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自我体育锻炼总结

自我体育锻炼总结赏析八篇

时间:2022-04-21 04:32:03

自我体育锻炼总结

自我体育锻炼总结第1篇

摘 要:通过1 179名大学生问卷调查数据,对首次编制的体育锻炼效果自评量表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并考察了大学生锻炼效果特征和性别差异。结果表明:EEI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是一个较好的体育锻炼效果自评工具,测量了学生在乐趣、能力、外貌、健康、社交5个方面体验到的锻炼效果;五类锻炼效果均与锻炼行为呈显著性正相关,锻炼乐趣相关程度最高,是学生参加和坚持体育锻炼的最重要因素;男大学生的锻炼效果自评得分比女生高。

关键词:锻炼效果;量表;心理测量;信度;效度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0-1404-03

On the Designation,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Exercise Effects Inventory (EEI) for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CHEN Shan-ping1,PAN Xiu-gang1,ZHANG Ping2,ZHANG Zhong-jiang1

(1.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Shaanxi China;

2.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ivil Aviation College of China, Guanghan 618307, Sichuan China)

Abstract:The exercise effects inventory (EEI) is tested for it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based on a survey of 1179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EI is a reliable and valid measure for exercise effects; its five scales assess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in joy, competence, appearance, fitness and social; the five exercise effects a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exercise behaviors, and joy in exercise, which has most impact on their exercise, has the closest correlation; the EEI score of male student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female students.

Key words: exercise effect; inventory; psychometrics; reliability; validity

体育具有健身、教育、娱乐等多种功能[1],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产生的效果应该是多方面的[2]。然而,在学生体育评价方面,评价内容主要是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等,缺乏对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收获到的其他效果的评价,例如:娱乐和交往等,这不利于帮助学生全面认知体育的价值。在评价方式上,主要是从教师角度进行的考试评价,而没有基于学生体验的自我评价,因此,评价结果不能体现锻炼参与者本人对体育锻炼的效果和价值的认同。

帮助大学生正确认知和体验体育锻炼的效果和价值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坚持体育锻炼[3],因此,有必要在体育考试评价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对体育锻炼效果的自我评价,以便帮助学生全面认知体育锻炼的价值,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同程度。通过文献查阅,还没有发现针对体育锻炼效果的自我评价量表,因此,本文旨在建立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自评量表,并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为体育锻炼研究和学校体育评价提供一个简便的心理测量工具。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1 179名大学本科生,其中男生896人,女生283人;一年级314人,二年级291人,三年级274人,四年级300人。年龄在16~24岁之间 (M=19.9,SD =1.54)。

1.2 测量工具 通过对学生访谈的总结,我们发现学生对自己锻炼效果的评价是依据参加的体育锻炼满足他们需要的程度,因此参考《身体活动动机测量》(MPAM-R)量表的理论结构反映的个体体育需要类别[4],从反映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在乐趣、能力、外貌、健康、社交5个方面获得的锻炼效果设计了测量题目(表1),编制的题目采用5级Likert量度,5个备择答案分别为“非常同意”、“同意”、“既不同意也不反对”、“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测量题目交6位具有相关经验的专家审阅,认为这些测量题目符合相关变量的定义。为检验锻炼效果自评量表的效标效度,量表配合使用测量锻炼坚持意向的运动承诺量表[5],以及衡量体育人口的三项指标:周锻炼次数、每次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6]。

1.3 研究过程 为了使样本能基本代表本科生的人口特征,以性别和年级为类别依据进行配额抽样,计划每个年级抽样400人,其中男生300人,女生100人,总计1 600个样本。样本选取后,研究者带领学生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实际发放问卷1 580份,回收1 424份,回收率90.1%,经问卷审核和逻辑校验,剔除无效问卷145份,最后用于统计分析的数据有1 179条。

1.4 数据分析 数据统计使用SPSS 11.0和LISREL 8.53。

2 结果与分析

2.1 项目分析 为评估每个测量项目的特征,通过SPSS的描述性统计考察了各题目的均值、标准差、偏度、峰度。结果显示所有题目的偏度和峰度绝对值远小于2,量表题目的回答数据分布满足正态分布假设。通过检验测验总分最高的27%和最低的27%两组被试在每题得分平均数的差异的显著性,所有题目的CR(临界比率)均达到显著水平,表示这些题目具有很好的鉴别度。

对量表的信度主要考察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a系数),总量表的a值为0.871,从表1可以看出,锻炼乐趣、健康效果和社交效果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具有一个很好的a值,高于0.7的标准,外貌效果分量表为0.684,非常接近0.7的水平,表示量表具有很好的内部一致性。能力效果信度系数较低,但高于可接受的0.6的标准,考虑到属于新编制的量表,信度较低很可能是由于测量题目少引起的。

表1 分量表信度和标准化一阶因子负荷值

2.2 验证性因子分析 为了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根据我们量表设计时的理论结构和测量构想,在LISREL 8.53中构建了一个锻炼效果评价的二阶因子模型,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以量表的12个题目为显变量,由5个一阶因子(乐趣、健康、能力、外貌、社交)和1个二阶因子(锻炼效果)组成。

计算机分析时,LISREL采用ML(最大概似法),总计进行了23次叠代完成了所有的参数估计。模型的因子负荷标准参数估计结果见表1,除锻炼乐趣的第三个题目的因子负荷低于可接受的标准0.5外,各因子均具有较高的负荷,各因子负荷的t值分布于13.51~23.85之间,均达到0.001的显著水平,说明各分量表的会聚效度是可以接受的。

二阶测量模型的PHI参数估计结果见表2,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均达0.001的显著水平,各一阶因子对二阶因子(锻炼效果评价)的负荷高于0.7,说明存在一个共同的二阶因子。一阶因子之间具有较合理的相关关系,对于一阶因子之间相关关系高于0.7的5组变量,我们考察了它们之间的区分效度,分别以假设2个变量为独立变量和单维变量两种情况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表3),分析的结果表明两组变量作为独立变量的整体模型合适度参数优于单维变量合适度,所以这5组变量的区分效度是明显的。

表2 二阶因子负荷值、标准化相关系数

测量模型对于数据的LISREL拟合优度结果(Goodness of Fit Statistics)为:X2(49)= 325.75,NFI= 0.97,NNFI= 0.97,CFI= 0.97,IFI= 0.97,RMSEA = 0.072,SRMR = 0.041。一般认为 X2/df 的值小于5.0时,可以接受模型,本次检验中 X2/df 的值为325.75÷49=6.648,尽管模型拟合的卡方( X2) 值不理想,但由于卡方值会随样本数的增大而不断增大,因此,样本大于1 000时不适合使用卡方准则来评价模型[7]。模型的NFI、NNFI、CFI、IFI均达到最严格的标准0.95,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达到可接受的0.1标准,标准化残差均方根(SRMR)也达到可接受的0.08标准[8],表明锻炼效果自评量表符合测量学的要求,在大学生中测得的数据支持我们提出的理论结构和测量构想。

表3 五组构想概念的区分效度

2.3 效标关联效度:锻炼效果自评与锻炼行为的关系 锻炼效果与锻炼行为之间应该为正的相关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锻炼者的锻炼频率越高,每次锻炼时间会越长,每次锻炼的运动量越大,它所获得的锻炼效果越好;锻炼效果越好,锻炼者越渴望和决心继续进行身体锻炼(即运动承诺度越高)。为检验锻炼效果自评量表测得的结果是否符合理论的假设,进行了5种锻炼效果和锻炼行为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从总体上看锻炼效果自评量表测得的得分与锻炼行为的承诺、频率、时间和运动强度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表4 锻炼效果自评与锻炼行为的关系

注:“**”:0 01水平上显著;“***”:0 001水平上显著。

2.4 大学生自评的锻炼效果的性别差异 本次研究样本的体育锻炼效果自评情况见表5,大学生锻炼效果自评得分高低依次为:能力效果、健康效果、锻炼乐趣、社交效果和外貌效果;男女大学生在5个锻炼效果自评得分上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男大学生的锻炼效果自评得分均比女生要高。

表5 大学生的锻炼效果自评和男女比较

3 讨 论

体育锻炼效果自评量表是一个二阶因子结构,所测量的大学生体验到的锻炼效果包括5类:1) 锻炼乐趣:指参与体育锻炼产生的积极情感反映,诸如快乐、欢喜和有趣等;2) 健康效果:指参加体育锻炼对促进健康方面的效果;3) 能力效果:指参加体育锻炼对自己能力的提高;4) 外貌效果:指参加体育锻炼对控制体重、改善体型和外表产生的作用;5) 社交效果:指参加体育锻炼在获得友谊和增进交往方面产生的效果。从本次检验的结果来看,量表的题目在测量大学生锻炼动机时具有较高的鉴别度,分量表和总量表均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量表的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也得到了证实,因此,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说明量表是一个较好的体育锻炼效果自评工具,值得在体育研究和体育教学评价中推广使用。

