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赏析八篇

时间:2022-02-03 21:25:18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第1篇

1 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意义

近两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大学生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多,这也给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带来了相应的威胁。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作为高校应该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相应的引导,为大学生构建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除此之外,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需求,是加强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以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与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虽然大多数的高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但是只是配备了相应的人员,但是却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没有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导致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可,许多学生不愿意主动去咨询相关问题,怕同学或者老师认为自己有心理疾病。因此,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不强,除此之外,许多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不够,不能够很好的把握相应的工作方法,总是被动的等待学生来咨询,这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顺利的开展。

2.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不专业,根基不牢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需要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来作为支撑的,但是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中,普遍存在心理健康理论研究不够专业,根基不牢的问题,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相应的问题,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明确的引导,也缺乏研究检测的手段和固定时间的保证。除此之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不够,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研究不到位,这就给整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带来了相应的难度,不能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有效的指导。

2.3 人际交往复杂化

现今,大学生由于正处于步入社会的关键时期,他们很希望自己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他们又缺乏相应的交往技巧,使得他们常常会陷入交往的误区。因此,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出现自卑和缺乏自信的状况,他们不愿意与人相处,常常独来独往,做事情的时候也是畏首畏尾,时间一久就会使得学生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下降。有些学生对外人有很强的戒备心,不敢与人相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心理出现问题。

2.4 师资力量薄弱

在高校中,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学科的开设较少,并且教育部门也没有在这方面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这就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学生没有办法从中获得更多的心理辅导。在我国,心理辅导的教师只需要掌握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教育的技巧,并能够运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测量工具就足够了,但是有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还是由一些德育的教师来兼任的,他们对心理教育的理论还不够精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5 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不力

在许多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不够广阔,一些高校没有设立相应的实体平台,只是通过网站的方式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就使得一些不常上网的学生无法得到相应的心理疏导。除此之外,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往往会存在网页上的文章较为陈旧,网页上的内容更新较慢,许多内容都是已经过时的,这就使得整个心理健康教育无法真正的发挥作用。一些网站上的内容较为凌乱,没有针对性,这就使得心理教育工作开展存在相应的困难,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3 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策略

3.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由于观念是人们开展行为的基础,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教师应该首先提高自身的认识,要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要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作为高校的管理人员应该转变心理健康教育较为落后的观念,要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础,为学生创造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环境,使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除此之外,心理健康教育要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贯穿于整个高校的教学中,使高校的各项工作能够服务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从而提高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治疗。

3.2 设立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目前,许多的高校大学生的心理普遍存在不够健康的问题,他们很难客观的去评价自己,但是设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去正确的认识自己,使他们可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客观的评价,并且能够很坦然的了解自我的心理状况。因此,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对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应该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来培养学生心理素养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使学生能够在不断的学习中认识自己,具备情绪调控和心理保健的能力,从根本上使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完善自身的心理缺陷。

3.3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要做好专兼职队伍的建设,不断的完善教师的专业化,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要采取积极开展专、兼职教师的培训来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断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水平,并且把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计划加入到高校整个的工作范围中。要重视对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业务指导,能使教师做到执证上岗,重视心理健康教师的培养,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提高他们专业化的水平,从而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的开展。除此之外,学校注重加强对心理社团等学生团体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培训,指导学生将团体辅导等技术灵活运用到学生活动的过程中。他们与同学共同生活在一起,克服了学校或学院教师进行心理辅导的时间、地域、语言等因素的限制,他们将团体辅导技术应用在日常的生活园区、班级、社团等活动 中,在日常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知识等,成为离同学最近、覆盖面最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

3.4 建立监督体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向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不能够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要确保整个工作的质量。因此,要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保质保量,应该充分发挥行政监督能力,要做好评估检查工作,把评估检查工作纳入到高校教育的总体评估中。学校在心理健康评估体系的建立中,不能够只是局限在教师的能力和硬件设施的完善上面,而应该更加准确的反映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状况上面,要引导学生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高校要能够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来完善心理评估能力,把评估所得的结果进行及时的报告,并且反馈给学校和学生,从而制定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力度提高。

3.5 规范化管理,高校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现今,许多高校虽然建立了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但是大多都是附属于教育行政的机构,并且一些高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这就使得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运作不够规范。因此,高校应该规范管理,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该有效的规划和组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不但有利于教师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还可以使整个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得到完善。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因此,想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设立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建立监督体系。除此之外,要规范化管理,高校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廖迎春,周爱云,曾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力原因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6).

[2]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J].教育部政报,2001,(5).

[3]魏鹏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对策分析[J].文教资料,2007,(27).

[4]江立成,魏婷.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第2篇

引言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过程中,需要根据心理健康问题和思政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来判断高校思政心理素质的健康教育模式和应用标准。具体分析教育思政模式,找出实际中可能存在的不适应性,提出有效的解决模式。判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结合思政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不断促进,不断增进,不断提升,以实效发展,获取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发展,明确高校心理健康素质和思想政治的教育协同性。

一、高校思政心理综合素质教育模式的协同依据分析

(一)协同依据的理论分析

协同分析中,依照具体的条件要求,分析构造的系统标准。结合各自系统建设的要求,分析相互之间的作用,以及分析共同作用的协同作用。以有效的协调统一进行有序的判断,研究综合的自我结果设计,强调系统部分之间的互动配合,协调,分析整体系统的无序和转化过程,判断新功能、超越新功能的实际情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分析中,依照思政教育模式的分析过程,判断独立、子系统的分析,调整各自不同的理论基础关系,调整解决层面上的各类问题。判断层面、教育内容上的重点特征,研究教育目标的个性化发展要求。依照协同性进行效应系统的优化,从整体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标准进行针对分析,判断实效应用,获取理论与协调之间的关系[1]。

(二)政策文件的分析

依照《学生教育改革的教育意见》进行分析,判断开展深入化的细致模式,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标的通知》中分析开展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深入的探讨,加强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判断。依照党建十八报告的相关强调标准水平进行分析,逐步加强思政教育的工作改革内容,注重人文思想心理疏导,积极拓展社会心理思维模式。大学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分析中,需要高度重视政府关注理念,呼吁出台符合该系列的文件建设要求。依照大学思政教育的实际情况,加强改革思政观念工作的力度,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出台有效的社会心理模式。依照大学生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模式,出台合理的文件政策分析,落实思政教育与心理素质的结合,紧密落实工作新格局,加强思政文件相关内容的协同性,调整落实相关支撑模式。

