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医生进校园工作计划

医生进校园工作计划赏析八篇

时间:2022-08-16 09:24:13

医生进校园工作计划

医生进校园工作计划第1篇

“十二五”以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始终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培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在推动重点项目落地、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政策措施和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试验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尽快制定和完善格尔木、德令哈工业园人事管理、薪酬管理、目标管理、组织机构等具体工作,做实两个园区。抓紧组建完成乌兰、大柴旦工业园组织机构。建立相对灵活的用人机制,以事定岗、以岗定人,充分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和对产业发展的新认识,定期修订完善和充实主导产业规划,做实、做好补链项目,形成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系统全面的规划体系。加强对已签约项目的服务、协调、督促工作,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将项目落地情况列入年度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立足于海西的长远发展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坚持大、中、小结合的方式,谋划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大项目,规划一批适合中小企业投资的产业项目,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创新招商引资方式,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有的招商工资政策,从企业用地、财税扶持、服务保障等方面入手,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加大招商力度,拓宽引资渠道。落实招商引资奖励措施,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主动参与,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招商引资格局。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为引领,带动了海西州各项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业发展成效显著。第一,规划编制统筹开展。在充分调研,全面考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海西州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加快了全州8个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修订完善和编制。德令哈正在开展《自驾车营地建设总体规划》和《外星人遗址开发建设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都兰县旅游年营销推广战略策划书》和《都兰县旅游总体规划修编》策划书和规划修编大纲初稿正在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哇沿水库旅游业发展规划》已委托相关专家组进行评议;乌兰县先后编制完成了《海西州茶卡盐湖旅游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海西州金子海旅游景区游客服务中心修建性详细规划》和《金子海旅游景区修建性详规》,并已通过了省级专家审定;天峻县《西王母文化园实施方案》由西南民族大学进行编制,《秀龙沟度假村实施方案》由西宁岗坚公司规划进行编制;西部三个行委正在准备开展雅丹地貌总体开发工作,其中《南八仙“魔鬼城”自驾车营地建设总体规划》编制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第二,基础建设加快推进。海西州争取重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个,项目总投资12196万元,申请资金8150万元;柏树山森林地质公园、昆仑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乌兰哈里哈图森林公园及金子海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列入海西州“两区”建设百项重点建设项目计划,目前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100万元;以格尔木市作为项目牵头单位进行的昆仑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确定了12个重点打造的景区景点,目前正在进行规划编制及招商引资工作;天峻西王母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南八仙雅丹地貌开发建设、自驾车营地建设等景区开发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工作。第三,服务质量规范改善。建立和完善了行业规范管理的制度和机制,从源头上保障旅游消费市场的有序性。成立了青海柴达木旅游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目前有4家外地旅行社在全州设立分社。进一步规范旅行社、星级宾馆、社会宾馆的经营行为,全州现有旅游星级宾馆26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农(牧)家乐440家,从业人员近4000人。

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全面启动。为全力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认真实施教育部要求的“装备达标计划、温暖校园计划、阳光校园计划、美丽校园计划、实践场所计划”五项计划,海西州教育部门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截止目前各项目规划、上报工作已全面完成,并已落实标准化学校建设资金14383万元。一是启动了12所学校的土建任务,计划改造校舍面积34213平方米,建设资金7934万元;二是德令哈市、乌兰县、都兰县与省教育厅和供货商签订了中小学标准化学校食堂设备购置合同,签约学校食堂厨房灶具34305套,购置金额597万元。预计12月底可配备安装到位。至此,海西州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作已全面启动,且进展顺利。

浙江省对口支援海西州教育成效显著。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浙江省对口支援青海省海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会议精神,在浙江、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2011年12月州人民政府与浙江省教育厅正式签订《浙江省对口支援青海省海西州教育工作协议书》,协议提出浙江省教育厅组织力量在提升教育水平、教师专业能力、职业教育发展、农牧区远程教育等方面实施帮扶,确定浙江省8个设区市的教育局与海西州八个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经过各方共同努力,教育援助工作成效显著。

加快步伐金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第一;为进一步巩固成果,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步伐,海西州将围绕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改革要求。在全州各级公立医院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切实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责问题。第二。取消以药补医机制,健全经费补偿机制,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医保支付方式,严格落实药品采购制度。第三。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全面推行公立医院因需设岗、竞聘上岗、核岗聘用、合同管理。认真组织开展医院岗位设置、全员竞聘等工作,建立灵活用人机制。第四。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优化内部运行管理,完善绩效考核。第五,加强医院能力建设,做好机构规划建设,加强骨干人才培养,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开展便民惠民服务,提高技术服务水平,提高中医民族医服务能力,完善帮扶机制,探索后勤服务改革,完善监管机制。

医生进校园工作计划第2篇

关键词:医科院校,规划格局,文化环境, 特色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yunnan honghe health school new campus on the practice of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through the campus pattern, functional partition, environment, culture atmosphere,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project, and to seek the campus planning and between medical blend. Campus users--students, teachers in our study, work and life habits to consider the campus space environment design, the environment of campus planning design and atmospher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as far as possible to create a unique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university campus.

Keywords: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lanning pattern, cultural environment, the characteristic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新一轮大学校园建设的兴起,如何营造校园环境形成了诸多看法。不同院校因其地域、历史、规模、学科性质的不同而产生风格迥异的校园文化,形成了独特魅力与特色的校园环境。然而,许多学校的相似性也越来越强,部分学校在新的建设中迷失了自己的本色,淹没于全国的校园环境中。

针对此问题,笔者通过实践,在设计云南省红河州卫生学校新校区的实践基础上,探索将校园的规划设计、校园环境的营造与校园特色相结合的新方式。力图通过对新校园的规划设计,将校园规划的环境设计与氛围营造相结合,创造学校的特色之路。

2.规划理念

2.1 山水格局

云南省红河州卫生学校成立于1958年,曾为西南联大的旧址。新校区选址在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县,校区规划用地总面积为69.47公顷。基地南端有高约为55米的小山丘,为非建设用地;北面地势相对平坦,有局部水面。

由于场地本身有山有水,便于结合场地设置背山面水的规划格局,形成“曲水环抱,前水后山;绿化环绕,山水格局”的大构架。

2.2 生态和谐

充分考虑环保和节能,依托和优化现有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巧妙构思、精心设计,达到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以青山和碧水为基调,以多样化的空间环境,创造优美的科研、学习和生活环境,营造别具医学特色的本科院校。

2.3 高效

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立足于解决大学规划中的核心功能之间的三角关系,即教学实验、学生生活、教职工生活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大尺度校园的内部功能良好,沟通流畅。塑造一个经济可行、环境优美、高品位的现代化大学校园。

2.4 地域性、文化性

规划中充分考虑地域和民族特性,既体现红河州特色,又充分考虑了医学院校的文化性及文化氛围,体现校园的山水情调、人文情怀。

3.规划格局

3.1 校园格局

确立了“山水校园”的基本格局后,本方案将校园的核心建筑群“教学楼群—图书馆-行政办公楼群——人文馆”分布在水周围,做到水景的效益最大化,同时,在各建筑群之间留有大量的缺口,方便景观的“锲入”。在此基础上,将对外交流区、教工生活区、实验区、学生区、运动区从“山水格局”上发散出去,将山水景观在校园环境中的作用最大化,形成了山水环绕的医科院校。(见图3—1)

