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刊首寄语

刊首寄语赏析八篇

时间:2022-11-18 06:54:40

刊首寄语

刊首寄语第1篇

运休之后,为了打发寂寞、孤独的日子,我学起“爬格子”来了。图名吗?我原本就是平庸之辈,谁人知晓?图利吗?小小“豆腐块”,能值几文?我图的是用勤笔伴勤读,来开创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我的写作动机,是想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作品中,聊以自娱,也想娱人,刊登了,笑一笑:未刊登,不计较。勤动笔,就得勤学各方面的知识,我把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大部分用在了读书看报上,我每年都花几百元自费订阅6种以上报刊。一拿到新出版的报刊,我就会一心遨游在文字方阵里,从中汲取养分,博采众长。当读到有趣、有益的东西时,我就获得了“如品佳茗、如饮美酒、如听名曲、如观妙舞、如获珍宝”的精神享受,为了经常品尝美味“大餐”、我自然而然地养成了“佳篇必看、名句必摘、箴言必背、精版必存”的习惯,意在积累资料,为自己充电加油。我坚持读书看报15年,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也充实了自己的写作素材,提高了写作水平。

写作之初,我那些晦涩枯燥的文字作品。每每投寄出去,总被打入“冷宫”。在“有种无收”的季节,我没有心灰意冷。我继续勤学、勤写、勤改、勤推敲。从写“火柴盒”“豆腐块”起步。在经历了多次的退稿或投稿石沉大海的挫折后,我写的《春天的感受》这首小诗,终于在部级刊物《中国农村信用合作》上发表了。那时,我心里真正感受到了些许快慰。1997年,我向《老友》寄去了《不会忘记》这首诗,参加“我看香港回归”征文比赛,居然获得了三等奖。在纪念建党90周年征文比赛中,我的《七一悟语》在全国离退休干部“与党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这些收获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我从中寻找到了乐趣,感到这是自己晚年生活的一种精神寄托和追求。

退休10多年来,我深深体会到:读书看报,就是向智者请教,就是对神奇世界的探索:花少许的钱,就把别人的心血和智慧结晶买回来:花少许的时间和精力就把别人的创新发明、经验教训吸收为我所用,真值!另外,我从写作中也悟出了一点门道:文稿写好后,不着急、慢推敲、多修改,反复斟酌后,再投稿。如我写的《守住清贫》《祝福你,祖国》《常回头看看》,在手头上都搁置了个把月,几经推敲修改再投稿,被《老友》分别刊登在2005年5期、2005年10期、2008年10期卷首的《感悟》栏目内。《家有唠叨妻》也花了我不少精力和时间几经修改后才寄出,被《老友》刊登在2012年第1期的《婚姻家庭》栏目内。这些年我有近300篇作品被《中国老年报》《老友》等报刊采用。

人各有志,人各有趣,我将继续保持勤读书、勤写作的习惯,抓住晚年的宝贵时光,把勤读书看成是丰富知识的小溪:把勤笔耕看成是这涓涓细流中跃起的浪花;把勤笔伴勤读看成是开创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刊首寄语第2篇

——热烈祝贺《鑫星报》报刊社成立

值此中国共产党100周岁华诞之际,福鑫源集团正式成立了《鑫星报》报刊编辑部!

公司董事会成员、“鑫星报”总编伍旭辉代表董事会向编辑部全体同志讲述了公司办刊宗旨与意义,伍总指出,“鑫星报”是宣传公司企业文化,传递公司核心价值,弘扬正能量的思想阵地;是展示企业与员工风采,及时传播公司新闻动态,维系干部员工情感的精神家园。希望同志们以饱满的热情、以敢于担当的奉献精神,积极参与,用心经营,将“鑫星故事”传播好,将“鑫星精神”传承好,更好地助力公司改革发展,打造鑫星公司思想高地!

报刊主编邹建新重点介绍了编辑部筹备情况,讲解了报刊版面内容构成,安排了编辑部当前的工作任务;期许大家精诚合作,群策群力,共同打造好属于我们鑫星人的精神家园!

