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赏析八篇

时间:2022-08-13 18:32:12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第1篇

关键词:教案设计,生动讲课,学生学习兴趣

目前写教案的方法,由于受格式限制,每次都要复许多固定的内容,浪费不少时间。写好教案的根本目的是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是写给自己看的,自己用的。因此,只要便于完整,科学地积累教学经睑,符合简练实用的原则,什么样的路子都可以试一试。在教改实践中,可采用文字式教材教案,根据单元教材和教学进度表,编写教材时,把每节课的开始部分、结束部分及器材场地等去掉,留下基本部分,使人们看就知是上什么教材、什么任务和采用的教学方法,这样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群众体育活动、业余训练工作的开展。相反,写教案很细,课的每一环节都写得很具体,在课上教师如果把自己注意力的大部分放在教案的回忆上,完全沉浸在教案中的回忆,那么,他的讲解肯定是不生动的,毫无感情的,这种讲解是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在课前,教师要花费许多时间来写些每课相同的部分。加上课前器材准备工作,教师把许多时间放在编写教案和器材场地上,就不能更好地把许多时间放在钻研教材教法和业务学习上,时间长了,枯燥无味,最后连教案也不想写了,因为有许多的课课相同的。使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式教案,可为教师节省许多宝贵的时间,使教师能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进行理论学习,更新教学方法,体育锻炼和实标,保证教师为完成繁重任务必须具备的时间、能力和精力。改革中小学校现行的体育备课方式,把体育教师从繁锁的模式教案的框框中解放出来,寻求简明实用的教案形式,让教师有较多的时间来学习知识技能,钻研教材教法,加强实际备课和进行体育科学研究活动,这是广大体育教师的共同心愿。下面试举两次课简明教案示例。

1. 耐久跑

耐久跑是周期性的大强度运动项目,能培养持久奔跑能力和速度耐力。它要求运动者的中抠神经系统具备较高的机能稳定性,心血管机能与运动机能相适应。经过长时间实际锻炼,心脏功能、呼吸功能得到提高。在冬冷夏热和疲劳的耐久跑练习中还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长期体育课上坚持耐久跑是体育教学中一项必须长久贯彻的方针。下面设计出一份简明扼要的文字式教案,可为教师节省许多宝贵的时间,使教师能把更多的时间用于进行理论学习,更新教学方法,体育锻炼和实标,保证教师为完成繁重任务必须具备的时间、能力和精力。

(一) 动作名称:途中跑(15分钟)

(二) 教学任务;改进途中跑技术,发展速度耐力。

(三) 教学重点:途中跑。

(四) 教学难点:保持速度、保持姿势。

(五) 教学要求:途中跑步伐均匀、轻松、动作协调。

(六) 教学六法:1、原地摆臂和呼吸配合练习。2、高抬腿跑20米转入中速跑30x3一5次。3、后澄跑20米转入中速跑30x3一5次。4、小步跑20米转入中速跑30×3一5次。5、重复跑:中等速度,速度均匀。男100米x3次,女100米x2次。

(七) 易犯缺点:后蹬不直,造成坐着跑,前摆腿时,大腿抬不高。

(八) 教学组织:1、成体操队形站立,做原地摆臂动作练习,2、做行进间跑的辅助练习时,成六路纵队站立,每组一个人一起做练习。

此教案抓住耐久跑教学中的关键点,不失教学重点,又具备极大的灵活性,教师在备课记要点上花费的时间将非常的少,利于教师对教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也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增进师生感情,增强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但此教案非常考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随机应变能力,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2. 趣味篮球课教学

篮球运动是在快速、激烈、对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项综合性体育活动。其具有竞争性强、趣味性浓等特点,深受广大中学生的喜爱。它能全面锻炼身体,主要是发展学生的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提高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和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团结合作等优良品质。想要打好篮球,传运球是最基本的。如果按部就班地教学,有的学生就减少了篮球兴趣,特别是女学生。。。有的传、运球没学好就急着想打比赛。但使用一些特别的手段就会使学生对传运球也感兴趣。下面就介绍以下几种趣味运球教学法。

2.1运球互指

在一块长、宽各5米左右的篮球场上或者平地上,里面站三至四人,每人一球。在此场内运球,运球的同时去击拍别人的球:

(1)球被别人拍掉或被逼出场外。

(2)球自拍停止或中途没拍到球。

出现以上两种情况的学生,就离开场地,由场外的学生补进,继续游戏。如果班上学生多,可多划几个场地。此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球兴趣,在游戏中提高运球、控球、护球的水平,学生乐此不疲。

2.2一人运两球(接力)

利用半个篮球场,运球迎面接力。一人左右手同时各运一球,从起点一直至终点。球若被运丢,则拾回从丢球处理继续。。若一手推,一手运球则从起点开始,重来一次。

此游戏对培养学生左右手运、控球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

2.3运传抢游戏

利用篮球场,游戏内与之平行1米处划一线为(只许接球队员在内,其余任何人不许进)如右图,每队人数4—7人左右。游戏开始,在中圈跳球,获球的队通过运球和传球组织进攻,设法将球给本队的接球员,接球员接到球后,该队就得1分。同时守队则积极组织防守.努力断抢,利用运球和传球转守为攻。在规定的时间内,以得分多者为胜。规则:

(1)不得推、拉、打、摔对方队员。不得持球跑。否则,算犯规。在就近罚界外球。

(2)球出界外,由对方在出界地点发界外球(不能直接传球给接球员)

(3)双方争球或同时击球出界,应在中因跳球。

(4)接球员出界接球或接球后出界则不得分,应发界外球。

(5)一队得分后,应由另一队在端线发界外球(接球员此时不得干扰球 )。

此游戏是在学习了运球,并介绍了传球或初步学习了传接球后运用运传球组织比赛。它对学生掌握运传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

2.4躲闪运球

在半个篮球场上进行。分成2组,一组在内4~7人,半场内每人一球进行运球,一组共三个球,把这三球滚或抛入圈中,击里面的人腰部以下,被击中或运球停止则出来,加入击球行列,至都被击中为止,换组进去继续进行。

