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转换层施工技术论文

转换层施工技术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2-21 07:27:57

转换层施工技术论文

转换层施工技术论文第1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房屋建筑工程涉及范围较为广泛,且各个分项工程专业性较强转换层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建筑工程施工,缩短了施工工期,对于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转换层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转换层的概念

房屋建筑下面楼层结构的承受力较大,而上面楼层结构的承受力较小,合理正常的结构布局应该是下面楼层的墙柱网密,往上逐渐稀疏。在进行转换层施工时会用到结构构件,而结构构件所在的楼层就是转换层。转换层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种是:结构类型的转换。当建筑物的上部分是剪刀墙结构或者是框架剪刀墙结构,要将上部分的剪刀墙转化为下面的框架墙,这种转换就是结构类型的转换,这种转换能够给建筑内部创造出一个较大的自由空间;第二种是:轴线、柱网改变。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的形式没有改变,但是轴线、柱网有所改变,通过转换层让下面部分楼层的柱间距扩大,从而形成大柱网,下层的外框筒,成为大入口;第三种是:结构类型的转换和轴线、柱网改变相结合。就是通过转换层将上面部分楼层剪力墙结构的轴线错开,从而形成上、下楼层轴线结构不对齐的布置。在实际转换层施工过程中转换层的结构形式有很多种,比如:梁式、空腹析架式、柑架式、箱式和板式等。

二、结构转换层形式

(1)、梁式结构

该结构在底部为大空间剪力墙中较为适用,在以钢筋混凝土为基础的楼板上可设置成很多形式,包括单向、双向或斜向托梁,主要是承受上面施加的压力。如果其单向托梁(即横向或竖向)需同时改变,可转换成双向梁(即纵横交错式)的结构。还有一种筒状结构,对此可结合具体情况,将转换层的梁体设置成圈式形状,如此,可以将上层的荷载分散,由下层两边的侧立柱承担,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该结构比较简单,方便施工,相关的分析计算难度不大,而且具有较好的受力性和稳定性,很适合剪力墙和框架结构之间的转换。

(2)、板式结构

当轴线或上下柱网与设计有较大偏差时,往往会选择该结构。对上层的荷载,它主要依靠厚度较大的模板来承受,所以,尽管下层柱网的布置具有灵活性,无需与上层处处吻合,但承受板过于厚重,对材料需求量大。在上下柱网极不规则的结构中使用时,该结构能够满足上层建筑的多功能需求,但由于自重过大,如果发生地震,势必就会引起极强的水平震动,所以在地震高发区要谨慎使用。

(3)、桁式结构

从理论上讲,如果梁式结构的转换梁跨度较大,上层的楼层数多,其荷载是相当大的,要想把如此大的重量往下层传递,往往要增大梁的截面面积,难度似乎不是很大。但在实际施工中是很难做得到的。而且现代建筑中通常要铺设许多管道,转换梁并不是很适合。在这种情况下,可选用桁式结构,因为桁式结构灵活性强,能够节约空间,优化结构布置,而且具有清晰的传力点,受力比较明确,方便管道的铺设,与梁式结构相比,桁式所用的钢材料或混凝土较少。不过,该结构也有弊端,如设计施工较为复杂,需要提高各项工作的精细度。

(4)、斜柱式结构

从某种角度看,该结构属于桁式结构的一种,主要用于高层、超高层建筑中解决转换层不便的问题,增强空间的价值和实用性。该结构由于是直接传力,有利于缩减转换梁的面积大小,符合抗震设计的原则。其侧向刚度大,容易达到结构需求的标准,而且其弹塑性变形小,即使在强地震下,也可有效避免因变形过大而引起的结构倒塌。一般而言,和上述几种形式相比,梁式结构最为普遍,板式结构次之,但两者又都存在着某些缺陷,斜柱式结构则可以有效地避免其出现的问题,在受力模式、经济性等方面皆是一种好的选择,因此值得推广使用。

三、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

(1)、混凝土工程施工

对于结构截面大,故按大体积要求施工。应采用措施防止温度的裂缝。浇筑混凝土是转换层施工过程中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对于体积大的转换层构件来讲,更应该尽可能的避免出现裂缝。从施工场地条件与环境出发,选择相应的施工方法。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施工场地条件主要包括场地的温度、湿度、气候条件等,并在其中挑选相应的配合比,浇筑后一个月内都必须严格监测整个构件;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工艺应符合规范,同时还应控制好构件的内外温度,体积较大的混凝土内部应安放冷却装置用以降温,同时在外部设置保温保湿装置;合理选择水泥品种。转换层构件的体积通常都比较大,因此我们应优先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品种,如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火山灰硅酸盐水泥,适当添加一些掺和材料,可节省水泥的用量,同时也可降低水化热。另外应选择适当的外加剂,来控制混凝土水化热温度变化,使表面温度变化不那么明显。

(1)、施工方法

1、首先应将周围结构及墙体进行转换,避免混凝土表面热量过快丧失,使内外温差较大。2、在夏季高温天气进行施工时,需采用冰水进行搅拌,其作用是有效的将混凝土的入模温度降低。3、在对混凝土进行深层浇灌,确保每层的厚度控制在300-500mm,并在前一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对后一层混凝土浇筑结束。4、对浇筑结构进行转换。采用梁原理进行转换,能够有效的将大体积混凝土中的水化热高级温度应力多大现象得到缓解,对裂缝得到有效的控制。

(2)、混凝土养护

为防止大体积混凝土出现温差开裂,造成结构质量隐患,根据国家现行标准、规范等以及同类工程经验,本工程制定了专项的温度监测方案及处理措施,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阶段和养护期间按照方案进行监测温差,并根据测温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措施,以达到控制混凝土的内外温度差及混凝土表面与大气的温差,使其在施工规范允许的范围之内,以防混凝土产生表面裂缝。

应使用以下的方法来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小于25℃:1、蓄热的保温法和常规的保温力法;2、外保温法: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循环的埋管通水冷却的降温,在大体积混凝土转换结构的中的表面及其底部可采用保温保湿措施;3、如结构板为一般结构则可采用蓄水的养护方法,如在混凝土浇注完毕后的12h以内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并保湿养护,24h后即进行蓄水养护,蓄水高度一般为100mm。

(2)、在模板支撑体系方面的施工技术

在施工过程中有多种模板支撑体系。第一种是:一次性模板支撑体系,在转换层低的时候或者施工现场需要用到多种支撑材料时,比较适合运用一次性模板支撑体系。通过这种支撑系统能够将转换层的梁或楼板的自重以及施工荷载传递给其他楼层的楼板或梁,在进行结构设计这一环节时确支撑楼板的数量。也可以通过转换层承重柱的传力作用把那些压力传递给其他楼层的承重柱。第二种是:叠合浇筑法模板支撑体系。转化梁或楼板通过两次或三次浇筑形成,这种方法运用了叠合梁的原理。这种方法只能承受的住第一次施工荷载和混凝土自重,施工时要处理好叠合面,还要验算叠层浇筑转换。第三种是:埋设型钢法模板支撑体系。在转换层施工过程中将钢以及钢桁架埋设,并和模板连为一个整体,这样可以承受全部的施工荷载与大梁和楼板的自重,一次性浇筑成大梁,节约了模板支撑材料,钢骨混凝土结构可以用在转换梁上。

