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论文结束语

论文结束语赏析八篇

时间:2022-04-04 15:27:46

论文结束语

论文结束语第1篇

关键词:话轮;重叠;自由辩论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210-02

会话分析研究的创始人Harvey Sacks认为,口语交谈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大多数情况下在一段时间里只有一人说话。①在一段时间里,不止一人说话的情况也时有出现,但这是短暂的。他将这种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两人或两人以上同时说话的现象称为重叠现象。Sacks所说的重叠现象指的是在同一场合,在同一个交谈中,在同一段时间里几个人同时说话的现象。②笔者从1999—2011年举办的国际大专辩论赛中选取了二十场辩论赛作为语料,着重探讨在同一场辩论赛中,同一个自由辩论环节里,围绕着相同的辩题,几个人同时说话而产生的话语重叠现象。

一、“自由辩论”话语重叠的类型

根据对话轮转换规则的不同运用,笔者把自由辩论环节的话语重叠分为四种类型:

(一)自选的说话者同时抢先说话引起的重叠

自由辩论环节要求双方交替发言,一方在结束话轮时一般不会指定下一个说话者,此时另一方的几位选手有可能同时起立,竞相抢先说话。这种情况是同一方辩手的话语重叠。

例如:2005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好马要吃回头草

反方一辩:……,您到底在论证您方观点还是再论证双方观点啊!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

正方四辩://既然回头草/给你了一个机会……

(注: //表示重叠在此开始,/表示重叠在此结束。……表示声调提高。下同。 )

反方一辩结束自己的话轮后,并没有指定下一说话者,自选的说话者正方一辩和四辩同时开始说话,这时话语重叠。

(二)误判当前说话者话轮结束引起的重叠

辩论赛中,一方误以为另一方的发言已经结束,然后开始阐述自己观点。但是另一方此时还不愿交出话语权,便与其争夺,话语出现了重叠。

例如:2005国际大专辩论赛半决赛——善有善报

正方四辩:……你为什么都看不到呢?(停顿)//再请问您了/再请问您了,您放所论证的必然究竟使得是一种必然关系,还是豁然关系呢?

反方://但是/

正方四辩提出了一个反问,反方误以为正方话轮已经结束,便开始发言。实际上,正方话语并未结束,于是提高声调加重语气与反方展开争夺,此时话语重叠。

(三)正确判断话轮即将结束而有意抢先说话引起的重叠

辩论赛明确规定,双方必须交替方言。然而,由于自由辩论环节双方各有时间限制,为了争分夺秒阐述自己观点,在一方队员在能够较为准确地判断对方即将结束话轮,有意抢先说话。

例如:2004国际大专辩论赛——内在美能够代替外在美

反方一辩:……在法律上蓄意毁容和恶意杀人,都是会被判死刑,请问为什//么呢?/

正方二辩://对方/辩友今天说来说去还说能够代替必须要让被代替物离开现实……

反方一辩抛了一个问题给对方,想以此来结束话轮。正方二辩准确地判断了反方在问完“为什么”后即将结束话轮,而在反方话语没有完全结束时抢先开始说话。此时,双方话语产生了短暂的重叠。

(四)明确话轮未结束而打断介入引起的重叠

听话者明明知道当前说话者的话没有说完,但由于某种特殊原因,不得不打断介入当前说话者的话语。在辩论赛中,这种重叠一般发生在主持人与辩论队员之间。

例如:2005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好马要吃回头草

正方二辩:……我们说生病了要吃药也不是减肥药都要吃吧,这样吃没病都//有病。/

主持人://好,/ 时间到。

正方辩论时间已到,主持人在正方二辩话轮尚未结束之处,便打断其发言,这时主持人的打断话语与辩手的话语重叠。

二、“自由辩论”话语重叠类型的分布特点及解释

笔者从1997—2011年举办的国际大专辩论赛中选取了二十场辩论赛的自由辩论环节,经统计,共出现92次话语重叠。上述四种类型的话语重叠分别出现50次,4次,16次,22次,所占比例图示如下:

由上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自选的说话者同时抢先说话引起的重叠所占比例最大,超过了总数的一半,其次是明确话轮未结束而打断介入引起的重叠数量,所占比例最小的是误判当前说话者话轮结束引起的重叠。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分布特点呢?

自选的说话者同时抢先说话引起的重叠,是由话轮转换规则造成的。辩论赛中,一方发言过后,并没有指定对方的下一个说话人,加上每队辩论时间有限,几位辩手生怕己方无人发言,浪费时间,所以竞相抢夺话轮。另外,正反双方面对面各坐一边,同方队员肩并肩并排而坐的,辩论过程中,同方队员很少能注意到身边队友的体态。因此,经常会出现两人同时起立、同时抢先发言的现象。

明确话轮未结束而打断介入引起的重叠,是由辩论赛本身的规则决定的。在自由辩论环节,双方发言分开计时。为了比赛公平,一方时间耗尽时,即使当前说话者的话语未结束,主持人也不得不打断介入。这种类型重叠几乎每场辩论赛都会出现。

正确判断话轮即将结束而有意抢先说话引起的重叠,是因为在辩论过程中,一方队员的某些话语标记可以预示自己的话轮可能在此结束。而另一方的队员较为准确地判断了当前发言人的话轮可能结束之处,为了争取时间,还没等对方的话语完全结束,抢先一步说了话,形成了短暂的话语重叠。但是,这一行为违反了辩论赛的规则和礼貌原则,所以只是个别少数现象,所占比例较小。

误判当前说话者话轮结束引起的重叠现象出现最少,是因为每一方队员在即将结束自己的话轮时,都会留下较为明显的话语结束标记。另一方队员可以通过这些标记对话轮的可能结束之处作出判断。

三、常见的“自由辩论”话语结束标记

(一)句法特征

1、祈使句

经统计,出现频率较高的祈使句有“请您论述一下”“请比较一下”“正面请教对方辩友”“请对方辩友告诉大家”等。如:

有朋友为您两肋插刀,可谓是顺境吧。但有朋友插您两刀,可谓是逆境吧。请比较一下。

当正在发言的一方希望对方对某一观点进一步论述时,一般不会采取强硬的语气,为了表现出礼貌色彩,辩手往往采用祈使句更加委婉地向对方提出要求。一方辩手在获得了对方辩手提出的要求后,便可得知对方的话轮即将结束。

2、疑问句

常用的的标记有“……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我想请问您……”“是不是呢”“要不要呢”“一定会……吗”等。

(1)请问一个好汉三个帮,和众叛亲离哪个更有利于成长呢?

(2)请问, 人们去救济战乱饥荒地区的孩子,是不是让他们摆脱逆境更好地成长呢?

(3)对方辩友,饥民快饿到了生死关头了,你对他表示羡慕,这是不对的。我们去拯救他们去帮助他们,是去怜悯。对方辩友怎么可能相提并论呢?

例(1)是选择问,例(2)是正反问,例(3)是一个反问句。无论是哪一种,当一方辩手提出问题后,都期望得到对方的回答,从而向对方表明自己的话轮即将结束。

(二)语音特征

语音方面特征表现为,最后几个字语速放慢、语调加重。

那么孟母第一次发现自己搬错房的时候就应该很后悔,原来是个逆境我们应该搬回去让孟子在里面好好成长,那不成了千—王—之—王—了—吗?

辩手在最后几个字上不但把语速放慢了,而且还每个字都加重了读音,以此来提示对方自己这一轮的话语即将结束。

(三)伴随语言特征

1、局部的手势动作

辩手在发言过程中,通常都会伴随着手部动作,如手在胸前来回晃动。但是,当他要结束一轮话语时,他的手往往会摊向对方,并固定非常短暂的一段时间。这种手势就是提醒对方自己的话轮即将结束,准备把话语权移交给对方。

2、整个躯体的方向

辩论赛的规则要求双方交替发言,发言时需要起立,发言结束后立即坐下。且正反双方是面对面各坐一边,因此,辩论双方能够清楚地注意到彼此的动作。一方发言结束后身体向下的趋势也可以提醒对方自己的话轮已经结束,成为话语结束的标记之一。

四、对“自由辩论”话语重叠的处理

辩论赛中,重叠者在重叠出现后会有不同的反应,其共同点是总有一方会让出话轮,不跟对方争夺。这是因为,主动让出话轮是礼貌的一种行为。另外,只有自己让出话轮,才能所有人听清楚对方在说什么,才能让辩论赛顺利地进行下去。

如果几个人同时说话,话语重叠在一起,就会产生种种问题。辩论赛中话语受损会影响自己观点的论述。所以,在重叠消除后,重叠者通常要对受损的话语进行修复。辩论赛里,受损话语的修复一般是重叠者主动作出的。重叠者意识到自己原来话语受损,可能会影响对方、观众的理解,就在自己后来的话轮中准确地重复一遍原先被重叠的部分。

例如:2005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半决赛第一组——善有善报

正方四辩:……你为什么都看不到呢?// 再请问您了/ 再请问您了,您放所论证的必然究竟使得是一种必然关系,还是豁然关系呢?

