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实验技术与管理

实验技术与管理赏析八篇

时间:2022-04-24 13:27:20

实验技术与管理

实验技术与管理第1篇

关键词环境试验;试验流程;技术风险

引言

由于航天器具有系统复杂、研制周期长、成本高、生产数量少、发射后故障无法直接维修等特点,决定了发射前必须进行系统的环境试验验证。航天器环境试验是涉及设施、设备、人员、文件、材料、工具及软件在内的复杂大任务,具有试验类型繁多、技术复杂、集成度高、影响大、涉及部门人员多、指挥操作流程复杂等特点。因此,航天器系统风险因素多,系统内任何一个因素出现意外都可能会导致问题的发生[1]。航天器环境试验对验证航天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质量起着重要作用。从风险管理的角度,一方面环境试验是减轻航天产品研制风险的有效措施,另一方面环境试验本身又会带来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既包括费用、进度的风险,又有技术上的风险。因此,在环境试验过程中应采取各种措施来减少或消除可能发生的风险,用系统的方法开展风险管理,确保试验成功。

1风险管理概况

1.1国内外风险管理

国内外对风险有各种不同的定义,但都包含了两个共同的特性:首先,它具有不确定性,即它的发生有一定的概率;其次,它会带来不希望有的后果或损失[2]。国外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在一些型号研制中开始制定风险管理计划。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1998年4月NPG7120.5A《型号计划和项目的管理过程与要求》[3],在“风险管理”章节中对风险管理的目的、要求和方法作了较详细的规定。2002年4月NASA又颁布了NPG8000.4《风险管理程序和指南》,详细规定了整个风险管理过程的实施。欧洲空间标准化合作组织(ECSS)也制定了风险管理的相关标准ECSS-M-00-03《空间项目管理:风险管理》。国外的风险管理工作已形成了一整套较系统的做法。尽管中国有关风险管理研究起步较晚,但进展较快,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主要是针对研制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估方法的应用研究,对试验风险管理研究较少。

1.2风险分类

NASA将新研航天产品研制风险分为技术风险、环境风险、安全性风险、费用风险和进度风险等5类风险;美国国防部将装备型号研制风险归纳为技术风险、费用风险和进度风险。技术风险直接来源于设计、制造、试验验证、操作及团队人员的技术能力,可能由“技术状态变更”而引发,也可能由个别设备(或软件)未能达到预期的性能指标要求而引发。随着项目技术复杂程度的不断增加,必然要更多地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等均可能成为技术风险的风险源。

2环境试验流程和技术风险管理流程

2.1环境试验流程

环境试验流程(简称试验流程),一般是指试验顺序。从试验项目开始至结束,试验流程一般分为准备、实施和总结3个阶段。各阶段的工作项目如表1所示。

2.2技术风险管理流程

技术风险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产品保证活动,应明确各级责任,配备必要的资源,并充分发挥专业机构和同行专家的作用,按照策划、识别、评价、应对、监控的步骤,开展各阶段的技术风险分析与控制工作,并在研制过程中的各阶段迭代进行、逐级落实。风险管理流程如图1所示。技术风险管理工作应有序开展,一般步骤如下。1)风险策划:提出风险管理的相关要求。2)风险识别:对过程中不确定的问题形成风险项目。3)风险评价:采用系统的方法对风险项目进行分析,确定影响程度。4)风险应对:依据风险影响程度制定风险应对方案和措施。5)风险监控:对风险应对措施和实施效果进行跟踪。

2.3试验流程与技术风险管理流程的关系

试验流程与试验技术风险管理流程是不同的,在试验任务的实施中,试验流程的不同阶段与试验风险管理流程的对应关系如图2所示。图1风险管理流程示意图图2试验流程与技术风险管理流程的关系在试验的准备阶段,主要针对试验任务的特点,对试验风险进行策划、风险项目的识别和评价。在这一阶段,结合试验设计,在进行试验设计过程中,对试验风险源、试验难点和关键点,开展试验过程技术风险项目分析,同时对技术风险项目开展定性或定量评价工作,确定技术风险项目后果严重性、发生可能性及风险综合等级,提出并制定能够消除、降低、转移或接受的有效应对措施,确保风险应对措施充分、有效和合理。必要时分解各项技术风险措施,并在试验实施相关文件中进行落实,制定具体可行的落实计划。在试验实施阶段,根据风险应对中给出的各项措施,在试验过程的相应环节中进行关注,并对风险应对措施及实施效果进行监控,全面收集和掌握技术风险项目的状态信息。在试验总结阶段,对风险管理流程的记录进行整理,编写必要的风险管理报告。

3环境试验技术风险管理

环境试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每一阶段都由若干过程构成,从过程角度对试验风险事件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使试验人员对风险的认识更加直观。按试验阶段顺序进行风险分析,以确定试验不同阶段的风险及其危害。

3.1试验准备阶段

试验准备阶段是从正式接受任务开始到参试产品进场。试验准备阶段的主要技术风险及影响表现为以下方面。1)试验大纲及试验方案制定。如对被试产品考核不充分、方案不完整。2)试验方法研究。如试验方法未进行先期研究或研究不充分。3)试验技术保障条件建设。如各类试验仪器设备维护保养不善。

3.2试验实施阶段

试验实施阶段是从被试装备正式交接到现场试验全部结束。试验实施阶段主要风险及影响表现为以下方面。1)被试产品交接及状态控制。如状态更改未进行论证及闭环。2)现场试验实施。如试验流程未经演练或演练不充分,重要参数测试未采用备份设备;未按程序操作或误操作造成设备故障或损坏,故障报告不及时造成时机延误或决策失误,未制定试验异常情况或故障处理预案。3)现场试验技术保障。如现场试验过程中技术保障、通信保障不周密。3.3试验总结阶段试验总结阶段是从试验结束到试验总结报告正式发出。该阶段主要风险及影响表现为以下方面。1)试验结果分析与评价。如试验数据不足或分析不透彻。2)试验结论与建议。如对试验故障处理结果未予以跟踪或反馈。3)试验记录归档。如原始试验记录不翔实、不完整。

4环境试验技术风险管理实例

4.1试验概况

某深空探测器真空热试验技术难度大、周期长、接口单位多、耗资大,且应用了很多新技术,试验中存在很多重大风险。1)试验工装新。依据试验工况要求,相应的红外笼应具备在试验过程中的可移动功能,必须确保红外笼在移动期间的可靠性和安全性。2)试验工况复杂。复杂工况多,热流控制模式多样,特别是动力下降段瞬态工况的复杂工况,需各方协同配合,开展模拟和配合演练。3)试验设备使用多且长时间运行。试验周期长、同时温度测点数量近千个、种类多、使用电源多、电缆和数采仪器多、大量测试资源的投入和使用对试验测控系统的稳定运行提出了严格要求。

4.2试验技术风险管理实践

针对某深空探测器真空热试验,开展了技术风险的专项管理工作。针对技术难点,开展了试验过程的风险分析与控制工作,对试验工装的设计和加工、试验吊装过程、试验红外笼反复移动、试验设备长时间运行等进行了深入的风险分析,对识别出的风险项目,制定了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并在试验过程中对风险应对措施及实施效果进行监控。其中,以试验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为重点开展的技术风险管理工作如表2所示。

5结束语

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环境试验呈现出任务密度大、技术含量高、任务种类多等特点,试验中面临很多不确定性,环境试验的难度与风险也越来越大。加强技术风险管理的研究,不断总结出风险管理流程、内容、方法和技术,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控制试验风险产生,是环境试验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结合环境试验流程,进行规范的技术风险识别与控制工作,对各种存在的风险制定充分有效的措施来消除风险,形成一套系统化和制度化的风险管理方法,对指导环境试验风险识别与控制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史国栋,翟源景.航天试验任务风险管理研究现状分析[J].科技信息,2012(33):444-448.

[2]金恂叔.航天器的风险管理及其在环境试验中的应用[J].航天器环境工程,2002(3):1-9.

