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赏析八篇

时间:2022-06-15 19:17:35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引导生成

所谓“引导生成”,就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灵活思维、生成知识、习得能力、形成思想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生成是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关注和理解,是对学生学情的尊重和对学习资源的充分把握和利用,是对课堂真实性的执着追求。如何实现教学中的引导生成呢?

一、营造和谐氛围

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以促使信息的动态生成。可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和动情的语言氛围,让学生在学习时入情入境,在亲历感悟中有效生成。可以构建多向互动的教学情境和互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时产生兴趣,从而发挥自主学习语文的巨大潜能,使课堂生成更为有效。可以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和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中灵动思维,展示个性,从而形成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在教学《惊弓之鸟》时,为了营造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我设计了一段开场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名人的文章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去发现文章中的问题,同学们有这个信心找到这篇文章中的过失吗?我看到学生惊讶的表情,在听到我的提示之后积极主动思考问题。

学生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能达到有效的生成。以上的案例就是在平等互动的氛围中,引发了学生童稚的想象和个性化的理解,而这些想象和理解正是通过合适的课堂氛围下的互动对话产生的,这就是生成。

二、捕捉有效信息

真实的课堂教学是灵活多变的教学。学习主体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经历必然在课堂参与中带来丰富多彩的信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和利用这些有效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作为生成的资源,在处理应用这些资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有效的生成。教师要善于倾听,从学生的发言和讨论中捕捉有利于知识能力形成的亮点;教师要善于观察,从学生的表情、动作、言语中发掘学生的动情点,挖掘促使情感升华的闪光点。

在《触摸春天》的学习中,我从解读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解读课文,在解读过程中及时捕捉信息,引导生成。师:有谁知道,课题中“触摸”是什么意思?怎样解释“触摸春天”?

生1:应该是“接触”的意思,文章标题可解释为“接触春天”。生2:可以理解为“用手碰”,文章标题解释为“用手碰到了春天”(但这两个解释出来后,学生的脸上并没有释然,我想他们还是觉得不合适吧!我及时捕捉这一利于生成的有效信息。)师:用这两个词语解释这篇文章标题里的“触摸”合适吗?(学生都觉得不合适,包括回答问题的学生也觉得不理想。我引导道:同学们先看看文章,先用自己的方式读读文章,再来回答这个词语的意思。全班同学认真地读课文,有的学生还边读边在书上圈画。一段时间之后,学生的声音静下来了,我看时机成熟了。)师:现在哪位同学来说说自己的看法?生3:触摸字面上的意思是接触,用手碰的意思,但用来解释文章标题似乎不很恰当,因为无法用手去碰春天呀!

课堂进行过程中,有很多能够引导生成的信息可供捕捉,它包括学生的一句话,一个表情,甚至一个小小的动作,以上的案例就抓住学生疑惑的表情展开,引导学生解读课文,引导学生精彩生成。

三、延展运用

知识运用是教学的目标。学生只有将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才能体现知识的意义,才能拥有自己的发现。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延展运用,通过抓住学生的这种发现激活有效的生成。引导学生生成新的知识,习得新的能力,培养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思想。

学习《将相和》后,我设置了一个评价人物的延展活动:用不同的身份评价将相二人。学生稍做准备就踊跃发言了———

生1:假如我是赵王,我肯定会这样说:我赵王真的是三生有幸,遇着这样两位百里挑一的贤才,更可贵的是他们能处处为赵国的社稷安危着想,赵国强盛指日可待!

生2:赵国的百姓听说了“将相和”的故事后,纷纷夸奖道:我们赵国有一文一武两位深明大义的父母官,我们老百姓今后能过太平日子喽!

生3:我猜想此时秦王一定很羡慕赵王,他一定在暗暗地思索:要是我手下也能有这样两位以大局为重的左膀右臂,那我秦王不是如虎添翼了吗?

