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赏析八篇

时间:2022-05-04 23:21:16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第1篇

今年7月10日上午,邓平寿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我社记者刘文娅以及梁平县虎城镇陈家村党支部书记罗吉辉、镇红砖厂厂长唐书权、镇小学教师廖情芬、虎城镇副镇长刘政辉、邓平寿的女儿邓巧娟,讲述了这位年仅51岁,就因积劳成疾去世的重庆市梁平县虎城镇原党委书记的故事。他一心为民的感人事迹震撼着在座的700多名听众的心。

报告会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亲切接见了报告团全体成员。

曾庆红说,邓平寿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可敬、可亲、可学。

曾庆红强调,要深入宣传邓平寿同志的先进事迹,进一步营造学习先进模范人物的良好氛围,激励广大干部以邓平寿同志为榜样,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

曾庆红指出,邓平寿同志是我们党的基层干部的楷模,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新时期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集中体现了党的领导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公仆本色,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忠孝仁爱的传统美德。

曾庆红指出,党的事业呼唤千千万万个邓平寿这样的干部,人民群众需要千千万万个邓平寿这样的干部。各级干部一定要认真学习邓平寿同志的先进事迹,学习他扎根基层、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学习他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学习他艰苦奋斗、节俭清廉的政治本色,学习他大德大爱、忠孝两全的高尚情操,自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真正做人民的公仆。

曾庆红强调,基层干部奋战在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第一线,承担着艰巨繁重的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真正重视、真情关心、真心爱护广大基层干部,要多指导,多帮助,多服务,更加体谅他们的难处,更加支持他们的工作,更加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对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工作的干部要格外关注,对那些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要多加留意,对那些埋头苦干、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不能亏待,激励广大基层干部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进程中建功立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部长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贺国强参加了接见。

接见之前,市委书记向中央领导汇报了我市学习宣传邓平寿同志先进事迹和报告团的有关情况。中组部副部长欧阳淞,副部长欧阳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存根和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接见时在座。

在此之前,邓平寿已经无数次感动重庆和全国了。

今年3月,《当代党员》、“中国当红网”、《重庆日报》、重庆卫视等市属各大媒体先后突出报道了邓平寿的先进事迹。与此同时,“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新华网・重庆频道”等转载或链接了邓平寿的报道。邓平寿的先进事迹飞入千家万户。

6月,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26家中央媒体专程来渝,集中采访邓平寿的先进事迹。《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相继刊发了长篇通讯和言论;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播出了邓平寿事迹的新闻,又在“新闻会客厅”、“焦点访谈”播出了邓平寿的专题节目……

邓平寿的感人事迹,深深地打动了全国亿万读者、观众和网友的心。

随后,由中组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中共重庆市委联合牵头,市委宣传部从与邓平寿同志生前密切接触过的干部群众和采访过他的记者中,选出了6名同志,组成了邓平寿先进事迹报告团。

6月28日,邓平寿先进事迹报告会在重庆市委小礼堂举行。会后,市委书记接见了报告团成员,强调一定要把邓平寿生前的事迹完整地表现出来,宣传好。还对演讲稿提出修改意见,要求报告团成员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邓平寿的故事,把邓平寿先进事迹讲得如同他本人一样生动、感人。

赴京之前,报告团在重庆潼南县、重庆教育学院、重庆消防总队、重庆市委小礼堂、涪陵区举行作了5场演讲。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第2篇

二、不断加强典型宣传要总结近年来选树、推广先进典型和举行先进典型事迹巡回报告会等经验。继续开展正面典型宣传工作。进一步塑造卫生行业的良好社会形象;要结合白求恩奖章荣誉称号、南丁格尔奖、医德医风先进个人和标兵、优秀乡村医生等评选表彰活动,探索以先进模范人物评选、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开发制作宣传典型人物的影视作品等多种形式宣传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广泛深入地开展向先进人物学习活动,并发动新闻媒体开展深入宣传报道;要多渠道加强典型的培养、选树和推广工作,注重积极主动地会同党委宣传部门、文明办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选拔推出一批各类各层次行业先进典型,挖掘、整理典型事迹中所蕴含的核心价值,使典型的核心价值得到凝炼提升,影响更加广泛持久。