实验技术与管理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教学;实验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4-6045-02

21世纪是以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为主要内容,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世纪,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作为培养职业应用性技术人才摇篮的高职院校,向全体应用型大学生传授有关信息科学的新知识、新技术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就肩负着这一重要使命。因此,充分认识中心在教学、科研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对保证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完成,培养具有发展潜力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是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实践,实现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利用计算机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在教学和科研中具有突出地位。众所周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从“专业教育”转变为“职业教育”。因而,高职人才培养手段也应随着培养目标的变化而变化。如何促进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实验教学活动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影响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工作作风。这是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也是实验教学在教书育人方面所起的独特作用。

2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大高职院校都有计算机教学实习基地。虽然因自然情况、规模、人员差异而在管理体制上各不相同,归属和机构名称也有差异,但在其建设与管理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计算机系列课程教学体系有待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的计算机系列课程教学应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来考虑,制定出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三个阶段的教学计划构成的教学体系。

2)教学设备更新滞后于教学内容的更新

计算机领域发展非常迅速,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学的内容也要跟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变化,计算机的教学设备也要“与时俱进”,如升级硬件档次、更换软件版本、建立多媒体教室等。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往往在实验室建设上投资上不足,导致了设备陈旧,甚至是落后目前计算机自然更新的三到五年,从而导致实验教学手段落后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又无法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要求。比如:现在教学内容已经更改为Windows vista,而实验室的计算机还勉强运行在Windows 2000,甚至是windows98的状态下。教学内容已经为网络数据库,但是设备连运行foxpro都困难。

3)实验室技术管理队伍的建设不适应实验创新的要求

当前,高新技术的发展表现为学科的互相交叉与融合,技术应用和实验对创新思维的要求也日益增强,这就需要实验技术人员具备较强的实验技能,管理技能等业务水平,同时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但是,在目前实际情况下,实验人员被视为教辅人员,实验人员地位偏低,无法吸引和留住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又不能及时对实验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往往实验人员本身学历较低,对新知识的学习渴望程度较差,造成实验教学人员技术老化、知识面窄,无法形成结构合理的技术梯队。

4)教学、科研、开发的协作不够,规模效益不突出

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提高。但受体制的影响,中心不易对外开展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受资金不足的影响,中心无法及时配置最新、最先进的设备,管理人员自身不能保证人手一机,使用的设备也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更新;受政策和学历影响,中心教师科研积极性也不高。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教学、科研、开发的有机结合与协作,对中心作用的发挥、规模的发展不利,无法保证较好的实验教学,更不能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实验中心的建设与管理不够科学和规范

有的高校规章制度不健全,在定章建制、实验设备的定期检查、实验教学的评估、实验人员的培训与考核等方面,没有制定完整的、量化的、操作性强的一套办法。在实验教学环节管理方面,没有建立实验教学质量常规检查制度,有些计算机教学没有具体要求和目标,实验教材也不完善,存在教学和实验脱节现象。在人、财、物的管理方面,对频繁流动的上机人员还不能完全实现自动化管理(如学生上机刷卡等),对中心实验人员制定的制度未能严格执行,因此不能有力地约束不规范行为;经费分配不足,设备购置缺乏计划性,影响中心效益的发挥;对计算机及其设备不能合理调度、使用和保管,不能充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3 实验中心建设与管理的基本思路

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对学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对外的一个窗口,标志着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最高水平,应具有本校最高水平的实验技术人员、最高水平的管理人员,最高水平的计算机设备和最高水平的管理工作。要实现这个目标,解决实验中心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学、科研、开发一体化的管理体制

为适应新的教育体制,中心的管理人员应参与到教学、科研、开发的环节当中,老中青搭配合理,有利于提高管理人员水平。可以将中心设置为一级或二级管理,从任务和功能上,将中心内部机构划分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管理维护三大块。教学与实验的主要任务着眼于建立和完善计算机系列课程教学体系,积极开展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研究,实现实验教学手段的改进和实验效果的提高。管理研究的主要任务应着眼于中心建设发展规划研究、规章制度的建设与完善、计算机系统技术管理、实验设备使用和维修的管理、实验室环境的改善及安全保卫管理等内容。中心人员在教学、实验、管理的同时,还要积极参与纵、横向科研项目,对外开展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提高中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应包括三个内容。第一,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这在整个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实验中,除了要求学生完成验证性实验外,还要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实验,让学生设计和开发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课题,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实验教学手段的改革。这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中,改变过去传统的黑板教学方式,积极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发制作计算机系列课程的CAI课件、模拟器等,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学习积极性。第三,实验考核办法的改革。这是对实验效果的一个检验。具体措施是把笔试成绩、平时作业成绩、上机操作成等形式改为具体课题的设计与实现。目的是让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实践性有充分的认识,使他们重视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应从两方面着手。第一,应当从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着手。实验中心承担的任务量大,课程种类也多,计算机性能、档次不同,因此要求实验室人员加强学习、更新知识,以胜任各科上机指导的任务。中心管理人员要提高素质、精通业务,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机器状态和实验环境。第二,加强实验教学的过程监控。对实验教学应做到有计划、有要求、有检查、有目标。中心应对教学的几个环节进行抽查,对学生上机进行随机抽测,及时答疑、定期质疑,对课题设计与开发要进行统计和质量评估。

3)加强科学管理,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科学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规章制度的建立,既要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对人的行为规范有约束力。中心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实验教师和管理人员共同参加教学中的各项教研、教改活动,从而加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在竞争中真正实现了人才资源的充分利用。

科学管理还体现在对物进行合理的分配与利用。计算机设备一般是分批购进、分时更新的,故数量、档次不一。如何对设备进行统一管理,集中调配,合理使用,避免机器的闲置,要有相应的规划。对如何做好仪器设备的保管、保养和维修,要有一套管理程序和制度,并以提高计算机设备利用率为最终目标。

4)注重管理研究,实现计算机技术管理现代化

计算机系统的管理工作是一个技术高度综合的工作,要求管理员的技术水平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为此,系统技术管理工作应由专职的系统管理员负责,并对其加强业务培训和学习,加强同行业间计算机技术及经验的交流,使他们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挖掘现有系统资源,完善系统管理,充分利用系统的先进技术为应用系统服务。

当然,实现计算机技术管理现代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研制、开发中心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设备管理、上机排课管理系统、实验室人员的管理系统、软件目录管理系统、教学档案管理系统、学生的课题设计与开发管理系统等等。

4 结束语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管理思路是否科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挥其作用和功能。因此,怎样将中心的人才资源、设备资源、信息资源、时间效益等充分利用起来,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时尽其致的目的,从而提高实验室综合效益,为学校乃至社会培养出创新人才,要求我们在管理上还应探索新的思路,在技术上还要谋求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季松.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l98.

[2] 陈安宁.资源可持续利用激励机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72-75.

实验技术与管理第3篇

1.1实验技术力量不足,可持续发展受阻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在校生人数大幅增长,专业教师力量不断充实,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大,实验仪器数量快速增加,但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建设却远远滞后于学校的整体发展。实验工程技术力量不足,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支撑力度不够,严重影响学校的全面建设。队伍规模偏小是实验技术力量发挥不足的重要原因。以2013年教育部统计数据为准,国内重点高校(九校联盟)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均不足10%。笔者曾对国内外5所知名大学做过调研,这5所大学技术人员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在15%~22%之间,平均18%,具体见表1。可见,一流大学普遍重视技术人员的规模配置,以确保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支撑力度。国内高校在编制核算、岗位设置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弱化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的发展规模,从根本上削弱了实验与工程技术力量的发展和实验技能的提升。我校也面临同样问题,编制数不足,同时在岗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中,又有部分人从事管理、科研或其他岗位的工作,并没有真正从事实验和工程类的工作,导致真正从事实验室工作的人员数量实际上更少。高层次技术人才缺乏是一个原因,实验与工程技术力量发挥不足更是另一个重要原因。优秀技术人才难以引进,缺少行业领军人物或顶尖人才,使得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的技术结构不合理,队伍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调研发现,院(系)对高层次技术人才的需求一直存在,并且有增长趋势,但长期得不到解决。

1.2评价体系不完善,发展目标不明确

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主要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实验测试分析和其他技术服务性工作、操作维护仪器设施、落实实验室安全、保障教学和科研正常运行。教学和科研工作可以以论文、教学、科研奖励、课题经费等量化数据对教师进行考评,但是这些标准却不适合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不能反映实验室实际工作状况。许多高校以论文、科研等数据考核实验室人员,偏离了实验室工作实际,导致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在考核过程中很难获得合理评价,在职称晋升和职级晋升中受到许多限制。在培训培养方面,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发展目标不清晰。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学术交流、出国研修的机会比教师少很多,职业幸福感不强。物质条件、工作成就及个人发展等方面与教师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严重制约了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的有效发挥。

1.3实验室管理体制不顺

目前,许多高校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的管理体制不顺,基本上是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涉及到人事、教务、科研、实验室管理等多个部门,造成队伍规划不尽合理或者协调和实施困难,导致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建设缺乏长期有效的规划及建设目标。我校现有实验室包括科研基地如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教学实验室如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教学实验室、专业教学实验室;一般科研实验室,以及校级或院级公共服务平台。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实验室构成我校实验室的主体,这些实验室分别由多个部门管理:科研基地由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实验室的申报、投入、成果和考核管理;教学实验室由教务管理部门负责实验教学管理、实验改造投入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由实验室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多部门管理,容易造成职责界限不清,缺乏统一协调性,导致许多实验室过程管理缺失,如运行、安全、设备账物、设备效益考核等,所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实验室队伍缺乏整体规划、岗位职责不清、管理责任模糊、实验室资源利用效率低,制约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