师: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并且评价中肯。

总之,语文教学中引导生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是和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一致的。在这样的课堂里,质疑不是虚设,是自觉而灵动的建构;想象不再虚幻,是丰厚而深广的联系;对话不会成为学生揣摩教师心态的假性应答,而是情思交融的心灵碰撞。

参考文献: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第2篇

关键词:触摸屏 组态 winccflexible

中图分类号:TP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c)-0018-02

1 硬件准备

(1)一套S7300 315F PN/DP cpu。

(2)安装有Winccflexible2008 sp2软件的计算机。

(3)必要的附件,包括:编程下载需要的网线及PLC与TP177B连接的网线。

2 触摸屏组态

在完成的STEP7界面中添加设备。

在SIMATIC主界面中选择“Insert New Object”>“SIMATIC HMI Station”在STEP7中添加HMI设备(如图1)。

在随后的对话框中选择目标设备“TP177B 6 color PN/DP”点击OK。

在STEP7下方会出现新添加的HMI station,随后点击,为触摸屏配置IP地址并添加到CPU共同的以太网上。点击编译。

Winccflexible的主界面,在左侧项目树中找到“通讯”,在其中双击“连接”,在这一界面中已经自动生成了连接,这里只需将“在线”处设置为“开”即可。

在“变量”中设置画面所需要的控制变量,这里的变量地址必须与PLC的变量一致。根据需要,该例中设置了如下变量。

在画面中编辑画面时也有多种工具供选择。在软件右侧的“工具”中常用的工具包括按钮、IO域、文本域。对于按钮,系统多种提供函数来定义按钮触发的事件如图,同时还可以通过动画改变其不同状态下颜色的变化。

对于IO域,主要的设置为此域连接变量,通过HMI面板输入改变PLC变量的值。同时在“格式样式”中可以修改其显示格式,该例中选择带符号的99.9(如图2)。

如需插入文本或数字对画面进行注释,可在“工具”中找到“文本域”。点击“文本域”,在画面中创建。在文本域的“常规”选项中输入文字(如图3)。

4 编译并下载

点击按钮保存项目,点击“生成”按钮编译画面。

为触摸屏上电,并设置其IP地址,此地址必须与网络设置中添加HMI设备的IP地址一致。

使用网线下载程序。在画面上方点击下载按钮,在生成的画面中选择“以太网”并输入HMI的以太网地址,输入192.168.0.3。点击“传送”下载程序至目标触摸屏。

5 结语

通过触摸屏的组态和编程研究,我们在现场中如果遇到触摸屏出现问题,可以很好地排除故障,使系统重新投入运行,为企业节约资金。

参考文献

[1] 尹刚.基于PLC变频器变频调速电梯系统的设计[D].沈阳:沈阳工业大学,2006.

[2] 吴启红.变频器、可编程控制器及触摸屏综合应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 刘伟.基于西门子S7-300PLC虚拟电梯的设计[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4] 盖超会.三菱变频器、触摸屏综合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第3篇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设计是指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活动目标,围绕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针对不同知识的特点,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从问题的类型、难度等方面选择最佳教学问题的过程。问题设计是教学活动设计的核心,也是幼儿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最重要的“激活”因素。为了实现有效的教学和良好的课堂互动,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备问题”。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和幼儿两头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提问的问题。要善于通过提问把个别孩子有价值的经验呈现在全体孩子面前,问题的设计要利于孩子的主动思考,具有启发性、灵活性。

关键词

教学活动 问题设计 初探

幼儿园的语言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设计是一种最直接的师幼互动活动,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要素之一,有位学者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可见在教学活动中,问题的重要意义。教师准确、恰当的提问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是开发幼儿智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认真设计每一个提问,它不仅能将教学活动逐步引向深入,而且有助于引发幼儿思考与学习主动性。我们班的孩子喜欢挑战,好奇、好问,他们喜欢对所有问题作出反应和追问,因此,如何优化大班语言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设计,激起幼儿的求知欲望是我一直期望的目标和追求的效果。根据我从幼教工作20多年的经验,和不断的探析,我觉得问题设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问题设计应具有灵活性

语言教育活动中应注意采用各种方式灵活地设计问题,如在《大象手帕》的活动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大象先生的手帕被风吹落掉进了河里,小青蛙捞起并玩耍,大象先生告诉小青蛙这是它的手帕,并要小青蛙还给它。当我问:大象先生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和小青蛙说的时,有的孩子说是“高兴的”、有的说是“生气的”等,但 是没有人想到应该用请求的语气。我请小朋以们表演了高兴的语气是怎么样的,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孩子虽然觉得这两种语气不是特别合适,但他们还是没想到要获得别人的帮助,应该作出请求。后来,我在设计这个问题时就换了一种方式问:如果别人捡到了我们丢失的东西,我们是应该用高兴的语气、生气的语气,还是应该用请求的语气,让别人还给我们呢?孩子们经过慎重比较,认为请求的语气更合适。再如在欣赏诗歌《春风》时,我设计的问题是:“春风吹来了,我们周围的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课堂陷入了静默状态,我赶紧换了一种提问方式,把问题具体化、缩小化,问:“春天到了柳树有什么变化?”“桃树,小草有什么变化?”“小朋友的穿着打扮有什么不一样了?”……这下,教室里马上活跃起来了,大家说出了许多春天的变化,把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分为若干个小问题,由浅入深逐步追问,让幼儿了解问题的构成,找到最终答案。所以,我们教师的问题不要绊住自己,在原地转圈,而要灵活地变换方式,让幼儿更快地理解提问的意图,从而延续对话的进行。

