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财务报表论文

财务报表论文

时间:2022-04-09 10:28:54 关键词: 财务报表论文 财务报表 财务论文 财务
摘要:企业价值取决于其运用资本来获得超过资本成本收益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又受制于行业的选择、经营战略的定位、多元化还是专业化的战略思维。只有充分了解企业行业的竞争态势、竞争优势的持久性、多元化或专业化的适应性,才能对企业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的可持续性做出合理判断。增加企业战略信息披露,可以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对明确企业宏伟目标,创造可持续的价值。

财务报表论文

财务报表论文:财务报表舞弊行为特征及预警信号综述

近年来,我国注册会计师界对于是否应当推行风险导向审计展开了一场大辩论。争论的焦点不在于风险导向审计本身的优劣,而主要在于风险导向审计是否与我国的执业环境相适应。笔者认为,尽管在我国全面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条件是否成熟尚无定论,但加强对财务舞弊的基础研究(包括财务舞弊的行为特征、动机、手法、侦查方法等),对于在我国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是至关重要的。基于此,本文以美国反舞弊权威、伯明翰。杨大学Albrecht教授的新著《舞弊侦查与防范》、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第99号审计准则(SAS 99)《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赞助组织委员会(coso)和特许舞弊审查师学会(ACFE)的研究报告为基础,对财务报表舞弊行为特征、舞弊预警信号类型以及财务报表舞弊预警信号加以综述,以期对我国稳妥地推进风险导向审计有所借鉴。

一、财务报表舞弊行为特征

SAS 99将财务舞弊划分为挪用资产(指偷盗或占用公司的资产并设法在财务报表中予以掩饰)和财务报表舞弊(指通过失实财务报表欺骗使用者,骗取资本市场的认可,试图影响投资者的决策)。无论是挪用资产还是财务报表舞弊都会造成财务报表不能公允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Treadway委员会曾对1977至1986年的财务报表舞弊案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coso委员会继续了这项研究工作,对1987年1月至1997年12月共11年间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会计审计监管系列文告”(AAER)披露的舞弊案件进行了研究。该研究主要集中于发生财务报表舞弊公司的以下行为特征:涉案公司性质;控制环境性质;舞弊性质;外部审计师相关问题;涉案公司和人员后果等。

(一)公司背景的行为特征 据上述机构研究表明,涉及财务报表舞弊的公司具有以下背景特征:(1)中小公司是财务报表舞弊的高发群落。尽管研究样本公司的总资产、总收入和所有者权益合计分别达到5.33亿美元、2.33亿美元和0.86亿美元,但样本公司总资产、收入和所有者权益的中值数只为1570万美元、1300万美元和5007/美元;占样本数量75%的公司这三项指标的合计数为7300万美元、5300万美元和1700万美元。(2)掩饰盈利下降和隐藏利润的财务报表舞弊行为都存在,且几率相当。样本显示,在财务报表舞弊行为发生前,利润呈上升势头的公司占49%,而呈下降趋势的公司占43%。(3)非主板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舞弊现象更加普遍。样本研究表明,涉及财务报表舞弊的公司中,近‘78%是纳斯达克(NASDAQ)等非主板上市公司,而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仅为15%,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为7%。(4)计算机软件和硬件(15%)、其他制造业(15%)、财务服务业(14%)和医疗健康业(11%)为财务报表舞弊高发行业。

(二)内部控制环境的行为特征 对控制环境的研究表明:(1)大多数的财务报表舞弊行为都有高管人员参与。83%的财务报表舞弊牵涉到首席执行官(cE0)和首席财务官(CF())。按照参与程度统计,CEO是最主要的财务报表舞弊者(72%),其次是cF0(43%)、主计长(21%)、其他副总经理(18%)、非执行董事(11%)、首席运营官(coo)(7%)。(2)审计委员会的实质效果并不明显。尽管发生财务报表舞弊的公司中75%设置了审计委员会,且其中近70%的审计委员会中没有内部董事,具备了形式上的独立性,但审计委员会年均集会次数仅为1.8次,只有44%的审计委员会一年集会2次或2次以上。审计委员会成员中具有财务或会计背景的仅为35%,审计委员会发挥内部审计监督功能的仅为19%。(3)董事会的内部性较强且管理经验明显不足。发生财务报表舞弊行为的公司中,60%的董事会被内部或灰色董事①所把持,董事和管理人员共拥有了三分之一的股权。近40%的董事会成员没有在其他公司董事会任职的经历,对高管人员的监管经验明显不足。(4)样本公司中高管人员之间的相互牵制作用不明显。董事会主席为非执行董事的仅为16%,同时兼任CEO的却占66%,公司创立者就是现任CEO或前任CEO的为45%。超过20%的公司中存在着不相容职务未有效分离,如同一人兼任CEO和CFO.高管人员和董事之间存在亲属关系非常普遍,比例近40%。(5)高管人员承认进行财务报表舞弊的最主要动机是避免体现亏损或获取其他财务支持、为谋取内幕交易利益或者吸引更多的资金而提高股票价格、掩盖资产被个人占用、为了获得上市资格或者为了不被摘牌。(6)一些公司中还存在着其他值得关注的情况,如高管人员或董事曾经或正面临法律指控、在舞弊被曝光前至少有一名高管人员或董事辞职、CFO曾是外部审计师且直接跳槽到被审计单位。

(三)舞弊性质的行为特征 对舞弊性质的研究表明:财务报表舞弊一般涉及多个会计期间。研究样本表明,舞弊丑闻曝光前,财务报表舞弊行为已经平均持续了23.7个月,且在此期间舞弊行为基本没有中断过。最常见的财务报表舞弊手法是不恰当地确认收入、高估资产、低估负债和费用。50%公司的收入确认存在问题(其中记录虚假收入占26%,提前确认收入占24%),并相应地高估了资产。资产高估表现为价值高估、记录虚假资产或记录未曾拥有的资产、以及违反规定将费用项目资本化。经常出现错报的资产项目是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应收票据、现金、投资、无形资产。

(四)外部审计的行为特征 研究表明,财务报表舞弊公司的外部审计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在舞弊发生之前最后一期财务报表的审计中,有55%为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即使财务报表舞弊公司被发表了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也不是因为财务舞弊的缘故,而主要是因为持续经营问题、诉讼或其他不确定性(24%);会计原则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变更(17%);范围受限等其他原因(4%)。

注册会计师发现财务舞弊的机率不大。(2)在所有研究样本中,56%公司舞弊期间的财务报表是由八大会计师事务所(后来为六大)审计,其余44%为非八大(后来为六大)审计。在29%的财务报表舞弊案中,注册会计师被认定应承担责任,其中绝大多数是非八(后来为六)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员。(3)在最后一期“干净” 的财务报表到舞弊被曝光前的财务报表期间,超过25%的公司变更了会计师事务所,多数变更发生在财务报表舞弊期间,且这种变更多发生在非八(后来为六)大会计师事务所之间。

(五)舞弊后果 舞弊公司在丑闻曝光后有36%的破产或被政府接管;21%的舞弊公司被证券交易所摘牌;15%的公司变卖了大部分资产、被迫与其他公司合并或更换了控股股东;24%的舞弊公司在丑闻曝光后被股东或债权人起诉,其中61%的公司支付了赔偿金或和解费,总额达到3.48亿美元;7l%的公司高管人员被SEC要求支付罚款或赔偿金,总额共计1.93亿美元。财务报表舞弊公司的高管人员在丑闻曝光后,往往被要求辞职或被停职。其中,CEO或总经理为37%,CFO或主计长为23%,COO或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占16%。26%的高级管理人员被禁止在上市公司中任职,15%的高级管理人员还面临着刑事诉讼。所有发生财务报表舞弊的公司在丑闻曝光后,股票价格都显著下降,平均降幅高达58%。

二、舞弊预蟹信号的类型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能够经得起几百年历史检验的技术和方法为数甚少,复式簿记便是其中之一。沿用了500多年的复式簿记之所以长盛不衰,主要在于它固有的平衡机制和对经济交易和事项来踪去迹无以伦比的解释能力。也正因为这种独特的簿记方法,保持高度职业审慎的注册会计师往往能够发现财务舞弊的征兆。此外,人类固有的局限(如喜欢显耀的心理、追求享乐的冲动和不可避免的疏忽大意),注定大多数舞弊会留下蛛丝马迹。这些征兆和蛛丝马迹在会计记录和财务报表上的异常体现,就是财务舞弊学上的所谓预警信号(Warning Signs)。反观财务舞弊的大量实践证明,关注预警信号是发现和防范财务舞弊的捷径之一。

按照Albrecht教授的观点(Albrecht,2004),舞弊的预警信号可分为6类:(1)会计异常。这类的预警信号主要包括:原始凭证不合常规(如凭证缺失、银行调节表出现呆滞项目、过多空白、收款人或客户名称或地址太普通、应收账款拖欠增加、调节项目增多、凭证篡改、付款雷同、支票二次背书、凭证号码顺序不合逻辑、凭证上字迹可疑、以凭证复印件取代原件);会计分录存在瑕疵(如缺乏原始凭证支撑、对应收应付款、收入和费用进行未加解释的调整、会计分录借贷不平衡、会计分录由异常人员编制、临近会计期末编制的异常会计分录);日记账不准确(如日记账不平衡、客户或供应商的个别账户合计数与控制账户不相勾稽)。(2)内部控制缺陷。此类的预警信号主要包括:缺乏职责划分;缺乏实物资产保护措施;缺乏独立核查;缺乏适当的文件和记录保管;逾越内部控制;会计系统薄弱。(3)分析性异常。这类的预警信号主要包括:未加解释的存货短缺或调整;存货规格存在背离或废品日增;采购过度;借项或贷项通知繁多;账户余额大幅增减;资产实物数量异常;现金出现短缺或盈余;不合理的费用或报销;应注销的资产项目未及时确认且金额巨大;财务报表关系诡异(如收入增加存货减少、收入增加应收账款减少、收入增加现金流量减少、存货增加应付账款减少、在产量增加的情况下单位产品成本不降反增、产量增加废品下降、存货增加仓储成本下降)。(4)奢侈生活方式。本类的预警信号②主要包括:生活方式与收入水平不相称;豪华的生活方式引入注目(如购买豪宅、名车和名贵珠宝服饰、参加豪华旅游、豪赌等);生活作风绯闻不断。必须指出,这类预警信号对于识别腐败(corruption)和挪用资产(Appropriation of As sets)这两种舞弊比较相关,但对于财务报表舞弊的识别能力较低。(5)异常行为。这类预警信号主要包括:失眠、酗酒、吸毒;易怒、猜疑、神经高度紧张;失去生活乐趣,在朋友、同事和家人面前表露出内疚之情;防御心理增强或动辄与人争执;对审计人员的询问过于敏感或富有挑衅性;过分热衷于推卸责任或寻找替罪羊。(6)暗示与投诉。这是指公司内外部知情人以匿名或明示的方式,向公司管理当局、注册会计师或政府监管部门提供的有关舞弊检举线索。2002年10月,美国特许舞弊审查师学会(ACFE)公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在1997年至2002年上半年期间的603个重大舞弊案例中,只有26.9%是通过内外部审计发现的,而通过各种举报发现的比例却高达46.1%(其中雇员举报26.3%、客户举报8.6%、匿名举报6.2%、卖方举报5.1%)。可见,关注“有心人”发出的暗示与投诉预警信号,也是发现舞弊的重要途径。

三、财务报表舞弊的一般预警信号

与一般舞弊(如行贿受贿和挪用资产等)相比,财务报表舞弊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公司高管当局往往牵涉其中;上下串通、内外勾结等群体舞弊司空见惯;通常以维护公司的利益为幌子(至少不像受贿和挪用资产那样赤裸裸地公然损害公司利益);造成损害更具有破坏性。③根据上述特点,Albrecht教授提出,财务报表舞弊一般预警信号可以从管理层面、关系层面、组织结构和行业层面以及财务结果和经营层面加以识别。而AICPA于2002年10月颁布的SAS 99,则以Albrecht教授提出的“舞弊三角论”为基础,从动机(压力)、机会和态度(辩解理由)等角度为注册会计师提供了评估舞弊概率的风险要素。这些所谓的风险要素,实际上就是财务报表舞弊的预警信号,只不过叫法较为中性。综合Albrechtgq,舞弊风险预警信号的研究以及SAS 99对风险要素的论述,财务报表舞弊的一般预警信号可归纳为以下四类:

(一)管理层面的预警信号 发现以下管理层面的预警信号时,表明公司可能存在着财务报表舞弊:高级管理人员有舞弊或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不良记录;高级管理层或董事会频繁改组;高级管理人员或董事会成员离职率居高不下;关键高级管理人员的个人财富与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股价表现联系过于密切;高级管理人员处于盈利预期或其他财务预期的高压下;高级管理人员对不切实际的财务目标做出承诺;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主要以财务业绩为基础(如奖金、股票期权和销售佣金);高级管理人员的决策受制于债务契约,且违规成本高昂;高级管理人员过分热衷于维护或提升股票价格;高级管理人员过分热衷于税务筹划;重大决策由极少数关键人物(如公司创始人)所左右,且逾越决策程序的独裁现象司空见惯;高级管理层对于倡导正直诚信的文化氛围缺乏兴趣;高级管理人员经常向下属经营班子下达激进的财务目标或过于严厉的支出预算;高级管理层过多地介入专业性很强的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和会计判断;高级管理层频繁接受媒体的采访宣传且对沽名钓誉的活动乐此不疲。

(二)关系层面的预警信号 通过观察公司在处理与金融机构、关联公司、注册会计师、律师、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关系时是否存在异常情况,也可以对公司是否进行财务报表舞弊做出判断。这些关系层面的预警信号主要包括:贷款或其他债务契约的限制对公司的经营或财务决策构成重大问题;银企关系异常(如与异地的金融机构关系过于密切、开设的银行账户众多);高级管理人员或董事会成员与主办银行的高层关系过于密切;频繁更换为之服务的金融机构;缺乏正当的商业理由,将主要银行账户、子公司或经营业务设置在避税天堂④;向金融机构借入高风险的贷款并以关键资产作抵押;经营模式缺乏独立性,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主要通过关联公司进行⑤;经常在会计期末发生数额巨的关联交易;当期的收入或利润主要来自于罕见的重大关联交易;关联交易明显缺乏正当的商业理由⑥;对关联方的应收或应付款居高不下;公司与其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关系高度紧张或关系过于密切;频繁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或拒绝更换信誉不佳的会计师事务所;高级管理人员在审计时间或审计范围等问题向注册会计师提出不合理的要求;高级管理人员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中需要询问的人员或需要获取的信息施加了正式或非正式限制;经常变更为之服务的律师事务所或法律顾问;频繁卷入诉讼官司;高级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关系紧张;频繁发行或增发新股、债权,导致投资者抱怨或抵制;高级管理层与投资银行或证券分析师关系过于密切或紧张;高级管理层与证券监管机构关系紧张;高级管理人员或董事会成员在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方面受到证券监管机构的处罚或批评;与税务机关税务纠纷不断。

(三)组织结构和行业层面的预警信号 组织结构和行业层面的主要预警信号包括:组织机构过于复杂;主要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地域分布广泛,且缺乏有效的沟通和控制;缺乏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配备严重不足;董事会成员主要由内部执行董事或“灰色董事”组成;董事会的作用过于被动,受制于高级管理层;未设立审计委员会,或审计委员会缺乏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信息系统薄弱或IT人员配备不足;所在行业处于成熟或衰退阶段;所在行业竞争加剧,经营失败与日俱增;所在行业技术进步迅猛,产品和技术具有很高的陈旧风险;在行业一片萧条时,公司的经营业绩一支独秀⑦;遭受巨额经营损失,面临破产、被敌意收购或其他严重后果⑧;所在行业对资产、负债、收入和成本的确认高度依赖于主观的估计和判断⑨。

(四)财务结果和经营层面的预警信号 财务结果和经营层面的主要预警信号包括:报表项目余额和金额变动幅度异常惊人⑩;收入和费用比例严重失调[11];报表项目的余额或金额源于一笔或少数几笔重大交易;会计期末发生“形式重于实质”的重大交易且对当期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经营业绩与财务分析师的预测惊人接近[12];在连年报告净利润的同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持续人不敷出[13];高度依赖于持续不断的再融资(包括股票和债务融资)才得以持续经营;对外报告的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主要建立在高度主观的估计和判断基础之上,且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很可能随着估计和判断基础的变化而严重恶化;对外报告的盈利能力以远高于竞争对手的速度迅猛增长;主要成本费用率大大低于其竞争对手[14];财务报表附注晦涩难懂;财务报表被注册会计师发表“不干净”意见;连续多年依靠非经营性收益才得以保持盈利记录;经营业绩与其所处的行业地位不相称;经营成功与否所高度倚重的产品或服务面临着市场竞争、技术进步、消费偏好或替代品的严峻挑战;财务杠杆高,处于违反债务契约的边缘;对外报告的经营业绩与内部预算或计划总是保持高度一致,罕有例外情况发生;因经营业绩不佳导致股票交易持续低迷,面临着被交易所终止交易的风险。

