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综合部年度工作计划

综合部年度工作计划赏析八篇

时间:2022-06-26 02:18:50

综合部年度工作计划

综合部年度工作计划第1篇

[关键词]供电企业 综合计划

一、综合计划管理理念

围绕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战略目标,细化综合计划管理的内容和深度,认真做好各专项计划之间的协调和衔接,健全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强化综合计划在年度工作中的统筹和控制作用,提高综合计划的调控力和执行力,努力提高市、县公司工作标准和效率。通过对市、县公司年度综合计划的制定、实施、考核与评价,加强对市、县公司工作的全过程督导和管控,实现对市、县公司各项工作的统一管理,各专业计划、各层级计划要以综合计划为主线,统一编制上报,综合平衡、下达实施和优化调整,各类、各级、各专业计划要纳入综合计划,实现发展部门归口管理和综合协调,专业部门协同配合和业务指导,使综合计划在公司各层面做到“计划一条线”、“管理一个口”。

二、综合计划管理内涵

1.综合计划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员工是企业管理中最核心、最活跃的因素,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激发和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综合计划管理的实质就是以激励员工业绩持续改进并最终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一种正式管理活动,每个过程都充分体现了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协商、沟通。

2.综合计划管理是个系统工程。综合计划管理是企业战略、资源、业务和行动有机结合的完整体系,是包括若干个环节的系统。综合计划管理不是一年一次的填表交表工作,计划制定之后必须伴随有改进与提高绩效的措施和行动。管理者需与员工进行反馈面谈,与员工共同制定改进提高计划。综合计划管理不能等同于完成任务,而是应注重达成绩效目标的过程。

3.综合计划管理是管理者与员工关于工作目标和标准的契约。管理者与员工共同参与制定绩效目标与标准并达成共识,员工需对自己的工作目标作出承诺。在过去的绩效评价中,员工的目标设计往往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目标是强加给员工的,一般做法是年初上级领导为员工设计目标,年终进行目标完成情况考核,没有任何中间过程。正是因为这种“强加性”和缺乏员工的全面参与,使得绩效评价的效果不佳。在计划阶段,建立契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管理者与员工的共同投入与参与是进行综合计划管理的基础与前提。目标的设置须从公司的战略目标层层分解到员工,员工目标与公司目标保持一致,个人目标的确定应考虑公司的战略目标、自己所在岗位的主要职责以及内部和外部环境的需求。

三、综合计划管理的主要做法

全面贯彻执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工作安排部署,以集团公司发展战略为指导,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为方向,突出规划引领、强化计划管控,统筹综合计划编制,实现各专业相互协调,各类计划有机衔接,保证综合计划的科学性、完整性和一致性,提升市、县公司发展水平和电网运营效率。

1.理顺综合绩效计划编制流程,提高工作质量。按照集团公司“大规划”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坚持自下而上逐级制定、自上而下逐级下达的原则,加强综合绩效计划平衡和优化。市公司层面综合计划编制将不再采用各专业部门分别编制上报的方式,市公司发展部作为综合计划归口管理部门,组织开展市、县公司综合计划的编制上报、细化分解、跟踪分析、执行管控以及考核(考评)工作。集团公司综合计划采用统一下达的方式,改变了以往由各专业部门分别下达的管理模式。国网公司下达综合计划后,集团公司发展部统一组织计划的分解下达工作,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了计划分解下达实施方案;根据各单位不同的业务管辖范围和性质,分解形成市供电公司、超高压公司、综合单位、直属单位及集团公司本部五套综合计划附表模板,集团公司各部门按照统一的模板将本专业计划分解到各单位,形成专业计划分解表;集团公司发展部分单位汇总各专业计划分解表,形成各单位年度综合计划,统一下达至各单位,集团公司各部门原则上不再单独下达专业计划。市公司全面落实集团公司计划管理相关工作部署,参照集团公司综合计划分解模式和要求,进一步细化、丰富市、县公司综合计划内容,组织编制下达市、县公司综合计划;结合“五大”体系建设和市公司管理实际,研究制订相关管理制度,做到职责明确,管理到位,不断加强计划管控力度,不断提升市、县公司计划管理水平。

2.层层分解,逐级落实,以综合绩效计划统领公司全方位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绩效计划管理体系,确保计划有效统领全年工作。以综合绩效计划管理为工作主线,将公司生产经营年度目标和工作任务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形成公司、部门(单位)、班组、岗位四个纬度和年、季、月、周四个层次的计划管理体系。健全综合绩效计划全方位管理模式,构建岗位保班组、班组保单位、单位保全局,周保月、月保季、季保年的逐级保障体系。将公司工作要求准确、及时、全面地传达到基层每位员工,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对公司工作的认知度,增强全员的责任感、压力感和紧迫感,确保公司年度目标的完成。

3.加强综合计划过程监控,提高工作成效。充分发挥计划的协调、平衡、控制功能。发挥职能部门专业化管理作用,强化机关服务基层意识,加强业务指导,对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不推诿、不回避,积极主动查找症结,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强化各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管理责任,对本单位绩效计划执行情况要密切关注、定期调度,确保公司安排的工作务期必成,确保本单位内部工作有序开展。认真组织开展部门内部自查和部门间互查,加强计划跟踪和督查督办力度,特别是加强重点工作的动态分析和监控,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对未能按计划要求完成工作任务的部门、单位,主管部门要及时发出工作质询,要求其反馈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督促限期完成。

4.严格综合计划考评,形成闭环管理机制。建立“月考核、季分析、年兑现”的考核机制,将市、县公司综合计划管理全面纳入公司月度绩效考核办法和年度业绩兑现办法。严格执行计划调整审批制度,加强计划刚性管理,每月跟踪检查公司重点工作进度,对未能按计划要求完成工作任务的职能部门及时发出工作质询,要求其反馈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督促限期完成。计划完成情况和考核评价情况每月在公司网站进行公布,实现评价结果与薪酬直接挂钩,形成计划下达、过程监控、考核评价、总结提升全过程闭环管理机制。

四、综合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综合计划是公司年度经营目标和实施方案,对确保全年工作任务的完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公司不断加强综合计划管控,实现了综合计划“四统一”管理,范围逐步拓展,深度不断加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随着“大规划”体系建设方案的全面实施和“四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对综合计划的科学性和调控力、执行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综合计划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

1.计划执行的严肃性需要进一步加强,超计划项目、计划未下达提前建设的项目仍然存在,由于管理原因造成的计划调整幅度较大,特别是县公司计划执行力度不够,落实不到位,存在较大随意性,计划的管控力度需进一步加强。个别部门、单位月度绩效计划未能与公司工作目标和重点工作密切结合,各岗位工作计划未能与本部门、单位重点工作和岗位职责紧密结合;月度绩效计划内容标准不具体,目标和措施的量、质、期不明确,可操作性不强。

2.监督检查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综合计划制定后,有的只是简单的布置,对工作过程缺乏有效控制,对工作进度不能重点把握,协调力、控制力不强,检查工作力度需要加强,问题暴露不够充分,工作质量有待提高。

3.计划考核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已纳入考核的指标完成情况较为重视,对未纳入考核的投资指标和项目执行情况重视不够。综合计划制定后,计划评价力度不够,尤其是分解至月度绩效计划后,有的绩效计划内容标准不完善,导致绩效结果不易衡量,绩效计划完成质量不高,达不到以综合计划推动公司工作全面开展的目的。

五、综合计划管理实施效果

1.通过加强综合计划管理,公司的战略目标深入基层,工作任务和指标得到层层传递,上下级之间的沟通渠道更加通畅,全体人员思想观念进一步转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有了显著提高。

2.通过加强综合计划管理,结合公司总体目标,明确了各个时期的工作重心,细化了各部门、岗位的职责,编制了详尽的、可操作性强的部门、岗位工作标准,按照SMART原则,即具体性、衡量性、达到性、现实性和时限性五个方面的要求,确定了部门、岗位、班组绩效计划,建立了科学有效的指标体系。

3.通过加强综合计划管理,员工和部门的岗位职责更加明确,工作的计划性、主动性不断增强,推动公司年度重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各项经营指标均超额完成集团公司时间进度。

4.通过加强综合计划管理,健全了绩效计划管理体系,强化了绩效计划在年度工作中的统筹和控制作用,提高了绩效计划的调控力和执行力,提高了公司工作质量和效率。

综合部年度工作计划第2篇

论文关键词: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思考

国家电网公司为加强经营管理工作,强化整体运营功效,“十一五”期间在公司系统内全面开展了综合计划管理工作,综合计划是以公司发展战略和规划为指导,对主要计划指标进行综合平衡、优化后形成的公司年度计划目标和实施方案,是深入推动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公司整体管控能力,实现公司整体效益优先、促进公司整体运作和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综合计划管理现状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电力企业面临的宏观形势和内部环境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全面建立电力生产市场化、实施厂网分开战略的背景下,政企分开、厂网分开、主辅分开逐步变为现实,电力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经济的作用形式使计划管理从事后调节转向了事前调节。计划工作不再是固守计划体制,沿袭计划模式,而是利用计划的全局性、前瞻性,促进企业效益的最佳实现。目前,为适应国网公司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多数供电企业将综合计划指标作为考核企业负责人年度业绩目标的依据。综合计划是公司近期工作的策划,是指标、项目、费用、进度计划的具体体现,依托公司发展战略目标、专业规划和全面预算结果,在各专业计划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平衡、优化后形成的公司年(季)度计划。综合计划管理要建立一套规划、计划、预算、指标控制、项目管理、审计、统计、分析、检查、考核的闭环管理机制,以此提高计划的执行力。