反方: // 但是 /

上例中,正反双方的话语重叠,反方主动让出了话语权。正方四辩意识到重叠的话语可能受损,于是在反方退出后,再次重复了一遍自己原先被重叠的部分。

本文先总结了“自由辩论”话语重叠的四种类型,然后从辩论赛规则、话轮转换规则等多方面解释了四种类型的话语重叠出现频率不同的原因。除此之外,笔者还探究了辩论赛中几种常见的话语结束标记,包括句法、语音、伴随语言特征等方面。最后,又进一步阐述了重叠者在重叠出现后的反应。

注释:

论文结束语第2篇

冲突话语 结束 面子 结构类型 语言特征

一、引言

冲突话语,即争论性话语,指言语交际过程中产生的争执类话语,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进行研究:诱发、激化和结束。所有的冲突话语在经历诱发和激化之后,都会以特定的方式结束,称为冲突话语的结束。由于冲突话语的复杂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引起国外话语分析者如Gary Collier& Donna DiCarlo等的研究兴趣。国内学者如赵英玲(2004)、赵忠德(2005)对冲突话语分别从语篇分析角度和关联理论角度进行分析。他们所取得的成果为冲突话语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启示。但是毋庸置疑,对于冲突话语的研究不论是从广度还是从深度而言都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对冲突话语结束阶段的研究更为少见。在此背景下,本文从语用的角度对冲突话语的结束机制进行深层剖析显然十分有必要。

二、研究方法

夫妻之间的冲突话语属于个人隐私,真实语料较难收集。因此,本文选取最近美国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欲乱绝情妻》前40集作为研究文本,将剧中三对夫妇(Bree和Rex, Gabrielle和Carlos, Susan和前夫Karl及情人Mike)冲突话语作为考察对象,期望揭示夫妻冲突话语的结束机制和常用的言语策略,希望对于丰富语言研究、化解社会矛盾产生积极影响。

通过对文本的转录和定性研究,论文发现,面子是驾驭局势的关键。充分的面子功夫或拯救措施可以有效地平息夫妻冲突话语事件;而不充分的面子功夫甚至面子攻击则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出现夫妻对峙的僵局。也就是说,Brown & Levinson的面子理论对于夫妻冲突话语的激化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解释力。

三、理论基础

Brown &Levinson 于1978年提出面子理论,把面子定义为“人的基本需要”,并区分了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人人都有面子需求,但是交际中却充满了面子威胁行为,而且一个人的面子是建立在维护别人面子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交际中有必要做一些面子功夫来维护面子。他们提出了五大面子补救策略(裸地公开实施,积极面子策略,消极面子策略,间接实施,不实施面子威胁行为),并指出,对于不同威胁程度的言语行为,应采用不同的面子补救策略,即面子威胁程度越高,应该采用越有效的面子补救策略,直至不实施该行为;相反,如果面子威胁程度低,就可以采取面子功夫较少的策略,直至不采取补救措施,直接裸地公开实施该行为。

在夫妻冲突话语的结束阶段,为了平息面子攻击带来的伤害,必须有一方积极实施面子拯救行为。因此,夫妻双方是否为对方做出面子功夫,以及做出的面子功夫充分与否,成为决定夫妻冲突话语结束方式的关键。

四、夫妻冲突话语结束的语用机制分析

夫妻之间的冲突话语最终都有哪些结束方式?又是什么导致了夫妻冲突话语在结束方式上的不同?冲突话语的结束又表现出哪些语言特征呢?这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夫妻冲突话语的结束方式

文本研究发现,夫妻冲突话语结束的方式有两种,和平解决式和积成宿怨式,而面子功夫是驾驭局势的关键。如果冲突的一方积极考虑对方的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需求,并采取相应充分的面子拯救策略,那么对方有可能接受这样的解决方式,家庭恢复安宁;反之,如果双方均以自我为中心,一味强调自己的面子需求,置对方的面子需求于不顾,或者即使考虑到了对方的面子需求,却没有做出充分的面子功夫来消解对方的怨恨或委屈,问题就无法额得到解决,双方形成对峙僵局。以下文章将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分别阐释两种结束方式的具体类型及其背后的深层语用原因。

1.和平解决式

文本分析表明,夫妻冲突话语事件的最佳解决方案应该是妥协-接受型,体现出面子关爱性的应答策略特点,达到和平解决争端的目的。在妥协-接受模式中,说话人充分考虑到对方的面子需求,采取积极面子策略,提出一个他/她认为双方都能接受的中间立场;如果听话人能够接受其中的面子功夫,冲突话语就可以和平解决。此模式并不要求任何一方完全放弃自己的立场,所以不会有人面子受损,这也是这种解决方式较受欢迎的原因。

①[C][Ep 3, Desperate Housewives (Season 1)]

Tom 提出中间立场,消解Lynette的怒气。

1.Tom: Fine, you know what? Let's go to that party. (goes to the fridge, and takes out a pack of jelly and a spoon).

2.Lynette: Can't, I already cancel the sitter.

3.Tom: Okay, well we'll throw the next one.

4.Lynette: Throw a dinner party? I don't even have time to wash my face. No, you know what? I'm gonna go to this one. You can stay home and baby-sit the kids.

5.Tom:Fine.I can handle that.

在这段对话中,Lynette指责Tom独自享乐,抛家不顾。Tom在话轮1和3中两次采取积极面子策略,提出补偿建议作为中间立场,可惜由于其中面子功夫不够,均被妻子否决。但是Lynette看到了Tom解决问题的诚意,于是在第4话轮中,她也采取积极态度提出另外一个建议,让Tom在家带孩子,而自己去参加派对放松一下,得到了Tom的认可。在此例中,Tom首先表现出解决问题的诚意,Lynette也停止指责,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双方的相互妥协顺利的终结了夫妻冲突话语。

2.积成宿怨式

相反,假如双方态度不够诚恳,不愿损害或者牺牲自己的面子去满足对方的面子需求,甚至继续肆无忌惮地公开实施面子威胁行为,夫妻之间就会形成僵持、冷战等消极局势,甚至导致夫妻感情破裂。

文本研究表明,积成宿怨的结束方式体现为以下两种结构类型,均体现出面子对抗性的策略特点。

(1)各持己见

如果交际双方根本不顾及相互的面子,也无意于为对方采取面子拯救措施,继续裸的公开实施面子威胁行为,冲突话语无望和平解决。相反双方对立情绪高涨,冷战僵局由此产生。夫妻冲突话语表面上似乎暂时告一段落,但是实际上,夫妻之间仍然心存芥蒂,这悬而未解的冲突话语事件也非常容易成为日后类似事件的导火索。

②[C][Ep 17, Desperate Housewives (Season 1)]

Bree 和Rex讨论他们是否送儿子Andrew去感化中心。

1.Rex: "I'm, I'm not comfortable with this."

2.Bree: "All right, what about this one. It's in the desert and it's very reasonable. Barracks are a little bit bleak, but that recidivism rate is to die for!"

3.Rex: "Bree, I'm not doing it. I'm not sending my son away."

4.Bree: "It's easy for you, isn't it? You're not the one he's openly rude to. You're not the one he challenges every day. You're not the one he hates."

5.Rex: "I'll talk to him, all right? I'll sit him down for a little old-fashioned heart to heart."

6.Bree: "You talk to him all you want. I'm gonna check out the place with the electrified fence."

在此例中,Rex认为他和Bree应该以交谈的方式解决儿子的问题;而Bree却认为谈话已经无济于事,应该把儿子送到感化中心。二人均不愿意考虑对方的积极面子需求,导致僵持局面产生。

(2)提起冲突话题-转换话题/离开

当听话人面子受损、没有心情参与争论时,他/她会选择逃避该话题,推迟回应,或者离开的方式来敷衍对方。在下面的例子中,Bree不愿意离婚,因此当丈夫违背她的面子需求在话轮2中提出离婚话题时,她在话轮5中选择转换话题――“我帮你拿些沙拉吧。”来逃避现实问题。

③[C][Ep 1, Desperate Housewives (Season 1)]

Rex想和Bree离婚。

1.Rex:(interrupts BREE) I want a divorce. (BREE looks at him, stunned) I just can't live in this... this detergent commercial anymore. instruction(The SERVER stops beside their table.)

2.Server: The salad bar's right over there, help yourself.

3.Rex: Thank you.(watches as the SERVER walks away).

4.Bree: Um. Think I'll go get your salad for you.

