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图式理论论文

图式理论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5-14 00:48:34

图式理论论文

图式理论论文第1篇

1语言图式

英语听力在考试中占据一定的比例,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该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英语听力与图式理论的恰当甚至完美的契合则于此颇有帮助。在听力教学中,我们把听者已经掌握或者具备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基本知识称之为语言图式。

2.形式图式

一般来讲,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我们把与理解听力的体裁类型、段落结构及文章相关的背景知识叫做形式图式。形式图式有助于听者更加容易且快速地理解听力内容的来龙去脉,这样,听者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听力内容做出更加准确清晰的理解和判断,甚至能够推测主题、猜测题目、预测选项、检测能力等。比如说明文,要注意的则是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等,这就要求听者注意文章中出现的数字以及数字前后的内容。如果是议论文,则要注意听每一段的首句的意思,因为那通常是概括性的句子,对理解文章很有用。另外,还要注意首段和尾段。掌握了形式图式的相关内容和技巧,听者就可以“对症下药”了。一般长对话和文章会读2—3遍,在听第1遍的时候,听者可以从整体上了解到底讲了些什么,判断它是什么类型的文章。判定之后,在听第2、3遍的时候,就能够结合笔者上面例子中所提到的关键点,结合具体题目,来比较从容地作答了。由此可见,形式图式对于高中英语听力练习是很有帮助的,它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梳理文章的脉络,将文章前后的内容联系起来,以此来更好地答题和培养思维能力。

3.内容图式

语言是服务于生活的,英语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可以注意到,英语总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就听力材料来说则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些材料不外乎人们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天气等话题,而典型的对话环境或者事件的发生地点也通常是餐厅、学校、商场、邮局、医院、机场、酒店等。内容也大致如此:寻求帮助、预定座位、房间,谈论天气的好坏,飞机的延误,看望病人等等。在如此相对固定的场所所发生的相似事情,导致人物的身份关系以及情感态度都有相对比较固定的模式,我们把这种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日常生活中的常识称之为图式模型。以上就是关于预订酒店房间的常识,了解并掌握了这方面的内容图式之后,再做起英语听力来,就会不那么盲目而不知所措,起码会觉得有些熟悉的东西已经把握,做题时也不至于很慌张,练习的时间久了,应用的次数多了,积累的图式模型也就越多,英语听力也就变得越来越容易。

二、评价与反思

图式理论论文第2篇

经过许多学者的努力,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1]的研究在国内已渐成态势。跨文化交际包括不同的研究领域:(1)对陌生环境的心理反应研究,如“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u曲线和v曲线以及减少不确定性理论;(2)跨文化适应(cross-cultural adjustment or adaptation)及涵化(acculturation)研究;(3)跨文化交际效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简称icc)研究;(4)价值及价值取向研究;(5)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研究。虽然我们对跨文化交际的了解在不断增多,认识在不断提高,但理论化程度不够高,基础理论建设薄弱仍然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学科化 发展 的困难所在。正如传播学先驱卢因(lewin)所说:“没有什么比好的理论更实用了。”因此对相关学科理论成果的借鉴不失为一条出路。 现代 图式理论(scheme theory)是认知心 理学 兴起之后,在70年代中期产生的。由于图式概念有助于解释复杂的社会认知现象,很快被社会心理学家所采用。90年代以来图式理论又被运用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与其他理论相比,图式理论兼具描述和解释功能,并可以籍此开展一些实证研究,因此应当引起重视。

一、什么是图式

当人进人一个熟悉的环境,就可能根据记忆中原有的知识进行相应的思维或行动反应。比如我们看到在一个台子上有两名壮汉挥舞着拳头攻击对方,而周围有许多人观看,依据我们原有的认知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可以知道这是在进行拳击比赛,如果我们还具备对拳击比赛规则 (进一步的认知结构)的一般了解,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欣赏比赛,否则就只看到台上台下的“野蛮”行动了。这个例子说明我们会 自然 地把个别刺激物放在一个预存的认知结构,即图式中去认识。图式就是存在于记忆中的认知结构或知识结构。每个人头脑中都存在大量的对外在事物的结构性认识称为图式(schema)。图式是对我们生活中的事物的大量个别事例的抽象,图式 总结 了这些事物的重要特征。这些图式很象自然分类,它们包含一些事物的某些特征和品质,但通常并不是清楚界定的绝对的归类,比如树的种类有很多,但一般都包括树干、树冠、枝叶、甚至花果等等特征。当人们看到一棵从未见过的“树”时,虽然不知道它的种类和名称,但是基于头脑中一般的图式,可以很快断定是“树”而不是别的东西,当然越接近头脑中原型的越容易断定,比如高大的乔木比矮小的灌木更接近原型,也更容易判断。图式不仅指对事物的概念性认识,也包括对事物的程序性的认识。比如对婚礼形式的认识,对会议形式的认识,以及对于商务谈判过程的认识等等。

图式的概念最早来自19世纪德国 哲学 家康德,他把图式(schema)看成是“原发想象力”(productive imagination)的一种特定形式或规则,籍此,理解(the understanding)可以把它的“范畴(categories)”应用到实现知识或体验的过程中的多种感知中。[2]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在20年代就考察了“图式”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3]

30年代英国试验心理学家巴里特(bartlett)有关记忆的研究被看成是图式理论所赖以建立的经典探索。他让参加试验的一些英国被试了解一个爱斯基摩的民间传说。故事的最初意思是一个要死的人的灵魂(黑物体)在日落时从嘴中离开躯体。但是当这些英国被试去复述这一故事时,却发现他们不是遗漏了带有原先文化特征的内容,如“黑物体”,就是把相关事实解释为他们能理解的东西。试验表明,人们没有按照字义来记住故事的事实,而是把事实同化于他们所具有的带有本文化特征的图式中。人们改变对故事的记忆来使它们和它们的文化准概念一致。[4]人们对故事的“改编”反映了人们的文化图式。巴里特认为图式化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在回忆时,图式帮助记忆检索,而且图式有多种形式。他认为图式的存在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回忆故事时会改变某些细节。[5]

随后几十年图式的概念又有了不断的新的发展。按照权威的社会心理学百科全书中的解释,图式是“代表个人对事物、人或环境的知识的认知结构,它包括对所认识的对象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图式是对一个整体的抽象,侧重于许多事例的相似之处。图式可以帮助人们简化现实。更重要的是,图式指导人们处理新的信息。图式会建立对未来信息的期待,帮助人们把外在刺激的若干细节与一个总体概念相联系,而与之不一致的信息则会被过滤掉。”[6]

现代图式理论是在吸收了理性主义关于心理结构的思想和经验主义关于以往经历对心理具有积极影响的观点,又在信息 科学 、 计算 机科学和心理学关于表征研究所取得的新成果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他们认为图式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对环境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而学会和获得的,具有后天获得性。

大量研究证明,图式是储存在头脑中的,是从以往经历得来的,是对反复出现的情况的概括认识,它省略了细节而概括了一些相似情况的共同特点。比如人们在生活经历中形成了关于“桌子”的一般概念而省略了对桌子的形状,制造材料等等的细微差别。人们也依据头脑中的图式对新形式的“桌子”进行判断。随着认识的扩大,人们也会对头脑中的“图式”进行自动修正。

很多图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存在等级排列,被称为“图式塔(schemata)。比如“桌子”的概念可能和“椅子”“柜子”等相联系形成“家具”的概念,“家具”又可能进一步和“房屋”等概念相联系。

图式化认知是指当头脑中的某种图式一旦形成,一些细节就丧失了,而代之以结构化的抽象。比如我们从无数具体的树中抽象出树的图式,而当这个图式一旦形成,我们提及树的概念时就不再以具体的某棵树为参照了。图式化认知常常是无意识进行的,它影响人们对信息的加工以及人们在特定情况下所采取的特定的行为方式。比如一个在学校里学习过几何图形分类的学生能比没有受过训练的人更快地识别图形;再比如一位熟悉社交宴会的人与一位初次赴宴的人相比,由于固有图式的作用,前者能表现出更多的适应性,并采取适当的行动。研究表明,图式以一般期待的形式存在,并通过个体的知觉、记忆和推理过程来预测和控制个人的外部世界。[7]

二、社会交往图式

作为人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图式是多种多样的。社会交往图式则是人们在社交环境中对于面对面交往的知识进行概括而形成的认知结构。同一文化中的成员常常会进人相同的情况中,比如婚礼、葬礼、探亲访友、互赠礼品等等,因此会在头脑中形成类似的图式。而在活动中他们还会进一步收集与图式相关的信息,从而使图式更抽象、更稳固、更准确、更实用、更得心应手,图式化过程又转而强化了他们作为文化成员的行为特征,例如对同一文化中的成员,我们一般在年长者身上能看到更多的文化的特征。

