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学生信息管理论文

学生信息管理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1-20 16:37:39

学生信息管理论文

学生信息管理论文第1篇

1.档案管理意识淡薄。长期以来,学校领导和学生档案管理者一般都对学生档案工作重视不够,认为学生档案没有实用价值,将其束之高阁。更无法谈及耗费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来进行信息化,导致学生档案工作相当被动,这是阻碍档案工作信息化的根本所在。

2.管理体制杂乱,相关人才短缺。虽然2008年8月20日出台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明确指出学生档案成为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分支,但目前为止,国家方面并没有下达使学生档案管理体制具备可操作性的明文条例,这种情况下必然出现学生档案管理部门杂错、各行其是的归口不统一局面。由于各高校自身的特点,档案馆、人事处、招生部门均有可能成为学生档案管理部门,其中较为常见的是在粗放式管理下由各院系辅导员和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协同办公。另外,人员配置方面也不到位,相关人才十分短缺。

3.管理制度缺位。国家虽然制定并颁布了不少法规条令,但就高校学生档案管理这一项工作却并未提及,导致科学规高校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初探文/盛磊代磊张琦范的学生档案管理制度严重缺位。尤其是多个校区分散的综合性高校,学生档案的建立、收集、整理、归档、借阅以及转递等流程缺乏统一标准,出现填写时间不一致、归档材料不齐全、审核把关不严格、移交手续不规范等问题,甚至造成学生档案丢失甚至失真,从而无法发挥高校学生档案的原始凭证作用。

4.高校学生档案的管理手段滞后。现如今,由于种种原因,绝大多数高校的学生档案工作还仅停滞在手工处理、单机归档、纸质为主的进程中,未加以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辅助,造成管理手段滞后,严重制约了开发与利用学生档案的信息资源。

二、高校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对策分析

传统的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的工作需求,在科技飞速发展、社会多元化的今天,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应立足信息化背景从技术、制度、管理和服务等多种角度探求高校学生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新模式。

1.从思想根源着手,转变态度,加强认识。学校领导和档案管理人员应转变对待学生档案工作的思想误区,提高重要性认识,贯彻实施学生档案有利于学生工作开展、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与此同时,借助校园网、广播站等媒介大力宣扬档案的重要性,强化广大师生的档案意识。在信息化方面,必须摒弃认为利用几台计算机简单存储一些电子数据就是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错误理解。高校领导应积极带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认真研习有关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政策方针,并针对发现的问题组织开展专题讨论,使各院系辅导员和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就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在思想上达成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共识,为实现档案管理工作智能数字化的健康持久发展美好愿景打下坚实基础。

2.改革学生档案管理体制,合理配置档案工作人员。为避免上述管理部门杂乱的情况,高校学生档案应统一归校档案馆管理并专职负责,同时要协调处理好档案馆与学生档案形成的各相关部门如教务办、学生工作部以及学院等之间的合作关系,结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以各学院为基点向校档案馆过渡的科学系统的学生档案管理体制,实行集中统兰台纵横一管理。新生入学档案、在校期间形成的文件资料、毕业生档案信息等先经辅导员整理,之后提交到学校档案馆,由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检查,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密切合作,全程跟踪收集归档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成长资料,保证为有关部门单位呈现最真实可靠的原始学生档案。

3.建立档案管理制度。高校学生档案由于具有连续性和周期性的特点,因此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并结合人事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在档案的收集、归档范围、整理、转递等环节制定统一的标准,建立一套适合自身档案管理特点的、比较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来保障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建立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的双套制管理模式,是当今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趋势所在,是实现电子信息化的安全措施。因为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虽然显著提高了录入、查询及利用学生档案的工作效率,但在涉及转递档案、出具档案证明文件等关乎法律方面的重要活动时,仍要以纸质档案作为基准。管理制度的建立应从以下收集归档、查阅借阅、转递等三方面具体开展:在学生档案收集归档过程中,明确各部门档案材料的归档时间和归档手续,辅导员也应积极主动地与其他形成档案材料的部门沟通、合作,做到随着档案形成及时归档并录入信息系统,使学生档案尽量处于完整连贯和最新状态,从而避免毕业时集中突击整理,同时做到归档标准制度严格统一,推动学生档案工作的规范化进程;在内容收集上,也应按照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合理扩大范围,将诚信档案、心理档案、科技创新参与情况等一并纳入学生档案。查阅、借阅档案方面,要改变以往视档案为“废纸”的现象,积极鼓励师生及有关单位查阅档案。高校应建立查阅、借阅制度,档案管理者要严格监督借阅人员办理登记手续,同时借阅者也应提高自身素质,做到遵守保密制度,坚决杜绝随意复印、拍摄甚至在档案文件上胡乱批注、损毁档案材料等现象。转递环节需要建立更为完善周详的转递制度,以确保档案在递交过程中万无一失。学生档案在毕业时会面临时间紧迫、数量繁重、办公人员较多的情况,因此在递交环节、方式和手续上严格转递制度势在必行,从而消除安全隐患。

4.信息化系统开发。高校实施数字化档案管理体系的前提是要投入专项资金,加强软件、硬件建设,如购买电子计算机、引进开发数据库等,在配套设施齐全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完善的有本校管理工作特点的学生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基于上述提到的高校学生档案由档案馆集中统一管理这一特点,并充分发挥校园局域网的网络优势,我们决定实施一套以Web为平台的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安装应用非常便捷的Browser/Server架构,即支持多种操作系统的Web浏览器与运转效率极高的ASP服务器客户端协同工作,加以适应性超强的MSSQLServer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使得这套学生档案管理系统在遵循实用、可靠、安全的理念下变得游刃有余。系统模块分为档案馆、教务处、学院以及学生四大类,按类型分配权限,不易出错,解决了高校学生档案材料来源广、部门多带来的工作繁琐,实现了学生档案在建立、收集、整理、转递以及查询等环节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与数字化。

5.档案信息采集录入。针对各高校新生入学期间建立及收集的各种档案材料,在档案馆的统筹下,应准确无误地尽快录入预设系统。在校期间的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应做到随学生在高校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各种档案材料的产生及时完成递交任务,包括接收信息、查阅信息、归还信息等数据,并在档案馆工作人员严格审核后载入学生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做到随档案的生成动态地收录。对于毕业生档案管理,集中归档大量有关毕业的档案材料,并将毕业生归档材料信息、就业信息以及转递给有关单位的信息等完整录入到系统中。

学生信息管理论文第2篇

在信息时代,网络和通讯载体的使用,使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更活跃,交流融合更直接,互通更便捷,行为更具有变数。他们借助网络论坛(BBS)、网络新闻组(USERNET NEWS)、博客(BLOG)、维客(WIKI)、电子邮件( E—mail)、网络聊天(CHATTING) 、短信群发及通讯技术与互联网的链接、3 G时代通讯工具的提速等网络工具和手段,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表明自己的态度。

2014年6月间,我们分别对大学生本科在校生、普通专科在校生和高职高专在校生等三类学生群体中有代表性的500人进行问卷调查,目的在于:通过调查,客观真实地了解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趋向,以及处理当前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掌握一手资料。我们认为:1、绝大多数在校学生能利用网络进行内容涉猎较广的信息交流、交互、感情联络。大部分学生能处理好对信息的甄别,控制自己言论。

