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课间活动方案

大课间活动方案赏析八篇

时间:2022-05-25 00:15:52

大课间活动方案

大课间活动方案第1篇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深入落实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素质,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大课间开展系列活动的活动方案。 

一、组织机构

组 长:钟 亮

副组长:张 勇    易思武    胡邦宽

成 员:陈 双    吕相军    刘维东    卢洪春   王国锋

二、活动形式

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爱好参加一个项目,在第七节课时间,到自己所参加项目内参加活动,不得随意跑动。活动分13个模块进行,相应模块组合由一名组长负责,每个模块由指导老师若干名组成。

三、实施措施

1、时间安排。每周星期二和星期四下午大课间时间,任何老师不得挤占大课间活动时间。

2、人力、物力保障。要求师生全员参与大课间活动,活动中教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又是学生的保护者,同时也是活动者。

3、安全保障。学校按内容划定活动区域,各班学生必须在指定活动范围内活动,各组指导老师必须对该组学生进行现场活动指导,并督促学生注意安全,各组组长为该组安全第一责任人。

4、激励措施。活动实行考核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大课间活动的积极性。对班级的考核,为调动班主任的工作责任心,将大课间活动的检查内容列入班级专项考核中。学校对大课间活动进行定期评比,把大课间活动开展情况作为文明班集体评选的重要依据,这样既可以树立学生的集体活动意识,集体荣誉感,又可以促进大课间活动的持续发展。

5、鼓励活动创新。大课间活动除时间有具体规定、保证外,在活动形式、内容、空间上学校均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鼓励体育教师、音乐教师、美术老师发挥自身特长,展示自身才干,开发创新体育、舞蹈、球类游戏等多种项目。

6、注意有序开展活动,安全第一。班主任必须强调大课间活动纪律与安全,协助指导老师指导活动。

四、健全组织,明确职责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个自上而下合理、科学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协调和评估。形成校长、各处室牵头、班主任主抓、指导教师辅助、学生主体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需要明确职责,层层落实,齐抓共管。

具体分工:见附表

五、纪律要求

督导组(领导组)须对本活动认真指导并督促。团委须对本活动认真部署,做好考勤、资料建设和宣传工作。后勤组须对每次器材的借与还做好记录,对已损坏的器材做好维护,不能维护的及时向团委汇报。各组组长须安排督促好本组成员的分工,并认真巡视本组活动的开展,使各组活动开展井然有序,各组辅导老师须认真辅导好本组学生,使活动达到预期目的。参加活动的每一位老师不得随意走动,不得任意请假,要请假须向易思武校长和本组组长请假,易思武校长再向考勤组传达请假人,便于考勤组做考勤记录,请假后该组的活动由本组组长具体负责。未请假或擅自离开本组地点参加其它活动的,按未参加活动处理,并纳入学校考勤考核,一次活动按一节课考评。

 

 

**县回龙中学

二〇一三年九月二日

大课间活动方案第2篇

根据“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实施计划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落实“生命和谐”教育理念和阳光体育行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新课程理念,把开展大课间活动作为重要途径,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在大课间活动中体现出合作、民主、探究的教学理念,以大课间为辐射点,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贯彻“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

二:活动主题

我运动?我健康?我参与?我快乐

三、活动要求

人人有项目 班班有活动 学校有评价

四、活动目标

1、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并形成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观,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

2、 让学生有选择地参与、学习、享受体育,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

3、改革学校课间操,优化课间操的时间、空间、形式、内容和结构,使学生乐于参加,主动地掌握健身的方法并自觉锻炼。

4、 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和谐关系,提高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和交往能力。

5、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学风。

五、活动原则

1.教育性原则。充分发挥大课间活动对学生进行五育教育的功能,重视活动过程的教育。

2.科学性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科学合理的安排大课间的课程计划和活动内容。

3.全体性原则。大课间活动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人人参与大课间活动。

4.因地制宜原则。因为场地的限制,分区域,分年级进行活动。

5.安全第一原则。要加强安全教育,避免和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六、活动实施措施

1.时间保障。学校作息时间明确规定大课间活动为周一至周五上午9:40—10:10,早操不包含在大课间活动中,下午4:30--5:20。任何老师不得挤占大课间活动时间,若遇阴雨天就改在室内进行,如:棋类活动,智力游戏等活动。

2.制度保障。为使大课间活动有章可循,杜绝活动开展随意性,学校

教务、学生科、体育组联合制订大课间活动,班主任、体育教师负起

职责,建立领导督查制、班主任现场督促制、体育教师指导制、大课

间活动评比制等制度。

3.人力、物力保障:学校要求师生全员参与大课间活动,活动中教

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又是学生的保护者,同时自己也是活

动者,这既体现全员参与健身,又能融洽师生关系,有利于构建新型

的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大课间活动器材除了学校提供外。更提倡

每个班级自制自带自备活动器材。各部主任协助体育组负责器材的

发放、整理和保管。

4.安全保障。学校分部,分班级划定活动区域,各班学生必须在

指定活动范围内活动,防止出现活动区域不明造成乱串、乱跑等混乱

现象。

5.组织保障。学校加强了该项活动的领导,使大课间活动真正落到实

处,促进该项活动高质量进行,学校成立了大课间活动领导小组。

七、组织领导

成立大课间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以学校主要领导全面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中层领导和部主任分部负责,正副班主任、任课教师精心组织,体育教师分工指导,人人参与、层层落实、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

(一)领导小组

组 长:建转锋

副组长:王景让张永胜 索晓辉

成 员:中层领导、部主任、正副班主任

器材负责人:乔林威 马伟玲

音乐控制:楚玉乾

(二)大课间活动督导、指导小组

组 长:索晓辉

副组长:马伟玲

成 员:乔林威 楚玉乾 张振武史耀武 石金戈 张君颖

八、活动流程

1、集合:50秒

2、出操:3分钟

播放进行曲,以此作为开始活动的统一信号。各班按顺序列队到学校各区块集中。要求做到静、齐、快。排好队列后,在原地整队,横、纵、斜都要求整齐。

3.广播操:4分10秒

广播操《时代在召唤》。这是原来都要做的广播操,这也是固定的。该操以动作潇洒、节奏明快、音乐强劲、动感强烈而体现时代特色。

4.分班活动:15分钟(音乐)

班级特色体育。这部分内容有从学校提供的活动中自主选择,学校根据不同专业学生专门设计许多体育活动项目,做到每部有内容,活动也有各班自主创编的,有来自民间体育的。体现了自主健体与创新的新课程理念,突出了学生自主活动、主动参与,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锻炼。当然,我们也可以结合学校的传统项目来编排相关内容,以体现学校的特色。

5.放松操:2分钟(音乐)