刊首寄语第3篇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Schistosomiasis Control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无锡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5-6661

国内刊号:32-1374/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9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第三届(2005)国家期刊提名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刊首寄语第4篇

【中图分类号】 H 152.3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8-0767-02

【关键词】 论文,学术;周期性;时间安排;作者

发表时滞(delay for publication of articles, DPA)亦称出版时滞,是指出版单位收到稿件至稿件发表的时间。随着医学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学术交流日趋频繁,知识更新加快,医学论文的发表时滞问题越来越引起作者和医学期刊的重视。在诸多影响医学时滞因素当中[1],作者因素是发表时滞的重要原因,不可忽视。现仅从作者的角度谈谈如何控制医学时滞。

1 医学时滞与作者的关系

医学时滞可分为待刊时滞和处理时滞。待刊时滞主要受制于待用稿件数量、期刊刊载容量、出版周期等因素的影响,作者一般很难左右;处理时滞主要体现在质疑、审查和提高医学论文质量的过程,是发表时滞的重要人为因素,可见医学论文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医学论文的处理时滞。因此,可以说作者重视医学论文质量,就是重视医学论文的处理时滞,也就是找到了控制医学时滞的关键。

2 产生医学时滞的主要原因

2.1 医学论文质量 医学论文处理时滞主要表现在期刊社(编辑部)对医学论文质量的审查、退稿及编辑加工等方面,包括对内容、格式和与作者有关信息资料的处理等。

2.1.1 内容处理 医学论文能否刊用,首先要求内容符合办刊宗旨,其次是学术水平要达到发表的要求等。对于同意刊用但质量达不到要求的稿件,需要组织专家多人多次审核,然后再由责任编辑与作者联系稿件退修事宜,有的稿件可能需要退修多次。这个环节修改的具体内容有:论点、论据、论证过程;数据、图表、语言文字;科研方法、资料处理等。如此,对于以上内容的超时处理常常表现为医学论文处理时滞延长[2]。

2.1.2 格式处理 论文形式的合理规范和统一是论文内容科学、严密和精细的保证,也是医学论文学术交流的前提。医学论文格式处理时滞延长,主要是由于修改论文格式时,经常能够发现论文内容中的疏漏和错误,包括词语逻辑关系错位或语义混乱等问题。具体内容有:论文题目、分级标题;段落结构、序号层次;图表注释、文献角标;等等。对此类问题向作者的反复求证过程势必延长医学论文的发表时滞。

2.2 作者资料处理 包括作者姓名与排序、工作单位与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信箱;该论文研究的科研立项情况;主要作者的学历、学位、职务、职称;从事的专业及研究方向,主要成就以及其他与作者和论文有关的信息资料等。

2.3 投稿问题 稿件投寄是作者与医学期刊连接的重要环节,也是医学论文能否顺利发表的关键选择,如果处理不当,极易产生发表时滞。主要表现包括:(1)期刊选择不当,可能需要对医学论文主题做大的变动,甚至不能发表;(2)投稿时间欠妥,如正值职称评审发稿高峰阶段;(3)投寄稿件方式有悖该刊收稿、审稿习惯,可能导致处理时滞。以上情况均为造成发表时滞的常见原因。

3 作者控制发表时滞的措施和方法

3.1 论文内容质量的控制 作者要想有效地控制医学论文的发表(处理)时滞,就应重视医学论文研究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和实用性。首先,医学研究的假设要科学,设计需合理,研究方法应该切实可行,具有可重复性;其次,医学研究的选题要处于该学科领域前沿,对学科发展或相关学术研究有指导性;再次,医学研究要有创新,主要包括新方法、新技术、新思想、新理论,切忌人云亦云;最后,医学研究的成果应具有实用性。总之,医学论文一定是那些能够揭示医学科学规律和本质,对医学研究具有积极指导作用的文章。

3.2 论文撰写格式的控制 为做到学术交流国际化和寻求医学写作的“规律”和“格式”,从而达到“规范”、“整齐”的效果,国家有关部门制订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T 7713-1987),医学期刊界也推荐和使用《生物医学期刊对原稿的统一要求》(温哥华格式第5版)等标准来规范医学论文写作和出版。

GB/T 7713-1987对医学论文写作内容和格式给出了基本要求,该标准具体且实用;医学论文温哥华格式(第5版)是一份关于作者向医学期刊的投稿须知,其内容详实,可操作性强。在国内,这2份文件目前尚属医学论文写作、医学期刊接受稿件的纲领性文件,对撰写论文、稿件投寄和控制发表时滞等方面均可起到广泛的指导作用。

3.3 论文规范化控制 医学论文的规范化问题,常常容易被作者忽视,为此期刊社(编辑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因而直接影响到医学论文的发表时滞。对此,作者可从以下几方面解决[3]。

3.3.1 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是医学论文的主要表达手段,由于医学论文叙述内容和写作目的的特殊性,因此在词语选择、语法修辞、句式运用及文章结构等方面都具有自身要求和特点。努力做到:(1)用词准确、文字规范;(2)叙述朴实、层次清晰;(3)正确使用国家颁布的简化规范汉字,准确区别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和近义字,不用异体字、繁体字,更不要自造简化字和使用错别字。