四、财务报表舞弊的具体预警信号

从会计角度看,财务报表舞弊主要表现为销售收入舞弊、销售成本舞弊、负债和费用舞弊、资产舞弊和披露舞弊等形式。

(一)销售收入舞弊的预警信号 销售收入舞弊的常见预警信号主要包括:分析性复核表明对外报告的收入太高、销售退回和销售折扣过低、坏账准备的计提明显不足;在对外报告的收入中,已收回现金的比例明显偏低;应收账款的增幅明显高于收入的增幅;在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存货呈急剧下降趋势;当期确认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占过去几年销售收入的比重明显偏高[15];本期发生的退货占前期销售收入的比重明显偏高[16];销售收人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呈背离趋势;与收入相关的交易没有完整和及时地加以记录,或者在交易金额、会计期间和分类方面记录明显不当;记录的收入缺乏凭证支持或销售交易未获恰当授权;最后时刻的收入调整极大地改善了当期的经营业绩;销售交易循环中的关键凭证“丢失”;未能提供收入的原始凭证,或以复印件代替原件的现象屡见不鲜;未能对银行存款往来调节表或其他调节表上的重大差异项目做出合理解释;销售收入和现金日记账存在明显的差异;与收入相关的记录(如应收款记录)与询证证据(如函证回函)存在异常差异;高级管理层逾越销售交易循环的内部控制;新客户、异常客户或大客户未遵循惯常的客户审批程序;高级管理层或相关雇员对收入或收入异常现象的解释前后矛盾、含混不清或难以置信;存在着禁止注册会计师接触相关设施、雇员、记录、客户、供应商等有助于获取收入证据的行为;高级管理层在收入确认上对注册会计师施加了过分的时间压力;对注册会计师要求提供的收入相关信息拖延搪塞;高级管理层对注册会计师就收入提出的质询做出行为失常的举动(如勃然大怒、威胁利诱等);接到客户、雇员、竞争对手关于收入失实的暗示或投诉。

(二)销售成本舞弊的预警信号 销售成本舞弊的常见预警信号主要包括:分析性复核表明对外报告的销售成本太低后降幅太大、购买退回和购货折扣太高;分析性复核表明期末存货余额太高或增幅太大;与存货和销售成本相关的交易没有完整和及时地加以记录,或者在交易金额、会计期间和分类方面记录明显不当;记录的存货和销售成本缺乏凭证支持或与之相关的交易未获恰当授权;期末的存货和销售成本调整对当期的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存货和销售成本的关键凭证“丢失”;未能提供存货和销售成本的原始凭证,或只能提供复印件;与销售成本有关的会计记录(如购货、销售、现金支付日记账)明显不相勾稽;存货和销售成本的会计记录与佐证证据(如存货实物盘存记录)存在异常差异;存货盘点数与存货记录数存在系统性差异;存货收入报告与存货实收数存在差异;采购订单、采购发票、存货收入报告和存货记录之间存在着不一致现象;存货供应商没有出现在经过批准的卖主清单上;存货丢失或盘亏数量巨大;采购定单或发票号码被复制;供应商的身份难以通过信用调查机构或其他渠道予以证实;高级管理层逾越与存货和销售成本循环的内部控制;新的或异常的供货商未遵循正常的审批程序;存货实物盘点制度薄弱;高级管理层或相关雇员对存货和销售成本的解释前后矛盾、含混不清或难以置信;存在着禁止注册会计师接触相关设施、雇员、记录、客户、供应商等有助于获取存货和销售成本证据的行为;高级管理层对注册会计师解决复杂的存货和销售成本问题施加不合理的时间压力;对注册会计师要求提供的存货和销售成本相关信息拖延搪塞;高级管理层对注册会计师就收入提出的质询做出行为失常的举动;接到知情者关于存货和销售成本不实的暗示或举报。

(三)负债和费用舞弊的预警信号 负债和费用舞弊的常见预警信号主要包括:期后事项分析表明,在下一会计期间支付的金额属于资产负债表日业已存在的负债,但未加以记录;存货盘点数超过存货会计记录数;仓库进出记录表明期末有验收入库的存货,但采购部门未能提供采购发票;供货商发货声明上载明的金额未体现在会计记录中;采购金额、数量和条件与询证函之间存在着重大差异,且未能调节一致;截止期测试发现大量存货被归属于错误会计期间;未能提供雇员薪酬个人所得税代扣证明;有贷款但没有相应的利息支出,或有利息支出但未发现贷款;有租赁办公场所,但没有相应的租金支出;在会计期末编制了增加了销售收入、减少了预收货款的重分类分录;收入会计记录与客户函证存在重大差异;产品担保支出大大超过担保负债;客户的回函表明公司与客户签订了回购协议;将保证金记录为收入;董事会已批准的贷款在会计记录中未得到反映;银行回函上载明的贷款没有在会计记录中反映;有租金支出,但没有租赁负债;银行对账单上出现巨额贷项;董事会会议记录讨论的或有负债没有反映在会计记录中;向外聘律师支付了大额费用,但未确认任何或有负债;律师函表明公司可能卷入重大法律诉讼;监管部门的公函表明公司可能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但公司既未确认或有负债,也未有附注披露;公司设立了众多的特殊目的实体,且资金往来频繁;公司与关联方的资金往来频繁,委托付款或委托收款现象突出;在收购兼并过程中未预提重组负债和重组费用;以前期间计提的重组负债在本期被用于冲减经营费用;对注册会计师要求提供的重要负债和费用相关信息拖延搪塞;高级管理层对注册会计师就重要负债和费用提出的质疑做出行为失常的举动;接到知情者对重要负债和费用不实的暗示或举报。

(四)资产舞弊的预警信号 资产舞弊的常见预警信号主要包括:缺乏正当理由对固定资产进行评估并将评估增减值调整入账;频繁进行非货币性资产置换[17];重大资产剥离;在某个会计期间计提了巨额的资产减值准备;注销的资产价值大大超过以前年度计提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中包含了研究开发费用或广告促销费用;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当期增加额与经过批准的资本支出预算存在重大差异,且未能合理解释[18];将亏损子公司排除在合并报表之外且缺乏正当理由;采用成本法反映亏损的被投资单位;经常将长期投资转让给关联方或与关联方置换;频繁与关联方发生经常性资产的买卖行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折旧或摊销政策显失稳健;未能提供重要固定资产和土地资源有效的产权凭证;重大资产的购置或处置未经恰当的授权批准程序;未建立有效的固定资产盘点制度;高级管理层或相关雇员对重大资产的解释前后矛盾、含混不清或难以置信;存在着禁止注册会计师接触相关设施、雇员、记录、供应商等有助于获取重大资产证据的行为;高级管理层对注册会计师解决复杂的资产计价问题施加不合理的时间压力;对注册会计师要求提供的重要资产相关信息拖延搪塞;高级管理层对注册会计师就重要资产提出的质询做出行为失常的举动;接到知情者对重要资产不实的暗示或举报。

(五)披露舞弊的预警信号 披露舞弊的常见预警信号主要包括:因信息披露原因受到证券监管部门或证券交易所的处罚或警告;披露程度历来只达到监管部门的最低要求,鲜有额外的自愿性披露;会计政策披露晦涩难懂;对收购兼并、或有事项等重大事项的披露过于简明扼要;对重大经营和非经营损失的解释有避重就轻之嫌;财务信息的披露与经营活动的总结相互矛盾;财务信息的披露与公司的对外宣传或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存在严重不一致现象;财务信息披露与董事会会议记录存在重大差异。

五、财务报表舞弊的关键识别指标

除了利用上述各种预警信号判断公司是否存在着财务报表舞弊外,注册会计师还可利用一些关键性财务指标识别公司是否存在着盈余操纵嫌疑。1999年,美国印地安那大学的比奈什教授在《财务分析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盈余操纵之侦查”的文章,提出了以下财务指标可用于预测公司是否进行盈余操纵。

(一)应收账款周转指数(Day‘s Sales in Receivable Index)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指数:本期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上期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比奈什教授的研究表明,盈余操纵公司与非盈余操纵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指数存在着显著差别。非盈余操纵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指数的平均值为1.03l,而盈余操纵公司的平均值为1.465,二者相差42%。AcFE的创始人兼主席Joseph T.Wells先生利用这一指标分析了ZZZZ Best司的舞弊案,结果发现该公司1986年(舞弊最严重的年度)应收账款周转指数高达177622.主要原因是该公司1985年的应收账款为零,但在1986年的应收账款却增至近70万美元。事后分析表明,这70万美元纯属子虚乌有。

(二)毛利率指数(Cross Margin Index)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毛利率指数=本期毛利率÷上期毛利率。

比奈什教授的研究表明,盈余操纵公司与非盈余操纵公司的毛利率指数存在着显著差别。非盈余操纵公司的毛利率指数的平均值为1.014,而盈余操纵公司的平均值为1.193,二者相差18%。

Wells先生利用该指数分析了ZZZZ Best公司的舞弊案,结果发现该公司这一指数(0.9278)并未存在异常情况。Wellls先生进而指出,如果公司通过高估销售收入和低估销售成本进行盈余操作,则其毛利率指数将明显高于非盈余操纵公司的平均值。因此,毛利率指数对财务舞弊的预测能力较低。但是,当毛利率指数低于1时(及本期毛利率出现下降),表明公司进行舞弊的风险较高。

(三)资产质量指数(Asset Quality Index) 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资产质量指数:本期资产质量÷上期资产质量。

其中,资产质量=1-(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净值)÷资产总额。

资产质量指数越大,表明公司将经营费用资本化的风险越高。比奈什教授的研究表明,盈余操纵公司与非盈余操纵公司的资产质量指数存在着显著差别。非盈余操纵公司的资产质量指数平均值为1.039,而盈余操纵公司的平均值为1.254,二者相差21%。

Wells先生计算了ZZZZ Best公司1986年的资产质量指数,结果发现该指数高达2.043,比非盈余操纵公司大出97%。

(四)销售增长指数(sales Growth Index)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销售增长指数:本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

比奈什教授的研究表明,盈余操纵公司与非盈余操纵公司的销售增长指数存在着显著差别。非盈余操纵公司的销售增长指数平均值为1.134,而盈余操纵公司的平均值为1.607,二者相差42%。

Wells先生的分析显示,ZZZZ Best公司1986年的销售增长指数高达3.905.对注册会计师而言,这无疑是个明显的预警信号。

(五)应计总额资产指数(Total Aceruals to Total Assets Index)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应计总额占资产指数=(营运资本变动额-现金变动额-应付税款变动额-折旧和摊销)÷资产总额。

该指标主要用于分析公司高级管理层是否利用应计项目的自由裁量权进行盈余操作。比奈什教授的研究表明,盈余操纵公司与非盈余操纵公司的应计总额占总资产指数存在着显著差别。

非盈余操纵公司的应计总额占总资产指数平均绝对值为0.叭8,而盈余操纵公司的平均绝对值为0.031,二者相差72%。Wells先生分析表明,ZZZZ Best公司的这一指标值高达O.064,约等于非盈余操纵公司的4倍。

财务报表论文:我国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探讨

摘 要:本文在简述了国际会计三大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尽管目前世界各国流行母公司理论,但经济实体理论更具有理论基础,也适合当前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应该成为我国合并报表理论的首选。

关键词:合并财务报表理论;母公司理论;经济实体理论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合并财务报表一直是世界各国公认的会计领域的一大难题,其难就难在中外会计学者对合并报表中有些问题的认识始终有争论,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合并财务报表理论、少数股权、合并范围及合并价差的处理等,其焦点问题是对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认识。本文将在现有三种合并报表现论比较的基础上,谈谈适合于我国的合并财务报表理论。

一、三种合并报表理论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合并财务报表理论主要有三种:母公司理论、经济实体理论和所有权理论。

母公司理论突出强调的观点是:合并财务报表是为母公司自己的股东和债权人服务的,它仅为母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提供财务信息。因此,这种理论指导下的合并资产负债仅揭示母公司本身及子公司中属于母公司拥有的净资产;合并损益表中的净收益仅揭示母公司本身和子公司中属于母公司的净收益,而对合并主体中属于少数股东的净资产和净收益在合并报表中只做负债和费用处理。可见,母公司理论将合并主体中的少数股东作为债权人来看待了,这种做法的优点是能够满足母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对合并财务报表信息的需求,但它混淆了合并整体中的股东权益和债权人权益,没有透过母子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公正地从合并整体的角度去揭示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信息。这种理论具有明显的倾向性,不符合会计理论对会计报表的要求,一般在股权非常集中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但并不公正。当股权比较分散时,这种方法就显得没有道理。

经济实体理论突出强调的观点是:合并财务报表应该为合并主体的全体股东服务,而不应该单为母公司的股东提供信息。所以,这种理论指导下的合并资产负债表揭示的是合并主体的净资产,包括少数股东拥有的净资产;合并损益表中的净收益揭示的是合并主体的净收益,包括属于少数股东的净收益。可见,经济实体理论将合并主体中的少数股东和多数股东同等看待了,其合并财务报表正确揭示了合并主体全部的净资产和净收益,比较符合会计理论对会计报表的基本要求。这种理论不论在股权集中的情况下还是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都是适用的,它对多数股东权益和少数股东权益的处理是比较合理和公正的。

所有权理论强调的是只要母公司在其他公司拥有其一定比例的所有权,不论母公司是否能够控制得了其投资的这家公司,都需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并按母公司拥有的股权比例在合并报表上反映属于公司的净资产和净收益,合并报表中不以任何形式反映这家被投资公司的股东的权益和收益,显然,所有权理论无非是母公司在合并财务报表中按比例合并了子公司中属于母公司的那部分净资产和净收益。这种财务报表并非规范的合并财务报表,它并不适应于被视为一个合并整体的企业集团揭示其整个实体的财务状况。事实上,它通常用于揭示合营企业的财务状况。

以上三种理论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实践中都有应用,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荷兰、瑞士、瑞典等多数发达国家主要采用母公司理论;德国主要采用经济实体理论;法国在采用母公司理论的同时,还广泛地应用了所有权理论。我国现行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和合并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中也基本上采用了母公司理论。

二、我国合并理论的选择

在三种合并财务报表理论中,经济实体理论是最具有理论依据的,最能满足企业集团编制合并报表的目的,也最能适合当前国内外股份有限公司股权结构的新变化,因此,在我国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选择上,我们更倾向于经济实体理论。

1.从理论上讲,经济实体理论是三种合并理论中最符合企业集团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目的的。当母公司拥有一个或多个子公司时,它们便组成了一个企业集团,从会计的角度讲,这是一个会计实体,这个会计实体与其它会计实体一样需要编制财务报表,其目的是向这个合并整体提供财务信息,与个别公司编制的个别财务报表不同的是,这些财务报表是合并财务报表,但其与个别财务报表对有关会计要素的表述和揭示应该是一致的,比如,股东权益在个别财务报表中通常反映企业资本的来源情况,那么,合并财务报表中的股东权益也应该反映这个合并实体资本的来源情况,包括多数股东的资本和少数股东的资本;个别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净收益都应该表现为企业全部投入资本带来的净收益,在三种合并理论中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只有经济实体理论。母公司理论要求合并财务报表只反映母公司股东的权益和净收益,将少数股东权益作为债权人权益的做法显然与上述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目的不相符合。而经济实体理论的实质是进行比例合并,更无法做到从一个合并整体的角度去揭示企业集团的财务信息。

现阶段,国内外合并财务报表之所以流行母公司理论,我想并不是因为这种理论很优秀,而是由于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对国际经济业务的重大影响所造成的。美国是世界上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最早的国家,世界上第一张合并财务报表是1886年美国科顿石油托拉斯公司编制的,随后,美国合并财务报表的基本思想便影响了世界上多数国家。美国是一个债权人至上的国家,保护债权人利益是美国会计实务的基本指导思想之一,而按母公司理论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正能体现出美国流行的这种思想,美国人认为,按母公司理论编制的这些合并财务报表能为其债权人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财务信息,应该最受债权人的欢迎。其实,作为母公司的债权人,他们在进行财务决策时,首先需要的应该是母公司本身的财务报表,因为他们对母公司的资产拥有主动求偿权,其次才需要合并财务报表,因为他们对子公司的资产只拥有第二位的求偿权。另外,当母公司采用完全权益法核算时,其个别的财务报表与母公司理论下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所提供的财务信息相差无几,如此说来,母公司的债权人完全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获得他们所需要的全部信息,而合并财务报表按经济实体理论、遵循合并财务报表的本来目的去编制也不会影响到债权人的利益。总之,从会计理论的角度看,采用经济实体理论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比其它理论更有依据。