此游戏在运球基本掌握下才能进行,主要是锻炼学生的视野和灵活性,提高控球能力。

以上四法可根据场地器材的具体情况,自行调整场地的大小和球的多少等进行。尤其对刚学篮球或篮球水平不在同一起点的学生一起学习的情况下运用,不仅可使刚开始接触篮球的学生兴趣盎然,而且对于篮球技术有一定水平的学生也不失其兴趣而得以提高。

耐久跑与趣味篮球课教学在实践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上课的主动性提高了不少,教师的备课时间骤减,但教学质量却有增无减,所以,此教学教案可以说是成功的。

教案的设计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网案课;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10-0077-03

收稿日期:2013-06-27

作者简介:赵渊,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江苏连云港,222004)副校长,连云港市名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姜洋,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教师,连云港市名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学竞赛。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将教育信息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为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启动了基础教育百校数字化学习即“e学习”试点工作,通过申报、评审,笔者所在的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成为首批试点单位。为使试点工作取得预期效果,我们提出了“网案课”教学模式,并率先在数学教学中予以探索、实践。通过一学年的努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满足,我校的数学教学效益得到显著提高。

一、初中数学“网案课”教学模式的内涵

初中数学“网案课”教学模式,是在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数学为主要目的,通过整合资源,构建课内与课外、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共同参与的立体式框架,促进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所谓的“网”,指的是现代媒介,重点是互联网,辅助工具包括电子触摸屏、实物展示台等教学设施。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这些媒体,进行师生、生生间的同步或异步交流与资源共享。

所谓的“案”,指的是导学案,它是“网案课”教学模式的有效载体。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组织全校的数学骨干教师,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认真规范地编写了一套导学案,供全体数学教师使用。导学案的使用,包括课前的使用、课中的使用和课后的使用等几个方面。具体方法是:前一天,教师将第二天要用的导学案上传至网上,供学生课前预习;第二天课堂上,利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课后,完成有关巩固案的内容。

所谓的“课”,指的是“建构式生态课堂”,这是改革的重点。其核心理念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它是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学起点符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明确、具体、适切,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运用恰当,学习活动设计合理,学生在师生共同营造的适宜的课堂生态环境中,自主学习、互教互学、质疑释疑、共同建构、迁移应用……这是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关系民主、和谐,课堂各要素相互促进,协调统一。课堂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探究中生成,在交流中共享,在教师点拨中明晰疑惑与知识结构,在迁移应用中巩固知识和发展能力,在选择性学习中发展个性特长,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二、初中数学“网案课”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网”的运用与实践

“网”的最大特点就是资源的丰富性及教育教学的互动性。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以课件、视频等多种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教学情境,进一步丰富教学的表现形式,提高交互性,增大课堂容量,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在课外,学生可以利用学校的网上学校,复习巩固当天的学习内容,反馈更加迅速、便捷。另外,学生也可以利用“在线答疑”这一平台,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这种交流,既突破了过去师生面对面交流所必须的时空,也消除了部分学生不敢提问、害怕提问的心理障碍。下面是一次学生与教师的“在线交流”:

例如,在讲完三角形的面积后,一次答疑片段如下:

学生:把一个三角形分成两个等面积的图形的线条有多少条?是无数条吗?

教师:有无数条。

学生:是不是经过三角形的重心的每一条线都能平分三角形?

教师:不一定。过重心平行于某一边的直线就不能平分该三角形的面积。

学生:那无数条应该如何画呢?请老师告诉我。

教师:在ABC中,作BC的中线AD,在BC上任取一点E,并将其与顶点A相连,过中点D作AE的平行线,交AC于点F,连接EF,则EF就是ABC的等积线。所以把一个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的线条有无数条。

这种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即时交流,既能使大家的资料共享,还可以保证合作学习的效果。

(二)“案”的编制与使用

导学案在“网案课”教学模式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习效率的高低。我们非常重视其编制工作,以保证其效果。特别是问题的设计,要体现深刻性和层次性。例如,在学习《等可能性》这节课时,我们是这样编制导学案的:

1.问题探索

(1)(摸小球)一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10个小球,分别标有0、1、2、…、9这10个号码,这些球除号码外都相同。搅匀后从袋中任意取出1个球。取出1号球与取出9号球的可能性一样吗?可能出现哪些结果?这些结果出现的可能性一样吗?

(2)(摸小球)一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20个小球,分别标有0、1、2、…、19这20个号码,这些球除号码外都相同。搅匀后从袋中任意取出1个球,可能出现哪些结果?这些结果出现的可能性一样吗?

数学模型

一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n个小球,分别标有0、1、2、…、n-1这n个号码,这些球除号码外都相同。搅匀后从袋中任意取出1个球,可能出现 种结果?这些结果出现的可能性 。

2.问题整合

问题“串串香”

(1)(掷硬币)抛掷一枚均匀的硬币1次,可能出现哪些结果?这些结果出现的可能性一样吗?

(2)(抽纸签)在3张相同的小纸条上分别标上1、2、3这3个号码,做成了3支签,并放在一个盒子中搅匀,从中任意抽出1支签,会出现哪些可能的结果?这些结果出现的可能性一样吗?

(3)(掷骰子)抛掷一枚均匀的骰子1次,落地后:朝上的点数会有哪些?它们发生的可能性一样吗?

3.问题深化

(摸小球)一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1个白球和2个红球,这些球除颜色外都相同,搅匀后从袋中任意取出1个球,可能出现哪些结果?这些结果出现的可能性一样吗?

小明:摸出的球不是白球就是红球,所以摸出白球和摸出红球这两个事件是等可能的;

小丽:红球有2个,如果给这个红球编号,那么摸出白球,摸出红球1,摸出红球2,这3个事件是同等可能的。

你认为谁的说法有道理。

变式1:若再放进去1个黑球,则

摸出白球和摸出红球这两个事件出现的可能性一样吗?

摸出白球和摸出黑球这两个事件出现的可能性一样吗?

摸出红球和摸出黑球这两个事件出现的可能性一样吗?

变式2:若变式1中的“1个黑球”改成“2个黑球”呢?