(二)夫妻冲突话语结束阶段的语言特征

夫妻冲突话语的结束阶段涉及到多种言语行为,如表达勉强、接受、拒绝、建议、自责、保证等。文本分析发现,以上几种言语行为的表达体现出特定的语言特征。

1.提出建议

建议的目的是解决冲突,形式有“let’s”或“we’ll”,如例1话轮1和3所示。通过这种句式,说话人暗示听话人与自己属于同一阵线“we”或者 “us”的成员,由此拉近双方距离。实际上建议是说话人做出的一种积极面子拯救行为,补偿了听话人的部分面子损失,在听话人身上会起到一定的安慰作用。

2.表达自责

自责表明说话人放弃实施面子威胁行为,承认自己的错误,等于牺牲自己的面子来补偿听话人面子,通常在听话人身上具有良好的安抚效果。在例4中,当Mike因为Susan把自己的儿子送走一事而大为光火时,Susan就通过自责来表达自己深深的歉意。自责通常采用虚拟语气的形式,如话轮1,有时也采用直接自我否定的方式,如同例话轮6所示。

④[C][Ep 6, Desperate Housewives (Season 1)]

Mike责怪 Susan送走他的儿子。

1.Susan: "I, I should have told you right away. I, I know that. But you know now, so can we please talk about it?"

2.Mike: "No."

3.Susan: "Mike, stop."

4.Mike: "Susan, you said you wanted to help me, and I believed you. That's it. We're done."

5.Susan: "No, no, no, no, no!"(She stands in front of Mike's truck blocking the way. Bree comes out of her house to see what's going on.)

6.Susan: "I screwed up, okay? I want to fix it! Please let me fix it! Tell me how to fix it! Mike, I love you!".

3.表达保证

保证使听话人感觉受到尊重和重视,能够较好地满足听话人的面子需求,属于积极面子策略。夫妻冲突话语结束阶段中的保证通常体现出以下特点:重复使用“I”,如下例话轮1所示,以表明自己心迹,充分满足听话人的面子需要;重复使用“you”,以彰显听话人的重要性,如下例话轮1所示;或者伴随以强调词,如“even”, “any”, “always”。

⑤[C][Ep 11,Desperate Housewives (Season 1)]

Tom安慰吃醋的Lynette。

1.Tom: "Lynette. Claire is attractive, yes. But I am not attracted to her. Look, if I thought for even a second that there was any danger in having Claire around, I'd be the first to get rid of her. It's you! You're the one! You always have been and you always will be."

2.Lynette (laughing): "All right, hold your water."

由此可见,采取表达自责、保证等补偿对方面子需求的语言策略,能够起到安抚作用,有助于平息夫妻战火。

五、结束语

通过对剧本的分析,本文归纳了夫妻冲突话语的常见结束方式及其深层的语言机制。面子功夫是能否解决夫妻冲突话语事件的关键。面子功夫足够的话,冲突可以和平解决;如果面子功夫不足或者根本没有面子功夫,那么争端很可能继续,出现僵持局面。此外,文章还总结了夫妻冲突话语结束阶段常见的语言特征,包括以肯定词表达接受、以虚拟语气表达自责等。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学会巧妙地运用面子策略和使用恰当的语言策略来处理夫妻冲突话语事件,以提升家庭生活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Gary Collier, Donna DiCarlo. Emotional Expressi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5.

[2]Corsaro W.Rizzo T Dispute in the Peer Culture of American and ltalim Nursery-School Children[J].Sociology of Education, 1990,67:126.

[3]赵英玲.冲突话语分析[J].外语学刊,2004,(5):37-42.

论文结束语第3篇

关键词:汉泰 反身代词 约束理论 句法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2

现代汉语“自己”一词在语言学理论界引起很多争议,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简单的反身代词,而是一个集反身代词和泛指代词特征于一体的词,与其他语言里的反身代词不同,有性质上的区别。现代汉语“自己”和泰语“เอง”在各自语言当中都是使用频率极高的词,两者有许多相同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差异,作为泰语教学和研究人员,除了了解和掌握两者的异同之外,还应该对造成两者差异的原因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进一步了解汉泰两种语言的共性与差异,为泰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和翻译等方面提供参考。

本文根据Chomshy的约束理论从约束特征、长距离约束和阻塞效应三个方面对汉语反身代词和泰语反身代词进行对比。

一、约束特征对比

(一)汉泰语反身代词于管辖语域内受约束特征对比

乔姆斯基的约现代汉语和泰语两种语言中都有反身代词,两者有许多相同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差异。做出如下定义的约束关系:

约束:

如果(1)A统制B;且(2)A和B同标;则A约束B。

统制又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两个句子成分之间除了有前后关系以外,还有统制关系、支配关系和管辖关系。统制的定义:

统制:

如果A、B互不支配,且支配A的C也支配B,那么A统制B。

C

AB

管辖语域:A是包含B的最小语域,且A受B管辖,则A是B的管辖语域,A=名词短语或句子。

1、在简单句中汉泰反身代词的管辖语域内受约束特征对比

我们比较下面带有反身代词的例句:

(1)小明喜欢自己。

(2)小黄在为自己工作。

(3)มานะเกลียดตัวเอง

马纳讨厌自己。

(4)มาลีเรัยนหนังสือ เพื่อตัวเอง

玛丽为自己读书。

(1)“自己”在管辖语域内受到约束,回指“小明”;(2)句“自己”回指“小黄”;(3)句“ตัวเอง”回指“马纳”;(4)句的“ตัวเอง”回指“玛丽”。

通过比较发现,根据Chomsky约束理论的第一原则,照应语必须在本管辖语域内受到约束,作为照应语的反身代词必须在管辖语域内受约束。例句(1)-(4)中不管是汉语反身代词还是泰语反身代词,都直接受其先行语的管辖,此时的汉泰反身代词的反身代词都只有一个,具有相同的约束特征。

2、在复合句中汉泰语反身代词管辖语域内受约束特征对比

(5)小莫知道老张不喜欢自己。

(6)张三说李四害了自己。

(7)มานะพบมาลีที่ห้องของตัวเอง

马纳在自己的房间遇见玛丽。

(8)มานะพูดว่าเธอเกลียดตัวเอง

马纳说你讨厌自己。

在比较这些复杂句时,我们发现,汉语的反身代词既能在本管辖语域内受到先行语的约束,也可以跨出管辖语域外受到先行语的约束,即可以受到长距离约束。汉语例句(5)理解可能有歧义,“自己”的先行语既可以是“老张”,与老张同指,“自己”在管辖语域(“老张不喜欢自己”)内被约束;但同时“自己”也可以选择“小莫”作为先行语,此时“自己”的回指超出了其管辖语域,称之为“长距离约束”。(6)句中“自己”可以是“李四”,也可以指“张三”。(7)里,“ตัวเอง”回指“马纳”;(8)句中,“ตัวเอง”可以选择“你”作为先行语,也可以选择“马纳”作为先行语。

综上所述,汉泰反身代词在简单句中完全在管辖语域内受约束。在复杂句中,汉语既可以严格遵守约束理论的第一约束原则,在管辖语域内受约束,也可以在管辖语域外受约束。由于泰语语法是定语和状语后置,当“ตัวเอง”做句子的定语,而要把泰语翻译成汉语时,“ตัวเอง”要根据语义来选择照应的先行词。

(二)汉泰语反身代词于管辖语域外受约束特征对比

根据对约束理论和管辖语域的定义,反身代词不可能在管辖语域外受到约束,但我们在实际运用语言中,汉语和泰语都会遇到反例。

1、在简单句中汉泰语反身代词的管辖语域外受约束特征对比

(9)小红的傲慢害了自己。

(10)小莫做事谨慎的态度救了自己。

(11)ความภาคภูมิใจของเขาทำให้เจ็บตัวเอง

他的骄傲害了自己。

(9)里的主语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句中的有生名词“小红”内嵌于一个名词组的领属语位置上;(10)句的“小莫”是句子的主语,但它们都能够约束位于宾语位置的“自己”。这在文献中被称为“次统治约束(sub-command binding,见Tang,1989)”,是反身代词“自己”的长距离约束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11)句子翻译成中文后,“自己”跨过管辖区域受到句子的主语“他”的约束,属于长距离约束,而在泰语原句中,“ตัวเอง”在管辖语域内,受到“เขา”的约束,属于局部约束,而不是长距离约束。这是因为在泰语语法中定语要后置,“他的骄傲”中“他”要放在“骄傲”的后面,所以出现同一个句子,汉语受到长距离约束,而泰语则符合约束原则,在管辖语域内受约束。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汉语反身代词在简单句中可以在管辖语域外寻求先行语,而泰语反身代词在简单句中不能在管辖语域外受约束。

2、在复合句中汉泰语反身代词管辖语域外受约束特征对比

简单句中只出现一个子句,而复杂句中至少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那么汉泰反身代词就会有在管辖语域外寻求先行语的可能。

