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培智教育论文

培智教育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2-12 13:29:44

培智教育论文

培智教育论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非智力因素,物理,素质教育

 

为什么一些智力水平差不多的学生中两极分化现象非常严重?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应该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所谓非智力因素,就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方面的因素。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推进物理素质教育,应成为我们物理教师高度重视的问题。这里,我们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来谈一谈这方面的探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非智力因素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表明,他们的学习活动很容易从兴趣出发,被兴趣所左右。比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的注意力特别集中,思维也很灵活,记忆也更快、更牢。物理大师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要在物理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素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l、利用“需要和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需要是由于人的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动机是驱使人去活动的内部动力。人有了某种需要往往就会产生相应的动机,因此教师可利用学生以下的需要和动机来激发其学习兴趣。

(1)、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动机。教师多向学生介绍一些成名人物、物理学家的故事来诱发其“羡慕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与动机,激发其学习物理的兴趣。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起“远景性动机”。

(2)、利用“交往动机”。交往是人的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常常都会在班级中同别人交往,或与一些教师交往。因此,我们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的交往,让后进生多与优生交往,以便得到鼓励和帮助。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多与学生交往,尤其是与后进生的交往。物理后进生通常都怕被人看不起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自卑感强,虽然需要交往,但又不愿跟优生或老师交往,如果优生或老师又都不愿与其交往.他们就会感到孤独。就会导致后进生之间互相交往来满足“自尊和受人尊重”,以此来得到“归属感”和“群体感”。因此.教师要重视与后进生交往,多关心和鼓励他们,与他们交朋友,使其觉得老师看得起他们。学生得到了真诚的友谊,帮助和鼓励,就会对老师产生友好的信任感。感情融洽了距离就缩短了,交谈起来内容的真实性就提高了,老师的话他们就乐意听,布置的任务就乐意去完成,这样,就可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这对转化物理后进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证明了这点。

(3)、利用”成就动机”。由于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学习中都希望获得更大、更好的成就,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些条件,比如“平时测验”的难度适当减小一些,让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更多的成功,适当满足其“成就动机”可以激发其学习物理的兴趣。

2、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标和知识的具体意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讲解时使学生清楚地明确学习的目标要求,以及所学知识的应用意义.可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怎样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这个内容时,向学生讲明,这是在电器生产和维修中“根据电路图纸生产电器或维修电器”的基础,学生对此内容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在讲万有引力定律时,让学生明确航天、航空工程、人造卫星等就是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上的应用,就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教师上好每一堂物理课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教师认真备课,既备好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又备好学生的具体实际,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地走上讲台,引入新课又自然,讲解正确条理清楚、语言简炼、逻辑性强、重点突出、语气自然而又抑扬顿挫、板书工整、教法新颖、教态自然、信息反馈及时、完成教学目标好,那么这样的课就不愧为受学生欢迎的课,如果教师随心所欲地“应付式”讲课,那么即使学生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也不会持续多久。可见,在教与学这双边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很关键。同时教师要注意教学型式的更换和教学方法的变换与优选。教学型式较多,比如;直观型、实践型、探索型等。教学方法也很多.传统的教学方法常见的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参观法、实验法、比较法、练习法等。新型教学法常见的有发现法、启发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图解分析法、自学讨论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目标教学法等。教师不能只是单一地、重复地使用某种教学方法.否则,学生会感到厌烦。应根据教学的内容,教学的任务以及学生的实际,恰当地选用某种教学型式、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力求创设问题的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和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4、正确利用检查评定,重视表扬和奖励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论文范文论文的格式。

在考试检查方面实行“因材施考”。根据我们的具体情况,做了这样的尝试,效果较好:首先根据学生物理成绩将其分为甲(优生、中等生)和乙(后进生)两组,考试时使用同一套试卷,但内容分“必做题”、“选做题甲”、“选做题乙”,甲组学生做“必作题”和“选做题甲”;乙组学生做“必作题”和”、“选做题乙”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但选做题不计入总分,用以作为测试优生智力情况和观察后进生进步的情况。这样“分层次”地“因材施考”,让学生“对号入考”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口味”,使多数学生都能有得高分的机会,为后进生的转化和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对考试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和有明显进步的学生及时给予公开表扬、鼓励或奖励,通过带积极意义的评定,能很好地稳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学习下降的学生的,不宜一味地批评或责备,应帮助其查找原因,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争取以后取得好的成绩,通过安慰、鼓励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实验是提高兴趣的有效方式。

中学生的兴趣常常表现为对事物的直接兴趣,.而物理实验的直观性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充分发挥物理这门实验学科优势,多做一些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做好演示实验,能做的分组实验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动手。对一些抽象的知识可以用形象直观的实验来帮助理解,有利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比如.在讲“局部短路”的概念时。有的学生不易理解“电流不流经被短路的用电器而直接从短路线上流过”,有的甚至不相信会有这样的现象。因此,老师可以用如下的演示实验来验证一下。如图所示。将K闭合、K1­断开,灯L­­­1和L2都发光,再将K1闭合,LA熄灭、LB更亮。这样说明了“电流是从断路开关上流过而几乎不通过灯LA”。物理中有许多抽象的东西都可以通过实验来帮助理解和分

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还可以采用竞赛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或开辟第二课堂,组织物理课外活动小组,搞一些小实验、

小制作、小发明、出墙报、办黑板报、举行物理学史讲座、

举行物理游艺会等,都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重视情感教学,培养非智力因素

物理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间的知识信息交流过程,还是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过程。知识信息交流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感交流的情况。要建立良好的情感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对待教学,以和蔼可亲动态的对待学生生,给学生一种愉快、轻松的心理感觉,学生有了良好的心境.有利于教学。相反。如果教师精神萎靡不振、表情淡漠,或板着面孔、暗藏怒气地上课,就会使学生“感染”上不良情绪.影响教学效果。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情感因素的重要方法。

3、教会学生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

心理健康的学生,愉快的情绪能提高学习效率;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情绪不良,学习效果就不佳。因此,教师要善于识别学生的情绪,若学生对某人或某事反映出的情绪不正常,则教师要主动关心,帮助分析原因。如果是因老师而引起的,就要和学生在平等基础上交换意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避免学生因对老师的不满而造成“逆反心理”。若是其他原因引起的.教师就要教学生“转移注意”、“交换情境”,从多角度考虑,用理智来战胜感情,使消极情感转变为积极情感。还要让学生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克服“情绪的易动性”,培养稳定的良好情感。

