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赏析八篇

时间:2023-02-15 16:03:54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第1篇

导入:同学们,每当走进自然博物馆,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曾留下生命痕迹的远古洪荒。冰冷的化石却是昨日生命信息的演绎,述说着亿万年前那奇幻的神话。诗人张锋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化石吟》这首诗。(板书课题)

下面请先欣赏小话剧《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学生自编自演的小话剧,老师再配合学生的话剧表演,用多媒体播放关于古生物化石图片,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来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

第二环节诗歌朗读初步感知

我们欣赏完了同学们精彩的话剧表演,观看的一些古生物化石图片,下面我们美读《化石吟》这首诗,看看诗人张锋怎样运用拟人手法及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这些会讲话的奇异化石的。

请首先听老师的范读,注意体会朗读诗歌时的语气、语调、节奏和重音等。(多媒体播放老师的范读录音。)

请同学们分组合作交流设计最佳美读方案,请各小组推荐代表到讲台前朗读诗歌,其他小组同学注意领会并给予点评,多提优点给予鼓励。

第三环节品味鉴赏深入理解

《化石吟》既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更是一首优美的科学诗,下面我们对它进行品味和鉴赏,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诗歌,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积极探究交流:

先设想下列问题,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再确定:

1、诗文题中“吟”含有什么意味7诗中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吟”本是古曲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本诗表达了诗人的赞颂之情,通过对化石的赞美来表达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明确: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

3、诗歌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明确:第一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想象;

第二层(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

第三层(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4、从诗歌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5、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7诗中提到的古生物,可以说包括了海、陆、空全方位立体的古代生物世界,假如我们通过时光机器,漫游到了那个世界,你看到的应该会是一幅怎样奇丽的画面?

6、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感受诗歌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美。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板书设计: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类带入了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全诗结构完整,首尾呼应,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学生集体朗读诗歌,再次领会感悟。(学生朗读诗歌时,多媒体播放音乐,让学生再次体会远古那神奇的世界。)

第四环节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汉字注音:

奇huan( )guo( )藏conglong( )zhuoyue( )

骸( )骨 潜( )行 档( )案 猛犸( )

2、解释下列词语:

海枯石烂: 骸骨: 幽雅:

日转星移:

葱茏:

3、化石的故事“令人神往、惊讶”,大家在查阅了有关资料,学习了本文后,有何感想呢?畅所欲言地表达出来吧。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第2篇

【关键词】李师师;宋诗;宋词

历代文人与青楼女子都有着难以言说的关系,宋代的文学作品中,的身影是随处可见。她们一般都是才貌双全,有机会结识文人墨客。有些文人雅士与李师师有过交往,或者闻其美名,获得创作灵感,进行诗词创作,毕竟李师师与皇帝的关系紧密,文人墨客关于李师师的诗词创作要顾及此等关系,因此创作数量较小,创作主题和主体也比较集中。这些诗词分为三类:赞美师师才貌双绝;批判师师诱惑国君,祸国殃民;客观的由李师师的人生起伏看北宋的兴衰。

一、赞叹其美貌与才艺

张先《师师令》(香钿宝珥)、晏几道《生查子》(远山眉黛长)、秦观《一丛花》(年时今夜见师师)、刘学箕《贺新郎》(午睡莺惊起)、周邦彦《玉兰儿》(铅华淡伫新妆束)和《洛阳春》(眉共春山争秀),将关注点放在李师师的美貌和才艺上,本文就几首比较有代表性的诗词研究李师师的色艺双绝。

晏几道《生查子》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妆罢立春风,一笑千金少。 归去凤城时,说与青楼道。遍看颍川花,不似师师好。

上阕中用才女卓文君和美人赵飞燕的远山眉形容师师的美貌,可见李师师在晏几道心中的地位,下阕又将李师师与青楼所有美丽的女子比较,即使看遍所有颍川的女人花,还是李师师最美好。

李师师有如此魅力,文人雅士当然会竞相一睹芳容。就连写过“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秦观,也将自己的长情赋予了李师师,写下《一丛花》(年时今夜见师师)。

年时今夜见师师,双颊酒红滋。疏帘半卷微灯外,露华上、烟袅凉。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 佳期,谁料久参差?愁绪暗萦丝,想应妙舞清歌罢,又还对、秋色嗟咨。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

