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4-29 09:51:38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第1篇

关键词:重视影像技术;成像方法;研究

近年来,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革新以及相关技术的升级,影像设备的功能也较以往强大很多。纵观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沿革,总体影像技术成像方法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这种情况之下,从事医疗影像技术工作的相关人员要不断强化自身的临床医学知识与影像技术知识、技能,跟上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

1 影像技术成像方法概述

1.1影像技术成像方法及其研究背景 从技术原理的角度来分析影像技术成像方法有一定的实践价值,能够帮助相关的影像技术操作的医疗工作者更熟悉该技术应用的机理,从而依据影像技术得出更加精准的诊断结论。近几年来,我国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体系当中已经涌现出很多种类,包括X射线、超声、CT以及核磁共振等影像检查技术手段,为医疗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1]。从总体情况来看不同的影像技术在成像原理及其方法方面存在着一些异同,因此,将其应用到不同医疗诊断科室之中,有着一定的理论依据。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作为从事医疗机构影像诊断工作的医务工作者,需要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各种类疾病在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中的异常表现及其诊断要点,从而进一步了解和比较不同成像技术的应用优势,明确将各类型影像技术成像方法作为诊疗依据的优势与劣势,进而得出更精准的医疗诊断结果,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检查服务。这样一来,便极大地突显出现代影像技术成像方法的实践价值与社会意义。

1.2影像技术成像方法的基本原理分析 医学影像技术也可以称其为医学影像学,它指的是专业的内科或外科医生用来诊断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身体部位的技术,从而提升临床医疗诊断的精准度。通常我们所熟悉的影像技术为X光、超声等,这些技术的成像方法及其原理有所不同。在进行X-射线成像时,实际应用到的成像方法是"平面"和"断层",其基本技术模式为"模拟"与"数字",而核医学成像方法还需要用到"正电子湮灭成像"模式,超声成像的原理为"杜普勒成像",往往通过黑白以及彩色两种方式来成像的。就以X射线成像的基本原理来看,当该类型射线穿过某一具象化的物质时,部分光子被吸收,其强度呈指数趋势衰减,此时,未经吸收的光子穿过物体后被检测设备所接收,这样便形成了图像[2]。

在以往,菲林影像技术是利用感光材料银化学感光物成像的,现代的医学影像技术是基于以往的技术手段之上升级而来的,尤其是数字化成像设备的出现,使得基于先进技术方法的放射科室无需在暗室之中进行影像操作。实质上,普通的X线的摄影经历了诸多借鉴的演变,最开始的影像成像技术方法是"屏-胶"体系,并在技术升级后,转换为暗室技术,后来,直至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涌现了数字化摄影技术以及激光打印胶片技术等等,这些不同种类的影像技术成像方法为现代医学注入了活力[3]。医学成像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极佳的医疗辅助手段用于诊疗以及疾病治疗的过程中,相关技术方法也可以被应用于生命科学项目的研究过程之中,促进我国整体医疗水平的提升。

2 不同的影像技术成像方法的实践特征及其优势研究

在医疗诊断临床过程中了解到,针对不同的人体系统以及解剖部位,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影像技术成像方法。实际上,由于各种类型的成像技术的原理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图像特征较为不同,所以在利用其给出医疗诊断结果的依据也有所不同。所以,需要根据所要诊断的医疗项目,来选择诊断价值较高的影像技术成像方法来辅以临床医疗决策。

2.1深入了解各类型影像检查技术成像方法的特点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不同的成像技术的综合应用较为关键,因为往往一种影像技术成像方法并不能精准地判断出患者的疾病种类及其病变的特征,所以,需要凭借临床经验以及技术诊疗方法来进一步确定医疗结论。多项影像技术成像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提升临床诊断的效率及其质量。事实上,选择科学的影像检查方法是在了解各类型技术手段的基础上而来的,就比如,呼吸系统疾病检查最恰当的医疗检查方法则是X线胸部摄影结合CT扫描,选择最佳的影像检查技术,不仅能够节约检查时间,还能够降低患者疾病医疗检查的经济成本。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需要医疗机构当中相关技术人员的助力,技术人员不仅要不断吸收新的技术知识、理论知识等,还要深入研究成像技术的成像方法,进而提升医疗诊断的精度,使其诊断结果更具价值。

2.2关键影像技术的成像方法及其实践效能分析 从临床诊疗以及影像技术操作的工作经验来看,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所得出的诊疗结果更为精准,因为这种技术是应用于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是一种具备划时代意义的医学诊断技术。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手段的应用过程中,融合了快速变化的梯度磁场的应用,从而提升了核磁共振成像的速率,使得"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手段更广泛地应用在医疗临床诊断以及类似项目的科学研究领域之中,促进我国医疗科学诊断方面的快速发展。此外,以"CT成像"方法的原理来分析,该技术手段的检查较为快捷,将其应用在CE结肠成像诊断等项目中,具备较高的实践价值,因其不会对患者的身体状况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较为精准地显示出患者肠管病变的基本情况,有利于及时进行病患诊疗处理。