3.3.2 医学名词术语 医学名词术语是各医学科学的专门用语,反映医学专业概念的一种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语言符号,在医学论文中的使用非常广泛,每个术语所表示的概念都具有其特定的含义,不需借助上下文来理解。术语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词组。在医学论文中如名词术语用之准确,既能正确表述内容,又可节省篇幅,基本原则是:(1)医学名词术语必须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医学自然科学名词,对国家尚未做审定的名词,应参照国家编纂的各种专业词典和正式出版的图书中的名词术语。作者自拟的名词术语,在文中首次出现时须加注说明。(2)医学名词术语一般应写全称,不得随意“改造”。若名词过长,文中又多次出现时,可在首次使用的全名后用圆括号注明简称,当文中再次出现时,则可用简称。(3)表示同一概念或同一事物的名词术语,由于历史或翻译等原因,有不同叫法或不同的书写形式,但是在文中的前后应一致,只能用其中一种,避免混乱。(4)药物、生物、化学名称凡已有中文译名者,应采用中文译名,一般不用商品名;易引起混淆或有争议、不常见的译名,在文中首次出现时用圆括号标注原文或拉丁学名。对尚无译名者,可按有关规定暂拟译名,或直接引用原文。

缩略语(又称缩略词、简称)也是名词术语,是将多音节的单词、短语、短句等的每个单词的首字母(汉字)或加几个字母(汉字)连接起来,缩写为一个词的形式,它可以缩短篇幅,提高效率,准确传递信息,具有简洁、明了、实用和易于认识以及容易记忆等特征。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使用缩略语,但也应注意不可过多过滥。

3.3.3 数字用法 医学论文中数字使用非常频繁,涉及范围广泛,数字内容具体,方法复杂。如果数字混乱或出现错误,危害比较大,因此,正确使用数字,对准确表达医学论文内容,提高医学论文质量非常重要,同时也有助于医学期刊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3.4 国家标准与保密问题的控制

3.4.1 注意执行国家标准 我国现行的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4级。其中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均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两大类。《标准化法》指出:“对于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对于推荐性标准,“国家鼓励企业自愿采用”。但应注意的是推荐性国家标准,一旦经政府做“必须”、“应该”等执行规定后,就具有了强制执行的法律地位。对此,作者必须注意。

3.4.2 医学论文应注意的保密问题 保守国家秘密是一项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大事,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对此,以国家立法形式加以限定,作为保密工作的依据。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简称保密法)、《关于惩治泄漏国家秘密犯罪的补充规定》、《科学技术保密规定》等法律法令,从保密工作的宗旨、方针、管理体制、国家秘密的含义、范围和密级、保密制度、法律责任等方面均做了较细的规定。作者对此应有所了解,投稿内容不要涉及国家秘密。

综上所述,医学时滞的控制问题是个系统工程,提高医学论文质量是控制发表时滞的关键。因此,作者从医学研究伊始就应树立时滞控制意识,努力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消除医学研究、论文撰写、论文投寄以及论文退修等环节中的时滞因素,从而达到缩短时滞的目的。

4 参考文献

[1] 潘学燕,杨继民,郭柏寿,等.缩短稿件处理周期及其与提高刊稿质量的关系探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3):498-501.

[2] 王铁军.医学论文作者应重视发表时滞.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11(8):1 304.

刊首寄语第5篇

本刊以学术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为特色,主要报道国内外农业最新科技成果和科研动态,传播科技信息。主要栏目有:综述、育种・栽培、资源・环境、植物保护、园艺・特产、畜牧・兽医、水产养殖、贮藏・加工、检测分析、农业工程、生物技术、农业经济、农业信息等。本刊改为半月刊后,信息容量更大,发表周期更短,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服务将进一步加强。欢迎广大作者针对各栏目特色踊跃投稿。

来稿要求及注意事项

1.文章要求内容具有新意,且立论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计量单位一律采用国际单位)、文字精练(控制在5 000~8 000字范围内,含图表和英文);照片和图片要规范、清晰,要求用corelDRAW绘图软件绘制,用.tif或.jpg文件格式存盘,文字说明要简洁;表格采用“三线表”。

2.所有论文都要有中文和英文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参考文献(至少10篇),文题(一般不超过20个字)译成英文,英文题名的首字母及各个实词的首字母应大写,作者姓名附汉语拼音,外文大写、小写、正体、斜体、上角标、下角标要分清。作者单位(中外文)用法人单位名称。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按文中出现的顺序在文后参考文献表中列出,并在文中相应处标记引用参考文献的序号;所列参考文献必须是公开发行的正式出版物。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中外文相同)如下。

1)期刊:作者(3名以内全部列出,超过3名的在第三名后加“等”).文题[J].期刊名称,发表年,卷(期):起止页码.