(12)小强不相信大虎说自己的老婆漂亮。

(13)小陈说小张对自己没有信心。

(14)มานะ รู้ ว่า มาลีรักตัวเอง

马纳知道玛丽爱自己。

(15)มานะ พูดว่า มาลี ไม่ เชื่อตัวเอง

马纳说玛丽不相信自己。

(12)句中的“自己”可以指管辖语域内的“大虎”,也可以指管辖语域外的“小强”,即受到长距离约束。(13)中“自己”受到小句主语“小张”的约束,还可以受到大句子的主语“小陈”的约束。(14)和(15)的“ตัวเอง”可以在管辖语域内受到“玛丽”的约束,也可以寻求管辖语域外的“马纳”作为先行语。

比较上面的句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汉语还是泰语的反身代词都能够在管辖语域受约束,可以在管辖语域外寻求先行语。

二、长距离约束对比

在本章节的第一部分,我们提到了长距离约束,下面我们将对汉语反身代词和泰语反身代词的长距离约束现象进行比较。

例如,在(16)中,“自己”可以回指小句中的主语“大虎”,还可以回指根句主语“小强”:

(16)小强不相信大虎说自己的老婆漂亮。

与此相同,泰语反身代词也能够受到长距离约束。例如在(17)中,小句中的“ตัวเอง”可以回指本小句里的主语“玛丽”,同时也可以回指大句子的主语“马纳”:

(17)มานะพูดว่ามาลี ไม่ เชื่อ ตัวเอง

马纳说玛丽不相信自己。

汉语反身代词“自己”长距离约束的另一种表达是“次统治约束”。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18)他的骄傲害了自己。

(18)中主语的结构复杂,由代词“他”内嵌于一个名词词组的领属语位置上,但是却能够约束位于宾语位置上的“自己”。

我们来看泰语是否存在这样的现象:

(19) ความภาคภูมิใจ ของ เขาทำให้เจ็บตัวเอง

他的骄傲害了自己。

(19)中,“ตัวเอง”在管辖语域内,受到“เขา”的约束,属于局部约束。这是因为在泰语语法中宾语后置,使得泰语反身代词不受到次统治约束。

总之,汉语和泰语反身代词都能够受到长距离约束,汉语反身代词“自己”还能够受到次统治约束,而泰语反身代词的次统治约束则是禁止的。

三、阻塞效应对比

80年代中很多研究反身代词的学者们发现了这一现象,即在反身代词“自己”比较远的名词或代词会受到离反身代词较近的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的阻挡,反身代词则优先选择第一人称代词或第二人称代词作为先行语。这个现象后来在文献中被称为阻塞效应。这个容易理解为可能是因为语用的因素造成的,我们平常说话一般都从说话的一方或者听话的一方来叙述的,很少站在第三者的立场来表达。那当句子里出现第一人称代词或者是第二人称代词的时候,反身代词就会指向说话的一方或是听话的一方。如果这样的话,反身代词选择哪个词作为先行语,则取决于句子的表达功能,而不是句子的结构主次了。例如:

(20)我觉得你对自己没有信心。

(21)小红觉得我对自己没有信心。

当根句主语和反身代词之间被另一个不同人称的名词词组阻断时,长距离约束就会被阻断了。(20)“自己”和主语“我”被第二人称代词“你”隔断,所以“自己”只能受到“你”的约束,不能与“我”同指,长距离约束不成立。(21)“自己”和主语“小红”中间插入了第一人称代词“我”,“自己”只能被“我”约束。泰语中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如:

(22)ผมรู้สึกว่าคุณไม่มี ความเชื่อมั่น ในตัวเอง

我觉得你对自己没有信心。

(23)แดง รู้สึกว่า ผมไม่มีความเชื่อมั่น ในตัวเอง

小红觉得我对自己没有信心。

(22)中离“ตัวเอง”最近的第二人称代词“你”阻挡了句子的主语“我”与“ตัวเอง”的照应关系,“ตัวเอง”只能选择“你”作为先行语。同样(23)的“ตัวเอง”与句子的主语“小红”也被第一人称代词“我”阻挡,而只能受到离其最近的“我”的约束。

那么阻断效应是不是对所有汉泰反身代词句子都适用呢?我们看下面的一组句子:

(24)①我知道我们对自己没有信心。

②你知道你们对自己没有信心。

③他知道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

这组句子的主句主语都是单数,从句主语都是复数,按照阻断效应,主句的单数代词被从句的复数代词阻挡,不能约束反身代词。①和②“自己”与主句主语之间的照应关系被不同人称和不同数量的名词词组人称所阻断了。但是我们看③的“自己”可以与句子的主语“他”同指。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第三人称代词与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不同,它的所指对象比较宽广。“我”肯定是“我们”里面的一员,“你”也肯定是“你们”里的一员,而“他”可以但不一定是“他们”中的一个。泰语反身代词也存在同样的情况:

(25)① ผม รู้ ว่าเรา ไม่มี ความเชื่อมั่น ในตัวเอง

我知道我们对自己没有信心。

② เธอรู้ว่าพวกเธอ ไม่มี ความเชื่อมั่น ในตัวเอง

你知道你们对自己没有信心。

③ เขา รู้ ว่าพวกเขาไม่มี ความเชื่อมั่นในตัวเอง

他知道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

①和②的反身代词“ตัวเอง”跟汉语反身代词“自己”一样,与主句主语的照应关系受到阻挡。但是同样的,③句“ตัวเอง”能够违反阻塞效应,越过“他们”受到“他”的约束,即长距离约束。由此可见,无论是汉语还是泰语,每句话中反身代词具体指哪个人,不能简单地用单复数或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及第三人称代词的语法特征来判断。下面的句子就可以说明阻塞效应是不适用的:

(26)他让我站在自己的旁边。

(27)เขาให้ผมยืนข้างๆตัวเอง

他让我站在自己的旁边。

按照阻塞效应,(26)中的“自己”只能与“我”共指,但是没有人能站在自己的旁边,泰语也是如此。那么在语法上对此的解释是不通的,我们可以从语义和语用现象上对其处理。

四、小结

相似之处:1、汉泰反身代词在管辖语域内受约束时,只有一个合格的先行语,并受其约束;2、无论时汉语反身代词还是泰语的反身代词都能够在管辖语域受约束,还可以在管辖语域外寻求先行语;3、汉语反身代词和泰语反身代词都能够受到长距离约束;4、无论是汉语反身代词还是泰语反身代词,阻塞效应说都不完全适用。不同之处:1、汉语反身代词在简单句中可以在管辖语域外寻求先行语,而泰语反身代词在简单句中不能在管辖语域外受约束;2、汉语反身代词“自己”能够受到次统治约束,而泰语反身代词的次统治约束则是禁止的。

参考文献

[1]程工:《评黄衍语用照应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2]程工:《语言共性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3]徐烈炯:《共性与个性》,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

[4]程工:《生成语法对汉语“自己”一词的研究》,《外国语言学》,1994年第一期。

论文结束语第4篇

关键词:汉语反身代词;最简方案;约束理论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2

一、引言

英语中只有一类反身代词,即pronoun + self,如:“myself, himself, ourselves”等;而汉语反身代词则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复合反身代词,即代词+自己,如“我自己,他自己,我们自己”等,另一类是简单反身代词“自 己"。一般认为汉语的复合反身代词对应着英语反身代词,这可由Chomsky的约束理论来解释。当前争论的焦点主要在对简单反身代词“自己”的理解上。汉 语“自己”在约束、分布和用法上与英语等西方语言中的反身代词有很多不同之处。本文将运用Chomsky的约束理论,对汉语反身代词在约束、分布和用法方 面进行分析。

二、理论依据

按照Chomsky的约束理论,语言里显性的名词性成分可以按照应性和代词性两组特征分成照应语、代词和指称语三类。照应语包括反身代词和相 互代词,代词就是传统语法中的普通代词,指称语包括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它们受以下三条原则的约束:一是照应语必须在本管辖语域内受到约束;二是代词必须 在本管辖语域内自由;三是指称语是自由的。所谓“约束”是指受主宾语这样的主目(argument)成分统治并与之有相同的指称,这样的约束是主目约束 (A-binding),起约束某个词语作用的成分叫“先行词”。“自由”是指不同的指称。三条约束原则的表述用到生成语法中常用的两个结构关系,即地位 高低和区域内外。词语在结构中的位置高低可以用树形图显示。句法研究中常通过统领(c—command)关系来区分高低,如下图所示:

A

/\

B C

/ \ / \

D EF G

图中节点B统领C以及从属于C的F、G,节点C统领B及D、E。D和E互相统领,F和G互相统领。反身代词缺乏独立性,所以只能处于较低的位 置,受其先行语统领。如果反身代词与先行语处于同一句子中,往往是前者占宾语位置,后者占主语位置,不可倒置。当一个句子套在另一个句子中时,内层的小句 构成局部性区域。有些语法关系只能限制在局部区域内,不能越出范围涉及外层大句中的成分。反身代词及其先行语的关系限制在内层区域,例如 “Bill knows John hates himself”中“himself”只能以“John”为先行语,而不能以外层中的成分“Bill”为先行语。Chomsky把内层的区域称为管辖语域 (governing category),管辖区语域又常称作“局部区域”(local domain),它是由某个名词短语、它的管辖词和一个可通入的主语(accessible subject)构成的一个最小语类。