三、推进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并遴选表彰一批先进创建单位和医德医风建设先进个人和标兵;会同文明委组织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参与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同时,引导和激励广大医务工作者自觉参与到以医德医风建设为主题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来。制订完善全行业精神文明建设规划计划。要着眼于全行业管理和在卫生系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广泛深入地开展卫生行业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将卫生行业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覆盖到全行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配合党委宣传部门有关“三下乡”工作的要求,协调、落实好帮扶项目、物资和资金,注重完善长效工作机制,配合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把“卫生下乡”经常化、品牌化。配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工程”协调、落实好村级卫生室建设,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面貌的改善。

四、拓展卫生行业文化建设。年内完成反映同志先进事迹的大型现代京剧创排工作。完成大型历史陇剧创排工作,要会同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做好卫生题材舞台剧目创排和巡演工作。完成反映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黎秀芳同志生平事迹的黎秀芳》二次创排工作。并启动展演活动;要会同卫生部办公厅等开展大型现代秦剧西北五省区的第二轮巡演工作,完成大型秦腔历史剧全省的巡演工作。借助文化部、广电总局、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在北京举办有利时机,协调推荐二次晋京演出;要会同省文化部门在全省卫生系统层层开展文艺调演工作,办好全省卫生系统迎大型文艺汇演,并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选拔、推出一批优秀作品;要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医院文化建设,丰富医院文化建设载体,培育医院精神,端正办院理念。要不断推进院区“美化、绿化、亮化”建设,开展“院徽、院歌、院报、院训、院史”创作、征集活动,着力为城乡群众创造更加舒适、方便、温馨、和谐的就医环境。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第3篇

金山网是一个地市级门户网站,今年3月晋级国家一类新闻网站。近几年来,网站不断创新报道思维和报道形式,充分利用网络互动优势,认真领悟和实践网络报道的“认知与传播”,为江苏省镇江市先后成功推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皇甫辉勇和“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张雅琴等多个重大典型人物,起到网络媒体的特有作用。

2013年9月,皇甫辉勇同志作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受到的接见,这位“全国孝老爱亲模范”还入选“中国好人榜”。张雅琴同志被列为2011年全国重大宣传典型。

新闻认知上的高度

发现和挖掘重大典型,对于增强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一个地市新闻网站来说重大典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更加需要新媒体人具备一定高度的新闻认知水平,需要网媒从业人员坚持不懈地关注“平民英雄”的平凡小善,发现和报道百姓生活中的感人故事和细节,挖掘隐藏在民间的点点滴滴的道德资源,以此弘扬网上主旋律。

皇甫辉勇这个典型的发现是金山网记者深入采访的结果,当时我们听说驻镇江某部队一位普通士官获得相当高的评价:“千难万难对家人不离不弃,千苦万苦不忘使命任务,千情万情寄托战友深情,千爱万爱不忘社会大爱。”记者在部队了解到很多关于皇甫辉勇的感人事迹,渐渐还原出一个立体式的军人形象:有技压全军的“武状元”般的才能,有视战友为兄弟的手足深情,有对整个社会的大爱胸怀。报道在金山网刊登后在当地引起轰动,并引起江苏省内媒体关注,有关领导还专门作出批示,很快引发中央和省级媒体新一轮关注和密集采访。