2)专著:作者(要求同期刊).专著名称[M].版次(第一版不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专著或论文集中析出文献:作者(要求同期刊).文题[A].编者或主编.所编书名或论文集名称[M]([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作者.文题[D].论文产生地:论文产生单位.论文产生年.

在著录外文参考文献时要特别注意:作者一定要姓在前,名在后,姓用全称,名用缩写,姓名均大写;姓名之后表示学位的MD、PhD……应删去;姓名前的冠词或介词,如Mac?熏Mc,O,de,Le,La……不可删去;父、子、孙共用一个姓名时,为了区别而在姓名后附上的罗马数字Ⅰ(父)、Ⅱ(子)、Ⅲ(孙)或Jr(子或小)、Sr(父或大)等绝不可删去。

3.各种基金资助项目产生的论文应在文稿首页页脚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重点基金项目产生的论文将优先刊登。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要在文稿首页页脚注明出生年份、性别、民族(汉族不注)、籍贯(××省××市、县)、技术职称、学位(学历)、研究方向、联系电话(为方便快递样书,请务必提供手机号码,如不愿公开,杂志上可以不出现)、电子信箱。

4.投稿请登录网站htttp://于网上注册后投稿。审稿时间为15~30天,30天后未收到稿件录用通知的,稿件可自行处理。若文稿已投寄他刊或另有用途,请及时来电(信)说明。

5.本刊根据有关规定收取版面费(含审稿费、发表费、绘图费、英文审校费等),一次交清。版面费最好从银行转账并请注明“湖北农业科学杂志版面费”,转账不方便的可从邮局汇至本杂志社(请勿汇给个人,以免丢失)。收款后即寄回正式发票。稿酬酌付。

来稿及邮局汇款地址:武汉市洪山区南湖瑶苑1号 《湖北农业科学》杂志社

刊首寄语第6篇

诗人赵恺对80后、90后新生的青年诗人来说是陌生的。而我知道是在八十年代初期诗歌复苏后疯狂的年代,他的一首叫《第五十七个黎明》的诗歌,当时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据朋友马铃薯兄弟介绍,赵恺的日常生活过得非常敦厚、实在,自信和宽厚。我从他的诗歌中读出了一个优秀诗人的境界,其作品无不充满历史感和文人情怀。特别是如今,当我重读《第五十七个黎明》时,依旧被感动,依旧感到优秀的诗歌所蕴含的难以抗拒的力量本身就是一种生命。这里我想说,诗人赵恺是值得我尊敬的。(雨田)

84年暑假的某一天,我躺在老家椒江堂前的竹椅上享受着过道风,翻看鲁迅的《野草》,突然,一个念头冒了出来,我要创办一份《现代诗歌报》,以现代独立精神独立思想去引爆诗坛,在旧房子摧枯拉朽倒塌的废墟上,重构新的楼群。

在台州师专中文专业求学时,我组织了一个“求真文学社”,任社长。那时,我非常卖力地举办各种诗歌讨论会、诗歌朗诵会等常规的诗歌活动,也出了几期油印刊物。那蜡笔的钢针在蜡纸上刻写时的吱吱声响,油亮的蜡纸泛出米白色的刻痕,滚筒在油网上推动时散出的油墨香味,都使我难以忘怀,心醉神迷。一句话,我有着办刊的前科和那自以为老到的经验。

八十年代初期,是个纯真的年代。写诗是一种热血,一种信念,无论生活多贫穷,只要写诗,自我感觉犹如皇帝。这种热血虽然还说不上进入了我的血液,但时时让我激奋。到了84年,民间刊物已经不少,但基本上还是油印刊物居多,很少有刊印的。刊印很清爽,很漂亮,也很有派头,于是,我想,要办就办一份铅印的。

当时,我的好友海平在椒江文化馆工作,负责文艺刊物编辑工作。我想借这一方宝地再办这份报纸,我把这意思跟他说了,他默认了。我还记得当时椒江的宣传部长,一个红脸的山东汉子,拍着我的肩膀说:好好干,我支持。还有,当时在椒江一中教书的王彪也同意参与,后来,他不断地为《现代诗歌报》重点推出的诗歌写出简短而有力的评论,对于《现代诗歌报》在外的影响力,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人员场地都搭好了,还得有启动资金。我当时的月工资只有70元左右,印一张对开的报纸2000份,需要100多元钱。这是个难题,我不能不吃不喝还借钱去办这份报纸,办一期可以,长期是办不下去的。我找到了黄岩的叶廷壁厂长一一他就是后来出资办《九龙》诗刊的老先生,他听说我的意图后,二话没说,答应资助我300元钱。这300元钱,如果按照我当时与现在工资的比例,足足翻了200多倍,应该相当于现在的6万多元。所以,多年以来,我对这位老先生一直心存感激,在心里一直把他视为我的另一个父亲。说来也奇怪,叶先生与我父亲长得还真有几分像,无论身高还是面庞神态,熟悉的朋友都说好像。我考虑到《现代诗歌报》一年要出6期,这些资金还不够,于是我再到我二哥詹明清那里拉来200元钱赞助费,他当时在海门加止耐火材料厂当副厂长,有权动用资金支持文化事业。这样,共筹得500元钱,资金的问题就这样基本上解决了。