二、综合计划管理实施效果

1.突出了计划管理的刚性作用

综合计划管理将供电企业电网建设、资产质量、供电服务和经营业绩等指标进行有机结合起来,将供电企业年度管理目标、考核指标、生产经营任务等纳入综合计划中,使其成为实施供电企业年度目标计划的重要载体和途径。综合计划管理内容涉及供电企业年度管理目标、资产经营考核指标、省控技改项目、自控大修项目等,成为供电企业各专业层面开展工作的主要依据,提升了供电企业绩效指标,规范了项目立项过程,减少了预算偏差,降低了成本费用,实现了计划的刚性管理。

2.提高了计划管理的过程管控作用

综合计划管理将供电企业电网建设、安全生产、供电服务和营销服务进行统一运作,协调发展,形成一体化的运作纽带。综合计划管理应以计划制定、计划执行与控制、计划调整、计划完成情况分析为主线,对计划的编制、审批、执行、分析、调整、考核(考评)等全过程进行管控,并加强供电企业各部门、环节的沟通、协调和配合力度,形成强有力的综合计划过程管控协调机制,确保完成省电力公司下达的目标、任务、计划,努力实现供电企业的战略目标。

 3.确保了年度工作目标全面完成

 综合计划是供电企业发展的近期目标和实施方案,与供电企业发展、电网发展和市场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是实施供电企业年度目标计划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是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基建、经营和科技管理等各项工作的有力手段,通过实施和加强综合计划管理,把公司年度工作目标,特别是业绩指标、重点工作、投资项目、转资计划、成本入账计划等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作为部门工作主线,全力推进,有效地促进了年度工作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三、综合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1.综合计划与专项计划的衔接程度有待细化

 供电企业实施综合计划管理,各职能部门管理职能没有充分融合,管理工作还存在壁垒现象,各职能部门只是将管理理念围绕部门专项计划进行“自转”,没有系统地将部门专项计划指标与公司综合计划指标进行统一运筹,“自转”没有围绕“公转”,在日常工作中存在专业计划管理和综合计划管理没有统一运作,存在两分离的现状。且供电企业各职能部门在综合计划安排上自我加压意识比较薄弱,计划安排比较笼统,造成供电企业安排年度综合计划缺乏精细化的专业措施和方案。

  2.综合计划与全面预算统领经营工作的机制没有全面建立

  供电企业实施综合计划管理,没有建立与全面预算统领经营工作的机制,计划管理只对经营结果进行管控,没有延伸到经营过程和资本运作的全过程,不利于计划管控的范围与深度的拓展,对全面管控公司年度的整体经营成果没有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

3.综合计划的预控管理和监督工作有待加强

供电企业实施综合计划以来,对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和主要指标进行了分解下达,但在具体的过程监督和过程管理与控制方面还存在管控不够、措施不力等问题,没有形成一套严格的管控机制,以监督各专业层面完成预期指标,整体管控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4.综合计划管理信息系统与SG186信息化系统数据信息共享应加快

  SG186信息系统(ERP、PMS、SG营销、协同办公等)实施,是供电企业深入推动公司“四化”工作的重要手段,但综合计划管理系统没有与SG186信息系统实现各部门、各层级之间数据信息资源共享,未能形成有机统一的工作机制,数据信息不对称现象时有发生。

四、深化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相关建议

1.加强综合计划管理与专项计划管理的精细化协作

  供电企业综合计划不是简单地将各种专业计划汇总,而是要从企业全局考虑,对未来一年企业各类专业计划指标进行综合平衡、优化后形成的公司年度计划目标和实施方案。综合计划编制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公司发展战略,与各类专业计划有着直接关系。供电企业计划管理部门在组织专业管理部门编制各类专业计划时,应坚持局部服从全局、专项服从综合、各种要素优化配置的原则,结合公司年度发展目标,将各专业层面的计划与综合计划目标指标进行统一运筹,细化专项计划编制,明确到具体项目、具体内容和资金需求,要与综合计划相辅相成、融会贯通。

2.建立预算管理和综合计划统领经营工作的机制

 目前,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只是对经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价,没有延伸到经营过程和资本运作过程管理,建立预算管理和综合计划统领经营工作的机制,可以有效改变以往投资项目打包下达,实现项目计划与资金预算直接关联,将资金预算明确到单项工程项目,确保计划安排、项目实施、资金账务和投资完成统计紧密衔接,避免因实际施工计划及工作量严重脱节、变动过大等问题。结合企业往年完成实际,可从预算角度出发,对资产经营中的可控费用、修理费用、成本费用等量化指标,确定每季度应完成的资金入账比例,实现成本费用均衡发生,减少年底“冒大数”的现象发生。预算管理与综合计划相结合的模式,对加强资产经营、工程进度、费用控制和指标值的控制力度,完善公司内部控制,提高公司生产经营绩效,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加强对综合计划管理的监督,建立内部管控机制

供电企业应根据年度发展战略目标,建立企业综合计划内部管控机制,以监督各专业层面完成综合计划下达的预期指标。首先,要对年度综合计划指标和目标任务进行测算,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室和专业部门,编制下达年度目标计划,重大项目、重要工作、重大工程建设要纳入供电企业重点工作计划中,明确完成目标和考核标识,并细化到月,按月进行月跟踪和评价,进行全面监督、评价和考核。其次,供电企业应将实施的年度业绩目标考核、部门责任制考核、综合计划管理、重点工作完成等纳入部门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供电企业“四位一体化”的绩效考核平台,形成部门季度和年度绩效考核目标,通过对月度重点工作、综合计划管理考核和管控,确保季度和年度绩效考核目标的全面完成。最后,以综合计划管理为手段,全面强化预算管理,加强资金项目费用使用管理工作,以综合计划管理来跟踪资金流向、资金运作和资金周转率,从而提高综合计划管理水平。

4.加快信息系统资源共享,提升数据信息质量

  实现综合计划管理系统与SG186系统信息平台资源共享后,可改变相同数据在不同系统多次录入数据口径不一致的现象,提高了数据库信息的准确性和项目数据的采集汇总工作的力度。同时信息系统共享后,一方面可以对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形成企业管理的中央数据库,并可根据管理职能需要设置相关指标读取权限,分权限进行共享;另一方面,可以在系统中提取各年度主要经营指标的完成数值,对数据进行全面统计和科学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辅助支持。

综合部年度工作计划第3篇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供电企业都在实施或创新综合计划管理,但如何有效推行综合计划管理,真正发挥综合计划的作用,是一件复杂且任重道远的事。

1.综合计划管理的理论基础

本研究提出了引入平衡计分卡这种当今被普遍认为是实施战略管理最有效的工具,创新公司综合计划管理模式,使其成为承接公司发展战略、化战略为行动的有效手段。

平衡计分卡理论体系源于哈佛大学教授卡普兰(Kaplan)与诺朗顿研究院的执行长诺顿(Norton)于1992年所提出的一种绩效评价体系,2006年发展成为管理科学界尤其是战略实施领域的权威理论。目前,已经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得到广泛运用。平衡计分卡从价值创造、客户服务、内部运营、企业成长四个维度对战略进行分解,同时强调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成果指标与驱动指标以及长远发展与当期绩效的平衡,可很好克服企业的短期化和片面化倾向,使企业战略得到更好的执行。

综合计划统筹专业计划,是对各专业计划进行平衡优化的结果。如何平衡优化,需要有理论做指导、技术手段做支撑。本次综合计划创新研究也引入了诸多先进实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理论,如:杜邦财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分析方法等等,涉及运筹学、经济学、数学应用、计算机科学等众多学科体系。同时将理论和具体业务实际结合,构建出可应用于实际的平衡优化工具(通过信息化固化的计算模型),从技术层面为综合计划管理的落地实施提供保障。

2.综合计划管理概述

2.1综合计划管理内涵

综合计划管理运用平衡计分卡以及战略地图等理论方法,将企业战略目标量化分解,建立包括股东价值、客户服务、内部运营、企业成长四个维度的管理框架,涵盖电网发展、营销服务、资本经营、安全生产等各领域的计划及指标体系,通过方案优化,科学配置公司各种要素资源,谋求企业综合效益最大化,满足公司当期经营绩效和中长期发展的需要。综合计划按时间纬度一般分为月度、季度、年度和五年综合计划。

2.2综合计划管理的定位

(1)综合计划管理在企业战略管理体系中处于总抓手总龙头的位置

综合计划是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落地的载体,通过用计划指标细化战略目标,实现对公司战略的承接。再通过年度计划的编制、下达、执行和跟踪分析,并与组织绩效考核相结合,实现闭环管理。这个循环过程既是综合计划执行的过程,同时也是公司战略实施的过程。它以年度为周期,周而复始,并呈螺旋式上升,最终达成公司的战略目标。

(2)综合计划与专业计划的关系

综合计划是“管计划的计划”。综合计划是企业战略落地,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综合性行动计划,是各项专业计划的统领。即综合计划需要以专业计划为基础,专业计划应以综合计划为指导,从公司整体经营目标出发服从综合计划。综合计划对企业的各类计划实现“六统一管理”,即统一编制、统一上报、统一平衡、统一下达、统一调整和统一分析监控,实现企业经营的全过程闭环管理。

(3)综合计划与预算管理、组织绩效的关系

综合计划是供电企业战略实施的年度具体行动计划,涵盖了公司全面预算及组织绩效计划的主要内容。预算管理是落实综合计划的重要保障和关键手段,组织绩效管理则为检查综合计划执行情况及预算完成情况提供制度保障。

2.3综合计划管理的核心作用

(1)统筹兼顾,实现“四个平衡”,促进公司管理向精益化转变

综合计划能妥善处理好当期绩效与长远发展的平衡、投资需求与投资能力的平衡、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平衡、驱动指标与结果指标的平衡,指引各业务领域实现向精益化管理转变,谋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2)横向协同,优化配置,谋求公司综合效益最大化

