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孩心理学论文

小孩心理学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3-01-29 17:43:03

小孩心理学论文

小孩心理学论文第1篇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初中教材,稚气未脱,他们知识结构比较薄弱,理解能力也比较单薄。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老师在教学中不能将太难的太深入的问题强加给学生。更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之前也很少接触散文诗类的文章,对此类文章的问题特点还比较生疏,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对此类文章加以引导分析,尽量以学生熟悉的方式加深对文章内容情感的体验。

教学目标:1. 理清故事情节;2.揣摩人物心理,了解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3.理解小说主旨,感受美好心灵的力量;4.学习小说精巧的构思,设置悬念的写法。

教学重点:了解人物心理变化过程,体会人物美好心灵的力量。

教学难点:中年人情感转变的过程;了解本文巧妙的构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纱巾在日常生活的用途导入. (板书标题)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设计目的:以简单迅速的方式带领学生进入教学情景,明确本科的学习目标,了解作家作品。

四.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理清故事情节。

设问:文章写了几个人物?围绕什么来展开?

师明确:两个人物:小女孩和中年人;围绕黄纱巾来展开

(2)女孩和黄纱巾和中年人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师明确:小女孩 中年人

学生活动:(让学生讨论回答)要求各小组讨论,组长上黑板展示讨论结果,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培养各个小组组员间的讨论能力,以评比加强讨论的重要性。

这篇小说分成几个片段来欣赏后提出问题。

(1)女孩:

片段一(让学生朗读): 女孩放学要经过一个小小的服装市场.

女孩看见并喜欢上了一条黄纱巾。女孩停住不走了,呆呆地看。

问题:这个时候,女孩会发出什么样的感概?

明确:这条纱巾真漂亮啊!

片段二: 整个晚上,女孩都下定向家里要钱的决心. 最终,女孩也没提要买黄纱巾的事,并发誓永远不提这件事.

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是女孩,你会有哪些矛盾的想法?

明确:我要告诉妈妈那条纱巾很好看,我想买下它………可是家里没有什么钱,我怎么可以给家里添乱呢?算了吧.!

片段三:女孩一愣。“不,我不能 白收人家的东西。”女孩毫不犹豫地说。

问题:经过哪些思考后,女孩才说出这样坚决的话?

明确:收下吧,这是我梦寐以求的纱巾,可是,没有付出就得来的东西会让我内疚的!我决不能收下!

(2)中年人

片段一: “买下吧,孩子,就剩它一条了。只卖10元钱。”

问题:中年人看到小女孩呆呆的看着这条黄纱巾,他内心是怎么想的?

明确:这个女孩好像很喜欢这条纱巾,我得劝她买下,那样,我今天就可以多赚钱.

片段二: 女孩准备离开了。注定买不下它,不如早点儿走开好。女孩刚走开,中年人已摘下黄纱巾,并追上女孩。

“孩子,送给你的。收下,你围上它肯定好看。”

问题:中年想了很久以后才把黄纱巾送给女孩?

明确:小姑娘和这条纱巾搭配在一起很好看,.好久没有见到这么美得东西了.可惜她没有钱….我还是送给她吧,有些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

片段三: 女孩又回过头说,反正站在楼上能看见它。能看见它,就很好了。中年人立在那儿。

问题:听了女孩的话后,中年人立在那儿,此时此刻,他有哪些感触?

明确:我奔波劳累了那么多年,看到的都是尔虞我诈的场面,连自己也卷入其中.而今,小姑娘纯真的一面,使我顿有感触,我是否重新拾回那颗纯真的心!?

以上环节的师生活动步骤:①师要求学生根据片段内容揣摩人物心理, 组织好语言后回答;②师可以选取一两位表演较好的学生朗诵表演。③女生回答小女孩;男生回答中年人。④回答过程中老师加以评价指导。⑤指导学生的阅读思路:可以根据人物动作、语言、神情来揣摩人物心理变化,从而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3、描绘小说的人物形象

思考一:女孩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孝顺,善良,不占别人便宜。

思考二:中年人是个怎样的人?明确:大方,善良.有爱心。

4、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明确:一颗美好的心灵可以感染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师可以选取回答较好的学生谈谈感悟,并总结板书)

设计目的:进一步归纳小说主题;延伸概括能力

5、拓展:

讨论:文章的情节的安排有什么特色?

