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赏析八篇

时间:2022-09-12 22:30:09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第1篇

在探讨提高古诗文学习兴趣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探讨一下多媒体。尽管多媒体这个词广为人知,但是我相信很多人不一定知道这个词汇的真正内涵。“多媒体(Multimedia)是多种媒体的综合,一般包括文本,声音和图像等多种媒体形式。在计算机系统中,多媒体指组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的一种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媒体。使用的媒体包括文字、图片、照片、声音、动画和影片,以及程式所提供的互动功能。①”简单地说,多媒体是借助电脑把文字、图片、声音和影片等媒体中的两种(含两种)以上媒体进行传播或交互。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多媒体可以满足不同认知风格的人:视觉型认知、听觉型认知。

一、解说创作背景

不管什么样的作品,均表达作者一定的情感和情绪;而这种情绪深受当时创作环境的影响或个人的经历影响。探讨作者创作时的环境,包括国家环境(国家是否繁荣昌盛,国家是否处于战争状态)以及作者自身处境(是否春风得意、生活贫困、感情受挫折),有利于我们了解作者诗文中的情感。下面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为例进行解说。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当时欧阳修担任滁州太守。在那之前,他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后因上书替改革派范仲淹等人进行辩解,故被贬为滁州太守。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的心情并不是很好。但是,由于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②”,这样一来他作为一地长官,又非常快乐。故而《醉翁亭记》中有作者的“乐”,还有一点淡淡的“忧伤”。

在这里,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醉翁亭记》创作背景,并让学生带着这样的心情去揣摩作者的心情,那么文章的行文基调自然就比较清晰了。

二、多种手段介绍古诗文内容

古诗文作者创作一般要么是对大自然的美进行感叹,要么是忧国忧民,或者是自身情感困扰。但是,我教师都可以借助多媒体解说文中内容,即可以用视频、图画或动画构建文章描绘的内容,尤其是长篇古文,像《桃花源记》,更应如此。这能帮助读者理清文章思路,也把文章描绘的内容立体化了,方便学生理解、记忆。接下来,我就以我自身的教学经历来分享一下如何用多媒体呈现《桃花源记》的文章内容。

我用flash制作出武陵人的行进路线,并把沿途的景色也用flash制作出来;简单地说,我把里面的场景都用flash制作出来了。最后,我把文件生成了swf形式的动画。当我在上完课之后,我用这个动画帮助学生把握整体结构。学生很容易地就接受了这篇文章的结构。当然,在讲解文章的过程中,我也用ppt把文章的内容呈现出来,并利用ppt动画进行课外重点的强调和凸显,使学生注意文章的关键点。除此之外,我还借助配乐朗诵以吸引学生对文章的兴趣,从感情方面进行渲染。

三、配乐朗诵

配乐朗诵其实是一种提高古诗文学习兴趣的非常好的方法。可惜的是,很多教师根本没有采用这种方法。事实上,当学生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下,听着富含感情的诗文朗读时,他们很容易被朗读者的情感所影响,很容易激活学生的情感思维,更容易接受古诗文的内容。记得在师范大学进行普通话训练时,我的普通话教师让我们听了戴望舒《雨巷》的配乐诗朗诵;朗诵者的那种情感一下就把我们打动了,我至今还记得他的腔调,我也一下就爱上了《雨巷》这首诗。

对像我这样成年人有用的配乐朗诵对初中生是否有用呢?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在开始讲课之前播放古诗文的朗诵MP3;大多数学生听到这些“未成曲调先有情”的音乐,就进入了学习状态,情绪就调动起来了。还有,学生在听完配乐朗诵之后,他们还能掌握古诗文的朗读节奏,当然也能学习到一些生词的读音。当学生听配乐诗朗诵成了一种习惯后,他们每次都要求听课文的朗诵MP3。这种名家朗诵的示范效果很好,学生不由自主的就模仿起来了,他们在朗读课文的时候再也不会因为古文和现代文之间的句子结构的差别而感到别扭了。但是,尽管如此,我还是发现学生对古诗文的配乐朗诵的感觉不像现代文的配乐朗诵那么有感觉。毕竟,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和古代迥然不同的环境中,对此我们教师不能苛求,只能慢慢熏陶。而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这些配乐古诗文朗诵的MP3可以在网上找到,我们教师多对比、多留心一定能找到很多质量比较高的课文朗诵的MP3材料。