通过问题探索、问题整合、问题深化,导学案层次分明,层层深入。

(三)“课”的实验与建构

课堂是落实“网案课”教学模式的主阵地。“建构式生态课堂”主要以小组合作模式展开,学生以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具体操作流程分四个模块进行,教师可以根据课型及教学内容适当调整,但学生的自主学习主体不能改变。第一模块:自学质疑。学生根据导学案内容,通过预习,找出自己的疑点。第二模块:交流展示。对于学生提出的疑惑和问题,先在组内交流,组内能解决的组内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组间解决,组间解决不了的教师帮助解决。第三模块:精讲点拨。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提炼,并对有关问题进行拓展延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第四模块:迁移应用。通过导学案上的层次性问题,学生分层达标、能力提升。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促进教师的学习、实践与研究,让“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常态,“引导学习、组织交流、突出建构、激活思维、注重应用”成为教师教学的常态,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潜能形成和个性发展的舞台。

三、初中数学“网案课”教学模式实践的启示

(一)对教师的驾驭能力提出新要求

“网案课”教学模式和以前的教学模式相比,“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这一理念体现得更加充分。课前的二次备课、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课堂气氛的调控、精讲点拨的层次性深刻性、对学生的评价等,都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不断加强知识储备,提高教学水平,以更好地实施“网案课”教学模式。

(二)对学习小组编排提出新要求

在初中数学“网案课”教学模式中,小组合作交流是重要的一环,所以科学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意义重大。一般将学生分成六人一组,选定组长,制定组规。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征、性别搭配等因素,力求均衡、互补。要明确各组长的职责,各组员的分工,实行小组捆绑评价制,最大限度地调动组长的积极性,增强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意识。小组合作实行小组量化考评,将学生课堂内外各方面的表现进行量化打分,评出每周、每月、每学期的优秀学习小组,进行表扬、奖励,以评价标准为目标去积极地引导学生成长。

(三)对学生自主学习提出新要求

初中数学“网案课”教学模式,有一部分的预习内容是要在课外完成的,所以相对以前学习过程拉长了,对学生自主学习提出了新要求。另外,学生利用网校在家里复习巩固,需充分利用网络进行资源整合,提高学习效率,而不能借学习之名浏览无关网页,或玩网络游戏等,这对学生的自觉性也提出了新要求。家长应督促学生养成自觉、良好的学习习惯。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ode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Network Lesson

ZHAO Yuan & JIANG Yang

(Xinhai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 Lianyungang 222004, China)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第3篇

摘 要 本文主要对体育游戏案例进行剖析,挖掘体育游戏的共性,以期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剖析 挖掘 体育游戏共性

游戏是以促进身体健康为目的,以它特有的内容、情节、形式、规则及要求为特征的一种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它为传统体育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想要在体育教学中更好的利用游戏,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体育游戏内容,增加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体育技能在不断的体育游戏中得到有效的巩固和提高,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有效的发展。本文主要对体育游戏案例进行剖析,挖掘体育游戏的共性,以期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一、剖析体育游戏案例

案例1:一节小学的篮球高、低运球的学习课上,在学生初步掌握了运球的技术后,教师做了下面的游戏:学生围绕老师或分组成圆形或围绕篮球场地边线上,人手一球。游戏时,教师喊“高人”,学生立即进行在原地或行进间的高运球练习,教师喊“矮人”时,学生立即按低运球的动作进行原地或行进间的低运球,教师喊“超人”时,学生迅速还原高运球的动作原地或向前运球。案例2:同样是一节篮球高、低运球的学习课上,在学生初步掌握了运球的技术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高、低运球接力的游戏:比赛时,教师要求学生沿篮球场地的边线进行运球接力,前进时用高运球,返回时用低运球,课堂气氛极为的活跃,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但从场面来看,学生却经常出现球跑、使劲向前推球、抱球跑、低运球重心过高等现象,学生只一味的追求速度,对动作技术等都抛之脑后。首先案例一不能算是什么游戏,只是一个情境教学或者说诱导性的练习而已,学生与老师之间形成的一个默契而已。第二个案例教师如果将这个放在行进间高低手运球教学后面的课课练习部分未偿不可,因为到课课练习时,如果前面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有效的话,大多数的学生应该已掌握了行进间的高低手运球技术,在比赛过程中只是一个拓展,是激励学生将学到的技术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是本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案例3:比如贴烧饼游戏,改变单一的方式与方法,学生在跑动过程中充分利用反追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尤其是在一个跑速较慢的学生追一个速度较快的学生时,在保证其一定的运动量的前提下,做反追保证场上的竞争以及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贴烧饼还可以利用多人追逐跑,提高练习的密度,提高练习的兴趣,这个可以作为一些主教材教学中运动密度小时一个体能不足的补充教学方法:在一个跑动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要被追上,则可以扑打一名学生,则这名学生即起动追他,同时又被其他人追,根据情况限制拍打的人数。案例4:篮球运球教学中游戏的运用,学习篮球运球动作技能时,主要以游戏的方法进行。首先要熟悉运球时对球的掌控能力,掌握脚蹬地以及手运球的配合,提高控制球的能力。其次,可利用不同形式的运球进行个人练习和合作的练习,增加熟悉球性的机会。技术要点是篮球行进间运球时,对球的掌控能力很重要,眼睛要观察训练场上的形势,避免低头运球。

二、挖掘体育游戏的共性

(一)娱乐性:娱乐性是任何一种游戏的最大特点,通过参与者参与游戏活动,从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感,并从中的到一定的启示,懂得一定的道理。体育游戏也具有相同功效。

(二)竞赛性:在体育运动中人的来之于活动内容的快乐、参与的快乐,但最大的快乐来之于战胜自己或者战胜他人而获得的快乐。人们为了寻求有趣的活动方式,并从活动内容中和活动方式中找到快乐,找到战胜自我和他人的快乐。

(三)公平性:社会有一定的规则,体育游戏来之于社会生活,所以也包含着一种规则,但体育游戏中的规则既不同于竞技规则所含有的法则行,也不包含娱乐活动中的随意性,它大多数是参赛者双方的一种协定。这种协定表现在竞赛双方的机会上的公平性。

(四)易行性:体育游戏源之于社会生活,带有一定的规则性,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又饱含着一定的情节和竞赛因素,富有思想性、生活性、直观性等特点,深受学生喜爱,因此,采用游戏方式进行教学不会是学生感到批发和厌倦,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体育教学中,几乎所有的项目,都可以编为体育游戏的内容,而且不受场地器材多少的影响。