2、关注的问题较全面,且很实际,相对集中

在涉及自身学习和前途等问题上,对社会敏感问题也比较关注。可见,现在高校的学生已不单单认为生活只有学习了,他们渴望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大多数在校学生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解决问题,自立自强。同时,调查显示,对于本科生和专科学生的单项调查结果来看,受教育环境不同、区域不同、教育层次不同、教育内容不同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对单一问题的观念和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甚至差别很大,主要表现在:其一、本科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更强;其二、本科学生对本校网络的建设要求相对默然,而专科学生对本校网站建设要求更迫切;其三、从信息交互内容看,专科学生的关注点起伏比较大,而本科学生显得更加平衡;其四、对新的关注点的出现,本科学生相比专科学生处理态度更平缓些,而专科学生要求相对更迫切;其五、对于自己所关心问题的处理方式,本科学生相对专科学生更客观、更有余地,而专科学生更直接、更自信;其六、对不良网络信息的关注很广泛,但态度和处理方式有的差别很大,有的截然不同[3]。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还要具体群体具体分析对待。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认为新信息时代下高校的管理工作应充分利用信息资源,高效自由地进行学生工作管理。当前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缺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管理手段落后2、管理效率不高3、管理水平低下[7]。就我个人观察所看,大部分高校主要联络方式还是靠逐个打电话,或者网页公布、QQ群来信息,这些方式速度较慢、成本较高,且还不一定能通知到位。

而高校网站信息内容一般都比较滞后、信息更新较慢。有时有些消息学生已获得,而校内网站还没公布。这些严重导致校方和学生之间信息沟通不畅。我认为,现在高校管理工作应着手于如下几点:一、直接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利用快捷的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建立信息互动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直接面对校方领导层的平台,通过平台直接进行对话,进行意见与观点的交流。二、给学生自由空间,把管理工作放手一部分留给学生去做:比如清华,某些班级就自己有自己的网站,每月一位同学担任版主,负责大小版上事务,在班内网站上校内信息,进行发帖管理。现在大部分高校班级管理都放给学生,班干部通过利用一些软件,和其他同学之间进行手机信息交流,既快捷方便又能保证通知到位。三、及时掌握学生舆论动态,实时关注,适时引导。给学生自由但并不是足够的放任的自由,校方应建立信息监控平台,及时遏止外界不良信息流入校园,控制校内舆论,引导学生正确利用互联网。目前全国高校正在统一建立的高校IPV6网络,正适合这一点,建立一个纯粹的高校间的互动平台。四、管理工作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8]: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在与学生畅快沟通的同时,开展活动,使学生了解并积极参与到校方管理中。

3、新信息时代下对学生服务任务的分析

在目前各类高校中,学生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对互联网信息的需求,基于经济水平发展水平,各地高校信息技术信息设施参差不齐。

满足学生需求,创建良好的信息技术体系,是目前高校学生服务中的首要任务。我们的问卷调查如下:

由调查内容分析可看,大部分学生是长时间频繁利用电脑获取信息,快捷的网络设备是他们需要的。但信息时代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具备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不仅要在硬件上满足学生的需求,更应该在“软件”上满足学生的需求。

作为高校管理层,如何在信息时代下,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更好更快更到位的服务高校学生是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1、服务学生,首先要转变理念,要以学生为主导地位,教师是服务者。由于一些原因,比如师道尊严的残留、经济利益的驱使、政策导向的偏颇[9],更多的高校教师摆不正自己的位子,认为自己的工作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至于学生接不接受、学没学会跟自己没关系。这样,不仅影响学生的整体进步,也影响学校的整体发展。2、最大范围的提供便捷网络设施。我们的高校应该从学生最基本的需求出发,提供便捷的网络设施,以满足广大学生对网络的需求。现实情况中,还有很多高校学子是买不起个人电脑的。基于此,高校应除图书馆外,多设立电子资源室。每个宿舍楼也可以设立独立的电子信息资源室,提供学生利用网络的地点。新建宿舍楼应配备网络设施。很多地方高校宿舍没有网线,以致学生电脑无用武之地,成为摆设。3、信息时代,学校应积极教授学生如何快速高效获取信息。除图书馆定期举办一些培训活动外,各专业应根据自身专业情况,开设相关课程,教导学生正确利用互联网资源。4、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解决心理问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说的多做得少。虽然一些高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碍于隐私,很少有学生主动走进资讯室大门。我们认为,作为学生服务工作的一部分,高校可建立网上心理健康资询室,利用网络平台,帮学生解决心理困扰。

学生信息管理论文第3篇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如何提高毕业论文的选题管理效率成为毕业论文工作面临的一个难题。2012年,全国具备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学校有2492所,本专科毕业生人数600多万人,50%以上的高校对毕业论文收集、处理、检索、更新采用人工处理,已经无法达到信息化处理的要求,效率非常低。而其它大多数教学管理应用已实现数字化管理操作,绝大多数高校都已经拥有自己的机房,校园网,这就提供了很好的硬件基础,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打造毕业论文的网上管理。一个可行的解决思路就是依托建好的校园网,采用技术,通过C#2005编程,后台采用MS SQLSERVER2005数据库平台,构建基于Web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

本系统旨在使毕业论文信息管理网络化,可以直接在网络对学生论文进行管理。首先,学生通过网络选择论文题目,待教师审核通过后,完成论文并提交;其次,教师(包括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教师)通过网络对论文进行评分;最后,由系统计算出学生的综合成绩,供学生在网上查阅。

2需求分析

2.1功能需求

该毕业论文评分系统需要满足来自三方面的需求,分别是学生、教师和管理员。

学生对该系统的需求主要是查询学生个人基本信息、查询可选课题情况并进行选择、提交选题申请、查询已选课题、下载论文所需的相关文件、上传论文、查看毕业论文成绩、修改密码等功能。

教师的需求是查询教师个人基本信息、课题、课题审核、上传文件、下载文件、对学生的论文、答辩情况等进行评分,修改密码等功能。

管理员的功能包括对公告、文件、学生、教师、论文、分组、成绩、用户等8个模块进行管理和维护,包括添加新教师、添加新生、添加公告、上传文件、进行学生和老师的分组、审核成绩、修改管理员密码等,并对模块的信息进行查询、修改、删除等操作。

2.2性能需求

根据用户对本系统的要求,确定系统在界面、响应时间、可靠性、安全等方面有较高的性能要求。

2.2.1界面需求

(1)页面内容:主题突出,站点定义、术语和行文格式统一、规范、明确,栏目、菜单设置和布局合理,传递的信息准确、及时。内容丰富,文字准确,语句通顺;专用术语规范,行文格式统一规范。

(2)导航结构:页面具有明确的导航指示,且便于理解,方便用户使用。

(3)技术环境:页面大小适当,能用各种常用浏览器以不同分辨率浏览;无错误链接和空链接;采用CSS处理,控制字体大小和版面布局。

(4)艺术风格:界面、版面形象清新悦目、布局合理,字号大小适宜、字体选择合理,前后一致,美观大方;动与静搭配恰当,动静效果好;色彩和谐自然,与主题内容相协调。

2.2.2响应时间需求

无论是客户端和管理端,当用户登录,进行任何操作的时候,系统应该及时的进行反应,反应的时间在5秒以内。系统应能监测出各种非正常情况,如与设备的通信中断,无法连接数据库服务器等,避免出现长时间等待甚至无响应。

2.2.3安全性需求

系统有严格的权限管理功能,各功能模块需有相应的权限方能进入。系统需能够防止各类误操作可能造成的数据丢失,破坏。防止用户非法获取网页以及内容。

2.2.4开放性需求

系统应具有十分的灵活性,以适应将来功能扩展的需求。

3系统设计

3.1系统功能设计

本系统依据用户角色划分主要由三大模块组成:管理员功能模块、教师功能模块和学生功能模块。其中管理员模块又包括公告管理、文件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论文管理、分组管理、成绩管理、用户管理以及退出系统等子模块。