2.从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看,今后股份公司的股权可能会越来越分散,一家公司持股比例超过50%的情况在减少,过去意义上的少数股东可能在持股总份额上超过其母公司持有的份额,这很可能会使过去意义上的母公司“沦落”为过去意义上的少数股东,尽管从“控制”的角度而言母公司可能仍然是母公司,但这种股权份额上的减少可能会使按母公司理论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仅为母公司自己股东股务的宗旨更加不尽人意。我们有理由推测,新经济情况的出现将会使人们考虑以经济实体理论取代母公司理论,因为只有经济实体理论才能不偏不倚地为持股比例相差并不悬殊的所有股东提供这个合并整体的财务信息。笔者从有关会计文献上看到,最近几年来,美国在合并理论的选择上已经有了新动向,更多地采用了经济实体理论的合并观念,一贯倾向于债权人利益的美国如今出现的这种新动向不能不说明经济形势可能出现的新变化。在我国紧锣密鼓制定企业会计准则的今天,对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制定,尤其是合并理论的定位一定要注意瞻前性。总之,在新的世界经济形势下,经济实体理论应该成为主流的合并理论。

3.从国内经济形式来看,现在我国的股份制经济并不发达,在已经上市的股份公司中,国有经济现在一般持大股,而最近出现的高科技股份公司中股权相对分散一些,国有经济的持股比例相对较小。今后股份制经济在我国的地位应该像其现在在发达国家的地位一样重要,但股份制经济的发展只靠国有经济是不可能的,这就意味着将来我国股份制公司股东的多样性和股权结构上的复杂性,随着未来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股权结构上的变化应该越来越与发达国家的情况相差似,即可能会较为分散。这样一来,经济实体理论在我国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一种比较合适的选择。

合并财务报表的实务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所采用的理论是我国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中的母公司理论,这当然是借鉴了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相关惯例。我想,在这个问题上,我国之所以选用母公司理论,恐怕不是出于保护债权人的目的,而只是借鉴国际会计惯例而已,因为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家利益至上,而不是债权人至上,这样,从观念上来讲,我国对母公司理论不应该有特别的偏好,所以在我国采用经济实体理论不应该有太大的难度。

4.选择经济实体理论作为我国合并财务报表理论并不会给我国开展国际经济业务带来实质性的影响。从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来看,母公司理论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和经济实体理论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其差别一般在于(1)合并报表中对少数股东权益及少数股东收益的揭示方法不同。对于同一笔少数股东权益,母公司理论在报表中将其安排在负债项下,而经济实体理论在报表中将其安排在所有者权益项下;对于同一笔股东收益,母公司理论在报表中将其安排在费用项下,而经济实体理论在报表中将其安排在净收益中单独列报。这种列示方法上的不同不应该给报表的使用者带来误导性的会计信息,因此不会给会计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带来影响。(2)对于少数股权的计价方法不同,母公司理论一般对少数股权按历史成本计价,但作为备选方法也可以按公允价值计价;经济实体理论一般对少数股权按公允价值计价。在国际会计实务中,美国、日本、意大利、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要求按历史成本计价,而英国、法国、德国等要求按公允价值计价。这种计价方法上的不同并没有给这些国家的国际经济业务往来带来太大的影响,所以,我国采用经济实体理论并对少数股权采用公允价值计价也不会给我国的国际经济业务带来太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我国在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选择上,应该仔细地权衡母公司理论和经济实体理论,不应该简单地借鉴。

财务报表论文:我国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选择

一、《合并财务报表》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变化

(一)以控制为基础确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合并财务报表》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规定母公司所控制的所有子公司都必须纳入合并范围。其中,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其他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此从其他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合并范围具体包括: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半数以上表决权的子公司和母公司拥有半数或以下的表决权,但能够控制的子公司。但是,以下公司不应纳入合并范围:1.按照破产程序,已宣告被清理整顿的子公司;2.已宣告破产的子公司;3.非持续经营的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4.母公司不再控制的子公司;5.联合控制主体和其他非持续经营的或母公司不能控制的被投资单位。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控制是指经济实质上的控制,而不仅仅是法律形式上的控制。在某种情况下,虽然某一方具有形式上的控股权,但根据公司章程或其他协议合同规定,可能这一方并没有实际的控制权,这时就不应该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相反情况下,虽然某一方没有控股权,但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对投资单位具有实际的控制权且能取得相应的控制利益,这时应该合并财务报表。

能够突出反映上述问题的典型案例是2003年华源制药与丰原生化对江山制药合并报表之争。要不要合并关键是看是否形成实质控制权,尽管持股比例往往决定了是否有实质控制权,但在现实中实质控制权可能不是掌握在第一大股东手中。华源制药对江山制药没有绝对控股权,但根据公司章程及董事会有关决议,对江山制药有经营管理权并负责委派和推荐高级管理人员和财务负责人,也就是取得了财务和经营政策的控制权。一个企业可能虽然持有大部分股权,但按公司章程及董事会有关决议对公司实际没有控制权,也不该合并财务报表。

(二)取消了比例合并法

征求意见稿要求,对于联合控制主体(合营企业)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应采用权益法进行会计处理。《企业会计制度》第一百五十八条规定,企业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应当将合营企业合并在内,并按照比例合并法予以合并。《合并财务报表》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取消了比例合并法,因为控制实质上意味着只有一方能够实施控制,按照合同约定同受两方或多方控制的合营企业不完全符合合并财务报表控制的定义,也就是说,按比例合并的这部分被投资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以及损益和现金流量等,母公司单方面实际上是控制不了的,失去了合并的意义。因此,不应将这种联合控制主体按比例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三)在确定合并范围时不再强调重要性原则

征求意见稿这一变化是指无论是小规模的子公司还是经营业务性质特殊的子公司均纳入合并范围,重要性原则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内部交易的抵销和相关信息的披露上。

目前,按照财政部1996年《关于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请示的复函》的规定,依据重要性原则,对于子公司的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及当期利润小于母公司与其所有子公司相应指标合计数10%时,该子公司可以不纳入合并范围。同时规定,对于银行和保险业等特殊行业的子公司,可以不纳入合并范围。而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所强调的控制原则,母公司控制的所有子公司都应纳入合并范围,这样,合并财务报表才能反映由母公司和子公司构成的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征求意见稿在合并范围上所做的调整适应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和趋同进程。

(四)规定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不属于母公司的份额,应作为非控制权益在合并资产负债表所有者项目下单独列示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不属于母公司的份额,应作为非控制权益在合并资产负债表所有者项目下以“非控制性权益”项目单独列示,这就结束了少数股东究竟是权益还是负债的争论。

二、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三种理论

将“控制”作为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基础,合并理论的构建也必须要建立在公司集团中母子公司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基础之上。关于合并报表的理论,经过长期的会计实践,目前国际上形成了母公司理论、实体理论和所有权理论三种编制合并报表的理论。这三种理论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企业集团的界定、合并范围的确定和合并方法的选择三个方面。

(一)所有权理论

所有权理论是业主理论在合并会计报表中的具体应用,其认为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是拥有和被拥有的关系,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目的是为了向母公司的股东报告其所拥有的资源。基于此,当母公司合并非全资子公司的财务报表时,应采用比例合并法:按母公司实际拥有的股权比例,合并子公司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对于非全资子公司的收入、成本费用和净收益,也只能按母公司的持股比例予以合并。因此,所有权理论既不强调企业集团中存在的法定控制关系,也不强调集团各成员企业所构成的经济实体。依据所有权理论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强调的是合并母公司所实际拥有的,而不是母公司所实际控制的资源。这种做法虽然稳健,但却违背了控制的实质。控制一个主体实际上是控制该主体的资产,当母公司控制了子公司时,它不仅可以直接控制其所实际拥有资产的运用,而且可以控制子公司全部资产的运用。因此,按所有权理论采用比例合并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忽略了企业并购中的财务杠杆作用。

(二)实体理论

实体理论认为,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不是拥有与被拥有的关系。这意味着母公司有权支配子公司的全部资产的运用,有权统驭子公司的经营决策和财务分配决策。因此,母子公司在资产运用、经营和财务决策上便成为独立于其终极所有者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就应是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所有股东的信息需求,而不仅仅是满足母公司股东的的信息需求。实体理论是将合并财务报表作为企业集团各成员企业构成的经济联合体的会计报表,从经济联合体的角度来考虑合并财务报表合并的范围和合并的技术方法问题。实体理论强调的是企业集团中所有成员企业所构成的经济实体,按照经济实体理论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是为整个经济实体服务的。在运用经济实体理论的情况下,对于构成企业集团的拥有多数股权的股东和拥有少数股权的股东同等对待,因此,通常将少数股东权益视为股东权益的一部分。

(三)母公司理论

母公司理论强调母公司股东的权益,认为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目的是为了向母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反映其所控制的资源,对少数股东在子公司及其净利润的份额予以明确反映。因此,合并股东权益是关于母公司股东的权益,对于少数股东权益,既反对所有权理论将少数股东权益完全排除在合并会计报表之外的保守作法,也反对实体理论全额确认子公司可辨认所有者权益的升贬值并按持股比例分配给少数股东的激进作法;合并利润表是关于属于母公司股东净损益形成情况的报告;母公司以购买方式获取控股权时所形成的商誉,只确认其中属于母公司的部分。

三种合并理论在具体作法上的不同,取决于对企业集团内母子公司之间关系的认识不同。从实质上讲,企业集团是因为控股关系而将投资者和被投资者联系在一起的。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属于某个集团的成员,是否构成母子公司关系,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看在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控制关系,一旦控制关系存在,就应列入合并范围。所以,母公司所能控制的资产决不仅限于在子公司中所占份额。正是因为控制权的存在,才能使母公司实际运用的资产远远大于其自有资产,并能运用这些资产来为股东服务,因此,应将集团的资产与母公司所实际拥有的资产相区别。同样也应这样认识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三种理论中,母公司理论和所有权理论虽然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合并的实质,但其合并报表编制基础并不是完全基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因而不能充分揭示母公司因拥有控股权而对子公司行使权利这一杠杆作用,也就不能真实反映公司集团的生产经营能力和收益情况。在合并财务报表的三种理论中,只有实体理论才能做到这一点。

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目的就是要反映和传递在共同控制下的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情况,满足报表使用者对集团这一特定经济实体的财务会计信息的需求。合并强调的是经济意义上的控制权,而非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所有权理论强调的是合并母公司所实际拥有的而不是其实际控制的资源,显然违背了“控制”的实质。母公司理论尽管不强调“拥有论”,继承了实体理论所主张的“控制论”,但在合并的方法上仍然按母公司的持股比例合并,还是没有完全遵循“控制”这一编制基础。相比之下,只有实体理论充分反映了“控制”这一经济实质。

三、采用实体理论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我国1995年颁布实施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从整体上看,主要依据的是母公司理论和所有权理论。《合并财务报表》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采用以实体理论为基础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既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也反映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其主要理由有:

第一,从国际上看,实体理论目前已经成为合并财务报表的主流理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企业要在全球范围内参与竞争,要充分借鉴国际会计惯例。

第二,从信息需求角度看,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必须要满足包括母公司股东在内的所有信息需求者的要求,而我国目前按照母公司论所编制的合并报表强调母公司股东的信息需求过多,忽略了其他报表使用者的知情权。而实体理论所提倡的合并会计报表是为企业集团的所有资源提供者编制的,与我国会计信息需求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第三,将少数股东权益看作是合并股东权益的一部分,将少数股东收益看作是合并主体实现的合并净利润的一项分配,符合我国会计要素的定义。在实体理论下,少数股东权益是合并股东权益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对合并主体而言,少数股东权益并不是一项义务,也不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同样地,少数股东损益也不是一项费用,而是对合并主体实现的合并净利润的一项分配。

第四,从集团内公司间交易未实现损益的抵销看,实体理论要求100%抵销,而不是按母公司的持股比例抵销,有助于抑制企业利用集团内的关联交易操纵利润的现象。

财务报表论文:新旧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规定比较

【摘要】财政部1995年了《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2006年2月15日,为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财政部再次修订和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其中包括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本文旨在对《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依据的理论、内容进行比较。

【关键词】合并财务报表 准则规定 比较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一系列新的和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包括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2项新的具体会计准则以及16项对原具体准则的修订,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基本准则将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则将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它企业执行。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属于新的会计准则。以前我国没有制定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在实务中,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是按财政部1995年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以及有关复函(财政部1996年《关于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复函》、财政部1999年《关于资不抵债公司合并报表问题请示的复函》)以及《企业会计制度》有关规定进行的。

《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以下简称“新准则”)和《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关于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复函》、《关于资不抵债公司合并报表问题请示的复函》、《企业会计制度》有关规定(以下简称“旧规定”),两者相比有了重要的变化,为了加深对新准则的理解和运用,现将有关变化探讨如下:

一、合并财务报表理论变化

一般认为,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理论主要有三种,即母公司理论、实体理论和所有权理论。母公司理论认为,合并财务报表是母公司财务报表的扩展,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基本目的是为母公司股东和债权人服务,子公司的少数股权股东被看作是外人。母公司理论主要特点包括:子公司中的少数股东权益作为合并资产负债中的负债项目列示;少数股东在子公司当期净收益中应享有的收益份额作为合并利润表中的费用项目列示;合并商誉与子公司少数股权股东无关。实体理论认为,从经济实质上看,母子公司所组成的企业集团是一个单一的个体,合并财务报表应从整个企业集团的角度出发为企业集团的全体股东和债权人服务,子公司少数股权的股东不再被看成是外人。实体理论主要特点包括:子公司的少数股东权益是企业集团股东权益的一部分,在资产负债表中应与母公司权益并列;合并净收益属于企业集团全体股东的收益,要在母公司和子公司少数股东之间进行分配;合并过程中产生的商誉为全体股东共享。而所有权理论认为,企业集团是指以投资公司为基础,连同在经济活动和财务决策中对另一公司具有重大影响的所有权部分。所有权理论主要特点包括:合并财务报表中只应包括投资公司在接受投资公司资产、负债、收入、费用中与其出资比例相适应的部分,即接受投资公司资产负债标和损益表的数额,按照投资公司所占的比例计入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过程中产生的商誉属于投资公司;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少数股权不予列表,接受投资公司的全部资产不能完整反映。体现所有权理论的比例合并法主要运用于合营报表的编制,该种合并理论一般是与其他合并理论结合被采用的。就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而言,实务中采用较多的是母公司理论和实体理论。

从所依据的理论来看,旧规定主要采用了母公司理论,是母公司理论和实体理论的某种综合。旧规定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将少数股东权益在负债项目和所有者权益项目中间单独列示,少数股东当期损益在合并利润表中净利润项目前作为费用列示,少数股东权益按历史成本计价,合并商誉与子公司少数股权股东无关。新准则由原来主要以母公司理论为依据改为以实体理论为依据。新准则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将少数股东权益在所有者权益项目下以“少数股东权益”项目单独列示,子公司当期净损益中属于少数股权股东权益的份额,在合并利润表净利润项目下以“少数股东损益”项目列示,合并价差由全部股东共享,新准则取消了比例合并法。

二、合并范围变化

新准则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加以确定。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其他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决策,并能据以从其他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在确定能否控制被投资单位时,应与考虑企业和其它企业持有的被投资单位的当期可转换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当期可执行的认股权证等潜在表决权因素。母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将其所有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新准则和旧规定比较,在合并范围上有两个方面的变化:

(一)小规模子公司和特殊行业子公司也应纳入合并财务报表。在财政部1996年《关于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请示的复函》中,依据重要性原则,对于子公司的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及当期净利润小于母公司与其所有子公司相应指标合计数的10%时,该子公司可以不纳入合并范围。同时规定,对于银行和保险业等特殊行业的子公司,可以不纳入合并范围。新准则在确定合并范围时强调的是控制原则。按照控制的标准,无论是小规模的子公司还是经营业务性质特殊的子公司均纳入合并范围,只有这样,合并财务报表才能反映由母公司和所有子公司构成的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新准则重要性原则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内部交易的抵销和相关信息的披露上。

(二)《企业会计制度》第一百五十八条规定,企业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应当将合营企业合并在内,并按照比例合并法予以合并。新准则取消了比例合并法。因为控制实质上意味着只有一方能够对另一方实施控制,按照合同约定同受两方或多方控制的合营企业不完全符合合并财务报表控制的定义。也就是说,按比例合并的这部分被投资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以及损益和现金流量等,实际上母公司单方面是控制不了的,合并进来没有实际意义。因此,不应将这种联合控制主体按比例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三、投资准则修订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