总之,通过针对影像技术成像方法的深入了解,能够明确这样一个现实问题,对于医疗领域而言,某一疾病的临床检查处理,需要确定所应使用的成像技术后,在进一步选用恰当的检查方法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临床诊断的准确度要高很多,这样能够保证所给出的医疗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助于我国医疗健康服务质量的提升。另外,从事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要不断补充自身的临床知识以及影像诊断知识,掌握必要的影像技术成像方法,并能够灵活地运用不同类型的技术方法,从而更好地驾驭影像技术手段来为现代医疗领域服务。

参考文献:

[1]武林会,赵会娟,易茜,等.用于提高成像灵敏度的区域DOT/FMT混合成像方法[J].光学学报,2013,10(10):109-113.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第2篇

[关键词] 数字成像;胃肠道;传统成像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69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42-02

胃肠道疾病目前以口服或灌注硫酸剂造影及肠镜检查为主要筛查手段,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图像后处理及激光照相技术开发的完善,已能对胃肠道微皱襞的微细解剖学结构及微小病变提示率明显提高。数字化胃肠机是用来检查胃肠道疾病的X线检查设备,可在透视同时无需曝光即可在工作站上储存图像,同时可进行透视以及部分血管性和非血管性介入治疗的操作,数字胃肠机支持标准DICOM接口,可以方便地拉入PACS系统,进行远程传输。现收集2013年6月――2013年7月来我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50例患者,男84例,女66例,均行低剂量透视及传统钡剂透视检查,现将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对象 收集2013年6月――2013年7月来我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50例患者,男84例,女66例;年龄16-85岁,平均54岁;其中单纯食管造影患者48例,上消化道造影患者70例,结直肠造影患者20例,消化道肿瘤术后复查12例。

1.2 检查设备 日本岛津500mA数字胃肠机(XUD-150L-30F),日本FUJIFILM-4000干式激光像机。

1.3 仪器工作方式 采集单幅图像-每曝光一次只采集一帧图像;序列采集-能根据不同需要制定不同采集计划,每曝光一次可采集多帧图像;采用l-8幅/s摄影方式,对咽、食管、胃肠术后吻合口的观察,怀疑消化道漏患者以及感兴趣部位采用连续摄影方式,并与传统透视所得激光照片相对照。食管造影采用2幅/s-3幅/s的速率,连续采集分别摄取正位、右前斜位、左前斜位或右侧位点片,有病变者摄取卧位点片。胃十二指肠造影时,检查不配合者,采用2幅/s-3幅/s,其他均采用1幅/s的速率摄取图像,摄取仰卧位、仰卧右前斜位、俯卧位、俯卧左后斜位及站立右前斜位点片。钡剂灌肠根据需要摄取各段结肠影像。

1.4 检查结果评价 检查结果均由4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采用双盲法阅读影像结果并做出诊断。

1.5 统计学方法 收集资料,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算出低剂量数字化透视功能连续采集技术所得图像与传统透视所得图像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而观察两种结果之间的相关性。

2 结 果

2.1 150例消化道患者,均顺利完成了数字胃肠机(XUD-150L-30F)下低剂量透视及传统钡剂透视检查,其中检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5例,胃溃疡8例,萎缩性胃炎6例,消化道肿瘤4例,消化道术后吻合口狭窄4例,并和传统钡剂检查相对照,病例具体数目见表1。

2.2 低剂量透视及传统透视检查结果相比,敏感性与特异性均较高,见表2。

3 讨 论

我们使用的日本岛津500mA数字胃肠机(XUD-150L-30F)是一种高清晰的数字化成像系统,具有实时采集和显示图像功能,具有多种采集速率,1幅/s-8幅/s;根据透视定位,消除摄片位置不当;可灵活的选择视野,根据透视定位,将感兴趣区域包括在胶片内,减少病变的遗漏[1]。另外,视野越小,空间分辨率越高,后处理放大失真模糊越小,所以在胃肠道检查中尽可能使用小视野,我们在检查中25cm视野应用最多。

普通胃肠检查,图像受体态及呼吸运动影响,这样导致我们得到的图像对比度差、模糊,从而影响对细微结构的观察、延误诊断。而数字式胃肠造影中,图像后处理系统不受呼吸运动及体态的影响。150例受检患者的2000余幅图像,通过精确的后处理功能的运用,均达到了清晰度最佳的状态,利于阅读。

观察消化道吻合口状况是术后重点了解内容之一,传统钡剂透视不能不能全面、完整记录造影剂流经吻合口的动态图像,而连续摄影能够弥补这一缺陷,同时能选取最有价值最可疑的图像进行保存,还可进行实时交流,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数字化成像结合现代化计算机、激光打印等先进技术,能够做到采集图像迅速、准确,后处理系统使图像达到了高度清晰化,大大提高了图像的分辨率和对比度,提高了病变的显示率。图像的连续采集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可发现组织器官的功能异常及病变存在,及时为患者提供较准确的检查结果。同时,数字成像胃肠道检查,X线辐射量是普通X线机的1/3-1/5,病人接受X线剂量少,减少了病人的身体损伤[2-3]。

参考文献

[1] 刘毛清.再论影像学综合诊断优选应用问题[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6,12(3):132-133.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第3篇

