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基地建设论文

基地建设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03-24 07:59:28

基地建设论文

基地建设论文第1篇

作者:葛兆宏 陆江 卢炜 贺生中 王锦锋 单位: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运行机制必须市场化,这样可增加基地的经济效益,实现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本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及上海宠儿宠物有限公司和无锡派特宠物医院(连锁)共同组建,实行承包制度,共建共赢,取得良好效果。基地硬件设施建设基地空间布局设计布局应根据相应企业生产功能区而设计,要与生产实践工作过程相一致。如爱牧宠物美容与保健中心是在调研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院、上海鹏峰宠物医院、无锡派特宠物医院等国内大型企业的基础上设计而成。该中心分为宠物美容部和宠物医疗部2大部分,美容部又分为护理与美容、宠物用品销售等功能区;医疗部细化为诊断室、化验室、疫病诊疗室、手术室、药房与配药室等功能区,既满足了学生实训需求,又能对外服务。仪器设备配备校内实训基地的仪器设备配备应与企业相一致,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相一致,并要具备一定的,这就要求仪器配备要具有真实性、先进性及开放性。以江苏省宠物繁育中心的产房为例,建设有妊娠诊断仪、产前检查、产后护理、保暖设施、接产助产及剖宫产等仪器设备,既满足学生生产实训要求,又能顺利完成生产创造经济价值,为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环境建设江苏省宠物繁育中心坐落于泰州市农业观光园内,所以应考虑到充分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把其建成可参观的旅游景点。建设方案:一座座宠物圈舍错落有致,青砖黛瓦;小桥湖水相互辉映,花草树木映着小亭;藏獒园、中国地方犬种园、世界名犬园、训导场及娱乐园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深受各级领导与游客的褒奖。基地软环境建设内涵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笔者认为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场所,提高实训开出率,降低实训成本提高实训质量。所以,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应满足学生的基本能力实训、综合能力实训、顶岗能力实训及岗位培训、技能鉴定与技术服务等。如江苏省宠物繁育中心的内涵建设以宠物的“养、护、防”为主线,建设有既满足课程实训又满足职业岗位实训的多功能场所。职业环境建设职业环境建设主要体现环境文化的教育功能,是一种隐性教育。建设中可以以企业文化、管理制度、操作方法、操作流程等形式展现。如在建设爱牧宠物美容与保健中心时,以“宠物是人类的朋友”为口号,在不同的科室都有相应的管理制度、突发事件处理制度等,图文并茂地展现职业环境。管理建设实训基地管理要与企业生产管理相融合,可按照企业“6S”(即SEIRI(整理)、SEITON(整顿)、SEISO(清扫)、SEIKETSU(清洁)、SHITSUKE(素养)、SECURITY(安全))管理原则进行,具体内容分配到个人,并与个人的经济挂钩,提高管理效率。素质建设实训基地教学的实施,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较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具有教学过程控制能力。因此,我们建立了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过硬及创新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约占课程组的75%,为实训基地教学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基地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对教学工作的全过程进行监控、评价和反馈的系统工程,任务繁重。实训基地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2个方面即纵向监控和横向监控,纵向监控可概括为教前监控、过程监控及结果监控3个主要环节,横向监控分为内部监控与外部监控,通过“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完善基地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

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践

校内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是实施实践教学,并不断开发其他功能,这样不仅可以改善实践教学质量,而且可以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的投资效益,增强实训基地的造血能力。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时实训基地建设的重中之重,一个合格的实训基地必须满足不同层次的实训要求。如江苏省宠物繁育中心可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训需求。从实训项目看,可分为单项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及顶岗实训;从岗位需求看,可分为饲养技能、疾病防治技能、美容及护理技能和宠物训导技能。该中心可1次性接纳实训学生60人次,可进行短期培训(2周以内)与长期培训(1个月以上),为宠物类专业的技能培训提供实训平台。生产经营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开展生产经营,既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增强实训基地造血功能,又可通过实训与产生经营相结合,改善实训效果。如江苏省宠物繁育中心可进行宠物寄养、宠物驯养及宠物销售等生产经营;爱牧宠物美容保健中心主要开展宠物美容、宠物用品销售及宠物疾病诊疗等服务。其中,美容部是学生创业基地,由学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学院学生创业的孵化基地。但生产和实训结合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由于在生产的同时要兼顾学生实训,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相应地,由于在实训的同时要兼顾生产经营,学生实训的系统性难以得到保证。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科学研究为科学研究提供服务是实训基地的基本功能之一。开展科学研究除了其重大的社会效益之外,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科研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提高学校的声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学院高精尖的仪器设备和高水平的科研人员都比较缺乏,难以争取到重大科研项目,但高职学院与企业联系紧密,开展应用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优势。依托宠物繁育中心和爱牧宠物美容保健中心,与企业本展开大量科研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藏獒繁育性能研究、绝育母犬犬粮的研制及幼犬腹泻病因调查与防治措施的研究等。职业培训《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目前,各高职学院对推行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双证书”制度基本上形成了共识,职业技能鉴定的普及率也在逐年提高。与专门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相比,依托高职学院开展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有共享高职学院的实验实训设施设备;专业教师可承担相关工种的技能鉴定工作;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主要群体为在校学生等优势。如宠物繁育中心就承担国家高级宠物训导师及宠物医师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年鉴定400多次数。另外,社会培训及服务、旅游资源开发等功能正在积极探索与筹备。