词中秦观联想到:当时见师师,她“双颊酒红滋”。夜深时放下帘幕,那一盏灯发着昏暗的微光,外面已经点点露水,晚风清凉,李师师的头饰随意的丢在地上,紧紧的靠着秦观不肯起身,一边唱秦观给她填的新词,一边流着眼泪,本来约好再见面的,可是谁又曾料想到会拖了这么长时间。秦观的内心缠绕的层层的愁闷,想到李师师跳着美妙的舞蹈,唱着灵动的诗词之后,想到两个人还不能见面,对着悲凉的秋色而叹气吧。现在也只有当时站在画楼上共同欣赏的那一轮明月,能看到两个有情人相思的神情吧。词中,秦观没只用简单的几处神态便把美人微醉的娇憨和李师师的才情展现于读者面前。

上面的词,有简单赞美李师师貌美如花的,也有单纯被其歌舞曲艺征服的,总之,对于李师师他们是出于真心的赞美和爱惜,塑造的是正面形象。

二、以色魅惑男人,典型的红颜祸水

方回《俳体戏书二首》,周邦彦的《少年游》和《兰陵王》都直接或者间接的表达着一个共同的意思“祸水”,就周邦彦的作品分析:

少年游(商调)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周邦彦这首词“似饮妓馆之作”,流连风月场所,本来就是鄙陋猥琐而不堪赋写的,但高明的词人能化腐朽为神奇,在色情的泥沼中淘洗出真正的价值与美的光彩,这就难能可贵。

虽然这首词没有直接道出词作的主角,但不少人认为是当朝天子宋徽宗和李师师,在宋以后的小说中,还往往将此情节大加渲染。夜晚之时,作为与李师师交好的周大学士前来探望,不巧碰到也来幽会的皇帝宋徽宗,情急之下,周邦彦躲到了李师师的绣床下面,于是亲眼目睹了词中的画面。李师师用纤纤玉手为宋徽宗剥橙,描写的极为细致,起首三句就只写了这一个纤手亲破新橙的动作细节,“并刀如水”形容破橙之器光洁如同清水之澄澈,“吴盐胜雪”形容玉盘明净果蔬新鲜。在这幅近乎透明的静物画背景下,出现纤纤玉指剥橙的动感画面,使整个画面顿时活跃起来,充满了生活情趣,女子的温情也巧妙的表现出来。

周邦彦见此情此景,写下《少年游》,并送于李师师。李师师时不时的拿出弹唱一番,不料宋徽宗再来之时恰巧欣赏到了这首词,知道周邦彦当时就藏于李师师房中,于是勃然大怒,将周大学士赶出汴京,便有了《兰陵王》(越调柳)。

这首词是周邦彦离开京城的告别之作,词写欲留不得,非走不可。以柳发端,铺写别情。周邦彦因为《少年游》触怒龙颜,宋徽宗一怒之下将其赶出京城,师师送别,周邦彦又以此词相赠,抒发对京都的不舍。这样看来,周邦彦的不幸遭遇可是拜师师所赐。

李师师的美貌不容置疑,因她对文人甚至是皇帝产生了负面影响。被冠以“红颜祸水”,是她留给读者的一种负面形象。

三、怀古伤今,感怀时事

在这两种诗词之外还有另外一类文本,以晁冲之两首七律《都下追感往昔因成二首》和刘子《汴京纪事二十首》为代表。

晁冲之也与李师师有过交往,后再到京城时不得其便,因而写了两首七律《都下追感往昔因成二首》,其一:

少年使酒走京华,纵步曾游小小家。

看舞霓裳羽衣曲,听歌玉树花。

门侵杨柳垂珠箔,窗对樱桃卷碧纱。

坐客半惊随逝水,主人星散落天涯。

这是诗人追怀往昔的汴京之游而抒发的感慨之作。诗人年少风流,富贵轻狂,“小小”指名妓苏小小,此诗以苏小小指代李师师。“看舞霓裳羽衣曲”一句是回忆昔日的风月繁华和对李师师歌舞的欣赏。回忆起名妓李师师住处的豪华和环境的优美:门外杨柳成荫,门上垂着珠帘绣箔,窗上卷起碧绿的窗纱,正好对着一棵樱桃树。最后两句诗,发出眼前的感慨。这些事情已经过去很多年了,昔日的风华不再,文期酒会的主人也已如星之散落,彼此天各一方。诗人由追忆过往抒发时光荏苒,物是人非之感。

理学家刘子有《汴京纪事二十首》之一:

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

缕衣檀板无颜色,一曲当时动帝王。

本诗通过对歌妓李师师垂老湖湘的描述,引出北宋繁华不再的悲凉之感。由此便可折射出北宋衰亡的时代缩影。作为北宋著名歌妓的师师姑娘,曾受宋徽宗宠幸的青楼女子李师师,也随着繁华的结束,年老色衰,颠沛流离,风光不再。回忆当年,李师师才貌双全,一首曲子便名动京城,但那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

这类创作虽然是写李师师,但又不仅仅是写李师师的美貌和才华,也不是怪责李师师的红颜祸水,相反这类诗人比较中立,以写李师师来感伤时事,通过李师师的人生起伏,映射大宋王朝的兴衰。

四、结语

李师师的不幸是将昏君宋徽宗和其他文人侠客的宠爱集于一身,身处岌岌可危的大宋朝,帝王醉生梦死,李师师对拯救病入膏肓的大宋朝有心无力,宋徽宗的宠爱和李师师的顺从给了百姓发泄不满的窗口,李师师成了他们眼中的红颜祸水。

李师师也是幸运的。她才貌双绝,品格超凡,这是许多普通女子梦寐以求的资质,在从古至今的女子中,还没有一个能同时挽住皇帝(宋徽宗)、侠客(燕青、宋江)和文人(周邦彦)的手臂。她也是文人眼中能歌善舞,才貌双全的挚友。至少在诗词中,李师师短暂且华丽过。

【参考文献】

[1]傅璇琮.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第3篇

高圩小学六年级 康文君

我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已经六年了。六年里在这美丽的校园里,有我们这些学生玩耍的痕迹,有我们这些学生吵闹的记忆,还有校园的水泥路上的我们踩下的脚印,这些痕迹、记忆、脚印是摩擦不掉的,更有我们最敬爱的老师。

在这六年里我的代课老师有好几位,其中一位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班里的高级数学老师——赵德英。

人们都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她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灌溉着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得到老师的心血和汗水的浇灌,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生机勃勃茁壮成长。

赵老师是一位和蔼可亲,善良淳朴的老师,也是对我们非常关心的老师。每当班里有人生病了,赵老师都交代同学们帮助生病的学生补课。班里有人伤心、难过,她会用温柔的声音安慰我们。

这个世上赞美老师的诗句名言很多,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放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清代诗人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些赞美老师的诗句是那样优美,写出了老师对我们的无私的爱。我们班里的赵老师,也是这样做的。

记得我在上四年级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让我深深的记在脑海里。

那天,赵老师正给我们上课,外面突然来了一位女老师,她在赵老师耳旁说起话,顿时,赵老师脸色苍白,身体颤抖,又会来给我们上课。教室里很安静,只有赵老师一个人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我们开始议论起来,赵老师家发生什么事了?下课了,才得知赵老师的母亲得了一场大病,再不治疗就晚了,现在已经在医院了。

下午,我想赵老师应该不来上学了,谁知,赵老师像往常一样微笑着给我们上课。第二天,赵老师非常困乏,显然,昨天晚上她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没睡觉。赵老师就这样学校、医院来回跑了半个月,但从来没迟到,从来没缺课,我们班学生学习成绩也非常好,但赵老师却变的很瘦。

赵老师,你就像春雨,染绿了世界,而自己却无声地消失在泥土之中。

赵老师,你就是我们心田里的春雨,我们将永远记住你、感谢你。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第4篇

老师,我赞美您!您就像蜡烛,默默地燃烧着自己,为我们在茫茫学海了里指明了道路。老师,我赞美您!您就像桑树,默默奉献,如果没有桑树的品格,哪来的春蚕的精神。老师,我赞美您!您就像辛勤的园丁,细心培育着祖国的花朵,使这些花朵茁壮成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唐代着名诗人李商隐的名句。我们的老师不我们的老师不也正有这样的精神吗?老师把我从一个无知的孩童,培养成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这里凝聚着老师多少心血和汗水啊!老师,是您给了我知识,给了我力量,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老师,我永远感谢您。

不知你是否记得,那次我英语没有考好,你在课件时间来找我,问我说这次没有考好的原因,还不停的鼓励我前进。你的最后一句话我到现在我都没有忘记:李冰,要在加把劲,考进100名在你的能力下是不出问题的,这次英语没有考好不过老师相信你,你要加油。