(三)显示思想内容的分析

在思政教育分析过程中,需要加强学校思政优良传统模式的构建,面对经济全球化建设,从多元角度、尤其是文化多元化的角度获取信息网络的交织建设,对传统思政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教育进行提升,分析思政教育的具体模式、方法和手段,尽可能的满足新时期的综合建设发展要求。分析思政教育的真实性,对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思想迷茫情况进行判断,尽可能的扭转模糊价值思路问题。大学思政教育分析中,需要加强社会综合趋势的判断,对学生社会阅历不足、心理发展不成熟的情况进行调节,尽可能的提升学生就业、人际交往、情感适应不良,及时处理各类困难和挫折问题,以及分析可能产生的各类心理问题。思政教育在协同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协同合作分析,明确证实的具体内容,加强协同教育的问题操作[2]。

二、高校思政党建模式和心理教育评价体系分析

以思政党建思维贯彻模式,调整党建工作的相关重点,重视学校制定的党建工作目标,明确责任书标准原则。依照学校党委委托的责任目标,实施有效的考核标准分析,对各党组织关系进行量化考评分析,从思想政治、组织关系、制度标准、校风班风上进行考核,不断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标准原则,从学校心理教育评价体系上进行分析,调整学校党委计划下的学生党员培养教育标准,落实学生党员的考评思路,重视学生心理品质建设,确定学生发展目标建设计划对学生的有效教育和培养,构建优秀学生党员的积极心理品质。按照校党委考核的学生党员评价标准,坚持每季度开展的全校学生党员组织建设,每年都召开民主会议,坚持每学期的学生党课建设。依照作风建设的过程,分析实施学生党员全局化的考核分析,充分带动学生党建思政教育的全局化发展,以点带面,重视学生党员建设质量和标准水平分析,将学生的思政教育打开局面,充分结合学生良好的心理机制,共同构建一支优秀的心理健康的学生党员队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效性的综合发展应用。

三、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综合教育原则分析

高校坚持以“人本思想”的原则,是重视民族历史文化建设,落实科学教育的综合关键思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意识。达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文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引领学生自我成长、自我进步的思想,可以构建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因为坚持人本思想,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重视教育发展,重视教育目标的建设,可以明确教育最基本的意义。而依照高校思政教育、心理教育的综合标准,以“一切学生”为根本,以“一切学生”为要求,为“一切学生”,为“学生一切”,这些原则的把握都可以加强主体价值的观念思维创新,以健康、自由、平等、幸福的综合发展模式,提升思想教育的综合关怀操作,达到学生优秀心理品质的构建。

(一)思政教育的人文思维导向意识建设

按照思政教育模式,不断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人文思维导向意识建设,明确高校教育的发展要求,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的社会心理实践互动分析,以有效的思政教育目标建设,构建学生在政治、经济、文化综合服务心理模式,以高校人文思维价值为导向,调整思政教育的人格分配,目标建设,以及获取人生观、价值观的形式过程,重视学生个性化心理素质的特性建设。在心理素质教育中,需要以有效的政治教育导向、世界观、人生观为思路,调节大学生个性化心理核心价值的建设范围。在思政教育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政活动方式和内容,重视心理素质的调节和引导,分析整体心理素质的发展建设[3]。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综合教育原则的统一。

(二)思政教育对人心理发展水平的激励拓展

按照思政教育模式,激发教育功能的多样化水平,可以充分激发教育思维模式创新,为社会建设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心理健康教育分析中,将高校思政教育合理运用,可以从重视思政教育的思路,调节思想政治教育思路的方向,明确思政教育工作的认识这三方面,依照学生整体发展要求,尽可能的满足大学生的整体需求,运用动态化、发展思维模式,开展有效的思维教育引导,充分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健康的成长意识,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水平,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建设要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高校学生心理教育与思政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一)确定教育对象的基本结合模式分析

按照大学生目前所处的生活发展变革的时展要求,当下在重视社会快速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前提下、大学生培养依照综合价值取向分析的多样化、信息化、竞争化、人际发展等特征,对传统思想的基本观念意识发起挑战。高校在一些安全事件、追求物质利益的思潮案例中,学生心理素质问题与思想问题也日益突出,而从新形式的思政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角度出发,分析正面的选择和挑战,来提升学生心理教育素质水平的建设,以有效的教育发展需求模式拓展,成为目前判断有效结合的相关性和建设性需要。

(二)学生心理教育素质和思政教育内容一致性可结合水平的分析

按照思政教育、心理教育的综合内容一致性,加强思政教育的相关理论分析,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能力发展要求,体会道德心理品质的建设发展。结合高校教育培养有效的、高素质模式的人才模式,加强学生心理教育素质和思政教育的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思想,重视社会责任意识水平,来调节思政教育模式的发展,尽可能的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升综合人才的目标化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内容的一致性的提升和发展[4]。

五、高校学生心理教育素质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

(一)人才培养质量模式分析

按照思政教育的目标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思想观。不断提高学生思政教育综合政治标准,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满足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提升学生心理理念,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建设,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及时预防和化解各类心理危机问题。依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建设标准,不断提高学生人才的综合素质水平,培养良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精神实践模式,获取有效的理念、文化、纪律,来提升学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的水平。也可以依照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差异教育模式,来分析综合素质培养标准。在思政教育中,教师需要结合一定的教育理念,提升学生协调创新和促进学生发展,通过对思政教育、心理健康等综合素质的提升,来逐步带动科技文化、创新精神、实践模式能力的提升。通过分析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发展,从整体上来提升人才在思政理念上的综合模式建设。

(二)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分析

思政教育模式与心理教育模式要综合协同教育,需要在思想、内容、方法、方式上进行创新,提升思政教育政治的模式拓展,提高思政教育、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政治理念,重视营造心理教育条件,结合思政教育建设要求,提高教育新模式、新方法、新思路的拓展。在思政教育中,需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的综合落实,明确正确的价值导向思路,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成就方式。依照思政教育的基础,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拓展,提升思政心理访谈、心理咨询、心理测试上的分析,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模式,判断思政教育的整体方法标准,调整吸纳心理健康教育的情绪化调节过程,来分析人际关系、挫折应对等多方面的内容。