根据驱力理论,个体进行某项活动或行为的努力程度或执着程度将取决于个体由于匮乏状态而产生的内驱力,以及由观察、学习或亲身经历所获得的关于这一活动的或行为的效果体验,如果过去的行为导致好的结果,人们有反复进行这种行为的趋向,过去的行为如果导致不好的结果,人们有回避这种行为的倾向[9]。这一理论假设在效标效度检验中得到验证,运动承诺是指体育锻炼者渴望和决心继续进行身体锻炼的一种心理状态,它与所有的锻炼效果自评均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其他学者的一些研究也表明,学生认识到的体育锻炼的价值与作用和坚持体育锻炼的长期性呈现高度相关( r =0.87),说明对体育自身价值与作用的认识是影响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10]。因此,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帮助学生认识和体验体育锻炼的好处,有利于促进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在与锻炼行为的承诺、频率、时间和运动强度相关关系强度上,锻炼乐趣与锻炼行为的相关程度最高,相关系数远远大于其它四项指标,其次是社交效果,说明这两方面的效果体验对学生参加和坚持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要大于其它三项,是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最重要因素,改善这方面的锻炼效果体验对学生参与和坚持体育锻炼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锻炼效果自我评价中,在锻炼乐趣、社交效果和外貌效果方面的得分明显低于能力效果和健康效果的得分,这一评价结果是我们现行体育教育真实的体现,现在的体育教学比较重视传授学生体育知识、培养能力和促进体质健康,比较忽视发挥体育锻炼在娱乐、社交和外貌方面的功能。然而娱乐和社交是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最重要因素,因此不难推断:我们当前的体育教育在发挥体育功能上存在不均衡,不利于学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一些研究已经证实了这一现象的存在,体育课结束后很多学生退出体育锻炼,造成大学生体质在这个阶段迅速下降[11-12]。从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养成终生体育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体育教学需要重视发挥体育在娱乐、社交和审美等方面的功能。

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我们的测量模型也存在需要进一步改进之处。首先,锻炼乐趣的第三个题目“我对自己的体育锻炼感到满意”的完全标准化负荷低于0.5的标准,揭示这一题目测量的内容与其他几个题目测量的内容可能存在不一致的地方。从修正指数来看,它在外貌动机中的MI是33.34,在社交动机中的MI是15.1,仔细分析该题目的内容,该题目实际上反映了对锻炼效果的综合评价,该题单独归属于任何一个因子都不恰当,所以应该从量表中删除该题目,删除该题目后,锻炼乐趣的信度系数由0.723提高到0.773。其次,部分子量表a系数较低,应该增加测量题目来提高子量表的信度。

4 结 论

1) 锻炼效果自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它测量了学生在乐趣、能力、外貌、健康、社交5个方面获得的体育锻炼效果体验,是一个较好的体育锻炼效果自评工具,建议在体育研究和体育教学评价中推广使用。

2) 五类锻炼效果均与锻炼行为呈显著性正相关。锻炼乐趣与锻炼行为的相关程度最高,其次是社交效果,相关系数远远大于其它三项指标,说明这两方面的效果体验是学生参加和坚持体育锻炼的最重要因素。

3) 大学生在锻炼乐趣、社交效果和外貌效果方面的得分明显低于能力效果和健康效果的得分,表明当前的体育教学在发挥体育功能上存在不均衡,特别是忽视了最重要的娱乐功能,学生体验不到锻炼乐趣,不利于学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

4) 就本次测量结果而言,大学生锻炼效果自评得分高低依次为:能力效果、健康效果、锻炼乐趣、社交效果和外貌效果;男大学生的锻炼效果自评得分均比女生要高。

参考文献:

[1] 周西宽,主编.体育基本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2] 陈善平,李树茁著.体育锻炼行为坚持机制――理论探索、测量工具和实证研究[M].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66.

[3] 陈善平,李树茁,闫振龙.基于运动承诺视角的大学生锻炼坚持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2006,(12):48-55.

[4] 陈善平,闫振龙,谭宏彦.锻炼动机量表(MPAM-R)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6,(2):52-54.

[5] 陈善平,李树茁.大学生体育锻炼情景下运动承诺理论模型的检验[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5):623-625.

[6] 仇军.中国体育人口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36.

[7] 温忠麟,侯杰泰,马什赫伯特.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拟合指数与卡方准则[J].心理学报,2004,36(2):186-194.

[8] HU L, BENTLER P M. Fit indice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modeling: Sensitivity to underparameterized model misspecification. Psychological Methods[J],1998,(3):424-453.

[9] 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5-139.

[10] 毛永革.影响大学生坚持体育锻炼若干因素的调查分析[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6(3):68-70.

自我体育锻炼总结第2篇

关键词:城乡居民;体育锻炼;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10)03-0026-04

Analysis on the Participants of Sport Exercises of China’s Urba n and Rural Citizens

LIU QingJia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Putian Institute,Putian 35 1100,Fujian China)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Chinese mass sports status investigati on in 1996 and 2000 and China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sports exercise situa tion survey data in 2007. It adopt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q uestionnaire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explore the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exercises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order to pro vide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

Key words: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physical exercise; comparative stu dy

自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国家体育总局已经分别于1996年、2000 年和2007年进行了三次群众体育状况调查,3次的调查获得了群众领域内的大量基础数据, 对了解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状况,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本文对3次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寻找我国群众体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与不足,为有关 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1 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及结构

1.1 总量与性别

根据调查,2007年我国16周岁以上的城乡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有明显的增加,大约增加 4千万人,明显高于1996年和2000年的调查结果(表1)。但女性参与水平低于男性, 综观3次调查的结果:女性的体育参与水平均低于男性,与2000年相比,2007年男女参与体 育锻炼的状况有所改善,表现为男女比例差距减少。这也说明我国社会性别分工的传统格局 还未改变,男人仍是社会责任的主要承担者,而女人则在家庭责任上扮演主要的角色,无论 是否有工作仍是家务的主要承担者(表1)。

表1 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及结构%

人数/人参加体育锻炼比例男女1996年3亿34.356.843.22000年3.03亿3561.17 38.262007年3.4亿 44.757.1042.9从2007年的样本数据库中抽出结构相同的同质数据进行比较显 示,2007年城乡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44.7%,1996年和2000年的比例分别是34.3%和 平35%,分别增长了10.4%和9.7%,增幅非常明显。

1.2 不同年龄人群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百分比

由于2007年调查抽取样本量和范围与1996年、2000年不同,对不同年龄人群参加体育锻 炼的人数比较不采用调查数据的直接比较,而是对各年龄所形成的曲线进行分析,力求更加 客观地分析我国不同时期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

2007年不同年龄组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呈现出随年龄增大而降低的特点[1 ](表2)。 1996年、2000年16~25岁年龄组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高达56.35%和56%,26~55 岁年龄组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急剧下降,下降幅度高达50%左右,中国不同年龄 人群中体育活动参与者的比例的集中趋势显“两头高,中间低”的走向,而2007年20~59岁 年龄段,随年龄增加参加体育锻炼人数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且降幅不明显。这种现象说明 经过十多年发展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状况有明显的改观,年轻人、青年人参与体育 锻炼意识得到加强,“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效果显著,有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全民 健身计划不断向纵深发展。

表2 不同年龄组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

16~25岁2 6~35岁36~45岁46~55岁56~65岁65岁以上199656.35 30.42 26.9524.9741.1538.46200056.00 31.70 28.5028.2035.0040.50200741.538.233.1 31.529.9 28. 4 22.2(16~19)(20~29)(30~39)(40~49)(50~59)(60~6 9)(70岁以上)

投稿日期:2009-07-31

作者简介:刘青健,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体育教育。

2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及结构

2.1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界定 将每周锻炼3次以上,每次体 育 锻炼时间持续30 min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的人,称为经常体育锻 炼的人简称经常锻炼[1]。这次对经常锻炼的界定与我国1997年卢元镇教授提出体 育人口概念的界定完全相同,只是提法不一样,以下为了比较方便,统一使用经常锻炼代替 体育人口。

为了更好地说明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状况,从2007年调查的数据库中抽取“同质数据” ,对相同的内容进行比较显示:2007年我国16周岁以上(不含在校学生)全国经常参加体育 锻炼的人数比例为18.6%,1996年和2000年分别为15.5%和18.3%,与1996年、2000年相比 分别提高了3.1%和0.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呈小幅增加[1]。

