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审计学课程论文

审计学课程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6-01 03:57:18

审计学课程论文

审计学课程论文第1篇

论文摘要:目前传统的审计课堂教学普遍偏重对审计理论的讲授,缺乏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的需要,审计教育改革也就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以传统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缺陷为切入点,对传统案例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并构建审计案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课后的实践教学,使审计案例教学得以广泛应用和推广成为可能。

0 引言

审计学课程是会计学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体系中既包括审计的理论又包括了审计的实务,课程的技术性及实践性极强。审计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审计基本理论,掌握审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理论结合实践,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但由于审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学生看来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要求学生对会计知识有较好的灵活运用的能力,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为提高审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对传统理论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把案例教学进入课堂教学过程中。

1 审计案例教学实施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经过实践,发现审计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仍有如下问题:

(1)审计案例的选用不恰当。

目前课堂教学的案例均存在着针对性不强,不够系统的问题。教师们在备课时所选用的案例多半都是国外的案例或者是上个世纪的案例,要么不能够有效的跟中国实际相结合,要么就是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不相符,而且很多只注重了会计实务的考核,反而忽略了审计的实务操作。

(2)师资能力不足。

进行案例教学需要授课教师具有渊博的专业的学识、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但现实情况是,目前高校的审计授课教师大多缺乏审计实践经验,不了解审计的实际工作流程和技巧,很难将较为抽象、晦涩难懂的审计理论放在实际例子中使之具体化、形象化,使之通俗易懂,这是审计课程枯燥、难懂、难学的原因之一,也是制约审计案例教学实施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3)学生不习惯、不配合。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学生不仅积极性较差,而且市场经济的商业化气息更使学业也带上了某种功利主义色彩。学生们学好一门课程通常有种种目的,或是为了拿到高分,或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这导致学生注重追逐高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死记硬背而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其结果就是案例教学的参与热情不高或参与了也不配合,导致教师的提问、启示、分析、点评全成了唱“独角戏”,最终又回归到传统教学模式的老路上。

2 审计案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

(1)精选审计案例,建立审计案例库。

审计案例一般可分为审计理论案例和审计实务案例,前者一般可独立成例,侧重于对审计理论的阐释,不需要有较多的审计实务经验,教师可以通过查阅中、外文献资料,搜集电视、新闻等媒体报道,或浏览相关网站等方式收集;后者则需要具备较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业务较熟悉,并具备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能力。这部分案例最好是根据授课教师本人的亲自实践编成,或由授课教师对来源于审计实践的第一手资料加工、整理,使之符合教学要求。总之,审计案例的编写不能仅靠若干个教师的个人努力,更需要大家齐心协力、集思广益、互通有无,建立比较成熟、系统的审计案例库。

(2)科学设置课程,保证充分的课时。

目前,审计课程并没有象会计课程那样,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会计等不同级次,以反映教学内容的不同难度,而在实际中,由于课时、专业、学生层次等的不同,授课教师经常将同一门审计课讲成审计基础与原理、审计技术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等多门课程。建议独立开设审计学原理,以讲授最基本、最必要的审计基础理论,其课时应尽量压缩;再单独开设审计案例课,其课时应充分保证课堂讨论的需要。两门课程之间应注意适当衔接。

(3)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师资水平。

针对审计教师大多缺乏审计实践经验、实际动手能力差的现状,建议采取以下多种途径提高师资能力和水平:①鼓励教师每隔二年或三年,即运用一学期时间到大型企业的内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或政府审计机构做兼职或脱产实践,以增强实践经验。这要求改变以往主要以课时考核教师工作量的做法,适当压缩课堂教学工作量,增加一定的实践工作量。②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ci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或cpa考试,取得cia或cpa资格。③通过网络培训等方式,补充专业理论方面的新知识,了解市场环境变化给审计带来的影响。④适时聘请实务经验丰富、业务素质过硬的审计实务高手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只有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审计案例教学有了好的“牵头人”、“领航人”,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4)改变考核方式,获得学生认同。

传统审计课程考核主要采取带有标准答案的期末闭卷考试形式,平时成绩形同虚设,期末试卷的卷面成绩几乎决定了审计课程的最终成绩,这种考核制度不能不导致学生“唯分是图”。以我校为例,专业必修课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为3∶7,而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平时到课率、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等打出,学生之间分数几乎没有差别,根本无法反映课堂讨论情况,更没有包括审计实验、实训等环节。建议改变传统的审计考核形式,专门给课题实践成绩一个固定的比例,在平时成绩、课堂讲授、案例研讨、审计实验等之间建立一个合适的比例。相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考核方式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能力的重视,最终引起他们对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倾心认同。

3 课堂案例教学建议模式

(1)课堂讲授方式。

以学生为讲授主体,教师进行总结。例如在审计理论课之后开设的审计案例分析课程中,教师提供国内外发生的一些典型审计案件,让学生以课程小组为单位,选取某个案件,查找相关资料,小组内进行讨论、分工协作,并推选代表在课堂上进行该案例的分析。教师对整个分析过程及问题进行概括总结,帮助学生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讨论方式。

该种教学形式主要运用于审计实务部分的课程讲授。为使学生充分领会及掌握会计报表审计及审计意见出具类型等知识点,教师根据教学要求编制不同内容的审计案例。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分别编制采购与付款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生产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货币资金及会计报表审计等不同内容的综合性审计实务案例。在案例编写过程中,力求既与课程知识点相结合,又贴近实际的审计工作,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修订。在教学使用时,为节约时间,可以将审计案例提前发到学生手上,让课程小组先进行课下讨论。课堂上再组织案例讨论,然后教师抽选某个小组进行课堂发言,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可以就关键问题或容易产生混淆的问题让小组之间展开辩论。教师最后对整个过程进行讲评,对案例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并就学生们在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评。

(3)案例情景模拟形式。

即借助模拟现实场景,通过设身处地、寓教于乐的教习方式来强化学生对审计理论、审计程序、审计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主要运用于审计理论课程后的综合案例分析课程。在实际操作时,让每个课程小组编制一个5-10分钟的审计案例情景剧,在剧情中穿插一些违反审计准则的错误行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模拟演示该案例。其他小组则以抢答方式指出情景剧中的问题,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在案例考核时,可以从内容、表演、参与情况等几个方面对表演小组予以评价,从抢答情况及指出问题正误方面对其他小组作出评价。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所模拟的案例情景涉及到业务承接、职业道德、货币资金审计、存货审计等诸多方面。角色涉及被审计单位经理、会计、出纳等不同岗位职员及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项目经理、注册会计师、审计助理等不同层次审计人员。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情景表演时小组全员参与,问题抢答时全班参与,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又在轻松的环境下达到了掌握知识的目的。在前述教学形式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总结与评价是极其重要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案例上,而是要通过教师的总结,将案例分析的目的定位在对相应的审计理论的理解上,以及具体审计技术、审计方法的掌握上。

4 课后实践教学

(1)校内模拟审计。

模拟审计是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对审计实践各环节的一次综合模拟。目的是为学生创造一个极为方便的接触实际的条件,使学生无须走出校门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亲身体验到比较系统、全面的审计工作全过程,掌握财务报表审计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有利于加强对审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将专业理论和审计实务紧密结合。