财政部首次于1998年6月24日制定和了《企业会计准则-投资》,要求从1999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执行,该准则曾于2000年12月进行修订,在随后的几年中,财政部又以问题解答的形式对投资准则进行了补充。2006年2月25日,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投权投资》。修订后准则与原投资准则比较,存在较大的变化。新投资准则规定,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在平时按照成本法来核算,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才调整为权益法核算。

在原合并财务报表规定和原投资准则下,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按权益法核算,合并财务报表一般以母公司和子公司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在抵销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后,由母公司合并编制。新会计准则体系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按照成本法核算。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首先要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调整为权益法核算,调整母公司会计报表,依据调整后的母公司会计报表和子公司的会计报表在抵销母公司和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后进行编制。由此可见,新会计准则体系下,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首先要进行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的调整,其后才能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四、子公司资不抵债合并报表问题

财政部1999年《关于资不抵债公司合并报表问题请示的复函》规定:在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时,如果被投资单位发生亏损,投资企业应按持股比例计算应承担的份额,并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投资企业确认的亏损分担额,一般以长期股权投资减记至零为限。其未确认的被投资单位的亏损分担额,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在合并会计报表的“未分配利润”项目上增设“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同时,在利润表的“少数股东损益”项目下增设“加: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这两个项目反映母公司未确认子公司的投资亏损额。

新准则规定,子公司当期发生的亏损应当在母公司和少数股东之间进行分配。分配给少数股东的当期亏损超过了少数股东在该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份额,其余额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如果章程或协议规定少数股东有义务承担,并且少数股东有能力予以弥补的,该项余额应冲减少数股东权益在该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份额;如果章程或协议未规定少数股东有义务承担的,该项余额应冲减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该子公司在以后期间实现的利润,在弥补了由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所承担的属于少数股东的损失以前,应当全部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

新准则更加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从合并财务报表角度,确认子公司超额亏损,如实反映了企业集团控制的经济资源和经营业绩。

五、合并财务报表内容变化

旧规定合并会计报表内容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损益表、合并财务状况变动表和合并利润分配表。随着我国财务会计规范的重大变化,新准则规定合并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下列组成部分:

1、合并资产负债表

2、合并利润表

3、合并现金流量表

4、合并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变动表

5、附注

新准则明确了合并现金流量表和补充资料的编制方法,列明了具体的合并程序和披露要求。

财务报表论文:财务报表审计风险及其规避

一、审计风险的影响

随着涉诉案件的一再发生,审计风险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种影响有不利的方面,也有有利的方面。不利的方面是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事务所因审计风险而承担民事、刑事责任,对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事务所的经济、品牌造成损失。有利的方面主要有三点:第一,增强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在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恢复重建初期,注册会计师身份类似于国家干部,事务所则是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在这一体制中,注册会计师的个人利益和前途与执业质量没有直接挂钩,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自然不强,以致于不少审计都存在“走形式”现象。而如今,风险不仅关系到注册会计师的经济利益,还关系到能否继续在这一行业执业的问题,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自然要三思而行,多了几分谨慎,在发表审计结论时,也多了敢说真话的勇气。其次,注册会计师因风险影响,在执业关注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注册会计师执业关注主要集中于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上面,而现在,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更多地关注风险的大小了。第三,审计质量的内涵发生了变化。过去,注册会计师更多地是关注工作底稿完备与“好看”上面,这种层面上的质量往往只是出于行业主管部门的要求,而如今,审计质量的内涵已经向风险控制倾斜,不再仅仅是底稿好不好看了。同时,提高审计质量也由原来的行业主管部门的被动要求转化为注册会计师自己的主动要求了。

二、审计风险的产生根源

我们认为审计风险的根源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第一,会计报表编制不符合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又有两个方面,一是会计信息本身的不确定性导致编报者难以把握而致使编报出现重大错报、漏报;二是会计人员的故意行为致使重大错报、漏报的出现。这样的会计报表客观上已经存在了风险隐患,如果注册会计师通过测试未能发现其中的错报、漏报,风险就转移到注册会计师身上来了。

第二,企业未来经营失败。这种未来风险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当局的经营能力。如果企业未来经营失败,依据会计信息作出投资决策的投资者就会遭受损失,为了挽回损失,投资者就可能把注册会计师推上法庭。

第三,企业管理当局的欺诈行为也是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重要根源。管理当局出于经济或政治目的,经常采取多种手段粉饰会计报表,而且手段越来越高明,越来越隐蔽。这种管理当局的欺诈行为如果没有被注册会计师识别出来,最终,投资者、社会公众或有关部门就会追究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三、如何规避审计风险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规避,应该标本兼治,应当从理念、队伍、机制、业务实施技术等层面上着手,其中前三个层面是治本,后两个层面是治标。

(一)从理念层面规避审计风险

这里所说的理念层,主要是涉及到事务所管理层的经营思路和办所方针。具体地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处理好出资人与非出资人的关系。事务所是人合企业,处理好人合问题涉及到事务所的前途。在脱钩改制后,事务所出现了两个阶层:出资人和非出资人。两个阶层在利益上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在风险控制理念上也存在着差距。作为事务所管理层,应该找到一个平衡点,平衡两个阶层的关系,共同把事务所推向前进。

2.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应该注重长远发展,不要为眼前一城一池之得失而给事务所长远发展埋下风险隐患。

3.处理好占领市场与品牌塑造的关系。事务所占领市场是十分必要的,但更要注重市场的质量,如果以高风险低收益为代价去占领就没有必要了。我们要以品牌为重,如果面对的市场不利于品牌塑造甚至有损于品牌,我们就应该放弃。

4.处理好积累与分配的关系。现在一些事务所,存在“吃光分光”的现象,这极不利于事务所的发展。应该在积累与分配上找到一个平衡点,既搞好员工福利待遇,同时又提高事务所抗风险的能力,增强事务所的经济实力。

5.处理好质量与成本的关系。质量与成本的矛盾,一直困扰着会计师事务所,尤其是在目前经济状况下,按标准收费十分困难,事务所经常会在一些项目上出现亏损,面对这种情况,有的事务所便开始“偷工减料”。但我们认为,这种作法是极不可取的,过分地注重成本而忽视质量,可能在某一个项目上赚取一点钱,但却可能在将来付出十倍、百倍乃至千倍的钱,更严重的还可能让事务所倒闭。

(二)从队伍建设层面来规避风险

在很多人心目中,有这样一种误解,认为队伍素质的提高,就是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这种认识至少是不全面的,素质应该是综合素质,包括“德”与“才”两个方面。从德才方面来看,执业人员可分为以下几类人:第一类人德才兼备,这类人要重用;第二类人是有德但才不足,对这类人要极力创造条件,使他提高才能;第三类人是有才但德不足,对这部分人要做正确的引导、沟通工作;第四类人是无才无德人,这种人根本不能要。对注册会计师而言,“德”主要是指好的人品、道德,以及对事务所的认同度和忠诚度,“才”主要是指专业技术水平。我们要重用德才兼备的人才,如果一个人只有德,他做不出成绩,如果只有才,他可能做出好成绩,但也可能会有不好的行为,甚至故意在执业中埋些风险“地雷”。所以,我们事务所在队伍建设上,一方面要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搞好文化建设,要不间断地灌输职业道德意识和事务所的文化理念,造就一支能打硬仗愿打硬仗的队伍。

(三)从约束机制层面来规避审计风险

这里我要说的约束机制主要是利益约束机制。只要一个人的工作与其利益及前途挂上了钩,他的责任心自然而然就强了,风险意识自然也就浓了。合伙制是一种较好的利益约束机制(也可以说是一种运作体制),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方向,合伙制可以让每一个执业者真正地成为风险主体,真正地珍惜自己的执业资格。

(四)从实施层面来规避审计风险

这里说的实施层面,主要是对业务承接、审计、报告签发整个过程进行监控,扫除风险。

1.业务承接。我们提倡在事务所开展整合营销或全员营销,即全体员工都扑向市场承接业务,但我们也认为,任何业务的承接,都应该有出资人把关。非出资人为了挣钱,可能什么业务都要接,不管风险大小,也不管有没有亏损。而出资人不一样,他要全盘考虑事务所发展问题,他会在承接业务时考虑风险,衡量盈亏。在实践中,可以这样,业务联系可以由任何人去,但涉及到收费及风险评估时,出资人则应一道前往。

2.审计实施。在这一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三级复核来做,层层把关,层层落实责任,哪一环节出了质量问题,就得由哪一环节的人员负责。

3.报告签发。报告签发权,一定要集中在事务所出资人手中。在程序上,一定要完善,包括起草、打印、加盖印章等,而且签发人只能是一个人,不能同时存在两个人签发。

(五)从技术层面规避审计风险

1.严格按照执业准则开展工作

执业准则是社会衡量注册会计师工作的“尺子”,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注册会计师的一把保护伞。按照准则执业,导致的可能是过失责任,不按准则执业,就可能是故意欺诈了。

当然,我们不能把按照准则执业仅仅理解为工作底稿的完备。工作底稿肯定要完备,但完备工作底稿并不是我们的唯一目的。而且,完备工作底稿也有很多手段,包括不正当手段,所以,工作底稿完备与否并不是风险高低的标志。注册会计师的价值不在于把工作底稿做得如何好看,而是发挥自己的专业技术优势,对会计信息作出公正的鉴定。

2.重视符合性测试工作

国外会计师事务所相当重视符合性测试,他们花在符合性测试上的精力甚至超过实质性测试。而国内很多事务所并不注重符合性测试,往往只是走走形式。我们不仅要做符合性测试,而且要做好做深入,要仔细调查企业背景和经营状况,把握企业内控制度建立及运作情况等,在做这些工作中,如果确定风险过高,宁可不接这项业务。

3.建立和使用事务所自身的“风险库”

这里所说的风险库包括基本审计风险点和审计案例。

基本审计风险点就是会计中容易出现舞弊而导致注册会计师风险增加的地方,我们可以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总结,将这些风险点存入风险库,并且在审计计划中单独列一个“风险关注计划”,将这些风险点作为重要关注对象。当然,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关注的对象不能仅仅限于风险库中列出的现有风险点。审计案例则主要作为培训用,这些案例可以来自相关报刊,也可以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前车之鉴,后人之师,深入研究这些案例,可以提高注册会计师专业判断能力。

4.在出具报告征求意见稿之前开展内部会审会议

这种会审会议有点象专家会诊。这个会议应该有项目经理、审计实施人员和质量监控人员共同参加,对审计中涉及到的重要方面一一会审,对遗漏的重要方面提出来,该实施补充程序的就要实施补充程序。

财务报表论文:基于战略的财务报表分析

摘 要:结合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提出基于战略的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思路。基于行业生命周期和企业发展阶段的战略财务报表分析,能站在报表之外看报表,对于判断企业走势,预测未来财务状况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战略财务报表分析;企业发展;思路财务报表分析是报表使用者判断企业过去经营业绩,预测未来走势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财务报表分析的固有局限性,报表分析者常常不能做出正确的结论,甚至是完全错误的结论。结合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提出基于战略的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思路。

1 财务报表分析的常用方法

通观目前市面流行的财务报表分析的有关书籍,可以大胆地把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统括为比率法和趋势法。所谓比率法就是分析财务报表中某个数据(指标)与另一相关数据(指标)的比率,藉以做出结论。趋势法是对不同时期财务报表的同一数据(指标)进行分析,藉以发现某种变动趋势。

至于财务报表分析的切入点,一般地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基于盈利质量的报表分析。常用的比率指标有:毛利率、税前利润率;常用的趋势分析法有:收入的趋势分析,成本的趋势分析,各项费用的趋势分析等。盈利质量分析关注的重点是成长性和波动性。

(2)基于资产质量的报表分析。常用的比率指标有:各项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率,资产对应负债的比率(比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常用的趋势分析法有:各项资产的趋势分析。资产质量分析关注的重点是资产结构和现金含量,而资产结构关注的重点是退出壁垒、经营风险和技术风险,现金含量关注的重点是财务弹性和潜在损失。

(3)基于现金流量的报表分析。基于现金流量的报表分析主要是采用趋势分析法,尤其是分析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变化趋势。

2 不同行业生命周期和企业发展阶段的财务特征

通常,每个行业都要经历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个过程便称为行业的生命周期。一般地,行业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初创阶段(也叫幼稚期)、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同时,每个企业也要经历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行业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财务特征是:

(1)初创阶段:没有或极少现金流量,需要利用财务杠杆积极筹资;

(2)成长阶段:有少量至增长的现金流,需要生产和技术能力;

(3)成熟阶段:现金流量逐步增长,需要采取控制成本的财务策略;

(4)衰退阶段:从能产生大量现金流到开始衰竭,需要采取提高管理控制系统效率的财务策略。

3 基于战略的财务报表分析的思路

基于以上不难得出从企业战略的角度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是多么的必要。

3.1基本思路

第一,分析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所处行业的生命周期。这是财务报表分析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因此,获取这方面的大量信息是成功地分析财务报表的前提。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行业周期,其财务报表的数据是不能相互比较的。

第二,研究企业发展的路径。同一行业,不同的财务报表数据也是不能轻易比较的,因为企业的发展路径不同。最明显的例子,两个处于成熟期的企业都在经营处于成熟阶段的行业,一家企业意识到行业处于成熟期,在维系企业发展的同时,及时地为企业转向做准备,投入大量的财力研发新的行业;而另一家企业还在扩张,将大量财力投入扩大再生产或广告费用,两家企业的财务数据显然会有很大的不同,前一家企业的财务数据很可能不如后一家企业,但从企业的发展路径来看,前一家企业的可持续盈利能力显然要比后一家企业强。

第三,研究企业转向的退出壁垒。即使企业在成熟期都能意识到要开发新的行业,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其过程中的成本和代价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因为,企业转向是要付出退出代价的,如果企业转向于一个完全不相关的行业,其退出壁垒是很大的。实践中,很多企业多元化经营之所以未获成功,就是因为退出成本很高。因此,如何在既有行业积累的基础上实现企业转向将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3.2需要关注的几个财务信息

3.2.1流动性

流动性一般是指企业资产变现的时间安排、金额及其不确定性,广义的流动性也指负债的到期(偿还)日期、金额及其不确定性。流动性主要考察资产负债表的资产与负债的构成,并研究企业一年内可以变现的资产和应偿还的负债而加工获得的信息。流动性的实质是一个企业在正常经营活动中现金流的分布和通过理财活动对现金流的重新安排,因此,基于战略的财务报表分析,在关注流动性指标时,不能仅局限于财务报表的分析,还应同现财手段相结合。例如,对应收账款转化为现金的分析,一般是通过按先前的赊销合约来分析他们的时间安排(还款时间)、金额和信用风险来计算的,但是,在现财环境下,我们还应当考虑可以通过一个“特殊的主体”(spe)予以证券化,这样就能迅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现金流,大大提高应收账款作为流动资产的流动性。

3.2.2财务弹性

财务弹性又称财务灵活性、财务适应性,是指企业及时采取行动来改变其现金流入的金额、时间分布,使企业能够应对意外现金需求并把握意外有利投资机遇的能力。财务弹性既影响到盈利能力和未来现金流量的评估,又影响到风险的评估。因此,要得到这一信息,既要根据企业的财务报表(主要是资产负债表)又要离开财务报表去了解企业的一些不能在财务报表反映的资源如声誉、信用等级和融资能力,比如:

(1)在短期内增发新股或发行债券;

(2)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及时贷到急需的借款;

(3)调整理财和经营策略,如在不损害持续经营的前提下,销售一切可能销售的资产,改变可扩大销售迅速增加现金流入的经营策略。

3.2.3预期现金未来流量

现金既是价值(财富)的存在形式,又是支付和交换的手段。一个企业如果没有预期的未来现金流入,就等于人体缺乏生命所需的血液,交易和事项有可能停止,企业将面临着在市场上消亡的命运。过去的现金流量信息,现金流量表就可以基本提供。但决策是人们决定未来的经济行动,它所需要的对决策有用信息主要是预期的现金未来流量。

3.2.4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是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概念。盈利,通常指反映企业当期经营业绩的那一部分核心收益(利润)。不过,现代企业的经营是十分复杂的,属于主营业务的商品生产或劳务提供,当然属于企业的核心业务,但许多企业不但包括多种经营,而且经常进行投资与理财活动,后两方面甚至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他们带来的收入会大大超过主营利润,而他们可能引起的风险会使主营利润化为乌有。

小结

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预测企业的未来。但是,由于企业的发展阶段和行业生命周期,更重要的是企业的发展路径不同,在目前行业生命周期逐渐缩短的今天,根据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显得越来越苍白,有时甚至荒谬。基于行业生命周期和企业发展阶段的战略财务报表分析,能站在报表之外看报表,对于判断企业走势,预测未来财务状况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财务报表论文:财务报表的定性分析