三、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锻炼坚强的学习意志,培养的非智力因素

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意志坚强的学生一般都有较强的自信心,能坚韧不拔,努力克服困难,争取成功。然而有的学生,尤其是一部分物理差生,一般学习意志较薄弱,自信心不够强,一遇到困难往往就退缩。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教师可以利用物理课本上的“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教育,或者补讲一些古今中外的物理学家在科学道路上成长的故事,比如牛顿、爱因斯坦、李政道、杨振宁、高锟等,让学生学习科学家们那种坚韧不拔、艰苦拼搏的科研精神。还可以请班上品学皆优的学生给大家介绍他自己是如何对待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的,为意志薄弱的学生树立榜样。另外,可多创造一些使学生通过努力就能取得成功的机会,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也有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影响学生物理成绩好坏的因素固然是复杂的,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希望能引起物理同仁们的足够重视,并把它贯穿到物理教学过程中去,以推进物理素质教育。

培智教育论文第2篇

【关键词】旅游高职院校 智慧型教师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05-02

新时期教育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各个学校都在探索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途径。近年来,智慧型教师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培养智慧型教师是教师发展的新方向。本文拟对旅游高职院校智慧型教师培养问题进行探讨。

一、智慧型教师的内涵

智慧是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的能力。当“智慧”出现在教育活动中,就形成了教育智慧。对于教育智慧,目前教育学界还没有统一的概念,但有一个共性认识:教育智慧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是教师教育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教学风格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具有更广泛、丰富的涵义。教育智慧是教师在实践中经过多方面的途径形成的,包含知性智慧、理性智慧、情感智慧和实践智慧等内容,而这些智慧都会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智慧型教师是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智慧型教师是相对于维持型、指挥型、再现型、单一型等传统的教师角色提出来的,提倡智慧型教师,一定程度上会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更为协调、完整和全面。智慧型教师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教学感悟和教学反思中逐渐形成的结果。它体现了教师良好的理论素养,也反映了教师优秀的教学能力。

二、旅游高职院校培养智慧型教师的必要性

(一)旅游业健康蓬勃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给旅游教育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我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引发了大量旅游人才需求,而人才培养目标还需要一线教师来完成。目前,旅游企业认为旅游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缺乏基础知识,特别是对地理知识、文史知识知之甚少,很多人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经常性的常识错误;二是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表现在语言、外语能力不强;三是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理论与实际工作脱离;四是专业技能不过关,综合素质差,适应岗位速度慢,等等。旅游人才达不到旅游企业的要求,而旅游企业又为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苦恼。培养适应社会、适应行业的一专多能、全方位发展、知识面广的复合型人才是学校的责任,而这个任务落在了一线教师的身上,更落在了集理论和实践于一身并且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的智慧型教师的身上。

(二)旅游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高校的发展已由原来的规模教学转向内涵发展的道路。教育教学改革是促进学校发展、激发内部活力、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手段,旅游高职院校要积极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以服务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观念、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育人模式的改革,努力创建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和设置学科专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以优质专业为重点、多专业协调发展的态势。这需要集中建设好一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具有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而智慧型教师的产生是师资队伍水平提升的最好体现。

(三)旅游高职教师成长规律的需求

教师成长是教师从不成熟向成熟阶段的发展过程。教师的成长,是指刚走上讲台的教师从实际教学中得到经验,再经过研习进修,到成为优秀教师的变化历程。其实质是专业成熟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时间进程。美国学者卡茨提出教师成长规律的四个阶段理论学说,即教师发展成长要经历求生存时期、巩固时期、更新时期和成熟时期四个时期。一名教师从初上讲台的新手教师到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是教师成长逐渐趋于完善的一个过程,也是教师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而旅游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成长为一名教育学者还要成为旅游行业专家,使教师的学术性与实践性在更高的层面上走向整合,从而也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旅游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教师提出了专业发展的更高要求。关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多年来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的职业发展阶段进行了探讨,也从社会发展及教师专业发展等角度对教师提出了种种要求,我们应该意识到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新时期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使命。“智慧”的培养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它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型教师”转变到“智慧型教师”,打破以往教学的经验和认识,确立一种新型的师生教学观,形成新的学生、课堂和知识的再认识,使教师专业发展从自在走向自为、从自为走向自觉,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师向智慧型教师发展。以智慧型教师作为对教师的整体境界、专业发展的总要求,将从客观上对教师的理论学养和综合实践素质提出更加全面的要求。

三、旅游高职院校智慧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一)教师自身层面的培养途径

1.凸显个性魅力,充分开发与利用自身资源。教师的专业成长包括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性成长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专业发展是教师的核心,个性成长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也同样重要。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发展是教师成长的基础,大凡优秀教师都具有自己鲜明的教学个性。教师的个性成长主要表现在教师的个别差异上,教师的个别差异体现在知识、能力和个性心理倾向等方面。如有的教师知识相当丰富,但实际操作能力不强;有的教师操作能力强,而知识积累不到位;有的教师不谙世事,缺乏信心,关闭自我;有的教师少年老成,圆滑世故,等等。这些差异,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教师在各自成长的道路上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开发与利用自身资源,凸显个性,从而促进专业成长。

2.展现课堂艺术魅力,形成独特而鲜明的教学风格。旅游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课堂教学作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启发思维、促进发展最便捷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一直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而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者和承担者,是高等院校教学发展和创新的中坚力量,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的获得,对教师的职能稳定和发展产生强大的作用。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比较稳定而又有独特个性的教学行为方式,即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它是教师教学艺术和教学个性的体现,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如有的教师上课严谨规范,有的风趣机智,有的善于引导学生,有的善于点评,等等。一名教师要成长为智慧型教师,必须形成自己独特、鲜明的教学风格。而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来的,也是教师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肯定自我的综合体现。

3.精通专业技能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理想融合。从教学知识技能向教学实践智慧的飞跃是培养智慧型教师的关键。旅游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教师必须是理论知识丰富且实践操作技能熟练,只有具备这两方面才能成为优秀教师。知识是智慧的来源,一位充满智慧的教师在理论上能教给学生需要的知识,在实践上亦能教给学生实践知识。教师的实践智慧来自教师的教学经验,是从教师的亲身体验中提升、内化而成的,不是靠理论知识直接获得的。智慧型教师的培养,更强调教育实践中的能力发展。智慧的产生需要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相辅相成,理想融合,两者都是教师专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4.培养科学研究自觉,提升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水平。教学与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缺一不可的两方面内容。教学要依靠研究才有进步,研究能促进教学的提高。懂得创造,具备创新能力是智慧型教师应具有的特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是培养教师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形成对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结、反思、改进三位一体的教学习惯,教师便能够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在提升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最便利的条件是他们身居教学第一线,他们把课堂日常教学实践作为教育科研的立足点,发现课堂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反思、合作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学校层面的培养途径