二、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

启发式的问题能开启幼儿的心智,使幼儿乐学、好学,并能引导幼儿的思维步步深入,教师若将问题置于一种情景中,逐步引导幼儿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如《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中,我以往在教学时,常常设计成这样几个问题:“小蝌蚪分别问了哪些动物?”“它们是怎么说的?”“小蝌蚪为什么没有找到妈妈?”,这学期我把这些问题综合成“小蝌蚪为什么问了那么多动物都没找到妈妈呢?”其它问题答案都隐含着对事物局部与整体之间关系的理解,等孩子们回答了,我再追问,“为什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这样就启发幼儿不断地思考,而不是单一的问:“它遇到了谁?”再如:我在执教《盲人摸象》这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五位盲人各自摸的大象是怎样的?”幼儿按照故事的内容回答后,我又提问:“你认为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幼儿说:“都不对”,在这里我有意设计了一个错误问题,我说:“四位盲人都说对了,不信,你们来摸一摸!”接着幼儿带着问题触摸大象的模型,由于幼儿迫切想知道自己的判断是对还是错,听课注意力非常集中,通过触摸,我又问:“为什么不对?”话音刚落,幼儿就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得出了比较客观的道理:“看问题要全面,看到他的全部,不要只看他的一点及部分”。整个设计民主、和谐,启发了幼儿的思维。

三、问题的设计要有双向性

常言说:一个巴掌拍不响,问题的设计也是如此。如果只有老师的问,没有孩子的疑问,也不能很好地启迪孩子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这样的互问互答,才能使其语言流畅思维深刻。例如:看图讲述就是让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老师在设计看图讲述活动时把问题留给了孩子们,老师可引导孩子思考,你们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回答?我再讲一遍,你们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举手问我,看谁能把老师问住了。又如在大班语言《爸爸、妈妈和我》这一诗歌中,我首先出示一幅挂图,问: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有的孩子就问我:“老师:为什么把爸爸说成是大树?把妈妈说成是雨露呢?”这些都是孩子们通过思考,给老师出的问题了。这种师生之间相互合作地开展讲述,问答活动常常会给幼儿带来积极愉快的情绪,可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有利于帮助教师针对幼儿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教学,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好奇心、好问、好学的良好习惯。

四、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第4篇

一.欣赏形象,让学生感知美

美学家蒋孔阳说:“一个人在生活中发现不了乐趣,生活对于这个人来说就没有意义。”可感的生活场景、生动逼真的画面、极具渲染作用的音乐旋律、声情并茂的角色扮演或实物演示,激发了学生感知美的欲望。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读文本,触摸、品味、感悟语言,要引导学生也这样去发现如此的乐趣,激发感知美的欲望,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就会收到较好的审美效果。如教学《烟台的海》,介绍春天一段时,引导学生抓住“嬉笑着”、“触摸”、“害羞似的”、“顽皮的孩子”等词语,反复体会,反复朗读。如“嬉笑着”,蕴涵的是生命的绚丽色彩,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烟台的海、春日的顽皮和轻盈,全部身心得到最大的放松与愉悦。

二.品味词句,让学生体验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文本世界是个美丽的情感世界,一个字、一个词、一个标点、一个读音无不渗透着美,展示着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这些词句,反复推敲,在品味中享受祖国的灿烂文化。如教学《爱如茉莉》最后一个自然段:“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可以这样来设计教学。

A、“哦”还可以读什么?两个读音有什么区别?那为什么要读第四声?

B、是啊,印子是经历了,才真正感受到了爸爸妈妈的爱如茉莉,所以她发自内心的说——

C、说一遍不够吗?为什么要说两遍?

D、既然是有感而发,为什么用句号而不用感叹号?