明确: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情节跌宕起伏。(学生讨论回答,达到体会文章的构思的目的)

小孩心理学论文第2篇

9月,我宣城师范毕业参加教育工作。作为年青的教师,本人一贯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教育,热诚教学,热心教研,尊纪守法,作风正派,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克己奉公,爱心助人,事事处处能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我深感教育乃立国之本,而中国现行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手段已落伍于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我放弃了许多很好的“跳槽”机会,不追名逐利,潜心研究教育,在积极做好本职工作,争创一流佳绩之余暇,著意从事教育科研与改革,为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默默无闻地的甘作园丁,乐为人梯。

古语云:林木茂盛,必先固其根。教师要出色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尤其是教师要持久地进行教育科研工作,必须有扎实的功底。从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开始,我连续参加了大专及本科的函授学习,自以为良好的基础,顽强的学习毅力再加上科学的学习方法,使我于下半年获得了中国科技大学本科文凭。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和现代管理的需要,我又于参加了教师继续教育和inter培训的学习等。

总之,本人教育思想端正,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研修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不断充实和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陈旧的教育教学概念,有独创性地发展学生的智商和情绪智慧,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优化第一课堂教学,开设第二课堂活动,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而且教会学生学习,注重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于此同时,也能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中刻苦钻研教学业务,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并创制有意义的教具和图文资料,不断提高自己施行教学的科学水平。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培育优等生,辅导后进生,争取全体学生、全面素质的整体提高和发展。本人从事数学教学的业绩历年来是名利前茅的,也有案可稽。执教的《圆的认识》及执教的《百分数的意义与写法》都在郎溪县小学数学优质课中分别获二等奖和一等奖。在广德实验小学执教的《倍数和因数》也荣获宣城市小学数学优质课二等奖。“富有激情”是不少数学行家对我的课堂教学的一致评价。本人于3月也有幸与教育局、教研室领导一同对东夏小学进行视导工作,所示范的《年月 日》课受到了教育局、教研室及东夏小学领导、教师的一致好评。

为了及时掌握当前教育研究的动态信息,瞄准最新发展水平,本人长期自费订阅《小学青年教师》、《小学教学研究》等数学报刊和资料。每年也阅读六七万字的教育理论著作和教学研究文章,并作了大量笔记。同时,结合本校、本人的教学实际,深入研读,以利创新中国化、本土化、可行性强、操作性强的现代教育理论。

几年的自学,不仅给了我知识,更给了我种种启迪。在自学的日子里,我所撰写的《小学数学“体验和探索”的尝试》、《数感培养初探》、《让数学教学焕发人文色彩》分别获郎溪县小学数学论文三等奖、郎溪县小学数学论文二等奖、郎溪县小学数学论文三等奖,《新课程理念下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几点体会》、《数学教学因阅读而完整》分别获宣城市小学数学论文的三等奖和宣城市小学数学论文二等奖。

当然除了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以外,我更注意教育理论及管理理论的学习,一直坚持自费订阅《学校管理》,了解前沿管理理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几年教苑耕耘,几年班级管理,我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在教育管理方面,我深知班主任是一班之魂,班主任的观念、学识、魄力决定了一个班级的水准。因此,在班级管理方面,我高举教育现代化及素质教育这两面大旗,抓教育观念的更新,抓教育设施的完善,抓班干部的建设,抓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我任期间,班级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我班连续3年荣获新发镇优秀班级,获郎溪县文明班级等荣誉称号。

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和知识积累,锲而不舍地教研探索,自觉已基本具备了从事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正在逐渐形成一套自身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

用心灵赢得心灵

市优秀班主任 赵金葆

有人说:“用心灵赢得心灵,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为了达到这个境界,我就把班主任工作当作了一个用爱心、耐心、关心、细心、热心的堆砌来赢得孩子们的亲近、感激、尊重和爱戴的伟大工程,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在管理中创新,在和谐中育人。

一、 用爱心感染学生

爱心是具体的,琐碎的,每天早晨巡视教室,看看学生有没有到齐,早上是否吃过了早餐,各种学习用品是否都带齐了,学生有无身体不适,遇到天冷或天热的时候,同学们的衣服穿得是否合理。学生生病时,我带他去看病。孙淑雅乘车的钱丢了,我掏钱给他搭车,父母从四川来打工的孩子依火阿木衣服破旧,我自己就为他订做了一套崭新的校服,留守儿童牟巧玲学习跟不上进度,我就主动帮她补课……。

家长感激,学生感动,可我认为,作为班主任,关心学生就应该像关心自己孩子一样,既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又要关心他们的健康,还要关心他们学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关心他们是否懂得怎样做人。这正是作为班主任的职责所在,这些看起来很平常,其实这正是一个班主任爱心的具体表现。二十年来,我就是这样播撒着爱的种子,收获着爱的硕果。家长们都说:“有赵老师教我们的孩子,放心!”这难得的口碑胜过金杯、银杯,是对我多年工作的天价回报。

二、 用激励激发潜能

自从走上工作岗位,我就是一名班主任。在班主任的具体工作中,我一直注重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室后墙设立了一个“我最棒”专栏,开展以小组为单位争夺“小星星”比赛。比赛规则是:凡是小组内成员有好的表现,就为该组加一颗星星,一周一小评,“小星星”数量最多的小组为本周优胜组,一学期一大评,在每个学期结束时,总结一下本学期中获优胜组次数最多的一组为该学期优胜组,从孩子们平时卖废品所得班费中取出一部分资金为该组成员颁发奖品,以表鼓励。