3.2数据库设计

3.2.1 数据库结构设计

E-R图是一种用于描述静态数据结构的概念模式,它直接使用信息世界中的术语来表示现实世界中的联系。E-R模型的基本元素包括:

实体:它是客观存在可以相互区别的事物

属性:指实体的某一特征。

联系:表示一个或多个实体之间的关联关系。

3.2.2 系统E-R图

4模块设计与实现

在整个开发过程中,采取的方法是:分工精细、紧密合作,系统主要分为以下模块:公告管理、文件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论文管理、分组管理、成绩管理、用户管理、退出系统等子模块,在这些子模块下包括对公告信息、文件信息、学生信息、教师信息、论文信息、分组信息、成绩信息以及用户信息的添加、查询、修改、删除等操作。

以下仅以论文管理页面为例进行简单描述。

当用户名和密码都正确时,管理员进入界面默认是论文管理页面,如图2所示。管理员可以根据论文编号、题目和指导老师查询相关的论文信息,并适时对论文信息进行更新和删除操作。另外,页面左边导航栏论文管理下面还提供了一个“添加论文”链接,单击此链接,页面将跳转到添加论文信息页面,管理员可以在添加论文信息页面上添加新增的论文信息。

5系统测试

系统的各功能模块需要进行测试,对于模块化应用程序,软件开发的最后一部分就是不断的测试程序,该阶段主要对系统的正确性及完整性等方面进行测试。主要进行:功能确认测试、运行测试、健壮性测试、安全性测试以及查错方面的测试等,系统测试由测试组成员(或质量保证人员)或测试组成员与用户共同测试,在整个系统开发完成,即将交付用户使用前进行。测试阶段的信息流如图3:

在这一阶段,为使系统最终能够顺利运行,对整个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测试。严格按照软件测试步骤从管理员模块测试开始到系统集成测试止,所有测试都追溯到学生、教师以及管理人员的要求,这种测试符合现代软件测试准则从“小规模”测试开始逐步进行“大规模”测试。并严格按照程序内部的逻辑测试程序,检查程序中的主要执行通路是否能按照预定要求正确工作。

在测试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检验数据显示区域的GridView控件是否能够按要求格式正确显示输入数据。

(2)检验数据显示区域的GridView控件的相关列是否能够实现数据的删除及更新操作。

(3)检验能否对输入数据进行适时查询并作相应更新操作。

(4)检验功能模块中所涉及的所有功能的实现及健壮性。

在整个系统调试程序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某些内在的错误影响程序的运行,在采用上述调试方法对程序进行反复修改调试后,程序运行情况良好,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基本上可以满足用户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程不功,龙跃进,卓林. 2.0动态网站开发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4(1).

[2]邓文英,陈惠贞,陈俊华.挑战ASP与网页数据库设计[M].中国铁路出版社,2004.

学生信息管理论文第4篇

关键词:档案安全体系;档案保护;灾害管理;风险管理;信息安全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archival safety system has become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archival cause development strategy. Facing the shortage of systematic induce in archival safety system theory, this paper point out the source of archival security system theory from these aspects: the archival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theory, risk society theory, risk management theory, disaster management theory, information security theory and safety culture management theory.

Keywords:Archives safety system; Archives conservation; Disaster management; Risk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ecurity

1 引言

2010年以恚从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提出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档案安全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说明: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已成为档案事业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一个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档案安全体系建设“顶层设计”已经形成。反思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快速推进的深层次原因,离不开学界多年来对档案安全问题的不断研究。从最初对档案安全保管、档案安全保护的研究到如今从档案安全体系的层面展开对各类档案安全问题的系统研究,档案界人士充分汲取相关学科的思想源流,并将其融入档案安全问题的研究当中,取得了重大进展。时至今日,我国档案安全领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研究当中缺乏对档案安全体系理论的系统归纳和科学提炼。因此,厘清档案安全体系研究的理论源泉,对于促进档案安全体系的深入研究,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安全理论体系的形成意义重大。

2 档案安全体系研究的主要理论阐释

2.1 档案保护与档案管理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的档案保护技术学是研究档案制成材料损坏规律及科学保护档案技术方法的一门学科,它的任务是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的寿命。档案安全的理论最初就体现在档案保护之中。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档案保护研究逐渐从各个层面展开,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学界不仅对档案保护技术学科赖以存在与发展的知识基础和理论框架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梳理,还将目光转移到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研究当中。我国档案保护技术学所形成的核心思想和理论方法,是以纸质档案为核心构建起来的知识体系,例如档案修复技术方法、档案馆建筑与设备、档案害虫与微生物的防治等,它们在我国传统档案保护工作以及“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理论角色。然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档案保护的范围逐渐拓展到电子文件(档案)的安全保护、备份与长期保存等领域,而这些领域同样也是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下,档案安全保护是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1]。总之,在档案安全体系理论建构当中,档案保护领域的理论方法不可或缺。

档案管理理论是围绕档案收集、整理等工作流程形成的一整套理论、原则和方法。科学的档案管理对于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意义重大。从这个角度看,档案安全体系理论的构建离不开档案管理理论的指导。首先,要确保电子文件的安全,除了探讨电子文件信息的安全保密技术与方法外,电子文件的归档、电子文件的长期保存同样是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中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一方面,电子邮件、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等新型“文件”的出现,如何确定归档范围,如何鉴定其价值、划定保管期限,如何完整捕获文件内容及其结构和元数据信息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另一方面,电子文件的长期保存和维护,尤其是新型电子文件的长期保存策略方法也是需要涉足的重要问题。其次,从文件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文件(电子文件)从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的整个周期都存在安全问题,因此,对文件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安全管理,既要防止重要文件由于没有归档或归档信息不完整造成的丢失,也要防止保管当中的篡改、泄密,以及注意防火、防盗等,当然,还有利用过程的原件保护、信息保密、隐私保护甚至销毁阶段的安全等。

2.2 风险社会理论。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1986年出版的《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风险社会”的理论命题。此后,英国学者斯科特・拉什、安东尼・吉登斯、沃特・阿赫特贝格等人对风险的概念、风险社会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探讨。风险社会理论对风险、风险社会进行了完整描述,对如何规避和应对风险作了阐释,是开展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思想源泉。风险社会理论提出之后,风险的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多维度视角也为关注风险社会问题提供了多种理论分析路径。此外,风险社会背景下,风险社会理论已经对政府管理、企业管理、社会治理等领域产生显著影响,基于风险社会视角展开的安全问题研究层出不穷。

对于档案界而言,对档案安全问题的认识通常有两种视角:一是从档案的存在形态、固有特性以及档案保管的场所、方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着手,力图从内部发现档案安全风险因素;二是从档案安全所面临的外在环境,包括各种自然灾害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着手,力图从外部分析档案安全风险因素。风险社会理论为理解和思考档案安全体系建设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角,为档案安全风险的防范、规避与管理提供重要思路。

总之,探索风险社会理论对档案安全问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认识现阶段我国面临的档案安全问题提供理论借鉴。从风险社会理论视角切入对档案安全体系建设进行透视和反思,剖析产生安全问题的深层原因,这对于档案界树立风险意识、培育风险文化有导向作用。此外,有利于档案机构明确风险社会中档案安全的责任担当,从宏观和微观的双重视角展开,树立“大安全观”,建立安全防范机制、制定安全应对策略与相应的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机制。

2.3 风险管理理论。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与客观存在性,它由潜在的损失、损失的大小、潜在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三种因素构成。为了避免事件发生的不良后果,减少事件造成的各种损失,即降低风险成本,人们引用管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规避风险,于是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便应运而生。