2.2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性别结构 2007年全国16周岁以上的城乡居民达到“经常锻炼”标准的人数,占全国16周岁及以上 总人口的8.3%,其中男性“经常锻炼”的人数比例是9.0%,女性是7.5%(表3),与2000 年 相比,男女“经常锻炼”的比例变化不大,男性“经常锻炼”的人数比例高于女性。造成体 育人口性别差异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人口总数中男性基数多于女性,另一方面是男女在社 会中的地位差异,男女在单位及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与承担的任务呈现传统的社会模式:工作 ――公共――男性,家庭――私人――女性[5]。

表3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性别结构%

性别 性 别比率2000年性别比率2007年男20.2 9女15.87.5 2.3 年龄结构

1996年、2000年我国经常锻炼人口在各自年龄段所占比例其整体情况呈现出“马鞍型” 的态势[2,3]。2007年我国“经常锻炼”人口在各年龄段比例出现较大的改善,在 20~69岁年龄段,呈现随年龄增大经常锻炼的人数比例逐步上升的趋势。

表4 不同年龄组人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

年份 16~25岁26~35岁36~45岁46~55岁56~65岁 65岁以199630.4713.3812.6713.5917.43 12.48200033.414.412.815.321.722.220078.86.26.1810.811.7 8.5(16~19)(20~29)(30~39)(40~49)(50~59)(60~ 69)(70岁以上)从以上的分析表明,2007年我国16周岁以上的城乡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有明显的增 加,2007年全国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4.7%,不同年龄组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 ,呈现出随年龄增大而降低的特点。2007年我国16周岁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呈小幅 增加,我国群众体育“两头热,中间冷”的状态得到根本的改善,青年人参加体育 锻炼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改观。这说明在过去的6年里,随着我国群众体育工作力度的加大, 更多人们投入到体育健身行列里,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稳步提升,不仅提高了群众 体育锻炼的人中覆盖面,也使群众的体育锻炼质量得到巩固和发展[1]。

3 参加体育锻炼特征

3.1 参加体育锻炼项目的

2007年在调查的各种体育项目参加的人数比例依次为:健身走、跑步、乒乓球、毛球 、网球、篮球、足球、排球、健身操、骑车、武术、游泳、登山、户外健身器械、力量训练 、跳绳、气功等。健身走跑步,因其简单易行,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及运动量易控制的特点 ,成为各年龄段普遍接受的项目,选择的比例最高,占总人数62%。乒乓球为国球且与羽毛 球皆为我国奥运比赛的优势项目,场地、器械简易,群众基础好,老少皆宜,深受广大人民 群众喜爱,选择人数较多,三大球在我国开展较为普遍,同样有较多人参与。

2007年不同年龄段在主要体育项目的选择上存在差异,不同年龄人群总是选择与自已所能 承受的负荷相适应的项目,如16~19岁年龄段人群主要参加的锻炼项目是球类(34.9%)、 跑步(31.5%)。50岁以后人群主要是健身走,占各年龄组比例在55.3%~72.8%范围之间。 且在 项目选择上不同年龄阶段呈现积极一面,表现为多样性和特色性并存,走、跑、球类是最普 遍运动,而根据区域的不同,各地又有自已的特色。

与1996年、2000年相比,2007年人们喜爱的体育项目变化不大,但网球和健身路径两个 项目选择人数较靠前,网球作为一项新型的高雅运动在社会上逐渐流行,练习的人群逐渐增 多,位居三大球之前,健身路径是国家经过近十年以来以体育公益金为引导资金建设的 群众体育场地设施,遍布城乡各地,适宜于各类人群参与锻炼,因而选择的人数也较多。

3.2 参加体育锻炼场所

2007年调查表明,不同年龄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的场地是单位或住宅小区体育场所,其他 依次为自家庭院或室内、公共体育场馆、广场、住宅小区空地、公园、健身会所、自然区域 及其他(表5)。

表5 不同年龄人群在各种活动场所活动的情况比较

收费体 育场馆单位体育设施 公共活动场所 自家庭院公园广场住宅小区空地公路街边场院树林河边2007年3.322.2①14.8③16.2②10.5⑤9.4⑥13.2④//2000年 8.929.3③40.5①24.96④ 22.65⑤ 21.99⑥31.34② 12.0511.31996年18.07⑥34.75② 28.18③42.03① 13.2125.66⑤25.91④ 6.278.7与1996年、2000年相比,不同年龄人群对体育活动场所的选择发生较大变更,40岁以下 年龄人群主要在单位,住宅小区以及公共体育场所进行锻炼,随着年龄的增大在公路旁、住 宅小区空地、广场和公园锻炼的人数比例逐渐升高。近几年,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房 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不论是城市还是城镇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住宅小区设施 建设越来越完善,很多小区的建设都配备了体育设施,加上年轻人工作繁忙、压力大、余暇 时间少,他们多数选择离自已单位较近的体育场所和小区体育设施进行锻炼。随着人们生活 水平的提高,家庭购买简易的健身器械不是件稀罕事。因此,许多中老年人群不仅选择自家 庭院或室内进行锻炼,且开始倾向住宅小区空地、公路街道、广场和公园进行锻炼,值得一 提的是,不论是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到收费性健身会所参加锻炼的人数比例仍然还很低。

3.3 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

2007年调查显示,全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形式排在第一位是与朋友同事一起,占参 加体育锻炼的49.2%,其次是独自和与家人在一起进行锻炼[1]。人有生存、享受 和发展三 种基本需要,体育是属于人为满足自身和发展需要的一种实践。人们在锻炼时选择与朋友同 事一起锻炼不仅可以健身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同事和朋友的沟通,选择的人数比例占首位。个 人锻炼由于项目灵活,时间易于把握,更能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 选择的人数也较多。而与家人一起锻炼则可以使全家人获得锻炼的同时,在轻松的环境下加 强沟通,满足了家庭角色之间的情感需求,选择人数据第三位。

与1996年、2000年相比,三次的调查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的排序没有变, 排在第一位的是与同事和朋友一起锻炼,其次是个人锻炼,第三位是与家人一起锻炼。2007 年全国城乡居民选择体育锻炼形式呈现出随年龄增大以独自和与家人在一起的形式进行锻炼 的人数比例逐渐提高,与朋友同事一起锻炼形式逐渐下降的趋势。另外,其他比例仅占1.4 % ,从中可以看出近几年辅导站,俱乐部社区活动,单位活动的形式不仅所占比例很低, 且较前两次的调查有明显的下降,因此,如何充分发挥社区、单位、辅导站、俱乐部来提高 我国体育社会化水平,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3.4 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

2007年全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九项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居民参加 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排序是:排在前三位分别是增加体力活动(34.8%)、消遣娱乐(26.8%) 和 防病治病(18.9%),其他依次是减压、放松、减肥、健美、提高运动技巧、社交等。与1996 年、2000年相比,排在前两位的增加体力活动和消遣娱乐的排序没有改变,防病治病、减压 、放松、减肥、健美的排序明显靠前。这说明这几年随着申奥的成功,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 ,体育的功能和本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同时由于我国医疗制度改革末到位,存在缺 陷,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参加体育场锻炼的目的为防病和治病选择人数占多 数。

不同年龄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随时间的推移发生演变。青年人参加体育活动 的目的呈多样性,青年人对健身的要求不如中年人和老年人高,他们以消遣娱乐为主,而老 年人随年龄的增加,人们更加重视体育活动的健身功能,防病治病是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主 要目的。

3.5 对参加体育锻炼的障碍比较

2007年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中,因为没有时间而不参加体育场锻炼排 在首位,其他依次是“没兴趣”,“缺乏场地设施”,“没有必要参加”,“身体弱,不宜 参加”等,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影响其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障碍是“缺乏时间”,“ 缺乏场地设施”和“自身惰性”。

与1996年、2000年相比,三次调查均显示:“缺乏时间,没有场地,没有兴趣”是影响 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以上结果表明,一方面反映出城乡居民负担过重,空闲 时间少,另一方面也反映我国城乡居民体育锻炼意识较为淡薄,末能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进行 体育锻炼。

“没有场地设施”是影响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另一重要的因素。虽然经过十年 以来以体育公益金为引导资金的建设,以“全民健身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群众体育场地 设施建设成就显著,但因我国人口众多,场地设施基础弱,尤其是农村,没有场地设施是影 响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3.6 对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消费状况的比较引导体育消费,培育体育市场,发展体育产业是一种新的体育发展观和服务观,现代体 育正作为一项新兴的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增长点[4]。2007年的调查显示, 在参加体 育锻炼的人群中,有72.7%的人有过体育消费,全年人均消费水平593元,消费总额在500元 以上就占33.8%。与1996年、2000年相比,全年的人均消费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000年 我国城乡居民以家庭为单位全年平均体育消费金额总计375.42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体育 消 费557.65元,农村为319.75元,而2007年人均消费水平593元,在500元以上就占33.8% [3]。