某些语言中有这样一种成分:它们没有独立的指称,需要从句中的另一个成分身上获得指称,但它们不仅能照应本管辖语域内的某个成分,还可以跨过 自身所在的小句和名词短语受到约束,这样的成分被叫做“长距离反身代词”(long-distance reflexive),其主要表现特征为:长距离反身代词的先行语可以越出反身代词所处的局部范围,在形态上属于简单形式反身代词,倾向于把句中的主语当 作先行语,并与代词无互补性。

三、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基本语法特性

(一) 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约束特性

1、长距离约束。同英语反身代词不同,汉语中的“自己”可以受到长距离约束,而不仅仅拘泥于自己所在的管辖语域。例如,在“王明说李磊不喜欢 自己”一句中的“自己”不仅可以受到本小句的主语“李磊”的约束,而且还可以受到更上层的根句主语“王明”的约束。与此相反,英语反身代词则是“局部 的”。例如,在“Jim said that Lily is confident of herself/himself”中,内嵌小句里的“herself”可以回指本小句的主语Lily,而“himself”则不能用于照应本小句之外的根 句主语Jim。“自己”的长距离约束还有一个重要的表现方式,即“次统治约束(sub-command binding)”。所谓次统治约束指的是下面反映出来的现象:

“李磊的高傲害了自己”句中的主语是复杂的结构,却能约束处于宾语位置上的“自己”。在英语里,次统治约束是受到严格禁止的,只能用相应的代 词,而不能用反身代词,如“Jim’s pride hurt him/(×)himself”。可见,与英语中的反身代词相比,“自己”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能受到包括次统治约束在内的长距离约束,这也是汉语“自己” 的约束特性。

2、主语导向性。很早人们就注意到能够约束“自己”的词一般是主语,而宾语一般不能约束“自己”,这就是所谓的“主语导向性”。例如,在句子 “王明跟李磊谈了自己”、“ 王明告诉李磊自己做得好”中,“自己”都只能指称主语“王明”,而不能照应宾语“李磊”。英语反身代词则可以受宾语的约束。例如,“We expected Jim to love himself.”中的宾语“Jim”就可以约束“himself”。

(二)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分布特征

汉语“自己”在分布上与英语反身代词有所不同,即“自己”的分布极为自由,可以是汉语中名词短语能够出现的所有位置,包括主语、宾语、名词短 语的领属语、附加语等。如:(1)作主语:小王说自己错了;(2)作宾语:小王很喜欢自己;(3)作领属语:小王喜欢自己的书;(4)作附加语:小王打算 自己去去北京。相比之下,英语反身代词在分布上受到的限制要严格得多,表现在它们不能出现时态句的主语和名词短语领属语的位置上。如“Jim said himself was wrong”与“Jim likes himself's books”都是不满足英语语法要求的。

(三)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用法特征

汉语“自己”的用法主要有三种:(1)照应用法:用于回指某个先行词;(2)强调用法:用于强调或对比等;(3)泛指用法:用于表达某个带普 遍性的事实或信念,如“自己挣钱自己花”。英语反身代词也同时有照应和强调两种用法,然而却没有泛指用法。表示泛指用法的词语,如英语里的“one”是代 词的一个子类,并可以约束反身代词,如“One should believe in oneself”。总之,汉语“自己”的泛指用法是英语等语言里的反身代词所不具备的。

四、以《围城》中有反身代词的句子为例分析其翻译

(一)“还不够神秘么?当然我们不知世事的女孩子,莫测高深。方先生的口才我早知道,对自己所作所为一定有很满意中听的解释。大不了,方先生 只要说:‘我没有借口,我无法解释,’人家准会原凉。对不对?”——“You don’t think you’re mysterious? Of course, to naive girls like myself, you’re inscrutable. I’ve known about your gift of gab for some time. You undoubtedly have a very convincing explanation for everything you’ve done. At the least, you’ll just say, “I have no excuse and no way to explain,” and people will certainly forgive you. Isn’t that so?”

分析:这段话是说话人对听话人方先生说的,所以把第二句的后半句补充完整就是“你对自己所作所为一定有很满意中听的解释”, 因为这段话的听话人是方先生,所以句子中的“自己”是指“方先生”,在翻译成英文时就是“you”。

(二)“她怎样讲?”鸿渐嗫嚅说。他相信苏文纨一定添油加醋,说自己引诱她、吻她,准备据实反驳。——“What did she say about it?” he managed to ask. He was sure Su Wen-wan had exaggerated everything, saying he had lured her and kissed her, and he was prepared to counter lies with facts.

分析:第二句的后半句简略为“他相信苏文纨说自己引诱她、吻她”,句子中的自己是指鸿渐,即主语“他”,所以翻译成“he”。

(三)柔嘉也声明过,她不会在大家庭里做媳妇的,暂时两人各住在自己家里,一面找房子。——Jou-chia had also made it clear that she would not be a daughter-in-law in a big family, so for the time bEing they would just have to stay in thEIr own homes while they looked for rooms.

分析:将后半句简略为“两人住在自己家里”,这里的“自己”是指“两人”即“他们”,其后面有名词“家”,表所属关系,即“他们自己的家里”,所以翻译成“their own homes”。

上述三例均反映了在具体的语境中,将汉语译成英语时,对反身代词应进行灵活处理,要针对具体语境中的逻辑关系并考虑英汉互译时不同语言的语法要求,这样才能较为准确地处理翻译中的问题,而不至于简单地进行一一对应的傻瓜式翻译。

五、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汉语“自己”比英语反身代词自由得多,除了有照应和强调的作用外,还可用来泛指,相当于英语中表泛指的“one”或 “man”;此外,汉语“自己”可以受到长距离约束,而英语的反身代词却不能这样。因此,汉语中的“自己”的确有与英语中的反身代词不同的特性,我们在使 用时应注意它的特殊用法。

参考文献

[1]Chomsky,N.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M].Dordrecht:Foris,1981.

[2]Chomsky,N.The Minimalist Program [M].Cambridge,MA:MIT Press,1995.

论文结束语第5篇

关键词:“的”字 关系结构 生成过程 统一分析

1.引言

汉语中的关系结构可以分为有中心语的关系结构(本文称之为一般关系结构headed relative construction,如1a)和无中心语的关系结构(本文称之为自由关系结构headless or free relative construction)两大类,而无中心语的关系结构又可以分为两小类,即光杆“的”关系结构(’bare de’construction,如1b)和“什么…什么”结构(’wh……wh’construction,如1c)[1]。本文主要讨论两种带“的”字关系结构:一般关系结构和光杆“的”关系结构,如(1a,b)。

(1)a.我买的书

b.我煮的他喜欢。

c.我煮什么他吃什么。

迄今为止,针对关系结构的生成有两种分析法:嫁接分析法(Adjunction Analysis)和提升分析法(Raising Analysis)。本文采用后一种分析法。

2.生成

本节采用提升分析法对两种带“的”字关系结构的生成过程(derivation process)进行分析并试图得到一种统一的分析。

2.1一般关系结构的生成

现有采用提升法[2][3][4][5][6][7][8][9][10]分析的文献将一般关系结构中的“的”字分析为关系结构(relative construction)中心语D0而非关系分句(relative clause)的中心语C0,如Simpson(2001)[11]。但Simpson无法统一分析包含指示代词的两种关系结构的生成,即[关系从句+指示代词+名词]和[指示代词+关系从句+名词]两种语序。Simpson将第一种语序的生成分析为D0“的①”选择一个焦点投射[FocP],而指示代词语束②则处于[Spec FocP]位置,见(2a)。如果根据他的分析,在第二种语序的生成过程中D0“的”选择一个CP无需选择[FocP],同时在整个关系结构DP上嫁接另外一个DP,指示代词语束则位于这个更高的DP的Spec位置,见(2b)。

这种分析法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将两种线性结构作统一的分析。那么像带“的”字关系结构,句法结构相似,语法功能相同,两者在相同语境中可以自由互换,这些语言现象是否表明了可以用同一种分析方法对上述两种带“的”字关系结构的生成进行统一的分析呢?