风险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管理活动,常被视为一种保险,一个缓解不确定性的缓冲区,最终目标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安全保障。因此,在进行风险管理的时候,管理主体通常致力于通过风险的识别、评估等一系列流程矸治瞿谕獠看嬖诘姆缦找蛩兀并制定一系列方案、措施来应对风险,以达到风险管理的目标。目前,风险管理理论已经在企业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医疗护理管理等领域得到了极其深入的应用与理论拓展,并逐步运用到政府管理、信息管理、IT项目管理、自然灾害管理等领域中。

2000年,王健等人翻译了戴维・比尔曼的著作《电子证据――当代机构文件管理战略》,比尔曼认为,在电子文件管理中应导入风险概念,进行风险管理。之后,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开始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其中中国人民大学的“电子政务系统中文件管理风险防范与对策研究”课题组进行了系统研究,探索了电子文件管理风险及其产生原因[2][3]、电子文件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4]、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流程与方法等[5][6],并于2008年出版了专著《电子文件风险管理》。

总的来说,在文件与档案管理当中引入风险管理理论是十分必要且可行的[7],在数字时代,文件与档案管理活动中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这些风险不仅出现在收集阶段,还出现在整理、利用等各个阶段,尤其是档案信息化(数字化)建设阶段[8]以及档案数字化项目外包当中[9]。在文件与档案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理论,已成为我国档案安全管理的重要思想。

2.4 灾害管理理论。灾害是由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原因而形成的、发生于自然界的或突发或缓慢发生的能给人类造成各种损害的事件。灾害与防灾、减灾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永恒主题。因此,灾害管理(disaster management)逐渐成为应对灾害的重要活动,它通过对灾害的研究、预测、减灾措施实施和灾后恢复等活动,以预防灾害的发生或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现代灾害管理理论主要有危机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和GCSP 管理理论。危机管理理论侧重于灾害的防治,风险管理理论更侧重于灾害预防,GCSP管理理论则是综合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理论,侧重于灾害的管理方法。

我国自然灾害频繁,档案面临着各种潜在的威胁。国家档案局对自然灾害的防治非常重视,每年都要专门发文强调汛期档案安全,此外还出台了《档案馆防治灾害工作指南》,其目的就在于进一步强化档案工作者的灾难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为各级档案馆和档案工作者在制定灾害管理政策和战略过程中提供必要指导,以便进一步增强档案馆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确保档案的安全保管和妥善处置,把各种灾害对档案馆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10]。针对档案以及档案馆所面临的灾害威胁,灾害管理领域的理论方法(诸如灾害恢复、灾害风险评估、灾害损失预测与评估、灾害分类与等级划分、防灾减灾对策、灾害应急管理、灾害风险管理、灾害危机管理等)对档案安全管理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因此,近些年来,有学者对档案灾害预警机制[11]、档案部门灾害事件应急准备能力[12]、档案灾害管理体系[13]、档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14]、数字档案灾害[15]等问题进行了探索,还有学者对“档案灾害学”进行了深入研究[16][17]。

2.5 信息安全理论。信息安全是信息时代永恒的需求。可以说信息安全是信息的影子,哪里有信息哪里就存在信息安全问题。当前,信息科学技术空前繁荣,可危害信息安全的事件也不断发生,敌对势力的破坏、恶意软件的入侵、黑客攻击、利用计算机犯罪等,对信息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信息安全的形势是严峻的。信息安全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一般而言,信息安全主要包括设备安全、数据安全、内容安全和行为安全4个层面的内容,而信息安全学科就是研究信息获取、信息存储、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领域中如何保障这四个层面安全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在信息安全理论当中,技术被认为是信息安全保障最重要的手段,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数字水印技术、网络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访问控制技术、信息加密技术、可信计算技术、RFID技术等安全保护技术。

进入21世纪以来,档案信息安全受到了高度重视。学者们纷纷针对档案信息安全的因素以及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从技术、管理以及保障体系等层面阐述应对策略。研究中不难发现,档案信息安全研究不能脱离信息安全领域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的指导,信息安全领域的诸如网络安全机制、隐私保护、设备安全、信息系统安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安全技术、PKI安全认证体系、可信计算技术等理念、技术和方法对档案信息安全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2.6 安全文化与管理理论。安全问题是伴随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防御灾害、事件和保障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之一。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与“天灾”和“人祸”相关的安全问题。“天灾”包括地震、台风、洪水、旱灾等。“人祸”就包括战争、环境破坏、恐怖活动、网络黑客事件、大面积停电、交通事故、公共安全等。安全科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安全现象中的安全规律,安全科学原理就是安全规律的核心内容。这些原理当中:安全文化原理、安全伦理原理、安全教育原理、安全法律法规原理等社会科学方面的原理对于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以及档案安全观的形成研究颇有参考价值。此外,从安全管理的层面来看,安全生产管理当中的一些经验教训、体制机制以及管理理念、管理策略方法等同样可以作为档案安全管理的参考。

3 结语

2010年,国家档案局提出建设档案安全体系,并迅速付诸实践。实践工作的快速推进,亟须理论的支撑。因此,有必要梳理已有的相关成果,分析相关的理论思想来源,提炼档案安全体系理论,为指导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提供参考。本文系统梳理了档案安全问题研究当中所涉及的档案学、社会学、管理科学、灾害学、信息安全学以及安全科学等6个领域的7大主要理论思想,其中“档案保护理论”“档案管理理论”是档案安全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其余5种理论则为档案安全体系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思想源流。然,在各学科理论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后面5种学术理论当中,也存在部分交叉的情况。如灾害管理理论、安全管理理论当中同样借鉴了风险管理理论的思想。因此,笔者认为,针对档案安全问题的广泛性与特殊性,在档案安全体系研究当中各种理论思想之间并不是完全割裂开的,是可以相互借鉴吸收的,其共同目标是应对各类档案安全问题,指导档案安全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赵鹏.从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角度看档案保护[J].中国档案,2010(6):27.

[2]冯惠玲,王健.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文件管理风险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 2005(4):62~66.

[3]冯惠玲.论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J].档案学通讯, 2005(3):8~11.

[4]徐拥军.电子文件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 档案学通讯, 2005(6):51~55.

[5]张宁.电子文件风险管理:识别与应对[J].电子政务, 2010(6):24~30.

[6]张宁.思维的“逆行”――电子文件风险管理解析[J].中国档案, 2010(7):59~61.

[7]向立文,欧阳华.论加强档案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档案学通讯, 2015(4):68~71.

[8]陈国云.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风险管理[J].北京档案,2008(2):42~43.

[9]黄丽华.引进风险管理方法构建安全管理策略――档案数字化外包潜在风险分析及安全管理措施研究[N].中国档案报,2015-11-23(03).

[10]王良城. 自然灾害对档案的侵袭与应对策略[J]. 北京档案,2010(7):72.

[11]于海燕.档案灾害预警机制研究[J].档案学通讯, 2011(4):81-84.

[12]吴加琪,周林兴.档案部门灾害事件应急准备能力研究[J].浙江档案, 2012(6):16~18.

[13]毛惠芳.预警应急抢救――档案灾害管理体系的构建[D].合肥:安徽大学, 2010.

[14]张新.灾害后的行动与反思――从北川档案抢救看档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J].四川档案,2010(3):21~23.

[15]吴晓红,郭莉珠.数字档案灾害初探[J].档案学通讯,2005(3):80~83.

[16]吴晓红.档案灾害学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7.