从消费项目来看,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仍以实物为主,观赏性体育消费仍占很小的一部 分 。人们用于购买运动服装的人数比例最高为91.%,用于观看体育比赛的费用比例排在最后 一位。

从消费金额来看,2007年人们用于支付体育锻炼场馆费用的人均消费最高,为613元, 从2000年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其他的排位未变,这表明近年来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我国小 型场馆建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人们到经营性体育场场馆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逐渐增加,有 力地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以上研究表明,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的体育消费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人们参加体育活 动以非经营场所的状况有所改变,但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消费仍停留在身体层面,对精神性体 育消费需求不足的现象仍无明显改观。

4 结 论

总体而言,十多年来中国群众体育的参与状况是稳定和发展的,结构逐渐改善,具体 表现为:

1) 中国城乡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总人口数稳定增长,性别结构差距逐渐趋于缩小。

2) 与1996年、2000年相比,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参与体育锻炼、体育人口的年龄结构 ,发生了明显的改善,结构趋于科学合理。

3) 在体育锻炼的项目选择上,我国城乡居民多选择一些对器材场地要求不高,开展基 础较好的项目为主。

4) “缺乏时间”,“没有场地”和“没有兴趣”。是影响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 的三大主要因素,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以健身和娱乐为主。

5) 与1996年、2000年相比,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消费的费用有较大幅度的提 高,但仍以实物消费为主,观赏性消费不足。

参考文献:

[1] 江崇民,等.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的分析[J].体育科 学,2009(3).

[2]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1997.

[3]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2001.

[4] 柯海宝.我国体育人口年龄结构呈V型原因分析及优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 05(6).

自我体育锻炼总结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 课余锻炼 发展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0-0017-03

一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国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断得到改善,而且随着“素质教育”、“减负”等教育口号的提出及落实,中小学生可支配的课余时间比以前显著增加,促使人们开始关注学生课余生活的质量、形式等多个问题,以求让学生们能在学校学习之后享受到丰富多彩而又健康的课余生活。但据我市少年儿童素质状况抽样调查情况报告可知,我市中小学生可真正支配的课余时间并不多,学业仍是我市中小学生课外时间的主要内容,中小学生课余生活的质量令人担忧。据调查显示: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继续提高,营养状况继续有较好改善;但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等指标进一步下降,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涉及6~22岁学生38万余人),其原因是体育锻炼不足(锻炼时间与强度不够),已成为我国学生重要的健康问题。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呼吁,社会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和支持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充分发挥各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共同营造一个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大环境。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至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激励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已成为各级学校体育教育的重点研究内容。但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还是“注重课堂教学,轻视课余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逐年下降;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和课余锻炼实践中,大多数学生参加健身锻炼的积极性不高,不喜欢也不愿参加课余体育锻炼。课余体育锻炼是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但中小学课余体育锻炼大多缺乏科学指导,存在着目的性不强、科学健身观念淡薄、自我保护及监督能力较差、锻炼难以持久等问题。如何让中小学生参与科学、系统、合理的体育锻炼,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是每一个体育工作者要思考的问题。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在掌握学生个体情况基础上,制订科学指导锻炼方案,发挥课余体育锻炼的最大效用,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的理念,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其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小学生科学锻炼提供参考依据。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研究对象: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初一学年组学生为实验对象。

第二,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电子数据库搜索关于健美操文章60篇,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2)访谈法:访问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的学生、教师、校长及相关人员,对研究课题设计的问题进行可行性和必要性调查。(3)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调查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分析,找出问题所在,为定量分析提供依据。(4)逻辑分析法:根据统计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存在问题,提出建议。

三 结果分析

1.分析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目的

襄州二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可以在表1中清楚可见,28%的同学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是为了强身健体,加强身体素质与机能的提高。22%的同学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目的是结识朋友来锻炼自己与人接触的能力以体现自身价值。20.8%的同学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目的是减肥,坚持每天体育锻炼以减少多余的脂肪,呈现健美体魄。16%的同学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目的是缓解学业与精神上的压力,通过体育运动来释放神经。最后还有13.2%的同学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目的就是应付体育课程的考试,其实这部分人是不愿意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正确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意识,有着较强的强身健体意识,同时也表明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总体动机主流是健康的。但也应该看到,有极少数同学由于自身素质条件等原因认为体育锻炼是应付考试、浪费时间,缺乏对坚持体育锻炼能有效促进身心健康的正确认识,学校及教师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广泛传播健康理念,使“每天锻炼l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其由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加,并逐渐养成自我锻炼的好习惯。

2.分析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周次数

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周次数可以在表2中清楚可见,每天坚持体育锻炼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12%,每周参加3~4次体育锻炼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18%,每周参加1~2次体育锻炼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36%,另外,从来不参加课余体育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4%。由此可以看出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学生的锻炼意识淡漠,与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相差甚远,这可能与各校的场地设施与各学校的指导教师不够有关系。

3.分析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选择

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选择可以在表3中清楚可见,28%的人喜欢古老的健身方法——慢跑,慢跑运动可以不用思考不用学习,自己按自己的身体机能分配体力就行了,这一项目深受同学们的喜爱。22%与20%的同学们选择了健美操运动与体育游戏运动,健美操以其融音乐、舞蹈、体操于一体的特征和充分体现美感的魅力,迎合了中学生的爱美心理,也激发了中学生的参与动机,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而体育游戏是一种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游戏,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属于教育性游戏的一种,它是以体育动作为基本内容,以游戏为形式,以增强体质、娱乐身心为主要目的的特殊体育运动。参加此类游戏不仅是为了娱乐消遣,而且还能达到积极性休息的作用,非常受学习压力大的中学生的欢迎。中学阶段,学生在心理上趋于成熟,思维的独立性增强,对事物有自己的分析、见解和设想,意识表现出明显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所以对体育运动兴趣的广泛性有所收敛,择性和稳定性有所增强,喜欢富有美感、韵律性强、显示柔韧协调能力和娱乐身心、放松精神的项目,因此,健美操与体育游戏的选率较高,符合这一阶段中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24%的同学选择了球类项目,如羽毛球、篮球与足球等项目均受同学们的喜爱,羽毛球项目不受空间与场地的限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协调能力,篮球与足球等项目能体现人与人之间共同协作的一种能力,可以增进师生们的感情。

4.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情况调查及分析

体育社团是指由本校学生自发组织的以体育运动为主要目的或活动内容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它一般具有以下特征:有数量较为固定的成员,一般不少于2人,有得到认同的组织管理机构,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运动目标,运动内容相对稳定,有共同制定并履行的章程,具有非营利性。中学生体育社团一般还具有教育功能、文化功能与娱乐功能。

5.分析影响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学生课余锻炼的环境因素

对所有体育活动的参与者而言,体育锻炼与其他健康生活方式一样,都经历着被接纳、采用和坚持的一个连续过程,最后成为一种终身化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从表5可看出影响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的课余锻炼的原因很多,第一,场地少,学生选择项目受到一定的局限性。第二,场馆开放时间短,只限上课时间开放,课余时间根本不开放,现在很多学生选择的健美操项目就只能在田径场地上进行锻炼,表演类的项目是需要审美对比的,但因为学校场馆开放时间受限就只能放弃。第三,教师指导实践较少,学生普遍不会科学系统的锻炼,只是偶尔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且都是一些简单的训练内容,缺乏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教师在上体育课时就应该把一些简单的健身方法指引给学生,使学生懂得科学的健身理念。

四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第一,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的学生能够认识到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第二,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的部分学生对课余锻炼的目的处于盲目状态,这样一来就对体育教师提出了进一步的工作要求。

第三,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的学生能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活动项目多样化。但受缺乏指导、训练时间短、训练内容不科学、场地受限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课余训练效果差。

第四,影响襄州区第二高级中学学生课余锻炼的主要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学校内部场馆管理不当,其次是缺乏教师对学生课余锻炼的指导工作。

2.建议

第一,加大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促进中小学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发展,从而建立对体育锻炼浓厚的兴趣和自主锻炼的意识。同时在中小学可以开设一些课余锻炼的指导讲座,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第二,建议体育教师加强体育课内指导工作,为学生较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提供较科学系统的内容与训练时间,使学生科学地认识课余锻炼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第三,建议学校加强课余体育训练的指导工作,请体育教师每星期为全校学生讲解课余锻炼的方法,让各体育教师进行具体的辅导。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制订良好的训练计划。请示学校相关领导对场馆开放时间进行调整,不要只局限于上课的时间开放,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时间进行周期性的开放,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课余锻炼空间。