基地建设论文第2篇

1.1学生公寓安全教育基地是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寄托在每年的新生入学教育课,每周的晚点名或者通过一些板报宣传安全知识,安全讲座等这些“灌溉式”的教育手段上,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接受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能够深入地去学习,达到的教育效果并不是很明显。而学生安全教育基地的建设,使得安全教育能够有一个很实实在在的、长久的载体。

1.2学生公寓安全教育基地是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纽带

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被教育者,他们在课堂上有专业知识的教师传授知识,而在课后,学校和学生的互动空间就变得狭小。通过学生公寓安全教育基地的建设,学校可以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还可以了解学生在学生公寓的动态和表现,为评定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提供一些数据。

1.3公寓安全教育基地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另一重要窗口

安全教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容之一,公寓安全教育基地的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提供一个平台,也是展现校园文化的另一窗口。

2公寓安全教育基地建设的步骤和措施

2.1分析该校学生公寓安全教育基地建设的背景

在公寓安全教育基地建设的工作中,首要任务就是分析该校开展这个基地建设的可行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①该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特别是对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分析。②该校学生公寓是否拥有建设基地所需要的空间,例如,基地的办公地点,所需的硬件环境等。基地建设的经费来源途径。

2.2明确基地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公寓安全教育基地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基地的辐射和示范作用,提高学校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且利用基地所特有的咨询、交流、宣传作用,进一步促进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2.3设置机构

基地的建设由学校学生工作部门或者学校后勤管理部门和学院共建,并且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

2.4基地主要职能及建设内容

围绕基地建设的目标和原则,基地的职能主要职能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作为学院及相关教育人员的基层驻地,便于其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思想动态以及开展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作为学校安全教育的咨询、交流、宣传平台,为学生提供各种安全知识的咨询和宣传,并且组织各种关于学生安全相关的活动,方便学生进行交流和学习。作为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主要阵地。基地将收集全校学生的相关档案,记录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表现,违纪情况等等,为学生入党和评奖评优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让学生时刻能够进一步了解生活中与自己相关的法律法规,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针对以上职能,安全教育基地的建设内容有以下几点:①硬件方面:配备相应的场地和设施。一是利用公寓的剩余空间,例如公寓楼的架空层,空宿舍等,作为基地开展活动的场地或者办公地点。二是配备相应的办公设备,桌椅、电脑、文具、书籍等。三是安全宣传阵地,如安全宣传栏、阅览室、舞台等。四是媒体宣传设备,如电视、LED显示器等。五是相应的标识物,基地牌匾,各种阵地的标识物等。六是举行相关活动所需的器材,比如灭火器、热的快等等。②软件方面:一是成立基地管理组织。二是制定相关的制度,三是制定学生安全管理系统。四是制定定期的工作计划。五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宣传活动。六是整理收集学生的相关信息并录入系统。

2.5基地的管理方式

2.5.1职能管理

在基地建设中,学校学生工作部门或者后勤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有:(1)负责公寓基地建设计划,制定和修改管理办法。(2)组织基地的申报,评审和评估以及提供专项建设经费资助。(3)组织宣传学校安全相关的文件精神和基地取得的成果。学生公寓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有:(1)按照基地建设的计划做好相关的硬件和软件的设施配备。(2)制定公寓安全基地建设的具体工作计划,并组织开展相关工作。(3)组织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并且支持学院组织的重大活动。(4)向学生工作部或者后勤管理部门汇报基地工作。学院的主要职能有:(1)选拔推荐学院负责人到基地开展工作。(2)配合基地开展的各项工作。

2.5.2人员管理

因为公寓安全教育基地面向的是广大学生,为保持基地信息流通的顺畅,信息点的覆盖面广,基地人员的组成除了学生工作部门或后勤部门的相关人员外,学生应该也纳入基地工作者行列当中,为获取信息和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提供有效的帮助。对在基地工作的学生同样采取严格的管理制度,但更多的让他们成为安全知识的传播者,帮助他们成长。