办报还得有好稿源,尤其是名人的稿源。我从《今天》杂志找到了地址,向北岛、顾城、舒婷等全国知名诗人发出了约稿函。令我感动的是,北岛很快给我寄来了三首非常现代的诗歌,还附有简短的信函,说这个事件对当代诗歌对于历史,都具有深远意义。后来,我们又通了一封信,我至今保存着北岛的这两封信件。北岛钢笔字迹娟秀,光滑的信纸折叠得非常整齐,这使我感到,他是个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人。北岛的三首诗歌发在《现代诗歌报》的创刊号上,这对于《现代诗歌报》迅速扬名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进入新时期以后,诗坛里有一些派别的人出来否定北岛,我像是掘了祖坟一般难受,在各种场合极力将北岛捍卫,因为他在我心目中是一个伟人。试想,一个当时在全国那么出名的诗人,为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陌生人,一个前程生死未卜的刊物,把自己的三首力作给了《现代诗歌报》,这是怎样的胸襟和远见,是怎样的宽厚和关爱?

创刊号上发表的名人作品还有韩东的《老渔夫》,李发模的《冬猎》,刁永泉和唐亚平的《无题》,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创刊号上还发了傅浩翻译的英国“死亡诗人”迪兰・托麦斯的两首诗歌:“二十四年”和“在结婚周年纪念日”,当时,国内对他的诗歌鲜有介绍评价。顾城也寄来了诗稿,因为大多是短句,当时考虑到短诗缺乏冲击力,首期没有刊发。后来因为北岛等人的诗歌影响力,好稿子源源不断,也就一直没有将顾城的诗歌发出,这事现在想来,多少有点遗憾。

然后联系印刷厂,大印刷厂不会接受这么小的业务,于是联系到椒江加止教育印刷厂,由椒江文化馆出具证明。那时,如果没有单位证明,印刷厂给个人印刷资料是违规的,这就是为什么铅印民刊少而又少的原因之一。就这样,到了1985年5月底,第一份《现代诗歌报》创刊号出炉。

我未想到,这份小小的笾皆谌国各大高校里和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震动。这种震动原因是多方面的,开始直接的原因与我采用“信任销售法”有关。我直接把50至100张的《现代诗歌报》卷起用牛皮纸包好,寄给各大学校园诗歌社团的负责人。这些负责人与我从未通信,更没有谋面过,我就把报纸直接寄给他,让他为我们代卖。报纸一毛钱一张,我给他们的批发价是7分钱一张,我在附在报纸中的信件里告诉他们,等卖完了再把钱寄给我。结果,绝大多数寄出去的都打水漂了,他们都说送人了,但这一打水漂的结果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推广。有更多的大学生把报纸寄给已经毕业工作的诗友们,他们纷纷向《现代诗歌报》投稿,并主动承担起下一期的销售任务。所以,在此我要非常感谢当年为我报纸的各位朋友们。当然,也有不少寄给个人是免费赠送的。

《现代诗歌报》从第三期开始扭亏为盈,到了86年3月头版推出唐亚平的力作“黑色沙漠”(组诗)时,这份小小的报纸最大的发行量已达到13000多份,现在想想简直有点不可思议。只有保持盈利才能保证《现代诗歌报》的长久正常运作,我当时的目标是远大的,心情是激动的。

宣传推广仅仅是翅膀,诗歌的内容才是生命的质量。今天我可以骄傲地说,当时选发了不少高质量的诗歌作品,才使《现代诗歌报》影响越来越大。诗人伤水近日对我说:当时我向《现代诗歌报》投了5首诗歌,你只选了其中一首,而且这首诗歌也是我自己最为满意的。《现代诗歌报》选发的不少诗歌在今天看来一点也不过时,仍然是上乘作品,我在此不妨选一首篇幅短小的:

木已成舟/文张子选

木已成舟,浪迹大河上下

浪迹上游与下游

九死一生的水手,一生漂流

这辈子不知到底能靠向哪家码头

没有女人要和水手分分合合

能叫女人牵肠挂肚的船,危险更多

有时也独自在船头

年老的水手仍然爱大河

年青时他也

女人不是河,但他爱过

这都是过去的事了,木已成舟

就只有在这大河上下

漂流啊漂流

这些干净的语言,丰富的情绪,回环饱满的结构,比现在的所谓的口语诗,不知高出了多少,甩出了多少l大街。

还有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亚卡,她的“情绪”一诗非常有力度,摘取其中几句:现在我的胸部开始放牧你的马群/将埋葬你的一切/现在所有的岩石都睁开眼睛/固定一个位置看我辗转反侧。