6. 退场:5分钟(音乐)

九:在人员安排方面,每班以班主任为主负责,并分配一个跟班老师,每个体育教师负责相应的部;在场地划分方面,要讲科学,充分考虑学生做操后的流动情况以及活动的项目,尽可能缩小集体活动与自主活动之间的范围,尽可能减少学生无效的行走,因此,我们常把自主活动场地安排在普通教室的附近,同时还要考虑到楼层等因素。

十、大课间体育活动场地体育教师安排

微机部在培训楼后(彭艳林) 机电部在大操场篮球场(王博)

高考部在小操场 (孙国兴) 幼师部在主教学楼前(郭晓静) 十一、建立激励机制

1.实行考核激励:教务、学生科对各班大课间活动进行评比、表彰和奖励,对把大课间活动开展情况作为评选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班集体评选的重要依据。

2.鼓励活动创新:大课间活动除时间统一外,学校鼓励班主任协同任课老师发挥资源优势和自身特长,在活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开发和创新,打造班级特色,丰富大课间活动内容。

十二:活动注意事项

a) 大课间活动时间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或早退。

b) 室外活动时间班主任、搭班教师必须管理到位。

c) 由于我校学生人数多,户外集体活动开展起来难度较大,为了能更好地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活动前和活动中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落实好安全防范措施。

d) 活动全程有广播音乐指挥。

大课间活动方案第3篇

一、转变观念是形成数学教学整体合力的基础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已越来越多地意识到:数学教学的活动课程已是教学中所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它数学教学才更为完善,有了它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才能有无限的生机。我们的教学对象有其个性特征,他们不愿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他们的思维倾向为形象思维,他们的注意力很不稳定。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多注意活动课程的开发,将有利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有利于稳定他们学习数学的情趣。再从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获取知识的新型教学模式的作用看,开展数学活动课程形成数学教学的整体合力也十分重要。因为这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机会和氛围。开展活动能让学生解决不少的实际生活问题,而且能在自主手脑并举的前提下拓宽知识,增强能力。

二、注意方法是形成数学教学整体合力的前提

数学活动课程方案的设计虽然没有现成固定的模式,但我们必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因为小学低、中、高各个阶段他们的心智潜能各有不同,我们的数学活动课程的开发必须考虑到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智力水平、自主欲望等多方面的因素,否则会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在活动课程方案的设计上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活动方案的设计要便于学生主体参与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在参与中发挥创造性、独立性或与同伴一起参与完成活动课程的目标,是活动方案设计是否周到的体现,更是活动方案的目标达成与否的体现。因此,要想通过活动课程的实施进而形成数学教学的整体合力,那么我们活动方案的设计就必须便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北京师范大学刘英健先生对小学活动课程方案设计的主体性的体现曾提出过这样三点要求:(1)师生在设计数学活动课程的活动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2)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可以得到教师的适当指导,其活动要利于学生自我决定其内容,自我安排其进程,自我管理与调控。(3)活动结束后学生之间要能够自我评价活动质量,对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取得的成效进行自我综合评价。如果我们的活动方案能够在学生的主体参与上注意了这几个方面,再在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民主合作,并且平等地讨论问题,尤其注重让学生大胆地对老师的意见提出质疑,让他们主动地发现问题,这比顺利地解决问题还要重要。

2.活动方案的设计要便于学生的活动

在小学数学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中,学生能否在实施活动方案的过程中积极动脑思维、动口表述或动手操作,这是体现方案是否具有活动性的重要标志。如果数学活动课程的内容具有活动性,那么学生也就乐于参与。实践证明,大凡学生乐于参与活动,那效果也就显著,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高。如何才能体现活动性?又怎样体现小学生可操作性强的活动?我们则必须加以研究探讨。首先我们对小学生数学课程活动的内容应有正确的认识。如果我们设计的活动方案只照顾了外显性,那只能是活动起来乐滔滔,个性特长的发展还是空大空。如果我们仅在内隐性上下工夫,那学生也无法动手,活动起来只能是麻木不仁了,那肯定是要失败的。因此我们设计活动方案时,要注意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协调其脑、手、眼等,让他们处于高度的亢奋状态。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合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大课间活动方案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245-02

一、整合依据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为促进孩子们尽快成长,给孩子们多创造施展技能和才华的条件和环境,与社会接轨,学校开发了许多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在实践中注意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课程不仅充实了教学内容,活跃了教学气氛,拓宽了社会视野,掌握了实践技能,而且使孩子们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掌握了在学校中学不到的技术,同时也缩短了理论与实践脱离的距离。

为了帮助孩子们进一步明确学校社会实践课程的意义、目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将学校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引入,实现了学生实践者的身份到策划者身份的大逆转。技术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身边的需求和问题,在实践或解决问题的设计中,合理使用技术,达成自己的预想,造福他人,成就自己,实现技术学科的育人。

二、如何体现技术服务于大众生活

信息技术是推动当今人类发展的最重要动力之一,也是改变大众生活的主要手段。技术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人们会在不经意间发觉,自己的生活环境正被不知不觉地改变着。如何让技术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生存的环境,打造我们的生活,是我们的一致追求!

在当今信息社会,网络学习是我们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而从现在的信息技术教学来看,网络教学开展得并不顺利,大部分学生上网的主要兴趣在玩网络游戏,聊天,看动画等。通过调查和反思教学来看,大部分学生不是不想利用网络学习,而是不会利用网络学习,不知道能用网络干什么,也不知道有哪些可以利用的网上资源。

三、如何充分体现课堂的育人

学校实践活动课程:探秘火山群,青岛看海,游文化古城寻历史足迹一青州之行,学生爬泰山、畅游三孔、对孔庙、孔府,65公里野营拉练,同学们走进大自然,感受万物气息、瞻仰圣贤,在整个的活动中学生不仅锻炼学生的意志和合作精神,感悟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体会到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明,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寻访、感悟文化中发现自己,成就自己。

活动中学生们将所看、所感、所想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了,可是用的时候却发现图片、视频不是那么的完美,图片需要进行编辑处理,视频需要片段截取、去除杂音、加入特效,面对一系列的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们发现需求,将需求引入课堂上,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实用性。

四、案例设计具体实施建议

实施建议:方案设计制作分为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设计准备,雏形制作。

第二课时:小组方案的制作完善,展示、评比,完善、总结。

第一课时: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设计准备课

学生能够根据活动主题确定所需信息,并能综合利用网络搜索、下载、交流信息,完成方案制定。小组合作探究中归纳社会活动实践方案设计的思路。进一步加强团队合作的意识,体会技术服务于大众生活。

发动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的策划制作,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认真阅读活动设计方案须知,方案制作的具体要求。一个方案的设计制定,要先理解“设计”一词。“设计”是指建立在分析与综合基础上的深思熟虑的精心规划和预先制定。教师做好思路引导:

活动设计导读须知

1.本项活动的目的、意义:此行的目的在哪里?

