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抗生素调查报告

抗生素调查报告赏析八篇

时间:2022-03-29 04:27:31

抗生素调查报告

抗生素调查报告第1篇

[关键词]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调查

[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9(b)-093-02

感染性疾病仍是临床上重要的常见病,患者遍布临床各科。自抗生素发现以来,为人类治疗疾病、控制感染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临床上滥用抗生素现象普遍存在,这个问题已日益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关注。为此,对我院2007年出院病历进行住院期间使用抗生素随机抽样调查,现将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以回顾方式选自2007年1~12月份出院患者为调查对象,随机抽样调查366份病历,按事先设计好的调查表逐项登记患者住院期间使用抗菌药物情况,给予归纳总结。

2结果

2.1抗菌素使用情况

2007年l~12月份366例出院患者中,有309例临床使用抗菌素(外用抗菌素未作统计),使用率84.4%,其中一联用药85例,占27.5%,二联用药176例,占57.0%,三联及三联以上用药48例,占15.50%。眼、五官科、妇产科以一、二联用药为主,无三联以上用药。内一科、外二科、外三科、肿瘤科三联及三联以上用药较多,约占使用抗菌素25%,全院各科使用抗菌素情况见表1。

2.2抗菌素种类及使用时间

本组调查,临床使用抗菌素近30种,其中以青霉素类最多,以后依次为氨基糖苷类(丁胺卡那霉素为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等,平均用药4~7 d,严重者10~14 d。

2.3 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309例使用抗生素患者中,用药前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仅18例,占5.8%。14个临床科室中,仅6个科室做过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大多数无送检。传染病科、儿科送检最多。

3讨论

3.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根据WHO的调查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率为30%,美国为20%~30%,我国最高达80%,本项调查结果显示,我院抗生素使用率为84.4%,对比之下,我院抗生素使用率明显高于我国平均值。

3.2抗生素联合使用

一般认为临床上多数细菌感染可用一种抗生素药物控制,联合用药仅适用于少数情况。一般用二联即可,三联、四联并无必要。我院本项调查显示,一联用药27.5%,二联用药57.0%,三联及以上用药15.5%。说明一、二联用药很普遍,占84.5%。三联用药最少,多属不合理用药。我院在抗菌药物应用监控中,将三联用药,又无药敏试验作参数的病例,作为滥用抗菌药物处理,在质控考评中给予扣分。眼、五官科及妇产科没有三联用药,传染病科并不是使用抗生素人数最多,可能该科以病毒性肝炎患者为主。病毒性感染,无使用抗菌素指征。说明有少数临床科室有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制度。而大多数临床科室仍有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表现在:(1)缺少病原学诊断,经验用药或盲目用药;(2)不适当和过多的联合用药;(3)不适当的预防用药和局部用药;(4)过分依赖抗菌药物,有保险用药心态;片面追求“高”、“新”药物的市场短期行为。其后果造成药物资源严重浪费,导致病人体内菌群失调,医院耐药菌株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缩短抗菌药物在临床使用周期,加重病人经济负担。建议加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监控,举办医院感染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方面的专题讲座、研讨会,认真总结交流经验,从总体上提高医院感染监控水平。

3.3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我院检验科报告,2007年154例各种细茵培养阳性的前五位菌株是:金葡萄球菌、大肠埃氏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菌。我国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体主要为条件致病菌,其中以革兰阴性杆菌约占60%。资料统计革兰阴性杆菌耐药如下:氨苄西林59.5%、阿米卡星22.4%、复达欣22%、庆大霉素30.3%、氟呢酸24%,说明对多种常用抗菌素耐药。在309例使用抗菌素患者调查中,用药前做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仅18例,占5.8%,在14个临床科室中,仅有6个科室送检。反映我院临床医生对确立病原学诊断及药敏试验认识不足,缺乏合理应用抗生素的依据,按经验治疗用药,易造成不合理应用抗生素,易产生细菌耐药,增加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另一方面,送检标本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报告时间长,需1周以上才有报告单返回科室。患者可能因某种抗菌药物应用三天无效而改用其他抗菌药物;或抗菌药物有效,病情得到控制,已出院。因此,检验科应寻求有效的新方法,如对流免疫、荧光免疫、乳胶免疫,酶联技术对病原学进行早期快速诊断,以适应临床需要。

综上所述,我院临床科室有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现象,必须加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监控和管理,减少医院感染危险性。

[参考文献]

[1]徐潜.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2):930.

[2]周自永.新编常用药物手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4.7.

抗生素调查报告第2篇

【关键词】抗浮设防水位;水位确定

抗浮设防水位是指基础砌置深度内起主导作用的地下水层在建筑物运营期间的最高水位,是工程结构设计,尤其是纯车库或地下广场式结构设计的一项重要参数,通常由勘察单位在详勘报告里予以明确。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各勘察单位的工程经验不一,同时受勘探资料的数量及准确定的影响,在相邻场地上各单位提供的抗浮设防水位有时可能差别较大。而抗浮设防水位对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均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在设计管理工作中应充分认识、理解抗浮设防水位的概念。下面以济南某办公楼工程抗浮设防水位的确定过程为例,阐述抗浮设防水位的确定原则及途径。

一、抗浮设防水位确定的原则

(一)《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7.1.3条:

对高层建筑或重大工程,当水文地质条件对地基评价、基础抗浮和工程降水有重大影响时,宜进行专门的水文地质勘察。

(二)《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第8.6.2条规定:

1、当有长期水位观测资料时,场地抗浮设防水位可采用实测最高水位;无长期观测资料或资料缺乏时,抗勘察期间实测最高稳定水位,结合场地地形地貌、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

2、场地有承压且与潜水有水力联系时,应实测地下水水位并考虑其对抗浮设防水位的影响。

(三)《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地基与基础)》(2009年版)第7.1.4条规定:抗浮设防水位参照如下情况综合考虑:

1、设计基准期内抗浮设防水位应根据长期水文观测资料确定;

2、无长期水文观测资料时,可采用丰水期最高稳定水位(不含上层滞水),或按勘察期间实测最高水位结合地形地貌、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

3、场地有承压水且与潜水联系时,应实测承压水位并考虑其对抗浮设防水位的影响;

4、在填海造陆区,宜取海水最高潮水位;

5、在大面积填土面高于原有地面时,应按填土完成后的地下水位变化考虑;