2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发展方案探讨

2.1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和架构

在综合改革视域下,理顺实验室管理体制,规范实验室管理架构,为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改革和建设打下基础。学校现有实验室分为教学型、公共服务型、科研型3种类型。实体实验室实行注册制,符合一定条件的实验室可申请成为正式建制的实验室。实验室设置需具备基本要素,包括专职实验技术队伍、实验仪器、设备设施、实验场地、规章制度和资质。鼓励设置跨学科、跨专业的校、院(系)级教学、科研或公共服务类实验中心。实验室有专职实验室主任,如实验室主任由知名教授担任,可设专职实验室执行主任,有实验室安全员、设备管理员,在人员配置上保障实验室正常运行和过程管理。一般来说二级学科及以上可设置实验室。注册的实验室在人员编制、建设投入、维修改造和运行维护等工作中得到学校、学院的有效支持。在实验室的归口管理中,资产管理与实验室处负责各类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实验工程队伍管理、设备及共享管理、实验室信息报送、安全环保监管和日常运行监管等。在实验室管理架构上,实行学校、院(系)、实验室三级管理。学校层面设立校实验室建设委员会,由分管校领导、主要职能部门领导、主要院(系)分管领导、实验室专家等组成。资产管理与实验室处承担校级实验室管理职能。院(系)层面设实验室分管院长和实验室秘书,有管理及发展需要的学院可设立实验室管理办公室。实验室层面有实验室专职人员,实验室主任或执行主任专职专岗,负责实验室日常运行、实验室安全、设备管理、实验技能培育等,由实验室专职人员落实各项实验室任务。

2.2科学设岗,合理定编,完善人才准入程序

2.2.1定岗定编实验与工程技术岗位设置应遵循“总量控制、按需设岗、统筹规划”的原则,在难以突破现有编制总体规模的情况下,通过科学设岗促进实验岗位调整。编制制定和岗位设置综合考虑院(系)规模、实验室类型、学科设置、教学科研体量、仪器设备总量、服务能力和实验室管理等因素。编制数量按院(系)核算,学校提供编制计算方式供参考。院(系)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各因素进行编制分配,并适当向教学实验室、实验中心和公共平台倾斜。岗位设置应体现多元化用工的需要,根据学校师资队伍发展实际情况,实验室设置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2种岗位类型。固定岗位包括事业编制和派遣用工,享受学校规定的薪酬待遇;流动岗位由用人单位根据工作需要以项目聘用的形式聘用,并在学校备案,薪资由用人单位承担。

2.2.2人才准入实验室岗位编制总量和岗位要求明确之后,各院(系)根据需求,进入实验室新进人员引进流程。人才引进过程中,要注重引进具有技术能力强的人才,特别是在开发大型仪器设备功能作出特殊贡献、实验技能强、实验教学水平高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在进人标准方面,不同岗位类型对学历、资质和技能的要求有差异,对于特别优秀并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能力的人员在学历学位上可适当放宽。应当改变“唯学历”进人的现状,在设置一定准入条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实验技能、操作水准和动手能力等实践能力因素。对于研究型大学,实验室新进人员一般要求硕士和相关专业背景,特别优秀的人员在学历上可适当放宽至本科,有一技之长的特殊人才也可以特别考虑。招聘程序中,要遵循公开、公平和公正的选拔原则。一般来说,由学校或院(系)组织笔试和面试,学校相关部门参与招聘过程,实现学校层面的宏观监管。

2.3建立健全以激励为核心的成长发展体系

2.3.1专业技术职务晋升

近年来,我校实施的实验技术系列和工程技术系列职务聘任办法中,对实验室人员的评价标准过于笼统,缺乏合理性和客观性。实际操作中,在“院办校”的管理模式下,各院(系)拥有充分自,竞相提高评审门槛,以至于部分院(系)将实验和工程系列技术职务的评审条件调整为与专业教师相当。2012年我校设立工程技术研究员职务聘任办法,其评审条件未能充分反映实验室工作实际,过分强调高水平论文、高层次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晋升意愿。因此,修订实验和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是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健全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晋升体系,我校拟设立实验系列研究员和工程系列研究员职务,评审条件尽可能反映实验工程岗位工作实际,突出实验室工作内容和业绩,强调支撑作用。工作经历上,强调实际从事实验或工程技术工作一定年限以上,正高级职务(研究员)要求5年以上,副高级职务(高级工程师或高级实验师)要求3年以上。学历上,不再追求高学历,以正高级职务(研究员)为例,一般要求硕士,作出特殊贡献的老教师学历放宽至本科。高水平论文不再是必要条件,鼓励参评人员撰写发表实验教学、实验技术、工程技术或实验室管理论文。工作成果上,强调在实验教学、仪器操作、技术支撑等工作中取得的研究项目、获奖和成果,不再强调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评审办法修订之初,进行了广泛调研和意见征集,调研范围包括实验室基层人员、实验室主任、院(系)分管实验室或人事工作的领导等,基层调研为评审办法的修订提出了许多可操作性建议。

2.3.2专业技术岗位等级晋升

根据国家和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我校从2007年起实施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认定工作,岗位等级从十二级至一级逐级上升。随着级别的升高,岗位工资也相应提高。岗位等级与专业技术职务挂钩,正高级职务分别对应四级至一级,副高级职务对应七级至五级,中级职务对应十级至八级,初级职务对应十二、十一级。此前,我校实验和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最高到副高级职务,岗位等级认定也相应的最高到五级。因此,要打通专业技术岗位等级晋升的通道,增加研究员(实验技术/工程技术)岗位的等级晋升条件细则,并进一步细化现有实验或工程系列专业技术岗位等级晋升条件。条件细则应能够反映实验与工程技术岗位工作成果、业绩和贡献,体现“业绩能力”和“年功积累”。为了更有效促进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的发展,我校拟设立基于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的荣誉计划,不同级别赋予特定荣誉称号,如“首席高工”、“主任高工”、“主管工程师”等。荣誉称号的设立从精神层面上让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感到受重视,提升自信心和满足感。除了荣誉称号,学校还需增设基于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的岗位津贴。随着岗位级别的逐级上升,岗位津贴标准亦相应增加。专业技术岗位级别的设立应遵循总量控制和岗位一致原则,以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为主体,优化人员结构比例,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实验室和学科梯队优化组合,既要保障为学校实验室建设发展做出贡献的老教师,又要充分调动中青年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还需为新的发展留有空间。

2.3.3实验室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人才选拔、培养、考评和奖励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创新素质的全面提升,营造促进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成长的良好环境。鼓励实验与工程人员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参与实验教学改革的课题研究,创新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设计开发新的实验,改进实验技术等方面的工作,从而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我校已经实施的激励措施包括实验室先进评比晨星青年学者奖励计划、实验室骨干培训,均为每年度实施一次。为了建设稳定的技术队伍,还需增加激励力度和范围。(1)启动实验与工程技术成果奖评选,对于在实验教学改革,实验仪器研制应用、功能开发和技术升级,实验技术和测试方法的创新,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等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果进行奖励;(2)设立实验室创新研究项目,以项目研究的形式鼓励实验室人员开展实验教学、实验技术、仪器设备、实验室安全、实验室管理等内容的创新探索;(3)扩大实验室培训范围,增加出国培训交流。创造条件选派人员到国内或国外重点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进行技术合作与交流,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提升技术能力。

2.3.4成长发展体系建设

综合前述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岗位级别晋升和激励机制三大实施方案,建设实验与工程技术队伍成长发展体系,见图2。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通过选拔,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能够向上晋升到研究员岗位;在技术等级晋升中,最高可获得“首席高工”荣誉;在较为全面的激励措施中,实验室人员可充分施展才华,潜心实践操作和技术研究工作。

2.3.5考核评价

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实验与工程技术人员的考核评价方式和指标要有利于技术水平提升和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考核内容包括工作态度、能力、表现、业绩,以及教师、学生和用户评价等,不要求科研论文和科研项目,同时参考岗位责任和坐班考勤情况。考核结果作为岗位聘任、发展晋升、薪酬分配、进修培训、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