(3)、钢筋施工技术

控制好钢筋安装顺序钢筋是建筑工程中又一重要原材料,如果钢筋安装出现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首先,设计师应该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需求设计好钢筋的尺寸与绑扎情况施工人员在施工时,需要严格按照设计图进行截断和绑扎。同时要注意绑扎的顺序,以免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钢筋的安装顺序从建筑物分层暗梁下部、板底、钢管支架、纵向钢筋、套箍筋、穿腰筋、固定、暗梁控制、板面双层钢筋铺设的顺序来进行。

控制好做钢筋的连接钢筋连接的质量是影响转换层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常用的钢筋连接方式有在闪光对焊、套筒冷挤压等不同型号和不同尺寸以及不同用途的钢筋选用的连接方式也不同,根据钢筋的规格来分,可以分为直径在28mm以上的钢筋和在25mm以下的,钢筋直径较粗的钢筋可以使用锥螺纹连接,直径较细的钢筋可以使用闪光对焊连接。

做好钢筋的绑扎工作。钢筋绑扎工作对于结构转换层的稳定性影响较大,钢筋的绑扎可以分为成型钢筋绑扎和连接绑扎两个部分成型的钢筋长度一般较长,在绑扎过程中必须搭设相应的支撑架采用闪光对焊的方式进行焊接,以保证钢筋绑扎的质量钢筋连接绑扎需要根据相关的规范要求进行,无论是上部还是下部的绑扎,都要按照规定的顺序来进行。

(4)、预应力方面的施工技术

在转换层施工过程中预应力的施工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敷设波纹管。波纹管的规格一定要符合要求,不能出现凹痕裂缝,采用套管连接接头,用防水袋严密裹缠。2、穿预应力筋。在波纹管内穿预应力筋,能够防止因波纹管内漏而造成的堵塞事故。在混凝土浇筑前,波纹管安装后把预应力筋穿入到波纹管内,并且在浇筑混凝土的同时不断的轻轻拉动钢筋,保持孔道的畅通。为了在张拉时清楚的辨别每束预应力筋,需要在每孔内的预应力筋的两端标上标记。

四、施工时的技术要求

首先,施工安全及质量是施工时最重要的技术要求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在施工技术选择方面下功夫,动工前要仔细研究当地的气候水文状况,从当地环境条件出发,挑选和运用合适的施工技术。在选择支撑、混凝土养护等相关技术时,特别要注重和综合考虑当地的环境因素,以确保工程的质量及安全。其次,将工程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转换层的结构不算单一,工程量也不小,这无疑增加了其施工的难度,同时,也会相应的抬高工程造价。所以在设计与施工工作中,必须综合考虑整个工程的施工成本,设计出经济合理、可行性强的施工方案,在提高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更快更好的降低工程的成本。

五、结语

建筑的结构转换层能够将同一个建筑中不同的形式的结构连接起来,它在下部结构中属于“封顶”,在上部结构中属于“空中基础”,对整个建筑来说,转换层起着连接纽带的作用,合理、科学的施工技术与方法,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物的结构质量。因此,在转换层施工中必须使用合理的施工方式对施工全过程进行控制,保证施工质量鉴于转换层技术对于我国建筑工程总体质量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戴志勇.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初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2).

[2]程鹏斌.浅论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要点[J].城市建筑,2012,11:32~33.

[3]王建君.对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的几点探究[J].门窗,2013,04:385~388.

转换层施工技术论文第2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

 

一、工程概况

某城市住宅区的一栋高层住宅楼工程项目,由主楼和裙房两部分组成,主楼地下两层,地上三十二层;裙房地下一层,地上五层。设计建筑面积50826m2,该工程结构形式为底层大空间剪力墙结构,六层以下为框支结构,第六层设置厚板转换层,六层以上为短肢剪力墙结构。转换层板厚为1650mm,框支梁高分别为1850mm、1900mm,板顶标高为+20.00m。梁的受力钢筋为直径32、36、40 不等的规格,箍筋直径为14,厚板的受力钢筋为双层双向直径25@120 钢筋。厚板及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混凝土采用一次浇筑成型的方式进行施工处理。

二、转换层模板主要施工技术

(一)斜撑施工

所有斜撑杆按小于或等于45°角设置, 排距沿柱面竖向为1m,梁底斜撑杆同梁底模板的外钢楞相协调,间距为400mm,其上端伸至模板底并与梁度模外钢楞相扣接,并作双扣件抗滑移保险,斜撑杆的下支点主柱面预留的内设定位短筋的凹槽, 最下排斜撑杆的下支点为所在楼层的柱根部。梁底斜撑支架尽量与梁下排架同时搭设,如跟不上,也必须保证在大梁钢筋骨架就位前搭设完毕,以确保斜撑支架与梁下排架同步受力。

(二)立杆和扫地杆施工

立杆的上端直接与梁底的内楞、外楞分别相扣接(外楞紧贴在内楞下面),从而形成双扣件抗滑移保险,立杆的下端支撑在楼面上铺设的通长木板上设置的钢垫块上。梁下排架下设扫地杆,中间设两道大小横杆,梁底排架两侧,横向设置斜撑,纵向设置双肢剪刀撑,同时将梁下排架与楼层满堂架连为一体,以增加排架的空间刚度。

三、钢筋方面主要施工技术

(一)钢筋连接

考虑到接头数量较多,结合规范要求,通过对不同钢筋连接方法进行技术经济综合对比,主要采用了四种方法,即闪光对焊、电渣压力焊、套筒冷挤压和锥螺纹连接。中部的构造钢筋采用绑扎接头。钢筋的连接方式依钢筋的型号各异。Φ16-Φ25 的柱、墙、梁筋采用闪光对焊、电渣压力焊和电弧焊,Φ28-Φ32 的梁筋采用套筒冷挤压和锥螺纹连接。钢筋中间部分连接采用锥螺纹连接,梁端头带弯头的钢筋一端采用套筒冷挤压连接。梁下部钢筋接头部位在支座内,上部钢筋接头部位在跨中1/3 范围内钢筋的连接相邻接头错开不小于35d。板筋按25%数量错开,相邻接头位置错开不小于35d钢筋的连接。

(二)钢筋绑扎

绑扎下部钢筋,按顺序抽走下一排筋支撑面,下落下一排钢筋至梁底部位,并绑扎。放置横向@1500mmΦ20 分隔筋,抽走下二排支撑面,下落第二排钢筋至设计要求部位,并绑扎,依此类推,直至所有下部钢筋绑扎完毕,依此类推,直至上部钢筋绑扎完毕。梁钢筋安装绑扎时,必须在梁底模两端划定出每排中Φ32 纵筋的分布位置,以确定各自在柱节点的位置,并且对号入座。由于转换梁内钢筋骨架重,为保证保护层厚度,用短钢筋头作垫块,保护层垫块成排布置,排距1.0m,统一垫在主筋下,在梁的骨架就位前放置好。