6、对一、二级阶地,可按勘察期间实测平均水位增加1~3米;对台地可按勘察期间实测平均水位增加2~4米;雨季勘察时取最小值,旱季勘察时取最大值。

二、济南某大厦抗浮设防水位的确定途径

该工程详勘报告中明确本工程的抗浮设防水位为44.5米,项目设计单位按此水位进行结构计算,计算的结果是纯车库部分自重不足以抵消地下水浮力,需要设置抗浮抗浮锚杆或采用高密度砼配重。需要增加费用约300万元,增加工期约20天。为节约投资及工期,工作人员考虑降低抗浮设计水位的可能性和途径。

经对详勘报告进行详细分析,并对周边工程的抗浮设计水位进行调研,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一)详勘报告中所描述的第四系孔隙潜水径流趋势与周边区域内地下水流场径流趋势不符。周边区域内径流方向为自东南至西北方向,但场地内水位的最高点在西北侧,地点在东南方向,径流方向呈现自西北至东南方向趋势。

(二)场地东侧紧邻的某办公大厦,经调研其勘察报告,场地内未见空隙潜水水位。

(三)经调查周边环境,发现在场地西北紧邻场地红线处,有两颗支护桩在灌注过程中出现异常水量增大的情况。

综合以上情况分析,疑似西北侧勘察孔的水位偏高是受暖气沟内积水影响,若此影响消除,则可适当降低抗浮设防水位。

出现问题后,经与勘查单位多次沟通,建议其可否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调整抗浮设计水位数值。勘查单位答复数值不能修改,遂与业主方进行沟通确定,委托另一家勘查设计单位组织实施专项水文地质勘察。此勘查单位经过充分调查取证,最终形成项目水文地质调查与抗浮设防水位咨询报告,报告中查阅了1962年开始记录的历年降雨量、蒸发量、场地周边300米范围内13个项目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场地周边不同版本1:500地形图,在此基础上,对西北侧积水对抗浮水位的影响进行了详细论证。得出以下结论:

(一)场地内含水层为:第四系孔隙含水层、风化闪长岩裂隙含水层、石灰岩裂隙岩溶含水层。第四系孔隙水补给风化闪长岩隙裂谁,且水利联系密切,石灰岩裂隙岩溶压水多年水头低于本工程基地设计标高,本场地抗浮设防水位标高可不考虑风化闪长岩裂隙水、石灰岩裂隙岩溶承压水的影响。

(二)场地内第四系孔隙水为潜水类型,主要赋存于场地上部粘性土和其下部碎石层、砾岩层内。其地层的渗透性较弱,富水性差;上游径流补给区短,地下水位季节性变化幅度大。

(三)场地内地下水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同时受场地北侧暗埋暖气管沟与污水管道渗漏补给影响,导致场地地下水位北高南低,与区域地下水流场迳流趋势存在异常。

(四)场地地下水主要以大气蒸发与补给风化闪长岩裂隙含水层形式排泄。

(五)岩土工程勘察期间实测场地最高稳定水位42.49米,基坑降水前期地下水位监测实测2012年丰水期最高水位43米。

(六)结合场地区域地形地貌特征、场地内第四系孔隙潜水补给、排泄特点及各工程项目实测最高稳定水位、及场地内勘察时期实测最高稳定水位、水位监测阶段丰水期最高水位综合考虑,建议建筑场地内地下水抗浮设防水位为43.5米。

在完成项目水文地质调查与抗浮设防水位咨询报告后,工作人员又审查并组织相关专家论证会,专家对咨询报告的相关内容及结论予以认可,并出具了书面专家论证意见,后将咨询报告及专家意见转设计单位,按照新的抗浮设计水位进行结构设计。

三、结论与建议

抗浮设计水位的确定至今尚无明确规范要求,勘察单位在提供数据时随意性较大,而抗浮设防水位对工程的安全及经济会产生较大影响,所以,在具体的工程管理过程中,可从先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当有长期水位观测资料时,抗浮设防水位可根据该层地下水实测最高水位和建筑物运营期间地下水的变化来确定;无长期观测资料或资料缺乏时,按勘察期间实测最高稳定水位并结合地形地貌、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在南方滨海和滨江地区,抗浮设防水位可取室外地坪标高;二是场地有承压水且与潜水有水力联系时,应实测承压水水位并考虑其对抗浮设防水位的影响;三是只考虑施工期间的抗浮设防时,抗浮设防水位可按一个水文年的最高水位确定。当然具体情况应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以及历史观测资料及周边相关建筑物的勘察资料,以专项水文地质勘察的方式,合理优化抗浮设防水位。

作者简介:

夏志刚(1982-),男,山东德州人,本科,工作单位:济南高新控股集团,研究方向:建筑施工管理。

抗生素调查报告第3篇

关键词:抗生素;临床用药;药理

抗生素是医院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药物。合理应用抗生素可以控制感染、治疗疾病,但若使用不当,就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导致菌群失调和脏器功能损害,从而增加发生医院内感染的风险,有可能使感染性疾病更趋复杂化,导致治疗效果差、住院时间延长,患者医药费用增加[1]。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患者以及家属的心理因素,不用抗生素就不理解,如果患者感染了就会去告状,产生医疗纠纷;其次,当今社会环境造成的利益驱动使抗生素的应用超出相应的范围[2]。在所有的预防手术伤口感染的措施中,抗生素的预防研究最广泛,且循证医学显示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可视为外科伤口感染标准预防的措施之一[3]。是否预防应用抗生素是根据手术的切口分类及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的可能。易造成切口感染的因素主要是手术操作环节的污染、手术外环境的污染、菌群失调等[4]。为了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抗菌药物应在病原菌污染前或污染后短时间内使用,以使血液、组织中的抗菌药物浓度较高,达到有效杀灭入侵细菌的目的[5]。

抗生素的不范应用,存在于国内的许多医疗单位,据广州市某三甲医院抗生素应用情况调查显示,该院抗生素使用基本合理,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6],这一问题必须引起医学类院校教师和医护人员的高度注意。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将无药可用[7]。目前关于抗生素临床应用现状的调查报告,多是医院内部的自查报告或统计;我校为调整教学大纲及计划提供依据,对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在医院实习的学生临床抗生素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1.内容和方法

1.1对象

以临床医学专业应届毕业实习生为媒介,调查我国三甲医院抗生素使用现状,并与我校抗生素教学现状进行比较。

1.2方法

抽选本校临床医学专业的100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各位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均良好,在三甲医院实习均转科,实习的科室比较全面,杜绝专科医院的局限性,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100位学生均由各自的实习带教老师发放问卷调查表,在确定的时间一定地点集中发放并填写,保证学生在答卷过程中不沟通交流,不协商答案,以确保其真实性。问卷调查结束后对学生填写的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