校内模拟审计包括两个部分:手工审计模拟和计算机审计模拟。其中,手工审计模拟主要是结合审计学原理、内部控制、企业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专业主干课的学习,重点模拟审计技术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审计模拟中使用的指导教材可以是教师自主编写的教材,强调审计检查、计算、分析程序的基本功训练。模拟实习资料取材于公司的实务,并根据其大量真实的核算资料分析、筛选、增补而成。要求审计实习者完成财务报表审计的基本程序,即从取证到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直至撰写审计报告,完成审计工作底稿归档的全部过程。学生的模拟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进行,共安排8周的时间。这为没有真正接触过审计工作,对审计中的审查程序、专业技术方法、职能岗位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提供了极好的锻炼机会。计算机审计模拟则是模拟操作相关审计软件,要求学生完成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的编制复核、整理任务,掌握相关审计证据的获取方法,模拟审计档案的归档管理。当然,这部分也可以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起到理论结合实践的效果。

(2)校外审计实习。

审计实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实现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一方面通过在校期间阶段性的审计实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相结合,及时了解课本理论与现实工作的差异,弥补理论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毕业实习是学生就业前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可以让学生熟悉将来可能承担的工作,尽快把知识转化成生产力。

审计实习包括在校期间阶段性实习和毕业实习。其中,在校期间阶段性实习主要是根据本课程的进度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及兴趣取向,将学生分批、分期送入审计实践基地接触真实审计实务;毕业实习则是在毕业前(一般在大四上学期期末安排两个月时间)安排学生实习,可以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参与审计,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在实习期内,每位学生至少参与一个完整的审计业务,从而切实提高其对审计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汪燕芳.审计案例教学模式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

审计学课程论文第2篇

关键词:审计实务 课程改革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F239;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171-02

《审计实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在教学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质量不理想。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审计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已成为会计专业教师们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审计课程教学现状,针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作如下探讨。

一、高职院校中《审计实务》教学现状

《审计实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难学、教师难教、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质量不满意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1)理论知识的难度和深度把握不恰当。审计理论部分包含了审计的本质目标、审计工作流程、审计方法等内容,知识体系完整,但是由于教材内容大多选自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或者是摘自审计准则,因而晦涩难懂、枯燥乏味。如果难度和深度把握不好,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势必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实践教学难以开展。审计实务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一方面能够将理论部分的教学难点予以化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但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由于教师对审计工作缺乏了解,学校实训教学条件有限,开展实践教学举步维艰,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师资队伍单薄。《审计实务》课程的师资队伍作为教学资源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一直以来都略显单薄。很多高职院校,本课程的授课教师仅有一至两名专职教师,其他皆为外聘教师。《审计实务》课程需要任课教师除具备深厚而丰富的财务会计相关知识外,还应具备较强的财务报表审计实践能力,而且,该课程理论部分深奥晦涩,学生难以理解,往往需要通过实践操作来化解教学难点,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实践经历。由于客观条件的不足,会计专业很多教师虽有足够的理论深度,但缺乏必备的实践技能,因而尚未形成雄厚的教学团队。二是教材教具贫乏。目前市面上的很多教材理论部分和实务部分内容详尽,从理论教授和实务讲解的角度来看,能够满足教学的基本需求,但是,为了满足新课程定位对《审计实务》教学的高标准和新要求,亟需针对交易循环这一实务操作部分,进行大量的便于学生动手操作演练的教学资源的补充和开发。

其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审计工作不像会计工作那么为人所熟识,学生感受不到审计工作的具体情况,因而对《审计》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这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2)学生的畏难情绪严重。审计作为会计专业高年级课程,需要学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高职高专学生所欠缺的,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觉得困难重重,没有成就感。这就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3)实务操作缺乏。学生对实务部分的了解主要依靠老师的口头讲解和操作演示,受教学资源的限制,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少。

二、《审计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课程改革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是提升专业内涵建设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式。审计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从理论上讲,是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综合与升华;从实践上讲,是会计技能的综合应用;从学生就业角度来讲,有益于拓宽就业渠道。但是,由于审计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多年来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审计课程教学效果差。因此,分析审计课程的教学现状,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全新的课程设计,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审计课程必须解决的课题,是实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需要,是适应工作岗位的现实要求。

三、《审计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审计实务》是会计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财务审计人员,能够按照审计业务的基本流程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审计实务》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审计工作操作技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整合

如果将财务报表审计作为总的教学任务,那么按照审计工作流程,可以将审计课程所学内容分解为以下几项具体任务:

1.业务承接。具体包括的内容有:委托事项沟通、业务承接评价、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2.编写审计计划。具体包括的内容有:制定重要性水平和评估审计风险、编写审计计划。

3.执行审计程序。具体包括的内容有: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各交易循环审计。

4.审计终结。具体包括的内容有:编制试算平衡表与调整分录汇总表、复核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

(三)教学模式与方法

本课程采取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既定的学习任务来引导教学过程。学生以项目组的形式独立制定审计计划、实施审计程序并汇总审计差异、出具审计报告。教师通过情境教学、多媒体、微课、教材、实训等多种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独立获得必需的知识,并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分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和实训作业法等项目化教学方法。

(四)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

《审计实务》课程应改变传统的以结果考核为主的考核模式,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作为考核的重点,同时将理论知识考查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理论知识考核成绩来源于作业和试卷成绩,实践能力考查成绩来源于课堂表现、学习任务的参与程度和实务操作成绩。另外,要将老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

(五)教学实施条件

1.师资配备:专任教师应具有教师资格、两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具有会计师、审计师、经济师职业资格或相应的能力和知识结构。兼职教师应具备的条件为五年以上工作经验,具有会计师、审计师、经济师等职业资格。

2.实训条件:校内设置会计、审计仿真实训室,配备适用的教学软件和审计实训资料。校外通过校企合作提供审计实训的见习岗位。

3.教学资源:除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学日志、教案、PPT课件外,还应开发视频网络教学资源,如经典案例、专家讲座等。

四、《审计实务》课程教学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明确课程目标,提升课程在师生心目中的地位

一方面应认识到审计课程是对会计各门核心课程的综合运用,学好审计,有利于会计知识的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应让学生树立信心,认识到学好审计,在工作岗位上将大有作为。与审计相对口的岗位有稽核、内部审计、审计助理等,这些岗位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高不可攀,只要学生有扎实的会计基本功,掌握审计理论和方法,完全可以走上这些岗位,在实践中再加以磨练,就可以胜任。所以,有意识地强调审计课程的意义,明确课程目标,提高认识,端正学习态度,这是教学改革中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二)树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理念,开发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审计课程目标是培养适应审计工作岗位的技能型人才,在教学中,应该认真分析审计相关职业岗位所必须的职业能力有哪些,然后按照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课程按照审计岗位工作流程组织教学过程,实行教、学、做一体化。

(三)开发教学资源,有效开展实践教学

从教学内容上不难看出,所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只有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才能化解理论教学中的难点,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实践技能。所以,应该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及模拟会计事务所真实情景等教学方法。但是,实践教学的开展必须是以充足的教学资源为前提的。因此,模拟会计事务所审计工作所需的各种资源,结合教学实际所需,应当开发的教学资源包括全套的会计报表及相关会计资料,规范的审计工作底稿模板,实践教学指导用书,甚至教学用的相关软件等设施。只有开发出这些教学资源,才能够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演练来深切感受审计工作。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

(四)积极搭建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平台

相对于校内学习,通过实习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这是高职院校学生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所以搭建企业实习平台,让学生能够真正走到工作岗位上,将所学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磨练,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会计师事务所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说,员工流动性较大而且每年年报审计期间,需要大量的审计助理人员,这就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了实习的机会,利用这一机会,学校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和老师搭建这样的实习平台,不仅会使学生受益,也有利于提升老师的职业素质,更好地改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亚兰,魏晓兰.基于工作过程的《审计实务》课程改革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39-41.

