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赏析八篇

时间:2022-02-04 23:27:59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第1篇

关键词:教科书;分层意识;历史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58-2

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依据,教科书根据课程标准对本学科的要求,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课外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等。所以中学历史教科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下以北师大版初中教材《鸦片战争的烽烟》一课为例展开论述。

一、客观史实

客观史实是客观存在的真实发生的历史,其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和具体性,经得起史学家的检验。客观史实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历史叙事、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都以此为基础而展开,因此抓住客观史实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

学习客观史实,首先要确定教材内容中哪些学习内容是客观史实,例如本课中以下内容即属于客观史实的范畴:“6月3日,林则徐开始在广州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的全部鸦片,前后用了23天,销毁鸦片110多万千克。”(虎门销烟)又如:“l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中国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鸦片战争爆发)

然后揭示客观史实间的关系,形成知识结构。本课中的三个客观史实间具有这样的关系: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由于清朝封建制度的落后和政治上的腐败,导致鸦片战争的失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根据三个客观史实之间的关系,形成如此知识结构“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爆发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再后采取有效的记忆方法,牢固记忆这些客观史实。例如关于《南京条约》的内容,可以采用割地、赔款、通商、协定关税等关键词加强记忆,亦可以编成顺口溜进行记忆:“香港岛被割占,赔款两千一百万,开放五处通商口岸,还要协定关税。”

最后通过研读有关历史史料,深化对客观史实的理解。例如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虎门销烟,教师可以选取以下三则史料:

材料一: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数量激增表

材料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买烟肠胃皆煎熬。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炮子谣》

材料三:鸦片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种有害的奢侈品,除仅仅为对外贸易的目的外,它是不被容许的,明智的政府应该严格限制鸦片的国内消耗。

——英国第一任印度总督哈斯丁斯

由材料一可以看出,19世纪上半期英国向中国输入的鸦片逐年激增,对中国的危害不断加深。材料二的《炮子谣》分析了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具体危害:损害人民的身心健康;掠夺人民的财富,大量白银外流。材料三是英国第一任印度总督哈斯丁斯对鸦片的认识及态度,显然英国资产阶级认为鸦片有害,应严格限制国内消耗,而另一方面为了获取巨额利润而鼓动外销,这彻底暴露了英国资产阶级的和伪善,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和肮脏。通过对上述三则材料的解读,帮助学生认识到虎门销烟的重要性、紧迫性与正义性。

二、历史叙事

历史叙事是后人对过去发生历史的主观叙述,其中增加了作者的合理想象和推理,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例如本课中以下内容即属于历史叙事:“19世纪上半期,世界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和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顽强抵制了英国工业产品的倾销。后来,英国商人发现,从鸦片走私中可以牟得暴利,于是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

对历史叙事内容的学习,首先要抓住其中的客观史实。例如上述历史叙事中包涵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和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等客观史实。

然后精选史料,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对历史叙事的有关内容进行体验、探究,并形成历史认识,提升精神感悟。为学习上述历史叙事,笔者选取了以下二则史料:

材料一: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开始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的工业总产值占世界总产值的一半,产品行销世界各地,号称“世界工厂”,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材料二:(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仍占据着主要地位,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通过对二则材料的分析、探究,我们知道: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而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抵制了英国的经济扩张。在此背景下,英国开始了对中国的鸦片走私。

三、历史认识

历史认识即指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包括历史原因、历史条件、历史规律、历史意义等。分析历史原因、总结历史规律,须强调其全面性或多样性,并指出其分析视角。

例如本课中以下内容即属于历史认识:“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首先应引导学生联系虎门销烟的客观史实;其次可以研读有关史料,体会与感悟。

四、历史评价

历史评价通常指人们对历史人物、事件等历史现象从价值角度所做的认识。由于人的主体意识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对历史人物、事件等历史现象所做的评价有可能出现差异。教科书中的历史评价则体现了编写者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原则等因素。

学习历史评价,首先要知道评价的内容和结论。如本课中以下内容即属于历史评价的范畴:“《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和领土完整遇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

其次,明确评价视角。上述历史评价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阐述了《南京条约》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巨大影响。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第2篇

关键词:鸦片战争;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251-02

导入新课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观察、猜想,引入课题)

欣赏电影《鸦片战争》片断,起到凝神起兴作用,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显示“世界地图”图片)

然后设疑:在苏伊士运河还没开通的19世纪上半叶,航海工具主要是帆船,从英国航行到中国必须绕过非洲好望角,至少要4个月,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

新知探究

一、虎门销烟

我们先把两个国家都放在19世纪上半期(鸦片战争前)的时间刻度尺上作一横向对比。

(一)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多媒体课件显示一组鸦片战争前“中国和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对比的图片)

引导学生分析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局势。(学生很自然总结出:中国明显落后于英国)

①战前的中国——危机四伏;②战前的世界迅速崛起。

师点拨,“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发展资本主义要打开中国市场。”那么直接原因呢?