2.活动涉及的地方简介:图片、路线图?

3,活动的具体行程安排:时间?安排紧凑?

4.活动的经费预算:最经济?

5.活动的建议及其注意事项:天气、安全等?

活动设计具体要求

1.请各小组为自己的旅行社起名,在既定时间内(35分钟)完成方案设计并进行方案设计的提交(作品命名:几组+旅行社)。方案设计的形式不限,自主选择合适的工具制作、呈现。

2.小组长根据方案制定的需要合理的安排分工,用好小组分工记录表。利用好小组qq群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汇总。保证在限定时间内上传方案。(通过极域电子教室上传、qq上传等)。

3.展示要求:限时3分钟内,每一个旅行社选派一名代表阐述设计方案,并能够根据评委的提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

第二课时:小组方案的制作完善,展示、评价,总结

方案完善展示、质疑,评价

展示:通过幸运大转盘进行幸运展示小组抽奖,被抽中的小组优先进行展示小组设计方案,当然也可以放弃,推到下一轮展示。

评比:学生评委和教师评委两个部分。采取小表情投票的形式展开。同意:请投票,不同意:请提出质疑的地方。根据各小组展示的活动方案,非展示的小组和教师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请展示小组进行相应答辩。

点拨:根据学生展示的作品有针对性的点拨、提升。教师点拨分为技术方面和方案制作方面两部分。

(1)技术方面:如何快速获取想要的信息?常用搜索引擎的使用(百度关键词、百度快照、google分类搜索);常用的旅游网站;常用的交流工具、下载技巧、整合工具的选取――ppt、word等。

(2)方案制作方面:设计活动方案制作的细节。注意每一部分方案的可行性。活动的目的、意义是否明确,时间方面,吃饭、住宿方面,费用的预计?

1.完善:根据评委组和非展示小组的点评,进行修改完善。保证方案的可行性。将小组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提交――昌乐二中社会实践活动组委会qq群。

2.总结、评价:设计活动方案的体会:我们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在那里?我们小组团队量的发挥,技术方面的应用。利用柱形图的形式将本节课的学生参与、方案设计、展示质疑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评价。本次活动设计方案的优胜小组、最佳讲解员。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中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陶增乐.《信息技术基础》,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4.1

[3]李连宁.面向未来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

大课间活动方案第5篇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案例式教学;关系处理

2005年开始实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进行了全新整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以下简称《原理》) 是调整后的新课程之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该课程着眼于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思想性、理论性最强,同时也是最抽象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如果沿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那种“老师讲、学生听”单调、呆板、枯燥无味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是无法做到使学生坐得住、听得进、信得过的。经过笔者近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的摸索,案例式教学是《原理》教学中一个比较好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教学方法。本文在论证其可行性的过程中,着重从《原理》案例式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关系来辩证分析案例式教学法在《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案例式教学法的优点

案例式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案例引导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研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具有较强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研究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1]。案例式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起初主要用于法律、医学及工商管理等教学领域,用来教授业务实践中的理论、技能、方法及内在原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案例式教学法的引入是一个不错的尝试,主要是由于案例式教学法主要有以下优点;

1、案例式教学法能使深奥难懂的原理通俗化,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和把握理论知识

05方案的《原理》课是把原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门课程合而为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思想性、理论性最强,也是最抽象的一门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也是比较高的。传统的教学往往通过对概念进行详细的界定,对理论进行系统的论证,对逻辑进行严密的推理,由于远离现实生活,忽视学生实际,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面面相觑。因而该课程被大部分学生认为是一门神秘的学问,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以达到思想共鸣。案例式教学法针对传统教学法中的弊端,大胆创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主体地位,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具体做法是首先由老师精选一些案例,这些案例大多是现实中发生过的活生生的实例,带有一定的关切性、故事性和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这些案例中都暗含着许多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然后以案例为载体由老师引导学生阅读这些案例,之后要求学生在理解案例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分析、评论,最后老师要做画龙点睛的总结,从而使学生在听、讲、评“故事”中“恍然大悟”,使晦涩难懂的马克思主义原理通过案例这一载体变得通俗易懂,并且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加,使学生在“思”、“辩”中学好这门课程,大大提升该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2、在《原理》课中应用案例式教学法有利于增加课堂互动,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活跃课堂氛围,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案例式教学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参与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被动接受对象,而成为课堂“舞台”上的主要“演员”之一,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这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讨论中争辩、质疑中探索、交流中互动、深思中增知。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更深刻、掌握的更牢靠、应用的更熟练,使学生与老师在良性互动中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案例式教学法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但在实践中要注意应用,特别是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1、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关系定位

传统教学法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讲授是教学的重点和中心,是一种注入式的教学过程,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角。而案例式教学中通过案例这一载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对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在课前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课堂上指导学生对案例学习、探讨,教师是发起者、组织者和指挥者,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教材和相关案例,认真分析和思考,课堂上积极发言,参与讨论与辨析等教学活动,学生是教学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教学的主角,处于主体地位。这样,由于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换,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就发生了被动性和主动性的转换,学到的就不再是单一的知识,而是在实践和理论结合过程中产生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2、在案例选择过程中处理好典型性和新颖性之间的关系

在《原理》案例式教学中,案例是案例式教学的基本工具,是重要的载体。精心选取案例材料设计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法能够取得较好效果的关键。精心选择案例提高所选案例的质量,要处理好案例的典型性和新颖性之间的关系,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尽量做到典型性和新颖性相结合,各取所长补其所短。典型性的案例可能是人们经历了长时间的使用,在反复比较中流传下来的,这些案例能够比较全面深刻地诠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可能是最近发生的引起人们重大关切的,影响面大、意义深远的事件,这些事件里面也蕴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些典型性的案例具有实例生动、逻辑严密、说理形象等优点,是不错的案例式教学法的载体。但它们也有明显的缺点:主要是从时间上来看这些案例的发生时间节点距离现在已经太过久远,显得有些陈旧,在解释理论知识时有些可能是学生已经听过很多遍的了,已经没有了太多新意,容易引起感觉疲劳,从而达不到案例式教学法想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新颖性的案例最大的特点就是“新”,所谓“新”,是指所选取的案例具有时代性、时效性等特点。恩格斯曾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传播快捷迅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求新求异求变,在应用案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适当选取国内外新闻、社会热点等案例,能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关注度,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真正做到“三贴近”,让大学生在学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新颖性特点的案例优点比较明显,但是和典型性案例相比也有其不足――热点过后随着大家关注程度的降低,可能人们会渐渐淡忘这些热点,由这些热点作为载体传授的知识也可能在学生大脑中的印象就不会那么深刻和持久。所以,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尽量做到典型性和新颖性相结合,各取所长补其所短,让案例式教学通过精选的案例这一载体发挥最大效益。