第四,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自主性,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中小学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自身对惰性的控制能力较弱,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多催促学生按时进行体育锻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练习习惯,一旦这种自主性养成,便会让学生受用一生。

参考文献

[1]易晓红.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J].科教视野,2007(23):326

[2]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3]王丽英、戴燕红.试论影响人们坚持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选学报(学科版),2009

[4]宋为明.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能力的培养[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1999(2)

[5]梁利民.我国体育生活化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6]毛振明、赖天德.解读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11~112

[7]李群.学生体育锻炼的意义[J].陕西教育,2004(9)

[8]体育词典编辑委员会.体育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自我体育锻炼总结第4篇

关键词:袁州区;老年人;体育活动;影响因素

老年体育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话题,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国家政策的扶持,中国社会的老年人已成逐年递增的态势,而运动可以延年益寿已经成为社会公认的社会科学,研究表明每天进行大强度的有氧运动比不进行运动的人群相比残疾阈值可以晚出现14年,这样对于老年人进行体育健身锻炼的无疑是巨大的助推器。当前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加强老年人体育工作,组织老年人有效地利用身边的场地,开展适合老年人科学的健身活动,已然成为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质量的最佳渠道,对于改变老年人生活健身态度,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质量,形成文明健康,充满活力的生活方式,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正确地了解分析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状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这对于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创造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1]。该文通过对袁州区城区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对发展老年人体育提供相关建议和对策。

1研究框架与逻辑

该文围绕影响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因素为论证点设计了两大母版块和四大子版块,即:“影响袁州区城区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调查分析”“影响袁州区城区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分析”“社区组织体育锻炼的情况分析”“指导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情况分析”“社区组织体育锻炼的情况分析”“受教育水平情况分析”。在整体调查研究中,首先在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基础之上,结合《意见》的提示和启发作用,给出了影响袁州区城区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的相关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2影响袁州区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调查研究对象的情况分析

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袁州区城区老年人中,男性老年人有79人,占总数的47.6%,女性老年人有87人,占总数的52.4%。在接受调查的老年人中60~65岁的老年人有113人,占总人数的68.1%,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53人,占总数的31.9%。一般一周参加锻炼时间来看,2小时以下的有17人,占总数的10.2%,2~3小时的有40人,占总数的24.1%,每周参加锻炼时间在3~4小时的人数最多,有78人,占总数的47%,每周锻炼5小时以上的有31人,占总数的18.7%。

2.2影响袁州区城区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调查分析

由表1可知,影响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中“身体健康状况”,占调查人数的39.1%;其次就是“缺少锻炼同伴”,占调查人数的26.5%;还有是“时间少”,在调查中有28人,占调查人数的16.9%,在实际面对面访谈中得知,不参加体育活动的老年人其主要原因是“身体健康状况”,主要自身不感兴趣决定了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程度,在调查中共有20人,占调查总数的12.1%。老年人的特殊群体和身体状况特征及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参加体育活动。

2.3影响袁州区城区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分析

2.3.1居住地的场地建设情况分析

由表2可知,从居住地的场地设施调查统计看,“非常缺乏”的占12.65%;“比较丰富”的占21.1%,“较为缺乏”占51.8%,总体来说居住区场地设施的缺乏严重,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改善,活动场地不够丰富,很大程度上影响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袁州区城区对体育活动的开展和组织不够重视,投入资源不足,经费不够,为老年人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缺乏有效的物质保障。限制了老年人体育的发展。

2.3.2指导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情况分析

由表3可知,从参加锻炼的指导情况调查中可以得出,首先是“偶尔有”占45.2%;其次是“从未有”,占33.1%;这说明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接受专业指导较少,完全处于自我练习与活动,或者相互学习的阶段,缺少专业的体育技术指导。这在一定情况中也影响了袁州区城区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积极性参与性。调查还发现,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往往单凭自己的爱好和摸索,未及时地得到正确的技术指导。[2]

2.3.3社区组织体育锻炼的情况分析

由表4可知,在社区组织体育活动中,“偶尔有”的比例最高,在调查中高达96人,达到57.8%,“完全没有”的比例也占到9.1%。老年人由于自身的生理原因和身体状况及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使的他们不大可能远离社区进行体育活动,而社区的组织体育运动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袁州区城区在加强社区组织体育活动的同时应完善区老年人体育组织机构,加强老年人体育的科学管理,增加体育设施和丰富社区老年人体育活动项目。

2.3.4受教育水平情况分析

由表5可知,居民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对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选择也有较大的影响。这也充分说明体育锻炼活动是一项社会文明活动,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越高,对于体育运动的了解和坚持性也越高[3]。

3结论

3.1身体健康状况和缺少锻炼伙伴是影响

袁州区城区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主观因素老年人的特殊群体和身体状况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参加体育锻炼活动。老年人由于生理的下降,对于健身运动的需求减少,运动热度的下滑,是直接导致缺少锻炼的直观因素,而缺少训练伙伴的因素也是由于身体条件的不允许和主观意志的限制。

3.2缺乏有效的组织指导和对体育运动的合理宣传

组织能力的有效性和合理的宣传都是促进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推动因素,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发现导致袁州区城区老年人不能坚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使他们参加体育锻炼活动项目比较单一、分散,缺少相互间的交流与学习。

3.3缺少必要的健身技术指导

任何一项体育健身活动都需要正确的技术指导服务,介于老年人这一特殊的群体,这种必要的健身技术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这也与我国的建设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袁州区城区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没有及时地得到正确的技术指导,导致部分参与者不能坚持体育锻炼活动。

3.4场地不够丰富

通过调查得知影响老年人参加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影响因素就是场地的缺失和破旧,以及不能正确合理的利用现有的场地是阻碍袁州区城区老年人参加体育健身的锻炼重要因素。居住区就近运动场地的缺乏严重,导致袁州区城区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没有基本的场地设施保障,降低了袁州区城区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积极性。

4建议

4.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老年健身理念的认知性

定期举办老年人健康知识讲座,提高老年人的健身意识,传达健康的理念,并结合当地有关部门进行健身锻炼促进延年益寿理念的传递。以达到正确的引导和提高老年人健身活动的需求,培养袁州区城区老年人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兴趣。

4.2加强健身技术人才的培养,更好的指导老年健身

针对袁州区城区老年人身心特点,培养专业的体育健身技术指导人员,深入袁州区各社区,指导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活动,推动袁州区城区老年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

4.3加强袁州区城区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政府加大的健身设施的投入和管理,可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现有的场地器材进行合理的利用和修缮,力求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械,并促进健身场地设施的多样化,满足老年健身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体育设施的建设与规划也需要符合老年人的年龄特征,有效地提高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4.4强化社区、家庭、社会的联合作用

介于老年人这一特殊的群体,需要加强社区、家庭和社会的联合作用,以促进老年健身为手段,提高老年人身体健康为目的,科学技术指导为方法,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为依据,达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为最高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老年人健身的热情,真正意义地实现全民健身。

作者:钟琼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郭平,陈刚.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4-9.

[2]李伟,孙殿恩.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影响因素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2(6):18-20.

[3]许丽存,寸淑梅.昆明市官渡区老年人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294-297.

[4]张晞.对我国城市老年人参加体育健身锻炼的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3(8):36-39.

[5]唐志.湖南省永州市城区中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6]赵荣莉.影响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3):63-64.

[7]张永胜,高磊.体育锻炼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影响[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3(3):73-75.

[8]徐凤萍.我国老年健身体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研究[J].体育科研,2012(3):32-35.