1.构建优良的校园文化,为智慧型教师培养提供人文环境。促进校园人的发展包括教师的发展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智慧型教师的产生需要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校园环境。教师在学校里自主自由地表达自己、自觉自愿地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需要学校给予教师充分的学术自由和民主氛围。学校只有为教师创造条件、提供空间,营造符合教师特点的激励环境,让教师具备积极振奋、健康向上的特征,才能促使教师更好更快地向智慧型教师发展。

2.构建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度,为智慧型教师培养提供制度环境。规章制度是构成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渗透着精神文化方面的内容,具有引导功能,不仅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基础。实践证明,学校要顺利开展有序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就要做到有章可循,把工作逐步制度化,形成一个和谐有序的学校制度文化环境。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度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成长。

3.构建科学有效的培训体制,为智慧型教师培养提供平台。学校要立足教师需求,促进教师培训内涵式发展。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其工作对情境有很强的依赖性,所以培训内容设计应从培训范式转变到发展范式,不仅要有统一的通识教育,还要立足于教育职场,形成统一与自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内容体系。教师培训教材应注重对技能的强化,应从重视学科的理论知识转向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特别要构建有效的培训体制,为智慧型教师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环境:一是健全培训的各项政策制度法规并进行全程监督;二是依据教师专业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合理规划各类培训层次并建立各层次培训的长效机制;三是不断创新培训模式,采取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校本研修与校企联合培训相结合的模式,不断培养教师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四是结合旅游行业需求,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旅游企业机构和师范院校作用,为教师培训和学习提供优质的资源。

综上所述,基于旅游业、高职院校和教师的发展需求,旅游高职院校有必要培养一批智慧型教师。具体来说,可从教师自身层面以及学校层面入手培养智慧型教师,以促进旅游业、高职院校和教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2)

[2]陈克刚.“智慧型教师”培养方式的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5)

[3]王.智慧型教师的诞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粟艾华.关于教师成长的研究综述[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2)

[5]耿国彦.教师培训的问题与科学性寻求[J].继续教育研究,2010(1)

[6]覃隶莲.智慧文化视野下智慧型中职教师的培养策略[J].卫生职业教育,2012(12)

培智教育论文第3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全面;体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032-02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ardner)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体育教学观念产生着重要影响。人类至少存在八种彼此互相联系却又各自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着的智力组成[1]。多元智能理论向传统的智能理论和人才观念提出了挑战,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霍华德·加德纳的智能观点

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所谓智能,就是“人类在解决难题与创造产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能力”。根据这种智能的定义,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这些智能可被分为八项: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智能。[2]其含义为:第一,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八种智能,这些智能都以独特的方式共同地发挥作用。第二,智能是可以发展的,只要注意培养,很多人都有可能把其中一种智能发展到令人满意的水平。第三,这些智能之间相互存在联系,一般都存在一种主要或次要智能。第四,八种能力中的任何一种都是智能的表现。多元智能在世界其他2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亚洲的日本、中国的台湾和香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理论研究和实验探索也开展得蓬蓬勃勃[3]。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等将产生重大影响。

二、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1.全面综合的素质观。体育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会学生掌握身体运动的相关知识与技术技能、并且使学生在活动中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行为举止所产生的人格魅力、较高的知识水平以及有效的课堂调控能力都对学生产生影响。体育教师不但应有高水平的身体运动智能、多项较强的运动专项技能,能满足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增强体质的要求,还要注重自身人文科学的学习,增强人文底蕴,培养分析和发现学生智能类别的能力,了解学生内心的需要和情感体验,有效控制课堂气氛,能在体育课上对学生做出全面而客观的评估。使学生在锻炼中增强体质,身心得到发展。强调体育素养的培养,教师素质仍是关键[4]。

2.全面多元的评价观。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学生的智能都其自己的特征,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5]。第一,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不存在学困生,不存在智能水平高低的问题,只存在优势智能与弱势智能的问题。第二,同一智力在不同学生个体身上的表现方式、发展速度等具有差异性。第三,学生个体具有独特的工作风格和意志品质。教师首先应单独评价某一学生独特的智力特点,并通过对学生独特智力特点的评价,为学生提出符合他自身特点的独特的发展建议,从而更好地促进作为独特个体的学生的独特发展。其次,对学生发展的评价,重在评价学生个体自身动态发展历程中的独特性,而不是在与其他同学进行横向比较中评价学生之间的差别,即每一学生的独特性。最后,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与可能性,以便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能够获取更多关于学生发展独特性的信息。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就不单只是关注他们对运动技能的掌握,还应关注他们在人际交往、自我认识、自然观察和生存状态等方面的表现,以及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体育课中具体表现为,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运动技能的掌握、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体育教师要通过评价,使学生的优势智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再将优势智能方面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方面中,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进而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总而言之,就是应当建立内容多元化、方法多样化、手段个性化的综合全面的体育教学评价观,这样才能让评价更真实有效。

3.全面多样的教学观。“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需求多样性,使全体学生受益”,是体育教学的基本教学理论之一。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形成学生个体差异的原因不是因为智能水平的高低,而是这些智能在个体上的组合方式有所不同。所以,要求体育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智能类型、兴趣爱好、学习方式进行分析,在体育教学中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经常变换教学策略,尽可能运用多种体育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并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和挖掘学生的各方面潜能,采取多样化的师生交往方式,力求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为学生搭建表现其才智的舞台,鼓励学生表现自己,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智能,使他们成为个性突出,全面发展的人。体育教师要在发展学生以个性为主体的教学中真正体现“因材施教”。

4.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所谓智能,就是“人类在解决难题与创造产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创造能力”。在个体中表现为解决实际难题和生产产品的创造能力,是每个人最重要、社会最需要的能力,但创造能力是种潜在的隐性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往往在教学中容易被忽略。教师应该在多种不同的生活和学习场景中,全面真实地考察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体育教师尽可能让教学内容多样化,在关注学生运动技能、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让学生领会所学的运动技能、运动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创新,比如,学生在学习一套健美操后,要用评价来鼓励学生,在动作中加入他们自己对动作的理解,对动作加以创新并重新展示出来,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审视学生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角度,给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思路。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可以看出:体育教师应有全面综合的素质观,全面多元的评价观,全面多样的教学观,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它与今天我们所推行的素质教育理念之间非常吻合,将推动体育教学进一步走向深入,并对我国的学校在体育教学改革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李平,刘宇星,黄佑琴.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11.

[3]周祝瑛,张雅美.多元智能理论在台湾中小学之实验[J].全球教育展望,2001,(02).

[4]史晓亮,车小辉.关于体育素养与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13(2):30-31.

[5]郭建营,夏璐.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体育教学的启示[J].搏击?武术科学,2006.3.

