写1789年法国革命的《双城记》(1859)。其他作品还有《雾都孤儿》(1838)、《老古玩店》(1841)、《董贝父子》(1848)、《大卫・科波菲尔》(1850)和《远大前程》(1861)等等。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匹克威克外传》是狄更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

流浪汉小说

流浪汉小说是16、17世纪在西班牙流行的以流浪者的生活及遭遇为题材的小说,它对西班牙和欧洲其他国家的文学都有一定的影响。16世纪中叶,西班牙经济开始衰退,人民群众日益穷困,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沦为无业游民,商业经济上升到比较重要的地位,社会上冒险的风气盛行。流浪汉小说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状况下产生的。

流浪汉小说的内容大多是主人公自述一生种种不幸遭遇,借以反映当时严峻的社会现实,抨击没落中的贵族阶级和教士,讽刺唯利是图的资产阶级观念,使读者在忍俊不禁之余,慨叹世道的不平和人生的艰辛。小说中的流浪汉都笃信“天命”,以欺骗、偷窃等手段求生,或进行恶作剧以发泄私愤,不能进行积极的反抗,所以这种小说也被称为“饥饿史诗”或“消极抗议的文学”。其中有不少作品因大胆暴露贵族和教会的丑恶而遭到宗教裁判所的查禁和删改。

流浪汉小说的一些特点,早在中世纪的某些作品如《真爱诗集》《塞莱斯蒂娜》中已有反映。流浪汉小说代表作首推《小癞子》(1554,作者不明)。

内容梗概

《匹克威克外传》的情节有四条线索:房东巴德尔太太状告匹克威克毁弃婚约,山姆・维勒的父亲同骗吃喝的伪善牧师史得金斯的纷争,俱乐部几位成员的爱情故事,匹克威克和山姆・维勒主仆同流氓金格尔的冲突。全书以最后一条线索贯穿始终,金格尔受到匹克威克的道德感化最后改邪归正。

匹克威克先生带着“匹克威克派”的三个成员――特普曼、史诺格拉斯和文克尔离开伦敦出去游历,一路碰到了种种滑稽可笑的人和事。

他们第一个旅行目的地是洛彻斯特。在车站,匹克威克拿出笔记本正要记录采访到的新闻时,被误认为密探,遭到一群人的围攻,幸亏一个叫金格尔的青年出面替他们解围并结伴同行。到达目的地后,金格尔怂恿特普曼抢来文克尔的礼服让自己穿上一起参加旅馆里的舞会。在舞会上,金格尔拼命向一个女子献殷勤,深爱这个女子的医生被激怒了,提出要与他决斗。第二天,穿着礼服的文克尔被误认为是昨晚的挑衅者,被迫出来决斗。幸亏有人发现了这个错误,才避免了一起流血事件。翌日,匹克威克一行结识了华德尔一家,并应邀到华德尔家的马诺庄园作客。主人请他们第二天外出打猎,可文克尔一枪打伤了同伴特普曼……

后来,匹克威克等人去了伊顿斯威镇。这个镇上有“蓝党”和“浅黄党”两个相互敌对的党派。这天正逢国会议员竞选,两派的报纸互相攻击,大泼污水,把全镇搅得不得安宁。随后,匹克威克等去了巴斯。在这里,他们遇到了两个医科学士艾伦和索耶。艾伦想把妹妹艾拉白拉嫁给好友索耶,但小妹坚决不同意。文克尔听说此事十分欣喜,因为艾拉白拉曾对他表示过好感。匹克威克精心安排这一对情人花园幽会,他俩决心不顾家人反对私下结婚。匹克威克正忙着替朋友张罗婚事,自己却因拒付“罚金”而被关入伦敦监狱。事到如此,大家劝匹克威克自认倒霉,付了“罚金”消灾了事。出狱后,匹克威克先生说服艾伦去找文克尔,最终促成了这桩婚姻。