社会交往图式多种多样,一般可以分成以下几类[8]:

1、事实和概念图式(fact-and-concept schemas)是关于事实的一般知识图式。比如具体的每一个苹果从形状、颜色甚至斑痕都和其他的苹果不同,但是人们头脑中关于苹果的图式是相近的。也许每一辆自行车都不相同,但基本上都有一个车把、一个车架、一个车座和两个车轮。再比如,人们对北京的印象和了解各有不同,但对“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一事实的认定应是共同的。

2、个人图式(person schemas),是关于不同类型的人的知识,包括人格特征。在社会交往中我们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对人进行评判,如“某某很神经质”,“某某很内向”,“某某平易近人”。因为我们头脑中预存了“神经质”,“内向”,“平易近人”等个人类型图式,所以常常套用在一些人身上,我们会据此对人进行划分。有时候个人图式会和社会“刻板印象”或“偏见”相关,比如认为犹太人聪明而吝啬、法国人浪漫、英国人冷漠、德国人严肃而刻板、美国人慷慨大方又傲慢无理等等。在美国好来坞影片中常常会看到简单图式化的人物表现,如落难少女一定是金发碧眼、外形纯真而身体柔弱,华人一定是长辫细眼、武功高强等等。当人们用特定的图式架构来认识他人时,常常表现出一旦看到对方具备某一种特质,就会自然而然地认为他也具备其他相关的特质。比如认为“漂亮的”人一定“聪明”,“热情”的人一定“大方”,而“丑陋”的人一定“愚蠢”或“凶恶”等等。

3、自我图式(self schemas)是人们对自己的认识,以区别于他人。它是自我概念(self-concept)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概念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对自我的一种认识和判定,它和自我预期(self-fulfilling prophecy)紧密相连。自我图式可能包括“智慧”、“独立”、和“敏感”等各种维度。 人一旦在自己心目中形成一定的“自我图式”,就会用此图式来理解或解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比如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立个性,个人会在发表意见时标新立异,并谢绝他人甚至家人的帮助。而没有这种“独立”的自我图式的人则不在乎自己在这方面的表现。那些强烈地倾向于沿着某一维度组织他们行为的人被认为具有该维度的图式。

4、角色图式(role schemas),是指对在社会中或在特定情况下具有特定身份角色的人的行为的认识,这种角色图式会产生特定的角色期待。比如有人认为妻子应该是贤妻良母,既要侍奉丈夫,料理家务,又要孝敬公婆,养育儿女,有人则认为妻子是比翼双飞的人生伴侣,既是闺中知己,又是事业伙伴。再如对教授的看法,不仅要教好书,还要搞科研,不仅能教好一门课,还应该学识渊博,为人师表等等。角色图式也和所谓的“刻板印象”有关系,比如认为女人是情绪化和软心肠的,亚洲人比较勤劳等等。

5、情境图式(context schemas)是对社会交际的情境场合以及相应的适当行为的认识。情境图式帮助人们识别环境,并采取相应的适当行动来实现目标。不同文化中社会交往情景存在差异。比如同样是葬礼,中西方差别也比较大。西方一般是去教堂参加葬礼,着黑色服装,送鲜花。而 中国 一般是去死者家中看望,守灵,着白衣,送钱物,参加出丧和随后的宴请等等。再比如,如果发生 交通 事故,日本人除付保险赔偿外,肇事者往往要去 医院 看望伤者,但美国人却没有这一习惯。

6、程序图式(procedural schemas)也可以称为草案(script),和情景图式相连,是对经常发生的事件的有序组织的认识,包括采取恰当步骤和行为规则。比如有上医院就诊经验的人,对如何挂号、诊治、检查和缴费的过程比较熟悉,就比较能争取主动;再如中国学生对如何申请学校和申请奖学金不太熟悉,感觉比较困难和麻烦。此外还有各种社会交往程序,如登门拜访,出席各种活动,处理 企业 中上下级的人事关系等等。

7、策略图式(strategic schemas)是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办法的认识。对情景的识别也会影响到人们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办法的选择。比如在中国,当个人遇到思想或情绪问题时,常常求助于朋友的解劝和帮助,而在美国可能主要求助于心理医生。对策略的选择往往和人们对某类问题的熟悉程度有关。比如医院里经常处理急救的大夫比没有急救经验的人更善于找到解决办法。策略图式也常常和克服各种条件限制联系在一起,比如消防队员要具备争取时间和应付各种意外的知识,登山队员也要具备各种野外生存的知识和能力。所以策略图式往往和专业相联系。

8、情感图式(emotion schemas)是对愤怒、恐惧、嫉妒、孤独等情感的认识,它们来自个人的生活经历并储存在长期记忆中,而且会和其他图式相联系相伴随。虽然图式主要是一种认知结构,但研究表明它们也往往和特定情绪相联。比如一见到牙医就会感到紧张或恐惧等,曾受性暴力袭击的纯真少女可能终其一生都对性持否定性情绪等等。这些和一定图式相联系的情感反应在社会交际中也有很大作用。

所有这些社会交往图式都是随个人经历而产生的。个人在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和外部世界发生联系,外部世界以图式化的方式构成个人头脑中的世界。同时个人在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形成特定的行为模式,这些也储存在记忆中成为图式的组成部分。由于个体的生理差异和个人经历的差别,社会交往图式也存在个体差异性。

如前所说,各种图式可以构成相互联系的图式塔。各种社会交往图式也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特纳(r.m.turner)在人工智能研究中表述了计算机对人类行为的模拟过程: 首先,在特定的情况下,我们尽力识别是否认识这一情况。这就需要从记忆中追寻一个甚至几个情景图式(context schemas);然后,当类似于当前情况的情景图式找到之后,该图式会随即提出一个要实现的目标;当目标确定以后,又会进一步寻求完成这一目标的策略图式,而这种策略图式不仅要和情景图式相关,而且和自我图式、角色图式以及其他图式相关联。(可以想象一个有强烈自我倾向的人和一个注重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身份的人所选取的策略图式会有所不同。前者可能把个人获利和个人的幸福感受作为追求的目标,后者可能更认同于角色而牺牲个人利益。)当策略图式选定之后,程序图式(procedural schemas)将会提供一系列的行为步骤指导人们的行动。并且,在采取行动的过程中,人们又会进一步判断情况,选择情景图式,从而在更具体的情况下依据与之更相应的图式来行动。[9]当然,这只是理想的理论模式。实际上,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往往会进一步修正原有图式,建立新的图式,因为缺乏特定图式而造成的行为失当和达不到既定目标也是常有的事。总之,图式对人的社会交往有重大影响,它会影响人对信息的选择、提取、加工以及个人的行为取向。一般情况下,来自于经验的图式化认知有助于我们快速而又 经济 地处理大量信息,当认知中存有空隙时,图式有助于填补漏失的信息,图式还有助于我们产生合理预期,以避免不良后果。但同时图式化也常常导致认知上的主观、简化、片面和顽固坚持原有看法,妨碍人们对信息的全面准确接收。[10]

三、图式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

当一种文化中的成员所生产和传递的讯息被另一种文化的成员所接收,跨文化交际就发生了。美国传播学者波特和萨姆瓦(r.e. porter & l.a. samovar)认为“对跨文化交际的最佳理解在于对社会事物认识上的文化差异”[11]。按照图式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传受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人经历可能存在很大差异,由此个人头脑中的社会交际图式也会有很大不同,由此而影响了他们对讯息的选择、理解和加工以及行为方式。跨文化交际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减少误解,增强跨文化的适应性。

跨文化适应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方面。按照金• 杨(young yun kim)提出的“适应理论”,“(文化)适应是在一种文化中已经完成基本社会化过程的人与另一种不熟悉的文化持续地长期直接接触而发生改变的过程。”[12]跨文化适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人为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而改变原有生活方式,与当地人交往和 发展 关系。换句话说,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个人原有的社会交往图式由于环境改变而被弃置不用或发生改变,同时要逐渐获得新的社会交往图式。

交通 技术的发展促成了世界性的人口流动,越来越多的人由于各种自愿或非自愿的原因离开本国本地区到异国他乡生活。如商人、外交官、外籍劳工、留学生、国际志愿者、移民、难民等等。对于无需在当地生活的短期逗留者如 旅游 者和公务出差的人来说似乎不存在跨文化适应的问题。移民、难民等长期居留的人和在特定时间内在异地求学和工作的人在停留时间和停留目的上有所不同。对于后者来说,研究跨文化适应更有意义。因为他们必须在短时间内尽快适应以完成既定目标,同时当他们返回本土的时候还会面临新的“返文化适应”。图式理论可以用以进一步解释跨文化适应中的种种现象并为跨文化适应的训练提供帮助。