[关键词]超声检测;妇产科;应用发展

1超声检查技术在妇产科应用途径的发展

超声技术是一种高科技技术,是从20世纪开始发展起来的。超声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超声技术刚发展起来的时期,不仅在中国,包括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等科技型国家都投来注视的目光。超声检查技术的发展主要应用在化工、食品、生物、医学方面。近几年,在医学上的应用尤其是妇产科的应用得到了重大突破,也给妇产科的检查方式开拓了新的领域。女性的内生殖器多数是软组织器官,内部软组织器官在医学检查X线下无法显示影像,此时超声检查技术作为妇产科临床主要的检查方法之一,为妇产科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支持。由于妇产科的特殊性,这项技术也担负着协助诊疗的重要作用。超声检查技术是妇科疾病的诊断和鉴别的重要理论依据,例如在产科方面,产科胎儿畸形的筛查以及胎儿发育都是重要阶段,超声检查技术在这一阶段也为医师提供了大量有用的信息[1]。我国提倡“优生优育”,超声检查则在其中起到了检测作用。另外超声检查技术在妇产科其他各方面检查都提供了重要支持:阴道相关疾病、宫腔相关疾病、腹腔相关疾病等等。它的广泛应用大力推动了妇产科检查和诊断的综合发展,因此合理正确应用超声将是临床以及妇产科的全新课题。

2超声检查技术在妇产科应用最新进展

超声检查技术近几年的重要进展主要体现在自身技术方面,近几年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超声探头的进步以及晶片制作工艺的改善。相比于之前,超声探头逐渐缩小,更为轻巧灵活。由此,其在妇产科超声检查中,其方式也有进步,以前妇产科应用的是单纯腹壁超声检查,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多种检查途径,其适应了妇产科各种检查手段,自身不断修订翻新。超声检查技术在妇产科临床检查中具有实时、价廉、无创伤、可重复等巨大优势,技术也不断提升,在分辨率方面也有重大突破,不断创新推出新颖的检查方式,为医师及临床诊断提供精确、合理、科学的影像信息。妇科应用超声诊断有其特殊性,诊断的正确性对诊断结果有较大影响,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专业医生的临床知识以及对相关疾病的了解程度,只要有超强的专业水平以及广阔的医疗知识,才能在诊断上做到精、准。

2.1介入性超声技术的应用

介入性超声技术即interventionalultrasound。是现代超声在医学应该上超声技术的一个分支,在1983年哥本哈根世界介入性超声学术会议上被正式确定。其检查原理是通过超声显像进行引导,将穿刺针、导管、药物或操作器械等正确放置到需要检查的病患患处[2]。是妇产科中主要针对囊腔、体腔或经特定部位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种重要技术。在1988年相关文献报道中提到:介入超声技术正式在妇产科应用。从此项技术正式应用于妇产科之后,被各国医疗机构关注引进,并将此项技术广泛应用在妇产科领域,使原本需要通过手术治疗才能治愈的疾病,在此技术的协助下得到保守治疗,免除患者的治疗痛苦。介入性超声在妇产科的应用有效弥补了影像学诊断方面的缺陷,提高了诊断的精确性和正确性,避免了操作的盲目性,有效缩短检测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也减少了患者就诊时间,使得在相同时间内科室可以接纳更多的患者。近年来超声引导下的介入诊断和治疗发展迅速,也带动了科室及医院的整体发展。近年来彩色血流显示技术也被引入,如此可在诊断治疗中有效避开大血管,让介入性治疗的安全得到更大的保障,另外也在检查中使取材的代表性更强。相信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新仪器不断被推出,超声介入诊断与治疗在妇产科将会更广泛的被应用,也能更快进步。

2.2三维超声技术在妇产临床中的应用

三维超声技术(three-dimensionalultrasono-graphy)是医学影像学中一门新技术。其最早开始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究其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包括A超、M超、B超、彩色多普勒超声[3]。近年随着计算机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三维超声成像技术日益成熟,被广泛应用于医学中,特别是妇产科临床检查中,三维超声检查最新最新推出了三维新技术,将普通二维超声诊断仪的呈现途径由二维提升为三维,其表面重建成像对于不同灰阶进行分割,能够精确反映相关组织的结构轮廓。在临床中适用于膀胱、胆囊等部位,在妇产科中应用于子宫、胎儿等含液性的空腔结构,另外也可广泛应用于被液体环绕的组织和器官。因此,三维超声技术在妇产科的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在产科对子宫胎儿的发育阶段检测和监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三维超声技术是介入性超声技术在引用和应用于妇产科检查之后的又一个重大突破。