(多媒体课件显示“鸦片”实图)

利用鸦片实图进一步设疑: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出口鸦片?鸦片给中国带来哪些灾难?清政府就鸦片问题有何争论?道光帝最终采纳了哪一种建议?

(二)英国的鸦片走私和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构建以下虎门销烟的逻辑关系图;培养学生探究因果关系的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括号内为学生要填的内容)

正当贸易?摇?摇扭转逆差(打开市场)

(出超)中国————英国(入超)——(对华倾销鸦片)——(严重灾难)中国——“驰禁论”与“严禁论”——林则徐禁烟

简介鸦片战争中的重要人物林则徐,观看《虎门销烟》录像小片段。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对他们的情感教育显得格外重要。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

林则徐指挥下的虎门销烟壮举,昭示世界,振奋国人,表现了中国严禁鸦片的正义立场,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

在学生为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喝彩的时候,设置新的悬念:英国方面会有何反应?

二、《南京条约》以及战后的中国

(一)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和战争的过程(1840.6-1842.8)

问题探究:“如果林则徐不禁烟,那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你同意吗?”让学生思考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

(自主探究、敢于质疑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在探究学习中,学生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前面的基础上,学生会得出正确结论:根本原因是英国蓄意打开中国市场,而虎门销烟正是引发战争的直接原因。(解决本课难点“鸦片战争起因”)

战争过程: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战争过程,形象直观,一带而过。战争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二)《南京条约》的签订(1842.8)及影响

1.条约的主要内容。条约内容,提示学生看课本并划出(解释“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租界”专有名词,引导学生分析危害)。

2.影响。(引导学生从外交、国家、经济三个方面分析《南京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每组派代表总结陈述,最后多媒体课件显示影响内容。)

3.中国战败的原因。问题探究: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鸦片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让学生自己陈述结果,教师进而点拨总结。

学生分组讨论,体现了新课改的“合作”理念,合作交流的互动学习是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和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学习方式。真正的“教学”,就是一种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主体的教学双边相互作用的多方位沟通与互动的活动过程。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要求教学学习的过程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地经历与交流。通过互动体验,感受数学思想与方法,认识数学知识与经验,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实现资源共享、差异互补、协同发展。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西方列强提出全面修约要求

(二)英法发动侵略战争(1856.10-1860.10)

(多媒体动画演示战争过程)

1.火烧圆明园。

(多媒体课件显示电脑复原的火烧圆明园前的景观和火烧圆明园后的真实景观图片)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3.影响。指导学生观看课本的“十一口通商图”。

(问题探究:比较两次鸦片战争,总结通商口岸的布局和特点,分组讨论,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总结)

课堂检测

1.在《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目的的规定是( )。

A.割让香港岛 B.开放五口通商口岸 C.赔款的规定 ?摇D.英国享受最惠国待遇

2.鸦片战争后,首先被外国侵略者直接控制的是(?摇 ?摇)。

A.中国外交 B.中国内政 C.中国海关 D.中国军事

3.《南京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主要分布在(?摇?摇)。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第3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让语文课堂“如鱼得水”?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巧用媒体,亲身体验,激发学习乐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变抽象为具体,使教学生动形象,能全方位地调动学生思维,充分发挥视觉和感知的作用,把学生领入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

例如,在教授《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文时,笔者为让学生体会互联网的神奇和巨大,演示了利用网络与国外的亲朋好友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交流双方可以听到对方的声音,看到对方的形象,即使远在天涯也好像近在咫尺。然后,引导学生亲自体验网上世界的精彩:下载歌曲,查找学习资料,逛淘宝网买东西,快速发送邮件等。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直观地验证了互联网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快捷方便和丰富多彩,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利用媒体,直观演示,突破教学难点