培智教育论文第4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体育教学;课程教学模式;构建模式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程教学融合的必然性

探究多元智能理论体育课程教学融合的必然性,应率先考量我国当前教育教学的需求现状。纵观我国教育历史可知,应试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封建帝制时期,科举考试制度虽因朝代更选改制多次,其应试教育本质却并未扭转,时间跨越民国行至现代,中华民族悠久的教育理念因时展逐步向现代化、科学化、实效化方向迈进,因此,教育教学的全面改革刻不容缓。素质教育理念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其有别于传统的应试教育,以素质培养为科学发展理念,确保受教群体在素质教育下有效提高个人素养,以便更好地应对社会发展需求与文化发展需求。在众多素质教育门类中,体育作为保障受教群体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逐步演化出终身体育、全民体育等概念。因此,为了有效促进终身体育、全民体育的共同发展,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程教学的融合必不可少。多元智能理论注重包括身与心、思想与交流等多种元素,是丰富体育课程教学,促进体育全民化、终身化的重要手段,对保障体育课程教学的科学发展、应时发展十分必要。由此可见,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程教学融合,对于素质教育时代全民素质培养而言意义重大。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程教学融合的应用启示

将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程教学紧密融合,在发挥体育课程教学素质教育作用的同时,也能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纵观多元智能理论可知,其并非满足于受教群体的单一素质培养,而是立足于现实需求,真正实现科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利用多元思维,打造全智能教学理论,从而实现受教群体的全方位素质培养。因此,将其与体育课程教学科学融合,对体育教学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其不但可以强化体育教学的身体素质教育功能,同时也实现了体育教学的多项教学融合,将体育真切地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并可以有效促进多学科之间共同作用,促进学习迁移的实现。

与此同时,多元智能理论有机融合于体育课程教学中,对体育教育更科学地开展意义重大。其科学落实以人为本,重点侧重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行之有效地确保了受教群体发展的科学与自愿。而其多元化丰富的教学策略,则可大大促进受教群体对教育本身的认同与参与,从而行之有效地保证了受教群体在教育引导下科学稳定发展,积极提升个人素养。

三、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堂教学融合的基本原则

1.教育内容多元化

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堂教学融合应率先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原则。通过使教学内容多元化,实现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从而有效落实多元智能理论,实现培养受教群体的各项素养的目的。对此,本文认为,行之有效地落实教育内容多元化原则,应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标准,积极发挥学习迁移作用,以使体育教育与文理教育、艺术教育充分融合,从而丰富自身教育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从而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发展,以便更好地发挥多元智能理论,全面促进学生素质综合发展。

2.教师素养多元化

教育内容多元化是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体育课程教学的基础,教学方法多元化是多元智能理论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开展手段,而教师素养多元化则是多元职能理论科学落实的核心。教师素养只有符合多元智能理论需求,才能实现理论的科学开展,并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同作用于体育课程教学。故此,本文认为,培养多元化素养的体育教师,并构建教师合作机制,以联动办学、学习迁移手段实现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课程的紧密结合,才是多元智能理论发挥作用的关键。因此,选拔及培养多元素养及多元思维的教师,积极营造学习迁移环境,确保教师素养多元化原则得到落实,是多元智能理论融入体育课程教学的关键。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论的科学落实及与体育教育的融合,将促进体育教育的科学发展,进而保证素质教育落实于我国的基础教学之中,保证全民素质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牛蔚林.多元智能理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的启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04):110-112.

培智教育论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生态学;多元智能理论;能力本位;自主学习理论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9-0237-02

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推进,国民的创新意识越来越强烈。作为教师,笔者却发现我们在强调创新教育的同时忽略了以往的教育理论,而现代教育领域中为人所熟知的教育生态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能力本位理论以及自主学习理论等在本质上无一不是强调对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创新教育理论如出一辙。

一、创新

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最早提出了创新(innovation)一词,将其定义为“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创新的认识更广泛且更深刻。创新不仅仅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更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因此,我国适时提出了创新教育,即采用创新的教育理念、创新的教育方法与手段,提升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

法国教育家斯普郎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因此,作为教师,最需要做的应是将创新与现代教育理论结合,找到合适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新学生的创新观念,塑造他们的创造才能,亦即斯普郎格所谓的“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

二、创新与教育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门教育边缘学科,它是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在教育学中渗透与应用的产物。“教育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规律,揭示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1]

限制因子定律。所谓限制因子是指一些生态因素缺乏,低于临界线或达到甚至超过生物耐受限度的因子。依据教育生态学的限制因子定律,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限制因子多种多样,如管理理念及管理体制的滞后、评价体系的滞后、课程设计及教法的滞后等。对限制因子要看到它的客观限制性,重视它、分析它,不断排除其限制作用和影响,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的步伐。

耐度定律与最适度原则。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依据耐度定律,应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其推进的规模和速度要在国民经济和教育体系的承受范围之内,不能急功近利。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经济乃至全社会的保障,任何一种限制因子都应努力维持在最适宜的水平。单纯就课堂教学而言,每节课安排多少时间自主讨论最合适?各种教学方法混用的合理比例是多少?如何分配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创新人才的培养效果。

教育生态位原理。“生态位”在生态学上是指生态群体内部和外部关系的基础。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同的学生也占有各自的“生态位”。个体生态位不同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生态位”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这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最基本要求。

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生态系统中各单元和因子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在功能上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种生态行为的产生受到全局性的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体现出整体效应。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最基本环节的课堂教学即是一种教育微观生态,它不是单纯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个体活动关系,而是各种生态因子相互作用并发挥其特有功能的整体过程。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在考察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关注比如教室物理环境要素、教室布置与座位编排、班级规模等的课堂生态环境,同时也要考虑“课堂生态”的化学生态因子、人为生态因子等的影响。

三、创新与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发展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至少拥有九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智能是个体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和创新产品的能力,简而言之,即创新能力。

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个体的内部智能结构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在多元组合的智能体系中,有的言语-语言智能占优势,有的人际关系智能占优势,有的音乐-旋律智能占优势,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智能特点,结合专业要求,采用多种教育方式来适应多元化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当地发展。对于优势智能要用最恰当的方法使其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智能结构中的最弱项,则应通过有目的的训练和强化,使综合智能整体提高,各项智能和谐发展。

多样性的教学目标。应当根据学生智能构成和发展的差异,制定出在总教学目标指导下的具体学生的教学目标。利用个体差异的心理表征的不同方式和智能发展的不同程度,在教学上采取“多元切入点”,为所有的学生都提供发展的多元途径,并使教学与学生的现实及将来的生活真正相关联。本质上就是要做到,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一具体目标和社会人才要求这一总体目标相结合,培养出既有个性发展又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应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因此,教师应该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念,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增强对自己学习和发展的责任感。