3、处理好通俗性和学理性之间的关系

《原理》课是把原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门课程内容糅合在一起编排成了一门课程,因此《原理》课是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科,总体来说该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学理性,理论性较强,学好这门课程对于大学生来说普遍有难度。因此在给学生讲解这类学理性较强的课程时能否使所讲内容通俗化、大众化便成为学生能否准确掌握的关键。而案例式教学法正是使《原理》内容大众化、通俗化的一个很好的载体。此教学方法可以通过一些鲜活的案例来阐释理论性较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而使这些理论大众化、通俗化,使大学生学地明白,掌握地牢靠,应用地灵活。但是在应用此教学方法使其理论通俗化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通俗化并非是不要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性,并不是要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相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性为基础、为前提,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才有根基,才不会‘变样走味’”。因此,在应用案例式教学法讲授《原理》课时,一定要精选案例精讲原理,在精选案例的时候一定要避免为了案例式教学而拼凑案例的现象发生,避免甚至为了迎合学生兴趣、博得学生一笑而选取一些庸俗案例。因为这样的案例式教学只会是舍本逐末,适得其反,在学生们一阵哄堂大笑声中结束了一堂课,学生们除了记住了那些可笑之处外什么也没记下,更别说牢靠掌握、灵活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指导其实践了。

因此,在进行案例式教学时一定要精选案例,要注意做到使用案例使其通俗化的同时,一定要避免使其庸俗化,要辩证地处理通俗性和学理性之间的关系。在选取案例时要以学理性为基础,在学理性的基础上尽量做到通俗性,发挥案例式教学的最大优越性。

4、处理好知识性和导向性之间的关系

在进行案例式教学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知识性和导向性之间的关系。《原理》课是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的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公共课、必修课,也是主课。该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生学习专门性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指导自己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是一门理论性、知识性较强的学科。因此要应用案例式教学法上好《原理》课,在案例的选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所选的案例要能体现该门课程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做到深刻的理论,严密的逻辑、完整的体系有机的统一。与此同时,《原理》课还是一门具有较强思想性和政治性的课程,《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原理》课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课程总目标是把握“一个主题”,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贯穿“一条主线”,即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突出“一个重点”,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应用案例式教学法上好《原理》课,案例的选择、设计和讲解以及教学过程中都要注意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完成课程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向学生传授专业的政治理论知识的同时,尤其要注意突出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功能,注意强调其思想性和政治性,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与中央保持一致,绝不能将案例式教学讲成一般知识型讲座。

【参考文献】

[1] 周德宝.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教学发挥[J].科教文汇,2008.11(中旬刊).

[2] 金鑫铭.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学理性的关系[J].西部大开发,2011.5.

大课间活动方案第6篇

关键词:“导学案”;教学模式;中职英语课堂;探索与思考

一、“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涵义及实施背景

“导学案”,顾名思义主要由学案和导学两个部分组成。“学案”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写的供学生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用的书面的学习方案。“导学案”实质是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模式。概括起来说,“导学案”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包括课堂教学学案的研制、班级学习活动小组的建立、师生活动的设计与执行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与评价等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能力,能全面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而我们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通常是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的教学。在这种教学中,教师更多会考虑如何把课本知识讲得精彩,忽略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知识以外的素质的培养,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迫于被动,致使在教学中出现“教师只管讲,任由学生爱听不听”的现象,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学生后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为了改变这种不良的课堂状况,本人所在单位的教研组,在预热了近一年的活动尝试后,推出了 “导学案”教学模式法,转移教学的重心,重新定位课堂的教学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及相互合作交流能力,尽量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课堂,融入课堂,全面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因为本人所在的是职业学校,当前在各类职校中,专业课的课改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如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教学模式都日渐应用于日常教学中,收效甚好。每次跟随专业组老师听课,总觉得意犹未尽。课前,学生自主预习,主动收集资料;课上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进行研究探讨;之后在教师的组织下展示本组的劳动成果,最后还有教师的及时点评与反馈,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学会了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在组间交流时亦能获悉自己的不足,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学生学得很开心,收获也很多,而教师也在课上轻轻松松地完成了自己的教学指导和任务,可谓是两全其美。试想文化课,尤其是英语课,如果也能让更多学生有思想碰撞、交流的机会,也能让他们的想法遍地开花的话,那势必就成功了。但绝大多数在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他们认为职业学校就是学好专业技能课,文化课可有可无,例如,英语课,如果不是为了要参加市里的会考,估计学生就干脆不上英语课了。而现在是迫于会考的压力,英语底子普遍薄弱的他们麻木地应付着平时的英语课。面对学生的厌学状态,部分职校的老师也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厌教情绪和职业倦怠现象,课前、课中、课后缺乏激情,缺乏钻研,得过且过。还有部分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尊重学生的基础,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效果自然低下。但本人相信更多的职校英语老师,确实是想提升英语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但就是苦于找不到适合职校学生实际、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方法或途径,因此也迷惑着,苦恼着。本学期,本教研组在上级领导的组织下认真聆听了“导学案”教学模式相关的系列讲座和各类观摩课,本组人员参照指示要求积极地推出了“导学案”教学模式相关的磨课活动,本人有幸也参与了其中,以下是本人对“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过程。

1.“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

“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由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点评提升和达标检测六个环节构成。教师在预设学生的活动时,应明确做好这五个方面的准备工作。结合本人磨课经历,以浙江省编新教材Unit5 Health Section A Listening部分为例,将每一个步骤的实施做如下分析:

(1)明确目标。Unit5 Section 主要围绕健康这个话题展开。听力部分着重介绍了两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过度肥胖和吸烟给人带来的不良影响。这里涉及了很多如lose weight, go up, illness, cough及lung cancer等新词汇,如果马上在课上进行听力测试,肯定对做题有很大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足功课,罗列好本次听力中可能会出现的学生认为是难理解的词汇,还要在课前花时间一起查阅字典,并搜集更多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就是课前要明确的目标。

(2)在自主学习方面,根据目标提升,我们应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怎么才能保持健康呢(How to keep healthy)?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尽情发挥,如baidu搜索,查阅科教杂志等,搜索保持健康的各类途径。

(3)合作探究与成果展示部分主要在课上进行,这也是“导学案”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教师会事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一般以4~6人为一组,有机地分布在教室四周,每组设组长一名,布置、协调本小组的活动和任务。各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分配到的Task1(为Lucy的减肥支招),Task2(禁烟标语),Task3(列举更多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中的一个任务进行讨论,探究,之后每一小组成员上台在各自的展示阵地上进行汇报和展贴自己的劳动成果。