[2] 杜仙玲.高等职业院校审计课程理论教学改革研讨――基于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审计课程改革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1):49-52.

[3] 吴韵琴.高职审计实务课程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J],2012(36):62-64.

(作者单位: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9)

审计学课程论文第3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 审计学 案例教学

一、“翻转课堂”简介

“翻转课堂”理念源自于2007年的美国“林地公园”高中,该校两位化学教师为了给因病无法进行课堂学习的学生补课,使用网络上找到的录屏软件录制课堂播放的PPT及讲解声音,形成视频上传到网络供学生使用。2011年,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了可汗学院,他的演讲报告《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使“翻转课堂”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翻转课堂”,又称为反转课堂或颠倒课堂,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校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理念下,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成为主动的研究者,课堂则由知识传授转变为问题探究。

二、审计学原理课程及案例教学简介

审计学原理是审计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是学生专业知识架构的基石。该课程以注册会计师年报审计为主线,不仅要求学生能较为系统地理解与审计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而且要了解如何从审计目标及管理层认定出发,选择合适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将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降低到可以接受的低水平,同时要求学生熟悉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流程,了解如何对审风险进行识别、评估与应对。

审计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它以管理学、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多个学科知识为基础, 融合了多门学科的知识和内容。审计学的理论性和操作性均较强,其内容和方法上都具有不确定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审计教材无法将实际中灵活、丰富的审计实务遇到的所有问题都罗列出来,而只是将普遍性的一些审计思路、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介绍给学生,实务中需要审计人员大量的合理的专业判断。所以,传统审计课堂教学中,仅仅针对理论知识的教授是难以让学生对该课程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知识消化与提升,而实施案例教学,能够给学生提供模拟审计实务情境,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情景中获取感性认识,进行理性思考,以深化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传统的审计学案例教学法,其主要做法是收集实际审计项目实施过程的详细资料,经过适当编辑后,提供给学生作为范例阅读,以便学生对实际审计工作有系统的感性认识。同时,根据教师搜集到的审计失败实际案件,用于解答相关问题或进行讨论。这种传统的案例教学方式,确实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强化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等作用,但完全依赖这种途径进行审计案例教学,并不利于促进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探索,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基于此,本文结合笔者近年的审计学教学经验以及与同行之间的交流,在2015年秋针对2014级审计学专业的审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尝试“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进行了审计学案例教学的改革。

三、“翻转课堂”理念下审计学原理案例教学改革实施

审计学原理是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审计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4学分,64学时,开课时间为16周,每周2次课,每次2课时。基于审计理论的发展以及系里“以证促学”理念和后续课程的开设,我们选择CPA《审计》教材,并以年报审计为主线介绍审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翻转课堂”理念下审计学原理案例教学改革尝试从如下几方面实施:

(一)开学第一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审计学专业的审计入门课程,开学第一课除了介绍该课程教学大纲及考核要求等内容外,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习审计的兴趣,并鼓励大家多思考、多交流。为此,开学第一课,首先通过已毕业学生实例详细介绍了审计职业发展方向及审计职业发展要求,通过身边的事例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以及未来的发展有所了解和期待。同时通过展示某上市公司最新年报中的审计报告,介绍审计是什么?如何开展审计?以此介绍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重点和难点。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推荐学习资源并给出学习建议。推荐的学习资源除了诸如《蒙哥马利审计学》等经典教材外,也有《用数字说话》等通俗的入门资料;除了介绍中注协、国家审计署等官方网站外,也有巨潮资讯网、财经杂志等财经媒体网站,同时还有一些知名报刊杂志的微信微博;除了《财经郎眼》、《解码财商》等财经视频外,还有爱课程、网易公开课等课程资源共享平台。

总之,第一堂课就告知学生:本课程要求在学习审计理论后(大约10―12周)结合推荐的资源内容搜集案例资料,分组进行课堂翻转。

(二)课堂理论教学+案例翻转

根据“翻转课堂”教学理念,我们将审计学原理教学内容整合为审计学基本原理、风险导向审计流程(基于循环审计)、完成审计工作及审计报告等内容,用10―12周的时间进行课堂讲授,并辅之以课下练习,同时每完成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均进行一次课堂测试,并在全批全改和及时点评跟踪学生学习进度的基础上将测试成绩纳入平时成绩。此外,在课堂讲授中,结合审计实务经验,采用传统的案例教学方式,不断鼓励学生关注财经新闻热点并利用课堂的理论知识思考现实问题,推荐学生观看审计相关的财经视频,培养学生对于审计学原理的兴趣以及了解案例分析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实际情况,在与助教讨论后,于第12周确定详细的翻转课堂实施方案,并拟在第14周进行,具体要求如下:

1.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自选案例,鼓励选择财经新闻热点,建议基于自选案例的简单介绍提出站在注册会计师的角度如何识别、评估、应对相关案例的问题或者对审计有什么启发(鼓励有其他的思考,但务必围绕审计或会计话题展开)。

2.每组讲解时间控制在10―12分钟,超时扣分,由其他小组打分,取平均分为小组成员最终成绩,组长、主讲人以及现场参与的学生根据表现,教师可酌情进行个人加分。小组评分细则见表1。

3.为保证讲解效果,每组组长务必在第14周之前将相关案例资料及PPT(提交资料要有小组成员详细分工)统一发给助教,交由主讲教师审核后由助教统一提前发给学生了解。

4.翻转顺序现场抽签决定。

(三)学生评价

在完成课程教学后,按照学校要求,布置一课一文的作业,并将一课一文成绩纳入平时成绩,审计学原理一课一文要求如下:结合本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推荐的相关资料及视频:(1)谈谈你学习本课程的收获与感受;(2)谈谈你对本课程的建议或意见;(3)如果你愿意,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何想法也欢迎交流分享。