小结:看来,祖国的语言文字真够奇妙,一个字、一个读音,都蕴含有无穷的魅力。同学们在这瑰丽的语文大世界中,感受到的爱与情趣,可真不少呀!学生个性在这情感体验中,得到飞扬,自然地在如此纯美的意境中享受到了语文与生活的美。

三.动情朗读,让学生理解美

《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为此,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让文中美好的形象对学生产生影响,引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入境动情地美读,使读者的角色转化为言语的角色,驱遣自己的思维来理解美。“情自口中来,情自口中出。”教师先美读示范,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调动起学生听觉与思维,使文中的人物、情形跃然纸上。再进行动情朗读,自然能理解文中的美。如《孔子游春》第二自然段关于大自然景色的描写,想象奇特,妩媚多姿。先运用绘声绘色的美读,向学生传达语言丰富的美感和内在的神韵,展示生动的画面、美妙的旋律,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陶冶,获得朗读艺术美的享受,学生仿佛来到了泗水河畔,通过自己的朗读,美自然流露心间。

四.放飞想象,让学生创造美

创造的快乐是一个人众多快乐中最高层次的快乐。形象的感染、情感的体验,为学生思维提供了源泉,促进了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美丽的城郊,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五彩缤纷的春天和金黄遍野的秋天,就是最好的语文教师。如教学《西湖》,教师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走进美丽的杭州西湖,激发学生想象,“读着优美的语句,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最想说的是什么?”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基础,启发学生放飞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景色迷人的西湖风光。这样的设计想象训练,让学生感受到了西湖的旖旎风光,尽情体验了创造美的乐趣。学生的创造才能得以施展,加上教师适时的鼓励,激发了创造美的激情,引导学生用诗歌、文章收湖给人带来的兴奋,逐渐就产生了创造美的意识。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第5篇

一、为听障生创设“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境

在特殊教育界,聋、聋哑、听力障碍、听力残疾的概念内涵基本一致,经常通用,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觉障碍,听不到或听不真周围环境的声音,使得患者难以与一般人进行正常语言交往活动。另外,听障学生由于“听不见”,早期听力障碍使之无法听到和辨别语言,以致失去了模仿学习的可能性,错过了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最终失去了“说”的能力,所以民间素有“十聋九哑”的说法。因而,如何让听障学生深入体验“有声有色”的课堂教学情境,是特校教师要研究的问题。钱钟书在《通感》一文中指出:“用‘闹’字,是想把事物的无声的姿态描摹成好像有声音,表示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听觉的感受。”受钱钟书通感(移觉)理论的启发,一位教师在为听障学生执教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练习2》一课时,利用信息技术,将春雷“轰隆隆”、春雨“哗啦啦”、小鸟“啾啾啾”、青蛙“呱呱呱”、小朋友“哈哈哈”等视频剪辑成一段“默片”,营造“春在身边,春在眼前”的情境,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春雨在伞面上跳动、柳枝在春风中摆动、蜜蜂的翅膀振动、小鸟的尖喙翕动、青蛙的声囊鼓动等动感细节,将听障学生视觉的体验转换成听觉的想象,从而获得了对“春天”这一意境的生动感知和丰富体验。

二、为视障生营造“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情境

由于各种原因,视障学生的视力损失或视野缩小,导致他们对事物的整体形象把握存在天生的缺陷,只能根据感受和体验进行自我理解与解读,难免会犯“盲人摸象,各言其是”的错误。从大家所熟悉的案例———沙利文老师教海伦•凯勒拼写“水”这一简单单词的艰辛过程,可以想见,对于视障学生特别是先天全盲的学生来说,色彩、明暗、光泽、状态、品质等概念都是比较抽象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里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养,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彩的敏感性,要使学生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诗词,形象地说,学生应该成为词的‘音乐家’,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那么,如何培养视障学生的语言素养、提高语言敏感度,让其“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呢?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结合视障学生身心结构中的已有经验,通过经验的重组和改造,让学生从“近”(贴近生活的情境)走向“亲”(亲身经历的经验),从“真”(真实的内心情感体验)走向“正”(对词语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是盲人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一位教师在为视障学生执教台湾作家林清玄的名作《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时,为了让视障学生理解“洁白、晶莹、秀挺、深沉、艰辛、坚定、自信”等词语,把孩子们从课堂中带到了学校的假山旁,让他们触摸假山的岩石和从岩石缝隙里生长出来的花草和小树。在孩子们触摸的同时,老师深情地朗读:“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孩子们在这样的情境中,欣赏、感受、体验、品味和领悟,虽然不一定能“说得出”这些词语的具体含义,但他们“体验到”并“意会到”这些词语的情感、温度、色彩和分量,进入了马克思所说的“艺术地把握世界”的境界和状态。