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教师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设计课件,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点化难点,不断为学生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最邻近发展区”,诱发学生思考,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

1.根据画面展开想象。例如,教授《桂花雨》一文时,笔者为帮助学生体会作者小时的摇花乐,感受桂花雨的芬芳,首先让学生做抱树姿势使劲地摇,并想象摇花的乐趣。接着笔者出示多媒体动画:悠扬舒缓的钢琴音乐声,纷纷扬扬的桂花从树上飘落下来。学生惊喜之情,在想象中流露,在喊声中释放,使学生完全地融入其中,理解也水到渠成。

2.再现历史情境激情。例如,在教授《虎门销烟》一文时,笔者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为何虎门销烟的壮举引发了群情激奋,先让学生通过看图,走近那些因吸食鸦片,面黄肌瘦、四肢无力的烟鬼,展现他们病死的悲惨情形。看着鸦片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一股痛恨之情在学生心底燃烧;接着播放“林则徐虎门销烟”过程,并采取多媒体导视、朗读、合作交流等功能,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在学生自己的话语中,民族自豪感、对林则徐这位英雄的敬佩之情都油然而生。

运用媒体,拓宽视野,激活学生思维

通过多媒体网络课件把静态的书本教材变为声音、文本、图像、视频等构成的动态教材,能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第4篇

一.故事吸引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前讲述一段感人肺腑或耐人寻味的故事、寓言或名人轶事,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不仅可以放松其紧张的大脑,活跃课堂氛围,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S版小学语文中的《虎门销烟》这篇课文时,根据课文内容只是讲述了销烟的一幕,学生对销烟的幕后故事并不了解,我觉得以故事的形式为课堂教学拉开序幕比较合适,从道光1839年11月15日,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到林则徐下令在虎门将鸦片公开销毁,并带领大、小官员亲自监督,从林则徐用传统销毁鸦片“烟土拌桐油焚毁法”,但膏余却会渗入地中,吸毒者掘地取土,仍得十之二三,到林则徐找出第二种方法“海水浸化法”,讲述了林则徐遭受到的英国侵略者施加的压力,国内妥协派施加的影响,鸦片商人、吸食者的反对,以及皇帝也只是拿他当替罪羊的多重压力,林徐则的这段壮举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学生的思维活跃了,爱国主义情感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为学习课文,引导学生真正体会到“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并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二.音乐入境法

黑格尔曾说过:通过音乐来打动的就是最深刻的主体内心生活。音乐是心情的艺术,通过播放乐曲、吟唱歌曲等,可以营造出更佳的教学氛围,其甜美的旋律和优美的歌词,让学生欣赏歌曲的同时,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有利于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

例如在学习《春天的小雨滴滴滴》这篇课文时,我为学生播放了由刘文正演唱的歌曲《三月里的小雨》:三月里小雨,淅沥沥沥下个不停,山谷里的小溪,哗啦啦流不停……在轻快又温馨的歌声中唤起了学生对春天、对小雨的感觉,也让学生仿佛真的听到了从天而落的雨声,犹如一股浓浓的春意吹进我们的教室,为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走进文本打好基础,有效地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三.悬念引入法

很多小学生都喜欢看《名侦探柯南》,因为里面的故事总是带有悬念,而小学生的好奇心重,总想追根究底知道个原因。如果在课前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一个能让人产生无限瑕想的悬念来导入新课,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理想状态。

例如,在学习《倔强的小红军》这一文时,教学伊始我向同学们介绍了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从福建、江西出发,开始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简介:红军历尽千辛万苦,翻越了终年积雪的高山,走过了人迹罕至的草地。我们今天学的课文,讲的就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曾经发生过的往事。可是文章为什么会用“倔强”二字来形容这位小红军呢?这一个小红军和首长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带着疑问正式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通过设置富有悬念的导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小红军“倔强”品质的印象,为学生深入理解课好铺垫。

四.背景激情法

由于时代的原因,语文课本中的很多文章所展现的都是过去的历史背景和年代,如果学生不了解,也就无法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以及文章的中心意思。所以,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一些文本中没有传达出来的信息,通过向学生提供背景等材料,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解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第5篇

[关键词]生本教育 生态语文 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35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生态语文课堂,是以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生长需要,遵循语文学习与语文教育的规律,师生共建的生态的语文课堂。建构生本课堂,打造生态语文,具有以下三个特性。