自我体育锻炼总结第5篇

【关键词】广州大学城;女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

1 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调查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的女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情况,对她们的身体状况、锻炼意识、体育需求进行分析和研究,深入了解、分析影响她们体育锻炼的因素,并根据社会体育学和学校体育学的原理为女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旨在为提高健康的自我锻炼意识,促进女硕士研究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养成,为女硕士研究生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相关的学科领域的书籍,并通过互联网在中国知识资料总库进行检索并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内容和目的,遵循调查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普通高校女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问卷》。

问卷完成后,根据抽样调查的原理,走访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的女硕士研究生宿舍,采用现场发放、现场回收或约定时间回收的方式,进行问卷的发放。

2.3 数理统计法

用SPSS(19.0)软件包对回收的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3 研究对象

本文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65份,回收率达到96.5%,有效问卷915,有效率91.5%。

4 研究结果

4.1 在闲暇时间里,女硕士研究生主要参与的活动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女硕士研究生在闲暇的时间里主要参加的活动的前10项包括:上网-看电视、电影-休息、睡觉-学习、看书-逛街-与朋友聚会-参加体育活动-唱歌-打扫卫生-旅游。然而,“参加体育锻炼”选项排到第七位,有1 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调查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的女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情况,对她们的身体状况、锻炼意识、体育需求进行分析和研究,深入了解、分析影响她们体育锻炼的因素,并根据社会体育学和学校体育学的原理为女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旨在为提高健康的自我锻炼意识,促进女硕士研究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养成,为女硕士研究生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相关的学科领域的书籍,并通过互联网在中国知识资料总库进行检索并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内容和目的,遵循调查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普通高校女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问卷》。

问卷完成后,根据抽样调查的原理,走访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的女硕士研究生宿舍,采用现场发放、现场回收或约定时间回收的方式,进行问卷的发放。

2.3 数理统计法

用SPSS(19.0)软件包对回收的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3 研究对象

本文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65份,回收率达到96.5%,有效问卷915,有效率91.5%。

4 研究结果

4.1 在闲暇时间里,女硕士研究生主要参与的活动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女硕士研究生在闲暇的时间里主要参加的活动的前10项包括:上网-看电视、电影-休息、睡觉-学习、看书-逛街-与朋友聚会-参加体育活动-唱歌-打扫卫生-旅游。然而,“参加体育锻炼”选项排到第七位,有38.8%的同学是在闲暇时间里进行体育锻炼,这可以说明,女硕士研究生没有把参加体育锻炼放在重要的位置。同学们对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需要加强,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女硕士研究生的体育活动,加强硕士研究生体育工作的宣传,增强女硕士研究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

4.2 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女硕士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

调查发现,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18.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这说明同学们有良好的运动习惯。62.6%视体力、心情而定。9.1%从不主动参加,女性的具有一定的生理惰性,这也是她们从不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之一。8.6%从众心理,从众心理(conformist mentality)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1]。女性的从众心理一般高于男性,女性喜欢结伴同行,不愿意特立独行。还有1.3%选择其他。

4.3 女硕士研究生参加体育运动的项目的选择

女硕士研究生一般选择些较为普及和运动量较小,身体对抗程度较低的运动,如:羽毛球、乒乓球、散步、慢跑、自行车、篮球都是一些受欢迎的项目,除此之外,瑜伽、艺术体操、女子形体等活动都是深受女硕士研究生喜爱,说明女硕士研究生偏爱些有节奏感,通过锻炼能塑造形体,并注重健身健美、娱乐、趣味性强,并以有氧运动为主。

4.4 女硕士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每次锻炼时间

在915位被测着仅有19位同学是天天进行锻炼,占了总数的2.1%;每周3次或以上进行体育锻炼的有16.0%的同学;每周1~2次有33.2%,偶尔进行体育锻炼的同学占了总人数的46.2%;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的同学有2.5%。

在每次的体育锻炼的时间中,锻炼30min以上的占了总人数的20.2%,有55.4%的同学是在30min-1h的。可以看出,女硕士研究生每周进行体育锻炼的次数比较少,每次锻炼持续的时间在30min-1h,基本能达到国家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但是还需要加强体育锻炼。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全日制女硕士研究生年龄主要分布在:21~25岁之间,多数是未婚,她们在闲暇时间里主要参与的活动是上网、看电视/电影等,她们对身体锻炼不重视,忽略了体育锻炼。

5.1.2 女硕士研究生参加体育的态度多以视体力、心情而定,极少数是会主动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

5.2 建议

5.2.1 教育部门加强对硕士研究生工作的管理,落实硕士研究生体育管理的管理工作;制定相关的管理工作规章制度,教育行政部门要给予法律和政策上的保障。

自我体育锻炼总结第6篇

关键词:体育锻炼;老年人;自测健康;体质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1-0084-04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studied the self-related health and physical fitness effects of exercise in the aged persons.The results show that:(1) Physiological health 、mental health and health total score of the male are higher than the female in the elderly.(2)Physical fitness score of the 60-69 year’s people are higher than the over 70 year’s. (3)Sports exercise can improve the physiological health、mental health、social health and physical fitness.(4) The self -rated health and physical fitness score of the elderly to participate in a collective form of physical activity which were higher than the individual form of exercise. (5)There is difference in the situation of health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different educational level, the higher level of education the elderly have, their self-related health and physical fitness will be better . (6)Literacy level of the elderly to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exercise is an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s.

Key words: exercise;the elderly;self-related health;physical fitness

1 研究目的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口老龄化已经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人口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未富”的背景下迎来了人口的老龄化,必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变化[1]。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社会老龄化的问题,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长期规划,提出了健康老龄化战略内涵,将促进健康老龄化、实现人人享有健康、老年人健康长寿作为战略目标,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以保持他们独立活动和自我料理的能力,这样他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也将得到改善[2]。健康老龄化不仅体现为寿命长度,更重要的是寿命质量的提高。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已逐步健全,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在心理健康监测方面却还没有完善。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我们在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中应充分注意对老年人群的关注和研究,尤其要关心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这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定义为身心健康,即躯体无疾病、心理无疾病、具有社会适应能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虽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但从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多维度研究的资料却比较少。本文采用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来对健康进行评价的“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简称SRHMS)”和体质测试,对昆明市老年人的自测健康和体质状况进行调查,目的是探索老年人健康的标准及对策,为今后建立全面的健康监测系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制定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奠定基础。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昆明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年龄为67.33±5.25,其中男性:138人,年龄68.28±5.09,最大年龄为84岁;女性:106人,年龄66.08±5.10,最大年龄为82岁。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4份,回收有效率为81.33%。本研究的测试为随机抽样,所有测试者均为自愿参加。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包括2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即年龄、性别、是否锻炼、锻炼的形式以及文化程度等,其中:锻炼与否问及“每周是否有意识地参加3次以上的体育锻炼?”,答案分为“是”和“否”; 锻炼形式分为集体和个人,集体是指有固定的锻炼组织群体,并且在锻炼时间、锻炼内容和锻炼的人群上相对固定,而个人是指自己单独进行锻炼,在时间、内容上不固定;文化程度则分为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及大专以上5个等级。第二部分采用许军的《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测定。此量表共有10个维度,48个条目组成,包括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日常生活功能、身体活动功能、生理健康子量表得分、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正向情绪、认知功能、心理健康子量表得分、角色活动、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社会支持、社会健康子量表得分以及自测健康评定量表总分[3]。

2.2.2 体质测定法

按《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进行,所得的体质检测数据运用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研制的“《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应用系统”进行评分和评价。该测试系统中老年组的测评标准适用于60~69岁的以上老年人,但由于目前国内针对70岁以上老年人体质测评的标准尚未统一,在本文中为了便于研究我们仍采用该系统对7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体质进行测评。

2.3 数据处理

对有效问卷,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常规的统计分析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性别老年人的自测健康状况以及体质状况的比较

注:B1, 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 B2,日常生活功能; B3, 身体活动功能; BZT,生理健康子量表得分;M1,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M2,正向情绪;M3,认知功能;MZT,心理健康子量表得分; S1,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 S2,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 S3,社会支持; SZT,社会健康子量表得分; ZCZT,自测健康评定量表总分。

SRHMS测试结果表明,男女老年人在生理健康子量表得分、心理健康子量表得分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总分存在显著性差异,身体活动功能和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这五个因素的得分男性均高于女性。此外,男性老年人除了社会支持之外,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日常生活功能、正向情绪、认知功能、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社会健康子量表得分和体质得分略高于女性。见表1。

有关研究表明自测健康在性别、年龄、种族、婚姻、职业、经济状况和文化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男性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自测健康高于女性,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从研究结果的趋势来看,女性老年人的自测健康和体质得分低于男性,这提示我们在关注老年人健康的时候要特别关心女性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提高她们的生活质量。

3.2 不同年龄老年人的自测健康状况以及体质状况的比较

由表2可见,60―69岁的老年人与7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体质得分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和自测健康评定总分的差异无统计学的意义。60―69岁的老年人的体质得分明显高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这表明7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体质健康状况与60-69岁的老年人相比明显的下降了,这一结果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健康水平不断下降的自然规律是相符合的。一旦进入老年后人体的各种机能都进入衰退阶段,生理储备也将下降,这些会引起老年人的各种感受和运动功能下降,因此体质状况也会下降。

3.3 老年人锻炼与否与自测健康和体质状况的比较

由表3可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在心理健康、社会健康、自测健康总分和体质得分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另外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得分也略高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