总的说来,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提高初中生对古诗文学习兴趣。但是,这也是建立在我们精心准备的基础之上:建立在我们对学生特点了解的基础之上,建立在我们对课文了解的基础之上,建立在我们的教育技术熟练掌握的基础之上!

【注释】

① 多媒体. http:///item/ %E5%A4%9A%E5%AA%92%E4%BD%93.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第2篇

关键词:吟诵;古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近年来,朗读教学得到了很多教师的重视,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沉默是金”的沉闷课堂。但是,如何读书,又成了一个新的问题。教师们的朗读教学往往是无目的、随意安排的,形式上多表现为齐读、个体读、各组轮流读、男生女生轮流读。你方读罢我登场,读前无要求,读后赞声好,学生往往只是为应付教师的要求而读,不用心,不动情。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听说过这句话,并且认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求多背诵,其实,这句话,并不只是要求背诵那么简单。这里的“吟”,是指吟诵,古人学习诗歌的方法,首先是要求要多背诵,其次是要求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吟诵,学会吟诵了,接下来也就会作诗了。

中国古典诗歌是以兴发感动的作用为诗歌美感之主要特质的,而这种美感的由来则与中国吟诵的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这种吟诵的传统现在已经不大为人所知,很多人都以为朗诵就是吟诵。其实朗诵和吟诵是两个不相同的概念。朗诵是现在大众广泛接受的一种读书方式,这种方式类似于表演话剧,演员在舞台上,像表演话剧一样,用铿锵有力的读书语调配合上夸张的表情和生动的手势来大声朗读,这种朗诵并不是中国诗歌传统中所说的吟诵。

古人在教小孩子学习诗歌的时候,主要有六种训练,包括了“兴、道、讽、诵、言、语”。在《周礼・春官》的《宗伯》篇里记载:“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1]贵族子弟,到了入学年龄,就要跟着“大司乐”,配合着音乐来歌唱诗歌,学习诗歌。解释《周礼》的郑玄对于诵,有一个解释说:“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2] “倍”是一个通假字,本义应是背书的“背”,这句话强调了学习诗歌,只是单纯地靠背还是不够的,还要在背的基础上,进行有声调,有节拍的“诵”,这个“诵”,就是吟诵。通过吟诵,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歌的声调和节奏。

古人学习诗歌,配合着音乐来歌唱,所以说“诗三首皆弦歌”。诗歌的最初起源就是原始歌谣,音乐性是诗歌的天生的属性。但是我们现在的古典诗歌教学课堂已经不能够再完全重现古代的吟诵教学情景了,因为当时的“大司乐”带着“国子”们吟诵时,旁边还得有乐师用乐器进行伴奏,学生们配合着他们的音乐来唱诗。但虽然没有乐师,没有乐器,我们也要表现诗歌的音乐美,那么其中的关键,就是要“以声节之”,也就是说,要读出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来。

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吟诵指导:

一、标出平仄,划出韵律

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标出诗歌句子的平仄。短的诗词,要求独立完成,长的诗词,则可以分组合作完成。下面以杜甫的《蜀相》为例: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学生标注之后,还要引导他们在吟咏时要注意表现出声调的长、短、高、低、轻、重的变化。其中平声声调长,仄声声调为短;阴平阳平声调高而平,上声声调先低后高,去声声调先高后降。根据诗歌的平仄来进行诵读,读起来就有了抑扬顿挫的变化,有利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二、划出停顿,读准节奏