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是多种智能组成的综合体,因此不同个体之间必然存在差异,而通过传统的考试方式评价学生的优劣,则忽略了这一个体差异。应当在日常的学校学习、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给予其全面、客观、多元化的评价,如定量与定性评价结合、定时和随时评价结合、学校和企业评价结合等。

四、创新与能力本位教学理论(CBE)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Education,简称CBE)是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相比较而存在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它源于世界职业教育领域的改革,并逐渐从单一的职教领域进入到整个教育系统。

“能力本位教育”是以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为出发点,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为主要手段,以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的和任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导下,教育不再是孤立于社会发展之外的封闭系统,而是强调知识的内化和人创新能力的激发与培养,重视科技、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的适应性,以及个性培养与发展的社会过程。无论对于社会个体还是群体而言,能力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观条件,因此,我国的教育一直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十分重要的教学目的。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到21世纪初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反映了中国教育工作者对“能力本位”教学理论的探索与实践。

强调创新能力的教学环节安排。能力本位教学的一般过程应由设趣、激趣、诱趣和扩趣等四个阶段构成。设趣是教师通过分析学生本身的个体需要或者可能的外部诱因,为学生的学习设定学习目标和创设新异的学习情境。激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诱趣就是诱发学生“生疑-思疑-释疑、再生疑-再思疑-再释疑”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扩趣是引导学生不断探究,培养创造性思维,引发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中创新的课程设置模式。“能力本位”是对以学科或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普通高等教育的创新性改革。它打破了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设置模式,将能力标准转换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强化职业技术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的安排,突出动手、社会实践能力的训练,在整个教学活动传播知识的同时,大力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

适应资讯社会的创新能力培养。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类面临着爆炸性的信息。简言之,信息的获取已经不是一件难事,关键在于如何在五花八门的信息中辨别、筛选出需要的,并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从而解决目前的问题。这是一种必须的实践创新能力。

五、创新与自主学习理论

自主学习,又称自我调节的学习。一般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探索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自主学习具有创新性,即学习者能独立、自主、开放的学习,勤于思考、多向思维,注意吸纳和借鉴他人经验,融合自身已有知识,超越以往经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3]。

创新人才可视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统一,抑或创新行为和创新成果的统一。无论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精神的激发,还是创新能力的提升都离不开“自主”二字。单纯的依赖教师或现有服务体系,只能在记忆、掌握知识上起作用,而真正的理解、内化、运用、创新则需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改变管理方式,实行创新教育。无论是中小学基础教育,还是在高等教育领域,传统的管理方法其重点均在于“管”,而自主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自己控制学习进程,通过自觉的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等步骤,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效果。因此,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同样严格的管理框架(如学习时间、学习内容等),势必降低自主学习的效果。相应的,创新教育则要求解放学生的个性,实行开放式的管理,形成宽松和谐的氛围以利于适当的自主学习的开展以及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

扩展自主学习领域,在实践中创新。传统教育将学习者的学习局限于课堂或学校中,而自主学习强调其社会性。不仅要利用好学校的各种资源,更应联系社会和其他教育机构,形成更广泛的教育服务体系,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提供机会,为自主学习提供制度支持和长效的激励机制。在时间上,传统教育体系的学生疲于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学校定期或不定期的考试,学生缺乏思考的时间,而自主学习中,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控制学习时间及进程,留给自己充裕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力。这与创新教育如出一辙。

参考文献:

[1] 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121-233.

培智教育论文第6篇

[关键词]加德纳 多元智能理论 幼儿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139-02

一、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加德纳教授在1983年创立的。加德纳教授认为,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八种不同的基本智能,即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后来又有了存在智能,最后发展成九种智能(Checkley,1997)。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加德纳提出了一个新的教育观――“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强调人和人之间的差距主要在于人与人之间所具有的不同智力组合。[1]我们必须承认并开发各种各样的智力和智力组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都给予充分的理解,并使其得到最好的发展。

有人刻板地认为,在多元智能中只有语言智能与语言的学习密切相关,殊不知在语言的整个掌握和运用的过程中,所有的智能都可以牵扯其中。现在幼儿学习英语并不是单纯地提高其语言文字智能,对于其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等等多种智能的发展也是有帮助的。特别是目前正在进行的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更是将多元智能理论融入到其中。在英语教学中发展儿童的多元智能,在多元智能的课程模式中提高幼儿的英语成绩。多元智能英语教学模式能增强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多元智能理论对英语课堂教学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它将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学生智能的开发和培养上,并以开发学生的多种智力潜能为根本目的。将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英语教学相整合,就是将各种智能的核心能力融入到英语课程之中,使幼儿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加强和提高自己的多种智能。

二、英语教学中发展儿童的多元智能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将语言智能列在首位,它是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能力,通过语言智能活动可以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但是由于幼儿的直观形象思维,幼儿的英语教育不能像传统的英语教育一样。相反,教师应以儿童为中心,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浸入”在英语课堂之中,充分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因此幼儿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英语教材,精心设计多元化的英语教学过程,让幼儿尽可能多的参与其中,积极主动去学习,从而尽可能多地开发幼儿的多元智能。

(一)给幼儿创设情境,发展幼儿的语言文字智能

语言文字智能指的是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顺利而有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幼儿的口头表达或写作中有效运用文字的语言文字智能是英语教学活动的首要任务。在幼儿英语教学中,首先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营造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使具有语言智力潜能的孩子充分发挥其优势。并灵活运用多媒体、卡片、实物和头饰等辅助教材,使每个孩子都有学习的兴趣。如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大胆发言,说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对幼儿在学习中所犯的发音、语法等方面的错误也要耐心地引导,保证每个孩子都敢于开口、乐于表达。此外,要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幼儿的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如教师可以给幼儿编排“字母宝宝找妈妈”的游戏,让幼儿能够熟练地将英语大小写字母对应起来。还可以师幼角色转换、互相问好、编排话剧等等,让幼儿尽可能地参与进来。

(二)创编各种数字游戏,培养幼儿的逻辑――数学智能

逻辑――数学智能是数学和逻辑推理及科学分析的能力,其核心智能就是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玩“超市购物”的游戏,邀请几个小朋友来当售货员或者收银员,其他的小朋友当顾客。在“shopping”中幼儿既可以学习数与量的对应,又能学会简单的加减法,还会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说出几种简单的蔬菜水果等常见物品的英文名字。这样既发展了幼儿的语言智能,又能开发幼儿的逻辑――数学智能,还能培养幼儿的人际智能。