三、为智障生提供“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情境

近些年,培智学校学生的残障程度越来越严重,残障类型也呈现多样化,包括了智障、脑瘫、自闭症、多重障碍等。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较低,认知能力较差,教学效果往往不令人满意。基于“场论”理念的情境是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一个多向折射的心理场。情境的创设可以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对儿童的知识、能力、智慧、情感、意志全面地产生影响。在培智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亲、助、和”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智、趣”的学习情境来缩短学生与教师、与同伴、与教材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启迪者、激励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补偿功能缺陷,开发潜在技能,促使残障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自动参与、主动投入,获得自我的发展。在培智课堂教学中,一位老师在执教《快乐生活•生活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0和10》一课时,在个别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针对智障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了一个“小猫钓鱼”的游戏情境。具体做法是,教师将课桌围成一个“口”字框作为“池塘”,学生在扮演“小猫”。教师根据学生的动作协调性和肢体功能发展情况,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制了不同长短、粗细的钓竿,设计了磁铁、钓钩等不同形式的“鱼钩”,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钓鱼”比赛,最后通过填写一张统计表,看看谁钓的“鱼”多。为了确保其中一名学生钓不到鱼,从而引出“0”这一新知,教师在这名学生的钓竿上做了一番手脚,将这位学生钓竿上的磁铁“鱼钩”换成了没有磁性的塑料积木。可想而知,任凭这位同学如何努力,他也不会钓上任何一条鱼来,从而顺理成章地“生成”(其实质是一种预设)了教师的教学资源(失败的活动经历与情感体验也是一种教学资源)。这种充满挑战与趣味性的情境,既是对学生“认识1~9的数字”这一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是“统计”这一数学思想的渗透与濡染,更是对学习新知的铺垫与导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活动等形式,可以帮助智障学生进行粗大动作与精细动作相结合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实现意志与毅力等心理品质培养和数理知识与方法的习得,让他们在趣味激励、情感驱动下,在“践行”中“善思”,从“乐学”中“多识”。

四、最后的思考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第6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积累,发展语感”,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口语交际双向互动,不但要求说者会说,还要求听者会听。倾听可以说是表达与交流的前提,语文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中,“听”居首位,这也说明了“听”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把倾听落到实处呢?

一、排除干扰,奠倾听之基

培养低段学生的听课习惯,首先要“净化环境”,消除影响学生听课的不良因素。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控力差,注意力不集中,随意性大,家长为孩子准备的多种功能的文具盒,琳琅满目的文具等都有可能成为干扰他们倾听的不良因素。好奇的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摸一摸这些心爱的文具,爱玩的学生会把它当玩具不停地摆弄,女孩子可能会偷偷地闻一闻那些有香味的橡皮……还有衣服上的小饰物,课桌里的水杯,甚至连我们插图繁多的课本,这些物品在给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听课习惯。针对这些因素,下课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课前准备的方法:摆放好桌椅;文具要放在文具盒里;语文书、课堂作业本摆在指定位置;与学习无关的物件都必须放入抽屉,如果楼层较低的班级,还可在窗户上贴上半透明塑胶纸,用来隔绝操场等活动场地的干扰。通过这些手段,尽量减少外界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二、巧设情境,入倾听之态

基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要帮助他们找到倾听的感觉、倾听的状态。实践证明,生活化的情境策略可以使话题贴近学生生活,从而触动学生有所思、有所想,让学生人人有话可说,也给教师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留下更大的空间。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忆身边有哪些植物?然后创设情境,播放植物传播种子的录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种植物。在观看录像的基础上,请学生说说除了录像里介绍的植物以外,还了解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选定自己比较了解的一种植物,向组里的同学介绍它传播种子的方法。教师再进一步提出要求:同学讲的时候要用心听,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提问,讲的同学要给予说明,其他同学也可以补充。因为动机来自生活需要,内容是学生们想介绍和了解的自己喜爱的资料,录像呈现了真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样就激起了学生倾吐的冲动与交流的欲望,他们自然也就能用心倾听。

三、谈笑释疑,明倾听之理

新课程改革以来,对听说能力显然更为重视,在每册教材中都会安排“口语交际”板块,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在对倾听习惯的实践有所成绩的时候,我专门设计了一节教材中没有安排过的口语交际课——“你会听吗?”围绕“为什么要仔细倾听?”“怎样仔细倾听?”这两大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总结出倾听的标准和具体的要求(见下表),贴在教室显眼的位置,让学生可以经常地去参照。