学生信息管理论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管理学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体例研究流派

1、引言

“信息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和一门课程的名称,在20年前的中国图书情报界还是个新概念和新研究课题。20年过去了,随着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信息管理学教育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自1995年国家教委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确立信息管理学这门课程为核心课程以来,全国目前有600家大学开设了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信息管理学人才队伍迅速壮大,信息管理学研究也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由于信息管理学专业在我国主要由5个专业合并而成,各个专业都有其学科背景和学科特色,在这样的发展背景和研究氛围中,国内学者对信息管理学进行的研究不仅成果丰硕,而且由于对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体例和研究方法等的理解不同,已经形成了不同的体例和流派。本文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论述。

2、信息管理学研究着作的出版概况

根据中国国家图书馆的OPAC进行了粗略统计,中国上世纪80年代信息管理学著作仅有3种。最早出版的是1986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信息管理学》,作者为张醒初。其余两种分别是1987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陈德维和柳思维合著的《商业信息管理学》,1988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崇华的《实用信息管理学》。

近20年来,国内学者编撰的信息管理学研究著作已经达到35种,其中绝大多数是1995年以后的研究成果。从出版时间来看,2000年以后出版的占绝对数量,说明中国信息管理学理论研究的成果主要是最近10年间取得的。收录了以信息管理学或者信息管理学概论、信息管理学基础等为书名的著作。收录了专门领域的信息管理学著作。

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笔者对信息管理学著作的主题词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进而探讨了中国特色的信息管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基本轮廓。

收录了24种通论性信息管理学著作,收录11种专门领域的信息管理学著作。可以看出,通论性信息管理学著作占信息管理学著作的67.65%,以企业信息管理学为代表的专门的信息管理学著作占信息管理学著作的32.35%。

3、关于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基本概念

关于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的探讨,在和列举的著作中可谓众说纷纭。岳剑波在《信息管理学基础》中指出:“信息管理学是以信息资源和人类的信息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通用方法和运用规律的科学。”他的观点影响了很多后来的信息管理学研究者和信息管理学著作。

李兴国、左春荣等主编的《信息管理学》认为:信息管理学是研究科学地组织信息管理工作的理论与应用方法的一门学科。从这个基本概念出发,其理论体系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

伴随着信息管理学研究对象的探讨,学者们无法回避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信息管理学大厦的基石之一——学科的基本概念问题。这些著作都探讨了信息、信息资源、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信息活动、信息政策与法规、信息环境、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等这些无法回避的概念。

4、关于信息管理学的研究体例

所调查的著作都认为:信息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是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信息管理学是这两门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不同的是,这些著作对老三论和新三论的理论和方法、管理学理论、信息技术和方法的论述有所取舍和侧重,均探讨了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范畴,进而构建自己的信息管理学体系。

这些著作对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方法、信息管理技术、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的探讨都占据了大量篇幅。对信息管理活动的外在环境,比如信息法规政策等都不同程度地有所涉及。很显然,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普遍规律和通用方法是信息管理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信息管理学著作普遍论述的主要内容。

所列的著作,许多还从信息管理学研究的特点和基础出发,分别论述了信息管理实践的发展阶段,借鉴了古今中外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信息管理的理论和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信息管理理论研究框架。较之于信息管理学的姐妹学科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学虽然起源于国外,但国人著作中翻译的痕迹却不多,很少生搬硬套国外信息管理学的理论。这反映了国内学者对中国特色信息管理学研究的积极探索精神,同时也说明了信息管理学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属性。

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著作还有:李兴国、左春荣等主编的《信息管理学》在编辑体例中明确地将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分成两大板块:理论信息管理学和应用信息管理学。该书2003年出版,2007年再版。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它主要以信息为研究对象,从管理的五项职能出发展开核心研究内容。应用信息管理学则直接面向信息管理的主要实践领域展开。该书的出版也标志着国内学者对信息管理体系研究取得的新成就。

此外,一些著作还就政府信息管理、电子政务、企业信息管理等进行了论述。这样,对上述内容的论述基本形成了中国信息管理类著作的主要研究体例。这个体例很明显,一般包括信息管理学的基础理论、信息管理的方法与过程(包括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环境与具体实践领域(比如企业信息化、电子政务和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等)。或者是信息管理理论篇和信息管理应用篇(包括宏观、中观、微观的信息管理)。转贴于

5、关于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和范畴

关于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上述著作从不同的信息管理的研究对象出发,对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做了不同的归纳和概述。

岳剑波在《信息管理基础》一书中指出:信息管理学以广义的信息资源和人类的信息活动为研究对象。人类的信息活动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方面。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信息管理的基础理论、信息系统管理、信息产品管理、信息产业(人类信息活动的体现)管理。而濮小金、刘文、师全民等在《信息管理学》一书中指出: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信息管理学理论研究、宏观信息管理学和微观信息管理学。微观信息管理主要是具体信息产品的生产和管理,涉及到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多个方面。宏观信息管理主要围绕宏观信息资源的配置和管理展开。这两部著作对信息管理的研究内容和范畴的理解可以认为比较一致,对信息管理学的理论做的探讨比较深入和扎实,并且对信息管理活动的诸要素,比如信息系统、信息技术、信息产品的加工、信息 人才的培养、信息政策与法规等问题也都有比较全面的论述。

王明明的《信息管理概论》、周贺来等的《信息管理基础》,主要围绕信息管理的理论问题、信息管理活动的关键要素诸如技术问题、包括体现先进管理理念的各个类型的信息系统、信息法规、信息人才等要素进行研究。比较简洁明快直抒胸臆。类似这样的著作在列举的23种著作中占了很大比例,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

6、关于信息管理学的研究流派

从列举的信息管理学的著作来看,由于信息管理学在我国发展的特定背景和研究氛围,可以分成三大流派,列举的著作很多是信息管理学的综合性、概论性的著作,作者很多是国内知名大学的科研和教育工作者。他们的著作多以深厚而坚实的理论研究见长,对信息管理学的理论、信息活动的环境、信息管理的具体方法、过程等,包括信息法规、信息人才等都进行了全面和深刻的阐述,人文积淀深厚,显示了学院派作者的学风和学术水准,可以称为学院派。

列举的是专门信息管理学的著作,所列举的著作之间的关系或许可以比喻为信息管理学的干流和支流的关系。从对这些专门的信息管理学著作的研究主题和内容来分析,他们在信息管理的原理、方法上基本和学院派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但是他们更专注于信息管理本身,对信息管理技术、信息管理系统等核心关键问题研究得更深入。他们以用信息管理的理论技术方法解决具体的信息管理的实践问题见长。也会涉猎到信息技术和管理学相结合的理论和技术部分。他们的特色是更偏重技术和信息系统,可以称为理论和技术相结合的学派。

学生信息管理论文第6篇

【关键词】MBA中心 管理信息系统 系统设计

研究背景

管理信息化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高校为解决各类不同事务,设计、开发了许多信息管理系统。这些系统改变了过去的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服务质量。高校目前存在诸多信息管理系统,如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等。从高校MBA中心管理的信息类别上来看,它既涉及学生的信息管理,又涉及到教师信息管理,同时,它还涉及诸如招生宣传等方面的信息管理工作。因此,设计开发一个适用于MBA中心信息管理工作,业务特色鲜明的管理信息系统实践意义重大。

另外,我国高校MBA教育发展时间不长,各高校的MBA教育发展无论是从规模还是速度上都不尽相同,信息管理工作相对滞后且不够完善。故而,研究和设计一个专门针对高校MBA中心的管理信息系统是迫切而有必要的。

研究现状

在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上,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理论研究的成果被很好地应用在了社会实践之中,反过来,社会实践活动又为范围更广、层次更深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国内研究现状