2.5.3经费管理

经费由学生工作部门或者后勤分批次资助。首批是基地启动资金,用于基地的硬件设施建设,基地组长带领基地成员负责购置,布置。由学生工作部门或后勤部门领导监督。基地启动后,审核基地工作计划,通过后根据预算分批资助,主要用于软件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以及成果的申报。学生工作部或者后勤部门每年对基地进行评估考核,检查基地一年取得的成果,根据成果决定继续资助经费的金额。

2.5.4成果管理

基地研究的成果主要以论文、专著、研究课题等方式表现。成果著作权由作者、学生工作部门或者后勤部门、院系共同享有。

3结语

基地建设论文第3篇

主要由企业承担,其特点主要表现为:通过签订培训合同的方式固定企业与学徒的关系,只有签过培训合同的学徒才有机会在企业实习培训基地接受技能培训;学徒培训中心与企业合作教学,其中学徒培训中心负责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企业实习培训基地负责实践技能培训,并有专业师傅详细指导;为了防止企业推卸责任,法国以立法的形式强制企业履行职业教育义务;与学徒培训中心合作的企业领导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并能身体力行的为职业教育实习培训基地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丹麦的职业教育实习培训基地建设模式丹麦职业教育实习培训基地建设模式——模拟公司,该模式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在网络上与其他模拟公司进行商业往来以提高和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模拟公司中,学生可以实践自己的想法,直接参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通过逼真的模拟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通过模拟公司,学生可以熟悉自己以后需要接触的业务流程,掌握操作方法;根据模拟公司中出现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最优解决方案。学校通过模拟公司的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为以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校主要负责培训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加强学生的理论素养,夯实理论基础;企业主要负责培训学生的实践技能,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建立健全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发达国家之所以能成功的实施学校与企业联合建立职业教育实习训练基地,是因为他们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并通过不断建立健全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确立和巩固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

基地建设论文第4篇

西安市基本建成了基础教育资源服务体系,2011年西安市13区县教育局全部接入陕西基础教育专网工作,面向全市中小学校免费开放信息化教学资源,同时西安市和各区县教育局门户网站的建设,以及城市和部分农村中小学校园网站的建设,形成了由上至下的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体系。同时,西安市从2006年开始实施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培训,依托国际合作方式——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教育课程培训、国家行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三模式培训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地区行为——本土化信息技术培训等三类培训项目,共培训2万余名教师。

西安市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西安市基础教育资源建设情况来看,西安市基础阶段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问题。农村中小学硬件建设的总体水平低,目前37.21%的农村学校还不具备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硬件条件;城市部分中小学硬件设备老化想象严重,维护更新投入不足,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与资源应用的多元化需求,现有的城市学校设备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在中小学校园网建设中,过度重视硬件设施进行盲目建设,轻视教学和学习服务的软件资源建设,导致目前绝大部分中小学校园网的持续教学服务能力不足。(2)教育教学资源与应用系统建设的问题。由于前期各学校领导的意识观念未转变,使得各学校对于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和内涵认识水平不高,没有资源建设的统一标准和管理机制,同时,由于各学校资源建设的各自为政,导致资源重复建设,高质量资源不多,没有形成信息化资源的共享与共建。(3)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区县之间、学校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差距明显,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学校,事业单位主办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明显高于政府办学学校,这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西安市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发展目标

以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为依据,结合西安市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以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为目标,启动了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教育e时代工程”,通过构建统一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教育信息化管理运行机制和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共建机制,来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启动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达标工程通过制定《西安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和《西安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达标考评细则》,统一组织实施全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分别由市和区(县)共同投入建设普通教室(班班通)、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项目,由区(县)投入建设多媒体教室、教学软件制作室(电子备课室)、网络视频系统(数字化校园闭路电视)、校园广播网项目。启动基础教育精品教学资源建设工程集中加强教育教学优质资源的建设开发,按照“统一规划,共建共享”的基本思路,采用引进、征集和立项建设等手段,形成一批具有西安基础教育本土化特色的精品资源。包括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引进一批国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课程资源,面向各学科和年级征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本土化教学案例资源,立项建设一批以中小学学科课程为代表的急需紧缺资源。同时,依托西安教育网,统一资源建设规范,建设符合国家教育资源库标准要求的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形成优质高效、使用便捷、超大规模的西安基础教育资源共享系统。启动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录播系统建设工程在全市省级标准化中学和省级示范小学建立课堂教学同步录播系统,以国家中小学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西安市中小学现行版本的教科书为基础教材,全市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青年骨干教师广泛参与,共同协作,逐步建设完成覆盖中小学主要学科的课程资源。通过网络视频点播方式在全市范围内逐步组织开展听课、评课、教学反思、课堂教学问题分析、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研讨等系列教研活动,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反思能力,促进教师的成长与专业发展。不断丰富教学案例资源,逐步开展网络支教活动,利用教育网和校园网站实时转播各学校课堂教学实况,参与教师实时交流经验,及时存储,课外通过视频点播方式回顾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为农村和城市教育共同体学校进行远程交互、实时分享、共同发展提供便利。