根据一课一文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对于案例翻转的尝试大都是比较认可的,案例教学改革的尝试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大家学习审计的兴趣。有学生说:“审计翻转课堂的模式,可以发散我们的思维,联系课堂所学的内容,去查阅资料,同时PPT要求我们把有关资料整合,我觉得这些考验的是各方面的能力,只要真正参与其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还有学生说:“通过翻转课堂,老师把审计学原理课程的框架条理理得很清楚,顺着教学框架走,学起来就不会那么难,通过用案例的方式授课,让我们真正把知识学活……翻转课堂,让我们了解到很多实际的审计问题……”;有的学生说:“很赞同老师的做法,对于我们这些初次接触审的学生来说,不能听一听就完事了,关键是课下一定要多看、多想、多分析……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更加喜欢审计这个职业了……”;还有学生说:“每次上课我都觉得轻松愉悦,这种惊喜与轻松愉悦来自于老师能够将书上大段的复杂文字总结归纳为简单的知识点,结合实务操作,甚至有时谈谈自己的工作经验,让你的印象非常深刻,并且理解起来也相当容易……”;也有学生说:“将审计学原理这本书认认真真地读完,再去看老师推荐的视频,会发现,审计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就像老师在上课时提到的一个词――‘游戏’一样,当我们理解掌握了游戏规则,我们才能从中获得乐趣……感谢老师的提醒,不要把视频解说中的想法作为自己的想法,要在吸收精华的同时,用实践去积累自己的经验……”

四、总结与思考

结合审计学原理课程的“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改革实践,笔者认为,基于“翻转课堂”理念,在今后的审计学案例教学实践中,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努力:

首先,不要为了翻转而翻转。应该真正结合课程实际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选择适合“翻转课堂”的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点相结合,这是进行有效翻转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由于从第一堂课开始主讲教师就提醒学生搜集案例,分组进行讲解,而且课间也不间断地播放相关财经视频,给学生提供参考,相对于枯燥的理论学习,学生更喜欢分析案例,因此,事先要准备充分,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选择得力的助教。助教要具有较高的执行力和领导力,并且有热情参与翻转课堂是进行有效翻转课堂教学的关键。助教或者班委是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的桥梁,其组织协调能力,影响着翻转课堂教学的效果。因为,在翻转课堂上,一般全程由助教主持,主讲教师就是观众。

再次,引导学生关注行业发展、对所学课程内容产生兴趣,推荐与课程相关、学生又有兴趣的相关视频、资源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是进行有效翻转课堂的核心。翻转课堂只有全部学生都参与进来才能真正产生积极的效果,这就需要强调小班化教学(至少60人以下)的重要性。

最后,适当的考评激励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除了将翻转课堂实施纳入平时成绩考评外,审计学原理课程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对个人提问问题加分项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发言的踊跃程度。

参考文献:

[1]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2]吴秋生.《审计学》案例教学体系的创新[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3,03 (16).

[3]郑英莲.审计课程教学的若干建议[J].财会月刊,2014,(7下).

[4]齐励,康乐.“翻转课堂”下“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21).

[5]于天贞.从“主演”到“导演”:基础教育翻转课堂中教师角色转换及其路径[J].上海教育科研,2014,(05).

[6]王红,赵蔚,孙立会,刘红霞.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08).

[7]王磊,张海晓.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运用[J].商业会计,2012,(22).

[8]郑炳金,郑韵楚.对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2,(06).

审计学课程论文第4篇

关键词:审计专业;主干课程;创新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026-02

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与设计,应形成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岗位情景为场所,职业实践为途径;以行业标准为指导,以获取双证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框架。《财务审计》、《审计综合实训》是审计专业特色及主干课程,以下将以这两门课程为例,探讨审计专业主干课程创新建设。

审计专业课程建设内容应紧跟审计行业的改革,不断调整审计教学思路,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为审计领域培养符合市场需求、能有效地服务行业、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原则是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原则。专业课程体系按职业岗位群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来进行,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突出工学结合。

一、高职院校审计专业主干课程创新建设的目标

《财务审计》课程以培养高技能审计人才为目标,主要培养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及审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审计工作的精髓在于立足职业道德之上的职业判断,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了了二十多年,真正从事审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很不容易。审计人员既要懂会计实践工作,又要熟悉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等,还要善于将会计与审计专业知识在具体情况下的灵活运用。本课程建设目标是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包括课堂教学、模拟实训和校外实地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总结审计实践与国内外众多审计案例的基础上形成相对真实的素材,用具体的审计任务引入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等审计理论知识,使学生除了掌握财务审计基本理论知识,还重点强调了实践性教学,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职业判断能力。

《审计综合实训》课程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务应用的紧密结合,为加强学生对审计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运用的训练,提高学生对审计的认知及感悟水平,培养学生的实践及专业判断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在提供的仿真的审计工作环境中,学生必须通过紧密的团队合作与专业判断对被审计单位采取不同的审计程序进行取证形成审计结论。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必须进行深度思考,审时度势做出恰当的判断以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本实训通过审计全过程的实战演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弥补审计理论课堂教学“纸上谈兵”的不足,再现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可能面临的诸多问题。学生可将在学习其他课程中取得的一个个知识点,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地串成知识链,形成知识网。基础知识和业务技能在仿真实践中转化成综合运用能力,锻炼和培养其在审计执业环境中的沟通、组织、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团队意识,实现提高其综合执业能力的目标。

二、高职院校审计专业主干课程创新建设的思路

要根据审计工作的具体情况进行职业分析,确定其具体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要求。将课程体系进一步具体化、个性化,有针对性地构建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并行、互动的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体系中,重点抓主干课程的建设,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资格等级证书,实施“双证书”教育,使学生既能获得学历教育,又能经历职业资格培训。

1.理论课程体系的建设

理论课程体系应符合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以目前社会对审计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及能力培养的要求,应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适度、适用与面宽,为学生以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按照专业设计方案,建立以体现技能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符合培养目标和基本教学规律的理论课程体系。

(1)建立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综合实训课构成的科学、合理、完整的课程体系和结构。

(2)调整课程结构。按照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以“必需”、“够用”的原则,对原有的部分课程进行适当的整合、重组和增减。

(3)教学内容更新。随着审计改革的深化及审计发展的日益完善,对有些课程进行内容更新,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针对企业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及税制的不断修订完善及改革,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减,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的知识都是最前沿的。

(4)改变理论课程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注重利用专业实验室、多媒体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手段。

(5)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6)举办学术讲座,增强学术氛围,开阔学生视野。

2.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

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在社会对审计人才实际需求状况的基础上建立的,符合学生毕业的实际应用和就业需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技能应用能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建设思路体现在:

(1)重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按培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的不同目标要求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体系相配套,互相交叉、互相渗透、有机融合。

(2)增加实践教学占总教学时间的比例。

(3)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的实践教学能结合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进行设置和组织。

(4)按照“教、学、做”思路安排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如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组织和安排。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将有利于毕业实习及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实践性教学体系由课程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认识实习、第二课堂、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环节组成。本实训体系是根据专业教学计划的总体要求来确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三、高职院校审计专业主干课程创新建设措施

1.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围绕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从形式和方法入手,进一步深化模块课程体系的改革,不仅体系模块化,课程也模块化。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审计业务处理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税制的改革等不断颁布实施,市场经济法则不断完善,经济管理的不断规范化,计算机在经济领域中大量运用等,都对审计职业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审计人才。在此基础上,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教学改革的主线设计教学内容,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教学内容以“强化能力、重在应用”为指导思想,具体如《财务审计》课程,我们把课程划分为九个项目,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建构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和先进性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2.突出实践教学,构建课堂实验-课程实训-岗位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校外顶岗实习五位一体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把创造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教、学、做合一。以审计专业岗位技能模拟训练与参加社会实践相结合,集中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