有了“我最棒”,孩子们有了明确的追求目标,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为了得到“我最棒”,孩子们纪律增强,即使刮风下雨,也努力做到不迟到,上课认真听讲,大胆发言。孩子们学习态度端正了,都能按时完成作业,打架、骂人、调皮捣蛋的孩子少了,团结互助,互帮互学的表现多了……。同时,我还善于用表扬的力量,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不失时机的给予表扬,用表扬树立学生的信心,消除他们对教师教育的反感和抵触情绪,让孩子明白自己有很大的潜能,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

三、 用制度培养习惯

播种良好的行为,将会收获良好的习惯;播种良好的习惯,将会收获良好的性格;播种良好的性格,将会收获良好的命运。那么,这样的种子谁来播撒,这样的火种谁来点燃呢?当然是班主任。所以长期以来,我就一直把养成教育作为班级管理的基础。

第一、 我利用班会,队日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使他们了解懂得各项规范要求,为今后能遵规守纪奠定基础。

第二、 狠抓学生习惯的落实。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实际行动抓起,从点滴小事抓起,落实到细微处。如:为了培养孩子们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我在班内开展了“废纸回收”活动,开展活动之前,我先给孩子们讲造纸的知识,从而使他们认识到节约纸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后要求孩子们平时不要乱撕纸张,并把用过的或别人扔掉的纸张都收集起来,集体卖掉充当班费,为孩子们购买必需品。从此,我班再没出现乱撕纸的现象,教室也变得干净多了。

第三、 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自主意识的提高,我在班级充分发挥小干部的作用,形成自我管理的舆论导向,促使孩子们自我约束,自我反省,从而达到了良好的习惯养成。就拿现在的三(1)班来说吧,现在班级一般的事情都有班长负责,但各项具体工作分工到各个班委成员,早读、课间操等日常工作都由值日班干负责;每期的黑板报都由宣传委员负责,老师做适当指导,学习上由学习委员和各科课代表负责,文娱活动的开展由文娱委员负责筹办,体育委员负责开展体育活动。当然,班主任要随时随地地作检查指导。这样一来,班内的工作形成了程序化和制度化,各项工作就更能顺利地得到开展。

第四、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促膝谈心,及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我在班内利用国庆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植树节时,让学生通过自制标签的形式督促自己保护周围的一草一木;母亲节的时候,让孩子们给亲爱的妈妈送份节日礼物或帮妈妈做件好事,进行感恩教育……。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教会孩子认识世界,明辨是非,学习怎样做人。

四、 用责任做好纽带

班主任是联系学校、家庭、社会的细节。作为班主任必须有意地向学生介绍课任老师的一些优点。如性格、爱好教育教学成绩等,以博得学生对课任老师的尊敬和信任,使他们因尊其师而重其教。同时要与课任老师密切配合,要经常与课任教师取得联系,了解学生对所任学科各方面的表现。对于这些,班主任都要心中有数,因为这样有利于更好的、恰当的抓好班级工作。

同样,孩子的教育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协作,家访是连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纽带,它可以使两者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统一教育,使学校教育更富有实效。可是,我发现每当我与学生说到家访时,他们就表现出一种畏惧和担心。究其原因,原来在孩子心目中,只有他们在学校犯了错误时,老师才会去家访,老师到家后表扬少,批评多,等老师走后,就会被家长训斥,重者还要被打。所以,孩子们躲避家访,反感家访。为了消除孩子们的疑虑,我便试着改变家访策略,当孩子进步了,我要去家访;当孩子做了好人好事,我也去家访……。我把家访当作对学生的一种奖励,让家长和我一起分享孩子们成功的快乐。

小孩心理学论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市场;家庭;游戏;厌学;论述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16-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很多家长未雨绸缪,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进一步提高学习成绩,除了在学校学习外,报各种补习班,为了有所特长,还报各种特长班,孩子成天奔波于学校和补习班之间,很少有自己玩乐的时间;在学校,教师为了追求教学质量,拼命的压榨学生的娱乐之间,满脸稚气的孩子们,背负着成年人的深切期望,负担实在太重了。于是,有些孩子开始厌学,上课提不起精神,做作业马虎应付,整天提心吊胆,这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消除孩子的厌学现象,帮助孩子提高学习兴趣,就成为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1.厌学症产生的原因分析

1.1家庭教育的问题

1.1.1过度苛刻,期望偏高——"光宗耀祖"。很多家长主要关注对孩子的智力开发,过分重视"为父母争光""光宗耀祖",父母未得或未能实现的都想在孩子身上得到满足,所以经常赶鸭似的催促孩子学习,甚至给孩子制定好一天的时间,使孩子没有自由时间活动,不得不放弃一些业余爱好,大大减少了创造和探索的机会。这种典型的"教育狂"式的教育方式以家长因某些原因而存有遗憾,期望通过孩子予以"补偿心理"的家庭居多。

1.1.2父母的不良榜样。家长对学生的态度、学习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等是子女模仿的榜样。家长乐学好学,孩子受到这种学习氛围的熏陶,自然乐学上进。而有的家长却从不读书,不学无术,他们的主要精力都花在赚钱,花在吃、喝、玩、乐上,并流露和再现出轻视知识,反对学习的态度,即使他们对子女的学习期望大,要求严也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效应,有厌学症的学生,大多其父母不爱学习。