张新(2012)[1]认为管理信息系统经历了五个主流体系,即MRP(物料需求计划)、 MRPII(制造资源计划)、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 和SCM(供应链管理)等。章以佥(2013)[2]采用共词分析法,以9本国际管理信息系统权威期刊中12年所载文章信息为数据源,对信息管理系统研究领域的热点和趋势进行了深入研究。卢险峰(2009)[3]撰文指出,开发人员应在正确认识当前管理信息系统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抓住其核心实现技术,全局把握。邱均平(2013)[4]认为信息管理学在蓬勃发展和逐渐走向成熟,竞争情报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信息系统、企业信息检索等是信息管理学的重要内容。周晓燕(2009)[5]提出中国信息管理学在吸收国外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从舶来到本土化的过程,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流派。

(2)国外研究现状

Eva Chamorro[6]等人分析了管理信息系统当前的研究现状、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为准确把握该学科发展趋势和方向提供了参考依据。Gholamreza Moussavi,Sadegh Talebi[7]利用共词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不同时间段管理信息系统领域的相关文献,揭示了管理信息系统领域研究核心的变化情况与一致性。Cooper R・B[8]总结了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系统应用、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内容。Nord・J・H[9]从不同角度对管理信息系统领域的期刊进行分析和评估,最终确定了17种管理信息系统领域的顶级期刊。Lee B・Barua A,Whinston・A・B[10]通过研究,详细论证了在管理信息系统研究过程中存在的理论、方法论、认知缺失问题。

系统分析

1.结构分析

本系统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招生推广、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和学位论文管理。招生推广需求:建立报考学生信息数据库,有效管理各类学生信息,实现信息采集、查询、统计等功能;学生管理需求:信息的录入、增加、删除、修改、查询、统计等;教师管理需求:与教师相关的各种信息的录入、增加、删除、修改、查询、统计等;学位论文管理需要系统能够实现开题、审题、选题、信息浏览、留言等功能。本系统的总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

2.用户需求分析

本系统主要有三类用户,分别是学生、教师和系统管理员。从用户的角度来考虑,系统需要满足他们的下列需求:

(1)系统管理人员需求:这类用户需要进行大量的信息录入工作,如学生信息、课程信息、教师信息等。

(2)教师用户需求:对教师用户主要考虑了他们对开课信息的查询、个人账户的密码修改、所带学生信息查询、修改以及期末考试后学生成绩的录入、修改、查看和删除,教师工作量信息的查询、核对等。

(3)学生用户需求:这类用户主要是对课程、成绩、个人信息等进行查询,使学生能够根据需要复制、保存、打印自己需要的相关信息。

3.功能与非功能需求

系统的功能需求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信息管理功能:本功能主要任务是原始数据的录入与数据库中数据的管理。原始数据的录入主要包括报考学生数据、当年录取学生数据、在校学生数据、毕业学生数据、教师基本信息、教师科研信息、教师工作量信息、教师授课信息、用户信息等。

信息浏览与查询功能:用户能通过这一功能实现相应信息的查询与浏览。如学生能对自己的成绩信息进行查询与浏览;教师能对自己授课的相关信息进行查询与浏览;管理员能对其管理的各类用户信息进行查询与浏览等。

信息维护功能:这一功能主要是对数据库中已经录入的数据信息进行增加、删除、修改、禁用等操作。录入信息时不可避免会发生错误,如果出现错误,通过该功能就能实现及时修改。

用户操作功能:本系统的使用用户主要有管理员、教师和学生。他们在进行操作之前,系统管理员都需要对他们的权限进行设置与划分。

在网站主页上要有能够体现出MBA特色项目的功能项目,诸如设立MBA联合会项目,实现联合会信息公开;设立学员风采项目,展现学员平时学习生活的真实一面;设立学员感言项目,方便学员倾吐心声;设立游学项目,记录学员实践学习过程;设立校友行踪项目,增进与保持校友间开放式的了解。

系统的非功能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系统安全性需要得到保障。系统中的数据需要改变时,需要操作者具有相应的权限,没有操作权限的人,系统应拒接其改变数据的请求。其次,系统在对用户的操作响应上不能有太长时间的延迟。再次,系统应具有可维护性。

系统设计

1.模块设计

通过前期的研究分析,本系统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划分为四个功能模块:教师模块、学生模块、招生推广模块和管理员模块。图2就展示了本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划分情况。

教师模块管理的是教师的相关信息和学生的成绩信息。主要包括:教师账户密码修、个人基本信息录入、查询与修改、授课信息查询、工作量信息查询、科研信息录入、查询与修改、学生成绩录入、查询、修改、统计、打印等。

学生模块管理的是学生的相关信息。主要包括:学生个人基本信息的录入与查询、选课、学生课程信息查询、成绩信息查询、学生账户信息修改、总体学业安排与当前进度查询等。

管理员模块管理的是教师、学生的信息,同时系统维护也是其主要工作。这个模块主要功能有:管理员对教师、学生上报的个人基本信息进行审核、对教师上报的个人科研信息进行审核、对教师工作量进行统计计算、对学生成绩进行修改与查询、对教师和学生用户进行权限分配、对管理员账户进行修改与保存、对系统进行日常维护等。

招生推广模块管理的是MBA中心的招生考试信息。主要功能包括:本中心历年招生分数和考试科目信息、相关专业介绍、相关法律法规介绍、最新信息公告等。

学位论文管理模块主要管理的是MBA中心的学位论文信息。主要功能包括:实现开题、审题、选题、信息浏览、留言等功能。同时,教师、学员和管理员还要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插入、删除、修改、查询、回复等权限内的操作。学员之窗模块主要是在网站主页上,设置相关项目,体现MBA的特色。项目内容主要包括:MBA联合会、学员风采、学员感言、校友行踪、学员交流、游学等。

2.数据模型设计

本系统中涉及到的四个主要的实体是:学生实体、教师实体、管理员实体和课程实体。教师实体与学生实体、课程实体之间的关系是教授关系,学生实体与课程实体之间的关系是学习关系,管理员实体与教师实体、学生实体、课程实体之间的关系是管理关系。这四个实体之间的关系组成,构成了本系统的总体实体关系。系统总体E-R图如图3所示。

3.数据库表设计

本系统的数据库采用的是关系型数据库。数据库中集中了大量的数据库表,这些表以二维结构存储信息,一个关系就对应着数据库中的一张数据信息表。通过对二维表的定义就能很清楚地界定关系中的相关属性,如字段名、取值类型、长度、描述信息、备注等。

根据系统需求和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划分,有必要对数据库表作详细的设计。受篇幅所限,下面仅展示本系统三类用户信息表结构的设计情况。

(1)教师信息表。本表主要设定了与教师这一实体相关的一些常用属性,教师信息表结构如表1所示。

(2)学生信息表。本表主要记录在校学生的个人信息。学生信息表结构如表2所示。

(3)管理员表。该表主要存放管理员管理的用户的相关信息。管理员表结构如表3所示。

总结与展望

本文对高校MBA中心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设计研究。通过模块化设计思想,把本系统分作五大主要模块,即教师模块、学生模块、管理员模块、招生推广模块和学位论文管理模块。在系统总的总体结构设计上,以B/S结构为系统结构,使用浏览器来访问数据库,达到信息使用与管理的目的。

结合高校MBA中心信息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了以B/S结构以实现网络化信息管理的系统模式。对MBA中心日常主要业务作详尽的需求分析。在需求分析方面,做了系统需求、用户需求、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等几方面的分析工作。提出以三类基本用户(教师、学生、管理员)的需求为系统的主要需求,系统业务的展开也是以这三类基本用户为基础的。概括来说,教师的主要需求就是上课信息、工作量信息、科研信息和个人基本信息的管理与应用。学生的主要需求就是课程信息、成绩信息、账户信息和个人基本信息的管理与应用。管理员的主要需求就是对教师相关信息、学生相关信息、课程相关信息的管理。对系统架构与数据库作出了合理、准确、细致的设计。随着移动互联终端设备的高速发展与普及,本系统如能满足诸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需求,进一步将系统目前存在的缺憾进行弥补,那么,本系统必将为用户提供更为多样、便捷、高效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新:《管理信息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章以佥、宗乾进、袁勤俭:《国际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热点及趋势》,《情报杂志》2013年第4期。