更值得推崇的是台州三门人阿德的诗歌,在我看来,他是天才和预言家。他在85年就动用意识流写诗了,他那首“充满喧嚣的病痛”完全是穿越未来的,我们来看这首诗歌的开头几节:

瓶瓶袋袋一大捧,从医务室出来

失眠。这些白晚上也是睡不着的

安眠药每晚两片,不要过量

有人两手插兜龟缩着走过。路旁

桔色的草叶渗出一层血,残酷的霜啊

一阵昏眩,肉体与灵魂锵然错开

如今,已找不到亚卡与阿德了,从百度里也找不到,他们留下那么美好的诗句,但人已经找不到了。

最值得骄傲的是推出唐亚平的“黑色沙漠”(组诗),真正实现了双赢。唐亚平在全国一炮走红,唤醒了女性个体意识,《现代诗歌报》也越来越火红,当期还创造了利润近200元奇迹。在此,我们是付出心血的,我对“黑色沙漠”有些诗句做了修改,把第一首诗歌作为序诗,把最后一首诗歌作为跋诗。这些,都得到唐亚平的认可,她在后来出版的诗歌集中,也完全按照我们所修改的版本。以致1998年我到贵州拜访她时,她把我当贵宾一样接待,叫来贵州省作协主席一起就餐,带我到她家里,与她大胡子丈夫一起聊天,临走时还送我那么多茅台酒,但我不好意思要。在此,我就不摘抄唐亚平的诗句了,且看我们写的短评:

关于“黑色沙漠”

还没有人这样疯狂地写过黑夜。迷惘、焦虑、带有几分歇斯底里;而又纯真、超然,与厌世者的冷漠大相径庭。黑色似乎难以把握,但一个年青灵魂多少带有野性的欲望却是宣泄得一览无余。裸的生命激情混合了原野的气息,略略地折射边疆的民性之光,而零余者的痛苦,更使人相信这绝非模糊年代的梦之呓语。

三十多年前,我们就能写出这样的评论,意识也是够现代的。

我当时是主编,几乎所有的稿子都是我审阅的,但我在内心是把自己当成个读者,对好作品我怀着恭敬谦卑之心去阅读,对优秀诗人充满了崇敬,仿佛他们是主编,我是个投稿者。

《现代诗歌报》之所以影响那么大,还有个细小的原因,就是作者与读者互动,编辑与作者互动。我们在每个作者名字前面都写上他们的单位或学校的名称,这样便于读者与作者及时取得联系,写信交流。现代人的人心是孤独的,同时,也渴望交流,我们轻而易举地让他们隐秘的愿望得以满足。当有些读者建议我们编一本《现代诗歌报》作者通讯录时,我们编了,并以一元一本的成本价格卖了出去。当有读者建议我们组织一次大学生诗人大串联活动,到风景秀丽的雁荡山作一次自费旅游,交流诗艺,我们也做了。记得当时报名参加近100人,最后确定参加活动的有三四十个。我们当时还做了一面红旗,红旗上赫然写着“大学生诗人大串联”几个黄字。我们编辑部几个人轮流扛着这面红旗,到了事先说好的雁荡山地点。我们等了一天,令人有所失望的只等到稀稀落落十几个人。那时由于通信设备落后,资讯闭塞,没有赶到者的原因至今不明不白,也有上海几个大学生后来写信说明无法前来的原因。最后大家到了缙云的壶镇,晃了一下红旗,各自散了,我们原本还想以此走遍全国。我记得诗人于奎潮当时邀请我与他一起到内蒙草原上去游玩,想象中骑上一匹纯种的蒙古马,对着蓝天白云挥动双手。我当时答应了,后来由于俗事缠身没能成行,这也算是一种失信,但至今心里很为歉疚。

正当我雄心勃勃想把《现代诗歌报》做大做强,做成更有影响力的民刊,87年春节一过,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一场运动的波及殃及鱼池,原先要推出的中国十大诗人专版只能放弃了,而且无法向广大读者说明。《现代诗歌报》几乎是不告而别,在86年12月划上了一个令人心疼的句号。87年6月,我接到去浙江教育学院脱产学习两年的通知,梦想在本科高校中再起雄风。虽然后来我也组织了一些活动,但影响力无法与《现代诗歌报》相提并论。这里有时代人心变化的各种因素交集,一些现实的功利性瓦解了诗歌的纯洁性,在此就不再细述了。