张雅琴事迹的发现缘自2010年初金山网上一条不起眼的网帖——“张雅琴引导党员群众创业致富”,记者从中发现一些亮点:张雅琴担任镇江丹阳新桥镇金桥村党支部书记十年间,带领干部党员和群众,艰苦奋斗跨越赶超,由一个贫困村变为经济强村,村容村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金山网记者采访后首发《村里领路人一一记丹阳市新桥镇金桥村党总支书记张雅琴》一文,引起网民的热议,在当地论坛赢得广泛赞誉。金山网联合同一报业集团旗下的《镇江日报》、《京江晚报》组成联合报道组,深入采访,推出的系列报道得到镇江市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当地很快掀起了学习张雅琴同志先进事迹的热潮。

网络互动上的深度

重大主题报道要想提升影响力、增强吸引力,必须注重内容的选择和报道深度的挖掘,典型人物、典型细节的选取。通过网络互动这一形式与网友进行深度交流,从而更好地传播典型人物优秀的道德观念。

除了实地采访外,还通过网络广泛征集皇甫辉勇同志先进事迹,挖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得以用鲜活形象的语言报道皇甫辉勇把战友情根植于心底,视战友如兄弟的优秀士官形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报道了皇甫辉勇用军人特有的赤诚真情,谱写了一曲生死感动、至死不渝的至亲至爱之歌,塑造了一个生死相依大丈夫、坚韧有情的好男人形象。

村民“徐英娇的故事”是金山网通过网络收集到的有关张雅琴同志的一个平凡而又感人的事迹:徐英娇的爷爷、爸爸不幸相继离世,家中一家四代没有一个男丁,也没有多余的收入。徐英娇考取了东南大学,但面对高昂的学费,全家人犯了难,张雅琴得知情况后,送上两千元救急款,除此之外,她还牵头相关部门积极募捐,为徐英娇求学解决了后顾之忧。一个感人的事例,通过网友提炼并用鲜活的语言表达出来,充分聚焦了张雅琴的“群众观”。2011年6月14日,由和江苏省联合举办的张雅琴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报告团5名成员中有普通村民姜映红、村干部殷昌敏,还有熟悉张雅琴的普通网民,台上他们讲述得声情并茂,台下听众的情绪也随之跌宕起伏,32次掌声在人民大会堂上空久久回荡。

传播方式上的活度

皇甫辉勇和张雅琴等先进典型的推出是金山网这一地市网络媒体与中央网络媒体以及传统媒体联动互补的一次重要尝试,也是增强传播活度的一次有益尝试。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第4篇

[关键词]山西电力报 策划 实践

企业报是企业舆论宣传的主阵地。近年来,《山西电力报》注重报纸的新闻策划已成为增强报纸影响力、提升报纸服务功能的根本途径。从报道内容、形式和手段上不断创新,努力增强报道的准确性、舆论的引导性、内容的可读性,较好地服务了山西省电力公司党政工作。报纸已连续6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报纸”,荣获“全国优秀企业报”、“全国十佳电力报”、“全国二十佳企业报”等称号,充分展示了企业的良好形象。

一、紧扣中心,做深做好主流新闻

发挥新闻宣传主渠道作用,必须围绕企业工作大局,做深做好主流新闻。

1.突出重点新闻报道。

反映企业重大主题、重点工作、重要举措是企业报的主题新闻,是企业报权威性、指导性和影响力的有效体现。搞好重点新闻的策划报道,才能增强报纸的吸引力和可读性。《山西电力报》紧紧围绕山西省电力公司中心工作和确定的主要目标,及时制订新闻宣传工作计划和报道要点。以公司电网建设、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优质服务等主营业务各个阶段的重点工作为报道重点,精心策划,组织力量进行重点报道、系列报道、深度报道,不惜版面编发优秀稿件。近年来,先后推出“保持先进性,为党添光彩”、“承诺是银、践诺是金”、“特高压工程在山西”、“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思与行’新闻会客厅”、“塑文化、强队伍、铸品质”、“晋电英模谱”、“户户通电回访”等栏目,及时报道相关内容。同时以特刊、专刊、特别报道等形式,以新闻调查、新闻分析、新闻解读等方法,对公司不同时期重要工作或重点内容进行了深度报道和特别报道,发挥了公司主流媒体和宣传平台的作用。