摘要:随着商业社会对会计信息披露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财务报表也不断发展。财务报表。单纯从财务报表上的数据还不能直接或全面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特别是不能说明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和经营成果的高低,只有将企业的财务指标与有关的数据进行定性分析才能说明企业财务的状况因此要进行财务报表分析。

关键词:财务报表;资产自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定性分析

一、财务分析的概念和意义

随着商业社会对会计信息披露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财务报表也不断发展的。主要有:资产负债表(balance sheet),损益表(income statement),现金流量表(statement of cash flow)。财务报表分析,又称财务分析,是通过收集、整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的有关数据,并结合其他有关补充信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和评价,为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管理决策和控制依据的一项管理工作。

财务报表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但是单纯从财务报表上的数据还不能直接或全面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特别是不能说明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和经营成果的高低,只有将企业的财务指标与有关的数据进行比较才能说明企业财务状况所处的地位。因此要进行财务报表分析。做好财务报表分析工作,可以正确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揭示企业未来的报酬和风险;可以检查企业预算完成情况,考核经营管理人员的业绩,为建立健全合理的激励机制提供帮助。

二、财务报表的定性分析

(一)侧面的整体评估。首先是公司的社会信誉度,企业信誉是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和进步的根本动力。员工和企业的关系是建立在诚信的纽带之上,任意一个环节的诚信确实都会导致此纽带的断裂。企业对员工的充分信任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更好的为企业出谋划策和服务;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可以促进企业招募到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并且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成长和稳定的信心。因此企业信誉度是企业自身和谐的根本体现,也是长期报表反映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依据。其次是部门和人员的客观判断,如果管理层的正确决策记录保持良好,销售统计部门人员变动越小,会计人员无不良记录,则从侧面反映出报表的基础准确性。最后是对政策和市场及时把握,对企业重大事件重点关注,对消费者反映的问题跟踪调查。亿霖木业传销体系之所以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反映出了文字报表存在空洞和虚假,也反映出企业评估体系的漏洞和不足。

(二)财务报表中的具体分析。

1、利润表(损益表)的定性分析

净利润的来去是否清晰是衡量利润表准确性的客观指标,综合衡量企业赢利能力是对利润表定性分析的重要标准。一看企业主营业务的利润是不是它的总利润。二看支撑主营利润的项目规模是否在行业中具有竞争力;三看利润的增长是否在合理的范围内,利润增幅的判断有几个重要依据,首先看企业所处的行业总体赢利率高不高、竞争大不大,其次看企业是否因经营方式产生了较高的毛利,最后看是否出现了销售收入的增长或者企业内部成本的下降。

从利润表上,可以反映出以下四个问题:(1)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月度利润和年度利润。我们看利润的时候还要衡量它的未来发展趋势。不要用短期检验成绩的方式来衡量一个长跑运动员的成绩。(2)企业利润的构成可借以评估其经营风险。企业利润主要来源于营业利润,其中,主营业务利润最关键。企业对外投资风险较大,其收益的稳定性相对较差。营业外收入是偶然利得,不能依靠其来增加利润。如果企业的整体利润主要来自于投资收益。由于投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风险较大。(3)利润表可以衡量企业是否依法纳税,这与企业的发展周期有一定的关系。(4)考察企业获利能力的趋势,当整个行业的毛利率开始下滑、整个净利润开始往下降的时候,需要引起企业的高度注意。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根据依据利润表来及时判断企业获利的能力和未来的趋势。

2、资产负债表的定性分析。

(1)分析企业坏帐和其他应收款的联系。有些企业的产品销售出去,但款项收不回来,资产负债表上,许多陈年老账都放在里面,隐藏了注册资本的真实性,应该注意资本金是不是未到位。“股本”或“实收资本”是企业承担有限责任的根本保证,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同时还应进一步注意“资本公积”项目的数额,如果该项目数额过大,应进一步了解“资本公积”项目的构成。因为有的企业不具备法定资产评借条件的情况下,通过虚假评估来虚增企业的净资产,借此来调整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蒙骗投资者或债权人,对此应引起投资者或债权人的高度重视

(2)分析企业资产负债率和各项流动性比率,了解企业对各类债权人利益的保证程度。通过资产负债率,可以了解企业对长期债权人利益的保障程度,该比率越大,表明债权人的风险越大。而通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可以了解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一般来说,这两个比率越大,短期债权人的利益就越有保障。虽然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也能反映资产的流动性或偿债能力,但这种反映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因为真正能用干偿还债务的是现金,现金流量和债务比较可以更好的反映偿还债务的能力。应结合对企业流动资产流动质量的分析,对这两个比率进一步修正。

(3)对各类资产性项目进行具体分析,借此对企业财务质量做出基本性判断,可按照先明后暗,先易后难的顺序展开。分析企业待处理性项目,对企业相关项目的可信性做出判断。企业待处理性项目主要包括“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和“固定资产清理”三个项目。在会计报表日,这三个项目的数额通常为零。分析企业各类摊销性资产的摊销情况,对企业损益核算的可靠性做出推断。摊销性资产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待摊费用”,对此应根据企业制定的会计政策,并结合对“现金流量表”附注部分所披露的“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摊销”项目的数额,分别与上述四个项目的年初与年末的平均余额相比较,对企业摊销性资产的摊销情况做出具体的判断,如果所计算出的各类摊销性资产的摊销率大低于会计政策所规定的摊销率,则说明企业存在虚增资产和利润之嫌。计算企业应收账款和存货周转率,判断流动资产的流转质量。应收账款周转率越大,表明企业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越强,应收账款的质量越好。而存货周转率越大,表明企业的生产周期越短、产品越适销对路。

3、现金流量表的定性分析。

现金流量表主要反映了企业经营、投资、筹资三个方面的内容,可以全面了解企业现金的来龙去脉和现金收支构成,评价企业经营状况、套现能力、筹资能力和资金实力。首先看企业的现金流是否稳定,李嘉诚所领导企业之所以抗击危机的实力巨大,照他的话来讲一是谨慎,=就是保持了企业良好的现金流。其次看企业是否存在关联交易,尤其注意年中大股东向上市公司借钱,到年底再利用银行借款还钱,从而在年底报表上无法体现大股东借款的做法。最后看现金流量表是否能正常地反映资金的流向,注意今后现金注入和流出的原因和事项。

对财务报表进行定性定性分析有助于把握问题的实质,多问几个“为什么”和“是不是”,对于找到潜在的联系和趋势也是挖掘报表内涵十分实际方法。使会计报表体系进一步完善,向投资者与债投人提供更全面、有用的信息是企业和财务人的共同责任。

财务报表论文:从新准则看我国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变化

【摘要】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已基本完成,它的颁布、执行对会计的理论及实务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旨在结合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分析我国合并财务报表的理论定位及采用新理论所带来的系列变化。

【关键词】合并财务报表 实体理论 理论优势变化

财政部于2005年12月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以下简称“新准则”),该准则是在1995年2月财政部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以及有关复函(财政部1996年《关于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复函》、财政部1999年《关于资不抵债公司合并报表问题请示的复函》)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的规定及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新准则”的最大变化是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的转变:由侧重母公司理论向侧重实体理论转变,这与国际会计准则及美、英等发达国家的做法趋同。

一、实体理论的优势

(一)合并财务报表理论简介国际上通用的合并财务报表理论主要有三种:所有权理论、母公司理论和实体理论。

1.所有权理论

所有权理论,是所有者权益中心论在合并财务报表中的具体运用,其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目的是为了向母公司的股东报告其所拥有的资源。该理论下,母子公司之间是拥有和被拥有的关系,当合并非全资子公司的财务报表时,采用比例合并法。可见,所有权理论既不强调企业集团中存在的控制关系,也不强调集团各成员企业所构成的经济实体,而是强调母公司实际拥有的而不是实际控制的资源。这样处理,违反了控制的实质,不能揭示作为一个合并整体的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

2.母公司理论

母公司理论强调母公司股东的权益,其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目的是为了向母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反映其所控制的资源。该理论下,合并资产负债表仅揭示母公司本身及子公司中属于母公司拥有的净资产;合并损益表中的净收益仅揭示母公司本身和子公司中属于母公司的净收益,而对合并主体中属于少数股东的净资产和净收益在合并报表中只做负债和费用处理。这种做法满足了母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对合并财务报表信息的需求,但它混淆了合并整体中的股东权益和债权人权益,没有透过母子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从合并整体的角度去揭示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信息。该理论实用性较强,但自身的逻辑性较差。“新准则”颁布前,我国主要是以该理论作为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核心理论。

3.实体理论

实体理论认为母子公司从经济实质上说是单一个体,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不是拥有与被拥有的关系。母公司有权支配子公司的全部资产,有权统驭子公司的经营决策和财务分配决策。其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所有股东的信息需求,而不仅仅是满足母公司股东的信息需求。该理论下,合并资产负债表揭示的是合并主体的净资产,包括少数股东拥有的净资产;合并损益表中的净收益揭示的是合并主体的净收益,包括属于少数股东的净收益,对于构成企业集团的拥有多数股权的股东和拥有少数股权的股东同等对待。

(二)实体理论的优势此次“新准则”中采用实体理论为合并财务报表的核心理论,简单地说是顺应形势、与国际趋同。但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深层次地剖析实体理论自身所具有的优势,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该理论。

1.实体理论使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目的更为合理

实体理论认为编制合并报表的目的是满足所有股东及债权人、政府等相关利益群体的信息需求,而非仅仅针对母公司的股东。实体理论主张的合并报表是以为企业集团的所有资源提供者提供相关信息为编制目的的。这意味着应将所有的相关利益群体都置于同样的地位来对待。这种开放型的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目的与我国会计信息需求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它首先充分考虑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各方面共同的利益,而不是仅仅把企业看成多数股权实现利益的手段;同时,针对目前我国少数股权利益通常不能得到保护的情况,采用实体理论有助于少数股权利益的保障。

2.实体理论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更高

从会计理论来讲,完整性是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方面。会计信息的客观性要求不能忽略能够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任何重要信息。可靠性意味着在成本制约并考虑重要性和可行性的条件下,信息是完整的。信息的完整性也会影响相关性,如果相关的一部分信息被省略了,即使略去的信息并不损害其他信息表述的真实性,那么所提供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也会受到损害,合并财务报表的有用性将大打折扣。在实体理论指导下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立足于满足所有股东及相关利益群体的信息需求,更具完整性,因而也就更可靠更相关。同时在计价基础上,它克服了对于公司的资产及负债采用双重计价标准的缺陷。

3.实体理论更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关系

现代企业制度产权关系强调法人财产权而非终极财产权,强调母子公司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而非拥有与被拥有_关系,这与会计主体假设相一致。会计主体假设要求将处于同一管理控制下的企业集团视为一个会计主体,反映企业集团的经济实质。企业集团是因为控股关系而存在的,也正是因为控股权的存在,使得母公司能够运用的资产远大于其实际拥有的资产,并能运用这些资产为股东服务。因此,确认合并范围时应以“控制”为标准,而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正是实体理论。实体理论的基本立论就是会计主体与其终极所有者是相互分离、独立存在的个体。所以在实体理论下,控制的经济实质被充分反映,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关系。

4.实体理论对少数股权的处理更合理

实体理论认为少数股东权益是合并股东权益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对合并主体而言,少数股东权益并不是一项义务,不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因此把少数股东权益作为负债是不符合负债定义的。同样地,少数股东损益也不是一项费用,而是对合并主体实现的合并净利润的一项分配,不应作为合并净损益的一个减项。将少数股东权益看作是合并股东权益的一部分,将少数股东收益看作是合并主体实现的合并净利润的一项分配,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将少数股东和控制股东同等看待,反映集团全部的净资产和净损益,这种做法比母公司理论下的做法更为合理。

二、采用实体理论带来的变化

(一)对子公司概念的界定在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中对子公司概念的界定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合并范围的确定。在“新准则”中,子公司是指被母公司控制的企业。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其他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决策,并能据以从其他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这种控制是指经济实质上的控制,而不仅仅是法律形式上的控制。可以看出,“新准则”中是基于“控制”概念对子公司的含义进行界定的,体现了实体理论的思想。

(二)合并范围同样,基于实体理论,“新准则”中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是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的。“新准则”规定母公司所控制的所有子公司都必须纳入合并范围,具体包括: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半数以上表决权的子公司和母公司拥有半数或以下的表决权,但能够控制的子公司。以下几项除外:

1.按照破产程序,已宣告被清理整顿的子公司;

2.已宣告破产的子公司;

3.非持续经营的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

4.母公司不再控制的子公司;

5.联合控制主体和其他非持续经营的或母公司不能控制的被投资单位。

需要注意的是,小规模的子公司(如,对于子公司的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及当期利润小于母公司与其所有子公司相应指标合计数10%)、经营业务性质特殊的子公司(如,银行、保险业等特殊行业)及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母公司能对其加以控制均应纳入合并范围。这样,合并财务报表就反映了由母公司和所有子公司构成的企业集团的整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同时,从控制的实质来看,对于按照合同约定同受两方或多方控制的联合控制主体(即合营企业)并不完全符合合并财务报表控制的定义,不应将这种联合控制主体按比例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因此,“新准则”中取消了原来对合营企业采用的比例合并法。合营企业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

(三)列报格式直观地看,由于实体理论的采用,带来了合并财务报表列报格式的变化。

按照“新准则”的规定,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不属于母公司的份额,应当作为非控制权益在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项目下以“少数股东权益”项目单独列示,而不是将少数股东权益列示在负债与股东权益之间。此外,子公司当期净损益中属于非控制权益的份额,应在合并利润表“净利润”项目下以“少数股东损益”项目列示。这种列报形式使得合并资产负债表上的项目更加符合资产、负债要素的定义,也是资产负债表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体现。

(四)具体操作方法合并理论的变化必然带来编报合并财务报表具体操作方法的系列变化,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及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本文不再做深入讨论。“新准则”的推行对合并报表产生了较大影响,对合并报表的质量和精确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不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务工作者都应投入精力去研究、理解“新准则”,使准则精神得以落实,使合并财务报表的信息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财务报表论文:小议企业财务报表的审查方法

摘 要:审查和分析会计报表是税务稽查的重要环节。一般情况下,税务稽查都是从审查和分析企业单位的会计报表开始的。通过会计报表的审查分析,一方面可以概括地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期间的财务状况、资金状况和获利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对企业报表各式各样指标与资料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存在的问题,找出疑点,明确稽点,缩小稽查范围,有利于提高税务稽查的效率和质量,从而收到执简驭繁的效果。现对会计报表的个组成部分的审查方法进行了探讨,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会计报表;审查;分析;方法

会计报表是会计核算的最终产品,并不能显示企业经济活动的全部,更不能完全依靠其查证所有的会计错弊。是对已经发生的业务活动即既存的客观事实进行记录和反映,而不能对未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和反映,即会计报表是对经济活动的事后反映,而不能进行事中和事前的预测和控制。

1 对资产负债表的审查分析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月末、季末、年末)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财务会计报表,它是一张静态报表。资产负债表按月编报,它是根据“资产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依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和一定的次序,将企业在一定期间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予以适当排列,按照规定的编制要求编制而成的。资产负债表提供企业期末财务状况的现状,以及前后财务状况的资料,它表明企业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方面的实力。

1.1平衡关系的审查分析。资产负债表的格式是账户式,资产列示在左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列示在右方。根据会计平衡公式原理,资产总额应恒等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和。审查分析时,如发现左右两方不平衡,就可判定企业在核算中有错误;如发现同栏各项目的合计数与总计数不相等,则一般是其中某些项目计算填列有错或原始资料不平衡,应在具体分析后找出稽点,查明原因并调整账务。

1.2表中数据来源正确性的审查分析。在核实资产负债表平衡关系的基础上,一般应区分以下四种情况审查分析资产负债表中数据来源的正确性:

(1)“年初数”和“期末数”的审查。资产负债表中的各项目都列有“年初数”和“期末数”两栏,栏内“年初数”各项数据是根据上年资产负债表期末数所列数字填列的;“期末数”是指月末、季末或年末数,是根据当期各项目有关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的。稽查时,可采用抽查法复算表中的数据来源,看各项目的“年初数”与上年末资产负债表的“期末数”是否一致。

(2)对根据各有关总账科目的期末余额直接或计算填列的项目。应与各有关总账科目的期末余额核对。如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短期借款、实收资本等。审查时应注意是否将一些应剔除的因素剔除,如应收票据中的已贴现的应收票据等。

2 损益表的审查分析

损益表是反映企业在月份、季度或年度内利润(亏损)实现情况的报表,按月编报。通过对损益表的审查分析,可以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确定企业的盈亏;分析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通过对损益表所反映的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等企业损益项目的分析,可以测定企业损益的发展趋势,预测企业未来收益能力。通过对损益表中各指标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实现利润的构成、影响利润增减变动的原因等。