3.2 功能分区

本案通过对交通环路和核心水体将新校区内部功能组织起来,形成“一山一水”的规划格局。一山指南部山体,为课余休憩的山体公园;一水为学海,是指校园核心区的水体环境。整个校园依托这“一山一水”展开。

从功能角度,将新校区划分为“对外交流区,教工生活区,综合办公区、教学实验区(分为教学区、图书馆、实验区),学生生活区,运动区”六大区。(见3—2功能分区图)

4.校园环境

这里的校园环境主要指校园的物质环境,包括山水的空间形态,建筑的空间环境,绿化提供的场所等。

4.1 环境特点

1)山水格局形态明显。山为绿化生态区,为校园提供生态,学习、游憩的好场所;曲水环绕为校园的景观提升提供了巨大的作用,“学海”位于校园中部,并锲入校园其他各功能区,优化了校园景观。

2)校园绿化覆盖率高达56%,绿化与建筑、山体、水体、融为一体,为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提供了可能。

4.2 绿化规划

4.2.1 指导思想

本方案在绿化上考虑了红河州的自然条件,强调植物造景,设置桃、李、石榴等带状或片状的园区。这些树种景观效果好,四季有景致,更重要的是其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象征教师的授业精神。

整个校园的水系流通,最后流入学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使校园美于公园,成为红河州的的一个旅游景区。

4.2.2 绿化系统构架

在分析了场地特征和项目内在文脉的基础上,对校园的景观核心理念进行了提炼,以"一山一水一环两带"的景观构架,融入"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理念。("一山"指南部山体。"一水"指校园中心的学海。一环指校园主干道的绿化林荫环。两带校前绿化带;开始于校园大门,沿学海边,经过图书馆,漫步过曲折山路,到达书山的顶点的“生命征程绿化带”。)(见图4—1)

4.3 建筑空间

本案的建筑设计从时代、个性的角度出发,采用了云南省红河州的灰瓦坡屋顶作为设计的元素,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时代的信息,适应了现代化的学校发展需求。在许多的建筑单体设计中,充分的考虑了医学建筑的特点,体现了本科医学院的校园特色。

医生进校园工作计划第3篇

[关键词] 药用植物;中医药;应用;基地

[中图分类号] R28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2(a)-0152-02

Discussion on the medicinal botanical garden appli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Chinese Medicine

JI Baoyu PEI Lixin CHEN Suiqing

School of Pharmacy,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450008, China

[Abstract] Medicinal garden of botany i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es,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and beautify the campus. Over the years, we are always taking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as centre, the practice as mainline, the service as aim for years, and actively make some valid of exploration and reform. The author makes a discussion with persons in the same industry on the application of botanical garden in schools of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Medicinal plants; Chinese medicine; Application; Base

中医药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理论独特,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的日益重视,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中药发展的一项突出的任务,而药用植物园是收集药用植物的专门场所。药植园作为学校的教学实习基地,承担着教学、科研、对外交流、科普等任务,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建设药用植物园势在必行。

1 中医药特色与药用植物园的关系

我国的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积淀和丰富的中药材资源。药用植物园以其作为教学、科研、科普基地的方式来向人们展示着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传统医药学的博大精深[1],可在大学生中形成争做中医药传人的浓厚氛围,以特色立校、文化铸校。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医圣张仲景的故乡,自古以来医林兴盛,名医辈出。我校建立药用植物园还能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对中医药的热爱之情,让医圣精神薪火相传,把传承医圣医药思想、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打造中原药都作为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目标。

2 我校药用植物园概况

河南中医学院创建于1958年,是全国建校较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位于省会郑州市,现有3个校区,占地面积1 727亩,是河南省省属高等中医药院校。药用植物园坐落在市中心的东明校区,占地2 000多平米,自20世纪80年代筹建至今已充实药用植物200余种。园内有南北各异的木本、草本、藤本药用植物,其中以河南的道地药材为主,如山茱萸、连翘、金银花、柴胡、丹参、冬凌草、菘蓝、杜仲、桔梗、沙参、银杏、酸枣、薄荷、何首乌、构树、葛根、地黄、天麻、山药、牛膝、茜草、红花、地榆、山楂、、黄芩、天南星、半夏、淫羊藿、白芷、牡丹、芍药、石竹、瞿麦、枸杞、黄精、贯众等。种类几乎涵盖了《药用植物学》教材中所罗列的科属,如菊科、豆科、兰科、薯蓣科、桔梗科、唇形科、石竹科、蔷薇科、十字花科、蓼科、毛茛科、百合科、天南星科、伞形科、鼠李科、小檗科、银杏科、芍药科、石竹科、五加科、茄科、茜草科,是一个身处繁华闹市之中、物种丰富却又极其恬静的药用植物王国。

3 作用

3.1 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药用植物学是我校中药学、中药英语、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理论、实践和野外实习等教学环节,其中野外实习是巩固和加强理论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整个课程内容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每年都会组织中药学、中药英语专业的学生去实习基地野外实习,但是对于药学、药物制剂和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却没有野外实习计划。任课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批次带到“百草园”鉴定药用植物,使理论和实际有机、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教材中、板书上、课件里的药用植物更为直观、真实和立体,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学生也切身体验到“进山探宝”的乐趣,达到身临其境的教学效果,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弥补了不能到野外实习的缺憾。

此外,中药学、中药鉴定学、生药学、药用植物栽培学、中药资源学等专业课程也可以把药用植物园作为第二讲堂,如笔者主讲《药用植物栽培学》的扦插、嫁接、压条、种子繁殖、间套作、确定适宜采收期等教学实验项目都在药用植物园现场操作,改变了学生对以往在实验室中做试验的单调、枯燥、乏味的认识。而制作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栽培学、药用植物资源学、中药学、中药鉴定学和生药学等课程课件中所需的图片都可以在药用植物园中随时、随地拍摄,打破了野外采集、拍摄受季节、地域和经费的限制,还可以跟踪连续拍摄一个药用植物整个的物候期。如金银花,我们可以在课件中展示花蕾期、银花期、金花期、落花期等各个关键时期的植物形态,让学生在对形态学特征认知的同时也对其生物学特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让学生感受到这些植物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并不远,学好它并不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劲头也倍增。

3.2 提供科研平台

3.2.1 为部级、省部级、校级课题提供田间试验场地 2001年科技部批准正式组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河南)基地。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药产业的发展,把发展中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列入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制订出了符合河南省实际的“河南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工程计划”及“关于河南省中药产业发展的规划意见”。借此机会,我课题组在“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中标部级、省部级课题数项,其中笔者主持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河南道地中药材连翘野生抚育研究,就把百草园作为连翘种质资源(实物)库,移种、引种、驯化、种植全国各地的连翘近百个种质,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组织培养、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高科技手段和常规育种相结合,提纯复壮优良品种,提高药材的有效成分和抗性,选育适宜无公害栽培的药材新品种,为河南省中药材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学校为鼓励青年教师积极从事科学研究,每年专门划拨经费设立“苗圃工程”(校级科研项目)予以资助,为节省经费支出,规范化种植、引种驯化、野生抚育类课题均在百草园内进行,确为理想的试验基地。