2.创新常态新闻报道。

一年一年,周而复始。企业总有一些工作是每年都需要报道的。创新思维,对常规工作常报常新,是企业报保持新鲜感、增强吸引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山西省电力公司每年年初召开的职代会和工作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会议。过去,多是简单的会议报道。从2007年开始,按会前、会中、会后三个阶段策划了“两会”报道。会前,在一版头条开设“精彩回顾”栏目,连续刊登反映公司过去一年工作成绩和丰硕成果的系列报道,并配发评论员文章;会中,以专刊形式,以消息、图片、评论等题材报道“两会”精神,以文字、图标等解读总经理工作报告;编发有关部门和单位主要领导对“两会”的认识和感悟。会后,对新一年公司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等作进一步报道。今年,又在原有报道的基础上,围绕“两会”主要精神配发系列评论员文章,并以访谈形式分层次编发了干部员工贯彻“两会”精神的新思路、新举措,收到较好的新闻宣传效果。

二、贴近基层,充分报道一线新闻

报道基层生产一线鲜活素材和感人事迹是企业报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源泉。

1.版面留给基层。

目前,《山西电力报》各版面都有反映基层一线的主打栏目,要闻版的“三贴近一线传真”、“新闻故事”、“新闻特写”,二版的“深化班组建设夯实管理基础”、“特写”,三版的“兵头将尾话管理”、“供电一线实录”、“优秀班组长”、 “农电工风采”、“电气化村见闻”,四版的“我是国家电网人”等栏目,为基层一线提供了交流经验、取长补短的平台。

2.采稿侧重基层。

《山西电力报》按照公司领导提出的“用员工表现领导、用事迹反映精神、用环境诠释文化”的要求,将宣传报道的重点偏向基层。头版头条、倒头条等醒目位置不断加大基层一线稿件的编发力度,今年编发的《守护生命线》、《繁忙之后就是“寂寞”》、《众手缔造和谐家》、《信息化配电网亮相侯马》等稿件很好地反映了基层工作经验和亮点,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3.注重典型报道。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山西电力报》非常注重做好先进典型的报道,凸显亮点。过去几年,报纸以“弘扬先进事迹服务和谐社会”、“典型先行”、“晋电英模普”、“亮点展示”、“供电一线实录”等栏目,全面反映公司系统典型工作经验和先进人物事迹,先后宣传了公司选举中的谢黎明、何立森、李怀颖、程国庆等先进人物,弘扬了正气。今年,报纸又专门增设“人物风采版”,以编发一线普通职工事迹为着力点,以电网人风采栏目为主打,以大篇幅、文配图的形式,推出先进人物,报道一线普通员工,通过挖掘平凡中的伟大,鼓励广大员工扎根一线、岗位成才。

三、创意思新,稳中求变提升效果

报道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是新闻策划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

1.版面布局求新。

从版面稿件的选用上,《山西电力报》突出头条、倒头条,同时,开设“企务动态”、“晋电视窗”、“农电短波”等集纳性栏目,既体现主次协调、简洁的风格,又增加报纸的信息量。从版面体裁的选用上,要求消息、言论、通讯、特写等相互搭配,力争每期、每版体裁多样。从图文的处理上,由图文并茂向图文并重转变,逐步增加新闻图片的上稿率和放大率,开设“精彩瞬间”、“图文说事”等栏目,用“一图胜千言”的优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版面编排求新。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第5篇

【关键词】普利策新闻奖;中国题材

【中图分类号】G219.13【文献标识码】A

历史地分析美国主流媒介文本中的中国形象的变迁轨迹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不仅卷帙浩繁,而且一些早期文本亦难觅踪迹。由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入手,虽然口径较小,但考虑到该奖作为美国最老牌也是最富盛名的新闻奖项,集纳了美国新闻史上(1917年以来)最优秀的新闻作品,这种分析又别有一番便利,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在那些最为美国主流新闻价值观所欣赏的文本里,中国的哪些题材和元素得到了关注,这种关注又是以什么样的框架和基调被呈现与表达的。