3结束语

实验技术与管理第4篇

关键词:高校;虚拟化;实验室管理

1概述

计算机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设备,其在各个行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整个社会的运转提供了稳定的支持。特别是在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中,计算机则可以为学校教学提供全面、有效的教学手段。为了能够向用户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就要利用技术手段提高实验室的管理质量与效率,而虚拟化技术则成为首选的技术手段。而虚拟化技术使用一种以中心服务器为基础的计算模型,可以实现实验室中计算机主要软件的虚拟化,为用户的使用提供便利,可以大幅提升整个实验室在日常管理中的操作水平。在我国阶段的高校实验室管理中,考虑到实验室中的计算机需要为不同工作内容与课程的实验提供服务,会导致在计算机中所安装的软件非常多,从而使用实验室管理人员在管理中遇到较多的困难;对于传统的桌面计算机,在安装较多软件的情况下,就会导致其启动与运行速度的缓慢,还会出现频繁的死机现象,给使用者带来不小的麻烦。不仅如此,在对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中,工作人员还要考虑到计算机在运行中的安全性,比如网络中普遍存在的病毒、木马入侵等,因此,就需要为学校内用户提供更加安全、稳定的工作与学习环境。采用虚拟化技术,则可以实现用户操作桌面与终端访问设备的分离,这样,在用户的设备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则只要该问题设备,就可以将桌面恢复到之前的运行状态,从而保障数据的安全与及时恢复,确保整个实验室的正常运行。

2高校实验室中的虚拟化技术

按照现有的基础理论与应用领域,可以将虚拟化技术划分为服务器虚拟化、展现层虚拟化、桌面虚拟化与应用程序虚拟化等。而在网络云计算发展的推动下,以诞生了网络虚拟化与存储虚拟化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对于诸多的虚拟化技术,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所能够采用的虚拟化技术主要有:

2.1面向服务器的虚拟化技术。该技术就是在一台服务器上运行多个客户端操作系统,这里,客户端操作系统可以理解为虚拟机。采用这种虚拟方式,可以使用系统的资源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并提升虚拟机制的可移动性,降低整个系统的运行成本使得实验室的管理费用得到控制,而系统的容错容灾能力也得到提升。通过在虚拟化层上的运行,虚拟机有其自己的虚拟化硬件资源。这里,虚拟化层处于主机硬件与虚拟机之间,可以实现各种硬件资源的调配。在此类虚拟化技术中,所依托的具体技术主要为全面硬件仿真系统与基于主机的虚拟化。其中,全面硬件仿真系统可以实现每个虚拟机在主机平台上的单独运行;所有的虚拟机都与其他虚拟机是相互独立的,每个虚拟机上的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也是独立的。基于主机的虚拟化技术则主要通过主机操作系统的实例来提供多个虚拟的操作系统实例,这样,主机操作系统的内核,就需要在进程级别对虚拟服务器的I/O与调度功能进行处理。

2.2面向桌面的虚拟化技术。该技术可以理解为一种基于服务器的计算模型,为管理员与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该技术在实现中,所采用的具体方式主要有:远程托管桌面、远程操作系统以及本地虚拟操作系统等。

2.3基于应用程序的虚拟化。该技术主要将应用程序安装在组织服务器上,可以有效改变应用程序在本地进行安装的传统方式,以便于组织内的所有成员以远程的方式进行使用。用户只要有账号,就可以对服务器中的软件资源进行使用。

3实验室管理中的虚拟化应用特点分析

3.1提高管理效率

利用虚拟化技术,实验室管理人员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效率,确保实验室可以为全校师生的教学与实践课程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具体来说,管理效率的提升主要体现在:(1)系统安装。可以在计算机上安装虚拟化的桌面备份,并将其拷贝提供给使用者;(2)实验室计算机设备的升级与漏洞修改。可以在计算机升级与修复中,对虚拟桌面的备份镜像进行操作,并向使用者共享与部署其只读拷贝;(3)系统恢复。对于经过虚拟化以后的计算机桌面用户,如果其功能不能正常使用,则可以将更新后的虚拟桌面备份向其与部署;(4)功能扩展。根据用户的实际使用需求,管理人员可以对安全虚拟桌面进行更加针对性的设置,并将其在使用者计算机上进行与部署。

3.2降低投入成本

在实验室采用虚拟化技术后,实验室中主要采用云终端架构,使得管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成本得以有效降低。根据当前市场上的桌面电脑的销售价格,其采购成本大约在5千元/套,而对于采用了桌面虚拟技术的云终端单机设备,其价格则可以控制在3千元/套,从而使得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成本大幅下降。同时,采用云终端的单机设备,其结构设计也更加优良,可以大幅延长其使用年限,大大超过传统桌面电脑的使用时间与年限。

3.3维护管理更加便捷

在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中,其日常管理对于管理人员而言,可以利用虚拟化技术来对用户所需要的工作与实验环境进行及时部署;根据已有的操作与使用经验,借助于模板复制操作,如果要部署Win7系统所需要的时间仅仅为1~2分钟;同时,实验室管理人员还可以利用快照功能,对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最后环境进行恢复;利用虚拟化技术,还可以满足实际环境中不同系统设备的需要,提高对各种设备进行集中管理的效率。特别是面向桌面的虚拟化技术的支持下,实验室管理人员只要设备和安装1台机器,就可以向其他用户终端和部署其只读拷贝。

3.4使用安全性更高

在高校实验室的实际管理过程中,如果要使得每台计算机中的大量数据能够被成功的保存与恢复,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尽管已经对所有的计算机数据进行了全部备份,但如果受到网络非法用户盗取,就会给整个环境中的数据安全性构成非常严重的威胁。利用桌面虚拟化技术,使得实验室管理人员可以利用性能更高的网络存储或服务器群对各类数据资源进行存储,实现数据托管的中心化与集中化,从而为用户的数据安全提供保障,并可以实现数据的恢复,使得实验室用户的数据安全可靠性更高。

4结束语

在高校的实验室管理中,为了能够提升实验室管理过程中的质量与效率、确保实验室内相关设备的持续运行,为用户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操作功能,就必须充分利用现代虚拟化技术的最大优势,构建起更加完善的虚拟操作实验中心,将实验室运行中所产生的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为各类数据提供全面的数据安全,减少数据安全所造成的损失,从而为实验室用户提供更加高层次的网络化操作环境。

作者:陈燕 单位: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丽坤,李艳波.学分制下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的实施与创新[J].电子制作,2016(22).

实验技术与管理第5篇

1986年3月3日,面对世界高技术的竞争与挑战,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和杨家樨4位著名科学家提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激光技术等战略高技术被列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后,国务院组织20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证,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的实施,成立激光主题技术专家组(首批成立)。

1.863计划高能激光工程研究是典型的大科学研究系统工程

科学研究的任务是认识自然现象、探索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输出知识,研究步骤、出成果的周期,甚至最终结果都存在不确定性,出现否定结果也极有可能。工程研究则是物化已有认识,将多项技术集成,得到满足某种应用需求的产品,目标和节点明确。

高能激光系统包含多个分系统,其中许多属于典型物理问题和科学问题研究范畴,各系统关键技术攻关涉及硬件工程研制、加工工艺等技术问题,研发和集成验证具有标准的工程项目特征,且系统规模大、参研单位多、技术复杂、风险性高、多学科交叉、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探索性强、研究手段和方式多样。因此,高能激光系统技术研发是典型的大科学研究系统工程。

2.863计划高能激光工程的管理体制与思路

863计划制定之初就明确了实行专家组负责制,专家组由跨部门、专业分工不同的专家组成。这些专家一部分有着深厚科学研究功底,物理概念清晰,又有着大工程研制组织经验,善做辩证分析,善于以长远的战略眼光,指导新项目的起步和发展。另一部分是有着多年激光技术技术及应用研究经验的专家,他们对高能激光技术的困难有深刻体会,激光和光学功底深厚,能判断、分析不同技术路线优势。

专家组负责制的管理体制和架构,有利于高效利用有限资源,调动各部门和单位的积极性,形成具有优势的国家队;有利于发扬学术民主,避免发生重大决策失误。这种体制和架构比较适合高风险、高度不确定的探索项目的管理。

中物院积极组织一批战略科学家参与了863计划纲要的论证工作,对确定863计划激光技术主题的发展目标和定位作了重要贡献。中物院在武器工程研发中形成的管理模式和成功经验,在863计划激光管理团队和管理模式上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是激光研制管理模式的主要来源之一。

因此,863计划激光技术研究管理具有专家组负责制和核武器工程管理的双重特点。在项目立项、技术决策、技术组织上,专家负责制的特点突出;在工程协调、质量管理和外场试验管理方面,武器工程管理的传承随处可见。