2.3超声造影技术在妇产科临床检查中的价值

超声造影技术又称为声学造影技术,该技术在妇产科检查中有很高的价值,其主要是利用造影剂通过增强后散射回声的方法,来提高超声技术妇产科临床诊断的分辨力、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技术[4]。在设备仪器改进的基础上,新的造影剂技术的更新,使造影技术更上一层楼。现有的造影技术已经能够显著增强心肌、肝、肾、血管等器官的影像效果以及血液流动产生的多普勒信号,能够清晰显示正常的组织器官与产生病变的组织器官的血液流动情况,这一新的技术使超声诊断技术步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在造影技术的第三次革命中除了比较常规的造影波成像以外,还包括其他多种造影技术其主要成像方式包括:间歇式、反脉冲谐式、低机械指数式、能量对比式、造影剂爆破式等等。其在妇产科检查中常用两种成像方法:①造影剂爆破法:当局限于第一代造影剂使,一般用爆破微泡的方法,观察造影剂分布在血管器官和组织中的动态信息,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获得丰富的谐波信息;在观察心肌血液灌注的图像是,一般通过心电波触发的方式来爆破,然后对比相关的谐波来达到成像的目的;在观察肝脏等器官时,一般用手动的方式触发,来获取造影剂灌注肿瘤是的实时图像。②低机械指数法:当发射超声的时候,如果机械指数MI低于0.15,称之为低机械指数。采用这种低能量的超声波造影的技术被称为低机械指数造影。在这种技术中,主要使用第二代造影剂。

3超声检查技术在妇产科应用的前景展望

未来超声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超声技术也必定存在一片蓬勃的前景,对此应该充满信心。医疗体系的逐渐完善,相关技术的研究创新都会给超声医学带来一片新的明天,这也正说明了综合学科的发展与其相关科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随着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超声检查技术不管是从图像质量还是检查精度上都会有质的提升。超声检查的图像质量一定会有一个本质的提升[5]。现有的图像处理技术正在朝三维、四维甚至更多维度的方向发展,可以预见某一天,新的图像成像技术一定会让超声图像更加真实,直观。近年来超声医学技术在实际临床的诊断和医疗决策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该文中,就超声中的三维成像技术、介入超声技术、腔内超声技术与声学造影技术的未来发展的方向做了简单的探讨。而其中的三维成像技术现在已经广泛的应用在临床的检查中。正是由于图像处理技术的进步与计算机信息存贮的提高才能够使三维技术更加成熟。目前而言,三维技术已经能够成熟应用于心血管系统,器官的解剖检查当中。总的来说,随着技术的发展、医学治疗领域的进步,超声检查技术一定在将来走入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

4结语

超声技术是一种高科技技术,在妇产科的诊断和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女性生理健康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都有显著的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医疗手段的进步,超声检查技术在未来会有一片新的前景。其中三维超声技术正广泛的应用于妇产科临床检查中。现如今超声检查的地位只是辅助科室,但是不能够忽略超声技术的重要性,超声医学技术的研究和探索是应该继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孙寒冰.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在妇产科急腹症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探究[J].当代医学,2016(27):58.

[2]肖琴.超声影像检查技术在妇产科急腹症临床诊断的应用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6):3068-3069.

[3]陈剑敏,余桂云,覃碧芳.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在妇产科急腹症临床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6(5):66-67.

[4]陈秀兰.超声影像学检查技术在妇产科急腹症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探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7):197.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第4篇

本文作者:彭晓琼刘丽萍蒲大容工作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科

精选教学内容

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属于医学继续教育范畴,其培训对象大多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医生,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接受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新技术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依据全科医生“宽、浅”的原则[1],作者对教学内容进行如下改革。重视超声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超声诊断基础虽不是教学大纲的重点,但却是教学的难点,该部分内容在整个课程讲解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授课过程中应重视和加强超声医学基础理论的讲授,适当增加介绍与成像有关的知识,让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的基层医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超声成像原理有初步认识,并在讲解中将原理见之于超声图像,并结合临床,引导学生总结出超声检查临床应用范围及其局限性,有助于他们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选择有效的检查技术,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如讲解B型超声成像原理,其是由多束超声波传播过程所遇到的各界面的回声构成,每一界面回声对应一个光点,光点的明暗程度表示回声的多少。如没有反射就没有回声,B型超声图像上就没有光点,呈黑色,称无回声型,如清澈的胆汁、尿液以及病理性的胸腹水等。这样一讲,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人体囊性组织多呈无回声,实性组织多呈低回声或中等回声,而气体、骨骼等组织与其他组织所形成界面时会呈全反射型,这样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根据全反射原理,学生们也容易推导出超声检查的局限性,肺部及骨骼系统病变的超声诊断效果就不如X射线检查。气体是影响超声诊断的最主要因素,所以胃肠道气体的干扰会影响腹部脏器的超声诊断。相反,除肺部、骨骼及含气空腔脏器如胃肠道外,全身其他囊实性脏器或组织都适合应用超声检查[2]。常见病、多发病的超声诊断是教学的重点从专业上讲,全科医生主要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和明确诊断的慢性疾病的医疗服务[3],而不是疑难少见病的诊治。因此,对全科医生的要求比较广博,而不是精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讲解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超声表现以及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如为减少气体干扰,上腹部脏器检查前要禁食、禁水8~12h;检查盆腔脏器,如膀胱、前列腺和子宫附件等需要适度充盈膀胱。全科医生掌握这些基本知识,不仅能够更好地指导患者做好相应的检查准备工作,同时还能提高对超声报告内容的解读能力,而不仅局限于看报告结论。适当介绍超声新技术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学生大多来自基层卫生医疗单位,接受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新技术的机会相对较少。而当今科技日新月异,超声技术不断更新。目前,主要有内镜超声、介入超声、术中超声、血管内超声及三维立体超声、超声造影成像等新技术和新方法。这些新技术大大促进了临床诊断及治疗水平[4]。如内镜超声可较好地显示胃肠肿瘤病变的所在部位和范围,还可克服肠腔气体及相邻骨骼干扰的缺点,提高对胰腺头部病变的诊断[5]。超声定位下穿刺活检较方便、准确,并可在超声引导下插管、引流等,减少手术创伤。因此,在超声医学教学过程中适当讲授新知识、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全科医生对超声应用的认识,对其以后的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6-8]。