普利策新闻奖自1917年设立,90余年间其奖项设置几经增删。其对国际新闻的关注虽然一以贯之,但起初并没有单独设立针对国际新闻的奖项,后来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和美国参与国际事务的进一步加深,设立了专门针对国际新闻的通信奖(Correspondence,1929-1947)、国际类电讯报道奖(Telegraphic Reporting International,1942-1947)和国际新闻报道奖(International Reporting,1948年至今)。因此,其对中国题材的关注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零散到集中,从军事、政治、外交到经济、社会、文化的变迁过程。整体来看,普利策新闻奖的对华关注大体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917―1949:作为边缘的中国

在这一时期的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中,中国题材从未作为一个独立的新闻母题得到关注。更准确地讲,“China”这一词语从未在该奖的获奖名单中出现过,而只是作为西太平洋、远东、亚洲战区、太平洋战场等宏大区域的一个子集被约略提及。例如1941年的通信奖颁发给了欧洲、亚洲和非洲战场的所有美国记者和美国新闻机构,1942年的通信奖首次颁发给亚洲人――来自《菲律宾先驱报》同时是外交官的Carlos P. Romulo,其获奖理由是:“他在从香港到巴达维亚这段荆棘密布的旅途中,对远东局势的观察和预测。”而中国题材仅仅是在这样的大框架下得到了些微呈现。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全球战事频仍,且美国先后卷入两次世界大战,因此,这一时期是普利策新闻奖对国际新闻最为关注的时期。即以1929年通信奖设立之前的共计12届为例,其获奖的国际题材作品约占总数的23%,而今天国际新闻的获奖比例往往只占10%不到(通常为6.7%,个别时期会增至13.3%)。然而,这一时期的中国对世界新闻界的开放程度也不可谓不深,国外记者甚至可以到陕甘宁边区采访(当然需要突破封锁),埃德加•斯诺、海伦•斯诺、史沫特莱、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汉斯•希伯等名记者都曾在边区留下足迹,并为美、德和苏联等媒体撰稿。

然而,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国际地位低,美国公众自然也就缺乏对中国问题的兴趣,曾任《纽约时报》驻华记者的哈雷特•阿班(Hallett Abend)这样回忆道:“1926年初,美国报纸和美国公众对中国乃至整个远东地区的事情都没什么兴趣。在东京和北京的美国记者都很少,而上海的全职美国记者只有一个――美联社记者。”[1]这虽然只是1926年年初的情形,但其所反映的实质景观在整个这一时期并无太大改变。因此,虽然中国此间经历了中共成立、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等大事件,其所产生的零星新闻作品并没有在普利策新闻奖中占有一席之地。

1950―2001:负面事件主导下的有限关注

1949年新中国成立,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冲突令新中国站在了西方媒体的风口浪尖上。与此前的边缘化景观不同,这一时期,美国媒体开始一面怀着敌意与戒心,一面拿着放大镜审视新生的共产主义政权,而中国亦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题材出现在普利策新闻奖的视野中,然而,这种出现却主要表现为一种极负面的形象。

1952年的第26届普利策新闻奖,“China”一词首次出现在了最终获奖名单中。《旧金山纪事报》记者George De Carvalho获得地方报道奖(Local Reporting),其获奖理由是:“在美华人遭到红色中国亲属的‘勒索赎金’敲诈。”美国《时代》周刊亦曾在1951年11月26日以《压榨》(The Squeeze)为题对这一事件大肆报道,文称红色中国为积攒外汇逼迫公民向在美国的亲人索要美元。其真实与否我们无从考证,但在彼时的语境里,“中国”一词始终是以具有强烈冷战色彩的“红色”一词来修饰的。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趋暖。《纽约时报》记者Max Frankel即凭借相关报道获得次年的国际报道奖。在其获奖的系列作品里,作者使用了这样的标题:《不速之客的历史性访问:尼克松访华》、《新的一页:不管发生什么,尼克松来到了中国》……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中国”,已不见怀有敌意的“红色”来修饰。