(五)教育性:体育游戏规则除了规定的活动形式之外,还规定了活动时间和活动空间内的准行为,如判罚规则,一方面增加活动的气氛,另一方面又能够强化参与者的行为规范。因此体育游戏具有教育性。w育课中游戏的作用是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条件下,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有效促进和提高学生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是体育课的一项隐形任务,因此,需要体育游戏包含育人元素,充分发挥体育游戏所具有的独特的教育作用,在游戏中,要求参与者遵守游戏规则,学会合作共赢,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在学生比赛时对遵守游戏规则、互相协作给予表扬,对投机行为给予批评,使游戏发挥更大的育人作用。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第4篇

关键词: 建设 数学 应用 合作学习 尊重学生 课堂教学 研究性学习 解决问题 教师

正文:当今社会正即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各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而是要靠团队精神,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合作在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小组合作学习在这方面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

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充分发挥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优势,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赋予学生在未来社会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合作学习要求做到“生生合作――能与同伴合作;师生合作――能与老师合作”。在运用团队合作学习时,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在数学课上主要以数学科代表为组织者,由数学科代表组织团队的成员把各自的分工明确,这样就形成以数学科代表为核心的组织,这样也对数学科代表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数学学得好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但是,我们应明确,这只是有效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合理的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一般来说,较简单的认知学习任务,只需要个人独立自学或开展全班教学即可。面较复杂的,综合的学习任务,可以采取不同的合作学习方式。实现方法方式的多样化是非常重要的,要避免“将所有的鸡蛋放入合作学习之篮”。

在上《设计活动方案》一课时我尝试运用了以团队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对这节课内容的学习,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自己来设计出符合条件的活动方案。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我是设计一个情景引入环节――玩丢色子游戏,让两名学生到台上演示游戏,游戏结束后问学生“你们会自己来设计这样有趣、好玩的游戏吗?”(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会(异口同声)。

师:那今天我们都来当一回设计师吧!

二、合作探索、设计方案

1.活动一:

出示活动要求,以团队为单位(每个团队6―7个学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看看谁设计的方案更精彩

师:要在一只口袋里装入若干个大小相同的红、黄、蓝三种不同颜色的球,使得从口袋中摸出一个红球的可能性是六分之一,应该怎么放球到口袋里?

要求:

A:每个学生先独立思考。

B:数学科代表组织团队同学把各自的分工明确,并进行讨论。(要对团队讨论的时间做出规定这样以增强学习的效率,一般以5分钟为宜)

C:讨论结束后学生汇报交流活动体会,老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小结。

在进行汇报交流时,为了既能照顾到好、中、差的学生都能有收获,又让各团队能进行适当的竞争,要对汇报的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每个团队都是劳纪委员起来把自己团队的设计方案进行汇报,这样做又不失公平性,因为汇报的学生的差异性比较小,比较能反映出各层次学生掌握的情况。汇报时也要适当的引导,如果有相同结论的团队就不用再起来说,请还有不同设计方案的团队起来汇报。

团队1的劳纪委员:我放1个红球、2个黄球、3个蓝球。

团队2的劳纪委员:我放4个红球、黄球和蓝球共20个。

团队3的劳纪委员:我放10个红球、20个蓝球、30个黄球。

团队3的劳纪委员:我放100个红球、200个蓝球、300个黄球。

……

(交流完了之后,请各团队的其他学生来对比、观察这些方案的共同点是什么?)

师:说明这放球的方法不是唯一的,那你们能发现这些方案中有没有什么规律呢?

……(学生开始思考)

(这个环节请各团队其他职务的学生起来汇报)

团队3的文宣委员:我发现只要黄球和蓝球的总数是红球的5倍就行了。

师:大家认同吗?

生:同意。

师:验证一下,还有别的方案吗?

生5:我认为只要球的总数是红球的6倍也可以。

师:谁来验证并举例?

……

如果有哪个团队的文宣委员回答不出来,可以请他本团队的数学科代表来帮助他。

同学们在上街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各大商场挂出的各种各样的促销广告,过两天圣诞节快就到了,华艺商场想请我们班的同学帮他设计一份促销广告,内容如下:

活动二:华艺商场准备从某电器总营业额10000元中拿出1000元来回馈给顾客,这个商场的经理想请同学们帮他们商场设计一份促销广告。

先请学生起来分析这条信息,在设计方案时要注意信息里的哪些条件,分析完后再开始让各团队来设计方案,给每个团队一张海报纸,看看哪个团队设计的方案更能吸引顾客的眼球。

……(各团队开始设计,老师巡视并加以指导)

这个环节的汇报请还没有起来回答的别的职务的学生,并且把自己的设计方案拿到台上展示给大家看,让全班的同学观察完六个团队设计的海报后,问哪个团队的海报可以在第一时间把顾客的眼球吸引过去,然后再请个团队的队长到台上介绍他们是如何来设计的,这样设计的好处是什么。

通过上面的案例我把自己在运用团队时的思想和操作方式做了个分析,我觉得这样不仅在讨论时强调每个成员都必须参与,而且在汇报时也让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有平等的机会,同时还兼顾到了团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的培养。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教师不再把自己视作为工作者,而是合作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一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一参与”的关系。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团队合作在班级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1年03期

学生团队建设对物理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中国教育改革与教学研究》 2011年第1期

您的姓名:戴卫华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第5篇

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指出:“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而问题的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或终止。”很多数学家认为,数学的发展即是“问题的提出——问题的产生——问题的解决——新问题的提出……”的过程。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来看,发现和提出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理应成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每位数学教师都应更好地领会并扎实有效地予以落实。但事实并非如此,纵观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有这样的几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1.教师问学生答。课堂上,基本上都是教师在提问,学生忙于解答问题,学生很少会主动提出问题,甚至绝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问答方式,麻木而懒散地不愿主动提出问题,课堂参与意识较差,仍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2.教师不予关注。在一些课堂中,偶尔也会有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提出了一些数学问题,但却因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被忽视。在这样长久的不被关注与漠视之下,学生内心的激情必然会变成涓涓细流直至枯竭。