(三)通过绘画、拼图、折纸等游戏培养幼儿的视觉――空间智能

视觉――空间智能是准确的感知视觉――空间世界及完成知觉转换的能力,即在脑中形成一个外部空间世界的模式并能够运用和操作的能力。在英语活动中主要通过观察、绘画、拼图、游戏等形式培养幼儿这种智能。如让幼儿给字母宝宝找房子,或说出字母宝宝像生活中的某个物品,幼儿教师还可以交幼儿折纸来开发他们的这一智能。此外,幼儿英语教师还可以通过幻灯片等多媒体方式将课件展示出来,培养儿童的视觉空间智能。

(四)在角色表演中发展幼儿的肢体――运动智能

肢体――运动智能是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思想及情感的特殊技能,及运用双手制作或改造某些产品的能力。在幼儿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要讲的知识通过歌曲音乐、动作等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游戏表演、戏剧表演等,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从而促进幼儿肢体――运动智能的发展。其实幼儿具有好动性,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所以教师将动作活动穿插在英语课堂中,既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提高他们英语学习的效率,又可以发展幼儿的肢体――运动智能。

(五)运用各种声音、节奏刺激培养幼儿的音乐智能

音乐智能是感受辨别及改编、表达各种音乐形式的能力,其核心就是对声音的敏感力。在英语教学中每个活动都可以穿插音乐进去。如早上课前先让幼儿做拍手游戏,教师讲故事时声音的抑扬顿挫及各种优美的背景音乐等都可以发展幼儿的音乐智能。

(六)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培养幼儿的人际智能

人际智能就是感知并区分他人情绪、意图、动机及情感的能力,即理解他人的能力,核心是留意自己和他人差别的能力。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幼儿的交往意识和能力,开发幼儿的人际潜能。如幼儿可以在区角游戏中与他人经常沟通合作,探究学习,从而也发展了自身的人际交往智能。

(七)运用多元评价来培养幼儿的自我认知智能

自我认知智能是一种深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能力,即建立准确而真实的自我模式并在实际生活中有效地运用这一模式的能力。[2]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多鼓励少批评。对幼儿的进步要及时表扬,而对幼儿的错误要注意及时正确地引导和指正,切不可打击幼儿的积极性。在每节课结束后教师要带领幼儿及时进行自我反思,看看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很好,哪些方面做得不足。

(八)在英语教学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然观察智能

自然观察智能是对事物的分类、辨别、记忆的能力,这种智能本质上是一种依赖于观察力和逻辑分类的智能。[3]幼儿善于观察,乐于模仿,教师在设计英语教学时,教师要将游戏融合进去,引导学生长出“发现的眼睛”,使自然观察智能得到发展。

三、对幼儿园英语教师的要求

幼儿园英语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英语教学,由于幼儿的特殊性,英语教师必须将英语教学设计得形象生动,从而能够培养出幼儿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多元智能指导下的英语教学的教学设计和准备工作应以利用、开发、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为中心,帮助学生发扬优点,弥补不足,充分挖掘内在的潜能。促进幼儿英语与多元智能的“双赢”。因此,在幼儿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具备多元智能的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

幼儿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在系统了解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教材的特点,并把这些特点与学生自身的多元智能特点结合起来,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在此过程中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

(二)创设多元的情境,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活动

多元智能的课程理论重视课程内容的多样性、教学者的有效转化和学习者的正确理解。只要教师能根据每项智能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学生就有可能利用其最擅长的智能学习。多元智能理论强调给幼儿提供轻松的环境,能够帮助幼儿把自己看作是各种智能的完美混合体。[4]所以教师要营造一种让幼儿感到安全、自由、快乐的环境。例如,给幼儿创设一个有浓厚西方韵味的英语角,并将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书、图片教具等摆放在里面,让幼儿“浸入”在这种环境中,听听英语歌,看看图画书。教师经常提问幼儿各种物体的英语名称,这样可以发展幼儿的语言文字智能;教师也可以在英语角中引导幼儿相互之间进行简短的交流与对话,如“Hello,how are you?”“I’m fine,thank you,and you”等,这样可以发展幼儿的人际智能;听听英文歌曲可以发展他们的音乐智能等。刚开始的时候幼儿可能会有沉默期,但是随着教师的不断引导与鼓励,幼儿很快就能融入到这种氛围中去。这样,英语教学才会更富成效,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才能全面发展。

(三)开创多个智力领域的评价环境

多元智能理论下的课程模式,对幼儿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不能仅仅局限于幼儿的语言数学智能等领域中,而是要促进幼儿多种智能的全面发展。幼儿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可以按照不同的智力领域来划分活动区,同时将这些活动区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划分为几个层次。这样幼儿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可以帮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区域,找到与自己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活动。此外,我们在幼儿教育中还可以在多元智力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并组织有关多种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团体教育活动。[5]如在幼儿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穿插学唱英文歌曲、跳舞、画画及话剧表演等活动,既发展了幼儿的语言智能,又能够发展幼儿的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等。

四、结论

每一个教学活动其实都包含着能够发展幼儿多种智能的素材,只不过每种素材在培养幼儿这九种智能方面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幼儿英语教师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时刻坚持以儿童为中心,以整合的理念、九种智能同等重要的理念精心设计整个教学活动。在幼儿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运用多种策略让幼儿尽可能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积极大胆地去参与和表现。这样才能使每一个有任何智力潜能优势的幼儿都能得到开发。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每个幼儿在各种智能方面的优缺点后,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既能够促进幼儿的英语学习,也能够有的放矢地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施凤江,郑俊乾.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价值[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2).

[2]王雅芬.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4(8).

[3]刘亮辉.3-6岁幼儿多元智能开发[J].教育研究,2008(6).

培智教育论文第7篇

[关键词] 小学语言 语文教学 成功智力

智力是心理学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教育界所关注的热点领域。教育的本质是要提升人的素质。而智力作为个体认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也就成了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重点内容,如何促进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处于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心。小学教育是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性教育,对学生为了的成长道路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因此,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小学生进行智力训练和教育,促进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就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成功智力教育是美国心理学家R.J.斯滕伯格提出的观点,即为了完成个人的以及自己的群体或者文化的目标,从而去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和选择环境的能力,指出个体在生活中达成自己的目标的重要性。在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的背景下,强调学生个体目标的实现,促成学生个人生活及学习目标的达成,就成了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因此,在新一轮课改的推动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并加强从成功智力的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一、培养学生的分析性智力

成功智力主要的核心观点之一,就是个体能对环境作出调整,并及时适应,以达到个人的预期目标。也就是说对各种环境进行分析和调整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现成功智力的教学,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性智力。所谓的分析性智力就是指分析、评价、解决并评价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干预,让学生的心理活动有目的有方向的朝这一目标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从一个问题情景出发,沿途解决科克服多重障碍,最终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乌鸦喝水》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突破传统的讲解式的教学方式,把成功智力教学的模式引入其中。具体来说就是以“让乌鸦喝到水”为根本目的,在教材提供的情景上加入新的情景元素,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最终实现“乌鸦喝到水”的目标。教师可以设置“瓶子附近没有小石块,那乌鸦怎么办”、“瓶子附近的小石块不够,怎么办”等这样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去分析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分析找出解决的办法。当然,小学生的智力发展尚未成熟,教师在答案的要求上,不能有太大限制,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应该认同并且表扬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和荣耀,让学生达成他们心中设置的目标。这样,通过对学生分析智力的训练,就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面对各种问题情景时,能够尽快的适应,并找到解决的途径,最终实现学习目标。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智力