[3]卢险峰:《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态势及实现技术研究》,《消费导刊》2009年第21期。

[4]邱均平、余厚强、王菲菲:《我国信息管理学发展现状与趋势》,《情报杂志》2013年第3期。

[5]周晓燕:《从信息管理学著作看中国信息管理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年第3期。

学生信息管理论文第7篇

[关键词]网络信息时代 书评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

[分类号]G257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高速公路与Internet的建设和飞速发展,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已成为当前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显著特征。信息成为人们使用最频繁的概念之一,也成为情报学和信息管理等学科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信息的动态特征,并找出其中的内在规律,是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简称“三计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科学的迅速发展,从文献单元深入到信息单元,从文献计量向信息计量转变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邱均平教授是我国率先开展“三计学”教学与研究的著名计量学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文献计量学教学和研究的基础上,1988年,邱均平教授编著的《文献计量学》在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首次从理论、方法和应用相结合的角度构建了文献计量学的内容体系,是我国出版最早的、为数不多的文献计量学经典著作之一,受到学术界同行的热烈欢迎和好评。它不仅被多所高校采用作为图书馆学、情报学和信息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的核心教材,而且被引率至今一直名列前茅。之后,邱均平先生又开展了大量有关“三计学”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形成了重大影响。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科学的迅速发展,信息资源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日益普及,给人类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深刻的变革。在这种新的社会环境和技术条件下,文献计量学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方向和趋势。面对这一新形势、新趋势和新课题,邱均平教授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信息计量学和网络信息计量学研究。2000年~2001年,邱均平教授以“信息计量学”和“网络信息计量学”为题在《情报理论与实践》上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在国内外学术界造成了巨大反响,被引率一直居高不下,成为开展信息计量学和网络信息计量学研究必看的经典系列文章。2007年1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又出版了邱均平教授的《信息计量学》一书。这是邱均平教授长期从事“三计学”教学与研究的结晶,是反映网络信息时代“三计学”发展特征,面向图书馆学、情报学和信息管理学及相关学科领域教学与研究现实需要的产物。该书是作者敏锐地站在时代和学科发展前沿,把握国内外信息计量学发展动向,精心研究而成的最新成果。也是作者20余年来从事“三计学”问题研究的系统总结和综合集成之作,同时又是“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高等学校信息管理类核心教材”之一,具有重要的科学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1 《信息计量学》是时展和现实需要的产物

文献计量研究始于20世纪初,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方法和内容体系。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的逐渐普及与广泛应用,文献计量学研究进入了新的高潮,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成果迭出。1969年,英国计算中心的普里查德(A.Pritchard)开创性地提出了“文献计量学”这一名词,文献计量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文献计量学中的广泛应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展,于是出现了以信息单元、情报单元和知识单元为计量对象的“信息计量学”或称“情报计量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网络技术迅速普及,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和数字信息资源日益丰富,并出现了以网络信息和数据为计量对象的“网络信息计量学”或称“网络计量学”(Webmetrics)。

虽然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文献计量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文献计量学理论、方法和内容体系尚未得到有效更新,反映信息计量研究的、系统的、新的教材还没有,现有的几本文献计量学教材的内容体系已经陈旧过时,大都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化、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新形势下,文献计量正在向信息计量方向发展,信息管理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和新规律。迫切需要以新的视角去研究、去解决、去寻求新的正确答案。信息计量学正是在网络信息时代大背景下,随着信息资源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适应社会经济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发展的迫切需要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重要的科学理论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信息计量学》一书的及时出版正是网络信息时代满足“三计学”研究、发展和现实需要的应时之作,同时也是情报学和信息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发展需要的必然产物。其深厚的研究基础,全新的研究视角,科学的研究方法,系统的研究内容,广泛的应用实例,反映和集成了国内外信息计量学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必将成为信息计量学发展中的新标志和新里程碑。该书重点突出了“信息、网络和应用”三大主题,反映了网络信息时代“三计学”的主旋律。

2 《信息计量学》反映了“三计学”研究的交叉与融合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图书馆学、文献学、情报学、信息管理学和科学学领域相继出现了三个类似的术语:Bibliomet―tics、Scientometrics和Informetrics,分别代表着3个十分相似的定量性的分支学科,即“三计学”。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研究和推动,“三计学”都不同程度地取得了一定进展,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承认。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情报计量学)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尽管它们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有所不同,但三者的起源相同,并且享有共同的原理、方法和工具,因此学术界习惯于将它们统称为“三计学”,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三门计量学的不断拓展,它们之间出现了合流的趋势,还产生了共同的国际学术组织――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国际学会(Intemational Society forSeientometries and Informetrics,ISSI)。但由于“三计学”分别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事实上的相互独立的研究状态,很少有学者出于共同的研究目的,将三者融合在一起展开研究。《信息计量学》首次从“三计学”的共同研究基础出发,在信息计量学的研究框架下,将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展开研究,反映了“三计学”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在书中,作者从起源、发展、研究对象和目的等方面对“三计学”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在详细论述其共同原理、方法和工具的基础上,展示了“三计学”

在各个学科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这无疑是“三计学”研究中的一场精彩的演绎,展现了“三计学”的无穷魅力。

信息计量学跨越了学科的边界,成为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管理学、科学学等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或一种研究方法。印度情报学家雷坚(Rajan)把信息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的目的系统阐述为:为研究和发展;为决策和规划;为组织机构,科研项目、计划和各种活动的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英国著名情报学家布鲁克斯也认为:信息计量学(情报计量学)是迄今计量学科中语义最广泛最深奥的一个术语,将作为包罗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的一个全称术语。可见,在“信息计量学”这一统称术语和共同框架下整合“三计学”研究是国际发展的重要趋势。《信息计量学》一书的出版正是这一趋势的真实反映,不仅在国内是首例,而且走在世界前列。

3 《信息计量学》是文献计量学研究的继承与创新

信息计量学是在文献计量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信息计量学发展的逻辑过程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书目计量学一文献计量学一科学计量学一信息计量学。文献计量学是信息计量学研究的基础,信息计量学是文献计量学研究的继承、拓展与延伸。《信息计量学》也是在《文献计量学》的基础上修改、补充、更新和扩展而成的,讨论的重点也主要是文献信息的计量问题。书中的文献信息增长规律、文献信息老化规律、文献信息集中与离散分布规律――布拉德福定律、文献信息词频分布规律――齐普夫定律、文献信息作者分布规律――洛特卡定律、引文分析法和文献信息统计分析法等基础上保留了文献计量学经典定律和方法的原貌。但信息计量学不限于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其研究对象、范围、方法和应用远远大于两者。《信息计量学》将文献、信息、计算机、网络和应用五个重要特征有机结合在一起,反映了网络信息时代文献计量学的新发展。信息计量学是文献计量学与科学计量学研究的重要发展与创新。从信息的计量单元来看,信息计量学已不仅仅停留在以篇、册、卷、本等为单位的文献单元的计量上,而是开始深入到文献的内部,对知识单元和文献的相关信息特征进行计量研究,如题名、著者、机构、主题词、关键词、词频、知识项、引文信息、出版者、日期、语言、格式、基金等信息单元。正因为如此,信息计量方法和复杂程度远远大于文献计量和科学计量方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献计量学在飞速发展,包括理论、方法和应用三个方面的研究范围都在不断拓宽,并且出现了4个值得关注的趋势:①从文献计量向信息计量发展;②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的合流趋势;③文献计量研究手段的现代化趋势,计算机辅助文献计量研究成为重要发展方向;④日益重视文献计量学在图书馆管理、信息管理、信息服务、科学研究、科学评价、科技管理和决策等中的应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因特网这一新生事物的产生,文献计量学又出现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即网上信息计量学(Cybermetrics),或称网络信息计量学。网络信息计量学的出现表明文献计量学又有了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新的研究领域。《信息计量学》反映和吸收了国内外“三计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尤其对以上4个方面的发展趋势给予了高度关注,并进行了重点论述和讨论。如该书的11、12、13、14章集中论述了计算机辅助信息计量分析法、信息计量学在各学科领域的应用和网络信息计量学等新方法、新领域。这也正是该书对“三计学”研究的发展和创新之处,同时也是《信息计量学》一书的亮点之一,令人耳目一新。