一、生命性

教育的本质是发展和提升生命。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学习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告诉我们要尊重和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教师要像农业工作者一样饱含着对于工作对象生命性的认识,做好激扬生命的事业。因此,课堂不只是教师的主战场,更是学生的练兵场;讲台不只是教师的专属品,更是学生的操练台。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成为讲台的主人,给他们以学习、锻炼的舞台,以展示生命成长的过程。

生本理念下的生态语文,是开放的、自由的,学生不仅是学习的接受者,还是学习的组织者、设计者。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设计、实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台前他们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台上他们动情诵读,有模有样。台上的学生与台下的同伴互相补充,有效互动。这样给语文课堂展示了一道不一样的风景,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充满着生命的活力。此时的语文课堂,不仅是学生的课堂、学习的课堂,更是发展的课堂,提升生命质量的课堂。

二、生趣性

生趣,即生动、有趣。生本课堂中,教师对教材进行灵活有效的处理,化教师一味地讲为学生主动地学,变呆板单一的课堂模式为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是一幕独幕剧。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剧本。教学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了剧本的基本特点后,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剧本),引导学习小组排演课本剧。学生兴趣盎然,个个跃跃欲试。小组交流时,组内成员相互切磋、交流,我则充分利用文中的关键词句指导他们排演。全班交流时,个个大展身手,一招一式,有模有样。互动点评时,他们有充分肯定的,有诚恳建议的。人人都说得有理有据,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下课铃响了,他们仍不肯罢休,争着再来一次。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化了学生对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理解,准确把握住人物的性格特点,提高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对剧本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加深了理解,在体验活动中尝试编写剧本,提高了表达能力,提升了语文素养。

三、生成性

注重生成,就是尊重学生,发展学生。生本理念下的生态语文课堂,是个充满生命活力的活动场所。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个性鲜明,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开放的课堂必然充满不确定性,这为课堂的及时生成提供了条件。教师要抓住时机,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让他们思考探究,从而学会学习。如,在教学《虎门销烟》一课时,一个学习小组刚和大家交流完虎门销烟的经过,一向好问的周同学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来:“老师,我觉得用书中的这个销烟方法太麻烦了。”“哦?”我没有对他的话做出对错的判断,而是期待地看着他,想听听他的想法。“我觉得用火烧比较好,又快又方便。”周同学接着说。一石激起千层浪,班上的学生有的点头附和,有人凝神沉思,有人翻阅书本……片刻过后,有学生举起手来,王同学说:“周同学,我觉得用火烧不太现实。你看,书中告诉我们有200多万斤鸦片,如果用火烧,那要烧多长时间?况且,用火烧还会产生大量的浓烟,对环境的污染也很严重。”课堂上的这一幕,并不是我预设教案中的一部分。学生对于销烟的方法竟会感兴趣,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课堂上,我并没有急着实施下一个教学环节而一语否决或置之不理,而是珍惜这一生成性的资源,及时调整教学,满足他们好奇和探究的心理,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讨论、交流,将教学引向深入。这样的课堂就会生机勃勃,充满魅力;就能激扬学生的生命,演绎课堂的精彩。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第6篇

虎彩集团创立于1988年7月,经过多年的发展,凭借多年来积累下来的雄厚资本,该集团厚积薄发,逐步走上了持续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成为一家以包装产品的开发、设计、印刷为核心,业务范围涵盖中高档精品烟标、彩盒印刷,文具、贺卡、激光材料、啤酒生产与销售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其旗下现有东莞虎彩印刷有限公司、东莞市七彩贺卡文具有限公司、山东泰山啤酒有限公司等7家子公司,拥有员工近4000名,2005年该集团总体销售收入达到10.79亿元,实现利税2.38亿元。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虎彩能有今天的辉煌同样与其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分不开。在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里,虎彩集团始终坚持“员工质素高,凡事做最好,追求零缺陷”的质量信条,将“迅速的市场反应、理性的专业分析、以客户为导向,以客户满意为目的”的服务理念作为其经营准则,用“文明、诚信”的经营态度取得了众多客户的认同与赞许,长沙烟厂、常德烟厂、兰州烟厂、南昌烟厂、沃尔玛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先后与其建立了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良好的企业形象在给虎彩集团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让它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肯定。十几年间,虎彩不仅连续十二年被东莞市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还获得了“国家税务局模范纳税户”、“广东省先进私营企业”、“广东省模范纳税户”、“东莞市模范集体”、“广东省印刷百强企业”等一系列荣誉,其集团董事长陈稳成先生更是先后当选为“广东省优秀经理(厂长)”、“广东省人大代表”、“广东省优秀企业家”。