综合计划揭示出了指标间的内在联系,并以此作为资源优化配置的依据。它通过对各专业计划进行平衡优化,提出最优的组合方案,以谋求公司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3)为公司决策提供辅助支持

综合计划通过建立量化的数学模型,开发平衡优化工具,可以十分直观、方便、快捷地测算出企业在不同内外部环境条件下的经营结果,实现对企业经营情况的实时展现,为公司有效应对纷繁复杂的内外部形势变化及时提出相关建议,从而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常态化的辅助支持。

3.国内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现状分析

3.1国内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建设情况

综合计划管理由来已久,早在电力体制改革之前,国家电力公司就提出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安全生产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度为动力、以优质服务为宗旨的综合计划管理理念,将电力产量、固定资产投资、电力建设规模、资产经营、劳动工资、供电质量、安全管理、能源节约、科技环保九项专业计划纳入综合计划范围,通过计划编制、执行、分析和调整控制目标的实现。2003年以来,为顺应我国电力厂网分开等市场化改革,适应电网企业生产经营需求,不断提高电网企业经济与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电网企业不断创新综合计划管理模式。如国家电网提出的将综合计划、全面预算、统计分析、计划执行情况分析、绩效考核协调一致的“五位一体”管理模式;南方电网公司也通过统筹专业计划不断推进综合计管理,提高集团管控能力。

3.2国内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综合计划管理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内很多供电企业缺乏相应的管理基础和机制,在综合计划管理规范化和工作流程化这两方面需进一步完善。同时,综合计划管理过程控制与考核机制尚未建立,造成综合计划的约束力和调控力不强,没有充分发挥综合计划的管控作用。

(2)数据缺乏有效共享。综合计划涉及的专业面广,数据量大,且对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要求越来越高。而目前国内供电企业企业级的“公共数据资源池”还需进一步加强,数据共享机制还需完善,以便提高对综合计划数据的支撑。

(3)技术支撑手段还需加强。综合计划需要对各专业计划进行统筹平衡,其测算、优化等计算工作量巨大,传统的手工处理方式难以完成,需要寻求技术手段,依靠计算机进行结构化和程序化运算。

3.3国内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改进方向

(1)建立统一规范的综合计划管理机制

借鉴国内外综合计划管理的成熟经验,结合国内供电企业的管理实际,可以从以下方面建立、完善综合计划管理机制:

①完善综合计划指标体系。深入研究指标之间的勾稽关系,同时根据综合计划实际管理情况对指标体系进行动态管理。

②健全管理制度。从制度上确立综合计划管理部门在综合计划管理中的决策性地位,并将有关计划管理的政策、规章和流程纳入综合计划管理制度体系。

③优化组织结构。强化综合计划管理委员会在各级供电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构建网、省、地、县四级综合计划管理组织体系。

④明确权责体系,确定各级供电企业综合化管理的权责分布,以保障综合计划顺利、高效的执行。

⑤建立综合计划考评体系,以绩效考评强化责任,提升综合计划工作实效,促进综合计划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⑥加强综合计划动态管理,建立综合计划执行情况跟踪分析和过程控制机制,完善综合计划管理流程。

(2)以技术手段为支撑

综合计划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在各专业职能部门对指标管理的意见基础上,通过指标间的相互逻辑关系分析,对综合计划进行平衡优化,统筹协调各项指标的安排,确保专业计划管理和综合计划管理的协调。因此,须在与企业级数据中心对接,寻求数据支撑的基础上,结合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工作实际需要, 研究一套适用于供电企业综合计划平衡优化所需的分析、计算模型,并利用信息化手段固化形成工具,为供电企业综合计划方案编制以及分析决策,提供系统、全面、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持。

4.构建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

4.1指标体系

综合计划指标体系是企业战略目标的量化分解,是综合计划管理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为有效承接供电企业战略,全面反映公司的经营活动,必须科学设置各种指标,建立健全公司的综合计划指标体系。

(1)综合计划指标体系的架构

研究运用平衡计分卡、战略地图、KPI管理等先进理念建立综合计划指标体系,将供电企业发展战略目标量化分解为股东价值、客户服务、内部运营、企业成长四个维度,每个维度下构建三级指标体系,涵盖电网发展、营销服务、电网运行、安全生产、人力资源、资本经营等各个主要业务领域,指标设计尽可能全面、简洁、准确,避免指标间交叉重叠,不求指标的多而全,力求少而精,确保指标体系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综合计划指标体系基本架构图:

新的指标体系设计分为三级。一级指标作为战略级的综合性指标,是反映供电企业战略执行情况的成果型指标。二级指标作为业务驱动型指标,对公司各种要素资源进行配置,是通过计划的执行实现战略的指标,具有可计划、可操作的特点。三级指标为需要关注的指标,作为一、二级指标更加细化的支持性指标,反映一、二级指标的执行情况和效果。

(2)综合计划指标的选取

指标体系基本指标的选取要围绕供电企业的中长期战略目标,结合经营生产的管理实际, 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状况。指标选取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步:

第一步:结合企业战略绘制战略地图,按“价值创造、客户服务、内部运营、企业成长”四个维度绘制公司的战略地图,明确各维度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第二步:针对战略目标进行指标的开发。围绕战略地图中各维度战略主题,按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及分类、指标设置和选取的原则,进行综合计划战略指标开发。指标设计以业务支撑关系为基础,对战略目标一级指标进行逐级分解,最终形成新的综合计划指标体系。

4.2制度体系

要真正落实好综合计划管理,发挥管理实效,必须为之设计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关键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建立和健全综合计划决策制度,从制度上确立企业计划管理部门在综合计划管理中的决策性地位,以及从制度上确立综合计划在公司计划管理中的制约性地位。

(2)企业中有关计划管理的政策、规章和流程等,也应纳入综合计划管理制度体系的范畴,由综合计划管理部门统一归口管理。

(3)针对综合计划编制、分解下达、过程控制与跟踪分析以及考核调整等环节,研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用于规范综合计划管理行为,明确管理职责,理顺管理流程,使综合计划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

4.3组织体系

综合计划管理涉及到供电企业内部多个部门,行动中需要多个部门的分工协作。因此,在各级供电企业本部设立综合计划管理委员会,作为公司综合计划的中心决策部门,综合计划管理办公室作为其常设的工作机构,归口管理综合计划日常的事务,平时可以挂靠在企业计划管理部门。同时,建议明确公司综合计划管理部门与相关专业部门的协作关系,做好综合计划与各专业计划的有效衔接,形成公司综合计划日常工作机制。

4.4权责体系

综合计划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科学的权责体系,权、责、利的合理配置是发挥管理实效的重要保证。从电网企业特点出发,综合计划管理可以构建综合计划管理委员会、综合计划管理办公室以及专业职能部门为主的三级组织体系。综合计划管理委员会作为综合计划的领导机构,是最高决策中心,负责审定、监督和协调综合计划管理中的重大工作事项;综合计划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综合计划编制汇总、平衡优化、执行分析、调整与考核等日常管理工作,是综合计划的衔接层;各专业职能部门则从本部业务实际出发,负责编制专业计划并组织实施下达的综合计划方案,是综合计划具体工作执行层。三层级机构各司其职,协调有度、权责分明。

4.5考评体系

良好的综合计划考评机制有助于综合计划的高效执行。为更好地实现公司战略,在供电企业内部建立战略目标与考评体系相结合的综合计划考评机制。

(1)综合计划管理过程考评

针对综合计划基础建设及方案准备、综合计划编制审批到综合计划分解下达、综合计划执行分析、综合计划调整审批直至综合计划完成考核评价的五个主要阶段管理目标,分析每个阶段中的评价功能单元,并根据其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分别设定不同的综合计划管理过程评价指标。通过对综合计划管理全过程进行考评,全面系统地实现对综合计划全过程跟踪管理与适时反馈。

(2)综合计划绩效考评

综合计划绩效考核以计划完成情况为主要考评依据,同时要建立科学先进的综合计划绩效考核机制。在旧有的计划管理模式下,大多数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与组织绩效考核未能很好地结合起来,二者各有一个管理体系,而未实现很好衔接配合,或者组织绩效考核只从综合计划指标中选取几个指标进行考评,这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综合计划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针对这套指标体系尽可能地进行量化考核。并在考核时与已有的组织绩效考核相结合,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激励监督职能。

4.6流程体系

综合计划管理包括综合计划的制定、指标分解下达、计划完成情况的统计分析和考核,它们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管理过程,具有很强的一体性。

(1)综合计划编制

综合计划编制必须以供电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为指导,对公司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形成年度工作目标,作为公司发展战略的近期目标和实施方案,目的是保障企业年度经营任务的完成。

综合计划的编制形式采用自下而上,然后再自上而下,并在此过程中充分交换意见的“一上一下、双向互动”的编制模式。遵循统一编制、统一上报、统一下达、统一调整的“四统一”原则。

在具体编制过程中,针对各专项计划须实现统筹兼顾,纵向衔接、总体平衡,坚持局部服从全局,专业服从综合。综合计划编制业务流程分为三个步骤:一是综合计划编制目标确定;二是综合计划编制与上报;三是综合计划分解与下达执行。

(2)综合计划执行分析

综合计划执行情况跟踪分析是促进供电企业中长期战略和年度计划目标实现的一种过程控制机制。通过综合计划执行情况跟踪分析可以分析和掌握企业中长期战略和年度综合计划编制内外部边界条件的变化情况,可以对计划目标能否完成进行预测和评估,发现计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并对调整计划提出建议和意见。其按时间长度可以分为年度分析、季度分析和月度分析,并形成相应的分析报告。