(三)和谐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要重视培养人才思路,加强道德、心理、品质的结合,调整环境的影响因素,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出发进行分析,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之间的关系,加强二者的协同稳定发展。按照二者和谐稳定发展理念,结合二者的环境进行改变,对不同标准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谐发展进行分析,明确大环境、小环境的实际状况,依照硬环境、软环境,调整实际环境的关系,将现实与虚拟情况进行分配,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模式,不断提升协同稳定的应用性,加强综合环境的建设,确定二者有机整合的有效性[5]。

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发展模式分析

(一)协同发展管理模式的标准分析

按照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发展模式,调节二者协同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依照协同发展管理模式的相关协调性,重视校党委思政党建模式,加强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之间的关系,成立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小组,定期开展专题会议,及时调整、处理解决思政教育活动的各类问题,增强两个方面的工作实效水平分析。制定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规划部署,实施全面的政治教育模式拓展,将二者的教育经费落实到同步经费预算分析中,实施专项专款分析,保证教育经费的协同操作,通过逐步优化,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加强主动创新模式应用,结合综合协同管理,加强思政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协同发展环节,调整思政教育协同开展的标准拓展。

(二)课堂教育的协同模式分析

按照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思路分析,明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载体内容。根据《思政教育修养与法律规划基础》模式,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思政教育的体系结构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形式,加强思政教育政治具体内容和心理素质内容的融合,引导学生获取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体系。对学生开设专题讲座,开展专业化的思政教育模式和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加强学生的第二课堂建设。开展学生专业化的教学模式分析,可以依照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提升专业知识与综合能力的拓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心理品质的长效发展。

(三)社会协同实践的操作分析

学生在社会实践操作活动过程中,以课堂教学延展为目标,通过加强学生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展,实施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水平建设,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因为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勤工助学、科技实践、文化卫生等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当然学生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协同实践的应用,可以做好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的交融分析,逐步加强有关元素的融合,增强学生社会认知。同样,重视学生思政教育认识的思路分析,通过加强学生自我心理认知管理,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自我管控,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能力建设,提升学生抗挫折的综合能力,培养良好的综合服务意识建设和品质分析。

(四)思政队伍的协同模式分析

在学生思政教育队伍建设中,通过辅导员、教师、专职党干部、学生队伍等的综合队伍建设,将调整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中的各类思维模式引到队伍建设中来,明确队伍的各要素协同性,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队伍建设的有机结合。按照思政队伍协同发展的模式,帮助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随时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当然重视学生思政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建设,这需要加强思政队伍中各成员之间的必要交流,分享自身的工作经验和心理心得体会,实现综合互助和写作分析。依照思政教育队伍的综合运用模式,提升队伍的综合管理能力,满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应用。

(五)校园文化的协同模式分析

校园综合文化模式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模式文化等。依照现代教育文化模式的思政标准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因素的分析判断,要加强健康、心理、思政文化的发展,可以从广泛的陶冶人格思路构建上来体现,主要是要加强学生道德品质的建设。在具体工作中,可以采用知识竞争、文化艺术、征文比赛等模式,逐步加强学生综合自我学习水平的提升,重视对学生心理知识讲座分配的普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心理品质。例如,开展书画、摄影、音乐等活动模式,充分激发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感认识,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审美水平,锻炼自身的综合意识和意志品质建设,提升陶冶情操的作用,满足文体活动的建设要求,充分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协同性。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第3篇

生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学研究取向,为各个心理学应用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现状,基于生态心理学观点,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更好地开展。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整体环境出发,将各种环境的资源相融合,形成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层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进行横向与纵向结合,开展系统、全面、可持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

生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生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界新兴的一种研究取向,自20世纪中期西方开始出现。21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开始更多关注这一研究取向,对其进行分类和界定,研究其理论取向及意义,根据其观点对心理学研究模式进行新的探索。研究内容也陆续从以生态危机及环境保护为初衷的生态心理学角度扩展至研究人—环境交互作用的注重实际应用性的生态心理学,谋求人与环境有机和谐,并致力于提升人类生活幸福感。生态心理学蕴含的生态哲学思想也为更加系统地、动态地、发展地研究心理打开了新的思路。生态心理学观点在各个学科当中都有运用。它系统宏观的思想可以给予各项工作许多启发,并十分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每个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实际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需不断提升,各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需不断改善。利用生态心理学观点整体把握、综合考量、系统操作并用发展眼光看待问题,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整体心理和谐、稳定,助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思路可结合生态心理学观点进行探索。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布以来,各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了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逐渐占有较重的地位。2011年,教育部先后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各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1.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现状近年来,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机构设置、体制机制、队伍建设、硬件软件等方面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开展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正在逐步走向理念人本化、队伍专业化、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化、发展科学化的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形式主要体现为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相辅助,以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相配合,进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心理危机排查,对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重点关注并及时加以疏导和干预。

1.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虽然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已有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与此同时,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带来新的考验。当前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多强调心理问题与危机的防范处理,除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外,重点针对已经出现问题和有可能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部分学校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错认为仅仅是心理咨询与治疗,缺乏对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的维护;第二,很多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足,主要表现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业素质不足,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面学时设置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不足,学校其他教师及行政人员不重视、不理解、不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导致工作开展不力;第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较为单一,目前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往往只有课堂,相应的社会实践课程少,且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第四,由于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网络资源、社会多元思想等多方面的环境影响,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倾向[1],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受到诸多影响。

2基于生态心理学观点进行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生态心理学,狭义上可界定为:强调研究动物(人)—环境交互体的动态交互过程,尤其倾向于研究生态环境中的具有功能意义的心理现象(根据吉布森和巴克等人的思想),是一种新的心理学研究取向。有学者先后对国内外生态心理学本身进行了梳理、分类和界定,概括出其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在研究中学者们达成以下共识:第一,生态心理学受深层生态学理论影响,以整体主义为指导思想,认为生态系统(整个生物圈乃至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2];第二,生态心理学强调环境或背景性因素的重要性,反对脱离环境孤立研究有机体的心理或行为;第三,多元的交互的因果解释对应用学科具有很强的指导性[3];第四,生态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是交互作用,研究对象是人—环境,研究要在真实环境中进行[4]。从生态心理学观点可以看出,心理学不应该仅研究人的意识和行为,更应重点研究人的心理和所对应的环境因素。生态心理学的兴起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意义与价值。