1.3内容

调查分析项目包括:临床常用抗生素;教科书中没有而临床现用的新型抗生素;临床常用抗生素联合用药名称;感冒及术后是否常规应用抗生素;医院落实卫生部:关于施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的情况如何;对昏迷、休克、心力衰竭的患者是否长期应用抗生素;药理学教学内容是否合理及您对药理学教学有何建议。

2.结果

2.1临床常用的抗生素

2.1.1临床常用抗生素现状

图1 临床常用的抗生素

由图1可以看出,在临床上抗生素使用率第一位的是大环内酯类的阿奇霉素,第二位的是氨基糖苷类的庆大霉素和喹诺酮类的环丙沙星,第三位的是万古霉素类的万古霉素,使用率最低的是头孢菌素类的头孢曲松。阿奇霉素为第二代大环内酯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呼吸道及生殖道感染。可治疗多种病原体引起的儿童及成人的呼吸道感染,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等,并被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医学指南推荐,作为上述感染的一线治疗药物(如美国,日本,中国)[8]。在授课中我们要加强对这几类药物的讲解,为学生进入临床打好基础。

2.1.2临床常用抗生素联合用药调查

通常,抗生素联合用药的效果比单一应用效果要好[10]。经临床常用抗生素联合用药调查发现,多数医院均采用联合用药,调查状况见表1,由表1可知,抗生素的联合应用与学校教学情况相符。

2.2 感冒及术后是否常规应用抗生素:

由调查结果得出,我国出台的关于抗生素的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条例还是非常有效的,极大的遏制了抗生素的滥用情况。调查表所说的视情况而定就是检查患者是否有用药指征,避免滥用,而常规使用的情况大幅度下降,已近消失,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规范教学,加强管理[9]。今后我校在教学中要及时给学生传递我国关于抗生素的使用更新信息及文件,与时俱进。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的情况所占比例还是居高不下,这种情况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改变这种状况不仅需要我们医务工作者的努力,也要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及支持,更需要相关部门健全法规,保护医务人员的权利,同时普及相关抗生素知识,为了我们的健康,我们的未来,必需重视这一问题[11]。作为教师,及时适时宣教更是义不容辞。

2.3对昏迷、休克、心力衰竭的患者是否长期应用抗生素:

由调查结果得知,不能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情况占了大多数,这是合理的现象,因为这三种情况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7]均没有用药指征。

2.4教科书中没有而临床现用的新型抗生素

由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临床存在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的情况,使得抗生素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而且促使了超级细菌的产生。在调查中出现的新型抗生素基本上属于各类抗生素的三代或四代产品,其抗菌机制、抗菌谱、抗菌活性及不良反应,与学生在校学习时所讲的同类抗生素具有一定共性,但其又具独特的优越性。据此情况,在课堂讲授各类抗生素时,我们要根据其分类,先总结出该类抗生素的共性,然后再逐个讲解常用药物的个性,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并锻炼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2.5 药理学教学内容是否合理及您对药理学教学有何建议:

据调查结果显示,我们的药理学教学还是比较合理的,能够满足临床的应用。对于学生的反馈,我教研室将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使我们的教学更贴近R床。

2.6 医院落实卫生部:关于施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的情况如何:

落实到位,定期通知,都举办过学习班。建议此部分内容可以作为教学中的知识链接供学生课下阅读,拓宽知识。

3.讨论

抗生素使用的管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还应加强监督及抗生素的使用指导,积极主动地干预不合理用药,定期开会汇报本院的抗生素使用情况,及时传达国家关于抗生素的使用精神,医师严格掌握用药指征,争取将抗菌药物的使用率降低到50%以下,已趋其使用达到更合理化。其次,抗生素的理论知识,在学校教学中还应加强讲解及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用药指征,防止一知半解的进入临床后,按惯例使用,继续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只要从学习源头开始重视,相信抗生素的应用现状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参考文献:

[1]谢斌.合理应用抗菌药.中国医刊,2004,39(6):14-17

[2]史占军,张雅莉,景宗森等.规范化与长期应用抗生素预防术后伤口感染的效果对比.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57-59

[3]靳苗苗.术前抗生素使用的细节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第16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2012

[4]朱会英,曾洪涛,韩而萍等.综合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与管理对箍.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522155

[5]古东东,潘涛,徐武夷.重视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74-76

[6]龚文菲,林敬明.广州市某三甲医院3000例门诊患者抗生素使用情况调查[A].2010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1

[7]陈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2012,4,24

[8]赵广富,杨勇.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呼吸道感染疗效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0

[9]杨淑桂.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医药卫生专业资料.2014,3,17

[10]吴锡坤,李柳贞 .舍尼通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15

[11]李军,彭林.重视抗生素使用过程合理性的管理.医药前沿.2015

抗生素调查报告第4篇

[关键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合理用药

抗菌药物作为20世纪具有奇效的药品,极大地增强了人类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能力。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系指化学结构式中具有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环内酰胺类及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具有抗菌活性强、毒性低、临床疗效好的优点。此类抗生素属时间依赖型抗生素,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其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1],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临床上应用最多的一类药物.随着新品的不断上市,其抗菌谱扩大,耐酶作用不断增强,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接踵而来的不合理应用及药物不良反应(ADR)也见增多趋势[2]。为探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现将本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收到的181份ADRs报告中统计出由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所致的ADR报告125例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将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收集到的ADRs报告

181份,其中统计出由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所致ADR125例,采用国家卫生部ADRs监察中心的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3],按肯定、很可能、可能、可疑4种统计,ADR程度分Ⅰ~Ⅳ级:Ⅰ级:致命或有生命威胁的.需立即撤药并作紧急处理者,或不良反应持续1月以上者;Ⅱ级:患者反应症状明显,有各器官生理改变或检验异常,被迫撤药并作特殊处理,对患者康复已产生直接影响,或不良反应持续7月以上者;Ⅲ级:患者难以忍受。被迫停药或减量,经一般对症处理后好转。对患者康复无直接影响;Ⅳ级:患者可忍受,不需停药或减量,经一般对症处理即较快恢复,对患者康复无直接影响。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患者的一般情况、病种、过敏史、用药情况、ADR表现、因果关系评价及发生ADR后用药干预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基本资料125例患者中男71例,女64例,年龄最小30d,最大91岁,平均(38.6±19.7)岁,其中≤17岁21例(16.8%),≥60岁28例(22.4%),有明确药物过敏史者16例(12.8%),确家族ADR史者4例(3.2%)。根据我国卫生部药品ADR监察中心的药物ADR判断标准因果关系评价肯定5例,很可能88例,可能8例,可疑1例。用药1次发生ADR的96例(76.8%),用药2~7d发生的22例(17.6%),8d以上的11例(8.8%)。发生ADR后用药干预的有95例(76%)。