(4)点评提升和达标检测环节主要安排在展示结束后。教师可预留部分时间用于学生小组间的相互点评,学生可以在每一小组中评出最有价值、最实用的“点子”,也可批判地指出别组的建议可否施行,最后教师再做总评,总结展贴板上的好字、好词、好句,各小组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与此同时,如果时间允许,教师还可在课上安排单词、短语的达标测验,以便更好地巩固本课所学的新内容。另外,教师在授课之余,会及时对本课进行回顾和反思,为下一次课的“导学案”设计提供更好的借鉴。

以上六个环节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可以在一节课中得到很好的展现。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中,根据课题的不同可以对教学环节进行取舍,但不论怎么安排,教师一定要充分保证学生合作探究和展示交流的时间,这也对“导学案”的编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具体设计时可以参照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2.“导学案”设计时的基本原则

(1)适度配置原则。一方面指的是内容的适度配置,如本次的听力课,内容很集中,围绕健康进行,着重介绍两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smoking and being too fat, 难度虽然不是很大,但生词较多,所以要强调学生在预学时要紧扣我们的教材,因为所有碰到的问题和预练习都可以在书本上找到相应的答案;另一方面是时间的适度配置,要合理安排六个环节,如本次可弱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强化课堂上的合作探究和成果展贴环节,保证学生学有交流,学有收获。

(2)因材施教原则。“导学案”设计时要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引领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的自学提纲中去,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采用自己可接受的学习速度来展开自己的学习,最终达到各有收获、全面发展的目的。因为此前在某班试上时,直接就引入听力部分内容,没有布置学生的预学工作,导致课上听力部分内容要一遍遍地回放,但学生始终做不了题,最后只好给出听力原文,一起来做题。后来经同事提醒,本人就去找不同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帮我找出他们认为可能是新的词汇、短语或者是难懂的句子,之后在此基础上再次对“导学案”进行修改,再在别班磨课,最终定稿。

此外,在设计“导学案”时,还要考虑到导学案中任何一个问题设置时的难度值以及所有问题的梯度性呈现方式,要看学生对待这些问题时是否会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等等。这些想法和积累都只是对近段时间采用的“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摸索和探讨,还有很多未尽细节,值得注意和思考。

三、“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反思及注意事项

1.对“导学案”内容的制定要翔实、有效;对“导学案”的使用要科学、有序

教师制定“导学案”不是简单的备课,也不是简单的教案编写和书写,而是应从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认知角度出发,从学生的生活角度去思考,合理设计学习目标、师生互动任务、在活动中引发思考并小结等环节,要做到明确任务,呈现梯度,让各层次的学生均能有所活动,有所思考,有所收获。与此同时,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时,要在课前对学生的预学案进行抽查,发现部分预学案中的某些题目学生未能填写时,要问清缘由,之后及时对预学案进行修改,可以改变设题方式,也可以适当降低难度,再督促学生认真去完成。在课后,也可指导学生对不同课型的“导学案”进行整理和归类,作为日后期中、期末复习的有效资料。

2.对“导学案”教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的组建有一定的要求

小组合作的组建先由学生自行选择成员,之后教师根据每组成员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差异重新调整各小组,并选取小组长,保证小组长能组织各小组开展组内讨论活动,完成各自目标任务;同时教师要把自己看作是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伙伴,活跃在各小组之间,便于时时掌控好课堂,指导各小组深入开展思想交流。

3.对广大的中职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论是“导学案”内容的制定和使用还是小组合作的组建要求,都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各班学情,积极探索、研究省编中职英语新教材和教师用书,提前召开备课组活动,针对“导学案”教学模式下课堂的动态性和复杂性,集体研讨制定相应的教学预案。为了能充分展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课堂教学,有时候教师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厌其烦地修改和完善“导学案”,这对教师的个人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广大的中职英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向书本、向他人尤其是老教师、名师学习,珍惜每一次业务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及时撰写学习心得,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综上所述,尽管“导学案”教学模式还有很多值得思考和探索的地方,但据目前试行的初步成效来看,中职英语课堂的春天已经来了,让我们在春天里尽情展现它的魅力吧。

参考文献:

[1]白志敏.职校英语教师如何组织课堂合作学习[J].职业教育研究, 2011(08).

[2]李 昆,滕加平. 谈“学案”及“学案”的编制[J].中国教师,2011(23).

大课间活动方案第7篇

一、从实际出发,开发与探索富有本校特色的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

我校地处林东镇内,实际情况决定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内容、形式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在仔细研究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有关理论、要求,认真分析本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总体思路:以得天独厚的人文与自然资源为支撑,以“阵地建设、参与活动”为突破口,以“热爱家乡、走进自然”为主题,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针对这一总体思路,学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根据方案的设计,我们充分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进行富有本地区、本校特色的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从20xx年以来我校分别开展了“留给未来的回忆”、“春日纸鸢飞满天”、“学会感恩,做孝敬父母的孩子”、“我们是大自然的朋友”、“学校,我可爱的家”、“校园舞台,我最精彩”等系列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

“留给未来的回忆”这一系列主题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包括两个系列,分别是“大辽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知多少”和“左旗的支柱企业与我们的生活”。这两个系列活动是根据左旗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上辽代特殊的史实,丰厚的辽文化资源和左旗支柱企业发展的现状开展的,它对于开发利用乡土教育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在20xx年10月份我们开展了“留给未来的回忆”系列活动一:“大辽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知多少”。我校三至五年级1000多名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通过调查了解,搜集资料,实地参观,听讲座等形式,对辽代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详细地进行了解,从左旗的辽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这一活动历时一个半月,分四个系列完成:

(一)搜集辽代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资料

三至五年级学生利用一周的时间自己动手搜集了有关辽代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资料,有辽代的大事记、民风民俗、经济情况、文物古迹、建筑格局、人物轶事等等。有许多班级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星期天纷纷走向社会、走进图书馆、书店,走进博物馆,搜集自己需要的材料;有些学生通过上网查寻,找到了国内外介绍辽史的资料,将材料、图片下载后详细研究;还有的学生将搜集的材料做成手抄报,设计的内容丰富,版面新颖,增强了对辽史的了解。通过搜集了解这些辽史资料,初步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请本地辽史专家讲座

在搜集了解辽史的基础上,同学们又根据学校印发的“辽代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知识讲座提纲”听取了博物馆馆长王未想为全体师生讲的辽都简介、辽上京、辽朝在祖国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中的位置、辽代皇陵知多少、“全国之最”的辽上京文物、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师生听得认真且兴趣浓厚。通过听讲座,师生对辽史有了概要的了解。