首先,个人的社会交往图式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个人受所处环境的影响而不断形成和强化的,是由于不断遇到类似情况而 自然 形成和发展的,常常是不自觉无意识的。但是在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而缺乏相应的图式,会造成如下几种困难:

一是在跨文化适应中,由于对特定的环境缺乏相适应的图式, 人们难以对环境和情况进行有效识别,也难以做出有效反应,由此导致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心理焦虑。这是在跨文化适应中最常遇到的困难。比如在国内很少乘坐地铁的人到了日本东京,不太适应地铁的各种标志和换乘办法而感到出行困难;初和日本人打交道的美国商人也常常因为弄不清日本人说话的真实含义而发生误会。 中国 留学生初到美国,甚至在公共休息室里都会感到“不知所措”。[13]

二是在跨文化的背景下,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图式图式而不能预测或控制形势及事态发展,难以选择适当的策略行为。例如一位中国 农村 妇女初到美国,因为语言不通、 经济 困难而不知如何向当地人或医疗机构求治生病的孩子;当她给孩子使用了随身携带的药品,又因为药品过期而被指控为虐待罪,被暂时剥夺对孩子的抚养权;后来又因为无法接受这一痛苦的事实而不断给当局指定的抚养人打电话要求接回自己的孩子,从而又面临“骚扰罪”的指控。[14]这一极端事例表明,如果缺乏相应的情景图式,人们将无法准确识别情景(context),而缺乏相应的策略图式,也难以完成目标,从而造成适应困难。

三是在跨文化的环境下,由于缺乏获取新知识的图式而影响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比如很多中国留学生在国内都是聪明自信,而初到美国却感到学习困难[15],这是由于缺乏美国式的教学方法训练而非智力因素所造成的。

四是在跨文化背景下,由于缺乏相应的情感图式而很难与当地人实现情感共享,也常常体会焦虑不安、孤独和“局外人”的感受。比如中国留学生感到很难和美国人交流饮食的乐趣,也很难理解对方对棒球赛的热情。中美对“情感交流”的理解也存在很大差异。[16]

其次,完成基本社会化的人,由于头脑中固有图式的存在,对环境常常采取图式化反应。图式化反应在相同或类似的情况下,比较准确有效,但是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如果对情境识别发生错误,常常导致目标选择和策略选择的错误。自动进行的图式化反应常常直到受挫为止才开始反思,调整或改变,同时会伴随相应的情绪图式。比如中国留学生焦林初次在美国大学参加新生劳动,曾主动帮助一名女生抬木板,没想到却受到对方“性别歧视”的谴责,使他陷入困境。[17]也有不少留学生初到美国时,错把美国人“什么时候一起吃饭”这样的问候语当成是邀请,造成各种麻烦。[18]基本社会化的人对环境的反应常常是“图式”驱动(schema-driven)而不是 “数据”驱动(data-driven),是反应型而非学习型。在原文化中社会化程度越高的人,其跨文化适应性越差,适应中困难越多,因此人们常常发现大人比小孩适应得慢,语言能力弱,对当地文化了解少的人比语言能力强,对当地文化了解多的人适应慢。研究表明,9岁以下的儿童在移居国外后基本没有“跨文化适应”的困难,而15岁以上的人在跨文化适应中则会比较强烈地感到“文化冲突”。

以往的跨文化适应理论常常突出强调个人特征和个人能力的培养,如跨文化交际效力(icc)理论中就强调要从动机、知识和技巧三方面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力,个人应具备并着重培养诸如尊重、宽容、容忍模糊、移情等能力。[19]但是图式理论更多地强调个人、社会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它强调个人成长的社会环境对个人图式的形成包括个人的社会认知、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影响。以往的理论虽然承认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但都是笼而统之,缺乏一个准确的核心概念,而图式理论则用图式(schema)这一概念使之具体化,便于进一步的研究。同时它还突出强调了情景图式(context schemas)对人们社会交往的重要作用。在跨文化适应中人们需要识别不同的情景,并学习与之相应的社会图式,以保证行为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这进一步增强了跨文化适应训练的可操作性,比如加强外语教学中的情景教学。在研究中也可以进一步考察在相同情景下不同文化的人的社会图式差异所导致的行为和思想差异,或不同文化中的情景差异,从而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力。总之,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模式,图式理论为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展现了新的前景。

[注释]

[1]译名参照胡文仲编:《跨文化交际学选读》,湖南 教育 出版社 1998年版,以及贾玉新著:《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林大津著:《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 second edition, vol.xiv, clarendon press, 1989, p.615.

[3]j. montangero & d.maurice-naville, piaget or the advance of knowledge, translated by a. cornu-well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7, p.155.

[4]张卿:《社会图式理论评介》,《社会心理研究》1994年第2期,第61。

[5]michael w.eysenck (ed.), the blackwell dictionary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cambridge usa,1991, p42.

[6]a.s.r. manstead & m. hewstone,(eds.), th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psychology, cambridge, ma: basil blackwell, 1995, p.489.

[7]郑淑杰:《社会图式理论述评》,<<内蒙古师大学报>>( 哲学 社会 科学 版),1996年 第2期,第16页。

[8]分类方法参照 nishida hiroko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ased on schema the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9]r.m. turer.adaptive reasoning for real-world problems: a schema-based approach,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ibaum associates. 1994, p.140.

[10]佘丽琳编著:《人际交往心 理学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9年版, 第63页。

[11]l.a.samovar & r. e. porte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wadsworth, inc. 1991, p.14.

图式理论论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图式理论,听力教学,教学模式

 

1. 引言

近年来,听力能力越来越受到教师与学生的关注,听力教学也受到普遍的重视,但是听力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英语听力已经成为制约学生英语学习的瓶颈。如何进行有效地听力教学,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已成为众多学者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以图式理论为基础,分析图式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作用,探讨以图式理论为中心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旨在探究有效的听力教学模式。

2. 图式理论与听力理解

德国哲学家康德最早提出图式这一概念,他认为图式是连接概念和感知对象的桥梁。英国心理学家巴莱特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图式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心理学研究。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在20世纪80年代将图式发展为较为完整的理论,他认为图式是一种记忆结构,是信息加工的基本要素,包括语言、文化等多领域的信息知识,同时包括已经形成的神经反应模式。图式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对新事物的理解由大脑中已存在的图式来决定毕业论文ppt,输入的信息需与这些已经存在的图式相匹配。

在听力教学中,图式主要分为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语言图式主要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基础语言知识,是理解听力的基础。学生若缺乏这些最基础的语言知识,听力理解就无从谈起。内容图式是指文章的主题,主要指材料的内容范畴。英语听力中,很多对话来源于日常生活情景,如餐馆、机场等。在这些典型的场景中,对话双方的关系以及说话人的行为方式应该是相对固定的。这种日常生活常识储存在人的大脑中即为图式模型。一般说来,对文章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文章主题的了解程度。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在听力理解中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

根据图式理论,听力材料的信息处理主要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方式。“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方式主要涉及到语言图式,强调语言基本功的作用。其具体方式表现为:辨音及语法句法分析等。“自上而下”的方式主要涉及到内容图式,强调高层图式的运用。从高层出发,以背景知识为先导来探究语意,利用所知信息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然后通过证实或者是否定后再次预测与证实。在具体的听力过程中,听者在运用语言图式处理输入信息的同时,利用原有知识去预测话语内容,并通过分析、判断和推理来验证或者修改假设,重新构造与听者原有知识结构相吻合的新信息,最后完成信息处理,和对语言的理解。

3. 图式在英语听力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图式活动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来分析听力材料,使理解更快、更全面、更准确。当根据所激活的图式对材料进行总体预测时,听者首先联想到的是材料可能涉及的主要内容,因而就直接进入对材料内容的整体理解,从而弥补了仅采用自下而上方式所带来的只抓住细节的情况,使听者更关注内容的中心思想、观点等深层次的内容,使理解更全面。

3.1 有助于注意力的分配和集中

Underwood指出:激活相关的已知知识和已知语言规则,缩小了学习者所希望听的范围而将注意力集中到题目上来。听者在听力过程中会依据大脑中已存在的图式集中注意力重点关注关键信息,对听力内容进行初步筛选cssci期刊目录。相反,如果大脑中没有相关的图式为语篇理解作向导,注意力就容易分散,难以形成准确记忆,从而影响与听力材料的理解。

3.2. 有助于上下文的推测

摘要求时毕业论文ppt,听者就很快理解文章,理解加深,速度加快。如果不能激活所需图式,让听者毫无准备地直接进入听力理解状态,就会使理解变得相当困难,因为听者难以在一时使他们所接收的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图式即背景知识相对应,更难于调动相关图式来帮助理解。