同时,根据国家对863计划的管理要求和项目发展变化,我国863计划激光技术研究逐步形成了以国家意志为统领,动态调整、自主创新、科学决策,总体上坚持大协作、单元技术上竞争择优的管理思路,并根据项目不同的工程化程度,发挥专家组和总体单位既共同管理又分工合作的管理模式。

二、863计划高能激光工程管理的探索与

创新

863计划高能激光技术研究大致分为跟踪探索、关键技术攻关与前期技术验证实验、系统研制集成与演示试验等阶段,各阶段技术特点和研究重点不同,管理也各有特点。

1.探路攻关阶段

863计划启动之初,世界上还没有成熟的高能激光系统存在,它的技术与工程可行性问题和存在定理有待证明。如何把握正确的路线和方向,是专家组面临的重要课题。

首届专家组高度重视发展战略与总体概念研究,经过认真推敲讨论,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指导思想,确定了动态跟踪、长期打算、优先目标、突出重点的发展方针,明确了2000年前发展总目标、牵引技术发展的阶段目标构想。

整个发展战略研究中,专家组贯彻朱光亚主任“强化软科学研究,淡化工程概念”的指导思想,高度重视技术途径的论证和动态选择,着眼于关键技术和物理机制的了解和掌握,以及认识和理解强激光系统中的科学技术问题。涉及重大的技术路线或方向判断时,重视组织“红队”和“蓝队”的辩论,使技术决策尽可能建立在客观、科学和合理的基础上。

通过深入研究发展战略和总体概念,全面分析经验教训,专家组明确了发展目标和技术路线,并以此带动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加深了对物理问题的认识,掌握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使后续工程研发进度得以提前。

2.先期技术集成实验阶段

为了对科学技术可行性做出判断,专家组在抓好总体概念研究的同时,创新性地提出采用系列先期技术集成实验进行可行性研究和验证。在单元关键技术攻关基础上,及时进行先期技术集成实验是发展本领域科学技术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国特色的创新举措,为工程集成创造了条件。

初级技术集成实验是一个物理和技术目的明确的实验系列,此系列从易到难、由简入繁,能力由小到大,集成度由少到多,由基础性到系统性,目的在于及时且循序渐进的验证物理和技术的可行性,检验全过程各物理因素的影响和系统各环节的接口和匹配,验证和演示全系统的能力。

通过先期技术集成试验,验证了激光工程系统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性和实际应用的可行性,有力带动了各个分系统技术水平的提高,成为发展这类新技术的一个重要阶段。

3.工程化管理模式的探索

为加强系统研制和集成,在初步取得技术突破的基础上,经过多轮研究论证,开始研制初级实验系统。作为一个集成化和工程化的实验平台,通过实验系统的研制、集成、实验,能不断促进和推动各环节关键技术的发展,解决工程研制总体集成中的科学、技术和工程问题。

该实验系统的研制,标志着高能激光技术研究进入集成化和工程化研究阶段。这是由跟踪研究到跟踪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逐步向工程研制和实际应用转变的里程碑。

为实施好系统工程研制,发挥行政单位的责任和作用,专家组创造性地提出在863计划框架下,实行系统样机研制的工程化管理模式,于1997年12月成立由中物院牵头、科学院等相关院所共同组成的“强激光工程中心”,建立了日常技术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这是一个大协作、优势互补的研究机构,加强了工程管理、行政单位组织管理职能和作用,有效保障了研制工作的进展。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第一套激光实验系统终于完成研制和总体集成,于2001年12月实现技术达标。该工程研制管理的实践和管理模式,是对技术难度大、系统高度复杂、具备高度不确定性的多学科样机研制管理的成功尝试,为后续高能激光系统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4.高能激光样机研制与演示验证

样机研制是研究中重要的一环,是在原理和科学可行性已得到验证、关键技术初步突破后开展的工作,集系统性的关键技术研发和集成验证为一体。通过其确认更高性能指标的系统技术和工艺可行性,解决实际应用中的技术问题,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和环境适应能力,是向装备研制过渡的重要阶段。

我国在样机研制和重大技术试验(演示验证试验)项目管理上,形成了有特色的、符合大科学工程研究特点的样机管理模式,完成了多套样机研制和验证试验,取得了重大突破。

管理思路主要体现为专家组与行政单位在技术与管理职能上有机结合,高效发挥各自特长和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发挥专家技术决策和把关作用。充分发挥技术民主,确立项目定位、技术路线,针对此类项目物理、技术和工程问题同时并存的现实,成立多个技术组,共同对技术方案、技术接口和技术指标进行协调和把关,充分发挥各级专家在技术决策上的作用,有效降低技术风险,从技术上为组织实施和进度管理提供技术保证。

(2)发挥行政单位的组织实施和质量管理作用。组建行政和技术两条指挥线,以及项目管理组,创造性地开展项目制管理探索。为确保研制和演示验证任务完成,明确了总体和各分系统单位在组织实施中的职责和权利,强化对分系统单位的管理,开展了项目组管理探索。

项目管理组具体履行承担项目总体协调管理职责和日常管理职能,以及总体设计与论证、系统集成、大型试验等各阶段的组织工作。它与演示验证任务的管理体系相适应,对外接口单一,有利于与大总体、相关系统和分系统单位的协调,是一个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较高的组织协调管理机构,在相关样机研制和演示验证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构建系统研制的质量和技术状态管理体系。探索跨部门、跨单位复杂大科学系统的质量和技术管理模式,围绕样机工程研制和演示验证试验的开展,会同各分系统单位在质量、标准化和技术状态管理上进行探索,建立了一套相关质量、标准化和技术状态管理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补充和完善。特别是在各种试验中严把质量和技术状态关,加强出所检测和进场复核,加强阶段质量评审,有效带动和提高了全体参研人员的质量意识,大大提升了系统的质量水平,为圆满完成各项试验任务提供了保证。

样机研制的成功管理实践不仅确保了多套系统的研制集成,也为后续系统的研制管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863计划高能激光工程管理的经验与

体会

1.认清国情,满足国家战略需求,选择正确的战略目标

专家组经过深入分析、论证、审慎研制、科学决策,在发展战略研究的统领下,以实际应用方向为牵引,围绕设定的研究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

2.对于多路技术路线,要突出重点、有限目标,在深入的物理概念分析和小规模并行研究后,适时择优、慎重决策、“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好“有所不为”的抉择

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按照科技发展的规律安排工作,采取“红队”和“蓝队”的方式换位思考,研究应对策略和部署方式,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同时,始终遵循“动态跟踪、长期打算、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发展方针,做到“在大方向上认识明确、坚定不移,在具体技术决策上慎重、稳妥”。

在863计划纲要论证中,经过深入的物理分析,专家组独立自主做出了符合科学规律和适合我国国情的决策。在研究项目取舍、重点方向确立、重大技术路线选择、重大技术方向培育等方面做出了科学判断,后期发展实践不仅证明了这些抉择的正确性,也体现了其重要意义。

3.在技术路线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循序渐进,不断推进高能激光系统的发展

在单元技术和物理问题研究取得进展的基础上,首先经过基础性综合实验,作出必要的检验和判断,这是进入系统性实验的前提。由于技术复杂程度和认知程度差异,以及研究手段的不同,通过理论与实验结合和把室内实验与外场技术验证相结合,从易到难、由简入繁,由基础性到系统性,集成度由少到多,及时而循序渐进地验证物理和技术的可行性,检验全过程各物理因素的影响和系统各技术环节的协调、接口和配套,验证和演示全系统的能力。

4.高度重视物理研究,在物理问题基本清晰的前提下,开展硬件研制,确保每个工程技术项目在原理上可行

要确定正确的目标,首先要建立正确的总体概念。为此,需要做好4个层次的概念研究:物理层次、技术层次、技术集成与验证层次和体系层次,它们代表的是物理可行、技术可行、工程可行和应用可行。

在强激光领域,国内外研究项目或工程研制项目失败的教训多于成功的经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概念研究和可行性论证,没有打好技术基础;未能正确选择技术途径,也没有结合国情进行技术和经济综合论证,急于求成,过早地上工程。

为了避免类似失误,专家组设置了相应的专题开展基础性研究和关键技术论证,最终研究成果在整个技术发展和系统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光束控制技术、光源技术、测试技术等已经明确必须解决的共性技术,也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发展。

5.以国家利益为重,根据技术发展,动态调整

作为兼具跟踪探索和自主创新研究的项目,适时调整和取舍研究重点和方向是必须的,且要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专家组及相关承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在这一点上表现出了尊重科学和国家利益至上的大局观,调整后的科研方向重点更加突出,层次更加分明,科研布局更加合理,更加符合科学规律和中国国情。