老师,我赞美您!赞美您的辛勤,赞美您的无私,赞美您为我们付出的一切。

六年级:王苑汀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第5篇

关键词:古诗学法;了解诗人;诵出感情;理解诗意

古诗语言生动凝炼,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从古至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古典诗歌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古诗文时,必须改变教法,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文的美妙极致,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文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一、了解诗人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了解诗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了解诗人的诗风。如先引导学生复习小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有了感性体验后接着板书“李白.豪迈奔放”,再教学《望天门山》。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认识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在不断深化。

(二)了解诗人的评价。如讲孟浩然,可以从其他诗人或诗论入手来介绍:孟浩然是唐朝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他的诗,受到李白、杜甫的高度赞扬。大诗人李白在《赠孟浩然》这首诗中,不同寻常地写到:“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还发出“高山安可仰”的长叹。杜甫也称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想一想,能得到李杜高度赞扬的诗人,可见其诗歌是多么的不同凡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过故人庄》。

(三)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如教学杜牧《泊秦谁》,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

二、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当然包括对词义句意的解释梳理(类似于翻译),但理解诗意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感受到美。如何使学生感受到美呢?我们的同行作出了许多探索,但有些教师教学诗歌时分析过于理性,流于琐碎,解来解去,却解掉了诗歌的神韵,这是有违诗歌欣赏原则的。“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要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必须遵循一个原则------保持诗歌意境的完整性。方法很多:

(一)品诗境。

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写景抒情类的诗歌,可将其改成一则优美的散文,如王维的《过故人庄》,辛弃疾的《清平乐 .茅檐低小》等。情节性强的诗歌可改成一出小短剧,如杜甫的《石壕吏》、乐府歌辞《陌上桑》等。多数诗歌可以拟拍成电视精品,拟制成网页,配上画面,辅以音乐。也可以有其他的表现形式,如有两名学生是这样用舞蹈来表达他们对《关雎》的理解的:暖暖的音乐从录音机中流出,间或几声水鸟的和鸣,一切是如此温馨详和。一位少年迈着芭蕾舞步在音乐中舞蹈,他侧耳倾听水鸟的和鸣,眼里满是羡慕与深情。在远远的前方,是一位美丽的少女,也在微风中踏着芭蕾舞步,她在劳动。音乐转向缠绵,少年变得略带忧伤,他向少女每靠近一步,少女就后退一步,始终在远远的前方。音乐再转轻快,少年抱出了他的土琵琶,边弹边唱,少女露出阳光般的微笑,在惊喜中逐渐靠近,最后两人在微风中沿着溪边舞蹈。这时,音乐中适时地又传来几声水鸟的和鸣……这就是风景再造,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歌,并且把握的是诗歌的精髓,再现的是诗歌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动的形式保持了诗歌的灵动性,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

(二)巧引导。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是诗歌的提纲挈领,也可以成为诗歌教学的提纲掣领,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抓诗眼有很多技巧,如教学李商隐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易难》时,可请一名学生朗读,读后请大家评一评:“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呢?……好在哪里?”若学生答好在读出了感情,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问:“你觉得他读出了哪种感情?是否可用原文的一个词概括呢?”明确是“别”字后,教师就可用“别”字来继续引导:“作者通过哪些‘别时景'来表现‘别时人'之‘别时情'呢?让我们一起来细品。”又如教学崔灏的《黄鹤楼》时,教师可以说:“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以‘空'字立意,它的每一联都写了一个‘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由此可引导学生体味首联所叹之“楼空”、颔联所写之“天空”、颈联所绘之“洲空”、尾联所愁之“家空”,触摸作者空虚、惆怅、伤感的心境。以上抓诗眼的过程是教师有意为之。

三、诵出感情

古典诗词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这是无可置疑的,大多数教师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有些教师只一味地要求学生读啊读,缺乏层次,高耗低效;有些教师每让学生读一次,都要花上比读多出几倍的时间来评,请A评,请B评,还要请C、D、E评,评得兴味全无;还有的教师对背诵缺乏必要的指导,要求学生勉强为之。这都是不足取的。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评要点到为止,诵要水到渠成。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第6篇