2.1产品(商品)销售收入的审查分析。影响产品(商品)销售收入额变化的因素是销售数量和销售价格。审查时,应分别对销售数量和销售单价进行审查。对销售数量的审查,应结合当时产销情况,将本期实际销售数量与结转成本的产品(商品)数量对比,看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要注意审查有无销售产品(商品),不通过“产品(商品)销售收入”账户核算,漏报销售数量的情况。对销售价格的审查,可根据“产品(商品)销售利润计算表”中的销售价格进行审查,查明有无隐匿销售收入的问题。

2.2产品(商品)销售成本的审查分析。产品(商品)销售成本是反映企业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等主要经营业务的实际成本。

审查销售成本的主要方法是审查期末库存产品(商品)成本是否正确,因为销售成本结转不正确,必然导致库存产品(商品)数量和成本不实。审查时,可将核实后的期末结存数量按产品(商品)平均单位成本计算出期末应保留的库存产品(商品)成本,并与账面数相核对,如大于账面数,则说明可能存在多转销售成本的问题,则需要进一步稽查。

2.3产品(商品)销售税金及附加的审查分析。产品(商品)销售税金及附加是指销售产品(商品)、提供劳务等主营业务应负担的消费税、营业税、城建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和教育费附加。产品(商品)销售税金及附加数额的变动主要由三种原因引起:一是税法变动,税率调整;二是不同税率的产品(商品)产量结构变动;三是企业申报不实。审查时,可根据“产品(商品)销售利润计算表”中的“平均单位税金”数额与上年数额进行比较,如果有差异且税率和产品(商品)结构没有变动,则说明税金计算有错误,应进一步查明原因。

2.4产品(商品)销售利润的审查分析。产品(商品)销售利润是利润总额的主要组成部分,应审查企业是否完成了利润计划,比上期有无增减变化,在损益表中的计算是否正确。稽查时,可将本期的销售利润率与上期、上年同期的销售利润率进行比较,如变化较大,而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并无多大变化,就有可能存在收入、成本计算不实的问题,应作进一步稽查。

2.5管理费用的审查分析。管理费用是反映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这类费用通常相对固定,稽查时,如发现有突增现象,应着重审查企业业务招。

3 财务状况变动表的审查分析

财务状况变动表也称资金来源和动用表,按年编报,是根据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及其他有关资料加以分析编制而成的。它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资金取得的来源渠道和资金的去向,可以提供企业在当期内营运资金的流动情况和财务状况变动的原因,可以发现企业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是否合理。

3.1核对流动资金来源项目。将“本年净利润”与损益表中“净利润”核对;将“固定资产折旧”与“累计折旧”账户核对;“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及其他资产摊销”与“无形资产”、“递延资产”账户的贷方发生额核对;将“固定资产盘亏(减盘盈)”与“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账户的有关内容核对;将“清理固定资产损失(减收益)”和“固定资产清理收入(减清理费)”项目与“固定资产清理”账户核对;将“增加长期负债”项目与“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账户的贷方发生额核对;将“收回长期投资”项目“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账户核对:将“资本净增加额”与“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账户的年末数与年初数的差额的合计数核对。

3.2核对流动资金运用项目。将“利润分配”的各个项目与“利润分配”账户的各个二级科目核对;将“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净增额”项目与“固定资产”、“在建工程”账户核对;将“增加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及其他资产”项目与“无形资产”、“递延资产”账户核对;将“偿还长期负债”和“增加长期投资”项目分别与“长期负债”和“长期投资”账户核对。

3.3审查表的右方流动资金各项目变动情况是否真实可靠。流动资金各项目的变动是以资产负债表各有关项目的期末数减去期初余额的差额列示的,为了全面反映企业流动资金增减变动的产生原因,便于财务分析,对不直接影响流动资金增减的某些项目,也不能过于忽视而不进行审查。

3.4分析企业财务状况。通过审核无误的报表数据,考察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变动的情况,分析财务状况变动的原因。一是审查资金来源及运用情况,分析企业重大财务活动是否符合有关财经法规和财政制度要求,是否合理运用资金,有无运用不当;造成企业资金紧张;二是分析流动资金本年增减变动的原因,主要考核企业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增减变化的原因是否合理、正当;三是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重点分析企业营运资金的增减变化,即企业以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的差额,这一差额越大说明企业偿债能力越强。

财务报表论文:财务报表比率分析的局限性及解决方案

摘要:财务比率分析是财务报表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是使用者在阅读报表时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但财务比率分析也有其局限性,这就影响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就引发财务比率分析局限性的两个方面:比率分析方法自身和计算比率的会计信息自身的局限性作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在实务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财务报表;比率分析法;局限性;改进

比率分析法是财务报表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将影响财务状况的相关因素联系起来,通过计算其比率来反映它们之间的关系,借以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的一种分析方法,此方法将分析对比的绝对数变成相对数,更好地给企业的利害关系人提供了大量有助于他们作出正确决策的财务信息。尽管对企业的报表进行比率分析,可以使得信息使用者获得许多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的信息。但是,对企业报表的比率分析仍不足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整体作出全面评价。这是因为比率分析有其局限性,这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因素造成,一方面是比率分析方法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比率的会计信息自身有局限性。

一、比率分析的局限性分析

(一)会计报表自身的局限性

1.财务报表统计数据时运用货币计量使得报表信息并未完全反映企业可以利用的经济资源。众所周知,列入报表的仅是可以利用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然而在会计实务中,企业有很多经济资源或者是受到客观条件制约或者是受到会计管理的制约并未在报表汇总得到体现。

2.企业会计政策运用上的差异使得企业自身的历史与未来对比、企业间的对比意义不大。企业在不同会计年度间采用不同会计方法以及不同企业以不同会计方法为基础形成的信息具有极大的不可比性。对不同企业来说,他们之间的可比性比单一企业更难达到。由于不同企业在有关存货计价、折旧方法、收入确认以及支出的资本化与费用化等方面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尽相同,运用比率分析法对各企业进行有目的的比较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006年之前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以选择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方法对存货进行计价。就以上三种计价方法,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后进先出法计算的销售毛利比其他两种方法核算下的毛利小,进而达到减少企业利润的目的;但是如果经济处于通货紧缩或者企业购买的原材料价格呈现下降趋势时,我们可以推算出相反的结果。因此,企业可以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和企业自身想达到的目标,充分考虑每一种计价方法对企业利润、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的影响,决定采用何种计价方法。2006年2月的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的计价方法,国家取消此方法的一个原因正是由于该方法可以达到随意控制利润的目的。

3.比率指标的计算一般都是建立在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表之上,企业的报表资料对未来决策的价值受到限制。目前历史成本仍然是多数国家企业会计核算必须遵循的原则,这种模式存在的基本假定之一是货币计量且假定货币的单位价值保持不变,这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检验性。然而,现实生活中太多的因素使物价无法保持稳定,有关的会计数据的相关性就会产生不准确性,所以造成了会计上资产难以反映其真实价值,利润难以反映真实业绩,资产负债表的某些数据缺乏实际解释,相应的分析指标也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坚持历史成本管理原则,将不同时点的货币数据简单相加,会使得信息使用者不知晓自己所面对的会计信息的实际含义,也就很难对其现在和未来的经济决策有实质参考价值。

4.企业对会计信息的认为操纵可能会误导信息使用者。在企业对外形成其财务报表之前,信息提供者往往对信息使用者所关注的财务状况以及对信息的偏好进行仔细分析和研究,并且尽力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期望。其结果会使得信息使用者所看到的报表信息与企业实际状况相差较大,进而误导报表使用者作出错误决策。我们经常看到管理者为了修饰流动比率,在报表日前将短期债务还掉,日后再借回来的情况。

(二)财务比率分析自身的局限性

1.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企业人为修饰财务比率从而误导投资者。不同的报表使用者对报表不同比率的重视程度不同,比如在进行申请贷款时,银行非常看重企业的清偿能力,企业可能会对反映清偿能力的财务比率进行修饰,满足银行的要求,达到借款的目的。股东对反映盈利能力的比率会比较看重,企业也可以作相应的修饰,改变报表比率。这些修饰通常会误导报表使用者,使得他们作出错误的决策。以流动比率为例,企业管理者为了虚构良好的流动比率,会通过一些方法粉饰流动比率。一般企业的流动比率都大于1, 此时等额减少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 就能致该比率上升。企业可以采用推迟赊购货物、暂时偿还债务等方法人为地影响流动比率。流动项目的单项变化也可以粉饰流动比率, 例如, 虚列应收账款、少提坏账;提前确认销售收入; 推迟结转销售成本, 等等。这些方法都会误导信息使用者。债权人若过分偏信流动比率, 债务人便有动力虚构漂亮的流动比率,使流动比率的利用价值更低。

2.比率分析职能对财务数据紧凑型比较,对财务数据以外的信息没有考虑,可能造成对实际情况的误解。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其整体状况的一个总结,其中财务报表是用数据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情况,除了财务报表,还有很多其他有用的信息会在财务报告中向外公布。而比率分析由于其自身的计算和比较过程只是涉及财务数据的比较,所以如果分析人员不注意参考非数字信息来对比率进行分析,就会造成对报表理解的偏差,而误解公司的实际情况。

3.财务比率指标体系结构不严密。财务比率分析以单个比率为单位,每一比率只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一个方面,如流动比率只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资产周转率反映资产管理效率,营业利润率反映盈利能力等。而这些比率分析是以单个比率为中心,每一类比率都过分强调本身所反映的方面,就导致了整个指标体系结构的不严密。

4.部分财务比率本身并不科学,难以达到分析目的。财务比率分析的正确性,离不开财务比率本身的科学性。但是,现有流行的财务比率,由于缺乏系统研究,存在这较为严重的科学性差的问题。比如应收账款周转率存在严重问题,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以下将对这些问题提出修正方案,在此不赘述。

二、解决财务报表比率分析法局限性的几点看法

(一)将各种比率联系起来进行全面分析,否则难以准确地判断公司的整体情况

因为单个财务比率的意义也不大,难以说明问题,所以运用财务比率分析一家公司的整体经营和财务状况时,应注意将公司的财务比率与宏观经济形势、该公司所在行业、行业内的主要竞争者、公司以往的业绩这四方面的同类比率进行比较,才能了解公司所处经济周期、在行业内地位以及相对以往,公司业绩的升降趋势,从而更系统地从整体上把握公司的状况。

(二)注意非货币性因素对企业的影响

因为企业的财务状况及发展前景等诸方面的问题,有些是难以用货币表示的,甚至有些非货币方面的信息对企业的信息使用者来说比货币信息更重要。因此,要十分注意非货币性因素对企业产生的影响。

(三)注意财务比率是否经过人为的“包装”

如前所述,企业为了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期望,往往人为操纵会计信息,如进行利润调整,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或减少所得税缴纳的目的。因此,使用者在进行财务比率分析时应该将连续多期的财务比率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及时发现这一问题,制定正确的决策方案。

(四)几种财务比率的修正

针对以上提出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的问题,下面将提出其修正的方法:

1.应收账款周转率的修正方法。实务界现在采用的应收账款周转率的计算方法,不管税制改革如何变化,企业的结算方式如何变化,几十年来没有变化过。其比率的双方是企业一定时期的营业收入与平均应收账款余额。但是众所周知,中国的税制改革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早已实行了增值税制。在结算方式上,中国现阶段企业也广泛使用商业汇票结算方式。这就是说,第一,在营业收入和应收账款之间,存在着计算口径的差异:应收账款包括了企业应该收回的销项增值税;第二,推动企业营业收入的商业债券也不仅仅是应收账款,还包括应收票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考虑一个新的比率,即商业债权周转率,计算方法如下:商业债权周转率=营业收入*(1+17%)/(平均应收账款+平均应收票据)。

经过以上公式的计算,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应在实务界推广并运用。

2.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的修正方法。与前面的情况类似,实务界现在采用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的计算方法,不管企业的投资状况和经营状况如何变化,几十年都没有变过。其比率的双方是企业一定时期的营业收入与平均流动资产余额或者平均资产总额。

为了解决此问题,应该考虑将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进行改造,分别改造为经营流动资产周转率和经营资产周转率,即在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的计算中,分别减去短期投资和投资的经营流动资产、以经营资产来代替。

经过上述改进和调整, 有关财务比率的计算工作量将加大,资料收集难度将增加, 但所反映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其可靠性将会大大提高, 投资者和债权人被误导的可能性则会大大降低,从而使得财务报表的可用性大大提高。

财务报表论文:浅论财务报表分析的思路与方法

[论文关键词]财务报表分析 关注科目 分析指标

[论文摘要]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其目的在于确定并提供会计报表数字中包含的各种趋势和关系,为各有关方面特别是投资者提供企业偿债能力、获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等财务信息,使报表使用者据以判断并做出相关决策,为财务决策、财务计划和财务控制提供依据。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对财务报表分析的要点进行了具体阐述。

一、财务报表分析的解读

所谓财务报表分析,就是以财务报表为主要依据,采用科学的评价标准和适用的分析方法,遵循规范的分析程

序,通过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重要指标的比较分析,从而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及其经营业绩做出判断、评价和预测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主要是为信息使用人提供其需要的更为直观的信息,同时对不同的信息使用人,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也不相同。对于投资人而言,可以以分析企业的资产和盈利能力来决定是否投资;对于债权人而言,从分析贷款的风险、报酬以决定是否向企业贷款,从分析资产流动状况和盈利能力来了解其短期与长期偿债能力;对于经营者而言,为改善财务决策、经营状况、提高经营业绩进行财务分析。由于财务报表分析目的的差别,决定了不同的分析目的可能使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侧重不同的考核数据指标。

二、阅读财务报表时我们应着重关注的科目

1.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款的增减关系。如果是对同一单位的同一笔金额由应收账款调整到其他应收款,则表明有操纵利润的可能。2.应收账款与长期投资的增减关系。如果对一个单位的应收账款减少而产生了对该单位的长期投资增加,且增减金额接近,则表明存在利润操纵的可能。3.待摊费用与待处理财产损失的数额。如果待摊费用与待处理财产损失数额较大,有可能存在拖延费用列入损益表的问题。4.借款、其他应收款与财务费用的比较。如果公司有对关联单位的大额其他应付款,同时财务费用较低,说明有利用关联单位降低财务费用的可能。

三、财务报表中的重点指标分析

(一)偿债能力指标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的重要标志,偿债能力是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承受能力或保证程度,包括偿还短期和中长期债务的能力。一般而言,企业债务偿付的压力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一是一般性债务本息的偿还,如各种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和各种短期结算债务等;二是具有刚性的各种应付税款,企业必须偿付。企业偿债能力主要财务指标有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是评价企业用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能力的指标,流动比率过低,企业可能面临清偿到期债务的困难;流动比率过高,表明企业资产利用率低,存货积压,周转缓慢。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反映了企业的资产对债务的保障程度。比率越小,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一般认为资产负债率应小于50%,即负债应小于所有者权益,该比率针对不同的行业标准有所不同。

实例分析:假设上市公司a资产总额中的债权已经占了资产总额的75%,而其债权总额中,应收母公司款项就已经达到了80%以上。2000年7月,a公司的母公司由于严重的资不抵债而面临破产清算的危险。那么此时应如何对a公司存在的债权质量以及对a公司未来的影响做出评价。

实例分析:a公司的债权占了资产总额的75%,而其中应收母公司款项达到80%以上,即a公司应收母公司债权超过了其总资产的75%×80%=60%。而目前a公司的母公司面临破产清算,a公司总资产的60%存在坏账风险,故其债权质量极差。

(二)获利能力指标分析。企业必须能够获利才有存在的价值,建立企业的目的是赢利,增加盈利是最具综合能力的目标。作为投资人,主要关注的是企业投资的回报率。而对于一般投资者而言,关心的是企业股息、红利的发放问题,对于拥有企业控制权的投资者,则会更多地考虑如何增强企业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追求长期利益的持续、稳定增长。衡量企业获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销售毛利率和资本金利润率。销售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收入)指标反映每1元销售收入扣除销售成本后,能有多少钱可以用于各项期间费用和形成利润。一般来说,销售毛利率越高,反映主营业务获利能力越强,主营业务的市场竞争力越强。资本金利润率(利润总额/资本金总额)可以衡量资产的使用效益,从总体上反映投资效果。一个企业的资产获利能力如果高于社会的平均资产利润率和行业平均资产利润率,企业就会更容易的吸收投资,企业的发展就会处于更有利的位置。