6.竞争择优与协同攻关相结合,加快关键技术突破

863计划在执行中重视运用竞争机制,本着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选择在技术上有优势的单位来承担任务。例如:光腔腔镜镀膜和光学镜等的研制,专家组都是通过招标、比对等方式择优选择承研单位,为后来的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逐步打造出了部级攻关团队。

7.高度重视科研团队文化建设,打造合作共赢的国家队

高能激光技术探索风险较高,研制队伍需要高度重视精神建设,不断增强使命感,将“民族振兴为己任”作为精神支柱,同时坚持863框架下的全国大协作,客观公正,核心团队才能巩固壮大。

8.探索高技术项目的工程监理,保证工程性研究项目的质量和顺利开展

本世纪初,国内首次启动高质量大口径非球面主镜加工,全国招标确定由国内两家优势单位按照两条技术路线分别承担研制任务。为了保证研制质量,专家组特别聘任光学加工造诣精深的资深专家作为工程监理。

项目研制过程中,工程监理多次亲临现场,对研制方案、加工工艺和验收规范进行了指导和把关,帮助两家单位圆满完成任务。重大工程项目监理制措施的成功,为“十五”后期在863计划重大项目中全面推行监理制奠定了基础。

四、按照适应新形势、新阶段的工作实际,主动持续

进行管理创新,加快高能激光工程技术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对我国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随着技术的发展,面向应用的系统研发将逐步增加,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如“低空卫士”系统等装备研制将全面展开。该类系统各环节技术已基本突破,研制工作重心在于面向应用的设计、研制、集成和试验工作,其决定因素是市场需求和已有技术能力的支撑。

所有这些系统,都是由多个分系统构成的高度复杂的技术系统,技术、工程问题交织,仍需要行政决策和技术支撑,既要发挥行政系统的战略方向决策和资源调配作用,又要发挥技术系统在技术路线选择和技术决策上的作用,同时在实施上要兼顾计划性和可调整性,控制质量和技术状态。

实验技术与管理第6篇

【关键词】实验技术人员;素质;能力;提高

高校实验技术人员既承担着实验室管理任务,有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还肩负实验研究活动, 因此对实验技术人员有很高的要求。实验技术人员是实验室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实验室的建设的发展,面对新的形势,实验技术人员应转移到发展内涵方面。笔者认为,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意识

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任务包括实验室管理、协助实验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工作实践研究,要很好地履行好职责,应树立工作意识:一是,提高服务意识,实验技术人员的重要任务是全方位地为实验教师及学生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实验室的工作复杂,工作量大、分管面广、技术性强,每天都要面对实验教师和广大学生,因此,要有全心全意为实验教学服务的思想,耐心、严谨的工作态度,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才能配合任课教师顺利完成实验教学任务。二是,提高责任意识,高尚的思想品德在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决定着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态度,而且还是实验技术人员做好实验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内在动力。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决定实验准备工作质量的高低,对实验教学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实验技术人员应有很强的责任心,为实验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整洁、宽松、良好的环境,准备足够的材料,提供完好的仪器设备,使每堂实验课都能够顺利进行。三是,提倡奉献精神,随着实验教学内容不断扩展,学生经常会到实验室做一些创新实验,实验室的工作量大,实验技术人员需时常加班加点,因此,提倡奉献精神尤为重要,实验室工作任务重,事务繁琐,这就要求实验技术人员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为名,不为利,甘当配角,默默奉献。

2 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实验仪器设备更新频率加快,实验技术人员越来越难以满足教学、科研、实验室管理等工作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整体业务素质偏低,综合素质较差,年龄、学历、职称比例不尽合理,人员忙闲不均,流失较严重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颇多,有的学校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和作用认识不足,放松了对实验技术人员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教育,使部分实验技术人员缺乏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实验室技术人员的道德思想建设是开展实验室科研教学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任务,思想建设就是要培养技术人员爱岗敬业的精神和职业道德。科研任务的客观和认真执行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保障,而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在是在指导老师的潜移默化下形成的。实验室技术人员的个人行为直接影响着科研工作和人才的培养。所以一定要重视提高实验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

3 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管理水平

高校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第一线,实验技术人员是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主力军,实验室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是大量仪器、药品、各种类型实验材料集中的地方,涉及到实验准备工作,仪器维护保养,耗材计划上报、购买,药品管理以及安全使用,水、电、气安全管理,日常维修、实验室档案资料的整理保管等等,实验室管理工作费时费力,要想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实验室工作安全有序地进行,就要求实验技术人员要有很强的管理经验和能力来完成实验室的各项工作,因此,需要制定完整的培训计划。一方面,经常聘请专家、教授以及实验课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在校内组织不同学科管理实验室的实验技术人员参加各种活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研究在实验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寻找最佳解决方案,提高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中每一位成员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还可以采取送出去或者请进来的方式,与其他院校的实验技术人员、专家、学者交流经验,提高实验管理技能。实验中心应该每周开一次例会,交流管理经验和讨论管理难点,增加实验团队的凝聚力,这对稳定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是至关重要的,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

4 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

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工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理论的奠基作用,突出实践的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上开拓新思维,将培养学生能力放在首位,将各种教学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带动其积极性,培养动手能力、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在科研活动中,人的创新思维同样重要,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创新行为,可以大大提高实验效率,推动新技术的革新,带动整个科研的进步。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活力和内在潜力,确保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在任何时候都具有旺盛的战斗力,为学校实验室体制创新,管理机制创新,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实验技术人员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高校实验室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素质和能力提高对于完成实验教学任务乃至实验室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富琴,于文静.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0):396-398.

[2]Rob Iliffe. Technicians.Notes Rec.R.Soc, 2008, 62:3-16.2005, 21(1):36-38[Z].

[3]尹安东,王建梅.模糊综合评价在高校实验人员评价中的应用农机化研究[J].2003(4):147-149.

[4]李福星,王昌军.加强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培养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1):153-155.

[5]易俊.浅议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队伍建设[J].改革与开放,2011(16):188.

[6]肖士斌,胡福林.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培养及提高对策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5(20):135-137.

实验技术与管理第7篇

【关健词】技术质量管理;管理体系;核心;工作内容

1 当前机电安装企业技术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传统思维模式影响较大,职责不清

技术质量管理意识提升不快,主观上受惯性传统思维模式影响较大,未学习新的管理理念与方法。职责不清,未将产品质量的责任落实到专人。如:缺少对原材料的进货质量的有效控制。再如:压力管道管配件生产厂家必须拥有生产许可证,进货时未索取,导致出现使用无证产品的风险。生产发展迅速造成管理队伍不足、执行力不够,在遇到难题时不能及时解决。如:缺少质检人员,虽具备检测仪器,但未使用,无法控制产品质量。

1.2 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技术不能有效支持施工

项目部未设技术部门或仅流于形式,未配齐相关技术人才,影响技术、质量工作管理。原因是项目部还存在着重规模、抢速度、轻技术、轻创新的倾向。关键技术把关人员少,缺乏专业技术知识、复合型人才较少,优势资源组合存在问题。

1.3 技术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运行不到位

技术质量管理的重点应放在狠抓体系建设、软硬并重、盯住现场、延伸管理上,有些项目部体系虽有,但不系统或前后联系不连贯,方针不明确,目标不清楚,无法有效操作。如:项目部未把日常的技术质量管理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工程的技术质量工作职责不清,在施工中未得到有效的实施。再如:质量目标未层层分解,有些工人尚不知道该工程是创优工程。

1.4 过程技术质量控制管理问题较多

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安装工程施工准备及全过程的全局性文件,是施工及管理的准则和依据。部分项目部的施工组织设计是套用别人的文件或还停留在投标阶段状态,其内容更谈不上合理性及对工程施工的指导,实际是形同虚设。工程质量用数据说话,由于施工及验收规范不是现行版本、技术标准不能100覆盖或工人没有按照规范施工,导致数据不正确或不符合要求。存在管理制度,效果不尽人意,技术控制与检查力度不够,未充分发挥技术人员对工程的支撑作用,不能及时对技术质量问题处理。交工资料不能保证及时、准确、完整。资料不规范是个问题。如:技术数据不正确、签字不全。

1.5 原因分析

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转型及安装事业的迅速发展等原因,思想理念跟不上要求,客观上影响了技术、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有些企业由于自身的技术、水平与能力等不够导致尚未完善技术质量管理工作。

2 顾客对企业技术质量管理体系的关注核心

市场竞争程度不断加剧,顾客满意理论同步发展,满足顾客需求已从质量改进提升到企业的战略层面。顾客希望施工企业技术质量管理体系健全,文明施工,管理有序,服务良好,关注核心是:履行合同,按期提供合格的产品,隐含的期望要求得到满足。