员工是企业的基础细胞,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独特的企业文化,高素质的人才造就了文明、强盛的虎彩

如果把企业比做一个人,那么,企业员工就是构成“人”的一个个基础细胞,而企业文化则是“人”的灵魂,只有同时拥有完整、优秀的身体构造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才是一个健康的、完美的、拥有高尚情操的“人”。

虎彩集团的管理者清楚的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董事长陈成稳先生更是认为其独特的企业文化是虎彩未来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虎彩保持勃勃生机,成为一流企业的关键之所在。虎彩独特的企业文化是伴随着企业的成长而形成的,在长达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虎彩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管理理念,通过不断的积累,最终形成了包括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obt模式;继续学习、超越自我的团队组织;不断变革、创新求变的技术能力;德能兼备、永葆强势的人才梯队的企业文化。

“成为卓越的国际化百年老店”是每一个虎彩人的梦想,而要成就虎彩的百年基业,就必须靠一代代认同虎彩文化的虎彩人来完成。在虎彩,“人”是最重要的资源,人才始终被放在企业最重要的位置。使员工认同企业文化,把员工的个人追求融入虎彩的长远发展,让事业留住精英,是虎彩一直以来的人才战略。凭借科学完善的选人、育人、用人、留人体系,虎彩已建成了一支包括博士、硕士、学士学历在内的训练有素、层次有序的人才队伍,虎彩凭着其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的精英人才团队,已经成长为国内印刷界员工文化素养最高的企业之一,在业界有“印刷界的黄埔军校”之誉。

独特的企业文化造就了虎彩人团结、向上、创新的精神,高素质的人才梯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两者相结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明、强盛的虎彩集团。

饮水思源,逐渐发展壮大的虎彩时刻不忘感谢员工,不忘回报社会

“以人为本”作为虎彩集团的经营理念之一,并不只是以一句口号的形式存在,而是被实实在在的融入到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虎彩集团从尊重、关心、爱护、培养、激励员工的思想出发,通过定期研讨、组织文化活动等形式提高企业员工自身素质,以此创造和谐的企业氛围。在着重提高员工文化素质修养的同时,该集团每年都会组织如员工新春团拜会、企业运动会、各种晚会和员工公费旅游等多种形式多样的活动,以丰富企业员工的业余生活,让每一名员工都能以企业为家,因企业而自豪。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第7篇

清朝嘉庆帝统治时国势衰落的具体情况;白莲教起义;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其危害;林则徐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通过了解封建的清王朝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逐步走向衰败,政局动荡,危机四伏;英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掠夺原料,把侵略矛头指向了闭关自守的中国。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鸦片战争的爆发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向外扩张侵略的必然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

通过对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禁烟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而进行的鸦片贸易是可耻的行径,绝不是正当的商务,而是贩毒和掠夺。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举动,林则徐是永载史册的民族英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知识分析:从17世纪开始,东方文明古国——中国已经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鸦片战争前夕,欧亚大陆两端的中英两国的兴衰局势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当清朝开始衰落的时候,英国试图用鸦片贸易的办法来改变对华贸易的不利局面,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直接引发了东西文明之间的第一次撞击。

地位分析:本单元(第5课——第9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最初20多年的历史。本节课如果严格从时间上来界定,所述事件均发生在1840年之前,但由于其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所以既是中国古代史的最后一课,更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一课。