4 《信息计量学》是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高度结晶

《信息计量学》一书的出版经历了长期的研究和积累过程,是作者长期从事信息计量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高度结晶。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作者就一直在武汉大学从事“三计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并于1983年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设了“文献计量学”本科课程,同时编著了同名教材《文献计量学》,于1988年在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20年来该书一直成为国内各高校图书馆学、情报学和信息管理等学科专业争相采用的重要核心教材,被引率也一直高居前列,受到了学术界同行的高度评价。著名情报学家杨沛霆如此评价该书,认为《文献计量学》一书“无疑是对我国情报学研究和情报学教育的积极贡献,具有开创性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开设“文献计量学”本科课程的基础上,作者又先后指导和培养了多名信息计量学方面的硕士研究生,后来又增设了“信息资源计量研究”硕士生方向和“信息计量与科学评价”博士生专业方向,并先后以“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研究”、“科学计量学研究”、“网络计量学研究”和“网络信息资源计量研究”等为题主讲了多年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课程。在20多年的学习、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作者积累了大量的心得体会和信息资料以及丰富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为《信息计量学》的研究和出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信息计量学》一书的出版既是作者在文献计量学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延续与扩展,也是发展与创新。没有多年来深厚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也不会有《信息计量学》一书的诞生。从1999年《信息计量学》被列入“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到今天《信息计量学》一书的面世,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5 《信息计量学》体现了理论、方法与应用的有机结合

学生信息管理论文第8篇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摘要】《管理信息系统(外文教材)》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本文结合作者实际教学经验,通过对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些课程改革的一些新的思路和观点。

关键词 因材施教;教学实践;教学设计

基金项目:桂林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20120104-16)。

作者简介:张海涛,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

管理信息系统是教育部批准的信息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是为满足我国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课程。伴随息信时代的技术进步,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速度愈来愈快。而在信息管理这个领域的最新资讯和技术基本上都来自西方发达国家,这使得读懂信息管理方面的一些外文资料成为本专业的本科学生加深对这门课程知识的认识、提高对最前沿知识的把握所必需的技能。因而开展管理信息系统英文教学是十分必要且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管理信息系统(外文教材)》作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课程主要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分类、企业应用、系统开发等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知识有深入和完善的掌握。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管理信息系统的理念、内容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给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管理信息系统(外文教材)》的教学现状,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探讨,探索课程新的教学思路和模式。但是在本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英文水平参差不齐,如何使每个学生都能较好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单一;很多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局限于书本,对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理解不够深入,且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这个方面的问题也有悖于信息管理与信息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故本文针对上述所存在问题及其解决方式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

1《管理信息系统(外文教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英文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

由于课程是外文教材授课,有很多英文专业词汇是学生原来没有接触过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存在一定困难。另外学生英文水平差距较大,有的已经过了六级,但有些学生基本词汇都存在问题,而课程内容较多,长此以往,不仅会存在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的问题,更容易使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而如太侧重于英文又不符合课程教学的目的,且学时有限,稍有不慎则会影响教学进度。

1.2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实践环节不足

但由于传统理论教学方法的局限,《管理信息系统(外文教材)》课程大纲设置内容较为偏重于系统开发的方法和一些基本原理,在实践性方面改革不够。这样,必将影响学生对于一些实际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较难培养出具有较强系统开发能力的专业化人才。在教学中国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但主要偏重于理论讲授,虽然增加一些相关案例,但对其分析也主要局限于对信息系统作用、功能等进行探讨。由于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纯粹的理论讲授,学生会觉得抽象枯燥,同时,无法和实际项目结合,会让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无法认识到学习的实用价值,最终必将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实验及其他实践环节较为缺乏,即使有实验环节也较为单一,对于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的真实环境模拟较差。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单—任务,缺乏相互之间教学互动,学生无法对整个管理信息系统有全面系统地认识。

1.3考核方式不够科学,教学过程缺乏实践

由于该课程在教学中偏重于理论性内容,考核方式多以书面试卷为主,考查的知识点主要为基本概念、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使得很多学生只在考试前突击复习,形成投机取巧的不良学习态度,无法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从而也无法对课程教学及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

2《管理信息系统(外文教材)》课堂教学所采取的对策

2.1因材施教,解决学生对于外文教学的畏难情绪

在开课之初,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教材的选取上,选取国外优秀原版教材,重点要把原理讲透,语言简练,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克服国内部分教材堆砌理论、枯燥无味的缺点;此外,选择适当的参考资料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在上课时布置课本中的一些案例思考问题给学生课后阅读,在下次上课时进行课堂提问,提高学生理解课文能力及英文表达能力。

与此同时在上课之初对学生英语水平进行摸底,根据外文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英语能力,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尤其是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同学,一些重点的名词要着重进行讲解,同时在每章内容结束后通过诸如判断对错、选择等题目的训练巩固学生的知识,同时避免出现一些学生由于英语水平的原因产生的消极、厌学的心理。

2.2改变教学手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改变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偏重理论的现状,克服理论教学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开展实践教学。同时教师应认识到实践环节不应只局限于实验和课程设计,应贯穿于整个的教学过程,如课堂教学、项目开发。

1)结合企业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成功的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讲解,使学生理解管理信息系统对于企业管理目标实现的巨大推动作用。要使学生理解管理信息系统不止是一个技术系统,更是一个社会技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最终要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所以系统的开发和运行要以企业的实际运营为基础,不能纸上谈兵。

2)课堂教学上利用已有一些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演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相关专业知识进行系统开发的练习。

3)鼓励、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去一些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解决企业的问题,提升企业的效益。

4)模拟实际项目开发。由教师从实际科研项目选取一些题目布置给学生,或学生自行选取一些题目跟教师共同探讨确定,项目要以真实性和实用性为前提。可以设置开题报告环节,由学生撰写可行性报告进行讨论和评审,尽量模仿项目真实开发情况。

5)由学生组织项目小组进行项目开发,采用项目管理的思想进行合理分工,将学生按照技术“强弱”搭配进行人员配置,“以强带弱”,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

6)建立课程学习网站,网站具有课件学习、自我测试、讨论区等功能,为学生学习课程提供更丰富的辅助手段。

2.3改变考核方式,提高学生课程实践部分所占权重比例

科学合理设置理论考试和学生平时表现所占权重比例,使最终考核分数更能反映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及实际动手能力。改变以往课程设计单独作为实践环节单独打分的状况,把课程设计与课程在同一学期开始,根据学生在项目小组和课程设计中的表现综合给予平时成绩,引导学生注重实践环节,提高动手能力。

3结论

作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干课程,(下转第95页)(上接第59页)《管理信息系统(外文教材)》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增强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本文从多个角度对《管理信息系统(外文教材)》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为今后更好的实现学科培养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潘永泉.企业信息管理[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2]操凤萍.计算机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改探索[J].科技信息,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