专业实践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的重要环节,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要加强与相关对口单位联系,多建校外实训基地。并对各实习点的实习生作精心组织安排,做到严格检查和考核,要求各实习生写出实习报告,并进行评比,将评比情况列入考核记载。以审计专业岗位技能模拟训练与参加社会实践相结合,集中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

(1)充分利用高职校内实训条件,增加学生相关审计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培训时间。

(2)模拟企业会计业务,使学生在进行“企业”各项会计核算活动的训练过程中体验得失,总结成败,强化所学相关会计知识。

(3)模拟企业审计业务。学生通过仿真企业审计过程,可以掌握审计的流程与方法,并出具审计报告。

3.将专业考核与职业技能考试相结合,实现“一课多考”、“一课多证”

以审计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能力、技能考核为主。采用双测评机制,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按理论学习成绩和实践学习成绩两部分进行,分别命题,分项计分。改变原来单一的笔试考核模式,根据不同课程的情况分别采用课业评价,论文考核或者现场专业实践能力考核等多种方法,并且尝试引入学生自评和社会评价的方式。利用学院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选取1~2门专业课程试点实行无纸化的考试。进一步加强“课证融合”,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学习管理制度,毕业时,要求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一级,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4.构建专业特色教学资源体系

(1)各门课程尽量选用教育部推荐的高职高专教材或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和公认水平较高的高职高专教材。

(2)没有统编教材的课程,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和高职高专教学的特点编写校本有专业特色教材、教参和讲义。

(3)与企业沟通和联系,聘请企业行家里手到院校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适时调整教材,增加其适用性、合理性、科学性。

5.加大专业条件建设力度

教学基础设施是办学的基本条件,是确保专业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必须进一步规范财经综合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保障教学实验和教学实践活动。

6.加强教学管理机制建设

完善系部和教研室的规范管理,做到活动有规划和记载,加强“备、教、辅、改、考、析”的常规管理,以管理促质量。规范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建立比较完善的教学管理监督评价体系。包括以系主任、督导小组、教研室主任组成的教学质量评价组织,形成学院督导组、系教学检查组、专业教师等多层次的相互听课制度,在这个体系的约束下,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审计学课程论文第5篇

关键词:审计学 二元结构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03-0105-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转型升级,审计的法制化建设与政府监管不断加强,审计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社会各界对内外部审计越来越重视,对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学作为高校会计学、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强,在整个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只有系统学习会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核心专业课并储备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后,才能学习审计课程。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意识到审计课程的重要性,但由于课程内容体系复杂,理论性强,使得学生普遍认为审计学抽象、难学,学习兴趣与其他专业核心课程相比较低。这一方面与审计课程本身的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与审计的教学方法也有很大关系,因此,如何寻求审计理论教学与操作技能培养最佳结合的教学方式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审计课程的特点

(一)课程内容较多,术语难以理解

审计课程内容较多,学习任务重,以部分高校常用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审计教材为例,内容体系涵盖了审计基本原理、审计测试流程、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的审计、职业道德等七个模块共计二十二章内容,由于课时的限制,许多内容无法深入讲解,只能引导学生自学。另外,课程中许多重要的专业术语,如“认定”“重要性水平”“符合性测试”等,由于学生平时接触较少,难以理解其真正的含义,进而导致无法在实际中进行灵活运用。

(二)审计课程理论性强

审计课程理论性较强,且与审计准则紧密相连,审计准则的不断变化倒逼着审计理论的不断更新。因此,审计的理论教学必须把握审计的前沿性问题,紧扣最新的审计准则,厘清审计准则变化前后审计理论的变化,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避免理论与实际脱节。

(三)审计学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由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审计行为复杂多样,审计在应用过程中,吸纳了其他学科领域科学的方法,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应用性,与会计、统计、计算机、法律等学科领域联系比较紧密,如计算机辅助审计、抽样审计方法等。另外,审计在应用领域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实践经验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国《审计准则》中明确提出,审计人员要“遵守法律法规和本准则;恪守审计职业道德;保持应有的审计独立性;具备必需的职业胜任能力;其他职业要求。”高校作为审计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强化理论教学,更要注重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对审计高级人才的需求。

二、当前我国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学教学效果不理想

审计学是目前我国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审计专业等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但其教学效果与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核心课程相比差强人意,教学效果几乎处于最低端。大部分学生反映审计学抽象、难学、不易理解,许多知识点都是一知半解,而教授审计课程的教师也普遍反映教学过程中相关的最新案例较少,教材选择余地较小,无法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导致课题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二)教学方法单一

近年来,部分高校通过精品课程、微课、慕课等方式开始尝试对审计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目前大多数高校仍采用传统的审计教学模式,由于受到教学课时的限制,许多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拘泥于所选教材,实践教学安排较少,忽视了审计实务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从而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操作技能不强,毕业后无法适应社会对审计人才的要求。

(三)教材和案例匮乏

相较于会计学专业的其他核心课程教材的更新速度来看,审计学教材更新的滞后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学的教学效果。目前编著的审计学教材大都是借鉴西方国家的审计学内容体系,许多内容是直接翻译过来的,部分表达过于细化且相关案例较少,学生不易理解。为此,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是国家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但由于该教材主要针对一些有审计经验的实务工作者而编写,因而对于初学审计的学生来讲并不适用,且该教材主要以民间审计为主,忽视了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相关内容,不利于学生对审计内容体系的全面认识和学习。

(四)教师实践经验欠缺

一名合格的审计教师不但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从理论和实务两个层面给予透彻的理论讲解,真实的案例呈现。然而现实中,大多数的高校教师由于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在理论教学环节,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一些基本理论、基础方法进行讲解,很难将晦涩的准则条文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表达出来;在实践教学环节,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务练习和操作。

三、“二元结构”下审计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二元结构”教学模式的原理

“二元结构”教学模式,是依据分层次教育目标,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按照素质与能力并重的思想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将真实的工作任务引入课堂,教师讲授与学生独立分析及模拟操作结合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将现实的职业活动分解为特定的任务和行为,在强化行为目标的同时,突出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将传统教学的单项模式转变为双向互动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在审计教学过程中引用“二元结构”,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必须做到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主体的转变,在“二元结构”模式下的主体需要从教师转向学生,使学生处于教学主体的地位;二是思维方式的转变,由过去的“聚合思维”向“发散思维”转变,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三是授课方式的转变,由单纯的理论讲解向从理论与具体案例相融合,并从案例中提炼理论的方式转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二元结构”下审计教学模式设计