关键词:藏族;古典文学;格言诗;比兴

格言诗不仅是藏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藏族哲学的一种载体,是藏族历代高僧智慧的结晶。藏族格言诗涉及的内容非常宽广,例如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宗教、社会、教育等,因此给予人们许多的启示。众所周知,藏族文学是在多元的文化格局中形成的以民族为依托,展现了一个民族多样的生存现象、生活智慧以及生命特质。所以格言诗表达的不仅是民族原生态的生活状态,而且由审美情趣向多维角度进行延伸,充分体现出了民族精神,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藏族格言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特征

(一)藏族格言诗的产生的时代背景

在公元七世纪时期,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那个时候的繁荣、国力强盛,赞普从尼泊尔和唐朝引进佛教。但是在佛教传入一百年左右的时间,还没有形成体系;传统的苯教仍然占据着统治的地位,而这个时期的佛教传播主要是规范人们的道德观念。随着吐鲁番社会阶级与奴隶统治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并经过王室几次的佛苯之争,进一步促进了佛教的发展,提高了佛教的地位。到了赤松德赞时期,第一个佛教寺院,桑耶寺成功修建。在赤松德赞之后的赞普也大力扶植佛教,并建立了僧人供给制度。但是赞普的兴佛措施引起了许多贵族不满,导致他们谋害赞普,并开展禁佛运动。此后,朗达玛的两个子嗣云丹和奥松为了争夺王位而开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底层的劳动人民渴望稳定和谐,而各个政治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笼络民心,又继续扶持佛教。因此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个支派,各个支派的高僧也为了宣扬教法,纷纷著书立说,格言诗因此而产生。

(二)印度和藏族的诗赋传统

藏族格言诗其实都是由佛教各个高僧撰写的诗歌体裁作品,在文学领域中属于写作形式,但是由于是高僧所写,因此具有深刻的意义。在印度佛教时期,就已经有许多诗歌散布在佛经中,例如《佛所行赞》,其对释迦牟尼的一生进行了记叙。除此之外,还有《三身赞》、《八如来赞》、《一百五十赞》、《三宝赞》、《法界赞》、《圣度母赞》等。而藏族的格言诗最早可以追溯到吐鲁番时期,在《贤者喜宴》、《五部遗教》中,都可以看到吐鲁番时期所吟唱的一些诗歌。但是藏族格言诗政治兴盛的是在的后宏时期,关于这点可以从《水树格言》、《萨迦格言》中得以佐证。

(三)格言诗的特征

首先,从艺术形式上来说,格言诗的语言通俗易懂,采用民间谚语、并列、对比等方法,对人物和形象进行了生动的刻画。每首格言诗的结构形式主要是由四行七音节的结构形式展现出来,抑扬顿挫,便于吟唱;其次,从内容上来说,格言诗主要是以四句七言为主,由两句本意和两句比兴构成,但是对于本意和比兴的先后顺序,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同时,对于比兴的部分,都会运用一个典故,例如《格丹格言》、《萨迦格言》等注释部分都会利用典故进行讲解。

二、简要介绍藏族格言诗的内容――以《萨迦格言》和《国王修身论》为例

(一)《萨迦格言》

《萨迦格言》的作者萨班生活在奴隶制政权崩溃后的九世纪中期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生养息,藏族人民与我国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手工业和农牧业在这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时藏族的发展,并形成了封建经济。而随着新兴的封建集团的纷纷崛起,代表着不同派系的利益,例如萨迦派、宁玛派、噶举派、噶当派等也随之产生,充分反映了各个政治派与藏族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同时,再加上元太真窝阔台经过了三十年左右的战争,已经获得了女真族统治下的中国北部政权,南宋政权四分五裂,元帝国的统一局面逐步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下,政教合一的统治已经成为了封建领主以及为其服务宗教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萨班在这样的环境下著作了《萨迦格言》,随后的格言诗都是根据《萨迦格言》的足迹,从形式上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二)《国王修身论》

《国王修身论》的作者是米庞嘉措,是著名佛学家绛央钦则旺波的徒弟,撰写了许多著名的作品,例如《工科必备箧》、《诗鉴释》、《内道四纵各种角诫续义要纲》、《计算五行经》、《药物配方》、《国王修身论》、《般若波罗蜜多现观贯释》、《语词辨译小注》等,其中《国王修身论》是其经典的代表作。康巴甘孜一直以来便是川藏茶马古道的重要枢纽地段,从四面八方来的商人与外来移民较多,因此形成了多元的文化特色,各个教派齐全,而米庞嘉措是萨迦派。在这样的多元文化中,米庞嘉措借鉴各派之中的经典充实自己的著作。所以在《国王修身论》中,可以发现其内容集结了古代印度学者以及藏族学者关于国王的各种论述,十分繁杂。