改革教学手段及方法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保证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质量。多媒体教学教育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视、听并用的理解记忆率远远大于单看和单听的记忆率[9]。多媒体教学具有趣味性、娱乐性、科学性和声文图像并茂等特点,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能够较好地模拟动态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能较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同时,其图像质量高、片源选择余地大,使用方便,减少了教师板书书写时间,是目前教学的主要模式[10-12]。对于课堂上受到限制无法展开授课的内容和技术,如超声的新技术和新进展,如三维及四维超声、声学造影,超声引导下肝、肾、肺穿刺,静脉导管植入等用录像片和多媒体教学作介绍,既形象直观,又可反复播放,丰富和扩大了教学的知识层面,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今后多媒体教学的临床应用打下基础。比较影像学(comparingimaging,CI)的教学CI是指对疾病的影像学诊断采用最有效、最能获取准确诊断价值的、优先的影像学诊断方法[13]。其是以掌握多种影像检查为基础,每种影像检查手段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这就要求超声学带教教师在原有超声医学教学内容基础上适当介绍该疾病的其他影像表现和相关影像检查间的异同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什么情况下最适宜做超声检查,什么情况下不适合,熟识各种检查手段的优缺点,并学会灵活应用,如在常规条件下肺脏不适宜做超声检查,但一些边缘性病灶超声是可以探及的,而且对于引导穿刺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只有掌握了比较影像学,才能实现优化选择、降低患者就诊费用和不必要的检查带来的损害,同时提高病变检出及诊断的效率[14]。重视机旁见习,充分利用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资源超声医学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形态学科,具有多切面、实时动态显像的特点,B型超声的断面解剖和CT不同,CT都是横断面,而B型超声探头就像一把解剖刀,可以显示人体的任意切面,单靠短时间的课堂理论教学,培训学生对超声图像的理解是很有难度的。因此,必须重视机旁见习,通过在机旁实时观察和思考,加深理解超声图像的形成过程;观察人体内液体、实性软组织、骨骼或结石和气体4种介质的声像图表现;明白B型超声切面图像与人体断层解剖的关系、诊断疾病的原理、适应证和不同检查部位相应的准备工作;懂得超声检查申请单的正确书写和注意事项等,同时也加深对超声诊断报告的解读能力。由于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见习学时短,内容覆盖面广,单靠传统的机旁见习,所见的临床病种有限。而充分利用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资源(pictures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system,PACS),可以极大地提高B型超声见习课的效率[15-16]。目前,大多数医院都有PACS,在超声见习教学过程中可直接从PACS调出很多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典型超声图像,以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各种疾病声像图的认识。总之,从教学经历中,作者认为授课教师必须明确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目的和要求,了解学生特点,以需求为导向,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有限课时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超声医学的认识,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培训质量的目的。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第5篇

[关键词] X线计算机;肾动脉;断层摄影术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2(c)-087-02

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每秒可以采集36幅,层厚仅为0.75 mm的图像,检查时间短,获取的影像具有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肾动脉狭窄是继发高血压的主要病因,肾动脉解剖是腹腔镜外科手术的术前常规应该了解的。DSA检查是有创性的,一般患者难以接受。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发展,各种重建软件技术的成熟,使CT检查技术有了突破,为临床的治疗提供较精确的丰富的影像信息[2]。本研究探讨16排螺旋CT在肾动脉检查中的应用,进一步认识多层螺旋CT对肾动脉的显示价值和临床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搜集2006年1~4月在我院行腹部增强,无肾脏疾病患者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36~72岁,平均48岁。

1.2扫描方法

采用西门子SOMATON SENSATION 16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检查,以3.0 ml/s的流速注入90 ml优维显300,腹主动脉自动跟踪技术,Triger 80 Hu。扫描范围为膈顶至双肾下级,扫描参数为:120 kV,160 mAs,准直器宽度0.75 mm,重建层厚1.0 mm,重叠0.5 mm,进床速度12.0 mm/圈,旋转时间0.75 s/圈。卷积函数值B20f,FOV160 mm,扫描时间为9.6~13 s,整个检查过程约5 min。

1.3图像后处理及显示方法

将图像传至后处理工作站内进行图像重建。①重建方法有: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技术(VRT)充分显示肾动脉主干及其3级分支。②利用3D内的EDITOR编辑软件进行后处理及剪切去除密度高的骨骼等组织,只剩下血管组织。重新进行VRT技术重建,相当于DSA检查的减影一样。③Inspase:去骨VRT技术。