《现代诗歌报》在当时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影响力,的确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起着综合作用。八十年代中期,可以说是中国大学生诗歌的黄金时代,他们的诗歌创作处于十年浩劫压抑后的爆发期。当时各高校文学社团林立,诗歌创作人数众多,萌动的商品意识尚未影响大学生的思维,这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外的年代所无法具备的。应当承认,黄金时代应有许多黄金成品,成色、质感、纯度都非常好的作品,这样的作品从来稿看还不是很多。但这又有何妨呢?那时的热情已经给那个时代的青年埋下了集体狂欢的记忆,这也足够了。

刊首寄语第7篇

首先,对各位在过去一年里对本刊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真诚希望您们在新的一年里能对我们的工作予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使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使本刊能更加贴近读者,真正成为中学教师的得力助手,广大学生朋友的良师益友。本刊继续欢迎各类来稿。

本刊主要包括以下栏目:

百家讲坛:就教材中所涉及到的英语语言知识,包括词汇、语音、尤其是语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题性的讲解,同时也可配有少量的练习,以帮助学生深入、透彻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这些方面的知识。本栏目也会介绍一些有关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技巧以及学习心得等。

一路同行:针对各单元的同步讲解:就教材每个单元的主要内容,尤其是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进行提示、点拨并通过实例进行比较详细的讲解和分析,中间还可配合少量典型性的练习或测试题,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每个单元所要求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阅读黑马:结合初一学生的英语水平提供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的阅读材料,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不断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扩大知识面。

世外李子园:主要介绍英语国家的相关知识。

自我检测:主要提供一些与教材密切相关的练习题、模拟试题、专项练习等。

词语荟萃:针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讲解或分析,有时还会配有适量的练习。

轻松驿站:主要提供一些趣味性的幽默故事、笑话、智力题或者脑筋急转弯等。

为迎接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本刊拟开办一个简单介绍奥运知识的小栏目,欢迎各位读者就这方面的题材慷慨赐稿。来稿应尽量短小精悍,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最好图文并茂,英语介绍部分应浅显易懂。

稿件要求如下:

1. 稿件内容应适合初一学生的水平和特点,讲求实用性、知识性、趣味性,时代性等。要密切结合教材内容,尤其是一路同行、自我检测等栏目的稿子,应和学校教学进度同步。

2. 测试题一类的稿件,内容一定要准确无误,切忌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问题和答案。

3. 稿件中的英文例句请给出中文译文。

4. 阅读理解稿件中所涉及到的可能超出学生认知范围的专有名词、新词语或其它词语(如电影名字等),应给出汉语译文。

5. 阅读类文章应尽量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文章中选取,可以适当加工或改写,以适合学生阅读。

6. 来稿时请在稿件中注明稿件所适用的栏目、学期或适用于哪个、哪些单元,期中或者期末等,以方便我们的工作。

7. 同一稿件请勿一稿多处投寄,也不要一稿多次投寄。

8. 来稿时请务必仔细校对,单词拼写、大小写、标点等都要准确、规范。

刊首寄语第8篇

Malcolm McKenzie是北京鼎石国际学校创校校长。在南非开普敦长大。开普敦大学读完本科之后,获得有“全球本科生诺贝尔奖”美誉的“罗德奖学金”Rhodes Scholarship前往牛津大学攻读英文硕士,此后又获得兰开斯特大学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他在博茨瓦纳的Maru-a-Pula中学及威尔士大西洋联合世界书院(United World College of Atlantic)做了20年校长。2007至今在美国“八校联盟”之一的著名私立高中The Hotchkiss School担任校长。他经验丰富,热爱挑战,是多个世界级教育会议的特邀演讲嘉宾。

《人物周刊》:鼎石投入巨资,在20英亩的土地上建造了这样壮观的教学设施,那您希望把鼎石建立成一所怎样的学校?您的治学理念是什么?要培养出怎样的学生才是鼎石的教育目标?