在教学杜甫的《蜀相》时,在划分了平仄的基础上,教师应指导学生划出诗歌的节奏: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在吟诵时,要按音步的平仄来分节拍停顿的长短,平音步停得长些,而仄音步就应该停得短些,停顿的长短是按音步的节拍来定的。要注意的是,文法上停顿与声音上的停顿有的时候是不相同的。例如在这首诗中,“柏森森”如果按意义来划分的话,应是“柏~森森~~”,但是,按音步来划分,它应该是“柏森~~森~~”;这样的划分,在两个平音结尾,余音绵绵,给人以无穷的想象。

三、找出韵脚,读出情感

所谓“韵脚”,主要是指词中句尾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一般情况下,格律诗要求偶句押韵。朱光潜先生说:“就一般诗来说,韵的最大功用在把涣散的声音联络贯串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曲调在中国诗中。它好比贯珠的串子,在中国诗里这串子尤不可少。”[3]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找对韵脚,有意识地吟咏,有助于完整地感受与把握全词的情感。

杜甫的《蜀相》押的是“真”韵,发音时开口度较小,气流从鼻腔徐徐流出,声音不响,给人一种平稳、沉静的感觉,适合表达深沉伤感的感情,恰好表达作者吊古伤今,借歌颂诸葛亮的伟业和事业未竟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和报国无门的感伤和愤懑。

吟诵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进入作者营造的情境中,情感被自己的声音激活之后,思维活跃起来了,理解力和想象力都活跃起来了,视觉、听觉、以及其他感觉彼此沟通、转移、渗透,就能够更好地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想象作品所描绘的意象,体会作品的意境。

参考文献

[1]叶嘉莹.风景旧曾谙:叶嘉莹谈诗论词.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6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第3篇

一、用音乐导入新课,促使学生感悟文本

用音乐导入新课,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学会用心去感受历史,用心去领悟生活。 语文教材中有一部分教材是历史题材的文章。由于年龄和环境的因素,学生对那一段历史没有太多的理解和感受,很难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因而难以投入学习。因此课前我事先准备一些主题凝重或雄壮有力的曲子,课上以乐带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的情绪。 音乐本身就是开拓人们的思维,发挥人们的想象,并且有些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并没有固定,随你自己想象和理解。学生不理解这些音乐的内涵不要紧,最重要的是学生在音乐中受到感梁。可能又有人问,不理解何来感染?这就是音乐与众不同的一个方面。就算你不去理解它,在那种强烈浓厚的音乐气氛中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感染的。若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受到的感染那就是至深的感染了。所以,无须为学生能否听懂音乐而担心。

二、用音乐创设情境,诱导学生理解中心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由于知识水平的差异和时代背景的不了解,学生很难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及诗本身的内在含义,故而学生学起来就显示得枯燥乏味。针对这些情况,我把我所教过的古诗按其内容进行归类(如咏物抒情、童心童趣、感时伤今等等),每种类配配以风格相近的音乐。

在恰当的音乐背景衬托下,学生不但深刻地理解诗意,更理解了诗之美在一睚现代作品中,音乐同样可以烘托气氛,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在讲《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为了突出长安街当时那种悲壮、凝重、肃穆的场面,为了渲梁人民群众对总理的怀念和依依不舍的沉痛心情,我特地挑了一首《哀乐》给学生播放。伴着音乐,我倾注了全部感情去朗诵,讲解。听着听着,孩子们都被深深感染了,眼里含着泪水,这泪水是从孩子们的心底里流出来的。从这些例子来看,音乐的感染力实在很强,用它来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无疑为课堂教学增添了不少活力。

三、用音乐形象的旋律,帮助学生记忆积累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背唱一首歌曲比背诵一段课文容易得多,并且背得很牢。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课文的语言文字没有音乐的形象性,而一首歌曲有生动形象的旋律,容易上口,也容易记牢。我根据这一特点,学生在朗读要背诵的片段时,我就挑选一首乐曲至始至终给学生播放,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和着旋律来朗读,一直到他们会背为止。不同的背诵内容配以不同的曲子。经过这样背下来的课文质量很高,表现在背诵准确流畅,有感情,记得牢。一学期来,我对学生进行检测,不管我播放哪一首乐曲,学生就能准确地背出相应的课文片段,这就说明学生对背诵的课文记得牢,记得准,充分表明了音乐所起的作用。