3.2.2 搭建学生科技创新平台 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全国“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为龙头,积极搭建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在全国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终审决赛中我校获得了优异成绩,参赛的3件作品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全国校级优秀组织奖。其中三等奖获得者药学院吕晓飞同学的《冬凌草的规范化种植研究》实验过程中的田间管理、盆栽等试验大部分在园内完成,每一个奖项的背后都倾注了老师和同学们辛勤劳动的汗水,奉献教育,服务学生,做学生的好老师,用笔耕耘、用语言播种、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在这个小小园内的田间地头得到了最真切的诠释。在全国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终审决赛上,我校参赛的4件作品又喜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再次获全国校级优秀组织奖。这说明药用植物园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科技活动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也给了大学生展示自己创新、创业能力的舞台。

3.3 美化校园环境,培养人文科学情怀

我校药用植物园力图创造一种新型园林体系,以“天人合一,众生和谐”的思维框架为理论基础,以“园林的外貌、科学的内容、中药的特色”作为基本指导思想,综合“生态学”、“社会学”、“中医药文化”、“植物分类学”和“园林学”五个方面的内容,使整个药园具有怡养心神、调摄情志的养生之地,师生的后花园。园中建造的中医药文化碑廊与一方幽静的荷塘相辉映,使我们的校园更加静雅,文化氛围更为浓重。闲暇之余漫步在鹅卵石小路上,晨夕之间驻足于园内朗读本草古籍之时,倾听着清脆的蝉语蛙鸣,欣赏着珍贵的奇花异草[2],怀揣着激情的梦想,憧憬着美好的明天,一幅幅和谐的画卷缓缓展开,此情此景对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大有益处,让我们在欣赏自然美和生态美的同时,心灵也受到人文美的渲染。

3.4 科普教育的理想基地

百草园内种植了200余种植物,其中不仅有传统中药(柴胡、山茱萸、山药、板蓝根等),还涵盖了生活中的米(薏苡)面(小麦)油(栝楼、油菜)茶(冬凌草、银杏、金银花、杜仲)等药食同源的植物,也被老百姓所熟知,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药用植物资源,充分发挥其科普教育基地的功能。

我校内有幼儿园,附近有经三路小学、纬四路小学以及实验小学等多所学校,基于此,我们对幼儿园小朋友、周边中小学生免费开放药用植物园,并集中安排学科教师或者中药标本馆管理人员给予讲解。考虑到百草园紧邻我校第三附属医院以及延伸百草园的社会服务功能,我们将百草园周边原来的铁栅栏去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开放,来医院诊疗以及住院的患者可以很自由便捷地到百草园中“采撷百草”,看看什么是乌须发、益精血的何首乌;什么是有“国老”之霸名的甘草;什么又是河南的“四大怀药”。因此,我校百草园是进行中药天地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教育普及的重要场所[3]。

3.5 充当“花卉”新角色

有的药用植物不仅可以入药,而且还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如月季、牡丹、芍药、一品红、一串红、叶子树、虞美人、彩石竹、荷包牡丹、羽衣甘蓝、等,种类之多、形色之美令人惊叹。当学校或院系举行一些大型活动或重要会议时,需要花卉布置会场,校内的药用植物园基本可以满足这一需求[4]。结束活动后还可以重新搬回园内进行管理,以备下次再用,以免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浪费。这不失为一种低碳的工作态度,同时也成为人们推进时尚潮流新的方式。

4 讨论

笔者根据药用植物园的应用实践基础,以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对药用植物园在中医药院校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可得出以下结论:①以药用植物园为中医药院校的前沿阵地,在教学质量的提升、科研平台的搭建、校园环境的美化、人文情怀的培养和科普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②基于目前我校将整体搬迁至新校区,药植园规划面积大幅增加,因此,需建立现代化温室以便更多地引种一些非本土珍奇药用植物;同时为适应电子技术发展的需求,我们将逐步完善对药植园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如在校园网内建立“百草园”电子地图;日常管理(喷、灌、施、排水肥)系统程序化、自动化。

[参考文献]

[1] 赵荣华,罗天诰.药用植物园的建设构思及美学思想[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22(2):49-51.

[2] 黄宝康,秦路平,郑汉臣.药用植物园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的功能模式探讨[J].药学教育,2007,23(1):34-36.

[3] 许再富.植物园的科普教育及其发展[J].生物多样性,1996,4(1):52-53.

医生进校园工作计划第4篇

一、积极活动,了解和熟悉业务

作为一名二千多师生的大校,成为一名新到的校医,新的学校、新的岗位,尽快了解熟悉有关校医工作的所有业务及职能是做好校医工作的基础,于是报到的第一天,即执记事本,到相关的领导面前请教、记录,争取其意见,抓住了“卫生”、“健康”、“讲课”、“文书”等工作主线,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细心体会,并主动去第三中学,虚心讨教,9月中旬在充分的取经验相结合我校实际的基础上,制定上了“实验小学校医工作计划”并呈教各领导。

二、坚持认真工作

关于校园清洁卫生检查和管理

1、本期开学即做了以下工作;

(1)给各年级发放了卫生值周挂牌;

(2)给各班发放了清洁卫生工具;

(3)给各班发放了“关于卫生检查工作建议和说明”(后贴于校园网),提出了一个建议五个要求;

(4)明确了责任公区卫生划分,贴出了“操场公区卫生责任划分彩图”;

以上工作,从物质上和制度上保证了随后的卫生检查工作的开展。

2、坚持每天全校全面卫生大楂,作记录,打分,公布。

(1)未做好清洁的,及时与该班师生取得联系,提出要求;同时,现场记录扣分原因和扣分;对区域划分有疑问的,及时解释澄清;对其它相关问题进行调解;

(2)对未做好清洁的区域进行复查;

(3)配合有扣分疑问的师生,查阅扣分档案。

本期全校10120班次的卫生考核打分,从未发生一起误扣事件。

关于疾病与伤患治疗

3、坚持每天进行全校疾病晨检和记录。

4、本期经校医室治疗的伤病患者,有记载的有322人次,其中外伤较多,有187人次,占58%,均为学生。

5、对传染病患者,作晨检记录,疾控记录,提出隔离要求;嘱咐涉及班师生预防性服药。

6、购买消毒灭菌药剂和工具,安排对传染病涉及场所进行消毒灭菌喷药处理。

本期灭菌消毒喷药640个班次,均有计划、安排、复查、记录。

7、关于传染病患者的复学,对传染病疑似患者或传染病患者康复复学者,要求到具备条件的医院确诊并开具具有县级以上人民医院加盖公章的诊断书,书上明确注明是否仍具有传染性。

8、竭力做好融离休学者及家属的解释工作,对不听劝阻的,认真做好记录,并向上级作好汇报,保留因此导致疫情扩大造成后果而追诉的证据和权利。

9、配合地方病防治所对全校学生进行了尿碘化验及碘丸的发放。

本期发现传染病学生86人次,其中以腮腺炎、水痘为主要发病,83人经做工作(登记、给患者及家属讲清情况,提出隔离要求和用药建议)后按规定进行了休学隔离和治疗:仅1人报经校领导和疾控中心协助,劝其采取了隔离措施。发现隔离率百分之百。

必要时向学校领导,疾控中心,教育局等相关部门汇报情况。

关于上课

10、完成了学校教务处安排的“心理与卫生讲座”任务,做了备课资料和听课记录。

相关的其它工作。

11、根据学校实际需要到批发部购买业务必具之药品、洁厕济、洁厕靴、灭害灵、消毒灭菌济、喷药器等清洁卫生用品。

12、参加学校安排县上组织的卫生工作会议,向学校领导汇报相关情况。

13、每月上传校园网文书两篇。

14、配合相关人员完成普九档案的补充与整理工作。

三、本期校医业务涉及的相关文书制作。

1、工作计划;