(3)综合计划调整

为维护计划的严肃性,综合计划经公司综合计划管理委员会批准下发后,必须严格执行,各专业部门和执行单位均不得随意修改。如确因客观原因影响(比如市场需求发生未预料到的较大变化,国家政策调整,企业内部管理情况发生较大变化等),经主观努力仍不能完成计划时,在有利于调动广大员工完成计划积极性的前提下,可以调整。

4.7管理所需技术手段—平衡优化模型

在上述综合计划编制、执行、调整的操作,都离不开对各项指标的综合分析计算和统筹平衡,其计算工作量大、要求高,为此,本研究运用综合多种理论方法,创新性的设计并开发了综合计划平衡优化模型及工具,为综合计划管理推进和提高提供有效技术支持。

综合计划平衡优化模型设计遵循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框架,运用多种商务智能分析方法,以综合计划指标体系为核心进行设计和建立。其除了建立一系列指标的定性和定量分析、预测方法外,重点将价值量指标(财务类指标)根据其计算因子间逻辑关系构建出数学模型,实现对所有价值量指标进行联动计算。

建立综合计划平衡优化模型不仅是企业战略及投资发展的需求,也是实现企业内外部平衡,保持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综合计划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核心工作。

5.结束语

推行综合计划管理本质是将平衡计分卡和战略地图这种当今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国内供电企业,这不仅是综合计划管理模式的创新,也是供电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一次渐进式的变革,需要一个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且作为一项管理创新,综合计划管理对各专业管理提出了许多全新的要求,需要各部门、单位形成高度的共识和统一的行动。因此综合计划管理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随着公司综合计划管理建设的不断深入而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韩俊雅.电网企业计划管理的现状分析研究[J].陕西电力,2012,35(2):72-74

[2]高喜利.强化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思考[J].湖北电力,2012,37(5):86-88

综合部年度工作计划第4篇

[关键词]综合计划管理难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1-0372-01

引言

近年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国内诸多供电企业都将综合计划管理作为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通过创新综合计划管理模式实现公司管理从条块管理到协同高效管理风格的转变,促进企业管理精益化。综合计划是以公司发展战略和规划为指导,对主要计划指标进行综合平衡、优化后形成的公司年度计划目标和实施方案,是深入推动“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综合计划管理的实施可以解决电力公司现阶段暴露出的问题。

一、综合计划管理的内涵

综合计划是以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为指导,在对市场环境、发展规划、经营状况等形势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公司远、近期发展,对主要计划及指标进行综合平衡优化后形成综合效益最优的企业计划目标和实施方案。综合计划扭转在发展投入管理上重资本性、轻成本性,重指标、轻项目的现象。在加强投资管理的同时,不断细化成本专项设置,做实成本投入项目,精益化管理落到实处。综合计划通过协调平衡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公司整体经营状况控制分析,涵盖过程控制与绩效考核,综合计划管理以全局性、透明性和明确性为原则,促使实现企业的各项目标。

二、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主要难点

2.1 综合计划与专项计划的衔接程度有待细化

现阶段,电网企业在综合计划管理的实施中,尚不能完全实现以规划指导计划,通过年度计划落实公司规划。综合计划与各专业计划也未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尚不能完全实现综合指导专业,专业落实综合。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综合计划与公司规划、各专业计划、前期工作衔接不足的问题,并成为电网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部分专项工作计划没有合理的汇入综合计划中,相关管理人员无法对工作计划实施统一管理,导致工作中出现一定的漏洞,进而严重影响到供电企业工作顺利开展。供电企业实施综合计划管理,各职能部门管理职能没有充分融合,管理工作还存在壁垒现象,各职能部门只是将管理理念围绕部门专项计划进行“自转”,没有系统地将部门专项计划指标与公司综合计划指标进行统一运筹,“自转”没有围绕“公转”,在日常工作中存在专业计划管理和综合计划管理没有统一运作,存在两分离的现状。

2.2 综合计划的预控管理和监督工作有待加强

供电企业实施综合计划以来,对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和主要指标进行了分解下达,但在具体的过程监督和过程管理与控制方面还存在管控不够、措施不力等问题,没有形成一套严格的管控机制,以监督各专业层面完成预期指标,整体管控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2.3 电网企业综合计划管理考核、管控作用有待加强。

在考核体系中,存在“中和”问题,即明知有问题和疑议也不愿揭开盖子或提出质疑,这样完成计划指标或超额完成计划指标成了企业的主要目标,却忽视了企业面临的真实情况,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2.4 综合计划的综合平衡与优化功能有待加强。

综合计划管理中,综合平衡与优化是十分重要的部分。目前,电网企业综合计划的综合平衡与优化理念尚不够明确,平衡与优化方法尚不健全,综合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综合平衡与优化的作用需进一步加强,需要健全和完善控制指标体系,为综合平衡与优化打好基础。

2.5 综合计划指标体系、管理体系固化,有待进一步创新和完善。

供电企业实施综合计划管理,没有建立与全面预算统领经营工作的机制,计划管理只对经营结果进行管控,没有延伸到经营过程和资本运作的全过程,不利于计划管控的范围与深度的拓展,对全面管控公司年度的整体经营成果没有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公司现有的综合计划指标体系、管理体系尚不能完全适应公司在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电网企业现阶段的各项指标存在重复及不足现象,考核指标、考评指标和辅助指标需要形成完整的控制指标体系。公司已有的指标体系固化,需要根据电网企业现阶段发展需要进行指标的创新和完善。

五、综合计划主要优化对策

5.1 完善管理机构

通过完善管理机构,将各个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与落实,促使综合计划对日常工作进行科学指导与督促,保证企业各项经济指标圆满完成。强化综合计划管理委员会在各级供电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构建网、省、地、县四级综合计划管理组织体系。

5.2 强化标准

应根据各个部门工作性质、内容等,对建设要求实施标准化管理,通过规范工作流程将各种业务、岗位等实施科学管理,将工作方法、要求、技能等进行标准化建设,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实施,进而有效提升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水平。

5.3 建立综合计划管理的监督管控机制

在综合计划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应加强控制力度,本着实事求是重要思想,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认真调查,以便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实施计划。同时应通过管理层进行批准、核实后再予以落实。明确考核评比标准,定时考核和评比,做到全面监督。落实管理计划,形成部门评比考核制度,对综合计划进行考核和评比,确保完成任务。做好预算管理,加强对资金的监管,凭借综合计划管理资金运作,不断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5.4 加强项目管理工作

要强化基础管理,不断健全制度标准和基础台账。各个项目管理部门要完善相关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各部门要严格执行项目的规定和要求,按照项目的管理范围和专项计划管理,整合项目需求,避免项目出现多头申报的现象。

5.5 加强专项计划,做到与综合计划协调管理

各项专业计划和综合计划的合理性都会对公司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编制各种专业化计划书时候,都应该依据公司年度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将专项计划纳入到公司综合计划中去,使专项计划和综合计划融会贯通,以便达到专项计划更好服务综合计划的目的,最终能够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5.6 加快信息化建设,提升数据信息质量

应该不断扩大信息系统应用范围,做到与ERP、物资管控、财务管控等业务系统的融合与共享。现代信息技术为管控效益提供了支持,加快信息化建设,要做到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数据质量,从而提高综合计划管理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5.7 加强对综合计划管理的监督,建立内部管控机制

供电企业应根据年度发展战略目标,建立企业综合计划内部管控机制,以监督各专业层面完成综合计划下达的预期指标。在执行过程中,应以考核检验综合计划的实际执行和实施情况,加强综合计划的管理力度,增强综合计划的约束力和调控力。在执行过程中,应以考核检验综合计划的实际执行和实施情况,加强综合计划的管理力度,增强综合计划的约束力和调控力。

结束语

综合计划管理是适应国家电网公司实体化、市场化运作的需要,是进一步加强供电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是确保供电企业完成年度经营目标的有效举措,完善了供电企业内控制度,提高了供电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了公司可持续发展。综合计划管理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随着公司综合计划管理建设的不断深入而稳步推进。不断作出改进,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达到落实各项计划,提高管理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韩俊雅.电网企业计划管理的现状分析研究[J].陕西电力,2012,35(2):72-74.