四、转换层混凝土主要施工技术

混凝土的浇筑方向应先中间、后周边, 向两个方向推进, 转换梁、板混凝土采用“一个坡度, 薄层浇筑, 一坡到顶, 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方面,这样浇筑加大了混凝土部分工作面的面积,有利于混凝土部分水化热排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降低混凝土浇筑时模板的侧压力。节点部位的保证措施,转换层中梁、柱、墙节点部位钢筋过于密集,为确保此部位的混凝土浇筑密实,须采取以下措施:采用同标号的细石混凝土浇筑上述部位、对局部钢筋过于密集处要作适当调整,确保插入式振动器有足够的工作界面;浇筑过程中安排专人检查墙、柱等竖向结构的侧模,如发现墙、柱混凝土浇筑到位后模板经敲击发出空响声,则应立即通知混凝土浇筑人员,对此部位加强振捣,并补浇混凝土,确保混凝土浇筑密实;墙、柱混凝土浇筑完18 小时后,对钢筋过于密集的墙、柱节点处的侧模应折开一部分进行混凝土的质量检查,若混凝土存在缺陷,须采用可靠的技术措施进行处理,并建立备忘录,后用超声波仪器检查,确保混凝土强度。大体积混凝土的测温极其重要, 转换层混凝土浇筑可以通过测温来了解混凝土的内部变化情况。测温的方法是通过在混凝土的内部埋设热电阻传感器,用测温仪进行量侧。免费论文。采用XMX-02 型热电阻和温度数字显示仪测温,测温设备要妥善布置,否则直接影响测温结果,测温的导线应夹在两个钢筋之间, 测温用的热阻传感器应用导热性良好的铜箔包好,以免损坏。免费论文。根据混凝土水化热温升规律确定测温时间大约为10-14天,测温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升温阶段,第二个阶段为降温阶段。各测点温度测量前72 小时每3 小时测一次,72 小时后每6 小时测一次,并做好测温记录,及时分析测温结果,以便调整混凝土的养护措施。混凝土的养护。转换层混凝土初凝后,上表面立即覆盖塑料薄膜和草袋子并浇水养护,不宜浇水过多,保持混凝土的湿润即可。厚板侧面及底面采用保留模板的方法养护, 部分钢模板的部位要采用外包塑料薄膜和干草袋的方法保温,养护时间不少于14 天。

五、结语

在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中,其关键因素在于转换层结构的支撑系统、混凝土的浇筑方案、混凝土的后期养护、混凝土的温控技术。免费论文。而这每一个方面都是转换层施工面临的崭新的课题, 为确保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的顺利、有效的完成,这就要求其施工应根据工程实际的情况,能方便的运用一些可直接套用的理论体系,并结合类似工程的经验,能快速、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

参考文献:

1.唐兴荣.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与施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周光毅,刘进贵.结构转换层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施工技术.2003(4)

3.戴凯伟,周旭.高层建筑转换层的施工方案与施工要点.工程建设与设计.2003(2)

转换层施工技术论文第3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转换层,支撑架

中图分类号:TU9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2-0218-01

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应从环境、材料、设计、人工等多方面的因素加以防调并进行有效的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而一些工程施工往往忽略这些防调和控制工作、酿成了工程事故、如对转换层支撑架未进行准确的设计和验算、只是凭以往的工程经验搭设、而支撑架又不能有效承担施工荷载、而导致局部垮塌.显然,上述工程事故反映转换层作为高层建筑结构的特殊部位,其施工极具专业性且有较高的技术难度。

早在1929年,Mate就提出了柔性底层大空间的概念。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采用这种结构,也是首次通过设置转换层而取得底层大空间的尝试。D.R.Green在1972年对框支剪力墙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性能进行了有机玻璃模型试验,提出了将框支剪力墙结构作为拱的计算方法。L.Gemy对上部为双肢剪力墙、下部为框架的结构进行了光弹性试验。实测表明,其应力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弹性计算分析时,对体型不规则结构考虑双向地震作用。许多体型特殊的结构,除进行弹性计算外,补充进行了弹塑性分析计算,以找出结构的薄弱部位采取构造措施进行加强。如CCTV主楼、广州合景大厦、北京当代万国城、北京电视中心等。

1 高层建筑转换层支撑体系形式

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荷载巨大,转换层支撑架的稳固可靠是转换层施工成功的关键。特别是用碗扣式脚手架系列构件可以组成不同组架密度,不同组架高度,能承受不同荷载的支撑架,现已广泛用十现浇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在高层现浇混凝土结构施工中,配备快速拆模系统,使模板和支撑架周转速度比常规快1倍左右,材料占用量减少近一半,经济效益显著。横杆层高可根据荷载等要求选择0.6m.、1.2m、或1.8m。使用不同长度横杆组成不同立杆密度的支撑架,其水平框架尺寸可有等几种型式。使用同样长度的横杆也可组成不同立杆密度的支撑架,当用长横杆搭设高密度支撑架(即小立杆间距)时,采用两组或多组组架交叉叠合布置,横杆错层连接;当用短横杆搭设低密度(即大立杆间距)支撑架时,采用两组或多组组架分别设置,增大其中间间距的办法实现。对于楼板等荷载较小的模板支撑,一般不需把所有立杆都连成一整体,高宽(以窄边计)比小于3:1即可,但至少应有两跨(即二根立杆)连成整体。对转换层重载支撑架或高度较高(大于10m)的支撑架,则需把所有立杆连成整体,并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加设斜撑、横托撑或扩大底部架。

2 基于极限状态设计的转换层支撑架立柱整体稳定计算

在工程施工中,工程技术人员一般都按照极限状态设计计算方法进行脚手架的设计计算,其优点是:可与国家的现行结构标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钢结构设计规范》统一,可直接引用结构规范有关参数,以便简化计算。支撑架立柱稳定计算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节点为半刚性的空间框架稳定计算问题,为便于应用,对这一问题必须寻求既简便又符合上述支撑架的实际破坏特点的实用计算方法,为此,作如下简化:

a.把支撑架的整体稳定计算简化为对立柱稳定的计算。具体方法是将立柱步距乘以大于1.0的系数作为立柱稳定的计算长度,称这个系数为立柱计算长度系数,根据支撑架的整体稳定试验结果确定。该处理方法一方面反映了支撑架整体失稳的实质,另一方面又可区别不同步距、排距、连墙件竖向间距给出不同的值,以反映主要因素对支撑架整体稳定承载力的影响。

b.忽略作用于支撑架的竖向荷载偏心作用。一般情况下,施工荷载的合力总是偏离支撑架的形心轴作用线;除立柱外,其余的竖向荷载(纵向、横向水平杆施工荷载)通过纵向或横向水平杆与立柱连接的扣件传给立柱时,扣件传力也是偏心的,计算立柱稳定时对上述的施工荷载偏心作用和扣件的偏心传力均予以忽略。

c.由于高层建筑转换层支撑架是支撑于建筑内部,四周处于封闭状态,因此,可不考虑风荷载作用产生的弯曲应力。

-支撑架结构自重产生的轴力标准值,,Hd-支撑架的搭设高度;gk-个柱距范围内的每米高支撑架结构自重产生的轴力标准值,-几个可变荷载产生的轴心压力标准值总和,对于高层建筑转换层重载支撑架来说,主要就是转换层施工荷载,1.4-永久荷载与可变荷载的荷载分项系数,fc-计算立柱段的稳定承载力设计值,一轴心压杆的稳定系数,根据所计算立柱段的长细比由《冷弯薄壁型钢规范》可查得,h一所计算立柱段的支撑架步距,i一立柱截面的回转半径,一计算长度系数。