(三)营运能力指标分析。营运能力的作用表现为对各项经济资源的价值即资产周转率与周转额的贡献上,然后通过这种作用而对增值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从这种意义上讲,营运能力不仅决定着公司的偿债能力与获利能力,而且是整个财务分析工作的核心所在。通过营运能力的分析,不但可以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也可判断其是否具有获利的能力。衡量营运能力的指标主要有流动资产周转速度指标和固定资产周转指标。其中反映企业流动资产周转速度的指标有: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天数指标。前者是企业一定时期内营业收入净额同平均流动资产余额的比值,即企业本年度内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平均次数;后者是用时间表示的周转速度,称为平均流动资产回收期。流动资产周转率指标为正指标。一般情况下,该比率越高,表明收账迅速,账龄较短;资产流动性强,短期偿债能力强。流动资产周转天数为反指标,一般情况下,该指标数值越低越好。反映企业固定资产周转情况的主要指标是固定资产周转率,它是企业一定时期营业收入净额同平均固定资产净值的比值,是用以衡量固定资产利用效率的一项指标。该指标为正指标,一般情况下,该比率越高,表明以相同的固定资产完成的周转额较多,固定资产利用效果较好。

(四)发展能力指标分析。发展能力是指企业未来年度的发展前景及潜力。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指标主要有:营业收入增长率和三年利润平均增长率等。营业收入增长率是指企业本期营业收入增长额同上年营业收入总额的比率,它反映企业销售收入的增减变动情况,是评价企业成长情况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该指标若大于0,表示企业本年营业收入有所增长,指标值越高,表明增长速度越快,企业市场前景越好;该指标若小于0,表示企业产品不适销对路、质次价高、市场份额萎缩。三年利润平均增长率表明企业利润连续三年的增长情况与效益稳定的程度。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积累越多,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越强。

财务报表分析还要看报表的附注,关注企业的历史及主营业务,关注会计处理方法变更对利润的影响,分析附属企业和关联方对利润的影响,以便全面了解掌握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效果。同时会计报表分析质量也受到分析者经验与业务能力的影响。

财务报表论文:财务报表的不足及改进的方法

摘要:财务报表,是企业财务报告的核心,是进行财务分析与评价的基础。财务报表又是企业会计系统的产物。受到会计环境和企业会计战略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财务报袁会扭曲企业的实际情况。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财务报表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同时,其本身的不足之处也越来越明显。通过对财务报表不足的分析,进而提出其改进的方法,使得财务报表更好地有利于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管理者加强经营管理和市场以及政府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关键词:财务报表;企业;财务分析

财务报表是企业财务报告的核心,是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它由报表本身及其附注两部分组成,而报表部分,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编制的报表至少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四张主表)。

财务报表对财务信息的传递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管理者加强经营管理和市场以及政府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投资都面临着不同的风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财务报表反映了企业已实现的业绩和管理者的水平,完全可以成为对企业评价的依据,有助于减少投资者面临的风险。财务报表必须经独立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签证之后方能对外披露,是一种更为可信的信息来源。财务报表用统一口径的指标,如利润等更直接地反映了各个利益主体的需求。另外,财务报表是资本市场上的公开信息,获取财务报表信息的成本很低。在竞争性、全球化的资本市场条件下,尤其是在目前的全球经济危机时,企业财务报表更加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财务报表是企业会计系统的产物,是进行财务分析与评价的基础。每个企业的会计系统,都受到会计环境和企业会计战略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财务报表会扭曲企业的实际情况。这种财务报表的不足导致财务分析与评价的局限性,进而影响投资决策、经营管理的结果。

一、未考虑通货膨胀因素

现行的会计系统模式遵循“财务资本保全”原则,会计核算的基础是历史成本。但是,通货膨胀影响的加剧与扩展,会计核算的基础发生了动摇。此时,企业的经济资源被扭曲,资产的账面金额脱离了资产的现行成本;产品成本不真实,以原始成本与现行收入相配比的体系,物价上涨造成利润虚多;货币性项目因内含购买力的变化而产生的持有损益未能在财务报表上加以披露。所以,未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财务报表出现了严重的低估资产价值和高估企业收益的现象,不能如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大大地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性。

二、可比性较差

会计战略是企业根据环境和经营目标做出的主观选择,各个企业会有不同的会计战略。会计战略包括决定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选择、补充披露的选择以及报告具体格式的选择。不同的会计战略会导致不同企业财务报表的差异,并影响其可比性。例如,对同一会计事项的账务处理,会计准则允许使用几种不同的规则和程序,企业可以自行选择。包括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坏账的计提方法、对外投资的核算方法、所得税会计的核算方法等。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会计估计,使得会计报表中的某些数据并不是十分精确的,如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折旧率、净残值率,含有人为主观估计因素。即使在同一集团下的子企业,执行的会计政策也有不同,使用的会计估计方法也有不同。虽然财务报表附注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有一定的表述,但报表使用者未必能完成可比性的调整工作。

三、时效性不强

为了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的经营情况,财务报表采取了定期报告的制度。而如今,随着竞争的加剧、科技的进步和金融工具的日新月异,经济情况发生了急剧变动,企业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会适时转换,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会计能够随着业务变化而变化,提供“实时”信息。财务报表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的有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及时性。过时的信息已无助于决策甚至有害于决策。对于财务报表使用者来讲,会计信息的披露和传递是越快越好。例如,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表在年度终了后4个月内对外提供,报表使用者了解的是4个月以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此时已经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了。

四、软性资产未能披露

基于货币计量原因,财务报表只能反映企业的有形资产。而今天企业的资产软性化,无形资产逐渐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重要源泉。财务报表对知识产权、产品的竞争力、人才资源的质量和管理、企业的竞争力、产品和技术的创新能力等软性资产未能予以披露。仅靠有形资产,企业已经难以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信息时代呼唤新的竞争驱动力。一个企业对无形资产的开发与利用能力已经成为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决定因素。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及所起的作用已不容忽视。特别是在高科技与信息企业里,拥有的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对企业整体价值的贡献远比有形资产大。然而,并非所有无形资产都可以用货币加以计量。如利润表反映的是已经实现的收益,排斥或忽视了其他未实现的价值增值,报表使用者无法了解企业重要的软性资产对现在经营及未来发展的信息。

五、资产价值计量滞后

我国会计核算有五种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价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规范要求以历史成本反映资产价值,使得财务数据不代表其现行成本或变现价值。公允价值计量因为受生产要素市场不很活跃,相关的公允价值难以取得;市场执法和管理不严;会计人员素质较低等因素造成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尽管各种计量属性同时并存,实际上,在财务报表中是成本而不是价值反映着企业的经济活动,可报表使用者(特别是投资者)却更关注企业价值的创造和增加。而财务报表无法直接计量和表现企业的价值。

六、附注及附表信息不全

附注及附表是对四张主表内容的补充说明,涵盖着丰富的信息,它是报表分析的重要材料来源。可附注及附表的信息披露过于简单,甚至不予披露。财务报表主要立足过去的交易与事项,所提供的信息主要是历史性信息,而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总是希望通过财务报表获取更多面向未来的信息,尤其是在新科技、新产品方面。财务报表信息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决策对信息相关性的要求。报表使用者无法在原有的基础上判断企业未来的增长空间。

七、改进的方法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财务报表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同时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其不足之处也越来越突出,目前的财务报表编制要求提供的报表已经不能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需求。针对以上不足之处,笔者提出以下改进方法。

(一)对财务报表加以调整,减轻通货膨胀对财务报表影响

为了减轻通货膨胀对财务报表的影响,采用一定的方法对财务报表加以调整,以提供真实相关的会计信息。例如:(1)在存货计价方法上,鼓励采用后进先出法。存货采用后进先出可使现行的收入与近期成本相配比,避免了由于通货膨胀使企业存货价值补偿不足而引起的虚盈实亏,使计量的收益较为接近实际。(2)在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上,鼓励采用加速折旧法。这一方法有利于企业固定资产成本在使用期限中加快补偿,避免企业可能遇到的风险,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

(二)分行业建立起标杆性数据,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加强立法,统一企业会计战略,提高财务报表可比性是一种理想化的方法。各个企业面对各自不同的情况,搞一刀切的会计战略显然是不切实际和有背于科学规律的。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在时刻清晰地知道它在所处行业的竞争环境占据的位置。我们可以建立起分行业的会计战略,出具指导意义的标杆性财务报表数据。这样有利于行业内企业以及集团内企业的比较和分析,增强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同时,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职业判断能力。

(三)缩短财务报表披露时间,编制财务预算报表

尽可能及时提供财务报表,必要时可以缩短财务报表提供的周期,例如,适当发表临时财务报表,实时财务报表等:编制财务预算报表可弥补报表使用者在经验、技术和对行业了解程度上存在的欠缺,对企业的未来情况做出合理的预计。另外,编制财务预算报表也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种需要。预测信息虽然缺乏可靠的保证,但毕竟能克服历史信息的不足,增强报表使用者决策与评价的相关性。

(四)加强软性资产披露

除现有报表中以货币计量的信息外,还应披露其他非财务信息。例如,知识产权、产品的竞争力、人才资源的质量和管理、企业的竞争力、产品和技术的创新能力等软性资产等。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的综合分析评价及对企业前景的判断。

(五)重视公允价值计量

对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报告的方法进行逐步转变,将单一的计量属性向多种的计量属性转化,提供多元信息。事实上,我们也正在努力。例如,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广泛地应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有利于企业资本的保全、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收益,也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趋同的表现。

(六)丰富附注及附表,增加企业战略信息披露

丰富附注及附表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丰富附注及附表可以增加财务报表的信息含量,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减少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误解。

企业价值取决于其运用资本来获得超过资本成本收益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又受制于行业的选择、经营战略的定位、多元化还是专业化的战略思维。只有充分了解企业行业的竞争态势、竞争优势的持久性、多元化或专业化的适应性,才能对企业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的可持续性做出合理判断。增加企业战略信息披露,可以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对明确企业宏伟目标,创造可持续的价值。

财务报表论文:财务报表舞弊的表现方式与形成原因分析

摘 要 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主要形式和主要舞弊手法,指出了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针对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现状,主要从关联方交易、营业收入、成本、税务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财务报告舞弊的主要手法,对上市公司的管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财务报表 财务舞弊 上市公司

1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主要表现形式

财务舞弊是指财务造假主体在会计信息加工处理和报告过程中,为获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采用欺骗性手段故意谎报重要性质和实质性财务事实的违法、违纪行为。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经历了从公开到隐蔽,从单一到多样,从集中在期末的舞弊到连续、均匀、系统地舞弊,从真账假做到假账真做的过程。

1.1 利用不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舞弊

由于同一交易或事项往往有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加之我国的具体会计准则还没有涉及到企业核算的方方面面,因此,许多上市公司就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和变更来操纵利润,粉饰经营业绩。

1.1.1 选用不当的股权投资核算方法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已对长期投资的核算作了详细规定: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投资满足一定条件时,如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应采用权益法;反之则采用成本法。但很多公司在这两种方法上做文章,当被投资公司盈利时,不该用权益法的投资也用权益法核算,当被投资公司亏损时,该用权益法核算的又改成成本法核算。

1.1.2 选用不当的借款费用核算方法

根据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对借款所发生的利息费用、汇兑损益及相关的金融机构手续费,在筹建期间发生的与长期资产购置有关的借款费用,可以予以资本化,计入这些长期资产的成本,待长期资产投入使用后,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然而,不少上市公司就通过滥用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来调节利润。

1.1.3 选用不当的收入、费用确认方法

上市公司为了利润最大化或平滑利润,通常在产品或资产的风险或报酬未完全转移之前就确认销售业务和其他资产的转让收入。

1.1.4 选用不当的折旧方法

延长折旧年限,由加速折旧法改为直线法,甚至不提折旧等虚增利润,在实际操作中屡见不鲜。

1.1.5 选用不当的合并政策

同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相对应的是纳入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所以上市公司还常常通过改变合并范围来调节利润。

1.2 利用剥离与模拟等“会计创新”舞弊

剥离与模拟是与企业改制上市相伴而生的。在行政审批制下,由于实行“规模控制,限报家数”政策,股票发行额度成为十分稀缺的资源。企业通过激烈竞争拿到的股票发行额度往往与其资产规模不相匹配,只好将一部分经营业务和经营性资产剥离,或者进行局部改制,

将原本不具有独立面向市场能力的生产线、车间或若干业务拼凑成一个上市公司,并通过模拟手段编制这些非独立核算单位的会计报表。一方面,剥离与模拟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中功不可没,如果不允许剥离与模拟,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是不具备上市资格的,是无法通过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摆脱困境的。另一方面,剥离与模拟犹如“整容术”,通过将劣质资产、负债及相关的成本和潜亏剥离,便可轻而易举地将亏损企业模拟成盈利企业,但是剥离与模拟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1.3 利用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舞弊

从理论上说,资产重组、关联方交易与财务舞弊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如果资产重组与关联交易确实以公允的价格定价,且在报表及附注中按会计准则的要求做了恰当的披露,则不会对信息使用者产生误导。但事实上,上市公司的很多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都采用了协议定价的原则,定价的高低取决于公司的需要,使得利润可以在关联方之间转移。这样资产重组与关联方交易就成为一种十分重要和常见的财务舞弊手段。

1.4 虚构经济业务舞弊

1.4.1 虚构销售

虚构销售业务是性质最为严重也最难以审查的舞弊方法之一。如以银广夏为代表的上市公司为了虚构销售业务往往从原始的销售合同开始就全套造假;黎明股份的虚构行为更是百密无疏,即通过与关联企业或非关联企业对开增值税发票的形式,虚构购销业务,在回避增值税的情况下虚增收入和利润。

1.4.2 虚构资产评估

虚假的资产评估包括未经正规程序立项的资产评估、虚无资产评估和不恰当的评估。琼民源就对未具有完全产权的资产进行评估,确认巨额的资本公积。

1.5 税务舞弊手法

1.5.1 所得税返还款确认期间的陷阱

目前一部分上市公司执行地方财政返还18%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对于返还的所得税款,有的采用权责发生制来确认,有的则采用收付实现制来确认,亦即于实际收到所得税返还款时确认收益。如确认政策有变动,则不同期间的所得税返还款确认金额就存在较大弹性。此种手法在那些“经常”得到“补贴收入”的上市公司也很常见。1.5.2 通过内部转移价格规避增值税

对于实行垂直一体化的上市公司而言,如果上游环节免交增值税,但其免交的增值税额仍可作为下游环节的进项税额进行抵扣,则上市公司可通过提高上游环节的内部转移价格,提高进项税额,从而达到规避增值税的目的,对于免交增值税的企业,其被抵扣的进项税额将直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1.6 利用成本进行舞弊

1.6.1 不同成本费用项目之间的分类变化

虽然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对成本以及各项费用有较为明确的划分,但有些项目的归类仍有一定的弹性。比如销售折扣,有的将其单列为一个项目,有的将其归为销售费用,作为给分销或零售商的销售佣金。该种归类的变化会导致费用比率的非经常性的波动。此外,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之间,也有一些归类上的随意性,如对销售办事处的租金及折旧支出,有的将其归入管理费用,有的将其归入销售费用。如果上市公司的成本费用归类发生变化,则费用比率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1.6.2 相互间或在不同时间和项目间转移费用

有的上市公司为了虚增利润,不少费用经常不当期入账,或交由母公司承担,更多的是通过折旧的计提方式、存货的计价方式和其他的一些跨期摊派项目来调节利润。常见的做法是:当上市公司经营不理想时,其母公司就会或者调低上市公司应交纳的费用标准,或者承担上市公司的相关费用,甚至将以前年度已交纳的费用退回,从而达到转移费用、增加利润的目的。

1.6.3 随意改变广告费用与商标使用费的性质

对于拥有自有品牌的上市公司而言,其广告费用的政策变化主要是:将广告费用视为收益性支出计人当期销售费用,或者是将广告费用支出视为资本性支出分期摊销,这一政策的变化对于广告费用支出较大的消费品类公司影响很大。而对于使用控股公司品牌的上市公司而言,—种情况是由控股公司支付当期广告费用,而上市公司则按该品牌产品的销售额提取一定比率支付给控股公司作为商标使用费。另一种情况是,上市公司除支付商标使用费外,还支付当期广告费用。前一种情况高估了上市公司的当期利润,后一种情况则是低估了上市公司的当期利润。

1.7 地方政府“援助”舞弊

目前,利用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上市指标争取难度大、壳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许多地方政府往往不愿让上市指标作废,让已上市公司失去宝贵的筹资资格。于是有的地方政府纷纷向上市公司伸出“援助之手”,采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的形式帮助上市公司实现一定的盈利目标,这些补贴往往数额巨大且缺乏正当理由。这种地方政府“援助”为不少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报表开了方便之门。