2.1 顾客接受产品的过程

ISO9000:2008(3.4.1)过程定义:“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活动。”顾客接受产品的过程是企业施工全过程的一种延续,企业施工过程的输出(产品和服务)就是顾客接收产品过程的输入(对产品的使用和服务)。的使用和服务)。

2.2 顾客期望获得超值产品

GB/T1900标准始终把增强顾客满意作为其追求的目标。超越顾客期望值的产品和服务,即超值产品,是顾客追求的最满意的结果。如:在产品中增加人性化的功能、操作方便、产品故障率低、使用后降低维修成本,服务良好等。企业要善于识别和满足顾客的各种隐含要求,顾客所获得的实际感受(对产品的实际水平的评价)越多,顾客就越满意。

3 企业技术质量工作的内容和外延

GB/T19001:2008标准7.2.2C条款中指出:“组织有能力满足规定的要求。”企业首先进行评审,关键是是否有能力满足承诺中所提出的要求。温总理指出:“自主创新是支撑国家的筋骨。”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1 实行技术质量管理,规范项目管理行为

确立项目部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进行严格的技术、质量与检验管理,使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处于技术质量管理的受控状态。成功的技术质量管理是多种能力有机结合而产生的综合成果。技术质量管理是技术创新的保障,充分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是技术质量管理的核心。管理有序的关键是周到的计划,对源头控制好是高效率的行为。应制定技术质量管理文件,文件结合实际,有效受控。其范围包括:从施工准备到工程竣工、从技术策划到施工工序质量控制,把技术质量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轨道。产品/服务的形成过程是企业内部的质量链,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变末端质量控制为过程控制,可大大降低不良品流入造成的不良成本。针对质量状况及易发生的质量问题,确定QC活动的课题选择与设定目标并进行可行性论证,提出方案并确定最佳方案,实施对策,从而得出最佳效果。召开质量分析会,一方面可以进行质量教育,提高质量管理能力、意识和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可沟通了解施工出现的质量问题,并且能暴露少数关键的问题。

3.2 加强过程技术质量控制,有效实施纠正与预防措施

遵照行规办理施工手续,如办理施工许可证、告知书,工程质量报质检站(质量技术监督局)验收。过程管理是最有效的做法,针对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采取纠正措施,进行返修,返工解决。针对工程质量通病,制定质量通病预防措施,必要时应重新评价原有文件的适宜性,对施工程序、方法、标准等进行修订,避免重复发生类似质量事故。

加强对工程质量易发关键点的监控。以图纸、规范为依据,以材料合格证明、检验记录、试验报告等作为证据进行自检、互检和交接检,未经检验或已经检验定为不合格的产品,严禁转入下道工序。质量问题的发生有多种因素,不能轻易作出处理意见,哪道工序出了问题,分析原因,寻找对策。质量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是一个PDCA(策划、实施、检查、处置)过程。为使质量做到可追溯,以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实行质量实名制是很好的方法。必须创建一个有效约束机制,在每道工序、环节都采用实名要求,特别是在交接部位,如:焊接工作,每道焊口都挂牌操作。因安装位置变化,材料购置不到位需用其他材料代用或发现设计图纸问题等必须进行设计变更时,在获取变更的文件后应重视变更的地方可能是有风险的地方,了解变更的原因和内容,还应注意变更的图纸能否满足原来的使用功能,并向后道工序人员讲清。

工程质量一切以数据说话,从原材料到完工后的工程产品的全过程所进行的检验、试验数据是工程质量的最有效证据。使用A、B、C类监视和测量设备对工程项目及隐蔽工程、检验批进行监视、测量,对质量一次合格率进行统计,目的是对工程技术质量进行监控。对监视与测量及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质量部门负责数据的统计,技术部门负责提出分析报告。

3.3 实施名牌战略,编制工法,建立标准,推动企业技术自主创新

质量管理是基础,技术创新是中心环节。对已形成的处于省内、国内领先的关键技术尤加关注,将先进的施工技术溶合到工法编写中,形成企业的工法模块资料库。编制企业标准,包括技术、质量、工艺、检验、试验标准等。

3.4 规范与实施技术质量运作机制

确定适用于工程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施工及验收规范等技术文件,其覆盖率为100。重视设计与工程施工的有机结合,施工图纸的管理是技术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工程图纸的审查是保证工程质量的第一道关口,积极参加由顾客组织的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会议,目的是进一步优化设计。根据施工经验与相关信息提出拟采取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与业主、设计单位进行沟通,并取得设计单位的支持。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准备阶段的一项重要技术工作。必要时组织会审或专家论证,使其做到先进合理,确保施工组织设计的规范性、合理性和可行性。针对工程的重点、难点所在及特殊的工序,制定相关工艺、技术措施。技术创新内容包括:施工工艺的创新,施工组织的创新,施工措施的创新等多个方面。技术交底采用交底会方式进行。项目部的技术人员、施工员、质检员必须参加,对各工种的技术交底要分别组织进行。内容要求清楚、实用、数据具体化,使操作工人掌握施工要求,避免造成返工和浪费。进货检验和试验、过程检验和试验、最终检验和试验的状态标识应正确、齐全、完整、清晰。

3.5 典型引路,巩固技术质量管理

充分发挥施工班组的技术优势。组织对施工难题的专项技术攻关,使项目的施工组织和方法在技术上有新的突破和创新。对工人提出的新技术、新工艺要高度重视,积极评审,做好典型引路工作。各道工序做好策划,做出示范,把质量的要求具体化、实物化,通过样板工序规范做法,统一标准。

3.6 严格自购和甲供材料的技术质量管理

对进场的材料和半成品进行见证取样和复检,从接收、领用到安装的所有阶段均应有标识,确保其可追溯性。对不合格品加以标识和控制,坚持不合格的材料不准使用,不合格的分项工程不准进入下一道工序的原则。新材料使用时如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到技术、质量负责人,确认无问题方可继续使用。供应商必须符合资质要求。如:压力管道安装的管道配件等生产厂家一定具备相关部门发放的生产许可证。把握材料准入关,建立合格供应商目录,一经发现经营不良、以次充好等行为坚决予以清除。

3.7 强化工程交付及技术质量资料管理力度

按照国务院279号令《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履行质量责任。对竣工资料交付、工程质量预验收,验收、评定、交付、备案等各个环节都要制定标准。质量资料是施工活动的纪实,是质量评估和工程竣工备案的依据,是工程建设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料整理的过程就是工程技术和质量管理实施的过程,交工资料必须规范、准确、清晰、完整,具有可追溯性。及时总结出比较成熟的技术创新专业文件,分类存放于企业档案室,形成核心技术文件库。

3.8 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ISO9001:2008标准中的“8.2.1顾客满意”明确要求作为对质量管理体系绩效的一种测量,组织应监视顾客关于组织是否满足其要求和感受的相关信息,并确定获取和利用这种信息的方法。通过现场走访、、电话回访及网络收集等方式进行调查,内容全面,如产品、服务质量、明示及顾客隐含期望,应有记录。建立顾客满意度测评体系,针对需求制定科学的、可量化的测评目标进行评价,并归类统计。如:技术质量管理水平待提高、沟通能力不强、响应不及时等项。对回访中发现的问题或投诉,应有处理记录,处理结果应经用户签字认可。

4 建立有效的技术质量管理体系

为进一步加强技术质量管理,提高企业技术素质和管理水平,在现有质量管理基础上,按照ISO9000理念来建立技术质量管理体系,实行从总工程师到施工班组的垂直管理。

4.1 法人为主,项目经理负责,建立科技人才队伍

确定法人在体系中主体地位,建立技术质量管理体系。项目经理负责建立、运行项目技术质量管理体系,对项目实施全面管理。建设一支技术质量管理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一支技术精通、创新能力强推动科技进步的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一支施工经验丰富、施工技能强的技师和高级工为主的工人队伍。

4.2 设置技术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机构

企业建立技术质量管理与技术创新研发中心,下设技术部(技术管理)、质量部(质量管理)及检测中心(检验试验管理)。项目部建立项目总工为核心的技术质量管理机构。

4.3 技术质量管理文件形成系列化、流程化

编制的全套文件应体现在技术质量管理体系之中,含:岗位职责,工艺文件审批制度,图纸会审设计交底制度,技术交底制度,材料管理制度,设备机具及计量仪器管理制度,质量记录制度,检验试验制度,工序交接管理制度,质量通病防治制度,资料管理制度,四新技术推广制度,质量考核、奖惩规定,工程验收及用户服务等具有实效性的制度。