基地建设论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林业;资源永续利用

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再一次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了更进一步的阐述。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这是党中央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是人类文明的转型体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我党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彰显我党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新理念。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地球生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在“人类中心主义”主导思想和“人定胜天”幻想理念的支配下,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使得人类在获得社会巨大财富的同时,导致人口膨胀、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特别是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21世纪,由于石化能源的大量消耗和森林面积的急剧下降,把人类引向了不可持续发展的歧途。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一名林业科技工作者,我想从林业的角度谈谈林业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1 林业和生态文明的概念

(1)林业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林业在人和生物圈中,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从事培育、保护、利用森林资源,充分森林的多种效益,且能持续经营森林资源,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

(2)生态文明是在生态思想指导之下的文明,是在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谐、稳定、持续存在的前提下,发展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的文明。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化伦理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社会生态文明理念的确立程度如何,一个社会走生态文明道路的自觉性如何,标志着这个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和发展程度。

2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转型的必然结果

森林减少、湿地退化、土地沙化、物种灭绝、水流失、干旱缺水、雾霾、洪涝灾害等一系列生态灾难持续发生,已从局部和区域的生态恶化及蜕变演变为全球的生态危机,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基础。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口总量巨大经济快速发展,但支撑中国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持续必善的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特别是耕地、淡水、森林、能源和主要矿产资源等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的遏制。工业化的加速,森林的锐减已使中国也成了世界上生态恶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聪明的人类在饱尝了违背自然规律的苦果和灾难后,选择了一条既能保持经济增长,又能保证生态平衡、资源永续利用的科学发展道路。这就是人类文明的转型___生态文明。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五大建设之中,彰显了中国执政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相比,它克服了工业文明的弊端,将人类发展与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突出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强调了人类在发展和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要尊重自然和爱护自然,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生态文明是确保生态系统平衡、和谐与持久存在的文明;是遵重和顺应自然规律的文明;是将人类的物质生产、物质消费、资源消耗和污染水平限制在生态承载范围之内的文明;是激发人类的生态责任感的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新选择。

3 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保障。但是,没有一个稳定和平衡的生态环境,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难以保障人际关系的和谐,生态文明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资源支撑,奠定了基础保障。没有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就无法谈起,没有经济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就失去了动力。

4 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生态文明以绿色科技和生态生产为重要手段,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容的林业,其基本属性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社会文化功能。它是重要的公益事业、基础产业和文化载体;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维护生态安全的基本保障。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进程中,林业肩负着重大而特殊的历史使命,承担着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职责。专家们曾形象地比喻:森林是“地球的肺”,湿地是“地球的肾”,荒漠化是“地球的癌症”,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的免疫力”。可见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首要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存在两个方面:一是大规模使用化学燃料,排放大量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二是大规模地破坏森林,严重损害了森林的固碳能力。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生植物群落,也是地球上最大的储碳库,最大的吸碳器,最大的氧吧,最长久的固碳形态。通过扩大森林面积,已经是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通行做法。2007年9月,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从维护全球气候安全的战略高度,倡议建立亚太地区森林恢复和持续发展管理网络,提出到201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增长到20%的发展目标。

4.2 林业在淡水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是全世界人均淡水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被誉为“看不见的绿色水库”。全国森林所涵养的水源相当于全国水库库容总量的75%,我国湿地维持和保存了全国96%的淡水。森林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对净化水质有着明显作用,一片湿地就是一座良好的污水处理厂。森林达到一定数量后还能有效增加降雨。据陕西吴起县的调查统计,林草覆盖率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2006年的62.9%后,年降雨量由478.3毫米提高到582毫米。可见,解决缺水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增加森林植被,充分发挥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

4.3 林业在防沙治沙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是荒漠化、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全国沙漠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沙害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全国有53万平方公里可治理的沙化土地,还有3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明显沙化趋势,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18.1%,防治任务异常艰巨。我国从1978年启动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已经使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等沙漠得到了有效控制,实现了沙退人进的可喜局面。