3.无效问题居多。有些教师也会在自己的课堂中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但因为缺乏一定的方法指导而导致学生问不得法,提出了大量的与学习内容不符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少之又少。

以上三种现象折射出的根本问题是:在课改深入发展的今天,仍然有很多的教师缺乏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预案时,并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教师没有针对如何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的方法作必要的指导和引领,学生因不会提问而不问。鉴于此,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有趣的、现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适宜的、开放的情境中有“问”可“提”。

一、创设“悬念式”情境,让学生在“悱”中问

教学“轴对称图形”时,笔者出示了几个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五边形、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前四个图形学生都能肯定地回答“是”;对于平行四边形的判断,绝大部分学生仍然判断“是”。但此时班里出现了几个不同的声音,于是我请这几名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听完这几个孩子的想法后,原本认为“是”的学生也都满脸困惑。这时我要的效果已经达到,于是进一步逼“问”:“其他同学还有什么问题吗?”话音未落,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问:“老师,平行四边形到底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啊?”我没有马上公布答案,而是将“皮球”踢回给他们,“到底是不是呢?你能想办法验证吗?”这时便有几个“机灵鬼”提出用折一折的方法来验证。经历了接下来的折纸验证过程,学生们得到了答案。在这样充满“悬念”的情境中,学生们在“悱”中发问,“问”由心生。这样的学习效果必然会事半功倍。

二、创设“陷阱式”情境,让学生在“疑”中问

教学“统计与可能性”时,笔者首先创设了一个“陷阱式”摸球活动情境,在看不见的盒子里放入一些红球和黄球,要求男女生各派一名代表上台摸球,各摸10次,摸到红球多的算男生赢,摸到黄球多的算女生赢,另选两名学生分别负责监督和记录。刚开始时,男生们对只出现黄球迟迟不出现红球的现象只是表示惋惜,觉得是运气太差。可摸球活动进行到一半时,男生们坐不住了,原来此时每人都已摸了5次,但10次中红球只出现了1次,其余9次均是黄球。男生们纷纷喊道:“不对,不对,盒子里黄球肯定比红球多得多,这不公平!”学生们已经发现了问题,见“阴谋”败露,我便打开盒子,公布答案。盒子里有5个黄球,1个红球。看着学生们因拆穿我的“阴谋”而洋洋自得的样子,我继续追问:“通过刚才的摸球活动,你有什么发现?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此时,学生提出了“如何放球才能使摸球活动公平?”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这正是我创设此情境的用意所在。这样的认知冲突在学生心里激起了层层涟漪,为了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策略,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学习热情高涨,顺利地进入到新课的探究学习中。

三、创设“生活式”情境,让学生在“用”中问

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生活式”情境:我们学校要为新建成的教室购买一批展台,每台342元,买17台大约需要带多少元钱?学生独立思考后出现了4种不同的答案:342×17=5814;300×17=5100;342×20=6840;400×20=8000。”此时我并不急于评析,而是在等待中促学生反思:“这些答案都对吗?你有什么想法?”果然,学生很快否定了第一个答案,此时学生会质疑:答案是正确的,为什么就不对呢?而当第二个答案也被否决时,学生就更加不解。经过思考,学生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将342元估小,显然带的钱就不够买,从而明白要根据具体的问题灵活地选择估算方法。鉴于此,便能判断出第三、四种答案是比较合理的。在这样的情境中,随着师生、生生交流的深入,引发学生提出一个又一个疑问,并在互评的过程中,培养了估算意识,提高了估算能力。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第6篇

关键词:中学地理案例教学实例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新颖,内容丰富,是使学生们“获得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和规律需要我们用地理知识去解释和研究,如何用更有效,更直接的方法去让学生们理解这些知识,是我们地理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和思考的问题。

新教材设计了许多案例,案例具有相关的背景资料,而且具有直观、形象、典型等特点,利于学生感知认识的深化,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加深了对抽象地理知识和原理的理解。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有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还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教“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知识的方法”;在让学生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所以如何充分的利用这些案例,就成了我们备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结合实际,将发生在身边的一些地理现象、事件设计成案例,这样更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前几天,出现了月全食现象,有的学生就问我:“老师,月食是怎么形成的呢?”对于月食、日食现象,学生们也见过几次,但他们并不明白这种现象的成因。这个问题高中地理教材上并没有讲到,于是我就想能不能设计一堂生动形象的课,让学生们理解这个问题呢?在这种情况下,我想到了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来演示月食、日食的形成原理。

经过反复思考,我想到了用两个体积比较大的球体――篮球和足球分别来代替地球和月球,用手电筒来代替太阳,让学生在课堂上演示月食、日食的形成。在上演示课之前,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让他们到网上查找一下月食、日食的相关资料。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观察,我特意选了一节晚自习来演示。在上课之前,我到体育组借到了篮球和足球,并且准备了一个手电筒。

“咦,老师,你收的是谁的球啊?”当我带着篮球和足球进教室时,一个学生好奇地问我。我说“不是的,是上课要用的。”于是,同学们就先议论开了,并且纷纷猜测篮球和足球是干什么用的。我没有跟他们解释篮球、足球的用途,而是让他们继续好奇下去,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我想大家前天晚上都看到月食了,那么大家知不知道月食是怎么形成的呢?”很多同学都说不知道,也有的同学说知道。我就让几个同学简单的说了一下从网上查的资料并相互讨论了一下。“同学们讨论完了,那我们这节课就来演示一下月食的形成过程。”说完这段话后,我拿出了篮球和足球以及手电筒。下面一片哗然,终于知道了两球的用途。我说我需要几个同学来做我的助手,同学们显得非常积极,争先恐后的来做“演示者”。最后,我在班里选了两名学生来在教室里演示。我先分配好两人的工作,一个学生拿着篮球代表地球,另一个学生拿着足球代表月球,我拿着手电筒代表太阳。在我的指挥下,“地球”站在教室的正中央,“月球”在不断的移动。我把教室里的灯全都关上,然后拿着手电筒走到讲台前,用它照射“地球”,在“地球”的后方立刻出现了一片阴影区。首先,我让“月球”站在“地球”的右侧能够被“太阳”照射到的地方,这时我问:“同学们,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什么月相?”同学们想了想说这是满月。这时我让“月球”向阴影区移动,当 “月球” 移动到一部分进入阴影区的时候停下。当这两位同学在演示时,我留意了一下其他同学,发现他们也在很认真地观察。这时我就让一个同学来说一说他观察到了什么。他就回答说“月球的一半被地球挡住了”我继续问“那这是什么现象?”这时不光是这位同学,其他同学也都抢着说道“这是月食”。我说“很好,不过准确的说是月偏食”。然后我让“月球”继续移动,当“月球”完全移动到阴影区内的时候停下,这时“月球”完全被“地球”挡住了,同学们都说这是月全食。“月球”继续向另一侧移动,直到完全出了阴影区,又恢复成了满月状态。至此演示就结束了。