2.2给药途径在125例中,静脉滴注发生ADR的114例(占91.2%),口服6例(4.8%),肌肉注射5例(4%),青霉素皮试阴性,在等候输液时发生ADR2例(1.6%)。

2.3引起药品不良反应原患疾病分布125例ADR报告的患者中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其次是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炎症、外伤感染及术后感染,其他疾病包括淋巴结炎、肿瘤并发感染等。见表1。

2.3用药情况125例单一用药94例(75.2%),合并用药31例(24.8%),其中合并抗菌药14例(占合并用药的45.16%),以合并1种抗菌药为主(11例,78.57%),合并2种及3种抗菌药各2例。本组ADRs共涉及β内酰胺类抗菌药18种,其中青霉索类6种,共47例(37.6%);头孢菌素类及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12种,共78例(62.4%)。其中引起ADR频次最高的依次为头孢曲松钠(24例),青霉素钠(20例)和头孢噻肟钠(13例)。详见表2.

2.4ADRs的临床表现及强度本组ADRsI级有15例(12%);Ⅱ级有46例(36.8%),Ⅲ级有58例(46.4%).Ⅳ级有6例(4.8%).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编写的《WHO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中规定的ADR累及系统器官进行统计。ADR累及人体的14个系统,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等。其分类及临床表现见表3。ADR预后结果治愈101例,好转23例,有后遗症1例(荨麻疹1例)。

3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中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达80%,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和滥用一方面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另一方面也增加了ADR和药害事件的发生[4]。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作用细菌青霉素结合蛋白而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并活化内源性自渗机制,导致细胞溶解和死亡。随着β内酰胺类药物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其引起ADR的病例日趋增多。2005~2008年间本院收到的ADR报告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居首位,占上报总数的69.06%。这类药物引发的ADR多为变态反应。而变态反应又分为速发型(I、Ⅱ、Ⅲ型)和迟发型(IV型)两种。单次用药的ADR多为速发型反应,是由IgE、IgG和IgM介导的免疫反应。本文中11例过敏性休克为速发型(I型)变态反应.迟发型变态反应一般在48~72h或更长时间出现,是由致敏的T淋巴细胞与相应的抗原结合而引发。其他类型的ADR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患者年龄、性别、遗传、代谢、酶系统、病理状态等诸多复杂因素有关。鉴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应用的广泛性与ADR的发生率和严重性,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3.1本研究通过统计及分析发现①本研究表明,β内酰胺抗菌药所致的ADRs涉及系统较广,几乎人体各大系统均有发生。ADR的临床表现居首位的是以皮疹、瘙痒、红肿为主的皮肤及附件损害,其次是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发热等症状,与文献报道相似[5];②头孢菌素类位居前3位的药品分别为:头孢曲松钠24例、头孢噻肟钠13例、头孢唑啉10例;青霉素类位居前3位的药品分别为青霉素钠20例、羟氨苄青霉素7例、氨苄青霉素6例。使用较多的是头孢菌素类药物及β内酰胺抑制药的复方制剂,这类药物引起的ADR较多见,与该药物的广泛应用有关[6]。抗感染药物引发的ADR居多,也与相关报道一致[7,8];③不同给药途径引起ARD不同,在本文中,以静脉滴注引起的ADR发生最多,这与静脉输液方式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以及该途径较直接、作用迅速有关;④β内酰胺类抗菌药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中、重度的ADRs在不断增多,本组Ⅱ级有46例(36.8%),Ⅲ级有58例(46.4%),属于中、重度占83.2%。

3.2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①溶媒选择不当:青霉素溶解在葡萄糖溶液中分解较快,效价降低,所以不宜葡萄糖注射液作溶媒,宜选用生理盐水注射液,这样稳定性会更好;②药物应现用现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半衰期短,并且其稳定性与溶液的pH值有关,因此,治疗时要求其快速进入体内,与短时间内达到较高血药浓度,而发挥杀菌作用;③给药间隔过长:β内酰胺类抗生素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其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调查中发现1次/d给药方案进行治疗,这样首先是血药浓度达不到治疗要求;其次是药物滴注时间过长而只是药物分解产生致敏物质;④联合用药不当导致产生药理拮抗作用:繁殖期杀菌剂与快速抑菌剂合用,临床上产生拮抗作用。建议临床医生先使用快速杀菌剂,然后再使用抑菌剂已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⑤过敏试验不规范:首先表现为过敏试验剂量不统一。头孢菌素皮试参考浓度有300μg/ml和500μg/ml,青霉素皮试参考浓度有500u/ml和200u/ml。结合文献资料和笔者自身经验,建议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皮试液浓度应统一分别定为500u/ml和500μg/ml,其次表现为用替代品作试验,比如用青霉素代替头孢菌素等。近年来发现β内酰胺类抗生素之间存在着非交叉过敏反应的报道屡见不鲜.因此,过敏试验应该用拟用药物本身配制的皮试液进行。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3避免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①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及过敏史,特别是对儿童、高龄、肾功能不全及过敏体质者,须严格掌握用药指征,规范用药剂量与用药时将间隔,合理选择给药途径。本次分析结果显示≤17岁21例(16.8%),≥60岁28例(22.4%),老龄人抗生素致不良反应占首位,可能是由于老年人的肝肾功能随着年岁增长而越趋降低,肝内药物代谢酶活性降低,由此药物在体内的解毒、分解、排泄过程变得缓慢,使药物容易在体内积蓄,引起中毒。因此老年人用药时要特别注意防止发生药品的副作用、毒性反应和过敏反应,同时应注意到有既往ADR史和家族ADR史的患者,发生ADR的概率可能较正常人高;②用药方式选择:分析发现,引起不良反应的用药途径以静脉给药最为常见,因此在用药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用药方式,能口服或肌肉注射的尽量不采用注射用药;③抗菌素联合应用时发生不良反应比例增高,对青霉素过敏者有10%~30%对头孢菌素类过敏,而对头孢菌素过敏者绝大多数对青霉素过敏。头孢菌素本身无免疫原性,不引发过敏反应,其高分子聚合杂质是主要的过敏源,另外青霉噻唑基为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物质。头孢菌素和青霉素之间无共同的抗原决定簇,也就是无完全的交叉过敏性[9]。因此,比同品种、不同厂家、不同规格的药物产生过敏反应的程度也可能不一样[10]。故有青霉素过敏史者,应用β内酰胺类药物前,必须做皮试;④在用药过程中,尤其是静脉滴注开始后的30min内,应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及早发现、及时处理ADR,包括停药、干预,必要时抢救,避免发生严重后果。对于已经发生ADR的患者,应根据情况告知他们今后禁用或慎用某些药物;⑤应该及早建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制度,为各级不良反应监测部门提供资料。组织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提高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后果的认识,减少漏报率,保证医疗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临床在应用β内酰胺类药物时,不仅应重视其抗菌效应,还应高度关注其ADR的严重危害性。在治疗过程中,须仔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及过敏史,选择适宜的剂量和给药途径,并提倡用拟用药做皮试,同时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只要正确、合理、规范地应用β内酰胺类药物,许多ADR是可以及早发现或避免的。

参考文献

[1]戴自英,刘裕昆,汪复.实用抗菌药物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0.