四、 用音乐渲梁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第4篇

【关键词】多媒体;朗读;语文教学

古语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生情并茂的朗读能把学生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地头脑中浮现出作品中所描绘的情景。语文教学中如果光凭教师讲解,是不足以让学生领略文章的奇妙之处的,只有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美的形象,从而撩拨学生心灵的琴弦,让他们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无疑给教学带来一系列的新变化,特别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朗读教学对提高语文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学习欲望,是刺激学习的最有力的因素。赫尔巴特说:“教学应贯穿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动。”而传统的教学是仅凭一本课本、一本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传授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往往产生厌倦情绪,学习成绩也随之下降,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录音播放课文朗读的形式,也可以利用音响等音效设备,还可以由学生朗读再配以背景音乐,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加上优美的图像,使课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全身的视觉、听觉神经,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中作者所具有的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自然地调动起来了。如教学《空城计》,在新课开启之时,我播放影片《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当磅礴的气势、悠远的旋律在多媒体教室回荡时,那种沧桑壮烈的感觉总能激起学生的万千感慨,学生们也沉浸在这悲壮的音乐声中,以此导入课文,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非常浓厚,比起其他方式的导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听和看是主要的学习器官,多媒体技术的利用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在听和看的同时自然而然的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教学《三峡》这篇课文时,我运用多媒体朗读的形式,并配以音乐,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自然陶醉其中,也自然想象得出三峡春夏秋冬不同时节的美景。农村中学的孩子虽然没有亲身游览三峡,但在听读时,在作者郦道元的带领下,都能感受到自己已经游览了三峡。课后,学生们纷纷要求,以后这样的课要多利用多媒体朗读进行教学。可见多媒体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已经不言而喻了。

3 可以加快学生背诵课文的速度

诗歌教学除了理解内容,体会意境,领悟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那就是背诵。每年的中考都少不了6-8分的古诗文背诵默写,而要能顺利拿下这6-8分,必须要求学生多读多背。传统的教法是上完课后学生自由背诵,最多是教师范读一遍,这样学生往往要花较多时间才能背诵课文。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大大缩短了学生背诵课文的时间。通过多媒体范读,学生很快能够进入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一旦掌握了这些,学生就不用再“书读百遍”了,而且能当堂背诵。如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虽然这首诗比起律诗和绝句长多了,背诵的难度也大了,但利用多媒体朗读辅助教学,并配以音乐和视频图像,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很快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了诗歌的朗读节奏,分析完课文,大部分学生再读几遍已经能把它背下来了。

4 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利用多媒体朗读课文,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能与作者进行感情、思想上的交流。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意思。这就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更好的记忆,才能更好地运用。如教学余光中的《乡愁》,康桥先生生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很快沉浸到诗歌中去,这种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让学生在听读中理解了那些生在大陆,长在台湾的游子们的思乡、思国之情。

总之,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既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又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理想的捷径,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参考文献

[1] 赵静.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探[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16)

[2] 花卉. 浅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J]. 科学大众. 2008(05)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第5篇

“我与英烈同龄人”烈士诗歌书信朗诵会方案

根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推动单位主题教育走向深入,切实提高主题教育实效,单位拟举办“我与英烈同龄人”烈士诗歌书信朗诵会,现拟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将深入学习重要指示精神与主题教育相结合,引导单位广大党员干部通过重温烈士铿锵有力的诗歌和饱含深情的书信,坚定初心和使命,激励党员干部为推进事业改革发展,继承英烈遗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活动时间:

2019年8月中旬

三、朗诵形式:

1.人数要求:单人朗诵或多人朗诵(不超过5人)

2.作品限定:1921年-2019年期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牺牲的英烈诗歌、书信和遗作。单位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部分烈士诗歌、书信和遗作供朗诵人参考选择,朗诵人也可自行选取朗诵作品。