2.1生态心理学观点对各个心理学应用领域研究的意义及应用概况整体主义是生态心理学遵循的原则,研究侧重于谋求人与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有机和谐,并致力于提升人类生活幸福感。自兴起以来,将实验室心理研究扩展到了社会应用性的心理研究,其观点对心理学研究及各个心理学应用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很长远的发展趋势。研究者发现:“更为宏观的社会及自然环境同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塑造着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同时,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不仅仅是对外部宏观环境变化的被动响应,还能够反过来作用于塑造它们的宏观环境”[5]。因此,生态心理学观点将研究对象从个体与近端环境扩展至宏观环境,可以为各领域研究创建更多视角,将生态学理论融入各领域理论体系,更系统全面地、贴合实际地研究问题。目前在各个心理学应用领域,运用生态心理学观点进行的相关研究主要有对心理疗法的探索、对心理健康标准的构建、对学生学业成绩提升的作用、对教育活动的启示等。如在心理疗法领域,荒野疗法、家庭疗法都运用了生态心理学观点,行之有效,应用广泛;在教育领域,生态学习观、情境教学观应运而生。这些研究的结论将有助于系统全面地思考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2用生态心理学观点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研究价值生态心理学观点认为,个体与环境各自分别是一个生态系统,个体与环境的组合同样也是一个生态系统。同理,在高校中,大学生、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各自分别是一个生态系统,而大学生所处的环境本身也是一个生态系统。以往大多数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将大学生自身与外在环境隔离开,习惯于对学生做单一的心理问题、心理危机预防和处理,以不出现问题为目标,很少采用积极手段维护学生的和谐心理;在学校整体环境上,仅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负责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学生家长、学校其他教师及工作人员极少参与,如此很难真正实现各个独立生态系统与整体生态系统的协调与平衡。想要构建大学生和谐心理状态,不仅需要做针对大学生的工作,更应融合环境,把握整体情况,共同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使其更加系统、全面、行之有效、可持续。

3生态心理学观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根据生态心理学观点对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可知,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人与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整体研究,要考虑到其相互之间的共生关系,结合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可从整体环境入手,坚持横向全面发展,纵向可持续发展,系统地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1从整体环境出发构建和谐心理环境大学生心理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需要依托于整体环境情况,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不能割裂联系孤立地看待心理活动。任何心理的发展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态环境中实现的[6],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发展。从整体环境出发,作用于学生心理这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将各种环境的资源相融合,形成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层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将有助于改善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3.1.1注重培养学生整体心理素质上文提到,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之一是过多强调心理问题与危机的防范处理,而缺乏对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的维护。若要构建整体和谐的心理环境,不能孤立来看学生的心理活动,应改善原有的仅针对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提高学生自身调节心态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培养学生整体心理素质,促进其内心全面和谐发展。

3.1.2建立全员心理教育的体制机制学校环境与校园文化直接作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而当前很多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仅由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一个部门来完成,学校各级人员(包括领导、行政人员、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学生所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片面并具有局限性。全员心理教育是指全校上下共同努力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在体制机制上,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加强每一位教师的心理知识素养。除对问题的处理以外,在日常管理、教学、活动、校园文化等方面传递心理教育讯息,培养学生积极心态,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得到教育,共同营造一个时时温暖、处处温馨的和谐心理环境。3.1.3把握“互联网+”时代开展全面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不断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互联网+”时代为人的各种社会活动提供了新的媒介,社交、娱乐、学习……以上种种活动均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来实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基于生态心理学观点,有两方面启示:一是防范。即要注意大学生在新媒体获取的信息是否对其积极心态有不良影响。二是利用。即主动通过新媒体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对学生心理状态“察言观色”,如通过微信朋友圈观察学生实时心理状态,通过个人博客博文看学生的心路历程,通过微博使用情况观察学生的兴趣爱好取向,通过播客、小咖秀等作品上传观察学生的气质个性[7]。把握“互联网+”时代这个社会环境,开展全面的心理教育。

3.2从横向与纵向双向考虑全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据生态心理学观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整体主义和可持续原则,开展系统的、全面的、可持续的教育活动。可从横向和纵向双向考虑全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2.1从横向角度全面系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多项工作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授课、心理普查、心理咨询、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等,从生态心理学观点出发,每一项工作都应站在宏观的角度系统地探索其开展方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方面,结合人—环境的交互作用,第一,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尽可能多利用情境教学,创设相应的相对真实的情境,使学生更直观地处在真实情境之中,深入体会教育内容,掌握处理方法;第二,改善仅有课堂教学的现状,多结合实际的社会实践课程,加强学生心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在心理普查方面,除了利用相关心理普查量表进行筛查以外,可以基于生态心理学视角建立新的心理健康标准,以弥补目前心理健康标准存在的片面的、静止的、孤立的缺陷,形成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心理健康标准体系,宏观考查心理健康问题,全面地衡量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关注个体的症状表现,而且注意心理健康问题与环境的关联性,在相互影响中审视心理健康的表现及其影响[8]。在心理咨询方面,生态心理学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出现心理问题的人与环境的动态平衡状态被破坏,这时可采用荒野疗法、森田疗法、冒险疗法、自然疗法等,在行动上回归大自然,在思想上顺应自然,为所当为,从而改善与环境的平衡状态;对于未出现问题的学生应多注意动态平衡的维持,尽可能将工作重心从“治”转换为“防”。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方面,可在个人成长性质活动基础上开拓团体性质活动,重在协调学生与环境的关系。一方面,可以开展生生关系、师生关系、家庭关系等为主题的活动,加强学生与环境的互动;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可以增添心理和谐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处于积极温暖的校园环境中,心理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2.2从纵向角度开展可持续的心理健康教育纵向开展主要是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应具有持续性,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不能只顾眼前,不能只把重心放在处理问题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使之积极关注自身的心理状态,学会遇到问题积极调节心态,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可持续,学生心理得以长久健康发展。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之才,其自身心理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我国未来各项事业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应加强师生互动、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加深校园文化影响,让学校、家庭、社会、文化形成合力,构建和谐的整体环境,使学生得到系统的、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保障大学生健康和谐的心态。生态心理学观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随着生态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更具实际意义的启示。

参考文献:

[1]王珲.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5,(14):63—65.