[2]谭玲,夏路风,傅得兴.63例抗菌药不良反应分析.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4,17(12):538.

[3]孙定人,王士凡,王功立,等.药物不良反应.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021.

[4]曹文庄,张晓丹.从药品注册的实践谈合理使用抗菌药的重要意义.中国药学杂志,2004,39(11):801803.

[5]何伟珍,吴丽兰,应小飞.浙江丽水市2004年50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药房,2005,16(10):7741.

[6]曹海山,何鹏彬,丁以绚.1396例老年患者应用抗感染药物ADR分析.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25(10):9951.

[7]凌春燕,张晋萍,葛卫红.我院24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药房,2005,16(9):6971.

[8]陆建芬,郭辉,王琦.徐州市2004年药品不良反应报表分析.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6,3(1):48250.

[9]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7.

抗生素调查报告第5篇

关键词:抗菌可吸收线 降低外科手术感染 研究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090-01

1 问题的描述

抗菌线的使用,是一种安全、简便而高效的降低外科手术感染机率的方法,手术缝线的选择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已经在全世界广为推行。B国,在2011―2013年间,大约有1000人手术时用了抗菌可吸收线,20世纪初,美国动物实验研究报告表明抗菌线可降低感染率。不难理解,这些报告已经引起医学者的关注。重要的问题是抗菌线和感染之间的联系是否也适用于人类。

2 该问题与国家或当地卫生保健目标的相关性(生物医学、行为医学及卫生体系的开发)

鉴于实验结果发表在一些非专业刊物上,对抗菌线可能会产生负向作用,因此不论从项目方面还是从科学方面都有理由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在选择发展中国家进行研究时,有几个因素必须考虑:手术部位、手术方式、选用线种类、广泛选用抗菌线的年数、获得效果的一致性。有关资料的分析表明B国家最适合于这些情况,因此,我们决定在这个国家进行这项研究。

3 计划研究结果的适用领域

根据对下述问题的回答,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手术决策者与卫生科学工作者更有效、更安全的利用可利用优质资源。

(1)抗菌吸收线是否与手术感染的降低有关?

(2)如果存在联系,与其它已知的危险因素相比,抗菌线的相对重要性有多大?

(3)哪些手术在使用抗菌线后发生感染降低的可能性特别大?

4 文献和其他现有信息的综述

多个国家的多家医院对此进行了多项研究,然而,在大多数研究中,与其它普通可吸收线没有太大明显的区别。但是,在其他环境下,可能会获得不同的研究结果。

5 提出目的

(1)一般目的。确定抗菌缝线的选择与术后感染之间是否有因果联系。如果有,则确定抗菌线与感染发生是否因观察对象具有其他潜在危险因素,如吸烟、糖尿病、营养不良等而增强。

(2)特殊目的。包括:估计抗菌线及其感染危险因素的相对危险度(使用单变量分析方法);估计抗菌线对感染独立的作用(利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检测抗菌线使得手术感染降低的机率;检测抗菌线、吸烟、糖尿病之间可能的协同作用。

6 研究变量

(1)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标准来预防降低手术感染的发生。

(2)病人特征:年龄、出生日期、宗教、教育、职业、家庭史、婚姻状况。

(3)婚育史:有否结婚、生育。

(4)生活方式:吸烟习惯、饮食习惯、体力活动。

(5)医学史:有无可能导致伤口不愈易感染的外伤、糖尿病等。

7 研究假设的阐述

20世纪初,美国动物实验研究报告表明抗菌线可降低感染率。我们希望进一步研究这一结果是否适用于人类。

8 研究方法学

8.1 方法学的摘要。进行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抗菌缝线和降低感染之间的可能关系。病例组500例选自10所医院应用抗菌线的手术患者,年龄在30岁至60岁之间;对照组1000名,为与病例相配的使用普通可吸收线住院手术病人。

8.2 研究设计。

(1)研究策略的选择。经培训过得调查员应用事先设计好的调查表询问上述病例组与对照组。

(2)研究场所的选择。在B国家挑选10医院,研究对象必须是手术用过抗菌线的住院病人,并无感染;对照组也必须是手术病人,没用过抗菌线。研究期限为2011年4月至2013年1月。

(3)抽样。鉴于本研究的设计,样本(病例组或对照组)以非随机化方法选择。样本量确定为病例组500例,对照组1000例等。

(4)对照组的使用。如上所规定,每个病例选择两个对照,并按照一系列条件进行配对等。

(5)研究工具。调查表的设计应尽量减少调查员偏倚和回答偏倚。调查人员从医院护士和来自院外有经验的调查人员中挑选。并进行一些简短培训等。

(6)收集资料计划的简短描述。病例组的选取:调查员审阅每日住院手术病人情况如果适合研究的范围,将病例做评估调查员核对病人背景资料是否合格如果合格调查人员开始询问并填写调查表每完成5个病例和10个配对对照以后,请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对调查表进行评估重复以上步骤。