(三)深入实地参观调查

对辽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学校又利用一周的时间,带领同学们到博物馆去参观调查文物。学生根据印发的“辽代文物调查表”,深入博物馆参观调查,听辽博人员详细讲解,认真填写“辽代文物调查表”,提出不懂得问题。在参观调查时,学生个个看得认真,听得详细,填得仔细,嫣然是一个个“小考古学家”。

通过参观博物馆,研究文物,学生对辽代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对家乡的这段特殊史事兴趣与日俱增。都迫切地想到辽上京遗址去考察一番。于是三至五年级的学生在全校教师的带领下来到了辽上京遗址,认真听取了三位辽博人员讲解辽上京当年的建筑格局以及发生在这里的重大事件,重点参观了解了石人、石龟跌、城墙、城口的“辽上京遗址”石碑、古城开发挖掘的地方。这些都让同学们感觉到了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深遂与久远。

参观完以后,学生感慨颇多,分别写下了参观日记,作文、感想,字里行间透出了热爱家乡的情感,也抒发了内心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自豪感,有的同学感慨地写道:“我们的家乡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如此久远辉煌,长大后我一定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

在参观、考察的过程中,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还编写了《辽代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知识简介》。学生通过实地参观,详读这本材料,对辽史有了详细的了解。

(四)开展主题汇报会

活动结束后,各中队纷纷开展了“热爱家乡,了解家乡的辽史”、“我所知道的辽史”、“辽代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知识日记作文宣讲会”、“知辽史,爱家乡”、“辽史知识竞赛”等形式不同的“大辽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知多少”主题汇报会。其中,主题大队会“走近大辽史,心系我家乡”在全市德育工作会议上进行展示,受到了市委、旗委、教育局等各级领导的高度赞赏。

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认真调查、搜集、探究,获得了基本的社会实践知识与技能,培养了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自豪感。

学校在带领学生走近辽史,了解家乡后,又在20xx年10月,组织开展了“留给未来的回忆”系列活动二:“左旗的支柱企业与我们的生活”。这一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搜集家乡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及改革开放后的变化材料,使学生了解到左旗不仅是辽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窗口。透过左旗,可以看到二十多年来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改革开放给人民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同学们通过今昔对比,从左旗的点滴变化中,描绘着自己的家乡,了解着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变迁。并且,通过参观左旗的支柱企业,真实地看到了林东这座小城镇正焕发着新的活力,以蓬勃的精神向前发展。

走进辽都酒业:

酒业是左旗的支柱企业之一,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而且也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因此,本次参观的企业首选为酒业。为了了解酒业,体验生活,同学们走进左旗辽都酒业,参观白酒制酒车间的原料加工粉碎,清蒸入窖出酒,贮酒勾兑化验,工人洗瓶、装瓶。整个工艺流程同学们历历在目,无不感叹工人的工作态度与艰辛。

研究酒文化:

循着辽都四溢的酒香,同学们开始研究酒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酒的发明,酒的故事,酒诗酒联,工艺规程,酒器酒具,酒歌酒舞等酒文化。尤其对装酒器具的研究,同学们每人搜集了独具特色的酒瓶酒器,进行了大型酒瓶展。通过展览、观察、研究,同学们从中体味着酒文化的源远流长。

论酒之利弊:

酒是生活中的调味品,适量则增添情趣,过量则有失健康。同学们对酒文化的渊源博大兴趣颇浓,而对酒在生活中的作用则持怀疑。孩子们通过走访、观察,把自己看到、听到的记录下来,在“酒与我们的生活”、“酒对人们生活的利与弊”等主题班会上充分探讨。《“酒文化”拾零》一书就是同学们在“酒与我们的生活”的研究中整理出的一本有关酒文化的文集。

《左旗支柱企业与我们的生活》、《大辽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知多少》这些系列的丰富的社会实践引导孩子们走进社会,学习、探索、感受、研究社会,使他们的实践能力逐步提高,爱祖国、爱家乡、爱生活的情感油然而生。

“留给未来的回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让队员们逐渐把握了左旗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体会到了家乡的变化。而且,也使林东实验小学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挖掘教育资源,初步创建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二、着眼于发展,着力于素质,让综合实践活动融入家庭、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

本着“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的理念,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发,充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从学校走进家庭、社会、大自然等更为生动、广阔的课堂中,边实践,边学习,并整合学科知识和德育、智育、体育、艺术等方面的活动,综合运用课内外知识进行探究、实践。因此,为了给孩子提供充分实践和发展自我的空间,我校在坚持了十几年的第二课堂活动的基础上积极拓展领域,增设科目,保证时间、场地,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自愿参加,现在校级的二课已有绘画、书法、乐器、演讲、英语(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舞蹈、田径、制作、剪贴、足球、乒乓球等十项,今年又增设了科技小发明、版画、合唱三项,并连续五年坚持开展“小十家”评选活动,从班级、校级的第二课堂活动中评选出“小作家”、“小数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家”、“小演说家”、“小书法家”、“体育小明星”、“小画家”、“小音乐家”、“小翻译家”、“小制作家”、“小发明家”,每年六百多人。“校园舞台,我最精彩”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已历时十三届,每一届都设有绘画、书法、乐器、演讲、英语(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舞蹈、制作、剪贴、卡拉ok等十几个赛项,并组织隆重的闭幕式,将精彩的节目展示给全体同学,为特长突出的学生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活跃的第二课堂,全面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向“全面+特长”的方向发展,由于学校坚持“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思想,使得我校第二课堂活动生机勃勃,硕果累累,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培养,个性特长得到了长足发展。

校内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兴趣盎然,步入家庭、走进社会、走向自然的实践活动更是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他们利用课内外时间,围绕活动主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在20xx年3月份,同学们围绕着“学会感恩,做孝敬父母的孩子”这一主题,深入家庭,细心观察父母每天的辛勤劳作,篇篇观察日记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父母的尊敬和挚爱。为了用行动表爱心,孩子们在劳技课、综合实践课和品德与生活课上,认真学习缝纽扣、洗衣服、叠衣服、整理房间等基本劳动技能,在家里学做简单饭菜,礼貌待客等方法。在三·八妇女节那天,当孩子向妈妈送上一杯热茶,端上热腾腾的饭菜,递上一封真情家书,唱出一首歌颂妈妈的歌曲时,家长们个个激动不已;在母亲节里,当孩子向母亲献上一份亲手制作的礼物,给妈妈洗一次脚时,家长们都情不自禁地夸奖自己的孩子会孝敬父母了。有一部分家长在激动之余,还给学校写来了感谢信,四年四班冯洋的妈妈在信上说:“以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任性,懒散,令他们忧心忡忡。这学期,学校开展“学会感恩,做孝敬父母的孩子”这项综合实践活动,注重了孩子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孩子知道收拾整理房间了,还给下班回来较晚的妈妈做饭,学会了尊重父母。希望学校以后多开展这样的实践活动。