我总结道:“刚才同学们都看到了月食的形成以及结束的整个过程。月食就是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位于一条直线上,且太阳与月球分别位于地球的两侧时,照射到月球的太阳光线就会被地球挡住,也就形成了月食。如果只挡住一部分,就是偏食;如果全部挡住,那就是全食。”之后,我又让同学们演示了日食的形成过程。整堂课形象生动,又是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来完成的,同学们的兴致都很高,教学效果比较好。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第7篇

【江苏南通·曹建国】:其实小学生学习与掌握“单跳双落”这个教材内容,只需要1~2次学时就够了,第1课时新授,第2课时巩固复习。

【山东枣庄·王孝领】:从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方面来说,六节课也不能算多,各个课时之间技术环节的内在联系不是太明显,可以分散在一个学期内来完成。

【重庆·陈岳祥】:单跳双落,其实最主要的功能是为后边急行跳远做铺垫的,没有这一内容,学生在急行跳远时,就会出现双脚同时向前蹦。单跳双落这一内容在小学各年级都涉及,低年级(一、二年级)也就一、二节课,并且,每节课不能全是这单一的内容(学生吃不消),中高年级逐渐开始急行跳远,单跳双落担负着解决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的铺垫专项练习,教学也不会超过一节课。由此,由单跳双落承担教学目标过多,并不可取。本课例中第2、3、4课次中没有单脚跳,主要与双脚跳有关,这是“单脚跳,双脚落”的单元?还是“发展弹跳的单元”,他们与1、5、6有什么关系?1、5、6联系在一起还是可以的,只不过在实践中1、6联系相对牵强一些。

因此课例内容要做重新调整,否则就显得凌乱。此课例的教学跨度显得有些大,几乎涉及到小学整个跳跃的教学内容。必然要调整目标和措施,而且还应该是相当大的调整。

【浙江温州·项为人】:水平一的学生应该以体验运动的快乐和培养体育的兴趣为主,而不是单纯进行技能教学,再说过多的技能教学会使他们感到枯燥无味,渐渐地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个人认为应以游戏为主,在游戏中让他们体验到运动技能带来的快乐就行了,不必要求动作一定规范正确。比如说跳单双圈、模仿青蛙跳、兔子跳、袋鼠跳、跳橡皮筋等,在欢快的课堂中激发学习兴趣,发展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为下一个水平阶段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二、初中体育单元教学计划案例与分析

【浙江湖州·张万永】:(1)第一、二次课放在小学也可以,那怎么体现小学生与初中生的差别?(2)跨越式跳高分为9个课时,个人觉得分的太细,有些动作技术连贯性较强,分的太细反而不利于教学与掌握,容易造成支离破碎之感。

【江苏南通·李锋】:助跑和起跳可以放在一起教学,不用人为分开,助跑与起跳、助跑与起跳的衔接技术,这两项安排4节课就差不多了;竿上动作和落地一起教,2节课;最后的完整练习可以安排1~2节课。

【浙江湖州·张万永】:(1)重难点确定不具体,没有集中在“点”上;(2)教学目标制定也存在不具体现象,未达到“内容、条件、标准”的规范格式要求。

【河北石家庄·陈利路】:作为初一年级的单元计划显得有点太细,是不是一次教完了,初二和初三复习呀?年级越低教的越笼统,年级越高越要详细教。教材安排要由易到难、并列和螺旋排列,单就跳高来说就是螺旋排列。

【江苏南京·李安成】:有关单元学时长短问题:我们这里的《体育与健身》教材只能安排3.5课时上初一年级的跨越式跳高内容,九年级再用3.5课时上跨越式跳高内容。如果满打满算也只有7个课时,外加一个测试与考核1课时,我个人觉得8个课时足够了。

【江西南昌·胡敏】:一个学期体育课的学时大概就是42~44学时,其中还要除去节假日、期中考试等对课时的冲突。一个单元的内容在整个学期中安排的课时应该根据教学的目标来安排所学内容及课时。我个人认为初中一年级学生发展跳跃能力与跨越式跳高单元教学计划,共十一次课时多了一些,有7~8个课时就可以了。本课例在目标的制定上也不是很具体,只体现了技能目标,而情感目标、认知目标等没有体现,目标不是理论的,而是实践的、实在的、具体的、可操作的;重点和难点太笼统,重点是对教材和内容而言,而难点则是针对学生而言。

【山东枣庄·王孝领】:跳跃能力的发展在学生未来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也能促进其他运动项目学习,同时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是比较适宜开展的运动项目。但是,水平四的学生学习跨越式跳高,难度不算太大,并且该技术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不容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因此,用9课时来学习,有点太多了,个人认为3~4课时就足够了。至于发展跳跃能力的一些练习可穿插在其他教学内容的单元中作为辅助内容出现,不必用很多专门的时间来教学,如将跳跃能力的练习和其他一些身体素质练习放在体操、武术、健美操、篮球、排球、足球等项目学习过程里,这样的练习效果更好,也更能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学生的能力也会在不断地锻炼中得到提高。

【甘肃兰州·把余福】:在设计单元教学计划时,对教学对象现有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的分析是不可或缺的!