综合部年度工作计划第5篇

一、绵阳的基本情况及评估的基本做法

(一)绵阳市基本情况。绵阳市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距省会成都98公里,具有*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川西北经济、文化、交通重地,素有“川西北第一重镇”之称。幅员面积20249平方公里,*年末,总人口527万,其中农业人口410万。辖六县两区,27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3453个行政村,363个社区,代省管江油市、省政府科学城办事处。*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396.6亿元,人均7518元,财政收入30.75亿元。全市有乡以上计生工作人员1498人,其中有专业技术人员654人(1997-*年人口变动、计划生育财政投入、各级计生干部队伍构成情况详细数据列表附后)。

(二)本次评估的基本作法。一是依据中共绵阳市委、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意见》(绵委发[*]16号)和《关于全面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决定》(绵委发[*]15号),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市上成立了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中期评估领导小组,制定了评估方案,召开了县(市、区)计生局长会议,部署评估工作、培训评估骨干、动员相关部门、计生工作者及广大群众参与评估工作。二是分两个层次进行评估。一是由市计生委确定3个县(市、区)、9个乡镇、27个村作为样本点,并与县计生局统一组织人员进行评估;二是其余县(区)由各县(市、区)计生局牵头组织评估,市计生委对其进行质量抽查。全市9个县(市、区)及一个开发区共抽取22个乡镇、65个村作为评估样本点。三是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通过查看资料、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以及个别访谈等方式进行评估。评估中,全市召开了75个座谈会,调查访谈了县、乡党政领导119人次,县级相关部门负责人176人次,县、乡计生工作人员308人次,育龄群众1002人次。

二、开展综合改革,促进全市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

绵阳市委、市政府十分珍惜国家把绵阳列为试点城市这一机遇,一方面积极争取省计生委的指导和支持,一方面遵照国家和省对试点工作的要求,有序开展试点,使综合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把综合改革作为推进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迈向更高更新层次的契机,切实加强领导。*年初,绵阳市被国家人口计生委确定为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试点市后,省计生委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绵阳市委、市政府党政一把手及分管领导多次带队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先后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计生领导小组会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会议,研究问题,制定方案,解决困难。省人口计生委给予了强有力的指导和支持,一是省计生委党组三次专题听取绵阳综合改革的汇报,并提出针对性极强的指导意见;二是省计生委认真总结了绵阳综合改革的成功作法,并两次在绵阳召开全省性会议进行推广;三是省对绵阳作出了免于年度检查考核的决定,并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支持。

(二)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指导综合改革扎实有序地开展。三年来,绵阳市的综合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启动准备阶段(*年初至同年6月)。主要是成立领导小组,在调查研究、综合协调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制发《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意见》(绵委发[*]16号),明确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以及内容和任务,提出“一个确保、两个明确、三个重点”的综合改革基本思路,并通过会议、文件、媒体开展广泛宣传,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

二是试点示范,积极稳妥实施阶段(*年7月至*年7月)。主要是把综合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化整为零,选择有一定工作基础和代表性的县、乡先行试点。*年5月,在试点示范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市计生委围绕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制发《绵阳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推进方案》(绵计生发[*2]31号),建立综合改革项目管理、加强指导督查和分年度进行考核评估制度。同时,对承担重点项目的县给予年终免检的政策,使其放手推进综合改革。

三是重点突破,全面推进阶段(*年8月至现在)。*年7月29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总结分析全市综合改革的形势,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发了《关于全面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决定》(绵委发[*]15号),调整确定了以完善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制度为切入点,实行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建立机制与完善提高相结合,创新机制与配套改革相结合”的综合改革工作思路。全市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市委《决定》,努力创特色,求突破,带动综合改革全面整体推进。市委、市政府也因势利导,先后在全市总结推广了盐亭县探索建立的财政转移支付计划生育经费“指标到乡,乡有县管,乡镇审查,财政监督,节余留用”管理体制的经验;推广了三台县在村委会中建立村计划生育委员会,村计生委主任实行竞聘上岗,乡聘村用,兼职兼薪,动态管理,报酬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村级计划生育干部管理制度的经验;推广了北川羌族自治县建立县、乡技术服务站一体化管理新机制和乡镇服务站由乡办乡管改为县乡共管,以县为主的管理模式的经验;推广了江油市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经验;推广了平武县“旅游搭台、计生宣传、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山区旅游生育文化建设的经验。

(三)综合改革促进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在与时俱进中稳步发展。通过三年多的努力,绵阳市综合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党委、政府改进和加强了对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制度得到坚持和进一步完善。通过综合改革试点,特别是严格实行“三线”(党政线、相关责任部门线、计生业务线)考核制度、把计划生育纳入党委政府重大事项进行督查的制度和把严重损害群众合法权益的管理行为纳入计划生育“一票否决”的内容,使各级党委、政府从职责定位上,由过去只对出生人口控制结果负总责转到了对建立和完善新机制负总责亲自抓上来;在领导方式上,由过去单一依靠计生部门转到了组织协调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施治上来;在领导作风上,由过去的原则领导转到具体领导上来,切实解决影响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具体问题,尽力为计生事业提供组织保障和物质保障,使计生经费投入从*年的人均4.06元,逐年递增到*年的人均6.63元,人均增长2.57元,增幅达63.3%。

2、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得到体现,对计划生育的满意度有所提高。随着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综合治理、利益导向等计生工作新机制的建立,广大群众特别是育龄群众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计划生育多种优质服务,尤其是通过开展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村民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评议权和生育安排自得到落实,使人们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支持力、满意度有了很大提高。本次评估问卷调查表明,群众认为近两三年计划生育工作有大的变化的前三项是:服务周到、管理规范和自觉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意识普遍增强,对计划生育工作满意或基本满意在95%左右。

3、以人为本的理念日益深化,计划生育工作机制和方法有所创新。通过综合改革试点,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强化,服务意识逐步增强。生育文化服务、政策法规服务、生殖保健服务、统计信息服务、生产生育服务伴随“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日益制度化、规范化,基本实现了计划生育工作由管制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变。

4、现行生育政策深入人心,低生育水平更加稳定。近年来,全市人口出生率和出生数量却呈稳步下降趋势,*年,绵阳市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降到了6.15‰和0.56‰,与*年比较,人口出生率下降了1.6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下降了0.7个千分点。人口出生数也由*年的40424人降到了*年的32448人,下降7976人,下降1.9%。

三、坚持重点突破,带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机制和方法创新

(一)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在全面、整体推行中提高

绵阳市把建立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管理体制,既作为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措施,又作为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体制创新的根本,坚持从改革管理体制入手,带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的建立,促进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的强化。

1、抓住“两个关键”、“五个环节”,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制度。

第一,抓住“两个关键”,建立村级计划生育工作责、权、利相统一的机制。绵阳市在建立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制度中,把解决村级在计划生育中的管事权和有钱办自治之事作为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制度的关键进行突破。一是通过建章立约,明确村民委员会在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中的权力与责任。尤其是为了确立村级在计划生育干部的选人用人权,绵阳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改进和加强村级计划生育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绵委办发[*]07号),建立起与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制度相配套的村级计划生育管理组织及选人用人制度。截止目前为止,全市已有40%的村建立了村计生委并公开选聘了村计生委主任。二是通过建立乡对村“两包、一挂”(包任务、包经费,与工作奖惩挂钩)计划生育目标管理制度和“以奖代补”、“三级”配套制度,落实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经费。对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村每年由市、县补助工作经费500元,对被命名为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红旗村、先进村的,由市、县分别奖补一定的工作经费。*至*年,市、县投入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经费已达到410多万元。

第二,把握“五个环节”,制定确保自治制度落实的措施。一是组织干部群众学习宣传计划生育法规政策,增强村(居)民的主人翁观念和自治意识、增强村民委员会抓紧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法定责任感;二是自治《民约》、《协议》一般经过“三上三下”,由村民反复讨论修改,并经村(居)民大会或代表会表决,村(居)民“四民主”权力初步得到体现;三是建立简明扼要,综合性、操作性强,包括计划生育协会工作的村民自治工作制度,精减、规范村级计划生育帐、卡、册、单和上墙图表,使村级将过去的“两帐”、“八册”、“十大制度”改为“一帐”(台帐)、“两单”(人口变化报告单、育龄群众需求报告单)、一版(上墙的综合性告知内容);四是落实自治监督,完善村(居)计划生育公开制度,实施村民自治的村都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相关内容及其实施结果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流程及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承诺公诸于村民,并建立有计划生育村(居)民代表议事制度和人大代表视察评议制度;五是加强村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建设,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与计划生育协会两位一体的“自治”体制,加大“自治”实施力度,增强“自治”活力。目前,全市已有95.5%的村实行了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近30%的社区实行了计划生育居民自治。梓潼的南桥村、游仙的温馨社区等实行自治制度的村(居)还组织了自愿者生育文化宣传队伍,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宣传先进的生育文化;盐亭的林园、江油的中河等村还把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相结合,为提高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水平提供物质保障。在中期评估中对育龄群众问卷调查表明:在村民自治制度产生方式上,由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占36%,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占62%;在自治协议签订上,村民亲手签的占71.4%,请他人代签占6.8%;在落实监督权上,参加全村计生重要事项讨论的占76.7%。

2、抓住“三个重点”,努力完善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制度。

绵阳市按照“在推行中完善,在完善中提高”的思路,针对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了《完善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意见》,重点从三个方面完善“自治”制度,促进自治水平提高。一是在保持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制度内容合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章程中的计划生育部分和计划生育村规民约及服务协议,剔除不符合现行法律规定的措施。纠正了在“民约”、“协议”中违法设置的收取押金、保证金、滞纳金,甚至罚款的条款。二是提高“四知道”的措施基本完善。乡镇、街道办事处一般都知道为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提供工作指导、政策和财力支持、培训村干部等职责;村“两委”知道在“自治”中的职权、责任和任务目标,广大村民尤其是育龄群众知道在“自治”中的权力、义务和服务协议的基本内容,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都要知道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意义和目的。三是体现“自治”民的措施基本建立,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村一般都建有3-5人组成的自治监督组,并制定有对申请再生育对象进行评议、宣传资料发放、群众意见收集反馈、评议“自治”工作等制度,群众参与“自治”的权力基本体现到了具体活动中。本次评估问卷调查和座谈情况表明,调查对象知晓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相关内容的占92.1%,参加过对村民自治工作评估的占67.8%,认为村民对计生村民自治能履行监督权的占95%,认为计生村民自治能促进村民民利落实的占89.7%。

3、开展争创活动,引导乡镇政府加强对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指导和支持。

绵阳市在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中,坚持建立并不断完善激励村级深化自治工作,引导县、乡不断加强对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指导和支持,全市在两个层面上开展“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先进单位”评审活动。一是采取分级评审的办法,在村(居)开展了争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合格村、先进村、红旗村活动。经*年年终初评,全市3453个村中进入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合格村、先进村、红旗村行列的分别达到30%、15%、3%。市上对98个红旗村已给予了每村500元的奖励。二是市政府在县(市、区)和乡镇中开展创建推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模范单位评审活动。“创先评审”活动的开展,对理顺政府指导、服务与村级组织自治的关系、村级组织与村民自治的关系,使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从形式到内容逐步成为完全意义上的“自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与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制度相适应的工作机制逐步建立