2、工作计划涉文书录;

3、晨检报告表

4、疫情报告表;

5、疾控灭菌消毒喷药记录;

6、疫苗注射登记表;

7、体验记录表;

8、伤患治疗记录;

9、其它有关健康文件记录;(如疫苗注射说明和通知)

10、公区现场卫生检查记录;(即手记)

11、公区现场卫生检查,学生干部对室内日检汇报和分及扣分原因汇总登记;

12、生考核打分表;(全校日考核)

13、卫生考核评分表;(联合检查,如大扫除联合检查用。)

14、大课备课及讲稿打印。

16、听课笔记

17、校园网上传文档资料

18、会议记录;

19、操场公区责任划分彩图;

20、期末工作总结。

四、本期工作中存在的一些有待改善的问题。

1、我校学生多,场地相对狭窄,本期由于学生追打等原因造成的伤患较多(伤患322人次,其中外伤就有187人次,占58%),所以有必要对学生加强教育和管理;

2、存在带病(传染病未愈)复学的情况,今后要加强与涉及班师生的交流与沟通,防止带病复学和疫情扩大,经努力,已大有改善;

医生进校园工作计划第5篇

关键词:医学生 医德教育 校园文化 对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236-02

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医德教育是为了使医学生具备良好的医德素养,对医学生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医德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教育,使医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转化为医学生内在的医德信念、医德品质和医德行为,培养医学生成为一名德艺双馨的医务工作者[1]。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人员,担负着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重任,正因为关乎健康和生命,因而对他们加强医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探索我院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提高医德教育的实效性,探索医德教育如何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与活动中,通过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促进医学生医德教育,实现医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对接,2010年3月,广西教育厅2009年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医学生医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组设计了《医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对接的问卷调查》,现将有关调查内容分析报告如下所述。

1 现状与分析

本文依据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对医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对接的问卷调查,就大学中最受欢迎的组织,当前校园文化活动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或问题,你对医院的医疗质量、服务态度、就医环境和行业作风的总体评价,您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有必要凸显医德培育的作用吗?校园文化建设是否能起到培育医德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发出的问卷共576份,回收问卷572份,有效问卷56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8.61%。被调查者为大一药学、检验、护理专业的学生。下面是本次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1.1 关于大学中最受欢迎的组织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的组织中受欢迎的程度依次是学生会占34.33%,志愿者协会占27.64%,学生社团17.08%,艺术团占18.31%,广播电台占2.64%。医德教育通过学校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特色的、有针对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起到重要的医德教化作用。

1.2 关于当前校园文化活动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或问题(多选题)

调查结果如表1显示,首先,“宣传组织不到位,人气不旺”所占比例最高,达68.31%。其次,“活动虎头蛇尾,实际成效不大”,所占比例达58.63%。这调查结果给我们启示,医德教育要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必须选择有教育性的、有艺术性的、有趣味性的、有广度性的、有创新性的。教育性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首要目的,艺术性是校园文化活动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趣味性是加大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力的重要方面,广度性是扩大校园文化活动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创新性是增强校园文化活动活力的重要源泉。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医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只有把医德教育与智育、美育等结合起来,寓于各种具体可感的、生动有趣的情境之中,才能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才能收到更好的实效。

1.3 关于对医院的医疗质量、服务态度、就医环境和行业作风的总体评价

医德医风状况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良好的医疗质量、医务人员和蔼的服务态度、优美的就医环境和高尚的医德医风,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作用。调查结果显示,有41.37%的学生不满意当前的医疗卫生行业之风。医德医风建设,除了要加强医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之外,更要对医学生从学校起培养,对他们进行医德伦理教育,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性。

1.4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是否有必要与医德教育对接

医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这是医务人员治病救人最重要的两样东西。调查结果显示,有91.02%的同学赞同校园文化建设有必要与医德教育对接。

1.5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与活动是否能起到培育医德的作用

医德培养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课堂上的教学,课外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是重要的辅助方式,调查结果显示,有77.46%的同学相信校园文化建设与活动能起到培育医德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采用同学喜闻乐见的方式形式进行,同学参与各类活动,受到感染与熏陶,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但必定能潜移默化,水到渠成。

2 结论及对策探讨

2.1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实现医德教育与校园文化的对接

(1)校园文化活动要有广度性[2],以扩大医德教育的影响力。通过校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同学最喜闻乐见的。丰富的校园实践活动,是养成高尚人格的最好方法。以学生会、学生社团、志愿者协会等组织为依托,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医学伦理学》学习小组专题讨论会,提高医德认知水平。如通过志愿者协会组织同学为社会无偿献血,培养医学生无私的奉献精神等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要加大策划宣传力度,吸引大多数同学参与,调动大多数同学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这样教育的影响面才会宽泛。

(2)校园文化活动要有创新性,以增强医德教育的活力源泉。医德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以课堂的理论教育为主渠道,校园文化活动彰显医德教育的作用微弱。为了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增强医德教育的活力源泉,校园文化活动要有创新性。创新不是凭空臆造,不是移花接木,而是别出心裁,独辟蹊径,不墨守成规,新思路、新问题、新设计、新途径。医德教育不再仅限于课堂,而是搬到了美丽多彩的校园舞台,医德素养的涵育,犹如春风夏雨,浸润心田。创新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必定广受同学的接纳欢迎。

(3)校园文化活动要有教育性,以增强医德教育的实效。医学院校培养的人才是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为己任的,教育性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首要目标。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写到:“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可见学校的教育培养有重要的熏陶作用。为此,校园文化的开展,可以突出“医”的特色,在内容上围绕“医”字做文章,将医学专业学习与医德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达到由校园文化来深化医德教育的作用,增强医德教育的实效性。

2.2 构建校园文化体系,实现医德教育与校园文化的对接

(1)校园物质文化构建与医德培养的对接。校园物质文化,是指校园所处的自然环境、校园布局以及校园建筑、雕塑、绿化等方面形成的环境文化[3]。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治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雅。”为此,第一,要绿化美化校园环境以育化学生医德心灵。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可以涵育人、培养人。第二,物象命名和标牌路引等要浸润医德意蕴。

(2)校园制度文化构建与医德培养的对接。校园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规章制度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第一,要完善校园管理规章制度,以建设文明有序、和谐运行校园。第二,规章制度在执行上,要凸显医德教育为主。教育者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制度由外在的管制变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逐渐养成按道德涵养自己的行为。

(3)校园行为文化构建与医德培养的对接。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生活、工作之中所贡献的、有价值的,促进文明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及创造性活动。校园行为文化,是在校园教学、科研及其他活动中发生和进行的人际交往而产生的文化。主要指师生员工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群体及社团活动等,其优良与品位对学生的成才和道德人格的养成是有重要意义。校园行为文化活动,通过教学生明礼仪,懂沟通技巧,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锻炼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文化习惯。医学院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要充分体现出理解人、关爱人、尊重人等人文情怀,使校园文化活动既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实现其引导激励和塑造人的目的。

(4)校园精神文化构建与医德培养的对接。校园精神文化,是反映学校的特点,反映其价值取向、伦理观念、理想人格培养、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4]。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医学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特别强调他们要有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正如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所言:“医生治病救人的东西有两样:一是医术,一是医德。”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应该特别注重陶冶学生的高尚医德,胸怀仁者爱人的情怀。

医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对医学生进行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系统的医德影响,培养医学生高尚的医德品质,全心全意地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医学院校的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医务人才,在校期间就必须全面、系统地了解医德知识,学习医德知识,培养良好的医德素养。本次调查研究,正是试图为医学生的医德培养寻找有效的途径。本次研究表明,把医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对接起来,是医德教育有效的途径,可以使医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医德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健康价值,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牢记在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中,始终把人的健康利益放在第一位。本次调查研究结果,为我们在以后的医德教育过程中,采用同学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方式贯穿于医德教学过程,增添了信心。

参考文献

[1] 张杨乐.高校医学生医德教育困境及应对策略[D].苏州大学,2008.