此间经历的“”、“”的粉碎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并没有引来普利策新闻奖的关注,直到1990年的第74届,《纽约时报》驻华记者纪思道(Nicholas D. Kristof)和伍洁芳(Sheryl Wu Dunn)夫妇凭借对1989年“六•四”事件的报道获得国际报道奖,《底特律自由新闻报》的David C.Turnley亦因此获得特写摄影奖。2001年,《华尔街日报》的Ian Johnson则以带有极强偏见的题材的报道获得国际报道奖,在其文本中,组织成了“受害者”(Victims),政府的依法取缔则成了“野蛮镇压”(Brutal Suppression),事实在新闻中呈现出了没落的迹象。

显然,这一时期的关注已较1949年之前明显许多,然而这种关注亦十分有限,且主要集中于负面题材,表现出明显的负面渲染倾向。虽然普利策新闻奖对负面题材的偏好由来已久,但这种甚至不惜歪曲事实和基本的价值判断的情况显然是对新闻专业主义的戕害。在客观性的外衣笼罩之下,新闻扮演着“政治幻象”的角色,其摇摆轨迹和美国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政策如出一辙。

2002年至今:转型期的密集透视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转型步伐的加速,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迅速提升,参与国际化的程度亦越来越深,国际媒体对中国的关注力度也相应加大,与此相称,中国题材成为普利策新闻奖的夺奖热门题材。

2006年,《纽约时报》驻华记者Joseph Kahn和Jim Yardley对中国法律体系繁荣发展背后仍存在的粗糙正义的专题报道获得国际报道奖,该组报道通过一些发生在中国平凡小人物身上的冤假错案向整个中国司法漏洞展开了拷问。2007年,《华尔街日报》对中国资本扩张所带来的从社会不公到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一针见血的报道获得本届国际报道奖,该组报道涵盖了中国屡禁不绝的违规电厂和煤矿、“长江女神”白鳍豚的几近灭绝、中产阶级房奴、汽车业发展带来的政府决策窘境等多个领域的问题,中国的赤脚医生、北京城市建设的幕后英雄也都得到了关注,虽为批评,但不失其警示和借鉴意义。

2008年的第92届普利策新闻奖,《纽约时报》再度以中国题材获奖。与以往不同的是,由该报记者Walt Bogdanich和 Jake Hooker采写的中国出口的有毒药品和其它日用品的系列报道获得的不是国际报道奖,而是调查性报道奖。中国题材获调查性报道奖,这在普利策奖历史上还是首次。撇去意识形态色彩不论,究其背后原因,我们可以归之于目前中国正处在一个史无前例的转型期,而转型过程往往也是种种问题和矛盾频发的过程。

在2009年,中国题材继续成为普利策新闻奖的夺标热门。《纽约时报》的艺术评论家霍兰德•考特(Holland Cotter)凭借一组包括中国艺术在内的艺术评论荣膺最佳批评奖(Criticism)。这是自2006年以来,中国题材连续第四次出现在普利策新闻奖的最终获奖名单中。在这个节点上对普利策新闻奖中的中国题材进行一番梳理,不仅仅对于这一话题本身,而且对理解美国主流新闻媒体对中国的形象建构都颇有意味。霍兰德•考特的专栏文章将触角伸向了中国艺术领域。中国的艺术博物馆在昔日与明日之间的张力、风沙和游客对莫高窟艺术的威胁、中国女性艺术家的悄然浮现、安迪•沃霍尔影响下的文化意义的再生产……诸如此类当下中国艺术的难点和热点话题得到了严肃细致的审视。