三、藏族格言诗的比兴

(一)通过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及谚语作为比喻,阐述哲理

例如,在《格丹格言》中,有一首格言诗是这样的:愚蠢的人在关键的时刻,一遇到风吹草动就惊慌失措;请看误会了一个“漏”字,老虎也吓破了它的心肝。这首格言诗的上联便是兴,主要是讲愚蠢的人,遇到事情都不会冷静的思考,而盲目于一时的风吹草动,结果却是虚惊一场。其告诫人在关键的时候,需要冷静,不要轻举妄动。而下联是比,运用了一个寓言:有一对老人养了一头牛,一个小偷想偷,因此在天黑之前藏在屋梁上。而有一只老虎想吃这头牛,就躲在屋梁下。天黑了,老奶奶对老爷爷说,今晚可能有小偷来,老爷爷回答说他不怕土地神山和天王老子来,就怕“漏”来,小偷吓得不敢轻举妄动。到了天亮,小偷看到下面的老虎,吓得把尿洒到了老虎身上,而老虎认为这就是“漏”,惊慌而逃。

(二)通过具体自然事物的现象本质,阐述社会现实中的道理

例如,在《木喻格言》中,有一首格言诗:常青的树叶,一旦落地不复连;长处的亲人,终有一天会离散。这首格言诗的上联是比,将一岁一枯荣作为比喻,下联是本意,说世上所有的悲欢离合都是自然现象,人之常情,人们战死沙场或者出家为尼,都不足以悲伤。经过这两者相比,更加显示出悲欢离合和生老病死的平淡。

四、结束语

藏族古典文学中的格言诗,以劝解的形式,从国家到家庭,从君主到臣子,从伦理道德到行为规范、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都生动的说明了人生的追求与哲理。在内涵上,也逐渐从感性、物质、生理逐渐转向理性、精神、道德,这充分体现了格言诗所体现的“真善美”高度统一的佛学境界。(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密卿,赵春龙.藏族格言诗中“佛”类字眼英译辨考[J].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14,30(1):112-117.

[2]林鸣飞.浅谈《萨迦格言》诗与哲学的统一性――兼谈13世纪藏族哲学诗人萨迦・班智达[J].研究,2007,(3):42-47.

[3]王翠玉.藏族格言诗在小学道德教育中运用的问题研究――以夏河县拉卜楞藏民小学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14.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第7篇

论文摘要:韩愈、李贺两位同时代的诗人写过两首同题诗,从两诗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两人在诗体选择、感情表落、意想创造及对后世影响上的异同,从而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两位诗人的风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磋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箕。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逮止之,湿衣泪傍傍。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韩愈《听颖师弹琴》

别浦云归桂花堵,蜀国弦中双凤语。

芙蓉叶落秋鸯离,越王夜起游天姥。

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娥眉牵白鹿。

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

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

古琴大软长八尺,峰阳老树非桐孙。

凉馆闻弦惊病容,药囊暂别龙须席。

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

一李贺《听颖师弹琴》

诗歌和音乐,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乐”堪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灵魂。古代音乐的主流意识“和”的精神,即演变为诗敏的温柔敦厚的“中庸’,传统。这种关系到了诗和乐都发展到鼎盛时期的唐朝,仍以其独特的表现浸润着每一颗善于体悟、长于抒发的诗人之心。中唐,韩愈和李贺这两位著名的诗人,一位是文坛的精神领袖,一位是“韩孟诗派”的代表作家,他们同以听颖师弹琴为题,作了两首著名的诗篇,这两首诗代表了韩孟诗派内部各有千秋的诗歌风格,它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了音乐与诗歌的迁想妙得之理,同时也折射出了中唐诗风的方方面面。

唐代是一个佛教兴盛的朝代,诗和禅由于其内在理路的契合而发生了千丝万缕的奇妙联系,儒士习染佛学相当普遍。因而唐代诗人也多与佛教有缘,好结交高僧。这使得即使韩愈这样力主排佛,以儒家道统为己任的文坛领袖,在抒怀的角度上,也并不排斥倡扬心性的禅理。他一生与僧徒交游甚广,甚至在诗歌中表露出对佛典寓意和佛徒人生态度的赞美。颖师就是这样一位与韩孟诗派有着诗乐之缘的僧徒。他是唐宪宗时期著名的乐僧,弹得一手好琴。在李贺诗中对他的体貌神态有较传神的描绘:称其为天竺僧人,长得一幅眉骨耸峻的“梵宫真相”,真如天竺古僧,梵天罗汉,他怀抱八尺长琴,这么大的琴,只有峰阳山上的老树才能做这种琴材,桐孙之枝已经嫌其细小了。这位对音乐有着非凡造诣的乐僧,能在这张琴上弹出非凡的天国之音,使听者无不为之折服感佩。