Malcolm:我想谈谈“世界学校”这个理念。三四年前,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我问自己:如果一所学校不仅是为了某一个村、镇、城市、国家的孩子提供教育机会,而是为了整个世界的话,这样的学校会是怎样的学校。后来我试图解答这个问题,把我的思考写在了《向世界学习,为世界学习》这篇论文中。“世界学校”包括两重含义:一方面是“向世界学习”,这样的学校希望学习世界各地不同教育传统中的精华。比如中国学校的数学教学值得参考,美国学校的博雅教育也值得借鉴,那学校就可以向不同国家的教育传统学习,把它们中优秀的部分综合在一起。另一方面是“为世界学习”,学校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教育机会,培养他们的国际情怀,让他们走出去,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奉献给世界,让世界更美好。

让我们先谈谈鼎石毕业生的未来走向。我们都知道,上中国的大学必须要参加高考,但鼎石的学生肯定不参加高考,他们必然要去国外上大学。鼎石会为学生进入世界一流的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鼎石在提供国际教育与英语学习这两个机会之外,还满足中国家庭对孩子能够保留中文的语言优势、热爱并传承中国文化的期望。在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之间其实有一个“缺口”,我们希望能够填补这个“缺口”,为在中国的中外家庭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人物周刊》:作为一所设立在中国北京的国际学校,鼎石与您曾经执教和管理的学校的有何异同?这种差异的根源是什么,您的看法是怎样的?

Malcolm:首先,我要澄清的是北京鼎石国际学校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国际学校,这一点很重要。鼎石是一所属于中国的学校,拥有国际视野,采用国际课程。通常我们所了解的、位于世界各大城市的国际学校,都是服务于当地外籍人员的子女。我们与这些国际学校不同的是,我们以招收中国的学生为主,中国学生与国际学生的比例约为3:1。

我以前所工作的学校都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国际学校。它们都是本国的学校,根植于本国的土壤,发展自身的国际视野与情怀。这也是鼎石所要做的。鼎石与我之前工作过的那些学校还有一些相同的地方:1.招收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有天份与热情、并努力学习的学生;2. 杰出的本国和外国教师,为学生们提供卓越的教学;3.以培养出众才能的毕业生为目标,他们无论身处何处,都能为所在的社区带来积极的影响。我个人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好学校,都具备这三点。

《人物周刊》:鼎石的招生范围为学前班至12年级(小学到高三),小学阶段至初中的6年级实行的是走读制,您对这部分低龄学生有何建议?而对于中学寄宿生的家长又有什么建议?

Malcolm:鼎石中学阶段的寄宿制项目源于美式寄宿制项目。在鼎石的校园里,教师及其家人与学生都住在宿舍楼里,他们会在同一楼层里共同生活。这就意味着,学生们无论白天、黑夜,都有专业的教育者陪伴在身边,悉心指导与照顾。这样的社区环境,相较于走读制的学校,将提供更全面的教育。

对于低龄的学生而言,我的建议是:要做好心理准备,将来要与同龄人生活在一起,要学会分享。这一点,对于中国的独生子女格外重要。

而对于中学寄宿生的家长,我的建议是:不要害怕。对于中国的独生子女,在鼎石上学,将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机会,他们可以互相学习,并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因为学生、家长和老师三方共同参与,会建立起来一种稳固的关系。有些家长可能会觉得,一旦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他们就会跟自己疏远了。但我所经历的实际情况往往是,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反而更加深厚,而且他们可以感受到父母之外其他成年人的照顾和关怀。因此“在寄宿环境中塑造学生的品德和社区归属感”,也是鼎石的核心教育基石之一。事实上,鼎石的起源也与寄宿有关。正是因为我们的中方创始人看到美国的寄宿学校,才萌生了在北京创办这样一所寄宿学校的想法。这样,希望孩子接受世界一流寄宿制教育的家庭,就不必远渡重洋把孩子送到美国或英国。我想这对于中国的家庭尤为重要——中国的孩子就不用走出国门,而能够在本国土地上接受一流的国际教育,同时保有对中国身份的认同,自豪于本民族的历史、语言与文化。

《人物周刊》:您来中国执教的原因及令您印象深刻的事情有哪些?

Malcolm:中国地位的提升,可算做本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这一点我非常确定。因此能够有机会来到中国,住在北京,了解中国的文化,对我而言是一个宝贵的机会。

中国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有很多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教育,包括中国人对教育的重视,以及中国学生的聪明与刻苦。有些人认为高考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根据我对高考的一些了解,我想高考至少有一点是好的,那就是它在某种意义上是公平的:如果你非常非常努力,就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你取得好成绩,就能进入好大学;而你进入好的大学后,继续努力,你就能有好的工作。中国的教育、以及中国人对教育的期望让我印象十分深刻。

很多西方人,尤其是很多欧美人对中国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这种怀疑的态度,在我看来,来自于对中国的不了解。近期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件事,就是今年9月国际和平日那天,在一个中国南部的城市,中国的李源潮副主席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讲话,他谈到用教育来促进、维护和平。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有这样高级别的领导人传递出这样有意义的信息,有这样的胸怀与视野,令我非常振奋,印象深刻。在教育所能够做到的一切事情当中,培养品德、训练才能固然重要,但教育更应该做到的是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让世界变得更加和平、美好。而如果我们把这个信息传递给年轻人,那这个世界就更有希望。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