4.4 明确体系机构职责、坚持绩效考评与奖罚制度

技术质量管理与技术创新研发中心的工作重点:负责实施企业技术质量管理与技术创新工作,实现动态管理,提供决策和信息服务,领导项目部技术质量管理工作;对科技人员表彰奖励,以良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建立以网络为支撑,工程信息管理为核心一体化应用系统,实现管理系统化,形成企业的高效机制。

技术部、质量部及检验机构负责技术质量管理的日常工作:负责技术文件、技术类书籍的管理,技术与质量管理,工艺文件管理,施工机具与检测仪器的管理,原材料质量检验及资料管理等;编制技术质量计划,贯彻技术标准及质量文件,对作业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处理质量问题,组织产品的质量验收;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组织专利技术申报工作。完善绩效考、评工作,完善与改进技术质量管理体系。技术、质量及质检负责人签发有关的技术、质量文件,实施体系的运行,处理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和质量争议,审定产品的交付、验收。

5 技术质量管理体系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关系

为满足ISO9001的要求,必须把质量管理体系保持好,满足子条款中的相关要求;建立质量目标(5.4.1)监视、测量过程与产品(8.2.3-4),评审体系及过程有效性的改进(5.6.3),进行持续改进(8.5.1)。ISO9000族标准中的质量管理体系原理、要求适用于技术质量管理体系,技术质量管理是ISO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分支。

实验技术与管理第8篇

关键词:实验队伍;团队建设;探索

实验室是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高校实验技术队伍是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团队是保持实验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团队的建设,充分发挥实验技术人员的作用,不断提高实验室的综合效益,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运行效率的重要内容。

一、实验技术团队的内涵与意义

实验技术团队是指在实验室工作中相互合作、相互负责、相互制约的一个群体,团队成员拥有共同的发展目的、工作成效以及工作流程。实验技术队伍是可以以一个团队的形式在高校出现,在整个的实验技术队伍大团队中又以院系为单位的若干个小团队存在。从团队的角度出发建设高质量的实验队伍就是以小团队为建设对象,加强团体内部合理有效的管理,使小团队中每个人素质的提升争取效率最大化,来体现到团队绩效上。通过团队的凝聚力,使分散的每个人能量集中产生强大的合力,充分利用团队内部的有效管理,协调完成合理的岗位配置,进而进行资源整合来发挥团队的各项优势,通过各种完善的制度促进整个团队的良性发展。新的实验技术团队突破了传统的院、系和教研室的基本模式,以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等为建设单位,以课程实验体系为建设平台,由具有一定管理能力、专业知识能力并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技术人员组成。实验技术团队能够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适应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拓展,建立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层次结构,有利于新的实验内容开发,也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保证实验教学建设水平持续提高和发展,更有利于在学校形成良好实验教学工作氛围和实验技术队伍持续成长的外部环境。由此可见,在实验教学的平台上,实验技术团队建设对促进实验技术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起着积极推动的有效作用。

二、实验技术团队的主要问题

实验技术团队的组建,无疑对促进学校的实验教学改革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由于相应的制度建设不完善,导致使其发展动力不足。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1.实验技术团队机制不健全。实验技术团队工作的水平、工作的主动性直接影响着实验教学的质量,同时也制约着学校的发展。从目前的现状来看,由于实验教学工作量大,实验准备需要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精力,而实验教学的报酬又普遍偏低,种种因素导致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此外,由于对实验课教学质量的好坏目前还缺乏一种有效合理的评价机制,因而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从这方面讲,奖惩机制的不健全也导致水平和积极性比较高的实验技术人员失去工作热情和动力,从而导致实验技术人员的整体水平呈下降趋势。

2.实验技术团队不稳定。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日益重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得到了改善,教师队伍团队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然而,实验系列人员与教师系列人员相比,实验技术人员在校内地位和收入分配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高水平高能力的人才不愿意从事实验教学,对高水平的实验技术人才更是难以引进。在现有的实验技术人员中,许多年轻的实验技术人员为改变自己的地位,不断通过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从而转入教师系列中,没有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中去,从而导致了整个实验技术团队的不稳定。另外,实验技术人员属于教辅人员,既不能承担课程的教学工作,也与科研工作脱节,这种身份局限了其独立开展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导致在项目的申报和经费的争取上比教师人员更加困难。

三、实验技术团队的构建模式

实验技术团队的建设是实验教学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一个高水平实验技术团队应具有以下特征:(1)共同的发展目标。共同的目标确定了实验技术团队工作的意向,可以激发团队的热情和动力,进而达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总目标。(2)合理的层次结构。一个实验技术团队应具备合理的团队结构,在职称、学历、年龄等方面比例恰当,形成持续发展态势。(3)明确的分工合作。团队实验技术人员的知识、能力是互补的,工作职能比较明确,根据团队人员的特点、能力合理配置团队角色,通过团队协作达到共同目标。(4)良好的沟通环境。在团队中建立畅通并行之有效的交流沟通方式,使团队人员有充分表达和信息反馈的意愿,从而实现团队人员之间的协同创新,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在实验技术团队的建设中,根据实验教学内容和发展的需要,实验技术团队的表现形式、人员结构和组成方式等都有所不同。在实验技术团队建设中,根据我校的特点按照完成的目标不同,实验技术团队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基础型实验技术团队。该模式的实验技术团队以一门课程或课程群建设为平台,内容包括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式、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等,一般以一个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或共同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师组成。(2)专业型实验技术团队。该模式的实验技术团队以一个专业建设为平台,内容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实验队伍建设、专业实验教学课程建设、专业实验教学条件建设、专业实验教学研究与改革等,一般以一个专业实验中心和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师组成。(3)实验与科研型实验技术团队。该模式的实验技术团队以科研项目为平台,内容包括实验内容与科研项目研究、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等,一般以一个专业实验中心和科研项目组的教师组成。

四、建设实验队伍团队的对策

现阶段,实验技术队伍在学历、结构、知识水平等方面与教师相比,想要取得突出成就实属不易,与教师的发展方式不同,实验技术人员的发展需要更多地依靠团队方式来体现自身的价值。为了更好地建设实验技术团队,加强学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有必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建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学校各管理部门要确立实验技术队伍在实验教学、创新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中,从岗位设置、岗位待遇等方面给予重视和保障,建立可发展的实验技术队伍管理体制。学校管理部门在实验技术队伍的规划、管理、考评、培训等方面各司其职,制订出在队伍规模、层次和结构上与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相匹配的合理的实验技术团队规划,并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

2.完善考核体系和职称评聘。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是衡量实验技术团队建设所取得成果的重要依据,是实验技术团队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应紧密围绕实验技术团队的内涵和特征进行设计,从实验教学理念、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入手,到学生实验效果、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实验设备使用等方面进行评价。注重实验技术团队建设过程的阶段性评价和考核,不定期地检查和评估。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促进实验技术团队的持续发展。在职称评聘过程中,逐步改善实验技术队团队中的职称结构,创新实验技术队伍系列职称评聘机制,设立相应的实验技术系列正高级、副高级职称。不断改善实验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以吸引高层次、高学历的人员加入到实验技术团队当中,从而促使整个团队素质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

3.建立有效的个人和团队激励机制。在制定实验技术人员的激励制度的时候,为实验技术队伍提供一个可供发展的空间,采取团队激励与个人激励相结合的原则,避免单纯依靠某一种激励方式。我校在实验室建设方面,设立对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技术团队两方面的奖项,奖励那些有突出成绩的个人及团队。如面向个人的“实验优秀指导教师”、“实验技术改进奖”、“最佳实验论文奖”;面向集体的“最佳实验团队奖”、“优秀实验室组织奖”、“最佳实验成果奖”等一系列奖项,通过个人和团队的双向激励措施,进一步明确实验技术人员和团队的工作目标,维护个人和团队的公平、公正,实现个人和团队的共同发展。

4.加强实验技术团队带头人建设。实验技术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核心,带头人的热情、能力直接反应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为团队实现目标提高了重要保障。实验技术团队带头人应该是在专业、学科、管理方面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带头人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实验技能和科研水平,还应具有较强的领导力、号召力,能充分调动实验技术团队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能营造相互支持、相互信任、协同创新的团队合作环境,能不断促进团队中所有人员的专业和实验技能提高,提升团队整体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实验技术队伍是高校发展中的一支不可缺少的师资队伍。合理地构建实验技术团队,充分发挥团队作用,是提高实验技术队伍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高校实验技术团队的发展与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淑春.加强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几点建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4):173-175.

[2]张玉平,徐洲,徐建新.一流大学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253-255.

[3]林海旦,吴立群,樊冰.高校实验队伍建设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2):173-174.

[4]王喆,宋菲.从团队角度出发论高校实验队伍建设[J].中国医学装备,2007,14(7):40-42.

[5]李书明,沈秀,戎红仁.高校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4):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