4.4 林业在提供可再生能源上的重要作用

森林是仅次于煤、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已成为各国能源战略的新选择,具有清洁、安全、可再生、可降解、不与农争地、不与人争粮等优点。目前,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主要是用林木果实和种籽提炼柴油,用木纤维燃烧发电。我国木本油料树种种子含油量在40%以上的有154种,可培育能源林1333.33万公顷。由此可见,我国林木生物质能源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加快发展林木生物质等可持续能源,对于降低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维护国家的能源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4.5 林业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的重要作用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核心和基础,也是生态良好的基本标志。我国有4万多种,其中45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和1.7万多种植物为我国所特有,且绝大部分栖息在森林中。从全球看,现在物种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森林是世界上最丰富生物基因库,发展森林资源对于保护好珍贵物种资源意义重大。

世界环境正在不断恶化,地球正遭受着工业过度发展和森林资源减少所带来的灾难,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上的生命已相当脆弱。因此,生态的重要性已日益凸显,生态问题正在演变为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心问题。为使我们生活的地球家园山更青水更绿,中国政府先后颁布了《森林法》、《中国21世纪议程___林业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旨在保护和发展林业的纲领性文件。党中央更是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党的十报告中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了党的政治报告,将之上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这不仅是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而且也是对全球日益显现的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做出的庄严承诺,展示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风范。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的梦必须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而林业则是助推生态建设的最大推手。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报告.

基地建设论文第6篇

摘 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全面调度,和谐并进。加强法治环境建设,既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任务,也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保障。如何评价老工业基地的法治状况?就东北某市的调查可以认为,在取得明显进步的同时,尚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行政行为的随意化、利益化,行政监督的弱化;审判质量和效率不高,司法监督不力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伴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法治的作用几乎无所不在,迫切需要法治环境的支撑。应加强地方立法,适时出台地方法规、规章;提高认识,努力建立行政执法、司法的良性机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法治环境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是一项需全面调度,和谐并进,各要素互相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共同发展的系统工程,如老工业基地改造中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实体的转制,技术、资金、人才的引进,政策、制度、环境的保障,社会的稳定等。这些要素的综合状况如何,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进展和成效,丧失或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将产生不良的影响,制约或阻碍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进程。其中,法治环境的保障是振兴中不可缺少的条件,老工业基地振兴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法治环境。良好的法治环境既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标志性成果,也是振兴过程中的基本保障。本文试图就法治环境对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影响、现实状况对法治环境的迫切要求、加强法治环境建设应着力解决的相关问题等进行一定程度的探讨。 一、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离不开 良好的法治环境 在目前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进程中,人们普遍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资金和项目的引进,经济指标的提高,却往往忽略和轻视人文环境,法治环境,人的观念、意识等软环境的建设。而这些要素既能反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成果,又对老工业基地振兴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各种要素的作用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任何一种要素的作用。这是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实现全国和谐发展的要求;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科技、人文、法治等的全面和谐发展,同样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目前存在的一种倾向是,片面地认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就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片面追求经济指标,这是不可取的。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央政府的支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老工业基地要加快市场化进程,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有赖于完备的法律、制度、政策体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法律、制度、政策的作用几乎无所不在。 首先,国有企业改革涉及诸多法律问题。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造关系密切。实践表明,构造多元投资主体,改变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内部化的财务预算硬约束机制,是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的重要途径。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当前国企改革的核心。这场伟大的制度创新,需要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调节和保障功能。在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实行区域经济民营化的同时,需要运用法律规范来调节政企关系。在国有资产运营、国有企业产权交易等方面,要尽快建立明确的法律制度,用法律手段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规范国有企业特别是小型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制止化公为私、逃避银行债务等现象出现,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其次,政府职能的转变需要法律的制约。政府职能转变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中的关键一环,这个问题不解决,再好的方案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为此要切实解决政企不分,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过多、过深,而公共服务又严重不足的状况,把政府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转到制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和

基地建设论文第7篇

论文摘要:以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环境理论为基础探寻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理论依据,并以现有的其他专业的实训基地开发的经验为借鉴;结合护理专业自身的特点,探讨护理专业所特有的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

一、设计的理论基础

对职业教育来说,课程实施环境的开发是一个重要课题。从职业教育的特点来说,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有什么样的职教课程观就有什么样的实训基地建设理念和技术路径。

1、职教课程理论与校内实训基地设计

1.1突出实践是职教课程理论发展的重要趋势

从世界范围来看,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首先是“学科系统化”的,在经历了“职业分析导向”和“学习理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后,目前正向“工作过程导向”模式发展[1]。对我国职业教育较为有影响力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主要有:MES课程模式、能力本位教育课程模式、行动导向(行为导向)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群集课程模式、工作本位学习,从这几种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和发展趋势来看,强调的都是以个体职业准备为目标、突出工作岗位需求来培养学习者的各种综合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具体的行动导向、职业领域、实际情境为基础,即强调突出实践教学,而教学的实施依赖于实施教学的条件的创造。突出实践教学的开展,则必须加强职业教育各种实训基地的建设,其中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形式。