1.1.3读书无用论的滋生蔓延。许多不明事理的人和一些目光短浅的人也认为读书无用。另外,"打工热"的兴起也使一些人认为"与其花钱读书,不如打工赚钱"。有些打工者确实赚了点钱,使一些人更加确信这一点,所以这种"去打工"的思想在许多人的头脑里占据了相当的地位,而且这种思想逐渐影响到了学生,使学生也开始不想读书了。

1.1.4遗传因素。小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的形成,与遗传因素有直接的联系。研究表明:多动症儿童与遗传素质有关,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85.7%,异孪双生子为33.3%。遗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还受个体神经系统类型的特点的影响。例如,高级神经活动强而不平衡的典型胆汁质的学生,容易形成冲动、暴躁、易怒等心理障碍;高级神经活动弱而不平衡的典型抑郁质的学生,容易发生孤独、焦虑、自卑等方面的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问题间接导致了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1.2学校教育的失误

1.2.1重视优等生的培养,忽视劣等生的教育。这些劣等生放任自流,无人管教,还经常受到嘲讽和歧视,他们对学习没兴趣,而到社会上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

1.2.2教与育不得法。一些家长以及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读书做官论,读书发财论",导致孩子对各种不良思想、不良习俗影响的侵蚀缺乏抵御能力,致使部分学生在校或走上社会后,成为社会消极因素的俘虏,最终走向违法犯罪。

1.2.3学校管理秩序混乱也是引发刑事案件的原因之一。

2.厌学症的辅导策略

2.1加强家校联系,减轻学生负担。一般情况下,家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学校教育则是有意识、有计划的。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做到联手共管,使学生有个引导和支持。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和娱乐时间,重视孩子的意见,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减轻孩子的负担,提高他们习的效率,教师要少布置一些重复的无用作业,给他们留一些时间,自己安排做喜欢的有益事情。

2.2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孩子兴趣的产生往往是在小时候。不同的年龄段,由于各自不同的素质,孩子的兴趣往往有谠已的独特性。孩子兴趣的发展和表现,往往是他天赋和素质的体现。要经常观察孩子的兴趣是什么,要引导孩子不断发展兴趣。有位学者曾把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向上的积极姓比作撒在孩子心田里的一粒小小的火种。当父母将这粒火种亿孩子心中点燃的时候,就像面对需要点燃的一堆柴草,小小的火种落在上面,风大了就会吹灭,风小了燃不起来,柴草太紧了不透风,太松了又聚不起火,柴草潮湿了还不行,这时候,你要小心呵护这小小的火苗,要"哄"着它一点点燃起来,旺起来,最后成为熊熊烈火。

2.3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教师作为孩子们的模仿对象,首先教师自己要能够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对前途有信心;具有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认知能力。有独创性,能运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有健全的人格,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和谐相处,教师无论处于何种状态下,都必须表现出心理状态的稳定性。给孩子做好榜样。

2.4指导孩子的课余生活。利用节假日全家共同外出游玩,不仅使人轻松愉快,还能锻炼身体,扩大视野,培养多方面的情趣,接受生活活泼的直观教育。共同外出游玩,既丰富了孩子的业余生活,也加深了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间的感情,使孩子感到是生活在和睦、民主、幸福、快乐的家庭里。让孩子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收拾房间、洗衣服、简单的缝补等,家长不要事事包办代替。要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使他们成为会学习、会生活的人。

参考文献

[1]《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友谊出版社,阿代尔·法波主编

小孩心理学论文第4篇

古人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材,首先必须把孩子教育成人,让他们从小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德育过程中,有很多方法可以运用,如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品德评价法等,对于不同的孩子要运用不同的德育方法,其中让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关键的方法就是阅读。

如何让阅读帮助孩子确立远大的人生思想呢?

家长和老师通过和孩子的共同阅读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不论中外,大部分的儿童文学作品都具有主题单一、浅近、具体、明朗、富于教益这一特点。家长和老师在和孩子共同阅读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很容易地分析作品中的美丑和善恶。如《伊索寓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每篇故事都很浅显,但是每个故事都蕴含着一个能受用一生的哲理,所以不论是《狼和小羊》还是《想吃葡萄的狐狸》,孩子都可以很容易地分清楚其中的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坏人”,哪些是有意义的事,哪些是愚蠢的事,这些鲜明的形象和有趣的故事,都可以作为德育的资源。结合故事说理,让枯燥的讲道理变成有趣的说故事,可以消除孩子厌恶听道理的消极心理,可以和孩子拉近距离,从而使得德育的效果显著。有时候,孩子甚至会自己通过这些故事感悟出道理,这比成人对孩子反复强调的效果要好得多。