[2]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易芳.生态心理学之界说[J].心理学探新,2005,(25):12—16.

[4]易芳,俞宏辉.生态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模式的转向[J].心理学探新,2008,(28):16—20.

[5]窦东徽,石敏,赵然,刘肖岑.社会生态心理学:探究个体与环境关系的新取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3—53.

[6]李梅.从生态心理学的视野看心理健康[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35—139.

[7]吕妍,马小晶,王军胜.新媒体环境下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高教学刊,2016,(7):223—224.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第4篇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文化的变迁,尤其是高校扩招的深入推进,硕士研究生不可避免地遇见了一系列新的压力和挑战,从而产生越来越激烈的心理冲突,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影响了硕士研究生们的健康发展。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以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群体为研究对象,依托机电学院“心灵驿站”建设工作为实践方式,力图针对研究生群体有效的改善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探索出一条结合了学生管理工作和工科研究生实际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道路。并通过实践中检验研究工作的有效性。

1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研究的意义

1.1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从总体来看,当代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大部分硕士研究生能够保持愉快,自信的心情,能够在生活中寻找到乐趣,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一般都有较明确的目标和较高的自觉性。对事物有较强的分析能力,有毅力,自制力强,既有实现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情绪和行为。他们一般都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能保持自己独立完整的人格。能比较客观地评价别人和看待自己,与人友好相处。但我们也必须看到,部分硕士研究生存在心理问题,如陈闻等人对297名硕士研究生进行SCL-90测查,发现硕士研究生在SCL-90中的各因子和阳性项目数据和均值都高于全国成人常模,其中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在其余的8个因子及阳性项目上均存在极其显著差异,说明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远远低于全国成人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家庭的健全和社会的稳定。

2005年10月30日晚,23岁北京大学信息科技学院一年级硕士研究生成俊自杀。上网搜索,北大、人大、上海交大、大连理工、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都有硕,博士跳楼的新闻。1997年山东师范大学对驻济南五所高校401名硕士研究生进行心理卫生健康状况调查,心理健康状况不良者的比例为10.97%. 2002年第三军医大对该校264名硕士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和分析,发现有11.7%的军医大学硕士研究生存在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2.3%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第十三届年会上,复旦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校硕士研究生中有抑郁状态的为6.53%,有焦虑状态的硕士研究生比例达到5.74%。这份报告同时还显示,女生出现抑郁、焦虑、疑心等方面的心理问题的程度都低于男生。在毛富强,毛光民,李洁用SCL-90对某校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调查测评中,发现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阳性率为37.3%,与本科生比较高出了8%。谢红梅等人做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硕士研究生群体中70%以上的学生基本具备现代心理健康观念,大约30%的硕士研究生有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专家们认定硕士研究生的精神行为出检率约为16%,而实际上他们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发生率正在逐渐上升。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硕士研究生数量的迅速增加,加上硕士研究生的低龄化和价值的降低化使得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1.2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目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1.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完整。面对研究生招生扩大化的趋势,一些高等院校仍然没有建立完整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专门的研究生心理指导工作队伍,造成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切实、有效地开展,学校的管理措施不能有效地落实,突发事件得不到及时处理,以致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的局面,这必然会影响到研究生的全面成才。

2.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不明确。研究生导师往往较为注重对学生业务能力的培养,极少有意在思想教育上做工作;在学校的管理层面,也常常忽视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些不完善的责任制不仅严重阻碍了研究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会影响到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进展。

3.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不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是对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个过程和最终结果的评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范围主要包括对教育客体,即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估,还包括对教育主体,即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研究生辅导员、导师)的评估和对学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估。而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评估却存在严重的缺失现象,缺少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特别是辅导员和导师的评估,对学院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体系也不健全。

1.3 加强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研究的意义

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下,学生达到研究生教育阶段前很少有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社会、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单纯注重专业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导致一些研究生心理素质脆弱。本课题主要基于机电学院“心灵驿站”建设,针对现有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探索常规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和创新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等方面进行课题研究,研究意义如下:

(1)有助于改善硕士研究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研究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硕士研究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开展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改善硕士研究生的心理素质,健全其人格发展。

(2)有助于全面提高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开展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于促进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其良好心理素质有着直接的作用,而且是整个综合素质教育的心理基础,在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结构的形成中具有核心作用。

(3)有助于改善硕士研究生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其积极向上心理的形成;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塑造硕士研究生良好的个性,健全品格的发展,提高其道德水准,净化社会学术风气;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调动硕士研究生学习与科研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项实际工作,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3 机电学院“心理驿站”的实践

针对前文所述,可以发现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相似的共同点,两者都在高校中被忽视或者“本科生化”。然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又有其群体特殊性,而且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更应该加强重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笔者以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多种方式与方法努力提高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其中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学院“心灵驿站”的实践就是其中一种很好的方法。

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学院“心灵驿站”是针对我院学生心理工作实际需要,特别设立的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机构。是联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承担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一方面探索并促进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向专业化、系统化、时效化。另一方面结合学院实际特点与实际,组织开展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1 “心理驿站”的工作任务

1. 加大宣传力度,确保心理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逐步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日常德育工作结合起来,从不同的角度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做到教育、管理、关爱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他们应对学习、生活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社会适应和改造能力。针对长期以来不少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心理疾病羞于启齿等现象,本学年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相关活动的组织。组织学生积极向学校心理中心投稿,鼓励原创;结合学校5·25心理健康活动月展开活动。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各班级积极开展主题班会等各种活动,使心理健康理念深入人心。

2. 加强队伍建设,构建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系统,确保信息畅通。成立由学院党委副书记为负责人,辅导员为组长,各心理委员为组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沟通技巧等培训。完善并落实各班心理委员的职责,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团员的作用,广泛联系同学,加强思想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态变化。定期召开心理委员例会,进行特殊学生心理状况了解和心理健康状况排查,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档案,对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建立预警对象库,作为长期关注和引导对象,必要时辅导员与重点预警学生的家长保持联系,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求助。