[2] 张金凤,张永利,胡文华.论校园文化在医德教育中的价值[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7,9(6):905-906.

医生进校园工作计划第6篇

1、提升医疗服务及公共卫生能力。满足群众基本综合医疗服务需求,主要依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网络,通过加大硬件基础建设投入、提升软件内涵(市一院紧密合作)建设,整合优化下延服务站(目前共有14个社区服务站)资源,推进契约式家庭医生服务工作(已组建5支社区责任医生团队认领服务区域辖区群众满意度和美誉度逐步提高;承担公共卫生职能到位,大力开展健康宣教活动,开展进村、社区、学校、企业等健康教育讲座118次,广场大型活动9次,分发资料13200余份、画报1280份,宣教群众范围不断增大。加强健康防控职能,规范居民健康建档率,重点加强对妇幼保健、高血压等慢病重病管理,做好传染病防控特别是高危人群的干预工作。

2、扩大爱国卫生工作实效。做实做强无偿献血工作,今年集中组织两次大型献血活动,成功献血307人,献血量达近10万毫升,完成全年献血任务的106%,组织26人集中采集血小板,捐献成功8人,完成计划的200%;完成新一轮“除四害”招投标项目,扎实开展病媒生物防控工作,做好春夏秋三季虫控消杀工作,完成全年两次病媒生物防治综合评估;稳步推进新农合参合期的补保及体检工作;夯实基层红十会基础,成立__社区、__社区及9个村红十字会。

3、提高环境卫生管理水平。紧扣主题、深化督查,以“净美乡村和美__”建设为宗旨和目标,加大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和督查,做好每月对村、社区等保洁主体的检查、考核、反馈、整改等工作、并对保洁公司日常督查工作进行多方评估;以“提升城乡生活品质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为抓手,牵头组织各村开展大规模的环境卫生整治“大清理、大清扫、大清运”活动,通过整治工作“百日攻坚”实现农村环境卫生大变脸、大改观、大焕颜,进一步巩固和健全农村环境卫生保洁机制。

1、拓宽文体阵地建设平台。深化__文化宣传长廊布展,2015年开展了剪纸女红、绘画、书法、诗香等10期专题展览;完成__社区、__村、__村、__社区健身路径安装和__村的篮球架安装,并对各村、社区已安装的健身路径和篮球场进行了全面的安全检查,发现破损及时报修或更换;与辖区各学校和社区对接,助力学校体育资源对外开放管理工作;完成__街道国民体质监测站内部设备安装和人员内训工作,已接待市民个性化的体质监测 500多名,真正实现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轻轻松松测体质,明明白白去锻炼”目标,实现健康锻炼、科学锻炼。

2、深化文体服务内容举措。着力惠民,为给居民提供更温馨的阅读环境,重新整装布局的__图书馆焕然一新,今年举办了“环保卫士”早教亲子活动,__《乐在其中》剪纸女红作品集会,“回味__文化”赠书活动等读书活动共23次,选送选手参加“五水共治 两美__”故事大赛获小学组一等奖。依托文化加油站,坚持开展各种文体培训,全年各类培训活动进社区、村进行共60次;为提升__群众的书法鉴赏水平和创作水平,引进国内书法界知名教授__做客__,并在__文化宫开设“__工作室”。

3、凸显文体活动开展成果。品牌项目持续推进,2015年与街道团工委、妇联联合举办第四届“天籁琴行杯”明日之星少儿才艺大赛

,共吸引近300名选手参赛,社会反响热烈,不仅展现了__少年儿童良好的精神面貌,而且为__风艺术团注入了新力量;惠民活动力度加大,文化惠民辐射、覆盖更多

更广;文化展演成效显著,今年组队参加全区排舞比赛,两支舞蹈双双获得金奖,甬剧小戏《后继有人》参加区二十一届文艺调演(小品曲艺)获创作金奖、表演银奖;传统体育继续沿承,今年举办__街道第老年人运动会,涉及飞镖、中国象棋、围棋、乒乓球、气排球等6大项目的比赛,参赛选手热情高涨。组队参加__省第二届海运会海钓比赛和沙滩太极拳/剑比赛,分获团体二等奖和一等奖的佳绩;新型赛事追热受捧,今年创新性的举办了首届皮划艇比赛,来自各社区、村、企事业单位9个代表队,44名皮划艇爱好者参加了此次比赛,得到了极好的宣传效应和社会效应。4、传承非物文化遗产。做好文物保护日常管理,进一步完善业余责任文保员的队伍建设,加强巡查。目前,__有区级文保单位一处,区级文保点13处,有责任文保员11名,落实相应的工作责任,规定每月按时上报文物巡查表,每个文保点每月检查不少于2次;__“虎头鞋制作”通过了宁波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协助做好__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__、应振爱、乐静收徒工作,开设“非遗传承课堂”培训班之“女红篇”和“端午香囊篇”两堂课。

1、协调布局学前教育。依法稳妥做好辖区(全区仅存)前宋、小星星等5所无证幼儿园取缔工作,合理有序安置接纳好近200名分流幼儿,同时启动为取缔无证园配套的过渡性幼儿园(目前暂命名为__幼儿园,规模9班)装修工程;顺利做好__幼儿园如期开园(共6班,新招2班、无证取缔接管2班、中心托管2班回迁),去年9月已招收2班暂托管在中心幼儿园的迁回__园区;配合建筑工务局做好__幼儿园项目主体建设工程和周边道路及停车场等配套工程,启动内部装修对接相关事宜;协助保税南区幼儿园完成初步内部设计,做好移交前的相关准备工作。目前,__辖区东西片区幼教资源更趋优化合理,中心幼儿园的“拙之教育”理念和惠琴幼儿园“快乐表演”园本特色在全区幼教系统中出彩出新。

2、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有序推进义务段招生录取工作。重点做好外来务工子女资格验审和“积分制”双轨实施工作,今年办理新生资格验审并积分792人。顺利完成各小学择校生、申请地段生录取工作;学校内涵建设和特色教育逐步推进,区实验学校“打造三香校园”、博平小学“博采课程设置”、__小学“个性兴趣选择”、灵山学校“人本管理”(全国足球定点学校)、__中学“毓德养正.知行合一”等“一校一品”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已显山露水。

3、统筹保障教育服务。组织交警、城管、卫督等部门开展校园周边环境及交通秩序整治、校园安全检查等,确保学生安全上学,全年对辖区内的学校、幼儿园进行安全大检查4次,召开大小安全会议6次,还在__中学(2015年6月__中学被评为宁波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食堂)召开食品安全专题现场会议;安排好各个学校暑期校舍维修、设备更换和添置及校园文化提升工程;按照“孩子开心、家长称心、社会放心”目标,做好与辖区12个“假日学校”牵头、协调和指导工作,按照区“千百万”工程有关要求,组织好教师志愿者队伍参与到各个假日学校,做到“不摘星、确保星、争提星”;圆满完成新一轮三年扫盲工作,今年扫盲培训人员295人,三年累计883人。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社会事务科将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上级有关部门业务指导下,统筹卫计文教各块工作,与时俱进,全面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抓好“协调”和“服务”,实现“共享”和“惠民”。简要思路提纲如下:

1、(卫生):攻克好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和环境卫生保洁两大难题。为深化医疗卫生服务,扩大辖区居民医疗服务覆盖深度和广度,积极争取明确定位,将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挂__医院牌子,承担起辖区医疗服务、社区卫生、公共卫生等职能,通过探索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机制,制定考核量化标准等,配合推进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开展;以“提升城乡生活品质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为基础,以验收成果为标准,将农村环境卫生作为民生工程来抓,将农村保洁工作纳入街道2016年行政村专职工作人员考核重点,加大日常环境卫生督查和考评组不定期督查力度,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2、(计生):实现工作重心由管理向服务转变,用好现有“三优中心”、“微观__”等平台加大人口与计生相关知识和政策的宣传和教育;针对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开展“二孩”生育意愿调查,为实现公共服务资源合理配置、盘活存量及优化配置提供提前布局的资料和依据;加大对计生特殊(失独)家庭帮扶力度,尝试购买服务与社会志愿服务相结合模式,定期上门为失独家庭开展陪护陪医、家政服务等。

医生进校园工作计划第7篇

全面启动“三园合一”集聚区规划建设

“十二五”期间,梅县区全面启动畲江产业园、水车产业园和城东白渡产业园“三园合一”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制订实施培育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商贸物流四个产值超百亿元产业方案,完成了集聚区的总体规划,依法征收土地3300多亩,道路等基础设施采用PPP项目建设模式推进,创业孵化中心以及医院、学校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建设,引进了广铁物流、深圳有信达保税物流、中新集团和锦丰科技集团汽车零部件、富力集团和海王集团建设生物谷、珠光集团“古梅梦景”等一批项目;航鑫科技首期、BPW(梅州)车轴六期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一批招商项目正在建设或洽谈。

在这五年里,集聚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承载力明显增强。据悉,今年1-8月份,集聚区完成工业总值30.02亿元,同比增长23.8%;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6.9亿元,同比增长23.4%;实现税收(全口径)1.12亿元,同比增长22.4%。

同时,梅县区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和扶持企业力度,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比如:出台融资(助保贷)、贷款贴息实施办法,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出台集聚区招商优惠办法、综保区入园优惠政策和招商引资奖励办法、镇级振兴发展考核办法,增强招商引力、活力;出台上规模奖励办法、建筑企业资质晋级和落户奖励办法,扶持企业上规模;出台企业上市(新三板)扶持办法,今年重点扶持8家企业上市。去年,全区引进5000万元以上项目43个、计划总投资240亿元。今年新签约项目18个,计划投资92.25亿元;洽谈项目26个,计划投资104.9亿元。

三大园区亮点纷呈

畲江产业园。该县在畲江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以综合保税区、创业孵化园、现代铁路物流园“两园一区”为总定位,依托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着重培育发展装备制造和保税物流等主导产业,致力打造梅兴华丰产业聚集带综合保税区。

目前,综合保税区的申报和建设有序推进,部分道路开工建设。国务院已将梅州综合保税区的申报材料批转海关总署征求各相关部委的意见,力争早日获批,已签约中新集团汽车零部件制造、安胜华珠宝加工、盈方创投、广铁国际物流等10个项目。

据悉,畲江产业园现已征收土地1400亩,平整土地1200亩,其中部分道路、市政排水沟等相关配套设施项目已开工建设。

城东白渡产业园。城东白渡产业园规划总面积43.7平方公里,首期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借助BPW(梅州)车轴、航鑫科技等一批落户企业形成的产业基础,着重培育发展装备制造、新型电子和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据了解,该产业园现已落户的36家企业中,27家已经投产,其中上规模的企业有16家。此外,110千伏输变线网架设工程、日供水6000立方的悦一供水处理厂等一批服务配套项目现已建成,白渡快速干线瓜洲大桥已经开工建设。

水车产业园区。该园区位于水车镇东部,规划总面积约13平方公里,充分发挥了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和客家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借助“中国长寿之乡”、“中国旅游强县”、“国际慢城”等国字号特色品牌,由广州富力集团和深圳海王集团共同开发生物谷项目,首期计划投资20亿元,发展医药研发中试、医药保健品生产、南药种植及科普实践等产业。目前,该园区已经和远信集团广州柚子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分子态生物公司签订了入园协议。

争当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建设排头兵

医生进校园工作计划第8篇

1.1工程及应用科学台湾科技年鉴记述的台湾“国科会”的工程及应用科学门类,包括土木水利工程、环境工程、海洋工程与技术、机械与固体力学、能源工程、自动化工程、控制工程、热流工程、航空太空工程、工业工程与管理、电信工程、资讯工程、电力工程、微电子工程、光电工程、医学工程、化学工程、材料工程及高分子工程19个学类。

1.2生命科学台湾科技年鉴记述的生命科学,包括医学科学、农业科学和生物科学3个领域。医学科学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两大部分共10个学类。其中,基础医学包括形态及生理医学、生化及药理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及检验医学、药学及中医药学4个学类;临床医学包括内科系医学(一)、内科系医学(二)、外科系医学(一)、外科系医学(二)、社会医学及工程医学6大学类。农业科学包括农业环境科学和农产资源科学两个学类。生物科学包括生物科学和生物多样性及长期生态学两个学类。

1.3人文及社会科学台湾科技年鉴中人文及社会科学门类,包括人文科学的台湾及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历史学、哲学、语言学、艺术学、社会科学的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法律学、政治学、区域研究与地理、经济学、财务金融会计及管理学等学类。

1.4科学教育在台湾科技年鉴中,在自然科学章、工程及应用科学章、生命科学章及人文及社会科学章之后,专门单列了一个与之平行的科学教育章。据此,笔者认为,该年鉴把“科学教育”视为一个科学门类,其所述科学教育的范畴,包括数学教育、科学(自然科学)教育、资讯科学教育、应用科学教育、医学教育、多元族群的科学教育、科普教育与传播学类等。