3.年龄限制:为切合“我与英烈同龄人”的主题,原则上,英烈牺牲时的年龄应该在朗诵人年龄(平均年龄)的正负10岁以内。

4.朗诵时长:不超过5分钟

5.表演形式:朗诵除作品本身以外,还应包括作品及其作者的背景介绍、英烈照片。朗诵需脱稿,要求配乐、配PPT或英烈相关照片。鼓励在服装、道具方面丰富朗诵表演。

四、活动步骤:

1.宣传发动阶段(7月26日):各部室主任将“我与英烈同龄人”朗诵会要求布置到部门,动员党员干部积极参加。

2.组织报名阶段(7月29日-8月2日):各部室对朗诵人报名、作品预报名。单位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收到作品后,对报名作品相重复的进行统筹协调,并确定最终报名作品。

3.朗诵试讲阶段(8月12日):朗诵人向单位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成套的朗诵内容,包括英烈作品、相关背景介绍、配乐及PPT或英烈相关照片。试讲将邀请单位领导和各部室主任打分,最终选出10个节目参加朗诵会。随后,完成主持人选定和串词撰写。

4.正式朗诵会(8月16日):举办“我与英烈同龄人”烈士诗歌书信朗诵会。8月15日,单位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对10个节目进行彩排预演。

五、协调配合:

1.商请办公室,布置会议室并协助人员考勤、嘉宾接待等工作。

2.商请网络部,负责朗诵人影音资料收集、现场调音以及录音录像等。

3.商情照排室,打印朗诵会需要的文字材料。

未尽事宜另行安排。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第6篇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 探索 诵读 意境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21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能够凝结民族情感的文化载体,是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师并不是很重视古诗词的教学,或者没有积极去探索古诗文的有效教学方法,从而让古诗文的教学没有起到应有的育人作用,更谈不上打造高效的古诗文教学课堂,这显然不符合新课标精神。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古诗文的有效教学呢?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思考和教学实践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注重诵读对古诗文教学的重要作用

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重诗文的诵读教学,从古至今,很多名人都强调了诵读对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性。曾国藩在《谕纪泽》的家书中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朱自清亦在其《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洪镇涛先生也说,朗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面对优美的韵文,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有层次、过程合理的朗读呢?

一是运用范读。有的老师自己朗读不好,就不是很重视范读的作用,这是不好的一种教学现象。无论是诗词还是抒情散文,自身都有一定的韵律,或整齐对仗,或参差错落等等。诗文的旋律源自汉语的平仄、压韵、对仗及句式的变化,因此,朗读是学习的第一步骤。而教师的范读或名家标准朗读录音能给学生以示范,解决识字断句的问题,尤其在古文的教学过程中,时代的隔阂、语言的变化让学生学习起来很费力,范读能有效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配乐朗诵。诗最早是唱出来的,诗与音乐可谓情同手足。古诗文的风格多种多样,异彩纷呈。精美的配乐朗诵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更有利于听者在音乐的渲染中更好的感知的作品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接受语言美音乐美双重的熏陶。例如给《再别康桥》配以大提琴曲《天鹅》,《天鹅》舒缓优美的旋律对表现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眷恋起到强烈的烘托渲染作用,湖水之于天鹅恰如康桥之于作者,二者互为衬托,能引起听者强烈的共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配乐朗诵比赛,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融入诗文的境界中,让文学音乐一起提升学生的思想审美境界。