匹克威克经历了两年的游历后,决定带着忠仆山姆隐居伦敦郊区,安度幸福的晚年。这位与人为善的老绅士受到人们的尊重,他的许多故事也成为人们的谈资。

人物形象

匹克威克

匹克威克虽然是位老绅士,但他不谙世事、正直善良,爱打抱不平、助人为乐,作者有意把他塑造成仁慈和博爱的典型,客观上他具有小人物的品格,是平民的化身。小说的幽默之处大多来自他的内心和外形之间的不协调。匹克威克面临的挑战是在现实的种种考验之中如何保持纯真的童心。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匹克威克也渐渐成熟了。小说开始时,他只是一个心直口快、夸夸其谈的“名人”,酷爱在旅行中收集各种奇闻,一心渴望在科学上有所发现。但到后来,他却变成一个深思熟虑的老先生,学会了如何应付种种复杂的局面,处理问题的方式有了极大的进步。在这一过程中,萨姆・维勒和金格尔起到了向导的作用。这两个人从正反两方面给了他深刻的教训,使他擦亮了眼睛,看清了现实,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得不到的常识。而在那场官司中,道孙和福格两个恶律师对匹克威克罗织罪名,让他身陷囹圄,使他看到了人性的邪恶和社会底层的黑暗悲惨。最后,匹克威克对金格尔以德报怨,将他从绝境中挽救出来,使他免于饥寒的同时,还尽量恢复他做人的尊严。这样一个堂・吉诃德式的滑稽而古怪的人物,具有坚强的信念和高尚的动机,无论在什么时候,总想按照良心的指引行事,具有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

山姆・维勒

山姆・维勒是匹克威克忠实的仆人,在书中占据重要位置。他出身贫苦人家,是在城市下层人民中混出来的,社会大学堂造就他通晓世故的本领,他机智多谋、勇敢干练,一次次为主人解围。他们主仆一愚一智,相映成趣,不仅添加许多笑料,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艺术特色

一、 流浪汉小说的艺术构架

《匹克威克外传》一书狄更斯连续写了57章,在杂志上连载了20个月。70万字的《匹克威克外传》的结构是松散的,这种松散的结构明显受到英国流浪汉小说的影响。小说中,俱乐部主席匹克威克带着三名会员到各地游历,对社会作广泛的考察,并将沿途的景色、人物、风俗人情及大家的遭遇与经历一一记录下来。这样以旅游考察为主线逐步展开情节,视野开阔,内容丰富。他们沿途路过大小城镇、乡村庄园、教堂法庭、学校客栈;他们参加过会议、舞会、阅兵、婚礼、决斗、打猎、滑冰、打球、斗牌;他们接触过各行各业、形形的人物,总计有140余人,其中有招摇撞骗、做尽坏事的骗子,有包揽官司、卑鄙的律师,有摇唇鼓舌、煽风点火的报人,有道貌岸然、骗人妻财的无赖牧师,有搔首弄姿又故作正经的贵族夫人,有口蜜腹剑、两面三刀的官僚政客,也有彬彬有礼、温文儒雅的乡村绅士,穷困潦倒、待人真诚的医科学生,还有老实敦厚的车夫、伶俐的女仆等等;再加上沿途听到长短不一的十个故事,共同构成了一幅19世纪前期英国社会生活的长轴画卷。

二、 “漫画笔法”和“喜剧矛盾笔法”的结合

在《匹克威克外传》中,狄更斯运用的主要讽刺手法是“漫画笔法”,在总的“漫画笔法”中他又结合了小的“喜剧矛盾笔法”。所谓“漫画笔法”,就是用特殊的夸张变形的方式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使其特点因为格外突出而极不协调。也就是说,作家采用“歪曲原形”的方式,通过放大或缩小反面事物的典型特征来造成漫画式的效果。比如,狄更斯对19世纪学界、政界、司法界社会生活进行了讽刺性的描写。他用一块“因农夫无聊而刻上了几个字的石头”却被“匹社”当作考古发现而进行“声势浩大的学术研究”,引起“激烈的学派辩论”,导致“一部部的学术专著发表”的例子,夸张了学术界“故弄玄虚、扯淡、无聊”的现象,颇具讽刺意义。与鲁迅悲剧性的“哭”的讽刺相比较,狄更斯则是喜剧性的“笑”的讽刺,《匹克威克外传》让人们在“笑”中否定和鞭笞丑恶与落后的东西。

学者点评

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从16世纪面世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作家和作品,并影响了整个欧洲小说的创作。狄更斯作为受流浪汉文学风尚影响的作家,其成名作《匹克威克外传》历来被视为英国流浪汉小说的代表作,虽然继承了流浪汉小说的传统艺术特征,但此书并没有落入传统流浪汉小说的窠臼。

――于紫《〈匹克威克外传〉扁形主人公和典型性格》

《匹克威克外传》是狄更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打开狄更斯全部作品的一把钥匙,它表现了作家无与伦比的幽默和惊人的喜剧才能。然而,在这部让读者忍俊不禁的喜剧作品中,其幽默与讽刺集中体现在作品所蕴涵的悲剧因素上。