对照组的选取:调查人员评估入院单选择符合配对标准和入院诊断合适的对照病例核对病人背景资料是否符合入院标准如对照组成员合格,则进行调查。

抗生素调查报告第6篇

例1,患者,女,28岁,公司会计。患者主因视力急剧减退,伴头痛1周入院。1周前,晚餐食用麻辣火锅,当时即感全身热灼不适,第2天晨起后,自觉视环境发暗如阴天,视物不清,头胀痛,行走时左腿力弱。5天后因视物模糊、视力急剧下降,拟诊球后视神经炎住本院眼科。颅脑MRI检查,双侧额叶、颞叶、顶叶均见散在不规则T1低信号,T2高信号,注射增强剂,显示不同程度强化,视交叉可见异常强化信号(图1a,b)。会诊后转住神经科。神经系统查体:双眼眼前20cm处见指动,正常眼底,未见其他肯定阳性体征。脑脊液压力正常,常规无特殊。生化检查:蛋白53mg/dl,IgG32.5mg/dl(正常<0.5mg/dl),IgA5.47mg/dl(正常<0.4mg/dl),IgM1.91mg/dl(正常<0.1mg/dl),电泳见寡克隆区带,墨汁和抗酸染色、细菌培养、梅毒抗体、抗核抗体等无阳性发现,埃柯病毒、巨细胞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和单纯疱疹病毒抗体等均阴性。视觉诱发电位(VEP)双侧无波形,脑干电测听(BSR)右侧无反应,体干诱发电位(SSEP)正常。脑电图(EEG)各导联散在低到中波幅4~7c/s波,报告轻度异常。神经电生理学检查未见肯定神经源性损害,运动诱发电位正常范围。颈椎MRI未见异常。诊断考虑脱髓鞘脑病。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6天后,改为口服强的松治疗。1个月后复查视力恢复到0.2(左)和0.3(右)。住院第32天,VEP复查左侧恢复正常,右侧仍无反应。复查MRI脑内异常信号消失,住院第50天出院,视力恢复到0.7(左),0.6(右)。此后4年,患者拒绝食用麻辣火锅,视力保持在出院时水平,但行热水浴或进热食物时,出现疲劳感,视物欠清等类似Uthoff现象。其他无特殊记载。

例2,患者,男,32岁,公司职员。主因口角流涎1个月,复发伴说话不清8天入院。入院1个月前,患者晚餐食用麻辣火锅后,出现恶心、呕吐并腹泻1次。第2天口角流涎,咀嚼时,常咬右侧口唇,书写时字体歪斜,手显笨拙,未曾治疗,2周后缓解。入院前8天,饮啤酒后口角流涎复发,入院前7天,视物不清,入院前6天,讲话语速快,难以停下来,入院前5天,说话不清,饮水呛咳。住院神经系统查体:构音不清,口吃样,勉强听懂其说话内容。咽反射弱,软腭上举力弱。未见其他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脑脊液常规、生化、免疫球蛋白正常范围,免疫电泳未见寡克隆区带,墨汁、抗酸染色无阳性结果。血清中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可提取核抗原(ENA)抗体、中性粒细胞胞浆(ANCA)抗体、双链DNA抗体、类风湿因子等,补体(C3、C4),C反应蛋白等正常范围。VEP、BSR、SSEP无异常结果。颅脑MRI显示皮质下白质多发点片状异常信号影(图2)。结合临床诊断为脱髓鞘脑病,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6天后,改为口服强的松口服,1个月后,症状缓解出院。4年后随诊,患者遗留轻度口吃样言语,且不清。偶进微辣食物,饮啤酒,但病情无加重或复发。

图1-图2(略)

2讨论

本文报告食用麻辣火锅后发生脱髓鞘脑病2例。临床特征包括:(1)2例患者均为急性发病,女性患者主要表现为视力障碍,男性患者主要表现为假性延髓麻痹;(2)女性患者脑脊液中IgG、IgM、IgA含量增加,电泳可见寡克隆区带。男性患者无异常结果;(3)颅脑MRI显示皮质下白质多发点、线、片状T1、T2异常信号,静脉注射Gd有增强效应;(4)女性患者视、听诱发电位异常,而男性患者正常;(5)糖皮质激素治疗显效;(6)4年后随诊,症状、体征无复发,但部分残留。

就时间而言,我们高度怀疑麻辣火锅与脱髓鞘脑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究其机理不清。有关食物,特别是动物蛋白如牛肉、牛奶等制品与脱髓鞘病多发性硬化的关系早已被注意[2]。病史调查获知,2例患者当餐未曾食用牛肉,第1例患者仅食用蔬菜类。病前2人均无神经系统疾病史,各自家族中也无多发性硬化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另外,从MRI异常信号的部位、形态来看,与一般多发性硬化也有明显不同,后者多位于脑室旁白质区,若为较大斑块其长轴多与脑室垂直。本文报告的2例,MRI异常信号位于皮质下白质,随脑沟起伏而弯曲,呈线条状(第1例患者),提示可能为弓状纤维的髓鞘受累。4年后随诊虽遗留部分症状和体证,但无复发,除非首次发作或良性型,2例患者均不足以诊断多发性硬化。

近年,有关中草药对人体的不良反应国内外已有不少报道[3,4]。因为草药中含有多种免疫原性物质如糖蛋白、磷脂等,这些蛋白质能激活免疫系统,引发急性变态反应以及迟发性细胞免疫反应疾病,如皮肤损害,肾炎、肝炎以及血管炎等。Schwaz等[5]曾报道2例注射草药制剂2周引起播散性脑脊髓炎患者。我们知道麻辣火锅的配调料中,有不少类似或就是中草药成分,所以,2例患者值得怀疑是否有可能患播散性脑脊髓炎。但是,对于Schwaz等报道的病例,Filly等认为是草药制剂的毒性作用引起的脑白质病[1]。而本报告例1患者,病前1个月曾有感冒病史,本次发病双侧视神经同时受累及,脑脊液中免疫球蛋白合成增加,电泳见寡克隆曲带,提示免疫机制参与发病,结合影像学检查,比较符合病毒感染后播散性脑脊髓炎的诊断[6~8]。

有报道说,有的麻辣火锅中,偷放违禁物质;另外,就餐者进食时,习惯伴用酒精饮料等。大量资料证实、乙醇都可引起脑白质病[1]。最近,Garcia-casado[9]等发表研究报告,证明在啤酒的组成成分中,含有大麦芽Z蛋白和脂质转移蛋白1,可诱导机体产生IgE抗体,诱发过敏性皮疹。本文报告的2例患者,均是在食入麻辣火锅极短时间内发病,且例2患者第二次复发发生在饮用少量啤酒后,故不能排除某些食品、调料的“毒性”和(或)超敏反应所为[1,9,10],也可能是免疫和毒物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即某种甚至多种物质对髓鞘的直接毒性作用或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超敏反应最终导致脱髓鞘,虽然例1患者当餐并未饮酒。

与食用麻辣火锅的人群相比,虽不排除其他病例,但发病者毕竟是极少数。本文报告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如CSF结果、MRI改变和诱发电位等检查并不一致,提示遗传背景下的个体素质(如过敏体质)差异在发病过程中也有一定作用。但2例患者病前均无食物、药物等过敏史,例2患者在以后接触啤酒时,也未再发生类似现象。

在国内,因为食用火锅非常普遍,有关麻辣火锅与健康的关系已见于新闻报纸,故该问题的提出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FillyCM,KleinsChmidt-DeMastersBK.Toxicleukoencephalopathy.NewJEnglMed,2001,345:425-432.