本文在Simpson的基础上,尝试将(2a)、(2b)作如下分析:

(3b)框中的部分和(3a)基本相同,两者的区别仅在于关系中心语(relative head)的实现形式:(3a)中由((指示代词+名词]来实现而(3b)中则由名词来实现。从统一分析的角度看,(3)比(2)要进了一步。但(3b)存在两个问题:如何定性“书”和怎样解释嫁接指示代词语束的动因。显然(3)中的尝试虽然实现了统一的分析,但却无法解释该句法操作的动因,而无法确定关系中心语的性质,这种先天的缺陷是无法弥补的,因此必须舍弃。

在(3)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考察了三种线性结构:[关系从句+指示代词+名词]、[指示代词+关系从句+名词]和[关系从句+名词],提出了(4)中的统一分析。

这种统一分析将((关系从句+指示代词+名词](4a)作为基础式,[指示代词+关系从句+名词](4b)是在生成(4a)的基础上再提升指示代词语束到[SpecDP]位置而生成的,而[关系从句+名词](4c)与(4a)的唯一不同在于关系中心语DP中的D0的实现形式:(4a)中由指示代词语束来实现而(4c)中由空语类③来实现。这种分析的优势在于明确地定义了关系中心语的DP性质,在三种结构中都由D0性质成分和名词“书”构成。如(4b)中的提升指示代词语束的操作的动因是强调,这样就得到了对句法操作动因的解释。

2.2光杆“的”关系结构的生成

本文注意到汉语中存在三种光杆“的”关系结构:[关系从句+的]、[关系从句+指示代词+的]和[指示代词+关系从句+的]。下面分别分析这三种结构的生成情况。

本文认为(5a)中的关系中心语DP由空语类pro独自承担,而(5b)和(5c)中的关系中心语DP则由指示代词和名词性空语类eNP实现。对比一般关系结构(4)和光杆“的”关系结构(5)的生成过程,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相似对:(4a)对应(5b),(4b)对应(5c)。值得注意的是,(4c)并不对应(5a)。(4c)中的关系中心语DP由空语类tD和名词“书”构成,而(5a)中的关系中心语则由DP性质的空语类pro独自担当。

至此,我们统一了两类带“的”字的关系结构的生成过程。

3.结语

本文详细讨论了汉语带“的”字关系结构的生成,根据提升分析法统一分析了汉语中所有带“的”字关系结构的生成,即首先关系中心语DP提升到[SpecCP]位置,然后整个关系从句IP提升到[SpecDP]位置。而关系结构首的指示代词语束则是从关系中心语DP内部的D0位置提升得到的。

注释:

①本文论述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将功能性成分“的”看作汉语中一类特殊的D, 即纯粹功能性而无语义内容的一类D 成分.

②本文将[指示代词+数词+量词]或者[指示代词+量词]语束简称指示代词语束。为了论述的方便,本文将此类语束简单地看作D 成分,而不考虑其内部的详细情况.

③本文将此类D 性质的空语类表示为t .

参考文献:

[1]Wen,B.-L.1996.“The Syntax of English and Chinese Free Relatives”.Ph.D Dissertation,GDUFS.

[2]Scatcher,P.1973.“Focus and Relativization”.Language 49,19-46.

[3]Vergnaud,J.-R.1974.“French Relative Clause”.Ph.D.Dissertation,MIT.

[4]Szabolcsi,A.1983.“The possessor that ran away from home”.The Linguistic Review 3.

[5]Szabolcsi,A.1987.“Functional Categories in the Noun Phrase”.In I.Kenesei(ed.)AppRoaches to Hungarian,vol.2.University of Budapest.

[6]Abney,S.P.1987.“The English Noun Phrase in its Sentential Aspect”.Ph.D.thesis,MIT,CambridgeMA.

[7]Kayne,R.1994.“The Antisymmetry of Syntax”.Cambridge:MIT Press.

[8]Bianchi,V.1999.“Consequences of Antisymmetry-Headed Relative Clauses”.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

[9]Bianchi,V.2000.“The Raising Analysis of Relative Clauses:a Reply to Borsley”.Linguistic Inquiry 31,123-140.

[10]Borsley,R.D.1997.“Relative Clause and the Theory of Phrase Structure”.Linguistic Inquiry 28:629-647.

[11]Simpson,A.2001.“Definiteness Agreement and the Chinese DP”.Ms.SOAS,University of London.

论文结束语第6篇

关键词:几何约束关系; 约束求解; 谓词语句; 构造语句; 三角列

中图分类号:TP1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63(2013)06-0088-04

几何定理机器证明已有数十年的探索与发展,针对结论产生的可读证明也日渐成熟,但人们对证明过程的分析与理解还是要依托借助于几何图形,而在分析几何图形时,仍然需要经常拖动图形中的某些点,然后查看图形的相应变化。因此,如何根据用户输入的已知条件生成动态几何图形,是几何定理机器证明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而几何图形是由几何元素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约束关系所组成的,图形的生成过程就是确定几何元素及其约束关系的过程,而且在图形动态变化时,还需要保持几何元素之间的约束关系依然成立,在本质上这是一个约束求解的过程[1]。

1传统的几何约束求解方法

使用传统的几何约束求解算法在解答图形问题时,首先要根据给出的已知几何信息,确定某点P后,遍历和点P相关的所有其他点P1,再依据相应的几何约束关系生成或更新P1的状态。然后,对点P1进行类似的操作,如此不断持续,直到所有点都得到生成或点的状态均实现了更新。该方法的原理比较简单,但算法却需要进行多次的遍历比较,使得效率不是很高。同时由于传统算法未能对几何约束关系采取统一的表示方法,因此很难保证图形的正确性及完整性,并且对于许多图形的退化条件也未能给出正确的结果[1]。

使用代数方程来处理几何图形的约束关系在1948年Tarski就提出了,但由于该方法效率低,并未获得实际的应用。1977年,吴方法的出现在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吴方法通过引进坐标系,将几何定理的前提条件(几何约束)统一表示为代数方程的形式,定理的证明就等价于条件的代数方程能否推出结论的代数方程,实验证明吴方法的证明效率是比较高的[2]。但吴方法主要适用于定理的判定,并不适用于定理的可读证明,如果用吴方法去直接求解几何图形,则可能会导致求解结果和用户所预期的结果相差甚远,本文即试图寻求一种高效的动态图形生成算法。

2算法思想

受吴方法的启示,本文将几何图形中的约束关系统一表示为代数方程组的形式,通过对代数方程组的化简、求解来生成图形。在将几何定理的约束条件转化为代数方程的过程中,一个关键步骤就是给定理中的点设定坐标参数。从理论上来说,点的坐标参数的任意性并不影响定理的有效性。然而参数选择不当,很容易产生一个高度耦合的代数方程组,对这样的代数方程组进行化简和求解的复杂度也相应会增加很多。事实上,大部分的几何定理都是构造型的(可以使用直尺和圆规作图生成的),因此,可以将儿何定理转化成构造形状表示,使每条构造语句只引进一个新的点,并根据该构造顺序依次给点的坐标参数赋值,由此得到一个依赖关系相对比较简单的多项式方程组,再将该方程组局部消解为三角序列的形式,对该三角序列求解就可以快速地实现图形的计算和变换。

3几何命题的表示形式

3.1构造形式

因此,一个构造型几何命题可以表示为GS = (C1,C2…Ck,G)。 这里的每条构图语Ci(i=1…k) 都分别引入一个新的点,且当i>j时,构图语句Ci中所有参数U都由之前的构图语句Cj引进,G是命题结论。

例如:西门松定理(令点D是ABC的外接圆(o)上的任意一点,从D点作三条垂线到三角形三条边BC,AC和AB,分别交于E、F和G三个点,证明E、F和G三点共线。)的构造形式如下:

3.2谓词形式

构造型几何命题对于描述几何定理的作图过程与定理的证明都很方便,但在命题输入时,构造语句更多地是注重点的顺序,而与用户平时看到的“由假设推得结论”的过程并不相符。因此,人们更习惯输入前提条件所代表的是几何图形中各元素间的约束关系,并且一般都是以谓词语句的形式表示的。谓词形式由点的构造序列、假设条件和结论构成,几何约束关系由谓词表示[4]。

一个谓词型的几何命题可以表述为WS=(Pts,Ps,G)。其中,Pts是命题中的点的序列;Ps是代表命题中各元素间约束关系的谓词语句;G是命题的结论。

谓词语句在描述几何命题时能够更为直观地反映命题的前提条件,但点的构造并不严格,若转化成代数方程组,则对该方程组的求解就会比较复杂,因此,需要将用户输入的谓词形式转换为构造形式。

3.3几何命题的谓词形式到构造形式的转化算法

根据谓词语句中点的序列Pts,可以将几何命题的谓词形式转化成构造形式,转化算法如下:

(1)从Pts列表中选择最后的点X(如果Pts为空,则退出),将点X从Pts中移除。

(2)从Ps中选取所有和X相关的谓词。由于每个点至多有两个参数,因此和该点相关的谓词可能有0,1或2个,若超过两个,则认为该点是过约束的,定理无法构造,算法结束。

(a)如果和点X相关的谓词个数为0,则该点是一个自由点,生成构造语句(Point p);

(b)如果和点X相关的谓词个数为1,则该点是一个半自由点,生成相应的构造语句;