2台湾科技发展组织体系

目前,台湾开展科学技术工作的原则是整体规划、分工执行。台湾科技发展组织体系包括推动机构、执行机构及评估体系3个部分。

2.1科技发展推动机构台湾科技发展推动机构就是科技行政机构,包括“科技部”、“行政院科技会报办公室”及其它相关“部会署”。(1)“科技部”(原“国科会”)。1959年,台湾成立“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长科会)。1967年,台湾“总统府”的“国家安全会议”下增设科学发展指导委员会(科导会),并将长科会扩充改组为“国家科学委员会”。1969年,将“国家科学委员会”再改组为“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国科会”)。“国科会”委员由“行政院”选聘的“行政院政务委员”、研究机构首长、“中央”相关机构首长及专家学者担任。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制订科技发展政策、策略、方案及中长期计划,规划推动基础研究与先进性应用研究,改善整体研究环境,培育延揽科技人才,奖助研究人员,并协调、联系、审议及管制考核各“部会署”重要科技计划。1978年起,它主办科学工业园区的开发工作。台湾科技发展政策、科技资源整合与分配原则、重大科技计划以及重要科技法规,由“国科会”会议作出决议,报请“行政院”核定。为提升行政机关效率,以精简、弹性、效能3大原则对“行政院”进行组织再造。2010年1月12日,台湾“立法院”审议通过《“行政院”组织改造法案》,确定未来“政府”组织架构中的“国科会”改制为“科技部”。2014年1月7日,台湾“立法院”审议通过《“科技部”组织法》。同年3月3日,台湾“科技部”正式成立[4]。相较于原“国科会”,“科技部”的职能有一定调整,主要包括研究制订科技研究发展政策、推动基础科技及应用科技研究、推动重大科技研发计划、支持学术研究、发展科学工业园区、规划核能安全政策及管制、管理“国家”科技发展基金等。(2)“行政院”科技会报办公室(原“行政院”科技顾问组)。1976年,台湾成立“行政院”应用技术研究发展小组,由“经济部”、“国科会”等单位首长担任成员,作为跨“部会署”的应用科技整合、推动及联系协调机构。1979年,台湾“行政院”颁布《科学技术发展方案》,成立“行政院”科技顾问组,聘请外籍著名科学家作为科技顾问,定期检视和评估政策并提出建言。随后,各相关“部会署”陆续设立科技顾问室作为部门推动科技发展的窗口。1989年,应用技术研究发展小组被裁撤,其审议应用技术发展政策和联系协调各“部会署”的功能并入科技顾问组。1998年,增聘岛内著名科学家为科技顾问,且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为首席科技顾问。2012年,科技顾问组改制为科技会报办公室,成为“行政院”正式常设性任务编组。(3)其它相关“部会署”。台湾当局的“经济部”、“教育部”、“交通部”、“内政部”、“国防部”、“劳动部”、“农委会”、“卫生署”(“卫生福利部”)、“环保署”、“原子能委员会”及“公共工程委员会”等“部会署”,也分别通过编列和执行科技预算,引导和落实当局的科技政策,参与推动科技发展。

2.2科技发展执行机构台湾科技发展的基础科技研究和先导性科技应用研究,主要由“中央研究院”(简称“中研院”)与各大学院校执行。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主要由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和其它财团法人研究机构执行。产品开发和商品化研发,主要由公营、私营企业执行。(1)基础研究机构。中研院是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是目前台湾地区的最高学术研究机关,直接隶属于“总统府”[5]。1928年,中研院在南京成立,新中国成立以后,其大部分改组为中国科学院等机构,少部分在台湾地区重建并保留原称。中研院的任务是开展人文及科学研究,指导、联络及奖励学术研究,培养高级学术研究人才。目前,中研院下设研究机构包括:①数理科学方面的数学、物理、化学、地球科学、资讯科学、统计科学、原子与分子科学、天文及天文物理、应用科学、环境变迁、资讯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②生命科学方面的植物暨微生物学、细胞与个体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生物医学、农业生物科技、基因体、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③人文社科方面的历史语言、民族学、近代史、经济、欧美、中国文哲、台湾史、社会学、语言学、政治学、法律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所。3类研究所(研究中心)共31个。台湾各公、私立大学院校,也承担着基础研究任务并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2)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执行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任务的各财团法人研究机构主要有隶属于各“部会署”的半官方性质机构,包括:①“经济部”的工研院、资讯工业策进会、中技社、中国生产力中心、“中华民国”纺织业拓展会、中卫发展中心、生物技术开发中心、石材暨资源产业研究发展中心、全国认证基金会、印刷工业技术研究中心、自行车暨健康科技工业研究发展中心、自强工业科学基金会、车辆研究测试中心、金属工业发展研究中心、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商业研究院、专利检索中心、船舶暨海洋产业研究发展中心、塑胶工业技术发展中心、精密机械研究发展中心、台湾大电力研究试验中心、台湾创意设计中心、台湾电子检验中心、台湾机电工程服务社、鞋类暨运动休闲科技研发中心及医药工业技术发展中心;②“科技部”的“国家”实验研究院(简称“国研院”)、同步辐射研究中心、光电科技工业协进会、徐有庠先生纪念基金会、台湾科技发展基金会,农委会的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台湾香蕉研究所、台湾渔业及海洋技术顾问社及台湾动物科技研究所;③“卫生部福利部”的“国家”卫生研究院、医药品查验中心;④“交通部”的中华顾问工程司、台湾网路资讯中心;⑤“内政部”的“中央”营建技术顾问研究社、台湾建筑中心;⑥“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的电信技术中心。还有非隶属于政府部门的其它研发机构,包括中华谷类食品工业技术研究所、中华经济研究院、亚太科学技术协会、亚太粮食肥料技术中心、亚洲与农村发展中心、亚洲蔬菜研究发展中心、台大严庆铃工业研究中心、台北病理中心、台湾区橡胶工业研究试验中心、台湾经济研究院及台湾营建研究院等。一些研究机构编列于政府部门内部,如“国防部”的中山科学研究院、“内政部”的建筑研究所、“教育部”的中国医药研究所、“经济部”的“中央”地质调查所、“交通部中央气象局”的气象科技研究中心、运输研究所及其港湾技术研究中心及“环境保护署”的环境监测所等。工研院成立于1973年,是台湾最大的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和开创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先锋,其任务是以先进的工业技术推动台湾工业发展[6]。目前,该院设有南分院、产业学院、电子与光电研究所、资讯与通讯研究所、机械与系统研究所、材料与化工研究所、绿能与环境研究所、生医与医材研究所、影像显示科技中心、云端运算行动应用科技中心、服务系统科技中心、创意中心、纳米(纳米)科技研发中心、产业经济与趋势研究中心、量测技术发展中心、知识经济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及巨能资讯科技中心等18个研究机构。2003年,原6个“部级”实验研究中心整合成立“国研院”,随后有5个中心加入,现其下设有晶片系统设计中心、仪器科技研究中心、灾害防救科技中心、高速网路与计算中心、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纳米元件实验室、实验动物中心、太空中心、科技政策研究与资讯中心、台湾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及台风洪水研究中心等11个实验研究中心[7]。该院的主要任务是建构研发平台、支援学术研究、推动前瞻科技、培育科技人才,营造满足社会与产业未来需求的科技研发环境。(3)科学工业园区。台湾现有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南部科学工业园区及中部科学工业园区3个科学工业区园区,它们分别由隶属于“科技部”的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南部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及中部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简称“竹科”)成立于1980年12月,包括新竹、竹南、龙潭、铜锣、宜兰及新竹生医等6个园区,总占地面积约13420000m2[8]。其目标是引进高级技术工业和科技人才,激励工业技术研发创新,促进高级技术工业发展。科管局的职责是为园区内厂商建设优质基础设施、提供单一窗口服务、创新研发机制及产学研合作机制。竹科以半导体产业为主,拥有晶圆代工、设计、光罩、封装及测试等完整的垂直分工体系,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的产品,被誉为“台湾硅谷”。它不仅设立南部和中部科学园区,构建了台湾完整的西部高科技走廊,也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学习的典范。南部科学工业园区(简称“南科”)成立于1995年5月,包括台南园区和高雄园区,总占地面积约16130000m2。南科以光电产业为主,担负着发展台湾科技产业和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使命[9]。2003年7月,中部科学工业园区(简称“中科”)开始开发建设,目前包括台中园区、后里园区、虎尾园区、二林园区及高等研究园区5个园区,总占地面积约16550000m2。中科以光电、集成电路和精密仪器产业为主,其目标是鼓励研究发展和制造高科技工业产品,提升科技产业技术水平,促进台湾中部地区产业升级,形成中部高科技产业新聚落[9]。(4)创新育成中心。台湾创新育成中心(或称育成中心)是台湾“经济部”中小企业处运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鼓励和辅导公民营机构,以培育中小企业、鼓励个人创新创业、促进台湾产业升级为目的而设立的,相当于中国大陆“科技企业孵化器”[10]。其最主要功能是技术指导,服务对象是高科技中小企业[11]。因此,笔者认为,台湾创新育成中心也是台湾科学技术体系的一部分。1993年,“国科会”研究计划提出创新育成的概念[12]。1993年12月,台湾中小企业协会邀集“经济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中小企业联合辅导基金会、7家中小企业专业银行以及民间企业,共同出资成立台湾第一家中小企业专业投资与辅导机构———台湾育成中小企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10]。1996年4月8日,台湾“经济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管理运用委员会出台《鼓励公民营机构设立中小企业创新育成中心要点》。同年7月,台湾工研院设立台湾第一家创新育成中心[11]。根据创办主体不同,台湾创新育成中心可分为学校型、政府型、财团法人型及民间型4类,大部分创新育成中心为学校型,即由大专院校设立。截至2011年8月,台湾共有131个创新育成中心,其中,获“经济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资助的有99个,中小企业处直营育成中心4个(南港软件育成中心、南港生技育成中心、南科创新育成中心及高雄软件创新育成中心)[13]。台湾创新育成中心在当局政策引导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尤其是学校资源,协助中小企业创新与创业,辅导高科技产业发展和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同时,它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地区产业发展,解决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简言之,“产官学一体,创造三赢”是育成中心的终极目标。台湾创新育成中心最主要的服务内容是技术指导,其次是空间和设备(如办公室、会议室、展示空间、办公自动化设备、实验用机器设备、电脑等)的出租,再次是经营管理和宣传方面的指导,包括法律、税务等的咨询服务,有些育成中心还提供融资协助[11]。自1997年以来,台湾创新育成中心累计培育5024家中小企业,累计育成1920家新创企业[12]。种种绩效显示,台湾创新育成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科技评估体系台湾构建并长期坚持科技计划审查、执行管制和成果考核的企划评估三联体系,该体系成为台湾科技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保证了台湾科技计划的立项、执行及成果质量。科技计划审查的工作重点在于研拟重点方案,包括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计划。执行管制的工作重点在于计划方案的执行。成果考核的企划评估是将执行成果与检讨意见进行反馈,以便于计划修订[14]。