【浙江金华·邵伟德】:单元教学计划中的确应该对学情进行分析,这是我们制定各种教学计划的基础,特别是单元之后的课时计划,更要体现这个特点。但是在单元教学中,我们可以认为所教的教材是新授的(如果各个学段教学内容安排是合理与科学的,没有低水平重复现象),教完之后,也不再出现此类教材。既然这个教材是新授的,就说明学生没有学习的基础,那么我们在制定单元教学计划中就不需要重复进行学情分析了。

三、高中体育单元教学计划案例与分析

【江苏镇江·华向阳】:(1)高中排球教学内容一般只学习垫球、发球、传球,除了少数个子高弹跳好的学生,绝大多数学生学习扣球身体条件明显不足,因此扣球大都是介绍内容,校运动队除外。(2)高中一个模块才18学时,本案例单元明显过大。(3)第1课次排球理论知识,第10课次简单战术和规则,17课次总复习教学比赛,不应该属于“扣球”单元的内容。

【山东枣庄·王孝领】:该《排球扣球单元计划》总体看起来,更像排球模块教学计划:首先,从学习目标来说,没有明确提出排球扣球技术的技能方面的要求,只有排球基本技术、战术方面的要求。其次,单元计划中的好多课时安排了排球理论知识(1次课)、排球规则和战术讲解(10次课)、排球战术学练或偏重战术的学练(12、13、14、15次课)、排球其他技术复习教学比赛(17次课)等,不应该归于“扣球”单元的内容。第三,从内容选择的必要性来看,学生首先要学习垫球、传球和发球技术等基本技术,然后再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技术,而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花十几节课的时间专门练习扣球技术(特别是对身材矮小的同学)。技术教学与战术教学是一种相互依托的关系,不能人为的割裂开来,个人认为可以把扣球技术融于排球战术教学单元中去,安排有能力的同学去学,对其他同学不做统一要求。

【浙江衢州·祝芳】:该案例还反映出一个问题:球类教学到底该如何制定与实施计划?一个有效的扣球,不仅需要掌握助跑、起跳、腾空、挥臂击球及落地缓冲这些肢体动作,还需要根据来球掌握良好的助跑与起跳时机,掌握扣球的部位与时机等,要求再高一点,还需要根据拦网者的位置(包括手型)选择扣球的手上动作。这些内容该如何学习?应结合什么进行学习?再者,面向普通学生的扣球教学,“运动条件”的设置也十分重要,比如是在低网扣球还是在正常网上扣球?要不要分层次?高中学生学到什么程度算“会扣球了”?

个人认为,本案例虽然不具有普适性,也并不那么完善、规范,但却能引发人思考很多问题。

【江西赣州·廖全胜】:该案例不像是面向高中生的教学计划,而像是排球业余训练的计划或是高校体育专业排球普修的教学计划。这计划分得太细,太专业了点。另外,第1次课——排球理论知识学习和第10次课——排球规则的学习及简单的战术讲解,应该是多余的,因为既然学习到了扣球技术,那么排球理论知识与排球规则早就应该学习完了。而简单的战术讲解可以安排在后面的教学比赛前进行,一次课只讲一个小的战术配合,讲完马上练习在教学竞赛中运用,更容易让学生印象深刻,学以致用。两节理论课可调整为一节,内容为排球比赛规则与裁判法的学习。

【浙江衢州·祝芳】:第2~4次课:一是学习扣球到底是先完整再分解(即先整体感知再分解练习),还是先分解再完整感知为佳?如本案例遵循的是后者。二,即便是分解教学,一次课里仅学习“正面屈体扣球技术的助跑与起跳练习,讲解示范,集体原地起跳,集体一步助跑起跳”这点内容,而且不接触排球,这符合学情吗?整个案例基本遵循“先分解再完整”、“先徒手再持球”、“先单个技术再结合战术”这样的思路进行设计,这样的教学很规矩,但学生的兴趣、教学的效益、球类的魅力以及人的发展等问题如何体现呢?

【浙江金华·邵伟德】:关于先分解练习还是先完整练习,不同的运动技术有不同的策略,这是单方面考虑的视角,如难度较大的项目,应采取分解练习,之后完整的练习;如比较容易的项目,则可直接完整练习。若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等问题,那么这就是综合因素了。我个人认为在分解练习中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即可以把技术学习过程与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

四、教材的单元学时应该如何确定?

【浙江金华·邵伟德】:过去我们依靠体育教学大纲,基本不考虑某个教材的单元学时(当然大纲中规定的单元学时也不一定是正确的),现在由于只有课程标准,没有具体的内容,因此,体育教师更需要考虑教材的单元学时,安排多少学时才是比较正确的,其中的依据是什么?

【江苏镇江·华向阳】:单元课时的多少大致需要几点因素:(1)某技术本身的难易程度;(2)教学目标的高低即教学后希望学生达到的程度,如基本掌握、熟练掌握、灵活运用等;(3)学生的学习基础;(4)场地器材等教学条件。

【江苏苏州·非泪】:可以根据水平阶段的要求目标,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完成程度,毕竟每个水平段有各自的目标,如果班级80%学生达到目标,就可以进行下一单元练习,并对不同班级进行记录,这样长期下来就会形成规律,自然而然形成了单元计划。

【江苏南京·李安成】:我所理解的单元教学课时依据:(1)主要依据本地方教材里所规定的单元教学课时数。譬如,我们这里的七年级少年连环拳第四组动作单元教学课时安排计划如下:具体单元教学计划省略,总共6个课时,每个课时必须有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教与学主要方法。(2)主要依据教师自身在教学实践中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3)主要依据本校教学条件、设施来制定的单元教学计划。因此,教学设施、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等课堂教学因素都应该制约与影响到教师在制定单元教学计划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4)主要依据教学对象的运动体能和运动技能积累实况。

【江西南昌·胡敏】:我认为,除了以上几点,同时我们还应该考虑本单元应该让孩子们学习什么?感受什么?发现什么?完成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制定目标和内容,合理安排学时。

【浙江杭州·沈军华】:个人浅见:单元学时确定的基础是学情,学生的情况参差不齐,班级授课只能抓住多数学生,多数学生技能的掌握情况是基础。再通过多方面的学时资料与自己的实践手段来确定学时。

【江苏南京·金长华】:单元计划,首先,地方教学计划规定,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其次,教师和学校对教材学习达到什么程度。最后,结合校本教材和学校特色体育运动项目的需要制定教学计划。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第8篇