1.课程内容选取。“二元结构”下审计教学模式的创新与转变,需要结合审计学的课程特点,即理论性强、多学科交叉范围广。在内容的选取上,要把握理论与方法的系统性,力求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的完整,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可以按照审计学科体系和审计程序的特点,将审计内容体系划分为若干个单元,然后将单元内容与真实的审计工作相结合。例如审计方法、审计计划、审计证据、风险评估、审计工作底稿等都可以以实务的形式引入课堂,将相关理论与实务操作结合起来,通过审计资料、审计软件、仿真的工作情境等使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审计实务模拟操作,强化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并对审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2.课程组织方式。“二元结构”教学模式下需要转变教学主体,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主体模式,强调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提升以及教学效果的改进,力求改变审计教学脱离实践的现状,强调学习质量,营造良好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环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而教师则为学生提供理论和实务方面的咨询与指导。

基于“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三个方面的要求,按照审计课程设置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引入“二元结构”模式,尤其是一些操作性较强的章节如审计风险评估、审计证据收集、审计工作底稿形成、审计报告出具等,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将知识、技能转换为特定的审计任务,使得理论学习和实务操作融为一体,保证学生能够系统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3.“二元结构”教学模式操作步骤。

(1)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构建模拟活动场景。“二元结构”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根据审计教学目标及进度安排对理论知识讲授,在此基础上,明确模拟活动场景需要应用的方法、概念等,构建逼真的审计工作场景,给定审计任务和相关审计资料,并对模拟操作进行必要的介绍,随时关注学生的模拟情况,进行记录,以便于后期的总结与评价。

(2)情景分析及模拟操作实施。通过情景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开始进行审计工作的模拟操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分组成立审计小组(4―6人一个小组),每个人在小组中担任不同的角色,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执行审计模拟操作。例如,作为一个审计师在审计一个新客户前需要做哪些前期工作?需要收集哪些资料?如何列举企业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领域?如何设计审计程序?这些情景都可以作为模拟操作的一部分,让学生自己去搜集相关资料,界定重大错报领域,设计恰当的审计程序。而教师则根据教学目标和实务操作规则进行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偏差及错误。

(3)学习评价与总结。情景模拟操作完成后,各小组汇总分析报告,并由组长准备PPT进行汇报,汇报过程中需要提示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进行有效的衔接,体现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教师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实务操作的结果及存在的问题,将情景模拟与真实审计工作进行比较,帮助其梳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再次将理论知识点与实务操作相结合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理论知识。

四、“二元结构”模式下的审计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循序渐进地引入“二元结构”教学模式

目前,由于大部分高校的学生都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所以转变当前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二元结构”教学模式的引入需要结合审计课程的特点,紧扣教学内容,逐步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的过程,先激发学生兴趣,让其熟悉该模式的原理及自己所应承担的任务,然后追求提高学生能力和教学效果。

(二)案例选取及情景设计

在案例的选取过程中,要注意选择一些典型的、真实的、综合性较强的案例。某个类型的真实的典型案例能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整个事件的原委,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审计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启发学生明确审计对象,熟悉审计流程,掌握不同审计方法的应用,以及得出审计事项可能出现的多种结果的分析和评价。另外,真实性对模拟情景设计也有很大的帮助,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就是一名审计师,正在针对一个真实的事件进行审计,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提升教师的实践性教学水平

“二元结构”模式下虽然课堂的主角是学生,但是教师的角色也非常重要,该模式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要有实务操作能力。因此,高校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定期或不定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如参与会计师事务所、政府审计机构、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通过实际参与,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实务操作水平,还能够掌握一些一手资料,为学生提供最新、最真实的审计案例。另外,审计教学过程中可以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注册会计师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一些校外审计实习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建立与“二元结构”模式相应的考评体系

“二元结构”模式下的审计课程需要一改以往的理论考试或课程论文的考试方式,而是采用理论考核与实验考核相结合、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学生最终的成绩,评价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考核过程中,可以适当提高实验考核的比例,让学生对实验操作重视起来,同时对其在模拟实验完成过程中的团队协调能力、团队贡献能力等方面进行记录评价。通过这种考评方式的改变,旨在使学生将审计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纸上谈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能够受益于学生新的审计思维,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向真,陈振凤.我国大学审计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改革措施[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1):80-82.

[2]刘利.基于国际经验下的中国高校本科审计学教学改革探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5(2):98-99.

[3]胡本源.合作学习式教学法在高校审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研究,2013,(1):77-80.

审计学课程论文第6篇

[关键词]审计;教学软件;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099-02[ZW(N]

[作者简介]高景丽(1972―),女,四川大邑人,硕士,绵阳师范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会计教育。

审计学是会计、审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会计专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审计课程教学中很大程度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传统的审计教育在教学计划上一贯重视理论性教学,轻视实践性教学,很少安排甚至没有安排实践性教学课时。教学内容上以理论为主,少有实务技能的传授,很少甚至没有专门的实践基地。然而,审计学又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学科,其特点是实践性、操作性强。市场要求的会计、审计人才是应用型人才,他们不仅要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较强的业务操作能力。如果学生只接受单一的审计理论教育,而忽视实务技能的培训,则难以在毕业后很快适应工作需要。针对审计教学改革的需要,一些专业软件公司已开发出一系列审计教学软件,促进审计教学贴近实务。高校会计专业的审计课程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引入审计教学软件,开设实验课,增强审计教学的实践性。本文以青蓝公司审计教学软件为例,探讨审计教学软件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的运用,提出思考和建议。

一、青蓝公司审计教学软件的设计思路和功能模块

为进一步促进信息化条件下“会计实验”教学的发展,中国商业会计学会与长沙青蓝软件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了《会计综合实验(实训)系统软件》,其中包含审计实验系统软件初、中、高级实验。初级部分的设计是按课程知识点设计题目,分练习和考试部分。系统支持可按照《审计》教材中的各个实验单元、章节任意开启练习或考试模式,教师可实时了解学生的实验进度以及考勤状况。这部分是理论与实验的衔接,强化实验前所必备的知识。

中级实验是对审计课程知识的全面、综合、直接的实验,该部分以某一个上市公司两年的财务数据为背景,结合该企业背景资料、财务制度、人力结构、公司政策以及三年的各类账、证、表等,让学生根据这些详细资料进行“现场审计”。按照审计准备、实施实质性程序、终结审计的程序进行,最后出具审计报告。教师可实时控制实验进度、最终的审计实验结果能提供教师人工评分和系统自动评分两种模式。主要模块为:审计准备阶段、控制测试、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生产循环审计、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货币资金与特殊项目审计、审计终结工作。高级实验则是提供一套数据实现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跨课程综合实验。

二、审计课程中增加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及课堂设计

会计专业的审计课程教学内容加入围绕审计教学软件设计的实验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认知和专业技能。审计实验课的开设需要一定的课堂学时,需纳入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学分等总体考量。一种方式是开设单独实验课,与理论课同一学期开设。另一种方案是实验课作为理论课一个环节开设,这样审计课程的总学时适当增加,同时适当精简理论课内容。