3.3 减轻学习者的焦虑程度

图式的激活是听前阶段的心理准备,有利于减轻学习者的焦虑程度。听力不同于阅读理解,听力是转瞬即逝的。这也是很多学生在听力时会感到焦虑的原因。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紧张、疲劳、焦虑都会影响注意力集中,因而必然影响听力理解,它们主要是因为害怕听不懂,对所听内容无思想准备而造成的。图式的激活指出了听的方向、可能涉及的知识和缩小了听的内容范围,故能使听者紧张害怕的程度得到缓解,从心理上增加了听懂的信心。因此,运用图式理论有利于减轻学生焦虑程度,提高听力水平。

4. 基于图式理论的英语听力教学新模式

基于图式理论的听力教学模式重视具体的听力教学过程,将结合图式理论从听前导入、听力理解和听后巩固三个阶段加以论述。

4.1 在听前导入阶段有效激活图式

在听前导入阶段教师应帮助学生激活学生所储存的图式。通过激活所需图式,帮助学生将该图式作用于新的场景信息,提高听力理解。图式被激活后,对听力内容进行预测。在听前导入阶段,利用图式的预期作用,通过输入的视觉信息,如文章的标题等,采用提问和词汇提示等教学方法激活图式,或建构新的图式。例如,听力材料中出现Halloween这一单词。由于学生对这一西方节日不是很熟悉,老师可以对Halloween这一节日加以介绍,使学生了解Halloween这一节日的相关情况。有助于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可提高学生对听力内容的理解。

4.2在听力理解过程中综合运用联想推理

在听力理解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信息处理模式,并运用联想和推理,通过问题中的选择项、听力材料的关键词汇来激活相关图式,听辨出关键词和关键句,识别重要细节的信息,以达到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及细节的目的。

4.3在听后及时巩固扩大图式储存

听后巩固阶段主要指理解活动和评价活动。理解活动主要是指对语言本身及听力材料的理解,评价活动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自我评价策略。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毕业论文ppt,如提供图片等,让学生复述所听内容,将口语的操练和听力理解结合起来。在听后建立图式非常重要,在听力完成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加深学生对听力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最后,以新图式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有效扩大了学生大脑中的图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5. 结语

图式和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将改变传统的英语听力教学观念,为听力教学带来新思路和方法,为改变听力教学模式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听力理解过程不是单纯的解码过程,而是解码过程和意义再构建的有图式等多要素参与的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听力教师不仅需要储备语言知识,还应储备文化背景知识,在大脑中建立大量的图式,并且做到语言图式知识和内容图式知识并重,及时激活、补充和更新学生的大脑中储存的图式,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

参考文献:

[1]Anderson, A. and T.Lynch,Listening[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2]Carrel, P.L. Schema Theory and ESLReading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 1983(12)

[3]贺玲.英语听力理解的图式制约[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4]史旭升,吕艳萍.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5(8)

[5]周相利.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10).

[6]翟丽霞,刘文菊,李志远.英语听力教学中图式的有效激活与补充[J]. 山东外语教学, 2007(3)

图式理论论文第4篇

中国在迈向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进程中,提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奋斗目标。根据建设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想、任务和目标,已经提出和实施了《知识创新工作》、《技术创新工作》、《211工程》以及国家其他重点科技计划,形成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完整的总体战略布局。国家创新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配置新资源,直辖市国家创新活动。国家创新资源配置中包括创新信息服务体系和创新资源的分配体系。图书馆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应成为国家创新信息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发挥依靠基地的作用。

图书馆作为社会重要的信息资源基地,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的提供者,对信息化、网络化浪潮的冲击更为敏感。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网络化浪潮的兴起,一个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光纤技术、数字卫星技术为主要信息传输载体的社会基础设施的新的信息环境已经在我国形成。

图书馆是社会需求的产物,其天职就是为社会提供服务。图书馆的社会价值是通过服务体现的。在知识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流,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的时候,社会需求发生较大变化,知识总量的不断的增长,知识领域不断扩展,用户自身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从整体上开始从劳动密集性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用户信息需求不断增加,使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存在形态发生了变化。图书馆无论在信息资源采集、组织加工、信息服务、管理模式等诸方面将发生更深刻的变革。

一、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特点

传统图书馆主要收藏以纸张为载体的信息,它的服务必然围绕着纸张文献和图书馆馆舍的展开。中国图书馆由于受封建时期皇家图书馆、古代藏书楼的影响,图书馆和图书馆文献是为少数人服务的。

图书馆的藏书是以保存为主,形成了"重藏轻用"、"重管轻用"的办馆思想,往往把读者放在次要位置。图书馆设施的建设也是以更好地保证藏书、管理藏书为重点,可以说传统的图书馆在服务模式、服务观念、服务结构、服务组织、服务重点等方面形成了特有的规律和特点。商品化上服务模式相对单一,服务方法简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封闭型建设模式

由于传统的图书馆受不同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的接触是受限制的,可谓自我封闭的内向型。形成"小而全"、"大而全"、"备而不用""万事不求人"的自我封闭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每个图书馆都试图建立自己的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例如:建国以来我国的车家级图书馆有"国家图书馆、科学院图书馆、社科院图书馆、科技情报所、军事科学陆军图书馆、全国地质图书馆等。每个省市级都有各省市图书馆、省市科技情报所。另外有大专院校系统、军队系统、工会系统图书馆等。又如藏书建设中,自我发展,限定服务对象和范围。致使某种外文期刊,在一个地区可能订购几十份,既浪费资金利用率又极低。由于每个图书馆受所属领导机构的管理体制的限制,加之资金有限,人员有限,服务有限,不能充分发挥文献信息的作用。

2、公益

我国图书馆的公益性,是随着近代图书馆的产生而形成的。国家图书馆于1912年正式开放,免费向公众服务。新中国成立后,兴建了大量析图书馆,所有经费由国家提供;图书馆完全是公益性的。这种做法为我国的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同时,也带来许多弊病,任何业务的开展,都向国家要投资。同时计划经济中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问题,图书馆也普遍存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图书馆需求的扩大,仅依靠国家一方的投资,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3、被动型服务方式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一般是等读者上门,所有的服务基本是以图书馆为中心,可谓是围绕图书馆馆舍展开的。图书馆的指导思想是尽可能把藏书收全,服务设施齐全,有比较舒适的环境。主要服务方式是:馆内阅览、书刊外借、文献复制、参考咨询等。图书馆满足于书刊的借借还还、取取归归的服务方式。由于机制、经费、人员、设备的限制、服务工作有许多局限性,同时也束缚了服务人员的思想,缺乏主动服务的精神。

4、单纯型服务对象

传统的图书馆面向比较固定的读者群,主要对到馆的读者服务,服务对象集中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国家机关。公共图书馆有自己的读者群、高校图书馆有自己的读者群,专业图书馆也有自己的读者群。由于图书馆服务模式,培养了传统图书馆的用户。他们习惯把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和方式仅仅放在图书馆,获得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比较单一,图书馆可提供的服务方式也比较单纯。许多图书馆对书刊的利用率,读者借阅的满足率,服务效果从不过问,把图书馆办得像行政办事机构。

5、浅层次文献型服务

传统图书馆以收藏、加工、保存图书、期刊、资料等纸张为载体的文献信息为主。内容之一;向读者提供原始文献,文献流通方式是一本图书、一种期刊、一分份报纸。其次:为读者提供馆藏专题文献,馆藏专题文献又是以一次文献、二次文献的信息单元为主。对文献信息的深圳特区加工做的很少,一切业务工作都是围绕文献开展的。

6、劳动密集型文献管理

图书馆工作人员对文献的加工,主要是对整体文献的加工和处理,也可称为"粗加工",例如:图书以整本图书为著录单元,期刊以一种刊物为著录单位。工作人员从书刊的采、编、加工、人库、管理、主要是从事重复性劳动,工作繁琐,劳动强度较大。衡量一个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效果,往往是以图书的流通量作为唯一的标准。每一个图书馆以收藏和占有文献的数量,作为图书馆级别的标准。从一个图书馆整体动作而言,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7、机关型结构

图书馆隶属于不同的行政机关。图书馆的办馆方向、业务发展、采访方针、读者对象、人员和经费均由上级机关确定,图书馆必须对上级机关负责。因此,图书馆办成了行政办事机关,往往征收社会的需求、政治经济的发展脱节。

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变化

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出现,彻底摧毁了"田园式"的传统图书馆模式,也给图书馆的自下而上发展空间带来了新的契机。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方式受到严惩冲击,促使传统的机制、运作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型服务模式的雏形已出现。图书馆服务工作从满足书刊代阅的文献需求为主,转移到以满足知识信息需求为主、以知识开发服务为主要功能的模式。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形成了新模式,其主要特点:

1、开放型服务模式

图书馆开始突破围墙,跳出固定场所,主动接触社会,摆脱了传统文献处理的限制,在信息的采集、加工、组织、服务方面,面向网络环境,以新的方式组织、控制、选择、传播信息建立了辐射型的开放服务系统。例如:国家图书馆利用网络环境和设施,扩大读者范围和领域,在电子阅览室开展各项网络信息服务,每天上网浏览图书的读者已达50~60万人次,是每天来馆读书的读者的几十倍。

2、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在完成公益的同时,开展各种类型的有偿信息服务,已经得到社会和读者的认可。不仅可以弥补国家投资的不足,也可以促使图书馆有自我生存的自身发展能力。李岚清副总理在视察车家图书馆时曾指示:"图书馆主要是公益事业,但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当的产业化经营不但是允许的,也是必要的。"

3、主动型服务

面对社会的信息需求,图书馆的服务已经开始走出图书馆,面向社会、面向需求、上门服务。在做好阵地服务的同时,工作人员主动与用户联系,了解需求,采用新的服务方式,主动为读者服务。例: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广东中山图书馆的剪报中心,主动与大中型企业联系,了解信息需求,编辑专题剪报,提供信息服务,收到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清华大学图书馆,聘用专业人员为学科馆员,提高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质量,主动为教学科研服务。

4、针对型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建立,图书馆开始冲破传统服务模式,紧密地配合社会需求,提供特色服务,有针对性的服务,不断提高读者的满意率。例如:国家图书馆强化为政府立法决策服务,在近两年的"两会"期间,24小时全方位服务。近期与国家机关和各部委图书馆联系,提供各种信息服务,主动提供政策法规方面的专题咨询服务。上海图书馆主动向政府机关定期提供城市建设、市场发展等宏观决策性信息。浙江图书馆针对本省的经济发展,主动为大型企业服务,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5、多样型服务

现代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摆脱传统的服务方式,摒弃单个、重复、被动、琐碎的手工服务。把服务模式从"单纯服务型"转变为"服务经营型",把服务推向市场,开展信息的深加工,如代查、代检索、代翻译、人办手续、代复制、联机检索、光盘检索、联机目录查询、网上专题信息服务等。提供信息资源的范围和载休更广泛。图书馆从文献资料的收藏者和提供才,转变为信息产品的生产才、开发者和提供者。例如:天津图书馆、东城区图书馆实行的会员制借阅方式,国家图书馆为政府机关、重点大学送信息上门。

6、知识密集型劳动

信息社会需要信息的深层次加工,图书馆开始从以文献单元的加工,深入到以知识单元为主的加工,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将从借借还还的服务,转移到多层次信息咨询服务,有更多的工作人员从事信息的组织,直接参与市场,成为信息技术的中介,在信息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增加智力投入。产生了新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被称为"网上信息员"、"网上导航员"、"网上冲浪员"。例如"国家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人员在网上提供各种类型的文献信息,为各种专业网络公司提供专题信息。信息服务人员已经从简单的劳动,转向智力型劳动。

7、产业型服务机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公共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等机构从单纯公益型向以公益型为主,经营型为辅的服务机构。新型的信息服务机构,以生产和经营信息产品为主,出现以经营型为主的服务机构。例如:中国科技信息所的万方数据公司、深圳图书馆集成软件公司等。

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在网络环境下知识信息的需求的特点是:知识信息需求的全方位与综合化,知识信息需求的开放化与社会化,知识信息需求的电子化与网络化,知识信息需求的集成化与高效化。

社会的需求促使信息机构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向信息增值型、信息产业化、信息服务化、精密化发展。

传统图书馆,文献收藏的数量,对图书馆馆服务方式是以面对面的读者借还图书,提供口头咨询为主。

现代图书馆,拥有掌握和利用电子技术的水平和专业人员,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受馆藏的限制,对图书馆的服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图书馆的服务已经开始以远程通讯的网络应答式提供。

从总体上,图书馆的服务模式的转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图书馆的服务观念;从"读者服务"转向"协调、合作、共享"。

图书馆的服务形象:从热情、周到的"服务员"转变到迅速、方便的"信息导航员"。

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发展方向:

1、利用图书馆的整体化优势进行图书馆网络的优化组织与协调,使因特网的信息服

务功能在图书馆网络化服务中充分实现。促使因特网上的电子信息资源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

2、国家应该从宏观上有计划有组织地协调我国图书馆网络与科技、教育、经济等专

网及其网络有关系,在国内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3、强化网络条件下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实现网络资源配置的优化,网络信

息资源的二次开发与综合信息服务。有计划、分期分批建立不同类型的数字图书馆。促使更多的有中国特色数据库在网上服务。

4、实现图书馆网络化和知识信息的社会化管理,建立网络化信息保证组织和体系,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信息法、数据库法,确保网上信息安全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5、图书馆利用自己"社会大学","没有围墙的大学"的特殊环境,有意识地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培养中国读者的信息素质、信息意识能力。

6、加强与世界各国图书馆网络化服务的国际合作,学习先进国家的信息技术,熟悉和掌握各国的信息资源的特点。加强与世界各国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方面的合作,加快中国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向全世界展示中文信息。把世界上更多更好的信息介绍到中国,更好地为我国的读者服务。

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对策:

1、树立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观念,宏观协调,分工合作

在网络环境下,我国的图书馆服务模式,由于原有格局分布,必然是多中心、多系统、多层次、多类型的局面,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更要强调分工协调,资源与信息的网上共享,网上服务共享,避免各自为政。例如:在书目数据库建设中,已经存在重复建库,浪费大量资金和人力,许多数据库的建设中不要走老路,国家有关部门要宏观干预,分工合作。

2、强化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增值服务

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要提供信息本身的价值,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结合,提高服务质量,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图书馆要通过服务,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服务的技术含量,扩大服务的效果和服务的能力,使人们在网络和信息时代离不开图书馆的服务。图书馆要利用自己占有信息资源,快速进行信息加工的能力的优势,利用网络环境,对电子资源进行浓度分析与重组,提供信息增值服务。图书馆服务人员要掌握信息源,了解信息资源分布状况,信息网络的分布,熟悉网上信息机构,更好地组织网上信息,为读者服务。

3、探索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新模式

网络环境为图书馆的服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良好机会,图书馆应抓住这个机会,对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整理、服务赋予新的内容和方式。图书馆的整体组织、人员安排、业务流程都要不断适应网络环境的要求。传统的服务方式可以利用网络环境来发挥新的效益。例如:图书馆的查询、外借预约、馆际互惜等服务,可以通过网络功能实现。同时利用网络的技术优势,拓宽服务领域。例如:信息的惧就不仅仅是采访部门的事,参考咨询人员要参与信息资源的收集,原来意义的图书馆分工被打破。图书馆服务工作和信息服务人员将越来越重要,"网上信息冲浪员","网上信息标引员","网上信息导航员",将会成为新型的图书馆服务人员。

4、培养网络环境下的新型的图书馆服务人才

实现网络环境下对图书馆的服务提出高水平、高质量的要求,必然对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信息服务的服务过程中知识和技术含量加大,向智能化发展,图书馆从事读者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在工作方式、工作价值、工作效率、工作成果诸方面将发生质的变化。现代图书馆必须有适合网络环境的专业人才。这是关系到提高整体服务水平的关键问题。组织、设备、资金、机构的落实可以说是硬件,在短时间可以达到,但人才问题就是几年、十几年的问题。因此,国家要在宏观计划中,注意人才的培养。图书馆在人员的使用中,要注意发挥专业特长,培养一批新型的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1、景海燕·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学的发展,图书馆现代化1998(3):18-21

2、潘卫、姜险峰、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与信息资源建设,大学图书馆学报,1999(1):47-49

3、刘建国,网络出版:图书馆事业新生长点,图书馆,1999(2):34-38

4、胡小青,信息用户研究对象的广泛化趋势,图书馆,1999(1):29-31

5、赵威,关于当前信息服务工作的几点思考,图书馆学刊,1999(2):46-47

6、李明华,信息交流与现代图书馆系统,424-483,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8

7、沈媛芬,世纪之交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误区及对策,世纪之交图书馆事业回顾与展望,179-183

图式理论论文第5篇

关键词:图式理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图式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的储存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是加工信息的基本框架,每个新信息总是通过这个预先存在的图式而被吸收的,在个体认识新事物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用皮亚杰的话来说,图式是“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通俗地说,人在认知过程中,感知到的内容可能不完整,但心理上会自动补充缺失的部分而使感知的内容趋向完整,进而形成一种认知框架,这个认知框架就是图式。

阅读本身就是一种认知活动,人在阅读时,由文字代表的语言意义获得内容,加上生活经验便形成图式,然后由已形成的图式来辅助对后面感知到的文字信息的理解,进而形成对整篇文本的全面认知把握。也就是说,阅读材料中的文字符号本身不是阅读时的认知对象,只是提供图式形成的入口,或叫线索。由文字映射出文本的相关意义,形成图式。这样的图式由于加入了个人以往的生活经验内容,所以往往具有个性化色彩,也就形成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可见,图式对阅读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在引导小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图式促进阅读理解。