绵阳市在推行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制度中,遵循体制决定机制的原理,坚持以先进的体制、科学的机制推进计划生育由管理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变,确保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制度在与之相适应的新机制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1、建立优质服务机制,促进生殖保健服务,进村到人,实现“自我服务”。在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中,绵阳市根据实施村民自治对计划生育/生殖保健服务项目的需求,按照国务院《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努力建立和完善人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健全基层服务网络,依法规范服务行为,为村计划生育自治组织承诺的计划生育/生殖保健服务提供支持。

在技术服务网络建设上,绵阳市按照“加强县级站,建设中心站,稳定乡镇服务站,夯实村服务室,用好服务车,积极探索计卫合作,努力做好新时期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的思路,巩固发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217个,村计划生育服务室2971个。其中,县级站90个,乡镇站207个。市计生指导所和9个县级站均获得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医疗执业许可证》、《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江油、北川、盐亭、安县等县、市完成了乡镇站布局调整,建立了一批中心站或县级分站,依法规范了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卫生、计生服务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准入资格及服务质量的监督制度。同时,市委、市政府还确立了以县管为主,乡镇协管的技术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在市、县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中,增设了基层指导科,加大对乡镇技术服务的指导和监督。完善管理体制、调整布局后,确保了技术服务机构人员的经费保障,整合了乡镇计生技术服务资源,提高了技术装备的利用率,提高了技术服务质量,提高了受术群众的安全度。中期评估调查问卷显示,127名计生技术服务人员和156名计生行政管理人员中,月平均工资达到704元,其中,按月足额领取的占80%以上。

在技术服务内容上,绵阳市在对群众尤其育龄群众技术服务需求调查的基础上,紧紧围绕避孕节育、生殖道感染、出生缺陷干预三大工程,把避孕节育、生殖健康、优生优育、不孕不育、防病治病、随访咨询服务确定为优质服务重点,全市各地相继对已婚育龄妇女开展以生殖道疾病、乳腺疾病为主要项目的普查和优惠治疗及医疗建议指导活动。*年以来,全市对102.1万育龄群众进行了普查和治疗。同时,还改革和完善了避孕药具管理发放制度,在农家乐、文化活动场所、村及社区医疗点等人群集散场所,增设了避孕药具发放点,在城市安装了150台自动售套机,把避孕药具单一的避孕作用拓展到了预防艾滋病、性病等疾病上。

在技术服务方式上,绵阳市把服务目标由单纯的提供避孕节育服务转移到帮助育龄人群解决好不同生理期所遇到的问题,健康地渡过育龄期。由此,重点推出了“三改”、“一加强”政策措施。一是改避孕措施由服务者安排为受术者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自主选择,并建立健全了包括服务内容、程序、方法和考核评估、行政监督的避孕措施知情选择实施细则。二是改“三查”(查环、查孕、查病)以查环查孕为主为健康检查为主,在“查病”中进行环孕监测。三是改乡镇技术服务机构孤军作战为乡、村联动服务,明确乡镇技术服务站、村组各自在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中的职责任务。四是加强计划生育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健康普查、技术服务、咨询服务、随访服务制度和培训制度,尤其在各县(市、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免费项目中列出15%—20%的经费作为术后随访报酬,切实加强了随访服务。这次评估问卷调查表明,全市避孕方法知情选择推广面已达到95%左右,术后随访率达到90%以上,有70%的乡镇开展了健康普查,其普查率达到73.7%,育龄妇女收到生殖健康小册子达到77.94%,接受出生缺陷预防宣传面达到90%以上,农村孕妇服用叶酸等的比例达到38%左右。

在政府对技术服务机构的管理上,绵阳市建立了“考核评估”制度。评估内容主要包括计划生育整体工作水平是否提高,乡、村互动服务规范是否健全,机构队伍建设及人员培训是否到位,服务站的环境是否整洁、优美,群众对计划生育、生殖保健服务的基本需求是否满足。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育龄群众对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科普知识的参学率、知晓率、期内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率、及时率、有效率、随访率、生殖健康普查率、意外妊娠率和群众对服务的满意率。与此同时,绵阳市还开展了以环境优美、技术优良、服务优质、管理优秀、群众满意为主要内容的“四优一满意”乡镇服务站创建活动。去年,经专家组评审,已评选出16个“四优一满意”服务站,*年,预计将有20多个服务站达到标准。这些管理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服务机构的自身建设。经过对1002名育龄群众对技术服务部门服务情况调查问卷显示,有949人认为服务态度好,占94.7%;有858人认为技术服务水平较高,占85.6%;有788人认为技术服务环境好,占78.6%。

2、建立依法管理机制,加强法律法规服务。绵阳市坚持行政执法讲责任,行政管理讲服务的理念,制定和完善《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程序》、《行政执法错案追究责任制度》、《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监督制度》,建立起了集“制度约束、来信来访、义务监督、政务公开”于一体的计划生育执法监督体系,改变了过去计划生育执法监督主、客体倒置现状。游仙、涪城、安县等县还推出了“监督卡”,卡上印有问候语、计生局地址及举报电话、五项服务承诺,广大育龄妇女能从监督卡上掌握办理证件、申请再生育程序和法定回复期限,避免跑冤枉路,非常便民。

特别是在政策法律服务上,重点推行了“三改”,“两取消”,“一规范”措施。即改重点向群众宣传应尽义务为把法律法规内容全部交给群众,并建立义务监督员制度,改一孩生育审批为在政策指导下由群众自主安排生育,改群众“跑腿”自办法律法规规定“证件”为按生殖服务项目上门服务;取消《生育证》,实行《生育服务证》,取消为方便管理者违法授权和违法设置的政策措施,废止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悖的上墙图表、标语口号和公开栏中的相关内容;规范生育服务证、再生育审批、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独生子女光荣证的办证服务流程。通过这些改革,加大了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宣传服务力度,仅在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上,全市就印发“一法三规”及省《条例》小册子130万份,“一法三规”合订本3万册,分发到农户和村以上干部,其发放入户率达98%,干部群众的知晓率达95%以上,96.7%的群众认为计生部门办事程序合法规范、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处理认真。

3、改进宣传教育,深化“三结合”,为村民实行“三自”提供服务。

一是以实施生育文化建设工程为载体,改进和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服务。绵阳市在综合改革中,探索并确立了“深入开发计生网络阵地,充分利用经济社会事业资源,强化结合、融入、渗透,全方位多层次建设新型生育文化”的工作思路,提出了精化环境宣传,深化新闻宣传,做实入户到人宣传的路子,依托大众传媒、城镇社区、旅游景区、文化站、“农家乐”等,建设多种类型的信息传输阵地,依托卫生、科技等部门建立融生产实用技术、市场信息、生育文化科普知识于一体的宣传咨询服务队,全方位、多层次传输以新型生育文化为重点的科技信息。去年以来,全市建设了新型宣传阵地150多个,购买、制作入户宣传品100余万份,投入宣传经费近100万元,为群众建立文明、健康、幸福的生活方式提供周到满意的服务。

二是深化计划生育“三结合”,为计划生育户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绵阳市抓住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机遇,进一步建立健全了计划生育“三结合”的组织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建立了以农村产业化项目为依托,对计划生育户实行政策帮扶、项目帮扶、科技帮扶、成片帮扶、生产生活生育一体化帮扶工作机制。在抓“三结合”工作落实中,形成了“政府总揽、农办牵头,计生服务、部门参与、严格考核、奖惩兑现”的三结合工作机制。北川县、梓潼县还创造了引导计生户发展经济的“五个一”措施,即每个计生户有一个稳定创收的科技多经示范园,有1-2口山平塘和沼气池,有一条进出方便的泥碎路或硬化路,有一个适宜种草养畜的养殖园。到*年,市、县两级建立帮扶基地352个,落实帮扶项目70多个、帮扶资金2500多万元,帮助20870户计划生育户脱贫致富。

(三)建立县指导、乡服务、村为主的计划生育工作运行模式

绵阳市委、市政府认为,综合改革的本质要求,是使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方法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影响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下”改“上”不改,上下改革不配套,在全面推进综合改革中,首先需要县、乡政府切实转变职能,把计划生育工作重心转到为基层和育龄群众服务上来,把改革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满足群众需求上来,摒弃以往繁琐的考核和复杂的管理工作程序。因此,绵阳市制定了上下联动,分级定改的措施。

1、确立了市、县重点服务基层,乡镇(街道办事处)服务村(社区)和育龄人群的职能定位,明确了各级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2、指导县(市、区)重点突破审批管理和用繁琐的考核推动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方式,在统筹规划、宏观指导、政策推动、协调部门做好综合治理、督促检查上完善工作规范,在服务优质、指导有力、督查到位、支持和帮助基层创新发展上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在降低考核频率、简化考核指标、突出考核重点、引导服务上改革计划生育目标责任管理及考核办法。

3、引导乡镇(街道办事处)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摒弃以“权”服人、大包大揽、为管理而管理的计划生育工作方式上,侧重建立以开展政策法律服务、生育文化服务、生殖保健服务、生产生活服务、统计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五大服务规范,使各级把精力集中到搞好计划生育“三结合”,为群众提供生产服务;建设生育文化大院,搞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为群众提供文化生活服务;搞好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为群众提供免费的生育服务。

4、指导村、社区居委会重点搞好村(居)民自治,建立村(居)为主、社配合、户落实的“自治”运行格局,健全村(居)计划生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有章理事、有人管事、有钱办事”的“自治”机制,把计划生育落实到每个家庭。