要成功,就少不了创造力。创造力是人类发展的源动力。因此,要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的必然要求。成功智力的运用也需要对学生创造性智力的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智力指的是一种超越已有知识和信息并产生新的独特的思想的能力。创新性智力是培养学生个性和心智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培养具有创造力、活泼、充满激情和想象的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因此,小学语文教育成功智力的实现,也要依赖于学生创造性智力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个人创造力的培养和训练,要突破传统的“教”与“学”地位不平衡的状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把培养学生个体的创造力当成语文教育的关键。毕竟语文是一门充满人文气息的学科,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极大的空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门学科。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时,教师可以在完成教材内容的学习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拓展,引导让学生的思维从教材和课堂上跳出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如让学想出除了“草船借箭”的方法外,的其他能借到箭的方法。只要学能自圆其说,符合历史条件,教师就应该认同、支持并引导学生对解决方案进行更细致的分析,以提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方案。通过这样的创造性培养,可以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适当的引导,增加学生学习及生活目标成功的几率,增加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这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性智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的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决定着学生未来的生存能力。实践性智力指的是个体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抽象的思想转化为实际成果。教育不是空谈理论,而是要把理论转化为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个人素质的提升,在实践中实现个人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它不等于学业上将的智力。因为,当前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许多学生是“高分低能”,没有实践能力,所以对学生进行实践性智力的培养,也就成了真正提升学生个人能力,并为学生的成功打下心理和智力基础的关键。例如,在学习《灯光》时,教师可以在教材之外布置一个具有实践性的课外作业,让学生们自己制作一盏灯,然后拿到课堂上向同学们展示,并评出“最美的灯”,让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这样在增加学生之间感情交流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性智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个人成功的目标。

四、结束语

小学语文作为小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部分,是小学教育的重点。为了学生未来的成长,有必要从成功智力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心理和智力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教育,为学生个体的学习和生活增添更多的成功因素。当然,实施成功智力的教学方式不是单独的对学生进行分析、创造和实践性智力的训练,而是要有目标有秩序的进行综合,才能真正的达到成功智力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R.J.斯滕伯格著.吴国宏译.成功智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培智教育论文第8篇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家和地方未出台培智教育新的课程标准及教材。原国家教委1994年颁布的《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教基[1994]21号)和1993年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全日制培智学校教科书(试用本)》只适合于轻度智障学生。随着随班就读深入开展,轻度智障儿童已逐渐进入普通小学,原先以招收轻度智障儿童为主的培智学校转而以招收中重度智障儿童为主。教育对象的变化,导致原有的课程、教材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为了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学校必须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只有当学校的教学内容、环境、方法适应了学生的需求,我们的学校教育才能真正促进他们的发展。因此,构建从学前到义务教育阶段,再到职业高中阶段的培智教育校本课程体系成为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2006年开始,我校受朝阳区教委委托,把课程改革放在学校教科研工作的首位,全力以赴开展培智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初步完成了朝阳区培智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任务。本文集中论述朝阳区培智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学前教育及职业高中教育学段的相关内容从略。

二、相关概念

1.课程

教育家们对课程有各种论述,如“课程是指一定的学科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这个进程有量、质方面的要求。它也泛指各级各类学校某级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1]我们认为,课程即为达到培养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教育教学计划和活动。

我国课程体系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学校依据国家课程改革文件要求,为满足教育需要开发的课程应属校本课程。它由学校自主决定,开发主体是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做出评估,从而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本课程研究定位为培智校本课程。

2.培智校本课程及体系

我国培智课程基本是二级管理,即国家和学校两级的管理。国家出台培智课程指导性意见,学校进行课程运作开发。培智校本课程开发程序主要包括四个阶段:(1)调查评估;(2)制订规划方案;(3)组织与实施;(4)实验评价。培智校本课程更强调学校地域特征与学生特点,开发要“以本校的基础和条件特色、师资情况、社区生活环境及学生在这些环境中的特殊需求为依据”。[2]

课程体系研究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办学体系,指课程要涵盖学前康复、九年义务及职业高中所有培智教育阶段;二是培智课程自身体系,指课程研究应包括课程规划文件,课程标准、目标、评量工具,以及课程实施与评价等。

三、研究的目标、任务与课程建设原则

1.研究目标与任务

我校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的总体目标是:在国家和北京市没有材的情况下,按照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7]1号)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教基[2001]17号)要求,依据区域生态资源和学生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从学前康复、九年义务教育到职业高中教育的培智课程体系,基本满足本区培智教育的需求。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体系的研究旨在建立以课程目标为导向的实施主题教学的模式,制定出学校教学工作流程,编写出一套区域化的校本教材、教参及评量手册。这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索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适合培智学校学生的课程。我们旨在通过这个研究与实践的过程,构建以生活适应为核心课程,以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运动与健康为辅助课程,以信息技术、康复训练、特长训练、实践活动为选择性课程的校本课程系统,充分尊重智力残疾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特点,满足学生的教育需要,丰富培智学校校本课程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2.研究意义

本研究能够较好满足培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并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一旦建立了课程体系,有了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评量标准,就能够更好地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和学校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通过课程建设工作,也能提升教师科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此外,课程建设对促进特教中心校“示范、引领及辐射”作用的发挥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3.课程建设的原则

本着“实用、好用、有效”的课程建设方针,我们在遵循课程一般性原则的基础上,明确了以下原则:

(1)生活化原则,即课程设置与实施以生活化为导向。本着这一原则我校将国家一般性课程中的“劳动技能”课纳入“生活适应”课,将“生活适应”作为核心课来实施。

(2)功能性原则,即注重功能性能力的培养,选择对学生最有用,最能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内容,以满足智力残疾学生个人、社会及职业的特殊需要。如生活适应课以活动为主,生活语文课和生活数学课的内容基本选择学生生活中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3)生态性原则,即注重调查分析,充分使用学校、家庭及社区的环境资源。如生活语文课文中包含的“我的家庭”“我的学校”“我的社区”“我的祖国”等主题内容。

(4)个别化原则,即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为每位学生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课程设置以及实施,都应与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紧密结合,尽量满足每一位学生发展的需要。如制订课程评量标准手册,就是为了满足个别化教育的需求。