一、以合适的图式达成对文本的正确理解

研究表明,当我们的眼睛感知到文本中文字承载的部分信息的时候,会立即调动起我们以往生活经验中积累起来的一些知识,形成图式,然后在图式背景中理解文本。随着感知到的文本信息量的增加,我们头脑中的图式也会不断调整,要么不断增加新的图式,要么使图式内容进行扩充,也即会不断更新图式内容以适应新感知到的文本信息的理解。这整个过程中,个人的生活经验都会参与其中。有时候,个人的某些特殊经验的参与会使图式与阅读材料不相匹配,在不相匹配的图式背景中理解阅读文本,自然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以确保形成合适的图式,达到正确理解文本信息的目的。一般而言,要引导学生设法把握到作者创作时所依凭的图式,在此图式背景中理解就能正确理解。比如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此诗中,涉及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该故事中牛郎与织女七夕相会的凄婉爱情正是作者写诗时的认知图式,如果学生对此故事不了解,也就无法调出相关图式,进而就无法正确理解诗歌内涵。小学语文老师如果引导学生理解此诗,就有必要先让学生了解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为理解作好正确的图式铺垫。

二、以多维图式实现对文本的多维理解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同一个对象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自然就会有不同的表现形成。对同一部文学作品,道理也同样如此,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这是因为,创作者以文字创作出的作品,其文字所代表的语言本身具有意义上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因此当这样的作品摆在别人面前时,别人有可能会从语言意义的不同侧面去理解和把握。加上阅读过程中个人生活经验的强力介入,我们对同一部作品的理解也就会出现不同了。由于这种特点的存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则可以有意识地联系生活经验实际,创建不同的认知图式,由不同的图式出发,实现对同一文本的多维度理解。

文学作品中的很多意象,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多维的图式,实现多维度的理解。比如文艺作品中常见的“梅花”这一意象,可以是笔下的坚贞不屈的形象代表,也可以是陆游眼中孤芳自赏引群花羡妒的形象代表。所以,在教学中,涉及到一些特别的意象时,教师可不必局限于所读文本的理解,可以超越文本,调用其他图式,实现同一意象的其他理解。多维度的理解可以有效扩展学生的思维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三、整合图式揭示文本隐含的信息

阅读文本的信息并非都是显化的,有的信息需要整合多个图式才能发现。譬如,要理解曹植《七步诗》,需要了解写作背景――曹丕和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因此两人是亲兄弟。曹植一直很聪明,出口即能成诗。曹丕做了皇帝后,担心曹植危及自己的皇位,于是想法迫害曹植,于是让曹植在七步内做一首关于兄弟的诗,但诗中不能出现“兄弟”两字,如果做不出来就杀头。君无戏言,曹植被置于无可奈何的境地,但他情急之中很快就作出来了。以豆和豆萁之同根喻兄弟之血肉联系,借此指责曹丕对兄弟的残害,所以诗中铮铮有力地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此句广为流传,后来成为人们劝诫避免兄弟间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1942年皖南事变后,为《新华日报》题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的“相煎何急”正是出自曹植的《七步诗》。对的这首诗的理解,就需要整合曹植《七步诗》背景和皖南事变背景两大图式。

四、以图式的预测功能促进阅读文本信息加工

图式理论论文第6篇

关键词:图式阅读理论;阅读策略;问题设计;阅读三阶段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090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按照三阶段阅读教学:读前“有趣热身”,读中“提问和应答”和读后“热烈讨论”设计阅读教学。但是,在这样的阅读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处理阅读文本比较粗糙,问题设计仅限于一些事实细节信息的查找,停留在浅层信息理解上。问题设计随意性和盲目性比较大,学生阅读理解只是“蜻蜓点水”。 教师花大部分时间在阅读文本的语言点分析和讲解上。阅读文本在教师眼里,往往只是充斥着单词、短语和句型等语言点的书面工具。教师缺乏对阅读文本的充分解读,忽视阅读文本包涵语篇结构、阅读深层理解、文化情感、文体特点和写作技能等解读。英语教师如果停留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那么就不适应时展了。

近几年来的中考试题加大了对文章阅读的检测力度,进一步从速度、语篇、能力等方面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了新教材、新大纲着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新要求,加大了对考生理解、概括、推理、判断能力的考查。从宏观上看,这是时代的发展对教学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语言知识、获取文章提供的信息、领悟文章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和技能,学会学习,成为有独立阅读能力的人,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图式阅读理论

语篇阅读理解的图式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具影响力的语篇阅读理解理论。图式理论(The Schema Theory)被成功地运用到外语阅读教学中,产生了一种新的解释阅读过程的理论。所谓“图式”是指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是被学习者储存在记忆中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及怎样把这些新信息融进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阅读理解首先是输入一定的信息,然后在记忆中寻找能够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当作以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被找到以后,就可以说明产生了理解。图式阅读理论将阅读过程解释为读者在语篇的各个层次上和各个层次之间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两种信息处理方式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读者的已有知识和语篇各个层次的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在理解过程中,加工的层次是循环递进的,随着阅读行为的不断进行,更高层次的图式被激活,理解的循环就走向更高的层次,产生对句子的理解以及对语篇的理解。

Clarke and Silberstein 所指出,“读者控制的信息要超出字面所提供的。读者之所以理解读物是他们能把读物透过其文字,与记忆中已存的相应概念联系。阅读的技巧在于语言知识与图式知识有效地相互作用。”同样,文章的体裁是多种多样的,如故事、寓言、说明文、议论文等,故事都有开头、结尾,中间有各种情节;情节又有开始、发展、结局等。议论文有论点、论据、论证。读者对某种文章结构越熟悉,阅读时就越能把握思路、层次,对文章的特定框架和各段落的组织排列,及文章的逻辑关系等就越清楚,因此读起来就得心应手,阅读速度也随之提高。因此,教师在设计阅读理解问题时,要注意读前调动和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读中要注意设计问题的层次性和梯度,让语篇阅读理解不断循环,产生更高层次的理解。理解文章的深层意义和作者的意图还必须引导学生学习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语篇结构,通过设计参阅型问题,引导学生对整个语篇的层次结构、逻辑关系、主题思想和作者的立场观点全面领会,进一步进行评论和欣赏。

三、初中英语阅读问题设计的三个类型与阅读策略

1.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三个类型

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提问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和评估型问题(梁美珍,2011)。展示型问题一般用于文本阅读的初始阶段,提问的内容涉及文本的词句、细节理解或篇章结构,学生凭借表层理解、短时记忆或快速查找文本便能回答。参阅型问题是在学生理解并获得文本的事实信息后,进一步理解挖掘文本信息而设计的问题,学生作答时参阅文本内容,同时调动已有的阅读图式,结合自身的认知和经验,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推理和总结后得出结论。评估型问题一般用于文本处理的最后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评价、拓展和运用。这三类问题设计有梯度,层次鲜明,围绕阅读文本,即抓住了双基教学,有兼顾了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

2.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运用的主要阅读策略

阅读策略是指阅读者在阅读活动中进行有效阅读和解决问题而采取的方式、技巧或行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阅读策略有:略读(Skimming),读(Scanning),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Using context),使用背景知识预测(Predicting with the background),辨别文章结构(Analyz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查阅字典(Using the dictionaries),使用关键词(Finding the key words),寻找主题句(Finding the topic sentence),类推(Deducing),比较(Comparing),推理(Consequence),概述(Summarizing)等。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三阶段中应指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理解文章。阅读前阶段主要是通过使用背景知识预测和辨别文章结构,预测标题等阅读策略,预测文章大意和文章结构,激活背景知识的图式,为下一步的读中活动做准备。阅读中阶段主要是为了验证读前预测,获取更多的文章信息,更深层理解文章、作者意图和句子结构等,因此主要使用的阅读策略是略读,验证读前预测,通过读,找事实,获取表层信息,并使用关键词,上下文猜测词义,比较,推理等策略。阅读后阶段主要是评价文章,拓展与运用,因此主要运用的策略是推理和概述等策略。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阅读文本的需要适当引导学生正确运用阅读策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同时教师在设计三个类型的阅读问题时,注意结合阅读策略而设计问题,让学生根据解决阅读问题的需要正确使用阅读策略,培养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借助策略理解文章、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初中阅读教学三阶段中运用阅读策略进行文本信息处理和问题设计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分三个阶段进行阅读理解教学。教师在每个阶段中设计阅读任务,使设计的任务与任务之间相关联,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运用阅读策略从标题、图片的预测到验证预测结果,由获取事实信息表层理解文本到通过事实信息分析、推理得出结论达到深层理解文本,最后通过评价欣赏文本,了解作者意图,拓展阅读文本输出阅读信息。学生在完成各阶段的阅读任务中,不断激活背景图式,阅读理解不断循环上升,最终达到深层理解文本信息。笔者分别在三个阅读阶段中引用阅读教学课例片段进行探讨处理阅读文本信息的问题设计。