2GranierE.Exogeneousfactorsintheaetiologyofmultiplesclerosis.JNeurovirol,2000,6(Suppl2):141-146.

3黎磊石.由木通肾毒性研究带来的思考.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1999,8(1):1-2.

4ErnstE.Harmlessherbs?Reviewoftheliterature.AmJMed,1998,104:170-178.

5SchwarzS,SchwabS,BonmannE,etal.Acutedisseminatedencephalomyelitisafterparentaltherapywithherbalextracts:areportoftwocases.JNeurolNeurosurgPsychiatry,2000,69:516-518.

6KesselringJ,MillerDH,RobbSA,etal.Acutedisseminatedencephalomyelitis.Brain,1990,113:291-302.

7ComptonA,ColesA.Multiplesclerosis.Lancet,2002,359:1221-1231.

8HickmanSJ,DaltonCM,MillerDH,etal.Managementofacuteopticneuritis.Lancet,2002,360:1953-1962.

9Garcia-casadoG,CrespoJF,RodriguesJ,etal.Isol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barleylipidtransferproteinandproteinZasbeerallergens.JAllergyClinImmunol,2001,108:647-649.

10SichererSH.Foodallergy.Lancet,2002,360:701-710

【关键词】脱髓鞘脑病

抗生素调查报告第7篇

别自以为是,按医嘱用药

医嘱是指医生对患者诊断、治疗等方面的指导意见。一位头痛头晕到医院就诊的老人,检查诊断为高血压病。医生为其开了降压药,嘱其用药后定期复查,调整用药。患者回家服药后症状很快消失了,就没有再复查,继续买此药按原剂量服用,结果导致血压降得过低。

像这样不遵医嘱的现象比较多见,有些后果更严重,有的甚至送了命。原因是人们对过量用药的危害认识不足。

为什么要遵医嘱服药呢?其一,药物除了常规用法以外,还有一些特殊用法,如抗生素类、降血糖类、降血压等药物。其二,药物作用的性质与剂量大小有关,用量不一样,则作用和用途也不相同。如阿一J匹林既是退热药、抗风湿药,又是预防血栓的抗凝药。若感冒发热时,仅在发热时服0.3~0.6克;抗风湿剂量要加大至每次0.6克,每日3次;而用于预防血栓形成时,每次0.1克,每日1次。其三,药品标签注明的用量是成人的剂量,但由于个人体质、病情以及对药物的敏感程度、毒副作用反应不同,应有所区别。

患者病情是随着治疗过程不断变化的,用什么药、如何用药,都要由变化了的病情决定,切不可把医嘱不当回事,盲目用药。对缺乏自理能力的精神病患者、老人、小儿或弱智患者,必须有专人按时按量给药并帮助服用;对需隔一段时间服用的药物,应标注记号,以免遗忘。

多请教专家,别轻信广告

当今,医药广告夸大其辞的虚假性、耍尽花招的欺骗性,尽人皆知,然而上当受骗者仍屡见不鲜。分析其原因,除了广告蛊惑人心外,还与人们缺乏相关知识和有病乱吃药有关。

按规定,药品广告应严格按审批内容刊登和。然而由于种种因素,往往是审批的广告内容和出笼的广告内容大相径庭,严重违法。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头脑和高度警觉。在受到广告的轰击而动心后,要请教相关专家后再做决定,千万别轻信广告。

许多慢性病、疑难病、绝症等医药广告,都是迎合患者的心理来骗钱的。如经常出现的治疗银屑病(俗称“牛皮癣”)的广告,常标榜治愈率能达到多高,说得活灵活现。然而,据我院皮肤病专家教授讲,此病是一种具有顽固性和复发性的疾病,很难治愈;即便是暂时好转,以后也会复发。如果人们了解这一知识,就不会再上“牛皮癣”广告的当了。

克服错误用药心理,有老药不用新药

不少人迷信新药、进口药、贵重药、滋补保健药,用药赶时髦,这是错误的。虽然每种新药的开发与问世,都要经过严格的药理试验和安全性考察。但由于研究过程中接受临床试验的人数有限,而且受试者都经过了选择,其实际临床效果和毒副作用很难全面反映出来,还需要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验证。而老药,无论其疗效或安全性都经过长期临床考验,药效稳定,价格便宜,不良反应比较明确。如我们熟知的退热止痛药阿司匹林,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现仍在全世界广泛应用,其退热止痛疗效确切,安全性比其后的许多同类新药都可靠。

值得警惕的是有些新药的质量问题。去年5月震惊全国的“齐二药事件”发生后,国家有关监督管理负责人承认,药害事件暴露出目前我国在药品研制、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等方面的问题。一种新药在申报之前需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和临床试验,要花费巨大的资金和时间。因此,有的企业有意缩减实验和研究内容,在申报时提供假资料,捏造数据,由此造成严重的药品安全隐患。

有些新药到底新在哪里还未可知。据报道,近年来,我国每年审批的新药有一万多种,绝大多数是改变包装颜色,或将10片装一盒变为5片装一盒等情况,所谓的新药只是老药换了新衣服。企业之所以将老药申报成新药,其主要原因是新药可以重新定价进入市场。比如一种名为巴米尔泡腾片的新药,其实就是阿司匹林,但售价却从几分钱1片变到了1元钱1片,价格相差几十倍。这有力证明,在有同样疗效的前提下,用老药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切实认准了药再服用,警惕“一药多名”

目前,一药多名的现象在上市药品中普遍存在。调查表明,在200种常用药品中,同一种药有4个药名以上的占85%,有的多达几十个药名。如头孢曲松钠这种抗菌药品,就有罗氏芬、丽珠芬、菌必治、康力舒等20多个商品名;而通用名为“单硝酸异山梨酯”的药,竟有50多个商品名。在治疗感冒、胃病、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等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药品中, “一药多名”现象更为严重。一些发音相似的药名,却是治疗不同疾病的药物。如雅施达是抗高血压药,雅司达却是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亚思达是抗生素,压氏达却是抗高血压药;贝复济是外用药,贝复舒是滴眼剂。

因为病人对自己所服药物认不准,许多门诊大夫反映,有时候问病人是否用过此药,病人回答“没有”,实际上却天天在用,这很容易导致患者过量、重复用药,发生不良反应。据报道,每年因吃错药而住院的患者多达250多万人。