韩愈(768—824)、李贺( 790一816)是同时代人。韩愈3岁而孤,家境贫寒。李贺出身于一个没落的皇家后裔的家庭,少年时才华出众,以远大自期。两人都充满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和创新精神,有着饱经忧患的坎坷仕途,对“乐”也都有特殊的感情。韩愈终于成为古文运动的领袖和韩孟诗派的核心,而李贺却英年早逝,人未尽才,只活了26个春秋。大体上说,两人诗风较接近,但韩愈早年就形成了自己成熟的哲学观念和文学思想,在创作上不仅仅表现为纵横才情,还有稳健老成的一面,诗风较现实。李贺则主要表现为纵横诗才的浪漫情调。在韩孟诗派追求险怪重神尚骨的主导风格之下,韩愈和李贺还有其各不相同的风格趣向,显示出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多样性。下面就以两首同题诗为例来略作比较:

一、诗体选择

古风诗体的回眸青睐,是中唐诗人在盛唐律诗成熟之后,创作上对诗体选择的一次反拨。韩、李同样好作古体诗,韩诗有着鲜明的散文化倾向,他把散文的句法引进诗歌,使诗句可长可短,跌宕跳跃,变化多端。而李贺却更多地从屈宋骚体人手汲取营养。同样是写“听颖师弹琴”,在语言节奏上,韩诗五、七杂用,着意构成诗歌句式和篇章体格的散文化,显得迁徐悠悠,从容不迫;而李贺纯用七言,整齐划一,显得清刚挺拔,节奏快捷。

二、感情表露

在表现屡遭挫折的内心情志与不平则鸣的愤慈情绪方面,李诗较韩诗更直接,更外露。韩诗后8句写听后所感,诗人听后忽起忽坐,泪湿衣衫,深受感动,不忍再听,于是推手止之,祈求无以冰炭置肠。这里,既正面表现了琴声顿挫跌宕所产生的巨大感染力,显出诗人听琴后的强烈共鸣,又侧面映衬了琴师技艺的高超,全诗就在这映衬中收笔。而李诗却在病体霍然后联想到请人作歌赞美,应当直接请卿出面创作歌诗,方才能起轰动效应,我李贺只是一个地位卑微奉礼郎,虽然作诗歌颂,未必能为你颖师高超的琴艺添色。两句从表面看,似为李贺谦辞,实则内含不平,大有愤世之慨。

三、意想的创造

在追求奇险怪异的共同创作倾向中,韩愈力主“惟陈言之务去”、“寻摘奇字,洁曲其词,务为不可读,以骇人耳目”。而李贺进一步把这种尚奇诗风推向主观夸张、幽深孤峭和冷僻奇艳。因而即使是写同一题材,两人在诗歌意想的创造和诗美的表现上意趣相差甚远。韩愈写听颖师弹琴,以常态物象构成听觉的通感转换,在他笔下,琴声婉转缠绵处有如儿女呢喃,诉说衷肠;激烈处如勇士出征,悲壮激烈;美妙处又如百鸟喧啾,内有孤凤,引吭而鸣声清越……诗人被感动得泪眼傍傍,不忍卒听。这种描法主要是现实主义的。而在李贺诗歌中,喻象更多的是主观感情移情作用下离奇的变态,更重虚拟。这种非凡的天国之声可使病中的诗人闻琴起坐,病体霍然。为了赞美琴声的超凡脱俗,诗人以“别浦,’(天河)状其幽忽,“双凤”状其和鸣,“秋莺离”状其凄楚,“越王夜起游天姥”状其飘渺凌空,“清臣靛水玉”状其清肃,“渡海娥眉”状其姗姗欲仙。在运用了奇丽的神话意想之后,还用了周处斩蛟和张旭狂草这两个典故来状其琴声之猛烈纵横、可谓极尽能事。相比之下,韩诗尽管奇崛险怪却并不艳丽,而李诗却更多体现出主观色彩主导下的奇崛幽峭、浓丽凄清的浪漫主义风格。