下文以青蓝软件为例阐述审计实验课堂设计。利用该软件开设的实验课既可分小组进行,也可由每名学生独立操作。初级实验适合独立操作,中高级实验适合分组,每组学生人数5名以下为宜。例如,在审计证据这一部分讲授基础知识后,学生对形式多样的审计证据并没有形成直观认识,可以开设2学时的相应内容的初级实验课,由每名学生独立操作。教师课前登陆系统进行初始设置,导入学生学号,选定实验内容、级别、班级等,并开启实验。学生通过电脑登陆服务器,进入教师所选定实验,同时系统在教师端生成考勤数据。初级实验的内容是题库,以选择题为主,在操作界面上可点击调出相关的仿真原始凭证。学生可在完成题目的过程中调出相关各种单据,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条件下这些单据形成证明力,成为审计证据。做完十几题后,实验系统给出自动评分,作为实验成绩的参考,实验结束。教师要求学生课后写出实验报告。这堂实验课的主要目的并非完成几道题,而是在实验过程中使学生通过调阅凭证单据获得对审计证据的直观认识,为实务学习打好基础。这堂课教师引导的关键在于围绕系统提供的单据,让学生认识具体的审计证据,这也是理论课不能达到的效果。

上述实验课的设计实施中,我们看到实验课能够与理论课形成互补,巩固知识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学习兴趣。

三、审计实验的教学效果反馈及初步评价

作者使用青蓝审计软件,在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审计的时候,同步开设审计学理论部分初级实验3个、审计实务中级实验2个。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比较高,通过实验能很快发现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欠缺,主动地去巩固和提高。从课后的实验报告中看到:几乎全部学生认为实验课是有用的;有的学生认为审计的应用性很强,仅从书本学习还远远不够;很多学生从查找错账的过程中认识到审计工作需要耐心细致,也需要技巧和团队合作;有的学生认为基础知识扎实是开展工作的重要前提,实验课可以推动自己进行主动学习。有学生写道:“你说了,我忘记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理解了。”

从实验课的教学反馈信息中,我们认为学生都能在实验课上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实现从记忆到理解应用的深化。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找到自身欠缺处,由被动式学习变主动式学习,有的学生认为找到了学习的感觉。审计课程本身难度较大、枯燥,实验课对突破课程教学难点有所助益。学生通过实验课初步体会到审计工作的开展思路,认识到基础知识包括先行课程的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会反过来促进理论知识学习,知道理论知识为什么而学,怎样才算牢固掌握。

总体而言,恰当运用审计教学软件开设审计实验课程,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学生的满意度较高。

四、对审计教学软件教学运用的思考和建议

从青蓝软件的教学运用及反馈中,可以获得对审计教学软件设计和使用的一些思考和建议,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在软件设计上,侧重审计学原理和实务的结合。青蓝软件中有些倾向于理论的初级实验可以精简省略。现代审计是风险导向审计,软件设计应该进一步突出风险导向思维。

在综合性实验的设计方面,引入更贴近实际案例的数据,增强实验的仿真性。综合性实验的难度较高,在进行实验时由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完成,并引导学生通过分工合作提高效率,体验合作对审计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课堂学时有限,审计教学软件的实验实训开展的时间应不受限于课堂学时。通过校园网络建设提供的技术支持,学生在寝室利用课外时间也可进行审计实验操作。审计实验的时间地点扩展到课堂内外,学生方可获得充分的练习,而不是匆匆进行,草草结束。

软件设计中增加审计工作底稿填写的练习内容。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工作的重要文档,是审计证据的载体。青蓝软件的中级实验包含工作底稿的填写,但工作底稿的形式还比较单调,应该结合实验内容设计更多样的工作底稿让学生填写。当学生结合实验动手填写工作底稿后,就能理解工作底稿的重要性,并获得填写工作底稿的技能。有的实验报告可以采用审计工作底稿的形式。

审计实务工作中使用的是通用审计软件,通用审计软件按经济业务的共性设计,具有强大审计功能。国产的审计软件正在发展中,如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审计之星、用友审易等软件已有广泛应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选择具有较好代表性、较强通用性的审计软件进入审计教学,从而使学生“一通百通”,将来能够迅速使用其他审计软件。将通用审计软件作为教学软件使用,要通过实验模块的设计体现其教学功用,与教学需要和教学条件衔接。

参考文献:

[1]毕瑞祥.审计软件应用实训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62.

审计学课程论文第7篇

【关键词】审计学 案例教学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F23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09-02

审计学是会计学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审计理论和方法,对企业的经济活动站在超然独立的角度上进行监督的一门学科。该课程体系中既包括审计的理论又包括了审计的实务,课程的技术性及实践性极强。由于该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综合性较强,所以学生觉得难学,教师觉得难教,审计课程的教学效果都令人不十分满意。因此如何开展有效的审计学教学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以往关于审计学课程的教学考虑或讨论中,普遍认为最困难的就是关于教学材料的组织、审计案例的选择和实践教学的问题。为提高审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对传统理论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把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环节引入课堂教学过程中。

一、科学组织审计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材料

审计学是在审计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经过实践检验和证明了的,是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审计学教学的一个主要困难在于如何选择和组织各种材料,以使这些材料可用于丰富一学期的教学过程,另外,会计专业同学实际并没有从事过会计工作或者审计学工作,所以他们很容易将课堂上学过的会计处理遗忘,还缺乏必要的理解能力,这样就更增加了审计学课程的教学难度。因此如何给学生呈现易于理解和乐于欣赏的会计和审计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增强该门课程的工作现实感,就显得至为重要。

(一)教师需要补充实际业务的材料

学习效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取决于老师和学生的能力,但部分还取决于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材料,所以教师应该合理配置教学内容和材料。教科书应集中在审计理论的基本原理以及方法,为审计工作报告提供理论基础。教师还需要补充一些能给学生接触实际相关业务的材料。例如,审计课程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是当银行报告,如对账单、未兑现支票的列表,显示银行账户现金平衡出现问题时,如何协调银行账户?当同一个银行账户出现很多条作废支票和交易记录时,又该如何协调该银行账户?相信有很多学生都会为此问题而犯难,并不是因为他们缺乏的基本的审计原理知识,而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过实际业务所需的各种材料,这样就限制了他们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的能力。

当前关于审计理论的教科书完全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相反,其他材料相对较为缺乏。如支票,销售发票,购买发票,收货和发货记录,盘点表,银行对账单,一个完整季度的审计记录等。

(二)教师应针对学习过程进行必要的测试

鉴于有限的课堂时间,教师需认识到应根据市场上的具体变化,设计相应的审计课程教学内容。由于审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学生看来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要求学生对会计知识有较好的灵活运用的能力,所以需要教师随时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测试,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和反馈。

虽然有很多关于审计实务操作的教材以及大量的参考书,但是这些参考书并不适用于成人院校的学生,因此,教师应准备用于测试学生基本知识掌握情况的教学材料,比如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虚构收入的常用手段、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审计和固定资产审计之间的关系等。

二、审计学课程的案例教学

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现身说法,反过来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审计学课程教学,像其他管理学专业一样,不能完全在课堂上教到所有的知识,需要通过案例教学给以补充。

审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该课程加深对会计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能完全胜任基本的会计工作,因此教学过程应该围绕审计的基本原理,使学生熟悉审计的基本流程及其相关的管理制度,结合会计学的相关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和财务知识,并进行处理、分析、应用。作者认为一个仅完成会计专业的审计课程学习的学生不是为了成为一个优秀的审计师,也不期望他完成经验非常丰富的人员可以完成的工作,但是他可以做一个优秀的基层会计人员。