3.加强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关怀。

①学业困难学生。大学学习具有自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自我控制能力的情况下,挂科、补考、积欠学分在大学生中是普遍现象。部分学生由于积欠学分较多,产生学业压力,面对后续课程无法放下包袱专心学习,如此恶性循环导致更多课程积欠,而学生本人也容易产生自卑自弃心理,疏远同学,面对生活也缺乏进取之心。针对该部分学生,要引导其树立学习信心,正确面对学业上的困难,传授心理调适方法,鼓励其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学习方法与心得,帮助其制定学业计划,逐步清欠学分。

②经济困难学生。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所显现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既有普通学生心理问题的共性,更具有其特殊性。经济上、生活上的双重困难和压力导致他们产生了自卑、寡言、孤僻等各种心理问题。我们要及时了解该特殊群体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学习与生活。适时与他们谈心并做好记录,教育他们正确面对贫困,鼓励他们勇敢迎接困难和挫折,帮助他们客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引导他们在面对困时积极争取和接纳他人的支持,而不是回避、拒绝他人的关心和帮助。

③就业困难的学生。大多数毕业生渴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还担心自己再择业上的失误会造成终身遗憾,并对未来的职业生活感到茫然,因此在就业时,导致部分学生产生紧张焦虑、烦躁不安、手忙脚乱。而部分考研落榜学生则会意志消沉、忧心忡忡,失去奋斗的目标和方向。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我们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适时开展专题活动,为困惑的毕业生排忧解难。

④情感遇挫的学生。在校大学生常常面临感情问题,比如失恋带来的悲伤、痛苦、绝望、忧郁、焦虑、虚无等情绪使当事人受到伤害。是人生中最严重的心理挫折之一。失恋所引发的消极情绪若不及时化解,会导致身心疾病和极端行为的发生。在发生情感挫折的时候,尤其表现出明显负面情绪时适当进行情绪疏导和心理干预,帮助学生逐步走出负面情绪。

3.2“心理驿站”具体实践

1.日常工作。

①逐步强化内部制度建设,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②规范心理委员管理,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心理信息员作用。本学年,心理辅导站将建立《机电心灵驿站工作档案》,定期进行心理培训,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心理委员工作,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一个月两报的上报机制。

③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学院心理健康档案具体包括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库、重点观察对象、应急预案。这些主要是应对班级关怀小组的定期上报及紧急情况而制定的方案。

④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团体辅导、讲座等,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心”的快乐,感受“心”的健康。

2.特色工作。

①心理健康知识竞赛,为丰富校园文化,更好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心理素质的知识飞向大学的每个角落,举行心理健康知识竞赛。

②举办研究生主题班会及新生问卷调查。

③9月份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④9月份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

⑤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具体安排如下:11月份进行团体凝聚力训练活动,12月份进行自信心团体辅导。

⑥定期播放心理电影,向学生们播放具有教育意义的心理健康电影,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缓解自己的压力。

⑦举办心理健康征文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8开展525大学生心理健康周的系列活动,每年的5月25日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为更好的使我系学生心理健康得到发展,开展心路历程演讲大赛、心理大使选拔大赛等。

4.结语

本研究项目基于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课题,以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群体为研究对象,依托机电学院“心灵驿站”建设工作为实践方式,力图针对研究生群体有效的改善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探索出一条结合了学生管理工作和工科研究生实际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道路。并通过实践中检验研究工作的有效性。

在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和思想教育的研究中笔者总结如下:

(1)针对研究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心理教育,应该采取适时恰当的措施,消除其心理障碍,防治心理疾病,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生作为具有较高知识的群体,期望与现实常常会产生矛盾,出现一般的心理压力是可以理解的。应大力支持自我教育和鼓励研究生的主体参与,营造科学、民主、平等、自由、和谐、发展的氛围。建立研究生心理状况预警与援助体系,建立多种研究生组织的横向和纵向网络结构为信息系统提供可靠和完备的支持。

(2)加强和改进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路在于“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研究生的培养方式、群体特征等诸多方面与本科生有着很大的不同,而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倾向于本科生,特殊性研究不够,方式和内容也陈旧、落后。从特殊性研究出发,有针对性的将目标确定、内容完善、方法创新、队伍建设等各个环节,各个击破,才能探索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有模式。立足研究生实际,做好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以满足高层次人才的知识追求。必须重视教育方式的针对性和探究性以激发研究生思想交流的内生活力。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第5篇

(一)重视不足,目标狭隘,没有实现“一切为了群众”

某些高校在教育对象与教育内容定位上相对狭隘,如有的将之总结为只是针对部分学生单纯心理疾病的防治;有的将之归类为特定的思想品德问题;有的将之归类为一部分学生群众的德育教育问题等等,这些狭隘的观点主要集中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对象在于解决少数或部分心理上有问题的学生。而事实上,每位学生或多或少都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疏导、咨询、帮助与治疗等。因此,这种单向狭隘的工作目标有悖于群众路线中“一切为了群众”,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摆在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位置。

(二)队伍单薄,供求矛盾,没有实现“一切依靠群众”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建设水平还远远跟不上高校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专业队伍中心理辅导教师队伍的数量有限性,与兼职队伍(如一线辅导员、班主任)中绝大多数没有经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训练的专业局限性,使得高校学生实际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之间存在较为突出的矛盾。面对复杂多面且数量庞大的学生群体,如果仅靠相对单薄的辅导主体,没有发动或依靠其他群众的力量,不能有效实现“一切依靠群众”,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就难以满足现今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求。

(三)方式传统,效果有限,没有实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传统上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新生心理普查、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等这些单向的教育方式为主,客观上甚至还存在因人员或经费等原因被搁置或取消的现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实现真正倾听大学生的心理诉求,如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怎样更好地被学生所认可,所开展的心理活动是否能够更好地贴近学生实际需要;心理评估能否真正取得实效等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一种双向互动沟通建设的工作机制,要求我们在工作要善于倾听群众的声音,满足学生合理的心理诉求,不断激发群众共同投身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二、群众路线指引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以服务为核心,准确定位,坚持“一切为了群众”

第一,从服务理念来看,要及时转变工作理念,多深入学生,多关心和关爱学生,在学习、生活、情感、就业、人际交往方面进行人文关怀,特别关注一些弱势群众他们的心理状况。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信赖与支持,才能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共同推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第二,从服务对象来看,心理健康教育需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等活动,既要重点关注少部分心理和行为上有障碍的学生的个性问题,又要注重解决绝大部分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引导他们正确处理自身在学校学习生活等方面诸多问题。第三,从服务重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联系并区别于高校中的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要以个体心理健康需求为出发点,要注重激发学生个体自身的主体意识,并对个体心理状态进行科学干预,进而与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相互渗透,共同服务于高校教育管理目标。