目睹孩子们一学期来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听到家长感激的话语,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更能教育孩子怎样做人,培养他们的家庭、社会责任感。

风筝节活动是我校每年一次的传统活动。近三年来,我校将这项传统的活动拓展为综合实践活动,分阶段指导学生进行活动研究。如,20xx年的“春日纸鸢飞满天”风筝节活动,分四个阶段让孩子们去动手动脑实践。第一阶段:奇思妙想,画风筝。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平时的生活经验,搜集有关风筝的材料,画出了许多创意独特的风筝,四年三班的全体学生还将想象的风筝用布艺的形式做出来,并用文字表达出自己的创意。第二阶段:心灵手巧,做风筝。学生设计创作出自己喜欢的风筝,再对风筝的扎制方法进行研究并亲自动手扎制。在扎制过程中,有的班级是同学们分组合作扎制,有的是教师统一指导扎制,还有的班级聘请会扎制风筝的家长来校指导。不少孩子的风筝扎制得精美、牢固,而且涌现出许多优秀合作小组;第三阶段:春风和煦,放风筝。三月末、四月初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到古城去放风筝,辽上京故都春风习习、欢声笑语,“纸鸢”满天飞舞,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感受着春日的明媚,体验着成功的快乐;第四阶段:放飞理想,写风筝。孩子们实践经历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许多感想、体会,也积累了许多关于风筝的实践素材,这正是有感而发,表达情感的最佳时机,因此孩子们写出了许多语言生动、感情真实、人物鲜活的活动作文,充分表达出了对风筝的情思。

几年来的风筝节活动,我校将其赋予新意,既培养了孩子们的创作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意识和写作技能,又锻炼了孩子的意志,丰富了孩子们的想象力,让孩子在自己动脑创作,动手操作和探究中体验快乐与成功,从而全方位培养了孩子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实践—反思—提高,稳步有序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探究。

在几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我们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反思,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及各年龄段学生特点,进一步优化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自主、积极实践。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师的智慧,集思广益,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工作在今后继续围绕主题分年级、分班级、分小组,有层次地稳步开展。在20xx年“我与大自然交朋友”的夏令营活动中,我们就打破了往年学校统一安排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的做法,而是在这一主题下鼓励学生分年级、分班级、分小组自主选择其中的小课题,通过小组合作或全班合作的方式,设计活动计划,选取活动内容,进行具体的活动、研究,教师只给予学生必要的、适度的指导,成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因此,在“我与大自然交朋友”夏令营活动中,有许多班级的学生成功的研究了“沙里河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沙里河中的水生物(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古城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沙里河岸上的树种”“采集野花标本”等课题。孩子们到沙里河边一日游那天,分班分组展示汇报了小课题研究的成果,有的展示了用照相机拍下的沙里河和古城夏日景色的照片,有的展示用彩笔画出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图画,有的展示本组采集的野花标本,有的用诗来赞颂古城和沙里河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还有的用歌声歌唱祖国、大自然和美好的生活。

此外,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开发与探究中,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校除了整体组织主题式活动外,还进一步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及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利用平时的综合实践课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小课题,设计简单活动计划,利用假期进行实践。在假期,孩子们走进社会、走向大自然。调查家乡的变化、研究环境污染问题、自然灾害————地震的发生、春联的赏析、我镇的新区建设、春节习俗的由来、走进贫困家庭、五颜六色的水果、网吧的危害、左旗境内的树种等等。通过对这些小课题的亲身实践,学生对大自然更加了解,更加亲近,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溢于言表。

悉心的指导,自主的选择,开放的活动,不拘一格的形式,都充分的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发展空间,使学生能够在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中发展综合能力与素质。

总之,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探索,不仅使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深入的发展。经过几年来脚踏实地的不断努力、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xx年和20xx年分别被旗教育局评为“艺术教育先进集体”;20xx年获旗教育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德育工作先进集体”;20xx年荣获“全国第三届小公民道德实践创新活动先进集体”;20xx年被评为“市级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市级名学校”、“旗级先进学校”;且连续几年均被评为教育局年度目标管理一等奖。

尊敬的领导,各位同行,我们虽然取得了点滴成绩,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探索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继续研究。

1、教师需要进一步培训。还有一部分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深入的理解,为了进一步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达到全体教师对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支持和各学科的有效整合,以及对学生长足的发展着想,必须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从思想到行动,给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高度重视。

2、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门课程,怎样在课堂上体现出它的课程特点、学科性质,这一门课怎样上才更具有实效性。这也是困扰着我们的问题之一。

3、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因此,在活动中,家长的支持也是很重要的,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认识不同,所以,对活动的支持程度也不同。怎样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家长的支持,这还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渠道进一步去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在课程的开发中做到家庭、社会、学校紧密结合,真正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任课典型教师的培养,力争能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引领和指导。通过典型引路的形式带动全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提高。

大课间活动方案第8篇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 教学活动组织与设计能力 五步教学法

《学前儿童活动设计与指导》作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对学前教育师资的职前职后培养,对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技能,乃至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该课程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且需要在实践中体现理论的特点,加之传统观念对于专业技能(弹、唱、跳)的过于重视等原因,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该门课程认识不足,存在畏难情绪,进而影响教学质量。近年来,我们着力“活化”这门课程的教学,在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活动组织与设计能力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师生共同探讨,重构了学科知识体系

1.教师梳理教材内容,突出实用性。目前,我们采用的教材是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的五大领域的活动设计与指导(分领域撰写)。就学科体系而言,是较为完备的。以《学前儿童科学活动与指导》为例,包括绪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理论基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目标等十一章。如果逐章教学,势必会影响学生实践、练习的机会,因而有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解析和取舍。首先,突出重点教学部分,根据幼儿园教学的实际需要,我们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作为重点讲授和实践的内容。其次,设定自学内容。例如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价值、理论基础、科学教育活动资源改为课后自学,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内容较简单易理解;二是诸如理论基础等内容在《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等前导课程中已经学习;三是补充课外知识。再次,适当补充。现用教材列举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但未能按年龄阶段有效分队,可操作性不强,不利于在校生理解,因而,我们结合《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师用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版)作了一定的补充。

2.学生评估学习内容,体现主体性。开学初,教师便将修订后的教学内容初稿提供给各班,并告知在第一次课堂面谈,要求以寝室为单位派代表发言。讨论后,学生提出了许多意见,如删去集体数学活动“时间和空间概念”中的“空间概念”而补充“时间概念”的学时,因为大家对“年”、“时钟”、“一分钟有多长?”等对幼儿来说较抽象概念的教学感到更为棘手。这种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分析、整理幼儿发展年龄阶段目标和典型性表现