到目前为止,我们承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和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但相信通过合理的教学内容配置和教学环节设计,可以缩小这个差距。

(一)精选审计案例,建立审计案例库

审计案例必须是现实的,并且必须有相关的材料可以覆盖,审计案例一般可分为审计理论案例和审计实务案例,前者一般可独立成例,侧重于对审计理论的阐释,不需要有较多的审计实务经验,教师可以通过查阅中、外文献资料,搜集电视、新闻等媒体报道,或浏览相关网站等方式收集;而后者则需要具备较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业务较熟悉,并具备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能力。这部分案例最好是根据授课教师对来源于审计实践的第一手资料加工、整理,使之符合教学要求。总之,审计案例的编写不能仅靠若干个教师的个人努力,更需要大家齐心协力、集思广益、互通有无,建立比较成熟、系统的审计案例库。

(二)分类教学,合理分配课时

案例教学应按照不同的教学任务进行分类。

首先,有一些案例是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肯定会遇到的,但通过书面就可以解决的。例如,学生在单位如果从事会计工作,可能会接到其他单位发过来的应收账款询证函,也会从银行获得银行对账单,自行编制库存现金盘点报告表等,对于这类小案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需要教师大量的指导就可以独立完成,应多以课后作业的形式来实现教学效果,可以占用较少的课堂教学时间。

其次,有一部分稍大一些的审计案例不是个别学生通过书面就可以单独解决的,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案例完成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渗透与讲解,在必要的时候,还需要教师的演示。针对这类案例教学,教师应该占用较多的教学时间;对于内容更为广泛的案例,必要时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比如在销售与收款循环中,学生需要结合增值税专用发票、出库单、发货单等原始凭证和收入明细账进行审计,就需要在课堂上投入大量的时间。

三、审计学课程的实践教学

审计理论必须用来指导审计实践,否则就成为脱离实际的理论,没有任何价值。审计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审计基本理论,掌握审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理论结合实践,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传统的审计课堂教学往往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难以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审计人才的需要。目前针对传统教学的不足,我们已经引入了审计学实训教学,对每个审计实务都配备了相应的小实训练习,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但是学生的自信心不足,往往不敢下手,导致审计实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要想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侧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巩固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完成每一次审计实训后,要求学生提交相关的案例研究或分析报告,该报告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关于案例:看到案例后学生想到的可能的风险点以及会计工作中应该如何防控;

(2)关于展望:这一部分应包含学生在案例分析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学到的知识,以及对案例分析结果的总结。

另外,审计学是一门很务实的课程,进行再多的审计理论和实务知识的学习,如果没有经过事务所审计工作的亲眼所见,学生所学的知识仍然是纸上谈兵,因此如果学生能够到会计师事务所或会计公司实习一段时间,更能让一个学生感觉到审计课程不仅是一门理论课程,同时是一个有形和实践的课程,并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和会计工作实际的业务流程。

参考文献:

审计学课程论文第8篇

【关键字】审计课程 考核方式 改革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环节之一,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大部分课程考核方法是以一张试卷来决定,或者期末总评成绩较大比重是由最终考试分所决定,在具体考核内容上也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重理论,轻操作”的特点,这样的考核方式教师觉得操作起来简单,学生也对这样的方式习以为常。该考核方式最根本的缺陷就是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忽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审计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不仅应掌握相应的审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将审计理论应用于审计实务,掌握审计的方法与技巧,要在审计课程中培养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以科学的、系统的、全过程的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支撑,目前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现行独立学院审计课程考核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审计课程的考核方式较传统方式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进,采用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期末考试成绩在综合成绩评定中的比重。以某独立学院为例,审计课程目前采用的考核形式是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的评判以布置给学生的主客观题作业成绩结合学生课堂到课情况作为判断依据。理论上平时作业是教师经常使用的考核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平时作业是由学生在课后完成的,难免会出现相互抄袭作业的情况,这样导致平时成绩的评定结果往往是一个班的学生成绩大同小异、不相上下。甚至出现一些不爱学习的同学由于参照了其他同学的作业,其正确率反而要比独立完成的同学要高一些。期末考试主要采取带有标准答案的期末闭卷考试形式,期末考卷命题以单选题、多选题、简答题、综合题四种形式,在考核内容上依附教材内容和平时作业,很多考核题目是平时作业的简单变形甚至是平时作业的再现,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多,侧重考核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分析题、综合题等题型较少。

这样的考核方式虽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方式,但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和改革教学方式,更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革也只是流于形式。审计课程在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方面尤为重要,这种能力的提高仅仅依靠传统的考核方式成效是有限的,因此采用多元化的考核形式如开放式的开卷、论文、调研报告、事务所实习表现等,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审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讨

(一)改革总体方案

作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本科院校,“考核”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审计课程的考核中,不仅要考核学生掌握审计基本理论的程度,更要考核将审计理论应用于实践,考核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审计课程的考核可以从理论模块考核和实践应用模块考核两方面进行,各模块占总评成绩比重70%和30%。在各模块考核中也应积极贯彻“多阶段、多形式”的课程考核改革思路。

(二)理论模块考核

理论模块的考核不仅要考核学生分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更要考核学生各章节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在考核方式上也应该采用多样化的形式。

(1)在平时考核中,可以采用课堂提问、口头答辩、案例分析、在线题库测试等多种形式。课堂提问、口头答辩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给予等级成绩评定。案例分析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案例可以采用会计师事务所的实际案例,也可以是老师自己设计的案例,分数的评定可以是老师与各小组相互评分相结合,小组讨论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的目的,达到培养、考核学生的协调、协作能力的目的。在线题库测试每个学生的题可以根据计算机系统随机抽样产生,这样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学生间相互抄袭作业现象。

(2)审计任务往往是由一个审计项目组完成的,所以审计考核形式上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把学生分成几个队,每队一部分同学扮演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一部分同学扮演审计项目组,由学生自己编写一个关于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案例,运用所学知识,展示审计的风险识别和评估、风险应对的整个流程。比如在存货的监盘章节,可以由部分学生扮演被审计单位参加盘点的人员,部分学生扮演会计师事务所存货监盘人员,模拟存货监盘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3)审计课程期末考试方式可以采用开卷、半开卷的形式。考核的重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而不是一味考核W生的识记背诵能力,所以在题型选择上可以侧重于案例分析、综合类分析题。

(三)实践应用模块考核

目前,独立学院在课程设置上是在大三开设审计课程,在大四给学生开设审计模拟课程,这样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审计在实务中的运用,但是

审计理论是抽象的,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的时候并没有真正学懂或者即使懂了等学习具体实务运用的时候那些审计理论也忘得差不多了,所谓笔者认为这两门课程可以结合起来进行学习。在实践应用模块考核上,可以对学生审计工作底稿编写及审计结论等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打分。另外,审计课程实践应用模块考核还可以结合学生暑期实践,安排学生会计师事务所实习,根据学生的实习表现,根据事务所老师的实习情况反馈给予学生相应的分数。

审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多方面的问题,需要不断在实践过程中改进方法,使得审计课程的考核更加科学合理,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