从最初只关注军事、政治、外交等意识形态博弈最激烈的宏大场域,到经济、法律、环境、民生、艺术等中国社会的具体层面;从最初只关注政治人物和国家机器符号到关注普通的中国人、寻常的中国事;从最初带着有色眼镜的敌视歪曲到现在虽仍有偏见却更重理性批评,普利策新闻奖关注的中国题材正在悄然改变,普利策新闻奖中的中国形象也正在悄然改变,一个更加真实可感而不是停留在古老符号意义上的中国正在被美国的主流新闻媒介关注并传播。虽然我们并不能确定这样的改变是否会固定并坚持下去,是否还会回到早先新闻和政治、外交轨迹相重合的那种左右摇摆,但至少目下的这种方向显示了普利策新闻奖作为一项权威奖项的品质,毕竟杯葛北京奥运、歪曲“3.14”事件这样的典型的不负责任的新闻没有出现在最终获奖名单中,也没有出现在最后入围名单中。

审视普利策新闻奖中中国题材的变迁史,不仅仅对于我们理解国际新闻运作,而且对于我们如何进行对外传播从而更好地塑造中国形象都启发良多。

新闻生产社会学认为,国际新闻生产的本质是国内化、本地化的,最终是国家化的,它受到权力结构、文化形态和政治经济利益的制约。[2]因此,从被忽视、敌视到被正视,普利策新闻奖中的中国形象的变迁轨迹,其背后的社会基础是中美关系的良性调适及其带来的民间认知心理的变化。而国际新闻生产在这一过程中,既是通过一定的 “驯化”(Domestication)策略构建和强化一个外在事件与本国受众的相关性,又是因应了权力结构和政治经济利益的变化。

客观来看,普利策新闻奖视野中的中国形象的改变其实是一种对新闻价值的尊重与回归;主观来看,则是一个更加开放、发达、自信的中国向世界展开胸怀使然。因此,我们一方面期待新闻界(不仅仅是西方新闻界,也包括我们自身)对新闻客观性这一核心价值的遵守不仅仅是停留在专业主义的意识形态层面,而是停留在新闻生产的具体实践之中;另一方面,也期待着一个更加开放、发达而自信的中国。

注释: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第6篇

省地税局:***

(2013年8月19日)

2013年2月24日晚,辽宁新闻联播用三分钟时间,报道了***24年如一日捐资助学助残的事迹;2月28日,新华社以1100字的篇幅,报道了***的凡人善举;当天凤凰网转发了这则通讯;3月10日辽宁“新北方”播出了***的事迹,称他是新时代的活雷锋。自今年二月以来,新华社、人民网、中新网、东北新闻网、《辽宁日报》、《辽沈晚报》、《重庆日报》、《华商晨报》、《时代商报》、辽宁广播电视台、《北京晨报》、《北京晚报》等40多家新闻媒体对***的事迹进行了连续、集中的报道。

***同志是朝阳市地税局社保科科长,中国共产党党员,工商管理、农学双硕士。参加工作24年来,他热爱本职,以雷锋为人生楷模,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矢志在本职岗位建功立业。他扶残助弱、引导青年,奉献爱心,传递正能量。连续14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荣立三等功4次,二等功2次。他先后获得“朝阳市十大优秀青年”、“感动朝阳十大人物”、“朝阳市十大服务明星”、“朝阳市青年岗位能手标兵”、“辽宁雷锋奖章”、“辽宁五一奖章”、“辽宁优秀青年卫士”、“辽宁省首届道德模范”和“全国税务系统精神文明先进工作者”等110多项荣誉,2010年,他被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等4部门聘请为“辽宁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课外辅导员”;2012年被省文明办等6部门评为“道德模范进校园”活动先进个人,并作为“我身边的好税官”在全市地税系统做巡回演讲;2013年4月被推举为“第12届全国运动会火炬手”;5月被朝阳军谊聋哑学校聘请为“道德校长”;还被推举为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公众评委和辽宁省第四届道德模范评委;根据***事迹改编的拉场戏《送三弦》,荣获全省“道德模范颂”曲艺汇演创作和表演两个一等奖。