本研究结果发现,老年人锻炼者的自测健康状况和体质状态均优于不锻炼者。老年医学和运动医学认为规律运动有益于维持和增强老年人身体功能、健康和心理安宁。关于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欧美发达国家已有不少研究,结论也较一致地认为体育活动能促进身心健康[6]。以往研究还发现,体育有利于人的“社会化”[7],体育活动能增加人与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缩短互相之间的距离,进行互相沟通,能促使人们达到对社会环境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人们通过参加和欣赏体育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够愉悦身心。

3.4 锻炼的形式与老年人自测健康及体质状况的比较

注:同表1

按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来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采取不同活动形式的老年人在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日常生活功能、生理健康子量表得分、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社会支持达到显著性差异, 正向情绪、心理健康子量表得分、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社会健康子量表得分、自测健康评定量表总分和体质得分达到非常显著性的差异。参加集体活动的老年人以上指标均高于个人进行体育活动的老年人,并且他们的身体活动功能、认知功能、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得分也略高于以个人进行体育锻炼的老年人。

调查的结果发现,参加集体锻炼的老年人的自测健康和体质状态均优于个人进行锻炼的老年人。有固定锻炼组织的集体进行的体育锻炼是一种相对较为有规律的体育活动,老年人在锻炼的方法手段上可能会得到更多的指导与帮助,从而提高了体育活动强身健体的功能。同时,在体育锻炼的活动过程中,参加集体锻炼的人群之间的熟悉程度也相对较高,老年人之间交流的机会较多,这将更有利于老年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

3.5 不同文化程度与老年人自测健康及体质状况的比较

方差分析表明(表5):不同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在社会健康和自测健康总分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体质得分则达到了

非常显著的差异。从测试结果来看,除了小学文化程度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得分略低于文盲组的老年人,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健康、自测健康总分和体质得分逐渐升高。这一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文化程度的差异是影响老年人的自测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也是影响体质健康状况因素之一。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的老年人的各项指标均为最高,大专以上的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状况以及体质状况最好。文化程度为文盲的老年人各项指标得分都很低,这一部分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和自测健康总分以及体质状况最差。

3.6 不同文化程度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

根据表6可见,不同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不同。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最高,文盲组的比例最低;而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文盲组的比例最高,大专以上组比例最低。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的比例逐渐增加,这说明文化程度是影响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越将体育作为促进健康生活的方式之一。

4 结 论

4.1 老年人男性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自测健康总分显著高于女性。

4.2 60―69岁的老年人与7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体质得分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4.3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以及健康总分和体质状况明显优于不锻炼者。

4.4 参加集体形式体育活动的老年人自测健康各因素和体质得分均高于以个人形式进行锻炼的老年人。

4.5 文化程度不同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水平和体质状况也不同。文化程度越高,老年人的健康和体质状况就越好。

4.6 文化程度的高低是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5 建 议

本研究的结果证明,体育活动对老年人的自测健康和体质状况有积极的影响。体育活动的功能,既是身体锻炼又是一种社会活动,为老年人增加了社会交流的机会,体育运动可以增加群体内部及群体之间的交流,从而消除隔阂,促进集体团结,实现群体的协调发展。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有效改善老年人的体质状况,还可提高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水平,体育锻炼是老年人一种重要的健康生活方式。因此,社会和家庭应加强体育活动的宣传,积极引导老年人进行体育活动,政府部门应多提供体育活动所需要的场地,加强健身指导,为老年人提供科学健身的指导方案。同时还应鼓励老年人多参加有固定锻炼组织的集体进行体育锻炼,增加与他人的交流与协作,通过集体锻炼的形式加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以期老年人能更好的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1] 王欢.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3,12:717-719

[2] 马连鹏.科学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与促进[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1):45-47.

[3] 许军.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M).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35-45.

[4] 杨云滨,许军,王斌会,等.一般人群自测健康的研究[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2): 87-90.

[5] 斯图尔特•彼特尔.心理学在锻炼及与健康相关的身体活动中的应用[J] .体育科学,2000,7:71- 74.

自我体育锻炼总结第7篇

【关键词】城乡体育 现状 比较

群众体育是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强国强体,提高国家实力的百年大计,从长远的角度看,是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时期,研究重庆城乡群众体育的发展状况,目的是找出适合重庆城乡体育的发展方向,为重庆体育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以期对西部地区体育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1.重庆市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

从这次对农村参加体育锻炼的520人的调查显示:男性锻炼者421人,占参加体育锻炼总人数的80.96%;女性锻炼者99人,占参加体育锻炼总人数的19.04%;其中年龄主要集中在6—23岁,以青少年为主,占参与体育锻炼总人数的64.1%,老年人为153人,占参与体育锻炼总人数的29.4%。从这个比例可以看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里有93.5%的是青少年和老年人,中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很少。对重庆市城区居民群众的610人的调查中显示:男性锻炼者296人,占参加体育锻炼总人数的48.5%,女性锻炼者314人,占参加体育锻炼总人数的51.5%,参加体育锻炼的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比例以中老年人为主。

调查统计的数据结果表明:城市与农村的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时,在性别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同,这主要与他们的体育意识、受教育水平、工作生活的方式、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2.重庆市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时间和次数对比

农村居民在时间的安排上较大程度受到农村季节性生产劳动的影响,有较大随意性和无固定规律的特点。调查结果:有 61.8%的人很少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有19.3%的人有充足时间进行体育锻炼;53.5%的人每周锻炼不超过1次,多数人每次锻炼不足30分钟,而且有 42.7%的人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定,随意性很强,农闲是锻炼的高峰期 (达到58.2%)。农村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少、时间短,这主要与农村的生活特征联系比较紧密所致。

城市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时间一般是在早上、下午和晚上,也有少部分居民选择在上班时间,这与我国其他城市的情况一致。每周锻炼次数主要集中在 1次和 2次,3次以上的只占21.8%,但他们每次锻炼是时间大部分人都超过了30分钟。从这次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次数是明显不同的,这主要与他们的生活特征和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3.重庆市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时场所的选择

农村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时,在场所选择上63.6%的人参加体育活动的地点不固定,常常选择在晒谷场、自家庭院、小树丛林等。对邻近的农村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开放体育场所是广大农民参加体育锻炼和比赛的最佳地点,但目前完全开放的只有26.5%。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希望工程的实施,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带发的“农村全民健身工程”的推行,使学校,特别是相对贫困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硬件建设有了较大的改善,所以,利用农村学校师资和场地设施推动农村体育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庆市周边区县农村几乎没有商业性健身活动场所,这与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落后以及群众体育意识淡薄有关。

城市居民参加社区体育锻炼地点的选择上,主要是收费场所、公共体育场所、公园广场、自家庭院、单位体育设施、住宅小区、社区体育设施、树林河边、公路街道等。收费场所、公共体育场所二者已占58.87%,说明重庆市近几年里的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市政府近年来的重视有很大的关系,重庆市主城区近几年着力于体育设施的建设,建设了两江四岸工程配套全民健身场地 62个,新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4个。重庆市的社区体育近几年里有了长足的发展。 转贴于

4.重庆市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活动方式和项目选择

重庆市农村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活动方式呈现如下状况:独自锻炼、与朋友、同事一起锻炼、参加村里组织的活动、参加体育辅导站锻炼,他们主要以“独自锻炼”和“乡村组织锻炼”主,因为该地区的农村建立起村体育辅导站和俱乐部还非常少见,所以导致参加体育辅导站方式锻炼的人也相当少。在项目选择上,农村居民选择了散步、慢跑、跳绳、乒乓球、羽毛球和足球、篮球、排球等球类活动。这也就更进一步证明了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以及在农村群众体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对城市社区居民体育健身活动方式的调查中发现:独自锻炼、与朋友、同事一起锻炼、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参加体育培训班等方式进行体育锻炼。在项目的选择调查中,选择比较多的是散步慢跑,其次是旅游、交谊舞、羽毛球、气功太极拳、网球、健美操等。表明重庆市居民日常体育锻炼是以小型多样的健身、保健、娱乐项目为主,选择的活动项目基本上能满足自身健身的需要。但是只有84.2%的社区居民选择健身路径,也说明重庆市健身路径建设值得思考。总的来讲,重庆市社区体育方式已由过去单一的体育竞赛为主向多形式的群体活动转变,这与我国城市居民参加社区体育锻炼的项目特征大体一致。

从这些结果可以看出: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在活动方式上没有太大的差别,唯一不同的是城市更方便些,他们可以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体育锻炼的方式,而农村居民相对要受的外界环境的限制。在项目的选择上差别就比较大些,农村居民还是参加些比较传统的、对场地设施要求不太高的体育活动,城市居民选择的项目更广泛、对场地设施要求相对高些的运动城市,这也是城市与农村最大的差别。