3 转换层结构施工技术实例

对半刚性的转换层支撑架的分析计算是很复杂的、特别是空间转换层支撑架结构,由于三维的约束作用,计算分析更是繁杂。在施工中也很少触及。我们对“广场”转换层支撑用SAP程序进行了支撑架的分析。

1)SAP计算软件对广场转换层支撑架结构分析

转换层支撑架为三维空间结构,用SAP程序进行分析时,纵向取三跨,并考虑按照实际搭设情况,用了斜撑。用空间析架建模、考虑到碗扣式脚手架节点抗剪性能强、连接可靠、各节点都近似为刚接、而把支座近似为铰接。支撑架的顶托传递施工荷载,因此,考虑在析架顶层节点作用集中荷载。经过SAP分析、其立杆的侧向最大挠度不超过1mm、其挠度能满足小于1/1000L的要求。

SAP分析的最大支反力与荷载效应组合设计法计算得的支座反力相差不超过6%、造成结果的微弱差异主要是荷载效应组合设计法把支撑架剪刀撑看作构造措施、及对杆件的计算长度系数的取值与实际有一定差异。而SAP计算模型则让剪刀撑参与受力、使角点支反力的分配增大、同时、计算模型中的节点刚接假定对此差异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广场转换层下层楼板在设计时考虑到防止过大变形、楼板厚度设计为250mm,为满足施工技术设计的方便性,SAP计算模型假定楼板无变形对计算结果有一定影响.

4 结论

本文对高层建筑转换层支撑架半刚性连接的长度系数作较为符合实际的修正、运用实验手段、得出支撑架值经验数据、以便支撑架的稳定计算可符合实际,运用SAP有限元分析,进一步分析了支座反力和顶层节点挠度,可以为结构设计提供较为准确的数据参考。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迅猛发展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本课题的巨大空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相信对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的研究会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转换层施工技术论文第4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

[Abstract] Based on the example of the conversion layer of high-rise building girder construction technical measures are analyzed, which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imilar engineering.

[keyword] high-rise building conversion layer;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20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0.引言

在现代的高层建筑施工中,通常会应用到高层建筑转换层大梁施工技术,该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但是,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还必须采取科学的施工措施,从而才能够保证其施工质量。就目前高层建筑转换层大梁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工程中应用的实际情况而言,由于高层建筑转换层大梁是整个高层建筑结构中的重要部位,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上通常要求一次成型,不留缝隙,因此使高层建筑转换层大梁施工面临了严峻考验,因此在现代的高层建筑工程中,通常也会有用各种原因而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一些施工问题。因此,在现代的高层建筑工程中,还需要加大对高层建筑转换层大梁施工技术的研究力度,从而才能够确保高层建筑转换层大梁施工的质量。本文从某工程实例出发,对高层建筑转换层大梁施工技术进行分析,然后对该技术在高层建筑转换层大梁施工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使同行相互探讨共同提高,进而为我国今后的高层建筑转换层大梁施工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1.工程概况

某主楼地上24层,地下2层,建筑面积约40000,总高79.5m,六层以下为框架结构,六层以上为框筒结构,因七层以上使用功能改变,导致柱位、柱距改变,故在六层、七层之间设置转换层大梁支撑标准层柱的转换措施。

该建筑结构转换层大梁是整个建筑结构的关键部位,设计上要求一次浇筑,不留施工缝,所以施工难度很大。

转换层共有四组大梁,KL-1、5梁高2.7m,宽1.1m,跨度8m,为多跨连续梁,总长32.6m,梁下与六层顶板距离100。

施工方案:

由于该工程分一、二两期施工,二期工程七层以上标准层施工时一期工程已竣工投入使用,要求转换层施工时不能影响六层以下正常使用,而大梁施工荷载大,荷载传递困难,受温度和收缩应力影响易产生裂缝,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

转换层大梁KL-1、5自重大,若采用一次支模、浇筑混凝土方案,施工时模板的垂直支撑负荷太大,梁下楼板无法直接承受其荷载,且六层以下楼板因客观原因也无法设置支撑,为减轻楼板的负荷,在不影响转换层大梁质量的前提下,经与设计单位协商后决定利用叠合梁原理将转换层大梁的分混凝土两次浇筑,即利用第一次形成的钢筋混凝土梁和原有支撑体系共同支撑第二次浇筑的混凝土和施工荷载,形成叠合梁以解决该梁施工荷载的安全传递问题。

2.施工方法

(1)为减轻荷载,转换层大梁分二次浇筑,梁截面不变,梁上排筋及箍筋不变,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5,第一部分为1100×700,下排纵筋相应增加4Φ25,另设上排筋8Φ25,当第一部分梁强混凝土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以上时,方可继续施工剩余部分(叠合层)混凝土。同时需将叠合面表混凝土面清理干净,同时应注意的混凝土养护。

(2)为确保第一次浇筑形混凝土成的梁具有足够刚度、强度和二次浇筑叠混凝土合面的抗剪强度,将施工缝做成齿槽,要求叠合面尽量粗糙且凸凹不小于6mm,第一次浇筑高度0.7m(不包括齿高),支撑的计算仅考虑施工第一次浇筑施工缝以下梁的全部荷载,待第一次浇筑的养混凝土护到设计强度70%以上时,再浇筑施工缝以上2.0m高混凝土梁;

(3)梁改为二次施工后,施工缝以下部分的自重可由框架柱及梁下加设的100苯板承载,待梁强度达到100%时,去掉梁底苯板,保证楼板不承受荷载。

3.施工温度裂缝控制

转换层大梁分二次浇筑已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了一部分大体积的混凝土施工问题,但施工缝以上第二次浇筑的混凝土仍属大体积混凝土,混凝土内部产生的水化热引起的温度较高,易形成温度裂缝又由于混凝土逐渐降温加上齿槽的约束作用,极易产生收缩裂缝,为避免裂缝的产生,就必须进行控制裂缝的理论计算。并且由于降温和收缩产生的混凝土最大拉应力接近混凝土抗裂能力,因此,需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混凝土开裂。

4.施工措施

(1)严格控制配混凝土合比,浇筑温度,尽量缩短混凝土的运输时间,合理安排浇筑顺序,及时卸料;在浇筑前,用水冲洗模板降温;泵管用麻布包裹,以防日光暴晒升温;大量浇筑留在夜间施工。