今天,我们把***同志请到省局来,给大家讲讲他是怎样服务纳税人、服务社会的,希望能给大家以启迪。

***事迹报告会结束主持词

省地税局:***

(2013年8月19日)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第7篇

一要发挥好“阳光”作用。新闻媒体要把政务、村务、厂务公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为舆论监督的重要方面,通过媒体将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体外循环”、干部人事“暗箱操作”、政务村务厂务不公开或半公开等现象予以暴光,来推进政府“阳光工程”,扩大群众对干部人事工作的参与权、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变“暗箱操作”为“阳光操作”。

二要发挥好“目光”作用。新闻媒体既是党和群众的喉舌,也是群众的眼睛,群众关注什么、企盼什么,需要什么,想说什么,我们新闻媒体就要积极宣传报道什么,及时反映群众的愿望和呼声。当前,新闻媒体要及时地对党委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重大工作决策、各地的重大建设项目及重大经费的使用、重大的人事变动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宣传报道,让这些情况置于群众的目光之下,让群众及时全面了解,广泛接受群众监督。这有利于发扬民主,凝聚人心,又会对党委政府的工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要发挥好“聚光”作用。新闻媒体要体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宗旨,找准切入点,抓好结合点,瞄准聚光点,把宣传报道的焦点集中到各群众最现实、最关心、与群众最直接的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来,集中到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如何应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上来。通过对这些问题、现象和矛盾的暴光、透视、点评、聚焦,帮助各级党委政府解决这些问题、现象和矛盾,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第8篇

2012年11月26日晚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以头条新闻播出了“罗阳:用生命托举中国战机完美升空”的消息。对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沈飞公司总经理罗阳,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在大连执行任务时突发疾病逝世,及时作了详尽报道,引起全社会极大关注和强烈反响。

这一举动在央视《新闻联播》节目实属罕见,从中透露出哪些信息,有何深意?

按新闻规律办,此其一。罗阳投身祖国航空事业30年来,怀着航空报国的理想信念、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不畏艰难、追求卓越、严以律己、淡泊名利,长年超负荷工作,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完成了多个重点型号研制,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崇高情怀、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非常典型,具有很强的新闻性。对罗阳先进事迹立即采访报道,广泛宣传,重点推介,树立榜样,有助于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央视将这样的消息放在《新闻联播》节目中头条播出,完全遵循了按新闻规律办的原则,充分体现了新闻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发挥了积极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创新内容形式,此其二。创新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级广播电视媒体,不断创新,产生了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雅俗共赏、令人喜爱的节目。央视《新闻联播》节目就是其中之一。1986年1月,央视破例将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爆炸的消息,作为头条新闻放在重要时段播出,当时在业界产生了一股强大的冲击波,社会效果良好。这次央视又革故创新,将航空报国英雄罗阳的模范事迹,以及与此关联紧密的“航母style”和短评放在头条,作为《新闻联播》节目的一组新闻播出,改变往常以时政、经济、军事、文化、体育编排的先后顺序和传统做法,使整条(组)新闻更加鲜活生动,提升了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给人一种“春风又绿江南岸”,新风和煦扑面来的感觉。

更加关注民生,此其三。关注民生,服务人民,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新的历史时期新闻宣传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央视努力按照“三贴近”的要求,继续发扬“走转改”精神,更加主动认真地关注民生,通过一线具体生动的典型事例,精心策划报道,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提供榜样的力量。罗阳英年早逝和他生前所从事的航空工业,都是新闻报道很好的民生题材,央视《新闻联播》节目迅速对此作了全面客观的报道,深入宣传,大力弘扬,以此表达我们对罗阳的哀悼、痛惜和敬佩之情,并用实际行动向中国军工技术开拓者致敬,这正是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应尽的义务和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