家长和老师通过给孩子讲解儿童文学树立典型形象。很多儿童文学中的艺术形象和孩子年龄接近,年龄特征也就很相似,通常表现为好奇心强烈,爱冒险,有时候会犯点小错误,等等。孩子们和这些儿童文学接触的时候,就很容易和这些角色交上朋友。最著名的一个典型角色是木偶皮诺曹。这本是个有很多缺点的男孩子,和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孩子差不多,但是通过一次一次冒险,遭遇,小木偶最终成为一个诚实、善良、有爱心的好孩子。这个长鼻子木偶不仅长得很有个性,也很有个性。很多孩子在阅读《木偶奇遇记》时,有时候会感觉这写的就是自己的故事。而最终伴随木偶的成长,孩子们的内心也在成长,在阅读过程中,善良、诚实、有爱心这些优秀的品质也会渗透于孩子的内心世界。当然,中国儿童文学中也不乏此类典型形象,如勇敢、爱冒险、爱幻想的皮皮鲁《皮皮鲁外传》;聪明、善良的鲁西西《鲁西西外传》;调皮、滑稽但很有自己思想的戴小桥《戴小桥和他的哥们儿》;淘气但懂事的桑桑《草房子》,等等,甚至这些儿童文学作家笔下的中国孩子角色和我们的孩子的性格、见识、理想等更接近,孩子可以更容易接受他们。家长和老师可以让这些艺术形象成为孩子的榜样,让孩子们学习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从而提高修养,和他们一样,树立远大理想。

孩子可以通过阅读达到自我教育。这里说的教育,除了知识的传授外,更多的是情操的陶冶,美感的教育。这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语言生动幽默,人物形象生动。通过阅读,可以陶冶孩子情操,明白什么是美的,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潜移默化地让孩子热爱生活,热爱世界,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小孩心理学论文第5篇

(一)研究的意义

长久以来,大多数中国教师都不同程度的受着几千年“戒尺教育”传统习惯的影响。教育过程中过多的惩罚性教育,给儿童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与身理的负面影响。而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上级的一再警告下,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现象已经得到有效的遏止,儿童的身心健康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但由于一时找不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目前大多数教师在教育教学方法过程中还是批评多于鼓励,甚至常常用一些刺激性的话语来引起儿童的重视。虽然教师是抱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但这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往往适得其反,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还严重伤害了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此时,教师感到困惑,于是部分教师采取消极、保守的教学态度,得过且过。尽管抱有美好的教育教学愿望,但却因为没有好的方法而没有实质性的行动。因此,教师引进新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教育儿童,适应当代教育的需要已经迫在眉睫。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从国外可获得的文献来看,早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就可以看出赏识教育研究的端倪。二十世纪心理学大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这也可以说是赏识教育的理论渊源。此外,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本质的渴望,是别人的赞赏。”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奖赏、激励能加强行为,惩罚则削弱行为。

(三)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本文运用文献综述、调查问卷等方法将儿童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相结合围绕幼儿教学中赏识教育研究这一主题展开,分析了儿童教学中赏识教育的现状、问题及解决的策略。结合中外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着重研究昆山市陆家中心小学校赏识教育的运用,以求发掘儿童教学中有关赏识教育的一般性问题。

二、赏识教育中问题解决的策略

赏识教育首先作为一种理念而存在,所以儿童教学赏识教育问题的解决,首先应着手于儿童教师作为一名教师的教育思想理念的准确树立。

(一)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

儿童的发展是赏识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赏识教育也应该紧紧围绕儿童展开。明确儿童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一切从孩子出发,想他们所想,感他们所感。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发挥每个儿童的聪明才智。

信任是赏识教育的源泉。受教育者首先是作为一个孩子而存在,其次才是儿童。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当遇到挫折时,最期待的就是他人的信任。而教师的信任应当是发自内心的,通过自己的眼神、手势、语言、行为等,来让孩子感觉到对他的信任。而不是流于表面的,不要小看任何一个孩子,某些教师自以为了不起的小伎俩其实是很容易被孩子的慧眼拆穿的。信任是双向的,教师“无心”的关爱只会让孩子不再信任教师。所以,教师的信任应当从心做起,只有真心喜爱幼儿,热爱教师这份职业的人才可能无条件的相信孩子。不是所有热爱幼儿的教师都能适时流露出自己的爱,但是所有没有真情实感的教师都是无法让儿童体会到老师的信任。

尊重儿童是信任的基础。如果仅仅做到信任儿童,不注意尊重儿童,那么这种居高临下的信任是苍白无力的,也不会被儿童认可和接受的。尊重儿童,就要倾听儿童的心声,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教学当中来,发挥互动的作用。每问一个问题都要想想他们可能会如何回答,当得到答案后又要分析一下他们为何会这样回答,不能盲目的否认他们的答案,也不能草草的就将错误的原由归结为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健全就了事了。尊重孩子的想法是教师得到信任,看到孩子优点的客观要求。

(二)提高儿童教师赏识教育水平

赏识教育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教育,它需要赏识者的聪明才智、科学方法以及充满艺术的感召力。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要实施赏识教育,必须首先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1.丰富教学活动,充实赏识内容