1. 阅读前活动阶段

阅读前活动可以称作导入。其目的是降低阅读活动中的难度,让学生做好阅读准备并熟悉阅读任务。本阶段主要是通过创设情景、学生预测和讨论、头脑风暴等方式激活学生原有背景知识,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图式。一般是对文本标题、图片等预测和探究或补充阅读的背景知识。

2. 阅读中活动阶段

本阶段的目的是验证前一段的预测,获取详细而确切的信息,了解和熟悉课文中生疏的词、短语、结构等语言现象。教师就阅读文本进行表层提问即展示型问题,学生通过快速查找等方式掌握文本大意或段落大意,构建较详细的语义图象,梳理全文的信息脉络和语言,基本理解文本内容。并设计参阅型问题,对文本进行深层加工,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挖掘探究性阅读,让学生理解和推测作者意图。这一阶段的阅读任务和问题设计不易过多,过散,必须有梯度,严谨和逻辑性。一般设计三个阅读任务:Task1,Task2和Task3,每个任务之间必须有梯度和逻辑性。

(1)Task1通常设计文章体裁提问,段落大意与段落匹配、文章大意概括或简单了解故事情节等问题,让学生运用略读策略,快速阅读,掌握文章大意,对文本有大概的理解,并对读前预测进行验证。

【阅读课例片段1】上海牛津(广州版)八年级上册Unit4 reading A The night of the horse 《木马计》这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但学生并不熟悉这个历史背景,因此在读前通过图片介绍这场战争的历史背景,但没有告知故事经过和结局。

While-reading :

Task1 Fast-reading and answer:(read the beginning and ending of the story)(自主阅读)(2分钟)

1. How long did the war last for?

2. In the end, who won the war?

3. The winner succeeded not by ,but with .

【说明】这三个问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运用略读策略,对故事内容大概了解,知道谁打败了谁,历时有多长时间,通过什么打败的,为第二个任务做铺垫。

(2)Task2通常设计展示型问题为主,让学生运用读,找关键词,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等策略,获取文本事实信息,为深层理解文本,完成第三个任务做准备。

【阅读课例片段】上海牛津(广州版)八年级上册Unit4 reading A The night of the horse

Task 2: read carefully and try to find out the details)(自主阅读,再小组讨论)(5分钟)

1. “Captain, they’ve gone,” “they” refers to ________.

A. the guards B. the Greeks

C. the soldiers D. the captains

2. Where did they leave the wooden horse?

A. Outside the city of Troy

B. By the river

C. In the city of Troy

D. On the wall of Troy.

3.Why is the wooden horse on wheels?

A. Because it is easy for the Greeks to take home with them.

B. Because it is easy for the soldiers of Troy to pull into the city.

C. Because the Greeks want to seize the captain inside the horse.

4. Who did the Greeks seize ?

A. The captain. B. The soldiers of Troy.

C. The Greek army. D. The captain and other prisoners.

5. Which is in the right order according to the story?

①The Greek soldiers opened the main gate.

②The soldiers dragged the wooden horse into the city.

③The Greeks left the city of Troy.

④The Greek army captured the city of Troy.

⑤The Trojans celebrated and went to sleep.

A. ③①②④⑤ B. ③②①⑤④

C. ②③⑤①④ D. ③②⑤①④

【说明】这五个问题中第1,2,4,5题为展示型问题,训练学生运用读和根据上下文猜词义等策略寻找答案,从而理解故事细节。问题3是参阅型问题,学生通过运用推理策略,深层理解文本,才能做出正确选择,同时为第三个阅读任务做铺垫。

(3)Task3通常设计参阅型问题,在学生理解文本事实信息后,进一步理解挖掘文本信息,学生作答时参阅文本内容,同时调动已有的阅读图式,结合自身的认知和经验,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推理和总结后得出结论。(教学案例略)

3. 阅读后活动阶段

这个阶段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评价,拓展和运用。此阶段主要任务是检查学生对课文中语言形式的掌握和运用,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使他们把所读到的东西与他们所掌握的东西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的输出。教师可以设计评估型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对作者的观点,谋篇布局等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质疑和评价,培养阅读的思维能力。这一阶段是阅读理解的核心部分。

五、结束语

图式理论论文第7篇

关键词:图式理论;内地民族高校;英语阅读

为有效帮助内地民族高校学生提高商务英语阅读能力,商务英语教师经过几十年的不间断探索,对商务英语阅读的了解更为深入,其模式也变得更为完善、合理、科学。基于此,本文对图式理论在内地民族高校商务英语阅读课程中的实践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一、图式理论阅读模式概述

通过分析图式理论模式后发现,文本的意义并不固定,文本主要目的是将某种背景知识传递给读者,然后在读者理解下,对文本意义进行重新构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处理各种信息,而处理方式包括两种类型,即从上至下、从下至上。读者从上至下获取的信息和从下至上所获得的一样,这就意味着读者能够正确理解文本信息。对于从上至下和从下至上这两种阅读模式来说,图式理论阅读模式非常重视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

二、图式理论在内地民族高校商务英语阅读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1.读前活动

在当前内地民族高校商务英语阅读课程中,读前活动并未得到教师的重视,但对商务英语阅读来说,读前活动非常重要。根据图式理论,读者对文本信息的理解程度由图式决定。不过,很多学生大脑中的图式并不科学,导致一些文章信息无法将学生脑中的图式予以激活。因此,教师应借助读前活动,使学生脑中的图式得以激活,或者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图式。其中,读前活动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提问。能使学生的背景知识有效地激活起来。在课前备课过程中,商务英语教师应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有效结合文章内容,设计科学合理的问题。采用读前提问方法,使商务英语课堂氛围更为活跃,使学生对商务英语阅读课更感兴趣。商务英语教师在讲课时,如发现学生大脑中并没有相关的图式,则可向学生先讲解一些背景知识;假如学生脑中的图式不正确,教师应先将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然后将不正确的概念指出来,进而完善学生脑中的图式,这样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学生便会用正确的图式来对文章进行理解。(2)集体自由讨论。通过采用集体自由讨论方法,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一个有效的背景知识。其中,集体自由讨论分为两大步骤:其一,商务英语教师应先将文章关键性概念确定下来;其二,教师应要求学生尽快列出和文章有关的词语。(3)读前讲授、读前测试、读前讨论。 读前讲授,指为加强学生对文章知识的理解,在阅读商务英语之前,教师应向学生进行相关讲授;读前测试,指在商务英语阅读之前,对学生已掌握知识程度进行测试,以便提高学生对文章知识的理解;读前讨论,指通过讨论,使学生已掌握知识得以梳理。

2.读中活动

(1)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图式理论指出,在商务英语阅读过程中,读者会通过已被激活的图式,来预测文章知识。不难看出,阅读过程是针对文本信息来说的,读者并不只是被动。因此,英语教师应对学生的预测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体验图式理论的预测作用。(2)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一般来说,读者不可能找出所有文章的细节内容。文章作者认为读者自身由于具备一定的知识,所以并未将全部细节加入文章中。因此,读者要运用大脑中的图式,对文章隐藏的细节进行推断,才能更为深入地理解文章信息。(3)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如果学生掌握的英语词汇量偏少,则会大大影响学生的英语阅读。在英语阅读过程中,遇到陌生英语单词非常正常,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应善于通过文章语境、构词特点等,对英语单词词义进行猜测。根据图式理论的指导,学生在遇到陌生单词时,英语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以便猜测出英语单词的词义。

3.读后活动

学生脑中的图式理论越多,学生的预测能力就会越高,就能够更快理解文本信息。所以,为使学生脑中的图式理论变得更为丰富、扎实,应进行读后活动。此外,在读前活动、读后活动中,如果学生存在疑问,教师应向学生进行阐释,以便提高学生对文章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三、结语

在内地民族高校商务英语阅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图式理论,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教学活动进行灵活运用,进而提高学生商务英语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谢正婷.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教书育人,2016(19).