四、存在的问题和对今后工作的建议及设想

(一)存在的问题:

1、财政投入不足和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困难。绵阳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财政收入少,人口密度大,农业人口多,生育政策相对从紧,独生子女比例高,财政面临巨大的收支压力,争取对计划生育经费投入到位难,争取法定奖励经费的到位更加困难,使综合改革措施落实到位缺乏经费保障,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难以建立和完善。

2、推进综合施治存在一定难度。部分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对综合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降低生育水平阶段,甚至有的认为生育水平降下来了,计划生育工作已经不重要了。因而,对综合改革的支持力度不够,职责法定的意识不强,出台有利于计划生育工作的配套政策措施比较困难,即使制定了政策措施,也难以落实。

3、深化综合改革缺乏外部大环境。综合改革的部分内容与国家经济体制、社会事业改革的关系难以理清。尤其是人口和计划生育立法滞后于综合改革所需,难以处理好综合改革与依法行政的关系。如生育间隔、社会抚养费征收、技术服务、基本项目免费服务等。

4、技术服务设备陈旧。由于经费紧张,部分技术服务站,特别是乡镇服务站的设备简陋、老化,得不到及时的更新,无法开展基本的技术服务。加之,有部分技术服务人员文化程度不高,仅受过短期专业培训,又无技术职称,过去长期在计生部门工作,现年龄偏大,且政府又无力把这些人纳入失业、养老保险中解决,分流这部分人困难很大,阻碍了计生技术服务机构改革进程,直接影响到技术服务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今后工作的建议及设想

1、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综合改革重要性的认识。综合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没有捷径可走,不可能一步到位,要从西部地区,从绵阳实际出发,加大对综合改革的宣传力度,增强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责任意识。重新审视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理清综合改革思路,采取切实措施,重点突破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和综合施治机制的建立,积极推进而不冒进,真抓实干而不蛮干,开拓创新而不标新。促进综合改革深入开展,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台阶。

2、加强领导,促进平衡发展。按照试点工作的总体要求,制定评估标准和评估办法,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推进综合改革在全面整体推进中培育试点示范,在试点示范的引导下全面深入发展。加强调查研究,对经实践证明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采取项目管理办法,加大推广力度。

综合部年度工作计划第6篇

第一条(目的、依据)为加强城市规划科研项目管理,提高城市规划科研工作水平,依据国家、本市有关科研工作的法规,结合城市规划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以下简称市规划局)制定科研项目计划和管理科研项目适用本规定。市规划局所属各单位进行科研项目管理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原则)城市规划科学研究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研究工作与业务工作相结合的原则;研究工作与技术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原则;研究工作与城市规划观念、方法、手段更新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创新的原则。

第四条(成果转化)科研管理应当加强对成果的管理,积极促进成果转化,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

第五条(竞争机制)科研管理应当加大引入竞争机制的力度,充分利用各方面的城市规划科研力量,吸收局内外的科技优势,逐步推行科研项目招投标工作,提高整体科研水平。

第六条(管理机构)市规划局是城市规划科研项目的主管部门。

市规划局综合业务处(以下简称局综合处)是全局年度科研计划的编制、组织科研项目的开展、成果审定、科研经费管理及协调督促检查的具体工作部门。

市规划局有关处室应当配合做好该项工作。

局属单位的科技管理部门负责本单位科研管理工作。

第二章科研计划制定

第七条(科研项目分类)局科研项目分为三类,即:科学性研究课题、决策咨询课题、工作调研课题。

(一)科学性研究课题:是指对城市规划工作中系统性、综合性的基础科学、软课题、应用技术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课题。科学性研究课题按课题深浅难易程度和时间跨度可划分为重要课题、一般课题。

(二)决策咨询课题:是指对政府部门当前行政决策中的急需解决的全局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针对性对策的课题。

(三)工作调研课题:是指对当前城市规划工作中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的课题,着重分析现状和提出对策思路。

第八条(年度计划的制定)

(一)局综合处于每年第四季度召开下一年度科研项目计划征询会议,征求对下一年度市规划局科研项目的意见。

(二)局属单位和市规划局机关各处室提出下一年度科研项目计划方案,于每年十一月底之前报局综合处。

本市有关单位和局内外专业技术人员个人亦可提出开展课题研究项目的建议。

(三)局综合处根据市规划局中心工作及局属单位申报情况进行综合平衡,编制全局下一年度科研项目计划(方案),并确定申报列入市有关部门科研计划的项目。

(四)由局总工室对下一年度科研项目计划(方案)进行初步审核,形成全局下一年度科研项目计划报局领导批准。

(五)局综合处将经批准的年度科研项目计划予以下达。

第九条(计划外项目立项)未列入年度计划的新增研究课题由课题提出单位或部门填写《科研项目申请书》报局综合处,由局综合处组织预审并报局领导批准后列入年度科研项目计划。

第十条(计划下达)对列入年度科研计划的科学性研究、决策咨询课题由承担单位填写科研项目建议书,并于项目开题前10天提交局综合处。工作调研课题只需在开题前提交开题报告。

第三章科研计划实施管理

第十一条(承担方式)科研项目的承担方式,可以是定向承担,由局委托有关单位或部门承担某项课题,局学科带头人可以优先选择承担;也可以招标,由局内外单位通过竞标方式承担。

第十二条(项目负责人任职条件)科学性研究课题中重要课题、决策咨询课题的项目负责人需由负责此方面工作并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承担;其他课题的项目负责人需由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承担。

第十三条(项目负责人职责)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开展过程中的进度控制、方向把握、经费使用等工作。

第十四条(开题)课题组通过本单位科技管理部门于开题论证会10天前向局综合处提出开题申请,并提交开题报告文本10份和计算机盘片1份。开题报告应当对科研项目的研究内容、技术关键、进度安排等提出初步意见。

局综合处组织开题论证会,并形成专家开题论证的书面意见。非本局立项的项目由立项单位组织开题。

列入年度计划的项目,应当于当年9月1日前开题。

列入计划的项目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期开题,应当于当年8月1日前由项目承担单位科技管理部门向局综合处提出开题延期书面申请,说明延期原因和延期后开题日期。经局综合处批准后延期,否则该项目作取消处理。局综合处应当于10日内作出答复。已经批准延期的科研项目,应当于当年12月1日前开题,否则作取消处理。

第十五条(签定合同)经开题论证会通过的课题项目,应当于会后10日内,由局综合处与课题组所在单位以签订合同的方式予以确认。合同应当载明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名称、项目名称、成果要求、完成日期、成果归属权、经费额度及拨款方式和违约责任等。

第十六条(阶段成果检查)局综合处对课题项目按科研合同中进度安排要求进行阶段成果检查,检查形式主要为召开阶段成果汇报会等。

科学性研究课题中的重要课题项目必须进行阶段成果检查。

第十七条(预审)列入重要课题的科学性研究项目应当由局综合处组织鉴定前的预审。

第十八条(鉴定)科学性研究、决策咨询项目由课题组通过该单位科技管理部门在合同规定的完成日期前15天提交《科技成果鉴定申请表》,局综合处应在收到申请之日起5天内作出答复。对符合合同规定条件的,由局综合处组织召开科技成果鉴定会。对于通过专家鉴定的项目由科研立项部门颁发《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

工作调研项目由课题组在完成日期前5天提出鉴定申请,对符合鉴定条件的,由局综合处组织召开工作调研成果论证会。

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鉴定的决策咨询、研究课题,应当于合同规定的完成日期1个月前,由课题组通过该单位科技管理部门向局综合处提出项目延期申请,说明延期原因、延期后完成日期。由局综合处核定。

未通过鉴定的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根据鉴定会议意见深化研究,直至鉴定通过,鉴定申请按前款规定办理。局综合处应当明确最后鉴定日期。

第十九条(成果形式)鉴定后的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应当于一个月内向局综合处提交研究成果两套和计算机盘片一份,并附五百至一千字的内容摘要。

第二十条(成果登记)每年9月30日前,由局属单位科技管理部门组织本单位当年完成鉴定的科研项目成果材料,包括成果登记表一式二份、鉴定证书一份、成果证书一份,统一报局综合处。由局综合处初审后,报市科技成果登记管理部门,办理有关登记手续。

]第四章科研经费管理

第二十一条(分类经费测算标准)科研项目的经费测算按类别进行:

(一)科学性研究项目经费测算标准如下:

1、重要课题研究经费不大于十万元。

2、一般课题研究经费为二万至八万元。

(二)决策咨询课题研究经费不大于五万元。

(三)工作调研经费二万元以下。

第二十二条(分阶段经费核拨标准)经费的核拨按项目进行的阶段进行:科学性研究课题中的重要课题分三阶段划拨:开题―30%,中期汇报―50%,鉴定通过―20%;其他课题分两阶段划拨:开题―60%,鉴定通过―40%。

第五章其他

第二十三条(个人评奖)市规划局每两年进行一次*市城市规划系统先进科技工作者评选活动。

先进科技工作者评选范围:

(一)两年内获得建设部、*市科技进步奖、*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以及*市优秀勘测、规划设计奖的项目(主要承担人员)得奖者;

(二)在科技工作中取得较大成绩(相当经济效益或明显社会效益)的科技工作者;

(三)各单位在科技管理工作中取得较大成绩的科技管理干部。

参加评选需上报先进科技工作者申报表(附先进事迹材料)一式三份,由局综合处、组织人事处组织初审,然后报局领导审批。

第二十四条(项目评奖)市规划局每两年进行一次*市城市规划系统科技进步奖项目评选活动。

凡在两年内完成并通过鉴定的科研项目,除已获得建设部、市科委科技进步奖以及*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的科研项目外,均可参加评选。