首先,要明确教师赏识的应该是孩子在取得效果的过程中付出的努力,而不是效果本身。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与生俱来的特质,比如相貌、力气、智商等,许多人都喜欢夸耀孩子聪明、漂亮,正如北欧一位教授要求中国学者向她女儿道歉一样。教授认为中国学者的夸奖伤害了她的女儿:“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基本上没有关系。你夸奖了她,孩子很小,不会分辨,她就会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且一旦认为天生的美丽是骄傲的资本,她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可见,教师更应该明确赏识针对的是孩子自身的努力而非天生的特质。儿童教学,比如在作文教学中,不单要看到孩子优秀的作文,还要看到他们各自背后的努力,赞赏的更应是孩子学习时努力认真的态度。

其次,教师要独具慧眼,赏识的内容不能老停留在孩子习以为常的优点上,要去挖掘寻找甚至是搜索出他们身上一些鲜为人知的优点,表现出教师的独到眼光,让孩子得到一些新的肯定,也便于孩子的全面发展。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别人赞美他思维能力强,有创新精神,他一点都不感动,作为大科学家这类话他听腻了,但如果谁赞扬他小提琴拉的棒,他一定会兴高采烈。就如同一个朗读能力好的孩子在书写上有所欠缺,他听惯了别人对他朗读上的赞赏,偶尔听到教师对他书写的肯定,相信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后,赏识的内容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堂之外。不要总限于对孩子学习状况的评价,孩子的成长应该是多方面的,学校教育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它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如在早读课上让朗读能力强的孩子带领大家晨读;让书写能力强的孩子负责班级黑板报;邀请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孩子担任演讲赛的评委。总之,赏识教育要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

2.充分利用家庭教育,不断创新、延伸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不仅仅停留在教师对儿童的赏识层面,还包括家长对孩子的赏识,而家长对孩子的正确赏识又有赖于教师的引导。学校通过对家长进行赏识教育辅导,引导家长主动积极的赏识自己的孩子,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使孩子所处的家庭、学校两个大环境融洽的联系在一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既有各自的职责、功能,又能保持一定的一致性。

三、结论

在大力推广教育改革的今天,发展儿童的个性特长,提高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树立儿童的信心,已是必不可少。赏识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赏识教育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法。应该说赏识教育是符合儿童的心理需要的,对儿童的成长十分有利。而赏识教育能否取得成功或达到预期目的关键是这种教育理念运用得恰当与否。

小孩心理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品悟真情;树立自信;懂得尊重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利用游戏,走进文本,品悟真情

在语文课本中,有些课文很抽象,孩子没有亲身体验,很难进入课文的情境中。教学中顺应孩子学习情感与心理发展的需要,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让孩子能在一种形象生动的生活式的空间内学习。爱动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他们的最爱。教师带孩子走进游戏情境。课堂上的每个学习环节都在情境中生成,每个情境都带着孩子的真实感受,而孩子的真切感受又强化了这一情境,使孩子忘我地沉浸其中。例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水》这篇课文时,很多孩子对村子的缺水及水的珍贵不理解,因为我们淮安地区不缺水,他们根本没有缺水的体会。看到这种现象,我突发灵感,让孩子上台做游戏。我扮演文中的母亲,学生扮演文中的孩子。我让一个因在课间玩耍而满头大汗的孩子到讲桌前,用舀子盛点水,从孩子的头部开始缓缓地倾注下去,再让孩子通过语言和肢体把感受表达出来。紧接着,我把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的有关语句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你瞧,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的跟前。”“母亲一手从水窖中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一手拿着一把麦秆往我们身上扇风。”“顿时,藏于地下的水的清凉,再加上缕缕轻风,让我们都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这是一种多么舒服的感觉啊!学生们对水的渴望越发强烈起来,也渐渐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之中,领悟到水对这个村子的人们有多重要,有多珍贵,从而引发他们对水的渴望。他们深切感受到缺水,但并不怨天尤人,而是苦中作乐,轻松地面对生活。看似简单的小游戏,很不起眼,可孩子们在游戏中走进了情境,明白了水的珍贵,领悟到村里人苦中作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他们的情感也受到了很好的熏陶。

二、利用游戏,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去学习。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学生是非常喜欢的。但课文文字的抽象性限制了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的理解,这时设计角色置换的游戏,可以让学生投身到故事的情节中来。在学习《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角色置换的游戏。在学习课文第二幕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廉颇知错就改、光明磊落的形象,以及蔺相如的宽容大度、深明大义,我让学生把自己当做文中的人物进行思考、说话,学生通过默读、思考、交流、讨论,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再通过亲身体验,把廉颇和蔺相如谈话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演出来,让孩子们聆听人物心灵对话,亲身感受人物的经历。角色置换使孩子进入特定的情境,形成强烈的“角色意识”,兴趣盎然地读书、感悟、表达,自然而然地把握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感受。