四、对后世影响

赞美老师的现代诗第8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美育教育;实施;能力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317-0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一文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美学基本原理》②一书中写道:“美育在全面发展人的性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完善品格,荡涤心胸,丰富感情,开拓思路,增长才干等。”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每篇选入的作品都极具代表性,蕴含着非常丰富、广泛、深刻的美学内容。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语言、意境的分析,让学生感知美,进而达到鉴赏美、创造美,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让学生学会感知美

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优秀,往往是因为能够从中了解到当时社会的特征,深入作品之中,理解它,就能够把握作品脉搏,了解作品的神韵。特别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意境,更是让人能够感受到一种言有尽而意无限的崇高境界。

1、“意在象中”

在教学中运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感染气氛,采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使学生有亲历其境之感。于漪老师在教《最后一次讲演》时,先用《闻一多传》那帧很有特色的封面诉诸学生的视觉来创设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一块大理石底座,上面一支熊熊燃烧的红烛,烛油沿着烛身不息地往下滴,于是,于漪老师动静地朗读《红烛》诗序,然后说:“这就是闻一多先生,他以红烛自喻,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在导入短短的几分钟,鲜明的图象、隽永的诗歌、简约的介绍、创设一种内蕴深刻的视觉效果,吸引学生步入特定的审美情境。

2、“情景交融”

文学作品要表现主观情意,就不能脱离对“景”、“物”的描写。“情景名为二,而要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姜斋诗话》卷二)③。茅盾《白杨礼赞》就很有代表性。《白杨礼赞》是一幅深邃典雅、色彩浓厚的油画,作者赞美白杨赖以生存的景美,热烈赞美了白杨树紧靠团结、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神美,由树而赞人,写得深沉、凝重。

3、“理在其中”

优秀文学作品的意义不只限于单纯的“赏心悦目”层次上的审美作用,而是往往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陆机说:“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文赋》)。语文老师要善于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深刻的哲理形象化。《生命的意义》中,“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要把整个生命投入到最壮丽的事业中去,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斗争”。这一名言激励着年青的一代又一代。语文老师要激励年青人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为之努力奋斗。

二、发展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1、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在对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鉴赏中,获得美感,主要是通过品读者运用联想,建立文学作品中形象之间的联系,建立作品中描写形象与生活中事物的联系。而想象比联想更进一层,是根据作品的形象化描述,通过大脑想象,构成作品形象,并透过作品的有限形象捕捉和领会更为深远的“象外之形”和“弦外之音”的心理机能。因此,语文鉴赏要激发联想和想象,建构相应的新的艺术形象,从而获得审美的。

比如学习《荷花淀》便可以凭借形象的语言,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构拟一幅北方水乡抗日根据地充满诗情画意的图景。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那些生动的比喻、恰当的比拟、形象的描摹、精巧的构思中展开想象,还原甚至超越作者的艺术构思,使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景,一个个活蹦乱跳的人物来。

2、培养学生的情感活动能力

在文学鉴赏中,情感是鉴赏主体多种心理机能中最为活跃、最为紧要的一种,如果没有相应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活动,就很难进入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境界、深入地感受作家再现的生活、把握作家的思想脉搏,更无法领会作品的深义和领略作品的美。

三、发展学生审美创造能力

感知美,培养审美鉴赏能力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审美观念去创造美,并逐步形成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让学生创造美,就是要指导学生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把经过头脑思考过的内容,比较准确、流畅、生动地说出来,写下来。

比如有个同学的《落叶》习作,开头新颖,别具一格,正文描绘生动,但结尾草率。这个同学的写作水平在班上冒尖,为使她这篇习作更完美,我便补上一句:你还能想出其他结尾话语吗?画龙点睛的话语不是更完美吗?本子发下不久,她便另结一尾:“看到这片片落叶,我忽然想起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的,落叶一不眷恋高居树上的显赫地位,二不留恋美好的往日,而是无忧无怨地飘然降落到养育它的大地母亲的怀抱,无声无息地化作肥料滋养树根。我们的老师,不正是要这样不计名利得失、甘做园丁、愿为人梯、默默奉献吗?我赞美落叶,更赞美具有落叶精神的老师们!”感情真挚朴素美好,没有夸饰,不仅语言美,而且内容美,唯其真,才感人,才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