(2)为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优选材料,采用级配良好的骨料,控制骨料中的含泥量。

(3)充分利用后混凝土期强度,目的是减少每m3混凝土的水泥用量,降低用水量,降低混凝土水化热。粉煤灰超量取代水泥,原配合比设计粉煤灰10%取代水泥,现增加到15%。试验资料表明:每m3混凝土的水泥用量每增减10kg,水化热将使混凝土温度增减1℃。

(4)在混凝土中掺入3.5%LGL-II泵送减水剂,减少水泥用量,使混凝土缓凝,推迟水化热峰值的出现,降低水化热峰值,使混凝土表面温度梯度减少。

(5)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浇筑采用“一个坡度、层层浇筑、一次到顶”的方针。根据混凝土泵送时形成的坡度,在上层与下层布置两道振捣点。第一道布置在混凝土卸料点,主要解决上部振实;第二道布置在混凝土坡角处,确保下部混凝土的密实。先振捣料口处混凝土,以形成自然流淌坡度,然后全面振捣。为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强度,防止因混凝土沉落而出现裂缝,减少内部微裂,提高混凝土密实度,还采取二次振捣法。

转换层施工技术论文第5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发展

Abstract: This paper combine with the author’s many years working experience, at present from our country the high-ris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heory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future of high-rise build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further discussion, only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high-rise build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5-0020-02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发展

随着国际建筑分割向高层建筑快速转变的背景下,以及全球范围内城市土地资源匮乏、迫切需求发展上层空间的形势下,高层建筑便越来越受到建筑工程师与设计者的青睐。高层建筑工程与传统的建筑工程的施工操作不同,其所需要更高层次上的技术支持。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国家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风格、环境等的标准不断提高下,更需要对高层建筑的施工工艺技术进行优化提升,从而进一步完善高层建筑的设计、结构、施工操作等。下面本文将以我国目前高层建筑技术发展现状为重点,对高层建筑的技术发展趋势和要求进行相关的探讨。

1 高层建筑工程其施工技术简论

1.1我国目前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现状

我国高层建筑工程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迅猛,并紧密结合国际高层建筑的发展潮流向外形多样化、结构复杂化、楼层高度化等方向发展,因此其对于工程的施工技术的要求非常高,施工工期较长,对施工完整性、结构荷载科学、施工工序等要求较高。所以,为确保高层建筑施工的顺利进行,国家开始重视高层建筑的发展,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对建筑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不断引入工程项目招投标制度、施工合同制、工程监理制,强化和规范建筑工程施工,特别针对高层、超高层建筑,加强对工程施工技术的监督、对施工安全的监控,并对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进行科学地、全方面地考核,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

1.2 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依据高层建筑特有的工程施工特点,国家和建筑施工单位不断加强施工技术的研发和施工理论的革新。目前,高层建筑主要以钢筋混凝土建筑为主,并不断发展为钢结构或钢混结构,有效减轻建筑自重。针对施工材料,不断优化和筛选性能优良、便于施工和运输的施工材料,并考虑配合混凝土进行浇注或模块化处理。

1.2.1 高层建筑工程地基施工技术

在高层建筑中,地基基础是整个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的结构基础和支撑点,依据《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范》的相关规定,高层建筑的地基深度应为建筑高度的1/15左右,因此,深地基施工工程俨然成为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的前提条件。

地基桩基施工技术。桩基施工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也是较成熟的一种地基处理形式。其中,发展和应用最广泛的是灌注桩施工技术,它不仅适应各种复杂地质,还能根据荷载选择施工级别。现浇灌注桩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其整体承载力可达1万KN以上,而传统桩型中泥浆护壁孔桩,因其适用性强,已成为高层建筑的主要桩型之一,国家积极推广建筑基础桩底、桩侧后注浆技术,并配合超声检测技术,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灌柱桩施工集成技术,并不断研发动态、静态测量技术,并开发相应的计算机模块,适时掌控桩基承载力的状况。

地基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我国高层建筑得到快速发展,但其施工地基基坑深,开挖难度大,已成为制约高层建筑施工的关键技术。由于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是集挡土、支护、防水、监测等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研发的基坑支护系统分两种,分别是逆作拱墙和土钉墙,两种支护的造价都明显低于传统支护价格。

1.2.2 高层建筑工程基础施工相关技术

混凝土施工技术。高层建筑工程施工需要大量的土石材料,特别是在浇筑方面需要大批混凝土,而混凝土重要的指标是抗压强度,影响其抗压性能的因素主要是水泥的强度和水灰比,强化混凝土出厂的检验和混凝土制备中的检测,确保使用混凝土的性能。强化施工混凝土的泵送技术,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施工单位应积极开发研制混凝土浇筑新工艺,在确保混凝土性能的前提下,不断革新现有的支模技术,加强支模材料的优选,动力提升设备的研发,并向大模块方向发展,集约化发展拆模施工技术,确保高层建筑施工的进度。

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工程领域,钢结构因其特有的超强度、抗压抗弯、自重小等优势,并且施工进度快、节能环保、抗震性能好,在我国得到不断地推广和发展,特别是在钢结构的吊装、连接和钢结构表面防护等方面发展迅速。

2 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

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得到极大的发展,在引入国外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我国自身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和理论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施工技术,充实我国现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2.1 高层建筑外墙施工技术的发展

在我国建筑墙体实行全面浇筑结构的基础上,建筑墙体大模块时代已经到来,建筑施工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图1和图2分别为建筑墙体施工旧、新施工技术,通过对高层建筑墙体技术不断研究和创新,在确保工程质量的情况下,提升工程的整体性能和功用价值。

图1 建筑墙体老施工方法

图2 建筑墙体新施工方法

2.2 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施工技术的发展

建筑结构中的转换层可以根据功能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设计、施工工艺。目前,我国现有结构转换层的形式主要有梁式、桁架式和板式。其中,梁式结构转换层因其设计简单、施工方便等优势在工民建筑中得到发展和应用。但是,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的发展,厚板式转换层设计理念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相关结构预应力技术理论研究的深入,促使我国高层建筑、特别是跨度大、高挠度、强剪切力等建筑结构问题都有较完善的设计和施工技术。

2.3 高层建筑工程中新材料的施工技术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相关建筑材料行业也得到发展和提升,特别是在新材料的研发和制造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建筑材料关系到高层建筑结构本身的性能、建筑荷载的能力及其防火、采暖保温等功能。因此,对新材料的施工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或规范执行,加强建筑装饰材料的研发管理力度,特别是加强对新材料施工技术的研发,如玻璃幕墙的设计施工,明框暗框的设计、施工材料的安全性能等方面,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和安全。

2.4 高层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的提升

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的实现必须依赖专业、高科技的电子产品和相关工程概预算、工程图绘制和效果图设计等软件,强化工程施工的信息化技能,科学有效地编制高层建筑施工程序,科学管理施工材料、施工进度和施工成本控制,加强施工材料、混凝土制备过程的适时温控、水控管理,还包括建筑的工程测量与地基勘察。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核算和设计,并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施工(CAC)技术和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信息系统的MIS技术,优化和完善我国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的技术体系和管理制度,确保高层建筑保质、保量、高效、低成本投入的完成。

3 结论

我国高层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和壮大,施工技术的不断升级。但是,由于我国现有高层建筑施工理论和技术还不成熟,国家必须加大力度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理论,并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研讨和分析,结合我国现有的实践经验,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高层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标准,并呼吁政府出台相关的法律规范,对高层建筑工程进行科学地、规范地管理,使我国高层建筑行业逐步迈入崭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刘伟.高层住宅转换层的施工技术及其质量控制[J].大众科技,2006,(03).