重点分析:⑴鸦片走私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是重点。因为鸦片的大量输入,流毒极为严重。不仅损害吸食者的健康,造成白银外流,而且引起银贵钱贱,直接破坏社会生产,影响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鸦片的大量输入,还加深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危机。从学生来看,认清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可以深刻的揭露英国殖民者的灭绝人性;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远离的教育。⑵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是重点。禁烟运动维护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在此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难点分析:⑴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是难点。尽管初中教材没有象高中教材那样直接设置这样一个子目标题,但在清朝中期政局的动荡和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的两个子目中明显的分别介绍了鸦片战争前夕衰落的中国和以英国为代表的迅速崛起的资本主义世界,是教师上课必须要涉及的问题。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在中学还没有学习到世界历史的知识,再加上这是一个非常宏观的命题,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作为鸦片战争的时代背景,我们只有了解国情,并把中国和世界形势进行分析对比,将中国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才能深刻理解和揭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⑵鸦片走私的历史背景是难点。需要学生理解一些专用名词,如:出超、入超、贸易顺差、贸易逆差;同时还需要学生清楚中国的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以及掌握一些外贸方面的常识。才能使学生理解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急于开拓中国市场,但它们的工业品很难获得广泛的销路。中国出口的茶、丝,远远超过英国输入的工业品。于是,贸易逆差的英国竭力发展对中国的鸦片贸易,利用鸦片作为打开中国大门的手段。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⑴通过分析19世纪前期,中国社会状况和面临的国际时局,使学生学会认识国情并能养成将中国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的思维习惯,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揭示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2)通过讲述鸦片走私对中国社会的危害,使学生认清英国鸦片贸易的卑劣用心并了解对人的危害。(3)通过分析林则徐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教法分析:

关于“鸦片走私对中国社会的危害”,建议教师先让学生根据常识,谈谈鸦片输入对中国社会可能造成的危害,老师最后将之归纳为四点危害:第一,鸦片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影响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第二,鸦片腐蚀清朝的统治机构;第三,鸦片削弱军队的战斗力;第四,鸦片危害了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使吸食者意志萎靡消沉。此处可联系社会现实,对学生进行远离的教育。

关于“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首先要突出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基于民族国家利益的凛然正气,表现出中华民族誓不可辱的气概。提问学生,林则徐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再作归纳。在学生基础好的学校,可以适当介绍林则徐的生平,就其历史作用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关于“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通过中英两国的基本国情的对比,让学生产生直观的印象,得出未来两国间的战争是一场中国必败的战争。

关于“鸦片走私的历史背景”,建议教师结合数据、图表等材料,进行讲解。就中、英、英印的三角贸易可以通过图示法讲解。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探究。

教学设计示例

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

教学重点:鸦片走私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鸦片走私的历史背景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就部分问题进行探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本资源库提供的网络型课件,进行网络教学。

板书设计:

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

一、清朝中期政局的动荡

1.政治腐败(嘉庆帝)

2.白莲教起义(1796年)

二、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

1.英国鸦片祸华

2.灾难性影响

三、林徐的禁烟活动

1.林则徐上书道光帝主张严禁鸦片

2.林则徐的禁烟措施和虎门销烟(1839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可进行复习提问也可指导学生阅读引言。指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都属于中国历史的近代部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进入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并提示学习中国近代史要掌握它的基础线索。

讲授新课:

由于清朝专制政治的高压政策和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必然导致尖锐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对抗。到嘉庆帝时期,国势开始衰落,中国社会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一、清朝中期政局的动荡

1.政治腐败(嘉庆帝)

教师请学生回忆清朝前期“康乾盛世”的繁荣景象。但从乾隆统治后期,政治就开始腐败。到嘉庆帝统治时,政府卖官鬻爵,官吏腐败贪污成风。这时期,清王朝军备废驰,将士怠惰。同时,土地兼并愈烈,失去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多。阶级矛盾也更加尖锐,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2.白莲教起义(1796年)

农民起义中规模较大的是川楚白莲教起义。教师简介白莲教的组织情况和起义经过,突出女英雄王聪儿的光辉形象。指出这次起义前后坚持了九年,转战川、楚、陕、甘、豫五省。沉重打击了清王朝。中国这个古老的封建帝国,已如日薄西山,逐渐衰落了。

二、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

1.英国鸦片祸华

此处可以就中英两国的基本国情加以对比。在清朝封建统治走向衰落的时候,在地球的另一端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继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之后,19世纪上半期,英国又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为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侵略扩张,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东方的中国。

教师分析“男耕女织”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英国运来的呢绒、布匹、棉花等等工业品很难在中国市场上倾销。而中国向英国输出的茶叶、生丝、瓷器等,又是英国资产阶级必需的商品,这样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商品畅销,英国的商品滞销;中国出超,英国入超,白银流入中国。