二、重视古诗文意境名句的教学

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还要利用古诗文自身的特点,选取一些带有古诗文特点的因素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尤其是古诗词中的意境和名句,应该作为重点进行有效教学。由于古诗词篇幅短小、语言凝练,因此在学习古诗词过程中要重视意境的把握。意境不仅包括诗词中提到的各种意象,还包括描绘的场景,不仅如此,还应该把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风格、时代背景等因素包含进去,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古诗词的意境,使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重视意境,首先要注重炼字。古人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好,如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改动了十多次,反复推敲,最后选定了“绿”字,整个意境就出来了,表现出春天到来后景物的变化。其次,古诗词中的意境还必须结合多种因素进行理解。还以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为例,从表面来看,这首诗是表达了怀乡之情,和亲人团聚的念头十分强烈。其实,结合王安石的生平,由于推行新政而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被罢官,他才想到回家乡看望亲人。通过这点,他想重返政治舞台、施展抱负的强烈愿望就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把握住古诗词的意境,对于学习古诗词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背诵古诗词的名句,是为了学生多引用这些名句,多讲解典故是培养学生能够活用这些名句的前提。中国古诗词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源远流长,每当处于不同的情景之下,使用文化积淀深厚的古诗词,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质量,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推崇,并能使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并成长。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使用名句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审美趣味,培养高素质人才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注重发掘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随着我国课改的不断推进,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标当中对古典诗词有着明确的课程目标,即通过对古典诗词的学习,陶冶学生们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所以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第7篇

摘 要:诵读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方式,将诵读的教学手段应用到中职语文教学中去,能够增加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本文通过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诵读策略与实施的观点阐述,得出结论,即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展开诵读教学,这完全符合当今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

关键词 :中职语文 教学 诵读 策略与实施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积累和感悟能力,而诵读是积累语言,培养感情和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中职语文教学采取诵读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文学的魅力,陶冶情操,同时也是语言能力的锻炼。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诵读教学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身能力。

一、中职语文教学诵读的重要性

关于诵读,朱熹认为“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这就说明在诵读时不但要声音洪亮,还要做到身心投入,做到准确自然,从中理解作者所表达的主旨及其意境所在。由诵读的意义可以看出诵读对于中职学生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符合中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中职语文教学诵读的策略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才能促进知识的快速吸收,在进行学生诵读的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对诵读的积极性,对学生讲解诵读的目的和诵读在语文中的重要性,以及对他们将来的重要影响,也可以通过名人实例来感染学生。再者,通过创造适合诵读的情景,营造有利于诵读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创设情境、分角色、配乐等等。

2.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诵读

朗读的基础是声音清晰自然,富含感情,并做到发音标准,朗读准确,做到 “无漏不添”;同时也要注重朗读技巧;最后做到精读,充分运用朗读技巧读出文章所蕴含的作者情感。运用科学的诵读方法,将文章的感情流入到文章的诵读中去,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还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让诵读活动丰富多彩

不只是进行课堂的诵读,还要进行多样化的诵读活动,如在班级的范围内进行诵读的比赛,丰富诵读的乐趣,也可以举行课外的诵读演讲活动;同时也要对诵读的内容进行拓展,不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内容,可适时推荐一些文化品位高、难度适中的文章。多样化的诵读活动,丰富的诵读内容,不但促进师生间的交流,还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三、中职语文教学诵读策略的实施

1.在时间边角中诵读

语文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感悟和语文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如此就需要诵读不受课堂时间的限制,让学生在有空闲的时间进行,逐步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如晨读就是一个良好的习惯,可选取一些适合清晨诵读的文章,不但能陶冶情操,还能培养自身的诵读能力。利用空闲的时间就进行诵读,当诵读成为习惯时,就能促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热情。

2.不断激励学生诵读

在课堂上进行诵读的时候,学生往往会相互较劲,比如哪个有感情、哪个声音洪亮,这时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不断地激励,让学生在教师鼓励中变得更为主动,更为自信,乐意诵读。同时要经常举行诵读比赛,让更多的学生展示自我。

3.在背景音乐中诵读

在背景音乐下的诵读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诵读情境。对于不同的文章拥有不同的意境,通过音乐的介入,将学生引入到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中去可以引导学生咀嚼语言文字,读出感情,将文章的意境充分地表现出来。如激昂向上的文章就需配激昂的音乐,让学生读出气势,读出力拔山河的感觉。如《沁园春 长沙》。而对于那些意境优美,如山水之美,需要配一些古曲,让学生在诵读时能够寓情于声,不但自己能够陶醉其中,还能感染他人,培养学生对意境的把握,如《归园田居》。