2 结果

60例患者CTA检查顺利完成,无特别不适。将获取的原始图像分别以MIP、VRT技术进行重建,均获得满意的血管显示,清晰地显示两侧的肾动脉133支,133支肾动脉均清晰显示。其中:6例左肾动脉2支,5例右肾动脉2支。双侧各2支肾动脉1例,双侧各1支肾动脉48例。

各种重建影像均可清晰显示肾动脉从主动脉起始部至3级分支的血管外形、管腔内径以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位置关系,能显示血管有无变细、扭曲、局部狭窄和受压等异常改变,有无侧支血供等改变,并可见管壁的钙化点。

VRT成像可清晰直观地显示肾动脉与主动脉的关系,肾动脉本身的解剖变异,显示肾动脉全程血管的三维立体的走行形态有无异常及有无受压等的改变。

MIP能显示肾动脉的形态及有无狭窄、受压等改变,并可将某支血管全程显示在一幅图像内,可测量管径。

3讨论

目前评价肾动脉的方法很多,有超声、DSA、MRI及MSCT等影像学检查方法。DSA检查作为血管病变诊断的金标准,因其是有创性的,患者较难接受。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发展,其获取的影像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大大提高[3],对DSA检查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MRI扫描时间长,费用高,患者局限性大对肾动脉的显示也受到MSCT的挑战。超声检查的限度是不能整体清晰显示肾动脉的解剖图像,对肾动脉分支狭窄的诊断困难,检查结果受检查者的工作经验影响大[3,4]。

图像重建后处理技术是显示肾动脉的关键。横断面图像上虽然可以观察到肾动脉,并可测量管径的大小,但只是一个断面的情况,不能直观地显示血管的形态。而MIP、VRT等则可以直观显示血管的形态和管腔。①MIP能获得与传统DSA造影检查相似的图像,并可以旋转观察,保存显示较佳的图像,容易为临床医生接受。可进行多轴位的转动,能最佳地显示肾动脉的形态走行,为诊断提供更多的影像信息。②VRT是最高级的三维容积再现技术,可100%利用容积扫描数据,能清晰显示肾动脉的三维空间关系,血管有较好的连续性,图像细腻、逼真,有较强立体感。在VRT显示技术中适当调整的CT阈值和色彩,使肾动脉能在与腹部血管互相重叠的状态下清晰可辨,较好地显示血管及组织结构的关系。③在做去除骨骼组织编辑时应选择最佳的骨骼的CT阈值和血管的CT阈值,在编辑中应当熟悉肾动脉的解剖位置与相邻组织结构的关系,这样编辑剪裁时就不会将肾动脉剪裁掉,又可以完成暴露肾动脉,所显示的影像就没有失真等现象,可为临床诊断更直观的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

多层螺旋CT是唯一可以显示血管壁有无钙化的检查手段。CTA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技术,可以直观立体地显示肾动脉的全貌,一次注射可以显示腹部多支血管,所用造影剂的量较DSA检查要少,患者所接受的辐射也少。相对风险及痛苦性小,费用较低,患者易于接受[5] 。应用各种后处理重建技术进行多角度、多轴位、多平面地观察显示肾动脉,可清晰显示血管的粗细形态,走行异常及扭曲狭窄情况。在VRT后处理技术应用时受操作者的技术熟练程度的影响,这些都需要有待进一步提高。总之,作为一种检查手段,CTA对肾动脉的显示不失为一种较理想的检查方法,并且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惠民,于红.颅内血管病变CTA综合评价[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22(2):97-100.

[2]Rankin SC.CT angiography[J].Eur Radiol,1999,9(2):297-310.

[3]周福德,王海燕.肾动脉狭窄的无创检查研究进展[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2,18(4):306-308.

[4]Brink JA.Technical aspects of helical CT[J].Radiol Clin North Am,1995,33(5):825-841.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第6篇

目的讨论并分析在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中CTU技术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30例泌尿系统疾病或有泌尿系统症状的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CTU在这些患者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情况和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在各期图像上,均可以显示出所有患者泌尿系统各部分的结构和形态,取得的造影效果较为理想。结论CTU操作简便,图像清晰,可以为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值得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应用。

关键词:

泌尿系统诊断;CTU技术;应用

影像学检查为泌尿系统疾病重要辅助检查方案,早期多行X线静脉尿路造影(IVU),但抗肠气干扰能力差、显示率低,因此迅速被多层螺旋CTU取代[1-2]。本研究为了讨论并分析在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中CTU技术的应用及临床效果,特作如下研究,现将详细情况介绍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30例泌尿系统疾病或有泌尿系统症状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本次研究的纳入标准,30例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的年龄为45岁~53岁,大部分出现尿频、尿痛、血尿等症状。

1.2方法

1.2.1患者准备在进行扫描操作前三个小时,嘱咐患者将1200mL生理盐水+300mL甘露醇的混合液1500mL饮完,最大限度地将粪便排出。在进行扫描操作前半小时至一小时,指导患者开始憋尿,将相关注意事项介绍清楚。此外,还要指导患者将身上所佩戴的金属物摘掉。在开始进行扫描前三分钟静推速尿10mg,最大限度地确保肾盂、输尿管、膀胱保持充盈状态,进而使图像质量大幅度提高。