图式理论论文第8篇

【关键词】英语新闻 听力教学 图式理论 教学模式

英语新闻听力教学是英语学习板块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伴随着我国英语四级等级考试改革落下帷幕,英语听力测试开始向注重实用性转变,其中一个大的变革便是在听力测试部分增加了新闻内容。这无疑加大了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难度,也对高校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基于这样的背景,借助图式理论尝试构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新模式。

一、新闻听力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教材资源陈旧以及教法落后等原因,我国高校英语新闻听力教学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很多高校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多重视日常交际英语的教学,对实用性较强的新闻英语教学普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由于新闻英语与日常交际英语存在较大差异,其后果直接表现在学生对英语新闻听力理解束手无策上。

2.教材资源更新慢。目前我国英语听力教材种类繁多,其内容对日常交际英语涵盖较为全面,但是缺乏像新闻英语这样的实用性较强的内容。而且,大部分内容仍停留在上一个世纪,出版周期过长使其无法跟上当前我国英语教育改革的步伐。我国在2016年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进行了较大改革,其中,听力测试第一部分增加了新闻语篇的测试(见图一)。

图一 国家英语四级听力测试的内容

从图一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听力部分取消“短对话”和“复合式听写”而增加了三篇短篇新闻篇章的理解,内容来源于BBC或者VOA新闻,这体现了国家教育部门希望将我国英语教学向实用性英语方向倾斜的态度。鉴于新闻英语词汇新、语速快、句子长、语言书面化、篇章结构不同于一般文体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难度。新的完善的教学资源是英文新闻听力教学的基础。倘若教材得不到及时更新,英语新闻听力教学新模式的构建无从谈起。

3.教学方法单一。我国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听力理解能力本身就处于弱势,加之高校英语教学多采用传统单一的“灌输”方法,无法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其后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对听力课堂,尤其是难度较大的新闻听力课堂教学越来越失去兴趣,最终致使英语听力学习陷入恶性循环。

二、图式理论的发展及其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图式理论兴起于哲学,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步扩展到认知心理学、语言学等领域。图式理论的研究方式严谨,理论模型较为成熟,将图式理论应用到英语听力教学中为构建英语听力教学新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1.国内外图式理论的发展。认知图式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Kant于1781年提出:人的大脑中存在纯概念的东西,图式是连接概念和感知对象的纽带。随后,心理学家Bartlett在1932年,将“图式”解释为:一个人己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在大脑中的集结,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一种记忆的存在方式。此后图式理论经过不同学科领域学者的补充,理论基础与研究方式现已比较成熟。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外有关学者开始将图式理论应用于语言学习当中进行研究,比如语言学家Carroll将图式理论应用到语义记忆中的研究就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我国关于图式理论的研究最早在哲学领域展开,大多数文献主要通过翻译国外文献来引进、介绍图式理论的相关概念。自2000年后,我国研究者才将研究重点转移到图式理论的实际应用方面,研究领域也从哲学逐步扩展到心理学、认知科学,乃至语言学习领域。在语言学习领域,我国相关文献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比如鲁忠义、王哲的《英语议论文图式训练对阅读理解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创新性地通过实验方式来证明图式理论应用到英语议论文阅读理解学习上的可行性。我国学者王巧平、叶姗姗等开展的将图式理论应用到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的研究活动较为丰富,但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的新闻听力教学研究却为数不多。本文基于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研究成果,尝试提出将图式理论应用到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新闻听力教学研究中,并具体应用于指导词汇教学、词块教学以及语篇教学三个层次上。

2.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图式理论处理英语语言学习主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自上而下(top-down)、自下而上(bottm-up)。“自上而下”模式更多的是一种预期驱动,即学习者利用先前已有的知识或高层次的知识来分析和处理所接收到的词汇、语法、语句等信息。“自下而上”模式与前者相反,是指通过低层次的图式活动来引导、完善高层次的图式活动。概括来讲,“自上而下”是从整体到部分,“自下而上”是从部分到整体。在英语听力中,“自上而下”模式注重学习者的个人体验与知识储备,学习者通过对听力材料的整体把握来处理信息。“自下而上”模式在英语听力中可以理解为线性过程,学习者通过对接收的语音、词汇、语句等信息进行分散处理,最后汇总成统一整体,从而达到对听力文章的整体理解,即“语音――词汇――语句――文章”。两种模式各有利弊,高校英语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教学状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两种模式配合使用,以达到互补的最佳效果。

三、新闻听力图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笔者参考有关文献资料,将英语新闻听力图式模式分为三类:内容图式、结构图式、文化图式,并将其应用到英语新闻听力词汇教学、词块教学以及语篇教学三个层次上。

1.内容图式。新闻报导的内容具有公开性、及时性、准确性、针对性等特点,新闻内容涉及国内外各个行业领域,且用语严谨,采用书面语言的形式。非英语专业的学习者一般将学习重点放在日常交际用语上,对新闻内容的语言形式以及专用词汇缺乏积累。对非英语专业的学习者来说,需要在英语新闻内容上做大时间跨度的总结,逐步习惯其语言形式,掌握专用词汇,才能适应新闻播报语速快的特点,初步建立起内容图式,为提高英语新闻听力水平做好基础工作。词汇教学方面,教师应当把握好英语新闻词汇的分类,即新词汇、缩略词以及专有词汇。新闻是创造、接触新词汇的前沿平台,比如“Cloud Computing”(云计算)这一新词,正是由于新闻的传播,才使得其被广泛使用。新闻播报时间有着严格的限定,缩略词可以减少在长词、难词上的朗读时间,进而提高播报效率。一般情况下,英语新闻中的缩略词是针对特定组织或者机构的表达形式。比如“AIIB”一词,是“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的缩写,指代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词块教学方面,教师应当根据新闻热点,适时为学生补充相应词块知识。比如针对货币政策调整这一新闻热点,教师可及时补充“loosening tight monetary policy”这一词块,为学生进行英语新听力训练创造条件。此外英语新闻语句大多采用嵌入式的句式,通过对简单句式进行扩充达到方便听众理解的目的。比如“But Mr Sanders again resisted pressure to drop out of the race, saying he was in until the last ballot is cast.”一句,教师可以采用分解教学的形式。

总结新闻内容的特点,可以得出结论:构建英语新闻听力内容图式最适用的模式是“自下而上”式。非英语专业的英语基础普遍相对薄弱,学习者应当首先从新闻内容的基础性词汇、词块、语句积累工作做起,初步构建起低层次内容图式,进而引发高层次内容图式的响应。

2.结构图式。根据新闻报导的结构,英语新闻听力材料主要有两种结构:第一种是依据事件发生时间的前后顺序,即编年体写法;另一种是依据事件的主次来排列顺序,即新闻导语法。我国英语四级听力考试内容一般选取BBC或VOA的内容,而这两家电台所报道的新闻通常采取新闻导语法,即:通过新闻的第一句话作为语篇的导语,开门见山简要点明事件。笔者在此将BBC及VOA的通常导语内容总结为:who, what, when和where等四大核心。语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行进行四大核心的总结工作,通过大量实例培养学生对新闻结构的理解能力。学生应当注重把握新闻听力材料的主题,即导语的内容。把握好导语内容可以为学习者理解语篇后续内容打好基础,从而帮助其深入学习语篇材料的细节。结构图式类似于“自上而下”式学习,了解了这样的结构特点,可为学习者把握新闻语篇的主要内容起到非同寻常的作用。

3.文化图式。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在积累了一定词汇、词块、及篇章知识的基础上,依然普遍存在不理解新闻内容的问题。学习者缺乏相应文化图式是导致这一问题的直接原因。文化图式在广义上是指储存于大脑中的某个民族特定文化的知识框架,知识框架包含民风习俗以及传统习惯等内容。由于文化图式的特殊性质,适合文化图式构建过程的方式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配合使用,通过积累相应的经验来构建文化图式。具体方法很多:譬如,学习者可以利用汉语文化图式的正迁移效应,来掌握英语新闻内容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达到潜移默化构建英语文化图式的效果。再譬如,可以对学生进行英语新闻语篇的翻译培训。翻译工作需要学生对英语新闻内容进行解码、再编码,学生通过这些过程可以深入了解英语文化的价值观,进而构建出英语文化图式。

四、结语

本文较为系统地分析了英语新闻听力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基于图式理论为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新闻听力教学构建了教学模式,一方面,有助于高校英语教师在新闻听力教学中开拓新的思路,另一方面,也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新闻听力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邵文轩,孙冰.基于图式理论的新闻英语力教学[J].才智, 2016(32).

[2]李茜.基于图式理论浅谈背景知识作用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J].教育现代化,2016(31).

[3]左沙沙.图式理论对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J].亚太教育, 2016(33).

[4]王书一.基于图式理论的高级英语教学模式构建[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11).

[5]雷晓东.概念流利与图式理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6]刘京伟.图式理论在小学英语故事阅读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7(02).

[7]吴瑗瑗.图式理论下的交际型语言阅读测试[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04).

[8]王巧平.图式理论在新闻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9]过宇.浅析图式理论在英语专业新闻听力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0(29).

[10]叶珊珊.图式理论与英语新闻听力教学[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06).

[11]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2]吴祯福.英语的听与说[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