关键词:学生思维;生长点;教学生成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没有学生的充分参与,再完整的课堂也有缺憾。如果课堂教学中没有生成,那它只是教师的表演。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有无内化,关键在于学生课堂上主动思维的程度。学生的思维就像琴弦,教师就是琴师,凭着娴熟的技巧,会拨出美妙的音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挖掘学生思维生长点,善于进行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向思维深处行进,课堂一定因生成而精彩。我曾作过一些尝试,收获匪浅。

一、关注学生思维起点,引发教学生成

“思维起点”是指能引发思考、推动思考,不断深入并成为解决问题突破口的信息群。在思维过程中,思维起点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思维的方向。而思维起点是多样的,当思维起点选择合理、准确时,解决问题就能得心应手;当思维起点偏离时,就容易误入歧途。要找准学生思维的起点,需要教师“蹲下”身来,从学生的眼光去发现问题。

如,案例“压强计的发明”。我执教几届学生,在不下十个班级讲过“液体压强”,但令人遗憾每当上这部分内容时都不尽如人意。从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到探究液体内部压强时,学生没有压强计的概念。教师先介绍压强计的结构和功能再让学生探究液体内部压强,那时学生总是要愣一下,兴奋情绪要熄灭一下,然后模仿教师用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去年又一次上“液体压强”知识,从橡皮膜变形得出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后,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液体内部有无压强?如有,特点怎样?你们能否设计实验证明一下?这时学生思维一下子活起来,举手的学生不少,一个个方案出来了。方案一:气球放入水中看气球的形变。方案二: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放入水中,看橡皮膜变形情况。……然而把气球放入水中无法做到,橡皮膜在水中变形眼睛无法看清。最后,学生达成共识,需要一种既能浸入水中,又能在水面上显示形变大小的器材。于是“发明”了压强计。

这节课的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前几届执教液体压强知识时,从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到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时,教师与学生思维层次不合拍,学生思维只停留在他们常见物体的变形上,到压强计介绍时,师生思维活动没有产生共振。当思维跟不上时,学生只好被动、机械地记忆压强原理,模仿式使用压强计。而这一次教学使学生进行了有序思维,学生似乎自己发明了压强计,对它的原理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有了成功的愉悦感。

这个案例至少告诉我们:选准思维起点,是成功教学的前提。思维起点选择要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思维起点要根据提供的信息和教学对象水平层次作出选择。为引起学生思维而设置的问题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各问题的跨度要适当。既不能太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太大,使学生一筹莫展,无所适从。同时,思维起点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有效性原则。所选择的思维切入点能进入课堂的主题。2.理解层次原则。它能拓宽学生思维空间。3.灵活性原则。它能多角度、多方位引起学生思考。

二、把握学生思维交叉点,挖掘教学生成

“思维的交叉点”是指众多的知识联结在一起的集散点。它往往是新旧知识的链接点和分化点,我思与他思的争疑点,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交叉的聚合点。它又是课堂的难点、转折点、拓展点与提升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思维的交叉点加以点拨,学生思维往往会闪现出火花。

如案例“我当月球,你来看”。上华师大版科学“月球和月相”一堂课时,我的设计思路是:先列出学习任务目标,让学生看书完成月球的概况和运动,然后用一半涂黑乒乓球代替月球,手电筒代替太阳模拟活动来完成月相内容。当学生完成看书交流学习任务目标时,一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月球为什么总是一面对着地球?在备课中我没有多想过这个问题,也没有为它设计活动。但这是学生感性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交会点,是学生的一个盲点,也是促进教学生成的契机,需要教师抓住这个机遇。我依据地球四季形成和昼夜成因的解决方法,把问题又抛给学生。师:碰到这类问题一般怎样解决?生:上网查资料,活动模拟等解决方案。“我们的同学能否担任月球和地球来模拟月球的运动?”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争当月球和地球。第一次我抢了一个月球的角色,然后站在原地转动,让学生评判我这个月球当得怎样?学生大叫,只自转不公转。我这个月球被学生淘汰了。另一个学生代替我月球,但他绕地球公转一周却自转四五周,结果又被学生罚了下来。一个个月球不断被同学否定、纠正,正确的月球运动出来了。扮演地球的学生大叫:我只看到他的脸。接下来我原先有关月相内容的教学设计被更改了,我准备的乒乓球,也被遗忘在一边。学生自己扮演起月球和地球来了,结果令我一惊,也解决了我课前觉得很难解决的问题。四个学生担任地球的白天、傍晚、深夜和清晨,另一个学生担任月球,手电筒代替太阳。在月球绕地球转动时,地球上的人观察月球脸被手电筒照亮的形状。很好地理解了上弦月亮面朝西,只有傍晚的时候才能看到,下弦月亮面朝东,只有凌晨的时候才能看到的现象。

学生处在思维交叉点时往往会发生思维障碍现象,思路停滞于该点而不能继续深入去思考。它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思维深度不够,易被表面现象迷惑,不能对所提供的的信息进行深化,揭示事物物的本质。(2)思维统筹能力差。初中科学知识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思维有一定全面性。但有些学生缺少把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在一个问题面前,不能提出多种设想。(3)思维呈线性。有些学生思维缺乏灵活,有一条路跑到底的不变性的思维过程。当学生出现思维交叉现象时,教师应分析产生的原因,适时、适度进行点拨。点拨应着眼于点思路、指方向,找规律。平时教学中教师能不断整理学生思维上的交叉点,把知识进行串联、并联,加强知识点的联系和辐射作用,可以使学生踊现出很多创新的想法。

三、激发学生思维兴奋点,推进教学生成

所谓“兴奋点”是指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启动学生思维的事件、问题、知识等。学生的兴奋点是驱动学生思维运转的枢纽,抓住了它,学生的情绪就会高涨,思维就会活跃,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得到超乎寻常的发挥。使学生保持亢奋的思维状态是课堂教学的追求,也是走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思维兴奋点成为诸多教学环节中最精彩诱人,最动人心魄的教学环链。但应该指出,喧哗和热闹并不等于教学高潮,更重要的却是思维能力的启动。思维有涨落现象,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对学生思维和心理的刺激,使它尽可能长时间处在亢奋状态,学生才可能带着愉悦、激昂的情绪去面对和克服一切困难,执著地去比较、分析、探索问题,展现自己的智能和才干,从而达到认识上的“顿悟”与思维上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