了解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合理期望,是组织好幼儿园各领域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也是学前师范生应具备和不断充实完善的基本功。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一线教研人员认识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在于教师,教师成长的关键在于对幼儿发展的正确理解和把握。鉴于此,我们专门给出6课时研读幼儿发展阶段目标和典型性表现。我们将此部分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各年龄段、各领域的幼儿发展目标和典型性表现。尽管《指南》给出了5大领域11个子领域32条发展目标和若干个典型性表现,但根据当地幼儿园的教育实际及自身的教学经验,结合相关幼儿教师参考书,以《指南》为蓝本,作了一定的补充,使每一个目标在各年龄段的表现更具体,更有操作性,也算是“本土化”的处理。

能牢记学前儿童的发展目标及典型性表现必将为专业发展打下深厚的基础。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已经梳理好的幼儿发展阶段特征。也就是说,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三、收集整理,归纳一般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从未有过教学经验的学前师范生而言,基本方法的积累非常重要。然而,时间和空间条件不允许我们在实践中慢慢积累,吸收前人经验,归纳和总结基本方法当是重要途径。目前,五大领域教学是我国幼儿园普遍采用的教学形式。不论是哪种形式、哪种内容,归结起来都会有一般的教学方法。因而,我们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按教师给定的领域或是领域内的某个子领域收集、整理八至十篇教案,重点对导入环节、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活动延伸所采用的方法进行归纳。在下一次课堂上,以随机点名的形式抽查完成情况。这样保证了人人都参与,课堂互动环节才也有了更多的知识生成。下表是师生共同总结的音乐欣赏活动教学基本方法。

表 音乐欣赏各环节基本方法

四、层层递进,模仿中积累教学智慧

基于学生的学情及目前幼儿园教学多以现成教材为参考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学生的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能力的培养拟定为“模仿教学”,在模仿中体会教学的意味,积累教学的智慧。整个模仿教学环节“循序渐进”,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由视频到教案;参与人员,由个体到小组;教学形式,由一课多研到同课异构;教学场所,由学校到幼儿园。

1.教学内容,由模仿教学视频到模仿教案。为了让学生较容易地进入模仿教学的状态,我们选择从模仿同一教学视频着手,待学生对幼儿园活动的组织有感性的认识和体验之后,再进入模仿同一教案。之所以强调“同一视频、同一教案”,原因在于经过几年积累,我们发现这种“同一性”能有效增强实训效果,只有大家熟悉了,都认真准备了,才会用心看别人试教,才会在研讨环节有更多想法和认识。在2010年修订的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学前儿童活动设计》共144课时,分三个学期完成。我们在第一个学期和第二个学期前半段,主要是进行教学视频模仿,后半段主要以教案模仿为主。

优质的教学案例好比一架扶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往上攀登,探索和收获教学活动的乐趣和智慧。教学视频,如中班的歌唱活动《快乐小乐队》、社会活动《找路》,教案科学探索活动《笔宝宝站起来》、综合活动《一分钟有多长》都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实训学生,由个人参与到三人小组。在共同分析视频、教案,梳理出关键知识点后,紧接着就应实际操练。我们把参加模仿教学的学生由“个体”逐步过渡到“三人小组”。在此过程中,“个体参与”是关键。在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所谓“个体参与”特指在模仿视频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准备到试教都由个体独自完成。因为模仿现成的教学视频相对简单,引导学生“背”课、“记”课的过程体会原执教者的教学设计和教育智慧。

经历七八周的个体视频模仿之后,便开始“三人小组”模仿学习,其主要学习任务是“教案模仿”,共同完成选择、修改教案,撰写说课稿,教学准备,执教,课后反思等工作。相较于“视频模仿”,这项学习任务有更多的挑战性和创造性,更能体现学生对教学活动的认识。另外,此举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合作意识,在交流中成长与进步。

3.教学形式,由一课多研到同课异构。“一课多研”与“同课异构”都是幼儿园教研活动的常用形式。“一课多研”,即不论是模仿视频还是模仿教案,我们都坚持每一次课后,先反思,再集体点评(此时,前期人人准备的作用便发挥出来了),提出应修改和完善之处,并要求执教学生在下一次课前提交修改后的教案稿,未执教学生要在原教案稿上用醒目的标记做教研笔记。下一次课前再抽一两名已试教的学生展示,以评价改进意见是否得当。为防止疲劳效应,同一活动一般进行两次课的试教。每次课上记录表现较好的学生留待实习、见习期间再组织学生执教、观摩。

“同课异构”也是幼儿园主要教研活动形式,比“一课多研”高一层次。在课堂中,主要是指对同一份教案,提出不同的改编意见,可以改动部分,也允许全部改编。学生对于“一课多研”之后的教学案例改编较少,而对于新案例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主要集中于改变导入方式、活动延伸等较容易把握的环节。也有个别案例,学生在实际执教之后,提出了大胆的想法,即“改教学目标”,这就意味着教学准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的全部改编。

4.教学场所,由学校走向幼儿园。幼儿园是检验教学效果的试金石。我们利用见习、实习、国培顶岗置换项目等机会,引导学生带着在学校里“磨”好的教学活动到幼儿园“试水”。例如,利用担任2011年顶岗置换进贤县片区指导教师的机会,组织学生将在课内模仿的《快乐小乐队》、《毛毛虫和蝴蝶》、《中国功夫》、分享阅读《我爸爸》在幼儿园中试教,同样采取现场点评、平行班执教,在“一次教学—发现问题—二次执教—发现问题—三次执教”行动研究式的“一课多研”中,学生基本掌握了教学活动组织与设计的基本方法,也逐渐领悟到基本的教学方法是可以向其他领域延伸和拓展的,为其今后的教学和专业成长打下了良好基础。

五、尝试自主设计教案,组织教学

在学生经历前面很长一段时间的模仿和改编、仿编教案之后,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能力,便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设计教案。即教师给定、学生自选一个题或一个案例,从设计教案说课组织教学反思由学生个人或三人小组完成。这个过程是最能体现学生的学习水平、创造力及机智的环节。由于教育价值观和对幼儿年龄特征理解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案例会有不同的解读。这个环节,同样强调案例的共享性。即每次呈现的案例,应是全班同学都做过充分准备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有效自评与他评。

通过以上环环相扣的“五步教学”,基本上实现了学生与幼儿园活动设计与组织实施之间的无缝对接,学生不仅基本掌握了幼儿园教学设计与组织的基本方法,而且在此过程中积累了教育的智慧,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寄石,虞永平.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师用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