1.2.2扫描方法首先,采用螺旋CT对30例研究对象进行腹盆腔平扫,将5mm设置为层厚的参数,扫描矩阵设定为512×512,螺距pitch:1.375:1,将200mA设置为电流参数,将120kv设置为管电压参数;行增强CT扫描,将5mm设置为层厚的参数,扫描矩阵设定为512×512,将140kV设置为管电压的参数;将碘海醇作为造影剂,大约使用85~100mL,将3ml/s设置为流速,通过肘正中静脉给药;完成给药操作后,于动脉期进行手动触发扫描,将120HU设定为触发阈值,肾实质期扫描于40~60s后进行,肾平衡期扫描于100s~120s后进行。值得注意的是,需要在掌握研究对象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对间隔时间进行合理的调整。延迟扫描于450~900s后进行,若因泌尿系统全程造影剂充盈对扫描效果造成影响,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延长扫描的时间,直至取得理想的显影效果。

1.2.3图像处理增强、延迟扫描数据采用1.25mm层厚重建,将具体数据传送到ADW4.4系统工作站,在掌握临床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实施图像相应的处理,诊断疾病[3]。

2结果

在各期图像上,均可以显示出所有患者泌尿系统各部分的结构和形态,取得的造影效果较为理想。30例患者中,结石8例,其中2例合并输尿管先天畸形、肾盂输尿管积水,4例合并肾盂、输尿管积水;输尿管先天畸形2例;泌尿系占位3例;肾脏囊肿2例,其中7例伴肾盂明显受压变形;无异常改变3例。

3讨论

对于泌尿系统疾病,以往采用IVU、逆行尿路造影、B超、普通CT和MRU检查,均有不足之处[4]。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与数字化设备的更新,CT尿路造影(CTU)广泛应用于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中,日益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并在泌尿系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1方法具有简便性相较于其他检查方法,实施CTU检查,可以大大缩短消耗的时间。在完成平扫、动脉、静脉扫描后,检查者就可以自行下床活动。在检查的整个过程中,不会导致逆行插管、腹部压迫情况的发生,不会使检查者因此感受到不舒服。此外,完成一次检查后,基本上就可以对所有图像进行相应的处理,便可以将检查者泌尿系统的相应情况清晰地显示出来,取得的图像效果较为理想。不过相较于其他检查方法,实施CTU检查需要检查者付比较高的检查费用[5]。3.2成像效果佳多排CT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当中,亚秒级的16层螺旋扫描以及其强大的后处理功能,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图像的高分辨率,还有助于实现三维重建成像。CPR可以在一个平面上展示迂曲的输尿管,不仅可以将输尿管的具体情况直观地显示出来,还可以将管内是否存在肿瘤性病变直观地显示出来,这样便于临床从整体角度观察整个病变。而MIP则可以完全显示出高密度的钙化病灶;VR可以将膀胱、输尿管、肾盂的具体情况比较直观地显示出来,且还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泌尿系统不同的畸形情况;MPR能够实现矢状或冠状方向的重建[6-8]。

3.3临床应用范围广泛,提供信息多,给检查者造成的影响小相较于其他检查,实施CTU技术,可以扩大检查的范围,不仅可以对先天畸形、炎症进行检查,还可以对泌尿系统结石或者肿瘤进行检查,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某些病灶漏诊情况的发生,可以为后续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不少实践结果提示,对泌尿系统疾病患者或者可能有患上泌尿系统疾病的患者实施检查时,若实施CTU技术,则还可以将两种以上相对独立的病变发现出来。此外,检查时实施CTU技术,检查的项目也比较全,因在尿路成像之前,所有的病灶就已经完成了平扫和增强扫描,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临床医生诊断疾病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利于提高诊断率[9]。相较于传统的诊断方法,在检查中实施CTU技术,给检查者造成的痛苦比较小,在某个阶段还不会对检查者活动造成限制,检查者的检查依从性较高[10]。综上所述,CTU操作简便,图像清晰,可以为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值得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军,彭世波,鞠文,等.逆行尿路造影在现代影像学中对肾盂输尿管连接部阻梗的诊断价值[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1,22.

[2]王富山.64层螺旋CT尿路成像技术在泌尿系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刊,2014,41:03.

[3]汪训保.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泌尿系疾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23(1):461-462.

[4]陈云璇.64层螺旋CT尿路造影对膀胱疾病的诊断价值[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2(4):443-445.

[5]王晓玲,陈绍红.泌尿系疾病的影像学诊断[J].放射学实践,2011,26(5):522-525.

[6]卢向彬,周鑫,史浩.CTA、CTU联合应用在泌尿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07):112-114,133.

[7]白艳,孙仁荣.CTA、CTU联合应用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05):2025.

[8]唐昌会.64层螺旋CT造影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9):1007-1008.