[2]邓琼秋,李剑.高层建筑厚板转换层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J].大众科技,2006,(05).

[3]干兆和.高层建筑不规则厚板结构转换层设计与施工技术[J].建筑施工,2006,(04).

[4]贾荣强.建筑施工技术的现况与发展趋势[J].中外建筑,2003,(02).

[5]张莉莉,李伟.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概况[J].安徽建筑,2002,(01).

转换层施工技术论文第6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特点;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20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及其要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只有结合具体工程的具体要求,认真贯彻相关法规、条例的要求,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才能满足人们对外形美观、结构合理、布局自然、安全性高和低成本高环保的建筑要求。

1 高层建筑施工特点

1.1高层建筑施工周期长。一般多层住宅每栋平均工期在10个月左右,而高层建筑的施工周期平均为 2 年左右。要缩短施工周期,主要是缩短结构和装饰施工周期。各种高层结构体系可以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而现浇混凝土是高层建筑施工的主导工序,合理的选择模板体系是缩短主体结构工期,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之一。

1.2基础埋置深度深。高层建筑为了保证其整体稳定性,地基埋置深度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 1/12; 采用桩基时,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 1/15 ( 桩的长度不计算在埋置深度内) ,至少应有一层地下室。因此,一般埋深至少在地面以下5 m。超高层建筑的基础埋置深度甚至达 20 m 以上。深基础施工,地基处理复杂。尤其是在软土地基,基础施工方案有多种选择,对造价和工期影响很大。研究解决各种深基础开挖支护技术,是高层建筑施工的重点之一。

1.3高层建筑体量大,工程量大。据统计,我国目前高层建筑平均建筑面积约为 1. 5 万平方米。由于工程量大,工程项目多,涉及单位多、工种多。特别是一些大型复杂的高层建筑,往往是边设计、边准备、边施工,总、分包涉及许多单位,协作关系涉及众多部门。这就带来了高层建筑施工计划、组织、管理、协调的难度大。必须精心施工,加强集中管理。当然,由于高层建筑层数多、工作面大,就可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进行平行流水立体交叉作业。

1.4施工技术要求高。高层建筑施工技术主要以钢筋混凝土和钢材为主要结构材料及相关的施工技术构成,而钢筋混凝土又以现浇为主,需要着重研究解决各种工业化模板、钢筋连接、高性能混凝土、建筑制品、结构安装等施工技术。其次是装饰、消防、防水、设备等要求较高。平面类型的多样化、立面造型的个性化、立面色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和谐,已经成为时代潮流; 消防设施要求高,深基础、地下室、墙面、屋面、厨房、卫生间的防水,甚至管道冷凝水的处理,都比多层建筑要求高; 高层建筑的设备繁多,高级装修装饰多这些都给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质量和技术要求。

2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

2.1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混凝土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抗压强度。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用水及水泥的强度成正比,当水灰比相等时,高标号水泥比低标号水泥配制出的混凝土抗压强度高许多,所以混凝土施工时切勿用错了水泥标号; 另外,水灰比也与混凝土强度成正比,水灰比大,混凝土强度高,水灰比小,混凝土强度低。因此,当水灰比不变时,企图用增加水泥用量来提高混凝土强度是错误的,此时只能增大混凝土和易性,增大混凝土的收缩和变形。综上所述,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水泥强度和水灰比;要控制好混凝土质量最重要的是:控制好水泥和混凝土的水灰比两个主要环节。在满足设计要求的质量指标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这两条要求实际上是尽量降低混凝土的标准差。混凝土的强度有一定离散性,这是客观的,但通过科学管理可以控制其达到最小值。因此,混凝土标准差能反映施工单位的实际管理水平,管理水平越高,标准差越小。可以说,混凝土质量控制实质上是标准差的控制。

2.2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从建筑的功能上一般上部要求小空间的轴线布置,而下部则需要大空间的轴线布置,而这一要求与结构力学、自然布置正好相反。由于高层建筑结构下部楼层受力很大,上部受力较小,正常布置时应当是下部刚度大、墙多、柱网密,到上部逐渐减少墙、柱,扩大轴线间距。为了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结构必须以和常规相反的方式进行布置。上部布置小空间,下部布置大空间。上部布置刚度大的剪力墙,下部布置刚度小的框架柱。为了实现这种结构布置,就必须在结构转换的楼层设置转换层。不管采用何种转换形式,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仍是目前工程应用的主要结构形式。随着转换层位置上移,应设计带转换层的筒体结构。对带转换层筒体结构其主要影响因素表现为转换层上部外筒的刚度、转换层设置高度和内筒刚度。对这两类转换结构,转换层高度是影响其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转换层高度越高,转换层上下层间位移角及内力突变越明显,设计时应限制转换层设置高度。转换层与其上层的侧向刚度比对结构抗震性能有一定影响。对转换层位置较低的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控制侧向刚度比可以控制转换层附近的层间位移角及内力突变。对于带转换层的剪力墙结构或筒体结构,可采取以下措施强化下部结构:加大筒体及落地墙厚度,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必要时可在房屋周边增置部分剪力墙、壁式框架或楼梯间筒体,提高抗震能力; 可采取以下措施弱化上部:不落地剪力墙开洞、开口、减小墙厚等。

2.3砖砌筑工程的施工技术

砖必须要在砌筑前一天浇水湿润,含水率为10~15%。常温施工不得干砖上墙,雨季不得使用含水率达饱和的砖砌墙。砂浆配合比采用重量比,计量精度水泥为±2%,砂控制在±5%以内。采用砂浆搅拌机搅拌,搅拌时间不少于1.5min。砌砖前应先盘角,每次盘角不要超过五层,新盘的大角及时进行吊、靠。如有偏差要及时修整。盘角时要仔细对照皮数杆的砖层和标高,控制好灰缝大小,使水平灰缝均匀一致。大角盘好后再复查一次,平整和垂直度完全符合要求后,再挂线砌墙。砌筑砖墙必须双面挂线,如果长墙几个人均使用一根通线,中间应设几个支线点,小线要拉紧,每层砖都要穿线看平,使水平缝均匀一致,平直通顺。砌砖采用一铲灰、一块砖、一挤揉的砌砖法,即满铺、满挤操作法。为保证砖砌体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使荷载能均匀传送,避免因墙体局部受力过大而产生裂缝,组砌形式采用上下错缝,内外搭砖法进行砌砖。