四、套餐巧搭,促倾听之质

倾听是需要精心培养的一种能力,是一项复杂的心志活动。影响和决定倾听质量的因素和条件有:指向性是否明确;内容的关注程度如何;能否正确有效倾听。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我们要给学生具体的思维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必会认真倾听,并根据要求学会有目的倾听的方法。不然,仅凭一张表格,提几个要求是远远无法达到目的的。下面推荐几种与倾听相适应的搭配形式,供大家参考。

套餐一:听+记

“听”和“记”的组合像是一份“开胃小菜”,要常规地进行训练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举个例子,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进行了三分钟的短时听练。

师:同学们,马上就要上课了,我们先来做个快速记忆的游戏,准备好了吗?老师有一组词语,听我说两遍,请同学们仔细倾听,有序记忆,看看你能记住几个!(内容略)

生1:我全记住了。

师:你呢?

生2:我记住了三个。

师:好,记住三个的同学先说,全记住的同学之后说。其余同学仔细倾听。

师:你听得真认真,而且按顺序全说了出来,你用什么办法记住的呢?

生3:我觉得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一个人的外貌、衣着的,我边听边联系一个人,就能全记住了。

师:他的办法还真不错!同学们,倾听、记忆也有一定的方法哦!

这位教师采用了一种费时少、效果好的倾听识记的训练方法,让学生养成了在听的同时有意识地识记重要的内容的习惯。这样的训练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听的能力必然得到增长,记忆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同时听的效果也得到了保证。

套餐二:听+思

“听”和“思”的组合在语文教学中是“家常便饭”,几乎没有一节课不在使用。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与教师、同伴进行思维碰撞,产生灵感的火花,让倾听的内容有了生成性。例如,我在教学《找春天》一课时,就有这样的互动活动。

师:请一位小朋友来读读这段话,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想象,我们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触到了春姑娘的什么?

生1:我看到了小草已经发芽了、花儿开了、柳枝绿了、溪水解冻了、鸟儿们飞回来了。

生2:我还看到了桃花、杏花开了,小朋友们在春天里放起了风筝,他们可开心啦!

师:你们的眼睛可真锐利!

生3:我听到的是春风轻轻的呼吸声。(你说得太棒了)

生4:我闻到了花儿、草儿、树儿们散发出来的春天的香味儿。

生5:我触到了春天的柳枝、溪水、花草们,还有春天蒙蒙的细雨。(说得真不错)

生6:老师,春风轻轻吹到我的脸上,让我触到了她。

师:(欣喜不已,不自觉地笑开了颜)你说得棒极了,比老师聪明、厉害多了,真佩服你!同学们,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吧!

套餐三:听+说

“听”和“说”的组合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豪宴大餐”。学生听得认真、想得深入、说得精彩,都在这里可以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这么说,“思”是“说”的前奏,“说”是“思”延续。学生只有真正懂得了认真去听,仔细去思,才会有精彩的言论。

套餐四:听+评

“听”和“评”的组合,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人心,像一块“甜点”一样,越来越受大家青睐。在传统的观念中,教师总是被默认为评价的主体,学生呢,只能稳稳占据着客体的地位。殊不知,让学生也来参与评价,也是提高倾听有效性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学环节都可以融入生生互评的内容。例如,在通读课文的设计中,教师在指名学生朗读的同时,就可以要求其他学生仔细倾听,边听边做记号,听完了以后来评评发言者读得怎么样。这既给了学生之间一个相互沟通的机会,又让学生能够更加认真地去倾听,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第7篇

XX市XX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

按照XX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安排部署,现将1月28日XX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防疫情况

截止2020年1月28日18:00,XX镇共排查由区教育局反馈武汉返XX人员X批次XX人,区卫健局反馈武汉返XX人员X批次XX人,结合各村入户摸排,现累计排摸出从武汉方向返XX人员XX人(含途径武汉人员),已对本人及其家属进行居家隔离和医学观察,共计XXX人,其中:确诊XX例,已采取XX措施;疑似XX例,已采取XX措施;与确诊病人有密切接触XX例,已采取XX措施;外省(除湖北武汉方向外)返XX人员XX人,目前身体状况如何?