(5)支持性原则,即课程实施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具等方面体现支持性,注重利用现代科技及辅助手段,支持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让他们适应学习、生活及工作的要求,实现提升生活品质的人生目标。

四、研究内容和评估方法

1. 研究内容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面向7~16岁的中重度智力残疾学生,学校课程以“目标-主题”模式实施(即以目标为导向的主题教学模式)。“目标-主题”课程模式构建的主要思路是:

第一步,根据国家和社会需要、学生发展需要和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确定校本课程五大方面教育总目标。一是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有爱家、爱校、爱社区、爱祖国的良好品质。二是公德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社会公德和法律观念意识,懂得遵章守则,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三是文化知识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四是生活技能教育目标,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及生活的技能,提高学生适应生活、社会与自我服务的能力,为他们独立生活或自食其力打下基础。五是休闲娱乐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通过音乐、美术、体育的学习训练培养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健康的体魄。课程目标按“沟通、认知、自我照顾、健康安全、社会适应、休闲娱乐”六大领域细化为34个次领域和321个分项目标。

第二步,根据校本课程总目标确定主题目标和学科目标。八个主题涵盖六大领域目标,按学年实际教学月份实施,具体是“我长大了(9月)”“美丽的大自然(10月)”“我爱我家(11月)”“快乐的节日(12月)”“健康平安伴我行(2―3月)”“我是理财小能手(4月)”“课余生活我做主(5月)”和“我进步了(6―7月)”。学科目标围绕主题和学科知识体系制定。

第三步,对主题目标和学科目标进行分解,形成“目标-主题”目标网络。如“我长大了(9月)”主题分担了“建立、形成自我概念”“认识成长过程”等8个教学目标,并分别分解到九个年级中,每个主题按年级设计了“校园游”“交个好朋友”等若干个活动,由核心课程――生活适应课来实施。学科目标在支持核心课目标完成的同时,将学科体系目标分别落实到相应的月主题教学中去,最终形成“领域目标”与“主题、学科、年级”目标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目标网络体系。

第四步,依据目标网络将各科内容分解出“块”“条”式的单元内容,进行教材编写。“块”主要指生活适应课以主题活动为主,突出学生综合适应能力的训练,教材内容以“块式”模式呈现;“条”主要指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等辅助学科以学科目标系统为主线,教材内容以“条式”模式呈现。

第五步,制订课程实施方案(如评量手册、教参编写),进行教学设计,将目标落实在每节课中。义务教育校本课程构建及设置详见图1、表1。

2.评估方法

校本课程体系需要通过评估体系来不断完善。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每节课有课堂目标评估,内容有达标率和课后小结反思;每月有课程实施小结,内容包括完成目标评价、百分比达标率,以及根据问题提出教材修改意见;每半年进行中期评价,中期评价与IEP(个别化教育计划)相联系,根据评价结果修改调整教学及教材,考核课堂教学效果;学年末进行终结性评估;终结性评估要全面总结教材教法的实施情况,修订培智校本课程,评价教师教学及科研成果。

五、研究结果

我校培智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开展五年多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学生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目标-主题”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学生更有兴趣参与教学活动,能够运用更多的自身生活经验来参与到真实问题的学习中。在课堂上,学生也更愿意参与到合作学习中,体验彼此的互动和相处。学生通过这些跨学科的活动,能亲身体验到教师创造的情境或真实的环境,从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例如就“我长大了”主题,通过“校园游”“我的成长册”“我有好习惯”“我懂事了”“我帮父母做件事”“参观自然博物馆”“成人仪式”“网上冲浪”等19个学生喜闻乐见、亲身体验式的教学设计和活动,较好地达成学校适应、家庭适应及社会适应的教学目标。

二是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提升。起初教师对自主设计的课程感到困惑,认为培智课程体系建设工程浩大,仅凭本校教师经验和能力,很难选择或取舍教学目标与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总感觉到教学内容的贫乏和教学方法的单一。但是经过不断地研讨与实践,教师进步很大,已经能够领悟课程的内涵,专业化水平也逐步得到提升。教师们渐渐体会到只要用心,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愉快胜任并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在课程建设五年多的时间里,我校多次聘请专家教授进行专题讲座,给予具体的指导,提升教师特教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此外,通过定期召开教研组长会,及时总结教研工作,交流教研经验,教研组长的教研水平也得到了提升,更好地发挥了引领作用,促进了全组教师教研水平的提高。此外,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校外交流和展示活动,几年来,教师参加区“朝阳杯”教学创新大赛年年取得好成绩,两次为全区特教教师做示范课。干部、教师也多次在国际国内特教论坛进行课程建设经验交流,赢得了专家及同行的认可。

三是通过课程建设和改革,学校教科研工作更加深入扎实,学校管理也更加顺畅。学校整合了人力资源,将科研―教研―教育整合起来,形成以科研为中心,以教研为实践,以教育为依托的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几年来,学校课程建设课题、市级课题立项4个,区级课题立项2个。近五年来,教师撰写的论文获部级奖3篇,在部级刊物发表3篇,获市级特教论文奖39篇,区级特教论文奖近百篇。

四是课程建设成果初见成效。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编制课程文件8册,其中《义务教育课程目标网络手册(试用)》《义务教育课程评量标准手册(试用)》已于2011年4月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此外,我们编写完成了学前、义教、职高三个学段及住宿生活全部教材,共计113册。

六、存在的问题及设想

课程的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又繁杂的工程,朝阳区培智校本课程研究与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课程结构与设计,还是教材的编写与使用都存在问题。主要问题是在试验中发现校本课程设置与教材内容还存在不适应性。如学科课时比重不合适,有的学科教材内容选择不恰当,有的问题和练习设计不合理,“学科教学主题统领”存在辅助学科教材内容与主题不统一的问题等等。

检核课程是否有效最重要的标准是看通过实践,学生的各种能力能否得到切实的提高。首先,课程正处于试验阶段,要建设科学、实用及实效的教材,必须通过实验来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其次,作为编写教材或者试验教材的教师,应该不断调整课程来适应学生,无论是课程设置、教学目标还是教材内容,都要以学生的需要为首要考虑因素。教师在教材试验中要坚持边试验、边研究、边修改的原则,使之日臻完善。再次,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在尝试新理念和新方法时,我们更需要家长的认同与支持。唯有在不断地沟通、建立共识后,才能化阻力为助力,使家长成为教学的最佳伙伴和最有力的后援者,这样也才能使教师专心教学与研究。

总之,社会在不断发展,培智教育对象在不断变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仅仅是探索的开始,需要继续研究和实践。此外,我们也盼望国内培智教育资源库的建立与共享,以实现各地培智校本课程建设成果互通有无、相互借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