三、利用游戏,树立自信,展示自我

游戏对于孩子不仅仅是玩,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树立自信。有一部分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辞,但他们在游戏中能用生动的语言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说出来,而且分析得头头是道,甚至能把在其他场合不敢说的话完整地说出来。在上“口语交际”这类课时,空洞的讲解往往激发不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老师课前必须做充分的准备。我在上口语交际课《学会介绍》时,让每个学生上台介绍自己,台下师生还可以提问,以便清楚地了解对方,造成双向互动的态势。而上课前我准备了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譬如“我真棒” “我真行” “我好伟大” “我真了不起” “我是未来的××家” “我是未来的博士”……写在纸上,让上台的同学抽取,然后围绕这些句子介绍自己。这样的激励有效克服了学生的焦虑心理,学生觉得展示了自己最棒的一面,而且讲得很有条理,心满意足地走回自己的位置。有一位平时表现不太好的同学说完后,当同学们齐声说“你真酷”时,他竟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就这样,经过几次激励活动的开展,有效克服了学生的焦虑心理,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大胆说话,展现了自我。

四、利用游戏,学会交往,懂得尊重

人际交往需要的形成与发展是由人类特有的社会性发展决定的,游戏是孩子人际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这种需要寻求满足的途径。小孩子年龄小,一玩游戏就入迷,假如把语文知识也设计成游戏,那孩子学起来不也着迷了吗?

小孩心理学论文第7篇

首先,小学生的负担来自于社会。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社会需求的人才也是五花八门,但最终实现个人理想唯独能行的通道好像只能是读书,读书唯一论禁锢着家庭和学校教育,虽然社会也在努力改变用人观和社会需求观,但越来越多的人都以为学习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通道。社会逼家长形成了唯有读书论的思想,促使大家追求人人成才梦。另外,社会上不断出现的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家长送也不是,不送也不是,许多家长只是盲目的对待孩子的课外辅导,既占了孩子的童趣时光,又花钱、又费力,徒劳无功。

其次,小学生的负担过重与家长有关。一是家长的意识不对。家长的文化层次越来越高,但对子女的要求越来越高,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总害怕子女输在起跑线上,可不知孩子的心理负担、身心负担,那种哑巴吃黄连的滋味可想而知。二是家长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成人化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有他的想法和做法,现在的大多数家长将孩子没出生就已经定好了孩子的人生目标,孩子一出生就开始走父母为他们规划好的所谓人生之路,中小学更是如此。不从孩子实际出发,家庭出发,一味追求任何事情的平等,岂不是将孩子送上了成人之路。

当然,学校也是加重学生负担的主要根源。一是办学不规范。学校开设课程不规范,许多学校只是一味追求教学质量,而忽视了教育质量和其他技能培养。对枯草无味的语文、数学产生厌烦情绪。二是作业负担过重。尽管学校大力提倡减负,从布置作业规定,老生常谈,学生没有自由天地,作业重复机械,要么是题海战术,动手操作的培养方法少之又少,创新能力培养微不足道,培养的目标只是为考高分。三是教学方法陈旧、枯草无味,导致学生对所学课程乏味无趣。学校大力提倡上课讲究艺术,课堂交给孩子自由空间,多从激发兴趣入手,多关爱孩子,以情感人,以表示率。这很重要。

那么谁将为小学生松绑减负?首先是学校。作为学校为孩子减负,一是把学校办成孩子的乐园,抓好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书香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文明校园、健康校园。从全面发展入手,培养学生的“特长加合格”的目标,根据学校财力,创造少年儿童成长的场所,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自由成长,安排活动时间、活动空间,让有活动欲望的孩童在这里茁壮成长何乐而不为?既培养了孩子的情趣、能力,又为有兴趣的学生学习文化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学校要按章办事。规范化的管理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上课要按国家标准不乱挤乱占,作业落实一二年级没有书面作业,三四年级半小时,五六年级一小时。但是实际中的小学教育就已经为学生的厌学打下来“牢固”的基础。三是学校教师要大胆改革,大家一直死定在分数上,课堂上不敢放手,还是陈旧的教法,学生厌恶,教师死板,考试成绩也是挤牙膏挤出来的。所以,学校要在管理模式土、课堂上、学生评价上大胆改革,走出一条适合当地少年儿童发展的轻负担高效率之路,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在活动中熏陶,寓教于乐,乐中求知。

其次,家长要为孩子减负。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舒适的家,也就是学习的好环境。让孩子真正感觉到家是避风的港湾、安全的守护神、成长的摇篮。家长要适度的与孩子一起玩玩,共同探讨孩子成长之路十分必要。不能一味追求学习成绩,在孩子的学习习惯上多关注培养,要以孩子的目光看待孩子,不能将孩子的成长成人化。习惯培养是第一位。其次是孩子的特长,要根据孩子的需求培养一些爱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不求多而求精,不求数量而求质量,不好高骛远,而实事求是,培养孩于特长是辅助孩子学习的有力途径。而后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