2.4施工后浇带的施工技术

在高层建筑物中,由于功能和造型的需要,往往把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在一起,裙房包围了主楼的大部分。从传统的结构观点看,希望将高层与裙房脱开,这就需要设变形缝; 但从建筑要求看又不希望设缝。因为设缝会出现双梁、双柱、双墙,使平面布局受局限,因此施工后浇带法便应运而生。一般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的基础同时施工,这样回填土后场地平整,便于上部结构施工。对于上部结构,无论是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同时施工,还是先施工高层后施工低层,同样要按施工图预留施工后浇带。对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连接的基础梁、上部结构的梁和板,要预留出施工后浇带,待主楼与裙房主体完工后,再用微膨胀混凝土将它浇筑起来,使两侧地梁、上部梁和板连接成一个整体。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把高层与低层的差异沉降放过一部分,因为高层主楼完成之后,一般情况下,其沉降量已完成最终沉降量的 60 ~80%,剩下的沉降量就小多了。这时再补齐施工后浇带混凝土,二者差异沉降量就较小,这部分差异沉降引起的结构内力,可由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结构承担。对于施工后浇收缩带,宜在主体结构完工两个月后浇筑混凝土,这时估计混凝土收缩量已完成60% 以上。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宜选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变形缝反弯点附近,此位置弯矩不大,剪力也不大; 也可选在梁、板的中部,弯矩虽大,但剪力很小。在施工后浇带处,混凝土虽为后浇,但钢筋不能断。如果梁、板跨度不大,可一次配足钢筋; 如果跨度较大,可按规定断开,在补齐混凝土前焊接好。后浇带的配筋,应能承担由浇筑混凝土成为一整体后的差异沉降而产生的内力,一般可按差异沉降变形反算为内力,而在配筋上予以加强。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700 ~1 000 mm 为宜。施工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应考虑浇筑混凝土后连接牢固,一般宜留直缝。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高层建筑向着更高、体型更复杂、结构形式更多样、功能更齐全、综合性更强的方向发展的。高层建筑与大城市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和敏感。本文在高层建筑工程施工中对施工技术进行了浅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体现了我国现代建筑及其施工技术的科技水平,尤其是我国超高层建筑的现代施工技术,已逐步形成一系列的成熟工艺,并在海内外得到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高层建筑施工技术[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转换层施工技术论文第7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

高层建筑的出现,解决了建筑用地日益紧张的状况。但是随着高层建筑形式与结构的不断变化,高层建筑施工的复杂性也随之增加。借助转换层,可以有效的减轻建筑的载荷压力。但是为了应对不断增加的上部结构载荷,需要设计大尺寸的转换层,这就为建筑施工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对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的探析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转换层结构设计分析

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转换层的结构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高层建筑一般都具有众多功能,比较常见的高层建筑功能分布主要为高层具有办公或者居住的功能,最下面的部分大多为商业用房。考虑到这样的特点,转换层的存在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转换层的结构可以分为梁式板式、空腹桁架式或者桁架式。目前多采用钢结构或者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转换层,这种转换层具有不影响向上施工的特点,所以应用比较广泛。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转换层的受力特点分析

一般来说,如果应用框支剪力墙体系,那么就会导致转换层的上部和下部形成较大的刚度差别。这就导致了连接处的柱中以及墙中存在复杂的应力分布,要想改善这种状况,可以借助建筑裙房的方式。如果剪力墙直接落地,不使用框架支撑时,就有可能是的转换层的上部与下部的刚度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时,该处的位移曲线会发生突变,进而破坏结构。

3.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转换层深梁应力分析

以目前状况分析,我国高层建筑转换层多为梁式结构,且为深梁。众所周知,深梁的应力不会随着梁高的变化呈线性的变化,如果使用弹性理论计算的话就会过于复杂。此时计算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有限基本构件法、差分、双曲线函数或者三角函数等。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事先已经编好的应力系数表,从而达到快捷高效的目的。

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探析

1.高层建筑中混凝土结构转换层组合大模侧压力控制要点

这一部分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对转换层模板的侧压力控制,也包括转换层的大模体系影响拉螺杆的受力分析。前文分析可知,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转换层多为深梁。这就使得梁高度过大,因此需要设计组合大模板。在施工中,如何控制侧压力是非常关键的问题。一般来说,在转换层浇筑混凝土时,多采用内部振捣器。而模板结构,不但刚度要足够,还必须具有充足的承载力。

2.转换层支撑体系的施工要点

在高层建筑转换层支撑体系的施工时,不但要考虑施工的安全可靠性,还要考虑它的功能性。此外,支撑体系同样要有便捷性。在对其支撑体系的设计时,要考虑到计算的特殊性,要考虑到支撑架的规模、尺寸以及构件参数等会随着施工条件与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在进行支撑架的安装时,必须保障与设计图纸相一致。因此这就需要综合考虑施工人员、假设材料等方面因素,进行严格审核。

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转换层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控制要点

混凝土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就是温度应力。而温度应力又与施工过程、结构形式以及材料性质等有着重要的关系。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转换层施工中,转换层出现裂缝大多是由温度应力产生变化,导致混凝土收缩和徐变引起的。因此为了预防和控制高层建筑混凝土转换层裂缝,可以从以下几点予以考虑。

1.严格把控混凝土的强度

一般来说,高层建筑的转换层所使用的混凝土多为预拌混凝土。如果混凝土强度较大,那么转换层施工质量也就越好,但是强度过大也会导致施工难度增大,控制不好就会出现裂缝。所以需要相关施工人员熟悉与掌握混凝土的材质特性,确保预拌混凝土的强度适中,以便在保障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质量的同时防止出现裂缝。

2.高层建筑转换层混凝土浇筑后的养护工作

为了预防与控制转换层混凝土出现裂缝,就需要做好例行维护工作。一般来说需要减少混凝土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这样有助于确保混凝土内外温差的控制。通常来说,对转换层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比如保温法,就是借助保温材料、锯末、草袋以及湿砂等,需要覆盖在转换层混凝土的表面或者悬挂于转换层模板。也可以采用蓄水法,该方法可以有效的保护混凝土表面,防止其产生龟裂的现象。从而有效的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与强度。一般来说,在建筑规模为中等或者偏小的梁式转换层上应用蓄水法既简便易行,还可以有效控制成本。

3.做好转换层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监控工作

这一方面的工作除了测试水泥水热化以外,还应包括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温度监测与养护时的里外温差、环境温度、降温速度等关键因素的监测工作。对于温度的监控规模,可以根据建筑施工的规模以及工程重要性来确定。而温度监控与测量的方法则需要采用较为先进的测量方法。当然,如果施工人员经验丰富,简便的温度测量方法也是可以的。通过对这些温度因素的监控与及时反馈,施工这就能了解高层建筑转换层混凝土块体内的温度状况。

总结:

综上所述,转换层施工技术的不断革新,为高层建筑上部结构载荷的不断增加带来了解决之道。但是随着建筑建筑设计形式的复杂化,在目前以混凝土结构为主要形式的高层建筑中,转换层的施工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所以,只有充分掌握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的要点,在施工中严格按照施工工艺与流程进行施工,确保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转换层关键部位的质量,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控制转换层混凝土裂缝的出现,才能保障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跃平. 高层建筑框支剪力墙转换层结构的设计[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

转换层施工技术论文第8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梁氏转换层;大体积砼

我国的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增加,高层建筑的功能性也越来越强,为了能够有效地实现功能的转换,就必须要在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设置一定的转换构件,这一结构又被叫做转换层结构。梁式转换层大体积砼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的施工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一定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 梁氏转换层存在的缺陷

(1)自重大。转换层板厚较大,而且有很多的梁都是深梁,这种梁的自重较大,有几十吨左右。(2)转换层的高度较大,这样就导致了下支撑层的高度也非常的大,一般在4-8m之间。(3)结构层也有着受力复杂的特点。结构层的框架梁必须要使用就高级别的钢筋,否则就无法满足框架梁的支撑要求,楼板面、梁、墙和柱在施工过程中,对于砼的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砼必须要满足高强度、水化热低和高标号的特点。(4)钢筋网的密度也是非常复杂的。某些建筑转换层会使用加腋梁,而且钢筋在排列的时候也是非常密集的,除此之外,宽度和截面要想满足梁柱节点的施工要求是极其困难的。

2 梁氏转换层大体积的砼的施工方案

针对上述所阐述的高层建筑梁氏转换层大体积施工技术存在的缺陷,可以制定如下两种施工方案:

方案一:使用二次浇筑法进行梁氏转换层大体积砼的施工。这种施工方法需要将大梁分为两次进行浇筑。在第一次浇筑的时候必须要将其浇筑成半成品,这样在第二次梁浇筑的过程中,就能够有效地承载砼的自重和相应的荷载。但是这一施工方案会增加施工的工期,而且在施工的过程中梁是窄而深的,钢筋的分布也极其密集,第一次砼浇筑也是非常困难的,无法充分的利用整个支撑层,使得支撑层结构设计板的承载作用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

方案二:荷载传递法,在转换层下楼板浇筑完毕之后就可以进行转换层的浇筑;但是下楼板的砼浇筑必须要达到相应的设计强度,这一设计强度必须要通过具体的计算来确定,支撑层也要进行准确的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使用的是荷载传递法,如果支撑层无法达到支撑荷载的要求,那么就要在大梁的相应位置进行二次支撑。荷载传递法可以一次性的完成转换层的施工,而且下层楼板的支撑层承载力也能够被充分的利用,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但是这种方法会产生较多的支撑层。

将这两种方案进行对比,方案一比方案二更加的优越。因此可以选择方案二进行梁氏转换层大体积砼的施工。

3 摸版及支撑系统

模版及支撑系统在施工的过程中是用的是方案二来进行施工的,这一施工方案中要求的砼必须是早强砼,而且转换层在浇筑的过程中,转换层结构又着自重大、体积大和荷载大的特点,这样支撑系统就要使用满堂红支撑系统,需要注意的是,在施工的过程中是不能够将下层的满堂红支撑进行拆除的,还要对相应的梁的部位进行加固处理,因为这一部分的荷载较大,如果不进行加固,就可能会出现掉落的危险。由于采用方案二进行施工,使用的是二次支撑,那么荷载就可以由两层楼板,同时的来承担,否则楼板面就受力不均,使得上层楼板面和下层楼板面的局部出现损伤。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使用1cm厚的木板来进行工程的铺设,还要对立杆的实际受力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合理的计算,通过计算结果就可以知道中间立杆使用的是双立杆还是单立杆。梁支撑结构每一边的立杆和横杆的连接扣件可以使用单扣件也可以使用双扣件,这样就要根据具体的设计要求和计算结果来选择扣件的类型。

支撑系统在施工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下列构造措施:

(1)为了有效地提高模板支撑系统的抗倾覆能力和稳定性,梁板的底部支撑系统必须要沿着立杆进行多道水平杆的布置。还要将这些水平杆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每一根的立柱中间的纵横方向设置剪刀撑。(2)梁底立柱单根承受荷载较大,为避免应力集中,对支撑层产生对砼板冲切破坏,在梁底立柱下垫通长50mm×100mm方木。(3)大梁下立柱原则上使用整根通长钢管,若需要2根竖向连接,只能采用“一”字扣件对接。

4 梁式转换层大体积砼的浇筑技术

4.1 墙、柱砼浇筑技术及处理

由于框支梁的钢筋需下插锚入柱内,所以柱内砼必须待框支梁的钢筋绑扎完后方可进行浇筑,浇筑的高度到框支梁腋角底部止。

根据现场及钢筋的要求布置情况,我们提出柱砼下料的4种方法:(1)对于边角柱,从柱侧面下料,将柱在框支梁腋角底以上的2个箍筋分别向上、下移动,空出约150mm宽的空隙,通过滑槽将砼送入柱模内;(2)对于中间柱,从柱顶面四角梁筋侧直接向下灌砼;(3)对于剪力墙端柱,混凝土可以直接灌到剪力墙内流入柱内;(4)对于边柱、端柱、梁柱节点处,由于柱顶钢筋的弯锚、纵横框架梁的交叉,振捣棒难以插入,一般采用φ35mm振捣棒,并在绑扎梁时在柱内埋插2~3处φ45mm钢管,以分隔钢筋,留出空隙,待浇筑混凝土后再拔除。

4.2 梁板混凝土的浇筑技术处理及处理

(1)砼浇筑前认真检查砼浇筑所用的机械设备,发现问题及时修理;(2)与当地供水供电部门取得联系,保证水电的供应;(3)与当地气象部门取得联系,随时掌握天气的变化情况,准备好彩条布,如果下雨及时对新浇筑的砼进行覆盖。

4.3 砼的浇筑

(1)梁、板应同时浇筑,浇筑方法从某一边梁角位置开始浇筑,采用“赶浆法”,即先浇筑梁,根据梁高分层浇筑成阶梯形,当达到板底位置时再与板的砼一起浇筑,随着阶梯形不断延伸,梁板砼浇筑连续向前进行;(2)分层浇筑时第一层下料慢些,梁底充分振实后再下第二层料,用“赶浆法”保持水泥砂浆沿梁底包石子向前推进,每层均应振实后再下料,梁底及梁侧部位要注意振实,振捣时不得触动钢筋;(3)梁柱节点钢筋较密时,此处宜用小粒径石子同强度等级的砼浇筑,并用小直径振捣棒振捣。

5 结论

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大体积砼施工是砼施工中的一个技术复杂、质量与安全要求高的施工部分,需要考虑其自身的特点和各种具体的工程实际和施工因素综合来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难点,采取安全有效的质量保证措施及先进的工艺、方法来使该部分的施工得到很好地解决。

参考文献

[1]杨冬梦.梁式转换层的设计方法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0).

[2]张坚.浅论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结构设计[J].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