2 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

2.1 巨大的利益诱惑

有些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通过正常经营渠道无法得到的超额利益,从股票市场上“圈”到更多的资金,目无法纪,肆意编造虚假会计信息;而有些中介机构、管理部门为了从中“分得一杯羹”,增加自己的收入和利益,在虚假会计信息生成和传播过程中也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许多股份公司都是由国有企业改组而成。有些国有企业为了改组成功,获得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资格,就在资产评估和财务报表上大做手脚,以求通过证监委的审批。不仅企业本身乐于这样造假,当地政府也往往支持这样做。因为成立股份公司既能筹集到数量可观的资金发展地方经济,又能提高地方政府的工作业绩。有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其他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而公司上市后,有些经营亏损的企业,为了满足增发新股或者配股的条件,提高配股的价格,达到从资本市场上捞到更多资金的目的,经常采用虚增利润、少报亏损的方法,制造、披露虚假会计信息,欺骗投资者。

2.2 信息不对称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著名会计学家r.瓦茨和j·齐默尔曼指出,会计是产权结构变化的产物,是为了监督企业契约签订和执行而产生的。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产权裂变,使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同时也产生了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体制: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与整合的组织机制—委托制和“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分层授权并以董事会为核心的产权控制模式。经理层行使经营权,直接指挥并控制企业、会计部门及其核算与报告活动,掌握了充分的内部信息;大股东凭借优势股权成为董事会成员,能够直接从企业取得较为详细可靠的信息并监督经理层,经理层和大股东作为公司管理者控制了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中小股东由于股权比例小而远离企业最终控制权,他们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完全是局外人,对会计信息的占有处于先天劣势,只能以间接的方式获取信息来监督经理层和大股东的履约情况,是会计信息的需求方。正是为了适应众多且分散的中小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强烈需求,上市公司采用了公开披露的方式提供财务报表。也正是因为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从而引发了财务报告造假问题。由此可以说,信息不对称是虚假财务报告产生的客观环境。

2.3 监督体系不完善

2.3.1 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备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企业法律意识淡薄,自我约束能力差。当企业的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制度发生抵触时,往往片面强调搞活经营,而放松对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况且目前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监督标准不统一,部门间各自为政,功能相互交叉,不能有机结合和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内部审计机关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单位领导迫于各种压力不得不设立,但往往不能被企业真正所接纳,基本上起不到监督的作用。

2.3.2 注册会计师监督不力

有些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为了维持与上市公司的良好关系和眼前利益,不很好履行职责,有的违背职业道德。对虚假的会计信息不但不揭露,还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等,为造假者服务。

2.4 会计人员没有履行职责

2.4.1 会计人员屈从领导的压力被动造假

目前,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在地位上属于从属关系,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在单位的发挥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从属性。有关部门调查显示,当前普遍发生的造假问题,大部分会计人员不是主观故意的。虽然有些会计人员因缺失职业道德而造假,但究其根源还是手握大权的人在幕后指使的。如国内闻名的“银广厦”案、“蓝田股份”案等,都是由企业负责人直接指使和策划的。

2.4.2 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

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社会不良风气给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造成了重要的影响。部分会计人员不顾会计行业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道德规范,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不顾一切地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有的还利用职务之便监守自盗,大肆贪污、挪用公款。

财务报表论文: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识别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蓬勃发展,企业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不少企业采取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蒙蔽广大投资者,骗取各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对社会及经济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财务报表舞弊的常用的手段,提出了一些识别财务报表舞弊方法。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手段;识别

财务报表舞弊主要是指公司管理层采用伪造、变造记录或凭证、侵占资产、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等手段操纵利润,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对公司业绩或者盈利能力的判断、获得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它是现代经济社会的一个毒瘤,其发生比较普遍,对社会有极大的危害。

一、财务报表舞弊的危害

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及报表粉饰等行为所造成的危害是让人触目惊心的。早有18世纪南海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案致使股份公司被禁100年之久,让英国经济陷入停顿;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盛行的公司舞弊财务报告风暴则导致纽约股市崩溃,使整个世界经济倒退几十年;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与这些国家的会计透明度和真实性不高有关;美国安然公司使得为之辛勤工作几十年的员工百万元的养老金顷刻之间化为乌有,投资者估计损失约900亿美元,并导致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甚至整个资本市场信心的削弱、丧失;世界通信公司和施乐公司等知名大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案,不仅直接损害了投资者的经济利益,导致美国证券市场遭受约5万亿美元市值的损失,并使整个世界资本市场都笼罩在了财务报告舞弊的浓重阴影之中。

我国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一直以来也没有间断过,如上世纪末的“深圳原野、长城机电、海南新华”三大虚假财务报告案件及琼民源、红光实业、东方锅炉等案件;本世纪的郑百文、黎明股份、猴王股份、银广夏、科龙电器、银河科技、天津磁卡等舞弊事件等,使得广大中小股东以及投资机构、证券公司等大股东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打击了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信心,使证券市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信用基础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也受到挑战,极大地影响了证券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如果如此持续下去将严重阻碍整个资本市场持续、健康的发展。

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小人为财,胡作非为。如何识别、防范这些小人,对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重拾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任、保证资本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财务报表舞弊的常用手段

1.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

我国的许多上市公司由国有企业改组而成,在股票发行额度有限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往往通过对国有企业局部改组的方式设立。股份制改组后,上市公司与改组前的母公司及母公司控制的其他子公司之间普遍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上市公司通过关联方交易将巨额亏损转移到不需审计的关联企业,亏损大户可在一夜之间变成盈利大户,从而隐瞒其真实的财务状况。

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其主要方式有虚构经济业务,人为抬高上市公司业务和效益;采用大大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进行购销活动、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以旱涝保收的方式委托经营或受托经营,抬高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以低息或高息发生资金往来,调节财务费用;以收取或支付管理费或分摊共同费用调节利润;关联方之间通过资产托管获取收益等。

2.跨年度调节利润

一些公司为了在年度结束后能给股东一份“满意”的答卷,体现经营业绩,或为了完成承包任务,往往借助时间差调节利润。传统的做法是在12月份结账时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人为地虚列销售收入、挂往来账、虚增利润,待下一年初再用红字将此笔虚列的往来账冲掉。如1997年,张家界公司与当地土地房产开发公司、深圳市凯莱德实业公司、湖南兆华投资公司签订了150亩土地转让协议,金额合计4295万元。协议约定,受让方需在半年内付清全部价款,才能得到土地使用权证。但公司在未开具发票和收到款项,土地使用权也未转让的情况下,将以上转让金额确定为当年收入,使收入虚增4295万元。

3.改变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是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核算方法。企业的会计政策前后各期必须保持一致。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种会计政策的行为。由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会存在缺陷,以及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灵活性,对需要粉饰财务报表的企业来说,会计政策的运用无疑是一种可供运用的方法。企业可以通过变更折旧方法和年限、改变存货计价方法、运用不当的借款费用核算方法、变更长期投资核算方法等。折旧方法的变更是一种常见的政策变更。

4.应计账户的舞弊

公司利用应收账款舞弊的方式主要有:虚构商业信用从而夸大收入、虚增经营成果;利用“应收账款”科目转移资金;利用“应收账款”科目调平账款;少提或多提坏账准备,人为调节利润;利用收款与入账的时间差,挪作他用等。其他应收款更是被人们称为“聚宝盆”,用其转入长期挂帐的应收账款;计入各类投资和投资收益,以隐瞒投资和投资收益;用于民间资金无息借出以谋取私利等。

公司利用应付账款舞弊的方式主要有:将产品销售收入顶抵应付账款,隐匿销售收入;少计应付账款,隐瞒负债;虚列应付账款,调节成本费用;应付账款长期挂账等。素有“垃圾桶”之称的其他应付款也是企业财务表舞弊较常用的科目,主要舞弊方式有:隐匿成本费用;核算民间借款,掩盖负债性质等。

5.利用虚拟资产调节利润

所谓虚拟资产,是指已经实际发生的费用或损失,但由于企业缺乏承受能力而暂时挂列为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和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等资产科目。虚拟资产挂账主要是指一些公司对于不再对企业有利用价值的项目不予注销,如已经没有生产能力的固定资产、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已经超过受益期限的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待处理财产损失等项目,长年累月挂账,利用虚拟资产科目作为“蓄水池”以达到虚增资产的目的。

三、财务报表舞弊的识别方法

1.关联交易剔除法

关联交易剔除法是指将来自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予以剔除、计算各种分析指标值。通过这种分析,可以了解某一特定企业自身获取利润能力的强弱,以判断这一企业的盈利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关联企业,从而分析其利润来源的稳定性、未来的成长性等。如果企业的关联交易产生的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例过大,则企业通过关联交易舞弊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大,就需要特别关注企业的关联交易:如关注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分析企业是否以不等价交换的方式与关联交易进行财务报告粉饰;是否以公允价值进行交换等。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进行合理判断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分析关联方交易未结算金额分别占关联方交易总额和未结算总金额的比例是否正常,如果母公司合并财务报告的利润总额大大低于企业的利润总额,就可能意味着母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将利润注入上市公司。

2.分析各月的利润比例

分析上市公司各月盈利情况时,要着重分析11、12月的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如果11、12月的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过大的话,企业通过关联交易舞弊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大,就需要特别关注企业11、12月份的业务:如关注11、12月份是否有大额的非经常性业务、是否有盈利较大的业务,如果有我们要特别关注这些业务交易手续、凭证是否齐全,是否是虚假、编造的等。

3.分析应计项目占总资产的比例

应计项目的会计处理常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所以管理者往往通过这些科目进行利润操纵。如果应计项目占总资产的比例变化较大,公司就有舞弊的嫌疑。如郑百文1995、1996、1997年三年的会计报表中的应收账款大幅增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也大幅度增长,但应收账款周转率却下滑,尤其1997年不正常地大幅度降低,无疑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公司靠大量应收账款撑起的高额利润有着值得怀疑的地方。

4.关注虚拟资产项目

上市公司年报中的虚拟资产项目值得密切关注,若虚拟资产与正常资产相比比例较大,或虚拟资产增长速度(或相对变化速度)波动较大,则可能存在通过虚拟资产虚增利润。我们需要应重点注意会计报表附注中虚拟资产确认和摊销的会计政策,要特别注意本年度增加较大和未予正常摊销的项目。

作为投资者应该掌握一些财务报表的分析技术以及财务报表舞弊的识别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进行理智投资,避免由于上市公司进行财务报表舞弊而导致的巨大损失。

财务报表论文:试论财务报表的局限性

财务报表是企业财务报告的核心,是反映企业一定时点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期间经营成果、资金变动情况的书面文件,它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和会计报表附注,对内对外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投资者和债权人作出投资决策的依据。财务报表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资本的市场的有效程度和社会自然资源配置的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现象时有发生,财务报告日益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

财务报表编制披露,遵循原则是客观、及时、重要、相关性,实际难以达到这样的要求,尽管有不同的报表使用人,对企业财务信息需求程度不同,但现行财务报表在客观性、及时性、重要性方面的局限性日益明显。

一、人力资源价值未能考虑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力资源成为第一资源,作为提供生产经营信息的信息系统,会计有注重成本逐渐转向对企业整体价值的关注。与物质资本投入不同,人力资源转化为生产不是直截了当,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深远的。特别是在高科技企业与信息产业里,拥有的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对企业整体价值的贡献远比有形资产大。现行的财务报表无法真实反映这种贡献,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的会计理论仍然不完善,会计实务仍然是空白。由于现行的损益表反映的是已经实现的收益,排斥或忽视了其他未实现的价值增值,财务报告都很少涉及这方面的信息,报表使用人无法了解企业重要人才的结构、对现在经营的影响程度、对未来发展的影响程度等信息。

二、财务报表的时效性局限

财务报告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的有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及时性,对于会计信息的使用人来讲,会计信息的披露和传递是越快越好,及时性是会计信息重要质量特征。就企业年度财务报表而言所披露的会计信息间隔过长,缺乏及时性。企业年度财务报告在年度终了后4个月内对外提供,报表使用人了解的是4个月以前的财务状况,至少现金流量表已经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了。鉴于这种情况,中国证监会自2002年起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在季度终了后60天内提供季度财务报告,以中期财务报表来弥补年报时间间隔过长的缺陷。但无须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中期报表在会计计量上更依赖于估计。

三、财务报表的客观真实性局限

真实性是财务报表的生命。真实性要求会计核算时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要求企业管理当局应当遵循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正确运用会计原则和方法,准确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实际上,财务造假的现象屡见不鲜,据2002国家会计学院《会计诚信教育》课题组对216家企业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有水分的财务报表占到被调查企业的25.34%。影响财务报表真实性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管理当局更多地注重短期利益,尽量减少成本,追逐近期的最大化利润,人为粉饰报表。

公司制企业蓬勃发展,企业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投资方式出现多样化,为满足我国企业集团发展的需要,1995年财政部实施《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以个别会计报表为编制基础的合并报表要综合地反映企业集团整体经营情况。尽管《企业会计制度》中规范了关联方关系及交易的披露原则及方法,但企业集团管理当局可以通过关联方之间进行虚假交易,或为强化对被控制企业管理的需要,利用控制和从属关系,运用内部转移价格,人为操纵利润,粉饰报表成为可能。

美国的“安然事件”、“世通造假”和我国的“银广夏”、渤海集团提供虚假财务数据、虚假上市,都是很好的例证。

(2)由于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据有复杂性和多样化,对帐务的会计处理更多地依赖会计职业判断,可给企业管理当局留下可操作的空间。

企业是在会计准则和制度所允许的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会计政策,如:存货的计价、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合并政策、坏帐损失的核算、长期投资的核算、借款费用的核算等等。企业财务部门可以对已经发生的费用资本化、延长折旧年限、推迟费用和损失的确认、提前确认收入等手段来调节利润。

中期财务报表尽管能弥补年报时间间隔过长的缺陷,但中期会计计量在更程度上依赖于估计:例如,企业通常在年末对存货进行全面、详细的实地盘点,而在中期由于时间限制和成本效益方面的考虑,常常采用永续盘存或毛利率法等估计存货的价值,对存货的减值准备估计不是很准。

(3)随着我国金融业务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金融工具的种类越来越多,形式日趋复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第32号准则中提出“金融资产”、“金融负债”、“权益性工具”等新的会计要素,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需要确认和计量,衍生金融工具运用带有更高的投机风险性,报表使用者格外关注其相关信息以估计和判断风险与报酬,而传统的收益模式对此无能为力。

(4)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在政府、企业、个人之间流动,极大地促进网络财务的发展。会计软件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决策型发展,电算化会计由单一、机械地模仿手工会计核算发展到局域网、远程网的工作方式,在网络上实现跨时空资源共享与异地数据交换,以电子货币等支付手段参与国际贸易与融资成为现实。但由于理论认识、政策法规上的相对滞后,网络上销售、贸易现在仍然被认为是传统销售业务的延伸,会计信息加工、整理、分析技术明显跟不上网络财务发展的节拍使得财务报表捉襟见肘。

四、财务报表缺乏前瞻性

我国的会计准则坚持传统收益确定模式,过分强调历史成本原则、实现原则和谨慎原则。对企业面临的机遇与风险、重大投资计划、重大的技术进步、经营环境的预计变化很少能予以量化。而报表使用人更关心企业的未来:股东追求的企业价值最大化,债权人关心的是企业未来的现金净流量,是偿债务能力,国有企业或国有参股控股的企业,政府做为投资者关心的是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能力。

现行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表,不能客观反映会计期末资本的真实价值或现行成本、变现价值,不考虑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和资金的时间价值。在物价持续上涨或持续下跌,且涨跌剧烈的情况下,按历史成本原则核算企业的资产就缺乏现实基础,以历史成本计量基础提供的会计信息就不能如实反映企业当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没有彻底贯彻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已远远不能满足使用者对企业未来财务潜力、企业价值、市场占有率、企业财富变动等信息的需求,影响了企业财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与信息有用性。

五、财务报表缺乏可比性

财务报表的信息来源于不同的会计主体,而不同的会计主体均可以在会计准则和制度所允许的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会计政策,导致相同报表里信息内涵各不相同,例如,存货计价方法、折旧方法、所得税费用的确认方法、对外投资收益的确认方法等。即使在同一母公司下的子公司,执行的会计政策也有不同,使用的会计估计方法也有不同,这样,不同企业的财务报表往往不可比,这妨碍了潜在投资者挑选投资对象,潜在债权人挑选放贷对象,妨碍了现有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做出公允评价,缺乏可比性也成为走向国际化的障碍。

六、解决的思路

就如何使财务报表在客观性、及时性和重要性等方面更加满足使用者的要求,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从重点报告有形资产信息扩展到报告无形资产的信息;扩大财务报表附注提供的信息量,适当披露企业未来机会风险、人力资源、表外融资方式等方面的信息;对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报告的方法进行逐步转变,将单一的计量属性向多种的计量属性转化,提供多元信息;随着电算化的普及,可适当缩短财务报表的披露时间;加大会计监管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职业判断能力。