(c)如果和点X相关的谓词个数为2,则该点是一个约束点,生成相应的构造语句。

(3)将Ps中所有和点X相关的谓词都删除,返回步骤(1)。

通过上述算法,当Pts为空时,就可以逐步得到与命题相关的构造语句。

4动态几何图形的生成

将几何命题的约束条件表示为构造形式后,即可使用改进的几何约束算法将几何命题转化为代数方程组,并对代数方程组进行化简求解,最终生成动态几何图形。算法步骤如下:

(1)给几何命题中的点分配坐标参数

本算法中的几何命题采用以点为基础的表示方法,因此只需要关注几何定理中点的参数即可。在笛卡尔坐标下,每个点包含x和y两个参数。 由于构造型几何命题中的点是逐步引进的,每个构造语句只引进了一个新点,且构造的新点只和之前所构造的点彼此相关。因此,如果根据构造语句中点引进的顺序依次给点的坐标分配参数,那么这个点的坐标参数将只依赖于在该点之前己经构造出来的点的参数,由此产生的多项式方程组中的参数依赖关系将会变得相对简单[5]。令几何定理中点的构造序列为{P1,P2,…,Pi},则分配参数的方式为:Pi =(x2i-1, x2i)

其中,x2i-1 ,x2i对应点Pi的坐标参数x,y,对于这些参数变元,还需要给其规定顺序,假定当且仅当i

(2)将几何命题的约束条件转化为代数方程组

几何命题的谓词语句都可以使用代数方程来表示,如点A(x1,x2),B(x3,x4),C(x5,x6)共线的谓词语句为(OnLine A B C),该语句转换成代数方程的表示形式为(x6-x2)*(x3-x1)-(x5-x1)*(x4-x2)= 0。

在几何命题的构造语句中,除自由点外,每条构造语句都是由一条或者两条谓词语句产生的,而构造语句的代数方程就是该语句所对应的谓词语句的代数方程。若构造的点是半自由点,则对应一个多项式方程,该方程引进两个新参数,其它参数在这两个参数之前引进;若构造的点是约束点,则对应两个多项式方程,且引进两个新参数。

令定理的前提条件所对应的多项式集合为HS,不失一般性,总是有:

(3)将代数方程组化简为三角列形式

将一般的代数多项式方程组化简为三角列形式,类似于将一个矩阵转化成下三角形或者上三角形,该过程并不容易。本算法根据构造语句中点引进的顺序依次给点的坐标赋值,由此产生的多项式方程组中的参数依赖关系则变得相对简单,多项式方程组的耦合度也大大降低,对其化简就会相对容易。

对于一个半自由点对应的多项式方程,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参数当作自由变元,另一个参数则由当前的方程引进,因此这个方程不需要化简就可以直接求解。而关于一个约束点对应两个多项式方程,则只需要消掉其中一个方程当中的一个参数即可直接求解。因此,构造型几何命题的多项式方程组的三角化就可以局部分块进行。令点P的坐标参数为(xi, xi+1),在这里只需要考虑点P是一个约束点的情况,令点P的构造语句所对应的代数方程组是:

在三角列中每个多项式方程只引进一个新的参数。

(4)对三角形式的代数方程组进行顺序求解,得到当前图形的最新状态。

在CS中,自由变元u1,…,ud对应图形中的自由点,各变元的值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当u1,…,ud的值被确定以后,剩下的变元x1,…,x2r就可以根据三角化以后的方程组依次求解。此时如果拖动鼠标,使得一个或者多个自由变元u1,…,ud的值发生变化,那么x1,…,x2r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由此即可计算得到图形中所有的点坐标。该方法使得图形的基本约束关系始终成立,而且也可以得到满意的动态效果。

5算法分析

利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图形的约束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其增强了几何作图的能力。通过在几何定理机器证明平台中大量的例子证明,该算法避免了传统约束求解方法的许多问题,且具有如下优点:

(1)求解效率高

本算法中生成的代数方程组是逐步引进坐标点的,且最后三角化的方程组是依次求解的,如此,方程的求解效率就非常高,图形生成的速度也十分快。

(2)约束求解的过程稳定

本算法中构造语句是基于点的,几何命题可以通过代数方程直接利用求根根式计算得到,因此求解过程非常稳定,且随意拖动图形中的某个点时,不会产生跳跃现象。

(3)可以构造出几何图形的多种可能情况

在对代数方程组求解的过程中,对于四次以及四次以下的代数方程可以直接运用求根根式得到方程所有的解。因此,可以构造出几何图形的所有可能情况。

(4)重合点的自动发现和去除

在几何作图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产生重合点的情况。所谓重合点,就是指一个新作出的点实际上己经被先前的构造过程产生了。在本算法中能够将几何定理的前提条件都转化成三角形式的代数方程组,且每当一个新的点构造出来的时候,可首先使用数值检测方法,检查这个点的坐标是否和先前己经构造的某个点重合[6],如果两者的坐标在某个误差范围之内,即可判定为重合点,去除该点。

当然本算法也存在不足之处,在用户输入的几何命题前提条件时, 必须要输入点的序列, 这就要求用户首先对几何图形要有清楚的认识,且命题中涉及到构造特定长度的线段,或特定值的角度,或包含不等式时,使用该方法就存在困难,这也是今后该研究要努力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岩.几何约束求解的偶图分解法[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8:46-55.

[2]吴文俊.初等几何判定问题与机械化证明[J].中国科学,1977,(6)50-56.

[3]林强, 高小山. 基于几何约束求解的完备方法[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2007,(7)23-26.

[4]李洪波.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新探索[D].北京:北京大学,1994:23-41.

论文结束语第7篇

关键词:汉语反身代词 最简方案 特征核查

众所周知,汉语反身代词可以分为两大类:复合反身代词,例如:“我自己”、“他自己”和简单反身代词“自己”。在句法学的领域里,汉语简单反身代词已经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自从1983年乔姆斯基的约束理论问世以来,汉语简单反身代词已经渐渐地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跟英语对应物相比,汉语简单反身代词跟英语反身代词既有相同点,又有其自己所独有的特征。最近几十年里,许多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对汉语简单反身代词的特性作了解释。虽然他们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我们对汉语简单反身代词约束特征的理解,它们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存在着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

本着Reinhart和Reuland(1993)的理念,本文试图在乔姆斯基的最简方案的框架下,用核查理论来解释汉语简单反身代词“自己”的独特性。根据Reinhart和Reuland对反身谓语所作的定义:如果一个谓语至少有两个主目都共指,那么该谓语就是反身谓语,在Griffin的研究的启示下,本文认为一个句子中只要存在着反身代词,句中的谓语动词将被赋予[+反身代词性]的特性,而且反身谓语的这一反身性必须得到反身代词的核查,这就需要反身代词在逻辑层面上移位至谓语动词的标志语位置,也就是主语基础生成的位置,对谓语和主语的特征进行核查。为更好地解释汉语反身代词的特性,本文假设汉语的专有名词本身不存在人称特征,“自己”可以被赋予人称特征也可以不被赋予该特征。

一、汉语反身代词的长距离约束

作为乔姆斯基约束理论三原则:A:照应语在其管辖语域内必须受到约束;B:代名语在其管辖语域内必须是自由的;C:指称语必须是自由的其中之一。A原则的提出引起极大的轰动,全世界的学者都争先恐后地利用这一理论对不同语言的照应语的约束现象进行解释以证明该原则的正确性,汉语也不例外,也是诸多学者研究的对象,而且成为了大家争论的重心:和英语反身代词不同,汉语反身代词“自己”可以跨越它的管辖域到上层句中寻求它的先行语。

例如:张三i认为李四j知道王五k喜欢自己i/j/k。

如果根据约束理论A原则,“自己”只能指代小句主语“王五”。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在该句中,“自己”可以指称三主语“张三”、“李四”、“王五”中的任何一个。很显然,这一点违背了约束原则A,鉴于这一点,许多学者都在约束管辖理论的框架下用不同的方法对汉语反身代词的这一特性作出了解释。这里本人也试着用新的方法对这一特性做一解释。

根据前面所提到的,该句中存在反身代词“自己”,因此句中的谓语动词将被赋予反身代词性,而且这一特性必须得到核查。为对动词的这一反身代词性进行核查,反身代词“自己”必须在逻辑层面移位至谓语动词的标志语位置对动词的反身代词性进行核查。上面我们曾假设:“自己”本身可以不被赋予人称特征,局部主语“王五”因为是专有名词也没有人称特征,“自己”移位至谓语动词的标志语位置将不再受一致特征核查的局域限制。因此,移位后的反身代词“自己”和局部主语“王五”都将是反身谓语的标志语,“王五”可以充当“自己”的先行词。此外,非局域主语“张三”和“李四”同样是专有名词,也不存在人称特征,因此为核查动词“认为”、“知道”的反身代词性,“自己”的进一步上层移位也不再受到一致特征核查的局域限制。当“自己”移位至谓语“知道”的标志语位置时,“自己”和局部主语“李四”都将是“知道”的标志语,根据标志语-中心语一致原则,“李四”也可以充当“自己”的先行语,同样的主句主语“张三”也可以是“自己”的先行语。由此,“自己”可以有多个先行语,可以受到长距离约束。