在这里要讲清楚“出超”(“贸易顺差”)和“入超”(“贸易逆差”)这两组概念。后来,外国商人发现鸦片贸易可以牟取暴利。英国东印度公司就用走私的方法,向中国大量销鸦片。

教师通过图示引导学生一起分析三角贸易的过程。并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画和表格。指出英国东印度公司是向中国大时走私鸦片的罪魁祸首;指导学生分析“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激增表”,得出这是对中国触目惊心的掠夺的结论。鸦片贸易的暴利,使英国资产阶级大发横财,而使中国人民遭受严重的危害。

关于“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首先要突出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基于民族国家利益的凛然正气,表现出中华民族誓不可辱的气概。提问学生,林则徐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再作归纳。在学生基础好的学校,可以适当介绍林则徐的生平,就其历史作用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关于“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通过中英两国的基本国情的对比,让学生产生直观的印象,得出未来两国间的战争是一场中国必败的战争。

关于“鸦片走私的历史背景”,建议教师结合数据、图表等材料,进行讲解。就中、英、英印的三角贸易可以通过图示法讲解。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探究。

教学设计示例

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

教学重点:鸦片走私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鸦片走私的历史背景

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就部分问题进行探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本资源库提供的网络型课件,进行网络教学。

板书设计:

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

一、清朝中期政局的动荡

1.政治腐败(嘉庆帝)

2.白莲教起义(1796年)

二、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

1.英国鸦片祸华

2.灾难性影响

三、林徐的禁烟活动

1.林则徐上书道光帝主张严禁鸦片

2.林则徐的禁烟措施和虎门销烟(1839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可进行复习提问也可指导学生阅读引言。指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都属于中国历史的近代部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进入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并提示学习中国近代史要掌握它的基础线索。

讲授新课:

由于清朝专制政治的高压政策和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必然导致尖锐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对抗。到嘉庆帝时期,国势开始衰落,中国社会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一、清朝中期政局的动荡

1.政治腐败(嘉庆帝)

教师请学生回忆清朝前期“康乾盛世”的繁荣景象。但从乾隆统治后期,政治就开始腐败。到嘉庆帝统治时,政府卖官鬻爵,官吏腐败贪污成风。这时期,清王朝军备废驰,将士怠惰。同时,土地兼并愈烈,失去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多。阶级矛盾也更加尖锐,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2.白莲教起义(1796年)

农民起义中规模较大的是川楚白莲教起义。教师简介白莲教的组织情况和起义经过,突出女英雄王聪儿的光辉形象。指出这次起义前后坚持了九年,转战川、楚、陕、甘、豫五省。沉重打击了清王朝。中国这个古老的封建帝国,已如日薄西山,逐渐衰落了。

二、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

1.英国鸦片祸华

此处可以就中英两国的基本国情加以对比。在清朝封建统治走向衰落的时候,在地球的另一端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继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之后,19世纪上半期,英国又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为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侵略扩张,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东方的中国。

教师分析“男耕女织”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英国运来的呢绒、布匹、棉花等等工业品很难在中国市场上倾销。而中国向英国输出的茶叶、生丝、瓷器等,又是英国资产阶级必需的商品,这样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商品畅销,英国的商品滞销;中国出超,英国入超,白银流入中国。

在这里要讲清楚“出超”(“贸易顺差”)和“入超”(“贸易逆差”)这两组概念。后来,外国商人发现鸦片贸易可以牟取暴利。英国东印度公司就用走私的方法,向中国大量销鸦片。

教师通过图示引导学生一起分析三角贸易的过程。并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画和表格。指出英国东印度公司是向中国大时走私鸦片的罪魁祸首;指导学生分析“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激增表”,得出这是对中国触目惊心的掠夺的结论。鸦片贸易的暴利,使英国资产阶级大发横财,而使中国人民遭受严重的危害。

A.换取中国商品B.掠夺中国白银

C.扭转贸易逆差D.打破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探究性教学;设计;实践

在新课标背景下,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小学语文教学客观要求,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师生角色颠倒,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导致课堂教学效率极其低下。针对这种情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围绕课文内容,结合班级学生各方面情况,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注重探究性教学法的应用,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促使他们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与技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教学法应用的重要性