二、采取措施

(一)强化宣传。张贴xx省/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工作指挥部公告(第一号、第二号)及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健康教育核心信心(公众篇)各XX份、印制发放宣传彩页XXX份、电子屏滚动播放XX块、录制宣传音频XX条,利用各村广播循环播放,配备保洁车宣传小喇叭XX个巡回播放,广泛宣传疫情防控措施,告知群众自觉做好个人防疫工作、自发摸排本村武汉返XX人员及外省市返XX人员,如有发现及时告知村委会或镇政府,确保疫情防控知识家喻户晓。

(二)联防联控。1月24日下午,XX省党委书记XX主持召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视频调度会,晚上7点,XX镇召集全体领导、各村书记、各驻建单位负责人召开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部署会,全文传达了XXX书记的会议精神,要求各村、各驻建单位严格贯彻落实XXX书记提出的XXXXXXXXXXXXXX等措施。1月26日,区政府召集处级领导召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后,当天下午,XX镇第一时间组织全体镇村干部到岗建立镇级疫情防控网格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三)群防群治。及时发动群众自发建立村级网格,现已建成村级网格25个,片区网格XXX个(共XXXXX户),将每一户群众编入网格管理,建立微信群,群众相互监督,相互监测,每天早晚两次观测疑似人员健康状况,如有异常第一时间告知村级网格长,村级网格长及时报镇网格员,同时,各村党员、群众自发组成村级疫情防控小组,将本村出入主要路口进行封堵,谢绝外来人员进村,形成群防群治的联防局面。

(四)强化排查。联合派出所、卫生院、教办等单位,充分发挥网格长作用,逐户排查武汉方向返XX人员以及接触过武汉方向返XX人员的群体,对武汉方向返XX人员及其家属、接触过武汉方向返XX人员的群体实行居家隔离观察,每天2次观测健康状况,及时上报排查信息。

(五)多措并举阻断疫情传播途径。取消春节社火、庙会等大型集会活动;关闭宗教、娱乐场所,停办婚丧嫁娶家宴;在各村入村路口、农贸市场入口对外来人员车辆进行详实登记,劝离走亲串户群众,杜绝外省区人员车辆入内;每天在辖区各公共场所、人员密集地实行严格消毒。

三、存在问题

一是不良媒体散播谣言导致群众恐慌。由于个别不良媒体肆意炒作,散播谣言,导致群众恐慌且对镇村干部入户摸排产生排斥情绪,影响镇村干部开展摸排工作,XX镇已将摸排线索反馈至XX派出所,XX派出所工作人员现已开始全力查处;二是防护用品严重匮乏。目前,XX镇采购的口罩仅够镇村干部两天使用,后续采购困难,干部入户宣传时自身安全难以保障;三是人员聚餐难以避免。虽然辖区餐厅、饭馆等公共聚餐场所全部关停,但镇政府机关灶等场所仍然运行,大量干部仍然频繁聚集用餐,存在疫情传播风险;四是各业务部门统计数据过于繁杂。部分业务单位每天要求乡镇统计各类数据、填报各类报表,导致镇干部频繁下村、村干部频繁入户,增加了疫情传播风险。同时,各级单位工作人员频繁打电话询问疑似病人身体状况,导致群众产生排斥、不安情绪,对镇村干部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较为排斥。五是交通布控存在漏洞。XX镇辖区主要交通要道目前只有XXX路口设立疫情监测点,XX路、XX路、XX路上各县级交汇点均未设置疫情监测点,疫情监测存在盲区。

四、下步建议

一是建议网信、公安部门加强对不良媒体的监管、查处力度,避免谣言对群众造成恐慌,对政府开展疫情防控工作造成影响;二是建议区政府将疫情防控经费划片划拨给各乡镇、各单位,由各乡镇、各单位多渠道采购防护用品,更有效保障干部自身安全;三是建议全面关停各单位机关食堂,干部饮食自行解决,避免人员频繁集聚用餐;四是建议各业务单位减少各类非必要表格和数据的统计,减少与疑似病人通电话了解身体状况,才能减少镇村干部入户流动的频率,降低疫情传播风险,让干部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五是建议区政府协调交通部门在XX路、XX路、XX路县级交汇点设置疫情监测点,全面监测外来车辆、人员,做到全方位防控疫情。

触摸春天教学设计第8篇

毋庸置疑,美术教育不仅有助于开发孩子的艺术潜力,更能发展孩子健康的个性。孩子天生具有运用符号表达认识与情感的自我倾向,这种最原始的也是最宝贵的儿童美术,在充满着艺术情趣的环境中,通过成人适时的引导,将会迸发出灿烂的火花。如果你对艺术有很高的鉴赏能力,可以帮助孩子发展他的美术能力,如果你对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不够自信,不如试试下面的办法来帮助孩子发现生活中的美。