小孩心理学论文第8篇

他很喜欢超人,《超人》录像带他看两次还不够,已经看了近十次,就是看不厌。妈妈叫他看其他的录像带,他还是看他的《超人》。

他为什么会这样?他已经习惯一个人看电视。他觉得《超人》影片中有不少好看的镜头,令他觉得很新奇也很有意思。只要有空闲的时间,他就想再看一次《超人》。

他将来会变得怎样?在众多读书课目或课外读物中,他最喜欢自然课,他吵着向爸妈要求买《动物小百科》、《植物小百科》。买回来以后,他一定会不停地重复翻着,百看不厌,并且把"小百科"里的东西弄得清清楚楚。但在数学方面,他就是不愿意花心思,有时连加减法也会算错。

如何让他变得更好?孩子看过《超人》超过两次时,爸妈应关心地问他《超人》的内容,问他喜欢看超人的理由。让孩子尽情地说个够,说上五六回以后,他对《超人》的着迷程度就会降低。

同时,爸妈应再引进新的电影录像带放在家里,有空时陪孩子共同观赏,与他讨论情节,让孩子觉得看新片也蛮有意思。

给爸妈的叮咛:如果他对喜欢的学科乐意学而且主动深入学习,却随意应付他不喜欢的学科,爸妈就应该特别注意。当他在读不喜欢的学科时,爸妈最好陪读一段时间,使他逐渐产生兴趣,当他把这门学科读得很出色时,就不再那么排斥它了。

对电视着迷

孩子回家进门,第一件事就是开电视。看完电视,才能安心做其他的事。看电视聚精会神的程度,好象什么都不在意,天塌了,也事不关己。

他为什么会这样?孩子从小未体会到与人相处、谈话、玩耍或户外活动的乐趣,他总是跟着女性,尤其与母亲相处的时间最多。母亲在生活起居方面的照顾自然是没话可说,但是刺激和乐趣总是有限,与人交往的方式活动形态都较少变化。

再者,抚育子女的女性虽然喜欢孩子,但是无论对男孩或女孩,都比较鼓励他们从事静态的活动,例如看电视、下棋、聊天、画图、弹琴等。久而久之,孩子的日常活动中只有看书、看电视、画画,他的游戏天地都是些缺乏刺激的个人活动。

孩子认识的文字通常有限,看书最好有人在旁解说,当孩子没人陪伴时,就任由他一个人独自绘图,由于缺少与人交流或声音的刺激,很容易造成模仿、观察能力的不足。对孩子而言,惟有看电视不必他人做伴,因为动感画面有连续性,也不一定要人在旁一一说明、解释,再者,电视节目多样性,趣味性也高,孩子自然愈来愈对电视着迷。

他将来会变得怎样?静态的课本,比不上动态的电视节目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口语讲课的趣味性,对文字词汇量有限的孩子而言,也不能与电视节目的画面相提并论。

一般而言,上课的重复性高过电视节目,所以孩子看电视的兴趣和专心程度远大于上课听讲,有时难免对功课较为马虎,看电视反而成为他心中的正事。孩子对电视着迷当然让爸妈觉得很不能接受,希望孩子把看电视的专心转移到读书上。因此,爸妈经常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和选择节目的权利。

在家里,电视不应该总是开着。不管有没有人看都是开着电视到家人要上床睡觉才关,这会让孩子误以为没事就可以看电视,反正电视总是开着等人来看它。

给爸妈的叮咛:迷上电视的孩子,视觉需要刺激,画面最能吸引他的注意力。读书课本里文字多,图画少,因此爸妈最好常以问与答的方式和他讨论功课,让他有发表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机会。图/姜建忠

爸妈的在意和倾听对他很重要。他从爸妈关爱的眼神中慢慢产生信心,同时逐渐发觉与人讨论、交谈也能获得新知识,成就感便会与日俱增。因此,他会珍惜与人交流的机会,也会应用所学的点点滴滴知识,来确定他理解的完整性。也就不会在从电视里得到知识后,自以为懂得比别人多。

简言之,陪着孩子多说、多做,远比让他一个人看电视好。要知道看得多不见得懂得多,眼高手低,是所有迷恋电视机孩子的通病。

喜欢看新闻报道

每逢电视新闻播放的时间,孩子一定会放下手边的事,连饭也端过来吃,看得聚精会神。

他为什么会这样?爸妈喜欢看电视新闻,边看边讨论,也相互表示不同的意见,孩子也很想参与意见的表达,因此有了看新闻的乐趣。

听多了新闻,也看到大家批评的态度,他对人文的兴趣增多,也觉得历史、地理与他的生活息息关。由于听多了新闻,不觉得文史枯燥乏味,对社会的兴趣日渐浓厚,并觉得能运用的知识更能吸引他。

如何让他变得更好?他听多了评论和报道,在谈话中会列举一些社会的实例,表达能力也增进不少,懂得分辨事情的前因后果,喜欢依理论事。

相反地,他不太愿意接受强制性的指示。爸妈教育他必须理由充分,才能让他明了并接受爸妈的本意和对他行事的要求。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