――海燕飞《浅析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喜剧情节中的悲剧因素》

《匹克威克外传》是狄更斯获得成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书中,作者大量使用了双关语,使文章意趣横生。狄更斯在小说中对双关语巧妙灵活的运用,不仅使文章更加生动,而且达到某种特殊效果,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王丽颖 陈伟《浅议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中的双关语》

《匹克威克外传》是打开狄更斯全部作品的一把钥匙,它表现了作家无与伦比的幽默和惊人的喜剧才能。狄更斯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谐谑之美,把一切具有可笑性的人物、事物都串进他的艺术构思中,他的丰富的语言、他的喜剧手法、他的小说里的诸多成分,如讽刺、象征、荒诞、闹剧、童话、流浪汉体、现实的暴露等都在《匹克威克外传》中第一次发出艺术的光芒。当然,狄更斯式的喜剧里还包含一种阴沉沉的、冷酷的幽默,令人感到一种轻快中的沉痛。

――应小敏《幽默轻快中的沉痛――论狄更斯小说〈匹克威克外传〉的社会讽刺意义》

小说情节以匹克威克等人在旅途中的见闻和遭遇展开,一些故事虽然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故事的进展又能自然地衔接起来,这正适合以分期连载的形式发表。作者的艺术构思和发表形式决定作品的某些艺术特征。这也表明《匹克威克外传》的创作还深受英国十八世纪流浪汉小说的影响。作者不仅给正面人物都敷上一层喜剧色彩,而且对反面人物和丑恶现象也都采用喜剧的艺术手段,加以夸张、漫画化,令人看到他们可鄙又可笑,达到尖刻嘲讽和愤怒谴责的艺术效果。

――乔福山(光明日报社高级编辑,文学评论家)

直通高考

1. 下列对《匹克威克外传》的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A. 《匹克威克外传》是一部流浪汉小说体裁的作品,写老绅士匹克威克带领以他本人命名的俱乐部的三位成员――年迈多情的特普曼、附庸风雅的史诺格拉斯和纸上谈兵的文克尔走出伦敦,到英国各地漫游。

B. 《匹克威克外传》的情节大体上有四条线索:房东巴德尔太太状告匹克威克毁弃婚约;山姆・维勒的父亲同骗吃喝的伪善牧师史得金斯的纷争;俱乐部几位成员的爱情故事;匹克威克和山姆・维勒主仆同流氓金格尔的冲突。全书以第一条线索贯穿始终,金格尔因受到匹克威克的道德感化最后改邪归正,形象地宣扬善良战胜邪恶的道德信条。

C. 狄更斯在匹克威克和他的俱乐部成员一行出游途中不仅有许多令人忍俊不禁的滑稽故事的精彩描述,而且以喜剧的手法对法官、律师、法庭、监狱、议会、选举等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嘲讽。

D. 《匹克威克外传》在英国文学史上最主要的贡献是最早以当代现实生活为创作素材,并把贵族当作小说的主人公。

E. 作者怀着鲜明的爱憎,运用引人入胜的讲故事的写作技巧和精彩无比的喜剧手法,成功塑造了不同性格的人物。

2. 《匹克威克外传》中常用“误会”这一技巧制造幽默效果,请举一例简述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匹克威克出游的第一天就出师不利,请简述这一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有人曾评价狄更斯是“描写儿童生活的小说家中最杰出的一个”。《匹克威克外传》固然不是儿童文学,却有着童话的特色,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解析

1. B D(B项,全书以最后一条线索贯穿始终;D项,是把平民当作小说的主人公)

2. 匹克威克想雇佣一个男仆,便跟房东寡妇巴德尔太太商量。他心里想的是山姆,可嘴上说着貌似关切巴德尔太太的话,寡妇以为匹克威克看中了她竟激动万分,晕倒在他怀里。匹克威克的伙伴们进来目睹这一情景,大惑不解。不知所措的匹克威克有口难辩。

3. 匹克威克坐马车出行,在车上他向车夫了解了许多问题,并一一做了记录。到达集合地后,他把车钱付给马车夫,不料马车夫把他的记录当成密探行为,痛打匹克威克和他的三个同伴。群众听说他们是“告密者”,也都很蔑视他们。幸亏金格尔出场给他们解了围。

4. 任选一点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1) 塑造了“真空”中的童话式人物。主人公虽然生活在19世纪上半期的英国社会,却完全按自己的意志生活,超社会、超历史地保留着童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