一、尊重孩子的原始创作,用你欣赏的眼光肯定孩子的美术能力。

所谓原始创作,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它具有非凡的创造与想象的空间,它具有个人创造的独特风格,保持着个人独特的艺术原创性。孩子具有运用特有图像符号来表达个人观点和感受的能力,在社会艺术潮流中,这也是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

常常听到有些家长这样评价孩子的作品:“画的什么啊,乱七八糟。”每每听到这些,我都痛心异常。要使孩子的原创艺术得以保护与尊崇,我们必须学会尊重他们的原始创造能力。事实上,在你欣赏和赞扬孩子“作品”的时候,你也肯定了他的原始创造能力,给了他创造的动力。

你可以有意识地为孩子制造创作的机会。例如,让孩子观察、寻找生活中的红色,然后在画纸上表现红色,让孩子尽情宣泄自己心中的红色印象。当孩子画出纷杂的线条与各种符号后,你可以问他画的是什么?它在哪里?也许孩子会说画的是红色汽车,或是红色的妈妈,或是红色的花,你可以一边做出惊奇的表情,一边评价孩子的作品:“哇,你真棒!你的发现和别人不一样!”

二、利用生活情境,帮助孩子获得美术经验的积累。

美术欣赏的目的不在于增长美术知识,而是通过环境和艺术作品两个方面来加深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审美感受。我的执教经验让我感受到,只有当孩子的美术欣赏与他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他才能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只有当孩子的生活体验与艺术欣赏相联系时,他的审美想象才会得以释放。美术必须追随孩子关注的热点,融入孩子的生活情境,成为孩子生活环境的一部分。

平时,你可以让孩子以他独特的视点产生联想,并转化为他独特的表达方式,加深他对事物的审美体验。例如,你可以问孩子:“春天来了,一片嫩绿的树芽,一缕温暖的春风……孩子,你触摸到了吗?你品尝到春天的味道了吗?那是甜甜的,那是香香的。”

春天,我和孩子们跑在春风里,快乐的声音响彻校园。我们用番茄酱作画,孩子们趴在草地上,小手蘸上番茄酱在绿色的彩纸上尽情地画。有的孩子画出了风,一丝一缕,那是春姑娘带来的春的线条。有的孩子画着画着,禁不住舔上一口:“老师,春天真的很甜啊!”

水果丰收的季节,你也可以带孩子去水果铺,看看铺子里摆放着的各色水果:苹果、橘子、香蕉、石榴。什么样的水果才是新鲜的呢?让孩子认真地分辨那些水分充足闪闪发光的果实。再看看法国艺术大师塞尚所画的《苹果和橘子》及其他水果作品,让孩子与大师交流,用手中的笔,用真实的色彩表现他所看到的东西。

实际生活体验始终是孩子作画的第一位,你要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引导孩子将他的生活体验,将现实中美好的场景作为美术的素材,使现实生活与艺术紧紧地融为一体,让孩子的笔触表达各种生活体验,使孩子懂得生活即欣赏。懂得欣赏即获得了艺术。

三、利用各种材料,拓展孩子的美学思维。

孩子天生具有创造的本能与潜力。与美学相关的事物有哪些?让我们看看我们生活的多彩世界。

一本图画故事书中含有许多画面;在路上行走,身边有许多建筑设计、桥梁设计、园林设计、汽车设计;餐点中有色彩搭配……我们身边诸多与美术相关的事物都是我们引导孩子观察思考的对象。

生活中与美学相关的材料又有哪些?这恰恰是我们生活中每一处可以触摸到的物品。面粉可以雕塑,各种布类可以拼搭,各类包装纸可以撕贴,一根铅丝、一根毛线都可以成就一个造型……将这些材料交叉使用,就变成了无数的艺术唯美构想。

你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创造的意识,用欣赏生活的态度让孩子来发现艺术,让他学习主动获得信息,整理和处理材料,并加以利用和创造。例如:

1 收集各种棍棒,搭建构造桥梁。

在搭建过程中,你可以引导孩子自主设计不同的造型,发现不同的稳固桥梁的方法,所利用的材料可以是各类铅丝、纸板、棍棒等。

2 收集不同造型的树枝与球状物体,设计不同的立体造型。

孩子收集来的乒乓球、纸团、小皮球等,可以用胶水和纸张塑造出不同的艺术造型。

3 老房子和新房子。

你可以带孩子参观社区,看画册,帮助孩子网上搜寻各类资料,画一画老房子和新房子,用各类纸箱搭建老房子和新房子。可以利用的材料来自社区资源、摄像摄影、各类网上图片、各种废旧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