1.2职教课程方案是实训基地设计的基本依据

不同的课程理论,会产生不同的课程方案;不同的课程方案需要不同的课程实施条件。以实践为主的职业教育课程则强调实训条件的创造。所以,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开发,要充分建立在对相关课程理论与课程方案的理解的基础上,要依据特定的课程方案来确定实训基地的功能与装备标准。同时,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开发,通常还会用到许多相应课程的开发方法。如本文所建构的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的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开发方法,就借鉴了能力本位课程开发中的工作任务分析法。

2、学习理论与校内实训基地设计

2.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刺激——反应”的学习理论,它强调“学习是反应的获得和强化”[2]。它的突出贡献在于它强调“做中学”,这与我们职业技术教育提出的“实践环节是职业技能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相一致的。但在“练习”、“训练”思想的指导下,各校的实践场所也就只限于提供简单的、机械的、缺乏真实情境的“操作练习室”而已。其结果常是学生只能重现简单的操作,而不能与临床情境相结合。如护理技术中最基本的病人的床铺准备,如果你明确指出让学生铺一个“备用床”或“暂空床”,学生基本能正确完成,但如果提出“现在门诊来了一位尿失禁的病人,请你为他准备一张床铺”,这时学生往往表现得束手无策。原因是他不能结合实际需要,不能确定应为该病人准备哪种床铺。

而我们护理专业的特点,就是面对不同的病人及病人突然出现的病情变化等都能及时给予正确有效的处理,所以按传统的行为主义的学习模式,只是简单地进行机械的模拟训练是远远不够的。

2.2信息加工理论

在信息加工理论的影响下,有关动作技能学习,亚当斯和施密特分别提出了“闭环理论”和“图式理论”[3]。这两种动作学习的理论依靠的是储存中的规则和信息,集中于有意识的推理和思维,却忽视了态度与情感,忽视了文化的和物理的情境脉络。显然它很难解决“以人为中心”的护理专业领域中各种实际问题。因为人不仅是有思想、有情感的自然人,而且还是有一定文化背景的社会人,人的健康问题还随着各种具体的情境不断地变化着。

2.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而学生的就业能力就是其职业岗位工作能力的体现。而工作能力的获取绝不是传统的只在教室情境中,由教师在黑板上的填鸭式的传授知识,就能获取的。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学生只有置身于真实的工作情境和真实的工作过程中,主动地积极地构建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但从学生的学习心理角度来说,尤其是护理职业这一特殊的工作环境,因为它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如果直接把学生置身于其中,一则是从伦理学的角度,从现代护理学以人为中心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不适合的;再有从学生角度来说,势必造成学生紧张害怕的心理,极不符合学习的心理基础。所以基于以上观点,最佳思路是在校内以真实工作情境为环境设计的基础,以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情况分析为实训内容来进行校内实训基地的构建。换句话说,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要达成职业教育的目标就得“做中学”,而做则必须提供做的条件和做的项目内容。这个条件就是前面所说的工作情境,内容则是我们相应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但由于护理职业环境的特殊性,在校内实训基地建构完全真实的工作情境是有困难的,因为最大障碍是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物而是人,在校内实训基地中真实的病房物质环境及一定的病区护理文化环境比较容易实现,但很难构成真实的护患人际关系,因而在建设思路上必须借助现代科技手段,采用电子或网络技术将真实情境的案例引入到实训教学中来;再者就是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构成适合护理职业教育的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2.4情境学习理论

研究情境认知与情境学习时必须认识到,对于以行动为目的的知识必须提供以下学习机会,这种学习机会既跟真实的职业实践的情境相整合,又能十分贴切地模拟实践的需求;在发展与从业者相关的技能的全部课程中,都必须提供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的机会;在情境认知与情境学习中必须提供学习者对各种基本的假设进行反思的机会,因为正是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同时形成专业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发现与问题解决;必须为学习者提供机会,从多种观点中识别关键概念,由此促进学习者对真实活动过程复杂性的鉴赏力,以及形成学习者在根据独特的真实活动情境,发现应对问题的方式时的灵活性。

3、教学环境论与实训基地设计

“周围环境中的一切事物都可能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和行为变化”[4]。但是,马克思认为,环境一方面影响人,另一方面,人也能改造环境,人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创建出一个适宜于人生存和发展的积极环境,从这点来说,正确把握教学环境的作用及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如本杰明布卢姆(BenjaminBloom)所指出的,教学环境是一种能够塑造和强化学生行为的重要力量。而护理实践教学实际上是护生职业行为形成的过程,所以从教学环境的理论来看,创建一定职业环境的教学环境利于学生职业行为的形成。