二、阻断效应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自己”都可以有长距离约束,在有些句子中,“自己”的长距离约束将会被阻断。例如:张三i认为你j知道李四k喜欢自己*i/*j/k。

在该句中,“自己”只能和内嵌句主语“李四”同指,却不能指称其他两个主语“张三”和“你”。利用我们上文中新提出的方法,这一问题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解决。因句中存在反身代词,句中的谓语动词都将被赋予反身代词性,这就需要反身代词进行逻辑层面上的移位以对反身谓语动词的反身代词性进行核查。由于“自己”和内嵌句主语“李四”都不存在形式上的人称特征,当“自己”首先移位至最内部的内嵌句谓语动词的标志语位置时,它不会受到一致特征核查的局域限制。这样“自己”和“李四”都可以是内嵌句谓语动词“喜欢”的标志语,根据标志语-中心语特征一致原则,“李四”可以充当“自己”的先行语。

然而,“自己”的进一步向上层小句的移位却受到了限制,长距离约束遭到了阻断。这是因为根据标志语-中心语特征一致原则,上层小句主语“你”和谓语“知道”都被赋予了第二人称特征,而“自己”本身却没有形式上的人称特征,因此“自己”跟上层小句主语“你”和谓语动词“知道”在人称特征上不一致,向上层小句谓语动词的标志语位置进一步提升“自己”将以失败告终,特征一致核查也将失败。

在前面我们也提到过“自己”本身也可以被赋予形式上的人称特征。在本句中如果“自己”被赋予第二人称特征,它将和上层小句的主语和谓语动词在人称特征上保持一致,当它直接提升到上层小句谓语动词“知道”的标志语位置时,上层小句主语“你”可以充当“自己”的先行语。然而,“自己”如果被赋予形式上的第二人称人称特征,最内部的内嵌句局部一致特征核查将不成功。因为,如果“自己”被赋予形式上的第二人称人称特征,根据贪婪原则和最近连接条件的要求,它必须首先移位到最内部内嵌句谓语动词的标志语位置进行特征核查。然而,最内部内嵌句的主语和谓语动词不存在形式上的人称特征,“自己”和内嵌句主语和谓语动词人称特征不一致,局部的特征一致核查失败。因此,“自己”本身不能进一步进行上层移位。

三、次统领主语的约束和阻断效应

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只指称有生命的名词短语,无生命的名词短语不能充当“自己”的先行语。正如Tang(1989)和Huang&Tang(1991)所指出的那样,“自己”的先行语不用成分统领“自己”,如果该先行语包含于无生命主语中并且在先行语和“自己”之间不存在有着不同人称特征的有生命主语。

例如:张三的骄傲害了自己。

句中出现了反身代词“自己”,根据我们的方法,谓语动词将被赋予反身代词性特征,这一特征要求反身代词“自己”在逻辑层面上移位到谓语动词的标志语位置对动词的这一反身代词性进行特征核查。如果是这样的话,移位后的反身代词“自己”和主语都可以是谓语动词的标志语。根据上面所说的,“自己”只能指称有生命的名词短语,在该句中“自己”必须在主语中寻求有生命的名词短语“张三”来充当自己的先行语。根据我们上面所作的假设,“自己”本身可以不被赋予任何人称特征,作为次统领主语的专有名词“张三”也不存在人称特征,这样就符合了特征一致核查的需要,次统领主语“张三”可以充当反身代词“自己”的先行语。

用我们所提出的新方法,次统领主语和内嵌句中的反身代词“自己”的关系已可以轻松地得以解释。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例如:张三i的信j表明李四 害了自己 。

为了核查内嵌句谓语动词的反身代词性,反身代词“自己”首先必须移位到局部谓语动词的标志语位置。为满足局部特征核查的要求,在该位置“自己”也将对局部主语“李四”进行特征核查。根据我们的假设,“自己”和局部主语“李四”都不存在形式上的人称特征,因此,“自己”的移位不会受到局域限制。这样一来,局部主语“李四”和反身代词“自己”都可以做局部谓语动词“害了”的标志语,“李四”可以充当“自己”的先行语。

主句谓语动词“表明”由于句中反身代词“自己”的存在也被赋予了反身代词性,因此反身代词“自己”必须进一步上移到主句谓语动词标志语的位置对谓语动词的这一反身代词性进行核查。由于“自己”和局部主语“李四”都不存在形式上的人称特征,“自己”的进一步提升不会违反局部特征核查的要求。根据上面的分析,移位后“自己”和次统领主语“张三”都可以是主句谓语动词的标志语,“张三”可以做“自己”的先行语。

和该例句相反,下句中的局部主语阻断了反身代词“自己”的长距离约束,使次统领主语不能充当反身代词的“自己”的先行语。

张三i的信表明你 害了自己 。

按照我们所作的假设,“自己”可以被赋予人称特征也可以不被赋予人称特征。如果“自己”被赋予第二人称人称特征,局部特征核查的要求可以得以满足。但是如果来核查主句谓语动词的反身代词性和主句主语的特征的话,“自己”进一步向上层移位将受到阻挡。因为“自己”被赋予了第二人称人称特征,而次统领主语“张三”却没有形式上的人称特征,这就使得主句的特征核查失败。另一方面,按照另一种假设,如果反身代词“自己”没有被赋予人称特征,并直接上移到主句谓语动词的标志语位置进行特征核查,这将违反了最近连接条件,也从而使得特征核检失败。因此,只有局部主语可以充当反身代词“自己”的先行语。

四、汉语复合反身代词的约束特征

众所周知,汉语复合反身代词在约束特征上跟英语反身代词非常相像,因为它们都遵从约束理论的A原则。根据我们所提出的方案,句中如果存在反身代词的成分,句中的谓语动词就会被赋予反身代词性特征,这一特征需要反身代词在逻辑层面上移位至谓语动词的标志语位置来进行特征核查。这样的话,句中的主语和反身代词都可以做谓语动词的标志语,主语就成了反身代词潜在的可能的先行语。因为复合反身代词本身已经被赋予了人称特征,如果主语的人称特征和反身代词的人称特征吻合的话,该主语就可以充当反身代词的先行语。否则就不能。

例如:*我喜欢她自己。

反身代词“她自己”本身就带有第三人称人称特征,为核查谓语动词的反身代词性,“她自己”移位至谓语动词的标志语位置,这时主语“我”和反身代词“她自己”都是谓语动词的标志语,“我”是反身代词的可能的先行语,然而主语“我”本身带有第一人称人称特征,根据标志语-中心语特征一致原则,“喜欢”也将被赋予第一人称人称特征,这样的话,反身代词与谓语动词和主语的特征核查失败,主语“我”不能充当反身代词的先行语,因此该句是不合乎语法的。

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汉语反身代词的长距离约束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都是反身谓语动词特征核查域内形式人称特征不出现和出现的结果。如果出现形式上的人称特征,反身代词的长距离约束就会被阻断,如果不出现,汉语反身代词的长距离约束就有可能。

参考书目:

[1]Chomsky,Noam.1981.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Foris Publications,Dordrecht.

[2]Chomsky,Noam.1986.Barriers.Cambridge,MA:MIT Press.

[3]Griffin,William Earl.Chinese reflexives:a feature checking approach.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12 July 2003 .

[4]Reinhart,Tanya.and Reuland,Eric.1993.Reflexivivity.Linguistic Inquiry 24,657-720.

[5]胡建华.汉语长距离反身代词化的句法研究[J].当代语言学,1998,(3).

[6]吴庚堂.特征的可解读性与核查[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3).

论文结束语第8篇

千歌万曲是我们全体人民对党的祝福,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七一文艺晚会结束语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七一文艺晚会结束语(男)无论多少优美的歌曲,也唱不够我们对党的爱!

(女)不管多么绚丽的诗行,也诉不尽我们对党的情!

(男)千言万语是我们全体人民对党的心声,

(女)千歌万曲是我们全体人民对党的祝福。

(男)今天我们激情澎湃,豪情满怀。

(女)愿伟大的党,更加光辉灿烂,愿伟大的祖国再铸辉煌。

(女) 庆祝“建党_周年”文艺演出到此结束,祝来宾朋友们身体健康,阖家幸福!谢谢大家,再见!

七一文艺晚会闭幕词男:美好的时光总觉短暂 (背景音乐《同一首歌》同进)

女:欢聚的时刻总是难忘

男:难忘这动人的旋律

女:难忘这美好的时光

男:让我们在祝福中结束今天的演出

女:让我们在祈盼里迎接明日的曙光

男:衷心地祝愿星缘之梦前程似锦、蒸蒸日上!

女:衷心地祝愿来参加晚会的朋友们合家幸福、身体健康!

男:我们的演出到此结束

女:朋友们,再见!

男: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