3台湾科技法律政策体系

1999年1月20日,台湾当局以“总统”名义公布施行经“立法院”审议通过的《科学技术基本法》。该法作为台湾推动科技发展的根本大法和基本方针,是公、私营部门科技发展的主要法律依据。台湾科技基本法规定,根据“国家”发展方向、社会需求和区域均衡发展,“行政院”每4年召开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汇集各界专家学者对台湾科技发展策略的建言,形成大会共识并据此共识研究制订科技发展政策(主要由科技发展计划和科技白皮书体现)。科技政策的整体规划方向,每两年调整一次,由科技大会和科技白皮书交叉滚动负责。最近一次科技大会是2012年12月召开的第九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最新一个科技发展计划是2013年10月“行政院”审议通过的台湾科技发展计划(2013-2016),最新版科技白皮书是2010年12月“行政院”核定的台湾科技白皮书(2011-2014)。台湾科技法律与政策,具体落实和体现在各项科技发展计划上。台湾科技发展计划分为“行政院”核定并推动的科技计划和各“部会署”制定实施的科技计划。作为台湾制订科技政策与推动科技研究发展的依据,最新版台湾科技发展计划提出了2013-2016年台湾科技发展的7大目标及其主要推动策略,如下所示:(1)提升台湾学研地位。精进学术评鉴制度,构建学术型探索未知及问题解决机制,制定产学合作及利益冲突解决规范。(2)规范台湾智财(知识产权)布局。形成产业智财布局保护网络与新一代新兴产业的智财布局,构建研发成果转化机制,营造智财基础环境。(3)推动台湾永续发展。整合科学评估资讯,增强科研能力,建立决策评估机制,解决土地利用争议,强化科技创新应用,推动绿色经济转型。(4)衔接上游学研与下游产业。推动宏图方案、萌芽计划的实施与“国家”天使基金的投入等,分别填补研究发现技术新事业发展的缺口。(5)推动自上而下的科技计划。调整“国家”型科技计划总体规划与议题征求做法,强化“国家”型科技计划管理,调整指导小组成员,强化机动意见投入机制,拟定“国家”型科技计划退场原则与程序,强化绩效评估机制,调整“国家:型科技计划议题形成机制与上中下游连接。(6)提升台湾科技产业创新能力。科技预算分配合理化,采取产官联盟出题、学研解题的合作方式,引进国际顶尖创司,利用台湾与中国大陆及日本的关系优势。(7)科技人才危机。促进教育体系多样化,引入市场机制,发展专业训练与人力附加值高的培训产业,提高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台湾“行政院”推动“经济动能推升方案”、“黄金十年‘国家’愿景计划”及“‘国家’建设计划”实施,上述方案与计划都包含科技发展事项。此外,台湾“行政院”还核定由各“部会署”拟订,具有重大性、关键性或跨“部会署”的科技发展计划,如“强化工业基础技术方案”、“台湾生技起飞行动方案”等。为应对重大经济社会及民生问题,提升台湾的全球竞争优势,台湾当局从1998年开始,以第一优先的方式,推动一个重大科技计划———“‘国家’型科技计划”实施。该计划由“国科会”(现“科技部”)主导,各“部会署”参与,整合上、中、下游及官产学研各界资源。在该计划中,最早实施的项目是电信(后改为网络通讯)和农业生技,1999年新增防灾,2000年新增生技制药,2001年起陆续新增数位典藏、基因体医学、晶片系统、纳米及数位学习。经过终止、合并及新增,该计划最终调整为9项,分为3类:①促进产业转型、推动台湾创新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的经济类(包括网络通讯、晶片系统、纳米);②促进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即与人民健康相关的前瞻分子生物技术的生技类(包括农业生技、生技制药、基因体医学);③与居家安全、国民教育、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民生类(包括防灾、数位典藏、数位学习)。2011年,台湾当局实施了网络通讯、生技医药、数位典藏与数位学习、智慧电子、纳米、能源等6个项目。各“部会署”根据自身的法定职能,拟订科技发展策略和行动方案,规划和推动本部门科技发展。2011年,各“部会署”共实施了175项科技计划,包括:①“国科会”的“太空科技发展计划”、“晶片设计实作计划”、“高科技设备前瞻技术发展计划”等23项(不含6项“国家”型计划);②“经济部”的能源效率提升及节能技术服务领域计划、智慧电动车产业推动计划、数位内容产业发展推动计划等114项;③农委会的渔业科技发展纲要计划、重大人畜共通传染病之防疫策略研究及推广等15项;④“卫生署”的医卫科技政策研究计划、卓越临床试验与研究计划等16项;⑤“教育部”的强化台湾特色之人文艺术及社会科学基础应用人才培育计划、大专校院产学合作绩效激励方案纲要计划等12项;⑥“交通部”的智慧化海空运发展计划、气象领域气象科技研究发展中程纲要计划等10项计划。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