就探究性教学法而言,是一种以探究为基点的教学活动,探讨、研究是其组成要素,在探讨学术性问题基础上,全面、深入研究某种或多种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探究性教学法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培养自身创造性思维。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探究性教学法已成为我国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可以不断挖掘学生各方面潜能,逐渐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素养,提高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教学法应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传统教学模式作用下,小学语文课堂枯燥、乏味,教师过分注重课文“字、词、句、段、文本”的讲解,没有将语文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融合,一次性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他们真正吸收的并不多,对课文含义理解不到位,对于教师留下的背诵作业,常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语文学习效果并不好。而在探究性教学法作用下,教师教学方法发生了质的变化,师生、生生间互动增加,课堂氛围活跃,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极大地提高其参与课堂的程度,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实践等能力,利于其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1.巧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探究性思维

古人常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也就是说,想要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疑惑必是关键所在,利于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客观分析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心理特征等,结合其已有的水平,巧妙问题情景,强化其主动探究意识,激活他们的探究性思维。以“虎门销烟”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充分利用其集“图片、文字、动画”等于一身的特点,让学生观看“虎门销烟”相关片段,刺激学生感官,吸引其注意力,迅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对新课题知识留下初步印象。观看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内心的感受,结合课文内容巧设问题情景,比如,为什么要虎门销烟,虎门销烟中的林则徐有着怎样的形象,虎门销烟成功与否。在提出一系列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让班级学生带着问题一起朗读整篇课文,朗读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这些问题,激活他们的探究性思维。教师要多鼓励班级学生勇于发言,大胆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协作者、引导者等角色,积极引导、适当点拨,展开针对性教学,使其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课文作者内心想要表达的情感,有效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还能在无形中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培养他们多方面素养。

2.营造良好的探究环境,构建开放课堂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开放课堂的构建,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探究环境,借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融入到学习全过程中,为其提供必要的探究时间与空间。教师要多倾听学生的心声,结合其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提高其学习主动性,促进其主动发展。以“黄果树瀑布”为例,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收集一些关于“黄果树瀑布”的资料,对我国的黄果树瀑布有大致的了解,做好课文预习工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关的PPT课件,欣赏黄果树瀑布的美丽景色。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充分挖掘学生各方面潜能,比如,绘画黄果树瀑布,结合黄果树瀑布特点、性质,为其做一首小诗,还可以让班级中观看过黄果树瀑布的学生说说自己的亲身感受,促使语文课堂更具开放性特点,为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做好铺垫。

3.注重小组互助学习,提高探究课堂有效性

就探究课堂来说,任务教学是其核心形式,也是小学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积累的知识,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课文内容难易程度,向其布置难易程度适中的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已有的语文水平,构建学习小组,让他们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结合各小组成员各方面情况,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确保其能顺利完成,增加语文探究课堂的趣味性。以“三顾茅庐”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分角色来朗读课文内容,也可以采用竞赛的形式,让不同小组来朗读课文内容,评选出最佳的小组,结合各方面情况,采用适宜的奖惩对策,促使班级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促使他们在朗读过程中全面、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课文深意,作者想要通过“三顾茅庐”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使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并能受到启发。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法、表演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相互探讨、交流,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相关表演,更好地体会课文深意,提高探究课堂的有效性,确保课堂教学目标顺利实现。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其沟通合作、分工等能力,促使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

4.加强学生的知识体验,注重自主探究

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说,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的各种体验都具有某种感彩,是提高学生其语文综合素养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教师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将语文教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强化学生的知识体验,引导他们自主探究,激起他们的主动思维,使其在参与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感悟。以“军神”为例,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内容,通过不同途径自主查找一些以“战争、手术”为中心的信息资料,还可以向做过手术的亲人、朋友等了解对手术的感受以及痛苦程度,在自主探究中,使其对课文中的主人翁—那种坚强的意志有更加真实、深刻的体验,准确理解课文标题“军神”的含义。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意识到探究性教学法应用的重要性,要将其放在核心位置,与时俱进,树立生本教育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展现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在应用探究性教学法中,教师要巧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探究性思维,营造良好的探究环境,构建开放性课堂,注重小组互助学习,强化学生知识体验,引导其进行自主探究等。以此,优化设计探究性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其多方面能力,为其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改变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许利华.探究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9:210.

[2]臧桂英.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7:107-108.

[3]黄秀礼,曹大清.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探讨[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4]纪连月.试谈小学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的展开[J/OL].学周刊,20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