(二)以协作为重点,注重合力,坚持“一切依靠群众”

除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之外,还要进一步走进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力量,进一步拓展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注重发挥以下三支队伍的力量:一是加强一线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从事教育管理一线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多,也最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心理状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实紧迫性与辅导员、班主任本身工作岗位的特殊性,使得高校必须重视和加强这支队伍的教育与培训,通过学习、讲座、座谈、交流、调研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职业素养,进一步加强心理辅导的方法与技巧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二是发挥朋辈互助的力量。朋辈互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的教育方式,即通过学生辅导学生的方式,使学生本身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与源动力。要挑选与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在学生同龄人或同伴之间建立起心理互助模式,用同辈之间所存在的友谊与信赖,及时帮助受助者解决心理问题。三是发挥任课教师、领导干部与行政管理人员的力量。除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自身的力量之外,任课教师、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及领导干部也应积极投身参与其中。通过发动学校各个层面,形成多维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合力并长期协作,从而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教学、管理和服务职能的有机结合,共同做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以满意为目标,创新模式,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个理念运用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就是在工作实践中,要将学生认不认可,学生满不满意作为坚持群众路线的根本目标。要不断拓展和创新沟通交流渠道,广泛听取与回馈学生的所问、所想、所惑,而不是单向运用强制或行政化命令式的教育辅导方式。笔者认为,除了在常规所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咨询和活动等传统方式中注重采用学生喜闻乐见、贴近学生实际的教育方式外,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拓展:第一,建立个体心理健康档案模式。基本内容包括学生基本资料、心理测量、心理咨询以及反映个体心理特征状况的资料等。只有通过近距离地走进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探寻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才能更加系统地了解和追踪学生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征与个体差异,从而及时制定有针对性地教育方案,帮助学生以健康的心态正确处理和面对各种问题。第二,建立家校沟通模式。除了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努力搭建沟通的桥梁,家校之间的沟通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探索家校沟通模式,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学生家庭,通过走访或电话等联系方式,进一步了解学生在家庭里的成长环境、思想状况,同时,与家长通过互动交流与协作,形成家校学生心理健康上的教育合力。第三,实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高校开辟专门的心理健康网站教育平台,内容包括:心理知识、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测试等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留言、邮件、QQ、飞信、微博、微信等交流平台,与老师进行等同于“面对面”的这种即时沟通与交流。网络教育模式能较好地满足不同需求、不同对象、不同类别的心理健康需要,提供较为全面系统的服务,又保护了个人的隐私,迎合了的大学生心理特点,也容易让学生所接受。通过心理测试等平台,还能让教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筛选、干预、辅导与跟踪,形成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联合工作机制。

三、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第6篇

【关键词】高职;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1.心理健康教育

1.1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种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对自身及周边环境的满意程度,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全面的认识自我,善待自己,友好待人,正确面对周边环境对自身的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和协调。

1.2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使学生增强对自我认识程度和满意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自我调控能了和约束力,提高自身承受压力的能力和抗打击意识,学会尽快的适应新环境和创造更有利的环境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包容接受自我,宽容他人。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有效的对一些有不健康心理状况和异常心理的人们进行帮助和疏导,让他们适当的进行自我调节和放松,形成积极乐观的处世心态,促进学生在心理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上,建立良好的周边环境和社会环境。

不健康心理类型有胆怯,嫉妒,猜疑,排他,叛逆,自卑,贪婪,冷漠等。狭隘,忧郁,残暴,敏感,惊恐属于异常心理。心理活动是个体对外界影响最为直接和真实的反应,从健康心理转变到不健康甚至异常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情况需要进行具体分析,针对于性格、知识水平、思想层次有明显差异的不同学生,把握了不同学生的性格和差异才可以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辅导教育,根据差异性寻找突破口,帮助学生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道路和方式。

2.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2.1引导作用

高职是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摇篮,也是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和实现价值、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的重要阶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积极健康心理的作用下,提高学生认识自我和调节自我的能力,能动地解决心理障碍和矛盾,逐渐形成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定位目标,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

2.2需解决问题

在新形势下,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形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是高职院校本身发展经费不足,加之以各种支出费用巨大,投资到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经费更是匮乏,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止步不前,同时,高职院校的专业知识人才结构不良,很多老师没有经过专门的知识训练经验不足。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尚未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课堂形式创新不够,生硬的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对新时代的学生不再使用,最终收效甚微。三是生源的复杂性。高职院校的学生接收过的教育高度和思想认识层次差距非常大,知识层面参差不齐,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起来较为困难,学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3.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和作用

3.1促进心理健康发育

由于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犯罪现象和社会不安定因素日益加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和必经之路,它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个别具体性,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接收和吸收,让每个学生更好的发展。

3.2扩宽政治教育渠道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弥补和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由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偏重于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教育,以快速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和实现高就业率为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常常被忽视。随着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社会不安定现象日益加剧,注重人心理活动和心态健康方面协调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恰恰弥补了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和前提性,有助于引导学生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乐观的生活常态,有助于全面科学的提高学生素质。

3.3对思想政治有积极引导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有导向作用。在积极心理的指引下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在社会生活中和周边环境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客观的认识自我和评价他人,是心理保持平衡和协调,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和实现价值、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达到心理与行为的和谐统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积极健康心理的作用下,提高学生认识自我和调节自我的能力,能动地解决心理障碍和矛盾,逐渐形成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定位目标,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前进。

3.4具体性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具体性。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程度和理解程度。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和学生生源的差异性,针对于性格、知识水平、思想层次有明显差异的不同学生,把握了不同学生的性格和差异才可以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辅导教育,根据差异性寻找突破口,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和方式,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针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应当适当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内容,对学校和学生自我发展都大有裨益。这样的话,学生自身也会寻找到自我的发展方式和道路从而得到最好的发展,实现自己的目标和定位,促进自我全面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声远.心理健康的三大标准(续)[J].上海教育科研.1987(01):16-18

[2]. 陈丽.高职院校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之探究[J].考试周刊.2014(35) :20-23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第7篇