5.重庆市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情况

农村居民除家庭日常消费外,最主要的消费支出为:盖房子、添置家用电器、家具、支付子女教育费用、医疗保险、日常开支,体育、文化娱乐消费的支出都是比较次要。说明重庆农村经济较为落后,人们消费能力低,体育消费意识淡薄。

重庆市城市居民人均体育消费与我国发达地区比较还有较大差距。统计资料显示,重庆市2005年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44元,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623元,由此看出,体育消费的潜力还非常大。他们在体育消费上主要表现在:购买运动服装、购买体育、观看体育比赛、订阅体育报刊、购买健身器材、体育旅游等。

总之,农村居民在体育活动中几乎是没有经费投资,他们是用最原始的活动方式、穿日常是服装进行体育活动,城市居民在体育活动上的消费更细、计划的更周详。这与家庭的经济状况、生活环境、体育意识等有关。

重庆市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格局。体育事业受社会总体经济环境的影响,也呈现出以城市带动农村的特点,城乡差别较大。其主要原因:区域经济差异对农村体育的制约性;教育政策、人们受教育程度问题以至于影响人们的体育消费观念;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农村现有的条件制约农村体育的发展。

对目前的状况,政府有必要制定城乡体育教育统筹发展相关政策,努力把农村体育工作纳入法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同时要将农村体育的投入纳入政府部门的财政拨款中,以保证每年有适当比例的经费来源,为农村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必要条件。积极发动社会力量进行捐助,将资金重点用于改善农村体育活动的基础设施,改善体育锻炼活动的现有条件。

以上是从重庆市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体育锻炼时间和次数、体育锻炼时场所的选择、体育锻炼活动方式和项目选择、体育消费情况几个方面,来对比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体育活动的现状,发现他们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这主要是由于城区、农村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和谐社会、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的背景下,要缩小农村体育与城市体育的差距,必须建立农村与城区之间的交流机制,双方加强交流与合作,实施社区与村落之间对口扶持与帮助,其主要举措包括:农村定期派遣有一定基础的体育爱好者到城区社区学习交流,参观优秀社区指导员指导体育活动,城区社区定期派遣体育社区指导员到农村指导体育锻炼;双方定时开展体育联谊活动,彼此学习先进经验;城市社区可利用的体育资源通过网络传递到农村,实现体育资源公平、公开化,促进城乡体育活动一体化;双方体育爱好者之间广泛开展体育交流活动,如各项目运动队友谊比赛等;城区也可以将部分闲置的体育器材用于支援农村体育,这些举措将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区与农村体育的差距,促进城乡体育的发展,提高城乡体育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赵云书.重庆市农村群众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1): 89-94.

[2]刘官元等.重庆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22,(1):15-18.

[3]张发强.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J].体育科学,1999,19(1):4-7.

自我体育锻炼总结第8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北京、河南、湖北3城市中高校内抽取的1032位(其中男631人,女401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老师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方法,对3城市中12所高校中高级教师进行有关健康状况与体育锻炼的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表1200份,回收有效卷1032份,回收率为86%。

1.2.2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文有关资料。

1.2.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中高级职称教师年龄层次。抽样结果可分为三个阶段,即31~40岁、41~50岁、51~60岁。

中高级教师的年龄层次情况

年龄 31~40岁41~50岁 51~60岁

男123 341167

女98 171 132

小计221512299

占总数百分比% 21.4%49.6% 29%

调查说明各年龄段中,41~50岁人数最多,占被调查总数的49.6%,而31~40岁人数最少,占总人数的21.4%。

2.2中高级职称教师的健康状况。

中高级教师各年龄段健康状况百分比

31~40岁41~50岁51~60岁

健康 31.3 21.318.1

一般28.6 14.510.9

差24.9 36.521.1

疾病15.2 27.749.9

调查结果表明,身体健康者占23.6%,身体一般者占18%,身体差者占27.5%,患各种疾病者占30.9%。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健康和一般者占本年龄段比例在下降;患各种疾病者占本年龄段比例在上升;而身体差者却是在40~50岁段比例最高,达到了36.5%。在患病者中,患心血管疾病者占10.8%,患一般疾病者占13%,患其他疾病者占8.5%。这些疾病的

形成与其所从事的职业有密切的联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高度的精神紧张,使心肌代谢、心肌耗氧量过度增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率失常、动脉硬化,甚至发生猝死。这就是中高级教师心血管系统疾病患病率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其次有部分人对体育锻炼认识程度上有偏差,从而导致不少人因不能有效进行体育锻炼而影响健康。

2.3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次数。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余暇时间增多, 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健康的重要性,为此,体育锻炼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必需。

中高级教师各年龄段每周体育锻炼情况百分比

31~40岁41~50岁51~60岁

1~2次(0. 5h) 43.032.0 20.9

3~4次(0.5~1h)18.3 15.1 42.0

5~7 次(1h以上)5.24.223.9

不活动33.6 48.6 13.2

从表中可以看出中高级教师体育锻炼情况。在31~40岁年龄段有43.0%的人偶尔参加体育锻炼(每周1~2次);41~50岁年龄段有48.6%的人不活动;51~60岁年龄段有65.9%的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每周3~7次),这可能是年龄的关系使他们更加认识到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31~40岁年龄段参加体育锻炼的偶然性很强,他们认为自己年富力强,无须锻炼也能保持良好的体形和身体状况,对体育锻炼尚未感到迫切性。41~50岁年龄段的中高级知识分子正是个人成就和社会影响的鼎盛期,肩负着家庭和社会的重任,他们要付出较多的精力和时间进行工作和家务,制约了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次数。

2.4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从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人对体育锻炼持正确态度(见下表),但还有相当部分的人对体育锻炼不是很积极,甚至极少数人与体育锻炼无缘。分析其原因:1)体育意识淡薄,对体育的价值认识不够;2)沉重的工作和家务负担严重制约着他们投身于各种体育锻炼;3)接受终身体育教育思想太少;4)许多参加体育锻炼的教师得不到应有的指导,致使不少人高兴而来,扫兴而去,出现半途而废或不能定期坚持的情况。

中高级教师各年龄段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百分比

31~40岁41~50岁 51~60岁

非常喜 欢25.1 18.2 22.6

比较喜欢39.4 33.7 48.7

不太喜欢22.8 27.8 18.4

不喜欢 12.720.310.3

2.5 体育锻炼项目选择趋向。调查结果表明,中高级教师一般是根据自己的职业特点、年龄及身体状况等选择体育锻炼项目,主要活动形式是三大球、慢跑及小球。而中老年人大多选择传统体育项目(如气功、太极拳、太极剑)、体育舞蹈等不受场地限制的体育活动。

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趋向百分比

31-40岁 41-50岁51-60岁

三大球38.3 27.113.4

慢跑14.7 22.718.3

小球17.315.810.7

传统体育3.711.825.9

体育舞蹈 16.216.3 22.1

其它13.5 6.3 9.6

2.6 对体育锻炼的经济投入。经济是基础,只有解决了温饱问题后,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从每月的生活基本费用占月收入的多少,来反映现阶段中高级教师的基本经济状况。按国际通用标准,当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达60%以上为贫困,60%-50%为温饱,50%-40%为小康,40%-20%为富裕,20%以下者为极富生活水平。根据文献资料查阅,中高级教师实际经济情况与这一标准相对照,多数的人处在小康生活水平以下,实际收入迫使他们在维持日常基本消费之余,对健康不可能有过多的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健康水平的提高。从调查中可说明这一问题,为体育锻炼投资者不足40%。因此,有必要加强和改善教师的经济状况,使他们有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1) 中高级教师的健康令人堪忧,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职业特点。这些教师中绝大部分是中年人,他们是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对于这一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2) 教师体育锻炼的动机主要是为了强身健体,主动或被动地参加体育锻炼,但有少数人,特别是在31-40岁年龄段的人保健意识淡薄,他们参加体育活动表现出较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而在41-50岁年龄段的人由于工作压力和家庭负担,缺乏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精力。

3) 在选择的体育锻炼项目中,他们的选择带有趋向性及稳定性。三大球、慢跑及体育舞蹈项目颇受欢迎,这主要是根据自身条件、兴趣和经济条件等决定的。

3.2 建议

1) 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强化健身意识,加大对全民健身意识的宣传力度,使教师都能认识到体育锻炼是实现强身健体最积极有效的手段。

2) 各院校领导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对教师有关体育锻炼知识、技能的传授,使他们有能力进行正确的体育锻炼和自我监督,并产生积极而有效的锻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