参加评选项目需申报以下材料:科技进步奖项目申报表两份、内容摘要十份、科研项目总报告两份、鉴定证书复印件两份等。

第二十五条(报奖程序)逢单年十二月,局综合处下发“局科技进步奖项目申报表”,局有关处室和局各单位按要求填写后向局综合处申报并附有关科研成果材料。

局综合处综合平衡后,报总工室研究提出得奖项目及等级并报局领导批准后予以奖励。

向市规划局系统以外其他市级以上单位报奖项目的局内预审参照以上程序。

综合部年度工作计划第7篇

为适应公司发展需要,加强重点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的管理,突出计划指导性,落实计划实效性,提高计划完成率,使公司重点工作得到全面的落实。并使之适应公司主客观条件变化的实际需要。为保证重点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以下简称“计划”或“总结”或“计划和总结”)实现闭环管理,使编报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1编报职责

1.1总经理

1.1.1负责审批公司月度工作计划和总结。

1.1.2负责审批副总经理月度工作计划和总结。版权所有

1.1.3负责审批各副总经理和综合管理部提交的绩效考核建议。

1.2各副总经理

1.2.1负责各自的月度工作计划和总结的编报。

1.2.2负责审批和点评分管部门的月度工作计划和总结。

1.2.3负责根据分管部门的月度工作完成情况提出绩效考核建议。

1.3各部长

负责组织编报本部门月度工作计划和总结。

1.4综合管理部

1.4.1负责根据经总经理审批后的副总经理和部门月度工作计划和总结组织编报公司月度工作计划和总结。

1.4.2负责月度工作计划完成情况的督查、检查、落实,并根据督查、检查、落实的情况,提出绩效考核建议,提交总经理审批后执行考核。

2编报依据

2.1计划

⑴年度工作计划拟定工作。

⑵检查、督查发现的需要组织改善的问题。

⑶各级领导临时交办工作。

⑷认为需要列入的工作。

2.2总结

⑴月度工作计划完成情况。

⑵各级领导临时交办而未列入月度工作计划的工作。

⑶认为需要在总结中体现的其他未列入月度工作计划的工作。

3编报类别

3.1公司月度工作计划及完成情况及分析。

3.2各副总经理、各部门月度工作计划和计划完成情况及分析。

4编报责任人

各副总经理、各部部长、综合管理部

5编报程序

5.1各部门月度工作计划和总结

⑴各部门将月度工作计划和总结交本部门分管副总经理审批,并由分管副总经理确认需列入公司月度计划的项目。

⑵各部门每月28日将经分管副总经理审批后的月度工作计划和总结报送综合管理部。

5.2副总经理月度工作计划和总结

⑴各副总经理将月度工作计划和总结交总经理审批。

⑵各副总经理每月28日前将经总经理审批后的月度工作计划和总结送综合管理部。

5.3公司月度工作计划和总结

⑴综合管理部将各部门和副总经理的月度工作计划和总结进行综合,编写公司月度工作计划和总结。

⑵综合管理部每月底之前将公司月度工作计划和总结及绩效考核建议送总经理审批。

⑶综合管理部将编制完成的公司月度工作计划和总结下发各公司各领导、部门部长。

6管理规定

6.1月度工作计划项目数量应控制在4~6项之间,按总分10分执行权重。项目分值权重由编报责任人自行分配,每项工作一般不得超过3分(含),也不得低于1分(含),可设定为1.5~2.5分。每分分值为60元。直接上级可对权重分值分配做出调整。

6.2对于所报项目为日常工作当中所必须进行的项目,一律视为无效项目,所分配分值视为0分。总权重分值按确认项目的实际分值核定。

6.3月度工作计划和总结的编报必须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要求和进度完成(遇休息日提前)。每延期一日考核0.5分,从10分权重中扣除。延期三日(含)以上,视为未完成,权重分为0分。

6.4对虚报月度工作计划完成情况的行为,一经查实,除该项目权重分为0分外,另追加该项目权重分值一倍的考核。

6.5综合管理部将通过不定期的督查、检查,对月度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适时进行抽查,以督促相应工作计划的按时完成。

7除外责任

对于第6条各款行为的考核,如公司另有处罚决定时除外。

8其他说明

8.1本管理办法自2006年5月25日起实施。

8.2本管理办法由综合管理部负责起草和解释。

9附表

附表1:《月份工作计划》

附表2:《月份工作总结》

附表1:

月份工作计划

序号

工作计划项目

权重

责任人

是否公司计划

拟完成时间

1

2

3

4

5

6

编制部门版权所有

编制人

编制

日期

分管副总经理审批

经理

审批

附表2:

月份工作总结

序号

月度工作计划项目

计划项目完成情况

权重

责任人

完成时间

1

2

3

4

5

6

其它需要列入的工作项目完成情况

编报部门

编报人

编报日期

分管副总经理审批

绩效考核建议:

经理审批

综合部年度工作计划第8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 综合计划管理 新形势

1.概述

综合计划管理工作是在“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电力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这就要求发电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如何通过提高管理水平降低发电企业的成本就成了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综合计划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计划”,所有的管理目标都是以某种“计划”的形式来实现的,而且各类计划的制定应和企业的战略规划协调。从综合计划管理的层次来看,通常都是年度经营计划,但又不仅仅是各类简单计划的汇总,而是注重于对各类计划的管理和协调,通过宏观层面的管理来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优配置。

对于发电企业来说,采用综合计划管理模式能够有效的控制工作任务,降低经营风险,对企业稳定发展有利,其次是综合计划管理模式注重资源优化配置,这对于控制企业运营成本和提高企业效益是有利的。因此研究电力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工作具有很大的必要性。

2.综合计划管理模式总体框架设计

综合计划管理在总体框架上的特点是系统化,因此要执行良好的综合计划管理,就必须具备完整的组织体系。笔者认为一个完整的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应当具备三个层级体系:(1)第一层 该层级具有最高的管理权限,由企业上层领导组成,负责协调计划管理中的部门间的事务协调。第二层 综合计划管理办公室 该部门负责具体实施企业各项计划的协调和管理,因此可将其设置在企业市场运营或计划营销部门,由该部门主任领衔,设立综合计划管理专业负责人,负责企业综合计划的具体工作和主要生产经营指标的管理和分析工作。第三层 该层由各专业职能部门的综合计划管理专门负责人组成,其主要任务是配合市场运营或计划营销部门完成本部门的综合计划以及相关技术、经济分析工作。

3.综合计划管理的实施模式

在完成了综合计划管理的基本体系结构后,还应考虑其落实的途径,这就需要有可操作性的综合计划编制方法。在制定计划时应注意计划的可行性,尤其是应在计划中应有明确的备用方案,使计划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但也应有刚性的要求,用以满足企业的基本发展规划。

3.1编制计划

编制综合计划管理时应遵循一定的步骤,笔者认为应依照以下基本步骤来展开:(1)根据企业近期内外经营环境和实际生产经营情况,确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年度)的各项主要生产经营指标,并对其进行细化分解,将分解形成的各项经济技术小指标落实到各个具体的职能部门中去,并结合生产现场相关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制定各部门相应的各项计划指标和工作要点,经过本部门领导批准后上报给综合计划管理办公室进行审核;(2)依据综合计划的要求,各职能部门编制本部门的专业计划,经过本部门主管领导批准后呈报给综合计划管理办公室备案;(3)综合计划管理办公室负责对各职能部门呈报的各专项计划进行审核,并提出调整和平衡意见,并有发回修改的权利,通过这种平衡来保证企业的整体效益最大化,以及对企业整体运行计划的管理。(4)综合计划管理办公室将调整后的最终计划交由企业领导层研究,批准后下发给各职能部门执行。

3.2跟踪管理

制定综合计划是开始,还需要有良好的执行,因此综合计划的跟踪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基本的管理原则:(1)核实计划的落实情况 在企业的综合计划下发给各职能部门后,就应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落实组织实施;(2)强化计划变更的管理 在计划执行中原则上不应有更改和调整,当企业生产经营发生预料之外的情况而必须调整计划时,应由相关的职能部门提出详尽的计划变更申请和变更的理由,并呈报上级审批;(3)建立计划执行定期反馈机制,跟踪计划的执行情况,为上级作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4)综合计划管理办公室根据在一定时期内各职能部门提供的计划执行报告,编制相应的季度、年度综合计划执行报告,并呈报企业高层领导审查;(5)制定综合计划管理的总结和考核制度,并将其作为各部门年度经济责任制考核的主要依据。

3.3综合计划管理中的经济活动分析

综合计划管理是保障企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因此在管理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相应的经济活动分析,这是将综合计划细化和落实的必然途径。综合计划管理中的经济活动分析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经济技术指标分析 这个方面的分析主要是分析企业的盈利指标、偿债能力指标等。(2)生产能力指标分析 对发电企业来说,主要是考核计划发电量的完成情况以及计划电量生产指标的分析与预测,对生产过程中的发电量、厂用电率、供电煤耗、机组利用小时及发电机组的运行可靠性分析等;(3)企业电量结算情况分析 主要是对企业上网电量结算状况、未来电价的可能变幅和煤炭价格的趋势分析(4)未来电力市场分析 主要是电力需求分析和发电企业在市场所占份额及其竟价上网情况分析。

4.结语

电力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工作是在国内电网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涉及到的管理项目众多,也需要改革原有的管理模式,因此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深入进行。本文中只是简要的分析了综合计划管理中主要的考虑因素,有待于在将来的研究中将计划管理体系细化。

参考文献:

[1]林俊,吴至复.一种新型的基于综合计划管理系统的绩效评估模式[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7,(2):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