二、设计的基本思路

1、基于工作体系

基于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的发展,强调的都是以个体职业准备为目标、突出工作岗位需求来培养学习者的各种综合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具体的行动导向、职业领域、实际情境为基础,强调突出实践教学,突出实践教学的开展,则必须建设加强职业教育各种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开发则必须以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为技术手段。

2、遵循学习规律

根据Fitts和Posner1962年的研究结果,一项技能的形成需要经历:认知、强化和自如

三个阶段[2]。结合护理专业的学科要求,从操作技能学习的过程来看,护理操作技能的学习最好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校内实训中心进行反复的、无风险的、轻松的、自由的练习;第二阶段,在操作技能有一定掌握之后,在校办社区服务中心进行实训,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面向病人的真实服务,重在完全真实的情境下体验如何为病人服务、如何与病人交流;第三阶段,进入综合性医院进行完整的临床实习。从这三个阶段的实训基地来看,前两者可作为校内实训基地,后者各级各类医院则是校外实训基地。社区医院也可完全以工作过程模式来建设,即以医院模式为主来进行构建。校内实训中心则应将课程内容导向模式、工作过程模式、和环境模式相结合,既考虑医院临床要求又要符合教学要求,将病房环境设计与教学环境设计相结合。

校内实训基地则应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课程专家和教学委员会的分析讨论确定学

生在学校阶段的实训模块,并根据临床该项任务出现的频率和工作的难易度确定实训仪器设备的数量,最终形成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训室结构布局和实训室功能与实训设备的确定。

3、强化人文环境

从教学环境或学习环境理论出发,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则提出了护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人文环境这一“软环境”建设的特殊要求。所以护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强调基于工作体系、遵循学习规律、强化人文环境几个方面来进行硬件规划和软件设计。

不同专业实训基地的设计既要遵循共同的原理,又因其所特有的职业环境而有各自的特殊要求。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设计除了要遵循上述一般原理的要求外,还有其所特有的一些要求,这些要求是由护理专业的特点所决定的。

随着职业教育课改的深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实训基地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从文献资料及各级政府颁布的有关实训基地建设标准来看,主要是对各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硬件标准做出了详细规定,如占地面积、实训设备的数量、实训基地的投资额、实训师资的多少等等。这些固然很重要,它是实训基地建设的框架基础,是职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但从能力完整的角度看,学生仅有与职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还远远不够,职业精神的培养也同样重要。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尤其要突出人文环境建设[5]。

护理专业人文环境建设的内涵主要是从物质、制度、精神几个层面去渗透,最终目标是使护生深刻认识护理内涵、产生坚强的护理信念、形成良好的护理行为。按照行为改变的“知信行”模式,即,若想改变行为,必先学习知识、转变态度,最后产生行为的根本改变,具体建设方案要围绕这物质、制度、精神这三个层面,同时结合“知信行”的模式进行方案设计。即通过感知物质层面的人文环境建设,形成精神层面的护理文化理念,最后从护理行为规范等制度层面去形成良好的护理行为。

参考文献:

[1]赵丹丹,赵志群.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5)

[2]戴维H乔纳森,等.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刘德恩,等.职业教育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5、40

基地建设论文第8篇

【摘要】本文基于建筑创作、城市设计的基本认识,认为:建筑创作的根本目标和本质特征与城市设计有着同样的核心价值评判――建筑职能空间标志性的构筑与城镇特色形象的建构,特别是建筑职能的标志性和独具文化、艺术、个性化空间的生成与城市设计文化、艺术、审美的特质性存在着内在的空间契合;表现在:建筑创作命题、文化意象生成与物质形态空间构筑的城市设计基本命题与区位空间特质性的一脉相承。

【关键词】建筑创作;城市设计;城镇特色形象的建构

引言

目前,城市设计与相关学科关系是学界广泛探讨的问题,其中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相关性的探讨,主要从学科的对象、范围、操作程序、工作手段等方面展开讨论,主要的讨论与经典的理解都局限于尺度、规模、过程等,笔者试图从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根本目标与本质特征探讨学科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1 关于城市设计的基本认识