4.熟读课文,牢记于心

要想很好地将文章诵读出来,就需要学生对文章稔熟,这也就需要对文章进行不断的阅读,达到文字读音准确、出口即文的效果。通过不断的充实积累,培养中职学生对文章反复推敲、回味,深入理解作者意图的能力。

四、小结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有人轻视诵读,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对于诵读策略和实施就变得尤为重要,通过诵读可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对语文的喜爱,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宁德君.浅析如何提高中职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

[2]张爱莲.语文教学诵读策略浅探[J].教学研究,2013(6).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第8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多媒体技术 学习兴趣 教学效率

初中语文教材中精选的文言文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作为老师,我们怎样帮助学生很好地去吸收这些良好的养分呢?在教学实践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文言文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便捷途径。

一、视频范读,激发兴趣。

要学好文言文,先过语言关,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要熟读成诵。在教学中范读是必不可少的,视频范读能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情感、兴趣调动起来,融入作品中;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听读过程中能迅速找出生字、注音,在难句停顿处标上“/”,在语言环境中解决句读问题,这是多媒体运用的一大妙处。

例如:教读北朝民歌《木兰诗》,视频朗读时音乐雄浑、鼓点声声,朗读声铿锵有力,配以马蹄阵阵,一下子就将学生带到了遥远的古战场。在听读时又抓住了“可汗”(kehan)、辔头(peitou)、旧时裳(chang)等重点字的读音,同时也明白了五字诗句的停顿方式,或“2-3”式,或“2-1-2”式,或“2-2-1”式。

还可通过视频反复朗读,让学生去领悟文本,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加深理解。

多媒体技术对丰富学生表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理解文章意境、理解人物性格以及创作生动形象的场景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郦道元的《三峡》一课时,怎样让学生感受“巴东三峡巫狭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壮阔奇景呢?这时我适时地播放了一段长江三峡的录像片。那直插云霄、连绵不绝的山峰,那矗立山巅、婀娜多姿的松柏,那渔夫的晚唱、猿猴的长啼……这一切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争先恐后地抒发自己的观感,对眼前的奇妙景象赞不绝口,为大自然的神奇壮美深深折服。柔美的音乐,唯美的画面,配上绝美的文字,学生如痴如醉,这是教师用多少语言描绘都无法达到的效果。

又如在教学《孙权劝学》时,学生对这些内容很感兴趣,也充满了探索的欲望,但是对孙权、吕蒙、鲁肃本人的了解却非常有限。这时就可以借助电影、电视剧片断给学生补充相关史料,如孙权问计吕蒙、与吴为敌的曹操夸赞“生子当如孙仲谋”、周瑜荐鲁肃、吕蒙白衣渡江等内容。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也激起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三、图片音乐,加强记忆。

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到位后,便是背诵。背诵也通常让学生倍感头疼,因为古文的深奥,因为古文的拗口。尤其对于较长的篇目,要想顺利而有效地完成这一积累实在不易。此时,运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记忆并巩固记忆。

1.利用图片提示记忆内容

有些文章学生难以背诵,教师这时可利用文章重点段落的图片帮助学生记忆背诵。如,魏学漪的名篇《核舟记》,在背诵第二部分的时候,出示放大的核舟图片,然后按顺序让学生记忆,特别是船头的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三人的神态呼之欲出,学生就能轻松背诵。

2.利用音乐营造记忆佳境

在学生朗读背诵时,来上一段柔美的音乐,可放松学生心情,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气氛。例如,背诵《陋室铭》时播放古筝曲《广陵散》,背诵《与朱元思书》时播放“高山流水”的琵琶曲,这都是营造良好记忆环境的不错的选择。

四、有效整合,拓展思维。

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注意学科间的融合,注意知识的迁移、整合。在文言文学习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拓展,比较、整合、联想等。

例如,教学《与朱元思书》,可用媒体显示郦道元的《三峡》中的片段、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的片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等,来体会山水的奇,达到知识整合的目的。

教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迁移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比较“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二句在表达感情方面的共同之处,来体会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五、知识归纳,节时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