【论文摘要】高校不仅要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培养,还要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根据大学生的特点,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善于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渗透于思想政治工作中;同时注重思想政治干部队伍自身心理品质的培养,是新形势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增强实效性、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开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品质修养等,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试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它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曾明确指出,要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塑造学生以及思想政治干部队伍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灵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将其渗透入思想政治工作当中,不仅是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协调发展,尤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更具有重要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当代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日趋复杂,而且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多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如果在思想认识上缺乏对青年学生心理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心理规律的深刻认识,就容易在工作实践中把学生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些认识偏差、情感失调、过失行为一概归结为道德品质问题,甚至是思想政治问题。这种德育工作简单化、成人化的倾向,不但给学生带来了“成长的烦恼”,而且给德育工作的实效造成了不良影响。 

同时,大学生正处在心理由幼稚走向成熟发展、完善的时期,其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也处在这种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较难实现对学生心理思想状况的动态把握和全面了解。如果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学校德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可以了解到大学生的一般身心特点和情绪、情感乃至气质、性格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而且还可以从更深层次上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动态,及时发现潜在的思想问题,提前做好准备,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及有益成果,可以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心理背景。如果一个学生自卑、孤僻、不信任他人,有社交障碍,他就失去了接受道德品质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大学生能力的提高、道德品质的完善都离不开正确的认知、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等基本的心理因素。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正是要帮助同学们培养良好的素质品质,它包括健康的心智、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及他人负责;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成功地与人交往。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起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可以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动。另一方面,通过心理品质修养教育,就可以从更深层次上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对症下药,最终实现化解矛盾,消除障碍,促使学生个性协调发展,达到使学生健康成才的教育目标。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和巩固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是说服教育。教育者以权威的姿态出现,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甚至逆反心理;而且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多采用理论灌输,学生往往背熟了理论,却不能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造成知行脱节。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育者是协助者,以平等接纳的态度对待学生,强调助人自助的精神,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力量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种方式下,学生的自主性被激发,容易从内心自觉接受教育,自愿进行实践。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如果能够吸纳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自觉地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需求来做工作,就可以减低不少工作的阻力,同时更加有益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 

 

三、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以及思想政治队伍的自身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身正为师,德高为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和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我们工作的效果,是思想政治工作成败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在社会要求和社会思想道德规范的指导下进行教育工作,他们必须熟知党和国家的有关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地理解执行有关文件精神,具备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观察力,扎实的专业知识素质;在此基础上,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明确的自我意识、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的思维、流畅的表达、强烈的责任心、真挚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此外,思想政治队伍成员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控制情绪的能力也有利于和谐的思想政治干部队伍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只是针对学生,也应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高我们教育工作者自身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进而达到教育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得以顺利实施。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现代高校德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领航标;而心理健康教育融汇了良好心理品质修养、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教育理念和方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增强了实效性,促进其更全面的开展。两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为促进此二者更好地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纵深拓展,可以尝试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其一、作为高校管理者,应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辅相成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重要的促进作用。采取切实措施,将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之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学科的专业建设,也应重视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体系,培养具有心理健康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走思想政治与心理相结合的规范化、专业化路子,逐步建立思想政治、心理双重资格认定体系。在学科建设上,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两专人才,对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结合,以及共同发展促进的具体方式进行科学、深入地研究和论证。在重视培养具有双专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专家的同时,还应加强对一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广大学生政工干部心理素质的训练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 

其二、作为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者,更应明确两者助长的意义,树立双专意识,紧密配合、相互合作,互相学习,不断加强自身专业及各方面素质修养的完善,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真正有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如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的迫切任务,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能够各有所专、有所兼,都能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 曹杰,钟恒.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应吸纳心理学知识[j].思想教育研究.2002.11.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第8篇

一、因为热爱,所以选择

回首自己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路首先是从XX年担任学校团委书记开始,由于做学生工作的需要,自己在做好校刊《迎春花》心扉信箱栏目的同时,又进一步创办了《心语》小报来拓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XX年担任政教主任以来,又承担了学生思想管理的重任特别是作为地处城乡结合部的一所中学,XX年与小学实现了资源整合成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的生源质量较差,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为了找到这些学困生形成的背后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XX年暑假期间,我自费参加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学习,此后又不断地自费进行深造,掌握了做心理咨询工作的初步技术。XX年4月,一次偶然的值班机会,我得知了XX级一名女学生有严重的自杀倾向,对此我表示了高度的关注,找到她的母亲进行了倾心的谈话并建议对孩子进行专业的咨询,但是由于其害怕支付高昂的咨询费而放弃了咨询。三思之后,一种挽救孩子的责任感使我决定为孩子尝试进行咨询,因为对具有严重自杀倾向的来访者进行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是承担一定风险的。在与她母亲的交谈中,我了解了孩子坎坷的成长经历,了解了孩子所承受的畸形的家庭压力,设计了一套方案对母女俩同步进行帮助。在两次咨询后,孩子的状况得到了明显好转,带着良好的心态走进了考场,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重点高中。这只是离异家庭和重组家庭对孩子影响的一个案例,太多的孩子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的班主任在这方面也需要太多的引领,为此,我负责成立了学校心理咨询室对学生经常性的进行个案辅导。目前,学校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有机的相结合,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培养成效显著,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二、因为热爱,所以研究

XX年学校因为与小学资源整合而成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这为更好的研究和跟踪指导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力条件。我充分利用在学校承担的泰安市“xx”规划课题《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对策研究》中,学校以课题为指导,有的放矢的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多年来,有多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文章获得省市级奖项,并在《泰山教育》刊物上发表。

自爱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来,我们坚持不懈地以自己微薄之力帮助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先后为每一级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问卷并建立问题学生心理档案,我共上过心理辅导课近10多个主题的四十多节课,心理咨询的个案达100人次以上,给师生、家长做过专题讲座达十几次。在学校中举办了与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相关的系列活动:教师方面的论文、个案、班会课评优,学生方面的“迎春之声”热线广播、手抄报评比等,这一系列活动推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的普遍开展,取得显著成效。泰安市教育局把我校定为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基地,在全区率先组织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我个人因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了点滴成绩,被评为泰安市新道德教育实验先进个人、泰安市心理学会优秀会员。

三、因为热爱,所以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