避免“一药多名”带来的危害,最可靠的办法是,在哪家医院看病,就在哪家医院用该院医生开的通用名处方买药,即便出现问题,医院也会负责。如果你在药店购药时,一定要认准是否是医生在处方中所开的这种通用名处方药,并应让有经验的人确认后再服用。

清理好家庭药箱,不要服用过期药

大多数老百姓家里都存放有备用药或家庭药箱,调查发现,百姓家庭药箱中有30%~40%的药品超过有效期3年以上。中央电视台《时空调查》联合新浪网和搜狐网进行了一次调查,回答家里存有过期药的有82%,有32%的人吃过过期药。问及“药过期了是否还能吃”时,不少人说:“过期药可能疗效会减弱,多吃一点儿就是了。”这种认识和态度,使过期药成了人民群众健康的大隐患。据了解,医院里经常有因服用过期药或吃错药的病人。一位临床经验丰富的心内科专家指出,有些过期药服后虽然未发生不良反应,但由于药效降低,患者服用后会贻误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病程延长,病情加重,其后果难料。

有些人买来药后,拆了盒子,顺手就把说明书扔了,这是很危险的。药品说明书一定要随着药物保存,每次服用时都要仔细阅读,以确定自己现在是否适合服用。家庭存放药品,每种药都要保存好药品标签或说明书,没有标签或说明书的零散药品,应在装药袋(盒)上注明有效期和服法、用途。这样,一可及时发现并清除过期药,二可防止用错药。

还有个值得人们警觉的问题,就是不要轻易到小药店和私家药摊上买便宜药。现在有许多不法药贩私自收购数量巨大的家庭过期药品,改头换面后再卖,对广大

群众尤其是农村群众的用药安全构成很大威胁。

认识药物副作用,不要滥用抗生素

许多人感冒咳嗽,往往要求医生开抗生素,或者自己到药店买抗生素。专家指出,抗生素仅适用于细菌和部分其它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对病毒性感冒无效。“头痛脑热”最多见的是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90%以上由病毒所引起,用抗生素无效;对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抗生素治疗也无益。没有针对性的滥用抗生素,会导致一系列副作用。

滥用抗生素会使人过敏,特别是小孩,轻者可出现皮疹、药物热、血管神经性水肿;重者哮喘,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抗生素会损伤人体内脏器官,特别是肝脏和肾脏。由于抗生素杀灭或抑制了敏感细菌,未被抑制的菌种可大量繁殖,出现霉菌、耐药菌等引起的二重感染,严重的有可能发展为败血症,危及生命。还有,氯霉素会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庆大霉素会引起耳聋等疾病。

滥用抗生素,使大量耐药菌产生,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菌感染,抗生素无效引起的。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全球因感染造成的死亡病例中,呼吸道疾病、感染性腹泻、麻疹、艾滋病、结核病占85%以上,引起这些疾病的病原体对一线药物的耐药性几乎是100%。据报道,目前国内每年有20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其中40%是死于抗生素滥用,每年死亡达8万人之多,在药害中占的比例最大。

我们应高度重视和避免滥用抗生素。医生不应轻易给病人开出任何抗生素;使用抗生素要有针对性,要从最低档的药物开始选用,能用“窄谱”的就不用“广谱”的,能用一种药解决的就尽量减少和不联合用药;要按医嘱严格控制用药量、用药时间和监测用药效果。

正确选择药物剂型,慎用中药注射液

2006年6月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紧急通知,叫停鱼腥草注射液等7种涉及鱼腥草的制剂使用和申报、审批。近几年来,从双黄连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到鱼腥草注射液,都因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引起大众关注。究其原因,有人认为是中药注射液这种剂型有问题。专家认为,并非中药注射液这种剂型存在问题,关键是生产过程中如何做到“安全有效、质量可控”。

抗生素调查报告第8篇

【关键词】免疫 抗体 百日咳 白喉 破伤风

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340-01

我市自接种百白破混合制剂以来,有效地控制了相应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为了解我市人群百白破免疫水平,于2009年9月随机抽取187人进行人群百白破免疫水平的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查2~4岁、6~8岁、13~15岁、25~39岁四个年龄组人群、共检测187人。

1.2 方法 取被调查静脉血2ml,分离血清后置零下20℃低温水箱保存待检,分别测定三种抗体,百日咳采用试管凝集试验(半量法)测定抗体以凝集效价≥1:20为阳性,≥1:320计算保护水平;白喉、破伤风用间接血凝法测定,以抗毒素≥0.01IU/ml达到保护水平。

2 结果

2.1 人群百日咳免疫水平:本次共调查187人,抗体阳性率100%,免疫保护率为90.91%,GMT为1:883.49,各年龄组的免疫保护率均较高,以2~4岁组为最高,但与其它各年龄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X2=0.28,P>0.05;X2=1.57,P>0.05;X2=0.34,P>0.05).抗体GMT均高于1:320,以6~8岁组为最高,与13~15岁组比较有显著性差(t=2.3153,P<0.05)。见表1。

2.2 人群白喉免疫水平:共检测白喉抗体187人,抗体滴度≥0.01Iu/ml者132人,免疫保护率70.59%,GMT为0.03636Iu/ml。各年龄组的免疫保护率以2~4岁组最高,与13~15岁和25~39岁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X2=17.37,P<0.01;X2=20.76,P<0.01).抗体GMT最高的也为2~4岁组,与其它三个年龄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2.3 人群破伤风免疫水平:共检测破伤风抗体187人,免疫保护率42.25%,GMT为0.0086Iu/ml。各年龄组免疫保护率以2~4岁组最高,与其它三年龄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抗体GMT最高的也为2~4岁组,与13~15岁组和25~39岁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4.3959,P<0.001;t=7.4095,P<0.01)。

3 讨论与小结

3.1 本次调查结果,我市人群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抗体滴度和保护率分别1:883.49,90.91%;0.0363Lu/ml,70.59%;0.0086Iu/ml,42.25%,这与我市相应传染病的发病情况相吻合。自1984年起已连续26年无白喉病人发生;自1985年起已连续25年无百日咳病人发生,说明我市的预防接种工作是好的。

3.2 儿童经吸附百白破混合制剂基础免疫后又经加强接种,百日咳的抗体水平均在保护水平以上,各年龄组之间保护率无显著性差异,高免疫水平一直维持到成人,这与国内外有关文献报道:百日咳的保护作用持续2~3年的结果相悖。这表明我市人群对百日咳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形成了较牢固的免疫屏障。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