城市设计作为人类基本的生存实践活动古已有之,随着现代城市设计理论探讨与实践的不断发展,对于城市设计的认识,不同国家及地区、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的价值信仰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诠释他们个人的城市设计观,导致了对城市设计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就目前而言,在学术界要形成一个能够被广泛认同与普遍接受的城市设计概念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国已经有学者对中西方众多学者的城市设计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1.西方学者关于城市设计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1] “景观―视觉”、“认知―意象”、“环境―行为”、社会、功能、程序―过程、类型―形态七个领域。2.我国学者已开展的理论探讨主要有:[2]形体环境论、建筑论、规划论、政策论、全过程论、区位论六个领域。从以上中西方研究成果来看,我国学者的研究在城市设计概念、目标等认知层面与实际操作层面取得巨大的成果,但在社会生活、人文景观、历史文化等层面未得到应有关注,或者说同西方学者的研究相比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基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其理论研究的广泛性,从注重功能形式,到视觉感知,再到当代引入人的行为活动、社会学、类型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公众与个人的关系,强调公共生活空间环境的塑造。本文认为城市设计的是以城镇外部环境的物质形态空间为主要对象,其本质目标与整体特征是致力于城镇形象特色的建构,城镇历史、艺术、文化、审美的区位空间审视下的时空表达与城镇特质空间与城镇特色形象品质空间的生成与发展。

2 关于建筑创作的基本认识

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坚固、实用、美观”三项基本原则,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阿尔伯蒂也在其著作《建筑论》中论述“实用、坚固、美观”三项基本原则及评价标准,并强调通过基础科学(数学与几何)知识表达对美的理解;而我国伟大的道家哲人老子在《道德经》中论述了关于建筑的认识――“器”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西方现代建筑理论与实践就非常丰富而多元化了,大家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广泛讨论。如,有从强调功能角度提出“形式追随功能”(沙利文),有的从侧重与环境的结合,提出“有机建筑论”(赖特),还有的主张把精神和愿望适宜的融入建筑空间的特性中,还有的从公共的角度,提出“市民建筑”的概念等等,其实关于建筑的认识与实践无论怎么变,始终没有离开“坚固、实用、美观”这个“器”的本体论,无论从什么角度的探讨与实践,只是这个本体的一个变异或引申而已。换句话说,建筑创作一直没有离开建筑的物质空间形态,及其所蕴含和承载的各种形式的精神文化。

就建筑创作的概念而言,看似简单,实则不然;看似人们个个能“耳熟能详”,但学术界长期以来并没有一个标准而统一的定义。基于以上相关论述,笔者认为建筑创作是以建筑职能空间标志性的构筑和城镇特色形象建构为目标,主要侧重于建筑物质形态空间所具有的文化、艺术、审美与时代品质形象的创作,在理性思维、原创和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建筑空间标志性的构筑和独具文化、艺术的个性化品质空间生成。

建筑的坚固、实用更多是满足人们的物质、生理需求,寻求对身体的各种庇护;然而对当代人来说更重要的是其物质空间所具有的精神与文化形象上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区位空间特质性的精神与特色形象上,并以此指导生成独具特质性的个性化品质空间;而特质性恰恰又是当下我们在建筑创作实践活动中最缺乏的,而且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在这方面的追求上有所收获,只要我们的心中抱有希望并且知道我们能做多少就可以了。

3 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的内在关联性

基于上文关于建筑创作、城市设计的论述与研究,笔者认为建筑创作的核心价值在于建筑职能空间的标志性与城镇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城镇形象特色的建构。应从区位主体(建筑)所在城镇及城镇所在地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特色、时代品质发展的区位空间特质性战略命题审视开始,其整体目标与本质特征应都是致力于城镇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城镇形象特质与空间标志性的建构,与城市设计有着同样的核心价值评判;特别是建筑创作的标志性和独具文化、艺术、个性化空间品质的生成与城市设计文化、艺术、审美的特质性存在着内在的空间契合,表现在:建筑创作命题、文化意象生成与物质形态空间构筑的城市设计基本命题与区位空间特质性的一脉相承。具体而言:

3.1 建筑创作命题的确立,在现状与区位空间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区位主体与区位空间关系的特质性进行城市设计战略命题的审视与把握,将建筑创作的命题与建筑职能空间的标志性、城镇形象特色建构相融一脉。

3.2 建筑创作的文化意象的生成是基于城市设计命题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在强调文脉的同时更为关键的是文脉传承与发展的时空性,因为文化的本质与主流是发展,今天的创造即是明天的历史。

3.3 建筑物质形态空间的构筑,应突出建筑、环境、景观的文化、艺术、审美品质及其物质形态空间命题与空间形式的整合性。

4 结语

基于相关的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为本文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但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相关研究对于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内在关联性的探讨,缺乏较为详尽的描述,仍是一个亟待探讨、完善与丰富的新领域,还需要全面、系统、科学的研究。鉴于笔者相关的建筑、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不足,本文的观点必然存在失之偏颇的地方,敬祈引起更多的学者对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内在关联性的关注及相关问题的探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吴 强.试论区位空间选择下的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2005(4):61-64.

[2][美]埃德蒙・N・培根著.黄富厢、朱琪译.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王建国著.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