[9]曹雅杰,夏洪波,王静,等.多层螺旋低张CTU与低张IVP合用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附78例报告)[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4(06):88-89.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第7篇

1 设计与使用方法

1.1 影像检查护理记录单的设计

本着确保患者安全、明确责任、直观实用,书写简便、方便交接的设计理念,认真研究我院影像特殊检查的特点、影像检查的要求,最终形成影像检查护理记录单。其内容涵盖患者的一般信息、病情特点、检查的特殊要求以及用药剂量及使用方法、用药时间、用药观察记录等内容,见下表:

1.2 使用方法

凡是为患者提供特殊影像检查时使用影像检查护理记录单,检查完毕随检查报告单至临床病历中,供主管医生参阅。

2 应用效果

自2011年11月在我院影像科使用影像检查护理记录单以来,病区和影像科对患者的检查方式、用药等大量信息进行及时、正确的传递、沟通和交接,有效的保障了检查用药的安全,体现了患者检查的动态与连续性,保障了医护记录的吻合,充分显示了记录单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可靠性[3]。自使用影像检查护理记录单以来,未发生一例由医护人员操作、查对及观察记录不及时、交接不详而引发的安全隐患和纠纷,完善了影像检查流程,规范了影像科检查护理记录,强化了医护人员的安全服务意识,明确责任划分,避免医疗纠纷,有效地促进了影像科检查及护理质量的提高,杜绝安全隐患,在保障患者安全检查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7年将“患者交接”问题列为“患者安全”中前三位被关注的焦点之一,认为病房之间、医护人员之间、或医护各组内部交接时,沟通裂痕会导致对患者服务严重的联系中断、治疗不当及潜在伤害。国内学者也认为患者在交接管理中应首先找到关键交接点,分析交接类型和内容,提高交接质量,从而使传递的信息损失最小化[4]。从而提高患者诊治效率,降低医疗风险。总之,影像检查护理记录单营造了病区、影像科、患者互赢的局面,有效地减少了检查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为更好地推进优质服务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下一步我们将影像检查护理记录单与医院的信息管理化系统衔接,利用信息系统传递影像检查流程,使信息传递更为准确、便捷,进一步完善特殊检查风险管理,以确保影像检查工作的安全与质量。

参考文献:

[1] 白人驹,马大庆.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13

[2] 张晓明.护理记录行为与依法维权意识的调查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02,19(2):22-23.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第8篇



【摘要】 目的 根据PACS与RIS和HIS的整合应用来分析数字化建设在放射科及医院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以某病员入院挂号开始至影像学检查结束为例说明。结果 PACS与RIS和HIS的整合应用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结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PACS与RIS和HIS的整合应用技术会变得更加成熟。

【关键词】 PACS; RIS; HIS; 整合应用

随着计算机及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我科目前引进并成熟应用了PACS(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及RIS(放射科信息系统)并通过与HIS(医院信息系统)的整合应用,通过各系统间的相互协调、整合应用真正实现了图片与诊断信息共享、无纸无胶片化,为各科室间的相互协作,医院间资源的相互交流与协作以及医学影像专业的教学,实习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1]。本文就此类应用结合我科实际操作体会进行初步的阐述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硬件配置:PACS服务器,RIS服务器,影像存储器,工作站,影像检查设备及网络构件等。

112 软件:天健PACS操作系统,天健RIS操作系统,图文报告系统及影像处理系统等。

12 方法 以我院收治的某病员为例,进入医院挂号到放射科登记做影像检查图像存储图像阅读分析报告及教学等其他用途。

患者进入医院后,通过HIS系统进行挂号开单,而后到放射科进行所需要的检查,而RIS是HIS的子系统,并可通过HIS实现与医院其他科室子信息系统的整合,患者挂号后,进入了挂号信息系统,即拥有一个独立的看病ID号,放射科通过RIS可得知患者的相关信息(例如是到放射科做何检查等),放射科登记人员只需根据ID号提取患者的相关信息并确认,RIS会自动生成放射检查号并传输到放射科的检查设备工作站,此时检查人员只需要呼叫患者并对患者的检查信息进行核对后做好相关的检查,检查完毕后可将图像传输到PACS,此时诊断医生通过PACS得知患者的检查完毕信息后即可根据图像进行分析并作出诊断[2],以后如果需要图片会诊、教学等其他用途可通过影像存储系统调阅。

2 结果

PACS实现可图像的存储与共享,而与HIS的整合实现了医院各科室间的图像与诊断信息等资源的共享及医疗系统平台间的交换共享,融合的信息通过PACS与HIS的整合可实现对各类诊断信息的集体管理,实现了全部共享一个完整统一的检查诊断信息,并可通过该平台实现各科室间的交换与协作,提高了科室内部和各科室间的工作效率。

3 讨论

31 通过PACS与RIS和HIS的整合应用,放射科基本上可以实现无纸无胶片化操作,节约了成本和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临床医生更可以尽快的看到检查的结果,对患者作出诊断和治疗,为患者的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随着各方面技术的成熟应用,相信PACS与RIS和HIS的整合应用一定会造福于患者,推进医学的发展与进步。

32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必将冲击传统的医院的诊断和教学模式[3],随着医院经费的投入必将使PACS和HIS系统更加完善,应用更为熟练,更加有利于医学教学及医院间的合作。

参 考 文 献

[1] 陈克敏,潘自来,谢吉瑞金医院的PACS建设和应用临床放射学,2003,22(5):43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